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的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關節(jié)炎,類風濕;補腎祛寒治湯;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焦樹德
補腎祛寒治湯是已故中醫(yī)名家焦樹德教授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經驗方,經多年實踐臨床療效滿意[1]。本文旨在通過動物實驗,探討補腎祛寒治湯治療RA的作用機制。現將實驗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儀器
1.1 實驗動物 采用130~190 g SF級雄性 Wistar 大鼠74 只,由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在中日友好醫(yī)院SPF級動物室喂養(yǎng),實驗動物室許可證號為SYXK(京)(2005-0025)。
1.2 實驗藥品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上海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信誼制藥總廠生產),用無菌蒸餾水配置成 0.3 mg?ml-1水藥液,即配即用。補腎祛寒治湯用川續(xù)斷15 g、補骨脂15 g、熟地20 g、制附片9 g、骨碎補18 g、羊藿10 g、白芍15 g、桂枝10 g、羌獨活各10 g、威靈仙15 g、防風10 g、麻黃6 g、蒼術10 g、知母12 g、炙山甲9 g、伸筋草20 g、赤芍10 g、松節(jié)15 g、地鱉蟲10 g、川牛膝12 g等藥物組成,共含生藥 261 g。水煎過濾,小劑量組濃縮至 180 ml,生藥濃度1.45 g?ml-1;中劑量組濃縮至90 ml,生藥濃度2.9 g?ml-1;大劑量組濃縮至45 ml,生藥濃度5.8 g?ml-1;4 ℃儲存?zhèn)溆谩?/p>
1.3 實驗試劑 牛Ⅱ型膠原(sigma公司);弗氏不完全佐劑(Freund’s Adjuvant incomplete,sigma公司生產);RNA prep pure 動物組織總 RNA 提取試劑盒(TIANGEN公司生產);Transcriptor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 Roche公司生產);Fast Start Universal SYBR Green Master(Roche公司生產);用Primer Premier 5.0軟件設計特異性引物,由北京擎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以GADPH作為內參照。設計引物序列如下:rGAPDHf:5'>CTCAACTACATGGTCTACATGTTCCAGTGCCCATTCTCAGCCTTGACT TCTTCAATTTAAGTTCTGTCCCTAC GTGTCCCTGTGCTGTCCATCCTGGCTTTACTGCTGTACCTCCTCCTATGTGCTCCCTTTGGTGA
1.4 實驗儀器 低溫冷凍離心機(北京醫(yī)用離心機廠生產);熒光定量 PCR儀(美國PE公司生產)。
2 方 法
2.1 動物分組及給藥方法 SF級雄性Wistar大鼠74只,適應性喂養(yǎng)3天后,隨機為正常對照組10只、CIA模型組12只、補腎祛寒治湯小劑量組12只、補腎祛寒治湯中劑量組14只、補腎祛寒治湯大劑量組14只和MTX組12只。于實驗前10天將牛Ⅱ型膠原溶于 0.1 mol?L-1醋酸中,2 mg?ml-1比例與弗氏完全佐劑1∶1充分混和乳化,除正常組外, 其余5組大鼠每只尾根部 1~2 cm皮下注射抗原 0.2 ml(每只200 μg),實驗前3天后再次注射0.1 ml 加強免疫(每只100 μg)。至實驗前1天,各造模組的大鼠雙后肢都出現明顯的發(fā)紅腫脹,至膝關節(jié)甚至雙前肢關節(jié)處亦有紅腫,提示造模均成功。各實驗組CIA大鼠造模成功后,正常組和CIA模型組用消毒飲用水灌胃(每次10 ml?kg-1),每天1次,連續(xù)28 天。甲氨蝶呤組用甲氨蝶呤灌胃(每次10 ml?kg-1),每周1次,連續(xù)4周。各中藥組用相對應濃度中藥灌胃(10 ml?kg-1),每天1次,連續(xù)28天。
2.2 觀察指標
2.2.1 一般情況 嚴密觀察大鼠體重、毛色、反應、活動情況。
2.2.2 關節(jié)炎指數積分統計 采用Wood氏關節(jié)炎評估標準[2],進行關節(jié)炎指數積分統計。0分:正常。1分:紅腫涉及1個指關節(jié)。2分:紅腫涉及2個以上指關節(jié)或整個足爪輕度紅腫。3分:足爪紅腫較重。4 分:足爪重度紅腫,缺乏彈性。
2.2.3 FQ RT-PCR檢測骨及滑膜組織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及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表達 ①末次給藥 24 h后,3 %戊巴比妥鈉腹腔內注射(30 mg?kg-1)麻醉大鼠,截取大鼠右膝關節(jié),保留骨組織及滑膜組織,置于凍存管中,-80℃保存待測。②按RNA prep pure 動物組織總 RNA 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步驟進行RNA提取。使用紫外分光光度儀檢測其純度和濃度,要求OD 260/OD 280比值≥ 2.0。并計算RNA含量。所提取的總RNA經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證明其完整性。③按照Transcriptor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操作說明逆轉錄合成cDNA。反應體系:Total RNA 5 μg、Oligodt 2.5 μl、Buffer 10 μl、RNase Inhibitor 1.2 5μl、dNTP Mixture 5 μl、TPT 1.25 μl、RNase Free dH2O 20 μl,總體積50 μl。反應程序:第1步10 min加熱65 ℃;第2步60 min加熱50 ℃后,85 ℃再加熱5 min;置于-20 ℃保存。④按照Fast Start Universal SYBR Green Master說明進行。反應體系:cDNA 3 μl、ROX 12.5 μl、Primer 1 μl、H20 8.5 μl,總體積25 μl。反應程序采用2步法,以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mRNA含量作為內參。第1步于95 ℃下,持續(xù)10 min進行預變性;第2步95 ℃ 15 s,58 ℃ 60 s,40個循環(huán)。⑤采用比較Ct值的相對定量方法,對各組骨組織及滑膜組織所含的 BMP2 mRNA及VEGF mRNA 進行相對定量計算。計算方法為:目的基因的相對量=2Ct,其中Ct=(Ct目的基因Ct內參基因)實驗組(Ct目的基因Ct內參基因)對照組。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內比較采用q檢驗、LSDt檢驗。
3 結 果
3.1 一般情況變化 正常組大鼠體重不斷增加,活動自如,皮毛有光澤,無明顯異常出現;第2次免疫加強后,CIA模型組大鼠出現體重增長減慢,活動受限,毛發(fā)干枯;補腎祛寒治湯各組及MTX組也出現不同程度的體重增長減慢、活動受限、毛發(fā)干枯,但是均比模型組一般情況好,其中中劑量組大鼠一般情況最好。
3.2 關節(jié)炎指數積分變化 實驗第3 天、第7 天、第10 天各組大鼠之間關節(jié)炎指數積分無統計學差異(P> 0.05);實驗第14天開始,中藥中劑量組與CIA模型組比較關節(jié)炎指數積分差異顯著(P0.05);實驗第21天開始,用藥各組與CIA模型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均P
3.3 BMP2 mRNA及VEGF mRNA表達的變化
各組大鼠骨和滑膜組織BMP2、VEGF表達量經統計學檢驗顯示,各用藥組均能提高BMP2 mRNA 表達,中藥各劑量組和MTX組與CIA模型組相比BMP2 mRNA 表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 論
類風濕關節(jié)炎屬于中醫(yī)學的風濕病范疇,為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虧虛,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痹阻于肌肉、骨關節(jié)、經絡之間,使氣血運行不暢,痹久累及肝腎,傷及筋骨,最終可導致關節(jié)發(fā)生痹痛、腫脹、屈伸不利、活動受限。焦樹德教授經過多年中醫(yī)臨床實踐,總結歸納經驗,將 RA 命名為痹,并創(chuàng)立了以補腎祛寒、疏風化濕、活血通絡、強壯筋骨立法的補腎祛寒治湯,以治療 RA,在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RA患者早期的其中一個主要病理變化就是侵入滑膜的炎癥介質可趨化激活炎性細胞,產生炎性因子,導致炎性反應[3]。目前研究結果顯示VEGF 參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新生血管的形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終導致持續(xù)性的滑膜炎以及血管翳形成破壞骨組織,使發(fā)病部位功能障礙,甚至關節(jié)畸形[4]。然而,BMP2 細胞因子與VEGF作用相反,具有極強的促進骨形成的能力,可使成骨細胞發(fā)揮強大的成骨作用,參與骨形成及骨修復這一復雜的過程[5]。
通過實驗結果分析,證明補腎祛寒治湯治療膠原誘導型關節(jié)炎大鼠有較好的療效,補腎祛寒治湯各劑量組均能夠降低大鼠的關節(jié)炎指數積分;補腎祛寒治湯各劑量組均能夠提高骨組織及滑膜組織中 BMP2的表達,降低骨組織及滑膜組織中 VEGF 的表達水平。將此實驗結果和臨床醫(yī)學相結合,分析出補腎祛寒治湯治療 RA 的機制可能是因為減少了 VEGF 的表達,而減少血管翳形成,減輕了對骨的破壞;同時提高了骨組織及滑膜組織中 BMP2 的表達,從而增強了對骨的修復,促進骨損傷愈合;最終表現出治療組大鼠的關節(jié)炎指數積分降低的治療效果。
通過此實驗可以看出,疾病發(fā)展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劑量在治療和預防方面可能各有優(yōu)勢,有待進一步研究與創(chuàng)新;正確合理的藥物劑量能增強其臨床療效,同時可減輕其不必要的毒副作用。目前大多數醫(yī)家認為,如果中藥在臨床上運用得當合理,比西藥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且中醫(yī)中藥有其用法用量的獨特理論依據,即辨證論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與禁忌,所以中醫(yī)藥有很大的發(fā)展前景;從資源分配角度上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還能節(jié)省藥物資源。
5 參考文獻
[1] 焦樹德.焦樹德臨床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8:92.
[2] 吳素玲,汪悅,夏衛(wèi)軍.痹痛靈顆粒對膠原誘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大鼠關節(jié)滑膜組織中VEGF mRNA表達的影響[J].新中醫(yī),2009,41(12):98-100.
[3] 沈丕安.類風濕關節(jié)炎中醫(yī)再認識[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風濕分會2010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34-37.
本文作者:潘宇彤工作單位:北京市第三中學
精挑細選教學資源
教學不是教學資源的堆積,如果是教學資源的堆積則會使學生陷入疲勞,浪費教學資源,更重要的是造成教學資源分析的膚淺、流于表面。教師在教學設計篩選教學資源時,要敢于、善于取舍。(一)敢于取舍說敢于,偏重從情感角度來談,因為教學資源取舍往往特別需要勇氣和魄力。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沒有好的教學資源比較讓人頭疼,而更讓人頭疼的是同時有幾個好的教學資源,需要敢于取舍。教師們不敢舍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尤其像文字美、內涵深的文章和讓人叫好、令人震撼的視頻這樣的教學資源,舍掉哪個似乎都會帶來一份心痛。然而,考慮到課堂時間的有限以及為了更高教學效果的達成,教師必須鼓起勇氣和魄力對教學資源有所舍棄。這并不是說留下的教學資源就是精華,舍棄的教學資源就是糟粕,被保留下來的教學資源主要具有下列特點:具有典型性、更有時效性、更貼近學生,更積極正面等。(二)善于取舍首先,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因為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教師選用的教學資源一方面要在內容上貼近學生,另一方面要從形式上為學生喜聞樂見。從課堂觀察的結果看,學生對于那些視頻、圖片形式的教學資源關注度比較高。因為,即便是初中學生,也仍然是些孩子,在課堂教學一定時間后會產生疲勞,他們更喜歡觀看圖片或視頻,對簡短的文字更容易有所感悟。由此,教師在篩選教學資源時需考慮到這些因素,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選取貼近學生的資源;在眾多形式的教學資源中,選取更容易引發(fā)學生關注的視頻、圖片等精彩、精致、精美的資源,大大提升教學效果。在初三年級第二、第三單元,主要講我國的國情、路線、方針、國策、戰(zhàn)略等內容,這些內容如果直接來講相對比較枯燥,用一些圖片、視頻資源作為輔助,會活躍教學,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感悟。“黨的基本路線”普遍被認為是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之一,筆者在進行這個內容的教學設計時,選擇了六張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一是圖片本身很有內涵和分析價值;二是為學生認識、思考我國發(fā)展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第二,在許多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中,選擇的教學資源是精深、精到、精準的,選擇這些教學資源除了考慮形式活潑、貼近學生等因素外,更著重考慮的是主題明確、感染力強,比較理想的是可以實現一例貫通。在眾多可服務于教學的資源中,通過對比,教師需要選取那些具有多層面內涵的資源。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對教學資源不斷深入、展開挖掘的過程,通過教學資源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理解所學。在初三年級“責任”這個內容的教學中,選擇了時下的熱點資源———遇到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這個教學資源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豐富性,可以深入挖掘。從不扶的角度看,老人摔倒,不扶可能造成的最壞結果是生命的逝去,然而在當今時代,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不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可注意到一種有影響力的原因是被救助者誣告事件的頻頻發(fā)生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風氣、環(huán)境的被破壞,懂得對他人負責既是對個人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更是長遠意義上的對自己負責,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從情感上對責任的呼喚。另外,換一個角度分析誣告者多是老人的原因,同樣也可引導學生把眼光落在責任的履行上,包括個人、集體、社會應履行的道德、法律上的責任。再有,從扶的角度看,如何扶能夠既對對方實施了救助,同時也使自己避免各種不必要的麻煩,這既是對他人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很顯然,選擇這樣多層面內涵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一例貫通,完整而有深度和廣度。第三,選擇的教學資源要符合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基本原則,如:正面教育的原則,即教學資源對于表現正面思想和言行有積極意義,否則,不僅沒能達到教學目標,還有可能變成反面教唆。在初二年級第二學期中有一個教學內容是“正義”,在幫助學生體會正義的重要性時,以往的教學資源選擇的是佘祥林、趙作海的案例,從反面激發(fā)對正義的呼喚。在新的教學設計中,筆者選擇了“酒駕入刑”這個教學資源,這一改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變反面激發(fā)為正面引導,不僅能夠達到教學目標,更鼓勵學生關注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內容。第四,選擇教學資源要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特點,如:講求時效性,這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更多地選用新鮮教學資源,特別要注意重大事件,要敢于及時、恰當地用這些教學資源替換陳舊內容,即便這個替換可能帶來整個教學設計的顛覆。在初三年級的教學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容一直有豐富資源輔助教學。近兩年,我國調整了包括稀土在內的一些重要資源的出口數量,引發(fā)了不小的震動,筆者在最新的課堂教學中就及時地引入了相關的教學資源,不僅比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還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情懷,調動了學生關注時事的積極性。
精雕細琢教學資源
精選教學資源只是成功的一半,還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精心雕琢。這里的精心雕琢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在使用教學資源時,對教學資源進行加工,以使教學資源能夠有機地融入教學;另一方面是對教學資源進行精心的編排,以使教學邏輯和生活邏輯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機統一。(一)針對不同教學模式精心雕琢教學資源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精選教學資源的要求是不同的。從教學模式的角度看,在案例式、探究式、啟發(fā)式教學中,選用的教學資源應更加凸顯出教學資源內容的精準、精深、精到,也就是要求教學資源能夠準確地反映出教學內容,易于從不同層面深入挖掘,易于通過分析得出教學結論。在情境式、體驗式教學中,選用教學資源應更加凸顯教學資源的精彩、精妙、精美,這樣可以引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產生觸動,進而幫助其形成體驗、獲得感悟。在合作式教學中,選用的教學資源應力求內容、形式兩者的有機結合,這樣可以讓學生很快地進入分析狀態(tài),并能夠在合作中形成對教學資源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從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角度看,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資源應追求精致、精美、精妙,這樣可以引發(fā)學生興趣,很快進入新課講授;結尾環(huán)節(jié)應追求精深,進而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延續(xù)學習行為;教學的重點環(huán)節(jié),選用教學資源應精深、精到,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認識、理解所學內容。(二)多種方式對教學資源進行精心雕琢對教學資源進行精心雕琢的方式有很多,筆者認為其中兩種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用的比較多:一種方式是把教學資源進行分解,即把一個很大的教學資源分解為小的片段呈現于課堂教學中,這種分解可以是根據教學資源本身的段落結構直接分解,也可以根據情境或不同視角進行分解。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分解式精心雕琢主要針對的是文字、視頻等教學資源,如此處理可以幫助教學資源達成完整性,還比較易于實現教學的一例貫通。另一種方式是把教學資源進行壓縮,即把一個較長的教學資源壓縮得比較簡短。壓縮時需要注意保留有效信息:一是保留比較感性的、敘述性的內容;二是保留能夠突出重點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壓縮式精心雕琢主要針對的是文字類教學資源,如此處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取有效信息,并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guī)律提升認識。(三)善用設問輔助教學資源精心雕琢對教學資源進行精心雕琢離不開設問的輔助。針對不同教學資源和不同教學需要,有些設問需要放置在前,這樣對學生閱讀、觀看教學資源有一定指導性;有些設問需要放置在后,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在閱讀、觀看教學資源時保持開放性。如果把教學比喻成一串項鏈,教學資源是一顆顆珍珠,設問則是串起珍珠的線,在精用教學資源時提及設問,側重其在教學資源編排中發(fā)揮的串聯作用。(四)用邏輯精心編排教學資源在教學設計時,經常會遇到這樣幾種邏輯:教學邏輯、教學內容邏輯、教材邏輯、教學資源邏輯、教師的講授邏輯、學生的思維邏輯等,教師需要關注其存在,更要注意將其有機結合。用邏輯精心編排教學資源,就是處理好教學資源邏輯與其它邏輯的有機結合。這里,教學內容的邏輯指的是教學內容本身存在的邏輯,有些表現為逐步深刻的層次性,例如:“如何在實際交往中做到寬容”這個教學內容中呈現的層次性有:一般狀態(tài)下面對差異需要;有面對普通沖突需要的冷靜、原諒;面對嚴重傷害的以德報怨、大愛無疆。有些表現為認識、理解的多角度性:例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是通常圍繞著核心概念會展開的幾個幫助認識、理解的角度。教學的邏輯指的是教學過程推進的邏輯。在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資源,無論是文字、圖片還是視頻都有其自身的邏輯,如果不經任何雕琢直接用于課堂教學,有可能因其與教學內容邏輯、教學過程邏輯不符而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可能因為與教師的講授邏輯、學生的思維邏輯不符而降低教學資源的效用。如何用邏輯精心編排教學資源,使教學資源邏輯與其它邏輯的有機結合?首先,要明確重點邏輯。教學邏輯要更多考慮符合學生的思維邏輯,那么,教學資源的邏輯也要隨學生的思維邏輯進行相應調整,這樣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更好地認識、理解所學。其次,利用邏輯使教學資源發(fā)揮更大效用。在教學中既有明線又有暗線或既有主線又有輔線等多條邏輯線,這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有更多收獲,這就需要將教學資源的邏輯與教學內容的邏輯進行有機結合。筆者在進行“黨的基本路線”的教學設計時,嘗試著將教學資源的邏輯與其它邏輯有機結合。教學內容一個重要的邏輯是:“是什么”,即黨的基本路線的全文及其核心內容;“為什么”,即為什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怎么做”,即如何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這被確定為教學的主線。主要的教學資源是六幅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它們分別涉及我國幾個發(fā)展的重要時刻,并有助于引發(fā)關于黨的基本路線的思考。這被確定為教學的輔線,同時是教學的明線。這樣設計使得教學實現一例貫通,學生對于黨的基本路線的認識并非被動強加,而是通過參與由美國《TIME》封面引發(fā)的思考自主獲得的。
[關鍵詞] 語文 教學資源 開發(fā) 利用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面對學生成績考核的改革,面對教育發(fā)展的新方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新課程強調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從文化的角度、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的角度上發(fā)展學生。教學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利用,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究心理的需要,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語文教學內涵更加豐富,更有生氣。語文教學資源無處不有,無處不在,而且還會不斷再生。那么,怎樣才能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教學資源呢?
一、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1.充分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是落實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教學資源。在教材的開發(fā)與使用方面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①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論是教師和學生,都不能把教材奉為“圣經”而耳提面命、唯命是從,要有敢于質疑和挑戰(zhàn)“權威”的膽識和勇氣。②教材是“范例”,是師生交流與溝通的話題。教材并不是學習內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學習資源。③教師要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改動乃至增刪。
2.有效利用教師和學生自身的教學資源。教師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yǎng)、人格魅力等對于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豐厚的教學資源。教師飽學詩書,出口成章,學生沉迷于讀書,出口能誦;教師筆走龍蛇,學生龍飛鳳舞。學生往往能成為教師的影子。這種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是對學生的一種熏染和浸潤,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學生的特長、生活經歷、學習經驗、優(yōu)點等同樣是一種教學資源。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張揚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發(fā)揮好學生身邊的榜樣應有的作用。
3.有效利用課堂教學中稍縱即逝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鮮活的、創(chuàng)生的過程,面對一個個具有豐富思想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兒童,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因此,教師必須摒棄“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學生的現象,堅持計劃性與生成性課程資源的有機結合;尤其要“耳聰目明”,善于傾聽和觀察,善于發(fā)現、挖掘和提升,發(fā)揮那些稍縱即逝的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重要作用,讓課堂教學充滿靈性和激情,迸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二、語文課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校園中可開發(fā)利用的語文教學資源應該說是相當多的,可謂“學校處處皆資源”,學生應當在這個環(huán)境中感受語文的教育。班級的布置、各項活動等都應當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自由空間,可展示語文學習的收獲和成果,收集交流語文學習需要的各種信息。學校的各種專用教室,根據學生的活動特點設置的文化報廊及名言牌、警戒牌,學生的各項活動,永遠是校園語文教學資源的一泓活水。教師應經常利用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指導學生學習,切實提高學校資源價值,使這些每天與學生相伴的班級、校園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成為語文學習最實際、最有效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生活在校園中,在動態(tài)的學習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影視資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影視資源相對于其他課程資源來說形象、生動、集中,有一定的感染力。語文教育要巧妙地開發(fā)影視資源,策劃、布置一些探究的作業(yè),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富有實效。
自然,社會中的教學資源可為學生語文實踐活動提供廣闊的天地。首先應努力開發(fā)鄉(xiāng)土語文教學資源,從而讓學生感受語文的豐富內涵和生活的多彩。生活是五彩繽紛的,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豐富多樣的,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具有個性化、多姿多彩。利用鄉(xiāng)土資源開發(fā)語文實踐,首先重在體驗,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體驗甘苦,熱愛自然,豐富內心世界;讓學生作為社會家庭中的一員,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同時,讓學生把這些體驗寫出來,鍛煉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二是參觀采訪,匯入自然生活。學校周邊自然、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可以組織學生游覽自然風光,把課上學到的觀察方法應用于實踐;參觀名勝古跡,了解風俗民情,采訪新人新事,經常接觸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物、景,豐富生活世界,增強社會交往能力。通過這些活動陶冶學生情操,豐厚學生的人文底蘊,凸顯語文教育與培養(yǎng)人緊密聯系。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處處見生活。語文學習無處不在,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念,挖掘一切可以用的語文教學資源,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春意盎然,永遠充滿生機活力。
關鍵詞:農業(yè)機械化工程;人才培養(yǎng);教學資源;數字樣機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eaching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Yang Xin, Li Jianping,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 of the digital prototype instructional resource were put forward through digital prototyping method. Th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of the typical components, mechanisms and machines were founded with the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simu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s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were carried out such as mechanical structure learning, the mechanism motion analysis,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demo.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digital prototyping
我校省級重點學科農業(yè)機械化工程,多年來一直堅持“非實習不能得真諦,非實驗不能探精微”的教學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果[1-3]。但在知識經濟和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農業(yè)生產作業(yè)方式正向保護性耕作、精準作業(yè)、設施栽培等現代化作業(yè)方式轉變,農機裝備也隨之向高效、精細、節(jié)能和可持續(xù)的方向發(fā)展。未來若干年,是傳統的農業(yè)機械化工程逐步向現代農業(yè)機械化工程提升的關鍵時期,農業(yè)機械化工程學科不僅要發(fā)展外延,更要著重向內涵拓展,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4]。考慮新形勢下農業(yè)機械化工程教學的服務面向,以提高教學水平為主,不增加教育成本,開發(fā)高質量的農業(yè)機械化工程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構建農業(yè)機械化工程實驗實習教學網絡平臺,已成為農業(yè)機械化工程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1 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技術內涵與開發(fā)原則
1.1 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技術內涵
數字樣機開發(fā)(Digital Prototyping)是把一個創(chuàng)意變成一個可以向客戶推銷的數字化產品原型的全過程,是科學研究中新產品設計開發(fā)的一種現代化技術手段。利用數字樣機開發(fā)技術可使得概念設計、工程設計、制造、銷售和市場部門在產品制造之前虛擬地體驗完整的產品[5]。工業(yè)造型師、設計工程師和制造工程師使用數字樣機技術在整個產品開發(fā)過程中對產品進行設計、優(yōu)化、驗證和可視化。市場人員可以使用數字樣機技術在產品制造之前創(chuàng)建產品的真實感,渲染和在實景環(huán)境中的動畫模擬。目前,數字樣機技術在機械、電子、航空、汽車、動力工程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是指利用數字樣機開發(fā)技術對教學資源進行處理,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環(huán)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數字化教學材料。按處理的對象劃分,數字樣機教學資源可分為典型零部件、典型機構和典型樣機等;按信息的呈現方式劃分,數字樣機教學資源可分為數字化圖像、投影、視頻以及網上教學資源等。與傳統的教學資源相比,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有開發(fā)技術數字化、處理方式多媒體化、信息傳輸網絡化等特點。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是一種動態(tài)的教學素材庫,基于數字樣機教學資源可以在不同教學單元間和教學平臺上共享數字樣機模型數據。
1.2 數字樣機教學資源開發(fā)原則
開發(fā)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應遵循教學性、科學性、開放性、通用性、層次性的原則。
(1)教學性原則:數字樣機開發(fā)技術本屬于科學研究中新產品設計開發(fā)手段,將其用于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中,與科研產品開發(fā)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科研產品開發(fā)的目的是得到市場需求的新型產品,滿足人們對產品的功能需求,而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應能滿足教與學的需求。
(2)科學性原則: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應能正確反映科學知識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所構建的樣機模型應該盡量按實際設備進行1:1建模,按實際工作原理進行運動、動力仿真參數設置。
(3)開放性原則: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應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師生都可以將自己的數字樣機作品納入其中,可以通過網絡論壇設置不同身份的會員機制,給每一位使用者(教師、學生等)提供提交建議、上傳作品的許可認證接口,尤其是對學生提交的課程設計、畢業(yè)設計成果進行審核認定,及時充實和更新教學資源庫。
(4)通用性原則:在相應的技術標準規(guī)范下,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應能適用于不同的教學情境和多種形式的學習,適用于針對不同專業(yè)而設置的同門類學科通論類課程,最大限度地共享資源。
(5)層次性原則: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應實行模塊化管理,使學習者通過對不同層次資源的使用和重組,方便進行課程或知識體系的篩選,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資源的個性化定制潛能。
2 農業(yè)機械化工程數字樣機教學資源開發(fā)
2.1 將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數字樣機建模
將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數字樣機改造是把現行教學中使用的載體進行數字化改造,形成數字化模型資源。現有教學資源包括兩大類:一是教研室和實驗室原有成熟的實物教具、機構模型、零部件結構掛圖等。二是在課程設計和畢業(yè)設計中師生創(chuàng)作的機械機構作品,包括展示型作品、師生交流作品集、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作品等。將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數字化樣機設計,建立虛擬教學模型,主要是三維立體模型的制作和開發(fā)。圖1所示是根據幾種典型農機部件實物教具建立的數字樣機模型。
(a)典型零件模型
(b)典型部件模型
圖1 實物教具數字樣機模型
可以篩選一批典型資源設立學生設計研究計劃項目,讓學生參與教學資源建設,并借助設計過程提高學生對現代數字化設計軟件的應用能力,將學生技能教育融于教學中,并兼顧提升學生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前熟悉一些主流設計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2 將科研產品數字樣機進行教學型轉化
在農業(yè)機械化工程諸多核心課程教學中,除了加強理論課程的基礎知識外,更要體現學科前沿知識,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將學科前沿知識帶給學生,讓學生對專業(yè)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和定位。如今農業(yè)機械產品開發(fā)已經采用了數字樣機開發(fā)技術,許多產品生產之前需要借助產品數字樣機進行功能和行為的仿真模擬,在產品開發(fā)過程中更是借助數字化手段對研究對象反復仿真分析和評價[6-9]。開發(fā)完成的產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尤其是一些新機構、新部件的結構原理、動態(tài)特性等。圖2所示是在科研項目中開發(fā)的新型機械裝備和核心部件運動仿真分析模型。
(a)果園風送噴霧機 (b)零速投種運動仿真
圖2 科研產品數字樣機模型
通過多媒體技術把典型科研產品設計和仿真過程進行錄制、編輯等,形成用于課程教學的素材。這要求任課教師在參與科研工作的同時捕捉可用于教學的信息,及時收集科研工作中的教學素材,這也有助于科研工作本身的總結和提高。
2.3 將調研產品數據作為數字樣機資源補充
調研數據主要包括舊式農具、農民自制農具和新型農機產品等。這些農具或農機產品是目前教材中沒有的產品類型,但它們對了解農業(yè)機械發(fā)展歷史和目前農村使用農機的現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搜集到大量舊式農具、農民自制農具和新型農機產品的數據信息。篩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機具產品進行數字樣機建模,如圖3(a)所示是我國北方農村現存不多的小麥播種開溝農具,這種農具曾在我國小麥播種區(qū)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改革開放后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圖3(b)所示是目前北方農村玉米播種區(qū)域廣泛使用的一種勺輪式玉米精量免耕播種施肥聯合作業(yè)機,適用于對包衣后的優(yōu)質玉米種子進行精量播種。
(a)播種開溝舊式農具 (b)玉米精量免耕播種機
圖3 調研產品數字樣機模型
3 數字樣機教學資源應用
3.1 農業(yè)機械學省級精品課教學應用
農業(yè)機械學是我校農業(yè)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必修的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2003年已經建設成為省級精品課。我們建立的各種數字樣機教學資源在農業(yè)機械學省級精品課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在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課件中采用的數字樣機模型包括耕整地機械、播種機械、中耕管理機械、收獲機械、植保機械等。各種模型素材在各個理論教學單元中以圖片、動畫等形式體現,其中動畫素材與理論教學課件素材占總量的50%以上。尤其是對于結構認知課,學生通過逼真的數字樣機模型分解視圖和生動的三維動畫模擬演示,很快理解了在理論課程中所講的基礎知識。
3.2 “農業(yè)機械化工程實驗實習教學網”應用
“農業(yè)機械化工程實驗實習教學網”是河北省重點學科農業(yè)機械化工程的重點建設內容之一。該教學網于2009年5月開通試運行,其內容以農業(yè)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yè)課和業(yè)務素質課的實驗和實習教學為主體內容,以省級精品課農業(yè)機械學的實驗和實習教學為核心,兼顧農學、園藝、畜牧、植保等非機化專業(yè)的農機化概論、草業(yè)機械化、植保機械等選修課程實驗教學。學生實名注冊為會員后可選擇相應內容學習、下載資料、參與師生互動交流等,實現網絡教學。圖4所示是農業(yè)機械化工程實驗實習教學網首頁,通過鏈接數字樣機教學資源,能夠讓學生在任何地方學習農業(yè)機械基礎知識和了解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4 數字樣機教學資源網絡教學應用
4 結束語
為適應農業(yè)機械化工程學科向內涵拓展,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的時代要求,利用數字樣機開發(fā)技術建立了大量數字樣機模型作為農業(yè)機械化工程學科的教學資源。通過將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數字樣機建模、將科研產品數字樣機進行教學型轉化和將調研產品作為數字樣機資源補充的途徑,完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典型零部件、典型機構和典型樣機的數字化模型。并把這些模型應用到了農業(yè)機械學等課程教學和“農業(yè)機械化實驗實習教學網”建設中,開展多種形式的仿真教學和網絡教學,為加快農業(yè)機械化工程教學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提供了實踐性參考。
參考文獻
[1] 馮曉靜,劉俊峰,楊欣.農業(yè)機械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路[J].中國農機化,2004,3:67-68.
[2] 楊欣,馮曉靜,劉俊峰.農業(yè)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yè)CAD教學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5,5:275-277.
[3] 馮曉靜,劉俊峰,錢東平,等.面向21世紀農業(yè)機械化工程實踐教學的探討[J].中國農機化,2007,5:87-88.
[4] 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農業(yè)工程學科發(fā)展報告(2010-2011)[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5] 吳菌.數字樣機真的是老生常談嗎?[J].中國制造業(yè)信息化,2007,7:60-62.
[6] Yang Xin,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Virtual Assembly Associative 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7: 426-431
[7] Xin Yang, Junfeng Liu, Jin Tong. Virtual Assembling Associative Design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2005.
關鍵詞 工作過程;專業(yè)教學資源庫;校企共建;中等職業(yè)學校
中圖分類號 G7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23-0005-04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在精品課程建設的引領下,職業(yè)教育課程資源得到大力發(fā)展。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進一步推進,但大多集中在高校和高職院校,而中職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資料匱乏[1]。文獻研究顯示,目前中職多數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形式單一,內容大同小異,仍以教學素材的堆積為主,如常規(guī)的電子教案、教材、授課計劃、課程標準、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等。這種重復、單一、孤立的教學資源庫無法突出專業(yè)特色和內涵。很多教學資源庫建設主要由在校教師承擔,因此呈現出以學科體系為主,與職業(yè)教育需求脫節(jié)的特點。
“基于工作過程”概念最早由德國不來梅大學技術與職業(yè)教育研究所(ITB)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對工作過程的理解是“在企業(yè)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過程”能有效地在職業(yè)和教育之間架接,縮短職業(yè)和教育間的距離。依據這一理念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工程材料檢測技術專業(yè)把“基于工作過程”理念從課程開發(fā)擴展到專業(yè)建設中,并在整合專業(yè)優(yōu)質資源的基礎上,按完整的工程材料檢測工作過程來架構專業(yè)資源庫的程序和內容。在建設過程中,企業(yè)深度參與,共同打造突出職業(yè)特色、交互共享、內容豐富立體并可持續(xù)更新調整的專業(yè)教學資源庫,使專業(yè)教學資源庫真正在內涵上提升專業(yè)實力。
二、中職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基礎
(一)專業(yè)建設基礎
專業(yè)教學資源庫是在專業(yè)建設基礎上整合專業(yè)優(yōu)質資源而建成,專業(yè)基礎決定了專業(y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水平。以學校工程材料檢測技術專業(yè)建設為例,隨著上海經濟結構轉型,重污染、重耗能企業(yè),如水泥生產企業(yè)逐漸淡出上海經濟發(fā)展圈,取而代之的是從其他省市購進原材料進行后期加工處理。以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的混凝土攪拌站為例,在上海混凝土攪拌站有約300家。這些攪拌站直接從外省購進水泥、砂、石等原料,購進的原料需檢測合格才能進一步使用,從而衍生大批檢測企業(yè),包括與學校有校企合作關系的浦東眾材檢測中心、圣戈班、申美檢測公司、通標標準檢測公司、上海輕工檢測總站等,這些檢測企業(yè)每年需要大批懂檢測技術的一線操作人才。經過廣泛的市場調研,學校把原有的側重生產工藝的“硅酸鹽工藝”專業(yè)調整為“工程材料檢測技術”專業(yè)。這一調整正是突出中職專業(yè)的市場實效性,體現中職專業(yè)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定位。在專業(yè)建設過程中,把上海及周邊省市的工程材料檢測企業(yè)涉及的眾多職業(yè)工作任務(包括檢測的材料種類、檢測項目、檢測標準、檢測設備、檢測工藝、檢測結果評價等)進行梳理,分析工作過程要素(包括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手段、工作組織、工作產品、工作環(huán)境等),歸納出工程材料檢測領域的職業(yè)要求,根據職業(yè)要求導出學習要求,在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之間建立對應關系。基于此制定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建立課程開發(fā)、教學過程設計和人才跟蹤反饋機制,見圖1。
為了進一步強化專業(yè)內涵,突出專業(yè)特色和優(yōu)勢,近幾年對該專業(yè)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基于工程材料檢測技術工作過程來架構資源庫,這個過程不是通過學科體系而是以整體、連續(xù)的職業(yè)工作過程為參照架構。資源庫內容側重最受企業(yè)關注的“工作過程知識”和基本工作經驗,以滿足企業(yè)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基于工作過程架構的教學資源庫改變了傳統數字化資源的簡單堆砌和直接呈現以及應用方式流于程式化、缺少變通的局面,整個建設過程企業(yè)深度參與,使資源庫的呈現方式和呈現內容處處體現行業(yè)企業(yè)特色。
(二)校企共建基礎
參與資源庫共建的企業(yè)都是以簽訂合作協議為基礎。企業(yè)專家、工程師或技術工人以聘用方式參與到專業(yè)建設中,提供行業(yè)信息、生產技術、工作流程,配合教師共同提煉工作任務等。企業(yè)有挑選本專業(yè)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優(yōu)先權。參與工程材料檢測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共建的企業(yè)有上海眾材工程檢測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構件制品有限公司、圣戈班偉伯綠建建筑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洋山港基混凝土有限公司和上海輕工檢測總站等。
(三)信息技術基礎
資源庫要具備交互共享功能,最終以數字化共享型資源平臺呈現。依托學校強大的物聯式公共服務系統云信息技術平臺(包括管理平臺、數字多媒體教學系統和應用平臺),聯合上海景格信息技術公司為資源庫建設提供信息技術支持。專業(yè)資源庫內容主要上傳到多媒體教學系統和應用平臺的資源中心,以網頁形式呈現,用戶登錄通過統一身份認證。目前學校“云系統”資源容量可達16T,注冊用戶2000人以上,總訪問量超過6萬人次。另外,教師、行業(yè)企業(yè)專家和信息技術公司人員共同開發(fā)仿真教學軟件、仿真實訓軟件等,實現“環(huán)境”、“資源”和“活動”的全部數字化,促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目標
在上海市建設工程檢測行業(yè)、建材行業(yè)等相關行業(yè)的支持和指導下,通過科學系統設計、合作開發(fā)管理、持續(xù)有序更新的方式,建設一個突出職業(yè)特色、資源交互共享、內容豐富立體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專業(yè)教學資源庫,打造學生、教師、企業(yè)和社會共同受益的資源平臺。
(一)職業(yè)特色目標
中職專業(yè)應是在行業(yè)需求的大背景下,突出為地方經濟服務,體現專業(yè)的市場實效性。專業(yè)資源庫內容也應與職業(yè)工作過程需求密切結合,突出職業(yè)特色。基于工作過程校企共建中職專業(yè)教學資源庫,把職業(yè)領域的要求轉化為學習內容。按工作過程架構資源庫的程序和內容。
(二)交互共享目標
專業(yè)教學資源庫是一個為教師、學生、企業(yè)及社會培訓服務的開放性教學資源平臺。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專業(yè)資源庫自由選擇素材,制作電子教案,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高備課效率;學生通過教學資源的自主選擇,完成自學或解決疑難問題;企業(yè)可以從資源庫挑選合適的員工,并協助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另外,資源庫還對社會開放,如本專業(yè)涉及的建材物理分析工(中級、高級)、化學分析工(三級、四級)等工種的各級培訓內容。專業(yè)資源庫應對所有用戶完全平等開放,通過各種網絡交互功能,實現無障礙搜索各類資源,最大限度達到資源交互共享。
(三)豐富立體目標
專業(yè)資源庫不是一門課程教學成果資料的羅列,而是突破課程、教材界限,將本專業(yè)涉及的行業(yè)動態(tài)、企業(yè)要求、企業(yè)文化、企業(yè)工作流程、企業(yè)生產資料、教學素材、教師優(yōu)秀成果、學生優(yōu)秀作品、教學評價系統、職業(yè)培訓等多方面內容有機融合,全方位吸納行業(yè)企業(yè)及教學優(yōu)質資源,打造集行業(yè)資源、專業(yè)資源、課程資源、教學素材資源、培訓資源和互動交流于一體的系統化資源平臺,確保資源庫的多樣性和有效性,突出教學資源庫豐富立體的目標。
(四)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
教育資源的建設是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教師或企業(yè)專家可根據行業(yè)企業(yè)需求變化、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及學生認知水平的變化,實時調整資源庫內容,確保資源庫資源的時效性,實現資源庫內容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改革的常態(tài)化;企業(yè)不斷完善、補充新技術、新工藝及對人才的新需求;信息技術中心充分考慮不同使用者對資源的不同需求,不斷加強應用軟件的開發(fā),保持專業(yè)資源庫一定的更新頻率、良好的運營態(tài)勢,把最新、最前沿、最及時的信息提供給用戶,實現專業(yè)資源庫動態(tài)、良性、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內容
校企共建工程材料檢測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設計6個資源包,包括行業(yè)資源包、專業(yè)資源包、課程資源包、培訓資源包、教學素材資源包和互動資源包。
(一)行業(yè)資源包
把專業(yè)涉及到的上海市建設工程檢測行業(yè)、建材行業(yè)、新型建筑材料行業(yè)等信息進行梳理,按工作過程的“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步法提煉適用于本專業(yè)的行業(yè)信息、行業(yè)標準、國家標準并建成動態(tài)更新的行業(yè)資源包。這有利于教師、學生、企業(yè)及時了解行業(yè)動態(tài)。
(二)專業(yè)資源包
行業(yè)企業(yè)專家與專業(yè)教師反復論證,協同上海景格信息公司制定專業(yè)資源包,以形式豐富的教學仿真軟件形式呈現。拍攝基于工作過程或工序的混凝土質量檢測工作現場視頻資料,為每一個學習情境拍攝實訓過程錄像、圖片,與行業(yè)專家及信息公司聯合開發(fā)相關學習情境的動畫和無法在校內實訓基地完成的虛擬實訓環(huán)境,采購企業(yè)制作成型的水泥、混凝土質量檢測實驗實訓模擬系統等。同時,把工作過程提煉的崗位描述模塊、典型的生產實際崗位描述模塊、企業(yè)信息模塊及職業(yè)資格標準模塊等內容細化到專業(yè)介紹、專業(yè)特色、人才培養(yǎng)方案、畢業(yè)生就業(yè)去向、校內外實訓基地、師資配備中。
(三)課程資源包
按工程材料檢測職業(yè)領域的工作過程來架構課程體系,將專業(yè)課程、專業(yè)核心課程開發(fā)成項目課程、任務引領型課程。通過梳理工作過程構建水泥質量檢測、混凝土質量檢測、鋼筋質量檢測、砂漿性能檢測、陶瓷質量檢測、木地板質量檢測、防水材料質量檢測、保溫節(jié)能材料質量檢測8個質量檢測模塊,突出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的技能、知識及價值相關。
(四)培訓資源包
行業(yè)職業(yè)資格工種培訓包括:建材物理檢驗工、化學分析工、水泥工、混凝土工、環(huán)境化學工、節(jié)能材料工、節(jié)能現場工等工種描述,以及職業(yè)資格等級(初級、中級、高級)、培訓方案、培訓內容、培訓環(huán)境、應知學習、應會訓練、測評系統等內容。
師生及企業(yè)培訓包括:教師培訓(教學能力培訓、專業(yè)技能培訓等)、學生培訓(競賽方案與規(guī)則、專項技能培訓、歷屆競賽試題等)和企業(yè)培訓(崗前培訓、操作員級培訓、技術員培訓、工程師級培訓)等內容。
企業(yè)典型案例資源包括:集中體現企業(yè)新的檢測技術、檢測設備及原有技術的關鍵技術點,融入上海建工材料公司、浦東眾材檢測公司、圣戈班公司、申美檢測公司等大型企業(yè)對材料檢測的新內容、新檢測儀器設備、新的檢測項目等。
(五)教學素材資源包
教學素材是一個具備科學性、實用性、方便性特征的大型知識庫。這部分資源多以教學軟件形式呈現,包含文字素材、音視頻素材、課件、圖片素材、動畫素材、音效素材以及師生的優(yōu)秀作品等。
(六)互動資源包
包括工程材料檢測設備的交互式操作仿真軟件、師生互動的實訓軟件、試題庫、師生互動空間等。
綜上,基于工作過程校企共建專業(yè)教學資源庫能有效地把職業(yè)工作要求細化成教學要求,使教與學的形式和內容更貼近職業(yè)現場,這對于強化專業(yè)內涵建設,突顯專業(yè)的職教特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肖桂蘭,汪小祥,肖立雁.共享型高職應用英語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3(6):78-80.
[2]張斌.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J].河南科技,2011(8上):44-45.
[3]吳衛(wèi)榮,丁慎平,王壽斌.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以《自動化生產線應用技術》課程為例[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23):26-28.
[4]姜大源.論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fā)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4):66-70.
Explo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ZHANG Xiao-lan
(Shanghai Material Engineering School, Shanghai 200231, China)
摘要: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是當前及今后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主要路徑,鑒于以往資源建設中存在著共建共享共管難,資源的重復、離散、孤立、低水平建設等現象,以課程組的視角從實踐維度論述高職院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可優(yōu)化課程教學資源建設和管理,提升課程建設水平和師資業(yè)務水平,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能。
關鍵詞 :高職院校;課程組;課程建設;教學資源;數字化;課程組
基金項目: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技術研究規(guī)劃課題“教學資源信息化進程中的網絡互動合作學習機制研究——以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為例”(項目編號:JB012)
作者簡介:張國民,男,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10-0070-04
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要“建立突出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標準,規(guī)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要“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擴大受益面”。[1]2012年,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快開發(fā)職業(yè)教育數字化優(yōu)質信息資源。[2]眾所周知,專業(yè)建設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院校建設和發(fā)展的立足點。課程是專業(yè)教學體系中的“細胞”,課程建設水平則成為了影響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素。我國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不同于國外職業(yè)教育的行業(yè)主導參與或教師準入機制,經過十年的高速發(fā)展,教師隊伍存在著“學校到學校”的主體源頭問題,存在著實踐教學能力弱、優(yōu)質雙師型隊伍建設水平低、教師水平斷層現象嚴重(高水平教師群體少,中低水平教師多但自我提升意識不強)等問題。課堂是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能力提升及檢驗的有效路徑。如何通過學校人才培養(yǎng)最基本和關鍵的落腳點——課程建設來促進專業(yè)建設、教師發(fā)展、內涵提升,已成為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亟待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近年來,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通過課程組的形式來推進課程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提升課程建設水平和師資業(yè)務水平,以建立和共享優(yōu)質、穩(wěn)定、高效的教學資源,有效地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和提升了教學效能。同時,也加快了課程建設的步伐,衍生出了一系列優(yōu)質的師資、教材、教改項目等,進而成為解決上述諸多問題的一個有效對策。
一、“課程組”視角的資源建設思路
教研室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基層組織,是學校開展教學與研究活動的基本組織單位。“課程組”,作為課程群建設的分支之一,也是教研室下設的教研組織,主要承擔課程體系下某門課程的建設任務。“課程組”是在“備課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拓展,涵蓋課程內容的教授者、研究者和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它遵循“實效、共享、研討、互補”原則,主要將課程建設的目光聚焦在課程目標選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課堂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數字化等方面,尤其要從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基本建設、資源建設、課程管理、課程實施、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科學的評價,以提高課程建設內容的科學性、易用性、實用性。
基于課程組視角的課程資源建設思路,即從課程組視角出發(fā)進行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旨在促進課程教學內容的規(guī)范化、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協同化。課程組的基本建設思路為:由教學與課程建設帶頭人負責課程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吸收校內曾經(正在)參與課程建設和教學,或在課程某些教學模塊有特定研究或專長的教師,請有實踐經驗的企(行)業(yè)一線員工作作為行業(yè)兼職教師加入課程組做課程的實踐指導,共同負責制定和修訂課程的教學大綱、共同商討并制定統一的教學日歷、共同確定組內課程的教材或編寫課程的講義或教材、合作完成組內課程相關的教學論文和教學項目,從而建立起一只專兼結合、高效、穩(wěn)定的優(yōu)質教學團隊。課程組主要承擔課程標準建設、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課程教學資源平臺建設三大方面的任務。[3]
二、“課程組”視角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實踐路徑
(一)建設任務
“課程組”視角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實現建立在課程標準和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的基礎上。首先,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集體討論研究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單元內容,并以所決定的課程教學大綱為框架,按照課程單元(項目)教學內容和教師研究特長進行內容的組織和設計(教案、典型案例、實踐項目、課后作業(yè)),然后進行課程內容的數字化制作(教學課件等),通過導入網絡教學平臺(包含基本的網絡教學支持功能:學生分組、資源下載與上傳、作業(yè)布置與上傳、課程在線測試、互動論壇等)。課程組內部定期開展課程教學內容的研討和教學資源的更新,成員需定期通過平臺互動模塊解答學生的提問,從而使得課程的建設向重點課程、精品課程等高層次目標邁進,最終提高課程本身的社會地位,以期發(fā)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資源平臺的選用
教學資源平臺是教師參與教學建設,幫助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可分為實體資源平臺和信息資源平臺。本文主要指后者,它包括一切與課程開發(fā)建設及教學活動有關的、具有交互性質的靜態(tài)文本和動態(tài)信息。作為資源聚集的載體,它能夠對分散的課程資源進行統一存儲和管理,以課程為單位將資源組織起來,進行資源瀏覽、下載、上傳、評價,利于師生查詢和使用教學資源,同時,方便教師進行在線評價,便于學生進行在線互動。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從2008年開始,引入了清華在線開發(fā)的THEOL共享型專業(yè)教學資源平臺,自此開始了校內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之路。該平臺開發(fā)理念即為共享,可根據不同教學模式、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為開展網絡教學提供靈活的、可縮放的、適合于多種層面、多種對象及多種網絡環(huán)境的交互式教與學支撐平臺。平臺支持課程教學、項目化教學、課程建設與展示以及精品課程建設與評審的管理與應用。它可針對不同角色的用戶,設置不同的個性化空間,包括管理員空間、院系管理員空間、教師空間和學生空間。同時,平臺還為所有注冊用戶提供了多種交互工具及個性化工具,主要包括:網上論壇、教學郵箱、個人信息、修改密碼、在線幫助等。
(三)基于課程組視角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運行機制
THEOL平臺的多用戶管理、多交互工具、多功能定制、學習者路徑統計等功能與實現基于課程組視角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平臺的功能需求不謀而合,能夠達到優(yōu)質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集成、標準、共享、網絡四個維度的要求。因此,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開展了基于該平臺的基于課程組視角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工作,建設運行機制如下圖1所示。
課程組管理員,暨教學與課程建設帶頭人,按照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對課程所需承擔的崗位技術技能培養(yǎng)要求,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包括校內課程授課教師、行業(yè)兼職教師、教育技術人員等),研討課程教學內容。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完成課程資源的系統規(guī)劃和項目設計。通過課程教師和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合作完成課程資源的數字化,并讓教育技術工作者或課程組教師上傳到THEOL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下載學習。通過平臺可以調查學生的學情,也可以進行課程作業(yè)的網絡提交,也可通過向教師提出疑問。課程組教師通過平臺定期進行答疑。課程組在遇到出現的共性問題后還需要進行課程資源的更新。院(系)管理員負責審核與督查系(部)的課程的建設,并在期末教學檢查中遞交資源建設情況的報告。最后,學院教務管理部門每年組織評審專家進行課程建設質量的評審,以便保證課程建設質量。
三、“課程組”視角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保障措施
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儼然一個典型的信息生態(tài)系統,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展開,是一個伴隨課程教學實踐不斷積累、整合及更新的動態(tài)過程,也是一項主體與客體協同建設的系統工程。資源的建設需要依靠平臺的支撐,平臺和資源的功能的發(fā)揮更需要相應的機制支持。政策上的支持、組織上的協調、技術上的培訓和充足的經費來源是保障開展好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工作的重要條件。因此,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以教育信息生態(tài)視角的協調、平衡、共生為建設原則,實施“整合資源、注重共享、強調標準、突出實用、多級評價”的建設思路,采取了以下有關建設的配套措施。
(一)加強領導,為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提供外圍保障
良好的組織與管理是信息化工作實施的有效保證,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推進順利與否的關鍵。為加快推進學院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專門成立了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院長擔任組長,教務處、實踐教學中心、學生處、宣傳處,財務處等主要職能部門擔任成員。同時,還成立了信息化辦公室、專家小組和實施工作小組。此外,學院將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列入了學院“十二五”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推出了“校園信息化‘十二五’建設與發(fā)展規(guī)劃”,作為推進學院內涵建設的重要工作來落實。同時,近兩年學院投入600多萬于校園信息化建設,建成了功能完善、設備與技術先進、覆蓋面廣、安全穩(wěn)定的校園網絡,網絡帶寬達到了502M,網絡基本服務較為齊全,多媒體教室、網絡機房等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
(二)實施項目分級管理,推動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實施進程
如何有效發(fā)揮各管理層面的功能,將教師團隊的知識進行充分整合、共享、轉移、傳授、創(chuàng)新,就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體制。因此,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結合項目管理的流程,優(yōu)化了資源建設的領導機制,形成了以課程組為基礎,學院、系部、專業(yè)的三級管理體系。同時,開展了“專業(yè)帶頭人團隊提升工程”和“教學與課程建設帶頭人工程”。兩大工程均采用項目制的形式申報,明確了從專業(yè)帶頭人對專業(yè)教學計劃的確立到教學與課程建設帶頭人對課程建設內容的制定和落實等方面的工作職責。在政策和經費支持上,每個項目采用分期動態(tài)培養(yǎng)的形式,給予項目滾動式的經費資助,并給予負責人優(yōu)先的深造培訓機會。在項目管理考核上,負責人制定專業(yè)和課程建設的計劃,采用系(部)自查、教務處檢查、學院評定的形式開展。項目制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推動了高素質教學團隊的建立,保證了課程建設的質量,形成了學習型組織的創(chuàng)設,調動和發(fā)揮了教師的積極性。
(三)重視教育技術培訓,提升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生成動力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以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為前提,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是數字化學習資源有效應用的關鍵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教學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教學信息化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促使廣大教師在教學和資源建設中廣泛地、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是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信息化領導小組著力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學院教育技術中心聯合教師發(fā)展中心制定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計劃,以更新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為核心,以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為重點,以提高教師優(yōu)秀教學課件制作和教學信息處理能力為關鍵環(huán)節(jié)組織了一系列的專家講座和項目培訓,樹立了教師終生教育的理念,縮短了教師“要我學”到“我要學”態(tài)度轉化,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也促進了教師多媒體教學資源制作與應用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推升了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生成動力。
(四)著力課程教學改革,推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持續(xù)更新
教育信息生態(tài)學強調系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重以生態(tài)平衡的目標促進網絡課程的協同進化,突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生成性。[4]毋庸置疑,促進數字化教學資源生態(tài)平衡的關鍵性“物種”無外乎師生。近年來,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采取以教改或項目的形式推動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從2011學年開始,院級教學改革項目以微觀課程教學改革為著力點,課程組以THEOL平臺為載體,開展了若干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和使用的教學改革、實施了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學習記錄的過程性考核,還提高了生評教過程中教師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和使用的權重。隨著教學資源數字化后的教學應用,促進信息資源的傳輸、交流、反饋和循環(huán),在不斷循環(huán)更新的過程中優(yōu)化了資源,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課程組”視角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成效分析
(一)優(yōu)化優(yōu)質教學資源
自2008年6月,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引入THEOL共享型專業(yè)教學資源平臺之后,經過幾年的建設,已累計建有課程110門之多。通過課程組的形式進行資源優(yōu)化后,當前開設的課程有118門。目前,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作為金融專業(yè)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主持單位,會計專業(yè)國家教學資源庫主要參與單位,擁有國家精品課程8門,省級及以上精品課程19門,院級精品課程50余門。
(二)促進教師專業(yè)的協同發(fā)展
通過課程組的設置,不但能實現校內教師的集體備課、同臺授課,還能引進校外行業(yè)兼職教師的參與,從課程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實現了兼容并包,實現了課程教學內容和崗位能力需求的對接。同時,這種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實現了教學內容互補,教學能力與特長互補,教學資源共享,全面滿足學生不同需求。使得不同專業(yè)的教師能取長補短,改善原有的知識結構,促進復合型師資的培養(yǎng)。同時,隨著當前終身學習和移動學習的推行,課程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對教師業(yè)務能力水平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過課程組的研討、課程相關教改課題項目的合作申報與完成,為同類課程授課教師專業(yè)的協同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的平臺。
(三)推動相關專業(yè)的深化提升
基于課程組視角的數字化教學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課程教學內容的規(guī)范化,提高了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其課內外雙向交流的師生互動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升了網絡時代師生數字化教與學的能力,也促進了專業(yè)內涵的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這些都為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近年來各項特色專業(yè)或優(yōu)勢專業(yè)申報工作提供了大量支撐成果。如,2009年和2010年,學院分別立項7個和4個省級特色專業(yè),2012年立項3個省級優(yōu)勢專業(yè)。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高職院校課程建設質量的集中體現之一。基于課程組視角的建設思路,集各方優(yōu)勢共建共享資源,為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2006-11-16.
[2]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意見[Z].教職成〔2012〕5號,2012-05-04.
[3]朱海洋,尹湛華.以“課程教學組”為載體的高職教學資源建設簡說[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0(4):27-28.
一、調查問題及結果統計
調查問題1:教材在您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學資源的地位()
A教材是唯一的教學資源
B[JP3]教材只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應開發(fā)和利用其它的教學資源[JP]
調查問題2:你認為在日常教學中應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嗎?
A是B否
調查問題3:在日常教學中,您的教學過程是(可多選)
A幾乎完全按教材進行教學
B以教材為基礎,從生活中尋找話題擴大教學內容的范圍
C以教材為基礎,關注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D關注除了地理知識的部分,注重知識背后的文化內涵
“調查問題1”的調查結果,有78個老師選擇了A,認為“教材是唯一的教學資源”,還有92個老師選擇了B,認為“教材只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應開發(fā)和利用其它的教學資源”,這個比例和調查問題2中選擇A的人數相接近,說明了我們當前有相當一部分老師的教材觀存在著問題,用“教教材”的現象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還比較突出
對于調查卷問題2的調查結果,有103個老師選擇了A,有67個老師選擇了B,說明在問題3調研的78個老師“認為教材是唯一的教學資源”當中有11個老師認為是要進行二次開發(fā)的,這里面有些數據上的沖突,交流后發(fā)現,這部分老師對“教材二次開發(fā)”和“備課”的概念出現了混淆,為了進一步提高調查的教師使用教材和教材二次開發(fā)的力度,調查卷問題4,還就教師使用教材的情況進行了調研
“調查問題3”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50%的老師在教學中“幾乎完全按教材進行教學”,那么不到50%的老師又是如何拓展教學資源的呢?選擇了“以教材為基礎,從生活中尋找話題擴大教學內容的范圍”、“以教材為基礎,關注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關注除了地理知識的部分,注重知識背后的文化內涵”的老師人數分別是27%、34%、5%,可見有人多選了,但是多選的人并不多,由此可見雖說有部分老師有教學內容的拓展,但是并不全面,尤其是缺失對文化內涵的挖掘
二、初中地理教材二次開發(fā)的具體策略
[HTK]1改變教學觀念――用教材教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是“教教材”,其結果是學生學了幾年地理什么痕跡都沒能留下,新課程標準提出“用教材教”,將教科書視作為幫助學生有效達成三維學習目標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資源載體
新教師與專家型教師在教學觀念上是有很大差別的,越是經驗不足就越容易被教科書所框住,我們要改變教學觀念,要向專家型教師學習,就必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然后將新課程的“用教材教”理念用于實踐中,以教科書為主線,靈活處理各種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滲透了創(chuàng)新意識
[HTK]2認真研讀教材、解析課程
我們在教學生之前,我們自己要非常清晰地了解到“地理學研究的是什么?”“地理課程有怎樣的特點?”只有對地理課程的性質有清晰的了解,我們在選擇和重組教學資源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地理學是一門科學,研究的是地理環(huán)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就課程的結構來看具有如下兩個特點:
(1)綜合性地理環(huán)境本身就是由各種自然、人文等元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因此地理學科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
(2)地域性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地理科學概念不是很全面,加上初中階段的重視程度也不是很高,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熟悉的地理環(huán)境出發(fā),引導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處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意識
與新課程標準變化同步推行了能夠充分體現課改理念的教科書,與傳統的教材相比,我們的新教材有了較大變化真實性和生活味濃了與傳統的教材相比,當前的教材更加注重選材的基礎性和時代性,教材中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真實的,而且與生活聯系密切,整個結構既體現了學科的綜合性,又不是生活味內容少了,活動多了與傳統的教材相比,文字信息類知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活動”、“問題”,這樣的處理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探究式學習理念,鼓勵學生體驗獲知的過程,通過自己的研究去發(fā)現規(guī)律和結論,同時學習活動具有延伸性,延伸到課堂外,延伸到生活中圖文并茂,跨學科滲透從教材的排版來看,圖、表變多了,呈現方式更符合初中生的學齡特點了,學生未學其中內容首先就被其外在呈現形式所吸引,一開始就喜歡上了地理學科此外,跨學科知識內容變多了,打破了學科本位的思想,與生物、歷史、物理等學科知識有機聯系,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學科的重要性
[HTK]3突破局限,提高教材整合的尺度
(1)不同版本教科書的整合
隨著新的課程改革而生的初中地理教材版本出現了“一標多本”的格局,不同的版本有著不同的特色和優(yōu)缺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照本宣科,可以利用當前信息傳播的高速化和大容量,我們的教學可以以學校安排的教科書為載體,結合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和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將其他版本教科書中更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整合到課堂教學中來
在不同版本教科書的整合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知識,更要關注意識形態(tài)方面資源的整合,即關注教科書中的情感、價值,確保學生能夠更輕松、完整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輸入正能量
(2)同一版本間的整合與重組
與不同版本教科書整合相比,同一本初中地理教科書不同單元、章節(jié)之間的整合這在教材二次開發(fā)過程中更為常用
[BP(]為什么要重新安排順?
關鍵詞:高職高考;語文;資源庫
高職高考《語文》考點詳實、知識廣泛,而且《考綱》不斷更新,但基礎知識、現代文閱讀、詩詞鑒賞和文言文閱讀等內容每年的變化不大。針對這一特殊性,如果將變化不大的內容構建成一個教學資源庫,教師從中下載相關的教學資源,節(jié)省備課、查閱和出題的時間,潛下心來研究課堂教學,可以提高高職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高三《語文》教學資源庫的結構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原則:①目標性原則,根據高三《語文》課程內容選擇高職高考的知識點;②可適用性原則,所構建的高職高考模擬試題、教學設計和練習等必須與高職高考教材相配套;③內容多樣性原則,搜集的材料應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④易用性和可行性原則,搜集的資料必須容易操作、省時高效;⑤擴展性原則,要保證資源庫的內容得到不斷地修改和擴充,每年能不斷更新。根據以上幾個原則,高三《語文》教學資源庫的結構設置如圖所示。
二、高三《語文》教學資源庫的內涵
教學資源庫是匯集教學所需要的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等多媒體素材的教學資料中心。高三《語文》教學資源庫按照內容可分為教學參考、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考試題庫和教學素材等。
教學參考主要是對最新高職高考《語文》考綱的解讀和分析,包括各位專家、資深教師對考綱的剖析,考綱的內容每年根據實際情況更新,保持教學參考的前瞻性和引領作用。教學設計主要是根據高職高考《語文》考綱制定的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教學大綱,規(guī)定各個知識點的課時及進度,用以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在教學設計中,應將各知識點、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難點以及每一節(jié)課的教案鏈接在此項內容中,以便其他教師把握高考的尺度,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運用。教學課件包括整個高三《語文》學科的每個知識點,教師可以下載進行教學,也可以參考。考試題庫包括月考試題、模擬試題和答案,每年做滾動修改,考過的題目都會在月考試題中出現。教學素材包括教學錄像、視頻、音頻、圖形(圖像)和動畫等,方便教師在上課時引入,讓學生從感知上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三、高三《語文》教學資源庫的應用
整個高三的語文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第一輪復習、第二輪復習和第三輪復習。每一輪都是分專題來進行,重點和難易程度不一樣。第一輪復習主要是給學生疏理知識點,根據考綱要求詳細地講解知識,從而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第二輪復習是在第一輪的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找出規(guī)律和做題方法;第三輪復習則是全面的綜合練習,練學生的做題速度、解題思維,調整心理狀態(tài),以訓練學生的考場狀態(tài)。針對這樣的情況,在第一輪復習的時候應重點用教學資源庫中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素材以及每個專題的練習,幫助學生分析考綱,疏理知識點,讓學生對考點有清楚的認識,對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專題訓練和每專題的小測,幫助學生消化和鞏固知識,達到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在第二輪復習中,用資源庫中的教學課件先復習知識點,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和歸納,從而找出規(guī)律和做題方法,再進行專題訓練,讓學生達到從掌握知識到形成能力的轉化。在第三輪復習中主要運用資源庫中的考試題庫訓練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解題思維和做題速度,從而培養(yǎng)學生細致、耐心的品質。在每一套題后面,都有組題者對訓練點的分析,考過之后,教師又針對學生的考試情況,寫出書面分析,附在后面。這樣有利于教師正確分析學情,對試題的訓練點做適當的調整,積極探究新的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
在高三《語文》的復習過程中,因講課、訓練的相對集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學習的單調性和乏味性,這就需要教師適當調整,靈活安排。在教學資源庫的安排和使用上,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例如拼音、字形、詞語、標點、病句、修辭、現代文、詩歌鑒賞和文言文等專題集中復習,但是大小作文的訓練、詩詞的默寫和語言運用等專題,則采用分散的原則,每周進行一次大作文的訓練,每天進行一次默寫的小測,每次月考題和綜合試題穿插一道小作文和語言運用題,而現代文的教學又可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安排不僅保持了知識點的整體性和連貫性,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潛能,也避免了因長時間學習同一知識而產生的厭倦感。
高考不僅僅考查知識點,更考查知識的運用和理解,這就需要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在學習專題知識的過程中,穿與之相關的一些錄像、視頻、音頻、圖形(圖像)和動畫等教學素材或參考資料,既能擴大學生的視野,也能促使學生提高理解和運用能力。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長期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學的資源和手段也會越來越豐富,但只要立足于高考考綱,緊隨時代變化,教學資源庫將會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本文為全國信息技術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立項重點課題“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立項批號:06363127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佛山市順德區(qū)陳村職業(yè)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韓建新等. 新疆基礎教育資源庫的建設現狀與應用思考[J]. 中國電化教育,2008,(9).
[2]胡玲潔. 網絡環(huán)境下教學資源庫構建初探[J].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關鍵詞:校企聯盟;軟件技術;教學資源庫;途徑和方式
中圖分類號:TP39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7.004
本文著錄格式:[1]朱翠苗.校企聯盟建設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的途徑和方式[J].軟件,2013,34(7):9-10
0 引言
長三角地區(qū)擁有最發(fā)達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產業(yè)鏈,尤其是軟件服務外包產業(yè)發(fā)達,每年需要大量的軟件技術專業(yè)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蘇州太倉作為全國發(fā)達縣級市,建有軟件園、國際服務外包園、科技信息產業(yè)園、科技創(chuàng)業(yè)園、工業(yè)設計園等省部級園區(qū),同時需要一大批高技能型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位于蘇州太倉的健雄職業(yè)技術院,躋身于省級示范高職院校,緊跟產業(yè)人才需求進行專業(yè)建設,努力打造高職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yǎng)新高地,自2008年以來,“校企合作”工作深度改革與實踐,實現了校企聯盟模式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并積極進行課程和教學內容改革,為教學提供行業(yè)化、標準化、生產性的教學內容,在教學資源開發(fā)和建設方面不斷探索新途徑,實踐新方法,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yǎng)模式獲得江蘇省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本文在校企聯盟模式下探討校企共建軟件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的途徑和方式,為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提供真實性強、生產性高、標準規(guī)范的教學資源保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1]。
1 校企聯盟
校企聯盟是一種校企合作的融合模式,實現了學校融入企業(yè)生產和研發(fā),企業(yè)生產項目和工程師融入課堂和教學的一種合作模式,主要表現在企業(yè)入駐學校、教師進入企業(yè)、校企共建專業(yè)、共同研發(fā)和服務社會等多種形式,學校目的是共享企業(yè)優(yōu)質生產性資源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工程師,企業(yè)的目的是共享學校良好的合作平臺、教師的研發(fā)能力和“產學并行”的低成本資源。地處蘇州太倉的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探索和實踐了全國知名的“校企雙元”人才培養(yǎng)模式,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完全實現了校企聯盟的人才培養(yǎng)和項目合作,本文將結合本校現有校企聯盟基礎,進一步探討校企聯盟共建專業(yè)教學資源庫的途徑和方式。
2 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
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要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社會育人競爭力,必須擁有整個專業(yè)課程體系相關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課件、視頻、微課、項目、案例、課標等各類資源,將它們整理、分類、加工,并以庫的形式進行管理和共享,為專業(yè)教學服務。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應重點針對軟件編碼、軟件測試、手機程序開發(fā)、物聯網軟件設計等最新的產業(yè)技術領域,建立標準化、生產性、真實性、典型性的教學資源庫[2],本文主要討論如何通過校企聯盟來建成一個層次結構明顯、實戰(zhàn)性強、標準化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
3 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思路
面向長三角地區(qū)軟件服務外包產業(yè),開展“校企聯盟”合作,通過校企共建專業(yè)、校企合作培訓、校企合作生產研發(fā)、企業(yè)工程師進課堂、“產學并行”承接企業(yè)訂單等形式,不斷引入、消化、吸收、優(yōu)化加工企業(yè)化優(yōu)質教學資源,建立起生產性高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
4 高職“校企聯盟”教學資源庫建設途徑和方式
4.1通過校企共建專業(yè)建設教學資源庫
與北大青鳥、微軟和知名大中型軟件企業(yè)合作,簽約共建專業(yè),將企業(yè)培訓體系嵌入課程體系,將企業(yè)化內訓資源引入教學一線。例如: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與北大青鳥合作,共同培養(yǎng)軟件技術專業(yè)人才,簽約約定,北大青鳥提供教材、項目、課程體系、師資等資源,經過3年合作,北大青鳥的軟件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體系、教材資源、項目資源等不斷被學校專業(yè)教師吸收、掌握、消化和加工,形成了一批典型、完善、科學的軟件技術教學資源,并逐步建成軟件技術校企合作教學資源庫,豐富了專業(yè)課程教學資源,提升了教學資源內涵建設。該種方式可以獲得企業(yè)項目、課件、教材、課程標準、視頻等教學資源[3]。
4.2通過校企聯盟開展培訓獲取企業(yè)一手資源
可以與知名培訓企業(yè)進行合作,學校提供平臺,引起入校開展專業(yè)技術培訓,實現企業(yè)培訓資源在學校共享共用。例如: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利用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與上海博為峰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上海菲優(yōu)雀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合作,企業(yè)在學院基地開展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專兼結對子開展教學和訓練,企業(yè)將優(yōu)質的培訓資源共享給基地,經過對企業(yè)資源的加工和利用,不斷豐富了軟件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該種方式可以獲得企業(yè)項目、課件、視頻、教材等資源。
4.3通過參與企業(yè)生產研發(fā)建設專業(yè)教學資源庫
指派專業(yè)教師和企業(yè)工程師結對子,服務企業(yè)研發(fā)和生產,在企業(yè)實踐和掛職,經過體驗和參與企業(yè)真實的項目,提高了教師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更學會了在企業(yè)研發(fā)項目體驗的基礎上,進行開發(fā)、設計典型、實戰(zhàn)性強的教學項目,并能夠進行標準化的加工,按照企業(yè)流程進行項目整體設計和加工,逐步豐富了專業(yè)教學資源,更為教學流程和教學模式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該種方式可以獲得生產性項目資源。
4.4通過企業(yè)工程師進課堂吸收優(yōu)質資源
與聯盟企業(yè)簽約,將實踐性強的課程交給企業(yè)工程師全程授課,企業(yè)工程會將企業(yè)化、標準化的項目和訓練模式帶到課堂,有效提高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企業(yè)的生產性項目資源也同時分享給學校,學校教師教注意及時進行消化加工,將其轉化為服務專業(yè)教學的教學資源,該種模式可以獲得生產性項目資源和工作流程化教學模式。
4.5通過“產學并行”承接企業(yè)訂單積累教學資源
在校企合作工程中,專業(yè)技能和生產應用能力強的教師,要勇于帶頭承接企業(yè)小型項目,帶領學生團隊進行項目生產,在降低企業(yè)生產成本的基礎上,將真正的企業(yè)項目引入課堂,學生可以體驗“產學并行”的訓練,在完成項目的同時,可以將項目加工成典型的教學項目。例如: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通過承接太倉軟件園、太倉科技創(chuàng)業(yè)園等企業(yè)的項目訂單,開展了“產學并行”的實訓模式,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不斷提高,教學項目資源更加典型、豐富[4]。
4.6通過轉化教師產研項目豐富教學資源
專業(yè)教師在教學同時,結合專業(yè)技術開展了各種軟件項目、服務項目和研發(fā)項目,通過相關政策,鼓勵教師愿意將產研項目共享給教學,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實現“產教融合”模式下的教學資源建設。
4.7通過加工大學生競賽和創(chuàng)新項目豐富教學資源
每年都有各種實踐性強、水平高的軟件技術專業(yè)競賽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專業(yè)特長生通過刻苦訓練、積極創(chuàng)新,獲得了各項成果,這些成果更是一種教學財富,更貼近學生學習需要,要通過優(yōu)秀作品評比、優(yōu)秀項目展示等形式進行項目資源整理,并統一加工成為教學資源項目。
5 校企聯盟共建教學資源庫平臺
以往的教學資源庫平臺都是學校建立的,校企聯盟模式下,企業(yè)有義務配合建設教學資源庫平臺,學校有義務服務企業(yè)生產,建立一個校企互動的教學資源庫平臺將是一種新的理念和模式,所謂校企互動的專業(yè)教學資源平臺,就是學校和企業(yè)共同豐富教學資源庫資源,共同享有平臺資源,相互服務和配合下做好教學資源庫的細心化管理,平臺不僅只有課程教學資源,還要有社會服務技術資源、培訓資源和企業(yè)需求的研發(fā)服務資源等。
6 總結
對應軟件服務外包產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要求,在校企聯盟的基礎上,探索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人教學資源庫建設途徑和方式,從校企共建專業(yè)、校企聯盟培訓、參與企業(yè)生產研發(fā)、企業(yè)工程師帶項目進課堂、“產學并行”完成項目訂單、教師產研項目轉化、積累專業(yè)競賽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等途徑和方式,系統探討了校企聯盟建設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的庫的方式,進一步指出教學資源庫信息化平臺必須建立校企互動模式,在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實踐證明,校企聯盟建設教學資源庫是有效和科學的。
參考文獻
[1] 葛建中. 關于高職院校共享型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的若干思考[J].全國職業(yè)教育優(yōu)秀論文,2010,(11).
[2]楊正校. 基于ITSS的高職軟件技術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J].蘇州市職業(yè)大學,2013(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