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土地合理規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合理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合理規劃

    第1篇: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關鍵詞:城鄉規劃;土地征用;級差地租

    一、問題提出

    城鄉規劃是指導城鄉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依據和手段,在城鄉差距日益凸顯、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城市轉移的進程中,城鄉規劃逐漸被提上日程。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稀缺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持續加劇,使得城市土地開發利用范圍不斷擴展。而在農村,土地是農民擁有的除勞動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資產,是支撐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基礎。土地不僅為城鎮發展提供布局與建設的空間,而且是融資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公正、社會穩定的體現。國外經驗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與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關。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保障城鄉規劃成功進行的前提條件,對城鄉規劃中土地的合理利用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問題

    (一)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方式。當前我國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第一,農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體土地向城市用地轉換的合法途徑,農業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是城市化、工業化、城鎮化推進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集體所有制化的土地作為城市用地的重要補充,保證了工業化、城市化推進對土地急劇增長的需求;第二,對土地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進行城市建設的配套開發以及城市土地的綜合管理利用。對城市土地以拍賣的方式賣給房地產商,以招標的方式將城市基礎建設的任務分配到有能力的單位,從而綜合利用土地資源。

    (二)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價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發揮不到位。征用是國家運用強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償征用農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國,征用農民土地后給農民較少的經濟補償,土地征用費占土地出讓價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亂,加之政府對土地補償費的截留,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此外,市價和土地征用價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其他類型經濟組織之間的不規范流轉大量存在,這種自發性的流轉由于沒有納入統一的土地市場,帶來諸多問題。如用地權不清晰、產生由價格和產權問題而發生的爭端、土地資源的濫用等;其次,利用招標拍賣等方式對土地進行分配利用。土地競拍的價格一般較高,尤其是房地產商為了追逐自身的經濟利益,在高價得到土地使用權后,對土地進行配套建設開發,造成房屋價格上漲、炒房現象嚴重。

    三、城鄉規劃中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議

    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城鄉規劃中有著重要作用,是做好城鄉規劃的基礎。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城鄉規劃中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應首先從土地價格的規范出發,一方面對農村土地征用進行管制;另一方面對土地的招標、競拍、掛牌給予合理規制。

    (一)對農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1、征地補償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根據地租理論,地租有級差之分,應根據土地的優劣程度來確定地租。換言之,對征收的土地給予征地補償費時,應有所區分,根據地塊帶來的效益確定。對于在可預測范圍內有良好發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廣泛的地塊,在征用補償費的確定時,應區別于劣質地塊。此外,政府在對失地農民的同期損失給予補償時,應該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預期利益,動態提高補償標準,從而既可以降低農民對征地的不滿情緒,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按照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論,級差地租Ⅰ應由土地所有者所有,級差地租Ⅱ應由土地所有者和經營者共同所有。對土地征用后產生的增值部分,應充分考慮被征地者的利益。而據國家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土地用途轉變增值的土地收益中,農民約得5%~10%,村一級得25%~30%,政府及部門得60%~70%。因此,規范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是改善現行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切實保障農民權益的重要舉措。

    2、征用土地的購地費確定。購地費應由被征購地塊的地價款、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構成,其中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應如實補償,地價款可根據農地基準地價,集體農用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后的用途及預期收益等因素確定,讓農民分享額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對于個人承包集體土地的農戶,在承包期還未到達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們的預期利益更應得到保護。

    (二)對土地招標、競拍、掛牌的規制。由于國家允許對經營性土地實行招標、招商、拍賣和掛牌,全面推行和嚴格執行經營性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從而凸顯土地資產價值,為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場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讓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臺。經營性用地通過擴大土地出讓的招拍掛比例,由市場機制決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門根據市場情況調整基準地價和出讓底價,充分挖掘土地的資產價值。

    根據科斯定理,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甚至不需要政府干預市場交易,市場交易便會按照公平合理的價格來進行。市場的真諦不是價格,而是產權,只要產權確定,市場主體便會“議出”合理的價格。土地是一種特殊商品,地價是轉讓產權后的經濟收入,招標、競拍、掛牌會獲得土地使用權,因此政府為了保證招標、競拍、掛牌的順利進行以及土地資產價值的充分體現應該先從制定基準地價以及轉讓土地的產權入手,根據轉讓產權的不同、土地的位置、土地使用期限、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地區經濟結構、人口密度、城市周圍農用地的生產狀況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來制定基準地價,從源頭上規制土地的招標、競拍、掛牌。

    主要參考:

    [1]陸益龍.農村土地征用問題:現狀及成因分析[J].學習與實踐,2009.1

    第2篇: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土地規劃;土地利用

    1、新農村建設的原則

    1.1因地制宜

    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發展的人數還占人口總數的很大比例,全國三百多萬個農村,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存在很大的差異,生態環境也有差別,所以它們的經濟發展情況和文化習俗都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個區域不同的鄉村在整治和發展上也要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當地發展的道路進行可持續的發展。當地的發展就應該經過實際的調研考察,深入農村,了解具體的農村實際情況,考慮當地農村發展可能遇到的問題,從農村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出適合當地的發展策略。

    1.2量力而行

    上文提到了目前我國農村數量龐大,經濟發展的情況也是千差萬別,所以在發展的策略上就需要科學的方案和切實可行的具體操作。對于,一部分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的農村就需要提高發展的目標,改善經濟發展的模式,不斷實現科學的發展。而對于那些還是比較落后的農村來說,經濟很薄弱,根本沒有經濟的增長點。從基礎發展是實現全面發展的首要任務,它們需要國家先期投入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基礎建設的同時帶動當地的初步發展。

    1.3突出特色

    農村的整治和發展是走一條適合當地發展道路,不是一味的對農村目前狀況的否定,而是抓住農村具體的發展需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抓住農村的特長,從這樣的特長和優勢方面實現客觀的經濟收入。當地應該把自己的特長做成特色的經濟增長點,把自身的優勢實現最大化的價值。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考慮實際情況,應該保留當地具有特色的風俗風貌,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本地老房子,保護當地的綠化情況,要走一條具有科學而特色的發展道路。

    2、農村土地建設的現狀

    2.1當地交通設備落后

    農村在建造房屋時,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大多以個人主觀意見為主,這就導致大部分建筑物比較散亂,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多數房屋比較低矮,部分地區房屋還存在土坯房等現象,這與我國土地的合理利用原則是背道而馳的,給道路的交通安全建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由于房屋錯綜復雜,公共交通空間被居民區占據,造成交通要道的堵塞。此外,農村中沒有完整的照明設備,道路支流也很稀少,造成了交通上的死角,而機動車的增加又給這些交通道路增加了極大的危險系數。

    2.2村民環保意識較差

    村民的環保意識薄弱是農村的普遍現象。由于生活和生產的需要,農村中隨意堆放肥料以及農產品的現象隨處可見,這是對土地資源的一種極大的浪費。此外,調查研究表明,農村的河道越來越小,這主要和村民任意傾倒垃圾有關,部分農村已經開始清理河道的工作,將環境還原到本來的面貌。水體的污染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來,生活垃圾以及工業廢料的投擲超出了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整個村莊甚至散發出迂腐的味道,給當地村民以及附近居民區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2.3土地資源相對不足

    據統計,一個區域的發展狀況和該區域中農村所占人口比例有關。農村人口越多,那么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就越落后。而且任何一個地方都有一定數量的農村人口數量,比例各有不同。類似于上海等大城市的農村人口數量為18%,一些中小型城市的人口數量更是占到了60%。大城市中尚出現土地利用資源不足的現象,更何況是農村人口數量占絕大多數的其它城市。我國國土資源豐富,但是人均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卻是極少的。人多地少的現象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極為普遍,而且環境的破壞進一步加大了人均可耕地數量的減少幅度,這是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率的一項新的挑戰。

    3、新農村土地規劃

    3.1村莊歸并

    村莊合并是土地集中管理的一種體現,它是將散亂分布的中小型村莊統一整合,并按照新的條款重新分配人均土地資源,土地的所屬權歸國家所有,而農民享有對土地的使用權。村莊合并是政府惠民政策的體現,它不僅可以縮小城鄉差距,還可以拉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百分點,為社會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所以說,村莊合并是農村改造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在提升農民整體素質的同時,使得工業區更加集中,區域性經濟發展的規模迅速壯大。總之,村莊歸并是新世紀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的新起點,創造了優秀的成績。土地分散、難以統一的瓶頸也得到了徹底解決。

    3.2宅基地置換

    宅基地置換是指用新型房產和農民置換原來的房地,俗稱土地開發,這是眾多的村民所喜聞樂見的。說到底,是將來自不同地域的農民集中在一起,形成小區形式的居住戶,并由政府出資,進行統一化和規范化的管理,從而保障村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宅基地置換是用自己的宅基地去換取別的東西,比如城鎮房產,成為城鎮市民。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這種現象較為常見。當然,宅基地在置換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房產糾紛方面的問題,該種現象的解決還需要政策的完善和村民意識的加強。

    3.3居民點保留改造

    新農村的土地資源整合不是批量試地進行推倒和重建,而是有選擇性和可行性的。對于陳舊房屋以及處于偏遠地區的住宅,政府將采取沒收并給予經濟或者房產補貼的方式強制性收購,為的是公益性建設的完美性;而對于經濟發展較快,交通脈絡清晰,而且環境優美的區域,則采用居民點保留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降低政府的財政支出,同時,也可以保留該區域的古老的文化,是對歷史的一種維護和流傳。當條件允許時,還可以將該區域進行開發,并且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在保留歷史遺跡的同時,也發揚了當地的特色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還會帶動經濟的凈收入,是目前值得提倡的議案。

    第3篇: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1.1、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編都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根本發展依據。都以土地為主要的規劃對象,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是其核心內容,兩者在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上是目標一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我國目前的規劃體制下,根據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上所做的計劃和安排。土地利用規劃的專業性較強,其主要目的是合理有效地安排當前的土地資源,保證土地資源能夠被永續利用;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發展的計劃和各種建設進行的綜合部署,也是城市工程建設與管理的主要依據。城市規劃依據社會發展目標,來確定城市的性質屬性、發展規模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城市總體規劃是一種綜合性規劃,其根本目的是發展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

    1.2、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也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又相互指導。城市規劃如果脫離了土地利用,就不能詳細了解土地的供給情況,導致城市規劃難以很好的實施;土地利用也必須在城市的規劃這一大前提下進行,土地利用必須與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了解城區的設施、發展以及布局,離開了這些,土地利用規劃也不能進行編制和實施。我國的《土地管理法》與《城市規劃法》都堆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做了相關的解釋,所以在處理兩者關系上,都應當相互補充、相互銜接,達到協調發展。

    2、我國城市規劃中土地資源利用和管理現狀

    2.1、土地規劃和管理的基礎工作較為薄弱

    當前我國土地規劃相關部門在這方面的工作還比較薄弱,一方面土地規劃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對于土地資源數據的統計工作不夠負責,并且對于收集到的數據信息缺少必要的核實,導致收集到的很多數據信息都無法體現當前的土地開發利用真實情況,對土地規劃和管理工作失去參考價值,這就使得相關部門在對土地的規劃和一些項目的審批等工作上不夠科學;另一方面土地資源的信息收集途徑較為單一,表現在只有國家政府部門作為服務性部門在進行信息收集的工作,無法做到全面翔實,這也是土地數據信息不夠科學合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2.2、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我國雖然對土地資源進行了分類,但在實際中卻有很多土地的利用結構不盡合理,如征用大量各類土地用作建設用地,而建設用地較為分散,且呈現雜亂無章的局面,嚴重影響其他土地的使用功能,而且農村卻存在很多閑置土地,種種原因導致大量的土地資源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由于農業種植的經濟效益不夠可觀,導致很多基本農田被改造成為其他用途,可種植耕地面積大幅減少,土地利用結構持續破壞也嚴重威脅生態環境。

    2.3、對土地資源缺乏科學的管理

    隨著城市化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的逐漸加快,政府相關部門為了政績和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建筑用地的審批管理都不夠嚴格,甚至很多項目的審批都是“走過場”,對于征用土地的建設項目經常不經過嚴格的實際核查,導致一些土地被征用后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沒有得到實際使用,造成土地資源被占用卻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用,加劇了有限土地資源的緊張性,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規劃。

    3、城市規劃與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3.1、 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礎工作

    為確保土地資源信息的準確性,可充分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 GPS 技術、GIS 技術、遙感技術等,將土地的實時信息傳輸到土地規劃相關部門,使之掌握實時的土地利用動態信息,比現場調查等收集到的靜態數據更真實,并且降低了工作量、避免由于時間推移造成的信息不實等情況的發生,因此更具有參考價值,有利于決策。

    3.2、需加強土地管理,有效減少對后備資源的開發

    在土地資源管理及后備資源的開發上需做好進一步完善工作,要積極主動地尋找合理方式與途徑就城鎮建設土地供需矛盾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在個縣市與城市占地情況基本平衡的情況下,不但需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有效保護耕地,還要做好土地的整理與開發工作。第一,要合理限定當前的城市建設規模,使得土地資源能夠進行有效的集中,節約使用,進一步對土地利用率進行整體上的提升;第二,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大力開展土地整理工作,盡可能彌補用地指標的不足問題;第三,要加大對居民點的整理工作力度,合理調整農村的用地結構。

    3.3、建立法律機制方面必須做好互相協調工作

    對于城市建設的規劃與土地資源規劃利用之間的關系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將其完全厘清,并通過立法的方式,進一步加強其法律地位,針對土地資源的利用規劃進行相應辦法的制定,建立規章制度與其相配套。另外,在具體的規劃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規劃管理,有效查糾這一過程中的違法違規現象。

    3.4、加緊保護耕地資源

    農業是關乎我國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而耕地資源是農業的生命線,因此保護耕地資源不被破壞和占用是當務之急,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實際工作中,首先要建立健全保護耕地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宣傳力度,使各類土地物盡其用,防止耕地資源被挪作他用;其次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加大對農業種植的扶植力度,提倡科學種植,提高農業種植經濟效益,使農民得以主動投入到農業種植中來;再次,加大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防止基本農田被基礎設施建設所占用,當二者出現矛盾時,有關部門應當對保護農用地有所側重。 3.5、土地資源利用集約化

    為緩解土地利用緊張的局面,應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集約化利用,使土地利用在空間上得以延伸;對于農用地來說,應當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發展更為先進的開墾和種植技術,縱向挖掘土地利用率。

    3.6、充分考慮城市現有景觀資源,最大限度地對其進行保護和利用

    在編制規劃時,要對城市現有植被、地貌、水系等景觀資源的現狀情況進行認真調研,掌握基本情況,并根據其對城市景觀的影響程度進行分級保護,特別是對那些能夠體現城市特色、自然狀態良好或不可再生的景觀資源要重點保護。此外,還應學習一些優秀城市的規劃理念,聽取一些城市建設、土

    地管理、園林規劃、林業水利、環保氣象等相關專業專家的意見,多征求市民的意見,制定出更加科學嚴謹、符合實際、操作性強的規劃。 3.7、加強城市規劃人員素質培養

    城市規劃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進行城市規劃的人才的培養,因為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出現城市規劃隨意性大、文化遺產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差、規劃工作前瞻性不足等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規劃隊伍人員素質較低造成的。所以,提高城市規劃隊伍的整體素質至關重要。首先,政府在人才選拔上,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更多的考察人員的綜合知識和能力,而不是畢業院校檔次、學歷等。其次,對在職的城市規劃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定期的培訓,不斷的提高工作人員的現代城市規劃理念,提高其工作素養。

    第4篇: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城鎮規劃銜接 方式

    前言

    在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我國各項建設對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耕地面積迅速減少,土地利用供需矛盾和結構性矛盾日趨突出的問題,為增強新形勢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國家土地管理部門先后在全國范圍內部署和開展了兩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尤其是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城鎮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編制體系、用地分類和審批權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而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的核心是做到建設用地規模和用地布局兩方面銜接。假設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在布局上不能做到充分銜接,在實施中也必然會導致頻繁調整兩個規劃的結果。兩個規劃關聯度高,那么就需要做到有效的銜接和協調,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進行正確認識。為實施各自規劃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將針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規劃銜接進行深入討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的形式

    在1986 年我國就系統性地開展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形式是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與當地自然,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條件,以此對土地的開發,利用,保護,確保在空間上,時間上所做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綜合利用所作的統籌安排和長遠規劃。城鄉總體規劃是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并且在全面研究區域經濟的基礎上,能夠根據城鎮的歷史和自然條件,同時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 在全面研究區域經濟的基礎上,確定城市的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并且能夠合理利用城鄉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以及具體安排。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等方面。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存在的不同點。一是規劃目標存在不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目標是規劃期耕地和其他主要農用地保有量,非農業建設用地控制規模和占用耕地數量。土地開發、復墾和控制規模,土地利用布局要求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主要目標等方面。而且城市規劃的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確定城市規劃區范圍,擬定分期建設的技術經濟指標等方面。二 是規劃思想存在不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土地資源供給出發,“以供給定需求”,采用自上而下,指標控制與分區控制相結合的方法.以上級下達的非農業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為前提,是按計劃編制規劃,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量不能超過上級規劃分解下達的控制指標,并且需要補充耕地量,耕地凈增量不得低于上級規劃分解下達的控制指標。所以說指導思想主要在控制。城市規劃往往是從社會、經濟、歷史、產業政策、人文等方面的多種因素綜合分析,并且按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需求編制規劃,其指導思想是從需要和方便生活出發,關鍵在于發展。

    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規劃銜接的原則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規劃銜接上一定要做好幾方面的原則,一是整體性原則。從全局的高度出發,全面考慮不同區域之間、不同用地部門之間、不同產業之間的用地需求,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總體效益為基礎,對各區域、各部門、各產業的用地矛盾進行協調作用。二是保護和保障并重的原則。強化對我國基本農田的保護,并且推進耕地保護由重數量向數量、質量與生態建設全面協調的轉變過程,控制好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規模,增大土地整理力度,創新耕地保護激勵制度,才能有效的使耕地保護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三是可持續利用原則。在規劃建設上,應要求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整理和保護相結合,并且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做到合理的安排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用地,才能對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真正實現實現土地生產力的持續穩定增長,保護土地資源潛力,促進區域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規劃銜接方式

    1、目標規劃銜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規劃的共同目標是為了切實做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并且節約用地,達到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結果,所以需要不同的城鎮各有自己的現狀和特點,其規劃編制都是根據規劃目標,并且結合各自城鎮特點來完成操作,做到因地制宜。在兩項規劃時應注意它們各自所采用的地類面積,人口,規劃指標等方面的一致性,使它們的基礎數據能夠統一起來,這往往是兩項規劃對比及相互協調的基礎條件。同時規劃有遠期與近期。這就使得在兩項規劃編制的不同步性,并且規劃的基期很可能不一致。就需要成立統一的規劃協調管理機構。能夠在規劃行政體系方面,國土,建設等等方面規劃行政機構,做到相互協調和相互制衡的規劃管理體系。如果是遠期,需要尋求相關規劃管理機構的合并,建議成立統一的規劃管理機構,而且要對城鄉規劃和不同類型的規劃實行統一的管理,負責各種規劃的編制和協調工作有利于矛盾的解決把矛盾消除在基層.這樣就保證兩項規劃在近期,遠期時限上的一致性,是實現它們 相互協調的重要條件。

    2、建立融區域規劃。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等方面是多項規劃于一體的規劃體系,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結果修訂城市總體規劃。并且在兩項規劃都已完成的地區,可以成立聯合協調課題組,在統一規劃目標, 統一基礎資料, 統一規劃期限的基礎上進行協調,以此達成協調方案,然后分別修訂兩項規劃的結果,這樣才能達到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規劃銜接。

    參考文獻:

    [1]顧京濤,尹強. 大都市周邊小城鎮規劃的實踐與思考――以南海市南莊鎮城鄉協調發展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 2004,(03) .

    [2] 張曉洪. 城市規劃管理與規劃編制問題初探[J]. 規劃師, 2004, (10)

    [3] 成受明,程新良. 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研究[J]. 四川建筑, 2005, (S1) .

    第5篇: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編制與實施, 思考和建議

    Abstract: the land use planning is a certain area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space,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for time and layout, tex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heel on the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oints out that a new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hould grasp fiv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for a new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posed five specific Suggestions.

    Keywords: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在空間,時間上所作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是國家對土地實行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計劃管理的基礎和依據。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制定和國內,國際土地利用規劃新理念的傳播,新要求,迫切需要進行新的修訂。要在總結上一輪規劃實施的基礎上,改進規劃方法,提高規劃水平,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二,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編制與實施的思考 通過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與實施的成效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新一輪的規劃編制,應重點研究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規劃的多元化目標定位問題. 社會決策中的目標通常不會只有一個,不同經濟層次的組織有不同的目標,不同水準的個人也有不同的目標,同一組織或同一個人也不會只有一個目標,這就是多目標決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個多目標決策問題,在新一輪土地編制中,如何確定規劃的多元化目標問題,如何對目標進行篩選,排序,優化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二)規劃的彈性與剛性關系問題 .彈性,是指當經濟變量之間在函數關系時,一變量對另一變量變化反應的靈敏程度。從理論上講,規劃和市場之間存在一種互相關系,一方面規劃對市場起著誘導規范和拉動作用;另一方面市場對規劃起著主導的作用;實踐證明,彈性規劃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指導性。關于在如何處理彈性于剛性的關系,彈性太大會給對方教育留有尋租的機會,對方高興,國家遭殃,剛性太大會使規劃呆板,國家好管理,地方沒自。

    (三)規劃的開放性問題 . 土地規劃就是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對土地生態經濟系統不斷地輸入和輸出物質,能量,信息和資金,以實現土地生態和經濟的雙贏。系統的開放程度決定于影響系統開放的激勵機制。

    (四)規劃理念與規劃技術問題 . 20世紀80年代以后,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日益成為熱點,它尋求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徑,認為土地利用規劃應遵循公平,選擇,共同等一系列原則,應以不損害的發展需求作為前提,滿足當代的發展需求,循環再生協調有序,運行平穩的良性狀態。近10年來,新土地規劃與區域規劃理論在區域發展的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把視角從“物”轉向了“人”,轉向了人對土地資源需求的滿足和社會發展,強調經濟的社會和文化特點,并引用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來分析其對經濟空間問題的影響。(五)規劃實施與追蹤管理問題規劃作為一種長期計劃和一種行動綱領,其編制工作的完成,僅僅是規劃成功邁出的第一步。三,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與實施的具體建議.

    (一)堅持為以保護耕地為主線的規劃目標不動搖,重點兼顧土地空間布局,土地生態環境規劃目標。

    (二)改革僵化的指標體系,構建剛,彈性互補的規劃指標。

    (三)建立規劃修編的公眾參與制度,提高規劃的開放程度。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同時做好土地資源的供需預測工作。

    (五)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監控體系。

    第6篇: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GPS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該系統由地面控制、空間和用戶裝置等構成,其主要優點有:全天候、全覆蓋、高精度三維定位定速定時和快速省時高效。GPS現已廣泛用于航天器定位、全球授時、地形測繪、國界測定、海島與礁石聯測、山體測高、測量板塊和地殼運動、交通管制和工程建設等。特別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GPS RTK技術,以實時定位、厘米級定位精度、作業時間短和效率高等特點逐步在資源調查和土地管理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GIS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系統。GIS處理和管理的對象包括空間定位數據、圖形數據、遙感圖像數據和屬性數據等,GIS已在城市規劃、交通運輸、資源調查、環境評估、災害預測、郵電通訊和公共設施管理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土地行業,利用GIS可快速建立土地利用數據庫,將空間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完整地結合,確保圖形與數據的一體化,實現對土地利用的數據建庫、數據分析、數據管理和成果輸出等。

    RS是指不直接接觸目標物和現象,在遠離地物的遙感平臺上,使用遙感器接受地面物體的電磁波信號,并記錄、傳送到地面,經過信息處理、分析判讀和野外實地驗證,最終服務于用戶的全過程。RS具有信息豐富、全天候、多光譜特性、信息獲取周期短等優勢,特別是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圖像清晰,空間分辨率高,現已廣泛應用于社會可持續發展、資源綜合規劃與利用、自然災害防治、氣象觀測預報、農作物估產、環境動態監測等工作中。尤其可利用RS進行土地動態監測和分析,及時準確地掌握土地變化及其發展趨勢。

    二、“3S”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

    在土地利用規劃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利用規劃區的基礎資料,采用相應的規劃模型,對規劃區進行規劃,并對規劃的效果進行評價,提供最優規劃方案,供領導部門決策。遙感信息可為土地資源規劃提供現勢性數據,其宏觀性可為土地利用的空間布局、調整提供重要輔助資料,是土地規劃的重要信息源;GPS則是土地資源規劃的重要定位手段;利用GIS技術能方便地對土地資源利用狀況進行時空分析、找出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分析開發的潛力;能系統地提供土地資源供求的時空預測模型,為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和布局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為土地規劃編制和實施提供了便利的途徑。1987和1997年,我國開展了兩輪全國范圍的土地規劃,后來又自上而下開展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將獲取的土地資源調查成果及所需要的基礎信息,利用GIS進行建庫,設計建立不同的規劃模型,建立土地規劃信息系統,從而實現規劃結果的查詢與檢索、規劃方案的編制、規劃圖的修編和規劃表格的輸出等功能。利用RS和GPS可以監測規劃實施過程中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進行規劃實施中的效益分析,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和實施過程中對規劃的更新和完善,從而大大提高了土地規劃工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第7篇: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關鍵詞: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化;耦合協調模型;多規合一;鄂州市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7-1386-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7.048

    Research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on Multiple Plans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on Ezhou City of Hubei Province

    JIN Min,ZHU Jiang-h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hile urban intensive land use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urban development,and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aking multiple plans integration as opportunity,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of Ezhou City from 2001 to 2013. Based on their interacted coupling mechanism, we used entropy valu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and constructe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model as well as relative development model. In this way, we can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and finally divided the harmonious degrees into the antagonism, the compromise and the coordination, comprising of three states and nine kinds of statu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ac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s good, and it had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namely, the antagonism period, the compromise period and the coordination period, showing a spiral upward trend. Finally, for the land use issues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we propos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intensive land use;urbaniza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multiple plans integration;Ezhou city

    作槿死嗷疃的物質載體,土地是城市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礎。城市化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與標志,對區域發展具有強大的促進效應。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給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銳,許多城市呈“攤大餅”式擴展,城市土地閑置和低效利用現象普遍存在,嚴重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思想[1]。因此,探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動態關系,正確認識城市化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作用機制,對于科學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指導方針與政策、加快推進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2]。

    目前專家學者已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因素[3,4]、指標體系[5]、時空差異[6-9]、問題與對策[10]等重要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相關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從系統角度看,城市土地利用系統與城市發展系統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具有內在的協調需求。但國內當前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為中心展開,從系統角度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耦合協調關系的研究較少,且多集中于較宏觀尺度,如郭施宏等[11]采用均方差權值法和耦合協調模型對山東省進行了研究;張惠[1]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構建了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效率模型,以及城鎮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耦合模型。縱觀目前國內已有研究,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城市化的研究較缺乏。

    當前形勢下,針對中國發展中面臨的城鄉發展失衡、能源資源粗放利用、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等提出要推進市縣規劃體制改革,探索“多規合一”,形成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并明確將其列為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任務之一。為落實中央要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的通知》,鄂州市被確定為“多規合一”試點單位。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融合,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形成人口、產業、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本研究在梳理總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嘗試在“多規合一”背景下,探尋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相關關系,以期為相關研究的深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西與武漢接壤,東與黃石毗鄰,南與咸寧相接,北與黃岡隔江相望。鄂州市是武漢“1+8”城市圈中距離武漢市最近的城市,也是湖北省統籌發展改革試驗區及國土資源部“多規合一”試點區域。優越的區域條件和政策優勢推動鄂州市經濟社會高速發展。2013年鄂州市戶籍人口109.3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4.79萬人。據調查,2000-2013年鄂州市城鎮人口增加了19.29萬人,人口城市化率從2000年的43.53%提升到2013年的60.48%,增加了16.59%,城鎮人口增長對城市化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201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30.5億元,增長10.8%,發展速度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鄂州全市現狀土地總面積159 645.58 hm2,其中,農用地100 828.26 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3.16%;建設用地26 906.40 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6.58%;其他用地31 910.92 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9.99%。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土地供求矛盾趨于緊張。因此,加強城市發展與土地利用關系研究,對提高鄂州市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市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 數據來源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相關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2000-2013年《鄂州市統計年鑒》、《鄂州市年鑒》,土地利用數據來自于鄂州市國土資源局、鄂州市規劃局,同時還參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從而保證了數據的可靠性與權威性。

    2 研究方法

    2.1 指標選取及權重確定

    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工作的重要基礎。在遵循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結合、系統性與全面性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相對獨立性等原則基礎上[12],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鄂州市實際和指標數據可獲取性,建立了城市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1)。

    針對“多規合一”集約用地的要求,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指標體系,大致遵循三個層次:一是土地投入強度,即單位土地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二是土地利用程度,即單位土地面積的承載情況和利用狀況;三是土地產出效益,即土地的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城市化綜合水平一般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測算,但城市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了經濟發展、人口變遷、空間變換、社會文明進步、生態發展等多方面的內容[11]。結合“多規合一”的“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內容及人地和諧、協調發展的原則,從人口、經濟、社會生活、生態景觀四個方面建立城市化指標體系。

    各項指標對系統的影響程度不同,所以需要楦饗鈧副耆范ㄏ嚶Φ娜ㄖ匾苑從持副甓韻低秤跋斕鬧匾程度。目前,在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耦合協調關系研究中,多數專家學者選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層次分析法屬于主觀賦權法,其評價結果易受人的主觀性影響,為了避免主觀性影響造成的偏差,首先采取級差法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然后運用熵值法計算指標權重。其計算步驟如下:

    1)計算第j項指標熵值ej;

    ej=-k■Pijln(Pij) (k=■)

    2)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gj;

    gj=1-ej

    3)差異系數歸一化處理,計算第j項指標權重wj。

    wj=gj/■gj (j=1,2,…,m)

    2.2 評價模型的建立

    2.2.1 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表征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彼此獨立又相互影響的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其彼此耦合作用和協調程度影響著整個系統的發展,它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由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是彼此獨立又相互作用的系統,因此借鑒物理學的容量耦合系數模型構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耦合協調度模型[13],即:

    C=(U ■■×S ■■)/(αUi+βSi)2k■

    式中,C為耦合協調度系數;Ui為土地集約利用綜合指數;Si為城市化水平綜合指數,0≤C≤1;α和β為待定系數且α+β=1;k為調節系數且2≤k≤8。基于城市可持續發展思想,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同等重要,且為計算方便,令二者取值相同即α=β=0.5,選定調節系數k為5。

    2.2.2 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的缺點是僅能夠描述系統之間協調發展程度,無法確定系統是在較高水平上相互促進,還是較低水平上緊密聯系。因此,進一步引入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它不僅能夠反映系統之間協調程度,還能體現協調發展水平階段。即:

    D=■

    式中,D為耦合協調發展度系數;C為耦合協調度系數;同樣取α=β=0.5。

    2.2.3 相對發展度模型 根據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可以判斷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城市化兩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但卻難以測出二者的相對發展狀態,基于此,運用相對發展度評價模型對其進行度量。

    E=Ui/Si

    式中,E為相對發展度系數。

    圖1和圖2分別為耦合協調發展度系數與相對發展度系數隨時間變化散點圖,由圖1和圖2可看出,二者隨時間變化方向大體一致,總體呈上升趨勢。通過比較分析,二者最佳的擬合曲線均為多項式。耦合協調發展度系數曲線方程為y=0.002 3x2-9.135 2x+9 095.6,R2=0.991,擬合狀況良好;相對發展度系數曲線方程為y=0.000 2x2 +0.961 8x-1 014.6,R2=0.878 2,擬合狀況較好。

    2.2.4 耦合協調發展階段 耦合協調度評價標準既要充分考慮土地集約利用的可操作性,又要準確判斷城市發展所處的階段。目前,關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發展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仍沒有統一標準。依照耦合協調發展度D,參閱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類型劃分標準[14],結合實際和研究結果,提出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本研究將耦合協調發展階段粗略分為3大階段,即拮抗階段、磨合階段與協調階段。當0≤D

    3 結果與分析

    3.1 相關性分析

    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與標志,對區域發展具有很強的促進效應。合理的城市化既要保證城市化進程的順利進行,又要保護耕地,節約和集約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為證實二者的相關性,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度量值與城市化程度量值增長趨勢進行對比,得出圖4。由圖4可知,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市化程度變動方向一致,呈逐年上升趨勢。總體而言,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但近幾年來隨著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提高二者逐漸靠攏,水平相當。

    3.2 耦合關系分析

    依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城市化的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與相對發展度模型,得到耦合協調發展度系數和相對發展度系數,以分析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耦合協調發展狀況,結果如表2和圖5所示。

    由圖5和表2可知,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耦合協調發展主要經歷了拮抗階段(Ⅰ類)、磨合階段(Ⅳ、Ⅴ類)與協調階段(Ⅷ類)。研究期內,2004年及其以前鄂州市經歷了長期的土地集約利用滯后于城市化的低水平發展階段,其后經過幾年的發展,土地利用和城市化都有了相應的發展變化,2005-2009年經歷了將近五年的磨合期,自2010年以來,鄂州市發展步伐大大加快,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耦合關系進入了協調發展期,且二者一直處于同步發展狀態。表明隨著時間的推進,耦合協調狀況得到持續優化,盡管有時兩者交錯,總體呈螺旋式優化趨勢。

    基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相對發展狀態,耦合協調發展類型被劃分為滯后發展、同步發展與超前發展狀態。研究期內鄂州市多處于同步發展狀態和滯后發展狀態,沒有超前發展。其中,2009年以前以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于城市化為主,2009年以后轉為同步發展。滯后發展一般在城市化初期,容易出F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率提高的現象。處于滯后發展狀態的城市,城市土地粗放利用,浪費嚴重,應對城市土地進行內部挖潛,限制城市地域外延平面式無序擴張而重視內涵立體式綜合利用。同步發展,即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同步于城市化,推動城市化發展,城市土地趨向集約利用,系統優化,促進城市發展;2009年至今,鄂州市一直保持此良好的態勢,且相對發展度圍繞在1值附近,說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市化水平基本持平。處于同步發展狀態的城市應合理調控城市土地利用以推動城市化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研究期內鄂州市沒有超前發展狀態,這表明在鄂州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城市土地過度利用極為少見。

    4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借鑒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模型,對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兩大系統的耦合協調狀況進行實證研究,客觀詮釋了二者的耦合互動關系及其發展趨勢。由分析可知,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發展水平彼此作用,相互促進;耦合協調發展具有動態性,鄂州市總體發展態勢良好,呈螺旋上升趨勢;兩系統的耦合度雖然存在一定的波動,但目前仍處于較高水平,良性互動效應比較明顯,總的趨勢是向著更高層次、更全面的協調方向發展。

    根據結論可知,此次研究的結果與鄂州市實際相符,足以證明構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耦合協調模型是可行的。但是作為中部地區一個小城市,鄂州市在提高城市發展水平和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上依然存在科技水平有限、社會支撐不足、區域協調不夠等限制性問題,因此要實現城市精明增長,仍需長期不懈的努力。依據鄂州市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以下具體對策建議。

    1)做好“多規合一”規劃的編制與協調。目前鄂州市“多規合一”試點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鄂州市大力推進新城建設的背景下,新區齊發力,各顯神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耦合協調性變化較為頻繁。試點中面臨的一個最突出問題就是土地緊缺,在1 596 km2的土地面積上,承載著109.36萬人口,人地關系緊張。現代城市滿足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等基本要求的人均土地面積范圍為140~200 m2,鄂州市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這一指標來確定城市的人均土地面積,并以此來驗證城市人口規模預測是否會超過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通過對城市耦合協調性研究可以進一步認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發展的總體特征,為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提供決策依據。因此,鄂州市的發展必須以“精明增長”理念為指導,合理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和城市化發展戰略,推動“多規合一”落地。

    2)注重城市內涵發展,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2013年湖北省三次產業的結構比為12.6∶49.3∶38.1,而鄂州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2.4∶59.4∶28.1,與全省相比,鄂州二產比重顯然過大。表明,全市存在著一產比重仍然較高、二產有待優化、三產比重偏低的局面。從三次產業結構判斷,鄂州市的城市發展階段仍處于以擴張為主、提升為輔的工業化發展后期階段。因此,鄂州市的發展需要注重城市內涵發展,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升級布局,不斷加強企業集聚,有序推進城市化。

    3)適當控制建設用地增長,注重耕地保護。鄂州市城鎮發展的粗放型增長與耕地保護間存在著很大矛盾。地方受自身經濟發展驅動,外延式土地利用突出,導致耕地數量銳減,人地矛盾逐漸加劇。2005-2013年鄂州市耕地總面積由74 356.8 hm2降低到58 023.67 hm2,人均耕地面積由701.41 m2降低到528.50 m2。因此,鄂州市的發展應對城市化發展的歷史階段進行分析,合理預測各類用地的需求,確定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各類用地的比例關系,協調好城市建設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充分發揮城市功能。既滿足當前發展需要,又給城市留有余地,堅持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既注重發展特色,又要與區域整體發展相銜接,堅持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張 惠.我國城鎮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耦合發展探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7(3):127-133.

    [2] 鄭華偉,丑建立,劉友兆.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關系的計量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3,22(8):1019-1026.

    [3] 王曉艷,良基,鄭華偉,等.成都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及影響因素[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25(3):69-73.

    [4] 韋 東,陳常優,屠高平.影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因素研究――以我國30個特大城市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7,24(2):12-16.

    [5] 吳壯金,周 興,左志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及其評價體系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3):6120-6122.

    [6] 馮 科,鄭娟爾,韋仕川,等.GIS和PSR框架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的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經濟地理,2007, 27(5):811-814,818.

    [7] 朱一中,曹 裕.基于PSR模型的廣東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8):1375-1380.

    [8] 喬 佳,寧小李,盧雅潔.基于改進熵權法的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時空差異分析[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5(4):9-15.

    [9] 周作江,周國華,唐承麗,等.環長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約利用時空演變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5):89-93.

    [10] 王愛民.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的問題與困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4):7-10.

    [11] 郭施宏,王富喜.山東省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關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63-167.

    [12] 宮少燕.山東省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及時空差異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63-68.

    第8篇: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檔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生產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在遵循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情況下也隨之發生自由承包或流轉以解放生產力優化資源配置。因此,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檔案管理務必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下簡稱《檔案法》)及《檔案法實施辦法》為基礎和指導,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尋找一種合法、合情的檔案管理辦法。

    一、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檔案管理亟須規范化

    土地是我國農村重要的生產資料,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農村土地流轉現象越來越多,城鄉建設頻繁征占用農戶承包地,農戶土地承包狀況時常發生變動,這就使得相關合同和檔案管理工作規范化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關系到切實維護農民的正當權益,另一方面有助于促進黨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實與貫徹,事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維護保障。

    調查顯示,由于種種原因,當前許多地方農村土地流轉檔案的管理不夠規范化,保護措施疲軟,諸如:有的地方不能對相關合同和檔案材料及時立宗歸檔,可能導致信息遺失;還有工作人員變動時對檔案資料交接不到位,也容易造成信息遺漏和檔案損失;再者就是傳統的書面辦公中存在的材料填寫不規范、筆跡潦草等等。諸如此類顯現出當前許多地方的土地流轉合同管理沒有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不符合《檔案法》的規定,更與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精神相悖,甚至帶來實際的消極影響,給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工作帶來重大影響。

    二、如何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檔案管理工作

    各級單位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土地流轉合同規范管理的緊迫性,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探索契合當地實情的管理方式,加強責任意識和憂患防范意識,以期確保檔案的完整與安全,為妥善解決農村土地流轉和經營中的糾紛、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流轉權益奠定基礎。

    1.普及檔案管理法制知識,提升管理能力

    檔案管理必須全面依循國家的檔案管理法制,要注意宣傳法制知識。首先,要進行分級培訓。對檔案管理法制知識的了解要從基本知識到重點知識和案例進行全面化的分級培訓,加深大家對《檔案法》《檔案法實施辦法》《檔案管理條例》以及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的理解和認識,促進各單位依法開展檔案工作。其次,要保證檔案員能夠持證上崗。也就是說要在學習法制內容后進行全面的考核,考核合格后領取《法制培訓合格證》,然后才能參加檔案管理工作,這樣一來就可以將法律學習培訓納入全員崗位培訓內容,在綜合培訓中加強法律知識的培訓,以增強全員的法律意識。

    2.明確管理責任,嚴格依法歸檔

    各級單位對土地流轉合同檔案管理有不同的針對對象和責任,明確管理權限和責任是規范管理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落實依法歸檔,才能保證檔案材料不至混亂、遺失及其責任的相互推諉。比如,簽訂五年或五年以上土地流轉合同的,必須一式五份,縣、鄉、村、當事人各存一份,還有一份由鄉鎮管理機構集中向當地綜合檔案館移交備份實行一體化管理。另外,土地流轉過程中生成的其他檔案資料可以由形成單位依法保管,不得遺失。

    一般來說,目前土地流轉相關歸檔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申請書、農村承包土地調整方案批件、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簿、土地承包情況匯總清冊、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屬證明文件、現場勘界確認材料、公告材料、登記核準文件、登記臺賬、權屬變更登記材料、登記發證原始材料、登記管理信息系統備份等交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歸檔保存;土地承包工作小組名單、承包土地調整方案、土地承包方案、土地流轉委托書等檔案材料,由村民委員會歸檔保存……唯有如此才能對號入座,責任由歸,防止管理上越俎代庖造成混亂,杜絕責任追究中李代桃僵等不規范的事情發生。

    3.嚴審檔案質量,規范收集整理

    傳統的檔案大多是手寫體,其中不乏字跡潦草給工作帶來困難者。所以在檔案規范管理中,土地流轉相關合同務必經過嚴審確保材料真實有效,要求數據準確、字跡工整、圖譜易讀,落款、日期及公章簽字等清晰明確,具有可標識性和合法性;紙質合同檔案要使用不易褪色或消失的中性筆用工整的楷體填寫,紙張及裝訂要嚴格按照檔案保護的要求,不易損壞和失散。

    及時收集整理歸檔才能確保合同檔案的準確不失。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責任到人,及時將合同信息及相關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完成歸檔。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私自處理抑或拒納歸檔。為了便于檢索和查詢,合同整理歸檔后,應編制目錄以備查詢。

    4.注意安全保管,完善信息管理

    合同和檔案的原始材料一般都是紙質媒介,如果遇到潮濕、水浸、燃燒等就會完全損壞,所以檔案管理要切實做好安全工作,具體做法如下:(1)土地流轉檔案管理設置專櫥,分專人負責,防止人為損壞、遺失;(2)做好各種防范措施,切實做好防蟲、防火、防水、防化學藥品、防污染等工作,防止非人為的破壞和損失;(3)不具有保管權限的檔案盒材料應及時交由相關法定部門進行保管,不具備保管條件的單位,應及時完善條件或暫交由上級部門協助保管。比如,縣、鄉(鎮)兩級檔案須依法在保管一定期限后及時、完整地向縣級國家綜合檔案館移交。

    以上是筆者對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檔案規范化管理必要性的認識及策略要點。筆者認為檔案管理除了科學、合法的管理制度以外,我們還要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尤其要加大對鄉(鎮)和村級檔案工作的指導督查力度,防止土地承包檔案損毀和丟失。對檔案管理不善和違規反紀行為要依法追究民事或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南京市檔案局.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檔案管理[J].蘭臺世界,2010(09).

    [2]房山區經管站.“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座談會”典型材料之一:房山區認真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加強承包合同規范化管理[N].中國農業信息網,2012-02-01.

    第9篇:土地合理規劃范文

    【關鍵詞】土地規劃;合理性;問題;措施

    1 引言

    土地規劃作為我國土地利用的前提,對我國各項生產活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我國現階段,按照土地的用途可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等類土地,這些土地類型的合理規劃對于社會生產建設,居民生活休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以及人們各種生活的需要,如何進行合理的土地規劃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因此,對于當前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對于社會土地規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當前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用地類型規劃不合理

    在土地規劃過程中,必須將各部分的土地類型平衡規劃,滿足企業生產需要,同時要滿足居民生活的需求。盡管我國土地規劃整體上還比較令人滿意,但是,不否認的是在很多地區其用地類型的規劃并不合理。這種情況幾種體現在很多以工業為主的城市,大多通過壓縮居民生活用地以及耕地、林地等社會必須土地類型,壓縮產生的空余土地用于工業生產。工業生產用地增加導致居民生活空間的減小,并且由于工業生產的增加導致一些列的自然和社會問題出現。由于房地產業的發展,在很多城市中,房地產建筑行業占有了大多的耕地、林地等,對于利益的追求導致耕地逐漸減少,森林面積下降,壓縮了人們生活的空間,使得人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由于對利益的追求,導致盲目的進行土地規劃。

    2.2 城鄉結合部土地規劃不合理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逐漸成為我國鄉鎮發展的趨勢。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鄉結合部土地是城鄉發展的重要土地資源,如何合理的規劃和使用這部分土地資源對于城市和鄉村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鄉結合部屬于管理范圍較為模糊的地區,因此,在土地規劃和利用方面都存在著突出的問題,比較明顯的就是土地規劃的混亂。由于大多數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比較活躍,因此政府在對這部分土地資源的規劃也比較隨意,大多數應用于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買賣市場,有些地方為了生產需要,將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規劃在這部分土地上。這樣規劃的結果會造成居民生活安全問題受到威脅,城鄉結合部環境污染嚴重,社會發展、居民生活以及自然環境各方面發展的不協調。

    2.3 土地規劃與現實不協調

    在我國的土地規劃大多數是經過實地測量和考察之后進行的階段性用地規劃,時間性的問題會導致土地規劃與現實用地的不協調。土地規劃僅僅是對規劃之前用地的發展進行的初步、整體的計劃,但是,在實際的土地使用過程中由于一些突發性用地問題,導致計劃和實際的匹配。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用地突發性問題比較突出,例如大多數城市中心,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會經常對一些用地進行改造,將大型商業用地改為居民生活用地,或將居民生活用地發展成為工業用地等等。由于事情的突發性,會打亂原有的土地規劃,導致整體用地較為雜亂。同時,由于人口增長過快,在很多農村當中,房屋建造用地增加,在土地規劃中對于一段時間建筑用地的規劃是有限的,但是實際生活中,這些問題是隨時改變的,導致了土地規劃的實時改變。

    3 土地規劃存在問題的對策

    3.1 綜合考察,合理規劃用地類型

    土地類型規劃的不合理大多是由于對于區域內土地考察不準確造成的。土地規劃考察不準確會使土地規劃方向不明確,規劃時隨意性增加。特別是對于以工業為主城市土地規劃,如果土地規劃比較隨意,會很大程度上壓縮居民生活的空間,導致很多社會不和諧因素產生。土地之間的協調利用是保證社會各項生產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前提,在我國《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都明確規定城鄉建設用地應注意土地之間的協調,因此,在土地規劃之前,對于規劃范圍內以及周邊用地情況要進行詳細的考察,認真規劃。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土地規劃并不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合理判斷,并且考慮規劃的適用性,不能出現像在居民中心規劃工業用地這樣的情況。

    3.2 突破城鄉二元制制度,完善城鄉結合部土地規劃

    前面已經提到過,城鄉結合部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在土地規劃方面會比較隨意,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城鄉結合部土地規劃困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員流動較大,同時,城鄉結合部二元制比較突出,這種情況增加了城鄉結合部土地規劃的難度。二元制是指城鄉結合部區域會綜合了城市的大工業生產以及農村的小農業生產,這樣的情況,對于土地規劃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戰,在土地規劃過程中即要考慮城市的工業生產用地,同樣不能忽略農村的耕地規劃。因此,在土地規劃中,要達到對城鄉結合部土地合理規劃的目的,必須加快城鄉結合部城市化或者專門的農村化特征,突破現有的城鄉二元制制度。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要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規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特點,不能強制的改變土地利用類型,對人們生活方式產生不好的影響。

    3.3 著眼長遠發展考慮,針對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規劃

    土地規劃與實際之間的不協調是我國土地規劃中存在的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由于經濟發展過快,甚至有些地方用地的規模已經超越現在土地規劃十幾年的時間。這樣的問題使得土地規劃在社會生產發展中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相反還會制約經濟的發展。所以,怎樣解決土地規劃和實際用地直接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目前來看,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在規劃時能夠聯系實際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來進行合理的長時間的整體規劃,同時,在土地規劃實施的過程中根據使用的需要,進行合理的調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的規劃調整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所必須的情況進行調整,并且是嚴格控制的,而不是隨意的實施。

    4 結語

    由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經濟利益的追逐,使得在土地規劃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正常的社會生產以及人們的生活,甚至有些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因此,文中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列的建議,其實,很多問題的出現并不是由于社會生產的需要,更多的是由于人為的因素產生的。因此,要改變土地規劃中的一些列問題,必須加強管理和宣傳,讓每一個人參與到土地規劃當中。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成人综合网|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成人国产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黄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免费特级黄毛片在线成人观看|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视频|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在线看欧美成人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下载|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