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第1篇: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關鍵詞】道家;文化;自由

    中圖分類號:B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2-153-01

    產生于春秋戰國時代的老莊哲學,提出了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截然不同的思想觀點。在老莊哲學中,自由思想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從老子的“清靜無為”、莊子的“逍遙”到魏晉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不為五斗米折腰”,再到唐宋明清,自由思想皆有體現,且影響深遠。

    老子主張的是“道法自然”世界觀,他有游世的境界,又有化民的抱負,但卻站在旁觀者的立場靜觀社會政治的發展,認同清凈自治的自由之道。老子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保ā独献印罚┱f讓萬物、天下自由發展,從而達到“自化”“自定”。老子主張使人民在“見素抱樸”中養成“公序良俗”,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小國寡民”的理想國家。這正體現了老子“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老子的這一自由理念對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成功實施有深遠影響,漢代初期出現了“官府若無事”,“事少而功多”,“我無為而民自化”的清平局面。

    與老子的自由思想相比,莊子的自由思想更多體現在對宇宙的思索,對現實的超脫上,更加個性化、藝術化、理想化、精神化?!跺羞b游》一文中,自由思想是其主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闭f的正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由境界?!肚f子·至樂》中《魯侯養鳥》一文“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北砻嬲f的是養鳥、實際說的是治民要順乎自然,使其自由發展。《莊子 齊物論》一文:“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這也體現莊子向往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到達逍遙自由的境界。蒙培元說“莊子哲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心理的自由境界?!鼻f子的世界,是一個天地的、超現實的、虛無飄逸的自由王國,雖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但仍令歷代文人心向往之。莊子的自由,是“無待”,是“不以物為累”,是“天人物我之并存齊在”。

    莊子批判黑暗現實,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適應了漢末魏晉士人的需要。所謂魏晉風度其實也打上了莊子時代的思想印記。竹林賢士的放浪形骸,超凡脫俗的個人品格是自由思想的外在體現,他們批判政治黑暗,向往心靈的自由與人性的升華,他們有的追求養生,有的退隱不仕,有的高唱無君,有的尋求享樂。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對莊子思想繼承、發展、改造,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的詩文中,隨處可見莊子思想的影子——流詠蘭池,和聲激朗。操縵清商,游心大象?!薄澳克蜌w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薄拔[清風。鼓檝容裔。放棹投竿。優游卒歲?!痹娭刑峒暗摹坝涡拇笙蟆啊坝涡奶薄皟炗巫錃q”,體現了嵇康對“游心”“優游”的向往,是空靈、美麗、詩化的自由觀。《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一書中說,嵇康把莊子哲學人間化,詩化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陶淵明在躬耕生活中也找到了美與自由---“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碧諟Y明“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陶淵明的歸隱,是對老莊思想的實踐。

    唐代李白是一個思想復雜,集“儒釋道”于一身的詩人,道家世界觀指引著李白蔑視傳統,笑傲王侯。他常把自己比作大鵬,“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頗有莊子“逍遙游”的精神意味。李白是一個積極入世者,但又是一個有自由飄逸理想的天才詩人,他的思想是馳騁東西、道法自然的,他創造出很多風神悠遠,自在天然的絕妙詩篇,李白欣賞美、創造美,將道家的自由精神藝術化、文學化了。

    第2篇: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筆者查閱了人教版《高級中學課本?語文(第三冊)》(1995年11月第2版)、人教版《高中語文實驗課本?文學作品選讀(上)》(1998年2月第2版)和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配套用書?語文讀本(必修三)》(2009年7月第4版)對這句話的注解,幾種教材對“養生”作了不約而同的解釋“養生之道”。――等于沒解釋!況且,庖丁講的解牛之道與文惠君講的“養生”究竟有什么關聯?注釋沒有提示。毫無疑問,“養生”成了理解全篇文字的關鍵之關鍵。

    李行健主編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對“養生”的解釋:①(動)保養身體,增強生命力;②(動)畜養動物。人們頭腦中的“養生”一般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調理身心,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增強體質。眾所周知,教材所作的注解應該是現代漢語的常規意義。

    但《庖丁解牛》中的“養生”真應是人們對“養生”的習常理解?筆者認為莊子(文中借文惠君之口)講的“養生”與現今人們講的“養生”根本不是一碼事。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通常走兩條路:一條儒家“入世”之路,另一條是道家“出世”之路。兩種觀念熏染浸泡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士大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響。相比之下,人們更容易誤讀莊子,認為莊子沒有社會責任感,逃避社會現實矛盾,隱忍消極。這些誤讀有的是人為歪曲所致,更多的是不求甚解造成的。

    平心而論,莊子的確避免矛盾激化,但他是在求索如何適應現實社會環境的方法,進而探尋一種便利的治世理念。從根源上說,莊子的人生追求和政治追求與他所處的戰國時期紛繁蕪雜的“國際”“國內”政治環境緊密相關。莊子的處世治世理念跟在后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儒家思想呈現出了兩種“不同的面孔”。但如果說儒家思想是“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積極治國理念,那么莊子思想實際上就是一種“物我合一,順其自然”的和諧治世思想。他思考和追求的是人該怎樣與自然、他人、社會相容相生。也就是說,莊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在“人本”之上的,是超越國家、集團甚至人的自身這些狹隘觀念的更高一級的“普世”觀點。而人們尋常認為的莊子思想“消極”說多源自于政治框架理念,并非學術層面的研究與探討。

    理解了莊子,就知道將《庖丁解牛》中“養生”理解成現代漢語的“養生之道”(強身健體、頤養天年等)是望文生義了。

    庖丁在為文惠君展示殺牛的絕技后刻意強調“臣之所好者,道也”,歷數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縱橫對比,并對自己的“解牛之道”作了精辟解釋。文惠君這才說:“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庖丁的“解牛之道”是文惠君體味、總結“養生之道”的誘因。庖丁解牛時“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技經肯綮之未嘗”,因而用了十九年的刀“若新發于硎”。刀是在有意回避“大”等硬骨頭,也就是在回避矛盾以求保全刀鋒,否則庖丁也得“歲更刀”或“月更刀”了。生活的常理啟發了文惠君的處世之道和治國理念:為人處世要善變通,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處世策略,回避矛盾,以求“明哲保身”;治國安邦要順應民意,休養生息,罷兵休戰,恢復促進生產,使百姓得以養育繁衍更多的國民,最終達到無為而治。所以,“養生”就是“養育生靈”,“生養天下蒼生”之意,“養生”亦即“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養生主》)。從常人角度說這是合乎時宜的“處世之道”,從國君角度說這是智慧高明的“治國之道”。

    文惠君是魏國的第三代國君,在即位初期便屢次打敗秦孝公,逼迫秦國從櫟陽退回雍城,公元前364年把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公元前360年又開通鴻溝,軍事上重用大將龐涓,魏國一度達到極盛時期。這些肯定與文惠君的治國理念不無關系。文惠君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梁惠王,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君主。

    第3篇: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關鍵詞】《莊子》 莊周夢蝶 文學意象

    意象是中國古代藝術理論和美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中國傳統抒情文學的重要范疇。意象是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的有機統一體,是藝術家對物象從感性到理性進行概括集中,提煉升華的具體過程。意象以有限的形式負載著無限的意義內涵和豐厚的文化內容。《莊子》中的“蝶”意象就是這樣一個言與意的統一體。

    一、“蝶”意象的形成

    “蝴,原本作‘胡’,《玉篇·蟲部》:‘蝶,胡蝶?!蹲謪R·字匯補》:‘蝴……蝴蜂蝴蝶,古惟單胡字,后人加蟲?!墩滞ā罚骸窈咀骱?,俗加蟲作蝴?!钡畛跏亲鳛橐环N生物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后隨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不斷深入,蝶慢慢進入文學的視野。在中國文化中,蝶不僅是自然之物,更多的是作為自由自在的象征翩翩飛舞在人們的心靈世界。

    蝶作為自由象征的源頭最早是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中,“這也是蝴蝶首次出現在中國文人的文化視野里”,之后被眾多文人所引用,成為經典意象,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莊周夢蝶”在《莊子·齊物論》篇提到:“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這主要是說,莊周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沉浸在這悠游飛揚的愜意之中,而渾然不知莊周為何物。結果醒來后發現自己仍然是莊周,而夢中的蝶卻已經不知去向。于是莊周發出一個天問:到底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莊周與蝴蝶是有分別的,但在夢中卻無法區分,這就是大道物化的作用??!

    《莊子》中的“蝶”意蘊無窮,它承載著莊子的思想在文學史上遨游,歷代文人對其理解和解讀更加豐富了它的意蘊。

    在莊子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文人們往往引用“莊周夢蝶”的故事來抒發他們人生如夢、變化無常、時光易逝的惆悵與感嘆?!霸诹撂扑蔚脑娢闹?,莊周夢蝶的內涵由哲理性演變為情感性”。“唐宋之后,莊周夢蝶典故在戲曲和小說中被俗化,已經與莊子的哲學思索本身,與漢魏唐宋詩詞化用夢蝶表達的惆悵或恬淡等人生感悟大異其趣,更多地表現了市民道德意思和社會庸俗的一面?!钡搅私F代,由于新詩的興起,蝴蝶在作品中或作為詩境中自然景觀的要素或作為文化原型代表源遠流長的愛情、親情和人情的精神等,在個性的詩人筆下,構成新詩中色彩斑斕的詩篇。

    二、“蝶”意象在《莊子》中的重要意義

    “蝶”意象在《莊子》中有何意義呢?在莊子生活的時代,社會處于激烈的動蕩之中,諸侯戰爭,臣弒君之事層出不窮,道義被裸的的暴力所代替。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莊子不能直言其物,因為直敘衷腸是沒有人能夠被理解和在意的,他不得不用夢的形式來曲折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主張。莊子在社會中不被理解,與當時的社會溝通產生了障礙,不得不去尋找一種心理平衡。而他所尋找的這種平衡,正是蝶這個意象可以表達的東西?!霸跇s格看來,一種象征,無論是出現在夢中還是出現在白晝生活中,都同時具有雙重重要意義。一方面,他表現和再現了一種受到挫折的本能沖動渴望得到滿足的愿望;另一方面,它也是原始本能能量引導到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中去?!倍暗币庀笳乔f子思想的象征。

    “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它象征著自由、美麗及快樂。這一意象符合莊子的情趣,當莊子在夢中聚精會神地觀照這一孤立絕緣的蝴蝶,并用情趣貫洽其中時,就產生了這樣一種能表現他內在生命情趣的形象直覺——蝶的意象。此蝴蝶已非彼蝴蝶矣,它是一種形象直覺,而非客觀物象,是體現了莊子“物化”境界的有意味的形象,更是莊子達到“逍遙游”的審美自由境界的載體。

    隨著歷代學者對莊子思想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其寓言中意象的研究不斷完善。但其中對“蝶”意象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筆者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莊周夢蝶”中的“蝶”意象作進一步探討。

    三、“蝶”意象的內涵

    (一)自由逍遙

    “蝶”象征著一種精神自由的境界。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提到:“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边@一句點出莊子的哲學精髓,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世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世,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在這里“蝶”意味著是一種自由逍遙的境界,而莊周是喧囂人世的代表,莊周渴望擺脫喧囂的人世步入逍遙之境,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無法實現,因此只有通過“夢”來達到“蝶”的境界。莊子在《逍遙游》里討論了兩個層次的自由境界:一是列子御風而行,是“有待之游”,即有所憑借的“身游”、“物游”,是相對的、有限的自由。一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是“無待之游”,即無須憑借任何外物的“心游”、“神游”,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自由境界,莊子稱之為“游心”、“物化”。顯然,莊子所追求的是后者,而“蝶”就是通往這一境界的媒介,同時也是這一境界的象征體。

    (二)人生如夢

    “蝶”還象征著“人生如夢”,是將人生喻于一片歡欣的美景之中。莊子在蝴蝶夢中以藝術的心情,將人類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境域予以無限地美化,“蝴蝶夢”在莊子心目中是一個美夢,是他一直以來都在追求的一個夢,但當夢醒之后莊子卻是失望的,陷入了迷惘之中。在莊子筆下,人生在世似乎什么也不能確定,所有的見解都是片面的,可以否定的,也許人生恍如一夢,所有的是是非非在大夢混沌中皆可抹平。顯然,“蝴蝶夢”中所蘊涵的那種夢覺不分的惶惑很容易讓人懷疑人生的真實性與合理性,產生“人生如夢”的意識。

    (三)“物化”之原型

    此外,莊子之“蝶”還表達“物化”之原型,莊子之“物化”是指人和物之間的對立消除后的交融化合,它意味著莊子對物我彼此的共相的心理性“提煉”、“固化”和形式化完成,這種在特定條件下以特有形式出現的意象就是具有先天性特點的原型的再現。由于人必須斷絕感官與外界的接觸,閉目塞聽之后方能入夢,因此對于逐物的世人而言,則應擺脫物色,去除內心的物欲、私欲, 讓異化、奴化的精神如蛹之破繭而出,化為輕盈翩飛的蝴蝶,真正領悟到超拔、浩瀚的自由開闊的“物化”境界。而萬事萬物又皆處于遷流變化之中,彼可為此,此又可為彼,莊周可以轉變為蝴蝶,蝴蝶亦可以轉變為莊周,周蝶雖有別,但可以互相轉化。這正是萬物遷流變化的道理,即“此之謂物化”。

    以上是前人對“蝶”意象研究的觀點,下面筆者就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蝶”意象進行進一步探究。

    (四)道通為一

    “蝶”意象蘊含著莊子“道通為一”的哲理。在“莊周夢蝶”中,莊周化蝶、蝶周不分的荒誕之象,正隱喻著那和諧統一、混沌不分的自然本真。

    莊子在對待“分”和“異”的問題中提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大小、壽夭等是經驗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差異,但在莊子看來,這種差異并不構成事物之間絕對的界限。從外在的形態和生命的延續上看,泰山與秋毫、殤子與彭祖無疑相去甚遠,而相對于具有本原、根據意義的存在的形態而言,其差異又具有相對性。

    “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的疑問,實際上是莊子對萬事萬物發展變化,作“道通為一”的思索。莊、蝶混沌不分而“又有分”的意象,可謂象征性地表現了這種“道通為一”的哲思?!昂c?”、“周與?”這是在問之中包含著“萬物為一”的哲理,而“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則隱喻著每種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征,而這種個性和特性又不是僵死不變的。“周與蝴蝶必有分矣”表面看似乎是講“分”,但其深意是在“變”和“通”。事物的性質皆非固定不變,“是”與“非”,都不是絕對的,萬物正由“變”而“通”而“為一”。莊周夢為蝴蝶,正是以生動神奇之變,詩意地表現了這種“物化”。

    莊子以“蝶”喻“道通為一”的哲思,實際上是啟示人們,站在“道”的高度,以全面、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則世間的一切人為設定的所謂判斷標準及是是非非都是毫無意義的?!爸芘c蝶必有分”這種“分”就是變化,但從本質上來說這種變化最終是“通”而“為一”的。因此,莊子借“蝶”啟示世人應開闊視野,打破僵化閉塞、偏執一端,以豁達和包容的態度去面對充滿變數的人生,才有可能進入“蝶”所喻示的逍遙自由之境界。

    (五)萬物齊平

    “蝶”意象還蘊含著萬物齊平、萬物平等的道家思想。筆者在翻閱前人資料時發現,老子所開創的道家思想在莊子“蝶”意象中有所體現。

    《老子·二十五章》中寫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在此老子提出泛愛萬物的主張。而莊子則把泛愛萬物的思想表述得更為清楚,《莊子·馬蹄》篇提到: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在這短短的文字中,莊子反復致意,在最理想的社會中,人與包括鳥獸、草木在內的天地萬物是互不傷害、和平共處的。

    在莊子的“莊周夢蝶”中,莊周覺醒后之所以分不清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是因為莊子本能地把莊周和蝴蝶劃分為一類,平等地對待,然后置于夢中。本能地反映了莊子在看待萬事萬物時所持有的觀點。

    就局促的生活經驗和有限的理性眼光而言,“莊周”和“蝶”是不同的兩種生物。而莊子在“蝴蝶夢”中以“夢”為平臺,使得“莊周”與“蝶”有了平等對話和自由轉化的可能,在莊子的潛意思里,“莊周”與“蝶”是平等的,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而這個條件就是“夢”。通過這個“夢”,“莊周”在夢中幻化為“蝶”逍遙地遨游,而在夢覺后產生“周”、“蝶”不分的疑惑,也就充分說明萬事萬物在最初都是平等的,在這種基礎上也就有了“物化”的可能,因此“蝶”還寄寓著“萬物齊平、萬物平等”的道家思想。

    四、“蝶”意象的文化傳承

    “莊周夢蝶”中的蝴蝶意象,穿越千古,在思想和藝術兩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暗被蜃鳛橐粋€美麗意象,或作為一個動人典故,被廣泛運用在后世的文學作品中。

    戰國之后,有個別詩賦對“莊周夢蝶”的化用與莊子的自然哲學思索和養身處世思想還有近似或關聯,后世的詩文中,“莊周夢蝶”意象基本上是用于情感的表達,并且含義逐漸固定,大部分情況下表達哀愁、惆悵情緒,少數是放達、飄逸情懷。

    第一,文人們往往借助莊周夢蝶的故事抒發人生如幻、變化無常、時光易逝、富貴不可求的惆悵與感嘆。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中寫道:“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由“莊周夢蝶”感嘆世事難料,變化莫測。

    第二,“蝴蝶夢”還常寄托著文人才子們對故國、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有國不能報,身陷異國他鄉的庾信就借蝴蝶抒發了自己對故國的思念。他在《擬詠懷》中寫道:“尋思萬戶侯,中夜忽然愁。琴聲遍屋里,書卷滿床頭。雖言夢蝴蝶,定自非莊周。殘月如初月,新秋似舊秋。露泣連珠下,螢飄碎火流。樂天乃知命,何時能不憂?”這里作者把蝴蝶夢與初月、舊秋等一系列意象聯系在一起,組成了一幅秋日月夜懷鄉圖,滲透著作者對故國故土的思念之情,使人黯然淚下。

    第三,“蝶”還寄寓著文人們恬淡的生活。一部分詩人或隱居山林,或身在田園,過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生活,勞作之余手捧《南華》,與莊蝶共舞,盡情陶醉于大自然中。在他們筆下,蝴蝶夢抒寫著詩人們閑適恬淡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他們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唐人錢起在《衡門春夜》寫道:“不厭晴林下,微風度葛巾。寧唯北窗月,自為上皇人。叢筱輕新署,孤花占晚春。寄言莊叟蝶,與爾得天真?!痹娙伺c清風、明月同在,無憂無慮得就像莊周夢中之蝶,率性天真。

    歷代歌詠“蝶”的詩文源源不斷,并在詠唱中延續著、擴大著“蝶”意象的文化意義,從中可見“莊周夢蝶”的思想藝術永恒魅力,亦可見一種文化傳承的強大生命力,還可見“蝶”之詩意之美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重要審美意識,“蝶”之意象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經典的意象。

    參考文獻:

    [1]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M].中華書局出版,1980.

    [2]沈祖春.蝴蝶漫說[J].文史知識,2006,01.

    第4篇: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在書中,作者提出,“老子哲學具有生態學的特質”這一基本認識,“被西方生態學者稱之為東方‘綠色圣經’的《老子》所倡導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或生態和諧觀,與當代深層生態學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題所揭示的人與天地山川萬物等組成的自然,乃是自然的本然和理想狀態,這為當今生態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詮釋空間。為此,作者仔細分梳老子哲學的基本價值形態與概念、命題邏輯,充分展示經典所具有的超時代魅力,通過結合中西、古今人類面臨的生存困境,挖掘老子思想中的“原生態”的生態智慧并進行現代生態學意義上的解讀,展示并豐富了中國生態哲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對于探索和推進中國古代哲學的現代轉換進行了可貴和有益的嘗試。

    道家哲學本質上是生態的,不過道家哲學的總體指向并非針對嚴重的生態危機而提出的,或者進一步可以說,整個中國傳統哲學在主旨與關涉上不能單純地規約為現代生態哲學。在書中,作者認為,作為今人要在《老子》五千言文本中把握它的生態思想就需要現代學術意義上的體系建構。這如同滿地的珠子,如何能夠取針用線將此一一串接起來,對研究者來說并非易事。令人欣喜的是,作者以討論《老子》思想為起點,以闡釋生態問題為視域,梳理出“道法自然”“生態之道”“天人之論”“道性思維”“道技之辨”“無為而治”“無為為益”等為內容的邏輯體系,從而深刻闡釋了老子哲學的生態意蘊,最大可能地重構了老子生態哲學的邏輯框架。可以說,以上的范式安排做到了述之有據、論之有理,為道家哲學與生態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頗有價值、啟人心智的新思路,從而也彰顯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原始道家,以老莊為代表。老子講道法自然、致虛守靜,莊子講委運任化、全性葆真;老子講無為而治,莊子講生命逍遙。老子守拙藏智,莊子崇真任情。如此看來,老與莊在哲學理趣之間的微妙差別,似乎讓人聯想,莊子所代表的道家哲學更容易闡發出現代視域下的生態之道,而老子哲學則被后世更多地引向“君人南面之術”,衍生出“貴無”“反智”的政治哲學。這種認識當然有一定道理,但作者并未因此固守成見,相反,通過的嚴密論證,我們看到老子哲學中蘊含的生態價值同樣豐富而深刻。在書中,作者以“道”為老子生態哲學的本體依據,著力闡釋了“道”所承載的生態價值的非功利性、生態世界的多樣性、平等性與一體性特質;在天人之論中,作者針對《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論述肯定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維度以及老子生態哲學的審美情懷;在“道性思維”與“道技之辨”中,作者將道性思維劃分為顯性與隱性兩方面,區別詮釋了老子工具之技與通道之技的不同旨趣,并以此為視角對西方近代以來歷史與文明的異化提出了中肯合理的評價。

    第5篇: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關鍵詞: 莊子 逍遙游

    早在遠古時代,智慧的人們就開始注重珍愛生命了。然而,在現實中,在現代這樣一個發達的社會里,還是存在著那么多的人蔑視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校園的自殺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除了對這些年輕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們的鄙視。他們不懂得珍愛生命,就算他們有太多的煩惱和壓力,也不應該選擇自殺來解決。自殺之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懦夫的表現?!昂盟啦蝗缳嚮钪薄傲舻们嗌皆诓慌聸]柴燒”這些古人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生命的力量是很偉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沒有完不成的事?!吧\可貴”當我們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殺人數,我們又是怎樣一種心境呢?再回到莊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給予和饋贈,生命是寶貴的,是一定要珍愛的。只要是有損于生命的東西,都要拋棄。我建議那些想要輕易放棄生命的人去好好讀一下莊子的書。

    首先,談一下莊子:

    1 談“莊子”

    莊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他不僅繼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為老子當之不愧的繼承人,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多方面的拓展。莊子的思想有著鮮明獨特的風格和經久不衰的魅力,其風格和魅力是來自于他所表達的智慧和智慧的表達。莊子不僅是一個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學家,有著卓絕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美學家 ,充滿著浪漫的氣質。莊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約,尤其是《逍遙游》一書,瑰偉奇特、文采絢爛,不愧稱之為“天下第一奇書”“百家之冠”。莊子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至人”“神人”“圣人”

    1.1 至人莊子

    “莊周夢蝶”——莊子夢見翩翩飛舞的蝴蝶,但醒來之后,莊子搞不清是他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他。這是他忘卻自我最好的論證。莊子主張“物我兩忘”“坐忘”“忘乎物,忘乎天”“忘己”,要求人們不奔走勞累,去掉聰慧的才智,忘掉身軀,摒棄知識,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莊子崇尚“獨往獨來”“逍遙于天地之間”“游乎塵垢之外”的高潔境界。莊子看透生死,揚言道:“天地是我的棺材墓穴,日月星辰及王五都是我隨葬的珠寶。”

    敢問,天下幾人能做到如此高的境界? 莊子———千古圣人也!

    1.2 神人莊子

    莊子以超脫世俗的神人自喻。說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的肌膚如冰雪潔白,風姿卓越如處子,不食人間五谷,餐風飲露,騰云駕霧,驅馳日月,而奔馳暢游于宇宙之外。莊子很清高,他隱逸江湖,生活很艱苦,即使去見魏王也是穿著打補丁的衣服。當楚王邀請他做宰相的時候,他卻說:“我寧愿游戲于草澤污泥之中自得其樂,不愿寄身于國家而身不由己!”斷然拒絕。莊子輕視權貴,視權貴如“臭爛的死老鼠”“腐肉”

    敢問,天下有幾人能做到如此高的境界? 莊子————真正神人也!

    1.3 圣人莊子

    莊子追求“復歸于樸”,保持生命的純樸,人性的真實,反對外在物質,名利等對生命的牽累和異化,他更指出天下之人都以外在物質改變自己的本性—“小人死于利,士人死于名”;在莊子眼里,他們都是在殘害本性。如果人被外在物質奴役,心被身體所驅使,終身奔波而不見成效,疲憊勞累而不知人生的目的整理,這樣的人實在是太悲哀了!莊子認為,大與小,長與短,美與丑,是與非,有與無,此與彼,生與死的概念從宇宙的高度來看,都是等同的“萬物皆一”,天地就只有一種元素,萬物不外乎一馬“白馬非馬”。一切界限、標準、度量都是人為的,沒有絕對的東西。一個人只有完全消除心中的多與少,生與死,是與非以及我與外物之間的界限,才能獲得絕對的幸福,成為精神自由,不茍名利的“圣人”

    敢問,世上能有幾人能做到如此高的覺悟? 莊子———絕對圣人也!

    莊子留下的絢爛文化太多太多,“逍遙游”是《莊子》邏輯的起點,也是《莊子》邏輯的終點。就“逍遙游”我也簡單闡述一下我的理解。

    2 論“逍遙游”

    2.1 就“逍遙游”這一個詞語來說,它就顯現出超凡脫俗,飄然靈動,境界高遠,當然,它也是最能體現莊子思想特質和浪漫風格。

    2.2 是逍遙游的背景,“逍遙游”產生于歷史上急劇變革、動蕩不安的先秦。莊子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表達了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體現出不甘屈服的自由意志,而“逍遙游”正是這種自由精神的體現。“逍遙游”根植于楚國古老巫文化的肥沃土壤,充滿神秘飄渺和瑰麗浪漫的想象?!板羞b游”是個體心靈的漫游,主要通過體道實現心靈的徹底解放,達到絕對自由的精神狀態,是一個物我不分、與道合一的理想境界?!板羞b游”主要是喻心靈之逍遙自得。莊子之逍遙游有今日精神自由的含義?!板羞b游”是通過對自身心靈的否定,達到心靈上的寧靜狀態。

    2.2.1 “逍遙游“的心靈維度

    “逍遙游”是體道之游,道是無,體道的心靈也應該是無,道是靜寂的,體道的心靈也應該是寧靜的。莊子的”逍遙游“是體道之游,游于道就是游于無,即游于“物之初”。

    莊子強調“無己”“無功”“無名”,能做到這些的也只有“真人”“神人”“圣人”。所謂“無名”,就是“不以天下為事”,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與眾人和諧相處,與道合而為一。所謂“無功”,就是“不以物為事”,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所謂“無己”,就是“喪我”,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精神與自身形體的關系,就可以做到無所依賴、無所對待,消除精神的對立面,從而徹底消除主客對立的狀態,使精神獲得高度的自由。

    體道之游需要“心齋”,這種特殊的心境,即是一種排除雜念和欲望的精神修養過程,它是一種自然無為的心境,此心境是一種寧靜,是一種和諧。體道之游尚需“坐忘”,即“忘形”和“忘知”。

    2.2.2 “逍遙游”的人生維度

    第6篇: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關鍵詞:莊子;世界觀;人生觀

    一、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莊子,姓莊,名周,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莊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莊子創建了我國哲學史上重要的哲學思想,他是在老子之后,道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是道家學派的首創人,是在我國的哲學史中能和儒家和佛家相提并論的重要思想。它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不可小覷的地位。

    莊子的人生哲學是其哲學的主要內容。莊子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是同于大道。世界上的所有形式“存在”都溶解于大道之中?!暗馈本拖袷恰昂诙础币粯?,大千世界都包含在其中。

    莊子和老子是有一定的差別的。老子主要看重在事物對立面之間追求平衡。老總塑造了對立面之間在運動中的彼此轉化關系。“道”既萬事萬物相對立面存在的根本,同時還是事物相對立面運動產生的主因,事物對立面運動的最后結果都同歸于“道”?!暗馈钡谋举|一方面是領導者;另一方面也是決裁者。并且道就好比是事物相對立面之間的第三方化作一個統一體。世間的多有事物經過“道”的轉變形成自己規律的運動模式。“道”同時也能轉化事物本身與它內部對立面的存在。因此,“道”包含了一切。

    莊子的哲學思想觀,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但是不完全和老子的思想一致。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看作是世間萬物的根源。莊子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贝蟾诺囊馑际牵蟮赖恼嬲琛⒕A是用來修身齊神身;它的余緒是用來治理國家事務的;它的糟粕用來教化天下人民。莊子還說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他的意思是說不能因為人的欲望去破壞了大自然天然的事物,不能因為人情世故而損害他人的利益,不能為了自身的貪欲陷入名利之中。認真謹慎的遵守天道不背離,才是發璞歸真的處事態度。

    莊子認為“道”本身是沒有限制的,是無邊無際的,而且他人為“道”也是無所不在的?!暗馈敝貜娬{事物的自身生長和自身的轉化。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彼倪@個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

    莊子覺得所有的事物是處于“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這樣,他就忽略了事物的穩定和差別這兩種性質。莊子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意思是萬物皆為相對辯證,只在于角度不同。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之大,泰山也有看起來很小的時候;早夭的人可以視為長壽,而彭祖也能被說成短命。一切都是參照而言。

    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

    我如萬物,萬物如我,可以理解為自尊、愛人;要對”是“與”非“有等同的態度,不厚此薄彼。莊子的思想內涵深厚,他的思想是跨時代的,即使是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繁雜的大時代中,也具有無比重要的社會意義。莊子的人生哲學思想包括很多東西,萬事萬物歸于其中,然而卻并不能感受它的存在,這就正式莊子“道”的博大精深之處。

    二、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基礎

    我國古代很多的哲學觀思想,大多都是圍繞現實政治展開的。在先秦時期,雖然產生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墨、道、法、名、兵、雜等思想的各放異彩,但是各家思想所討論的問題仍然集中在現實政治層面。儒家講仁和禮,墨家講兼愛、非攻、尚賢,法家強調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意義,陰陽家用五德轉移解釋王朝的更替,縱橫家致力于合縱連橫,兵家研究軍事作戰策略,雜家博采各家之說。他們把思想的鋒芒對準倫理道德和封建統治,對于個人的生存問題,卻談之甚少。與之不同,莊子思考的重點不是社會,不是倫理,不是道德,更不是統治,而是人的生存問題。恰恰是由于單個個體生存存在著太多的困難,莊子以莫大的悲憫之情,希望人能從困難中解脫出來,才產生了莊子的人生哲學。莊子人生哲學思想就是逾越生存困境,獲得逍遙自在的人生??梢哉f,是人的生存困境,催生了莊子的人生哲學思想。生存困境,是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人生問題,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生存困境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是它的本質內容是相似的。韓林合指出:人作為經驗主體都會面臨許多根本的人生問題。首先,人們在經驗世界里找不到絕對的價值;其次,經驗世界對于個人來說是給定的,是他不能不接受的,世界意志獨立于經驗主體的意志;再次,經驗主體本質上必然是依賴于世界意志的;第四,經驗主體必有一死。這四個方面的問題,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人們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對的。在莊子的時代如此,在現代也是如此。也就是說,莊子在兩千年前面臨的那些根本性的人生問題,如今依然存在,并且繼續困擾著人們。這也決定了,產生于戰國時期的莊子的人生哲學,在當下仍然有價值、有意義。

    莊子的生死觀,是在他所處時代的生死困境的觸發下,在他企圖超越死生之困的努力中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棍戰、社會動亂、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死亡隨時都有可能降臨。此時,對死亡的恐懼折磨著這些無法掌握生殺大權的人們,他們惶惶而不可終日。這幅悲慘的社會圖景,觸發了莊子的反思,從而形成了他的企圖超越死生之困的獨具特色的生死觀。經過在認識層面上的將生死齊同看待,到現實人生層面上的生不如死,再到人生境界層面上的不知生、不知死,莊子最終實現了對死生之困的超越。

    人只是宇宙萬物的一份子,面對著龐大的自然和社會,個體的人顯得十分小和羸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有太多的不得已,有太多的無奈。面對著席卷而來的命運大潮,莊子講“安命”。莊子的安命,指的是自我主動地順應大道,安然地接受命運為我安排的一切遭際,不以之為悲,也不以之為喜,不拒絕我該承受的,也不過多的奢求。在一切的命運安排之中,見道之真謫,并順應它,便能夠實現最高的人生境界——與道同而為一。莊子的安命,是對最高人生境界的追求,并不是消極地避世,而是積極地自我救贖,對人生是有益的。

    三、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內容

    (一)反對物役,追求人格獨立

    在莊子生活的時代,戰火紛爭,他深刻意識到當時社會的百姓深處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的黑暗造成了很多的不公,強者欺壓弱者,人們受到外在事物的奴役。莊子認為人們已經不再是清心寡欲的狀態,很多人受到外界事物的誘惑,使其欲望越來越強烈,不斷的發展膨脹不滿現狀。同時受利益的驅使,追求名利和地位,窮極一生,被外物牽絆奴役,最終成為了名和利的奴隸。這些人就好比“以侯之珠,彈千仞之雀”莊子認為這些人猶如“以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他們花費了作為人最本真的東西,即人的性格。他們不惜扭曲人性來獲得那些十分卑微的功名利祿,這對于人來說,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的。莊子認為人最富足的狀態是其精神的滿足與享受,并不是對外界財富的追求和擁有。莊子的主張是追求一種真人的理想富足的精神境界。他對至人、圣人、真人、和神人都是倍加推崇的,在本質上尋求一種恬淡、舒適、豁達的一種人生態度。莊子告誡人們,生活在戰爭紛亂的時代,人的欲望泛濫不休。首先,要成為一個有理想,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其次,要保證人格的獨立,有尊嚴的生活。最后,人生要追求質樸的安靜生活,要做到返璞歸真,做到無欲無求,超越一切外物的束縛和制約,在廣大的宇宙間自在的遨游,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夠成為一個有品有尊嚴,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人。這也正是莊子一生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二)順應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莊子所主張的精神境界?!疤臁奔戎缸匀?,“天地與我并生”就是說化自然于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壞自然之道?!叭f物與我為一”就是讓我免除了物我之別,大小之分,體驗“無往而非我之妙”?!疤斓嘏c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順應自然,免除物我之別而融于天地萬物之間。

    莊子認為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天性,而且莊子認為人的天性是一樣的,沒有差別的。如果人想要做到保持自身純真的本性,擁有樸實的生活,就要做到無知無欲無求。莊子在談到真人時說:“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這里所說的真人應該具有常理、常情、常態。要回歸自然原有的純真,保持獨立自然的姿態。莊子認為人在自然中其靈魂可以接受自然的凈化,這樣人的思想能夠得到升華和充實。人本質上是屬于大自然的,要學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得到自然的凈化才能使人自身感受到幸??鞓?。

    莊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狀態是人和自然達到天人合一,自然和諧。莊子認為人自身的生命是歸屬于宇宙中,是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存在一定的聯系,是互通互惠的。在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要以自然為主,要適應自然界的天性,同時不斷的發展自我充實自我。但是,人不能夠不加限制隨心所欲的胡作非為,這樣會受到自然的懲罰,最終受苦的還是自己。莊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是精神上的一道明光,它將人的精神境界從世俗的水平提高到了“道”和“天”的崇高境界,至此才能夠表現出人生的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安逸恬靜的態度。

    (三)超越現實,追求人生境界

    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逍遙”,同時也是莊子道家學說的思想核心。“逍遙”是基于莊子對現實的社會黑暗的不滿和憤恨提出的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狀態。莊子主張生活早自然社會中要做到沒有約束,超然物外,自由自在。莊子認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是簡簡單平淡淡的生活,要擺脫庸俗逍遙自在地神游。這些精神的遨游是絕對自由的。在莊子的理想世界中,自由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境界,是超越一切外物的絕對自由。莊子最大的理想是自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逍遙游》)。能夠達到這種的境界的人莊子稱之為至人、神人、或真人。

    顯而易見,這種真人、至人的自由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夠達到的。莊子的自由有獨特的特征,是與眾不同的,這也正式轉子自由的魅力之處。這種魅力讓人們心甘情愿的去追求。莊子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每個人都可以修養自己。心齋和坐忘是修養的兩張方式,可以從人的內心深處將利害觀念和心智活動排除之外,達到無欲、不爭、無己的人生狀態,努力成為理想中的真人,進而可以體會到真人的境界,即自由帶來的灑脫豪放和豁達的韻味。

    總而言之,關心單個個體的存在問題是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實質。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幫助人們精神解放和自由,擺脫人生的迷惑不解,主張人性人格的獨立自由,追求人的內心的恬靜和精神的超越。要做到真正的人格自由、獨立和完善,就要超越物質對我們的吸附和誘惑,不要因為人生的飛黃騰達而改變了人性的高遠志向,更不能因為自身條件的缺失生活落魄而成為庸俗的人。莊子的人生觀哲學透漏著對人生和人性的態度。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值得探討和思索的,從莊子的人生哲學思想可以看出莊子對于人文精神的關注和追求。

    四、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意義

    在當代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物質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進步,同時精神文明也取得了極大的提高。但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還是會存在一些棘手的問題。社會在進步發展,處于不同的社會環境就要有不同的適應方法,尋找新的突破口來平衡新的處境,進而適應社會達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超越。

    莊子用自己的人生去踐行真人的境界,他給了我們一個令人向往的清心寡欲、無欲無爭的隱士形象。莊子對逍遙境界的不懈追求,對個人精神世界的不斷探索以及對人性本真,人性自由的研究為我們開辟了一個新的歸宿。通過研究莊子人生哲學,我們應該學會正視欲望的存在,對于人生中的困惑和坎坷的境遇,要學會自我在精神上進行救贖。

    莊子雖然主張無欲,但是他并沒有倡導禁止欲望主義。他一方面肯定了人性對正常欲望的渴望,一方面提倡人們要克制欲望的自生,在利益誘惑面前要堅守自我,積極參與但是不能越過人性本身欲望的界限,追求物質精神的雙重理想人生且不會迷失自我。人們需要的是超越眼前利益,避免狹溢的功利觀。能達到這種境界就要求我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建立起一道堅固的城堡來抵御各種利益誘惑的突破。強大的心理防線,是不會被外界事物所誘惑。我們遵循自然的生存準則,就要做到自然無為,人和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統一狀態。莊子主張的“無用”,并不是沒有用處,不等于無所作為、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恰恰相反,無用與于社會,就能從世俗社會中脫離,使心靈精神得以解放。用這樣一種消極超越的方式就形成了人的“逍遙”的積極條件了。莊子告誡世人不要爭強好勝,應該過一種無目的、沒有人為摻雜成分的自然生活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建立對于當今社會精神文明的缺失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

    莊子提倡“無心”“無欲”是對現實社會以一種超越眼前利益的豁達心態去面對生活。莊子告訴我們一切事物要順其自然,不可以更改強求,將自己的心靈放大,不斷開闊視野,這樣就不會讓自己陷入迷惑的漩渦不能自拔。我們應領悟莊子的忘我內涵,從自我中走出來,掙脫“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的生活,擺脫為物役、為物累的生活狀態,達到淡薄名利逍遙于時間的境界。莊子“安命處順”卻不失己的生活態度為那些面對紛擾卻不愿走入其中的人們提供了另類生活方式。當今社會是一個多變的大舞臺,我們所有人都自愿或被迫地加入其中,面對瞬息萬變的人生世事,有很多人選擇了隨機應變不斷的更換著自已的角色,但每次都會是一個很大人生轉變,難免對人生產生重大影響;有人選擇一成不變最后發現融入不了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最終會被淘汰;還有一些人他們既想堅守原則又怕被社會淘汰,找不到適合自己利人利己的生存道路。莊子“外化而不內化”的主張對他們恰好是對癥良藥,為他們選擇一個隨機應變與一成不變之間的角色——以不變應萬變,從而實現了他們既緊跟時代又保持自己清高的獨立人格的愿望。莊子的精神自由追求的是虛靜的境界,而虛靜明顯要求在行為上與世無爭,順應世化。這樣一來“自由”就陷入了逃避現實、自我安慰的牢籠,行動上的遲緩與精神上的超越兩者聯系到一起,這讓人覺得莊子的人生哲學是自身的矛盾。但實際上,莊子首先就把精神自由作為了歸宿,是用精神自由的理論來約束行為、審視行為,所有的行為都以精神自由為目的,成為了一種自覺,而非盲目。這樣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即使是委屈順從,也是有目的的順從,在順從中有著超凡的追求。在精神自由的指導下,順其自然的行為非但不是消極退步,反而被賦予了以退為進的色彩。

    第7篇: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關鍵詞\]天道;圣心;齊物;心齋;坐忘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25-0092-03

    在《莊子》中,“道”作為宇宙最高的本體,集中表現為“無”。《莊子》之“道”,既“有情有信”,又“無為無形”,是“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的事物之根本道理。莊子哲學以“道”為本體,通過“圣心”之途徑實現其圣治的目標。本文所指之“天道”,即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莊子用“天道”“天門”“大宗師”“玄德”等進行指稱。

    一、莊子哲學的“天道”

    在莊子的“道”論中,“有生于無”是其核心思想。那么,“道”究竟是個什么東西?《莊子?大宗師》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边@就是說,“道”雖然無所作為且無具體形狀,但卻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可以傳承但不可以據為一己所有,成為一己之私有;道系自本自根的東西,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前就存在,它引出天地鬼神,無比的古老與高深。另外,《莊子?則陽》曰:“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笨梢姡环矫?,可以表明的是,“道”是萬物的根本;另一方面,“道”的特征表現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且無形。在莊子看來,“道”的最大特征是“無”,具體表現為無為、虛靜、恬淡、寂寞,人的感官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言、不可名,否則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道”,而只是尋常之“道”。正如《莊子?則陽》曰:“道,物之極也,言默不足以載?!庇捎凇暗馈钡纳衩啬獪y,不是常人的感官與智慧所能表達的事物,盡管“大道不稱”“道昭而不道”,莊子還是假以語言謂之曰:“道”“大宗師”“天門”“混沌”等。

    道的存在,“覆載萬物”和支配著萬物的生存與變化,“天道”貫穿萬物因而蘊藏在事物之中,因而又被稱為“天門”?!肚f子?庚桑楚》說:“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币簿褪钦f,所謂自然之門,就是不存在一個人為的門,萬事萬物都出入于這一自然而又無形的時空中?!坝小辈豢赡軓摹坝小眮懋a生它自己,必定要出自“無有”,而“無有”就是一切全無,達至絕對虛無的最高境界。

    當然,“道”雖然表現為虛無、寧靜,但卻是永恒運動著的,否則就無法產生萬物。《莊子?外物》曰:“天之穿也,日夜不降?!币饧?,在道的支配下,萬物得以產生。《莊子?天地》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笨梢姡钪娴谋驹恰盁o”,謂之“無有”;宇宙產生之初“天道生一”,但這種混沌的“一”還未形成具體的形體。至于宇宙是否有個開始與結束,《莊子?齊物論》認為,宇宙萬物在時間上是有開端的,但事實上這個開端卻是不可知的,因而是永遠無法解決的秘密。

    二、莊子心靈哲學的現代價值

    “圣心”即圣人、真人之心,是圣人的內在心理品質,是圣人的根本標志與關鍵特征,是莊子心靈哲學的重要價值。真人者,《莊子?大宗師》將其描述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凄然似秋,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笨梢姡笆バ摹笔且环N追求“天道”并與萬物合而為一的寧靜、自然、無為、無功、無偏、無虧、無懼、無情、無心的虛無、寂靜和逍遙自由之心。

    與莊子的“道”一樣,這種“圣心”的根本屬性與顯著特點集中表現為“無”:無己、無功、無名、無仁等。《莊子?刻意》曰:“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無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人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闭且驗槭バ氖且环N天人合一的虛無,所以才是永恒的圣人之德。有研究認為,莊子所謂的圣人有十大標志和特征,其中,“圣人的精神是絕對的善或自由,而自由是最高的價值之一”\[1\]311-313。毋庸置疑,圣人之心也有相應的標志和特征。概括而言,上述關于圣人的十大標志所表現出來的“圣心”特點,大致包含六個方面:一是自由自在,二是快樂無憂,三是精神昂揚振奮而不疲,四是坦然而無懼死亡,五是能正確對待成敗,六是大智若愚。可見,自由自在的逍遙精神也應該成為“圣心”最根本的標志與最高的價值追求。

    從莊子的思想來看,其“天道”與“圣心”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天道”是“圣心”的源泉。圣人與凡人的區別,關鍵不在于形體的差異,而是在于是否具有合于自然的道心?!疤斓馈钡谋驹菬o,是萬物之母、之根、之源,因而是“圣心”的最終源泉,表現為與萬物齊一的“恬淡寂寞,虛無無為”等品質。與之相似,老子在看待這一問題時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圣人所擁有的關于道的認識與品質,最終是源于自然之道。莊子認為,正是因為圣人具備了與自然齊一之心,才能“平易恬淡”,進而“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最終使得圣人“德全而神不虧”“合于天德”。

    其次,“圣心”是“天道”的表現。天道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持而無有,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盡管如此,“天道”仍可通過各種形式得以體現,其中通過圣心對自然的認識與感悟是表現形式之一,如“圣心”中的各種虛無恬淡、清靜寂寞乃是源于且合于天道虛無的表現,如果沒有“天道”,便沒有宇宙萬物,更無認識“天道”的圣人以及“圣心”之存在。

    三、實現“圣心”的途徑與方法

    實現“圣心”進而成為圣人,是莊子哲學的歸依,而得“天道”則是具“圣心”、成圣人的標志。要實現“圣心”,關鍵必須先得道。

    (一)哲學方法的探索

    1.依理與去障

    莊子哲學思想的最終價值追求在于去凡成圣,即去掉凡夫之心而形成圣人之心,從而實現天人合一、人道合一,進入虛無自由的逍遙境界。而要實現這一價值目標,有兩大途徑,一是“依理而行”,二是去除“蓬之心”。\[1\]313-319相應地,實現“圣心”也必須通過這兩大途徑或方法。在“依理而行”方面,主要表現為要順應自然規律?!靶摹钡淖罡邇r值表現為善與自由,而要實現這一價值目標,離不開“依理而行”“虛靜無為”之天道。有研究還認為,莊子提出成圣之關鍵在于“要從心上做起,因為養生關鍵在于養神而百養形……而在于心是否合道,是否順其自然”\[1\]316??梢?,要想成圣,關鍵要在“心”上下功夫,而要擁有道之圣心,就要按照天道虛無寂寞恬淡之特點,使心“保持一種虛靜的……寂寞無為之狀態”\[1\]317。而要做到這樣的無為狀態,還需要“心”在價值上保持中立,即對事物之價值不作判斷,進而做到“無”的自由境界。

    此外,要實現“圣心”的目標,還必須做到去除過程中的障礙,莊子喻之為“蓬之心”。有研究認為,這種“蓬之心”是成圣之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愚癡無比;二是自大狂妄而又計較不休;三是惡性競爭而無休止。這種 “蓬之心” 充滿各種偏見,危害極大,因而成為成圣之心的阻礙,都是不合于天道的表現。只有依理去障,才能使“心”與“物”合二為一,從而進入道境并體驗到虛無之道。

    2.相對論

    莊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其本質是純樸混沌的“一”,沒有任何是非之別,但對于悟道與得道而言,卻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這就是莊子的相對主義理論――“齊物論”。一方面,莊子認識到宇宙萬物存在著對立,而且事物之間的區別界限也是相對的。莊子的相對主義在其認識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是認識事物的關鍵與要害,即“道樞”。無論是在表現“道”與“非道”的方面還是表現“道”的具體方面,莊子思想中都充滿了豐富的辯證法觀點。從認識事物的方法上來看,如果離開對立之物作為參照,則難以認識事物,因而是“無道”的表現,這種認識無疑具有合理性。莊子甚至認為,即使是事物的任何一面,也是存在彼與此、是與非兩個方面。只有通過事物的對立面,才能擁有認識事物之道,如是與非、正確與錯誤、黑與白、真與假、彼與此、肯定與否定、可能與不可能、高大與細小、左右前后、丑與美、貴與賤、新與舊等,這些概念都是成對出現的,只有通過一方才能更好地理解另一方。但莊子的這種齊物思想發展到最后,就成了“萬物一齊,孰短孰長”,因而是非生死、高低貴賤都齊一,最后連天地萬物與認識主體都齊一了。當然,僅就世界的本原、本質、本根而言,世界萬物則是齊一、混同的,根本不存在事物的這一面或那一面之分,因而對于事物的認識也不存在所謂區別,而導致分歧的原因僅僅是由于人的認識存在差異,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認識標準,而“道”則是沒有什么界限的。

    (二)修養之法:“心齋”

    要實現“得天道、成圣心”之法,只有從“天道”的屬性與特征上去考察,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法是“心齋”。莊子借用孔子與顏回的對話,表明要實現圣人之心,具體的一個方法是“心齋”,即虛靜無為空明之心境,達至“虛室生白”之幸福體驗。對于世界萬物的認識,盡管人有各種感官,如耳朵,但要認識“天道”,人的感官是無法做到的,只有從“心”上去下功夫。如《莊子?人世間》所言:“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倍龅健靶凝S”,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是“坐忘”。所謂“坐忘”,《莊子?大宗師》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庇醒芯勘砻鳎白睂嶋H上是一種心靈的境界,“使身心從世俗的束縛和煩憂中解放出來,體驗自我和宇宙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2\]??梢?,對于“坐忘”之法,不是字面意義上所顯示的廢棄五官與智慧才能實現與“天道”融為一體,而是強調虛靜無為。在高新民看來,所謂“坐忘”,“就是在靜坐的過程中,逐漸讓心中的一切觀念、欲念乃至關于心的意識靜下來,甚至不復存在”\[1\]319。

    “坐忘”一詞,首先肯定有“坐”的姿勢,然后才是 “忘”,通過“坐”與“忘”,最終達到身心雙修的目的,使身心居于和諧,使心靈上升到虛無之境界?!肚f子?齊物論》表明,“坐忘”的表現有如南郭子的“心如死灰”。從過程來看,通過身體“坐”的形式而實現“心”忘其內外,進而達到“喪我”的境界,這好似佛教、道教及儒家的修行之法――坐禪或靜坐,通過坐禪或靜坐,使心歸于虛無與寧靜。從體育健體的角度看,“靜坐是一種收攝欲念兀端坐的身體練習形式(或手段)”\[3\]??梢?,“靜坐”的關鍵在于通過一定姿勢的坐而實現靜,因而在坐的過程中必須一心一意,心靈虔誠,排除各種欲望與私心雜念,努力做到“身心守一”。至于靜坐之法,各家各派各有有不同,但都強調“止觀雙休”。對于“止觀雙休”這一法門的解釋,圓慈法師認為,“念念歸一為止,了了分明為觀。但止時決不能離觀,觀時決不能離止。止若無觀,心必昏沉;觀若無止,心必散亂。故必二者雙修,方得有效”\[4\]。即是說,通過“止”與“觀”的具體宗教實踐,從而離煩去妄,獲得諸法的均等定慧,進而實現徹底解脫。

    總之,凡人通過修養使其心神進入虛靜無為、無我的世界原初狀態,煉就無己、無功和無名之心,進而成為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這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新民.人心與人生――廣義心靈哲學論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11-319.

    \[2\] 〔日〕中野達.《莊子》郭象注中的坐忘\[J\].牛中奇,譯.宗教學研究,1991(Z1):38.

    第8篇: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關鍵詞:先秦道家;老子;莊子;和諧

    當今社會許多問題的出現,環境的破壞、宗教的沖突、尋根意愿的加強等,所有這一切構成了當今這個紛雜的世界?!霸谶@些問題之中,人類為了自身的綿延,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需要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的重新定位,要求我們有選擇地回歸世界各大宗教傳統的精神根本以探尋解決的合理途徑?!盵1](P214)道家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極其重要的學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之一,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生態智慧

    (一)自然無為的價值觀

    “無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人不能逆自然規律而行,應順勢而為,自然而為,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中,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道即自然。老子提出以“道”為一切存在的最高本體?!暗馈笔侨f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本依據和終極原因,萬物都是由于憑借了這個“道”才得以產生和存在。這個“道”簡單的說,就是“自然”。[2](P6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3]。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自然至上,即使是“道”最終也要師法“自然”,以“自然”為準則。

    老子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動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該受自然規律以及自然過程的支配控制。遵循自然的法則行動,才能使自己合乎道的要求,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扒f學把天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本性視為最高最純的自然之美,倡導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自然和諧?!盵4]莊子認為“道通為一”、“天地一指也”,也就是說人與萬物是作為一個有機體而存在的。實際上,人的產生和存在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先秦道家和諧思想反對用人力去破壞自然,用技術改造自然,而是要做到要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此外,“道家的生態倫理觀雖然強調了物我一體、人與自然萬物的整體性,但并非如一些人誤解的會把人完全等同于自然物,甚至降低到一般的動物層次,并因此取消人的主體性、否定人的價值?!盵2](P70)老莊和諧思想中主張天人合一的觀念,這種天人合一是在肯定人與萬物的價值基礎上的,同時允許差異性的存在。所以說老莊思想非常重視人的主體性?!笆ト顺I凭任铮薀o棄物?!盵3]。先秦道家之所以強調人與自然萬物的統一性,是為了反省把自然看作是任人宰割和征服改造的對象的所謂文明社會的做法,提醒人類不要過分夸大自然的權利和價值,要把自己放在恰當的位置上,放棄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觀念,認識到自己在世界中的限度和范圍。

    (二)知止知足的實踐觀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先秦道家除了主張要堅持自然無為的原則外,由于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開發的適度問題的存在,老莊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生態倫理思想:知止知足,節制欲望,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首先,老子認為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足”。

    老子曾在《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中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盵3]只要各保其常態和天然本性,就能達到平衡和諧,也就是老子說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3]?;蚯f子所說的“天和”、“天均”。相反,如果人類強作妄為,以自己的主觀意志和好惡去改變萬物的自然狀態,違背自然的本性,就會給萬物造成損傷和破壞,甚至毀滅。所以,在自然面前,一方面,要“知止”。也就是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極限或限度。另一方面,還要“知足”,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換句話說,人們只有真正“知足”,才能“知止”。

    其次,按照先秦道家的看法,知足的原因有:一是人本身的基本需要是有限的;二是知足可以避免對個人身心以及自然、社會的破壞。

    “知止不殆”作為道家的一個普遍觀點。莊子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5]進一步發揮了老子的“知止”思想。莊子意識到到自己的行為應止步于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作為人的最高智慧,這與老子所說過的“知不知,上矣”是一致的,可惜實際上人們往往不知其所止,卻還盲目地去追求他們所不知道的,亂做超出他們所能控制的,從而搞亂了整個自然秩序。人類的不適當行為破壞了自然秩序、超越了自然的極限,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再次,道家的“知止知足”思想具有深刻的生態倫理學意義。

    當代社會深重的環境危機的出現,在非常大的程度上與人們只顧眼前利益,物欲的膨脹密切相關,正是在這種眼前利益和私欲的驅使下,人們不懂得在自然面前“知止知足”,出現許多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這種只承認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不承認人是自然的呵護者。如果說人有優勝于自然之處,那就是他所做的有關自然的行為應是在符合規律、順應自然的過程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讓自然為人類服務,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人、社會、自然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即使從人類自身利益角度來說,我們也必須把眼光放長遠,認識到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人類自己的道理。所以人類在強大的自然面前,應該謹慎地了解自然、遵從自然,順應自然的法則行事,不應不知所止。

    二、生活智慧

    (一)大成若缺、快樂為人―保持身心的和諧條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3]。不能容忍美麗的事物有所缺憾,實際上,完美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的一種假設。所以不應該極力追求完美,越是追求完美,就越缺少快樂。正確的方法是不追求過分的完美,因為不完美是一種特別的美。

    老子說過:“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換句話說,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會把知足固定在某個水平上,也不會把不知足停留在某個需要上。生活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如果快樂是建立在物質享受上,那永遠會感覺生活里盡是美中不足。就算有再好的享受,也不能讓人長久感到幸福,反而容易使人疲倦?!兜赖陆洝返诙耪轮赋觥笆且允ト藷o為,故無敗,故無失”。極端的東西也許會拖累我們的身體和靈魂,拋棄它們,過一種簡單輕松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但“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人是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但這與知足并不矛盾,實現了一個目標之后,可以準備下一個,但不能在這個還沒實現時就想得更多,那就淪為了貪婪,其實,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動力。許多人認為知足常樂的人是胸無大志。因為這些人常常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今日社會,不去爭,不去怨,不想傷害他人,樂觀的生活著。這顯然是一種態度而已,是一種看透世事無常后的大徹大悟?!兜赖陆洝返谄呤逭轮兄赋觥胺蛭o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快樂是精神適意、安寧、自足,享樂則從來沒有安寧和自足感。老子說:“不失其所久者”。這句話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很多人失去了個性,沒有自己的追求。所以浮躁的社會中,找到我們的“根”,不隨波逐流才能找到自我,實現自由。

    總之,面對人生的各種逆境,如果能夠保持平常的心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那樣,才是真正的幸福、持久的幸福、純粹的幸福。

    (二)上善若水、寬以待人―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盵3]最具有修養的人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具有修養的人,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仁愛,言談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治理好國家,處事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有修養的人正因為所作所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不會招來怨恨。

    道家講到做人要無為,自然。人們首先要清楚自己過度的私心私欲,將自己的心調整到光明的、清凈的狀態,這樣一來,人們也就自然會遵從道德而行了,這就是自然無為的妙用。面對競爭,我們要敢于迎接挑戰,面對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以一種平常心對待,用恰當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這樣才能做到厚積薄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樣,“無為”用在當代處世待人上就是對人寬容。“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盵3]謙遜是成功人士需要具備的品格,在待人接物時溫和有禮,尊重他人,平易近人,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做到取長補短。

    所謂“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3]在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中,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壓倒別人上,而更多的是要關心如何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輕諾寡信、誠以待人―維護和諧的社會環境

    老子的大智大慧,對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陣見血地指出,輕易許諾的人必定信用不足。正如《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所說的“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崩献右环矫娓嬲]我們不要上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守信用,重諾言,不做言而無信的輕薄之徒。以誠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準則。無論你是誰,做人做事,都應講“誠信”二字。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在事業上用這種習慣來工作,方可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罢\”是一個人的根本,待人以誠,就是信義為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能感化萬物,也就是所謂的“心誠則靈”。

    道家教誨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生活在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社會中,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離不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必須要遵循相互關系的種種道德規范。如果不講道德,不但自己難以立足社會,也會損害別人的利益和社會秩序與社會風尚。

    總之,先秦老莊思想無論是在生態方面還是在生活方面,對當下都有著積極的可利用價值,這些智慧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先秦道家和諧思想作為活的靈魂,追求“天人合一”,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諧統一,為我們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諸多有益價值。(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哈爾濱商業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科研課題“先秦道家和諧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下反思”(項目編號:YJSCX2013―252HSD)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鄭秋月.對話?詮釋:杜維明與成中英的美國儒學論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朱曉鵬.傳統思想的現代維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李一冉.道德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第9篇: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范文

    一、用生態化的觀念看教育

    “生態文明”“生態發展”“生態城市”這些詞語已成了現代社會發展中的流行語,用生態化的觀念看教育就是一種教育生態觀。“教育生態”決不是標新立異,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對教育本質的慎思,沒有對教育現象的獨特理解,他的教育思維就是貧乏的、是缺少生態理念的。

    生態強調人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生態是一個包括人類活動在內的復合體系。真正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決定影響的,是兒童的生活環境和后天所獲得的教育引導,兒童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受后天的生活經歷和環境的影響。環境決定論關注兒童成長的環境影響,關注后天教養內容和教育方法及這些環境因素在兒童成長與發展中的作用。人所受的教育和教育環境與教育者有很大關系,需要教育諸要素之間的和諧。如果受教育者的生活中具備適應自我發展的有利因素,這是備受鼓舞的,這因素包括健康和諧的教育環境(家庭、學校、社會),自明的教育者(家長、老師)。生態化教育觀關注兒童的生命尊嚴,教育兒童注重文化熏陶,以情感化。環境育人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即生態教育。

    二、用平淡的心境觀教育

    莊子有云“大道合乎自然”?!按蟮篮虾踝匀弧钡恼f法對于教育同樣有借鑒意義,今天的教育常常使人疲于應對,不管是受教者還是施教者。在眾說紛紜的教育話題下感覺早已有了百家爭鳴之態勢,這就像《莊子》里的許多寓言故事,這些寓言故事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其中的奧秘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好比今天你在這兒批評“應試教育”是如何“殘酷”,明天他在那兒嘮叨素質教育又是如何“艱難”。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對象是人。這一切都是人文的、文化的、思想的,要堅信教育將永閃人性之光。

    有人對中國古代私塾教育作出極端的批判。對此,巴金老人曾言,他沒有學過任何寫作方法和技巧,之所以能寫出好作品,是因為有六百多篇唐詩宋詞了然于胸,巴金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私塾教育的成功。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不可小窺的,看似古板枯燥、搖頭晃腦的教育,其實是對低年齡段孩子的強制性約束,這對小孩子來說未必是壞事。

    三、用溯源的心態品教育

    相關文章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国产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一级片| 91精品欧美成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 成人永久福利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亚洲成人www|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欧美成人四级剧情在线播放|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h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一级片|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成人毛片在线视频| 成人看的午夜免费毛片| yw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