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觀滄海賞析范文

    觀滄海賞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觀滄海賞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觀滄海賞析

    第1篇:觀滄海賞析范文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這首詩中“浮云”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從這首詩中領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兩句采用 手法,點名飛來峰上千尋塔的高峻陡峭。

    二、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使至塞上

    王 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詩人要到邊塞,山高路遠,覺得自己好像是“ ”又似“ ”一般,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了幽微難言的愁苦之情。

    2.詩中五、六兩句傳頌千古,它好在哪里?請簡要賞析。(從意境、色彩、用詞三方面來寫)

    相關鏈接:《紅樓夢》里香菱說:“這‘直’字似無道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到像是見了這景的。”

    3.結合詩句,談一談王維“詩中有畫”在本詩中的體現。

    4.用自己的話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示的千古奇觀。

    三、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蒹 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濉K蔞Т又,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b。

    1.詩中為愛情設置了一個特定環境:

    ,來表現主人公對愛的純潔和執著。

    2.全詩反復鋪排描寫,渲染撲朔迷離的尋愛歷程,極富 美、 美、 美、

    美。

    3.從文中找出幾組近義詞寫在下面。

    4.詩歌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5.這首詩是怎樣表現主人公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四、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觀滄海

    曹 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

    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

    2.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樣的氣勢?

    4.為什么說這首詩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

    5.這首詩具有怎樣的風格?

    五、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飲 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詩中描寫的景物具有 的特點。

    3.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歌頌了熱鬧的田園生活,突出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用得好,表現出詩人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

    C.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是情、境、理三者的渾然融合。在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構成的境界中,蘊含著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關系是說此情此境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真諦,而這種“真意”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因而詩人只好“忘言”了。

    六、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風正一帆懸”以“一帆懸”之小景,寫出了

    之大景的神韻,為后人所稱道。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歷來得到人們的好評,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不少于20字)

    3.請描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你腦海中出現的畫面。(不少于40字)

    4.有評論者認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富有“幾何美”:煙直(豎線)、長河(橫線)、日(圓),本詩中與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七、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春 望

    杜 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

    ,實際上寫的是 。詩的前四句統領在一個“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畫面:

    含義:

    3.請聯系全詩談談你對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寫景的理解。

    八、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山居即事

    王 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1.詩中寫作者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的句子是什么?

    2.請你賞析頷聯中“遍”字的表達效果。

    3.王維的詩歌稱“詩中有畫”,請你結合本詩談談此特點。

    九、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送沈之福之江東

    王 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注釋]罟(gǔ)師:漁人。臨圻(qí):近岸之地,這里指江東。

    第2篇:觀滄海賞析范文

    1 識記文學常識;2 理解詩句含義;3 體悟作者情感;4 表述詩詞意境;5 賞析詩詞語言:6 理解詩詞內容;7 分析寫法技巧;8 想象景物畫面;9 把握景物特點等。

    [新題演練]

    一、曹操《觀滄海》鑒賞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人吟詠的是什么志向?最能抒發這一志向的是哪幾句?

    2 下列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對象。前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作者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

    B 作者寫山島、草木、秋風都是為了寫大海,寫出了大海的生機勃發、變化萬千的特點。

    C 全詩以一個“觀”字統領全篇,寫了作者登山的所見所感。

    D 全詩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借景抒情,運用想象、夸張手法,意境開闊。

    3 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試結合本詩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王維《使至塞上》鑒賞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 本詩從內容看屬于________詩。

    2 本詩頷聯既言其事,又寫其景,更表其情,言“_______”“_______”之事,從“_______”和“_______”的自喻中可看出作者的抑郁之情。

    3 蘇軾評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描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并對此聯作簡要賞析。

    _______

    三、杜甫《望岳》鑒賞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 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作。全詩沒一個“望”字,但句句向岳而望。首聯寫遠望泰山之色――_______;頷聯寫近望泰山之勢――_______、_________;頸聯則寫細望之景――云氣升騰、薄暮鳥歸;尾聯寫出極望之情――______________。

    2 請賞析“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鐘”“割”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常被人們傳誦,說說它蘊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文論人:本詩寫于杜甫年輕時,透過本詩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年輕時有著怎樣的理想?

    四、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鑒賞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 本詩通過早春的景物____、____,與暮春的景物____相對比,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之情。

    2 本詩中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草色遙看近卻無”是全篇的絕妙佳句,請用自己的話描述它所描繪的景象。

    4 結合全詩內容,說說作者為什么說“絕勝煙柳滿皇都”。

    五、《觀刈麥》鑒賞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1 本詩作者____,字____,號____,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2 請用自己的話描述“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勞動場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中“惜”字用得非常好,請簡要賞析。

    4 詩歌題目是“觀刈麥”,除寫刈麥者之外,還寫了一個拾荒者,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一個“愧”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鑒賞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 本詩緊扣“春行”,詩人一路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湖面是春“水”、樹上是春“_______”、空中有春“_______”,堤岸有存“_______”、春“_______”,作者最后以“_______”二字直抒胸臆,又以“_______”幾個字表明景物美不肚收,詩人流連忘返。

    2 有詩評家指出:中間四句閑筆太多,“幾處”“誰家”“漸欲”“才能”刪去更好。你同意嗎?說說理由。

    3 “亂花漸欲迷人眼”,“亂”字應作何解釋?

    4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 本詩寫的是早春。“初平”,寫出了春水新漲、幾與岸平的情景;“早鶯”“新燕”說明這兩種鳥剛剛從南方飛回;“沒”表現了花團錦簇的情態。

    B 這首詩的第二聯和第三聯分別從動態和靜態的角度來描繪錢塘湖初春景色。

    C 在錢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戀的是“綠楊陰里白沙堤”。

    D 全詩以“行”為線索,以“春”為著眼點,恰到好處地描繪了西湖春日美景,抒發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七、晏殊《浣溪沙》鑒賞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1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作。上片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詞可以看出詞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常見景物,重在抒今日感傷。

    2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原因之一在于情中有思。請以“夕陽西下幾時回”為例作簡要賞析。

    3 找出本詞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說說它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八、蘇軾《水調歌頭》鑒賞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 “此事古難全”中“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2 你認為本詞被廣為傳誦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從寫法和思想上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詞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全篇皆是佳句,請選擇其中一處作簡要賞析。

    4 下列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詞上片寫望月寄思。幻想仙游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會與希望,自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最能表現詞人美好的愿望。

    C 詞中用“轉”“低”“照”三字,描摹隨月光的流轉,光影的移動,時間跟著推進,讓人無眠而情生。

    D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

    古詩文名句默寫

    朱敏

    [鎖定考點]

    古詩文名句默寫的考查范圍為新課程標準規定的16篇文言文和34首古詩詞。題型以填空題為主。默寫方式主要有四種:1 直接型默寫題。要求考生直接默寫出指定文句,其形式為寫上(下)句或寫中間句。2 理解型默寫題。這類題通常給出要求,要求考生根據“要求”作答。考生不僅要熟悉默寫的內容,還要對課文有較好的感知能力,在對原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回答。3 運用型默寫題。設置具體語境,要求考生選擇恰當的語句填空。4 歸類型默寫題。這類題具有遷移性和綜合性,答題時要根據指定的類別寫出若干詩句來。

    要求默寫的詩句有以下幾類:寫景名句、含有某種哲理的名句、抒發某種情感的名句、具有某種特殊表達作用的名句等。

    [新題演練]

    一、直接型默寫題

    1 關關雎鳩,____________。(《詩經?關雎》)

    2 _____________,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3 夕陽西下,_____________。(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4 以中有足樂者,______________。(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5 巴東三峽巫峽長,__________。(酈道元《三峽》)

    6 __________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7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__________。(陶淵明《桃花源記》)

    8 __________;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9 我寄愁心與明月,__________(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0 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11 曾子曰:__________,任重而道遠。(《(論語)十則》)

    12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__________。(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13 __________,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14 茍個性命于亂世,__________(諸葛亮《出師表》)

    15 __________,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6 __________,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

    17 __________鬢微霜,又何妨!(蘇 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18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_____________!(孟子《魚我所欲也》)

    19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記》)

    第3篇:觀滄海賞析范文

    秋天的成語四字成語及解釋

    1、 秋色宜人

    【釋義】: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宜人:氣候或溫度令人舒適的;溫和或溫暖的。 1、一種中常橄欖棕色,它比一般橄欖棕色稍暗,且稍稍綠些 。 2、秋天的景色。秋天的景色非常美麗,讓人看了心曠神怡。

    【出處】: 北周 庾信 《周驃騎大將軍柴烈李夫人墓志銘》:“秋色凄愴,松聲斷絕,百年幾何,歸于此別。” 唐李賀 《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明 夏完淳 《秋懷》詩之三:“秋色從西來,風物自凄緊。” 峻青 《秋色賦》:“我喜歡這絢麗燦爛的秋色,因為它表示著成熟、昌盛和繁榮,也意味著愉快、歡樂和富強。”

    2、金風送爽

    【解釋】:金風:指秋天的風。古時以陰陽五行解釋季節,秋為金。秋風帶來了涼意。

    【出自】:魯迅《述香港恭祝圣誕》:“金風送爽,涼露驚秋。”

    3、橙黃桔綠

    【解釋】:橙子黃熟,桔子還綠。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出自】:宋·蘇軾《贈劉景文》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4、一葉知秋

    【解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自】:《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5、望秋先零

    【解釋】:零:凋零。望見秋天將到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弱,經不起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語言》:“松柏之姿,經霜猶茂。臣蒲柳之質,望秋先零,受命之異也。”

    6、金風玉露

    【解釋】:泛指秋天的景物。

    【出自】:唐·李商隱《辛未七夕》詩:“由來碧浪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7、春蛙秋蟬

    【解釋】: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夸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出自】:晉·楊泉《物理論》:“夫虛無之談,尚其華藻,此無異于春蛙秋蟬,聒舌而已。”

    8、春蘭秋菊

    【解釋】:春天的蘭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出自】:戰國·楚·屈原《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9、春花秋月

    【解釋】: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出自】:南唐·李煜《虞美人》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10、落葉知秋

    【解釋】:指見到落地的黃葉,知道已經是秋天快到了。

    【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葉落知秋,舉一明三。”《續燈傳錄》:“弦動別曲,葉落知秋。”

    11、春去秋來

    【解釋】: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出自】:明·劉基《大堤曲》:“春去秋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12、秋雨綿綿

    【解釋】:指金秋時節的雨,預示著豐收與喜悅。還可解釋為心情十分愜意,溫柔似水。

    13、秋風蕭瑟

    【解釋】:蕭瑟 (xiāo sè )有兩個意思,①形容風吹拂樹木發出的聲音:長松千樹風蕭瑟。 ②冷落;凄涼:你秋色將臨,能無蕭瑟之感。 蕭瑟在本詞中取第一個意思。秋風蕭瑟就是秋風吹樹木的聲音。

    【出自】:本詞語出曹操《觀滄海》,全詩如下: 步出夏門行·其一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4、西風落葉:

    【解釋】: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趨衰落。

    【出自】: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15、秋蘭飄香

    【釋義】:秋季蘭花飄香四溢.建蘭也叫四季蘭,包括夏季開花的夏蘭、秋蘭等。四季蘭健壯挺拔,葉綠花繁,香濃花美,不畏暑,不畏寒,生命力強,易栽培。 秋季蘭花香飄四野,渲染一種收獲和諧的氣氛。

    16、秋意深濃

    【釋義】:指秋天的氣息更加濃厚了。

    17、秋風習習

    【釋義】:和煦的秋風暖暖地,慢慢的吹動的樣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18、五谷豐登

    【解釋】:登:成熟。指年成好,糧食豐收。

    【出自】:《六韜·龍韜·立將》:“是故風雨時節,五谷豐登,社稷安寧。”

    19、碩果累累

    【解釋】:碩果,大的果實。累累,形容積累很多。指結的大的果實特別多。也比喻取得的優異成績相當多。

    【出處】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 。 霍達 《補天裂》第十三章

    20、瓜果飄香

    【解釋】:描寫瓜果成熟時的芳香,一般用來描寫秋天。

    關于秋天的美句賞析

    1. 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

    2. 金秋的陽光溫馨恬靜,侗鄉的秋風和煦輕柔,藍天白云飄逸悠揚。

    3. 黃澄澄的稻穗垂著沉甸甸的穗頭,棉桃像小樹,綻了雞蛋似的花絮。啊,不是稻田,是黃金的大海;不是棉田,是白銀的世界。

    4. 秋風蕭瑟,層林盡染,一片金黃;陽光下,走在這密林之中,確有一番別樣味道。

    5. 雖說入秋已久,但今年盛夏酷暑那整天泡在臭汗中的滋味,那隨手一摸,一手滾燙的感覺卻刻骨銘心,似乎盛夏的余威還遲遲不退卻。

    6. 秋天,楊樹葉子黃了,掛在樹上,好像一朵朵黃色的小花;飄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黃色的蝴蝶;落在樹旁的小河里,仿佛是金色的小船。

    7. 深秋,樹葉枯黃了,紛紛揚揚地落在地上,像鋪上了一層黃地毯,惟有雞冠花不忍謝去,頗有獨立寒秋的味道。

    8. 千樹萬樹的紅葉,愈到秋深,愈是紅艷,遠遠看去,就像火焰在滾動。

    9. 金色的秋天來了,天空像一塊覆蓋大地的藍寶石,它已經被秋風抹拭得非常潔凈而美麗。

    10. 秋天,紅艷艷的蘋果扒開綠葉往外瞧;小紅燈籠似的棗子掛滿了枝頭;像紫瑪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掛在葡萄架下,真迷人呀!

    11. 樹林間積著半尺深的枯葉,風一吹,旋轉著飛揚起來,又均勻地鋪散下去,掩蓋了那一條傾斜著盤旋到山頂的小徑。

    12. 稻田里,一片黃澄澄的稻谷隨著秋風翻起金波,綠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葉上閃耀著晶瑩的露珠。

    13. 秋天,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綻露笑容。高高的白楊樹在嘩嘩地鼓掌,風在悄悄地把喜訊傳送。

    14. 秋天,在一場緊張的收割之后,轉眼間一切都褪了顏色,一望無垠的土地蒼黃地裸露著。

    15. 秋風,涼涼的,吹拂著花草,好像一位母親正輕輕地哼著催眠曲。

    16. 秋天,象征著成熟,意味著豐收。

    第4篇:觀滄海賞析范文

    初三六班 張媛媛

    轉眼間,已在初中度過兩個春秋,也漸漸的學會勇敢,學會堅強,學會感恩。而這些,都要歸功于我的老師們。

    一個激勵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是我前進的動力。而這些,在我初一的語文老師身上得到了印證。

    一·開啟我心靈的那扇窗,引我走進作文的那扇門

    初一的時候,面對新的環境還有些不適應,再加上第一次考試的退步,心情到了低谷。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可走在所謂的黑暗中,哪會有光明呢?饒老師似乎看出了我的苦惱。而我的作文也不差,于是老師鼓勵我寫作文。我真的可以嗎_不自信的我想到,可剛一抬頭就看見饒老師充滿期待和希望的眼神,我相信,我可以!于是我喜歡上寫作文,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用文字表達出來。生活充滿了希望,而饒老師也一直鼓勵我。

    二、踏入古詩詞的世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課堂上同學們正整齊地念著古詩,饒老師在講臺上用手比劃著。開始我們還對饒老師的舉動很是不解,后來饒老師告訴我們,讀古詩的同時應想到它的意境,這樣就很容易學習和記憶了。從那以后,只要一讀古詩,就會有很多同學沉浸于古詩詞的意境之中。“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仿佛看見了一個中年男子走在小道上的孤獨及秋日里的凄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似乎看見孔子在教導他的弟子們;“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隱隱的,似乎有梅花的香味飄來......

    三、既是良師,也是益友

    相處了一年后,饒老師被調走了,但每次體育課有空,我們都會去找她聊天。所以每次體育課,體育器材室就會有班上同學的身影。她還是和初一的時候一樣,和我們聊天時常常拿出她看見的好句子給我們賞析。就像上次饒老師為我們解釋“上善若水”的涵義,剛開始我們還不知道該怎么說,于是饒老師給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地解析,然后讓我們想下該怎么將這四個字的涵義組成一句話。在饒老師的一步步提點下,我們終于將“上善若水”的涵義表述出來了。這小小的四個字卻有著如此深奧的含義,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

    第5篇:觀滄海賞析范文

    曹操其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文武雙全,年輕時的曹操即以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聞名,但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所以社會上沒有多少人看好他,唯知人著稱的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后以單身刺殺董卓不遂獻刀以保性命為始,召集群雄,立志消滅奸黨,平定天下。一生破黃巾、擒呂布、除董卓、滅袁術、收袁紹、敗劉表,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先為東漢大將軍、丞相,后為魏王,成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文學上,他的詩作具有創新精神,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不論曹操有多大的功勞,他始終是三國最受爭議的人物。漢室未滅,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既滅,兒子曹丕又公然篡漢,加上他貫有的“機謀權變”和素有識人之能的許邵先生“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自然被堅持正統的讀書人所不齒。那么,這位站在時代風口浪尖上的曹操,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呢?

    性格奸詐,多疑殘忍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最能體現曹操的性格。《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一個奸詐多疑、自私冷酷、老謀深算的化身,他幼時就“裝瘋誣叔”,詭譎奸詐已初露端倪,后又有棄袍割須、夢中殺人、借頭撫眾、割發代首、許攸問糧、焚書不究、虛設疑冢等,向我們展示了他性格中奸詐、偽善、多疑的一面;而殺呂伯奢、殺劉姓王室勢力、殺邊讓、殺楊修、殺華佗、殺袁忠、殺桓邵、血洗徐州等情節,表現的則是他性格殘忍、陰毒,冷酷的一面。另外,“濮陽之戰”他因剛愎自用沒有聽從郭嘉的進諫,險些丟掉性命;“赤壁之戰”他只聽蔣干一人之言就斬殺了蔡、張允,等等,這些都是他性格中丑陋一面的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他也被世人稱為“奸絕”。

    唯才是舉,知人善任

    曹操帳下,人才濟濟,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他謀不如帳中荀、郭嘉、許攸、賈詡,武不如麾下李典、樂進、典韋、許褚、張遼、徐晃,然而這些天下最頂尖的人才都甘愿追隨曹操,忠心耿耿,為曹操打下大半江山,成就了豐功偉業,這得益于曹操“唯才是舉,知人善任”的策略。曹操清楚,霸業是濟遠的船,人才則是船上的漿手,所以曹操曾三次下求賢令,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不但“舉”,他還“挖”,還“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就是他從劉備身邊挖來的;陳琳,寫檄文把他罵得狗血噴頭,但抓到他,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爾”,不但沒殺,還得到重用。正是曹操對待人才的這種態度,才造成了曹魏政權鼎盛時雄兵百萬、戰將千員的局面,他們為曹操運籌謀劃和拼死戰斗,才使得曹操的勢力逐步擴大,最終削平了群雄、統一了北方。

    文韜武略,成就非凡

    一部《三國演義》,盡管羅貫中站在“漢”為正統的角度來揚劉逆曹,但誰也不會否認曹操的文韜武略,他是那個時代最有才能,最有氣魄,最有貢獻,最親民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是劉備、孫權、周瑜、諸葛亮們無法比擬、望塵莫及的。在政治上,他能“挾天子而令諸侯”,取得政治軍事的先機和優勢,使得南征北戰師出有名;在軍事上,他能指揮著幾萬人馬一舉殲滅了盤踞在中原地區的最強大的割據勢力――袁紹的幾十萬人馬,以一當十,成為歷史上最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作為戰略家,他能看到袁紹兒子流竄烏桓的危險,不給他機會,不留后患,率師親征,踏平烏桓;作為文學家、詩人,他回師登臨碣石山,面對大海,心潮澎湃,寫下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不朽詩篇,至今傳唱。另外他還是“建安風骨”之首,著名的書法家。因此史書《三國志》評價曹操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考題點撥

    例1:《三國演義》中_____一戰,曹軍八十萬大部分被燒死,曹操率殘余狼狽逃跑,到烏林口被趙云截殺,又中張飛埋伏,幾近全軍覆沒,眼看過了_____就能逃出重圍,可又遭遇武藝高強的關羽。絕望的曹操只好向關羽求情,關羽念當年曹操對他的恩義,違諸葛亮軍令放過了曹操。(2007年山東省濰坊市)

    點撥:此題考查《三國演義》中和曹操相關的情節。作為《三國演義》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我們應熟知與他相關的、左右時局的、改變命運的情節;作為反面人物,考查多體現他的狼狽相。

    參考答案:赤壁;華容道。

    例2.死后,有人擬了這樣一副諷罵挽聯:

    _____云:毋人負我,寧我負人,惟公善體斯意;

    桓溫謂:不能留芳,亦當遺臭,后世自有定評。

    其中上聯中空缺的即是被后人稱為亂世“_____”(評價性稱謂)的_____(人名)。(2008年山東省臨沂市)

    點撥:此題結合現實考查《三國演義》中曹操的相關知識。解答此種題型,既要讀懂材料,明確命題者命制試題的意圖,又要熟悉《三國演義》相關情節,另外還要注意依據對聯格式要求填寫。

    參考答案:奸雄;曹操。

    例3.品讀曹操《觀滄海》,按要求回答問題。(2011年云南省昆明市)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請對本詩畫線句作簡要賞析。

    2.請根據你的閱讀感受,說說本詩的情感基調。

    3.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_____”寫的是動景,“_____ ”寫的是靜景。

    4.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點撥:此題考查曹操詩作鑒賞。初中教材共選編曹操詩歌兩首,分別是《觀滄海》和《龜雖壽》,兩文都展現曹操開闊的胸襟和豪情壯志,具有慷慨激昂的特點。解答此題,要做到知人論詩,結合曹操的性格及寫作背景來分析。

    參考答案:1.詩人通過豐富的想像,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2.表現出蒼涼慷慨,悲壯激昂。3.動景:水何澹澹、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靜景: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4.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觀感受),體現詩人的博懷(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練習設計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題目。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詩贊曰:“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1)選段中玄德是_____,該情節是“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選段中的對話充分反映了二人不同的性格,試簡要分析。

    2.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

    馬超奮勇廝殺,數合當中,一槍把李通刺下馬。馬超把槍往后一招,西涼兵一齊沖殺過來。曹軍大敗。西涼兵來勢兇猛,曹軍將士都抵擋不住,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胡子的是曹操!”曹操驚慌,拿著佩刀馬上割了胡子。軍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訴了馬超。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聽見喊聲,立即扯起衣角包著下巴逃跑。后人有詩說:

    潼關戰敗望風逃,孟德倉惶脫錦袍;劍割髭髯應喪膽,馬超聲價蓋天高。

    (1)請用一成語概括曹操的做法,并解釋。

    (2)選段能展現曹操怎樣的性格特點?

    3.下面是有人為曹操撰寫的一副對聯,請欣賞,完成后面的題目。

    殺呂奢,借王,出奇兵,布疑冢,攻城善用臣謀,小名為瞞,人言爾詐;

    禮關羽,贖文姬,歌赤壁,煮青梅,讓縣自明本志,大字稱德,或見其真。

    (1)寫出至少兩個相關情節。

    (2)對聯展現了曹操怎樣的性格特點?

    4.請用四個四字句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5.簡析《三國演義》“群英會”中曹操中了周瑜反間計的原因。

    參考答案

    1.(1)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2)凡是成為英雄的人,都胸懷大志,胸中蘊藏著精良計謀,他們都是具有能夠容下宇宙的胸懷,吞吐天地的志氣的人。(3)曹操咄咄逼人的談吐,體現了他詭詐陰鷙、驕橫霸氣的性格,同時也展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躊躇滿志與高瞻遠矚;劉備立志復興漢室但此時寄人籬下,所以在故作木訥中處處設防,在危急時刻巧渡難關,體現了他的機智從容、大智若愚、韜光養晦。

    2.(1)割須棄袍。割掉胡須,丟掉外袍。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2)體現曹操機警、能屈能伸,詭譎奸詐的性格特點。

    3.(1)示例如:殺呂伯奢。曹操刺殺董卓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呂伯奢,呂殺豬待客,曹操反以為是呂將加害于己,殺了呂的全家。“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借王。攻打袁術,眼看糧草快用完了,曹操先授意王小斗放糧,后又借他的人頭安撫眾怒。(2)既奸詐又率真。

    4.雄才大略、敢作敢為、善于用人、奸詐殘忍。

    第6篇:觀滄海賞析范文

    一、以感悟為基礎,以學生接受能力相適應的方式去激發其探究熱情,理解語言教材

    情境是富有形象感,充滿感彩的場景或氛圍。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枯燥的文字轉化成豐富的形象,豐富的形象又生發出更為多彩的畫面,使靜態的閱讀注入了動態的生成,使隱含的詩歌意境逐漸顯現,逐漸展示出它的美麗與動人。在詩歌教學中,巧妙地創設一些學習情境,利用創設的學習情境與詩歌內容相呈現,給學生提供一些學習詩歌的剌激物――一段音樂、一個畫面、幾張圖……都是催生學生情感的因素,可以把學生帶到一種真切、生動的學習情境中,調動其學習興趣,使之在學習中受到熏陶、感染。這些媒體的介入,使得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更濃,理解更深,提高學習詩歌的效率。

    如教學同志創作的《沁園春?雪》,我首先播放MTV《我愛你,塞北的雪》。學生欣賞畫面上一幅幅壯麗多姿的北國雪景,聽著經典的歌,看著美麗的圖畫,心中豁然開朗,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從而引出《沁園春?雪》這首詩。再配音范讀課文,音樂激越而悠揚,激發學生隨著音樂親自朗讀課文的激情,感受北國風光的壯麗和雄奇、雪景的氣勢磅、詩人的大氣豪邁。再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做個性化賞析。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意思,而且也提升了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如《觀滄海》一詩的插圖:茫茫大海洶涌澎湃,海風吹拂著登山遠眺的雄心勃勃的詩人,戰袍飄飄……使人如身臨其境,領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懷和統一中原的宏偉抱負。

    二、調動審美主體――學生的生活體驗,將詩歌的元素化為自身情感活動的基礎,步入詩歌的境界

    在教學中,結合詩歌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可以創設一個美的情境來使學生受到感染,自然巧妙地引導學生心神“入境”,從而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情感、意象,領會詩歌藝術的魅力。正如葉圣陶所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

    如在教學郭沫若的著名詩篇《天上的街市》,教師可在課前選擇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把學生帶到高高的樓頂上,極目遠眺。從街上的萬家燈火,到空中的滿天繁星,讓學生盡情想象,尋找天上的“街市――物品”及“天河――牛郎織女”,體會到詩人以繁星和街燈互喻,周環往復,相映成趣,創造一個充滿幻想和詩情畫意的美妙意境:“明星”想象為“美麗的街市”,“那朵流星”美化為“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走”。夜空是那么奇麗動人,那么蕩人心肺,猶如一首清朗雋美的夜歌。學生對這些意象的感知就會引導他們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進而引發聯想,產生審美想象。

    三、加大審美主體的情感投入,調動全部感情蓄積,實現審美的把握

    1.反復吟誦,感詩韻。詩歌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聲仄聲交錯組合,跌宕起伏,且有美的旋律及和諧的節奏。詩的語言凝練精辟,非讀不能見其情,非讀不能見其美,非讀不能見其意。如余光中的《鄉愁》,此詩具有強烈的建筑美和音律美,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運用,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2.整體把握詩歌,揭示詩歌的意境。如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時,針對學生往往只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一聯想而忽視了全詩意境,扣住“雪上空留馬行處”一句,特別是“空留”一詞引導學生去品味全詩的意境。詩人“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面對惡劣的環境,離鄉背井,送友上歸途,思鄉卻又不能輟志,既為友上路高興,又為歸途艱辛擔憂。離情別緒交織著對北國雪景綺麗、凄迷的詠嘆,人、雪、歌渾然一體,看似沉重實則深沉、豪邁,充滿了積極進取的豪邁情懷。

    第7篇:觀滄海賞析范文

    在當前執行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詩歌教學的目標有這樣一些表述:閱讀要求,“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背誦優秀詩文80篇”。于是,有的語文教師甚至某些語文教學研究者把這個目標解讀為“讀讀背背”。

    然而,這種解讀在教學實踐中遇到了問題,那就是對學生的評價。“讀讀背背”該如何評價呢?如果按照《課標》上的說法,詩歌閱讀的評價應該是“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記誦積累過程的評價可以解讀為“背背”,而理解詩歌大意,僅憑“讀讀”就能行嗎?事實證明,是不行的。就以每年的中考來看,很多地區都有詩歌賞析的考查題目,統計發現,這類題目學生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就因為教師對《課標》的解讀是錯誤的,教學的過程也是不完整的,詩歌教學的目標沒有完成。“讀讀”似乎有隨意讀一讀的意思,目標不明確。

    那么,初中詩歌教學究竟應當教點什么呢?通過詩歌教學,究竟應該培養學生哪些素質?筆者認為,如果斷章取義地解讀《課標》,必然導致誤讀。如果結合整個《課標》來解讀分析,不難發現,詩歌教學的真正目標,旨在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二、詩歌教學應該傳承的傳統文化

    詩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讀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詩歌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閱讀品味中吸收傳統文化豐富的營養,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1.讀出文采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詩文的文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詩歌語言凝練,更能突出地體現語言的文采。歷代詩人在創作中無不反復錘煉語言。閱讀欣賞詩歌,典雅飄逸的語言,令人賞心悅目。詩歌教學應該利用這些傳統文化精華,讓學生感悟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

    煉字是詩歌文采的基礎。“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詩人在詩歌中用詞之精確,令人嘆為觀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的“懸”字,平中見奇,令人嘆服。詩歌中錘煉字句,言簡意賅,往往一字包含著豐富的內容,讀來回味無窮。煉字的功夫彰顯詩人深厚的修養,文采自然飄逸。

    修辭讓語言更優美,是文采的又一主要表現。漢語修辭手法眾多,使漢語成為最優美的語言。“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形象生動的比喻,“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工整的對偶,“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夸張,“零丁洋里嘆零丁”的雙關。修辭在詩歌中的廣泛運用,使詩歌的語言精美、形象生動。

    各種表現手法靈活運用,使詩歌的文采發揮得淋漓盡致。“燕然未勒歸無計”的直抒胸臆,“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情景交融,“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巧用典故,“城春草木深”的渲染烘托。除此之外,象征、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聯想和想象、以小見大、抑揚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也非常廣泛。

    2.讀出美德

    中華禮儀之邦,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崇尚禮儀、重視道德、注重修養。這些傳統美德,在詩歌中有著鮮明的體現。“詩言志,歌永言”,詩歌重在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而詩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中華傳統美德的表現。

    愛國主義是詩人表現得最多的情懷。在古代,愛國往往與建功立業、戍邊衛國、歌詠自然等情感融合,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其代表。

    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形成了很多有價值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充滿豪情壯志是其中最有意義的內容。曹操的《觀滄海》、《龜雖壽》,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行路難》,讓我們看到,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詩人們總是樂觀向上的。儒家主張“窮則獨善其身”,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王維的《終南別業》,“達則兼濟天下”,如李賀《雁門太守行》。

    此外,杜甫《石壕吏》中憂國憂民的責任感,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鄉關之思,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愛情與親情,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友情,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犧牲與奉獻精神,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3.讀出美感

    中國的傳統文化注重美的追求,提倡真善美,貶斥假惡丑。詩歌創作特別提倡追求美感,詩歌教學中也應該注重感悟詩歌表現出來的美,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詩歌注重錘煉詞句,注重修辭,注重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形式多樣,最能體現語言的優美;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注重平仄和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反映出詩歌的音樂美;詩歌中總是描繪中林林總總的形象,并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具有意象美;詩歌中表現出詩人各自的理想、情操、抱負,具有獨特的情感美。

    第8篇:觀滄海賞析范文

    一、把握情韻,多讀多思

    古詩詞具有很強的情感美和韻律美。因此,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并注意讀的層次和技巧,讓學生去感受古詩詞的節奏、情感和意境。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音讀、意讀、情讀和悟讀,并從這四個方面入手,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

    (一)音讀

    指導學生音讀就是要讓他們讀準字音,注意文章中的通假、停頓、節奏,并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然后去理解古詩詞的含義。

    (二)意讀

    進行意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去理解詩詞的含義,然后結合自己對詩詞的理解進行誦讀。于漪老師曾經說過:“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詩詞的美感和意味,大多是在讀中才能感受。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領他們去體會詩詞的語氣和語勢,這樣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在詩詞中表達的情感。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并讀出作者滿懷的惆悵與無奈,以及濃厚的思鄉之情;學習曹操的《觀滄海》時,要引導學生讀出作者躊躇滿志、激情豪邁、壯志雄渾的情感。

    (三)情讀

    情讀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將自己在詩詞中感悟到的情感借助節奏、重音、語調等技術手段讀出來。學生要在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在自己的大腦中構思詩詞中描述的畫面。如學習溫庭筠的《憶江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梳洗罷,獨倚望江樓”的渴盼之情和“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失望、落魄的畫面,以畫面入情,感受作者當時的情感。

    (四)悟讀

    經過了音讀、意讀和情讀,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讀出古詩詞的韻律和情感,讓學生在感受古詩詞韻律美、意境美、內涵美的同時對古詩詞產生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受。對于這種理解和感受,學生受表達能力的限制,無法用言語說明,但是,只要他們能感受到,能在學完古詩詞后明顯覺得自己心中多了某些東西,我們的教學就算是成功的,也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品讀語言,挖掘內涵

    詩歌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相比生活用語,詩歌的要求就會更高。而詩歌鑒賞則要對其中的關鍵詞語進行深入剖析。詩歌是凝練的語言,一字、一句用的巧妙,都會令整首詩生色不少。在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讓他們知其然,還要使他們知其所以然。否則,學生對古詩詞的印象就是死記硬背,難以形成永久記憶。古詩詞中的詞語大多都有兩層意思,一種是表面上的意思,一種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深刻內涵。以杜牧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例,對于詩中的“杏花村”,古今文壇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在山西,也有人說是在江西,其實不然,它和“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以及“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村”意義,都是表達了詩人的一種感受,是一種特定的意象,并不是確切的村莊。詩歌大都比較含蓄,在鑒賞詩歌時,我們就必須跳出詩歌的字面含義,進行深入的探索,充分挖掘詩句的內在含義。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詩中,詩人用“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句話為讀者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其中,“平、闊、正、懸”四個字更是將江面開闊、江潮平靜、船帆高懸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讓讀者讀后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在引領學生品味古詩詞的內涵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寫詩,學習古詩詞中的寫作手法與技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由誦讀,并說出自認為最能表現詩人情感的句子;也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將本組的意見與其他組進行交流,然后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分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在課前為學生播放一段輕音樂,為學生創設一種秋意蕭瑟的情境,讓學生迅速進入該詩的意境之中。然后,我讓學生按照上面所述的四個讀法進行誦讀,并抽查他們的閱讀情況。抽查以學生對這首小令的感情了解為主,讓學生通過查資料去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在學生對這首小令有了較深的理解后,我引導他們去感受詩中的情感內涵:先去搜索曲中作者用來表達“愁緒”的詞語,如“枯、老、瘦、斷腸”等,將學生的情感引入深秋的時節,使得他們仿佛能看到離鄉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瑟瑟的秋風中,在靜寂的古道上,在消沉的暮色下,帶著滿臉的鄉愁向著遠方走去。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逐漸深入作品的內部,對曲作的內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查閱資料,分析典故

    在古詩詞中經常會有典故出現。典故能夠為作品增加意蘊,但是也給我們的賞析帶來了困難。典故大多都比較含蓄,還有很高的概括性,我們必須通過理解典故的出處和原意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作品的內涵,才能逐步掌握作品,提高鑒賞能力。“分析用典”是古詩詞鑒賞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確古詩詞中用了哪些典故。教師要指導學生查閱一些與古詩詞相關的資料,找到典故的出處,分析作者使用本典故有什么意圖。

    如李白《行路難》(其二)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通過用典,表現出詩人在心境茫然之時,忽然想到兩位在政治生涯開始時并不順利,而最終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添了信心。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內涵,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對于用典較多的古詩詞作品,只有把分析典故作為教學的重點,才能使學生輕松把握作品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9篇:觀滄海賞析范文

    一、色彩美

    色彩調動人的視覺。色彩美最易被感知與認同,它是最直觀的美的表現形式。例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例2:“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例3:“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

    第1句“紅”“綠”二字呈現出絢麗的畫面與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回憶中的江南美的喜愛之情。第2句中的“綠樹”與“青山”勾勒出了故人村莊的夏日情貌,流露出了作者對自由田園的由哀贊美。第三句中“清”“白”是飛鳥的背景,它是冷色調,表達了詩人對顛沛流離、老病孤愁景況的悲涼心境。

    色彩本是客觀的,但它通過詩人的目光落到詩人筆下,就成了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的表征,有深層的美學意蘊。

    二、音律美

    音律對人無肌膚接觸卻真正使人心靈震顫。中國自古以來詩樂一體。《尚書》中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韻,律和聲。”聲調的抑揚起伏,音韻的和諧悅耳,節奏的緩急勻稱,構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內在音樂美,使詩歌產生了搖蕩性情的藝術魅力。

    例1:“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日出驚飛鳥,時鳴山澗中。”(王維《鳥鳴澗》)例2:“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例3:“上陽人,下陽人,紅顏暗老白發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白居易《上陽白發人》)

    例1詩中的節奏、音調、韻律所造成的平和舒緩的效果與全詩深幽靜謐的情調氛圍和諧。例2詩中的“黃鶴”,反復出現了三次,“黃鶴”這個雙聲詞連續出現,造成新的節奏感,恰當表現了因登黃鶴樓而產生的思古之幽情。例3詩以七言為主,間以三言,在整飾中求變化。句式的錯落,節奏的變換,造成感情的的一個又一個迭起,而頻繁地換韻,又造成感情的曲折與回蕩。

    三、時間之美

    時間表現為過程,事物變化就是這個過程的呈現,其變化除了需要時間流程外,還需要內力與外力驅動,引發人們的思索。詩人發現了,并用一種美的形式展示這種流程,引人思索其隱匿的另層含義。

    例1;“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例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例3:“常恐秋節至,唯竟華葉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長歌行》)

    例句中的“綠肥紅瘦”、“花落”、“燕歸”都表示時光遷徙,事物變換,爛漫的春光已不再。葉蓑與水逝還是表現時光流淌且不再回來。人生長路就是時間長河,春光易老,韶華易逝,生命是何其短暫,詩人在這里呈現時間之美,警醒人們珍惜。

    還有一種呈現時間之美的,詩人的時間眼光更廣闊。例4“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例5:“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例6:“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例7:“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這舊時的江流,舊時的飛燕,舊時的明月舊時的邊關,既謂之舊就表明已通過了時間長隧,這些詩句自然景物與時間流程作觀照。凸顯歷史的厚重滄桑,以警示現實。

    四、空間之美

    所有的人和事物都處在時間和空間的坐標上。詩詞將人和事物所處的位置或背景賦予更廣闊更深邃的意義,引起讀者產生對本事物以外的聯想、感受與思考,這就是空間美的實質。

    例1:“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例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例3:“二十四橋明月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白石《揚州慢》)例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例5:“即從馬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例句中青苔上的樹影,三兩枝桃花,橋下江面上冷月照射的水波,此三者所占的空間是很狹隘的,它如影視畫面中的一個特寫鏡頭,清晰而醒目。可就是這有限的空間引人自然而然地進入無限的想象,它明確地指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前者如茂密的森林與無邊的春色,后者則是漫長的歷史與復雜的變遷。至于吞吐日月容納星漢的滄海,顯然是宏大壯觀深不可測的空間,正是曹操豪邁情懷的寫照,可以理解為心理空間。最后一例中杜甫乘船從長江上迅速穿越四個空間――巴峽、巫峽、襄陽與洛陽。四幅畫面快速切換一閃而過。這不短的空間轉移并非船之快而是詩人情之切。

    五、情趣美與哲理美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成人动漫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一区亚洲欧美成人|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国产成人一级片|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aa久久狼窝动画|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成人免费毛片视频|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