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醫學教育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談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高效課堂的創建 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實例的教學實踐 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文化的理解及傳播 高等數學概念教學的一些思考 淺談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思想 數學軟件在高等數學教學應用中的一些體會 淺談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淺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需要轉變的一些觀念 淺談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些細節 在廣告創意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針對藥理學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教改 淺談農科高等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淺談高等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在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構建高職生數學建模意識 當前所在位置:l
[2]蘭建軍.貧困大學生誠信問題探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3):120~121
[3]向楠.84.7%的人感嘆說謊成本低[N].中國青年報,2011.8.11
[4]司欣剛.政府,要做誠信的表率[N].光明日報,2011.8.24
[5]程紅.誠信社會如何“打造”[N].光明日報,2011.9.5
[6]鄭鄂.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建立失信懲戒機制[N].光明日報,2011.8.26
[7]鄧子慶.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之基[N].光明日報,2010.4.2
[8]冉育彭.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探析[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1(4):110~113
[9]張靜.誠信及其社會約束機制[N].光明日報,2011.8.23
[10]翟帆.校園誠信危機應當如何化解[N].中國教育報,2010.12.11
[11]胡欽太.重構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J].道德與文明,2003(1):62~64
知識的能力,但它的另外一個目的是在某個數學概念或定理本身,重點培養學生對概念、定理運用的了解。換言之,結構嚴謹型的任務把掌握概念或定理的內容作為完成任務的目標。
從純數學理論角度看,國內外教材內容基本相同,都是高等數學中的經典內容,是應用最廣泛的內容,當然也應該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經典微積分知識。
實際應用的問題在我國教材中的篇幅較少,只涉及微積分在近似計算等一些簡單的實際應用和積分學在物理、力學方面的應用,很少涉及其他領域。這就說明,我國在數學教學的實踐中更偏向于結構嚴謹型的任務。教材中更多的是應用定理和公式解決純數學的問題,講究解題的技巧,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解題的過程往往比較抽象、難學、枯燥、易忘,學生感覺不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甚至有些學生會認為數學無用或者學了不會用,因此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厭惡數學。
國外教材的實用性相對較強,教材引入了大量實際應用問題,不僅數量多而且覆蓋面廣,涉及幾何、物理、建筑、醫學、生物、經濟、金融、軍事、政治、社會發展等方面。教材編寫原則是“阿基米德方法”:正式的定義與方法是根據對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堅持科學研究精神,實施問題驅動的教學原則。教材堅持從現實的實際應用問題出發,由此推導出一般性的結果。選出的實際問題是學生可以理解的問題,是能夠作為驅動源的問題。強調將復雜問題歸納為簡單規則和步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美國數學教學偏向于結構發散型的任務。
二 教學內容
1.數學概念
數學是由概念與命題等內容組成的知識體系,是一門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學科,概念是這種思維的語言。概念是數學課教學過程中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對于大學生來說,在大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正確理解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前提條件,是學好數學最重要的一環。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是檢驗學生運用概念熟練程度的重要標志。
我國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概念的嚴謹性。國內教材的特點是強調概念、理論的嚴謹,通常先給出嚴格的概念,最后才給出應用的例子,遵循的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例如,微分概念的引入,國內教材介紹的順序一般是先定義什么是“可微分”,然后給出“微分”的定義:微分是函數增量的線性主部,再指出一元函數可導即可微,而且在可微的條件下,推出函數的微分等于導數與自變量微分的乘積,最后作為微分的應用,給出微分在近似數值計算中的幾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定義微分的過程是非常嚴謹的,可是,抽象的概念,對于大多數工科學生來說,難以深入理解,因而也難以加深記憶,隨著微分計算題的練習,很多同學很快忘記了教材中所定義的這些概念,關于微分的理解只剩下導數與自變量微分的乘積。
國外教材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順序剛好相反,先從幾何直觀入手,借助曲線上一點附近可以用切線來近似代替曲線,引入線性逼近思想,然后通過一系列數學、物理等方面的例子加深對線性逼近的討論,最后從前面的例子中提煉出微分的概念。而且直接把微分定義成導數與自變量微分的乘積,回避了“可微分”的定義以及“可微等價于可導”這個定理的證明。相比之下,美國教材更重視引入數學的思想,不拘泥于數學概念以及邏輯上的嚴謹,有時候書中出現的概念可能是不嚴格的,但在數學上并沒有錯誤。把加強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的訓練作為重點,鼓勵學生直觀形象地思考問題。由于直觀的、面向應用的內容更多,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
2.數學史
數學史是數學發展的歷史,是數學概念、方法、思想的起源,也是數學家們刻苦勤奮、鍥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以生命和熱情譜寫的壯麗詩篇。作為大學生,應當對數學史有所了解。數學史不是簡單的數學家的故事集和數學成果史,還應包括大量的問題、猜想、謬論和豐富的思想方法、認識論等。
國內教材中,更多地注重定理的推理證明和定理的應用,不會注明定理的創始人。但是在國外教材中,無論是什么樣的定理,幾乎所有定理都會把該定理的發明人列在該定理之前。例如:在講到多元函數的混合導數時,有這樣一個定理:“假設二元函數的兩個混合二階偏導函數連續,則這兩個混合二階偏導數相等”,國外教材中詳細給出了該定理是法國數學家Alexis Clairaut(17l3~1765年)給出的。像這樣的小細節,國內教材一般不追究定理的來源,這就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學生只接受定理,不會追根溯源,尋找發現者當初的發現過程,也就失去了一種探究的機會。
3.數學建模思想
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叫做數學建模,數學模型是“對現實世界的某一特定對象,為了某個特定目的,作出一些重要的簡化和假設,運用適當的數學工具得到的一個數學結構,它或者能解釋特定現象的現實性態,或者能預測對象的未來狀況,或者能提供處理對象的最優決策或控制”。數學模型的對象是客觀世界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模型本身是一個數學結構,可以是一個式子,也可以是一個圖表。數學模型的作用是對現象進行解釋、預測、提供決策和控制。
在微積分的早期學習中,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用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提高學習微積分和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更能使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怎樣把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有機地融入微積分的課程,是一項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困難之一就是數學建模解決各領域的專業實際問題,往往需要比較高深的數學方法。美國教材努力精選只涉及較為初等的數學知識而又能體現數學建模思想的案例,這樣就能吸引學生。數學建模思想滲透在教材的各個地方。例如,介紹復合函數的概念,國外教材是這樣介紹的:如果石油從一艘油輪中泄出,那么,泄出石油的表面積隨時間的增加而擴大。假定油面始終保持圓形(事實上,由于風、海潮以及海岸線位置等原因,情況并非如此)。油的表面積是半徑的函數A=f(r),半徑是時間的函數。如果半徑r=g(t),油的面積可以表示為時間的函數。我們就說A是一個復合函數,或是一個“函數的函數”,記作A=f(g(t))。同時,國外教材還配備了大量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建模完成,所選的例題只涉及學生所學的微積分知識,不會涉及較為高深的知識,因此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啟發式教學
每一個概念的產生都有著豐富的知識背景,摒棄這些背景,直接灌輸給學生一連串的概念是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中常見的做法,這種做法往往使學生感到茫然,放棄了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極好機會。國內的教材在介紹概念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直接用ε~δ語言引入,由于概念本身具有嚴密性、抽象性和明確規定性,傳統教學中比較重視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精確性,在方式上以“告訴”為主,讓學生“接受”新概念,置學生于被動的地位,思維呈依賴性,這不利于人才培養。
國外教材的一個特點是注重啟發性,通過問題啟發學生,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和思考,無論教材的教學內容還是配備的習題,都有大量富于啟發性的討論和內容。特別是其中的應用和探索課題非常具有啟發性,精心設計,教學生如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國外教材在正式開始之前,先有“微積分簡介(A Preview of Calculus)”,通過微積分中的典型問題,如面積問題、切線問題、數列的極限、數列的和等對微積分處理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作一介紹,緊接著提出一系列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有趣的問題,如何解釋超市貨架上易拉罐的形狀?電影院里看電影的最佳位置在哪里?假如一個玻璃彈子、一個壁球、一根鋼棒、一根鉛管同時從斜坡滾下,誰最先到底?……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學習微積分,就會時時想著該如何用所學的微積分知識解決這些問題?所學的微積分知識還能解決什么其他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清楚地向學生表明:微積分就在我們身邊,解決實際問題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需要高深的數學知識,只要有心去想、去做,數學知識就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2.分層次教學
在以專業分班授課的條件下,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內容、難度上只能照顧大多數中等水平的學生,教學中會出現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吃不了的現象,不能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滿意。因此可以考慮分層次教學的操作方法。
國外教材的各章節的教學內容一般都是給學生介紹最基本的概念,保證各個水平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理解。同時除了配置大量的練習題(Exercises)外,還配置了四種類型的小課題,它們是應用課題、探索課題、實驗課題和寫作課題。不僅習題數量大,而且類型多、編排層次分明,從最簡單的概念復習題到難度各異的計算題、證明題和應用題,一直到綜合性較強的探索研究題,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需求,達到了分層次的效果。
3.現代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
在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提倡和推行板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如果板書較多,坐在后排的學生常常看不清板書和聽不清教師的講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
同時,在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應用數學方法的興趣。國外教材圖文并茂,教材附送的光盤可以提供教材中部分圖片。教材的正文和習題部分都插入了大量的圖片,有的是利用數學軟件制作而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規律,同時又覺得生動有趣,閱讀時不感到枯燥。在某些例題與習題的解答中,有時會借助比較強大的專用數學軟件等來代替較為繁瑣的手工計算,讓學生可以專注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我國教材在這方面顯得比較欠缺,除了有些簡單的幾何圖形外,沒有體現現代化的技術手段。
四 結束語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到,中美兩國在高等數學教育方面的確存在差異,不能籠統地認為哪一種好,兩者各有利弊。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保持我國教學方式中優良的地方,同時借鑒國外教學過程中的“質疑”精神,努力提高高等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榮榮.從中美比較談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突破點[J].高等理科教育,2008(1):38~40
[2]肖紅武.中美高等學校數學教育的對比與思考[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123~125
[3]Finney、weir、Giordano.托馬斯微積分(第十版)(葉其孝、王耀東、唐兢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James Stewart.Calculus1[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
[5]〔美〕D.休斯·哈雷特、A.M.克萊遜等.微積分(胡乃囧等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同濟大學數學教研室.高等數學(上冊)(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同濟大學數學教研室.高等數學(下冊)(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唐慧羽.高等數學教學任務設計探討[J].廣西教育,2012(2):116~117
[9]薛有才、胡月、葉賽英.中美典型微積分教材比較分析與思考[J].科技與出版,2006(2):73~74
[10]曲峰林、張青.美國高校中微積分教材的特點與我國高校微積分教材建設[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4~15
[11]李廣全.美國教材《微積分》給我們的啟示——談大眾化高等教育中的數學教學[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6(8):135~139
[12]王遠、李莉.由中美教材對比談高等數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58~60
[13]銀俊成、王成、徐靜.關于大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探討[J].技術監督教育學刊,2011(1):43~46
[14]平艷茹.中美大學微積分教材之比較[J].科技資訊,2012(8):197~198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在信息時代,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掌握能力,培養具有與時俱進的意識和較強綜合能力的人才是保證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條件。同時,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注重開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信息技術應用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進一步奠定學生成為創新型綜合人才的基礎,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基于此,教學實踐中應該認真分析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利用其技術發展與應用趨勢的變化,重應用能力,重理論基礎,讓學生得以掌握好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進一步提高其綜合能力。
而在目前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中,由于中考沒有把信息技術作為一項考試科目,造成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校對這一科目的忽視。而長期以來,一方面,由于教育資源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學校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的評價也只是基于其對于學校電腦的維護與修復上,并沒有從意識和課程上把初中信息技術作為一項重點支持科目。這就造了成很多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自身教學水平不高,也得不到相應的培訓和提高,直接影響了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提高。而另一方面,由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沒有訂立嚴謹的考試體系,不考核也就造成了教師與學生對這門科目的淡漠,直接造成信息技術長期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教師教多教少、教好教壞結果都一樣。
二、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1.教師指導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的指導是相當重要的。但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應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和探索。可以先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方式去試著解決問題。在進行教學任務的布置時,教師應保證任務的可操作性,也就是先進行理論知識的大體講解,讓學生明白基礎性的操作手法,如在進行Word編輯時,就可以先把各種操作按鈕位置進行講解,然后布置相關的格式操作任務,讓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與獨立探索來完成任務。為了提高教師指導的效率,可以在課前就布置好相關的任務,讓學生有一個準備時間,再依據不同的任務難度進行指導。另外,在教師指導方面,還應注重對于操作方式的統一,在鼓勵學生創新的同時,應保證學生掌握Word最基礎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方式,以達到提高學生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上的效率,方便學生在獨立操作時可以迅速找到最佳的方案完成任務。
2.交流互動
課程改革倡導教學中的交流互動,對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而言,由于學科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強,在課堂上更應注重交流與互動。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應以輕松幽默的方式把課本上嚴謹的理論知識化作生活化的口語表達,讓學生聽得懂、聽得進。特別是在交流互動形式上,教師應多擴大學生的興趣范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待學習任務,要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味地要求學生照搬教師的思路。教學中應堅持寓教于樂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的交流與互動保證教學氛圍的趣味性,讓學生樂于學習,敢于創新,靈活應用所學理論與操作知識來進行教學任務的探索與完成。
3.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也是近些年來被特別強調的一種教育理念。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也應重視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進行教學任務分派時,應分層設計相關難度,有意識地設置學生個體難以獨立完成、需要集思廣益、共同進行的任務。特別是在進行小組任務分派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學會進行任務分解,讓學生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例如,在進行“圖文混排,學制賀卡”這一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進行小組團隊合作任務的分派。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特點和班級人數建立了8個實力相當的小組。讓其通過小組之間的內部討論,進行賀卡的設計與打印。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小組團隊合作的效率,筆者首先要求所有小組用10~15分鐘時間進行方案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擅長方案設計的學生開始進行賀卡的草案設計,有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開始在紙上進行模擬。接下來就是方案完成步驟,各小組成員依據自己這一組所要進行的賀卡目標進行任務分解,一部分成員開始討論如何進行賀卡所需要的圖案收集,一部分成員開始討論如何進行剪裁設計,特別是立體賀卡,如何進行賀卡前后設計順序編排,以突出本組賀卡的特點與亮點。通過聯機協作,小組內的學生可以各自負責自己所擅長的一部分,然后通過全局性的統籌與資源優化,討論如何進行更好的圖案美化與字體設計。在一這過程中,小組成員自動地把課本上所教過的圖案設計知識、字體格式操作手法、打印設計基礎知識等全部找出來,遇到不太熟練的地方,馬上找教師詢問。這樣的團隊合作不僅達到了學生主動學、教師配合教的目的,而且放開了學生的想像力思維,讓初中信息技術真正成為了學生用得到、喜歡用的技術,讓信息技術學科成為學生感興趣的學科,自然也就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如何豐富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對于教學效率的優劣具有關鍵作用。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還應考慮到如何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來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1.教師評價
對于任何學科來說,教師評價對促進學生的學習作用都是巨大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評價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作為教師要明白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次評價都可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在進行教案設計時,應立足于學生現階段的學習與心理情況等因素,把課堂設計融入不同班級的特點與需要,把信息技術教學做到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堅持鼓勵為主,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與小進步,意識到初中學生自尊與敏感的年齡特征,讓學生樂于學習。
2.學生自評
學生自評不僅指學生自己評價自己,還應包括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學生自評往往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學習中的優勢和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具體問題,是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進行評價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互相評價,讓學生學會審視自己,審視他人,并能夠真正從中獲得有效信息,根據評價內容及時調整學習方式,掌握學習內容。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效自評是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評價途徑。
3.教學成果評價
在進行教學成果的評價方面,我認為應分為理論和實際操作兩方面來具體對待。一方面,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這方面要強調筆試,以提高學生扎實的理論功底為主要評價標準。例如,對于二進制的掌握,應落實到筆試成績上去。另一方面,則是要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這方面要以靈活變通為主,不能一味要求學生都采用統一的方法,不論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貓,只要學生能夠達到既定目標就是好的。教師可用不同的主題進行考試,讓學生可以發揮自身的創造力,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方法在電腦上實現自己的想法。在對學生軟件設計與創作上的能力,應立足于開放性的評價原則,不拘束學生的想像力,評價應以激勵學生的自學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進一步提高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PPT基礎制作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多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與評價,以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
藝術設計專業的歷史并不久遠,可以說是一個新興的復合性專業。它有機地融合了建筑、人文、藝術等多門學科,并結合科技的進步、時尚的發展加以創新、美化,而形成一門獨立的、系統的、極具應用性的學科。也正是基于此,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特殊性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特殊性,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課程內容復雜多樣:藝術設計是一門復合性專業,為了滿足市場環境、設計需要等前提,在課程講授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建筑學、力學、材料學、人體工程學、光學、文學、美學、心理學等多專業的部分知識;同時又會與社會時事、流行時尚、科技進步等諸多因素產生一定的聯系。可見其課程內容的復雜多樣性。
2.學習形式較為松散:藝術設計是以藝術為前提的課程,在授課形式上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藝術設計課程講求藝術的偶發性、靈感的培養與捕捉、多角度審美標準等。所以在講授過程中,不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課堂氣氛也相對活躍,甚至是松散,學生相對自主獨立。
3.考核標準無絕對值:藝術設計作品成績的考核,并不像數學、物理這類課程那樣,能夠給定一個標準答案,它的評判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的教師、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件藝術設計作品,有可能會給出截然不同的評判,而這兩個評判的答案在其他人看來,可能都是對了,也可能都是錯的。
4.注重動手訓練,表現形式多樣:藝術設計的作品表現形式多樣,包括手繪、電腦、雕刻、粘貼等。而僅以手繪而言又包括素描、色彩、效果圖、設計稿等多種形式。而電腦設計也包括平面、三維、動態等多種形式,這其中的每一種形式都需要學生自己動手訓練,可見學生的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教育者對教授學生所掌握知識的量與質的追求,既希望學生能夠盡量多的完成課堂訓練,掌握專業知識,也希望學生能夠對所做的題目、課堂內容清晰明了、掌握透徹,并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亦不例外,很多教師在講授課堂知識、布置課后練習上講求以多取勝,力求以數量求質量,希望能夠通過大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知識掌握的質量。
然而,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具有其特殊性,很多具體課程并不是一味的求多,就能提高知識質量的。藝術設計是一門復合性很強的專業,既包含有理性的理科知識,也包含有感性的文科知識。單純的數量增加,針對于理性部分的知識,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而針對一些需要理解、感悟和思維創新的感性部分的知識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提高藝術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量到質轉換的建議
如何才能合理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數量到質量的轉換?對此,本人與業內的多位教師交流討論,針對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特點,逐一分析,逐步實踐,并隨時修改,提出了如下的幾點建議:
1.注重教學過程中的靈活性與變化性,達到數量到質量的轉換。任何學校的任何專業,都設定有本專業的課程教學目標及課程執行計劃。然而,學生是人,不是一件不會思維的商品,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變化。尤其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由于其生源特定性和課程教學的特殊性,這種變化就顯得更為明顯。這里包括教師和學生的思想觀念、知識層次、個人愛好、外界環境的變化等,甚至一個新聞,一個時尚元素都有可能引起教學過程中的變化。這時教師應隨機應變,不能一味的遵循課程開課計劃,而要根據實際情況在一個可變的范圍內進行調整。這其中就包括對教學過程中,針對某一題目練習數量的增減、題目擴展量的增減、某一內容教學時間的增減等。合理控制,使學生不會產生逆反性、排斥性,從而提高質量。
2.建立學生討論小組,分組學習,經常討論。在一些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組,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某一特定的題目。在題目的制作過程中,經常性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交流設計想法。同時階段性的組織小組內部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設計作品交流,分析討論每一件作品的優缺點。這樣,既在學生的作品數量上有了一定的保證,又在學生的思想交流上達到了一定量,也是學生通過教師的分析提高個人的設計能力與設計意識,達到了一個數量到質量的合理轉化。
3.觀察學生的個性,發現學生的創造性。藝術設計課程的特殊型就在于,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講求產品設計的個性與創造性有機的結合,同時也會融入設計者本身的性格特性。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按照預先計劃好的,統一的模式去上課,課程的教學質量也會因為教師的性格、喜好、知識層面與創造性的不同,而不能達到最佳的授課效果。同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使用同一種方法對待和要求所有的學生,也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對所授知識的掌握質量。藝術設計的教學是要有個性和創造性的,教師在針對不同的學生時,要有目的地觀察了解,把握學生的個性。教師應從專業教學角度分析、點評學生的作品優劣之處,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審美觀和標準前進。有些學生是適合通過增加訓練數量,合理轉化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質量;有些學生不適合做大量的練習,而是通過更多的思想交流,通過設計意識的培養,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質量;還有一些學生是通過思想教育,自主意識的培養來轉化教學質量。當然,無論怎樣,作業和考核是評定藝術設計課程的基本標準,在數量滿足標準的基礎之上,加之學生在設計作品中個性與創造性的結合,能夠更好地體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由于藝術設計課程的特殊性,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地追求通過數量來轉化質量是很難取得進展的。在大多數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對于數量的追求總是大于質量,而今天,我們面臨的已是一個全球一體化的新環境,隨著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對于我們教育質量的要求也日趨緊迫。藝術教育的初級階段,確實停留在一個追求數量的階段,如何在后期的教育中,更好將數量合理的轉化為質量,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還要繼續努力實現的。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11年度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提高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ZC1211008。
參考文獻:
[1][日]田中一光.設計的覺醒[M].桂林:廣
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王受之.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史[M].廣州:
新世紀出版社,1998.
一、初中數學導學案應用的功能分析
1.激發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導學案在初中數學中的有效應用,其一個積極的影響就是做到了有效組織學生提前預習知識的作用。這樣就讓學生不自覺的承擔了一定的學習任務,從而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一方面由自主探究獲得,利于激發學生自身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對自主學習時沒有弄懂的問題,由教師指導掌握,這樣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者,合理利用導學案如利用當堂檢測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完成不同層次的練習,并在課堂上創設競爭氛圍,從而讓學生在好勝心理的驅動下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積極思考,實現互動
導學案的的使用,是的相關數學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大多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或者說是由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探討、相互交流完成的。在其實施過程中,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思考。通過檢測,教師就可以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實現師生互動,同時敬愛那個接的過程中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掌握。同時,由于教師設計導學案時會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這樣就促使學生在每一個階段都得按照一定的學習思路進行學習、探討,重視每一個階段,從而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再者,導學案的運用主要目的在于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加之其課前預習,課上鞏固,課后復習的方法對于幫組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掌握一定學習方法,進而影響到其他學科的良好進行,也是有諸多益處的。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使用導學案應該注意的問題
1.強化預習,循序漸進
雖然導學案的實施主要依靠學生自主學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主預習。但是,很多學生會出現不知道預習方法,或者是不預習的情況。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運用導學案學習的過程中,應當對學生加以適當的輔導,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行探究,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一定得數學方法,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感受力。在此過程中,要循序漸進,緩緩引入。如在學習圓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預設此題:在0中,AB為直徑,CD為弦,ABCD,P為圓周上與C、D不重合的任意一點,判斷∠COB與∠CPD的數量關系,并證明你的結論。
對于這道題目老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思考題目可能會出現的答案和結果。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由于點P可能在優弧CPD上,也可能在劣CD上,有如圖(1)、(2)兩種情況,答案:AB為0的直徑,CD為弦,ABCD,這樣符合垂徑定理的條件。
(1)當點P在優弧CPD上時,如圖(1)∠COB=∠CPD。
2.強化基礎,突出知識練習
由于導學案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落實基礎知識,培養學生一定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但就數學學科而言對學生的輔導確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點上,而還應該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導學案上除了基礎知識的設計外,教師還應該設計一些緊扣本節知識的相關案例,幫引導學生由此及彼、深入淺出的掌握知識,并在課后設計一些圍繞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和一些涉及重難點的練習題,從而起到鞏固學生知識的作用。如在講到圓時,可以注重基礎知識的練習,如:1.圓的弦長確好等于該圓的半徑,則這條弦所對的圓周角是 度。2.ABC內接于0,∠AOB=10,則∠ACB=______度。3.圓的半徑等于2,圓內一條弦長 cm,則弦的中點與弦所弧的中點的距離為______ 。
Keywords: linguistics;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English; term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ve elements theory
《WHO西太區傳統醫學國際標準名詞術語》[1]中,一共收錄了51條有關五行學說的術語,“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以下簡稱世中聯)的標準《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2]中則收錄了103條。這些術語的翻譯與通行譯法基本一致,如將木、火、土、金、水譯為wood,fire,earth,metal,water。但一些關鍵詞語的翻譯卻多參照海外譯法而行,如將“五行”譯為five phases(同時也羅列出了five elements這一通行譯法),將“生”譯作engender,將“乘”譯作overwhelming,將“侮”譯作rebellion。將“克”譯作restrain,倒與通行譯法相近。下面試結合“世中聯”的標準,對WHO方案中有關五行學說主要概念的翻譯問題加以分析比較。
五行five phases - the five phases: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and their movements and changes, also known as five elements.
木wood -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spring, the color blue or green, the taste sourness, and the liver and gallbladder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火fire -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summer, the color red, the taste bitterness, and the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土earth -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of late summer, the color yellow, the taste sweetness, and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金metal -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autumn, the color white, the taste acriditypungent, and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水water - (1)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winter, the color black, the taste saltiness, and the kidney and bladder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2) pathologic aspect of body fluid.
“五行”一般有3種譯法: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 wuxing。從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five elements 最為流行,且有約定俗成之勢,值得采用。“世中聯”的標準中就是將five elements作為首選譯語,這與WHO的做法剛好相反。
“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一般直譯為wood, fire, earth, metal, water。對于“木”的翻譯,以前也有過不同的意見。比如有的人認為,wood指木材,意即砍倒的樹木;而“五行”的“木”則是指生長中的“樹木”,所以建議用tree來翻譯“木”。其實wood在英語中并不一定就是指經過加工的木材。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給wood下的第一個定義就是“the material of which trunks and branches of trees are made, which is cut and dried in various forms for making material, for burning, for making paper or furniture, etc.”(構成樹木主干和枝節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砍倒和晾干,用以制作材料、燃料、紙張或家具等)。
五行歸類categor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ve phases - classification of material things and phenomena into five categories by comparing their structures, properties and actions with the five phases.
在“世中聯”的標準中,無“五行歸類”一詞,但有“別異比類”,譯作analogy。所謂“別異比類”,大約指的是中醫學中“取象比類”吧。
相生engendering - the relationship in which each phase and its associated phenomena give rise to or promote another sequential phase, also the same as generating.
木生火wood engenders fire - the category of wood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fire, also the same as wood generating fire.
火生土fire engenders earth - the category of fire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earth, also called fire generating earth.
土生金earth engenders metal - the category of earth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metal, also called earth generating metal.
金生水metal engenders water - the category of metal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water, also called metal generating water.
水生木water engenders wood - the category of water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wood, also called water generating wood.
在五行學說中,“相生”指事物之間具有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一面。常譯作mutual promotion, mutual generation或interpromotion, intergeneration。mutual和inter都表示相互的意思,只是mutual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來使用,而inter則不能作為獨立詞語使用,只能作為一個構詞成分使用。“相生”還有人譯作engendering,WHO方案中就采用了這種譯法。在“世中聯”的標準中,“相生”則一律使用generate,反映了這一概念英語翻譯的基本趨向。
相克restraining - the relationship in which each phase and its associated phenomena restrict/check/control another phase.
木克土wood restrains earth - the category of wood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earth, also called wood controlling earth.
火克金fire restrains metal - the category of fire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metal, also called fire controlling metal.
土克水earth restrains water - the category of earth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water, also called earth controlling water.
水克火water restrains fire - the category of water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fire, also called water controlling fire.
金克木metal restrains wood - the category of metal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wood, also called metal controlling wood.
在五行學說中,“相克”指事物間具有相互制約、相互排斥的一面,常譯作mutual restraint, mutual restriction, mutual inhibition或interrestraint, interrestriction, interinhibition。從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mutual (inter) restraint和mutual (inter) restriction使用得最為普遍,雖然mutual (inter) inhibition在語義上也有可取之處,但其使用范圍遠不及前兩種譯法廣泛。在實際應用中,也有人不用mutual和inter,而直接使用restraint或restriction。在“世中聯”的標準中,“相克”一概譯作restrict。
相乘overwhelming - abnormally severe restraining of the five phases in the same sequence as normal restraining, also known as overacting.
“相乘”指克制太過,超過了正常的制約程度,常見的譯法有overrestraint, overrestriction,也有譯作subjugation。個別西方譯者將“相乘”譯作overwhelming。在“世中聯”的標準中,“相乘”譯為overrestriction,與現行流行譯法一致。
相侮 rebellion - restraining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normal restraining sequence of the five phases, also known as insulting.
“相侮”指相反方向的克制,常譯作counterrestraint, counterrestriction或reverse restraint, reverse restriction。國外也有譯作rebellion,顯然是意譯了。還有譯作interinsult,有點直譯太過。在“世中聯”的標準中,“相侮”的譯文是counterrestriction,與現行譯法保持一致。
五常five constants - a collective term referring to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in normal movement.
“五常”指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正常運動,所以常譯作mo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或normal mo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這里譯作five constants(五個常數)似乎有些不太恰當。因為在英語中,constant指數學中的常數和物理學中的恒量,很難用以表達五行的正常運動。
制化inhibition and generation - the engendering and restraining for maintaining a relative balance coordination in the five phase theory relationships and normal.
“制化”指五行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生化的關系,常譯作restriction and generation, restraint and promotion, inhibition and generation等,意思基本一致。“世中聯”采用了restriction and generation來翻譯“制化”。
亢害承制harmful hyperactivity and responding inhibition - one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five phase theory indicating that hyperactivity of any phase is harmful, and its restriction will restore the normal balance.
所謂“亢害承制”,指五行有相互促進的一面,也有制約的一面。如只有促進而無制約,就會造成亢盛為害。因此必須抵御亢盛令其克制,才能維持五行的正常運動。所以早期的譯者將其譯作:Hyperactiv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causing damages should be suppressed,意思自然是比較準確的。有的詞典也將其譯作:Because excess brings harm, it should be restrained,語義上略微有點泛。WHO和“世中聯”將其譯作:Harmful hyperactivity and responding inhibition,含義似乎也不是非常明確。“亢害承制”中的“害”和“制”都是動詞,“亢”和“承”則是名詞,即《內經·六微旨大論》所說的“亢則害,承則制”。按照《內經》的解釋,“亢害承制”的意思是:Hyperactivity among the five elements will bring on harm and therefore has to be inhibited。對于這樣的中醫經典成語,譯作名詞短語,有時很難說得清楚。
母氣mother qi - qi of the viscus that engenders in the engendering sequential relationship of the five phases.
子氣child qi - qi of the viscus that is engendered in the engendering sequential relationship of the five phases.
在“世中聯”的標準中,“母氣”和“子氣”分別譯作mother element/phase/qi和child element/phase/qi,似不及WHO的譯法簡潔。另外,“子氣”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孕婦腿部水腫(edema of legs in pregnancy)。
母子相及mother and child affecting each other - influence of one phase exerted on the phase that it engenders or that engenders it sequentially.
“世中聯”標準中有關五行學說及其相關概念的翻譯,多與通行譯法一致(如將“生”譯作generating,將“克”譯作restricting,將“乘”譯作overrestriction,將“侮”譯作counterrestriction等),且在數量上多于WHO標準中所羅列的用語。有些概念是WHO方案中所沒有收錄的,如“木曰曲直”(wood characterized by bending and straightening)、“火曰炎上”(fire characterized by flaring up)、“土爰稼穡”(earth characterized by sowing and reaping)、“土生萬物”(earth producing myriads of things)、“金曰從革”(metal characterized by changing)、“金氣蕭殺”(metal characterized by clearing and downward)、“水曰潤下”(water characterized by moistening and descending)
根據筆者對標準化“概念”的分析[3],似乎可以不必將“木曰曲直”這樣一些中醫常用語作為名詞術語去翻譯并對其翻譯進行標準化。因為這些常用語其實就是一個個陳述句或判斷句,一般不會按名詞術語的要求去翻譯。如“木曰曲直”雖然在“世中聯”的標準中被譯為wood characterized by bending and straightening,但也完全可以翻譯成wood tends to grow freely。另外,“金氣蕭殺”譯作metal characterized by clearing and downward,似乎不是很完整,因為downward可以作形容詞或副詞,但卻不能作名詞。
天人相應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 one of the basic concep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emphasizes that humans are in adaptive conformit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天人相應”指人體組織結構、生理現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的相應關系(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the physical structure and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of the body and diseases),早期的譯文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ody and environment,以后逐步簡化為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整體觀念holism - one of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regarding the human body as an organic whole, which is integrated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整體觀念”的譯法不是很統一,常見的是organic wholeness或concept of organic wholeness。而holism則是近年來開始使用的一個較為modern的詞語,因其簡潔,所以逐步為大家所采用。
辨證論治pattern identific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 diagnosis of the pattern/syndrom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caus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the illness and the patient’s physical condition, and their treatment.
“辨證論治”的翻譯曾經很不一致,而且比較繁瑣。早期常見的譯法有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analy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等。與中文原文相比,譯文顯然過于冗長。目前“辨證論治”已基本簡潔為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或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或differentiating syndrome to decide treatment。有人還干脆將其簡化為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中西方譯者在“辨證論治”的翻譯方面,思路與方法已基本趨同,只是在個別詞語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中國譯者(包括很多西方譯者)多傾向于將“辨”和“證“譯作differentiation和syndrome,而一些西方譯者則傾向于將其譯作identification和pattern。WHO所提供的譯文,實際上就反映了這一差異。
本文概要地分析比較了WHO和“世中聯”所制定的中醫名詞術語英譯國際標準中有關五行學說術語的翻譯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標準盡管在五行學說相關概念和術語的翻譯方面有一定的相同或相近之處,但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世中聯”的標準比較多地采納了目前較為流行的譯法,特別是中國譯者的實踐。而WHO的標準,則比較多地采用了西方一些譯者的習慣做法。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2007.
2 Li ZJ.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Chinese.
【關鍵詞】 神經外科; 多媒體; 課堂教學
神經外科是一門用外科學方法研究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醫學專科。由于神經組織在解剖生理學上的特殊性使它在發病機理、病變形態及臨床表現等方面形成許多特點,需要用特殊的檢查與診查方法進行定位診斷和定性診斷。傳統教學方法講授神經外科學把握學科特點的難度較大,難以達到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效果[1]。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克服上述弊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觀察組:2006 級臨床醫療(1) 班,62 人;對照組:2006 級臨床醫療(2) 班,60 人。
1.2 方法 (1)測試成績分析法:2個組的外科學理論與實驗教學均用同一統編教材、同一教學大綱、同一授課計劃,由筆者擔任。2個組學時與考核方法基本一致。觀察組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文本、圖形、動畫、視頻、音頻等為一體的特點,將外科學教學內容生動而形象地表現出來,制作成課件,進行教學,調動了學生多種感觀,而對照組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2)問卷調查分析法:由教師列出調查項目,制定調查表,培訓調查員,由學生不記名填寫,收集后經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期末考試結果 觀察組的平均分為87.5分,而對照組的平均分為82.3分, 觀察組成績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2 組成績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 0. 01) 。
2.2 多媒體課件教學效果評價結果 78.9 %的學生認為,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比傳統教學效果好,僅有0.75 %的學生認為其比傳統方法差。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圖像、文字、聲音、動畫效果等方法均得到了學生的肯定,顯示了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學的巨大優勢。
3 體會
神經外科部分一直是外科教學中的難點[2]。首先,其專科性強、概念抽象;其次是內容廣、名詞術語多、知識點散在;第三,涉及的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病理等內容廣泛,臨床病例復雜多變。此外,神經外科學在外科教學中是非主干課程,課時安排少而教學份量重。按照舊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常常是教師不停地講,學生努力地記,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不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分析能力,容易使學生感到被動和枯燥無味,結果課雖聽了,但印象并不深刻,真正能理解記住并能在臨床上運用的就更少。
3.1 多媒體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優勢 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3.1.1 增強教學效果 神經外科教學需要立體形象思維,而多媒體恰恰能將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有機地融合起來,其多變的畫面、生動的形式、豐富的內容、圖文并茂的表達,容易激發學生的興奮性,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使用Microsoft的Powerpoint 2000制作講稿 ,可以將圖片插入講稿,使空洞的內容變得直觀,如“神經解剖結構”、“腦疝”和“顱內血腫”的CT、MRI影像特征等。計算機多媒體還能插入動畫或VCD片段,這是普通光學幻燈機實現不了的。
3.1.2 教學重點突出 多媒體講稿,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每張幻燈片展示的內容有限,要求老師對內容進行精簡,留下教學大綱要求的、精練的內容,重點突出,條理清楚。有些體征如發生小腦幕切跡疝時“一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癱瘓”在臨床上出現的幾率較小,存在的時間短,學生很難見到。通過多媒體圖片或動畫展示,能使學生由抽象記憶轉為直觀記憶,強化理解。
3.1.3 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多媒體課件可應用于學生的復習和自學,其友好的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可實現教育的個體化[3]。學生能選擇學習內容,對于課堂上沒有掌握的內容,可反復演示,對于新的內容,便于自學。如在課件中增加測試內容,在一個章節學習結束后,還可通過測試了解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使教學從灌輸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多媒體講稿可以隨時變換顏色與圖片,配合適當動畫、聲音,加上老師的身體語言,使整個課堂生動活潑,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記憶深刻。根據我們對學生的隨堂調查,78.9%的學生認為多媒體制作的講稿形式新穎、增加了學習興趣。
3.1.4 對臨床示教的補充 各種疾病的體征通過建立圖像多媒體來實現,如再配上觸覺技術,那就能將臨床示教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學生實習時上手術臺機會少,可將一些少見的、復雜的手術過程制作成教學課件供學生觀看和學習。
3.2 使用多媒體講稿的注意事項 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也要遵守“適當、適度”原則[45]。“適當”是指多媒體的設計應做到文字精煉,選取的圖片、圖像典型,以最有利于學生吸收教學要點為準則,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適度”是指多媒體畫面的設計和動畫的選取切忌“花哨”,當用則用,不用則棄[6]。若畫面做的過于花哨,有可能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選擇模板時應注意文字的突出,不要因模板的色彩掩蓋講課的重點。收集整理圖片時,宜精選插圖和動畫。插圖和動畫應與教學內容相配合,目的是將難以理解的內容和問題直觀化,便于理解,加深印象,增強記憶。能用簡單文字說明的內容,盡量不用圖片。圖片太多,有可能沖淡主題,分散注意力[7]。只有將多媒體和各種教學形式進行有機組合,揚長避短,才能科學地把握好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與其它教學方式的關系,從而充分發揮它們的應有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多媒體教學并不完全否定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法,它強調的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多角度多方面對知識點進行闡述,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單純的應付考試。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運用是實現優化教學有效的途徑,如果能科學應用多媒體的優勢特點,與傳統教學完美結合,并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改進,必將在神經外科教學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取得良好成果。
參考文獻
[1] 蘇新良. 改進教學方法,提高醫學生臨床綜合素質[J]. 醫學教育探索,2006,5(5):466467.
[2] 王光弟, 馬驥超, 夏吉勇, 等. 典型病例教學法在臨床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4,3(1):3536.
[3] 鄧淑鳳,計惠民,白曉嘉.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需把握的幾個問題[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1,15(3):141.
[4] 鄭小桃,楊 智,林瓊蓮,等.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形態學實驗教學活動中的應用[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04,18(4): 220221.
[5] 唐小牛, 王少圣, 陳文魁, 等. 如何正確理解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形態學教學中的優勢[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06,20(3):225227.
【關鍵詞】麻醉本科生 傳統教學多元化 現代化教育技術
【Abstract】With people's growing demand for healt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medical level.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has also been behind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Therefore, the anesthesia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BL and PBL teaching methods to mobilize students' initiative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skills online training,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Anesthesiology undergraduates、Diver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導語
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高校要從培養理論型人才轉到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來適應經濟轉型的需要。因此,為了順應社會形勢的發展,醫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作為t學院的麻醉系,我系肩負著培養出更多實用性麻醉師的教學任務。如何提高學生的教學質量,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科學素質,是我們教育的關鍵。結合時下新型的教育教學改革方案,根據我系的實際情況,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2、傳統教學方式的多元化
我國醫學教育一直是以大眾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各大高校存在著“學生多,資源少”的現狀,課堂也一直是“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改善原有的傳統教育模式,對麻醉本科學生采取以團隊為基礎、以問題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
2.1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法
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eam- Based Learning,TBL)是以團隊為基礎,以測試問題為中心的,針對出錯問題進行團隊學習的模式。這種教學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和預習測試,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團隊練習與討論。它的精髓在于很好地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都能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及課堂活動中去。
中國醫學教育一直存在著“學生多、資源少”的現狀,TBL這種在大班課堂上進行小組教學的模式,彌補了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下醫學大課系統講授法的不足。此外,研究表明,TBL 教學模式不僅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其臨床思維。美國的Pileggi 等曾將TBL 教學模式運用于診斷學教學中,發現TBL 教學模式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診斷技巧和臨床思維能力;南京醫科大學的李曉楠等在兒科專業兒童保健學的教學中運用了TBL 教學模式[3],發現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能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
2.2 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法
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它采用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將各學科知識進行匯總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在已有的學科框架上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法主要是先由帶教老師結合麻醉臨床經驗及學生現有的理論知識提出一個問題,然后鼓勵組內同學通過教科書、互聯網以及圖書館等途徑尋找答案。旨在培養學生組內相互協作和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帶教老師主要負責討論進行的時間和深度。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與教師的傳統角色,讓教師以一個參與者、學習者的身份進入課堂。充分地發揮了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提高網絡技術在麻醉本科教學的應用
由于醫學信息量較大,傳統醫學教育大多以灌輸為主,強調記憶、背誦。這種教育模式嚴重擠占了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不同的是信息化教學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服務層次的多元化,可以把操作步驟直觀再現,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顯著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3.1 加強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多媒體;神經外科護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R19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496-01
神經外科護理教學具有很強的專科性,涉及較多神經系統的解剖知識、病理生理知識,且課堂授課內容多而授課時間相對較少。因此,神經外科護理教學一直是外科護理教學中的難點,如何提高教學效果也成了教學人員所關心的問題。多媒體教學利用計算機、投影儀及相關的辦公應用軟件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一系列抽象的教學過程通過音頻、視頻等方式直觀的展現給學生,是現代教學過程中一種很好的輔助教學手段。筆者在神經外科護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護理專業大專二年級學生。實驗組:2010級護理大專1011班學生50名;對照組:2010級護理大專1004班學生52名。
1.2 教學內容:選自由葉志香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的《外科護理技術》項目七“神經外科患者的護理”。
1.3 教學方法:實驗組和對照組均使用同一統編教材、同一教學大綱、同一授課計劃,授課任務由筆者擔任。實驗組采用多媒體教學法,筆者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制作出多媒體課件,將文本、圖片、視頻和音頻融為一體,使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規定的教學內容講授給學生,然后布置課后作業。
2 結果
在本項目內容學習完后,采用小測驗的方式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測試題目來源于護士執業考證模擬試題,均為單項選擇題,共40道題目。測驗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平均分為87.5分,而對照組的平均分為82.5分,實驗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2組成績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 體會
神經外科護理專科性強、內容廣;概念抽象,名詞術語多[1];此外,學生對神經系統的解剖知識、神經系統疾病的癥狀和體征都比較生疏,對于“顱內血腫”和“腦水腫”的CT、MRI影像學特征更缺乏認識。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并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很難實現。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彌補傳統教學法的不足,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學習理解相關知識。
3.1 多媒體教學在神經外科護理教學中的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 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聲樂并存,可以插入典型病例及視頻,將臨床教學內容生動而形象地表現出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1.2 增加課堂單位時間信息量:神經外科護理在外科護理教學中非主干內容,課時安排較少,但教學內容較多。采用傳統教學法,由于教師板書占據了大量時間,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會感到時間緊迫。多媒體教學節省了板書時間,教師可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更多內容,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獲取更多的信息量。
3.1.3 增強了教學效果:神經外科護理教學需要立體形象思維[2],很多概念或原理比較抽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難以用語言進行準確的表述,例如小腦幕切跡疝時瞳孔的變化,硬腦膜外血腫CT掃描影像等。多媒體教學通過動畫或圖片展示,將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易于理解,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3.2 在神經外科護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注意事項
3.2.1 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遵守“適當、適度”原則[3,4]。“適當”是指多媒體的設計應做到文字精煉,選取的圖片、圖像典型,以最有利于學生吸收教學要點為準則,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適度”是指多媒體畫面的設計和動畫的選取切忌“花哨”,當用則用,不用則棄[5]。畫面過于花哨,有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此外,要選用合適的模板,突出教學的重點內容。
3.2.2 授課的節奏與學生聽課的節奏應同步:由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以動畫、視頻、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現,若教師講課的速度過快,學生就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和做筆記,無法記憶和復習。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放慢講課的節奏,做到和學生的學習同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2.3 教學過程中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傳統教學法中,教師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及適當的肢體語言展現出了自己的氣質和人格魅力,從而感染和征服學生。多媒體教學中教師由于要不斷操作計算機,常常被定位于在計算機前面,缺乏肢體語言,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也相對較少,易使課堂氣氛沉悶。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增加與學生之間眼神的交流,必要的時候可將多媒體教學法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是神經外科護理教學中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繼續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并與其他的一些教學方法相結合,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改進,將會更好地提升我們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震,吳小康,高志堅,等.多媒體課件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8):19
[2] 成小江,買買提力.艾沙,周慶九,等.多媒體課件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運用[J].醫學新知雜志,2010,20(4):410
[3] 鄭小桃,楊智,林瓊連,等.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形態學實驗教學活動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4,18(4):220-221
PBL ( Problem Based learning) 也稱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即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是一種獲得知識和培養精密思考的有效方法。《中醫內科學》是臨床課之首,是中醫理論課程與臨床各學科課程的橋梁,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但以往《中醫內科》的教學中多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雖然教學課件可以做得很生動,仍然不能離開其灌輸、填鴨的特點,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受是老師講的和書上的一樣,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所以不重視課堂教學,考前背誦、考試過關、考后忘記成了《中醫內科》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結合多媒體技術的方法對《中醫內科學》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研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達到認證并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病癥 的重點難點內容的目的,真正建立臨床思維,為以后學習臨床各學科及臨床實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資料與方法
1.對象
選擇本校統招的中醫臨床、中醫婦科、中西醫結合等專業的普通本科和七年制學生,共計230人。
2.研究方法和步驟
(1)學生自主學習:為了在課堂上真正達到認證和掌握所學病證難點重點及訓練臨床思維能力的目的,讓同學課前充分利用圖書館、文獻檢索系統、網絡資源等多種形式自學預習,課堂上不允許打開課本。
(2)構建學習模塊:按《中醫內科學》教學大綱基本要求,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即病因病機和分證論治兩部分)提出問題。
(3)設計PBL問題:問題設置是進行 PBL 教學法的關鍵。如,在講授病因病機前,先提出問題:你能想到的導致本病的病因有哪些?如得出結論情志所傷可以導致本病的發生,那么下一個問題請同學思考,情志所傷損傷了哪些臟腑功能,導致了什么樣的病機變化,出現了什么樣的病理因素最后導致本病發生的呢?這樣讓學生對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有一個主動思考,即訓練了病因病機分析的能力,又復習了中醫基礎相關知識,同時加深了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再者,在將分證論治時打破以往先在多媒體屏幕上打出證型名稱、主癥、兼次癥、舌脈的常規方法,在多媒體屏幕上出現的是一組癥舌脈表現,也就是把一個證型變成了一個病人的材料,然后請同學分析、辨證,給出診斷和辨證結論,并抽查提問。
(4)課堂討論:讓同學思考并提問。
(5)教師精講和點評總結:老師講解,給出確切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前介入臨床進行臨床思維訓練。
(6)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讓所設計的問題一目了然,插入各種圖片、視頻、動畫和聲音, 使教學更為生動、直觀,加深對重點和難點的記憶。
二、效果評價
課程結束后, 采用與學生座談和問卷調查法。結果表明,認為本教學法對學習有幫助的占89.9%,對學習無幫助的占10.1%。問卷調查采用自制調查表, 對230名學生發放問卷, 當場收回,結果見表1。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及格率為100%。
三、討論
1. PBL教學法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相長,教師需要認真備課,統籌教學過程。筆者在實施 PBL 教學法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教師花費在備課上的時間和精力要更多,教師要十分熟悉所教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針對性強的教學問題。授課中,要密切掌握學生的接受能力,細心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進程。同時,學生在PBL 教學中所獲得的知識有時是不系統的、有時重點不突出,需要教師有條理地總結重點和難點,加強臨床辨證論治思維能力的訓練。要求教師不斷汲取新知識, 加強教育教學能力。
(2)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掌握自己獲取知識的技能, 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施教和灌輸。在PBL中,問題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性,伴隨著問題的提出逐漸引導學生構建臨床思維,為下一步進入臨床實習奠定堅實基礎。運用 PBL教學法可明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多元化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3)營造活躍課堂氣氛。PBL教學法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增進了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老師間的溝通與交流, 使學生、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密切。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本研究顯示只有4.35%的同學認為這種教學方法不能活躍課堂氛圍,更加證實了此種教學方法深受同學的喜歡,重要的是在這種氛圍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對重點難點的理解程度,收獲滿意的教學效果。
2.問題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