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黃瓜病蟲害癥狀與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蔬菜病害識別方法
1、蔬菜發生時期進行識別
蔬菜在整個生長期內均可發病,依發病期不同主要分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見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漚根,如黃瓜苗期易發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獲期間發生的病害,絕大多數病蟲害都在此期間發生,如黃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開花期發生,炭疽病多在果實成熟期發病。
2、蔬菜發生部位進行識別
病害發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莖、葉、花及果實等,根據發生的部位可確定病害范圍。如根腐病、根腫病、根結線蟲病、漚根及燒根等,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發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葉部發病;枯萎病、黃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莖部輸導組織;灰霉病、黑星病、臍腐病、炭疽病、軟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另外,對于發生在葉部的病害,還可根據發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斷屬哪種病害,如黃瓜角斑病多發生在下位葉,霜霉病多發生在中位葉,緣枯病發生在上位葉。
3、蔬菜發生條件識別
由于每種病害發生時所需環境條件不盡相同,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只能有1種或幾種病害發生,因此可根據外部環境情況初步判斷可能發生的病害。如:高溫干旱條件下一般只發生病毒病;高溫高濕條件下可發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黃萎病等。
4、蔬菜主要癥狀進行識別
了解和掌握各類病害外部形態特征(即癥狀)是正確識別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關鍵,但任何一種病害癥狀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沒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種病害的顯著癥狀就可準確判斷出病害種類。細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現在葉部,潮濕時無霉(粉)狀物,但病部常出現膿狀物、潰瘍及腐爛現象,有時發生臭味,如黃瓜角斑病葉背面有菌膿溢出;青枯病用手擠壓橫切開的莖基部可見米湯狀菌膿溢出;蔬菜軟腐病病部腐爛有臭味。病毒病害病葉呈黃綠相間的花葉形,或呈線狀厥葉形,或有褐色斑塊的條斑形,頂部葉片變小,中下部葉片內卷。真菌病害發病部位有不同形狀(圓形、橢圓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濕條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顏色霉(粉)狀物,如黃瓜霜霉病在葉背面有灰黑色霉層,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層,炭疽病有紅褐色膠質物等。
二、防治方法
1、適期防治:任何一種病害在不同地區都有發生與流行的時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區的發生規律,才能做到提前預防、及時用藥。在病害初發期,應首先控制發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藥防治,這樣既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又提高防效。
2、選擇適宜的劑型和施藥方法:常用農藥劑型有需對水使用的水劑、乳油、懸浮劑、可濕性粉劑及可溶性粉劑等,直接使用的粉劑和顆粒劑,加熱后使用的煙劑;常用施藥方法有噴霧法、噴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藥時應根據天氣情況和棚室內濕度高低而選用適宜的劑型和施藥方法,如在陰天或棚客觀存在內濕度大時,選百菌清煙劑或速克靈煙劑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銅粉劑防角斑病、緣枯病等細菌病害。
1癥狀表現
煙株感染PVY后在田間可呈現出不同的發病癥狀,這與PVY病毒株系、煙草品種及當地氣候條件等因素有關。一般而言,煙株在發病初期葉片會出現明脈,隨后葉脈脈間顏色變淡,逐漸形成系統斑駁,呈現出花葉癥。有的煙株在發病期間,葉脈呈暗褐色至黑色壞死,壞死部分常延伸到中脈和莖桿,有時壞死部分局限于葉脈,造成葉片皺縮并向內卷曲,呈現出脈壞死癥。煙株感病嚴重時,壞死斑還可能進入莖的維管束組織和髓部,使其呈褐色壞死,表現出莖壞死癥。
2侵染循環
PVY病毒傳染范圍很廣,在85℃的高溫條件下仍能保持活性,能侵染34個屬170余種植物,以茄科植物為主,其次是藜科和豆科植物,危害嚴重的作物有馬鈴薯、番茄、煙草等。一般情況下,PVY主要在馬鈴薯莖塊、茄科蔬菜和雜草等寄主的活體上越冬,這些構成了PVY初侵染的主要毒源,田間感病的煙株是PVY再侵染的毒源。自然情況下,PVY主要通過蚜蟲取食和汁液摩擦的方式進行傳播。PVY是傳染力較強的病毒之一。病葉和健葉只摩擦幾下,葉片上的茸毛稍有損傷,就有可能傳染病毒。另外,在農事操作中,在馬鈴薯地塊或發病田塊上作業后再到煙田作業(交叉作業),也極易使健株感染PVY。
蚜蟲傳播PVY為非持久性傳播。蚜蟲在毒源植物上取食即可得毒,帶毒后只需很短的飼育時間就能遷入煙田取食健株傳毒。主要傳毒蚜是桃蚜,其次是棉蚜、馬鈴薯長管蚜、豌豆蚜等。蚜蟲傳毒效率因蚜蟲種類、病毒株系、寄主狀況和環境因素有關。
3發病規律
PVY的發病規律與黃瓜花葉病基本相似。主要與煙草品種、煙株生育期、煙田環境、傳毒蚜蟲等有一定的關系。
3.1與煙草品種的關系
不同的煙草品種對PVY的抗病性存在差異。因此,種植不同的煙草品種,PVY田間發病率也不相同,而且同一品種在不同的生育期對PVY的抗性也不同。
3.2與煙株生育期的關系
煙草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期PVY的發病率不同。一般說來,苗床期幾乎很少發病,然而當煙草進入團棵期后,生長速度加快,本身的抗病性有所減弱,同時此期蚜蟲開始大量遷入煙田,增加了病毒的傳播面積,煙株開始輕微發病。PVY發生的高峰期是旺長至平頂前后,此時癥狀表現較為明顯。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控制病情,到烘烤期可造成煙株大量死亡,甚至絕產絕收。因此,進入團棵期后應對PVY的發病情況及危害程度進行調查和監控,一旦發病即可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病害進一步擴大和蔓延。
3.3與煙田環境的關系
煙田最好遠離馬鈴薯、番茄、辣椒等寄主作物地塊,并選擇有利于煙草生長的前茬和地塊。吳柳松等人研究發現:煙田越靠近種植馬鈴薯等茄科作物的地塊,PVY的發病率越高,危害越重;反之則越輕;前作是馬鈴薯等茄科作物的煙田,PVY的發病率高于合理輪作的煙田。
3.4與傳毒蚜蟲的關系
PVY的發生與蚜蟲的數量呈一定的線性關系,而蚜蟲的發生數量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如果當年的氣候條件,特別是7—8月的天氣條件適宜蚜蟲生長繁殖,蚜蟲數量多,PVY發病就重;反之,發生則輕。另外,如果當年氣候條件變化異常,則有利于蚜蟲的繁殖與遷飛;氣溫不穩定或波動頻繁,則導致煙株生長不良,抗病性減弱,易感染PVY。
3.5與煙株營養狀況的關系
煙草生長過程中,施肥不合理,如氮肥施用過多,則煙草生長迅速,組織幼嫩,較易感病,且出現癥狀較快;增施磷鉀肥,則病害相對較輕。另外,土質瘠薄、板結、黏重以及排水不良的田塊PVY發病也較重。
3.6與當地氣候條件的關系
PVY的發生還與溫濕度、光照以及降雨量等氣候條件有關。一般來說,持續高溫一段時間后突遇降溫降雨,PVY的發病程度會加重。另外,高溫干燥的天氣有利于蚜蟲的生長繁殖,促進PVY病害的擴散和蔓延。
近年來,PVY在湖南煙區的發生率及危害程度有加劇的趨勢,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抗PVY品種。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湖南煙區種植的烤煙品種幾乎都不抗PVY或抗性較弱,為PVY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提供了基本條件。二是毒源和傳播介體的廣泛存在。隨著湖南省近年來茄科蔬菜(特別是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和四季不間斷種植,為PVY病毒提供了廣泛的寄主和大量的傳毒介體(主要是桃蚜)。由于桃蚜可寄生多種作物和雜草,且遷飛面較廣,遷飛距離遠,同時由于四季不間斷的茄科蔬菜種植,使桃蚜可以四季繁殖,造成毒源的積累。三是氣候條件適合毒源植物及傳毒介體生長發育。湖南地區冬季高溫少雨,有利于毒源作物的生長、蚜蟲的越冬存活和病毒的增殖,為PVY的發生創造了適宜的條件。四是思想認識不夠到位。PVY等蚜傳病毒,必須以預防為主,目前大部分煙農對預防病害缺乏一定的認識,往往采取措施時已錯過防治的最佳時期,防治效果不理想。五是煙草病蟲害測報技術還不夠完善。目前的病蟲害測報系統還不能及時對病情做出較準確的預測,難以有效地指導煙農防治病蟲害,還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
4綜合防治措施
目前采用單一防治措施對PVY效果不太理想,且在病害發生后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要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還得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原則,并結合湖南煙區的實際情況,從選育抗病品種、改善煙田環境、加強煙草生育期管理、避蚜防病等方面著手,輔以少量低殘留、高效果的抗病毒制劑、化學農藥及植物源性農藥進行系統綜合防治,并充分發揮病蟲害測報技術的作用,多管齊下,真正達到有效預防和控制PVY的目的。
4.1農業防治
4.1.1選育優良抗病品種。通過選育優良抗病品種是防治PVY最經濟有效的手段。目前煙葉生產上比較缺少對PVY具有抗性的品種,抗性較好的品種有NC55、NCT44、VASVR等,選擇國內部分地區已育成的抗病相對較強的優良品種,從而提高煙株的抗病能力。同時,要加強科研力度,改進傳統的常規育種技術,應用單倍體育種、突變體篩選育種及轉基因等現代技術,加快優良抗病品種選育的工作步伐,期待今后會獲得優質抗病的新品種推廣應用。
4.1.2嚴格選擇煙田環境。選擇有利于煙草生長的前茬和地勢,避免將煙田安排在茄科作物附近,尤其是不能與馬鈴薯、油菜等PVY中間寄主間作或鄰作。合理輪作,提倡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湖南是水稻種植大省,煙草種植以水旱輪作為最佳,要避免與茄科和瓜類作物輪作。同時可以在煙田附近種植向日葵、谷子等作物,以阻礙有翅蚜蟲向煙田遷飛傳毒,減少煙田發病率。
4.1.3加強苗床期管理。采用漂浮育苗等集約化育苗方式培育壯苗,這樣有利于集中統一管理,培養出無病壯苗。大棚育苗選用包衣種子,雖然種子不帶毒,但是種子的表面及雜質會帶毒,因此,要注意對種子進行消毒。可以采用硫酸銅、磷酸三鈉等浸泡種子,再用清水沖洗、待晾干后即可殺死種子表面所攜帶的病毒。同時,苗床期對苗床和苗床土進行嚴格消毒,及時清除苗床邊的雜草,可有效減少土壤和苗床周圍的病毒量。
4.1.4加強大田生產管理。合理施肥均衡營養,施足氮、磷、鉀底肥的基礎上可適當提高鉀肥用量,以提高煙株自身抗病性。氮、磷、鉀合理配比以1∶2∶3為宜。及時噴施多種微量元素肥料,田間適時培土、灌溉,以提高煙株自身的綜合抗病力。加強田間生產管理,在進入苗床和大田之前必須用肥皂水進行消毒,苗床或田間操作使用的工具也要進行嚴格消毒,操作時要遵循先健株后病株的原則,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帶出煙田深埋銷毀,以免病毒傳播擴散。同時還需減少農事操作次數,降低傳病幾率。
4.1.5避蚜防病。蚜蟲是重要的PVY傳毒介體,所以應采取措施減少有翅蚜遷飛到煙田的數量,降低蚜蟲在煙株上頻繁傳毒的機會,切斷病毒傳播途徑。試驗證明:通過在育苗大棚內設置防蟲網,覆蓋無紡布、防蟲傳病毒病微孔膜,采用銀灰地膜、鍍鋁反光地膜栽培等方式都能有效地抑制有翅蚜向煙田大量遷飛,減少蚜蟲傳毒幾率,顯著降低PVY的發生和危害。
4.2化學防治
4.2.1抗病毒制劑的應用。抗病毒制劑的作用主要在于通過抑制病毒的活性和誘導煙株產生抗性來達到控制病害的目的。目前,生產上應用比較普遍且效果較為理想的抗病毒劑有:金葉寶、病毒A、病毒必克、反病毒等。一般說來,床苗期應施藥1~2次,移栽前一天用藥1次,可防止煙苗在移栽操作過程中感染病毒,移栽后再用藥3~4次,可達到一定的防治效果。抗病毒制劑提倡在田間操作前使用,可對煙株進行保護。
4.2.2藥劑防治。煙株發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者6%病毒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也可噴施0.1%硫酸鋅溶液鈍化病毒活性,抑制病毒擴散蔓延。煙株發病后,可用24%毒消水溶劑800倍液或者3.9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噴施。還可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以提高煙株抗病能力,例如:1.5%植病靈乳油600倍液。通過化學藥劑防治蚜蟲能有效預防PVY的發生。藥劑治蚜可在移栽時穴施15%鐵滅克1500g/hm2,或者用藥勁較強的50%抗蚜威4000倍液、80%蚜必治300倍液進行防治,均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4.2.3植物源農藥的應用。植物源農藥是以植物為原料提取制作用于防治作物病蟲害的有機農藥。目前,已有不少植物源農藥對防治蚜蟲具有一定的效果。劉小平研究發現,百部、狼毒浸提液、煮沸液對膜翅目害蟲桃、李,梨蚜蟲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李錫宏等報道,苦參堿可以用來防治煙草的重要害蟲煙青蟲和煙蚜。莫永信等報道,0.2%阿維菌素+2%苦參堿700倍液對煙蚜的防治率達到86.93%。房義福等報道,苦參等植物的提取物對蚜蟲均具有較強的毒殺作用;章新軍等研究表明,植物源農藥藜蘆和博落回對煙蚜的防治效果較好,噴灑2次后,藜蘆和博落回的防治效果分別達到了100%和97%。由于該類農藥具有高效、低殘、對高等動物低危害、害蟲不易產生抗性等優點,所以將該類農藥應用于防治植物病害方面具有廣闊的前景和探索空間。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人的一生消耗大量食物,以提供各種營養維持人類生命活動。食品安全(FoodSafety)是社會中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安全問題,隨著環境染的加劇,化學物質的廣泛使用,由食品染造成的急性或慢性中毒事故也屢有發生。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發生的二惡英(dioxin)事件、李斯特氏桿菌(Llster’s)染、可口可樂的二氧化碳染,瘋牛病、食品中的0157:H7染,均引起了全球的關注。為保證食品衛生,防止食品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增強人民體質,1995年10月30日我國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法》。即便頒布了此法,近幾年來。我國仍然發生了多起食品安全違法事件:如霉大米、瘦肉精,蘇丹紅,毒奶粉、地溝油等。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現都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動搖了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信心。
為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國又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法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規定制定食品安全標準,應當以保障公眾身體健康為宗旨,做到科學合理、安全可靠。食品安全標準是強制執行的標準。
食品含義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含義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標準包括的內容
1 食品、食品相關產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
2 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
3 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
4 對與食品安全,營養有關的標簽、標志、說明書的要求。
5 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
6 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質量要求。
7 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
8 其他需要制定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
2011年3月,雙匯肉制品又出現了“瘦肉精”,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為進一步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管,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近日,我國公布151種食品和飼料中非法添加名單,包括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包括:三聚氰胺、吊白塊、罌粟殼、敵敵畏等;22種易濫用食品添加劑包括:作為漂白劑的硫黃,護色劑的硝酸鹽、亞硝酸鹽以及其他防腐劑、膨松劑、甜味劑物質等。農業部公布了克倫特羅(瘦肉精)等興奮劑類、己烯雌酚等激素類、氯霉素等抗菌藥物類、呋喃丹等殺蟲劑類共四大類82種禁用藥物和物質。
反復提及的“瘦肉精”學名鹽酸克侖特羅,臨床用于治療哮喘病,屬于β-腎上腺類激素。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一家公司意外發現,將一定量的克侖特羅添加到飼料中,可使動物生長速率、飼料轉化率和胴體的瘦肉率提高10%以上。屠宰后,肉色鮮紅,脂肪層極薄,往往是皮貼著瘦肉,瘦肉豐滿。“瘦肉精”殘留量高低,依次為肝、腎、肺、肌肉,一般情況下肝的殘留是肌肉的200倍。一餐食用含“瘦肉精”的豬肝250克以上者,常見有惡心、頭暈、四肢無力、手顫等中毒癥狀。急性中毒臨床表現有心悸,面頸、四肢肌肉顫動,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頭暈,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發生心動過速、室性早搏、心電圖示S-T段壓低與T波倒置。含“瘦肉精”的食品對心臟病、高血壓患者以及老年人的危害更大。1997年以來,我國相關部門多次發文,禁止生產和使用“瘦肉精”。
愛心提示:應該怎樣識別含有“瘦肉精”的豬肉
1 在選購豬肉時先看皮下脂肪,皮下脂肪太薄、太松軟的豬肉不要買。正常豬在皮層和瘦肉之間會有一層脂肪,肥膘約有1~2厘米,而“健美豬”的肥膘通常不足1厘米。
2 看豬肉的顏色。一般情況下,含有“瘦肉精”的豬肉特別鮮紅、光亮,因此瘦肉部分太紅的豬肉,肉質可能不正常。
3 如果肥肉與瘦肉有明顯分離,而且瘦肉與脂肪間有黃色液體流出,則可能含有“瘦肉精”。
ship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環境染問題日顯突出,由此造成的食品染事件在世界各地時有發生,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并損害人體健康。
食品染分為生物性、化學性及物理性染三類。
生物性染主要指病原體的染。細菌、霉菌以及寄生蟲卵侵染蔬菜、肉類等食物后,都會造成食品染。在受潮霉變的食物上,能生長一種真菌――黃曲霉。黃曲霉能產生一種劇毒物質――黃曲霉毒素,這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霉菌毒素的染,可能是世界上某些濕熱地區肝癌高發的重要原因。
生物性染包括①微生物(細菌與細菌毒素、霉菌與霉菌毒素),②寄生蟲(包括蟲卵,指病人或病畜的糞便間接或直接染食品),③昆蟲(甲蟲、螨類、蛾、蠅、蛆),④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口蹄疫病毒),如上世紀80年代上海居民食用被甲肝病毒染的毛蚶,引起甲肝病爆發。
化學性染是指有害化學物質的染。
化學性染原因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染物如農藥、獸藥、重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一亞硝基化合物、雜環胺、二惡英、三氯丙醇等等。在農田、果園中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是造成糧食、蔬菜、果品化學性染的主要原因。這些染物還可以隨著雨水進入水體,然后進入魚蝦體內。我國某地湖泊受到農藥染后,不少魚的身體變形,烹調后藥味濃重,被稱為“藥水魚”。這些“藥水魚”曾造成數百人中毒。有些農民在馬路上晾曬糧食,容易使糧食沾染瀝青中的揮發物,從而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②食品容器、包裝材料、運輸工具等溶入食品的有害物質。③濫用食品添加劑如:瘦肉精、亞硝酸鹽,硝酸鹽等。④食品加工、貯存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如酒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⑤摻假、造假過程中加入的物質。
物理性染是指有雜物染,染物可能不威脅健康,但影響食品的感官性狀或營養價值。
物理性染原因①食品產、儲、運、銷過程中的染物,如糧食收割時混入的草籽等。②摻假造假,如糧食中摻入的沙石、肉中注入的水、奶粉中摻人大量的糖和三聚氰胺等。③放射性染。天然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它存在于礦石、土壤、天然水。大氣及動植物的所有組織中,特別是魚類貝類等水產品對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強的富集作用,使放射核素的含量可能顯著地超過周圍環境中存在的該核素的放射性。放射性物質的染主要是通過水及土壤染農作物,水產品、飼料等,經過生物圈進入食品,并且可通過食物鏈轉移。
放射性核素對食品的染有三種途徑:一是核試驗的降沉物的染:二是核電站和核工業廢物的排放染:三是意外事故泄漏造成局部性染,如日本由
于地震核電站核泄漏及排放造成的染。
食用被染的食品導致機體損害為:①急性中毒,慢性中毒。②引起機體的慢性危害(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三致”病變)。農藥殘留對食品的染。
農藥在防治農作物蟲害、去除雜草、控制人畜共患傳染病、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因為使用不合理又可造成人畜中毒和染環境。農藥可分為化學性農藥和生物性農藥,能造成人畜中毒和染環境的以化學性農藥為多。農藥以用途分類,有殺蟲劑、殺菌劑、殺鼠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和除草劑。農藥根據化學結構不同可分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有機氮農藥、有機汞農藥、有機砷農藥、有機氟農藥和半合成殺蟲劑等。
小貼士:農藥對食品的染包括
1 噴灑后殘留在食品作物上。
2 植物吸收后在其體內殘留。
3 小部分漂浮于空中,隨雨雪等降落于陸地、江、河、湖、海中。
4 水中的農藥(來自雨水沖刷或地下水溶解滲透的農藥)。
5 運輸及貯存中混放而造成染。
蔬菜水果中的農藥殘留是食品安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有些人產生了一個誤區,認為有蟲眼的蔬菜水果食用安全,更有甚者專門挑選帶蟲眼的蔬菜和水果。但這種認識并不科學,蔬菜和水果往往由于病蟲害抗藥性強而噴施更大劑量的農藥,很有可能是菜農、果農在病蟲害發生后才施藥,因此以有無蟲眼作為是否食用安全的依據并不可靠。從蔬菜外觀的形狀和顏色上是無法辨別農藥是否超標的,要想減少農藥染果蔬對健康的危害,首先要了解哪些蔬菜和水果更容易受到染。一般來說容易生蟲、生蟲后比較難防治的果蔬,常常是農藥染比較嚴重的品種。例如水果中的蘋果、梨,李子、葡萄、草莓、西瓜,橘子,香蕉等農藥殘留比較嚴重,而帶殼的水果如荔枝、龍眼等染較輕。染較重的蔬菜有葉菜和細菜,如小白菜、青菜,雞毛菜,韭菜、菠菜、油菜等,而根菜,瓜菜和果菜(如土豆,南瓜,黃瓜、苦瓜、西紅柿,倭瓜以及洋蔥等)受到農藥的染相對較輕。
很多人不僅喜歡吃果蔬,而且喜歡吃生果蔬;還有很多人為了保持瓜果的營養價值,喜歡帶著皮一起吃。但是這里有一個基本的衛生前提,就是去凈殘毒。因為長期食用沒有清洗干凈帶有農藥殘留的蔬菜瓜果,必然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
農藥殘留5危害
1 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長期食用農藥殘菜,農藥被血液吸收后,可以分布到神經突觸和神經,直接損害神經元,造成中樞神經受損。導致身體各器官免疫力下降,出現經常性的感冒,頭暈、心悸、盜汗,失眠,健忘等。
2 導致胃腸道疾病由于胃腸道消化系統黏膜血管豐富、胃壁皺褶多,易存毒物,農藥殘留容易積累在其中,引起慢性腹瀉、惡心等癥狀。
3 加重肝臟負擔殘留農藥進入體內,主要依靠肝臟制造微粒體氧化酶來吸收這些毒素,進行氧化分解。如果長期食用帶有農藥的瓜果蔬菜,肝臟就會不停地工作來分解這些毒素。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會引起肝硬化。肝積水等一些肝臟病變。
4 可能致癌農藥中常常含有的甲拌磷、甲胺磷,對硫磷,氯化苯等,可促使全身各組織內各細胞發生癌變。
5 其他還可能引起花眼、視力下降、聽力下降等其他癥狀。
怎樣辨別蔬菜瓜果里是否有農藥殘留
1 從形狀和顏色的異常來辨別有高農藥殘留的蔬菜和水果。常規方法栽培的蔬菜、水果形狀,顏色相對來說比較正常,但是經過濫用農藥和化肥的蔬菜水果形狀和顏色比較異常。
2 不買多蟲蔬菜和水果。多蟲蔬菜和水果上有特異的成分和氣味,所以蟲子比較喜歡吃,正是因為這樣,這類蔬菜水果在生長過程中使用農藥是必需的,這也導致這類蔬菜和水果會有較多的農藥殘留物。而少蟲蔬菜和水果相對農藥使用量較小,上面的農藥殘留物也較少,經過清洗處理后可以放心食用。
3 不買施肥過大的蔬菜。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會造成蔬菜的硝酸鹽染,這類食物進入人的體內,硝酸鹽就會被還原為亞硝酸,與胃腸道內的次級胺結合很容易形成致癌的亞硝胺,給人們健康帶來危害。所以葉子蔬菜先聞再買,有異味或菜味不純不要買。
家庭清除果蔬食品農藥染殘留的方法
1 浸泡水洗法主要用于葉類蔬菜,如菠菜、金針菜、韭菜,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水沖洗掉表面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鐘。果蔬清洗劑可增加農藥的溶出,所以,浸泡時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劑。浸泡后要用水沖洗2~3遍。淘米水洗菜和適當用陽光照射,對于減少蔬菜上的農藥殘留也能起到作用。據測定,蔬菜在陽光下照射5分鐘,有機氯,有機汞農藥的殘留量可減少60%左右。
2 堿水浸泡法有機殺蟲劑在堿性環境中分解迅速,此法是有效去除農藥染的措施,可用于各類蔬菜瓜果。具體做法是:先將表面物沖洗干凈,浸泡在堿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堿面5~10克)5~10分鐘,然后再用清水沖洗3~5遍。
3 去皮法可用于蘋果、梨、獼猴桃、黃瓜、胡蘿卜,冬瓜,西瓜,西葫蘆、茄子、蘿卜等,但要防止再次染。
4 儲存法農藥在空氣中隨時間能夠緩慢地分解為對人體無害的物質。所以,對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通過一定時間(一般為15天)的儲存,以減少農藥的殘留量。此法適用于蘋果、獼猴桃、冬瓜等不易腐爛的果蔬。同時注意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未削皮的果蔬。
5 加熱法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分解加快。所以,對一些難以用其他方法處理的,可通過加熱的方法去除農藥殘留,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圓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具體做法是:先用清水將果蔬表面上的物洗凈,再放入沸水中2―5分鐘撈出,然后用清水沖洗3~5遍。
常見食物中毒及其預防
食物中毒系指人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質當做食物攝入后所出現的非傳染性急性或亞急性疾病,屬食源性疾病。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概括為5個方面:①致病菌或其毒素染的食物。②已達到急性中毒劑量的有毒化學物質染的食物。③外形與食物相似本身含有毒成分的食物,如毒蕈等。④本身含有毒物質,而加工、烹調方法不當未能將其除去的食物,如河豚、木薯等。⑤由于貯存條件不當,在貯存過程中產生有毒物質的食物,如發芽馬鈴薯等。
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進食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類食物中毒中,細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見。其中又以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其次為蠟樣芽孢桿菌。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病率較高而病死率較低,多發生在氣候溫暖的5―10月。據統計,腹瀉病人中70%是進食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主要表現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發熱等。
預防高溫加熱可殺死大部分微生物,動物食物要煮熟燉透。
化學性食物中毒
化學性食物中毒是指誤食有毒化學物質,如鼠藥、農藥、亞硝酸鹽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發生率和死亡率均比較高。毒鼠強中毒和亞硝酸鹽中毒在我國都有過報道。
常見有毒動植物及其中毒預防措施
有毒動植物中毒是指一些動植物本身含有某種天然有毒成分,誤食或攝入因加工、烹調方法不當未除去有毒成分而引起的中毒,發病率較高,病死率因動植物種類而異。
河豚 河豚的內臟含有一種能致人死命的神經性毒素――河豚毒素。其毒性不足1毫克就能致人死命。所以應預防誤食河豚。
毒蕈 毒蕈又稱毒蘑菇,是指可引起中毒的蕈類。在我國目前已發現的蕈類中,可食用蕈近300種,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種。毒蕈中毒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多發生在高溫多雨的夏秋季節。為了預防毒蕈中毒,不要輕易品嘗不認識的蘑菇。
含氰苷類植物 氰苷類化合物存在于多種植物中,特別在木薯的塊根、苦杏仁、苦桃仁等果仁中含量比較高。由于這種化合物可水解產生劇毒的氫氰酸,對健康具有較大的危害性。
預防中毒措施主要是不生吃各種苦味果仁和木薯,也不能食用炒過的。若食用上述果仁,必須用清水充分浸泡,再敞鍋蒸煮,使氫氰酸揮發掉。食用木薯前必須將木薯去皮,加水浸泡3天以上,再敞鍋蒸煮,熟后再用清水中浸泡40小時。
未成熟和發芽的馬鈴薯 馬鈴薯又稱土豆或洋山芋,含有一種毒性成分一龍葵素,可引起溶血,并對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所以大量食用未成熟或發芽的馬鈴薯可引起急性中毒。
預防馬鈴薯中毒的措施主要是,少量發芽馬鈴薯應深挖去發芽部分,并浸泡半小時以上,棄去浸泡水,再加水煮透,倒去湯汁才可食用。另外在煮馬鈴薯時可加些米醋,促其毒素分解。
鮮黃花菜 鮮黃花菜中含有秋水仙堿,經腸道吸收后可在體內轉變成有毒的二秋水仙堿,引起食物中毒。秋水仙堿可溶解于水,因而通過水焯,泡煮等過程會減少其含量,減少對人體的毒性。所以,食用鮮黃花菜前應用水浸泡或開水浸燙后棄水炒煮食用。
未熟的四季豆 四季豆又稱為菜豆、豆角,梅豆角等,是一種常食的蔬菜。生的四季豆中含皂苷和血球凝集素,對人體消化道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并對紅細胞有凝集作用。如果烹調時加熱不徹底,其中的毒素未被破壞,食用后就會引起中毒。
避免四季豆中毒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在烹調時把四季豆全部充分加熱,徹底炒熟,使其外觀失去原有的生綠色。就可以破壞其中含有的皂苷和血球凝集素。
有毒貝類 類貝類味道鮮美,是人們喜愛的海鮮食物,但是織紋螺、紫飴貝等含有毒性物質,容易引發食物中毒。貝類食物中毒的發生與水域中藻類大量繁殖有關。有毒藻類產生的毒素被貝類富集,當人食用貝肉后,毒素迅速釋放并產生毒性作用。
為了防止貝類食物中毒,在海藻大量繁殖期及出現所謂“赤潮”時,應禁止采集、出售和食用貝類。另外,貝類的毒素主要積聚于內臟,食用時應注意去除。可減少中毒的可能性。
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概念
無公害食品
指產地生態環境清潔。按照特定的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將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規定標準內,并由授權部門審定批準,允許使用無公害標志的食品。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概念是我們國家提出的,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無污染是指在綠色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通過嚴密監測、控制,防范農藥殘留,放射性物質,重金屬、有害細菌等對食品生產各個環節的污染。目前,綠色食品標準分為兩個技術等級,即AA級綠色食品標準和A級綠色食品標準。
AA級綠色食品標準要求:生產地的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肥料,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獸藥及有害于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生產資料,而是通過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肥、作物輪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術,培肥土壤,控制病蟲草害,保護或提高產品品質,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準要求。
A級綠色食品標準要求:生產地的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使用準則和生產操作規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生產資料,并積極采用生物學技術和物理方法,保證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準要求。
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是國際上普遍認同的叫法,這一名詞是從英語Organic Food直譯過來的,在其他語言中也有叫生態或生物食品的。有機食品是以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為前提,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的生產體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給有機食品下的定義是:根據有機食品種植標準和生產加工技術規范而生產的,經過有機食品頒證組織認證并頒發證書的一切食品和農產品。我國國家環保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OFDC)認證標準中有機食品的定義是: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有機認證標準生產,加工、并經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等,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
有機食品與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何區別
有機食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并且不允許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其他食品則允許有限使用這些物質,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如綠色食品對基因工程技術和輻射技術的使用就未作規定。
有機食品在土地生產轉型方面有嚴格規定。因考慮到某些物質在環境中會殘留相當―段時間,所以土地從生產其他食品到生產有機食品需要有兩到三年的轉換期,而生產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則沒有轉換期的要求。
有機食品在數量上進行嚴格控制,要求定地塊、定產量。生產其他食品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
一、作物葉面施肥的作用
1.補充土壤施肥之不足僅利用根部吸收營養元素,在作物的生長旺盛期難以及時滿足需求,造成養分供應不足,使作物的果實、種子的產量和品質下降。作物葉面施肥是土壤施肥的有效輔助措施,能立即改善作物的營養狀況,補充微量元素的不足。
2.刺激作物的生長作物葉面施肥除了可以補充作物急需的養分外,還可調節作物的生理機能,促進根的吸收和養分的運轉,使干物質的合成增加,最終達到明顯的增產效果。
3.成本低,見效快,施用方法簡單易行作物葉面施肥可以起到土壤施肥所不能達到的速度,且用量了少。葉面追肥時,直接施于葉片表面,它可避免養分的轉化和固定,從而能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葉面追肥用肥經濟,一般施用量僅相當于土壤追肥量的10%~20%,甚至更少。葉面追肥時將養分直接施于作物葉面,而葉部對養分的吸收利用比根外來得快。因此,它能迅速補充作物對養分的需求。
4.適于缺素癥的矯治葉面施肥肥效快,效果好,又能解決作物生長發育后期難于土壤追肥的問題,特別是作物根系吸收能力衰退以后效果更為顯著,能迅速彌補土壤供肥的不足,治療缺素癥,用少量肥料往往能收到顯著的肥效。
二、葉面肥的種類
一般來說,葉面肥按其功能可分為四類:
1.營養型葉面肥其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養分含量較高,主要功能是為作物提供各種營養元素,改善作物的營養狀況,尤其是適宜于作物生長后期各種營養的補充。
2.調節型葉面肥含有調節植物生長的物質,如生長素、激素類等成分,主要功能是調控作物的生長發育等,適于植物生長前期、中期使用。
3.生物型葉面肥此類肥料中含微生物體及代謝物,如氨基酸、核酸等營養活性物質。主要功能是刺激作物生長,促進作物代謝,減輕和防止病蟲害的發生等。
4.復合型葉面肥此類葉面肥種類繁多,復合混合形式多樣,具有多種功能,既可提供作物營養,又可刺激、調控生長發育。復合型葉面肥是根據土壤中所缺的營養成分,按比例加入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物質,不僅含植物所需的大、中、微量營養元素,還含有生物活性物質如腐植酸、氨基酸、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同時還可根據防蟲治病的實際需要加入不同種類的抗病、抗蟲藥物,最大的特點是營養齊全,功能多,針對性強。復合多功能化已成為現今可溶性葉面肥發展的主導方向。
三、葉面肥施用注意事項
1.因作物選擇葉面肥水稻、玉米易缺鋅,小麥易缺銅,油菜易缺硼,葉菜類需氮多,瓜果類和馬鈴薯等需磷鉀肥較多,豆科作物對磷鉀鈣需求多,應選擇相應肥料噴施。當作物出現缺素時,要根據不同癥狀“對癥下藥”。如油菜缺硼出現“花而不實”,白菜缺鈣引起“枯心病”,作物缺鐵導致發生“黃葉病”等,要及時噴施含相關營養元素的肥料。
2.選擇適宜的肥料品種適合作葉面追施的肥料通常稱作葉肥、葉面肥或葉面營養液。生產上常用的葉肥品種有尿素、磷酸二氫鉀、硫酸鉀、過磷酸鈣、硼砂、鉬酸銨、硫酸鋅、稀土、光合微肥、噴施寶、草木灰浸出液以及米醋、蔗糖等。這些肥料具有性質穩定,不損傷葉片的特點。另據研究,肥料在葉面上的滲透力大小直接影響葉面追肥的效果。目前,國內外公認用尿素作葉面追肥最理想。因為尿素是中性肥料,不含副成分,對作物葉、莖的灼傷能力很小;尿素分子體積小,容易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滲透速度快;尿素本身具有吸濕性,易被葉片吸收。若用尿素與其它葉肥混噴,也能提高養分的滲透速度。一些極易揮發的肥料如氨水、碳酸氫銨,以及含用氯離子的肥料如氯化銨、氯化鉀等,均不宜用作葉面追肥,因為它們有的造成肥料損失大,有的則對作物產生傷害。
3.因時噴施葉面肥棉花在出苗后10~20天,玉米在出苗后1周左右、小麥開始分蘗時,容易缺磷;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初期,小麥拔節到抽穗期,棉花開花結鈴期,需氮較多。可選擇相關肥料進行葉面噴施。另外,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禁忌期”,如水稻、小麥從發芽到三葉期和抽穗期為“禁忌期”,在此期間不宜進行葉面施肥。
4.噴施濃度要合適葉面追肥一定要控制好噴灑濃度,濃度過高很容易發生肥害,濃度過低則收不到應有的效果。不同作物對不同肥料具有不同的濃度要求。作物根外施肥的適宜濃度一般是:尿素1%~2%,磷酸二氫鉀0.3%~0.5%,過磷酸鈣浸出液3%~5%,鉬酸銨0.01%~0.1%,偏磷酸銨2%~3%,硼砂0.1%~0.2%,硫酸鋅1%。每畝肥液用量50~60kg。以尿素為例,在小麥、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上的適宜噴灑濃度為1.5%~2%,蘿卜、白菜、菠菜、甘藍、黃瓜為1%~1.5%,甘薯、馬鈴薯、西瓜、茄子、花生、柑桔為0.4%~0.8%,蘋果、梨、葡萄、桑、茶為0.5%,蔥、番茄、溫室黃瓜為0.2%~0.3%。
5.噴灑次數和用量要合理葉面追肥的次數一般不少于2~3次。至于在作物體內移動性小或不移動的養分(如鐵、硼、鈣、磷等)更要注意適當增加噴灑次數。噴灑量要根據作物種類及生育時期來確定,一般以肥液將要從葉片上將要流下來而又未流下來時為好。
6.噴灑要均勻葉面追肥要求霧滴細小,噴灑均勻,尤其要注意噴灑生長旺盛的上部葉片和葉片的背面。因為新葉比老葉、葉片背面比正面吸收養分的速度快,吸收能力強。特別是對于桃、梨、柿、蘋果等果樹,葉片角質層正面比背面厚3~4倍,更要注意噴灑葉片背面,以利吸收。
7.葉肥混用要得當葉面追肥時,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葉面肥合理混用,其增產效果會更加顯著,并能節省噴灑時間和用工。但肥料混合后必須無不良反應或不降低肥效,否則,達不到混用的目的。另外肥料混合時還要注意溶液的濃度和酸堿度:一般情況下,溶液的pH值在6~7時有利于葉部吸收。為了增強肥液滲透性,可在葉肥溶液中加入適量濕潤劑,如中性肥皂、質量較好的洗滌劑等,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張力,增加與葉面的接觸面積,提高葉面追肥的效果。
8.不能以施葉面肥來替代土壤施肥葉面施肥雖具有用肥少、見效快、效率高的優點,但是,作物對大量元素氮、磷、鉀的需求很大,單靠葉面施肥吸收營養遠遠不夠。而且,葉面的吸收能力受葉面積大小、氣候條件的影響很大,它不能完全代替根部吸收營養。因此土壤施肥應起主要的基礎性作用,葉面施肥只能作為一項有效的輔助措施使用。
四、常用的幾種葉面肥的配制使用
1.尿素溶液常用濃度為0.5%~1%,用0.5~1kg尿素對清水100kg配成。尿素中有毒物質縮二脲含量超過1.5%時,不能作葉面肥使用。
2.尿洗合劑溶液具有供氮、滅蚜兩種作用。稱取尿素0.5~1kg,對水100kg,再溶入洗衣粉70~100g。隨對隨噴,配后勿久放。
3.過磷酸鈣浸出液具有補磷和防治棉花蟲害的作用。取優質粉狀過磷酸鈣2~3kg,加水100kg,充分攪拌,放置24小時后過濾,取濾液葉面噴霧。
4.磷酸二氫鉀溶液300g磷酸二氫鉀,對水100kg噴施。
5.氮磷鉀混合溶液配布2%~3%濃度的過磷酸鈣水浸出液100kg,加入尿素0.3~0.5kg和硫酸鉀1~1.5kg。
6.硫酸鉀溶液常用濃度1%~1.5%,100kg水中加入硫酸鉀1~1.5kg。
7.草木灰浸出液取未經雨淋的新鮮草木灰5~7kg,對清水100kg,攪拌后放14小時,取澄清液噴用。
8.硫酸鋅溶液取100~200g硫酸鋅,對水100kg。若在配好的硫酸鋅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石灰水溶液,可以提高鋅肥葉面噴施效果。
9.硼砂溶液取200~300g硼砂,對清水100kg。因硼砂在涼水中溶解緩慢,可先用4~5kg45℃溫水化開,再對水95~96kg即可。
10.沼氣液稀釋液沼液富含速效氮,葉片易吸收,肥效迅速。取沼液過濾液10kg,對水100kg噴施。配后即用,以免氮素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