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戰國四君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羋月有三個兒子,秦昭襄王嬴稷、涇陽君嬴芾、高陵君嬴悝。羋月出身為楚國公主,兒時便聰慧絕頂,與戰國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黃歇有一段青梅竹馬的愛情,命運捉弄下跟隨姐姐羋姝作為陪嫁嫁入秦國,開始了新的人生。
2、秦國后宮魏琰一家獨大,羋月與姐姐羋姝聯手平定后宮奸邪,期間秦王嬴駟傾慕于羋月,最終姐妹反目。秦王駕崩后羋姝貶斥羋月至燕國,相遇義渠王翟驪并成為其王妃;最終羋月憑借其果敢與智慧和翟驪的相助重回秦國輔佐兒子登基并以太后之尊臨朝。羋月歷史原型為秦宣太后,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楊月,寅月,孟陽,春陽,初陽,首陽,新正,月正,開歲,獻歲,芳歲,華歲,歲歲。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陽,如月,杏月,麗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蠶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維夏,槐夏,仲月,梅月,陰月,乏月,麥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呂,麥候,麥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陽。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蘭秋,申月,蘭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壯月,酉月,獲月,仲商,南呂。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涼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開冬,吉月,良月,坤月,陽月,小陽春,亥月,應鐘。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龍潛月,葭月,暢月,黃鐘。
十二月:嚴冬,季冬,殘冬,末冬,暮冬,窮冬,臘冬,嚴月,臘月,冰月,大呂。
二講季令:
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陽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艷陽,陽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寧。
三講節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無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燈節。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節。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節,蒲節,午日。
六月初六:天貺節。
七月初七:七夕,星節,乞巧節。
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節,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節,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歲。
四講婚齡:
第一年 紙婚 第二年 棉婚 第三年 皮婚 第四年 花果婚 第五年 木婚 第六年 糖婚
第七年 毛婚 第八年 銅婚 第九年 陶婚 第十年 錫婚 第十一年 鋼婚 第十二年 絲婚
第十三年 花邊婚 第十四年 象牙婚 第十五年 水晶婚 第二十年 瓷 婚 第二十五年 銀婚
第三十年 珍珠婚 第三十五年 珊瑚婚 第四十年 紅寶石婚 第四十五年 青玉婚
第五十年 金 婚 第五十五年 綠寶石婚 第六十年 白金婚
五講年齡:
孩提——幼兒時期 總角——童年時期 及笄——女子15歲 弱冠——男子20歲
花信——女子24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喜壽——77歲 米壽——88歲
白壽——99歲 耄耄——80-90歲 期頤——100歲
六講時辰:
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別稱”分別為:
子時——“夜半” 丑時——“雞鳴” 寅時——“平旦” 卯時——“日初”
辰時——“食時” 巳時——“隅中” 午時——“日中” 未時——“日映”
申時——“哺時” 酉時——“日入” 戌時——“黃昏” 亥時——“人定”。
七講花卉:
牡丹:被稱為“花中之王”,雅稱“貴客”,還有稱是“國色天香”、“百兩金”、“木芍藥”、“富貴者”。
蓮花:是花中“高尚君子”。美稱“花君子”,雅稱“凈客”,別稱“水華”、“水旦”、“水蘇”、“澤芝”、,還有稱“君子者”。
蘭花:“美稱”空谷佳人”,雅稱“幽客”。其他有稱之為“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空谷幽蘭”、“話中君子”。梅、蘭、竹、菊共稱花中“四君子”。
月季花:歷來被稱為“人間不老春”。她的美稱為“月月紅”、“四季花”、長壽花“、”斗雪紅”。
:別稱:“黃花”,雅稱“壽客”。還有稱“隱逸者”,與蘭花、水仙、菖蒲稱“花草雅”。
茉莉:古塵“沒利”,美稱“人間第一香”,雅稱“神客”。
梅花:雅稱“清客”。它和松、竹合稱“歲寒三友”,與山茶、水仙、迎春合稱“花中四友”。
杜鵑花:雅稱“山客”與山茶花、仙客來、石臘紅、吊鐘海棠稱“盆花五姐妹“。
八講老人:
老先生:年高學博者之稱。《史記?賈誼傳》:"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力為之對。"
老父:對老年人的尊稱。《漢書?張良傳》:"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對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稱呼。《稱謂錄》卷三十二引《孫公談圃》:"周孟陽春卿,英廟宮僚也。圣眷素隆,書簡以老丈稱之。"
老宿:年老而在學藝上有造詣的人。如文壇老宿。汪啟淑《鹿菲子小傳》:"黃景仁著有《浮湘賦》,老宿咸稱之。"
老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老蒼:謂頭發蒼白的老人。杜甫《壯游》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老子:老人自稱。《晉書?庚亮傳》:"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
老夫:老人自稱。《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稱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稱。《北史?穆崇傳》:"老身二十年侍中。"
老拙:老人自謙之稱。蘇軾《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卷贈老夫驚老拙。"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意兼重,非老朽所敢當。"
九講器物(部分):
筆(管城子、中書君):古時人毛穎,封成管城,累拜中書令,與用管做成的筆能書寫有聯系,故得名;
硯臺(石虛中、即墨侯):石虛中被封過即墨侯,又為人器度方圓;
墨(松使者):傳說唐玄宗用的墨土,有一道士是墨精,號松使者;
紙(楮先生):傳說紙是由楮葉造的;又稱“剡藤”,浙江嵊縣剡溪產的藤枝能造紙,故又名:又稱“玉版”,成都嘗花溪制造出來的紙如同玉片一樣而得名;
劍(干將莫邪):因春秋時鑄劍名家干將莫邪得名;
扇(仁風、便面):仁風,系晉朝袁宏因謝安送他扇子,稱是“當奉揚仁風”;便面,傳說漢朝張敞走馬章臺街,以扇擋面,故得名;
小船(蚱蜢):小船很輕快,像小蟲一樣,所以叫蚱蜢;
鏡子(菱花,專指女性用):菱花本是水里開的一種花;
竹簫(玉參差):因姜白石兩句詩“剪燭屢呼銀鑿落,倚窗閑品玉參差”而得名;
手杖(鳩杖):老年人用的手杖叫鳩杖,因鳩是一種不噎的鳥,取其老人安全的意思;
鑰匙(魚樣):傳說周穆王時造的一種門鎖,樣子同魚一樣,因為魚在水中晝夜不閉眼,取其能守夜意;
琴(綠綺、焦桐):綠綺系漢司馬相如的琴名,焦桐是漢代蔡邕的琴名;
香(龍涎、雞舌):以珍貴材料得名;
弓(繁弱):繁弱系地名,以出弓聞名;
十講中國的別稱:
九州,相傳禹治水后,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臺州、濟州、薄州、陽州。后來,九州泛指中國。
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傳》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于戰國后。
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后稱華夏為中國。
中夏,《后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最后一講,別稱、借代雜集:
錢的別稱:泉、方孔兄、鄧通、阿堵物、青蚨、上清童子;
酒的別稱和雅號:瓊、玉液、金漿、家釀、香醪、紅友、玉友、歡伯、杯中物、三酉、般若湯、杜康、白墮、曲生、曲秀才、金漿太醴、福水;
雪的別稱:瓊玉、碎玉、冰花、六出、碎瓊亂玉;
月亮的別稱:蟾宮、月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望舒;
書信的別稱:鴻、鴻雁、尺牘、尺素、函杞;
把作家、學者、媒體人、知識分子等等,都簡稱或統稱為“文人”,實在很扯淡,也很糊涂。比如,你能說顧準先生是文人么?那簡直就是褻瀆!
文人從來就不是“榮譽稱號”。文人相輕,文人無行,也都不是什么好詞。所以,要簡稱,得稱“文化人”。最好,是細分。這事孔子老早做過。他老人家的主張,是分為君子與小人。這兩個概念,可以區分“品類”,比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也可以區分“品級”,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品類是類別,品級是級別。這種區分,在孔子那里是普適的,可以用于所有人。但如果加個“儒”字,稱為“君子儒”和“小人儒”(《論語·雍也》),則特指文化人。可見,文化人不但能分類,還能分級。
但這個分法,有問題。因為君子與小人,原本指不同的“階級”。君子即貴族,小人即平民。其形成,則源自宗法制。宗法制規定,家族的血統、財產和地位,原則上由嫡長子繼承,世代為君。天子的嫡長子為天下之君,諸侯的為國君,大夫的為家君。所以,君子,就是“諸君之子”。做不了君的次子和庶子,分出去成為“小宗”。大貴族的小宗,起先也是貴族。天子的小宗是諸侯,諸侯的小宗是大夫,大夫的小宗是士。但分到最后,一無所有,啥都不是,就成了平民。所以,小人就是“小宗之人”。這就是階級。
到了孔子那里,這兩個概念,又指“品級”,即君子“三高”(高貴、高尚、高雅),小人“三俗”(粗俗、低俗、庸俗)。再后來,階級的意義沒有了,品級的意義也淡化了,變成了“品類”:君子是好人,小人是壞人。或者說,君子道德高尚,小人品質惡劣。階級講“地位”,品級講“品位”,品類講“品質”,都是君子高,小人低。
這就越來越說不清。比如小人,是無德還是缺德,是德薄還是德寡?然而“寡德之人”,可不是誰都能自稱的。呵呵呵,“寡人”不是“小人”,反倒是“大人”。正所謂:尊貴是王侯,偏偏稱孤寡,你說是謙虛還是自夸?
事實上,簡單的道德判斷,最不靠譜。誰都可以輕易地說自己是君子,別人是小人。那么,到底誰是君子,誰是小人?
更何況,君子又怎樣,小人又如何?比如,是不是君子?是。整不整人?整。挨不挨整?挨。而且,正因為是君子,后來他懺悔。但不懺悔的,也未必就是小人。事實上,小人整人,君子也整;君子挨整,小人也挨(比如偷雞摸狗的梁上君子)。歷朝歷代,還有搞政治運動那會,都這樣。
二、我的主張,是區分類型
顯然,以道德標準為文化標準,是不靈的。一筆糊涂賬,統稱“文人”,更不行。分類才能見分野。因此我的主張,是區分“類型”。類型有品類的意思,也有品級的意思,還有型號的意思,標志著不同的氣質和味道,甚至人格特征,所以叫“類型”。
文化人的類型,主要有四種:士人、學人、詩人、文人。前三種,大約相當于“君子儒”;文人,大約相當于“小人儒”。大約而已,不完全準確。另外,還有兩種次要的類型:哲人和藝人。之所以次要,是因為哲人數量極少,藝人又往往被認為“沒文化”。
這種分類,表面上看,似乎帶有“職業標簽”,其實無關乎“職業身份”。比方說,并非學哲學、搞哲學、講哲學的,都是哲人。真正的哲人,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千載難逢。大多數,則不過“哲學工作者”,甚至“吃哲學飯的”。
同樣,并非寫詩的都是詩人,做學問的都是學人。比如乾隆皇帝,詩寫得倒多,難道也算?又比如,現在某些官員,為了解決級別待遇問題,轉崗文聯、作協、社科院,今天主持一個項目,明天主編一套叢書,其實胸無點墨,事無寸功,也算詩人或學人?
就連專業作家和學者,也不好說。事實上,有人寫了一輩子詩,也不是詩人;做了一輩子學問,也不是學人。為什么?或無詩人之靈氣,或無學人之銳眼,只好算作“詩匠”或“學匠”,無妨統稱為“匠人”。這就只能算是“寫詩的”和“做學問的”。好比有些人,只能叫“男的”,不能叫“男人”。
舞文弄墨的也一樣,有文匠,有文人。文匠只會寫陳詞濫調、新老八股、官樣文章。這就像學匠,只會寫“教材體”;詩匠,只會寫“朗誦體”。八股文面目可憎,教材體味同嚼蠟,朗誦體令人肉麻。稍微像樣一點的文人,也不屑。
文人肯定是有才氣的,叫“才子”;也是有才情的,叫“情種”。所以,才子每被佳人心儀,正如美女常為英雄所愛。但這不是鑒別文人與否的標準。真正的詩人,也都有才氣和才情。真正的學人,則必有才氣。是不是“情種”,因人而異。
不看職業,也不看才能,看什么?這正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但可以肯定,文人作為“類型”,有特定的含義,并不等于“文字工作者”或“文化工作者”。因為人家寫文章,就管人家叫“文人”,是沒動腦子,含糊慣了。
三、所有類型,都是士的變體
什么是“文人”?文人是士人的變體。當然,其他類型,除了藝人,也都是。藝人在古代,多由“”充任。社會地位,與士人不可同日。這當然是歧視。但藝人不是士(士人),而是庶(庶人),總歸是事實。
士在春秋戰國,是最低一等的貴族。他們沒有封建領地(諸侯之國,大夫之家),但有學問本事,或一技之長。其中,有文化的是“文士”,有武藝的是“武士”。這是最早的分野。但這是“分工”,不是“分類”。文士和武士,都要靠自己的本事找飯吃。
這就跟后來所謂“知識分子”一樣,也是“毛”,必須依附在一張“皮”上。不過那時皮很多,毛也值錢。幾乎所有的皮,都希望擁有更多的毛。稍微有點頭腦的諸侯和大夫,都爭相“養士”,甚至不計成本。比如齊之孟嘗,楚之春申,魏之信陵,趙之平原,這“戰國四君子”,便都是愛才如命,求賢若渴,網羅天下,執禮甚恭。
反過來,士人則可以挑肥揀瘦,朝秦暮楚,愛理不理,愛來不來,端足了架子擺足了譜。反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于是,他們不但是中國最早的“文化工作者”,也是中國最早的“自由職業者”。
但從秦漢開始,士就不自由了。因為這時,“皮”只剩下一張,就是皇帝,或皇權。出路,也基本上只有一條,就是“讀書做官”。所謂“士人”,也一般不再包括武士,而主要指文士,即“讀書人”。讀書而做官,由士而大夫,所以叫“士大夫”。
不過,做官這事,也非人人有份。有的做不了,也有的不愿做,還有人心里很想偏說不。這些人,便有的去做學問,這就是“學人”;有的去吟風月,這就是“詩人”。所以,學人和詩人,都是士人的變體。士的分野、分流和分類,自此開始。
士人做了官,就是“官人”。官人是“幫忙”的。部分學人,修官史,設教席,注經典,搞意識形態,也算幫忙。偌大一個王朝和帝國,總要有人做事。這也無可厚非。何況士人來做官,總體上要比其他人好。外戚,宦官擅權,藩鎮割據,都是“禍源”。
于是從秦漢到明清,“文官制度”就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成熟。官員的主體,必須是士人(讀書人);讀書人的“正道”,則是做官。甚至還有世世代代讀書做官的大家,叫“士族”;而某些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讀書人,即便還沒做官,也叫“士大夫”。總之,官人,是秦漢以后士人的主要組成部分。只不過,不能算作文化類型。
四、文人是士人演變的末流
然而皇帝或皇家,不但要有人幫忙,還要有人幫兇、幫閑、幫腔。這不僅是帝國政治的需要,有時也是皇帝本人的需求,比如附庸風雅,裝腔作勢,顯擺賣弄。
幫兇的,有打手,有鷹犬,有廠衛,有酷吏。幫閑和幫腔,則不是他們的活,也干不了。靠藝人同樣不行。舊社會的藝人,并不像新社會這樣受到尊重。所謂“王八、戲子、吹鼓手”,哪里上得了臺面?沒有話語權,如何幫腔?幫閑都難。
于是所謂“文人”,便應運而生。文人,最早指“有文德的人”。這是古意,見于《書經》和《詩經》,后世不用。漢代的說法,是“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王充《論衡·超奇》)。但這是“文秘”,不是“文人”。而且,也應該算是“幫忙”的。
漢魏以后的“文人”,俗稱“筆桿子”。他們是為皇權或當局服務,幫閑、幫腔甚至幫兇的讀書人。歌功頌德,是幫腔;吟風弄月,是幫閑;為文字獄提供“證據”,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上綱上線,則是幫兇。沒有文人,單靠皇帝,根本就實現不了“文化專制”。《韓詩外傳》說,君子要“避文士之筆端”,并非沒有道理。
顯然,文人這一品種或類型,實乃古士演變之末流。事實上,有士人“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學人傳承文化延續文明,詩人(包括一切真正的藝術家)創造文藝作品,再加上哲人啟迪智慧,藝人豐富生活,也就夠了,要文人做甚?可見是怪胎。
幫腔和幫閑,也有等級或品級。高級的舞文弄墨,中級的插科打諢,低級的溜須拍馬。但無論哪種,都是“御用”。有人主張分為“御用”和“非御用”的,這是犯糊涂,或想當然。其實,凡文人,皆御用,只有“在崗”和“待崗”之別,頂多再加“求之不得,惱羞成怒”的一種。這就正如執政黨和在野黨,都是政黨。凡政黨,都希望執政。如果連在野黨都做不成,就變成黑手黨。黑手黨如果做了總統,其實也很樂意“放下屠刀”的。
文人也一樣,幾乎無不盼望“上書房行走”。就連某些詩人,也如此。否則,何必抱怨“不才明主棄”,說什么“奉旨填詞”?可見吟詩作賦,原本退求其次。如果連這條出路都沒有,便只好“落草為寇”,給“山大王”去當“狗頭軍師”。
所以,文人其實有多副面孔,或為“文丑”,或為“文痞”,或為“文賊”,或為“文匪”,甚至“斯文掃地,潑婦罵街”,我們以后再說。那些從來就不想御用的,則決非文人。因此,有風骨的文化人,千萬別以為文人稱號是桂冠,隨便戴在自己頭上。
總之,秦漢以后,士人就分化了,產生出各種類型。其中,學人和詩人是“正變”,文人是“異變”,哲人是“異數”。還有“匪人”,則是“異類”。匪人也有兩種。原本是匪,然而儒雅,是“儒匪”;畢竟是儒,但有匪氣,是“匪儒”。儒匪的特點,是“君子動口也動手,該出手時就出手”。匪儒的特點,則是離經叛道,呵佛罵祖,非文武而薄周孔,比如嵇康和李贄。這也是極少數,故不列為一種類型。
關鍵詞:養士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中圖分類號:D691.4 文獻標識碼:A
一、養士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爭霸過程中避免慘遭吞并,順應動蕩時局,紛紛重視人才,士階層誕生。隨著官學衰落與私學興起,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以外交大使的身份分析時事格局,成為代表不同諸侯國利益的智囊團,受各諸侯國禮遇,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也日益擴大。所謂“士”,本來是奴隸主貴族政權機構中的低級官吏,既是“公卿大夫士”的士,又是“士農工商”四民之首。士依靠分析時事利弊格局來尋求進身之階,四處游說,十分活躍且能力巨大,不少士人確有以三寸之舌抵過百萬大軍之才。在爭霸稱雄的動蕩歲月,諸侯卿大夫禮t下士,收錄士人贍養于府門之中,以保持屬地和封疆的壯大與安寧。可以說養士之風開了古代選士制度之先河。
稷下學宮是百家爭鳴的風暴口與縮影,齊國統治者允許學者“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稷下學宮龐大的辦學規模和包羅各家學說的學術氛圍及允許咨議政事的統治者態度可謂是政府龐大的養士與育士場所。在動蕩戰亂的戰國,每每齊國臨近生死存亡之際,總會出現稷下先生奔走挽救危亡的身影。稷下學宮屬于公門養士,此外還有私門養士,“戰國四君子”就是以養士聞名。
“責人則以人、權而用其長”的用士原則配以招聘、舉薦和自薦的選士方式,士階層成為春秋戰國時代最具個性活力和流動性的階層。養士制度帶有明顯的集團性質,各為其主,為了不同的政治利益,具有很強的功利性,而且士人的才能多元化,才能不被限制,有助于個性的發展,評判標準依時局而定,士人大多有自己的政治抱負,是否被采納主要依據時局和主人的喜好,投其所好。
士階層利用自己的智慧與謀略走上晉升之道體現了功利的官本位思想,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條件,適應了社會的發展。這一時代,正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此處所言的“知識”,并非單指詩書經略,而是泛指各種技能,這一時期是個時勢造英雄的時代,文韜武略者有匡扶天下的政治舞臺,善于辯論甚至詭辯之士被委以外交重任,“雞鳴狗盜”之士亦有用武之地。
二、察舉制
作為兩漢仕進制度主體的察舉制始于漢文帝。察舉制發展成一種比較完備的入仕途徑,并得以真正確立其在兩漢仕進制度中的主體地位,是在漢武帝時期。
歲舉性的科目即孝廉的產生標志著察舉以選官常制的姿態登上了漢朝仕進的舞臺。漢武帝時將察舉取士的范圍由官吏擴大到布衣之士。同時由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就規定了選拔人才的標準和入世者接受教育的內容。在選舉考試中,儒家學者受到特殊優待,開創了察舉制主要以儒術取士的新局面。
察舉制的科目有常科和特科,常科主要是孝廉,特科由皇帝臨時決定,最主要的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賢良方正。漢朝的察舉制有一個重要特點:選拔人才和提拔官吏沒有分開,選舉與考試沒有分開,察舉的對象既有未入仕者也有現任官吏。考試是輔助方式,不占有重要地位,但這種由下到上層層察舉的方式雖然舉薦了不少人才,但是也無法保證其真正公平,不可忽略的是將察舉的范圍擴大到布衣之士是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孝廉的晉升對教化社會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但仍然避免不了道貌岸然者沽名釣譽,賄賂請托。再者易造成結黨營私,這對社稷不利。察舉制是一種看似由下向上推薦人才的很好的制度,但是士人為獲取“聲望”用盡手段,沽名釣譽,令人擔憂。所以為了以后江山社稷,察舉制還是必然會被更為符合時代的考試制度所取代。
三、九品中正制
魏晉是封建門閥制度高度發展期,把持朝政大權的士族地主為維護門閥特權,在地主階級內部“嚴士庶之別”,導致選士制度保證士族優先做官的權利,九品中正制成為這一時期選士的主流,即郡縣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由地方上有聲望的人擔任,將士人按“才能”評定為九等。所謂才能,就是按門第高低列等,政府按照等級選用。九品中正制選舉法完全操縱在世家大族的手中,限制庶族地主的權利。等級十分鮮明,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就在教育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弊端,士族地主以門第做官,驕奢逸,不好讀書,寒門子弟入仕無望,激發不了讀書積極性。
九品中正制是在封建門閥等級制度高度完備時期的一種士族壟斷統治的專制制度,弊端很多,繼承把持朝政大權的子弟不學無術、喪志,寒門子弟因晉升無門而迷茫徘徊,致使官學衰敗,私學不振,佛教、玄學、儒學一同進入知識分子的認知世界。整個社會呈現出等級的病態,不求進取。
四、科舉制度
科舉取士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任用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由士族門閥壟斷的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始建進士科”,標志著科舉考試制度的形成。
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從此“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天方夜譚。
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傳統選士制度的一大創舉,它摒棄了養士制度的不系統性,使才能的考察有標準可依,但也限制了個性的發展,不過這也是封建國家為了統治思想的需要,消除了察舉制度按照名望選拔入仕、士人沽名釣譽的弊端,消除了九品中正制依照門第晉升,由士族大家壟斷造成的結黨營私弊端。科舉取士制度激勵真正有學問的士人通過考試入仕,為他們提供了入仕的途徑,激勵布衣百姓學習,更具公平性。
科舉制度雖然彌補了前幾種選士制度的不足,但并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后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科舉制度考試科目的死板與空虛無用,導致選出的士人都是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思想保守而且呆板,綱常倫理的禁錮讓他們成為維護封建統治最堅實的工具。歷年來,莘莘學子寒窗苦讀,目的就是有朝一日一舉中的,從而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制度是一種拉攏控制人才以維護統治的有效方法。
由察舉制演變而來的科舉考試制度經歷了動態的發展過程。唐沿隋制,增加科目,如武舉,以此完善制度。在宋朝,科舉的命運一波三折,宋初重視科舉,慶歷興學熙寧興學改革科舉,崇寧興學罷科舉,改為學校取士,但仍然扼殺不了科舉取士強大的生命力。科舉考試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一路坎坷,但還是保留了下來,并且不斷完善。但是由于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日益加強,朝廷選拔的人才也只是維護統治的工具,考試日益僵化,以明顯的封建綱常條目控制知識分子的思想,明朝的八股取士更是將這一特點演繹到極致,八股考試成為桎梏知識分子思想的沉重枷鎖,八股詬病多于優點,但不可否認的是科舉考試成為布衣百姓改變命運的途徑。
明朝英宗之后的慣例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科舉對于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于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于科舉入仕成為風尚,所形成的讀書的文化傳承格局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由于功利思想,科舉考試也滋生很多不良風氣,如出現賄買、A帶、代考等現象,當然也產生很多悲劇,如有人一生都沒中,無奈晚年凄涼,白首空歸,還有考中科舉后拋妻棄子者。
科舉考試科目在歷朝歷代雖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但是總的方向是禁錮士人思想,四書五經是永恒不變的話題,綱常倫理更是浸透在士人的骨子里。不重視自然科學,空受儒學經典,這是可悲的,最終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落得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境地,這樣也形成了保守、不敢創新的民族弊病,這是整個民族的悲哀。不可否認,這不是科舉制度本身的弊病,而是當時封建制度為維護統治所造成的。最終在時代大潮的席卷下,歷時1300年的科舉制成為時代的棄兒。
五、結語
中國傳統選士制度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經歷了由養士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變更,但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并不是只有單一的一種選士制度,而是以一種制度為主流,在適當的情況下以其他制度作為輔助工具進行人才選拔。不得不說,在每種制度下所產生的選士制度都有其歷史環境和條件,在產生初期都是統治者為維護統治進行的選士改造,有其合理因素。只是到了后期,因種種原因尤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導致制度在實施方法和過程上出現了偏差,最終被時代淘汰。
靈活自發的養士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特有的產物,選才的標準多元化,人才能在特定環境中各為其主,具有很強的政治集團化傾向,當權者量才使用,禮賢下士,士人能力得以發揮。察舉制度是一種讓平民中有識之才走向仕途,完成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以“聲望”為評判標準,難免會有歸隱山林之士的勉強應詔和沽名釣譽者的投機。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大家的壟斷政治行為,造成不良的社會風氣,是統治階級為自己服務的極端表現。科舉制度實行長遠且制度逐步完善,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進步,但在其發展中考試內容的僵化成為統治者奴化知識分子的工具,最終被時代的車輪碾壓過去,烙印在歷史的長卷中。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劉海峰.科舉學的起承轉合――科舉研究史的千年回顧[J].社會科學戰線,2013(7).
[3]王東洋.中國古代“品行”考課標準的確立及影響[J].北方論叢,2011(5).
讓子彈飛 開平
《讓子彈飛》制片人馬珂表示:第一次看到開平碉樓群落,就覺得怎么會有這么巧的地方。《讓子彈飛》的年代背景是北洋軍閥時期。那正是一個中西交融的傳奇年代,而發哥扮演的也是一個有海歸色彩的當地霸主,碉樓既保留了明朝建筑風格,又混搭了西式華麗風的建筑。作為發哥的府宅簡直是天衣無縫的選擇。“歷經歲月風雨的碉樓、舊鎮、城墻,將人們帶回一百年前北洋那個傳奇年代。”
近日,隨著電影《讓子彈飛》在全國的熱映,早于2007年便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群落再次透過鏡頭走進眾人的視野,100年前的碉樓的建筑風格十分符合影片的夢幻色彩以及時代背景。這次《讓子彈飛》在廣東拍攝,看中的正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群落。這些一百年前的碉樓,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十分符合影片的夢幻色彩以及時代背景。而為了配合姜文的拍攝,當地政府更是破例首度允許劇組進入碉樓的內部進行拍攝,不過前提是簽訂了天價的保護協議。
在電影里,自力村碉樓群上鏡率最高。“碉樓”兩字在臺詞中也反復出現,如“竹林掩映,碉樓聳立”,“我家碉樓固若金湯”,“槍在手,跟我走,殺四郎,搶碉樓”等。
如果零距離看碉樓,我們又能發現影片之外的哪些景致呢?
開平碉樓,“碉”是指用于軍事防守的建筑物,“樓”是指有兩層樓以上的房屋。碉樓,就是指把“碉”的軍事防御功能與“樓”的建筑形體結合起來的一種堅固建筑物。
有人說,開平碉樓是華麗西方盛裝下,一個古老的東方情結,更是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留在大地上的象征。這就不得不提到開平的歷史了。
據考證,開平碉樓源于明代后期,盛行于二十世紀初。那時,成千上萬的開平人遠渡重洋外出打工,他們經過一輩乃至數輩的艱苦奮斗,終于積累下一定的財富可以回老家買地、建房、娶妻、生子。不幸的是,相對富裕的生活卻成為土匪的“目標”。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飽受匪盜之害的華僑們大興土木建造碉樓。也因此,開平碉樓會集了國外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哥特式的尖拱、葡式的騎樓等均能在這里找到縮影。
碉樓何處有?
目前,開平有1833座碉樓,主要分布于塘口、赤坎、百合和蜆岡4鎮,數量總和占開平碉樓的2/3以上。
塘口的自力村碉樓是《讓子彈飛》的主要外景地,樓前有水塘、石板路,樓后有田野、村民,是附近一帶攝影發燒友的據點。
已有350多年歷史的赤坎鎮是一座具有南國特色的騎樓小鎮。300多米長的風情街是清一色的舊式騎樓,外墻涂成淡黃色,斑駁的墻壁露出點點暗紅,陽光照過來,如油畫一般。
百合鎮的馬降龍村落深藏于竹海中,被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村落”,其中的河東樓留有極具東方特色的吉祥圖案,非常別致。
蜆岡鎮位于開平市西南部,距開平市區26公里,擁有150多座碉樓,其中坐落于錦江里的瑞石樓由于恢宏悅目、外飾精美,被稱為“開平第一樓”。
碉樓看什么?
看亦中亦西的風格
開平碉樓分布各處,它們千姿百態,亦中亦西。混凝土外墻厚實堅固,大門是沉重的鋼板,小小的窗戶裝有鐵柵,儼然一副防衛保守的姿態;然而,上部的裝飾卻精巧細致,有的甚至不畏繁瑣、畫蛇添足,張揚外向的性格顯露無遺。
看赤坎老街的精致雕刻
赤坎古鎮延綿數千里的騎樓街興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融會了中西建筑風格,樓上居住、樓下經商,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滄桑厚重的石板街、斑駁鏤空的窗花、殘舊精致的雕刻,都令懷舊人士癡迷不已。
看碉樓群中的“私家”花園
馬降龍碉樓群是個安靜的小村落,碉樓隱藏在茂密的竹林中。相對于其他充滿滄桑感和野趣的碉樓群,這里更像一個設計精致的私家花園。
看“村長”為游人拍照
“加拿大村”原名叫耀華坊,是蝦村屬下的一個新村,它其實不是真正的村莊,這里沒再住人,村子由一位姓關的老人看管。老人很有意思,名片上印著“加拿大村業務聯系人”字樣,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村長”。他的一大愛好便是給游客拍照,他還會自豪地說,這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教的。看他的大作會發現,取景角度的確不錯。
看完碉樓玩什么?
泡香江溫泉
香江溫泉是開平名氣最大的一家溫泉酒店,擁有偏硅酸型天然溫礦泉。那里有大大小小五六十個溫泉池,水溫多在28℃至60℃之間,清澈而透明的水質微微散發出一絲硫磺味。
吃黃鱔煲仔飯
開平美食多,最出名的就是煲仔飯了。當地較出名的煲仔飯有黃鱔飯、赤坎蒸鵝飯等。雖然在開平到處都能吃到黃鱔煲仔飯,但驢友們最推薦赤坎鎮中華東街“永利隆”小食店的煲仔飯,味道好且分量足,吃完還可以到隔壁買開平最著名的小吃――香煎豆腐角,同樣美味十足。
開平怎么去?
從廣州出發,經廣佛、佛開、開陽高速,約1小時50分鐘到達塘口出口,下高速轉325國道可到開平市區。碉樓景區大都在G325沿線,一路有明顯的路牌指引。
開平住哪里?
推薦入住開平香江溫泉別墅,每晚250元至880元(含雙人自助早餐)。如果你喜歡拍照,推薦入住赤坎古鎮的青年旅館――碉民部落,旅館位于赤坎鎮影視城與歐陸風情街對面,裝修簡單但很有特色,標間每晚40元起。
非誠勿擾2 三亞
電影《非誠勿擾2》中濱海的山中木屋鳥巢,舒淇赤腳走著的吊橋……這些都是人間天堂三亞鳥巢度假村眾多亮點之一。三亞鳥巢度假村位于三亞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內。總面積1506公頃,是按照國家森林公園規范要求開發建設的三亞市第一個森林公園,是海南省第一座濱海山地生態觀光兼生態度假型森林公園。
最另類的體驗
三亞鳥巢的集結地帳篷房建筑外形酷似蒙古包,為半敞開式,無門無窗,四周有活動拉簾,不過您大可不必擔心會被打擾,鳥巢的142幢客房巧妙地利用山體地形、巖石、植物遮蔽,各不打擾,在通往每個帳篷房的雨林棧道入口都有一個小柵欄,你可以在入住時掛上,這里就成了您專屬的小莊園了。住在集結地帳篷房中,你既能零距離地體驗到熱帶雨林,有的帳篷房甚至站在陽臺就能摘到雨林中的野果;也能體驗到酒店為你提供的奢華服務。每幢帳篷房都配有獨立的衛生間,一張大床、一頂亞麻蚊帳、衣柜、保險箱、電話和酒店提供的一些雜志。住在帳篷里您能看到的、聽到的、呼吸到的全部都是大自然的直接恩賜。如果你覺得無聊了,還可以去集結地的大本營――集結地酒
吧,去那打打桌球,游個泳。
最浪漫的體驗
如果您是跟愛人一起度假旅行,這里讓您浪漫的地點實在太多,給您推薦幾個經典浪漫地。
過江龍索橋,《非誠勿擾2》宣傳海報上葛優遠遠地看著光腳走著的索橋就是鳥巢度假村內的過江龍索橋。全長168米,最高處距山谷地面40多米,橋上掛滿了紅絲帶,絲帶上面都是游客的許愿,據說過江龍索橋又稱情人橋,天下有情人走過此橋把情人的名字和您的愿望寫在絲帶上,定能愿望成真。過江龍索橋頭的煙波亭,又稱“林子仙子”。煙波亭建筑在兩棵巨榕之間,遠遠看去像是懸掛在兩棵巨榕之上。跟您的愛人在煙波亭的榕樹間靜靜地喝上一杯咖啡,聽著山問的鳥兒鳴叫,微風輕輕的吹過,這一刻您一定會有在你愛人肩上睡上一會兒的沖動。
峭壁天池位于鳥巢西區,懸掛在山間巨石之間,您來鳥巢了,除了要去走一走過江索橋,還一定要去峭壁天池游一會兒,不會游泳的,你都得去那看看,趴在泳池的邊上看著遠方的海灣,看著泳池下方的大樹,你會發現你是在樹尖上戲水,要是夜間,看灣內燈火通明,躺著數天上的星星,偶爾飛過的瑩火蟲一定會讓你喜出望外。
最悠閑的體驗
你要是時間足夠,建議你預訂鳥巢推出的度假套餐,你可以悠閑地去森林公園的蘭花谷走走,去雨林登山道,體驗雨林文化的精髓所在,去山頂公園看看黎苗風情表演,登上南海第一樓“滄海樓”。
蘭花谷步道繞溪而辟,在目前國內對外開放的蘭花觀賞園中,是面積最大、收集品種最多的蘭花觀賞園。其中收集了石斛蘭、萬帶蘭、干帶蘭、蝴蝶蘭、卡特蘭、兜蘭、國蘭、海南野生蘭等數百種蘭花。它們爭奇斗艷,與溪水、奇石、綠樹交相輝映,是永不撤展的蘭花天然展廳。
雨林登山道。可以體驗熱帶雨林精髓。根抱石、雨林植物的“相互絞殺”、大自然的杰作“巨石陣”。
最奢華的體驗
鳥巢度假村的六種房型按鳥類的名稱命名,老鷹區、大雁區、孔雀區、喜鵲區、白鷺區、丹頂鶴區,每種房型的特點各不一樣,體驗也各不一樣,在鳥巢小住幾周,體驗一下各種不同房型的不同感受,體驗三個不同風味的山頂餐廳。
趙氏孤兒 象山
作為《趙氏孤兒》的拍攝基地,浙江象山春秋戰國城是目前全國最完善的以春秋戰國為時代背景的影視拍攝基地,它的設計是以導演陳凱歌的電影《趙氏孤兒》為主題理念,整個城池充滿秦漢遺韻,共分城樓、城墻區,桃園行宮,貧民區,公孫府,莊姬府,屠岸府,趙盾府,軍營區,街道、廣場等區塊。
至今已經接待了《西施》《春秋祭》《大秦帝國》等大型劇組,陳嘉上、陸川等導演也曾前來為影片選址,春秋戰國城已經逐漸成為影視古裝拍攝的新寵。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海濱旅游是夏天的事情,跟冬天沒有關系。但是對于寧波象山這個海濱小城來說,夏天去旅游固然能領略到在大海里暢游的快樂,冬天去那兒玩也是相當精彩的。象山是浙江海鮮產量最多、品種最豐富的地區之_,冬天是象山一年中海鮮最肥美的季節,這時海鮮比起夏天來個頭更大味道更好。而且象山冬天的海邊一點也不像人們想象中那么冷,相反陽光燦爛而溫暖,溫度比上海要高出好幾度。而象山影視城最新建好的春秋戰國城也已經對游客開放,陳凱歌最新大片《趙氏孤兒》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西游記樂園:仙界地獄任你耍
首站我們來到的是象山影視城,體驗張紀中版《西游記》拍攝場景和充滿歷史遺韻的春秋戰國城。
象山影視城的門口聳立著一尊神雕的雕像,顯得很有氣魄。據介紹,這座影視城是為了著名導演張紀中拍攝大型武俠電視劇《神雕俠侶》而建,2005年1月竣工。而“西游記樂園”是為張紀中拍攝新版《西游記》電視連續劇而配套搭建的場景,位于神雕俠侶影視城西南角“活死人墓”、“陸家莊”附近區域。景點包括花果山水簾洞、蟠桃園、原始森林、高老莊、白骨嶺、白骨洞、地府等場景。
走進蟠桃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令人垂涎欲滴的桃子掛滿枝頭,孫悟空偷吃蟠桃,戲弄七仙女的戲就在這里拍攝。蟠桃園修建于2009年,四周由暗紅色花崗巖構成圓盤狀,盤上做了7棵巨型桃樹,每棵桃樹都是用鋼筋和玻璃鋼、水泥制作的,可以假亂真,巨大的桃樹、桃子可稱華夏第一。
來到孫悟空大鬧冥府拔動六道輪回的拍攝場地,仿佛來到另外一番天地,顯得陰森可怕。據導游介紹,這個場景以六道輪回為中心,四周圍成半圓的是七張雕有漢代青銅紋的寶座,這是十界閻羅中的七位。輪回塔的塔尖會不斷吸入發光的小魂魄,隨著輪子不斷轉動,按著善惡產生六種不同的分流,好的入三善道,惡劣的入三惡道。
從地獄出來,迎來的便是兩座大山,那便是孫猴子稱大王的花果山和水簾洞。花果山有大小七十二洞天,最為出名的便是水簾洞,這個洞口瀑布群落差30余米,寬達60多米,僅比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矮20多米,但瀑布寬度卻比它寬30多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人工瀑布。
游完水簾洞,我們又去了白骨嶺、白骨洞等景點,至于鬼怪的生活場景,需要你先練練膽子再去闖一闖。
春秋戰國城:傾聽歷史的回響
緊挨著西游記樂園,便是象山影視城二期――春秋戰國城了。據了解,春秋戰國城是專為陳凱歌拍攝電影《趙氏孤兒》而修建的。總占地面積152畝,建筑面積43000平方米,由城墻、城樓、桃園行宮、趙盾府、屠岸府、莊姬府、公孫府、軍營、街道、廣場及貧民區等組成。
走進城門,首先進入視線的是平民居住區,左右都是茅舍,有些許破敗,彎曲的街道則是普通百姓貿易交流的地方,手拂過斑駁的墻體,仿佛置身于喧鬧的街市,處在穿梭的人群當中。走進桃園行宮,這是城池內最蔚為壯觀的一座,城墻、城門、大殿、長廊,行宮內的建筑連成一體,站在城墻上俯瞰城內全境,平民茅舍、貴族府邸、喧鬧街市等盡收眼底,城墻上旆旗迎風招展,寫著“春秋戰國”的大紅燈籠在城樓上高高掛著,給人一種恢宏大氣的印象。與恢宏莊嚴的大殿相異,莊姬府隨墅別苑則精巧雅致,屋頂的鳳凰彰顯著主人的高貴,前院散落著一地的漢白玉沙子,翠竹、綠樹、沙礫、屋舍,一幅唯美的山水意境圖,一沙一世界的精神園林內,你可以閉眼冥想,感受異于城外的紛擾喧嘩,保留自己的天地空間。最讓人激動的是軍營建筑,虎賁軍、弓弩刀劍、畫戟鉤弋,中軍大營旆旗連天……似乎能聽見歷史深處那金戈錚錚、戰馬嘶鳴、鐘鼓聲聲的戰爭場景,頗有點沙場秋點兵的味道。
但這里看不到守城的將士,聽不到城上暮鼓晨鐘,耳畔只有陣陣清風拂過,只有那一縷縷陽光,穿過云層,投射在斑駁的城墻上。走在春秋戰國城里,穿梭于城墻圍廊之間,仿佛行走于漫長的時光隧道之中,身置夢境。象山本與春秋戰國沒有多大聯系,但塔山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曉塘鄉崛坡黃氏據傳為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楚國春申君黃歇之孫黃恒的后裔,為避秦亂,黃恒攜眷到此避難。而江南港浦由黃歇主持開竣者甚多,上海黃浦江因黃歇而得名,上海簡稱為申,也因他而得名。
無聲的建筑,歷史深處的回響,歷史終歸久遠,記憶也漸漸
淡忘,象山春秋戰國城雖不是歷史遺跡,卻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同樣的震撼。“春秋無義戰”,但《趙氏孤兒》卻分明為我們展示了一幕忠義之舉。佇立城樓而望,遠山茫茫、曲水繞城,幽深巷陌、古樓飛檐……居住在現代的小城里,車來人往,我們或已習慣于身邊的喧囂,但心底卻總向往著清靜。
“漁光曲號”環港游:旖旎風光海上行
大海有著無窮的魅力吸引著每個人,親近大海,飽覽旖旎海上風光也許是每個都市人的向往。吃過午飯,我們又驅車來到石浦漁港碼頭,乘著“漁光曲號”游艇,開始了我們的海上游覽。
登上游艇時,每個人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游艇的名字很特別,感覺很有韻味。”同行指著船頭上“漁光曲號”這個名字說。導游告訴我們,“漁光曲號”是為了紀念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電影《漁光曲》所命名的。1933年,電影《漁光曲》在石浦拍攝而成,也將石浦漁村的昔時風貌、勤勞善良的漁民形象帶給了世界觀眾。
如今,縣海洋休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打造了漁光曲1號、2號兩艘游艇,開辟了環島和環港兩條航線,滿足了現代人休閑的需要。
在游艇上觀海的同時,還可以看到海邊漁師廟、銅瓦門大橋、媽祖像、東門燈塔、秤錘礁、東門漁村等景點。據導游介紹,石浦港是一個中心線長18千米,寬0.35-3千米,深6-57米,面積27平方千米的封閉型天然港灣。秦漢唐宋時已被開發,因為石浦港水上交通非常便捷,自古就有“一出東門便十洲”之稱。現在石浦港作為國家六大中心漁港,全國最大的魚貨集散地,每年數十萬噸的魚貨流向大江南北,石浦也由此被譽為“東方漁都”。
此時,海面上海鷗低飛,遠處隱約看到山坡上的漁師廟,這是專門為紀念漁師而建的。據游艇上一位老漁民介紹,海豚在每年農歷的三月都要成群結隊進港,在漁師廟前跳躍擺尾,場面非常壯觀,但是現在由于漁輪急增,海港受到污染,海豚也很少進港了,而興建漁師廟,一是為了紀念昔日石浦港的特色景觀;二是告誡人們保護海洋環境,還石浦港一個自然和諧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