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內科實踐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微課;教學方法;實習醫師;神經內科;血管超聲;多媒體
腦血管疾病是神經內科最常見的疾病,其常用的檢查方法很多,血管超聲檢查因其準確性高、可重復性好、價格低廉等諸多優點,常常作為腦血管疾病的首選篩查手段[1],所以掌握一定的血管超聲知識,是在神經內科輪轉的實習醫師全面理解、診治腦血管疾病的基礎。且隨著血管超聲在影像領域的地位逐漸提高,有關血管超聲的知識成為在神經內科實習同學的必要學習內容之一[2]。然而,就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的培訓體制下,進入神經內科輪轉的實習醫師通常是臨床專業,并未接受超聲相關知識的學習,對血管超聲的認識不足,且傳統本科教學中對血管超聲部分內容局限,要在短期內較好的理解及掌握血管超聲,對尚且從事超聲專業的醫師都頗具難度,對血管超聲知識基礎欠缺的實習醫師更是極大的挑戰[3-5]。筆者在數年對本院神經內科實習同學進行血管超聲教學的過程中,對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探索相應的改進方法,以期提高神經內科實習醫師的教學質量。
1神經內科實習醫師血管超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基礎知識薄弱
血管超聲學是現代醫學發展最快的臨床學科之一,其診斷水平、理念及模式都已歷經幾代變革,在診斷、介入治療、術前評估、術中監測、術后隨訪等各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在臨床實習中,實習醫師看見的往往是帶教老師對血管超聲檢查的實際臨床應用,對該項檢查的適應證的選擇、禁忌證及檢查意義、報告解讀等缺乏了解,以致于不能將該項檢查技術靈活應用,只能機械地照搬照做。究其根源,是實習醫師的血管超聲基礎知識薄弱所致。其原因有二:(1)傳統本科教學中,對血管超聲這部分內容的篇幅較少,內容局限,課時短,其課時數遠遠低于放射、CT、磁共振等其他影像教學。這必然導致授課老師在理論授課時知識講解不充分,也無更多的時間去擴展或深入知識點,以致學習效果差;(2)課本教材內容相對滯后于臨床發展及最新的研究,教學課本未能概括引用一些新技術、新應用,不能將課本上的知識與目前臨床的實際應用相結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1.2實踐操作的缺乏
血管超聲是聲學、醫學和電子技術相結合的一門新興學科,血管超聲圖像抽象、管腔內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也是多樣,要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它,需要學生掌握廣泛的多學科知識,對操作手法、儀器調試和圖像存儲等方面均要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進入神經內科實習之前,鮮有實習醫師針對血管超聲進行過專門的培訓及操作練習,對超聲儀器的按鍵及作用均陌生,故在其進入神經內科實習時就進行血管超聲操作是不合適的。
1.3教學方式的單一
進入本院神經內科的實習醫師通常在神經內科的實習時間一般為2個月,在這個有限的時間內,實習醫師跟隨帶教醫師在臨床一線工作,其工作內容繁瑣、工作強度大,能夠通過重復勞動鍛煉出熟練的臨床基本技能,但神經內科的實習目的既需要掌握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等臨床知識,還需要學習血管超聲知識,所以傳統的“帶教老師講,實習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缺乏實習醫師的積極互動和參與,必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針對存在問題改進方法的探索
2.1血管超聲基礎知識薄弱改進方法
針對神經內科實習醫師血管超聲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論學習是必須的。解剖是血管超聲的基礎,所以讓實習醫師了解血管走形、分布及比鄰結構,是血管超聲學習的第一步。在帶教時,應將與目標血管相關的解剖圖譜、解剖模型、甚至是利用先進的3D-打印技術制成的模型介紹給實習醫師,讓其能有更直觀的認識,能在腦中繪制出立體的解剖位置重現,這對于實習醫師理解超聲圖像的切面至關重要。血流動力學的特征也是血管超聲的基礎知識,同時是辨別血管、推斷血管病變必不可少的內容,但其較為抽象,涉及到較多物理學的知識,如層流、湍流、剪切力等,是超聲教學中的基礎,也是難點。所以在理論教學中,應加強物理知識的普及,使實習醫師對血流速度、方向、血流阻力、剪切力等概念更好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血流動力學進行深入學習。
2.2實踐操作的缺乏改進方法
血管超聲檢查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如果缺乏實踐操作,該學科的學習必然只能是紙上談兵。在神經內科實習的醫師時間有限,長期的實踐操作訓練不現實,大多數醫院也不具備足夠多的儀器設備及帶教老師進行一對一的操作指導。可將實習醫師進行適當分組,每組實習醫師不宜太多,不超過4人,并以小組為單位,輪流在血管超聲檢查室進行實踐觀摩學習,于課后,小組內實習醫師互為模特,互相上機操作實踐,帶教老師在旁進行現場指導及問題解答,這樣既能在互相操作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又能在操作實踐中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3教學方式單一改進方法
隨著多媒體的發展,傳統的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必然不能引起現代臨床實習醫師的興趣,應當選用適當的多媒體教學,培養實習醫師對血管超聲的興趣。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icturearchivingcommunicationsystems,PACS)的廣泛應用,使得優質的滿足教學需要的影像圖片能夠下載拷貝,不斷更新完善教學內容,也為多媒體教學素材的制作提供了可能[6-7]。目前應用于醫學臨床教學的多媒體種類繁多,各教學醫院也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并取得良好效果[8-12]。微課,即帶教老師先將教學內容制作成短小視頻,在視頻中對重點內容進行提問,在進行正式授課前發給實習醫師進行預習,并要求實習醫生自行查閱相關文獻及書籍,解答問題。這種全新的多媒體具有諸多優勢。微課小視頻,可以在手機等多媒體工具上播放,對學習時間及場地要求低,便于實習醫師利用平時的零碎時間進行學習。且該視頻可重復播放,使得學習具有可重復性。通過這種靈活學習方式,不僅鍛煉了實習醫師的自學能力,更極大的提高了學習效率[13]。還可以將病例討論引入到血管超聲的教學中[14]。可定期回顧臨床的真實病例,結合病變影像學特點、病理基礎、血流動力學改變、臨床癥狀等特點,進行詳盡分析,彌補理論知識與臨床知識脫節的不足,加深對血管超聲檢查的認識。
目的:探討細節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神經內科收治的100例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患者實施細節護理管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缺陷事件發生率和對護理的滿意率。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護理缺陷事件發生率更低,對護理的滿意度更高,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細節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效果優于常規護理。
【關鍵詞】
神經內科;細節護理;護理管理;效果
細節管理是指著眼于科室工作各環節中出現的細節問題,實施針對性護理方案,以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作為一種強化護理管理模式,細節護理以基礎護理管理為前提,重視排查護理風險因素,基于細節管理來改善護理工作質量[1-3]。神經內科患者病情較重、年齡普遍偏大,且病程較長,因此其對于護理工作要求較為嚴格[4,5]。本文觀察細節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沈陽維康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納入本次研究,男性其44例,女性56例;年齡60~85歲,平均(70.5±5.4)歲;其中54例為腦梗死,22例為腦出血,10例為眩暈綜合征,8例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例為暈厥,2例頭痛。入組患者均無嚴重聽覺以及視覺功能障礙、肝腎功能損害。按照RevMan5.0軟件生成的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基線資料相近而無較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患者實施細節護理管理,內容如下:①技術細節:應做好胃管留置以及輸液等護理技術細節管理,腦血管疾病患者若伴有嗆咳癥狀或無法主動進食則需要采取胃管留置。鼻飼飲食應與患者具體情況相結合,制定合理的食譜,保證比例適當、營養齊全,并且還應做好常規護理,防止嗆咳或者誤吸現象[2]。由于神經內科患者血管情況相對較差,長期住院輸液使用甘露醇或其他高滲溶液往往會傷害其血管和組織,所以應保持較高的靜脈穿刺成功率,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創傷;②服務細節:護理工作人員應保持和藹態度,合理使用禮貌用語,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為患者提供良好、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增進護患關系和諧;③藥物細節管理:神經內科患者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用藥方案相對復雜,藥物種類繁多,而患者因年齡偏高而記憶力較差,醫護人員應強化藥物管理,做到“發藥到手,看藥到口”[6],保障患者用藥到位。此外,在輸液前應對患者個人信息反復進行查對,防止輸液差錯事件;④心理細節管理:護理工作人員應正確評估患者心理狀態,了解其內心隱憂,并對存在憂慮和焦灼情緒的患者采取針對性心理疏導,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病情,樹立治療信心。應注意及時糾正患者極端思想,并重視與患者家屬交流溝通,為患者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⑤其他細節管理:由于神經內科患者住院時間相對較長,長期臥床則會導致壓瘡等并發癥,所以醫護人員應做好皮膚管理,定時幫助患者擦身,或者翻身拍背,防止壓瘡形成。應注意保持地面整潔干燥,以防摔倒。患者開展床下功能鍛練時應由專人陪同,做到循序漸進,穩步恢復,不可急于求成[7,8]。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9-11]觀察兩組患者護理缺陷事件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護理管理效果及對護理的滿意率。護理管理效果主要包括健康宣教、護理態度、護理技術等內容,由患者對護理人員打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效果越好。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護理部制定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滿分100分,81~100分提示為滿意,60~80分提示為一般,≤59分提示為不滿意。患者出院時均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填寫問卷,并邀請患者家屬為本次護理工作打分。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并應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缺陷事件發生率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護理缺陷事件發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管理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管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在現代護理管理體系中,細節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12,13]。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臨床護理服務模式逐步過渡到以患者為中心,充分體現了人本護理理念。就細節護理而言,其主要是為了預防護理不良事件,改善護理服務質量,從而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事件[14,15]。細節護理有利于激發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從而能夠高效有序地落實護理工作計劃。由于神經內科患者病情多處于危重,風險事件發生率較高,安全隱患較多,因此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6,17]。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護理缺陷事件發生率和對護理的滿意均優于常規護理。表明細節護理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效果優于常規護理管理。
參考文獻
[1]許文華.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4):83-84.
[2]孫紅,吳翠平,袁婉歡,等.護理標識分類分色管理在神經內科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0):62-63.
[3]高言梅.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分析[J].醫藥與保健,2015,42(1):152-153.
[4]徐建紅.神經內科多管道患者的護理管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11):995-996.
[5]毛丹丹,鐘代曲,錢敏,等.神經內科老年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原因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0):1171-1172.
[6]沈英,王吉平,沈偉紅,等.神經內科病房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管理的研究[J].上海護理,2011,11(3):5-7.
[7]李艷芳,王莉,衛慧敏,等.“鯰魚效應”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質量管理中應用[J].護理研究,2012,26(19):1793-1794.
[8]劉偉香,黃心茹,樂碧芳等.分層級管理在神經內科的應用和效果[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1):93-95.
[9]李燕,陳晨,郭亮梅,等.責任制護理小組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的實施效果[J].護理雜志,2010,27(19):1503-1504.
[10]張曉梅,黃榕,譚廟琴,等.神經內科ICU實施量化考評管理的效果研究[J].護理研究,2015,38(12):1457-1459,1460.
[11]劉艷,鮮于云艷,吳建紅,等.管道檔案在神經內科監護病房管道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2):3924-3926.
[12]饒柳妹,魏玉英,沈紅云,等.晨間護理質量評分表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7):2076-2078.
[13]郭桂蓮,符智蓉,童秀蘭,等.APN排班與層級管理在二級醫院神經內科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1):92-93.
[14]劉昭君,岳仕鴻,錢涵,等.精細化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雜志,2013,30(9):54-56,76.
[15]劉春英,劉淼,呂媛,等.ADL評估量表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1,26(11):59-60.
[16]張萍.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的應用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22):3691-3692.
【關鍵詞】神經內科護理;安全隱患;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8-144-02
神經內科的病人存在病情危重、意識障礙、易發生病情危變及多種并發癥,是醫療風險大、發生醫療糾紛的高危科室。分析護理安全隱患的原因,探討減少差錯發生,保障病人安全的措施,是護理人員尤其是護理管理人員面臨的嚴峻課題。神經內科護理中的主要安全隱患護理工作貫穿于患者從入院到康復出院的整個過程,患者、陪護家屬、醫護人員以及三者之間的溝通交流都對護理工作重要的影響,通過對以往案例的分析,我們認為神經內科護理中的主要安全隱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存在安全隱患的主要因素分析
1.1患者的病患類型及程度
神經內科患者病情易變,是護理工作安全隱患的最主要因素,患者在住院期間常發生以下安全隱患事故:①走失。神經內科患者一般年齡較高,對環境的認知度較低、自身記憶力衰退甚至伴有老年癡呆的癥狀,如果缺少醫護人員或家屬的陪護,很容易在不熟悉的環境走失。② 自傷。神經內科患者通常具有精神不正常的問題,在受到環境、事物等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做出自傷、傷人等過激的反應,如癲癇患者在發病時嚴重抽搐而導致自身舌頭被咬傷等。③燙、凍傷。神經內科患者神經系統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導致患者對環境的感覺能力存在障礙,如使用熱水或者冰袋時,可能會因為局部皮膚對溫度沒有感覺,從而導致局部皮膚細胞被燙死或凍死。④窒息。年齡較大的神經內科患者通常多痰,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等問題,在吃飯或者咳嗽時,可能會因為食物或者痰卡在喉嚨處而發生窒息,后果十分嚴重。⑤ 跌倒。神經內科患者常伴有運動神經障礙的問題,肢體靈活性較差,年齡較高的患者表現的尤為突出,不但在日常行動中比較緩慢,而且經常在早晨剛起床或者晚上去廁所下床時失去平衡而跌倒,甚至出現較為嚴重的抽搐等問題。
1.2醫護人員的技能水平
神經內科患者所患的病癥通常具有發病急、變化快且在短時間內容易復發的特點,而患者本身常存在感知障礙等問題,對病患的認知及表達能力有限,對病癥和自身感受的描述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對神經內科患者的治療和護理更多的則是依賴于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和醫療經驗,這無疑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護理工作的質量。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大醫院都引進了新的設備或儀器,如果醫護人員對設備或儀器的使用存在問題,則很可能對患者的病理檢查做出錯誤的評估,對患者的治療造成重大的安全隱患。此外,由于現代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來醫院就醫的患者在很大比重上具有營養過剩的特點,加上神經內科患者一般年齡較大,患者的血管難以辨認,無疑增加了護理工作的安全隱患。
1.3醫院的病房環境
神經內科患者對所居住的環境普遍具有依賴感,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可能產生抵觸甚至過激的心理反應,如果醫院的病房環境較差,例如空間比較窄、光線比較暗、周圍噪聲比較大等,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還很容易引起患者焦慮、不安甚至狂躁等負面情緒,不利于患者盡快康復,同時也給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1.4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
目前,我國的醫護人員隊伍年輕化的現象比較普遍,但神經內科護理工作往往需要醫護人員具有豐富的護理經驗,而年輕護士難免存在經驗少、資歷淺等問題,在給神經內科患者進行護理時,可能會由于不熟悉專業知識,不能及時患者心律異常、體溫變化等問題,從而耽誤了患者的正常治療。此外,一些護理人員工作態度不認真、缺乏責任心等,在巡視病房時不能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或者在給患者打針、輸液時操作不當,造成藥劑量偏大引起患者不適等,亦或在患者家屬
詢問病情或者護理問題時,表現出不耐煩、態度生硬等問題,回答的內容往往不夠全面,容易讓家屬造成誤解,給患者的護理質量增添了隱患,這些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護理工作的安全隱患。
2神經內科護理安全隱患的主要控制措施
2.1增強醫護人員技能水平,規范設備使用
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的進一步提高是減少或消除神經內科護理安全隱患的根本措施,神經內科護理人員應該認真學習神經內科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熟悉常見疾病甚至特殊疾病的特征和護理重點,并且能夠在臨床實踐中靈活應用。其次,醫護人員要加強訓練各種護理技能的操作,如神經內科患者的靜脈穿刺等,對儀器的使用不能局限于如何使用,還要了解儀器的原理,否則可能會由于盲目操作而給患者帶來傷害,只有熟悉掌握這些護理技能和儀器的使用,才能減少出錯的幾率。此外,醫護人員更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和高尚的職業操守,對患兒和陪護家屬的要求盡量滿足、耐心解釋。
2.2嚴格執行護理工作制度,加強藥物管理
護理人員要具備充分的法律意識,在工作中嚴格執行護理工作制度,從自身意識上減少護理工作中誤操作的幾率,確保患者的正常治療。為此,醫院方面也要加大護理工作的監管力度,如果發現某些護理人員缺乏責任心、工作態度不認真而威脅到患者正常治療的情況,要及時對相關人員給予適當的懲罰,甚至辭退。同時要定期組織加強護理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強化護理行為中的法律意識,加強藥物管理和醫療檢測設備的定期檢查與維護,堅決執行“三查七對”制度,遵守操作規程,杜絕僥幸心理,發揚慎獨精神,書寫護理記錄認真、及時、完整、準確、規范。
2.3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是控制安全隱患的源頭,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是防范差錯事故的保證,有效的護理管理制度和護理管理規范是護理人員的行動指南,是護理人員的工作準則,是規避護理風險,保證患者得到安全及高質量護理的前提。此外,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收集臨床上具有典型護理風險事件的案例,以便護理人員日后相互進行學習和討論,從中吸取教訓,做到心中有數,以求降低護理風險。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神經內科;護士;流失;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1(a)-109-03
Analyzing and measures on the factors of turnover of nurse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the third class A hospital in Xiangyang district
QI Zhihua1,2, LIANG Junhua1
1.Xiangy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bei Medical College, Hubei Province, Xiangyang 441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angyang City, Hubei Province, Xiangyang 4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n factors of turnover of nurse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the third class A hospital in Xiangyang district, and to develop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the losses nurses of neurology department in the third class A hospitals in Xiangyang district from 2008 to 2010. Results: Work overload, wide disparities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the nurses and work pressure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neurology nurse losses. 50% of the nurses that left were the cornerstone forces, who were 25 to 35 years old, and were of senior and tertiary qualifications. There was also increasing trend of nurse turnover rate. Conclusion: Manager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neurology nurses and thus to maintain stability of nursing tea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These measures may include increasing staffing, increasing nurses' pay, strengthening business training and humane manage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Neurology; Nurses; Loss; Measures
神經內科是各大醫院中較繁忙的科室之一,以腦血管意外患者居多[1]。而腦血管意外起病急,病死和病殘率高,基礎護理量大,神經內科護士的工作負荷和心理壓力也較其他科室護理人員重。襄陽地區三所三甲醫院中神經內科都是各家醫院中的大科室,可近幾年護理人員頻繁換崗甚至離崗,導致護理人才流失。雖然有新分配人員填補,但是他們資歷過淺而且現有護理人員仍有要求換崗的想法,致使護理隊伍根基不穩,護理人員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科室的護理質量,制約了科室的發展。為此,筆者采用發放問卷和單獨討論的方法,對2008~2010年襄陽地區三所三甲醫院神經內科護士流失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并制訂出相應的對策。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2008~2010年襄陽地區三所三甲醫院(中心醫院、市一醫院、市中醫院)離開神經內科護理崗位的護士。對象納入標準:①調離前在神經內科工作時間超過6個月;②自愿參加本課題研究的調離者。對象排除標準:①崗前輪轉護士;②在神經內科工作時間小于6個月;③不愿參加問卷調查者;④離院后無法聯系者。按前述標準,3年內調離神經內科的護士共有86名,其中81名調到其他科室,5名離開醫院(均為招聘護士)。
1.2 調查方法
通過各醫院人事科和護理部獲得3年內神經內科工作過的人員資料。對在院工作調離者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離院者采用電話溝通調查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是在參考一些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內容包括年齡、職稱、學歷、工作強度、工作性質、工作報酬、工作能力、護患關系、情感需求、職業暴露的危險、工作滿意度等方面的問題。共發放問卷86份,回收有效問卷85份。有效回收率為98.84%。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進行統計。主要采用例數、構成比進行描述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參與調查的85名護理人員的一般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 流失護理人員中,25~35歲者、護師及大專學歷者占了半數,而她們大部分是科室的業務骨干,工作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護理人員調離神經內科原因見表2,占前三位的原因分別是:工作負荷過重、收入與付出懸殊較大、工作壓力大,這三個原因均超過了20%。2008~2010年,護理人員調離神經內科的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17,P=0.664>0.05),但仍表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見表3。
表1 調離神經內科護理人員一般資料
3 討論
通過與問卷調查及與被調查者間的交流,可以看出神經內科護理人才流失嚴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3.1 工作負荷過重
神經內科危重患者多,意識不清生活不能自理使基礎護理量大。為預防肺部感染和壓瘡的發生需至少每 2小時翻身拍背、按摩,大小便失禁引起頻繁更換床單,不能進食需補充液體致大量液體更換,陪檢轉運搬動患者等,繁重的體力勞動使大多數護士有頸椎病、腰痛[2]及手腕關節腱鞘炎等問題,長期處于體力透支狀態,85%的護士都深感工作負荷過重。
3.2 收入與付出差距較大
神經內科工作量大但獎金和其他科室相比處于醫院的較底水平,致使護理人員積極性降低,不少護理人員想盡辦法離開護理崗位或換到其他科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收入分配方案不合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存在某些收費政策制訂不合理而導致的科室成本過高。如更換床單及一次性使用的材料屬于醫保禁止收費項目致使成本無法回收。如果沒有管理層分配傾斜,科室收入將始終處于較低的狀態。調查的護士中有80%對此都有怨言。
3.3 工作壓力大
神經內科大部分為老年患者,病情危重、變化較快,隨時準備患者的搶救使精神長期處于緊張、壓抑狀態。同時因科室收入低,因此不敢要更多的護士,使床護配比比例不足而致工作不能在班內完成,經常加班加點。另外因人員流失造成人員結構不合理使資歷老的護士越來越少,無法及時完成傳、幫、帶,年輕護士必須在較短時間獨立值班,深感工作壓力太大。
3.4 情感缺失
護士不被重視致使沒有溫暖和安全感,科室管理者對護理工作未于重視,把醫生放在第一位,覺得護士隨時可以調換和招聘。而每調離一名護士對還在科室工作的護士也是一種情感的打擊,她們會有失落感,更會羨慕別人,工作出現懈怠,削弱了科室凝聚力。
3.5 倒班過頻
人員的不足使倒班過頻,雖采用APN排班模式保證了護理工作的連續性,減少了交接班次數,優化了護理工作流程。但護士每輪班沒有一個正常的班次,生活不規律,與家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步加重了心理負擔。
3.6 擔心發生護理差錯事故及護理糾紛
科室年輕護士較多,工作經驗不夠豐富,患者病情危重易發生護理差錯事故及護理糾紛;護士擔心不能勝任工作;心理素質差,對挫折的承受力低。
3.7 擔心發生職業性感染
患者長期臥床病情危重易并發肺部感染,呼吸道分泌物多,較差的環境使很多護士自覺易被感染[3],部分護士經常感覺咽喉部不適。有部分老年患者查出梅毒陽性也讓年輕護士惶恐。
3.8 科室內不公正待遇
工作分工不明確,多干少干一個樣,使護士工作缺乏成就感,在排班和選優及競選等未能完全公開、公平、公正的安排,挫傷了少數人的積極性,產生消極情緒。
4 對策
4.1 增加護理人員編制
現隨著各家醫院的飛速發展,床位迅速增加,護理人員也相應增加,但床位護士配比比例仍遠未達到1.0∶0.4。護理人員更感工作負荷和壓力過重。迫切要求增加科室護士人數,同時應注意建立護理人才梯隊,適當減輕工作負擔。
4.2 增加薪酬
科室管理人員應考慮到神經內科病員的特殊性、護理的復雜性向醫院爭取政策的傾斜和扶持,同時做好科內節流,如控制成本、減少漏輸電腦費用等。醫院管理人員應適當調整分配機制,使護理人員勞有所得,更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工作。
4.3 降低心理壓力
科室注重人才梯隊的建設,加強對年輕護士的培養,使其能熟悉各項操作流程后再獨立排班,工作得心應手才會使壓力降低,得到心情和心理放松。護士長應善于發現護士閃光點,多給予激勵和賞識教育,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綜合素質,將心理壓力降低到最低程度。
4.4 增加科室凝聚力
科室領導應轉變觀念,重視護理的發展,重視護士工作的重要性。“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神經內科護理甚至超七分,如對危重患者護理不到位并發癥會無法控制,在康復指導需要護士的積極參與。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除了重視尊重護士,科內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經常性地組織一些娛樂、體育、郊游等活動培養團隊的力量[4],激發護士工作的熱情,增加科室凝聚力。
4.5 降低倒班頻率
護士長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考慮年輕護士工作及生活閱歷,挖掘其潛力,讓彈性班護士在科室沒有需要時在家休息,科里忙時能及時回到工作崗位,做到新老搭配。一方面保證了臨床一線護理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護士也得到充分的休息,不用因持續地加班、運轉而疲勞、緊張。尤其是夜班過頻擾亂了正常生理節律,容易造成在維持家庭與工作的平衡方面出現困難,造成更大的精神壓力和負擔[5],對個別有特殊困難者要給予必要的精神、經濟的關心和幫助。
4.6 加強業務培訓
根據年資不同,分階段對護理人員“三基三嚴”的培訓,組織全科護士參加多渠道的學習和實踐工作。①每月組織2次護理業務學習,輪流講課,包括規章制度及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②每月組織1次護理業務查房。③每早利用晨會進行常見護理常規知識提問。④每月定期對科內護士進行三基理論考試和技術操作考核。⑤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經驗交流、護理應急預案演練、考核核心制度、相關法律知識等。使其基礎理論和實踐經驗大幅度提高。護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缺陷,護士長應采取建設性地批評方法,使其正確面對自身問題,又不失積極性,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減少醫療糾紛。
4.7 進行職業安全防護教育
科室領導應重視病房環境管理,加強院感知識培訓,加強病房消毒工作和定期進行院感監測,同時護士上班應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程,做好標準預防,掌握防范策略,確保患者安全和自身安全防護。
4.8 公平公正
管理者當好帶頭人,關心護士的需要,以護士和全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作好量化記錄考核,對護士的超額付出,在考核中給予加分獎勵,從而使護士感到付出得到了認可,在以后的工作中會做得更好; 處理榮譽和利益問題要公平、公正、合理,提高護士工作滿意度,保持其良好心態。要鼓勵護士樹立堅定的信心和信念,通過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業務樹立自己形象,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克服各種困難[6-7]。
在發現和總結神經內科護理人員流失的問題后,各醫院、科室領導者正采取全方位多角度改變目前的現狀。圍繞著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減少工作壓力及增加人員收入等措施,維持良好的職業狀態,以期取得神經內科朝穩定良性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會玲,李錚.神經內科護士工作壓力源探究[J].護理實踐和研究,2010,7 (15):125-126.
[2] 盧子英,熊萍萍,虞獻敏.ICU腰痛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現代護理,2004,10(2):105-106.
[3] 李艷玲.當前ICU護士要求換崗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9):251-252.
[4] 楊西寧,韋柳青.綜合性醫院ICU病房護士壓力源調查與減壓訓練方法的研究[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0,3(2):191-193.
[5] 馬丹.合同制護士頻繁換崗原因分析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114-115.
[6] 安莉.ICU病房與外科病房護士壓力源的比較[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3):61-64.
1帶教的目標和內容
神經內科的患者的特點是急、危、重。基礎護理多、重、煩。所以護理要求特別高。對患者不但要細心、耐心、還要有責任心和愛心。護生在我科實習時間為6周,因此我制定了具體的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要求了解、熟悉、掌握的知識、內容和操作技能如下:①了解神經內科護士基本要求和素質。②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活動做好健康教育。③了解電腦處理醫囑的程序。④熟悉神經內科各種疾病的名稱和護理常規。⑤熟悉各種護理記錄的書寫。危重患者搶救的配合及病情的觀察。⑥掌握腦出血和腦梗塞急性期及康復期的護理重點。⑦掌握基礎護理,中醫技術操作。特別以下幾種護理操作更為重點:鼻飼法,壁式給氧法,穴位注射法及預防壓瘡護理。⑧大專及本科生還要求每人寫一份護理病歷。實習結束前進行理論及護理技術操作考試。并要求完成實習小結。
2帶教方法
2.1第1周熟悉及轉變角色階段:學生從學校到醫院,從學生到護士,大部分學生無法適應新的角色。帶教老師幫助她們克服心理障礙,及時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輕松愉快地學習。因此護生入科的第1天,由護士長或帶教組長介紹本科概況、環境、布局、物品放置情況,本科的規章制度,各級人員及各班職責,消除陌生感。第2~5天重點是學習護士的職業道德規范,學習各項規章制度,使學生深入了解神經內科工作規范。重點掌握生活護理和基礎護理操作技能,強調查對制度,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2第2~5周臨床實踐階段:采取“一對一”的專人帶教方式選派經驗豐富年資高的護士帶教,讓護生參加白班、夜班值班工作,全面掌握神經內科的護理知識。學會專科護理。在實習過程中帶教老師應不斷鼓勵護生地提出問題。總結工作經驗,整體護理貫穿始終。協助護生搜集資料,做出護理診斷,書寫護理病歷;利用夜班空閑時間指導護生護理文書的書寫。本院使用計算機處理患者一切信息。因此,還要教會護生用電腦過醫囑,輸三測單,寫交班,處理出入院病歷等等。除根據帶教計劃完成本情況結合實際隨時增加講授內容。
2.3最后一周進行終末考核:實習期末,要對護生進行一次基本技術操作考核和整體護理理論考核,考試內容覆蓋全部實習計劃要求內容,帶教老師認真填寫實習鑒定,總結實習情況,征求護生對帶教的意見和要求,不斷改進帶教方法,提高帶教質量。
【關鍵詞】優質護理;神經內科;護理;應用效果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150-02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醫院護理的期望越來越高,因此醫院適時提高護理質量是勢在必行,而且由于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強,也促使醫院不斷改善護理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1]。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總體部署和我院關于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精神,堅持以病人為中心,進一步規范我科臨床護理工作,切實加強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安全、便捷、溫馨的護理服務,在我院護理部指導下,我科主動申請成為本院第一批實行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區,通過一些列的措施和改革,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神經內科現有住院床位46張,護士共18人,其中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師和護士分別有1人、3人、8人、6人。碩士學位1人,本科11人,專科6人。
1.2方法
1.2.1營造優質護理服務氛圍首先組織神經內科全部護理人員認真學習我院具體的優質護理服務實施方案,并認真對學習培訓的結果進行考核,以確保全科護理人員都能夠熟練掌握優質護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及其服務理念[2]。此外還可以對基礎護理以及二級護理的服務項目和內容進行公示,在每個病床設立提醒牌,將優質護理的服務理念加入到向患者及其家屬的宣傳教育中,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默契配合,方便工作的開展。最后設置每季度優質護理服務之星,對于優質護理服務優秀的護士給予相應的獎勵,同時與每月的績效考核關聯。從而使全科護理人員都能夠積極主動的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
1.2.2改革創新護理工作模式①對現有排班進行改革:由護士長全權負責排班工作,主班護士則主要負責后勤工作以及處理醫囑等,其余的護士全部分配到管理具體的患者。②分組式責任護理:對原有的排班方式進行改革,建立分組式責任護理模式[3]。將全科的病床位分為兩組,每個責任護士負責到具體床位,平均每位責任護理負責8名患者,此外每組的責任組長還需要實時掌握本組患者的實際病情,指導本組責任護士完成相關的護理任務。③細化基礎護理:對護士的一些基礎護理工作要進行細化,如護理人員處每天完成基礎的護理工作之外,還需要為患者送水,訂飯等,此外我科還將每周三定為患者護理日,護理人員為患者修洗頭、指甲、剃胡須等工作[4]。同時加強了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與需要,入院到出院各時期、各環節進行健康指導,包括疾病知識、簡單治療過程、各種檢查項目、各種功能訓練及飲食與活動的意義等。④倡導全方位的優質護理:全方位優質護理時提倡提高整體的護理質量,我院實行四個一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即一個誠摯的微笑、一張干凈整潔的病床、一個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以及一杯熱氣騰騰的水[5]。此外對于每天的工作都要有安排,切表明工作的重心重點,對每天工作發生的問題及時進行討論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見。
1.2.3簡化護理文書我院精神科率先根據國家護理文書標準簡化了護理文書的書寫記錄,取消了對二、三級護理的記錄,并對于病重、病危患者重新設計改進了表格式的護理記錄單。這樣有效地減少了護士花在護理記錄上的時間,使護士有更多時間對患者進行護理。
1.2.4建立護士績效考核方案根據護士的不同工作年齡、職位以及夜班和不同的工作質量決定其獎金系數,分為多個不同等級,體現高責任、高報酬和高技術的科學績效分配原則。此外還給予每位患者投票權,選擇患者最滿意的護士,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獎勵,以鼓勵護士都能在實際護理服務中盡心盡力做到最好。
1.2.5醫院支持措施我院也給予我科實質的支持,如改善了患者住院環境,建立患者電子病歷等,有效減少了護士記錄醫生囑咐的時間,此外還成立了專門成立的后勤支持小組,主要負責病區抽樣標本送檢、領取藥品及醫療護理表格、無菌及一次性物品的下送等工作,減輕了護士的工作壓力,使其能夠更加專注于對患者進行護理。
2效果
2.1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提高根據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問卷調查及實際訪談,我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之后,患者的滿意度得到明顯提升,由之前的95.2%提升到99.0%。
2.2臨床護理質量提高自從實施優質護理服務之后,我科每月的護理安全、基礎護理質量檢查、病房管理以及醫院感染等各項指標的達標率均得到明顯提升,達到98.0%。
3討論
我院神經內科在實施優質護理服務之后,住院病房相比之前更加衛生整齊,病重病危患者以及一級護理質量也相比實施前有較大程度的提升,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大幅提升,同時我科的經濟社會效益也得到提高。但是我科軟硬件設施相對落后,我們只能通過現有的條件加上全科護理人員的不懈努力,集完善、評估、改進為一體,不斷總結護理經驗,力爭將護理質量再提升一個檔次。
參考文獻
[1]張方方.探討優質護理在神經內科的實踐方法與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2,18:3862-3863.
[2]李晶偉.前瞻性護理在神經內科病房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廣州醫藥,2013,04:79-80.
[3]張蘊婷.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的應用與實踐[J].基層醫學論壇,2012,06:800.
神經內科是一門復雜、抽象、科學性強的學科,為提高見習教學質量,我們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改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優選帶教老師
課前制定系統的教學方案,選定一名業務熟練、基礎知識扎實,從事臨床工作多年的醫師帶教。專業的帶教老師能使學生掌握系統理論知識,容易發現見習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重點輔導,以彌補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從事臨床工作多年的高年資醫師,在病人面前易得到信任,病人配合較好,一些陽性體征能準確掌握。對見習學生可以詳細講解,增強見習效果。
2 抓好三基訓練
神經內科學習的第一步就是神經系統的體現,這是神經內科的“金鑰匙”,也是神經內科入門的關鍵。我們首先組織學生復習基礎知識,觀看體格檢查的錄像,并要求學生預習見習內容。見習時,找一個典型病歷進行重點講解。并給予每一個學員一定的機會親自查體。其余的學生給予補充糾正。實行“學習-實踐-再學習”的模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熟練的掌握基本功。為將來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 由機械式記憶轉為理解式記憶
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它包括兩個方面:定位和定性診斷。它與許多基礎學科如解剖學、病理生理學有廣泛的聯系。學生在最初的基礎學習中將這些學科生硬的分開,一塊一塊的機械地記憶。我們在見習教學中有意地把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和診療與有關的解剖、病理生理及藥理知識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由最初的生硬的機械記憶轉為邏輯性強的理解記憶。如重癥肌無力,其最基本的病變在神經肌肉接頭處,由于自身的乙酰膽堿(Ach)受體致敏機體,產生抗Ach受體抗體,使受體變性、破壞所致。新斯的明是抗膽堿酯酶藥物,抑制膽堿酯酶活性,能增加機體內神經肌肉接頭處乙酰膽堿的有效濃度,而緩解癥狀;而激素類藥物能夠抑制受體抗體的產生等,這樣就能使學生將基礎知識與臨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4 利用科學教學法變被動為主動
見習的另一項內容,就是鼓勵學生到神經科病房來親自動手體檢及察看病人,發現那些陽性體征,做出初步診斷,然后再對照教科書,看是否符合診斷,有哪些方面符合,哪些方面不符合,哪些體征不一致,然后再次察看病人,看是否有遺漏之處。對于不懂或想不通的問題,可以請教帶教老師,并與老師所查出的體征及做出的診斷進行對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實踐,從而加深對神經內科疾病的理解和認識。
5 觀摩新技術新進展加速知識更新
醫學知識的更新是日新月異的,尤其是神經科,有很多新技術、新觀念是教材所沒有提及的或僅作簡單描述。作為教師應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時把新的知識和觀念傳遞給學生,尤其是結合本科室的科研成果,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科進展和發展方向。血管內介入治療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神經科都矚目的新技術。睡眠障礙是現代社會困擾人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對不同類型睡眠障礙的區別和處置,能極大的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多導睡眠圖檢查的應用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依據。在見習過程中,將上述兩個專題介紹給同學們,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豐富了醫學知識。
通過以上幾項改革,使學生在神經內科的見習中,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又鍛煉了基本技能,了解了學科的前沿知識,圓滿地完成了教學大綱的見習任務,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神經內科;危重患者;營養風險管理;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285―01
腦卒中患者病情重,并發癥多,應急反應處于高代謝狀態,常伴有嚴重的意識和吞咽功能狀態,直接影響營養物質的攝入和利用,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積極有效的營養支持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病人的康復,改善預后【1】。神經內科護士應正確確立危重癥患者營養風險,有效進行護理,及時補充營養,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現將我科室護理管理的經驗介紹如下。
1樹立護士的營養風險管理意識
建立團隊風險管理意識,組建科室營養管理小組,共同對科室患者的營養進行篩查和護理干預。同時培訓全科人員,增強于營養風險的管理意識,積極和營養師進行溝通,制定患者目前最適宜的、關于營養的治療和護理措施。護理人員應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能主動地對一切護理風險進行確定,評估,采取相應的措施,防范各種危險因素,消除護理隱患,以保證患者的安全,從而不斷提高ICU護理質量的內涵【2】。營養評估也是一種風險的管理意識,我科室采用失效管理模式,同時發現營養問題后,我們要給予營養的集束化管理。
2營養并發癥的管理
2.1應對并發癥的首要任務是合理選擇營養物質以及給予的方式。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由于常常使用鎮靜、鎮痛藥物、血管活性藥、肌松劑等,存在胃腸動力障礙,胃排空障礙,胃腸內營養不耐受的發生率高于普通患者,返流、誤吸的風險較高【3】。根據患者的胃腸道情況,我科室選擇早期勻漿膳或者是華瑞營養制劑的給予,但是對于那些反流明顯的患者,使用營養泵勻速給予則更容易促進營養吸收而且降低患者由于胃內容物的潴留而導致的誤吸。
2.2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2.2.1神經內科的危重癥患者大多留置有胃管,所以進行腸內營養的患者不僅僅有胃腸道的并發癥,同時還容易導致返流和誤吸,以及喂養管路的移位所帶來的并發癥等。有研究發現,留置鼻胃管或經鼻胃管進行腸內營養是VAP的危險因素【4】。于是我們在進行這些患者的護理時,要做到細致且精細化的管理,譬如在出現返流或者誤吸時要做到雙人確認胃管在胃內,做到盡早發現,及時處理,必要時給予留置小腸營養管。其次NICU護士應全面考慮患者的的要求,權衡風險和利弊,采用綜合的干預措施,以降低這些因素對指南執行的限制,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實踐[5]。
2.2.2機械性的并發癥
目前我科室使用華瑞42天胃管,避免了每周換管給患者帶來的不舒適。使用同時要注意機械性的堵管。目前報道中,由于食物的顆粒造成的堵管少,而對于混合喂養,原因不明的因素更為居多。其中,由于受到藥物、營養液,以及胃液等的相互作用,機制尚不清楚,盡量做到分開鼻飼,間斷進行沖管。對于使用加熱棒加熱高營養的患者,注意位置的更換,防止出現局部蛋白的凝固而導致堵管。
3 代謝性指標評價管理
經常的查看患者的各項指標,早期發現患者營養狀況。洪忠新作者認為【6】,對患者營養的支持要積極參看間接的能量測定指標,避免盲目供給;危重患者早期均存在負氮平衡,早期營養支特的目的循序漸進的改善患者存在的負氮平衡;體溫、血乳酸及血尿素氮等指標亦可反應機體的代謝變化,這些指標越高(患者腎功能無顯著差異時),分解代謝越亢進,營養支持時應堅持“低能量”原則,謹防出現“過度喂養”。
4個體化護理原則
神經內科的危重癥患者由于大多數處于昏迷狀態,機體的高分解加重了患者的負氮平衡,完全胃腸外的營養并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相反對于那些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會加重他們的負荷;同時NICU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均較普通病房高,所以昏迷患者腸內營養的優越性日漸顯著。目前大多數的醫護人員了解早期營養的重要性,但并未對其放在首要的位置,加之患者的胃腸耐受性,出現問題以后的應對,需要臨床不斷的培訓和規范,營養支持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使用可以給患者帶來益處,相反則有弊【7】。所以對于NICU的每一個危重癥患者,針對所處的不同階段,均應對其營養進行全面評估,實施個體化的原則。就其腸內營養,我們也仍然需要對其出入量保持平衡,尤其是心肺功能欠佳的患者。
5 小結
胃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內營養優于腸外營養,只要腸道有功能就用之”已為共識。早期盡快達到全腸內營養,是一條安全可靠、實用有效的腸內營養途徑,有助更多的患者達到目標能量供給[3]。通過對神經內科患者營養全面評估,實施合理營養支持,個性化的原則,將我們的目標運籌帷幄。
參考文獻:
[1] 江敏. 156例腦卒中患者營養支持護理體會[J].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6(6):199-200.
[2] 姚嫻,鳳秦潔,吳國芳. 風險管理在綜合性ICU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5(14):1369-1371.
[3] 盧婉嫻.危重病人幽門后置管早期空腸喂養誤吸原因及預防[J].護士進修雜志,2012, 27(16):1483-1484.
[4] 虞燕波,段美麗,李昂等.呼吸機相笑性肺炎診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72―74.
[5] 蔣洋洋,許勤,宋燕波. 危重患者腸內營養期間床頭抬高的實施現狀分析[J]. 護理學雜志,201 0, 25(24).
【關鍵詞】護理指引體系;護理質量;神經內科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及護理理念的不斷轉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也隨之提高[1]。近年來,關于護理指引體系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報道越來越多,但關于其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報道則較為少見。我院在神經內科護理中引入了護理指引體系,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在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經內科診斷標準,并經CT檢查確診。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研究組(2013年6月~2014年6月)和對照組(2012年6月~2013年6月),各59例。研究組男32例,女27例,年齡42~74歲,平均(53.1±5.4)歲,其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10例,腦梗死36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7例,腦出血6例。文化程度:大專及本科14例,中專及高中33例,小學及初中12例;對照組男30例,女29例,年齡43~72歲,平均(52.9±4.9)歲,其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9例,腦梗死35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8例,腦出血7例。文化程度:大專及本科13例,中專及高中30例,小學及初中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即根據疾病類型,按照常規程序進行護理,具體包括健康宣教、飲食宣教、康復指引。①健康宣教。采用發放健康知識手冊、開辟健康專欄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以提高病人對自身疾病、治療方法的認識。②飲食指導。每日為患者提供足量的維生素與蛋白質,少量多餐,并補充適量的微量元素。③康復指導。先由專業人員對病人的陪護人員、家屬進行康復訓練培訓,使其對康復訓練有所了解,并掌握功能評價表的用法。在實施康復訓練前,要對患者進行功能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定康復計劃,康復訓練內容主要包括肢體功能、生活能力、交流能力、自我護理能力等方面。
研究組在護理指引體系下,實施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在全面評估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全面的護理計劃,同時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注意與臨床醫師、病人家屬及病人進行溝通、交流,以便于更加全面、細致地了解病人情況,從而不斷調整、改進護理方法,讓每位患者都能夠獲得全面、個性化、優質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效果。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估參考我院疾病護理操作相關標準,總評分100分,得分>90分為優,80~89分為良,<80分為差。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進行評估,結果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一般)/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計量、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質量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比較,詳見表1。從表1可知,研究組的護理優良率為94.92%,對照組為79.66%,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比較[n]
組別(n)
優
良
差
優良率(%)
研究組(59)
39
18
2
94.92
對照組(59)
17
30
12
79.66
2.2 患者滿意度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詳見表2。從表2可知,研究組患者的總滿意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14%,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組別(n)
滿意
一般
不滿意
總滿意率(%)
研究組(59)
54
5
100.00
對照組(59)
47
7
7
88.14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患者對臨床護理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護理模式也得到了不斷改善。護理指引模式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該模式是針對某些特定的護理問題,采用系統方法建立一套護理程序,以解決這些護理問題,從而讓患者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護理指引模式既強調病人的個體性,又重視系統的科學性[2-3]。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與病人、病人家屬、醫師進行溝通,能夠讓患者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和傳統護理模式相比,護理指引模式具有個性化、人性化特點,更加注重與患方和醫生的交流與溝通,收集更多患者的信息,通過需求和病情反饋,不斷調整、改進護理方案,提高護理效果[4]。
在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在護理指引體系下,實施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引入護理指引體系實施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5]。
【參考文獻】
[1] 王俊霞.關于護理指引體系在神經內科臨床中的應用價值比較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19):224-226.
[2] 舒賢,徐麗梅.手指引導法在神經內科難置性胃管置管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18):109.
[3] 周柯,張志娟,董睿等.臨床專科護理指引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4):4191-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