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

    第1篇: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154(2006)04―0071―06

    旅游業區位理論主要是研究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交通的空間格局、地域組織形式的相互關系及旅游場所位置與經濟效益關系的理論,它是解釋地域因素如何決定并影響人類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理論,是尋找最優區位以滿足地域因素約束而獲得最優經濟發展的決策方法,也是關于人類活動空間組織及空間布局的學說。①旅游區位是某地區在其所在區域的旅游活動中占據的地位,以及在區域旅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與周邊地區的相互關系。區位是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性要素,我們可以把旅游區位看成是旅游景點與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關位置、可達性及相對意義,看成一個旅游點對周圍客源地的吸引和影響,或一個客源地對周圍旅游點的選擇性與相對偏好,因此,旅游區位包含資源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和認知區位四方面。隨著旅游業內部諸要素及外部環境的變動,旅游區位條件也將相應變化,這為旅游區位重構提供了可能。

    一、浙江省海洋旅游區位分析

    區位重構的前提是區位分析。浙江省海洋旅游資源分布在濱海及海島城市,包括海洋及海岸帶廣闊的區域,主要依托經濟發達、文化傳統濃厚的大中城市。關于浙江海洋旅游空間范圍,本文采用浙江省海洋漁業局和浙江省統計局擬定的沿海地區的口徑:即按行政區劃,在轄區內擁有海岸線(包括大陸岸線和島嶼岸線)的縣(市、區)。按此口徑,全省沿海地區包括杭州、寧波、溫州、嘉興、紹興、臺州和舟山群島在內的7個市的37個縣(市、區)。旅游區位分析評價數據則選擇2003年各地旅游資源普查成果。

    (一)旅游資源區位分析及評價

    旅游資源區位是從旅游區斷面來看待旅游資源及景點對周圍市場吸引力或相對價值,這是基于旅游資源地理區位1的區域內和鄰近地區旅游業競爭態勢的分析。旅游資源是一個地區成為旅游目的地的關鍵因素,也是旅游目的地開展旅游活動、建立旅游經濟體系的基本條件,它是旅游吸引力形成的核心因素。旅游資源區位可以用資源豐度、資源品質等概念進行量化描述。資源豐度指某集合所擁有資源量的程度,儲量則指分析范圍內單體等級得分的總和。資源品質是對某資源集合的質量作量化評估,以便對各種類型的旅游資源,或各個區域的旅游資源在質量上作出有數量尺度的比較。根據以上資源內涵特征,我們將浙江省7個濱海旅游城市中的37個區縣旅游資源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其海洋旅游資源的優勢,作出適當的資源區位評價(見附表1)。

    從表1中看出,浙江省海洋旅游資源區位主要存在以下特點

    第一,多數沿海城市的海洋旅游資源儲量豐、品質優。浙江省海洋旅游資源的擁有量,以溫州最為豐富,其次為寧波和臺州,再次為舟山。舟山雖然地域不廣,旅游資源總儲量比不上浙江省內大市,但由于是全國唯一的海島旅游城市,其海洋資源擁有量最為豐富和獨特,資源品質也最高;嘉興市海洋旅游總量雖不大,但品質較高,加上地處“長三角經濟圈”中最接近上海和江蘇都市圈,有著地理區位優勢,其高品質的旅游資源開發成海洋旅游產品,將會對“長三角”旅游市場形成巨大吸引力。

    第二,資源組合優勢明顯,海洋旅游產品潛力巨大。嘉興、寧波、溫州、臺州和舟山的海洋旅游資源所占比重大,品質優,儲量大,其優良級單體比例都超過15%,有些還達到26%以上,這些區域的資源組合優勢巨大,能夠形成對國內較大距離的旅游吸引半徑,并贏得國際旅游市場。

    第三,海洋旅游資源儲量與旅游業發展水平不對稱。浙江省7個濱海旅游城市的資源總體分布狀況,以溫州市資源儲量最為豐富,嘉興與舟山的資源品質最高;杭州、溫州都擁有較豐富的優良級旅游資源。但是在長期的發展中,杭州作為傳統旅游目的地,一直是浙江省的旅游中心地,吸引著海內外游客,其它地區的旅游發展與其擁有的資源儲量并不相配,整體呈現出不對稱狀態。

    (二)旅游客源區位分析與評價

    客源區位是從客源地斷面來看待周圍幾個旅游景點的吸引力及可達性,它是基于旅游資源的市場區位與主要旅游客流關系的分析。旅游是旅游者的一種消費,旅游景點則是旅游業的商品,旅游者選擇某一地去游覽與否決定于他們對該旅游地感受的效用。作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浙江都有著十分優越的條件,浙江都有著十分優越的條件。浙江是中國旅游資源大省之一,風景名勝區總量占全國首位,尤其是濱海旅游資源儲量豐富;旅游所依托的濱海城市經濟、社會發達,交通便捷。發達的經濟與藏富于民的觀念使浙江省旅游消費市場十分廣闊,旅游已成為浙江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浙江省濱海旅游城市的主要客源情況有以下特征:

    其一,浙江省入境客源市場以外國人為主,杭州在入境市場中一枝獨秀。根據浙江省旅游局2004年公布的數據統計,外國人占整個入境市場的55%以上,其次為臺胞、香港同胞和澳門同胞。杭州是接待入境游客量最多的城市,溫州、紹興、舟山和臺州,都不到總量的10%。

    其二,以本省為最大客源地市場。省內客源擁有40%以上的份額,外加上海、江蘇,組成一級旅游市場,份額占70%左右;北京、廣東,山東組成二級旅游市場,份額在2%―4%之間;安徽、福建、江西和四川為三級市場,份額在1.5―3%之間。這種市場分布格局,與客源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息息息相關,也符合旅游市場“距離衰減”定律,體現出旅游資源的差異互補規律。

    其三,客源區位排序:綜合各級客源市場分布情況,浙江省7個濱海旅游城市的客源區位優劣排序為杭州、寧波、溫州、臺州、舟山、嘉興、紹興。

    總之,浙江海洋旅游的客源市場發育不完全,為旅游目的地空間重構提供了必要。無論是境外市場還是國內旅游客源市場,杭州都占三成以上,而作為海洋旅游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副省級城市溫州和寧波則只占到6.03%和9.13%、12.25%和20.04%,其它濱海旅游地也表現出明顯不對稱。

    (三)旅游交通區位分析及評價

    空間理論告訴我們,旅游地與客源地的空間關系,一般以旅游地相對于客源地(游客)的可達性來表示。從我國實際情況看,游客在選擇旅游地時,對旅游地的感應空間與實際旅游行為空間存在較大 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可達性的制約。我國旅游專家楚義芳認為交通可達性對我國觀賞型旅游地而言,是所有區位因子中較重要的,其權重可達8.514,而旅游地與其它旅游地的空間關系權重僅占1.468①。

    交通網是實現人與物質空間流動的重要手段,一般由基本的點和線構成相互聯系的網絡。可以用密度、連結度、通達性來表述。一般情況下,密度大、連結度高、通達度好的交通網絡是完善的交通網絡。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沿海和海島地區的交通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海岸帶和海島地區的可通達性提高了,區位優勢的改變為發展海洋旅游創造條件。

    表2數據顯示,杭州市區內及區際的交通連接度最高,陸上交通類型最齊全,處于最優交通區位之中;寧波和紹興次之,寧波區內交通不如紹興,溫州和臺州的區內交通連結度也不高,最低的是舟山。就陸上交通類型而言,舟山由于地處海島,高速公路網無法到達,通達指數高,通達度差;因此,舟山要發展旅游產業,必須加快大陸連島工程的建設,早日與杭甬高速接軌。同時,浙江要成為整個長江三角洲流通網絡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杭州是僅次于上海的重要中心,寧波是連接世界各大港口和國內港口的重要接點,其他沿海城市也都應是輻射本地區的網絡中心。

    (四)旅游認知區位分析與評價

    認知區位是客源地游客對旅游區景物的認同感及觀賞心理,是一種較為抽象的心理認知感受,主要表現為客源地居民對旅游區景物的認知程度和認同感。從游客外出旅游的動機與行動決策來看,每個游客首先是在他已認知的景點空間內篩選備選方案,然后再根據各景點的觀賞價值、需支付資金及游覽時間做出綜合決策,以求取最大旅游效益。現代研究表明,個人的空間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并非由客觀的地理空間環境決定,而是受個人感應空間支配。旅游行為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旅游者對目的地的感應空間所產生的拉力所決定的,這種旅游感應空間也就是對旅游目的地的一種認知區位。

    客源市場與認知區位有著一定的聯系,如果一個潛在的客源地對某一目的地的旅游空間感應越強,那么其旅游行為越有可能趨向選擇該地;如果對該地的認同感低,旅游空間感應越弱,那么該地成為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就越小。阿?威爾遜(A.G.Wilspn)1967年證明了空間相互作用并非牛頓的距離冪函數衰減的不變模式,而是具有距離指數衰減的不變形式,王錚等進一步發展了威爾遜的理論,并推導出空間相互作用具有一個基本形式,即:f(d)=kexp(―βd)。

    對于某一個旅游目的地來說,f(d)實則為某旅游目的地對另一客源地的吸引強度,k為該目的地旅游資源值的綜合量度,d為兩地之間的距離,β為旅游空間相互作用參數。李山、蔣鐵紅等在對上海的實證研究中推算出,我國旅游空間相互作用中的參數值β約為0.00129,當然該值將會隨著中國旅游業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傳播的進步而相應改變,其變化趨勢為越來越小①。我們選擇浙江旅游一級、二級和三級市場中的九個客源地,選取各濱海旅游目的地到客源地省會城市的區間直線距3離和各濱海旅游地的資源總儲量,計算客源地對濱海旅游城市的空間感應強度,然后利用聚類分析方法得出下表結論(見表3)。可見浙江濱海旅游地與客源地相關作用最強烈、感知強度最強的是溫州,其他依次為臺州、舟山、杭州、嘉興、紹興。這樣的排列結果說明溫州、寧波以及其它城市成為海洋旅游中心地的可能性。

    (五)旅游區位組合度評價

    豐富的資源儲量并不等于該地目前旅游業發展的水平。就目前而言,海洋旅游產業的開發程度不足,成熟的景區不多。我們假設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級評定為標準,比較各類海洋旅游景區數量及成熟度,推算出該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作出旅游區位組合度的綜合評價。

    旅游區位組合度評價指選取了旅游區位評價層的4個指標與項目評價層的N個指標,按各指標的重要程度,給定不同的權重。各指標從第一位到第七位,由高到低設定得分為100、90、80、70、60、50、40,據此計算出浙江省各海洋旅游目的地組合區位等級(見表4)。

    總之,浙江省旅游產業發展是不平衡的,區域旅游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全省旅游長期倚重杭州,而寧波、溫州的旅游集散功能得不到很好的發揮,三個城市之間海洋旅游產業差距較大,擴散效應小于極化較應。如果突出寧波、溫州二個副省級旅游城市的旅游集散功能,分別帶動周邊旅游地開發,由此構筑起一個完整的浙江濱海及海島旅游帶,將極大地促進浙江旅游業的發展。

    二、區位重構:“一軸三群三帶一核心”旅游空間新格局

    (一)海洋旅游產業區位重構的理論支撐可用于指導浙江海洋旅游產業區位重構的基礎理論主要有:一是Hills―lundgren的核心邊緣模型,它強調了邊緣地區對核心地區的依賴。二是陸大道的“點軸結構模式”,他認為初期的較孤立的數個中心地經一定時間發展,將由“點”擴散輻射成為一定空間網絡結構的軸線。三是許春曉等的旅游業空間擴散、轉移規律。四是王衍用的“陰影區”理論。該理論指出區域旅游地域系統中熱點旅游對區對周圍同類或不同類旅游資源的空間競爭現象,使周圍旅游資源如同籠罩在“陰影”中而未能發揮出效益。另外,王滔等人提出的城市間的競爭合作關系,楊新軍等認為我國旅游空間布局普遍地是以城市為中心等觀點,對浙江海洋旅游產業區位重構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功用。鑒于上述理論和觀點,綜合浙江省海洋旅游實際,我們認為浙江省作為一個區域實體,旅游業各方主體間存在著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但各方主體在競爭性合作中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宏觀的結構;同時,浙江海洋旅游業依托城市體系結構,未來的空間布局仍然反映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層次性,未來浙江省海洋旅游各核心區發生擴散轉移是可能的,從而成為一定空間結構的旅游網絡。

    (二)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空間特征及重構模式

    在對浙江海洋旅游區位分析后認為,浙江省海洋旅游產業的發展應構建“一軸三群三帶一核心”旅游空間新格局。

    “一軸”。是指沿滬杭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甬臺溫高速公路三條交通干線為發展主軸線,以杭州灣大通道、舟山連島工程和溫州洞頭半島工程三個陸海通道為紐帶,依靠軸線上的城市、產業區、交通節點、旅游風景名勝區的整體優化和協同發展,構筑浙江省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的主動脈。

    “三群”。是指以杭州、寧波、溫州三個城市為中心,構筑成三大旅游功能區塊。

    (1)以杭州為中心,串聯嘉興,構成杭州灣海洋旅游產業群。發展海鹽、海寧、蕭山等城市旅游產業,使其成為該旅游塊區的支撐,形成以休閑度假和會議商務為主要功能的旅游區。

    (2)以寧波為中心,聯動舟山,構成甬舟海洋旅 游產業群。發展慈溪、象山、石浦、寧海等城市旅游產業,整合佛教文化、沙雕藝術、海島風光等資源,形成融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游功能區,打造國際級的海洋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優勢、經濟文化優勢,使其成為國際郵輪停靠點。

    (3)以溫州大都市區和臺州都市區為中心,形成兩大區域發展極核,帶動其他濱海城市,形成功能完善的沿海城市群,構筑功能互補、布局合理的海洋旅游產業群。發展三門、椒江、瑞安、平陽等城市的旅游產業,形成以甌越風情、海韻漁情、現代商情為特色的兼具觀光、休閑度假和商務會展功能的濱海旅游功能區,并與福建沿海共同構成浙南――閩東濱海旅游帶。

    “三帶”。是指臨海產業資源所形成的旅游帶、海洋海島旅游帶、內陸旅游帶。

    (1)以沿海產業帶為主要對象,沿海城市產業區為依托,發展觀光旅游、工業旅游。

    (2)以海岸帶、海洋和海島為平臺,構筑海濱、海島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產業帶。形成以舟山市區為重點,以嵊泗、岱山、玉環、洞頭為支撐的特色鮮明的海洋旅游帶。

    (3)依靠內陸腹地旅游資源,借助旅游區的輻射功能,聯動陸上觀光、農業、生態及文化等旅游,形成以內陸小城鎮為中心的生態旅游產業帶。

    “一核”。是指利用舟山群島獨特的海洋生態和海洋文化優勢,以普陀“金三角”為支點,帶動嵊泗、桃花島風景名勝區的開發,打造海上花園,使舟山群島成為浙江省海洋旅游的核心區,長江三角洲最有影響的海洋旅游區和國際著名的海洋旅游目的地。

    三、浙江省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策略

    (一)整合區域布局,實現功能互補

    海洋旅游產業應該打破行政區域,以旅游交通線路為廊道,旅游區(點)為節點,構建旅游資源區域體系。浙江省海洋旅游產業的布局應該以三大產業群的中心城市為核心,突出區域特色,形成整體性的旅游產品;各區塊之間要注意錯位發展,避免近距離的空間競爭,實現功能互補。突破省際區域,向南與福建沿海共同構建濱海旅游帶,東北部與江蘇聯動,融入“長三角旅游圈”之中,西向與江西組合成山水―宗教旅游產品,西北部與安徽聯動,建立優勢互補的產品群,變空間上的掠奪性競爭模式為空間合作模式。

    (二)優化海洋旅游產品結構,實現產品多樣化

    經過20年來的發展,旅游產品結構已形成了一定體系。傳統海洋旅游產品雖較成熟,但隨著旅游市場的發展,已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尤其是重復旅游者的增長,他們更加追求個性化、趣味性和有益健康的個性化旅游消費,因此,海洋旅游區可以通過開發生態旅游、荒島及海底探險旅游、體育健身旅游,深海垂釣旅游、游艇旅游等新型產品,以滿足旅游者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尤其是有條件的甬舟旅游區,更應該以具有特色的多樣化的上規模、上檔次的旅游產品,成為中國海洋旅游的標志性品牌,成為國際郵輪目的地。

    (三)加快海陸空交通網絡的建設,改善旅游區的可進入性

    加快交通網絡建設包括區際交通網絡的完善和景區(點)交通網絡的建設。溫州、寧波為新興的海洋旅游集散中心,應該加強區內交通網絡以及市區與各景點(區)交通網線建設;作為浙江省海洋旅游核心區的舟山群島,加快與大陸公路網的快速對接十分關鍵;島際交通網絡的建設可以拓展思路,從海陸空三個方面考慮,尤其是邊緣極地島嶼,發展直升機航運有著廣闊的市場。但鑒于目前市場仍未成熟狀況,讓單純的航行與海洋觀光結合是降低游客心理感知風險的、降低飛行成本的有效方法。

    (四)海陸聯動、山海并舉,構筑整體性海洋旅游產品

    旅游資源的區域差異是客觀現實,這種差異通常表現為旅游資源的空間極化現象。運用核心―邊緣理論對旅游資源所存在的客觀差異進行空間辨識,突出國家級、省級等高等級資源的核心地位,以此為核心并形成旅游開發的增長極,逐步構筑起濱海旅游、島區旅游和海區旅游互通的海洋旅游產品體系。另外,還要注意海洋旅游產業的發展向內陸延伸的增長極化現象,注意把內陸、山區的生態旅游與海洋旅游結合起來,塑造以民俗風情、海韻漁情、現代商情為特色的,兼具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展功能的地區性旅游產品。

    第2篇: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引言

    生命起源于水,海洋就像生命的搖籃,更是旅游者的樂園,21世紀被稱為是海洋的世紀,我國經濟想要實現快速成長,離不開海洋經濟的助推作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經濟的前奏,而靈魂是文化,離開了文化,旅游活動的開展變得寸步難行,注重海洋文化的建設,不僅有利于海洋文化旅游的發展,也在無形中培育著國民的海洋意識。

    一、文獻檢索與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一)海洋文化和海洋旅游

    曲金良教授對海洋文化做了如下表述:(1999)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由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起源。對于海洋文化旅游來說,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重要載體,沒有文化的承載,旅游活動將變得商業利益化,沒有個性。張金忠等認為(2012),海洋文化包含五重內涵,分別是海洋民俗節慶文化、近代海洋戰爭歷史文化、海濱自然景觀文化、海洋主題公園文化、涉海工業文化。鄭巖在研究大連海洋文化時,將海洋文化分為(2013):海洋地質文化、海洋生態文化、海洋經濟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飲食文化、海洋科教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演藝文化、海洋體育文化。王東京認為海洋文化包括六個方面(2009),分別是:海洋民俗文化、海洋藝術、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歷史遺存、海洋科技知識、海洋飲食文化。

    學者陳揚樂、王琳基于對旅游和海洋空間區域范圍的界定,將海洋旅游概念表述為(2009)旅游者離開自己慣常的環境前去海洋旅游區域進行的旅游,這里的海洋旅游區域不僅包括所有的海洋水體部分,還包括陸上以海洋氣候、海洋文化為主的地區。學者胡念望則認為(2014)除了海洋旅游之外,與其相關的還有濱海旅游、海島旅游、海岸帶旅游等相近的概念,這主要是針對范圍大小的不同,而在旅游的形式和群上,人們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現在學者們都較為認同的是董玉明先生對海洋旅游的界定,他認為(2003)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以海洋為依托,以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需求為目的而進行的海洋游覽、娛樂和度假等活動所產生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外國學者Meriwether在研究海洋旅游時提出了(1991)平衡節約資源和沿海和海洋旅游的經濟發展的四個途徑,強調了海洋旅游的環境保護。Olivier Dehoorne 在研究海南海洋旅游資源和海洋文化的特點時,則從(2014)自然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和人文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兩個方面來列舉海南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

    (二)文化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鞏慧琴、鮑富元認為(2014)隨著近年來大眾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導致對旅游資源持續利用的忽視,在獲取了經濟利益的同時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造成海水污染、沙灘泥質化、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學者胡衛偉,王湖濱在研究舟山海洋文化旅游與開發策略時,發現(2006)目前舟山市的旅游業尚未形成明確的文化旅游開發指導思想和整體戰略規劃意識。莊大昌在研究南京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策略時,提出(2006)南京文化旅游存在資源開發的空間差異明顯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深度與力度不平衡等問題。謝新#鄭立文在研究寧德市海洋文化旅游開發時,歸納了寧德市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有(2013)文化特色不夠明顯、資源優勢缺乏整合、閩臺優勢發揮不足、接待設施滯后薄弱等。劉勇發現制約山東海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因素有(2012):管理體制不暢、缺乏大局觀和聯合意識、開發同質化和淺層次嚴重、市場開發力度不足、旅游基礎配套設施短缺等。

    (三)海洋文化旅游的未來發展趨勢

    薛忠義、朱顏認為要在不久的未來實現海洋強國中國夢的內涵,其中包括(2014)生態海洋:通過行政、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逐步形成有力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和諧海洋:秉持合作共贏的海洋外交方針。以“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平友好、合作共贏”為方針,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海洋外交發展之路,使海洋成為沿海國家的合作之海、友誼之海。魏萍萍、孫靜認為(2012)海洋與內陸旅游有很多共同點與互補性, 利于旅游產業的一體化進程。并且提出了區域旅游一體化是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柳禮奎在闡述區域發展時認為應當(2015)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充分利用一體化的政策利好拓展涉海旅游。

    二、結語

    第3篇: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繼“綠色旅游”、“紅色旅游”之后,“藍色旅游”又成為一大熱點,但究竟什么是 “藍色旅游”、應該怎樣發展藍色旅游呢?

    對于以海為本的“藍色旅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紀早期。1730年在英國的Scarborough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海水浴場,1754年,英國醫生Russel發現了海水具有特殊的醫療功能,率先在布賴特使用“水療法”開發海濱療養場,使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濱海療養康復地,這便是世界濱海旅游的雛形;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濱海療養娛樂大肆流行;20世紀中葉以來,休閑度假則成為濱海旅游發展的主體模式。隨著世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濱海旅游也迅速崛起,繼60年代風靡全球的陽光(Sun),海浪(Sea)沙灘(Sand)“3S”旅游之后,又出現了外加風景(Scenery)安全(Safe)服務(Service)伴侶(Sex)舒適(Satisfaction)風格(Style)的“9S”濱海旅游,對整個旅游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開始,濱海旅游的發展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濱海旅游開發管理被提上國際議事日程。地中海及加勒比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特別注重濱海旅游開發研究,成立專門的海洋旅游發展組織,召開濱海旅游專題性會議,討論海洋旅游的發展問題。1990年,“世界海岸與海洋旅游大會”在夏威夷召開,與會者主要探討了海岸和海洋旅游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問題;1995年,印度洋旅游組織(IOTO)成立,來自印度洋沿岸18個國家的100多名成員就加強海岸帶管理和海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建立了印度洋區域旅游數據庫和海洋旅游電子信息網絡平臺。

    以海為本的“藍色旅游”這一名詞最先是由The Reef Atlantis 于2000年作為天堂島酒店的一種經營理念提出的,主要是指給前往巴哈馬群島度假的人及其它游客提供一個與海洋互動、體驗濱海旅游樂趣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機會;在我國,2010年9月,在“臺州·中國海洋海島旅游高峰論壇”上,旅游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首次提出了“藍色旅游”的概念,指出藍色旅游“是運用融合發展的新理念,依托濱海、海洋與海島產業和特色文化資源,依據國際國內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整合開發濱海城市、海鮮美食、漁家風情、文化娛樂、產業旅游、購物旅游、郵輪游艇和休閑養生等多元化與系列化新興旅游產品的綜合性旅游產業”。

    “藍色旅游”確實是藍色經濟區發展的一個新的切入點,但如果只是盲目跟風不求甚解,將有可能破壞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我認為“藍區”旅游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

    1.正確制定藍色旅游發展戰略。戰略指導實踐,是決定成敗的上位解。這種決策性的框架搭建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和專業理論的支撐。中國海洋大學張廣海等(2007)在《我國濱海旅游發展戰略初探》一文中借助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對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優勢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之上對其發展戰略進行選擇,構建出獨具特色的濱海旅游戰略體系和支撐體系,以求指導我國濱海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大連大學旅游學院肖瑜(2011)在《黑龍江對外貿易》上發表“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發展戰略研究”一文,結合遼寧省的既有條件,建議其實施旅游精品戰略、協調發展戰略、特色小城鎮旅游戰略、生態環境保護戰略、人才戰略五大發展戰略,提出統一規劃開發、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加強沿海經濟帶內各市之間及與周邊區域的旅游合作等建議。借助專業理論及專家人才來加強戰略研究,將從宏觀上指導藍色旅游的良性發展。

    2.合理利用藍色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依托和載體,有些旅游資源是可再生的,有些則是不可再生的;有些是適用于旅游活動的,有些則存在著諸多的隱患。我們可以結合國家旅游資源分類標準對海洋旅游資源票賦譜和海洋游憩話動譜進行細化,篩選出適合本地的藍色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結合中國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與現狀,建立藍色旅游管理體系,從大旅游的高度來認識和利用藍色旅游資源。

    3.科學規劃藍色旅游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先行。藍色旅游區域規劃應該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促使各區域協調發展,避免建設的無序性和重復性;統籌濱海腹地、海岸帶和海域的開發建設,統籌海陸產業、生產要素配置、基礎設施構建和生態環境治理,以海洋開發建設帶動陸地開發建設,形成開發海洋、提升沿海、帶動全域的藍色旅游發展新格局。

    4.深入挖掘藍色旅游文化。重視海洋旅游文化挖掘,強化濱海旅游文化建設,是面向海洋世紀的必然要求,任何旅游的發展都離不開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早在1999年,青島海洋大學曲金良教授就在其《海洋旅游文化發展中的幾個問題》中羅列分析了我國濱海旅游發展中在海洋文化方面存在的若干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2011年盧飛在《國內濱海旅游文化研究進展》中對于濱海旅游消費文化和濱海旅游經營文化進行了總結分析;2005年劉桂春、韓增林又在《我國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義探討》中,對國內海洋文化研究進行了綜述,對我國海洋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進行了分析,論述了海洋文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指出海洋文化建設應積極推動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5.高度重視藍色旅游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可持續發展成為各研究領域的重點和熱點,藍色旅游也不例外。駱樂、劉海為(2009)的“上海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結合上海的地理區位、經濟發展和旅游現狀,通過對游客進行調研,分析總結出了影響上海旅游發展的若干制約因素,為濱海旅游開發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濱海城市要實現本地藍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該對其進行全方位的SWOT分析,必要時成立專門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機構,對當地經濟及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第4篇: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海南省濱海旅游發展現狀對策

    自90年代以來,濱海旅游作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迅速。無論是在接待旅游人數方面,還是在旅游收入方面,都對我國旅游業做出了巨大貢獻。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濱海旅游以其獨特優勢,必將成為引領我國旅游發展的強勁動力。海南省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有著發展濱海旅游的先天優勢。自1988年建省以來,憑借其得天獨厚的熱帶濱海旅游資源,海南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并成為中國旅游度假的熱點地區。

    一、濱海旅游的概念

    濱海是陸地系統和海洋系統的接合部,是海陸相互作用而變化的活躍地帶。濱海地帶主要包括由海灣、島嶼、半島或海灣形成的內陸水道,處于海陸兩個生態環境的交界處。

    濱海旅游(coastal tourism)概括為在海岸、離岸水面上發生的全面的旅游、休閑娛樂活動,包括海岸上住宿、餐飲、食品工業、第二住宅的發展,基礎設施支撐的海岸發展和旅游活動,例如休閑游船、依托海岸的生態旅游、豪華游船、游泳、休閑漁業、浮潛和潛水。

    二、海南省濱海旅游發展現狀

    1.濱海旅資源開發現狀

    (1)濱海旅游資源狀況

    參照2003年我國出臺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在確定調查范圍的基礎上(沿海12個縣市),對海南濱海地區進行了旅游資源普查,共調查旅游景點259個,調查旅游資源單體近600多個。

    (2)海南濱海旅游資源分布特征

    從總體上看,海南濱海地區旅游資源類型多、數量大,除了冰雪旅游資源和草原與草地旅游資源外,基本包含了全部旅游資源主類和亞類。但各旅游資源的類型和地區分布都不均衡。東部沿海6個縣市旅游資源比較豐富,濱海旅游資源單體數量為226個,占評價總數的7661%,西部6個縣市濱海旅游資源單體數量為62個,僅占評價總數的21.02%,西沙群島旅游資源單體數量為7個,占評價總數的2.37%。在優良級濱海旅游資源單體中,東部6縣市有119個,占全部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的80.41%,西部6縣市有24個,僅占16.21%,西沙群島有5個,占3.38%。在所有濱海12個縣市中,三亞市濱海旅游資源單體和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數量最多,其次是海口、萬寧、文昌、瓊海等地。

    2.濱海旅游資源開發狀況

    海南濱海旅游景區集中了絕大多數海南旅游資源的精華,且開發歷史較早。旅游產品和線路相對成熟。目前海南有36個A級旅游景區點,位于濱海地區的有28個,其中5A級景區2家。4A級景區8家,3A級景區11家,2A級景區3家,1A級景區2家,在建2家。

    3.濱海旅游產品開發現狀

    海南省憑借著其獨特的自然條件、資源優勢開發了種類繁多、各色各樣的濱海旅游產品。不僅有傳統的濱海觀光產品,也有其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根據濱海旅游活動特點、濱海旅游資源組合、濱海旅游產品的內涵及濱海旅游需求趨勢,在分析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從規劃設計的角度,把海南省濱海旅游產品大致歸納為6大類、264,類(表3)。

    4.濱海旅游配套基礎設施現狀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后,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批國內外頂級酒店品牌紛紛進駐,海南的酒店數量快速增長。截止到目前。全省共有星級酒店364家。其中五星級酒店61家,四星級酒店101家,三星級酒店131家,客房54235間,床位92042張:共有旅行社202家。其中國際旅行社49家,國內旅行社153家;共有景區80多家,其中5A級景區2家,4A級景區10家;高爾夫球場23家;以及為數眾多的旅游商場和免稅商場。目前,海南形成的旅游年接待能力已超過2500萬人次。

    全省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9064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動脈。

    “三縱四橫”國省干線為主骨架,縣鄉村道支干相聯,貫通東西南北、輻射全島的公路網絡格局。鐵路建設也實現歷史性突破,建成了從南到北的西環鐵路和跨越瓊州海峽的粵海鐵路。以旅游觀光為主的東環城際快速客運鐵路也于2011年12月建成通車,西環高鐵也在規劃建設之中。航空事業發展異常迅猛,按照國際民航組織4E標準先后修建了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開通國際國內航線近500條。全省現有大小港口24個,其中以海口、三亞、八所、楊浦四大港口為最大。國內航線可到達沿海及長江中下游各港口,國際航線可到達俄羅斯、日本、朝鮮、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5.濱海旅游業發展現狀

    海南的旅游業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發展起來的,從1988年建省至今,海南旅游業經過22年的發展,各項旅游指標都有了飛躍增長,旅游收入明顯增加,并逐步成為海南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海南近年來濱海地區旅游收入情況表(表4)。

    三、海南省濱海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濱海旅游產品結構單一,開發程度較低

    旅游產品結構是指旅游產品的構成及其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國內外旅游產品的發展歷程,可以將旅游產品結構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次、提高層次和專門層次。海南省是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濱海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但絕大多數濱海旅游產品處于初級開發階段,產品結構單一,以基礎層次的熱帶濱海觀光、民族風情觀賞、海上游樂等旅游產品為主,提高層次的熱帶濱海度假旅游產品雖已有發展,但仍未能形成主要旅游產品。高端層次的郵輪和游艇也處于起步階段。

    2.濱海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力度不協調

    熱帶濱海旅游資源是海南獨特的旅游資源,作為海島型的旅游目的地其生態環境是比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恢復。隨著海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量濱海旅游資源在未經合理規劃的情況了進行了大規模的粗放開發,造成極大的破壞。一些濱海景區開發利用少,實際產出與資源豐富程度不協調,難以將開發與保護協調發展。旅游者生態環保意識淡薄,加上一些濱海旅游地超容量接待游客,造成海灘垃圾遍地、海洋水體遭受污染和沿岸植被的破壞。許多固體垃圾未得到及時的回收處理,造成島上生態壞境惡化,大量游客參與親水式潛水項目,并且缺乏對珊瑚礁資源保護的知識,使珊瑚礁遭到嚴重破壞。

    3.旅游公共服務不完善,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旅游公共服務是指在旅游目的地范圍內及周邊區域,由政府或其他組織等服務主體為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的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提供的,具有明顯公共性的,滿足旅游者共同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總稱。海南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在不斷完善中,目前只在海口設有旅游咨詢服務中心,中心機

    關性質比較強。在公共旅游服務網站方面盡管有不少官方以及企業性質的旅游網絡,但功能比較單一,很難實現與旅游企業的無障礙對接。在主要的機場,碼頭、車站都缺少必要的旅游咨詢服務網點。海南現在雖然在部分旅游接待設施方面已達到國際水平,但是服務質量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在景區、旅行社、旅游餐飲、旅游商場等方面服務人員的素質和水平都需要提高。

    4.利益主體關系不明確

    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主要有五大利益主體,分別是當地居民、地方政府、旅游者、旅游企業、旅游從業人員。作為利益主體的當地居民,應該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最大受益者,而實際情況是當地居民很少或沒有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不能明顯的體會到良好的旅游社會環境、市場環境、生態環境能為他們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這也造成了欺客宰客、態度惡劣等對游客的不友好行為,以及隨地吐痰、亂扔亂放、不遵守交通規則等不文明行為的時常發生。這也間接影響了旅游者的利益,給旅游者帶來了不滿意的旅游經歷。旅游企業在濱海旅游開發中的主力軍的地位,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要加以明確。旅游從業人員作為為旅游財富的創造者,其重要作用也要得到重視與尊重。

    四、海南省濱海旅游發展對策分析

    1.豐富產品體系,滿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并趨向于體驗性、參與性旅游產品。為此,需要依托海南現有的濱海旅游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按照國際化旅游目的地標準改造和升級。同時借鑒國際海島開發經驗,在明確主題的基礎上多元綜合性發展,注重對自然安靜休閑、歷史文化游覽、獨特景觀游覽、健康休閑、時尚高端旅游、運動休閑等多種度假類型產品的開發,并形成不同層次的旅游產品,既有高端旅游產品,也有很多適于大眾的中端旅游產品。

    2.加強資源的保護力度,做到開發與保護并重

    濱海旅游環境是一個相對脆弱的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恢復,也會從根本上動搖濱海旅游業發展的基礎。為了盡量減少旅游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在濱海旅游開發中應研究濱海旅游環境承載力,并將旅游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承受能力之上,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加強濱海旅游的理論研究,并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制定科學的濱海旅游開發規劃,尤其要將旅游對環境的影響作為衡量旅游開發威敗的標準之一加強規劃,盡可能減少因隨意性和盲目性帶來的破壞。對旅游發展負有責任的政府機構、協會、環境方面的非政府組織應通力合作,加強可行性研究,擬定發展框架,完善旅游規則,實現海南省可持續旅游發展。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保持海南島的地方特色,維護濱海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

    3.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制定旅游服務質量標準

    建立具有旅游咨詢、預定和多種服務功能的線下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和線上旅游網站,整合網絡資源,推進網上、網下公益性旅游咨詢同有償服務有機結合和相互配套。推廣無線高速寬帶網絡和探索旅游業數字化,促進新型電子旅游服務業形成;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詢服務中心為主的旅游基礎設施服務系統;形成以旅游景區道路連接線、旅游交通引導標識為主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務系統;形成以危機管理、安全救助為主的旅游配套服務系統。加快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旅游服務質量標準體系。貫徹落實國家和行業對旅游服務的相關標準。旅游企業要編制服務質量手冊,完善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水平。

    4.注重旅游形象建設,完善營銷體系建設

    由于旅游產品的無形性特點使得消費者不能象傳統型的消費活動一樣可以直觀的挑選商品并在付款后形成快速消費。因此購買過程中旅游產品的品牌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顯的尤為重要。在當今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形象塑造已成為旅游地占領市場制高點的關鍵。旅游產品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旅游產品要靠形象的傳播,使其為潛在旅游者所認知,從而產生旅游動機。并最終實現出游計劃。國外旅游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第5篇: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區域旅游合作;合作對象;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1

    區域經濟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它以區域經濟合作為主要表現形式,通過合作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有效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最大化。隨著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的提高,加上該產業具有關聯性和帶動性強的特點,可以通過區域旅游合作帶動區域經濟的深入合作,推動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發展區域經濟的主要途徑。

    20世界70年代以來,由于得到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我國旅游業有的較快的發展,山東的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也隨即展開。山東旅游業最早確定的是“兩區一線”的發展格局,即以濟南、泰安、曲阜、鄒縣(現鄒城市)為主體的“山水圣人”旅游區青島、煙臺、威海連成一片的海濱旅游去,以及以濰坊、淄博為一線的千里民俗旅游線。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的旅游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從山東省旅游業發展的歷程看,主要得益于兩大旅游區的建設,西部山水圣人旅游區和東部黃金海岸旅游區一是是山東旅游的骨干區域。

    濰坊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的重要交匯處,與青島、淄博、煙臺、臨沂等地相鄰。作為半島城市群地理中心是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同時,濰坊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游城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在近年來濰坊的旅游發展水平卻不高,在全省的排名中呈下降趨勢,并隨著日照、臨沂、東營等地旅游業的發展,濰坊旅游業面臨著逐漸邊緣化的威脅。從旅游業發展趨勢看,目前濰坊正是接受挑戰把握機遇的黃金時期,如何進一步推進濰坊市旅游業的發展,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需要研究的主要課題。面對挑戰,把握好自身優勢,在現有的旅游資源優勢基礎上,積極與周邊旅游城實力強的城市進行區域合作,來帶動濰坊市旅游業的發展。對此,筆者站對濰坊旅游業區域合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

    濰坊市旅游資源包括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包括山水、溫泉、洞穴、古遺址及園林類旅游資源,適宜發展休閑、養生、宜居等為特征的旅游產品。根據資源的特征及區位條件,濰坊旅游合作的對象主要周邊旅游城市,首先是“接軌青島”,自動車開通后,青島-濰坊一小時城市圈的實現及濰坊休閑度假旅游定位沒事的濰坊成為青島市“后花園”,吸引青島市民周末或工作之余來濰坊休閑度假;另外,自2014年2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第一次黨政聯席會議提出將加快青島-濰坊-日照城鎮組團一體化發展。這三個城市在區位、產業上具備十分有利的合作互補條件,并已于近年來順利進行了數次合作。未來三地將繼續組團打造海濱旅游,建設保稅港區等。近年來,青島、濰坊、日照三地有著越來越多的交集,讓三地產生了緊密的經濟聯系,也讓三地組團一體化發展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第一次黨政聯席會議提出要加快青島-濰坊-日照城鎮組團一體化發展。三個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它們并不是狹長的排列,而是緊挨在一起呈三角形,再加上都位于山東半島,所以稱為‘半島三角模式’。三地都具備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可互相借鑒,促進航運及陸地物流對接,組團發展還能在經濟政策上互惠互利。青島還能跟濰坊形成產業互補。比如青島的科研力量雄厚,海洋產業發達,就可以向濰坊提供科技服務和海洋資源補給。但與此同時,青島土地資源缺乏,企業騰挪空間受限,另外,其城市定位決定了能耗大、占地多的傳統產業必須盡快轉移出去。毗鄰的濰坊僅北部沿海就有近3000平方公里的灘涂,是青島工業轉移的最佳之地。

    二、合作模式的選擇

    區域旅游合作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旅游要素在區域內的最有配置,根據要素組合的視角,可以選擇區域旅游合作的三種模式:第一階段,基于資源差異的區域內部市場互換合作模式。合作初期,合作的重點是基于資源和產品的差異,吸引合作區域內其他行政區的游客,將彼此當作旅游目的地,從而開拓市場。第二階段,在區域整體資源的基礎上整合“產品-市場共享”合作模式,根據區域資源的相似性進行歸類,將區域內分散的同類旅游資源連成片,開發出大規模并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和品牌。第三階段,區域旅游水平高度發展后的區域旅游一體化合作模式,這個階段,合作區域內旅游資源差異縮小,旅游資源和要素得以在區域內自由流動,逐步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

    濰坊作為山東省重要交通樞紐城市,面臨著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的建設帶來的戰略機遇,區域旅游合作稱謂必然選擇。為此設計了區域旅游合作的戰略途徑:強調政府在區域合作中的主導作用;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實現旅游信息共享;形成區域交通互聯;實施品牌聯合營銷。

    參考文獻:

    [1]楊寧寧.基于區域合作的濰坊旅游業發展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0.

    [2]豐婷.城市旅游資源文化內涵深度挖掘研究-以山東省聊城市為例[J].經濟論壇,2009(7):105-108.

    第6篇: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旅游資源(T0urist Resources)是旅游活動的前提,也是旅游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先決條件,通常是指通過開發、管理而成為旅游產品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包括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我國官方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均稱為旅游資源。與旅游資源緊密相關的是旅游開發,即以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核心,促進旅游業全面發展的社會經濟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包括旅游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旅游景點的規劃與設計、旅游項目的建設經營和管理、旅游地形象的建設與推廣等等。旅游資源無疑是一個可以市場化開發的商業項目,不論是許多已經成熟的旅游項目,還是近年興起的紅色旅游和隨著海洋經濟熱而起來的海島旅游,無一不是將旅游資源市場化運營,并將旅游資源定位于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來對待。

    二、旅游資源會計的基礎理論依據

    對于旅游企業主體而言,建立旅游資源會計核算的必要性既是提供真實會計信息的需要,也是旅游企業摒棄資源消耗高、廢棄物排放量多的粗放型模式,實現旅游資源利用與保護并重的集約化開發、精細化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旅游資源內涵的認識決定了旅游資源會計除應具備會計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這種特點可以概括為:一是旅游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其存量和開發利用的有限性,會計必須對旅游資源進行相應的核算。資源既不是無限的,也不是不需要保養與維護的。因此,需要通過會計核算對已被損害的旅游資源進行合理補償的核算,運用會計方法對資源的質量、效益等進行分析和評價,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二是旅游資源的公共物品特征決定了不可分割性與非排他性,會計視野不能僅限于某一微觀會計主體,而是要從全局出發對旅游資源開發的影響、成本補償、收益的確認等進行全面地反映。三是旅游資源的多重性特征決定了其所帶來的未來利益不僅是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完全套用一般企業會計思路、僅限于單個企業視野內搞會計核算肯定行不通。

    可見,為了強化對資源的利用、管理和保養維護的精細化管理與控制,旅游企業必須科學地組織對所擁有的旅游資源進行相應的核算。不僅需要按權責發生制對已發生的經濟投人包括開發建設的旅游資源進行計量、分析和評價,而且也要對“自然成本”即自然資源的無償占用和使用進行相應的核算。旅游資源的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必須嚴格建立在相應的經濟學基礎上,即首先解決好旅游資源產權這樣一個問題。旅游資源產權是旅游資源會計核算體系建立的基礎,是指在有限條件下,旅游企業使用或配置旅游資源的權利,旅游資源產權具有普遍性、排他性、可分解性、可交易性等性質,其中排他性是產權的本質特征。現代產權理論以為,強有力的產權約束能防止資源的濫用,公道的產權安排可以促使資源的有效配置。但是,現實中的旅游資源產權問題極為復雜。如何進行旅游資源的科學、規范化產權界定,是一個現實問題。通過梳理產權關系,明確旅游資源的產權界定,協調好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和權益分配,在會計的初始確認和計量上,可以區別不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兩種情形來進行,在后續確認和計量上,參照準則原理進行相應的處理和披露,從而確保旅游企業的會計核算能夠確保企業利益、社會利益的綜合平衡。

    三、旅游資源的會計核算框架構筑

    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是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涵蓋了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并且將原有的會計理論更好地融合到準則當中,特別是新準則提出的一套較為科學完善的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和報告標準體系,對于提高我國財務信息透明度及可靠性、提升我國財務信息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新準則在對旅游資源會計核算方面的影響,主要是公允價值理念被較為充分地體現在對資產、負債的計量方面。比如,對生物資產、對或有事項的有效的確認和計量,都為旅游資源會計核算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平臺。

    (一)旅游資源核算的價值目標

    旅游資源的會計核算,就是以會計特有方法,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確認、計量和報告旅游資源的開發經營、成本費用,評估旅游資源開發經營的績效對企業財務造成的影響。旅游資源的核算始終通過有效的價值管理,達到協調旅游經濟發展和旅游資源保護的目的。除了從微觀上反映旅游產業對旅游資源的經營而贏得經濟收入、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支付費用外,還要核算因使用資源而發生的社會成本與責任、對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等問題。通過旅游資源的會計核算,在確認和計量企業在一定期間的旅游經濟效益或經濟損失,向社會相關主體提供所需的資源信息,為各決策單位實施經濟和資源決策提供幫助。

    (二)旅游資源核算的特殊假設

    作為旅游企業,在一些會計基礎假設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一是會計主體假設特殊旅游資源會計核算和反映的內容也是企業范圍的活動,只不過這種活動并不局限于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層面,而是擴展到由于非“交易或事項”引起的其他活動,并未發生價值的交換或轉移,即需要將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納入企業會計核算范圍之內,將應將傳統會計主體假設內涵擴展,將會計主體置于資源環境系統中,把游離于核算系統之外的資源價值損耗和補償納入會計核算系統,核算人類與資源系統的交換,以此來界定旅游資源會計主體的空間范圍。二是具有多重計量假設。旅游資源會計計量具有多重性特征,不應只局限于貨幣計量。由于環境資源既具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很大一部分在計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受科學水平和認識水平的限制,若將其用貨幣計量則精確性難以保證。多重計量能相互補充,提供完整準確的信息。多重計量不但指可用其它的計量屬性,還指要在旅游資源會計報告中用文字或附注方式,揭示一些重大且不能用貨幣計量的環境信息。

    (三)旅游資源資產核算的要點

    植根于會計準則的精神實質,旅游資源資產加以確定的標準,一是旅游資源未來效用的可靠性,二是旅游資源計量的可能性,三是旅游資源的地域性。當旅游資源通過商業交易取得時,其價值可以按所支付對價進行計量;當旅游資源憑借某種權利取得或是大自然形成時,對于這種旅游資源可以合理估算進行計量。如果無法做出合理估算,如未探明儲量的自然資源,不能作為旅游資源資產確認。在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無法對其直接計量的周此旅游資源會計的計量要大量依靠合理估計的方法。但出于穩健性原則,一般將成功的勘探與開發成本列作資本性支出,計入旅游資

    源資產,而將失敗的勘探與調研成本則作為收益性支出,列為當期管理費用。有些自然資源如旅游資源價值的計量是難以定量化的,這時可采用“等效”原理或“價值替代”原理等來計量,也可以采用支付意愿法來計量。所以,旅游資源資產的計價具有模糊性的特點。如旅游資源的計價核算,包括旅游資源價值包括自然旅游價值和人文旅游價值。在自然旅游資源價值核算上,由于自然旅游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其生長周期長,作為旅游資源資本化的旅游資產的核算,對其計量可采用收益現值法,列作“旅游資產――自然資產”進行核算;在人文旅游資源價值上,可采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等方式確定價值,列作“旅游資產――人文資產進行核算。

    (四)旅游資源負債核算的要點

    旅游資源負債是由于企業以往的經營活動或其它事項對旅游資源造成的破壞和影響,而應當由企業承擔的,需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現時義務,是企業在履行并承擔環保社會責任的義務中預期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旅游資源負債主要產生于已經存在或預期可能發生的與旅游資源破壞有關的損失,在多數情況下難以確切的計量,所以常采用估計方式。旅游資源負債的確認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判斷未來旅游資源支出發生的可能性,當達到基本確定標準時就進入負債的確認程序,否則按或有負債標準進行判斷。二是判斷旅游資源負債對會計期間的相關性。如果是由過去事項對旅游資源造成影響產生的負債,則可判斷其具有負債屬性;由未來事項產生的負債則可判斷為契約負債。所謂契約負債指企業承諾未來旅游資源支出而履行的現實義務,如承諾對未來旅游資源損害的健康賠償成本、旅游資源污染治理成本等。三是現實負債依據其可否計量做出當期確認與附注揭示的會計處理之分;契約負債依據其可否帶來未來收益采取不同的會計處理。根據穩健原則的要求,對不能帶來未來收益的契約負債應作提取旅游資源損失準備金處理,具有未來收益的則可自愿揭示。

    (五)旅游資源耗費核算的要點

    旅游資源耗費是指旅游活動而付出或耗用資源的價值轉化形式。完整的旅游資源耗費不能僅計算經濟成本,還要包括社會成本、旅游資源成本以及耗用資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態旅游資源補償費、治理費等。有些旅游資源費用構成資源產品的成本,可按會計計量方法對其進行計量。如生產過程直接降低旅游資源負荷的成本、為預防旅游資源污染而發生的間接成本、企業環保系統的成本等。有些旅游資源費用雖然不構成資源產品的成本,但對其計價可從數量方面客觀反映生態資源降級的代價以及恢復的代價。如由于企業活動而造成對土壤污染、水質下降、自然資源破壞的修復成本及公害訴訟賠償金、罰金等方面的支出等。

    目前,在旅游資源耗費的核算方面,重點關注經營權取得的成本,如企業直接向旅游資源所有者購買經營權時,應將所支付的買價及相關稅費全部資本化記人“旅游資產經營權”核算;如企業以租賃方式取得經營權時,應以未來將要支付的租賃款的現值資本化為旅游資產;如果屬于企業開發形成的,則將旅游資源的開發成本通常包括勘測、規劃設計成本、旅游服務設施建沒成本等,對開發成本應予以資本化,將其確以為一項資產,記進“旅游資產一開發成本”。開發完畢,再將經營權一并轉進相應具體的單項旅游資產中。在旅游資源運營成本上,一般來說,運營成本可分為旅游成本和期間費用兩部分。旅游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資產的折舊費、旅游資產攤銷費用等;期間費用包括營業費用、財務費用等當期發生的可直接記進損益的費用。在旅游資源保護投入的核算上,要核算旅游資源的保護、治理費用和旅游資源發展費用等。此外,還要核算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旅游資源的非常損失。

    (六)旅游資源收益核算的要點

    旅游資源的經營收益,是指旅游企業在銷售其旅游產品和提供各種旅游服務及旅游資產使用權過程中形成的經濟利益總流進,包括門票收入、勞務收入、租金收入等。

    第7篇: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洽川風景名勝區;濕地;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contact sichuan scenic area of wetland tourism resources surve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 tourism resources for resource development zones: contact sichuan FenQuan wetland recreation area, the Yellow River natural wetland nature reserve, r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experience area and loess area and the last peak forest style in view of each division of th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ring th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mode.

    Keywords: contact sichuan scenic spot; Wetland;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mode

    中圖分類號:F590.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1],是地球表層獨特而重要的生態系統,在“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濕地與海洋、森林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其具有涵養水源、均化洪水、調節氣候、促淤造陸、提供野生動植物生境、提供資源和休閑旅游場所等生態環境和社會服務功能,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2]。濕地風景優美,適于進行旅游開發。但前提是旅游不能破壞濕地資源,否則這種旅游方式是不可持續性的,因此,對于濕地資源的開發應建立在保護的前提之下,選擇科學合理的開發模式和措施,合理利用濕地,而不是禁止利用濕地。

    1洽川風景名勝區概況

    洽川風景名勝區,位于陜西省渭南地區合陽縣城以東23公里的黃河之濱,地處黃河中游,秦、晉、豫交界處。風景區東側以黃河河心的陜西省與山西省界為限,南以黃河青年防護林為界,西至洽川黃土峰林西麓,北達黃河東雷一級站(圖2.2),總面積約176.46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黃河河濱溫泉濕地。景區擁有“萬頃蘆蕩,千眼瀵泉,百種珍禽,十里荷塘,一條黃河”,自然風光十分迷人;詩經文化、黃河文化、古莘國文化源遠流長,是一處具有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科學研究、文化探源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濕地型風景名勝區,是陜西省重點旅游區。1995年9月風景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洽川風景區濕地旅游資源概況

    洽川風景名勝區面積廣闊,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其原始野樸的黃河灘涂濕地、神奇的華夏絕景“瀵泉”、古樸延綿的黃土峰林、雄壯渾厚的黃河魂、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及淳樸的民俗民風以及多種珍稀水禽的棲息都是構成洽川風景區獨特風貌的要素。根據洽川風景區濕地旅游資源的情況,將其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具體情況如下:

    2.1.自然旅游資源

    1)水體景觀:洽川風景區的水景資源主要有黃河、小型湖泊、溪流、瀵泉以及荷塘等五種類型。其中,黃河及瀵泉是風景區的核心景觀。“瀵泉”是一種溫泉,屬自噴溫泉,常年不斷且泉眼四周常伴有蘆葦蕩和濕地;“黃河”以其奔騰不息,古樸渾厚的形象示人,而在洽川,不僅有逶迤數里的黃河揭底及地啼的雄壯奇觀,更因黃河河床在此處趨于平緩,盡顯其母親河溫柔的一面。

    根據調查,水體景觀資源中有一級景源有6處,分別為:黃河(圖3.1a)、處女泉(圖3.1b)、夏陽瀵(圖3.1c)、王村瀵、夏陽泉溪、處女泉溪等;二級景源共有4處,包括西鯉瀵、渤池瀵、熨斗瀵、子瀵等;三級景源2處,分別為:圣母湖、鴛鴦湖等;四級景源2處,分別為秦川觀魚和漁業養殖。

    2)地文景觀:在洽川風景區景區濕地地文景觀資源中,最具游賞價值的重點景源有4處,其中一級景源為黃河河心洲、黃河濕地及瀵泉濕地(處女泉、夏陽瀵、王村瀵組群周邊)五處;二級景源有太理濕地一處。濕地景觀是洽川風景區不同于周邊其他景區的特色景觀,也是風景區開展生態旅游的關鍵,其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著風景區的旅游的發展。其中,景區內2000余畝的黃河灘涂、河川港道間野生蘆葦叢生、香蒲莎蓬、水草襲人,珍禽飛浮,構成一幅古樸幽靜、野趣橫生的黃河濕地景觀;另外,圍繞處女泉、夏陽瀵、王村瀵周邊,形成了各異的濕地地形,與周邊人文景觀結合構成了獨特神奇的瀵泉濕地景觀,是洽川風景區內最為獨特的景觀資源,也是最具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之一(見圖3.2)。

    3)生物景觀:沿景區內黃河岸邊綿延數里的青年防護林,長20km,寬1.5km,遠望如一道綠色長城,堅實地屹立在黃河沿岸,守護者這里的一切。林中主要樹種有旱柳、箭桿楊、刺槐、苦楝、紫穗槐、泡桐、楊樹、中槐、紅棗等;同時遍布黃河灘涂的濕地蘆葦叢中,鶴飛鳥鳴,構成一幅別有生趣西北濕地植物景觀,更有丹頂鶴、黑鸛、大鴇、天鵝、灰鶴等各異的珍稀鳥類棲息于此(見圖3.3),為景區的生態旅游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容。(附表1、附圖1)

    2.人文旅游資源

    根據調查分析,洽川風景區人文風景資源中有一級資源7處,分別為:東雷一級站、東雷二級站、古有莘國遺址、帝嚳陵、太姒故里、曹全碑出土處;二級資源8處,分別為:西塬和灘地新石器文化遺址、禹廟、伊莘耕莘處,元圣廟、子夏石室、漢代合陽縣城故址、合水橋、洽川藝文;三級資源8處,分別為:龍王廟、城隍廟、興國寺、招福寺、觀鳥亭、抽黃總干渠、合陽民間故事、古莘餐飲、;四級資源有太空育種試驗田(附表2、附圖2)。

    總體來說,洽川風景區內濕地旅游資源種類多,各類資源在空間地域上自然配置較好,各個區域內有相對不同的資源特色,空間分布上基本呈現出面狀分布且有聚有散的特點,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在結構、種類和形態上都有較為合理的配置;這種組合良好,多重性顯著地特點使風景區有可能開發較為豐富、搭配較佳的游賞產品,并使整個風景區在空間上能夠由景觀串聯起來,形成景物、景點、景群、景線、景區、風景區相結合的開發結構。

    第8篇: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摘要:鄉村旅游資源活動對象獨立、時空結構獨立、文化層次品味較高,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促進鄉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增加鄉村經濟收入。文章首先分析了福建省鄉村旅游的概況,提出目前福建省鄉村旅游存在著景區規劃不合理、景區開發利用率低以及景區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并從加強景區開發規劃、提升景區開發利用率以及提高景區從業人員素質三個方面提出促進福建省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希冀促進福建省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旅游經濟;發展模式;開發理論

    隨著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目前鄉村旅游也成為旅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相比繁華的大都市旅游景點,鄉村旅游具有活動對象獨立、時空結構獨立、文化層次品味較高的特點。清新的環境空氣和輕松淳樸的氛圍,讓城市一族越來越傾向于選擇鄉村旅游,因而,“農家樂”、“民俗村”、“古村落”、“農場觀光”以及“田園風光”等類型的鄉村旅游模式應運而生。福建省的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不僅有客家土樓、民俗村、古村落等等,也涌現出一些較為著名的鄉村旅游勝地,如永泰縣樂峰赤壁生態園、南靖縣云水謠古鎮、順昌縣香樟樹山莊等等。

    一、福建省鄉村旅游現狀

    截止到2011年9月份,福建省目前有19家四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有21家三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這些經營單位所轄的鄉村旅游景點都是著名的景點。整體而言,目前福建省鄉村旅游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一)旅游資源豐富

    福建省的鄉村旅游資源豐富,表現在森林資源、海洋資源和生物資源方面。我省森林面積大,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一,全省林業用地面積高達1.48億畝,林地面積1.48億畝,森林覆蓋率達62.96%,在全國的森林覆蓋率中排名第一。福建省擁有經濟林面積1688萬畝,其中有12個縣(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經濟林之鄉。福建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陸地海岸線長達三百多萬米,僅次于廣東省。我省的生物資源多種多樣,野生動植物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二)旅游市場需求擴大

    鄉村旅游市場需求呈現著不斷擴大的趨勢,許多景點都是超負荷運行。據統計,由于旅游市場需求旺盛,景區承載能力有限,黃金周期間許多旅游景區都是超負荷運行。據統計,在2014年的黃金周龍巖永定的客家土樓和漳州南靖的云水謠兩處景點的接待人數和收入創歷史新高。福州市的永泰縣以及閩侯縣的田園觀光不僅是重大節假日的游客旅游出行的選擇地,也成為了周末人們休閑娛樂的首選。

    (三)旅游產品不斷豐富

    隨著游客選擇的多樣性,鄉村旅游景點的旅游產品越來越多。從原先單一的農家樂吃喝和參觀民俗村逐漸發展為慶祝地方民俗文化節日,學習鄉間藝術,聆聽鄉村民謠,參觀地方特色農業、手工藝品加工業以及練習鄉村武術等等。有些地方依托國家級文化、自然遺產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區,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引導城市周邊休閑度假帶建設。目前全省正逐步有序推進國家旅游度假區發展,規范發展高爾夫球場、大型主題公園等,繼續發展閩西北紅色旅游和打造海西文化。不斷豐富我省的旅游產品,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我省參觀旅游,宣傳我省的文化。

    鄉村旅游資源與鄉村經濟的發展呈現著正相關的關系,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的轉型,增加鄉村就業崗位,在很大程度上帶活了鄉村經濟。但是目前福建省鄉村旅游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更好的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二、福建省鄉村旅游存在問題

    (一)缺乏合理的規劃淡季和旅游旺季的旅游產品

    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和鄉村旅游固有的特點,讓鄉村旅游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因而在重大節日和黃金周期間很多景區都出現了超負荷運行的現象,景區接待能力不足。然而,在旅游淡季時,卻造成了景區很多旅游資源的浪費。以福建省永定縣的客家土樓群為例,重大節假日,游客人擠人,住宿、飲食等問題等不到很好的解決,但是到平時或者是冬季時則是出現較少的游客的現象。

    (二)景點開發利用率低、基礎設施配套落后

    目前我省的鄉村旅游大多還局限于低層次的“農家樂”,大部分是以吃農家飯為主,所開展的活動缺乏對鄉村文化和鄉村理念的宣傳。如文化探密、休閑度假、康體健身、生態觀光、體驗生活等的旅游產品項目不突出。發展旅游也需要道路、通訊、接待設施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來推動,目前有些地方旅游景點的基礎設施配套落后,雖然旅游資源豐富,但是硬件設施支撐不夠,旅游經濟收入效益低。

    (三)景點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村民素質不高。從部分景點游客對景點評分的分布情況看,鄉村旅游中有15%左右對景點從業人員的行為不滿,認為他們素質不高,創新意識不強。鄉村旅游從業者服務水平低,缺乏創新的經營理念。經營者往往把大部分投資都花在了主體建筑上在環境治理和環境美化上則缺少資金投入。他們不斷的擴大經營規模,但是缺乏鄉村特色,只是簡單的雷同的景點。在經營過程中缺乏服務意識、管理意識、安全意識和品牌意識。

    三、促進福建省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合理規劃旅游產品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福建省鄉村旅游更應該抓住這樣的發展機會,樹立“以鄉村為依托,市場為導向,綠色為主體”的發展理念。通過不斷豐富“鄉村旅游”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高度。充分規劃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旅游產品,平均旅游淡季和旺季的人流量,更好的保護旅游資源。

    (二)提高景點開發利用率,完善景點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增加景點的旅游項目,提高景點的開發利用率,形成文化探密、休閑度假、康體健身、生態觀光、體驗生活等有特色的旅游產品項目。在道路設施和基礎設施方面,增強道路的修建、通訊設備和接待設備的完善程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吸引游客,并未游客創造出更好的旅游支撐和旅游體驗。

    (三)提高景點管理者和經營者的素質和服務水平

    增強對鄉村旅游景點管理者和經營者素質和服務水平的培訓。各級旅游部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圍繞景區帶動型、農業觀光型、鄉村休閑型、民俗特色型等旅游配套服務項目,制定鄉村旅游經營者和管理者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因地制宜地開展與旅游相關的,諸如:導游、餐飲服務、攝影服務等技能培訓,切實提高旅游服務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不斷滿足消費者“行、游、食、住、購、娛”六大模塊的旅游體驗,延伸城鄉旅游產業鏈,促進鄉村旅游經濟的轉型升級,帶動就業,緩解一部分的就業壓力。

    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充分利用好鄉村旅游資源、打造有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通過提升鄉村旅游資源的“硬件”和“軟件”設備,提高鄉村旅游資源的和鄉村旅游景點的知名度,能有效的促進鄉村旅游資源的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的升級轉型和增加鄉村經濟收入。(作者單位:廈門東海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昌晶亮,鄒映.大湘西地區綠色旅游產品開發初探.[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8-62.

    第9篇: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壯族山歌文化 旅游開發 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9C-

    0042-02

    一、隆安縣旅游開發現狀分析

    隆安縣位于廣西西南部,東連武鳴縣、東南鄰南寧市西鄉塘區,南接扶綏縣、崇左市,西接大新縣、天等縣,北同平果縣隔河相望。地處右江河谷、土地肥沃,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多雨,日照充足,夏長無冬,秋夏相連。南昆鐵路、南(寧)百(色)二級公路、邕隆公路以及右江航道貫穿隆安縣境南北,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另外,隆安縣還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農副產品資源、動植物資源、森林資源,等等。全縣有壯、漢、瑤等12個民族,其中壯族占全縣人口的94.60%。

    隆安縣旅游資源豐富,動植物資源較多,熔巖地貌分布廣泛,形成奇峰異洞、山清水秀、絢麗多姿的亞熱帶景觀。境內有著名的自治區級的風景區——龍虎山風景區、仙痕洞自然風景區、淥水江漂流,等等。雖然隆安縣旅游資源豐富,但僅限于自然景觀的欣賞,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區域的協調能力以及旅游資源的整合方面還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別是對最具壯族特色的山歌文化的旅游資源的開發上,更是沒有合理的規劃,沒有找到山歌文化與旅游開發的契合點。山歌是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歷史、藝術、美學、人類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但卻面臨著保護和開發意識不到位、保護資金缺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等問題。如何利用山歌文化促進旅游業發展,讓旅游開發為山歌文化的保護提供各方面支持,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 隆安縣壯族山歌文化的特點

    山歌是廣西壯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壯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隆安縣的山歌歷史悠久,山歌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隆安縣都結鄉榮朋村的山歌尤為出名,是隆安縣的“山歌之鄉”。隆安縣壯族山歌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壯族山歌文化歷史悠久

    隆安縣的壯族是我們常說的南壯,它的山歌具有廣西壯族山歌的共同特點。壯族山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關壯族山歌的零星收集、記載和片段的評論歷史上早已有之,主要存在于兩類文獻典籍中。一類為方志,包括廣西各地府志、縣志、風俗志等。一類為文人筆記和詩作。如漢代劉向所著的《說苑·善說篇》、清末壯族文人韋豐華所作詩作《今是山房吟草廖江竹枝詞》等。同時還有與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歌謠《越人歌》的形式、內容極相近的迎客山歌,同是以壯語的“今夕何夕兮”起興,格式同為勒腳式七言歌。據壯族學者韋慶穩考證,《越人歌》就是先秦時期壯侗語民族先民中流傳的歌謠。這首歌謠之質樸優美近于《詩經》之《國風》,在晚近又被認為是古詩的源頭,收錄進書寫文化的典籍中。由此可推斷出壯族山歌就如同口傳文化中的“活化石”,傳承歷史悠久,也證明了壯族山歌具有巨大的保護和研究的價值。

    (二)壯族山歌內容豐富

    隆安壯族山歌由于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底蘊,主要體現于山歌種類齊全和內容豐富,不僅有勞動歌、儀式歌、時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兒歌,也保存有傳說歌、謎語歌、創世歌,等等。據筆者對榮朋村的山歌情況調查,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山歌在人們的生活中還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榮朋人民熱愛山歌,不但在重大節日以山歌來傳達節日的歡樂氣氛,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相互召集,聚在一起通過山歌的形式來表達心中的感受。山歌的內容十分豐富,如婚禮開始,接新娘來到新郎家時,唱新人入屋歌:“吉日良辰天地開,新人移步入門來,恭賀主家大富貴,又添人口又添財。”“新人入屋拜家堂,初入屋,頭一揚,輕移蓮步,頭上插花滿廳香。”當晚,男女雙方邀請歌手,大擺歌臺,通宵達旦,對唱山歌。此外,還有謎語歌,這種歌常在酒席的對唱中出現,如問:“大姐愛紡細絲線,二姐搖扇嘗花香。三姐愛織高機布,四姐釀蜜人人愛。”答:“蠶蟲愛紡細絲布,蝴蝶搖扇嘗花香。蜘蛛愛織高機布,蜜蜂釀蜜人人愛。”祝壽歌即老年人做生日親友來祝賀時所唱的歌。如:“唱歌恭賀主家公,有緣有福在世中,彭祖壽命八百歲,公老壽命萬年冬。”哭喪歌即辦喪事道公做打齋道場時唱的歌,道師悲涼的聲調配以凄切的鑼鼓,使聽者無不悲傷。可以說,壯族山歌真實地反映了當地的真實生活,表達的內容涵蓋了壯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壯族山歌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形式

    潘其旭先生在《壯族歌圩概論》中介紹道:“桂中及左江一帶的壯族以押腳韻為主體,桂西紅水河及右江流域的壯歌以押腰腳韻為主體,其中有五子句和七字句兩種,個別有長短句及疊句的長歌體……所謂‘腰腳韻’,就是下句的‘腰’,要押上句末即‘腳’的韻……這樣就形成了十分嚴謹的一首多韻連環式的韻律結構。唱和時,就是依此按韻行歌。”我國大多數民族的民歌都是押腳韻即在最后一字押韻,而壯族人民根據本民族的語言特點創造性地形成了既有腳韻又有腰韻的歌謠韻律特點,形成音樂上反復回環,重疊歌唱的藝術特點。

    壯族的山歌與其他民族民歌的表現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與壯族山歌相關的傳統習俗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歌圩活動。歌圩與壯族地區的生產時節和生活節奏密切相關,多與各種民俗活動結合起來,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里舉行唱歌集會。正如潘其旭在《壯族歌圩研究》中所說的,歌圩活動“始終都是同壯族群眾的物質生活、、道德風尚、心理素質、傳統觀念相關聯并相互制約的。歌圩與各個節日往往構成一個整體,圍繞著勞動生產的節奏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成為人們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和進行審美活動的重要集會方式”。如每年的“三月三”就是壯族人民一個十分重要的歌圩活動,人們換上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趕往一個特定的山坡,人們在那里對歌,老年人以對歌來敘舊,年輕人以對歌來尋找意中人,孩子們則是湊熱鬧,整個山坡熱鬧非凡,變成一個歡樂的海洋。

    三、壯族山歌文化的旅游開發策略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日益深入,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步伐加快,各民族文化在融合中產生劇烈的碰撞和沖突,處于弱勢地位的那些民族文化正在逐漸消失。如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山歌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吸引力,人們對山歌的熱情逐年淡化,田間地頭不再出現村民高唱山歌的激昂場面,村民們大都不愿開口唱山歌了。山歌這一重要的壯族傳統文化正出現式微的尷尬局面。保護這一重要的壯族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但保護不等于不對其進行開發,而開發是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因此,應將壯族山歌文化融入旅游開發中,使其成為旅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旅游文化的發展帶動山歌文化的發展,推動壯族山歌文化的普及,從而使其更好地傳承下去。

    (一)將歌圩文化融入旅游資源開發中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來,而許多旅游又是以民俗旅游為主。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文化的旅游過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民俗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文化旅游。旅游者通過參加民俗旅游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隆安縣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比如丁當鎮境內的武鳴丁當河段兩岸的自然風光旖旎迷人,河水清澈透明,頭塘水電站的建成更增加了一道獨特的亮麗景觀,極具開發潛力;屏山鄉的旅游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境內的龍虎山旅游風景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后,現已升級為著名的省級旅游風景區,等等。雖然旅游資源豐富,但還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和整合,沒有較好地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與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沒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勝地。如今,特色旅游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命脈,一個地區的旅游產品構成如果在旅游資源上不占有特色優勢,就難以得到長足的發展,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就是把地方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與現代旅游心理發展的態勢相結合,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同時,注意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才能在眾多的旅游資源中處于優勢地位。隆安縣地處南寧市的西南邊,南寧市的壯族歌圩文化旅游已經形成兩大品牌,即南寧市的國際民歌藝術節和武鳴“三月三”文化旅游節,我們可以依托這兩個歌圩活動的影響,把歌圩文化融入旅游資源的開發之中,使南寧市的歌圩文化旅游得以整合利用,帶動整個廣西歌圩文化旅游的發展。

    (二)打造山歌文化旅游品牌

    豐富的壯族民歌文化資源是壯民族寶貴的財富,它可以用來開發旅游業,但據筆者對隆安風景點的調查,當地對于山歌文化這一具有壯族特色的旅游資源,未能很好地利用,旅游開發的模式也是照搬照抄,盲目模仿,項目雖多但沒有自己的特色,缺乏創新,旅游知名度低,阻礙了旅游業的發展。在加快建設隆安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的時候,可利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影響,用壯族的原生態山歌來打造旅游品牌,讓游客充分體驗到壯族山歌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此外,充分整合和合理開發旅游資源,以龍虎山為旅游中心區,以屏山、叮當、都結等鄉鎮為旅游支線,創造一系列高品位、原生態的文化演藝節目,努力培養一些新的歌圩場,培育精品文化旅游,提升文化內涵,構建和諧的旅游環境。

    【參考文獻】

    [1]潘其旭.壯族歌圩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

    [2]潘琦.“劉三姐”文化品牌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3]甘枝茂,馬耀峰.旅游資源與開發[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4]黃永珍.試論客家山歌文化的旅游開發價值[J].老區建設,2009(6)

    [5]歐陽斌.中國旅游策劃導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6]簡王華.廣西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構建[J].廣西民族研究,2005(4)

    【基金項目】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校級課題(2012ZQN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国内外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午夜视频免费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永久第一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