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肺出血護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6-0823-02 中圖分類號:R 722.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68
新生兒肺出血是新生兒時期的一個嚴重病癥,多見于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本病主要病因有感染、缺氧、低體溫等,少數患兒與內在缺陷有關,男多于女[1]。通過及早應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都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使新生兒肺出血的搶救成功率有了較大提高,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共收治11例肺出血患兒,其中男6例,女5例;出生體重:小于1500 g 3例,1500~2500 g 6例,大于2500 g 2 例;胎齡:小于30周3例,30~36周4例,足月兒3例,過期產兒1例;原發?。呵嘧现舷?例,胎糞吸入2例,呼吸暫停3例,呼吸窘迫綜合征1例;其中3例伴多臟器功能衰竭。11例均符合新生兒肺出血診斷標準[2]。
2.治療方法 機械通氣是治療新生兒肺出血的主要措施[3],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糾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環、防止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綜合治療的同時,立即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采用輔助/控制通氣加呼吸末正壓(A/C+PEEP)模式。參數初調值為:RR(呼吸頻率)35~40次/分,FiO2(氧濃度)60%~80%,PIP(吸氣峰壓)25~28 cmH2O,PEEP(呼吸末正壓)5~6 cmH2O。及時清除呼吸道內的含血痰液,提供足夠的平均氣道壓。
3.治療結果 本組11例中,治愈8例,死亡1例,2例好轉自動出院。存活率為72.7%。
護理措施
1.加強重癥監護 置患兒于開放式遠紅外輻射臺上,監測體溫、心率、呼吸、血壓、經皮氧飽和度、尿量等生命體征。室內濕度維持在60%~70%,以減少耗氧量及不顯性失水。迅速建立兩條(或以上)靜脈通路,一般采用外周靜脈留置術。對于需要靜脈高營養的早產低體重兒,必要時行周圍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術(PICC)。使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液體滴速。密切觀察患兒呼吸頻率、面色有無發紺、肢體溫度變化等,不能單純依靠監護儀。建立特護記錄,準確記錄患兒24小時出入量,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如口腔護理、皮膚護理,認真做好床頭交接班。
2.合理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氣道內可給予滴入1∶10000鹽酸腎上腺素鹽水或立止血。肺出血不主張常規拍背、吸痰。因為頻繁吸引會加重肺出血[4],如果沒有堵管應盡量減少吸痰次數,保持患兒安靜。當患兒突然出現經皮氧飽和度下降(小于80%)、呼吸窘迫、人機對抗時,則考慮有痰阻,應立即給予吸痰。吸痰最好兩人配合操作,根據氣管插管的粗細選擇合適的吸痰管。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要口、鼻分開。吸引負壓控制在13.3 kPa以內,低體重的患兒可降低吸引負壓。吸痰時動作迅速而且輕柔,盡量縮短吸痰時間,以保證呼吸末正壓。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以前端遇到阻力或出現咳嗽反射為止,吸引時邊吸邊退,或螺旋式吸引,以免損傷組織。記錄吸痰的量及性質,根據病情做細菌培養或藥敏。吸痰過程中嚴密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如氧飽和度降至80%以下,應立即停止吸痰,并給予復蘇氣囊加壓呼吸,當氧飽和度升至90%以上再重復吸痰。
3.呼吸機的管理 上機后半小時,急查血氣分析,根據氧分壓調整呼吸機各參數。如血氣分析正常。氧分壓在50 mmHg以上,出血量減少,可逐漸降低呼吸機的條件。FiO2每次降低5%,高濃度供氧有導致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風險[5]。FiO2降到30%時,如果肺部音逐漸消失,吸不到血性液體,可根據醫囑過渡到CPAP鍛煉。注意呼吸機的性能及運行情況,當呼吸機出現報警時,首先觀察患兒病情有無異常,其次查看管道連接及氣源情況,及時排除故障,保持呼吸機管道通暢。記錄呼吸機各參數的變化,每班檢查并記錄導管插入的長度及導管固定是否牢靠。濕化罐內加入蒸餾水,以保持吸入氧氣的濕度在60%以上。
4.預防呼吸機相關肺炎(VAP)的發生 VAP是機械通氣治療的常見并發癥,VAP發生率隨著呼吸機應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6],本組病例中有4例繼發肺炎,發生率為36.3%,所以護理人員在操作過程中除增強無菌觀念外,必須注意呼吸機及其管道的消毒工作。濕化罐內的液體每天更換,及時傾倒冷凝水,防止倒流。撤機后各管道、接口及時浸泡、消毒、晾干。機械通氣的患兒口腔分泌物較多,每天做好三次口腔護理。本組11例患兒中4例采用密閉式抽痰管(太平洋醫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吸痰操作,濕化液采用生理鹽水,4例患兒均未發生VAP。
5.健康教育 由于肺出血病情危重,使用呼吸機費用又比較昂貴,所以應向患兒家長做好必要的病情及治療過程的解釋工作,消除其恐懼心理,使患兒家長能積極配合治療。
護理體會
護理人員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因機械通氣并發癥較多,壓力過高或過低都可造成肺泡異常擴張,所以應及時檢測壓力變化。呼吸機報警時應首先觀察患兒病情,其次再檢查呼吸機的性能。氣管插管時護士應及時做好物品傳遞,面罩氣囊加壓給氧,導管固定等輔助工作。合理吸痰,吸痰時盡量縮短吸引時間,延長間隔時間,無菌操作嚴格,防止發生黏膜損傷、肺不張。采用密閉式抽痰管可明顯減少VAP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李曉艷,闕學俊.新生兒肺出血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0):36-37.
[2]陳克正,葉鴻瑁,樊紹曾.新生兒肺出血的診斷與治療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4):248.
[3]史 源.新生兒肺出血的診斷和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24(2):81-83.
[4]周應玲.新生兒肺出血85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103-104.
[5]葉鴻瑁,黎曉新.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6,9(6):363-364.
關鍵詞: 新生兒;體重兒;護理;患兒;早產;重癥;體溫;出血
1臨床資料
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新生兒硬腫癥患兒10例?!?0例中有8例為早產兒,2例足月低體重兒,2例合并窒息的患兒,住院天數在1020天,治愈9例,死亡1例。
2 護理觀察和分析
2.1恢復體溫的護理:復溫是護理低體重兒的關鍵措施,低體溫持續時間過長,病情易于惡化。入院后先用低溫計正確測量肛溫,做好記錄,然后根據不同體溫給予處理。體溫>30 ℃,腋-肛溫差為正值的輕中度硬腫的足月兒可置入22 ℃至25℃室溫環境中加熱水袋復溫,早產兒可放入32 ℃溫箱中,根據體溫恢復情況,逐漸調整到32 ℃至40 ℃的范圍內,5至10 h恢復正常體溫。如體溫<30 ℃,腋-肛溫差為負值的重度患兒先將患兒置入比體溫高1 ℃至2 ℃暖箱中開始復溫,并逐漸提高箱溫,每小時升高1 ℃,于12至24 h體溫達到正常,觀察暖箱及室內溫度、濕度的變化并及時調整監測肛、腋溫變化,每1h測體溫一次,體溫正常12 h后改為4 h一次。
2.2合理喂養的護理提供足夠的能量與水分可保證充分營養的供給,是促進硬腫癥患兒恢復的重要環節。供給充足的熱量有助于復溫和維持正常體溫。發生硬腫癥的患兒多為早產兒,吸吮無力,能量攝入不足,提供足夠能量和水分,保證供給。吸吮無力者可用滴管、鼻飼或靜脈高營養供給能量。
能吸吮者可直接哺乳,指導其喂養姿勢,多給予吸乳刺激,給患兒撫觸。喂養時,工作人員應耐心、細致,少量多次,間歇喂養,保證患兒營養、熱量攝入需要,遵醫囑給予液體供給,嚴格控制補液速度。有條件時最好應用輸液泵控制,無條件者應加強手控滴速,建立輸液記錄卡,每小時檢查輸入液體量及速度,根據病情加以調節,防止由于輸液速度過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2.3預防感染的護理:采用保護隔離保持病室空氣清潔每日紫外線照射2次每次1h,每日空氣培養次加強消毒管理嚴格無菌操作接觸患兒前后均應洗,加強口腔、皮膚、臍部護理每日口腔護理2次臍帶未脫落者可用2.5%碘酊消毒局部皮膚保持臍部皮膚清潔干燥遵醫囑用抗生素暖箱每日用鍵子素抹洗次水箱內水要每日更換防止細菌其中繁殖使用后再用消毒液抹洗,紫外線照射1 h防止相互感染發生。
2.4觀察病情:詳細記錄護理單,監測體溫,監測心率、呼吸、血液的變化,。觀察室內溫度、濕度的變化并及時調整。觀察尿量,硬腫癥患兒尿量極少甚至無尿,尿量有無或多少是估計預后的重要指標,應仔細記錄量與次數,每小時小于1 ml/kg,應立即報告,及時發現,防止腎衰竭。觀察有無出血癥狀出血是硬腫患兒死亡重要原因如面色突然變紫呼吸突然增快肺部濕啰音增多提示有肺出血傾向,遵醫囑靜脈滴入維生素K1、止血敏等有肺出血者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合并DIC者應實驗室監測下早期高凝狀態下慎用肝素治療。備好搶救藥物和設備(如多巴胺、納洛酮、止血敏、呋塞米等藥物及氧氣、吸引器、復蘇囊、呼吸機等),一旦病情突變,能分秒必爭進行有效地搶救。
2.5健康教育:向家長解答病情,介紹有關硬腫癥的知識; 做好孕期保健,避免早產、窒息。寒冷季節加強保暖,盡早合理喂養,積極防治感染,降低發病率或使硬腫控制在較小范圍,提高治愈率。
新生兒硬腫癥是指新生兒時期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常伴有水腫和低體溫的疾病,重癥可出現器官功能損害。新生兒硬腫癥(scleredema)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與水腫,早產兒發病率高。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寒冷、早產、感染和窒息為主要原因。 發病機制主要有:①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②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大,皮下脂肪層薄,易散熱,早產兒尤甚;③新生兒在受寒時主要靠棕色脂肪產熱,而早產兒棕色脂肪貯存量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時棕色脂肪產熱不足,致體溫過低;④新生兒皮下脂肪中飽和脂肪含量大,其熔點高,寒冷時易凝固。水腫與毛細血管壁在寒冷、缺氧下通透性增高有關。
臨床表現
一般在出生后1周內發生,以寒冷季節多見,夏季發病大多以嚴重感染、重度窒息引起。表現為納差或拒乳,反應差、哭聲低、心率減慢、尿少,體溫常低于35oC、重者常低于30C。肢體涼,皮膚硬腫,顏色暗紅,按之如橡皮樣。硬腫發生順序為:小腿大腿外側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嚴重者可導致心、肺、腎多臟器損害,甚至出現DIC。
治療原則
l 復溫:是低體溫患兒治療的關鍵。復溫原則是逐步復溫,循序漸進。
2 支持療法:足夠的熱量有利于體溫恢復,根據患兒情況選擇經口喂養或靜脈營養。但應注意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
3 合理用藥:有感染者選用抗生素,糾正代謝紊亂。有出血傾向者用止血藥。高凝狀態時考慮用肝素,但DIC已發生出血時不宜用肝素。休克時除擴容糾酸外,可用多巴胺。
二 護理評估
1 病史評估:患兒胎齡、日齡、體重、分娩史及APgar評分情況,及患兒有無感染史,還要了解患兒分娩時環境溫度及出生后保暖措施。
2 身心狀況評估:患兒吸吮和吞咽能力,體溫、脈搏、呼吸、硬腫的部位、面積及程度、哭聲、肌張力、尿量及四肢末梢循環。
3 輔助檢查:分析血氣、血電解質、血糖及尿素氮等檢查。
三 常見護理診斷
1 體溫過低與早產、寒冷等因素有關。
2 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吸吮無力、熱量攝入不足有關。
3 有感染的危險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
4 潛在并發癥,肺出血與嚴重微循環障礙有關。
5 知識缺乏與家長缺乏育兒知識有關。
四 預期目標
1 患兒體溫在12~24小時內恢復正常。
2 患兒能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況,體重開始增長。
3 患兒住院期間沒有發生交叉感染。
4 患兒不發生肺出血。
5 家長了解疾病發展過程及育兒知識。
五 護理措施
1 復溫:測量體溫:①如肛溫在30~34oC,腋-肛溫差為正值的輕、中度患兒,足月兒一般用溫暖的鏹褓,包裹置于25~26oC室溫環境中,并用熱水袋保暖,早產兒置于30oC的溫箱中,體溫往往較快升至正常,如體溫低于正常,則調高溫箱溫度。②如肛溫<30C,腋-肛溫差為負值的重度患兒,先將患兒置于比體溫高1~2oC的溫箱中開始復溫,每小時監測肛溫、腋溫1次,并提高溫箱溫度1oC,根據患兒胎齡和體溫恢復情況,將箱溫調至適中溫度。輕、重度患兒體溫于6~12小時恢復正常;重度患兒體溫于12~24小時恢復正常;如無條件者可采用母體懷抱復溫或熱水袋保暖。
2 合理喂養,保證熱量供給:①輕者能吸吮者可經口喂養;吸吮無力者用滴管、鼻飼或靜脈營養。②保證液體供給,嚴格控制補液速度。最好應用輸液泵控制,無條件者應加強手控滴速,建立輸液記錄卡,每小時記錄輸入量及速度,根據病情加以調節,以防止輸液速度過快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 預防感染:加強消毒管理,做好室內、暖箱、患兒及醫護人員衛生工作,嚴格遵守操作規范,保持患兒皮膚的完整性。
4 觀察病情,詳細記錄護理單: ①不斷對患者進行評估,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②備醫好必要的搶救藥物和設備。
5 接待家屬,解答病情:介紹有關硬腫癥的疾病知識、囑母親堅持排乳、保持母乳通暢,避免因患兒住院而造成斷奶。
5.1恢復體溫的護理 復溫是護理低體重兒的關鍵措施,低體溫持續時間過長,病情易于惡化。
5.2營養不足的護理 發生硬腫癥的患兒多為早產兒,吸吮無力,能量攝入不足,提供足夠能量和水分,保證供給。能吸吮者可直接哺乳,指導其喂養姿勢,多給予吸乳刺激,給患兒撫觸。吸吮無力者可用滴管、鼻飼或靜脈高營養供給能量。
5.3預防感染的護理 保護性隔離,保持病室空氣清潔,每日紫外線照射1~2次,每次30 min,每日空氣培養一次,加強消毒管理,嚴格無菌操作,接觸患兒前后均應洗手,每日沐浴一次,加強口腔、皮膚、臍部護理。每日口腔護理1~2次,臍帶未脫落者可用2。5%碘酊和75%乙醇消毒局部皮膚,保持臍部皮膚清潔干燥,遵醫囑用抗生素,給柔軟床墊,勤翻身,按摩受壓部位皮膚,確保儀器物品潔凈。暖箱每日用84消毒液抹洗一次,水箱內的水要每日更換,防止細菌在其中繁殖,使用后再用消毒液抹洗,紫外線照射30 min,防止相互感染發生。
5.4預防呼吸暫停的護理 硬腫癥患兒多為早產兒,呼吸中樞不健全,易發生缺氧和呼吸暫停。合并窒息、嚴重感染、休克的患兒應充分給氧,利于棕色脂肪分解產熱。吸入氧濃度及時間應根據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
5.5觀察病情,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1)觀察記錄體溫、脈搏、呼吸、硬腫范圍與程度的動態變化;(2)觀察尿量,硬腫癥患兒尿量極少甚至無尿,尿量有無或多少是估計預后的重要指標,應仔細記錄量與次數,每小時小于1 ml/kg,應立即報告,及時發現,防止腎衰竭。(3)觀察有無出血癥狀,出血是硬腫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如面色突然變紫,呼吸突然增快,肺部濕音增多,提示有肺出血傾向,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好搶救準備。(4)合并DIC者,應在實驗室監測下于早期高凝狀態下慎用肝素治療,監測心率、血壓變化,備好搶救藥物及設備。
5.6健康指導 做好孕期保健,避免早產、窒息。寒冷季節加強保暖,盡早合理喂養,積極防治感染。
【關鍵詞】新生兒硬腫癥;護理干預;復溫
新生兒硬腫癥又稱“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簡稱新生兒冷傷[1]。主要是因為寒冷或(和)多種疾病所致以低體溫和皮膚硬腫為特征的一種臨床癥候群,同時新生兒伴有拒乳、哭聲弱、反應低下、四肢或全身冰冷等體征,重癥可以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早產兒多見。本文回顧性分析28例新生兒硬腫癥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病原因,探討護理體會。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28例新生兒硬腫癥的患兒中,男嬰12例,女嬰16例,早產兒26例,占92.9%,出生體重低于2500g的患兒3例,占5.1%,出生體重低于1500g的患兒3例,占5。1%。合并新生兒窒息10例;新生兒肺炎8例;新生兒顱內出血3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5例;敗血癥2例;皮膚及軟組織感染3例。發病時間全部在出生后1h至1周內發病,其中生后2天內發病的患兒有22例,占78.6%。
1.2方法
1.2.1復溫復溫要遵循逐步復溫循序漸進,是治療低體溫患兒治療的關鍵手段。
1.2.2控制感染根據醫囑做血培養和藥敏試驗,正確使用抗生素治療。
1.2.3保證足夠的熱量及體液的供給進行糾正微循環障礙和糾正酸中毒,供給充足的熱量有助于維持正常體溫和復溫的作用,但注意有心腎功能衰竭的患兒,嚴格控制輸液的速度和量。
1.2.4糾正器官功能紊亂對于休克、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礙、DIC、腎功能衰竭等合并癥等的患兒采取控制與治療措施。2結果
經過正確的治療和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此組患兒最終死亡1例,病死率3.6%;最終治愈率為96.4%。硬腫消退時間平均為56.28±21.74h。3護理措施
3.1復溫復溫是治療新生兒硬腫癥和低體溫的重要措施。①對于輕中度產熱良好的患兒,用保溫箱復溫,患兒放置預熱至30°的保溫箱內,通過保溫箱內的制動調節或人工調節箱溫于30-24℃,使患兒6-12小時恢復體溫,此組患者中43例輕度硬腫患兒均在時間內復溫。②對于重癥或產熱衰竭的患兒,先以高于患兒體溫1-2℃的溫箱溫度開始復溫,每小時提高1℃,在12-24小時內正常復溫,此組患者重癥中有10例患兒在24h內復溫成功。必要時輔以恒溫水療法,(水溫39-40℃,進行沐浴,沐浴后擦干防止保溫箱內保溫;或使用遠紅外線搶救臺,進行快速復溫,當恢復正常體溫后置于溫箱中,運用恒溫水療與遠紅外線搶救臺復溫的患兒共46例。在復溫過程中隨時注意體溫變化,禁止過快進行調溫,否則體表溫度上升過快導致外周血管床增加,內臟供血不足,甚至發生或加重中樞神經系統缺氧缺血或肺部淤血、出血的綜合癥。
3.2保證足夠的熱量和體液的供給硬腫癥的患兒開始按每天210Kj/kg,逐漸增加至419-502kj/kg。早產兒或伴有產熱功能衰竭的患兒適當增加熱量。對于患兒喂養時要耐心,提倡按需母乳喂養。尤其是對早產兒吞咽功能不協調,注意防止發生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硬腫癥。對于無吸吮能力的患兒給予經口、部分或完全靜脈營養,采取鼻飼、滴管等方式。
3.3預防感染,做好消毒隔離措施①病室內保持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定時通風以空氣消毒。②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嚴禁探視人員,進入病室應嚴格遵守手衛生原則并戴口罩,如工作人員有感染性疾病不得入內。③加強皮膚護理,穿著棉質松軟服飾,注意查看頸下、腋下、腹股溝、臀部等皮膚皺折處皮膚情況;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翻身更換尿布。各項治療和護理操作時動作應輕柔。
3.4病情觀察嚴密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并準確記錄,包括患兒的脈搏、呼吸、體溫、哭聲、尿量、硬腫范圍與程度的動態變化定時詳細記錄,以便估計預后效果。進行輸液治療時應注意嚴格控制輸液的速度及量。嚴禁發生其他并發癥發生。
3.5口腔和皮膚的護理為防止新生兒出現口腔炎、鵝口瘡等并發癥發生,必須加強新生兒的口腔護理,使用0.9%的生理鹽水或2%的碳酸氫鈉進行沖洗口腔,保持口腔內的清潔衛生,清潔后再涂甘油對口腔黏膜進行保護。由于早產的新生兒皮膚彈性較差,如在護理操作時不當會引起皮膚發生損傷,甚至發生感染,因此會進一步加重新生兒的病情。因此要告知家屬每次進行皮膚擦洗時一定使用柔軟干燥的毛巾,均使用棉被和尿布并保持清潔及時更換。對于新生兒的硬腫部位可以涂抹紅花油,注意盡量減少進行肌肉注射,以免由于藥物的吸收不良引起皮膚損傷或感染。
3.6預防控制感染感染可以使機體的毛細血管發生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透壓增高,導致組織血灌流量不足,因此會加重硬腫現象,或導致全身性的病情惡化。因此采用敏感性的抗生素聯合使用,注意在短時間內控制感染。
3.7預防并發癥出血是硬腫癥的嚴重并發癥,也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2],密切觀察患兒有無出血的癥狀。早期發現癥狀,早期采取治療,如有出血傾向或已有出血者可靜脈滴入止血藥物治療(維生素K治療或止血敏等)。觀察患兒的面色變化[3],如突然青紫并伴有呼吸困難加重、聽診肺部羅音加重,提示有肺出血癥狀,立即報告醫生,配合處理。4討論
據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18城市調查資料報道[4]寒冷損傷綜合征在新生兒死因中居第6位。由于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新生兒各種保障措施逐漸完善,出現的硬腫癥的死亡率呈逐漸下降趨勢。人們對健康意識的提高,圍生期母嬰保健工作的普及和急救復蘇技術的不斷加強,對于新生兒單純寒冷損傷現已少見。因此表明重度硬腫癥不僅常并發多器官功能損害,而且骨髓造血功能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是新生兒早產、窒息、低體重和感染仍為新生兒硬腫癥的主要危險因素[5]。硬腫癥發生會導致血小板的下降。
加強對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有效的治療及護理措施可減少新生寒冷損傷綜合癥的發生。對于高危新生兒盡早實施保暖措施,防止新生兒窒息缺氧,對可能出現窒息時好充分的急救復蘇工作,盡早建立有效呼吸,改善窒息、必要時經口氣管插管。對于缺氧新生兒的血液循環遭到破壞,建立靜脈通路維持血壓及體內酸堿平衡。對于產婦加強圍產期保健宣教教育工作,提高產前檢查的效率,從而減少早產兒、低體重兒的發生率,對早產及低體重兒盡早實施保暖及熱能的供給措施,防止內環境紊亂,是新生兒硬腫癥發生預防和治療的有效護理措施。參考文獻
[1]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9.
[2]薛紀香,王林.520例新生兒硬腫癥病因分析[J]新生兒科雜志,2007,13(93):1928.
[3]魏克倫,籍孝誠.新生兒硬腫癥診療常規[J]中華兒科雜志,2007,28(7):1834.
關鍵詞: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鹽酸氨溴索;肺表面活性物質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又名肺透明膜疾病,主要致病原因為新生兒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異常,常見于早產兒,具有一定的致死率,并且相關并發癥也較為常見[1]。目前臨床最常使用的治療藥物有鹽酸氨溴索和肺表面活性物質兩種,其中鹽酸氨溴索能夠促進呼吸道粘膜分泌和排出,肺表面活性物質可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兩種藥物在臨床使用中均取得理想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選自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170例患者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兒,全部患兒均被確診,病征:氣喘、氣短、紫紺、三凹征陽性、肺內聞濕音。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治療組A和治療組B,每組含患兒85例。治療組A:含男嬰33例,女嬰52例,自然分娩70例,行剖宮產者15例,平均孕周(31.2±0.7)w;治療組B:含男嬰39例,女嬰46例,自然分娩61例,行剖宮產者24例,平均孕周(30.6±1.4)w。兩組患兒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可作為對比實驗組。
1.2方法治療組A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使用方法:于患兒住院初期行氣管插管,于氣管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首次用藥150mg/kg,之后每次用藥100mg/kg,用藥3次/d間隔必須保持在6h以上。治療組B采用鹽酸氨溴索,采用靜脈注射用藥,用藥4次/d,每次間隔保證6h,藥量規格:7.5mg/kg。兩組患兒均采取相同的護理措施,如營養補充、保暖、防感染、給氧等。
1.3統計學方法采用標準統計學計算軟件SPSS 14.0對數據結果進行計算,用χ2檢查數據結果,以P<0.05作為判定對比數據是否具有統計學差異性的標準。
2結果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治療組A:29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概率為34.12%;包括肺出血5例,顱內出血7例、獲得性肺炎9例,呼吸衰竭8例。1例死亡,死亡概率為1.18%,致死原因為重癥肺炎,患兒為早產兒,孕周為28w。治療組B:28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概率為32.94%;包括肺出血6例,顱內出血6例、獲得性肺炎8例,呼吸衰竭8例。3例死亡,死亡概率為3.53%,致死原因分析:重癥肺炎1例,顱內出血1例,肺部嚴重感染1例, 患兒均為早產兒,孕周分別為28w、28w、27w。對比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概率對比結果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但死亡概率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A組患兒死亡率要低于B組患兒。
3討論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鹽酸氨溴索與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有一定致死概率和并發癥概率,兩種藥物臨床使用結果無顯著差異性[2]。雖然現階段已經普遍使用糖皮質激素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進行預防,但調查資料顯示每年仍有約20%的新生兒患有該病。鹽酸氨溴索與肺表面活性物質是臨床常用藥,前者為鹽酸溴環已胺醇,可促進磷脂合成,加快肺部代謝,使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量增加,促進肺組織形成,優點為價格低、使用安全性高,缺點起效慢。肺表現活性物質提取自豬肺表面活性物質,屬于外源性藥物。雖然異源蛋白進入機體具有一定危險性,而且制藥成本高,藥物售價高,但該藥物起效快,致死率控制效果佳,臨床治療效果好[3]。雖然在此次研究中肺表面活性物質組的死亡率要低于使用鹽酸氨溴索組,但由于數據基數小,臨床使用過程中其差異性并不明顯,所以并不可斷定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治療效果強于鹽酸氨溴索,兩種藥物的具體使用情況還是要根據患兒的具體病癥以及個體差異性而決定。
參考文獻:
[1]卓志強,王瑞泉.肺表面活性生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中醫藥導報,2008,15(30):155-156.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患兒均為28~36周的早產兒。按《實用新生兒學》標準[1],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羊水泡沫振蕩試驗及胸片結果,診斷為肺透明膜病。治療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入科年齡為30 min~24 h;胎齡28~31周10例,32~35周15例,36周3例;體重1 030~2 500g;蒼白窒息5例,青紫窒息12例,無窒息11例;X線胸片Ⅱ級3例,Ⅲ級21例,Ⅳ級4例。從同期入科未經固爾蘇治療的肺透明膜病早產兒中隨機抽取28例為對照組。其中男15例,女13例;入科年齡為20 min~24 h;胎齡28~31周8例,32~35周17例,36周3例;體重1 050~2 560 g;蒼白窒息4例,青紫窒息15例,無窒息9例;X線胸片Ⅱ級5例,Ⅲ級22例,Ⅳ級1例。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常規護理、保暖、靜脈營養、抗感染、維持酸堿、水、電解質平衡治療。均予德國西門子300呼吸機機械通氣治療,通氣模式:間歇正壓通氣(IPPV)或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一經確診,治療組患兒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固爾蘇治療,每次100~200 mg/kg,其中2例需給2劑,其余僅需給1劑。用藥前將固爾蘇混懸劑加熱至37℃左右,經氣管插管吸盡氣道分泌物,用注射器抽取固爾蘇快速注入氣管插管,注入時分左側、右側、仰臥位3個給藥,每個注入1/3藥液,每次給藥后氣囊加壓給氧1 min,再將患兒與呼吸機連上。注藥后禁吸痰6 h。對照組加用地塞米松針每次1~2 mg/kg,1~2次/d,靜脈注射,連用3~5 d。
1.3 統計分析
通過SPSS 10.0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反應
28例患兒使用固爾蘇后5~10 min開始顯效,皮膚轉紅,呼吸窘迫改善,經皮氧飽和度(SaO2)上升。各觀察指標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及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2 轉歸
兩組患兒均以生后15 d為觀察期。治療組28例患兒存活26例,生存率92.9%;死亡2例,病死率7.1%。其中1例為合并重癥感染、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出生后4 d死亡;1例為顱內出血、肺出血出生后5 d死亡。對照組28例患兒存活20例,生存率71.4%;死亡8例,病死率28.6%。其中2例中樞性呼吸衰竭;肺出血2例;顱內出血1例;重癥肺炎2例;家長放棄治療后死亡1例。
對照組的病死率高于治療組(χ2=4.38, P
3 討論
早產兒肺透明膜病是由于早產兒肺泡Ⅱ型細胞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質(PS)不足引起。氣管內PS替代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氣管內注入天然或合成的PS,能
降低氣道氣液界面的表面張力,有助于肺泡張開,穩定肺泡,改善通氣/血液比重程度,提高早產兒肺透明膜病的治愈率[2]。本組資料顯示,使用PS的治療組自身治療前后對照及與對照組治療后對照,氧合功能指標和呼吸機參數明顯改善。治療組病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及時、正確使用PS制劑,完全有可能將肺透明膜病的病死率降低[3]。雖然PS缺乏是肺透明膜病的發病原因,但在病程中常存在酸中毒、肺水腫、肺出血及血液動力學改變等合并癥。因此,在應用PS替代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基礎治療和護理,保持心血管功能及內環境穩定,及時處理各種并發癥,減少影響PS發揮作用的不利因素,從而保證PS的療效,改善肺透明膜病的預后。
4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50-355.
[2]趙奕懷. 固爾蘇對肺透明膜病早產兒呼吸機治療條件影響的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7,22(6):746-747.
【關鍵詞】圍產兒 死亡原因 干預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perinatal fetus,in order to reduce the death rate of and enhance the health care quality for perinatal infants . Method To analysis the cases of perinatal infant death in YueXiu Distrist from 2008 to 2010.Results The perinatal mortality rate of YueXiu District from 2008 to 2011 was 15.90‰. The most important three Death causes of Perinatal infant were fetal malformation、Neonatal diseases、Amniotic fluid umbilical cord.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Stillbirth were fetal malformation、abnormal amniotic fluid and Maternal factors. The death causes of neonatus were Lung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pneumorrhagia、asphyxia and premature delivery.Conclusion Congenial malformation was the first death cause of YueXiu District. To enhance Antenatal examination and premarital checkups、perinatal period service quality was able to reduce the death rate.
【Keywords】Perinatal infant Death Causes Intervention
圍產兒死亡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文化、衛生狀況的重要指標。為了解我區圍產兒死亡原因和相關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產兒科技術水平與圍產保健服務質量,減少圍產兒死亡的發生。 對我區2008年~2011年1504例圍產兒死亡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我區2008年~2011年的圍產兒死亡資料作分析對象。不含因計劃生育要求引產所致的死胎、死產數。
1.2方法
1.2.1按WHO規定的圍生期Ⅰ的標準,即妊娠滿28周(出生體重≥1 000 g或身長達到35 cm)至產后1周死亡的胎兒和新生兒,包括死胎、死產及早期新生兒死亡。死因分類按照疾病分類(icd 10)標準【1】。
1.2.2由越秀區衛生局、越秀區婦幼保健院組織轄區產科、兒科專家組對每季度的圍產兒死亡病例進行評審。
1.2.3用WHO推薦的12表格評審每例病例,得出3種評審結論,Ⅰ類為可避免死亡,Ⅱ類為創造條件可避免死亡,Ⅲ類為不可避免死亡。
2 結果
2.1 我區2008年~2011年共有圍產兒94 611 例,圍產兒死亡1504例,死亡率為15.90‰,其中死胎、死產、早期新生兒死亡分別占73.14%、1.13%、25.73%,2008~2011年度圍產兒死亡率和構成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 1 2008年~2011年圍產兒死亡率和構成比
2.3在730例引產中胎兒畸形引產631例,占86.44%; 其中28~32周410例,33~36周211例,≥37周87例,新生兒死亡<37周242例,占62.53%,≥37周145例,占37.47%,出生體重:<1000g 為31例,1000~2499g為 195例,≥2500g為161例,
2.4 母親在孕期前六位高危因素順位:妊娠高血壓疾病 (103例),雙胎妊娠(85例),前置胎盤(60例,中央性前置胎盤17例),夫婦雙方地貧(53例),糖尿?。?0例),高齡初產(48例)。
3 討論
3.1從以上結果看出,我區2008~2011年間圍產兒死亡1504例,死亡率為15.90‰,其中死胎、早期新生兒死亡分別1100例、387例,分別占73.14%、25.73%,在死胎中治療性引產730例,胎兒畸形的治療性引產631例,占圍產兒死亡的41.95%,是圍產兒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心臟畸形192例,占胎兒畸形30.43%,依次畸形為類別為水腫胎、神經畸形、多發畸形、染色體異常,前五位畸形占胎兒畸形的79.71%。導致胎兒畸形的因素繁雜,可多因或單因,如環境污染、輻射、遺傳、食品化學添加劑的濫用、病毒感染、藥物、微量營養素缺乏等【2】。要降低圍產兒死亡率,需要從孕前一級預防做起到孕期的早發現早診斷同時著手,一級預防:通過多渠道多種方式向民眾普及預防缺陷及孕產期保健的重要性,與民政配合,建立婚姻登記、圍婚期保健“一門式”服務,宣傳葉酸服務方法與領取途徑,加強孕前專項檢查,地貧篩查、優生五項檢查等【3】,提高孕婦的保健意識,二級預防:規范產檢,按時進行胎兒超聲系統篩查。必要時及早終止妊娠,據相關文獻報道,胎兒系統超聲篩查最敏感孕周為孕11~14周、18~23周,發現異??赏ㄟ^羊水脫落細胞培養,染色體異常者可在孕24前得到確診及處理,胎兒系統超聲篩查是降低圍產兒病死率與出生缺陷率的最佳方法、最可靠的技術,尤其胎兒心動圖檢查在胎兒先天心臟畸形篩查的應用【4】。
3.2新生兒死亡及其它因素:新生兒死亡原因主要是肺透明膜病、肺出血、窒息,這些都與早產有密切關系,早產兒呼吸肌弱胸壁軟,肺泡組織不健全,表面活性物質缺乏,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故容易因肺透明膜病、窒息所致死亡【5】,早產兒毛細血管通透性高,凝血機制缺陷明顯,缺氧窒息使肝臟合成凝血因子減少,容易導致肺出血【6】。本文新生兒死亡中早產兒242例,占62.53%,早產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高危孕婦的系統管理與監測,積極治療并發癥與合并癥,減少早產誘因,延長孕周,控制早產兒發生率,對不可避免早產者,及早應用藥物促進胎肺成熟,出生后加強早產兒的救治與護理,以降低早產兒死亡率。
3.3羊水臍帶及其它母體因素:2/3羊水過多與胎兒畸形及合并癥有關【7】。羊水過少常因胎盤功能不良所致,羊水過少時胎兒胸廓受壓,使肺膨脹、肺泡發育【8】,羊水過少與臍帶因素(以扭轉為主)均可使臍帶受壓,影響胎兒-胎盤循環導致胎兒缺氧,常導致胎兒宮內窘迫、宮內發育遲緩,甚至圍產兒死亡。同時也是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胎盤因素以前置胎盤、早剝為主,多次宮腔手術操作導致胎盤著床位置異常是前置胎盤的主要原因。母體因素方面,以子癇、合并癥為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多發生于妊娠20周以后,嚴重時常因胎盤功能明顯減退至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兒處于長期慢性缺氧而死亡,分娩時易致死亡或新生兒窒息死亡。因此提高婦女孕前健康水平,懷孕前夫婦雙方做優生優育準備,包括將身體機能處于良好狀態等,減少孕期合并癥與并發癥是降低圍產兒死亡的措施之一,也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4
[2]黃欣欣,陳起燕,薛小凌,等.2010年福建省圍產兒死亡情況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29): 4518
[3]丁英嫻,張秋芬,常福梅,等.181例圍產兒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26) :4060
[4]戴晨燕,茹彤,顧燕,等.產前系統超聲篩查與胎兒染色體異常的關系[J].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1,27,(5):382
[5]劉文進,肖露.550例圍產兒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32) :5024
[6]張麗,樊安利.199例早產兒病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35):5651
【關鍵詞】新生兒 機械通氣 護理
新生兒機械通氣是指新生兒無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滿足生理需要而建立人工氣道以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方法,這種方法搶救成功率較高,但不可避免會帶來許多相關的并發癥,因此精心的護理,對搶救治療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現將本科17例接受機械通氣的患兒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一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11年1月至8月共收治17例,其中早產兒9例,肺透明膜病2例,胎糞吸入2例,發紺原因待查2例,羊水吸入1例,重癥肺炎1例。
二 治療方法
所選患兒經氣管插管成功后,均使用德國750型兒童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撥管后予以頭罩吸氧,后改為面罩吸氧。
三 護理措施
3.1 上機前的護理:將患兒置于遠紅外輻射搶救臺上,清除患兒鼻咽部分泌物,協助醫生使患兒仰臥,肩部稍抬高,頭低位,選擇型號合適的氣管導管進行插管,插管過程中及時吸盡鼻咽分泌物,使用呼吸機前仔細檢查各電源線、氧氣管道及其連接;濕化器加水至標準刻度線;測試呼吸機各種機能和運轉情況,連接氣管插管和呼吸機。
3.2 上機時的護理
3.2.1 保持氣管插管固定良好,①固定環路位置,以防氣管插管的牽拉;②約束患兒手腳,以防拉脫氣管插管;③測量氣管導管外露長度,做好標記,防止脫落。
3.2.2 保持氣道溫化、濕化,①恒溫濕化器,溫度在35℃左右,濕度在60%―70%;②每次吸痰前可選擇性向氣道內直接滴入生理鹽水0.5-1ml(或慶大2萬),以濕化氣道;③注意觀察濕化器的存水量,及時添加蒸餾水,避免干吹;④及時倒去集水杯里的冷凝水和管道內的積水。
3.2.3 正確有效的吸痰,定時翻身拍背,①每4―6小時翻身拍背一次,拍背時用手腕力輕柔而迅速地從下至上,由外至內,拍打前胸、腋下、肩胛區、肩胛下,如患兒有肺出血、顱內出血、缺氧缺血性腦病進展期,肺透明膜病高峰期,則不宜拍背。②調節呼吸機各種參數、患兒面色、肺部痰鳴音、口腔分泌物多少決定是否吸痰,避免盲目吸痰,以免刺激呼吸道粘膜,造成充血、水種和分泌物增多;③根據氣管插管的型號,選擇合適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徑一般是氣管插管內徑的1/2―2/3為宜;④吸痰前將氧氣濃度調至100%,1―2分鐘,或用復蘇囊加壓給氧,使SPO2升至95%左右再吸引;⑤吸痰前首先將導管前端放無菌生理鹽水中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再無負壓的情況下,輕柔插入至氣管內導管的遠端,退出1cm再加負壓邊旋轉邊退出吸引,切忌上下抽吸,時間不超過15秒,負壓不宜超過20Kpa,吸痰過程中如SPO2降到85%以下,應暫停吸痰,立即給予復蘇囊加壓給氧,使SPO2上升到95%左右再繼續吸痰;⑥吸痰完畢用復蘇囊加壓給氧后,接呼吸機通氣,使SPO2達95%左右,將O2濃度調到吸痰前水平。
3.2.4 控制感染,①實行保護性隔離,限制病房人流量;②認真做好消毒隔離工作,保持空氣清潔,患兒用具、吸引器、霧化器、聽診器等專人使用;③加強醫務人員洗手;④及時清除口腔內的異物和分泌物,定期做痰培養和藥敏試驗。
3.3 撤機的護理:①撤機前先吸凈口鼻咽分泌物,再按吸痰常規吸凈氣管內分泌物;②撥管時用復蘇囊正壓通氣,使SPO2達到95%左右;③撥管后頭罩吸氧,密切觀察呼吸和SPO2變化;④呼吸機管道環路的消毒。
4 小結
相關性肺炎是機械通氣最常見的并發癥,防治相關性肺炎是機械通氣中極其重要的工作,在本組患兒的護理過程中,吸痰時能嚴格按操作要求進行,用物嚴格無菌,呼吸機管道36―48小時更換一次,上機時間為12―150小時,其中14例治愈,1例放棄,2例發生相關性肺炎已治愈。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 黃德珉, 官希吉. 實用新生兒學[M]. 第2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84-387
[2] 韓玉昆,傅文芳,許植之. 實用新生兒急救指南[M] 沈陽:沈陽出版社,1999;157-159
[3]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年19期
[4] 《中國醫藥導報》2007年03期
[5]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年19期
新生兒轉運系統(NTS)是以三級醫院為中心,向周圍輻射,集轉運、通訊和培訓為一體的特殊醫療系統,其主要功能妥善及時地將高危新生兒轉運到適宜的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進行治療,成功的轉運對于降低危重新生兒的死亡率及傷殘率有著積極的意義,而恰當的救護是成功轉運的保證,因此,轉運過程中的救護成為新生兒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我院NICU從2011年3月共轉運危重新生兒86例,現將轉運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院NICU轉運危重新生兒86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6例,胎齡
2 方 法
2.1 人員配備
2.1 轉運小組一般有3人組成,醫生和護士各一名,救護車司機一名。
2.2 轉運小組成員不但要有扎實的新生兒疾病理論基礎,熟練的心肺復蘇技術,對疾病進展的準確判斷力,還要具有與基層醫院及家屬進行良好、充分的溝通能力。
2.3 轉運設備 新生兒轉運呼吸機、暖箱、氧氣裝置、手攜式監護儀、吸痰裝置、快速血糖儀、注射泵、新生兒復蘇器械(喉鏡、氣管插管、復蘇氣囊、T組合)、急救箱(急救藥品等)、移動電話。
2.4 轉運流程 ①設立24小時專線電話,首先記錄轉診醫院地址,聯系方式,患兒病情,轉運理由等相關資料。②通知新生兒轉運醫生,決定是否接受轉運。③做出轉運決定后,電話通知救護司機,做好出車準備。④自轉診基層醫院出發前,應致電上級醫院告知病情和回院需做的特殊檢查和準備事項,轉運途中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隨時保持電話聯系,匯報病情和相關治療措施。⑤轉運到達NICU后,要與基層醫院和家屬保持聯系,告知病情及診治經過。
3 護 理
3.1 轉運前的護理
3.1.1 轉運前應向家屬解釋病情和轉運原因及預后的估計,家長在轉運同意書上簽字。
3.1.2 監護患兒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等。
3.1.3 保持呼吸道通暢,需吸凈呼吸道分泌物,對發紺患兒給予吸氧。
3.1.4 對全部轉運的新生兒均給予靜脈留置針穿刺,建立輸液通路,保證急救藥品及時輸注。
3.1.5 每例氣管插管患兒均下胃管,抽出胃液并保留胃管,防止嘔吐時誤吸。
3.1.6 注意保暖,維持體溫。
3.2 轉運中的護理
3.2.1 密切觀察監測生命體征,包括體溫、心率、呼吸、意識、肌張力及末梢循環情況。
3.2.2 保暖 轉運的危重新生兒中,大部分是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保暖不當,尤其在冬天會引起新生兒硬腫癥、肺出血等,出診前準備新生兒暖箱并提前預熱,暖箱溫度、濕度根據患兒體重、日齡、胎齡等設定不同的溫濕度。
3.2.3 患兒置暖箱,取仰臥頸伸位或側臥位,患者的身體可以用安全帶進行全方位的額固定,從而減少運轉途中產生的震動,轉運暖箱要跟救護車縱軸這個方面保持一致,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汽車的顛簸對于嬰兒頭部的影響。還可以讓嬰兒頭部枕著護士的左邊肘窩,頭部稍微的往后邊仰,護士用右邊的手環抱著幼兒,這樣也方便隨時觀察其病情。
3.2.4 記錄途中的用藥及操作,若無特殊用藥,用注射泵輸入5%-10%的葡萄糖液。
3.2.5 記錄尿量及排便情況。
3.2.6 呼吸道管理 包括給氧和保持呼吸道通暢,面罩或鼻導管給氧時注意給氧濃度,在進行機械通氣的時候要觀察呼吸機工作是不是存在異常狀況,要觀察看看器官插得是不是足夠牢固,有沒有拖出的現象或者是插得過深的現象,呼吸機有無報警等。
3.3 轉運結束的處理 ①轉運小組向主管醫生匯報患兒病情、轉運經過。②測量患兒體溫、血糖、血氣分析等,評價轉運質量。③詳細填寫轉運記錄單,包括病史、轉運經過、所遇到的問題。④整理補充轉運器械物品,為下一次轉運做準備。
4 結 果
86例轉運危重新生兒,其中76例治愈,10例好轉,轉運過程中無一例死亡,未發生一次醫療差錯和糾紛,轉運成功率100%。
5 討 論
對于高危新生兒來說,保證其生命的關鍵就在于及時和高校的運轉,其中,運轉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在急救中心要有先進的急救設備,還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保證這些制度有效實施,成為一個技術過硬,素質較高的急救小組。初次之外,還要加強醫護人員急救技術的專業培訓,保證他們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轉運設備和搶救物品的管理需專人負責,并及時交接班、轉運后應及時補充,并做好設備消毒工作,那些危重新生兒轉運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在轉運的時候盡可能的控制好其病情。
綜上所述,要想成功運轉,就需要恰當的救護,要建立區域性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從而把新生兒死亡率降低,減少傷殘是不斷改善患兒預后的重要措施,相信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轉運工作會得到更廣泛更深入的開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