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

    第1篇: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關鍵詞]濕地 生態旅游 生物多樣性 保護

    [中圖分類號] X176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2-234-2

    1濕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保護對策研究

    1.1我國濕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1.1.1污染嚴重

    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污水隨意排入河流。使得我國各類水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水是我們日常生活及工、農業生產的命脈,但是大多的河流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沿河的工廠所排出的工業廢水大多都沒有達到國家廢水處理要求便直接排入大小河流,尤為嚴重的是許多河水已經成為了黑水臭水。湖泊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使得河水內的魚蝦水產業大量死亡,以前的大規模漁業生產紛紛停產。

    1.1.2盲目開發利用對濕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

    隨著農業后備資源的不斷開發,圍湖造田的現象也日趨嚴重,所導致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植被結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也讓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受到了破壞。以汾河上游的寧武縣華北屯段為例,20世紀80年代沙棘叢生,草豐水清,各種野生鳥類成群出沒,是林中各種野生動物生活的優良場所。但是在90年代末我們看到的卻是水體污染,林木砍伐嚴重,周圍都是新開墾的農田,很難再看到動物出沒。農田的開墾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大大加大了汾河水庫的淤泥囤積量。

    1.1.3過度獵取導致資源難以恢復

    我國的濕地擁有著大量的水生動物,而且也是候鳥棲息過冬的重要歇腳場所,因此擁有豐富的動物資源。然而近年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和過度的獵取以及非法捕殺,導致許多野生動物遭到了毀滅性的的破壞,目前漁民捕魚的工具無奇不有,沒有節制的捕捉水生動物使得濕地水生動物種量驟減,使得來此過冬的鳥類食物匱乏。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些不法商販每年冬季在候鳥遷徙的時候大量的捕捉來此過冬的鳥類,撿拾鳥蛋,讓許多的候鳥選擇更改遷徙路線,這一資源很難得到恢復。

    1.2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

    1.2.1合理開發濕地資源

    人們盲目開發濕地資源是造成濕地生態環境惡化、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開發濕地資源是我們今后在開發利用中必須嚴格遵守的基本員額。首先,對河灘、湖泊、沼澤的發展,要在保持原有屬性的基礎下,因地制宜,根據“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牧則牧”的原則!盡可能避免單一模式的開發。同時要考慮到以濕地為生存環境的動植物的生活和生長習性,給這些野生動植物留一片生存的空間。對于一些稀有野生動物棲息的濕地,應該禁止一切開發和破壞的行動。

    其次,在城市化發展與工農業生產進步中也應該合理用地,比如:可以通過改變濕地開發的方式來補償用地面積減少的局面,尤其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更是要嚴禁開發工作,從而確保濕地動物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1.2.2大力開展濕地生態環境建設

    首先,各級政府部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有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認知,在濕地面積不多,而且分布較散,十分脆弱的情況下認識到一旦濕地遭到破壞,將很難得到恢復,只有有了這樣的覺悟才會有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其次,根據一些重要濕地的分布,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分配專職人員進行定點定時的監測。檢測內容包括:濕地自然環境改變的原因、濕地生物的多樣性的動態、以及周邊經濟發展的情況等。通過這些檢測情況,制定合理有針對的保護措施。再者,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對原本屬于濕地的范圍應該開展退耕還濕工程,尤其在一些尚還保留部分蘆葦沼澤、香蒲沼澤的地方,應該優先實施退耕還濕工程,使原有的濕地得以盡早的恢復。另外,濕地生態環境的建設應切實貫徹《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對非法開采濕地資源、獵取倒賣野生動物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尤其是某些部門和個人的非法收購現象,切實落實好防止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的問題。

    1.2.3加大資金投入,深入研究生物多樣性

    對濕地保護和監測會產生長遠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應,是一種公益性事業,所以和大程度的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應該盡快將濕地保護的話費納入當地政府的財政預算,每年應該撥部分專款用于開展對濕地的監測和保護管理,使現有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盡快運轉,并快速的建立起一批新的重要濕地保護區。鑒于濕地生物資源的重要性,我們還可以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起一惡搞濕地生物多樣性系統,并通過生物多樣性的調查、保護、評價等方面獲取詳細的數據資料,走出一條“保護開發利用”的新路子。

    2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

    2.1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原則

    2.1.1承載力控制原則

    在旅游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生態規律,維護大自然原有的生物鏈,具體體現在遵循生態承載力這一基本規律上。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對其開發和利用都有它一定的承載范圍,一旦超出了這一范圍,旅游區的動植物資源及其生態環境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應該嚴格控制旅游活動的強度和游客進入的數量,使其不會超過當地資源環境的“生態承載力”的范圍。

    第2篇: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關鍵詞:林慮山 風景資源 可持續發展 保護

    一、林慮山風景區資源現狀

    林慮山屬于太行斷塊的東側邊緣,由于受地殼構造運動的影響,區內以斷裂切割的塊狀構造為特征,斷層發育升降不均,峰巒疊障,溝壑縱橫,總的趨勢為西北高,向東南逐漸傾斜。風景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山地地區,土壤類型主要包括少礫質薄層灰巖粗骨棕壤和砂礫質薄層砂巖粗骨棕壤兩種土屬。地形地貌變化豐富,營造了良好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具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立地條件。風景區范圍內林木共有75科,450種,其中喬木410科,灌木40種。常見林木是溫帶闊葉落葉林種,少數為針葉常綠樹種。全區林業用地60.49萬畝,占總面積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積18.69萬畝,疏林地0.71萬畝,灌木林地2.28萬畝,未成林地0.94萬畝,苗圃0.11萬畝,共計林地22.73萬畝。另有散生樹木1961746棵。樹木覆蓋率達35.34%。

    風景區也是暖溫帶大陸區域較有代表性的野生動物棲息地。風景區內獸類有:狼、狐貍、獾、黃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鳥類有:石雞、灰喜鵲、麻雀、鵪鶉、巖鴿、斑鳩、燕、黃鷲、雕、貓頭鷹、啄木鳥、布谷鳥、烏鴉等。昆蟲類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動物還有蛇、蝙蝠、壁虎等。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

    二、林慮山風景資源保護的必要性

    風景資源是構成風景名勝區的基本條件,所包含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無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護風景資源是風景名勝區管理的首要任務。林慮山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獨特,景觀資源類型多樣,集雄偉的風景地貌和壯美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于一體,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均較豐富,體現了很高的旅游價值,其中包括科學價值(南太行山脈的地貌特點、多樣性的生物資源)、教育價值(紅旗渠精神、扁擔精神)、美學價值(靜態之美、色彩之美、動態之美)、歷史文化價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用掠奪的方式去過度地利用經過漫長歲月發展而成的風景資源、自然風光連同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將會因為人為的破壞而喪失殆盡,風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將成為空談。

    三、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問題

    林慮山對風景資源的保護一直都很重視,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地方一級的“管委會”,不僅對風景資源的認識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體管理過程中,往往會因過多地考慮經濟利益,而忽視其生態效益和

    社會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開發建設,致使風景區出現城市化現象,而且由于游人數量

    大大超過了風景區的容量,造成風景區大氣、水質、土壤等自然資源的污染,使風景資源合理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2.旅游開發不夠重視對生態系統的保護

    在風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很多人認為是“保護和利用風景名勝資源,合理組織游

    人活動,妥善處理景區的各種矛盾,統籌安排各項措施,為人們提供自然、優美、清新的旅游勝境”。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對風景資源的保護主要強調對景點的保護,而對整個區域中的生態系統方面的保護重視不夠。

    3.部分設施建設對核心景區資源與環境造成破壞與威脅

    林慮山核心景區的景觀資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峽谷自然景觀和紅旗渠人文景觀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點和景區開發已經開發建設,促進了風景區旅游事業的發展;同時部分設施對景區的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如大峽谷內亂搭亂建的廟宇和農村住宅。

    4.自然資源保護中忽略了風景美

    保護中沒有考慮到風景美這一因素,比如對風景美學質量高的資源是否要保護,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進行自然資源保護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強調保護生態,對其中吸引人們觀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卻忽略掉了。

    四、保護的具體對策與措施

    林慮山風景區資源具有科學、教育、美學及歷史文化價值等,因此不同的對象要實行不同的保護措施,根據林慮山風景名勝區資源的特點確定資源保護的對策與具體措施如下:

    第3篇: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隨著全球氣溫變暖,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三江平原濕地開發加劇,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并影響到了整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為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文章主要從生命系統和非生命系統兩個層面對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變化保護進行闡述。根據《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的要求,針對退化區域,從生態恢復技術與方法的角度,加強了濕地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以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強生態保護措施,為實現濕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關鍵詞:

    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生態保護

    1概述

    濕地是水陸相互作用強烈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天然或人工的沼澤地、泥炭地及水域地帶。作為一種水陸過渡帶的重要生態系統,以其特殊的組成和結構發揮著涵養水源、削峰滯洪、調節氣候、凈化污染物、保持水土、存儲碳庫、為物種提供棲息地等重要的資源環境等保護作用。三江平原是我國東北地區三大平原之一,是國家商品糧重要產地,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以及興凱湖沖積湖積形成的低平原,土地總面積約1088萬hm2。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平原區沼澤濕地生態系統,是我國物種多樣性豐富的沼澤濕地之一[1]。建國初期,為了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在三江平原進行了大面積墾荒,濕地發生退化,并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到20世紀末,三江平原面臨著近78%的天然沼澤地退化或喪失,生態功能下降[2];生物群落生存受到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3]。研究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加強三江平原生態保護措施,對濕地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實現濕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2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形成的地理條件

    沼澤濕地的形成與平坦地貌特別是與負地形有密切關系,三江平原新構造運動以下沉為主,海拔高度一般在40~60m,地勢低平,坡降很小為1/5000~1/10000,構成主體地貌類型是一級堆積階地和高低河漫灘,其上廣泛分布各種形狀的低洼地,為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發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貌條件。三江平原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內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秋兩季,秋季氣溫下降,大量水分來不及排除,被凍結在地表或土壤層中,水分以固體狀況保存下來,致使翌年春季解凍,導致地表積水或過濕,加之凍結期長,凍層厚,地面物質組成以第四紀黏土亞黏土為主,土質黏重,滲透能力微弱,同時地面植物根系盤結深厚達30~80cm,阻滯了地表逕流的排泄,使地表過度潮濕或積水,為沼澤濕地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條件。

    3三江平原濕地生態保護研究

    濕地生態系統將陸地生態系統與水域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以及信息傳遞互相聯系起來的,是地球表層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濕地生態系統包括生命系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命有機體)和非生命系統(水體、土壤、無機元素及有機元素)。合理地化生物多樣性以及建立非生命生態系統保護評價指標是目前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中的熱點和關鍵點。

    3.1生命系統保護研究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一項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5],大多以物種生存為對象,而后強調保護生態系統的途徑[6],包括與生命系統能量流動相關的保護問題、與生命系統養分循環相關的保護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途徑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此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從經濟學的角度,魏強等[5]通過靜態和動態層面定量表達生物量多樣性保護價值,從而提高人類和社會的生態系統保護意識。從景觀學的角度,施建敏等[7]利用殘存濕地斑塊特征討論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發現生物破碎化與物種多樣性有直接的影響。從生態學的角度,根據生物多樣性能夠指導評價生態脆弱性。劉振乾等[8]依據生態特征和發展演化規律選擇評價指標,并利用綜合指數法評價濕地生態脆弱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及生命系統與生態之間的關系。生物多樣性研究側重于動、植物豐富程度。加強濕地生態與動植物之間關系的研究是當前的趨勢,主要是利用一些經驗公式或者模型對動植物多樣性進行保護。以植物與生境的關系為切入點,運用GAP分析方法,分析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現狀;采用Levins公式對三江平原沼澤濕地植物群落的優勢種群生態位寬度和生態位重疊值進行了劃分[9]。在動植物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調查研究,定點調查不同群落類型的β多樣性,揭示沼澤地植被演替機制[10]。也有針對三江平原環型濕地土壤—植被—動物水平結構與垂直結構功能研究[11]。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是反映水環境狀況的重要指標[12]。同時,土壤動物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過渡性決定了其土壤動物類群組成的多樣性。浮游生物、土壤動物及微生物的群落構成也是生命系統保護的一大研究熱點。如:計算多種生態指標對撫遠地區水域浮游植物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進行評價[13];對常見藻類、苔蘚類的組成及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14]。利用調查數據探究典型濕地土壤動物個體密度季節性分布[15]。

    3.2非生命系統保護研究

    非生命系統在濕地生態系統中提供物種的基本生存養分,控制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過程,對于生物群落的分布的垂直性和水平性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16]。在濕地生態保護中,水循環與土壤碳循環在非生命系統保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濕地水體是重要的淡水資源庫,保護濕地水體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利于維護濕地水資源生態狀況。目前主要是對水體提取及保護方法的研究。如:根據多目標蟻群算法的原理,計算濕地內水文調節量[17];采用遺傳算法對SVM模型參數進行優化選擇,對三江平原洪河自然保護區濕地進行分類[18]。除了水體提取及保護方法外,還在水含量的改變、水質變化進行研究。常用的方式是通過建立生態試驗站采集濕地水、排水溝水、降水、保護區河流水樣進行測試,分析水樣中化學性質[19];利用系統動力學原理和方法對沼澤地蓄水量進行動態仿真,以預測三江平原濕地蓄水量的動態變化[20];或者是以靜態補水與動態補水的定量方法,對濕地最小生態需水量進行估算[21]〗。綜上所述,研究有效動態監測水體水量變化和水質變化方法對于濕地水資源保護具有一定的意義。三江平原濕地類型豐富,但圍墾嚴重造成了土壤退化和碳庫損失。目前主要基于土壤學,土壤類型法、生態系統類型法、空間分析等方法對不同土壤類型的碳儲量進行空間變化分析,并對土壤有機碳密度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定量化的分析。如:依據三江平原不同類型和不同開墾年限的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土壤容重、土層厚度和面積的測量結果估算土壤碳儲量[22];運用遙感和GIS技術,對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其控制因子進行分析[23]。然而對于濕地生態系統碳源、碳匯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較少,包括營養調控[24]、水文條件變化[25]、及碳匯功能[26]等。濕地碳蓄積量反映了其生態服務價值及土地資源固碳能力,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加強碳蓄積影響因子的定量化分析。

    4三江平原濕地生態恢復的技術與方法

    《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建設布局指出東北濕地建設重點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農業開發區域。通過濕地保護與恢復及生態農業等方面的示范工程,提供東北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和合理利用模式。目前,三江平原有近40處各級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對三江平原濕地生境起到了一定的保護和恢復作用。濕地恢復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者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者重建,重現被破壞前的結構和功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27]。濕地的生態恢復可概括為:濕地生境恢復、濕地生物恢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28]。

    4.1濕地生境恢復技術

    濕地生境恢復主要包括濕地基質恢復、濕地水狀況恢復、濕地植被恢復和濕地土壤恢復等。濕地生境恢復的關鍵在于地表水的攔截和利用。三江平原濕地恢復應充分利用好過境地表水和雨水,同時考慮到農業商品糧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利用已有或新建水利工程引蓄水,在提高糧食產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為濕地補水;對于已經產生生境破碎化地區建立重點保護機制,利用現有水利設施,通過蓄水、引水灌溉等方式保水;研究濕地生態需水量,建立生境水資源閾值保護措施;從源頭減少農田面源污染問題,建立退耕還濕機制。

    4.2濕地生物恢復技術

    濕地生物恢復技術主要是保護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的技術,生物群落演替控制與恢復技術,以及群落優化配置和重組技術等。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如DNA物種保護技術、基因重組技術等分子生物技術。不過這些技術還不成熟,有待進一步發展。遵從生物群落演替規律,對于濕地內植被的恢復和發展有指導性作用。對于破碎地帶生物干擾強烈,可以針對性的進行生物群落優化和重建。

    4.3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

    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生態系統構建與集成技術等。對于不同類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有著不同的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這是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研究中的重難點。

    5結語

    三江平原濕地是多種瀕危動植物尤其是鳥類的重要棲息地,也和我們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存息息相關的。研究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過程,針對退化地區應用生命系統及非生命系統與生態之間規律,提出合理的生態恢復技術與方法。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形成是千萬年來自然界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是生態系統平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保護好這塊沼澤濕地及物種資源,也就是保護了我們人類自身。

    作者:韓曉君 單位: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李崇皓,易富科,等.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沼澤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對開發三江平原的意見.黃錫疇主編《中國沼澤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452-462.

    [2]包洪福,李一葳.三江平原濕地的生態保護與修復[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35(5):157-159.

    [3]郭雷,馬克明,張易.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區30年濕地景觀退化評價[J].生態學報,2009,29(6):3126-3135.[5]魏強,佟連軍,楊麗花,等.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J].生態學報,2015,35(4):935-943.

    [6]馬克平.保護生物學,保護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科學[J].生物多樣性,2016,24(2):125-126.

    [7]施建敏,馬克明,趙景柱,等.三江平原殘存濕地斑塊特征及其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2010,30(24):6683-6690.

    [8]劉振乾,劉紅玉,呂憲國.三江平原濕地生態脆弱性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2):241-244.

    [9]徐治國,何巖,閆百興,等.三江平原典型沼澤濕地植物種群的生態位[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4):783-787.

    [10]許坤.三江平原沼澤濕地植被演替系列β多樣性及土壤種子庫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23-34.

    [11]楊青,劉吉平,呂憲國,等.三江平原典型環型濕地土壤—植被—動物系統的結構及功能研究[J].生態學雜志,2004,23(4):72-77.

    [13]國超旋,劉妍,范亞文,等.2012年夏季三江平原濕地撫遠地區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J].湖泊科學,2014,26(5):759-766.

    [14]張友民,劉興土,肖洪興,等.三江平原蘆葦濕地植物多樣性的初步研究[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3,25(1):58-61.

    [15]武海濤,呂憲國,姜明,等.三江平原典型濕地土壤動物群落結構及季節變化[J].濕地科學,2008,6(4):459-465.

    [17]董張玉.基于GIS/RS與多目標蟻群算法的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空間格局優化[D];長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4.54-60.

    [18]臧淑英,張策,張麗娟,等.遺傳算法優化的支持向量機濕地遙感分類[J].地理科學,2012,32(4):434-441.

    [19]張蕓,呂憲國,楊青.三江平原典型濕地水化學性質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1):184-187.

    [20]劉振乾,王建武.基于水生態因子的沼澤安全閾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澤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12):1610-1614.

    [21]楊柳,馬克明,白雪,等.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小生態需水量與補水分析[J].生態學報,2008,28(9):4501-4507.

    [22]劉子剛,張坤民.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濕地土壤碳儲量變化[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5(6):788-791.

    [23]苗正紅.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機碳儲量動態變化[D];長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3.81-95.

    [24]張洪偉.營養調控和淹水深度對濕地土壤碳庫變化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2.53-56.

    [25]侯翠翠.水文條件變化對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土壤碳蓄積的影響[D];長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2.106-109.

    [26]劉子剛.土壤碳儲存功能價值評估方法探討———以三江平原濕地土壤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2):180-187.

    第4篇: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1.前言

    2.中國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3.中國野生生物物種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4.中國遺傳資源的就地保護

    5.結語

    提要自然保護區建設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有效途徑。至1993年底,我國共建立各類型自然保護區763個,總面積6618萬hm2,約占國土面積的6.8%。本文在總結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概述了自然保護區對各類自然生態系統、野生生物、馴化物種、野生親緣種及種質資源保護的現狀,包括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各組分已建自然保護區的數量、面積、分布及管理;評價了自然保護區對生物多樣性各組分保護的效果;分析了存在問題并提出加強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措施。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

    1.前言

    一般而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分為“就地保護”(insituconservation)和“遷地保護”(exsituconservation)兩種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補充措施。普遍認為,生境的“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為有力和最為高效的保護方法。就地保護不僅保護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種個體、種群或群落,而且還維持了所在區域生態系統中能量和物質運動的過程,保證了物種的正常發育與進化過程以及物種與其環境間的生態學過程,并保護了物種在原生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種內遺傳變異度。因此,就地保護在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三個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護,它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途徑。

    就地保護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有效管理,從而使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的人為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廣,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自然保護區8619個,面積達79226.6萬hm2,約占全球土地面積的6%[1]。中國自然保護區始于l956年建立的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經過近40年的努力,全國已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763個,總面積6818.4萬hm2,約占國土面積的6.8%[2],其中,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有關的生態系統類和野生生物物種類自然保護區717個,面積6607萬hm2。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保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中國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分為森林、草原與草甸、荒漠、內陸濕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個類型[3],已建自然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共433個,面積4703萬hm2。

    2.1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中國地域遼闊,森林類型很多,分布很廣,森林面積13370萬hm2。據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共分27大類460個類型,而森林生態系統就占了16大類,約185個類型[4]。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開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多半是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371處,面積1429萬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l80個,面積337.8萬hm2。兩者面積合計1766.8萬hm2,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3.3%。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的建立不僅有效地保護了大量的森林資源,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各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在科學研究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已建的森林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較多,為全國自然保護區主體;而且分布較廣,遍布全國所有林區和生物地理區域,代表著各種森林植被類型。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寒溫帶針葉林的黑龍江呼中保護區;保護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的黑龍江豐林、涼水保護區,保護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的遼寧白石砬子、醫巫閭山,河北霧靈山,河南老君山等保護區;保護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林的河南雞公山、安徽馬宗嶺等保護區;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安徽古牛降、清涼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岡山,湖南公山、壺瓶山,廣東鼎湖山,廣西大明山,四川縉云山,云南哀牢山,察隅等保護區;保護熱帶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雙版納,海南尖峰嶺、白水嶺、五指山等保護區。此外,我國還建立了一批保護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帶譜的保護區,如吉林長白山、陜西太白山、湖北神農架、貴州梵凈山、云南高黎貢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護區。我國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已初步形成全國性網絡,具有一定的基礎,但與我國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雖然自然保護區面積已占森林面積的13.92%,但與我國林業用地面積相比,僅占林業用地面積的6.72%。在保護區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比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廣東等省,自然保護區面積與其森林資源擁有量還不相適應,有待加強。此外,大興安嶺林區和黃土高原、太行山地區水源涵養林區的自然保護區建設也有一定差距。

    2.2草原與草旬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草原資源十分豐富,現有草地約17300萬hm2,占國土面積18%[5],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內蒙古、黃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草原類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類。我國草原和草甸自然保護區建設起步較晚,發展也較緩慢。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14個,面積137.8萬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4.4萬hm2。兩者面積共計142.2萬hm2,約占我國草地面積的0.82%。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草甸草原的黑龍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護區,保護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內蒙古錫林郭勒保護區;保護干草原生態系統的寧夏云霧山草地保護區;保護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鞏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護區。我國擁有廣大面積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眾多,并孕育了比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然而,已建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偏少(僅占保護區總數的2%),而且面積也很有限(亦僅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態系統至今尚沒有建立自然保護區。另外,從草地資源保護的角度看,現有保護區也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草地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的要求。

    2.3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荒漠面積約192OO萬hm2,占國土面積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和青藏高原。主要類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極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國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到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此類型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3006.7萬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560.2萬hm2。兩者面積總計3566.9萬hm2,占我國荒漠總面積的l8.58%。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原始高寒荒漠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物的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保

    護高寒荒漠、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動物的羌塘保護區;保護極旱荒漠生態系統的甘肅安西自然保護區,等等。我國已建的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雖然數量不多,僅占保護區總數的1%,但面積很大,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45%。這些保護區的建立對維持和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和植被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荒漠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特別是西北地區將是21世紀我國能源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因而當前更要注重荒漠類型保護區的建設,盡可能多地劃定一些保護區。另外,由于荒漠保護區面積大,難以封閉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別措施,加強對已建保護區的管理,禁止在保護區亂捕濫挖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要阻止保護區內非法采礦活動。

    2.4內陸溫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

    內陸濕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澤。我國湖泊、河流眾多,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區和云貴高原;沼澤主要分布在東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爾蓋高原等。內陸濕地和水域總面積380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4%。我國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護區16個,面積91.6萬hm2;另建有內陸濕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鳥、水生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64個,面積675.4萬hm2。兩者面積合計767萬hm2,約占我國內陸濕地和水域總面積的20%。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保護區有:保護原始沼澤生態系統及珍禽的黑龍江洪河保護區;保護高原濕地的貴州草海保護區;保護湖泊生態系統和珍禽的內蒙古達賚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瀘沽湖等保護區;保護河流生態系統的海南文瀾江、四川通江諾水河等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滯納洪水、抗旱排澇、凈化水質和調節氣候等功能,并且還是許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與繁衍場所。但濕地生態系統也具有脆弱易變的特點,易受自然條件制約和污染影響。目前,由于鄉鎮工業污染日益嚴重,許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響到人體健康。因此,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的建設,而目前濕地類型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都偏少。我國河湖眾多,類型豐富,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面積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個,此類型保護區的發展潛力很大。

    2.5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瀕臨太平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近海水域縱跨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區。面積達470多萬km2。大陸岸線長達1.8萬余km,近海有5100多個島嶼。我國近海因地域差異形成許多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如河口、港灣、紅樹林、珊瑚礁、島嶼和海流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到1993年底,我國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25個,面積37.8萬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31個,面積336.3萬hm2。兩者面積374.1萬hm2,分布于從鴨綠江口到北侖河口的海岸沿線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保護區有: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海南三亞、臨高角等保護區;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海南東寨港、青瀾港,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廣西山口、北倉河口、福建龍海等紅樹保護區;保護海涂濕地等保護區;保護島嶼生態系統的海南萬寧大洲島、浙江南麓列島等保護區。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近海海域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l/2,隨著海洋國土意識的不斷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將逐年增加,海洋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劇。與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存在較大差距,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面積上都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3.中國野生生物物種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動植物種類約占全球動植物區系的10%左右。由于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特別是自第三紀后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未受冰川覆蓋的影響,保存了許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區早已滅絕的古老孑遺種類,特有種、屬也很豐富。加強中國野生生物資源的就地保護將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巨大貢獻。我國野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發展。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284個,面積1904.1萬hm2。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257個動物種和類群以及國務院環委會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354個植物種的大多數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護。

    3.1野生動物的就地保護

    在284個野生生物類保護區中,有214個為野生動物類型,面積1800.l萬hm2。其中:——保護陸棲哺乳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保護大熊貓的四川臥龍、唐家河,甘肅白水江、陜西佛坪等16個保護區;保護金絲猴的陜西周至、芒康等保護區;保護東北虎的黑龍江七星粒子保護區;保護亞洲象的云南南滾河保護區;保護長臂猿的海南壩王嶺保護區;以及陜西牛背梁羚牛保護區,海南大田坡鹿保護區等。

    ——保護水生哺乳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湖北長江新螺段和天鵝洲兩白暨豚保護區;廣西合浦儒艮保護區;新疆布爾根河貍保護區;遼寧大連斑海豹保護區等。

    ——保護以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浙江尹家邊揚子鱷保護區;廣東惠東海龜保護區;新疆霍城四爪陸龜保護區;江西潦河大鯢保護區;遼寧蛇島保護區等。

    ——保護珍禽及候鳥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遼寧雙臺河口、江蘇鹽城、申扎、云南會澤、甘肅尕海等鶴類保護區;山西運城、山東榮城、新疆巴音布魯克等天鵝保護區;山西龐泉溝、蘆芽山等褐馬雞保護區;陜西洋縣朱鹮保護區;江西鄱陽湖、青海青海湖鳥島、內蒙古達里諾爾、甘肅蘇干湖等侯鳥保護區。

    ——保護珍稀魚類和其它珍貴水產資源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呼瑪河、遜別拉河保護區;福建宮井洋大黃魚、長樂海蚌保護區;遼寧三山島海珍品保護區;廣東海康白蝶貝和海南臨高白蝶貝保護區;等等。我國野生動物資源就地保護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種處于瀕臨滅絕的危險之中,如華南虎、東北虎、白頰長臂猿、白掌長臂猿、朱鹮、赤鶴等種群數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護主要集中在珍稀瀕危動物種,而忽略了一些常見野生動物種的保護,繼而使這些種類也走向瀕危,如黃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護偏重于脊椎動物,特別是大型哺乳動物,而忽視了無脊椎動物,如昆蟲、貝類的保護。對水生動物的保護也重視不夠,這些物種都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得到重視。

    3.2野生植物的就地保護

    我國已建立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70個,面積104萬hm2。其中:

    ——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保護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護區;保護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護區;保護銀杉的廣西花坪等保護區;保護桫欏的貴州赤水、四川金花、鄰水等保護區;保護金花茶的廣西防城上岳保護區;保護蘇鐵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護區;等等。

    ——保護珍貴用材樹種的代表性保護區有:吉林白河長白松保護區;福建羅卜巖楠木保護區;福建三明格氏栲保護區;等等。

    ——保護珍貴藥用植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五馬沙駝藥材保護區;廣西龍虎山藥材保護區;等等。雖然絕大多數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已在自然保護區得到保護,但由于有些物種種群不集中,在保護區內的種群量比較有限,而種群的相當部分散生在保護區之外,這些種群極易遭受威脅,應以建立自然保護點的方式加強對保護區外種群的就地保護。有些經濟藥材植物極易遭受人為破壞,即使在保護區內,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參、杜仲、天麻等植物,對此,需要采取特別的保護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護比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視對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護,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強度弱,對環境改變特別敏感,常因人類影響而更易走向滅絕。在今后的保護區發展規劃中,應注意這些方面。

    4.中國遺傳資源的就地保護

    遺傳資源是指馴化家畜動物、栽培作物的品種資源及其野生親緣種。我國農業歷史悠久,遺傳資源極其豐富。隨著外來品種的引進、推廣和高產品種的種子專業化生產,使家畜和作物的遺傳多樣性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種已逐漸消失。隨著自然生境的不斷縮小,一批農作物野生親緣種正遭受生存威脅,有些已經消失。這些野生親緣種對改良作物品質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應當得到有效的就地保護。在我國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以遺傳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不多,主要有:保護栽培果樹野生親緣種的新疆鞏留野核桃保護區、塔域巴旦杏保護區等;保護野生花卉資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臘梅保護區、黑龍江老山頭荷花保護區等;保護淡水魚類種質資源的江西鄱陽湖鯉鯽魚產卵地保護區等。遺傳資源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受到國際社會的日益關注。中國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據統計,在我國栽培的600多種作物中有237種起源于本國。而我國在遺傳資源就地保護方面差距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開展。例如,我國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種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護區,隨著農業開發,野生稻生境將日益縮小,不久將會消失,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遺傳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已成為國際性關注的熱點,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一項關健內容,涉及到國家的利益。因此,加強遺傳資源的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問題,應給予特別的重視,在自然保護區規劃中,應十分重視遺傳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力爭多建立一些保護區。

    第5篇: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一、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二、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三、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第6篇: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第7篇: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關鍵詞:草原 野生植物 保護

    我國是草原資源大國,草原資源極其豐富。草原植物是草原的基本構成成分。經調查,我國共有草原飼用植物6704種,分屬5個植物門、246科、1545屬。我國特有的草原植物種類也很豐富,共有13個科、45個種是我國特有的植物種。我國草原是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種質資源庫。保護草原野生植物重要性草原野生植物是我國重要的生物種質資源,對于維持草原生物多樣性和保持草原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在漫長的自然選擇過程中獲得了適應當地環境的優良特性,蘊藏著豐富的種質資源。草原野生植物一是具有重要的藥用、工業用等經濟價值,如蟲草、從蓉、甘草、麻黃草;二是許多草原飼用野生植物是栽培植物的野生祖先和親緣種,新植物品種選育的基礎素材,如禾本科的大看麥娘、豆科的細齒草木犀、野大豆等。我國草原飼用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概括體來有”三多”,即當今世界栽培牧草的野生祖先在我國的多、近緣野生種多及珍貴牧草種類多;草原野生植物還是非常重要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如發菜、固沙草等。因此保護和利用草原野生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草原野生植物保護現狀

    由于長期以來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導致我國草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生態景觀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草原植物種質資源日益減少,許多草原野生植物己面臨瀕危。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第一批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389種植物中,我國草原植物有29科、51種及3個變種,占全部的13.88%。我國草原野生植物種類受威脅高出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特別是自然條件嚴酷的長江、黃河源頭及上游高寒草地,其植被及野生植物資源更是遭到嚴重破壞。

    雖然我國在80年代曾經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全國性的草原資源調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國草原野生植物家底,但近二十多年來,我國草地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濫采濫挖對草原野生植物種質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因此急需組織開展草原野生植物調查研究工作。

    二、草原野生植物保護探討

    在開發利用草原飼用植物資源時有必要十分珍視它們的存在與發展。因此積極采取措施,保護我國草原野生植物,特別是珍稀瀕危植物,是當前急需要開展的工作,也是一項重要的歷史性任務。

    1、草原野生植物普查

    組織開展草原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主要按照《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同時結合《中國草地資源》所收集的草原野生植物種類進行普查,重點調查內容有種類、分布、數量等,并進行統計分析,指出每一種類現狀和發展趨勢,最終提出保護方案。通過普查,建立為建立我國草原野生植物的數據庫。技術路線可以以80年代草地資源調查為基礎,制定切實可行的普查方案,以地面調查為主,充分利用遙感技術。提高效率,節約資金,保證數據科學性。

    2、草原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收集整理

    組織開展草原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收集整理保存工作。采取異地保護措施,組織有關單位將植物種質資源的繁殖材料(主要是種子)采回,放在人工控制的環境中進行長期保存,主要是采用低溫冷庫進行異地保存。目前急需針對普查結果,將那些瀕臨滅絕的草原野生植物進行保存。

    3、利用草原自然保護區開展保護

    建立草原自然保護區是國內外公認的保護草原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措施。因此,急需對現有的13個草原類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保護區1個)進行摸底調查。重點對保護區法規、規程制定、勘測劃界(核心區、實驗區和緩沖區)、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標本收集、制作、維護、更新以及科研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通過這項工作基本摸清和掌握目前我國草原類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和物種多樣性,及其動態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草原類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同時提高保護區的管理水平,并為保護全國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證明。

    4、開展草原野生植物保護與利用情況調研

    通過實地調研和發放有關調研問卷,對全國草原野生植物保護與利用情況進行調研,對目前各地在草原野生植物保護與利用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主要措施調查,進一步總結分析我國草原野生植物保護與利用工作,提出草原野生植物保護與利用工作思路,向有關部門提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進行實施,提高草原野生植物保護與利用工作水平,加大保護力度,保護資源,保持生物多樣性。

    5、加強草原野生植物保護管理

    長期以來,我國對草原野生植物缺乏有效的機構進行管理,同時采取的措施難以保證這項工作長期有效的開展。2003年農業部成立了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對草原野生植物進行監督管理是中心的主要職能之一。各級政府部門也加強了對草原野生植物保護管理工作。當前急需在明確管理機構后,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草原野生植物管理,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如甘草、麻黃草等,更要加強采集、收購等管理工作,切實保護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第8篇: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關鍵詞:城市園林;生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園林植物種類多樣, 包括有藻類、地衣、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城市園林植物多樣性是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提高和健康發展的基礎。目前, 許多城市都有明確的植物種類記錄, 例如, 布魯塞爾市有730 多種植物, 約為比利時植物區系的一半, 柏林有園林植物1243 種, 羅馬有園林植物1400種, 泰國有園林植物402 種, 我國福州市園林綠地中應用的植物種類在170 種左右。豐富的植物群落結構和多樣化的物種類型,對豐富城市景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園林中存在的動物有昆蟲, 魚類, 兩棲類等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但與園林植物相比, 除動物園外準確的動物種類記錄相對較少! 目前我國關于城市野生動物的研究多集中在鳥類, 園林中兩棲類動物種群由于對環境敏感, 主要研究青蛙, 蟾蜍等兩棲動物。因此, 園林景觀中許多動物種類的保護與研究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園林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的, 例如園林植物為動物提供棲息場所, 為昆蟲提供花蜜, 而昆蟲為植物傳播花粉, 鳥類等許多動物為植物提供營養條件。 除了植物, 動物外, 還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 他們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互相依賴, 共同形成了有序的生態環境, 維系著園林生態系統的物質, 能量, 信息的流動與運轉。

    1、影響園林生物多樣性的因素

    生物的生活環境由許多生態因子組成, 這些生態因子如光, 熱, 風, 礦物質營養等非生物因素和許多生物因素如動物, 植物, 微生物, 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生物, 共同影響著生物的生長, 發育和分布, 影響著群落特征。 此外, 園林生物多樣性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

    1. 1 園林景觀類型

    城市綠地類型多樣, 按其主要功能可以分為5 類: 公園綠地, 生產綠地, 防護綠地, 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每一類綠地又包括多種綠地形式, 例如城市公園綠地包括有綜合性公園, 社區公園, 專類公園( 兒童公園, 動物園, 植物園, 風景名勝公園等) , 帶狀公園和街旁綠地等。這些園林綠地是城市動植物分布的主要場所, 不同的綠地由于其性質與服務功能不同, 受人類影響程度不同而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和種類。同時, 園林中不同的景觀組成樣是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園林中的水體可以為許多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環境, 不同類型的水體( 淺水, 深水, 靜水, 緩流水, 急流水, 淡水, 鹽水, 有植被的水域, 有山石的水域等) 影響著生物多樣性的種類及分布。 園林的許多人造基礎設施, 例如堤壩、建筑、鋪裝等硬質景觀, 雖然沒有生物多樣性特征, 但同樣影響生物的豐富度及數量。

    1. 2 園林景觀面積

    一般認為物種豐富度與面積成正相關, 大片園林綠地的單位面積生物量, 生產力和養分儲存量較高, 能支持更多的生物種類, 為動物提供更多樣的生境, 對動物的取食, 躲避干擾和天敵都有益, 有較高的物種持續性。小片園林綠地的結構單一, 為動物提供的資源有限, 不論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比較少, 物種替代率較高。在相同的面積上, 園林綠地的形狀和走向對穿越景觀的生物的擴散和覓食有影響, 因此可根據形狀推斷物種的遷移路線。除園林面積大小因素外, 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影響物種的分布和數量, 如綠地生境存在歷史長短, 資源擁有量等, 一般歷史較長的公園有復雜的生境結構, 可為物種提供適宜的生境, 因此在這類公園里可以有許多新的物種出現, 而在新建公園中則很少出現。

    1. 3 景觀連通度

    園林景觀大都為線性景觀元素廊道分割, 同時又被廊道連在一起, 相似的棲息地斑塊之間通過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換和物種流動, 給缺乏空間擴散能力的物種提供一個連續的棲息地網絡, 增加物種重新遷入的機會和提供鄉土物種生存的機會。例如, 行道樹復雜的生境結構為一部分物種提供了可供選擇的生境, 對動物是有效的線性景觀要素, 高質量的行道樹結合周圍復雜的植物背景是增加生物種類的有力工具, 是保護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景觀結構, 但行道樹是否會引入天敵而成為生態陷阱,其線型景觀要素是否可為其他特殊種提供有效的生境, 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1. 4 景觀的人類干擾

    城市園林綠地類型多樣, 以多種景觀形式吸引著人們的參與, 同時人們也成為影響園林景觀格局和變化的主要因素, 其中適度的干擾可使景觀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 嚴重干擾會破壞生態系統內礦質養分的保持或調節機制, 促進養分向鄰近或其他生態系統傳輸, 由于養分重新分布, 使景觀產生新的動態平衡, 極度或突變性干擾可導致景觀替代的不可逆改變。人類對生物干擾的同時也成為“食物資源”,許多物種在生境邊緣利用人類丟棄的食物, 因此人類對園林景觀、對物種多樣性都具有很大的影響。

    2 園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探討

    2.1 合理設計園林景觀的類型

    園林景觀的類型基本上確定了生物的生存條件,常見的園林類型有生產型、保健型、觀賞型、文化環境型幾種,從功能特殊性的角度劃分,又分為珍稀瀕危、生物專類、景觀生態、水族館等類型。園林景觀的類型多樣化,決定了生物物種的多樣化。因此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首先需要合理設計園林景觀的類性,為生物物種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筆者認為需要結合生態學的特點,園林生態類型進行有合理規劃,譬如觀賞型的園林可以多種植觀賞性較強的植物和養殖觀賞性較強的動物,生物專類園則模擬大自然自然生態群落中動植物的配置特點,創建花卉、竹、經濟作物、果樹、鄉土植物、中草藥、鳥類園、熱帶魚類等園區,為各個園區的動植物創建一個合理的生態鏈,并利用當地的氣候、地形等,不斷豐富生物的種類。

    2.2 合理規劃園林景觀的面積

    園林景觀的面積,直接決定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生存空間。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對空間的要求比較高,如果空間有限,生物與生物之間,尤其是同類生物之間的生存空間將會變得狹窄。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摒棄傳統園林外部形式美的片面追求,而要開始重視合理配置園林景觀空間的生物物種,以“因地制宜”作為基本原則,將各種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在同一個群落中,并利用有限的空間資源,創建一個穩定共存的復層混交型的植物群落,然后利用這些植物群落作為鳥類、昆蟲、小型獸類等動物的過度空間,使得動植物之間的物種自然協調,并增強抗干擾的能力。另外,園林景觀的綠化空間要不斷增加,合理控制綠化的形式和密度,以免動植物物種單一,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植物垂直綠化的模式,豐富園林的環境層次,為動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或提高園林地形的起伏程度,這樣就能增加種植的面積和動物棲息的面積,而且還能夠有效利用光、風、水、土壤等資源。

    2.3 合理控制園林景觀的物種

    園林景觀的物種是生態鏈形成的基礎,而生態鏈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我們在建設園林的時候,在面積和范圍固定的情況下,要合理控制園林的物種類型,對現有的環境資源進行綜合性規劃,以擴大物種的保護范圍和保護層次。以往的園林建設,園林和園林之外自然環境的聯系比較少,容易形成獨立的“生境島”,因此很難實現園林生物的遷移。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園林周邊的自然環境,建立園林和周邊自然環境的縱橫聯系,為園林內外的生物提供更大的延伸和擴展空間,以形成城市大園林的生態網絡。當然,在建立園林內外部景觀環境的同時,還要注意物種之間遷移的控制,那就要加大園林內部物種的管理力度,一方面需要防止外來物種的不合理侵入,保護園林原有的動植物,另一方面為園林外動植物開辟進入園區的“綠色”通道,實現物種遷移的自然讓渡,那么園林的生物物種多樣性就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

    3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系統作為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內容,其規劃設計必須在滿足觀賞性、藝術性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形成合理的生物生存空間和營養結構,以有效保護生態系統中生物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第9篇: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范文

    關鍵詞 濕地 濕地保護 措施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一、濕地保護重要性

    濕地生態系統作為地球大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同時在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和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被譽為“生命的搖籃”、“物種基因庫”和“地球之腎”。然而由于城市化迅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河湖、沼澤地、自然濕地急速下降,濕地生物多樣性急劇衰減,反過來也危及城市的生態質量。所以,進行濕地保護規劃是很有必要的。

    二、國內外濕地保護現狀

    近幾個世紀,在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破壞嚴重,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人們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濕地保護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一些城市化程度很高的發達國家,如歐美、日本等,已經開始重視對濕地的保護。在進行整治的過程中,他們多采用了“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設方法。這種方法是把自然河流的狀況作為樣本,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出具有豐富自然的水邊環境,恢復城市河流濕地的自然生態和環境功能,其核心是盡力恢復城市河流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特征。

    我國濕地面積占世界濕地的百分之十,在亞洲國家中位居第一,世界排名第四。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指導下,我國在濕地生態保護方面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通過開展宣傳教育,制定法規政策,實施工程規劃,開展調查監測,加強科學研究沒強化機構建設,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濕地生態保護的快速發展。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建立大大小小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470多處,其中30多塊被指定為國際重要濕地。但是,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發展階段,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然對濕地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不過,只要我們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斷提高保護、修復濕地的科技水平,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借鑒國際上優秀的濕地保護措施,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三、羅田縣天堂湖濕地為例剖析國內濕地保護措施

    羅田縣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地處東經115?6′-115?6′,北緯30?5′-31?6′之間,屬中緯度地區。羅田縣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干(冷)夏濕,春暖秋涼,四季分明。

    天堂湖是羅田縣境內最主要的濕地資源之一。2012年,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復,羅田縣天堂湖濕地公園被批準為國家級濕地公園,并同意適時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

    經調查及資料統計表明,天堂湖濕地公園范圍內共有維管束植物592種,隸屬116科、384屬。其中蕨類植物有10科,11屬,12種;裸子植物共有5科、9屬、11種;被子植物101科、364屬、5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杏,水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有:蓮,樟,杜仲。

    天堂湖濕地有兩棲類動物10種,類屬于2目5科。黑斑蛙、沼蛙等為靜水型蛙類,中華大蟾蜍、飾紋姬蛙等為陸棲蛙類。

    天堂湖濕地園區69種鳥類中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5種;湖北省重點保護鳥類有28種;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鳥類60種。

    羅田縣作為湖北省內一個小縣,濕地的數量及種類都較少,濕地類型多為天然(河流)和人工(水庫)兩種,而天堂湖濕地則為后一種。從最開始的水庫建設到后來的國家級濕地景區,羅田縣做了許多努力,已經進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全縣內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禁止向水域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及其它廢棄物;水源地保護區內嚴格禁止各類污染源進入水源地及其保護區范圍內,禁止受污染的水自然流入或人為排放進入水源地保護區,不得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傾倒垃圾、渣土和其它固體廢棄物;禁止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不得濫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藥、捕殺魚類;鼓勵在水源地保護區植樹種草,以凈化環境,涵養水源;嚴禁在水源地及其附近地區進行開采建造、以防水源地保護區的地質構造和生態植被遭到破壞;水源地保護區的土地不得作為與水源保護無關的建筑用地使用。

    從羅田天堂湖濕地保護的措施可以看出,我國濕地保護其實只停留在條約階段,并沒有制定相應的法律對濕地進行保護,再加上公眾對于濕地的了解并不多,也造成了濕地退化、污染嚴重。但是相較以前,在原本基礎上,現在的濕地保護措施也是一種進步,說明濕地保護已經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

    我國濕地保護的進程雖然稍微落后于發達國家,但較之以往已經有了長足的飛躍,羅田縣對于濕地保護已作出如此貢獻,而我國又是一個濕地大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建設成環境與經濟并重的強國。

    (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景觀規劃設計)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四虎www成人影院| 欧美成人性色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四虎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成人看的午夜免费毛片|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看的一级毛片|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伊人色院成人蜜桃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成人免费的性色视频| 成人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青青草成人免费|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漫画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