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高適的送別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適的送別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師:我想了解一個情況,同學們的家長有出差經歷的請舉手。我采訪一下你,你的媽媽出差多還是爸爸?

    生:我們家爸爸出差多。

    師:他最遠出差到了哪里?去了多長時間?

    生:他最遠去了常德,走了半個月。

    師:我再采訪一下你,你的家長最遠去了哪里?

    生:他去了四川成都,去了一個月。

    師:你想他了怎么辦?

    生:我給他打電話,還通過QQ跟他視頻聊天。

    師:雖然相隔很遠,但是仍然能聽到他的聲音,甚至能天天見面。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在古代,沒有汽車、火車,也沒有飛機,更沒有網絡、電話,甚至連寄信也沒有郵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一旦遠別,再會就遙遙無期,很長時間都杳無音訊,生死禍福都無從知曉。那時候,親人朋友遠行,離別該是多么令人傷感啊!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情深意重的送別詩。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兩首唐代詩人所寫的送別詩,請兩位同學讀一讀。(糾正學生“客舍”的“舍”字讀音)

    師:說說兩首送別詩有哪些相同之處。

    生:這兩首詩都是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

    二、學習《別董大》

    師:關于董大,你了解多少?

    生:董大,是姓董,在家里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

    生:他是唐朝著名的琴師。

    師:是的,董大是唐玄宗時代一個極有才華的琴師。他一生漂泊,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和高適是在京城認識的。他們在塞外相逢的時候,正是高適人生最失意的時候,他懷著報國的理想來到塞外,希望能建立一番功業,可殘酷的現實卻令他深深地失望。高適還寫了另一首《別董大》,他在這首詩中說,當時他們兩個都窮困潦倒,囊中羞澀,甚至連買酒的錢都沒有。短暫相聚之后,董大又要走了,去奔他的渺茫的前程。高適陪著朋友走了很遠,聊了很多,送君千里終有一別,還是到了該說一聲再見的時候了。舉目四望,眼前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師:誰來讀一、二行?(生讀)

    師:注意是“千里黃云”,不是“百里”更不是“十里”,讀出天地的遼闊。(生再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這兩行,速度慢一點,留出空隙來在腦海里想象文字所描繪的畫面。來點音樂,醞釀一下感情。(生讀一、二行)

    師: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到了高適和董大送別的情景。

    生:我看到了漫天的黃云,北風吹著大雪紛紛地飛。

    生:刺骨的寒風吹到他們的身上,有一種凄涼的感覺。

    師:那你來讀出這種凄涼的感覺。(生讀)

    生:我看到大雪紛飛的天空下,兩個人的身影若隱若現。

    生:我看到了千里黃沙。

    師:從哪里看出是“千里黃沙”?

    生:從“千里黃云”看出來。

    生:我看到黃沙漫天,日光昏暗。

    師:你從哪里讀出“日光昏暗”?

    生:因為這里寫“千里黃云白日曛”,這個“曛”字就可以看出天地很昏暗。

    師:真厲害!這個“曛”字就是“昏暗”的意思。

    生:我還看到了一群大雁在雪中飛向南方。

    師:老師有一個疑惑,為什么這里不寫“飛雁”,而要寫“吹雁”?這“吹雁”與“飛雁”給你的感覺有什么不一樣?

    生:如果是“飛雁”就覺得大雁是自由自在地飛,而“吹雁”就讓人感覺大雁是被大風吹著,飛得很艱難。

    生:“吹雁”給人感覺就是被刺骨的寒風吹著,迫不得已地飛向南方。

    師:是啊,一個“吹雁”讓我們感受到大雁被風雪裹挾著前進,振翅難行的情景,讓我們讀出天氣的惡劣,讀出大雁在風中飛行的艱難。(生讀)

    師: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也就是說,詩人在寫景的時候,往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景物的描寫往往含蓄地暗示了作者內心的情感。那么,從高適的這兩句詩中你能讀出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呢?

    生:我感覺到了高適在和董大分別的時候,就像風雪中的大雁一樣,非常艱難。

    師:也就是說,此時在風雪中艱難前行的不只是大雁,還有高適和董大,是嗎?你對文字的感悟真好!

    生:我感受到高適心中惆悵和凄涼的感覺。

    師:你能用到“惆悵”這個詞太好了。他的內心為什么會這樣“惆悵、凄涼”呢?可以聯系前面老師介紹的背景想一想。

    生:因為他們處于人生的低谷,很艱難。

    生:高適現在還覺得前途非常渺茫,他們的內心很茫然,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

    師:讓我們讀出高適內心深沉的感慨來。(生再讀)

    師:是啊,不同的心情下看相同的景物感受完全不同。同是寫塞外,同是寫下雪,在岑參的筆下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可在此時的高適眼中卻是“北風吹雁雪紛紛”。

    師:天氣如此惡劣,現實如此困窘,前途又如此渺茫,但到了分別的那一刻,高適還是對朋友說——(生齊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君”在這里指誰?

    生:指“董大”。

    師:高適的這番話是想告訴朋友什么?

    生:他是想告訴董大,不要擔心前面沒有人賞識他,他這么有才華,天下每個人都會認識他的。

    生:不要怕前面的困難,憑你的才華,會有很多人愿意和你交朋友的。

    師:現在,你們是高適,我是董庭蘭,把你們要安慰我的話再對我說一次。(生讀)

    師:謝謝你們,你們的話讓我有在風雪中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師:這番話僅僅是對朋友說的嗎?

    生:不是。

    師:也是對誰說的?

    生:對自己。

    師:來,高適們,把這句話說給你們自己聽!(生讀,鏗鏘有力)

    師:讀給自己聽的話,不用高聲,沉下來,讀到心坎里去。(生再讀)

    師:整首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讓我們感受到一千多年前詩人在命運面前決不屈服的靈魂。讓我們再次回顧這一場情真意切的別離,齊讀古詩。

    三、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師:董大的背影消失在茫茫風雪之中,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場送別。

    師:誰來讀詩題?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師:“使”是什么意思?

    生:出使。

    師:元二是要出使到哪里?

    生:安西。

    師:我們來看地圖,安西在哪里呢?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元二是從哪里出發去安西?

    生:渭城。

    師:渭城又在哪里呢?在今天陜西咸陽附近。

    師:從渭城也就是今天的陜西咸陽到新疆庫車縣,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即使是騎馬也要走上半年時間。這真是一次遙遠的別離啊!(音樂起,教師配樂朗讀)

    師:細細品味這首詩,和《別董大》相比,兩場送別有哪些不一樣?(學生自學,在旁邊做批注)

    師:大家說說,這兩場離別有哪些不同?

    生:天氣不同。《別董大》是在千里黃云、刮風下雪的天氣里送別。《送元二使安西》是在早晨送別,而且下著小雨。

    師:你從哪里看出是下著小雨?

    生:“渭城朝雨浥輕塵”這里說小雨像小塵土一樣。

    師:小雨像小塵土?這里有個難理解的字:“浥”,誰知道什么意思?

    生:“浥”是“潤濕”的意思。

    師:那么是什么潤濕了什么?

    生:是小雨潤濕了渭城。

    師:是啊,從渭城前往陽關的大路,原本塵土飛揚,現在被早晨的一場小雨潤濕了,變得多么干凈啊。誰來讀這一句?(指名讀)

    師:還有什么不同?

    生:《別董大》是在邊塞送別的,而《送元二使安西》是在客舍送別的。(師再次糾正“舍”的讀音)

    師:從哪里看出?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老師想問你,“客舍”為什么“青青”?

    生:因為下了小雨。

    師:下了小雨為什么會“青青”?這個理由好像還不充分。

    生:這是因為旁邊有了柳樹,柳樹是那么清新,那么綠,所以“客舍”也顯得“青青”了。

    師:說得真好,“客舍青青”正是因為有了柳色的掩映。

    生:《別董大》中高適是鼓勵董大,而《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維是盡可能地想留住元二。

    師:你從哪里看出王維是想挽留元二?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從這個“柳”字我知道他想留住元二。

    師:是啊,他為什么不寫“桃色新”或者“李色新”,而寫“柳色新”?你接著說。

    生:這個“柳”字的諧音是“留”,就表示他想留住元二。

    師:這個“柳”字確實是別有一番深意。古代很多的詩歌當中都寫到了“柳”,因為“柳”的諧音是“留”。在隋唐年間,人們有折柳相送的習俗,表示對朋友的挽留和不舍。所以人們一看到“柳”,就會想到“送別”,想到“不舍”。這成了中國古典文化中的一個密碼。就像今天你們看到橄欖枝,就會想到——

    生:和平。

    師:看到玫瑰,就會想到——

    生:愛情。

    師:這就是文化密碼。

    生:我跟他一樣,覺得《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維是想留住元二,但是我找到的地方不同。我是從“勸君更盡一杯酒”中感受到的。

    師:哪個字讓你感受到這種不舍?

    生:我從“勸”和“更”感受到的。

    師:“更”是什么意思?

    生:“更”是“再一次”的意思。王維讓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就是想讓元二多留一會。

    師:說得真好,請你讀出這一杯又一杯中的深情。

    生:這兩首詩中人的聲譽不同。

    師:聲譽不同?你想說的是遭遇不同嗎?

    生:高適和董大沒有錢買酒,而王維他們有錢買酒。(引起滿場哄笑)

    師:哦,是的,高適無錢買酒,是以話語送別朋友,而王維是以酒送別朋友。他們送別的方式不同。

    師:中國人確實和酒有著不解之緣。結婚喝喜酒,有煩惱的時候借酒澆愁,離別的時候,千言萬語就寄托在這酒里。

    生:我還覺得這兩首詩感情不同。高適是鼓勵朋友勇敢地走出去,王維卻對朋友說“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說,離開了渭城,你就沒有我這樣的朋友了。

    師:說得真好。讓我們看看地圖吧。從渭城到安西,這3000多公里的路途中,不是荒山野嶺,就是戈壁荒漠,朋友,一路艱辛,好自珍重啊!干了這一杯吧。(生朗讀后兩行)

    師:今日一別,不知何日方能重逢啊。三年?五年?“君問歸期未有期”啊,再來一杯吧。(生再讀)

    師:詩句的最后兩行充滿了離愁別緒,有的同學會說,老師不是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嗎,為什么前面兩行卻寫得那樣清新明快呢?這樣的“景語”又在訴說怎樣的“情語”呢?同學們讀一讀前兩行。

    師:前兩行給你什么感覺?

    生:給我一種朦朧的感覺,因為有朝雨。

    生:給我一種凄涼的感覺。

    師:前面我們講到“浥輕塵”,講到“柳色新”,讀一讀前兩行,再體會一下,是什么感覺?

    生:我覺得前兩行詩透著一種生機卻又帶著幾分不舍。

    師:那么這樣的“景語”又是在表達怎樣的“情語”呢?

    生:是說送別的這一天天氣很好,是希望元二帶著好心情出發。

    生:也是希望元二記住渭城這里的美好。

    師:元二這一次是奉皇帝的命令出使西域,出使西域在當時可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也是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啊。詩人把景色寫得這樣清新明快,是為了表達什么?

    生:是為了表達對朋友的祝福,希望他一路平安。

    生:是替元二高興,因為他奉皇帝之命到安西去,希望他獲得榮譽。

    師:希望他載譽歸來,是嗎?讓我們讀出詩人對元二的祝福,也讀出他對元二的不舍。(生朗讀整首詩)

    第2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岑參,約生于715年,卒于770年,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太宗時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孫,后徙居江陵。

    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因其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

    代表作:《感舊賦》、《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火山云歌送別》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也叫“今體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我們在課本中學到的大都是近體詩。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古體詩,感受一下它同律詩、絕句的不同。

    送 別

    唐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注解】

    1.飲君酒:勸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不得意:不得志。

    4.歸臥:隱居。

    5.南山:即終南山。陲:邊。

    【詩意】

    我下馬為你置酒,問你去向何方。你說人生太不得意,打算歸去隱居在終南山旁。你只管去吧,世間的事物不必再去留意,那里白云悠悠,一定會給你帶來無限的快樂和歡愉。

    【感受】

    這是王維的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玩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敘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

    離別常常是讓人傷感的,但也有樂觀的詩人寫出了不一樣的感覺。大家品味一下下面的詩句就知道了。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贈汪倫》)

    2.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4.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唐·王維《山中送別》)

    5.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唐·王維《送別》)

    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

    7.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9.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唐·王之渙《送別》)

    第4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首先說說“長亭”。從秦漢時期開始,人們在大路上設長亭,長亭本來是供路上的行人休息的地方,后來人們在送行的時候,常常會在長亭進行最后的告別,長亭送別也就變成了典型的離別場景,以至于后人一提到長亭,馬上就會想到送別,想到很久不見的親人。

    “晚風拂柳笛聲殘”這一句中包含了“折柳”和“吹笛”兩件事,其實這兩件事之間有很深的聯系。先說折柳,離別跟柳扯上關系,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上古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曾經記錄過這樣一個離別的故事。據說周懿王的時候周朝弱小,鄰國都很強大,常常侵略周朝疆域。正好當時一個叫獫狁(Xiǎn yǔn)的北方國家入侵,有個年輕人為了保衛祖國,從軍出征,隨軍一整年都沒能得到家里人的一點消息,對抗獫狁的戰事正激烈,他也沒有辦法回家去,年輕人只好強忍對家人的滿腔思念,繼續報效祖國。等到終于打敗了獫狁,這個年輕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回憶起,當時他出發的時候,家鄉的垂柳正隨著春風輕柔地飛舞,好像依依不舍似的,不停地拂過他的肩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原詩中這樣一個細節,不知道感動了后世多少人,又因為“柳”和“留”讀音相近,后來的人就習慣于在送別的時候折一枝柳條送給對方,來表達自己依依惜別的心情。

    為什么說吹笛和折柳有關系呢?那是因為古代的笛曲里,有一首叫做《折楊柳》的,表現的就是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象一下吧,身處異鄉的時候,突然聽到笛聲,吹得還正好是送別時的場景,怎么能不讓人回憶起自己的離別,從而懷念故鄉呢?這樣的故事很多,清朝人張維屏在《國朝詩人征略》中記載,清朝人許虬離開家鄉,到北方去居住了很長時間,長到他在北方生的兒子都已經十來歲了,有一天父子倆突然聽到了《折楊柳》的笛聲,他十來歲的兒子因為從來沒有聽過,就問他這是什么曲子,這使得他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離開家鄉已經十來年了,以至于兒子從來都沒有聽過故鄉的曲調,于是他悲從中來,痛哭失聲。

    “一觚濁酒盡余歡”說的是送別飲酒的事。即使風塵仆仆,在大路邊上送別,古人也要帶著酒壺和小菜喝兩杯,喝酒的目的,用王維的話來說就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送朋友到西部邊塞做官時寫下的詩。古人遠行不易,很可能離別之后就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所以要鄭重地喝酒餞行。

    【博聞館】

    有關送別的古詩

    送別是件大事,怎么能少了詩歌?歷史上數得出來的很多名作都是送別詩,比如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唐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看了最后一句才發現,這也是首送別詩。

    還有一首著名的詩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唐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文中提到過,全文是:“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為再向西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可以一起飲酒了,想到這樣的情形,當然得多喝幾杯。

    也有豪放派的送別,比如唐朝高適的這首《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他說,別愁走遠了沒有人了解你,因為你這樣的名人,全天下誰不知道。

    第5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師(板書:辛棄疾):他是南宋一位著名的愛國詞人。你們讀過他的詞嗎?生:沒有吧。

    師:下面,我們先來讀一讀他的兩首愛國詞篇(投影:《破陣子》)。教師朗讀,學生朗讀。

    師: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抗敵報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投影:《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學生自由讀,教師朗讀,師生齊讀。

    師:這首詞里,作者借古喻今,表達了自己積極抗金、恢復中原、統一國家的熱切愿望。

    師(板書:《清平樂?村居》):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農村題材的詞。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辛棄疾的詞篇熱情洋溢,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富有愛國熱情。引入兩首詞,意在揭示辛棄疾的愛國情懷吧?但是,這與《清平樂?村居》這首“農村詞”所描寫的那種淡雅、自然的鄉村田園生活有多大的聯系呢?導入時,并不需要《破陣子》來馳騁壯志、抒寫悲憤,也不需要《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來懷古憂國。說實話,我反倒是替教者擔了一回心的――如果學生始終激蕩在這種愛國情懷里,如何領會詞人對鄉村田園生活的喜愛和向往,又如何感知詞人內心的那份寧靜?

    案例二:《黃鶴樓送別》教學片段

    (屏示:《別董大》高適)教師范讀,學生朗讀。

    師:讀出來了嗎?這也是一首送別詩。

    師:“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灰蒙蒙的景象。

    生:我好象看到了紛紛揚揚的雪花和那幾只孤雁。

    生:我看到了一副凄涼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傷心的詩人。

    師:是啊,天色昏暗,北風呼呼,如此悲冷的氣氛怎不讓人觸景傷懷呢?

    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什么了?

    生:作者告訴朋友,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人誰不認識你董大呢。

    生:安慰朋友,叫朋友不要傷感。

    生:我感覺詩人的心情開朗起來了。

    師:不錯,詩人筆鋒一轉,用開朗的胸襟勉勵友人,驅散了傷感,讀起來鼓舞人心!

    (屏示:《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學生自由讀,指名學生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讀出什么感情了?

    生:我讀出了依依惜別之情。

    師:又一首送別詩。但是,這首詩又有不一樣的地方。讀讀,想想,哪兒不一樣?學生反復朗讀、交流)

    師:先說說看到的。

    生:細雨沖洗了灰塵,空氣清新得很。

    生:柳枝顏色新新的。

    師:蒙蒙細雨中,剛折下的柳枝顏色還很清新。平常的景物,一經詩人筆墨的點染,立即變得風光如畫了。比較而言,這首詩的開頭描寫了一幅明麗的景象。

    師:再說說作者所感受到的,好吧?

    生:作者說,你就再飲一杯吧,走出陽關就沒有我這個老朋友了。

    生:詩人為朋友擔憂。

    生:我覺得詩人多愁善感。

    生:這是一場深情的送行。

    師:是呀,“西出陽關無故人”,傷別之情悠然心頭,含蓄委婉,這淡淡的愁緒就在這杯酒中了。

    師:但是,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真正的友誼是無所不在的呀!最后,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兩首詩,一起來為友誼祝福吧。

    尾聲,引入主題相同的兩首詩,既濃墨重彩,又獨具匠心。同是依依惜別之情,前者并沒有順勢寫離愁,而是筆鋒一轉,令友人精神振奮;而后者,明朗清新的氛圍中縈繞著淡淡的愁緒。

    兩相比較,讓學生在一樣的主題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氣氛,情感也得以升華。

    反思:為古詩文教學引入什么?

    第6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一、整體閱讀,抓住意象格調理解內容

    古代詩歌大致可以分為邊塞詩、山水田園詩、詠史懷古詩、哲理詩、詠物詩、閨怨詩、思鄉詩、送別詩等類型。類型的劃分主要依據詩歌的內容、格調、情感和主題。因而,同一類詩歌在不同程度上會有共性的體現。

    如邊塞詩的格調往往是或雄渾豪放,或慷慨悲涼,或境界闊大,或雄奇壯美。而邊塞詩也有典型意象,如“樓蘭”“沙場”“孤城”“大漠”“長河”等,我們抓住詩歌意象,體悟詩風格調,就能感受到這一類詩歌的整體風貌,獲得鑒賞的方向和角度。就邊塞詩的主題內容而言,要么反映邊塞戰爭生活的艱苦與體驗;要么表達征人思婦相思的苦情;要么抒發殺敵立功的豪情壯志;要么描寫邊塞風光和異域風情;要么揭示統治者窮兵黷武,流露渴望和平的反戰情緒。當然,這樣的主題在一首詩歌中可能也不唯一。

    如高適的代表作《燕歌行》中“男兒本自重橫行”寫出了戰士們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豪情;“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對比表現士兵和將帥苦樂不均,死生迥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大漠窮秋塞草腓”寫出邊地荒蕪、冷落和陰慘景色;“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寫出了兩地相思的苦楚與無奈。

    將唐詩部分楊炯的《從軍行》、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和杜甫的《兵車行》作為一個教學單元,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扣住詩歌意象,體悟詩風格調去感受理解詩歌內容,提升學生對這類詩歌的整體閱讀和鑒賞能力,獲得詩歌閱讀方面的素養。

    二、對比閱讀,于細微處獲得詩歌情感

    近年不少自主命題省份的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就以兩首詩歌的比較來考查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如2014年江蘇卷將韋應物的《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與李商隱的《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放在一起比較閱讀,讓學生“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2015年湖南卷將張說《都引》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放在一起,讓學生“賞析兩詩中劃橫線詩句所抒發的人生感悟的差異”;2016年浙江卷將劉克莊的同題詩《北來人》放到一起,讓學生“對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簡要分析”。所舉幾例,基本在主題、情感上具有一致性,而又有可以比較、分析和鑒賞的差異之處。

    我們在《唐詩宋詞選讀》教學中,如果多開展這樣的比較閱讀,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細微處分析鑒賞的能力,畝獲得賞析詩歌情感和主旨的能力。如教材上的四首邊塞詩都寫了“出征”這一景象,經過比較就會得出不同的閱讀獲得。如楊炯的《從軍行》中“牙璋辭鳳闕”,寫出面對外辱的出征將士懷有崇高使命,隆重和莊嚴的出師場面激起詩人內心殺敵立功、建功立業的渴望。《燕歌行》“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出征隊伍大肆渲染氣勢,顯出不可一世的驕態。詩人如此描寫就暗含著批評否定,這與后文的失敗被圍的衰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的“出征”景象是“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寫出了行軍隊伍的迅速和紀律嚴明,將士同甘共苦暗示他們有著強盛的戰斗力。而杜甫《兵車行》的“出征”場面運用的夸張和視覺、聽覺以及動作等方面描寫,渲染了生離死別的悲慘氛圍,這不僅為后文“行人”傾訴作了鋪墊,還與后文“古來白骨無人收”形成了呼應,有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發動“開邊”戰爭的無情鞭撻,也有對苦難深重百姓寄予的深切同情。就“出征”這一相同內容的對比賞析,我們就體悟到邊塞詩的不同情感。

    教師在邊塞詩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多樣的比較閱讀方法,如杜甫《兵車行》學習中,以《春望》導入,用《石壕吏》作延伸,在《石壕吏》與《兵車行》對比中體會杜甫同情人民苦難的情懷。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重組教材還可以補充一些邊塞詩。如《送魏萬之京》的李頎也是大名鼎鼎的邊塞詩人,如果我們在邊塞詩學習中選取他的《古從軍行》《塞下曲》一起學習,那么,學生會獲得對邊塞詩更深的認識。

    當然,重組教材實施教學也存在不利之處。如詩歌的鑒賞需要知人論世,要結合詩人的生平、生活時代、創作背景和思想情感,才能分析得更準確。如在《兵車行》的學習中,我們還要從杜甫憂國憂民的角度進行分析,也就是揭示和批判統治者的窮兵黷武還是建立在愛國基調之上的。否則就可能誤讀。

    第7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關鍵詞: 贈別詩 意象 思想感情

    詩歌側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離別,極有可能永不再見面,離別這種特殊的情境,往往給人們的心靈以巨大的觸動和震撼,以往的和現實的種種復雜的社會體驗和人生感悟也會在此時被激發和集中起來。因此,詩人十分重視這難舍的時刻。為了永久地記住這難忘的日子,詩人們總是賦詩贈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贈別詩。

    贈別詩,顧名思義是指主客之間由于分別而互相贈別酬答的詩作。贈別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早在文學形成之初就已出現,如《詩經?衛風?燕》就寫了衛君送別女弟遠嫁的情景。其中“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佇立以泣”,讀來讓人憂傷。

    贈別詩不僅僅是作者一時感情的表現,也不僅僅記錄著遠行之人或送別之人的人生與命運特別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刻上了時代和社會的痕跡。歷代詩人為更好地表情達意,常使用一些意象,通過意象組合,來傳遞感情。

    所謂意象,就是詩中的藝術形象,它是經過詩人審美再創造的,滲透了主觀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詩人感情的載體。縱觀歷代贈別詩,我們可以發現,詩人常常選用以下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不同的情感。

    月是詩人們常用的一個意象。月亮的圓缺,象征了親人的聚散,而不同的月亮,不同的月色,也給人不同的感受。“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秋天的月色,寒冷的風,渲染秋色,制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表現了不忍分別的心理。“亂煙籠碧透,飛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別》)月在飛,說明時間很快過去,表明話別時間之久,寫出了依依不舍之情。“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齡,《送郭司倉》)借眼前景色,抒發深厚情誼,貼切自然,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別離的時分怎能少了酒,因而酒作為一種意象,在歷代贈別詩中也是經常出現的。“未盡樽前酒,妾淚已千行。”(范云,《送別》)酒還沒喝,早已是淚流滿面了,何等悲傷。“相悲各罷酒,何時同促膝?”(柳惲,《臨行與故游夜別》)酒已喝盡,再相聚卻是一個遙遙無期的日子,增強了傷感的調子。“玉瓶沽美酒,數里送君還。”(李白,《廣陵贈別》)到底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借以銷愁的酒用玉瓶裝著,不再有傷感痕跡,表現了詩人浪漫豪放的性格。“惜別添壺酒,臨歧贈馬鞭。”(岑參,《送楊子》)寫出了朋友之間情濃似酒的特點。

    有酒就容易醉,在贈別詩中,詩人也常以酒醉為意象入詩。“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王昌齡,《重別李評事》)表面寫送行歡宴,實則蘊含著惜別的痛苦。“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得相聚,所以今日非盡醉不足以銷愁。“枕上未醒秦地酒,舟前已見陜人家。”(韓,《送客水路歸陜》)酒還沒醒,客已到家,真是送到家了,沒有半點傷感的情調。

    離別總有一些不舍,這就注定了淚也成了贈別詩中的一個重要意象。“只有淚可出,列復情可吐。”(佚名,《丁督護歌》)情人不忍分別,可說什么呢?除了流淚,再也無話說。確實是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古往今來皆涕淚,斷腸分手各風煙。”(杜甫,《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離別之情寫得感傷凄慘,悲愴動人。“一曲離歌兩行淚,更知何地再逢君。”(韋莊,《咧萁上別李秀才》)分別時的悲傷,以離歌催人淚下,表達了深厚的情誼。“淚眼無窮似梅雨,一番勻了一番多。”(蘇軾,《席上代人贈別》)多少的淚,一陣少一陣多,分別時的傷感,自然流出。

    贈別詩中還有許多意象,如風雨,也是歷代詩人愛用的,風雨可以襯托環境,也可以寄托情感。這時的風雨有了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界的風雨了。如:“風雨好東西,一隔頓萬里。”(鮑照,《贈傅都曹別》)“秋風兩鄉怨,秋月千里分。”(范云,《送沈記室夜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柳惲,《臨行與故游夜別》)“別有相思處,啼烏雜夜風。”(庚信,《別宋常侍》)“醉別江樓桔柚香,江風引雨入船涼。”(王昌齡,《送魏二》)

    云的漂泊無依,給了詩人不盡的想象,作為一種意象,云在贈別詩中經常出現。“仰視浮云馳,奄忽互相逾。”(佚名,《李少卿與蘇武詩》)“朝云浮四海,日暮歸故山。”(應`,《別詩》)“落日川渚寒,愁云繞天起。”(鮑照,《贈傅都曹別》)“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李白,《送友人入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漢代以來,詩人還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無名氏,《送別》)

    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另外,詩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常用一些有感彩的詞,如“寒”、“孤”、“秋”等來修飾自己選取的意象。“蕓齋淅淅掩霜寒,別酒青燈語夜闌。”“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同作逐客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這些意象的選取,很自然地就把詩人離別時寂寞、凄苦、孤獨無助的心情寫出來。

    第8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關鍵詞:引導;感悟;品味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3-023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155

    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我國的古代詩歌。這些詩歌,或抒發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或謳歌祖國的壯麗山河;或闡釋人生的種種哲理……這些,無一不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中古詩中美的領域就是一個輝煌的殿堂,幫助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和創造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操,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目的所在。

    一、深入了解,在生活中發掘美

    詩歌是時代生活最強烈的反映,作者把大千世界,人生百態經過藝術加工,以精練、凝重的語言,體現在詩歌創作當中。因此,古詩教學應該讓學生對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他所生活的時代、社會現實有全面了解,把所學詩歌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當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這樣才能把詩歌蘊藏的美挖掘出來。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把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性格以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等情況向學生做全面介紹,讓學生把這首詩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學習。

    比如,讓學生品味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激情,就要讓學生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羈,笑面人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大唐盛世;品味杜甫詩歌中反映的民生疾苦,體會他的憂國憂民思想,就要讓學生了解杜甫坎坷的人生經歷,了解大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后,逐步由興盛走向衰落;品味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優美壯麗,歌詠田園生活的閑適靜謐,就要讓學生了解他母親長期奉佛,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解他中年喪妻以后,一直過著吃齋奉佛的獨身生活;品味杜牧、李商隱詩歌中的傷感和朦朧色彩,就要讓學生了解唐末的動蕩不安,唐王朝滅亡前做垂死掙扎的社會局勢;學生只有做了全面廣泛地了解,才能發掘出詩中更深刻的思想內涵。

    二、引情入境,在頌讀中感悟美

    講解詩歌內容時,教師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朗讀有關片斷,帶學生去進入一種境界,引導學生閉目想象,使其思想得到升華、凈化。

    比如教學《別董大》一詩,可以這樣引導:茫茫塞外,一望無垠,黃沙滿天,遮云蔽日;狂風怒號,飛雪連天,北雁成群,結隊南飛。在京郊通往塞外的大路旁,兩位友人揮手告別,該是一番什么樣的滋味呢?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先感受環境的慘淡凄涼,在這種氣候中與友人分手,心情自然更覺沉重,但突然詞鋒一轉,在這暗淡的天幕上劃出一道亮光,使氣氛一下子變得輕松了,通過這一反差讓學生體會盛唐詩人開闊的胸襟氣度,感受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氣概。這樣寫遠遠要比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多出幾分豪邁,多出幾分自信。

    三、組詩教學,在比較中尋找美

    在學習一首新詩時,我們不要孤立地只講這一首詩,而要以點帶面,再找出幾首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處的詩來做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詩歌之美。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可以與《贈汪倫》放在了一起來講,指導學生通過自學做了如下對比: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李白和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開頭用了一個“故人”點出了和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友誼之厚;《贈汪倫》則是用“踏歌聲”來突出汪倫對自己的一片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寫老朋友的船順江東下,越去越遠,最后消失在天邊,只看到滾滾長江水向東流去。老朋友走遠了,已經看不到了,而李白仍然佇立在江邊遠望。作者借景抒情,借浩蕩東流的長江水去而不回,抒發了和孟浩然之間的那種依依惜別之情。《贈汪倫》則通過深刻的比喻,用深不可的桃花潭水和汪倫的送別之情相比較,襯托出汪倫對自己的一片深情。前一首作者在寫送別老朋友時,看到奔騰東去的長江水,想到自己和老朋友也像這長江水一樣四處漂流,不禁觸景生情,流露出了傷感。而后一首詩,友人的踏歌送別方式正合李白的豪放性格,故此李白分外高興,盡管是離別,卻絲毫沒有那種傷別離的情感。所以,這兩首詩雖都出自一人之筆,但在藝術手法上卻并不相同。

    四、探究哲理,在學習中體會美

    在我國的古典詩詞里,有很多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名句,可以說是名垂千古,婦孺皆知。這些詩句,不僅語言至善至美,而且都插上了富有哲理的科學的翅膀,達到了科學與文學的完美嫁接。在教學這些詩詞時,應該幫助學生去發現、感悟詩詞中所包含的科學道理,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詩詞來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第9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

    一、拓展同一詩人的詩歌

    小學教材中所選古詩,多是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風格和特點,如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真實、生動,田園詩人王維筆下恬靜的田園風光,愛國詩人陸游詩中的愛國情懷……教學中,教師可抓住這些特點進行拓展。如教王維的《鹿柴》,可引入《鳥鳴澗》、《山居秋暝》;教陸游的《示兒》,可引入《秋夜將至出籬門迎涼有感》;教白居易的《憶江南》,可引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教韓愈的《早春》,可引入《晚春》……這樣拓展,作者相同、內容相關、風格相似,學生學起來輕松、有趣。課堂上學生學得多,學得活,學得主動,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拓展同一主題的詩歌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組古詩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主題卻是相近的。教學時將同一主題的多首詩進行有效組合,注重其內在聯系,相輔相成,主次適當,可達到舉一反三,融類旁通的效果。筆者上過一堂“送別組詩”,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重點引導學習《贈汪倫》,讓學生在“自主質疑——自讀釋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誦”的過程中讀懂詩歌,領悟詩歌“以歌相送”的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鼓勵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一詩的方法自學這兩首詩,學生理解詩意后很快歸納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人是“以目相送”;《別董大》中詩人是“以話相送”。學完這三首詩后,又讓學生根據譯文自學《送元二使安西》,學生進一步歸納出詩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學生總結得出詩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情真意切。

    整合主題相近的古詩,還可以是作者的對比、景物的對比、語言的對比、情感的對比、表現手法的對比等。采用“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融會貫通,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三、拓展詩歌的空白處

    詩歌是言志抒情的藝術,它獨特的藝術形式,使詩人或有意或無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教師必須借助這個空間,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獲得詩歌空白處的完整意象,受到熏陶、感染和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培養創造性閱讀能力。下面是我教《泊船瓜洲》中的片段。

    師:明月何時照我還,照我還故鄉。故鄉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時此刻,也許詩人又想起了在家鄉度過的美好時光。同學們,詩人在家鄉度過怎樣美好的時光呢?請你想象一下,拿起筆,用三五句話寫一個小小的場景。

    (學生開始寫,寫好后指名學生發言。)

    教師小結:也許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他帶著全家去郊游……也許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他扶著老母親去看花……也許那是一個日暖風輕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塊兒談天……

    我啟發學生在詩的“空白”處展開豐富的想象,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引領學生聯想詩人在家鄉度過的美好時光,為孩子們體驗詩人思鄉的愁緒做了很好的鋪墊。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已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

    此外,還可以采用吟誦詩歌、唱詩、詩句接龍、詩配畫、題詩書簽贈送等方式對古詩的空白處進行拓展,以此豐富詩歌的內涵。

    在古詩拓展教學中,我巧妙地依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課標”推薦篇目,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結構特點,不就詩教詩,而是把課堂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精讀一首,帶讀幾首,用古詩引古詩,借古詩悟古詩,增加閱讀容量,倡導學生多誦讀,有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成人漫画免费动漫y| 欧美xxxx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2021|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久久久成人影院|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黄色成人免费网站|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草莓视频成人app下载| 182tv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