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第1篇: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制藥工程專業

    學生 李雪 指導老師 張小梅

    摘要:醫藥產業是現代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被視為永不過期的朝陽產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推進了人們生活水平質與量的雙重提升,藥物化學技術的進步、消費者藥物需求的不斷增加促使世界各國醫藥行業進入迅猛發展階段。作為高技術密集的產業,制藥行業有著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特點。制藥行業呈現集群式發展,應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經濟規模;制藥技術向產業化推進,應提高技術轉化能力和開發效率;更加注重自主創新發展,應全面提高研發水平;更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完善法律和監管體系。

    關鍵詞:制藥行業,發展現狀,發展趨勢,措施建議

     

    由于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藥行業發展迅速,從簡單的準備和處理,以醫藥中間體的研發和生產。從簡單的手工作坊到新工藝,新設備,機械化的現代化廠房,醫藥行業發展迅速。本文將分析醫藥行業的發展現狀,并就其發展前景和趨勢預測。

    一、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政府扶持,多項政策保駕護航

    目前,中國已經發展醫藥產業作為重點產業對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柱。2009年6月5日,國務院的若干政策,以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成立了醫藥產業,特別是生物產業。醫藥的戰略地位提出了醫藥行業的更具體的發展戰略。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在醫藥行業的發展努力,并增加從政策和資金投入。目前,具有相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某些領域正在不斷創造國家級醫藥產業基地。制藥工業集群增加行業集中的規模;并通過進一步調整和中國醫藥行業的產業結構的改善,這些都對中國醫藥行業的發展有很好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的藥品監管機構的調整,連續出臺的行業規范和政策,行業結構和藥品流通體系的整體調整,鼓勵制藥企業通過收購,兼并等實現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形式。此外,中國的物流業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也為醫藥行業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在醫藥流通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已進一步加強監管,也促進了制藥行業的發展。

    (二)資源豐富,技術設備快速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它有大約26萬種生物物種和2800種藥用植物資源。它創造了種質資源在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和亞洲最大的微生物資源庫。在制藥行業開發獨特的資源優勢。與此同時,盡管中國醫藥行業起步較晚,但起點比較高,關鍵性設備均從國外引進,特別是在上游、中試方面和國外的差距相對較小,這已經提高了中國制藥企業有利的客觀條件。隨著推出的“十二五”規劃生物產業規劃和醫藥內需的擴大,中國的醫藥R&d有所加快。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已經發展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藥物,解決了不能夠產生或在過去的成本問題。生產高價藥的技術問題,醫藥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即將來臨。

    (三)機遇良好,制藥行業前景廣闊

    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可以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容量。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藥品市場增加了5000萬美元,每一年的市場需求。如此巨大的市場足以支持中國醫藥行業的發展。生產企業可以通過只在國內市場上依靠充分實現規模經濟。同時,國家制定的各項政策,大力支持醫藥產業的發展,并將其列為重點建設產業經濟發展和支柱產業的高新技術。醫藥行業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四)產業結構不合理集中化程度低

    醫藥生產研發制造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了約八成左右的比例,這部分企業往往產品品種少,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現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大多以粗放式增長為主。以中成藥行業為例,2010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沒有一家中成藥制藥企業的銷售額占到整體市場份額的10%以上,前十名的企業相加只占到整個中成藥市場的23.7%。企業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這使得企業管理和生產成本偏高,研發投入金額不足,市場競爭處于被動應對的地位。近年來上游原料供應環節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制藥企業由于規模普遍較小,缺乏價格談判的資本和實力,所以每次價格波動都處于被動的地位。同時,下游醫藥流通環節以國藥集團、上藥集團、九州通等為代表的醫藥物流企業發展迅速,集中度不斷提高,區域的壟斷優勢逐漸顯現,流通企業開始憑借其渠道優勢不斷向制藥企業要求更高的利潤空間,使得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制藥企業更加雪上加霜。

    (五)創新能力不足

    我國新藥研發的投入嚴重不足,新藥開發能力弱,我國每年用于研發的經費僅為銷售額的1%,而國外制藥企業的研發經費一般占到當年銷售額的15%左右,這也就導致我國制藥行業創新產品少,重復品種多,產品創新度低,因而被限制在了低端市場。

    (六)營銷推廣模式老舊

    營銷推廣模式單一老舊也是現在國內制藥企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我國醫藥市場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發展中國家市場發展的特征,大部分企業的終端銷售以代金銷售和客情關系維護模式為主,缺乏專業和長遠的規劃同時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這種模式雖然在過去確實曾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企業的銷售帶來了較大增長,但隨著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對醫藥市場監管的決心和力度不斷加大,代金銷售的模式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法律風險,逐漸被淘汰出局。

    同時,藥品的廣告在公眾媒體上投放密度較高,加之很多企業在廣告內容和形式設計上只追求廣告效果而忽視了觀眾的主觀感受,使得不少廣告引起了消費者的反感,進而影響整個行業形象。

    (七)合作意識缺乏

    我國制藥企業快速做強做大的有效途徑,就是實現企業間的強強聯合。通過彼此分享優質資源,合理配置,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提高本地區本國家制藥行業水平、滿足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的好方法。另外,除了合作,收購、合并、參股等形式也都是合作意識的體現。

    二、我國制藥行業發展趨勢與措施

    (一)注重自主創新意識培養

    醫藥行業的高科技性,需要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改革發展過程中,解決企業發展的動力問題。這也需要中國的醫藥行業持續聚焦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力推進創新體系建設。例如,2000年,中國建成的干細胞,組織工程研究中心,促進了“十三五”以來的生物制藥計劃。

    (二)加大研發投資,保證產品升級

    長期以來,中國醫藥行業不注重研究和開發新藥,它是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投資性。因此,基于中國的醫藥行業的長期發展,我們應加大研發力度,進行產品升級,并在部件,制造工藝,藥品標準的條款進行的產品創新。在2016年,中國醫藥行業,復星醫藥和恒瑞醫藥的R&d投資排名中名列前茅,而上海醫藥,科倫藥業,仁孚藥業等企業也重視R&d投資非常重要。在未來,中國的醫藥行業將不再是傳統的模仿,而是會朝仿創移動。

    (三)與時俱進運用多元化營銷推廣模式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傳統的代金銷售和客情導向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需要,新的營銷推廣模式隨著媒體和信息多元化應運而生。以專業廣告推廣、學術推廣為主要的推廣營銷手段開始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和認可。專業廣告推廣可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并最終帶動產品的銷量提升;學術推廣通過把臨床實踐中提取的產品核心價值傳送給目標醫生,再通過醫生影響患者,達到建立學術權威和用藥習慣的目的。很多外資企業在學術推廣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中的成功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出現,許許多多的創新媒體工具也為藥品的大眾傳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借助網絡互動問答、微博、健康社區、線上線下活動等方式,可以有效的傳遞企業產品信息和疾病相關健康知識,達到提升產品認知度和美譽度、教育消費者的目的。

    (四)提高產業集中度,構建監管體系

    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僅能促進產業整合,同時也整合資源,推動產業快速發展。醫藥行業是一個高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不僅需要強大的基礎設施,設備和藥品的支持,而且還與教育,培訓,技術轉讓和工業發展的聯合行業。目前,中國已逐步推廣的醫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建設。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建設,建立健全行業監管體系,以控制假藥,并出現在當前醫藥行業的假藥現象。

    參考文獻

    [1]梁旭明,蔣渝,楊會全,等.醫藥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分析[J].重慶中草藥研究。2010:6(1):25.28.

    [2]陳縈.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競爭力現狀及發展趨勢[J].企業技術開發,2005(11).

    第2篇: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2010年起將迎來中國醫藥產業的“黃金10年”。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除了中國屬于增速較快的新興經濟實體、GDP穩定增長為政府增加醫藥衛生投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世界醫藥市場逐漸走向平衡發展為中國市場增添了機遇以及人口自然增長、老齡化社會來臨、人民改善生活質量需求增長和自我藥療水平的提高等諸多因素外,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擴大醫療保障范圍和深度、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等政策的實施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這些都成為醫藥行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在這“黃金10年”中,醫藥行業將貫穿兩大趨勢,一是全球化,二是多極化。目前,無論是國家政策、法規還是醫藥行業自身發展,都對藥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好的藥用輔料就沒有好的制劑,也不會有好的藥品。因此,藥用輔料的質量提升與管理也隨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如今藥用輔料行業的發展占盡天時,國內藥用輔料行業發展還受益于國際醫藥產業鏈的重構,尤其是藥品生產、銷售的全球化趨勢,國際藥品研發、銷售已越來越趨向于中國這一新興的藥品市場[1,2]。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藥品質量,關注藥用輔料行業的健康、規范發展。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藥用輔料的管理法規和制度,如《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79號)、《藥用輔料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國食藥監安[2006]120號)以及2010年公開征求意見、將在2011年年內正式公布的《藥用原輔材料備案管理規定》,政府的高度重視對藥用輔料發展而言是一極大的機會。藥用輔料的定義也在不斷擴大,新抗體和其它新概念產品被納入藥用輔料的范疇,我國藥用輔料的發展前景被普遍看好。所以,國內藥用輔料行業發展的研究也成為人們的聚焦熱點,藥用輔料的“黃金10年”已經到來。

    1 重視藥品質量,提升輔料標準

    1.1 基本藥物質量標準將提升

    國家藥典委員會將在2011年年底之前完成對307種基本藥物的質量標準修訂工作,修訂后的質量標準將在2011年藥典增補本中得到體現。國家還將陸續對一些中藥、針劑等高風險藥品的質量標準進行提升,以進一步保證用藥安全、避免藥品安全事故發生,同時提升國內整體藥品質量水平,增強國內醫藥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1.2 以政府定價控制基本藥物質量

    國家發改委認為,對部分基本藥物實行國家統一定價、基本藥物招標從“雙信封”變成“單信封”將使藥廠從價格競爭轉變成質量、服務競爭。據悉,最近已下發了對部分基本藥物實行定價的“征求意見稿”,對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產品將分期、分批地實現全國統一定價,原則上對“基本藥物中獨家品種以及經過多次集中招標采購、價格已經基本穩定且供應充足的品種”,擬在考慮企業合理利潤的基礎上,按藥品通用名制定統一價格。

    1.3 USP修訂藥用賦形劑標準,部分涉及我國產品

    從2008 年開始執行的新版USP(USP29,NF24)已對某些藥用賦形劑標準進行了修訂,進一步提高了藥用賦形劑的質量標準并增補了若干新型賦形劑條目,其中一些品種標準的修訂對我國相關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提出了新要求。

    2 輔料市場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2.1 目前我國輔料使用現狀[3]

    由于我國自主研究并獲批準的新藥極少,主要是以仿制藥為主,價格成為我國大多數藥品生產企業競爭的重要手段,藥品生產企業必定會壓低原、輔料價格以提高市場競爭力,這是發展藥用輔料的最大阻力。

    輔料行業的落后是造成我國制劑出口弱勢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國絕大多數的中、小型藥品生產企業仍在沿用20世紀40、50年代的傳統老輔料,致使制劑產品難以達到國際通行的制劑標準要求,直接影響了產品出口及市場競爭能力。

    我國原料藥生產并不比發達國家落后,但在制劑生產上卻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其原因就在國產藥用輔料品種上的落后。

    2.2 開發新型輔料的重要性

    1)目前世界上許多暢銷藥物多為大制藥公司的專利產品,在專利失效之后,仿制藥物增多,導致利潤迅速下降,競爭加劇。這時企業需要制訂其知識產權策略,如通過賦形劑的改變、采用控(緩)釋技術、增加藥品復方、改變給藥方式等,盡可能長地保護藥品或為下一個創新藥物的面市爭取時間。

    2)沒有優良的輔料就沒有優質的制劑,開發出一種優良的新輔料可促進開發一類新劑型、新系統和一批新制劑,帶動一大批制劑產品質量的提高,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并不亞于開發一種新藥。

    3)除片劑和膠囊等常用劑型外,從多種劑型、多種給藥新途徑和新方法考慮開發制劑以提高藥效、減低副作用和改善病人用藥順應性是開發新制劑的一個重要方面。

    4)西藥的劑型在經歷了第一代普通制劑、第二代緩釋及速釋制劑、第三代靶向制劑之后,已經進入第四代基因治療等大分子靶向制劑階段,第五代智能給藥系統及干細胞靶向制劑也已初露端倪,這些都需要用到新型藥用輔料。

    2.3 對新輔料進行研究和應用的重要性

    1)目前,世界醫藥界加大了對新釋藥技術的開發。據IMS報道,新型給藥系統的藥物銷售額已占到整個藥品市場的20%以上,其中控(緩)釋類制劑約占新型釋藥藥物50%以上的比重。2)輔料的開發給新藥研發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3)我國目前要在真正意義上開發新分子實體是不太現實的。而給藥系統研究投入少、風險小,且藥品注冊時要求提供的資料也相對簡單,從而通過率高、開發周期短,能更快地得到回報。4)由于給藥系統的釋藥功能完全由輔料來支持,所以新輔料的研究和應用、已有輔料功能的重新評價及新制劑工藝的研究應該成為我國制藥企業首選的科研方式。5)片劑設計的多樣性能夠使一個品牌區別于其它品牌,并提供有形的功效價值。好的設計不僅能確保劑量的準確性,而且可提供應用色彩的機會, 通過片劑形狀、色彩和圖標、印碼的獨特組合強化商標潛能,有助于企業品牌的建立,有助于消費者進行品牌識別,也有助于減少用藥失誤,提高安全性[4]。

    2.4 輔料的發展方向

    1)向精細化方向發展。我國藥用輔料質量比較粗糙,不同廠家的產品甚至同一廠家不同批號的產品質量也存在差異,影響藥品生產企業的使用。應鼓勵企業產品精細化,不斷完善標準。

    2)技術推廣和交流。輔料在使用過程中有很多技巧、特別是新的藥用輔料,這就需要輔料生產企業與使用企業以及科研單位加強交流,使輔料能夠得到推廣和應用,最終達到提高藥品質量的效果。

    3)開發復合輔料。開發一種全新的藥用輔料產品難度很大,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有輔料進行科學的混合可以達到新的效果,是開發新輔料的捷徑。建議參考歐美等國的審批辦法,對這些輔料從簡審批。

    2.5 關注新型藥用輔料的新客戶

    1)不斷增加的生物工程藥品生產商將成為新型輔料的大客戶。2)近幾年來西方開發上市的新藥有一半以上為難溶或不溶藥物,這類藥物將成為新輔料的主要用戶。3)中藥新劑型等制劑快速發展,需要新輔料。4)一些高速壓片機械需要更多適宜的高性能藥用輔料。5)西方國家現有一種新趨向,即摒棄動物明膠等傳統動物來源的藥用輔料而改用植物性輔料,這將為新型輔料的應用擴大提供可能。

    2.6 輔料市場發展的驅動力

    1)藥品生產擴展至全球制造和銷售,而全球化過程包含了制造點的重組,會導致區域或全球范圍內的產品集中至某幾個工廠生產。每個工廠有它獨特的工藝和劑型,從而在該地區形成銷售中心。因此,輔料生產企業必須進行類似的重組,以滿足客戶的需要并延續這種商業關系。

    2)藥用輔料的定義逐步改變,新的抗體或其它新概念產品被納入了藥用輔料的范疇,藥用輔料產業的發展前景良好。

    3)隨著國際醫藥產業鏈的重構,藥物研發和生產制造的部分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逐漸明顯,研發外包和藥品異地加工面臨發展機遇。 由于我國具有成本優勢、專業技術人員充足、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巨大,已經成為全球制藥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隨著制劑生產規模的擴大,必將帶動藥用輔料市場的需求增長。

    2.7 國際輔料市場分析

    BCC研究公司對外了《藥品中的輔料》的研究報告。2006年全球藥用輔料市場規模達到35億美元;到2011年,將超過43億美元。在輔料化合物市場上,有機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最大,2006年的市場規模達到31億美元,預計2011年將達到37億美元;第二大類別是無機化合物,2006年的市場規模達到3.63億美元,預計2011年將達到4.34億美元。 2006年,共有390萬噸藥用輔料化合物被用于藥品;到2011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498萬噸。

    收入USP的藥用輔料在2006年的銷售規模為6 800萬美元,預計2011年將達到8 900萬美元。

    2.8 國內輔料市場分析[5]

    據報道,藥用輔料占制劑產品成本的5%~10%,這些制劑產品包括化學藥品制劑、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藥。根據醫藥行業大約20%的平均利潤率,作者推算的輔料用量如表1。

    3 分析與討論

    現行藥用輔料審批機制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二級審批,各省把握尺度存在差異,技術要求的合理性也有待進一步理順和明確,相關技術指導原則不完善。制劑生產企業作為所選用輔料真正責任主體的體現也需進一步加強。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藥用輔料生產企業往往不愿意把詳細的技術資料交給制劑生產企業,在制劑的審評過程中無法進行詳細的審查,只能主要依賴批準證明文件。此外,輔料生產企業多為化工企業,不愿涉足時間和金錢成本均較高的注冊申報,阻礙了新輔料的應用,導致已注冊審批的輔料遠少于已使用的輔料。

    目前,醫藥企業正在大幅度增加對新的創新型產品和服務的投資,以滿足消費的日益增長以及數據驅動和注重效果的未來醫療保健業需求。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是安全、有效、價廉的基本藥物,醫院需要的是臨床療效顯著的處方藥,行業需要的是能帶來利潤的創新藥、首仿藥,這均需要好的藥用輔料做質量保證、新型輔料作創新藥物的技術支撐,唯有走好這一步,方能邁出后一大步。

    醫藥行業是朝陽行業,醫藥行業的“黃金10年”一定會給藥用輔料行業的發展帶來良好契機,也必將帶動藥用輔料行業進入黃金發展期。

    參考文獻

    [1] 黃敏,干榮富.新醫改政策對醫藥行業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1,42(5):116-120.

    [2] 干榮富. 新醫改相關政策帶來的影響[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09,40(11): 870-875.

    [3] 謝正福,吳鶯.淺析我國藥用輔料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J].今日藥學,2010,20(7):64-66.

    [4] 孔,王飛音.醫藥固體制劑的詮釋新手段[J].商場現代化,2009,573(4):42.

    第3篇: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 鱷魚養殖;研究現狀;開發前景

    鱷類在分類學上屬于爬行綱鱷形目,全世界共有3科23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現存于世界上的鱷類種數,各國分類學家意見不一,大概有三種分類法。按生物學分類大體上可分為三個科,即鱷科、食魚鱷科、短吻鱷科,總共30種;按鱷魚的體型大小將其分為四大類:巨大種,普通大種,一般種和小型種;也可根據鱷魚生存環境分為成水鱷、半咸水鱷、淡水鱷。

    人工養殖揚子鱷,要滿足其生理生態活動的需要,模擬自然生態環境,建筑飼養繁殖區,使其在一小范圍內完成覓食、生長、、產卵、孵化和冬眠等活動[1]。以下是對鱷魚養殖及其資源開發利用前景進行的探討。

    一、鱷魚的生物學特性

    1.棲息地

    鱷類屬喜溫動物,其分布區局限于熱帶和亞熱帶,世界上除揚子鱷和密河鱷分布抵北亞熱帶外,其他所有現存鱷均分布于回歸線以內。所有現存鱷類均營半水生生活,其棲息地離不開水,但不同鱷類棲居的水體卻各具特點。絕大多數鱷生活于開闊的平原地帶或沼澤地帶,而西非骨喉鱷和剛果骨喉鱷則生活于熱帶雨林中。

    2.食性

    鱷類為肉食性動物,幼鱷期捕食水生無脊椎動物,長大后轉食較多的脊椎動物,一般隨著身體逐漸長大,其所捕獲的獵物也由小型逐漸向大型轉變。據Coulson[2]研究,密河鱷的食欲與血糖含量和其胃充塞度并無直接聯系,卻與環境溫度密切相關。當環境氣溫約32℃時,鱷的食欲最大;25℃以下,食欲顯著減低;20℃以下,食欲完全消失。因此,一般鱷類的捕食活動最強時期常與棲息地高溫期一致。鱷魚均喜曬陽取暖,這對獲得外源熱,減少體內物質消耗有重要作用。

    3.繁殖

    鱷魚性成熟通常較晚。人工飼養的鱷魚性成熟較野生鱷早些,多數鱷魚每年只繁殖一次,但尼羅鱷在其棲息地若一年出現兩個旱季,可繁殖兩次。鱷魚本身不親自孵卵,而靠自然溫度孵化。鱷魚繁殖存在兩方面的特點:其一為親體關懷行為;其二為孵化溫度控制幼鱷性別。據牛翠娟等報道[3],鱷魚雌性、雄性皆存在親體關懷行為,具體表現在護卵、挖巢、攜帶和引誘幼鱷入水及保護幼鱷等。28℃~31.5℃范圍內孵化出后代全為雌性,到32℃后代中雄性率猛增到66%,在 32.5℃~33℃范圍內孵出的幼鱷全部為雄性[4]。因此得出結論:孵化出的幼鱷性別取決于孵化溫度,而非幼鱷的親本性染色體決定。與此同時,鱷卵孵化期的長短也與孵化時的溫度有關,呈反相關。溫度越高,孵化時間越短,反之亦然。

    二、開展鱷魚養殖的意義

    1.生態學意義

    鱷魚體內有種物質能夠優化核酸,使其更具有活性,從而提高抗病能力,同時激活體內的觸酶和SOD,達到清除體內垃圾來延長壽命的目的。鱷魚血紅蛋白中的氨基酸鏈具有非常奇特的構造,使其攜氧量超過其他動物100倍以上,所以鱷魚雖用肺呼吸,但在水中閉氣本領比鯨、海豚高明得多[5]。因此開展鱷魚養殖,對于研究物種進化,繁衍瀕危動物,擴大其種群和數量,保持物種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探討其特殊生理在人類醫學中的作用,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2.觀賞價值

    建立鱷魚觀賞園,不但能改變人們對鱷魚的傳統看法,游客在游樂中參觀鱷魚卵孵化、成長、等生活習性,了解鱷魚的形態構造,增長動物知識,樹立自我保護意識,還能觀賞到緊張刺激的人鱷操斗表表演,真正做到集旅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因此開展鱷魚養殖,并與旅游觀光業緊密結合,必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經濟價值

    鱷魚全身是寶,故有軟黃金的美譽。柔韌光滑的鱷魚皮可制作漂亮的皮手袋、皮衣、皮箱、皮帶、皮包、皮鞋等名貴的生活日常用品,質地極好,價格不菲。據報導如在國外,一只鱷魚皮手包為200多元,一雙高跟鞋75美元,甚至一只精致的鱷魚皮手袋價格可達萬元。而鱷魚骨、牙還可作名貴手工藝品。因此,開展鱷魚養殖,可以推動食品業、制革工業、醫療保健業、美容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4.食用價值

    現代科學研究,鱷魚肉、骨及內臟富含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多種稀有生物元素,并富含各種營養成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人體必需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食用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其營養價值比豬、牛、羊、雞肉高的多[6]。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鱷魚和哺乳動物曾經是早期人類的美餐,而以富含脂肪的鱷魚肉為食可能幫助早期人類進化出體積更大的腦。總之,鱷魚肉是一類非常重要的營養食品來源。

    5.藥用價值

    鱷魚具有重要的醫藥價值及食療保健功效。鱷魚蛋、尾膠、內臟、骨、舌皆是極好的防凍、美容保健品。雄性鱷魚之生殖器,具有壯陽補腎之效。據研究論述,鱷魚肉能滋心潤肺,化痰止喘,補腎固精,補血壯骨,驅除濕邪等;干肉可作治哮喘癥的中藥配料,鱷魚肝有補腦、生新血、去濕氣之功;鱷魚膽去翳生新,可治眼病及婦女月經病;鱷魚骨可治風濕骨痛,鱷魚血對治癌也有一定功效[7]。因此,鱷魚既是寶貴的珍稀物種資源,又是人類的寶貴財富,通過科學研究發現鱷魚有望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抗癌新藥,以解救廣大癌癥患者。

    三、我國鱷魚養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我國鱷魚養殖現狀

    據了解,我國現有各類鱷類養殖單位約140家,包括野生動物園、城市動物園、種源繁育場、專類觀賞園等,存欄數約75000條。養殖的鱷魚種類包括我國特有的揚子鱷以及從國外引進的灣鱷、美洲鼉、凱門鱷、尼羅鱷、暹羅鱷等約10余種。由于鱷魚養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如氣候原因、市場因素等,我國鱷魚養殖場所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以廣東、海南、福建、安徽、湖北、浙江、上海為主。

    在中美聯合調查的基礎上,1982 年在安徽省宣州先后建立了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和國家級揚子鱷自然保護區,1984 年揚子鱷的規模繁殖獲得成功[8]。近年來揚子鱷飼養種群數量有了較大的發展,商業開發利用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揚子鱷的人工繁殖有了較大的突破,全國各地所有揚子鱷養殖場內的揚子鱷數量達到8000條左右[9]。目前,我國57 家外來鱷類養殖場中,有17家成功產卵,16家成功孵化。鱷魚養殖場飼養的鱷魚主要作食用以及鱷魚加工產品供應市場,進而獲得可觀的利潤。從目前國內人工飼養鱷魚的動機來看,鱷魚養殖場實為一個集養殖、銷售、飲食、旅游等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2.我國鱷魚養殖存在的問題

    (1)養殖地域有限,養殖規模較小。在我國,野生鱷魚資源已十分稀少,而且受到國家保護,人工繁殖基本集中在廣大的南方省區,特別是沿海地區。雖然自然條件與東南亞國家相近,但人工養鱷業卻未能像泰國、印尼等國家那樣發展起來。

    (2)注重引種,不注重先進飼養管理技術的引進,養殖水平較差,繁殖率低。目前,從國外引進的鱷魚主要有灣鱷、美洲、凱門鱷、尼羅鱷、暹羅鱷等約10余種,但養殖技術一直處于低水平狀態,鱷魚成活率及繁殖率都不是很樂觀。據相關統計尼羅鱷的死亡率為16%,灣鱷的死亡率為7.85%,暹邏鱷為9.13%,中美短吻鼉為2.54%,死亡原因除了飼養管理不善,疾病、環境不適應、越冬凍死、體弱、長途運輸等外,還可能由于外來引進的鱷魚品種不能入鄉隨俗,喂食次數頻繁且量過多,導致鱷魚的營養過剩,出現脂肪肝、通風等,從而影響鱷魚的繁殖,產卵數少。

    (3)價值利用較為單一,產品開發亟待加強。由于國內鱷魚十分稀缺,導致市場所需的鱷魚只能靠進口,物稀為貴,故價格貴得驚人。因此,根據國內外市場需要,積極研究發展鱷魚養殖業,將鱷魚養殖場開發成了一個集養殖、銷售、飲食、旅游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企業,滿足飲食、旅游、制皮、制藥等行業的需求,實現增加經濟收入和出口創匯,是一項大有可為的工程。

    四、鱷魚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

    1.充分評估項目的可行性

    雖然鱷魚的生命力極強,但也有其自身的生理特點及對環境有一定的要求,且不同品種的鱷魚其生態環境要求不一樣。部分決策者或養殖者或者是對某鱷魚品種的了解不夠充分,或者對當地養殖環境及旅游資源的評估不夠詳細準確,盲目引進和飼養,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鱷魚養殖是一種長期投資的項目,除了需要足夠的資金、合適的養殖場地以及良好的生長繁殖條件外,還得注意交通的便利與否。因此應考慮到與之相配套的鱷魚加工業、食品開發、醫藥保健等。

    2.適當調整鱷魚的生存環境

    盡管人們對鱷魚的人工飼養、馴化及繁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影響鱷魚的養殖涉及多個方面,如氣候生態條件,養殖品種,家域范圍的大小以及水位的高低等,因而其養殖技術的發展極不平衡。目前,國內鱷魚的養殖技術還不夠成熟,存在生長周期長,繁殖能力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鱷魚的養殖規模及產量,也使鱷魚皮制品價格長期昂貴。因此在鱷魚養殖過程中必須考慮的是,鱷魚生長最適宜的環境條件。此外,幼鱷孵出后,要注意疾病如旋毛蟲病的綜合防治;不可過早喂食一般在孵出20天左右方可限量喂食;還要注意保證幼鱷的安全越冬。

    五、鱷魚養殖的開發前景

    目前鱷魚的人工飼養以及人工孵化主要集中在我國南方一些地方,其具有飼養成本低,繁殖能力強,生長周期較短以及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要有計劃而積極地開展,使鱷魚養殖規模以及產量大幅度地提高,以便能在制皮、制藥、制保健品以及食品和旅游觀光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

    目前國內對鱷魚的研究甚少,至于鱷魚的人工養殖及孵化則是方興未艾。盡管鱷魚養殖風險大,但鱷魚經濟利用價值極高,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因此,依托綜合利用的效應,以前人養殖經驗為基礎,借助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對鱷魚的人工孵化以及養殖進行深入研究和開發,是很有價值的。

    此外,人工飼養鱷魚對研究生物進化,保護瀕危物種,提高鱷魚種群數量,保持物種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實質性意義。

    參考文獻

    [1] 邵民.揚子鱷成鱷的人工養殖[J].特種經濟植物,2003(4)

    [2] Multiyear multiple paternity and mate delity in the American alligator,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 Molecular Ecology [J].2009,18(8):4508~4520

    [3] 牛翠娟,黃祝堅.鱷類的繁殖生物學特性[J].生物學通報,1996,31(10):11~12

    [4] 鐘建興.淺談鱷魚養殖[J].水產養殖,2000,(5):34~35

    [5] 張戈.淺談鱷魚的人工孵化和養殖[J].黑龍江省科技信息,2004,(9)

    [6] 陸海民,嚴國平. 美國大鱷魚養殖技術總結[J].科學養魚,2008,(1):32~33

    [7] 賡迪,胡字馳等.人工養殖鱷魚肉提取物增強免疫活性研究[J].首都醫藥,2010,(10):57~58

    第4篇: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藥品包裝材料;材料性質;發展前景

    藥品作為一類特殊產品在維護公眾健康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其質量一直受到廣泛關注。藥品包裝是藥品生產的繼續,是對藥品施加的最后一道工序,作為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是藥品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藥品的穩定性受包裝材料及包裝形式的直接影響,因此藥品的包裝尤其值得重視。不適宜的材料可引起活性藥物成分的遷移、吸著、吸附,導致藥品失效,有時還會產生嚴重的毒副作用。藥品包裝材料在保護藥品質量安全的同時,藥品包裝廢棄物中有害物質向環境的釋放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1 藥品包裝材料概述

    1.1 藥品包裝材料種類

    藥品包裝材料包括藥用玻璃、金屬、藥用明膠制品、橡膠、塑料(容器、片材、膜)及其復合片(膜)等5大類60多個品種。由于塑料作為包裝材料具有強度高、阻隔性好、質輕攜帶方便、透明等許多優良特性,從而成為現代醫用包裝中主要的材料,塑料包裝材料在醫用包裝材料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用于藥品包裝的塑料材料種類較多,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胺(尼龍,Nylon)等。其中PE、PP和PET所占比例最大,PVC的用量在減少。塑鋁復合袋、多層塑料復合袋、水泡眼式泡罩包裝、各種盛裝固、液體藥品的藥瓶和輸液瓶是主要的藥品包裝形式。其中水泡眼式泡罩包裝正成為最重要的固體藥品包裝方式。PP、PE和PET瓶在固、液體藥品中都有使用。用塑料制成的合成紙,可做到阻擋細菌透過,為實現無菌紙包裝提供了條件。聚乙烯除用來制瓶外,還用來制瓶蓋。聚丙烯有多種牌號,是不同的共聚改性產物。聚苯乙烯無熔點,純的較脆,所以也有多種改性品種,例如高沖擊強度聚苯乙烯(HIPS)。PET是近年進入醫用塑料瓶的材料,其特點是透明度高,能看到藥品有無變質,阻隔防潮性能特別優異,這大大有利于藥品的保存,PET易著色或添加一些助劑,以滿足專門要求(阻紫外線)。聚氯乙烯(PVC)片材要求無毒配方,PET片材是繼PVC片材之后,用于藥品包裝的片材,而在歐洲一些國家禁止PVC用于一次性包裝之后,PET更成為主要的藥品包裝用片材。

    1.2 藥品包裝材料安全性

    藥品包裝材料尤其是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對保證藥品穩定性起決定作用,因而材料的適用性將直接影響用藥的安全性。不適宜的材料可引起活性藥物成分的遷移、吸著、吸附,導致藥品失效,有時還會產生嚴重的毒副作用。雖然藥品包裝不像醫用制品那樣直接接觸人體甚至埋放于人體內部,但如果不符合衛生和穩定性要求,間接接觸也會嚴重危害生命安全。因此,在為任何藥品選擇容器材料之前必須檢驗、證實其適用于預期用途,必須充分評價其對藥品穩定性的影響,評定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包裝對藥品的保護效果。

    塑料藥品包裝材料為了成型及加工的需要往往會添加一些增塑劑、成型劑、穩定劑、爽滑劑、抗靜電劑、抗氧劑等添加劑,而添加劑一般是與聚合物分子物理性混合,在藥品貯運過程中可能溶出而進入藥品,引起潛在危害性的擔憂。此外,在藥品使用完后,藥品包裝材料廢棄物中的添加劑會遷移到大氣、土壤和水環境中,造成嚴重的環境危害,并進一步遷移到飲用水而進入人體內。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添加劑可通過飲水、進食、皮膚接觸和呼吸等途徑進入人體,造成嚴重的人體健康危害。

    不言而喻有些添加劑常屬商業秘密,用于改善藥品包裝材料的性質,以適用于特殊的包裝用途。這類添加劑難于質量臨控,所以應首選不加或盡量少加添加劑的塑料作為藥品容器的材料,如PP及PE。對必須加添加劑韻塑料,如PVC和改性PP、PE;應特別加強質量監控。并深入開展添加劑對產品質量和臨床安全用藥的研究,并參照歐美和日本國家藥典有關標準規定,盡早出臺塑料藥品包裝材料的行業標準。按照新頒布的藥品包裝材料、容器管理辦法進行嚴格管理,使之納入法治的軌道,從容器設計、加工過程、質量監測各環節確保藥品包裝材料的質量安全。

    2 我國藥品包裝的發展趨勢

    2.1 “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被稱為21世紀的新材料,是指對環境具有感知、可響應,并具有功能發現能力的新材料,它的出現引起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極大興趣,現已成為各國爭相研究與開發的一個熱點。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納米技術等先進技術與藥品包裝材料相結合,可望開發出具有藥品質量自檢測、防偽、定時提醒患者吃藥、破裂時能自修復等多種功能的智能藥品包裝材料,對于延長藥品保質期、方便患者用藥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2.2 高阻隔包裝

    高阻隔包裝就是利用阻隔性優良的材料阻止氣體、水汽、氣味、光線等進入包裝內,以保證藥品的有效性等。高阻隔包裝的應用在歐洲和日本已非常普遍,而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高阻隔包裝,但發展緩慢。所以,發展高阻隔材料包裝乃是我國藥品軟包裝的一大趨勢。

    2.3 抗菌自潔凈材料

    盡管藥品生產的潔凈環境是按照GMP要求設計的,但任何一個劑型生產和包裝過程都不可能絕對無菌。另外,有些藥品在啟封以后并不是一次用完,而是多次使用,由于啟封以后包裝的密封性能大大下降,因此很可能被微生物污染,所以,為延長藥品保質期保證用藥安全性,研發和使用具有抗菌自潔凈功能的藥品包裝材料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在塑料等基體中復合納米二氧化鈦、納米銀等抗菌劑,獲得了具有抗菌自潔凈功能的材料,但這些研究還剛剛起步,應用于藥品包裝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它的相容性、廣普性和長效性等問題。因此,這將是今后藥品包裝材料開發與應用的一個熱點和主要方向。

    2.4 納米包裝

    納米包裝改變了傳統技術,能最有效地利用原子、分子賦予材料的高新特性[7]。納米紙、聚合物基納米復合材料、納米粘合劑及納米抗菌包裝的發展將為藥品軟包裝開辟新的領域。

    2.5 非PVC復合膜軟包裝

    隨著我國藥品的生產工藝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包裝容器由玻璃瓶、塑料瓶(含聚氯乙烯PVC)正向發達國家普遍使用的非PVC軟袋包裝轉變。其中投資2億元、亞洲最大的非PVC軟袋輸液生產基地已在我國廣東佛山建成。該基地擁有4條從德國、美國進口的先進的非PVC軟袋輸液產品生產線和3臺從法國進口的水浴式滅菌柜。非PVC軟袋輸液產品將改變我國玻璃瓶和塑料瓶輸液產品占主導地位的落后面貌。

    繼非PVC軟袋后,非PVC軟袋又拓展為粉-液雙室袋、液-液雙室袋與液-液多室袋3種新的包裝形式。從玻璃瓶到單室軟袋,主要是包裝材料的變化,而雙室及多室包裝的出現則使輸液產品從生產到使用整個過程都產生了革新。頭孢唑林鈉氯化鈉注射液是大冢制藥株式會社于1996年在日本上市的世界第一個粉-液雙室袋輸液產品,BBRAUN公司采用雙室袋容器Duplex包裝的頭孢噻肟等產品也相繼獲得美國FDA批準。此外,我國企業對該類產品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申請了多項專利。一些學者對粉-液雙室袋輸液產品在細菌感染、異物混入及操作便利性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余健華.淺談藥品的包裝[J].社區醫學雜志,2006,4(4):3-7.

    [2]陳曉霞.我國藥品包裝材料的發展概況及展望[J].天津藥學,2004,16(5):8-10.

    [3]陽康麗,袁志慶,陳洪.論藥品包裝材料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包裝工程,2006,27(4):295-297.

    第5篇: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現狀方法

    一、現狀

    美國輝瑞公司生產治療男性功能障礙的藥物??“偉哥”,一些樂觀的預測甚至認為它年銷售額能達到創紀錄的110億美元。偉哥自1998年3月獲美國FDA批準以來,風靡世界,說明新藥可獲取幾乎是無限的高額利潤。即使深知一類創新藥在發達國家耗時10~12年,耗資2億美元以上,且高風險,世界各大跨國公司仍然投入其年營業額的15%~20%研究開發新藥[1,2]。

    中藥研究開發是國際熱門課題:國際市場每年藥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額超過300億美元。日本是較重視中藥研究開發的國家,年銷售額達1500億日元。美國國會1994年批準了把草藥列為《飲食補充劑》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藥在美批準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藥產品是已知結構的單體純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療效穩定、安全可靠的復方混合制劑。德國在歐洲是傳統藥年銷售額最大國家,達22億美元[2]。德國DrSchwabe生產的銀杏葉提取物制劑Tebonine(促進腦血管循環)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銀杏葉及其制劑僅在歐洲市場年銷售額就達幾億美元;德國寶靈家大藥廠則是新型植化產品的主要開發者,開發喜樹堿系列、莨菪胺類和育享賓等產品;其它德國公司還在開發山梗菜堿(可幫助戒煙)以及一種可用于合成抗抑郁藥和抗老年癡呆癥新藥的中間體“檳榔堿”。在東亞國家中印度植物中開發出若干種有藥用價值的新成分,胡黃連中提取的“胡黃連素”,用于治療漫性乙肝,以及來自巴戟天根的一種新型成分“bacoside”,作為增智藥品,用于提高人的記憶力[3]。

    我國的中藥新藥研究開發已走上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和法制化的軌道。至今已有1141種中藥新藥通過注冊,其中一類新藥占11.5%,二類占6.5%,

    三、四類各占40%,五類占2%。反映新藥研制水平的一二類新藥的數量明顯偏少;對于三類新藥的研制也多相重復,忽視了發展創新、基礎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體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4]。盡管如此,新藥仍取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占整個藥品銷售額10%以上,利潤大約在20%以上,1997年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中藥新藥50個品種以上。從野生植物黃花蒿分離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對急性腦瘧療效較好,是新型結構的抗瘧藥;為提高抗瘧效價,進行了大量結構改造工作,成功地研制出蒿甲醚、雙氫青蒿素、青蒿烷酯等新型衍生物,此藥被國際認可,引起了廣泛注意。抗早孕藥天花粉和男用避孕藥棉酚也受到國內外重視。

    中藥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已受到世界的矚目。中國已向美國FDA進行了首次的復方中藥注冊申請,并分別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過了“復方丹參滴丸”和“銀杏靈”新藥臨床研究(IND)預審,實現了中藥的歷史性突破[5],隨之而來將會有更多成熟的中藥品種進入世界。

    二、面向21世紀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的思考

    1.加強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研究,從中尋找一類新藥

    1805年從阿片中分離出嗎啡標志著單體化合物作為新藥來源時期開始。近年來,從天然產物中研究開發新藥,最引人矚目的成果當算紫杉醇,1992年批準上市,作為治療卵巢癌的首選藥物。近70年來,我國先后研制出70余種高特新藥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中,兩個舉世公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麻黃素和青蒿素,都是從我國常用中藥發掘出來的。對天然藥物進行深入的化學與生理活性的研究,從而發現臨床上有用的原型藥物,存在著極大的機遇,發現具有開發前景的新類型結構化合物作為先導化合物,經結構修飾和改造,尋找療效更高、結構更為簡單,并且便于大生產的、安全有效的候選化合物,再經臨床驗證判斷這個化合物是否能成為新藥而上市。據報道,現在臨床用藥一半來自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如嗎啡研究發展了異喹啉類生物堿的研究,導致了鎮痛藥杜冷丁的發現。我國學者從實踐中總結了寶貴經驗,歸納上升到理論(1)生物同型基取代說,(2)活性成分相結合,(3)受體假說,(4)藥物潛伏化,(5)中草藥有效化學成分配位化學學說,并獲得一些成果。總之,從以上多種途徑拓展了由中草藥有效成分創新的廣闊領域,成功率高。它是當今擺脫我國西藥研究以仿制為主的被動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關近代生物轉化和生物合成理論和技術,也應認真汲取,以開闊新藥研制思路[6]。

    2.進行新藥的二次開發

    對過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進行系統的學習和總結,選擇有潛力的苗頭進行二次開發。從分離出混合組分作為藥物的可以進一步把各個單體分開,分別檢驗其療效,然后或者單用,或者用化學單體組方。如抗感染的雙黃連和抗風濕性關節炎的白芍總甙[1]。又如最近報道的常用中藥黃芪通過系統成分分析,從黃芪總皂甙分離出21種成分,其中黃芪皂甙Ⅲ、Ⅳ、Ⅵ治療心力衰竭有效,以黃芪皂甙Ⅳ療效最佳,可能成為新型的非洋地黃類強心藥物。又據最近信息,美、韓從高麗參發現一種全新成分人參甙Rf,可能作為新型非成癮性高效止痛劑[6]。

    3.從古方、驗方研究開發中藥新藥

    古方、驗方通常是千百年來臨床經驗總結,許多方劑療效確切,這是我國的優勢,是新藥研究的前提。從臨床、藥理證明青黛是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當歸蘆薈丸”的有效單味藥,從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紅,再經結構改造合成了“異靛甲”,其療效更高,毒性更小。陳竺教授等對民間用于治療淋巴結核、皮膚癌等有效的驗方(含砒霜、輕粉、蟾酥)逐一篩選,從復方到單味中藥砒霜,又到化學純三氧化二砷,終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靈一號”注射液,創造了白血病臨床治療的“人間奇跡”。

    4.加強中藥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藥新藥研制水平

    中藥有效部位研究,可為相關學科的融合滲透提供新的增長點和新領域,創造有中國特色的新醫藥學。

    中醫臨床用藥的主要形式是中藥復方,它是中醫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體現了中醫治療重視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等整體觀、系統論和辨證施治的法則,是多系統、多靶點和多層次發揮全方位藥效作用的治療方法,所有這些都非單一成分所能概括達到的。根據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開發中藥復方的有效部位能較好地顯示這種優勢和特色[4]。

    喬延江等從化學的角度對有效中藥復方研究進行了全面的探討[7]。因為復方藥效不僅與藥效物質或藥效物質群有關,而且與輔助成分也有關。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所謂的多模式、多指標控制體系的研究工作。化學模式識別被認為是較理想的方法之一,用化學計量學的方法關聯化學數據陣與藥效數據陣,確定可用于復方質量控制的模式,并對未知樣本進行識別。直接試驗方法應用于中藥復方全方篩選、優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結果;直接試驗設計運用蒙托卡洛方法,在規定的實驗域內隨機模擬取點,結合藥效實驗,經分析、整和、比較、評價等操作,最終確定“最優”復方。

    確定復方有效部位,探討有效部位的主次(即有效部位的君、臣、佐、使),建立復方量效關系,對有效部位中主要藥效物質基礎或者主要藥效物質群的研究是中藥復方化學研究的重點,也是探明中藥復方配伍規律、藥效作用機制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出組方合理、工藝先進、高效安全、體現中醫藥特色的中藥新藥,推動中藥走向世界。

    5.將生物技術應用于中藥新藥的研究

    應用生物技術特別是基因工程,對于開發新藥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藥化學成分代謝關鍵酶的基因調控、發酵培養條件的調控,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在研制開發中藥新藥的過程中,對活性成分的分離純化,構效關系的研究,定向誘導有效活性成分的生成,新劑型、新工藝的研制等都可應用生物技術[8]。

    6.測試分析方法的現代化是提高中藥新藥研制水平的保證

    長期以來檢測中藥及其制劑是以TLC、HPLC等為主,這些手段所提供的參數,如Rf值、tR值等都不是絕對的,而是儀器設備依存的;作為標準參數,尚存在一定困難。從分析儀器發展的趨勢來看,聯用技術將會逐漸替代獨立的分離和分析儀器。氣質聯用(GC/MC)或氣相色譜?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聯用(GC/FTIR)或氣相色譜?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質譜聯用(GC/FTIR/MS)用于中藥揮發性樣品分析。電噴霧(ESI)或離子噴霧技術以及近期發展起來的大氣壓離子化技術能夠把極性強、不揮發和熱不穩定的化學成分的離子從溶液中蒸發出來,進行質譜分析,從指紋鑒定的角度來看它是遠較色譜優越,如質荷比,是一個物理參數,不會受儀器和實驗條件不同變化,容易建立標準譜圖庫;質譜儀提供的分子量是指示成分化學屬性的重要參數;對于一些非極性成分可以應用大氣壓化學電離(APCI)。除上述優點外,還提供液相色譜?質譜(LC/MS)以及液相色譜?質譜?質譜(LC/MS/MS)聯用等技術,亦可與新興的分離技術如毛細管電泳(CE)相結合,使成分分離的能力大大提高;CE/MS和CE/MS/MS是研究中藥復雜體系,尤其是復方的有力工具。此外超臨界色譜(SFC)和高速逆流色譜(HSCCC)在中藥分析中頗為有用。

    上述的高新科技儀器無疑會在中藥研究和質量析方面產生突破性的沖擊,這些高效率和高信息量的分析方法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質量分析方法的主流[9]。

    7.制劑工藝現代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

    如微波萃取、超臨界萃取、液滴逆流萃取、超聲波萃取等和分離技術中的層離技術、大孔吸附技術、凝膠分子篩選技術、模分離技術、超速離心技術等,以及干燥技術的噴霧干燥、冷凍干燥等。此外,尚有新輔料、固體分散技術和β?環糊精包合等技術的應用[4,10]。

    8.其它

    重視中藥新藥新釋藥系統(drugdeliverysystem,DDS)的研究和海洋藥物[6]及中藥非處方藥的研究開發。

    開發惡性腫瘤,艾滋病,心腦血管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風濕及類風濕病,老年性常見病如前列腺肥大、骨質疏松、更年期綜合癥、糖尿病、老年性癡呆等,抗衰老及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補益類等具有高效、低毒、速效、長效的中藥新藥,將有很好的前景[11]。

    三、結語

    總之,中藥新藥的研究開發必須堅持以中醫藥理論和經驗為基礎,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開展中西醫藥學相結合的研究方向,多學科的滲透與協作,推行國際規范,走真正創新之路,中藥新藥在21世紀必將創造輝煌!

    參考文獻

    1沈家祥等,中國藥學雜志,1997;32(11):667~671

    2馬劍文,中國藥房,1997;8(6):243~249

    3徐錚奎,中國制藥信息,1998;14(6):14~15

    4馮孝章,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998;9(3):134~137

    5本刊編輯部,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1998;13(6):243~245

    6蔡定國,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998;9(3):137~140

    7喬延江等,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5):17~19

    8果德安,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1998;13(6):257~262

    9梁曦云等,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1998;13(6):250~254

    第6篇: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中醫藥;國際化;俄羅斯;中國

    中圖分類號:F125.5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11)03-0027-03

    1996年7月,科技部(原國家科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承擔了國家“九五”攻關課題《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在這個課題中提出了中醫藥國際化示范研究的目標:“九五”期間,選擇組方相對簡單、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市場占有率較高、方中所含中藥材的基礎研究較深入的產品,對其開展深入研究,爭取有兩三個中藥作為治療藥物進人國際醫藥市場。從中醫藥國際化戰略提出至今已經有15年,中醫藥國際化得到了全面發展。

    一、中醫藥在俄羅斯歷史悠久

    (一)早期(18世紀及其以前)

    俄羅斯了解中醫、針灸早于其他歐洲國家,可追溯至1000年前。大約在10世紀(北宋年間),中藥與針灸就通過民間交往和國家貿易途徑傳人俄羅斯。及至明代,中俄接觸增多,針灸已為俄國人所使用。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后,俄國醫學使團來華學習牛痘接種技術(當時歐洲天花流行),同時也考察了中國針灸術,此后俄國醫學界開始關注針灸與中醫。1773年,俄國的列比奧欣研究并報道了草藥的收藏與應用,其中不少品種就是中藥,這是俄國研究中藥的早期記載。

    (二)中期(19-20世紀前期)

    19世紀,俄一些醫院開始使用針灸療法。查爾考夫斯基在《俄羅斯醫學雜志》1828年第1期上撰文介紹針灸療法,并詳述了他本人的針灸臨床實踐,他主要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各種關節炎與風濕性肌痛癥。從這時起,俄國開始探索針灸療效機理,中草藥的應用與引種逐漸開展。1871年,俄冒險家從我國甘肅、青海收集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北大黃)種子,種植于彼得堡并獲成功,民間更普遍地應用當地草藥與中藥。20世紀前期針灸與中藥進一步普及,針灸機理研究也取得進展。1946年,蘇聯生理學家福爾鮑爾特、波德希亞德撰文談針灸穴位與皮膚的生物活動點的關系,他們從生理學、解剖學角度作了大量研究,認為針灸腦穴的實質是刺激生物活動點。

    (三)近期(20世紀50年代20世紀末)

    50年代,中蘇建交與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之后,蘇聯就開始了針灸療法的廣泛應用和基礎研究,事實上形成了“針灸熱”。自1956年起,蘇聯不斷派遣專家來華學習針灸、中醫;邀請秦伯未等中國中醫專家到蘇聯考察、講學與臨床應診;成立一些針灸研究組織。1957年,蘇聯衛生部成立針灸療法生理研究所,蘇聯醫學科學院也成立了針灸療法感傳試驗室。首批來華學習的針灸人員在重要科研機構擔任要職,并獲得良好的工作條件,從事針灸臨床與基礎研究。

    20世紀80年代起,針灸應用范圍漸廣,涉及內、外、婦、兒等各臨床科室,開辦了多家針灸專門雜志,其他醫學報刊也常刊載針灸與中醫的論文。針灸醫生已逾2萬人,大中城市相繼成立針灸學會組織,如莫斯科、明斯克、列寧格勒均有針灸學會,會員數百人,分布在當地針灸研究所或綜合醫院針灸科(或稱為針灸部)。

    二、中醫藥在俄羅斯的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醫藥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和深入,國際社會對傳統醫藥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在與中國相鄰的俄羅斯,中醫藥的發展更加迅猛。

    (一)俄羅斯市場對中醫藥的認同情況

    俄羅斯與原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有著重視針灸、中草藥的優良傳統,民眾相信中醫,中醫藥市場較為廣闊。俄羅斯等地豐富的草藥資源和移種中藥的傳統有利于中藥研究。

    為保障中醫藥安全、有效、規范地服務于俄羅斯民眾,以俄羅斯醫學科學院、俄羅斯營養醫學院、俄羅斯傳統醫學院等為首的多個醫學科研、教學單位于日前共同組建了俄羅斯東方醫學研究院。其主要目標是將中國傳統醫學從臨床應用、學術研究、醫學教育等多方面通過正式渠道引入俄羅斯,并逐步在全國普及。

    俄羅斯對傳統醫藥的研究也很活躍。原蘇聯地區草藥資源豐富,有四千多種,民間應用廣泛,城鄉醫院也常常使用地產草藥與中草藥,約占醫藥總銷售量的40%~50%。在蘇聯藥典中收載的草藥(植物藥)占24%,這些草藥均有現代藥學研究的可靠資料。據統計,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蘇聯醫學研究人員已對三千多種植物藥進行了化學成分分析。

    隨著中餐飲食文化的推廣普及,中醫倡導的飲食療法也逐漸被俄羅斯人所了解,中國的綠茶(花茶)、大棗、銀耳等的藥用價值漸漸被他們所接受。

    (二)俄羅斯醫藥市場潛力巨大

    為了大力發展本國醫藥經濟,俄政府制定了一個新的五年計劃,將建設本國的處方藥、OTC藥物、通用名藥物三大市場,并嚴厲打擊制售假藥的非法行為。據預測,五年后俄醫藥工業總產值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比現在提高5~6個百分點。俄羅斯大力提升本國醫藥制劑業的生產水平,對于世界主要原料藥生產大國中國和印度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這意味著俄羅斯將成為新的原料藥進口大國,從而推動世界醫藥市場的增長。

    隨著中醫藥國際化的發展,中醫藥的出口增長迅速。2009年,我國中藥出口額達到14.6億美元,其中中藥材及飲片占38%,植物提取物占45%;中成藥出口額僅為1.6億美元,占中藥出口總額的11%。

    2010年植物提取物出口增幅很大,出口額為339.45萬美元,同比增加284.64%,成為近幾年中藥類產品出口的新亮點。據了解,因為有一些企業出口未按植物提取物的編碼報關,所以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到俄羅斯的實際金額遠不止于此。

    目前,俄羅斯財政和經濟狀況良好。專家預測,2011年俄羅斯藥品市場容量將達到4000億~5000億盧布,人均藥品消費水平將達到歐洲平均水平。根據《俄羅斯聯邦2020年前長期社會經濟發展方案》,在2020年之前,俄藥品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盧布。

    (三)中俄中醫藥學術交流活動

    從60年代至80年代期間,蘇聯的中醫藥教育受到當時國內與國外形勢的影響,中蘇之間的學術交流幾乎是停滯不前的。自從中蘇兩國恢復正常關系之后,我國對蘇聯中醫藥人才教育進入一個轉折時期,蘇聯醫務人員紛紛來我國系統學習中醫藥學。承擔對蘇方中醫藥教育的機構及醫學院校、醫藥研究所不斷增加,北京中醫藥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等也開展了對蘇聯的中醫藥教育。經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已形成一定的教育規模和體系,并積累了許

    多寶貴的經驗。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在對俄羅斯開展中醫藥教育的初期,主要完成了中醫基礎理論的教育,旨在讓進修人員接受中醫藥學的整體思想和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中期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介紹中國醫藥學體系,既有中醫藥基礎理論,又有中醫診斷學、針灸學的培訓。后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對外中醫藥教育不斷擴大,增加了氣功、按摩及中草藥學的內容。針對這種情況,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響應政府號召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政策,如繼續培養一支高水平翻譯隊伍,加強教育教學管理,舉辦中醫藥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翻譯、出版俄文中醫藥圖書以填補我國出版業空白,聯合開發天然藥物資源,拓展中草藥貿易,利用互聯網開展現代中醫藥信息服務、中醫藥遠程教學,開設俄文中醫藥電子信箱。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為中醫藥對外教育教學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它將極大地豐富對俄中醫藥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以中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與俄羅斯阿穆爾州國立醫學院近年來進行的合作為例,自2004年起,雙方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合作,舉辦一年一度的“中俄醫藥學論壇”,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兩校的教師、醫生、科研人員、研究生,以及來自其他醫學院校及世界各國的學者們在會議上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和研究成果,并共同承擔了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各方專家、學者圍繞“傳統療法中的藥物研究”這一主題,就有關植物藥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與藥效作用研究、中藥材的規范種植、藥物的抗氧化作用及疑難疾病臨床研究等學術領域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中俄醫藥學論壇”得到了俄方的高度重視,俄羅斯衛生部、阿穆爾州衛生廳及當地政府官員給予高度的評價,正如《阿穆爾州真理報》所言:“中俄醫藥學論壇”是不同尋常的舉措,其主要任務是探討歐州經典治療方法與東方醫學的關系。在“中俄醫藥學論壇”會議期間,中俄雙方校長還就擴大兩校間交流的范圍、拓展交流的內容等進行了認真探討。雙方一致認為,交流層次應從以前的雙方專家、學者間交流,擴展到研究生、本科生間的交流。雙方互派研究生,研究共同課題,開展本科生的短期交流學習,舉辦兩校學生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如中俄大學生藝術節等,以增進中俄大學生更為廣泛的相互了解,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利于中俄雙方院校學生的培養與提高,促進中俄人民之間的友誼。

    (四)在俄羅斯中醫臨床治療存在的一些問題

    中醫中藥雖然在俄羅斯得到順利發展,可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私人的中醫診所大都設在華人比較集中的樓堂館所內,營業面積小、衛生條件不理想、醫療設備不足,形不成規模,保證不了服務質量。其次,雖然有些診所開設的科別很多,可實際上里里外外只有幾位醫師。他們的專業知識不深,臨床經驗不足。據調查,華人在俄羅斯開辦的診所,多數沒有獲得俄衛生部門頒發的行醫許可證,處于地下或半地下經營狀態,無法公開對俄羅斯人進行接診。再次,俄羅斯醫院的中醫專科或者門診雖然面對俄羅斯人接診,但由于俄醫院收費標準過高,一般老百姓享受不起,對中醫文化在俄羅斯民間的傳播不利。

    中藥在中國對俄醫藥產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較小,且出口形勢不夠穩定,經常出現貿易激增或銳減的現象。比如,中成藥、中藥材及飲片的出口就因國內中藥材價格漲幅較大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少,而進口商隊伍不穩定也是影響出口的一個因素。

    三、中醫藥在俄羅斯的發展前景

    中俄兩國醫藥交流有悠久的歷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緣條件及文化傳統決定了兩國加強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對俄開展中醫藥教育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門科學,要吸取歷史上受政治、時局影響過多的教訓,在教育形式、途徑、范圍、手段等方面要不斷創新并使之完善,為中醫藥全面走向俄羅斯奠定扎實的基礎。隨著中醫藥國際化的速度加快,未來中醫藥在俄羅斯的發展潛力巨大。

    (一)一衣帶水為中醫藥的發展帶來了巨大便利

    1.很多中草藥在俄羅斯境內都有十分廣泛的分布,這就為中醫藥在俄羅斯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如谷精草、牛至、牛膝、五倍子等中草藥在俄羅斯都有比較廣泛的分布,同時一些中藥中的動物藥在俄羅斯也分布廣泛、數量巨大。

    2.中醫藥文化在俄羅斯的廣泛應用和中醫藥現代化技術的發展更利于中醫藥事業在俄羅斯的發展與壯大。

    3.隨著中醫藥在世界推廣速度不斷加快,關于中醫藥的政府間合作將會明顯增多。為了中醫藥文化在俄羅斯的發展,中俄政府也將在俄羅斯新建一些中醫藥院校并且在現有的醫學院中增加中醫中藥專業的課程,同時中國政府也表示愿意無條件地派出中醫藥專家授課或進行學術訪問活動,使俄方師生加深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在俄興建大型中醫藥制藥廠也是中醫藥在俄發展的一種方式。俄東方醫學研究院已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建立中醫門診部作為試點基地,并從中國引進中醫專家,三地的試點門診在2005年9月開始投入使用。

    (二)中醫藥在俄羅斯發展的對策建議

    1.語言上的標準化

    中醫俄語發展落后,阻礙中醫中藥在俄羅斯的國際化進程。應組織中俄專家共同編撰中醫學詞典,使中醫俄語規范化、標準化。

    2.中俄合作培養中醫藥人才

    (1)在俄羅斯境內進行屬地化教育,對俄羅斯本土人員進行中醫藥教育。

    (2)招收俄羅斯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中醫。

    (3)通過合辦研究所,共同進行中醫藥理論研究,帶動中俄科技人員在中醫藥領域加強合作。

    (4)通過政府參與,使中醫在俄羅斯取得行醫資格,規范中醫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

    3.通過政府參與,進行中醫藥在俄羅斯的規范化經營和推廣

    (1)將在俄中醫人員集中起來建立示范性中醫院。

    (2)以中方技術為基礎,中俄聯合興辦藥廠,使中藥制劑在俄羅斯的生產、經營規范化。

    第7篇:制藥工程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海洋經濟;金融支持;可持續發展

    Abstract:Yantai City,as one of the first open coastal cities,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better serve the Jiaodong Peninsula Cities Group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handong Province,as well as the country’s strategic nee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antai’s marine economy and financial support, and gives some strategy an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bout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marine economy,financial suppor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832.4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7-0035-04

    一、引言

    從二十世紀80年代開始,一系列有關海洋的國際公約、發展議程或行動計劃相繼出臺,形成了世界性的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的熱潮。世界各國不僅爭相擴大管轄海域,釀成了“藍色圈地運動”,而且增強了海洋資源的探測和開發力度,加快了海洋科技進步的步伐,不斷強化海洋管理和環境資源保護工作。比較這些活動,可以發現總的趨勢是,海洋事業的經濟色彩越來越突出,海洋成為經濟競爭舞臺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一趨勢,直接推動了海洋經濟的發展。世界海洋經濟呈現加速發展的勢頭,并一直保持著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速度,達到了每10年翻一番的增長態勢。可以說,海洋經濟正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海洋經濟理論的研究進展

    海洋經濟學是二十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經濟學科。在這之前的很長時間內,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及海洋開發實踐的缺乏,海洋經濟的研究較少,僅局限在某些行業,如漁業經濟、海上運輸經濟等。二十世紀60 年代以后,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經濟理論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美國、日本和前蘇聯等國學者開始應用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海洋經濟。1967 年,美國羅德島大學教授N.Rorholm 研究了13 個海洋經濟部門對新英格蘭南部地區的經濟影響,并用投入產出法得出一些衡量海洋經濟影響的尺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G.P.Tecorvo 和M.Wilkinson 從國民收入的角度分析了海洋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美國學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賴納在其著作《美國海洋管理》中,從經濟學和管理學角度研究了海洋管理問題。近年來,一些學者對海洋經濟對于區域經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如Moeller、Fitz、Colgan、Plumstead、Mandale 等。美國實施的國家海洋經濟計劃較好地推動了海洋經濟理論的發展,其目的一是為了定義和描述海洋經濟,二是為了統計和收集海洋和海岸帶資源經濟價值的數據。

    二十世紀80 年代以來,我國在海洋經濟方面也開展了一些研究。1982 年中國海洋經濟研究會成立,就中國海洋開發戰略、規劃、管理和政策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國海洋經濟研究大綱》、《海洋經濟概論》、《中國海洋區域經濟研究》和《海岸帶管理指南―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規劃模式》等著作。從海洋經濟理論的研究進展來看,海洋經濟研究的確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對于海洋經濟的內涵、海洋經濟的歸屬、海洋經濟的主要理論等基本問題的研究尚不夠深入,未達成共識,有待于進一步開展研究。而且與目前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相比,海洋經濟的理論研究也顯得較為緩慢,不能很好地滿足海洋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開展海洋經濟理論研究,建立海洋經濟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對于提高人們的海洋意識、促進海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國內外一些學者都對海洋經濟的內涵進行了較為清晰的界定,但未明確指出海洋經濟的歸屬問題。石洪華、鄭偉等認為,海洋經濟是指一定的區域內以海洋資源作為利用對象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要素相互關系的總和。該定義從區域的角度對海洋經濟進行了界定,明確了海洋經濟的區域屬性。海洋經濟活動的對象是海洋資源,主要包括海洋水體資源、海洋土地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礦藏資源和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經濟活動的范圍很廣,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直接從海洋中獲取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活動;二是直接從海洋獲取的產品的一次加工生產和服務;三是直接應用于海洋和海洋開發活動的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四是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間作為生產過程的基本要素所進行的生產和服務;五是與海洋密切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教育、社會服

    務和管理。

    三、海洋經濟發展和金融支持現狀及主要問題:以煙臺市為例

    (一)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煙臺市大陸海岸線長702.5公里,擁有近岸海域260萬公頃,發展海洋經濟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煙臺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把加快推進海洋經濟發展作為全市八項重要工作之一。目前,煙臺市海洋經濟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綜合利用業等傳統和新興產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2007年,全市海洋經濟總產值796.05億元,比上年增長21%,約是1995年的7倍。

    1. 海洋第一產業逐漸形成生態、高效、快速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煙臺市海洋第一產業主要是海洋漁業,這一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名優高效養殖和遠洋捕撈為代表的生態、高效、快速的產業化發展模式。2007年,全市海洋第一產業總產值達166.62億元,占全市海洋經濟總產值的20.93%,漁業勞動力14.4萬人。海水養殖業迅速發展,養殖品種日趨多元化,養殖方式趨向立體化,養殖面積和養殖產量日益增大。2007年海水養殖面積11.3萬公頃,養殖產量108.6萬噸,魚、蝦、貝、藻多品種立體化養殖逐漸普及,名優水產品養殖規模逐漸擴大。海洋捕撈業穩定近海捕撈,發展遠洋捕撈。2007年,全市海洋捕撈產量達到75萬噸,產值63億元;遠洋捕撈漁船80艘,遠洋捕撈產量10萬噸。

    2. 海洋第二產業凸現支柱作用和主導地位。一是傳統海洋產業穩步發展。2007年,海洋水產品加工總產值達169.75億元,增加值89.89億元,水產品加工企業367家,水產加工能力122.25萬噸/年,水產加工總量100.09萬噸。全市鹽田總面積達7623.56公頃,海鹽年產量205.2萬噸,實現總產值8.83億元,增加值3.8億元。造船及海洋機械制造業發展迅速。在建海洋造船項目總投資15.5億元,規模以上海洋機械制造業企業10家,船舶配套企業23家,完成造船及海洋機械制造業產值24.25億元,同比增長85.63%。二是臨港工業規模不斷膨脹。2007年全市臨港工業總產值280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量的41%。以石化、造船、海洋重工等為主的一批臨港工業項目陸續動工建設。啟動了萬華石化園、南山60萬噸氧化鋁等大項目,涌現了萊佛士造船、大宇造船、京魯漁業、巨濤海洋重工等龍頭企業。三是新興海洋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07年,海洋新興產業產值72.7億元,在全市海洋經濟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7%提高到2007年的9%。其中,海洋生物制藥業、海洋化工業實現總產值8.72億元和12.75億元。海洋風電步入穩步發展階段。煙臺是全省風力發電發展最早、裝機容量最多的市,2007年風力發電裝機總容量9.14萬千瓦,投資1億多元的長島砣磯風電場等風電項目已全面投入運營,魯能萊州、海陽東源、華能蓬萊等風場總計30.95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已得到核準并開始建設。海水綜合利用業剛剛起步,發展前景廣闊,2007年實現總產值2.16億元,增加值1億元,隨著海水淡化工程的推進,年產淡水能力不斷提高。海洋礦產業技術先進,資源開發進入全新領域。2007年煙臺市海洋礦產總產值20.93億元,海域煤炭產量223.69萬噸,海域金礦產量112.96萬噸,龍口海底煤炭資源、萊州海底黃金資源項目的勘探工作已全面展開。

    3. 海洋第三產業彰顯活力、貢獻突出。海洋第三產業以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及其他海洋服務業為主,2007年完成產值317.51億元,占全市海洋經濟總產值的比重在三次產業中最高,為39.89%,對全市海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一是濱海旅游業長足穩步發展。2007年,全市以打造國際度假旅游目的地為中心,充分發揮海濱和海島特色優勢,突出發展“1+3”濱海旅游強勢板塊,全市在建旅游項目35個,總投資172.5億元,比上年增長38.8%,年內完成投資37.8億元,同比增長34.8%;接待國內外游客2029.75萬人,實現總產值186.13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加了18.2%和25.89%。二是海洋交通運輸業依托市內優越的港口資源,發展迅速。2007年,全市新建、續建港口項目30個,年內完成投資27.6億元,煙臺港西港區、芝罘灣港區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全市10余個主要港口共有生產泊位150個,萬噸級泊位43個,共完成貨物吞吐量13146萬噸,其中外貿3436萬噸,旅客吞吐量904萬人次,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125萬TEU。三是臨港物流業逐步發展壯大。目前煙臺有兩個環節以上的物流企業近800家,2007年完成產值114.58億元,同比增長23.5%;擁有省內唯一的拓展保稅物流業務的出口加工區,該區通過利用疊加的保稅物流政策,去年完成產值12.7億美元,實現稅收1800萬元;同時出現了交運、北明、海通、道恩等骨干物流企業。

    (二)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情況

    據調查統計,截至2007年末,煙臺市支持海洋臨港經濟發展的銀行貸款余額超過千億元,同比增長15%左右,約占全市信貸總量的70%。從調查情況看,全市海洋經濟融資主要有以下特點:

    1. 海洋經濟二產、三產轉向直接融資和區域外融資。一是域外融資大幅增加。受益于煙臺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很多大型企業成為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爭奪的優質客戶。2007年,共有浦發銀行等10多家域外股份制商業銀行與煙臺市企業開展合作,全年域外流入信用總額高達250多億元,占全市各項貸款余額的16.7%。

    2. 海洋漁業轉向民間借貸。一是海水捕撈業萎縮,相關漁戶紛紛轉型。自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雙重影響,作為傳統海洋作業模式的海洋捕撈業每況愈下。漁民從事海洋捕撈的經濟效益大幅降低,迫使不少漁民或“棄海務農”,或“棄船經商”。以龍口市為例,該市2007年漁用機動船存量1010艘,比2005年減少271艘,下降21.2%。二是近海養殖業企業和個體戶間民間借貸行為增加。2008年上半年共從民間借貸市場融入資金16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90億元,增長128.6%。水產品加工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情況相對較好,據匡算,貸款規模大約在10億元左右,與上年基本持平,但在企業間也存在比較普遍的民間融資行為。

    (三)存在的相關問題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煙臺市海洋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突出表現在:

    1. 盲目擴張海水養殖規模,追求短期效益,造成海洋資源的嚴重破壞。1988年開始煙臺市部分海域海水養殖業規模呈現了膨脹式發展態勢,在缺乏科學的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的環境下,刻意追求和索取短期效益,無節制地利用海水資源,在海養面積急劇翻番的同時,造成了海洋資源的嚴重破壞,導致了養殖生物微生物餌料不足、養殖生物發病率高、病菌傳染速度加快、養殖產品抗病能力減弱等問題。自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筏式養殖的扇貝開始大面積死亡,死亡率由開始的40%―60%增長到1997年、1998年的高達96%,幾近絕產,造成了海水養殖業嚴重虧損甚至倒閉,銀行投入的信貸資金也因此形成風險。

    2. 自然災害的不可抗拒性,直接威脅海水養殖業的發展。近年來,受環境惡化、養殖水域污染、養殖病害頻繁發生的影響,海水養殖受損面積增大。1990年5月特大海風席卷整個渤海海面,此時正是海灣筏式養殖的發展高峰期,風災后養殖損失慘重,蓬萊市包括海帶、扇貝、貽貝等16000余畝的養殖海域,有11300多畝受災,直接經濟損失4303萬元;1994年8月15日的十五號臺風,造成該市養殖業直接經濟損失6600余萬元。

    3. 商業銀行對海洋經濟信貸投放積極性不高。隨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經營戰略的轉移,1997年以后的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除了極少的海產品加工業貸款外,對海洋捕撈業貸款、海水養殖貸款很少投放,甚至有的商業銀行海洋漁業類貸款額度為零,支持海洋漁業發展的貸款大多僅由農村信用社支撐。隨著近年遠洋捕撈業和海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商業銀行的貸款才有所好轉,但也僅為35%。究其原因,一方面,海洋漁業貸款不良率較高,至2001年末海水養殖業貸款不良率達到87%,海水養殖業一些不可預見的災害風險,給金融部門的信貸資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經營。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上從單純的市場占有率的競爭轉向了贏利能力的競爭,出于加強信貸管理和防范信貸風險的目的,各商業銀行上級行紛紛將信貸管理權限上收,對分支機構信貸政策實行了嚴格的授權授信制度,嚴重制約了基層行對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4. 資金供需雙方矛盾突出,弱化了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效果。一是貸款期限和額度與海洋漁業生產需求不相適應。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一般為一年以內、3萬元以下,從海水養殖業來看,生產周期一般在2―5年,養殖面積少則5―7畝,多則幾十畝,甚至上百畝,資金需求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或幾百萬元,農村信用社貸款投放與海水養殖業發展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二是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偏高,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120%,實際最高執行上浮110%,供需雙方交易成本較高,從而使不少漁戶因利率太高而望而卻步。三是信貸產品難以滿足漁民的需求。為保證貸款安全,目前農村信用社發放的貸款多為擔保和質押的方式,由于海區使用權、收益權受到諸多政策法規的約束,抵押融資受到較大限制,其海產品若作為貸款抵押物其自然風險大,又缺乏法律保障,貸款方式的單一嚴重堵塞了海水養殖戶的融資渠道。四是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不足。由于歷史包袱較重,目前農村信用社經營還較為困難,自身資金實力有限,對農戶的資金需求無力充分滿足,再加上農村資金外流,進一步增加了支農資金缺口,資金短缺、有效信貸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海水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四、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持續快速發展海洋產業

    一是積極推動海洋第一產業轉型,推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二是繼續鞏固第二產業的主體地位,形成分工合作、各具特色、適度競爭、共謀發展的內部結構。三是重點抓好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及海洋服務業,全面推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

    (二)保護環境,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是要確立節約海洋資源觀念。避免偏重“資源導向型”海洋經濟發展格局,防止把海洋經濟發展簡單化為“大開發”、“拼資源”,避免急功近利式的開發傾向。提倡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整治保護結合,在合理開發資源的同時,大力推行資源的整治和恢復。二是要強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統籌規劃和合理安排。目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與破壞。因此,應抓緊建立海洋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項專業規劃,在港口建設、能源開采、漁業作業等具體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做到研究和尊重其自身的客觀規律,統籌規劃、綜合管理、合理開發。

    (三)創新服務,加大海洋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要增加信貸投入。特別要加大對海洋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緩解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和研發資金不足的壓力。二是以點帶面,拉長海洋經濟產業鏈條。針對目前眾多海水養殖戶和中小加工企業缺乏承貸資格的現狀,應著重培育龍頭企業,加大對這些企業的信貸投入。三是依據海洋經濟信貸需求特點更新服務品種,加快推進倉單、專利權、應收賬款質押貸款、聯保協議貸款以及法人代表無限責任擔保貸款等新業務的開展,形成特色化服務、差別化服務、多樣化服務。四是充分利用民間資本。逐步拓寬民間融資渠道,變單一的間接融資為直接融資,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進入海洋經濟,建立一個以個人投資為主體,國家財政性投資為引導,信貸資金為支撐,外資和證券市場資金等各類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的投資體系。

    (四)多方聯動,努力培育海洋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加快推進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政府相關部門和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大信用市、信用社區、信用戶的創建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通過信用環境的改善推動海洋經濟融資環境的整體優化。二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為海洋高新技術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三是積極開展海洋保險業務。可根據海洋經濟發展特點制定增加保險種類和創新保險產品,提供多種保險服務,提高保險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補償能力。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科技含量高的海洋經濟經營設立財政貼息制度,對相關企業和個人給予一定的貼息,用財政手段引導養殖戶和加工企業轉向自主創新。

    參考文獻:

    [1]王,劉毅.論中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資源科學,2003,(4)。

    [2]石洪華,鄭偉,丁德文,高會旺,劉洋.關于海洋經濟若干問題的探討[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7,(1)。

    [3]何君位.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金融思考[J].黑龍江金融,2001,(4)。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成人免费小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成成人看片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tv在线观看|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亚洲成人黄色网|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91精品欧美成人|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www亚洲成人|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