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預防醫學的核心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預防醫學;預防醫學道德;道德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們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現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輕人中得病人數不斷攀升,肥胖人數比以前增多。而現在的人們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長壽,這就由此引出了預防疾病即預防醫學的問題。
一、預防醫學的概念
預防醫學(prevention medicine)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綜合性應用醫學學科,它以人群為重點研究對象,側重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乃至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的規律,探討改善和利用環境因素改變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減少危害因素,合理利用衛生資源的策略與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醫學的目標已從減輕病人痛苦與恢復健康,擴展到維護健康,進而發展到促進健康。預防醫學擔負著預防、控制疾病和促進健康的重任。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二、預防醫學發展史
預防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臨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記述。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確了“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空氣、水和土壤》一書中,明確闡述了環境因素與健康的關系,奠定了預防醫學的思想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技發展使得嬰幼兒、兒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壽命延長,社會出現老齡化趨勢。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世界各國面臨著一系列國際衛生問題,迫切要求加強國際間合作。預防醫學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更高的目標。即“使所有的人都盡可能地達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近年來,完成了從個體到群體,再到全人類為對象的三個發展階段,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紀。
三、三級預防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也在相互滲透和互相促進。預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全過程。針對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發病期進行的預防措施稱為三級預防,三級預防是預防醫學工作的基本原則與核心策略。
(一)第一級預防
第一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稱病因預防。即在發病前,針對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預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宏觀措施,針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措施,以及針對個體的健康和特殊防護措施等。第一級預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積極的社會預防措施,也是預防醫學最重要的奮斗目標。
(二)第二級預防
第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稱疾病前期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預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經過長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發展過程較長,可通過普查、篩檢、定期健康檢查、高危人群重點項目檢查,以及設立??崎T診等辦法做到早期發現疾病。
(三)第三級預防
第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稱發病期預防。是針對已明確診斷的病人,采取的適時、有效的處置,以防止病情惡化,促進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和傷殘。對已喪失勞動能力者則通過康復醫療措施,使之能參加社會活動并延長壽命。
四、預防醫學道德
由預防醫學自然就引出了預防醫學道德的問題。預防醫學道德是探討在預防醫學工作中來調節預防醫學工作者與人群、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預防醫學工作者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或準則。它通常包括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意識的鍛煉、道德信念的樹立、道德習慣的養成等。
(一)道德認識的提高
道德認識也就是對醫學道德關系以及調節這些關系的道德原則、規范的認知理解和接受。認識是行為的先導,醫學道德行為總是以一定的醫學道德認識為基礎或前提的。這是道德認識的意義所在。醫學道德情感是指醫學工作者對醫學事業所產生的愛慕、憎恨、喜好或厭惡的內心體驗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難獲得,作為一種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克服困難和障礙的決定和毅力,它對于保障醫生的道德品質而言至關重要。除了意志,還有一種更為“高尚”的東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說一種對醫學事業堅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動醫學工作者產生醫學道德行為的動力。醫學道德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習慣養成,它應該也是不容易被改變的。
(二)道德修養的提高
對于醫學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當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道德修養。如果說教育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養可謂是一種內在支撐。道德修養第一層“大公無私”,在這種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眾的健康至上,而個人利益永遠沒有位置。第二層次并不否認個人利益的位置,但是優先考慮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稱為“先公后私”。道德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是一種“實踐智慧”,通過不斷的實踐,一種恰當的修養才能被培育。一方面,醫務工作者只有在為患者服務時,尤其是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的過程中,才能認識到哪些行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為又是違反醫學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養。另一方面,醫學與社會的發展實際上不斷提出新的道德問題,可以說醫學實踐本身也是不斷推動著醫學道德的發展與變化,因此,通過實踐活動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醫學本身的發展要求。
(三)道德監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養之外,道德監督對于醫務工作道德品質的培育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因為道德感的形成與外在“輿論”的制約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在此主要討論“道德評價”問題。醫學道德評價是指在醫學道德活動中,人們依據道德原則、規范而對醫療行為作出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它通常分為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自我評價是醫務人員對自己進行的評價,而社會評價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級、患者以及社會上的其他人——對醫務工作者所進行的評價。自我評價一般通過內心信念來實現,屬于醫學道德自律;社會評價一般通過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來完成,屬于醫學道德的他律。通過社會性的評價,醫學道德的善惡標準與是非準則會更為深刻地傳達給醫務人員,道德與不道德的界限也變得生動起來。在今天這樣的信息時代,傳播方式的高度發達已經讓社會輿論成了一個顯微鏡,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話題都無法逃脫公眾的視野。社會輿論在醫學道德中的評價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們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總之預防醫學和預防醫學道德是緊密聯系的,它們是互為輔助的關系。對這兩者的研究討論對醫務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海嬰.預防醫學[M].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8.
[2]魏雙平.預防醫學[M].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8.
1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直以來,大多數醫學院校都積極響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強調“預防為主”,較重視加強對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預防醫學知識的培訓,在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教學計劃中添加了《預防醫學》課程,但是由于我國的國情,人們對于健康和身體的關注多數還是停留在生病看醫生的被動階段。另外由于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都從事臨床工作,他們片面地認為只要熟練地掌握臨床課程知識就足夠了,《預防醫學》課程知識對以后工作沒有幫助,從而出現不愿意花時間學習《預防醫學》課程知識的現象,這些因素給《預防醫學》課程在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中教授帶來了不利影響[2]。另外,目前許多醫學院校的《預防醫學》教學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方式主要是黑板板書結合多媒體教學,不過多媒體教學通常也只是簡單的幻燈片演示,內容多是以教材為主,沒有很好地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和國際互聯網信息。同時,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師資隊伍相對不足,大批沒有經驗的年輕教師甚至研究生上崗承擔理論課,由于課程任務繁重,學科系沒有時間對每節課內容備課和聽課,導致教學質量有所下滑。此外,由于任課教師課堂教授的內容大多只是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課程中很少安排實踐教學內容,所以學生不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起來,從而出現在以后的工作中學生雖然學過該方面知識,但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束手無策的狀況[3]。此外,由于大多醫學院校的《預防醫學》課程在非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計劃是安排在學習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學生完成一年臨床專業實習后,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由于這個時期正好是學生找工作的時期,所以很多學生由于找工作與學習發生沖突而影響了該課程的學習,導致缺乏對預防醫學知識的了解。
2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2.1強調預防醫學的戰略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普遍存在重視臨床醫學課程的學習而忽視《預防醫學》課程學習的情況,應反復強調此學科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未來的臨床醫生不僅要能承擔臨床醫療工作,精于醫術,同時應能夠勝任疾病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綜合服務的工作。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疾病預防意識,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傳,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知識運用能力,同時為進入臨床服務患者奠定基礎??赏ㄟ^一些例子強調預防醫學在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強調如果沒有《預防醫學》這門學科及其不斷的發展,恐怕衛生工作到現在還處在與傳染病作斗爭的第一次衛生革命運動中,“反應?!边@種致畸率很高的藥物還會被孕婦濫用,曾威脅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從而引起學生對《預防醫學》這門學科的高度重視。同時應讓學生了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加強預防衛生工作,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掌握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社區保健調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預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理論知識,做到不僅會治病,更要會防病。啟發學生要想適應新形勢下衛生工作的需要,成為高素質的衛生工作者,不僅要學好臨床醫學,更需要學好《預防醫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4]。
2.2貫徹“三級預防”原則,加強預防醫學知識宣傳
“三級預防”原則是預防醫學的核心理念,也是《預防醫學》課程的重要內容。人類的疾病,不論其病因是否明確,從發生、發展到結局的整個過程都可將其自然史粗略地分為發病前期、發病期和發病后期三個階段。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或發展。因而醫務工作者可以根據疾病的自然史采取相應的預防原則:第一級預防為病因預防;第二級預防為“三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第三級預防為對癥治療、防止傷殘和加強康復工作,預防控制疾病發生和發展,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另外,由于《預防醫學》課程內容繁雜,還需廣泛地開展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系列活動,加強預防醫學知識宣傳,通過在活動中激發學生,尤其是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學習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彌補課堂教學相對枯燥的缺點,寓教于樂,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知識。
2.3運用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在傳統《預防醫學》教學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講授為基礎的教學方法(LBL),即是“填鴨式”,“滿堂灌”。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被動接受,然而有研究顯示該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興趣有較大的不利影響,甚至有的學生對該教學方法存在反感。這可能與學科特點有關,由于《預防醫學》包含幾個不同的預防醫學學科,內容多、知識面廣、比較抽象,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枯燥乏味,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必須對《預防醫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達到更加滿意的效果。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轉換為圖像、視頻、音頻和動畫等多種形象、生動、貼切的表達方式,使教學過程簡單、清晰,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率。同時多媒體課件信息容量大,表現形式靈活,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適合在教學中及時更新專業知識,補充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使教學內容充實而新穎。所以,應加強多媒體教學方法在《預防醫學》課程中的使用,使抽象問題形象化、直觀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另外,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探索,培養學生利用信息的素養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5]。在教學中,必須突破舊的模式,盡量采取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針對《預防醫學》學科特點,教學方法應以LBL教學為主,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BL)為輔,具體來講就是理論課采用LBL+PBL教學,實習課采用PBL教學[6]。此外,為促進與國外該學科的發展接軌,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使用雙語教學,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同時學習國外在專業問題上思考的角度以及研究方法。
2.4提高教學資源共享,加強《預防醫學》精品課程建設
自教育部于2003年8月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以來,精品課程建設一直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7]。通過加強《預防醫學》精品課程建設,整合《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資源,可以為提高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學習該課程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此外,還可以通過該精品課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相互之間有了一個參考、觀摩、交流的機會,拉近不同院校的距離,提高整個國家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質量[8]。但該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首先應當以人為本,根據不同專業、不同類型學生的差異,統籌兼顧,全盤考慮。此外,目前國內精品課程在建設過程中常出現“重申請,輕建設,少利用”等現象,這違背了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也不利于學科的發展,因此,在《預防醫學》精品課程申報過程中要加強精品課程建設,在課程評估結束后要加強課程維護,充分利用其示范作用,避免精品課程建設資源的浪費[9]。
2.5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科研及實際工作能力
《預防醫學》作為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在向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教授該門課程時應結合非預防醫學專業的特點,講授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規律及其預防措施,使學生能運用知識預防不良因素的危害;加強醫學統計方法和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講授,使學生掌握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發掘學生的創造力、自學能力和個性發展。教學內容的完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根據目前的形勢,在以后的課程中還應加入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處理、不明原因疾病暴發的控制等內容,以加強學生在未來工作中遇到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10]。另外,學校教學主管部門應轉變觀念,像對待臨床實習基地建設一樣,充分利用當地衛生資源,與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建立密切聯系,積極建立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實習基地,聘任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作為兼職教師,通過聯合培養學生,使高校和實習基地的關系更加密切和穩定。建立實習基地,也是培養新型醫療衛生服務人才的需要。適當增加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實驗教學、社區實習及進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習的機會,增加社區實踐活動,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11]。通過加強環境意識的教育,使學生對環境有較客觀的認識,了解職業衛生狀況及進行勞動保護的必要性、迫切性。同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臨床專業課、預防醫學及全科醫學結合起來,可加深學生對“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的認識,理解在臨床實踐中貫徹預防策略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結合,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社會的影響。
2.6合理安排學習與就業,避免二者發生沖突
《預防醫學》是非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的重要課程,其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綜合素質,對醫學生形成現代醫學觀,樹立預防為主和為人群健康服務的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教學主管部門應做好協調工作,避免該課程的教學與畢業生工作就業相沖突,可以將該課程學習安排在臨床實習前完成,從而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保證《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建設;獨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從概念上講,學科交叉逐漸形成一批交叉學科。交叉學科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科學領域的進步,交叉學科正在逐步向綜合科學發展。在醫科大學中,獨立學科的研究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理想的高度,要想在今后獲得更大的突破,應該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而不是僅僅作為單一的課程來對待。本研究主要對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建設展開分析,現做如下綜述。
一、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建設方案
(一)交叉學科的形式
就交叉學科本身而言,其獨立設置的目的在于提高醫科大學的研究水平,并且擴大醫學領域的研究范圍,輸送更多的人才。基于現實需要的考慮,交叉學科的形式可分為3個層次:核心學科、緊密層學科、外延層學科。核心學科作為我國的重點培養項目,必須是具有博士學位授予的學科。以分子生物學為例,該學科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在醫科大學中,分子生物學主要是研究生物大分子(核算、蛋白質)的結構、功能以及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分子生物學在現代醫學中,突出表現為對人體神經活動的機理探索,對癌的發生研究等等[1]。緊密層學科主要是由核心學科的內涵聯系緊密的若干學科組成,該形式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醫學知識,并自主探究其中的聯系。外延層學科主要是核心學科與緊密層學科聯系松散的外周學科。
(二)交叉學科的內容
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應從多方面入手,而不是僅僅局限在醫學學科的內部,應向多種學科進行拓展,深入研究,將各個領域的相關聯系摸清楚,為將來的醫學發展和國家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本研究認為,交叉學科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醫學與自然學科的融合。以細胞生物學為例,該項交叉學科體現在顯微、亞顯微、分子水平三個層次上,主要是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各種生命規律[2]。從客觀的角度來說,細胞生物學有利于研究人類的起源,并且在發現新物種和探究古老物種方面,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細胞生物學還能夠對細胞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特別是染色體,這對臨床醫學的發展和各種先天疾病的治愈都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第二,醫學內部學科之間的融合。交叉學科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促進當代醫學的發展,將醫學內部學科進行融合,不僅健全了交叉學科的研究體系,同時可將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臨床治療中,提高治療水平,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第三,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以生態學為例,該項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屬于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典型結合。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復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3]。
二、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建設成效
(一)通過實施重點建設工程,學科層次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現實工作中,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終的成果卻是被社會廣泛關注的。從我國的情況來分析,通過實施重點建設工程,學科層次和水平獲得了全面提升,我國的醫療水平和技術也有較大前進。例如,2003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并以來,積極致力于醫學與諸多學科的融合。學校特設了Med-X基金,以此為紐帶,通過項目合作,實現了兩校技術平臺和科技資源的共享,大幅提升了科研實力,拓寬了科研領域?!碍h境化學污染物致機體損傷及其防御的基礎研究”項目,是復旦與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聯合申報成功的2002年“973計劃”項目[4]。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之所以選擇復旦作為合作伙伴,就是因為看中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與醫學院結合后的研發實力居于國內前列。楓林校區宋后燕教授的分子醫學實驗室就是在兩校合并后,得到科技資源的支持,成功建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二)通過扶持新興交叉學科,學科專業覆蓋面進一步拓寬
除了上述的成效外,我國還通過扶持新興的交叉學科,促使學科專業覆蓋面有了更大的拓寬。以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為例,該學校的新型交叉學科――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研究,屬于一種全新的研究領域。近五年來,在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研究方向,負責863項目1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科技部重點攻關課題3項,獲部、省級等各類獎50余項,專利10項(其中有2項為美國發明專利)。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累計達700余篇,綜述性文章100余篇,編寫各類專著、教科書和參考書20余部,其中主編的《物理藥學》、《靶向給藥制劑》屬填補國內空白的專著。主編的《藥物化學》等教材為全國規劃教材。
三、總結
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在理論上、實踐中都獲得了非常大的積極成果,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上也得到了廣泛的肯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進一步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水平,促進醫療技術的提升,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廷奇.交叉學科建設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1,06(05):73-77
[2]陳君,彭成華,趙智濤,夏旭.獨立醫科大學多科性發展的實踐與策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04(03):42-44
1醫學發展需要整合
整合醫學狹義來說,是將醫學各領域的知識理論和實踐經驗加以整合,使之成為更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醫學體系;廣義來說,是將醫學與其他學科、基礎研究、預防、人文等加以整合,使之更全方位地促進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控。
1. 1交叉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學是一門理、工、醫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應用工程技術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解決醫學問題。而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滲透到醫學各領域,如數字化醫學中心,醫學圖像處理及多媒體應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生物醫學信號的檢測與處理。北京大學近年來大力提倡和鼓勵交叉學科研究,不久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與北京大學工學院聯合獲得了985基金資助,在心力衰竭的影像學與生物力學方面進行合作研究;另外還正在與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基礎醫學院及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跨學科研究空氣顆粒物與高密度脂蛋白功能障礙:全球范圍環境暴露的探索性研究,關注環境污染與心血管健康。
1. 2轉化醫學
轉化醫學的核心是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在實驗室與病房(From BenchTo Bedside,簡稱B-B)之間架起一條快速通道。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醫學,是雙向、開放的。實驗室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地應用于臨床實踐;臨床上出現的問題,又能及時反饋到實驗室,進行更深人的研究,是不斷循環向上的永無止境的研究過程。我們的研究團隊前期進行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發現,中國高血壓患者MTHFR-C677T基因與ACEI類藥物的降壓療效及血漿同型半膚氨酸(Hcy)水平相關,TT基因型的Hcy水平高對ACEI的效果更好。針對我國H型高血壓高發、腦卒中發病率高的現狀,我們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了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依葉),從2008年開始開展依葉用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腦卒中預防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亦即中國腦卒中一級預防研究(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CSPPT),人選20 702例MTHFR C677T基因型已知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根據MTHFR C677T基因型分層,層內隨機分為依葉干預組和依那普利對照組,隨訪5年,比較依葉干預組和依那普利對照組心腦血管終點事件的發生率,并分析MTHFR C677T基因多態性對各種終點事件風險以及對藥物療效的預測作用。目前此項研究已經一級揭盲,期待進一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成果。
1. 3整合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
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指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臨床醫學與預防保健的整合是在疾病的上游進行積極地干預,推進疾病的早期預防;臨床醫學和康復的整合是在疾病的下游進行積極地補救,控制疾病的發展和促進功能恢復。我國心血管疾病防治所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危險因素的控制不力。2011年AHA的《心血管病零級和一級預防的價值:美國心臟學會政策聲明》肯定了預防促進健康的深遠意義。我們已經完成的國家十五科技支撐項目冠心病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技術體系的研究,整合了社區、基層醫院及三級甲等醫院的優勢,通過建立完善的人群及患者的注冊管理制度,構建了覆蓋國內主要區域的三級醫院一社區的冠心病綜合防治平臺及區域性合作網絡。期待更有力的冠心病零級預防、一級預防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 4整合人文醫學
僅從生物學角度來考慮健康和疾病,有很大局限性,人們遂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醫學模式。醫學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學,醫者父母心,有時能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心血管疾病多為慢性疾病,相當比例的患者合并焦慮抑郁,在臨床診斷治療之外還需要心理疏導,所以近年有學者提出了雙心醫學。多數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長期的治療和隨訪,這一過程充滿了人文關愛。我們自2006年3月開始建立了冠心病PCI術后隨訪門診,后續逐步建立了心力衰竭、心房顫動、心臟起搏器、高血壓亞專業隨訪門診,由臨床醫生、專職護師床藥劑師、健康管理人員等共同參與和管理。定期進行病情復查、電話隨訪,進行健康教育講座,發放科普手冊,顯著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和治療依從性。
2專科發展需要整合
2. 1內外科聯合,打造專業團隊
胡大一教授數年前提出心臟中心模式,2010年ESC/FACTS提出心臟團隊(Heart team)概念,2011年ACC/AHA頒布PCI和CABCI新版指南均建議臨床醫生遵循心臟專家組意見,對每例無保護左主干或復雜性冠心病患者制定血運重建策略。這些理念構建了嶄新的心血管疾病診治模式。國內部分醫院建立了心臟中心,整合心血管內、外科資源,成效良好。而由介入醫生、臨床醫生、外科醫生、影像科醫生等組建心臟團隊,則能夠為患者制定最優化的診療策略,體現了學科整合的強大優勢。一些大的心臟中心還建立了一站式完成高危復雜心血管手術的雜交手術室,把一些原本需要在不同手術室、分期才能完成的重大手術,合并在一個手術室里,借助全新的復合式手術設施聯合完成。雜交手術室適用于高危心臟大血管疾病、復雜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心瓣膜病、血管外科疾病的內外科聯合治療。
2. 2亞專業和相關專業需要整合
隨著學科的細化,現今心血管病學已經分支到四級學科,比如心內科分為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先天性心臟病介入、高血壓、心力衰竭、心血管危重癥、心血管影像學等亞專業。各個亞專業之間有非常緊密的關聯,在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每一環節,尤其是二級預防階段,各亞專業組應環環相扣共同應對。
2. 3人才需要整合培養
近年醫學專科的過度細化,造成一部分醫生在快速成長過程中缺失了通科培訓和人文培養,這樣的拔苗助長使得他們雖然掌握了一些技術或技藝,但是對患者整體狀態的診斷鑒別和綜合處理能力低下。心血管介入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使有一小部分速成的介入醫生淪為手術匠。近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大力推行的心血管??漆t師考核制度和心血管介入資格考核制度,正是為了規范化培養一專多能、基本功過硬的醫學人才。
3技術發展需要形成整合體系
3. 1心肌梗死的救治需要優化整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患者的救治模式一直是本學科關注的焦點,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的不恰當延遲是影響有效治療的關鍵瓶頸。近年來歐美國家對STEMI治療模式的積極探索,反映了學科的整合趨勢。中國有必要建立區域性的STEMI救治系統(包括院前急救、協調未開展和已開展急診PCI的醫院),和暢通的院前和院內處理流程。急診PCI的開展應規范化,使STE-MI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療。
3. 2整合不同地域的數據
1引言
1.1醫學模式的歷史演變
醫學模式,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關于醫學的理念構架、人們觀察和處理人類健康與疾病問題的理念構架及人類醫藥活動的行為范式。關于醫學的理念構架,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醫學及醫療醫藥活動的根本看法,即醫學本體論;人們觀察和處理人類健康與疾病問題的理論構架,是指醫學本身發展中的認知范式,即醫學認識論;觀察和處理人類健康與疾病問題、從事醫藥活動的行為范式,是指一定歷史時期醫務人員從事醫藥活動的行為范式,即醫學方法論。作為一種模式,上述三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具有特定性、穩定性、結構性、系統性等特征。其中,醫學本體論是其醫學模式的核心部分,即醫學哲學觀對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死亡觀及醫學思想方法、醫學思維方式、醫學實踐方式、醫學行為范式起著決定性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尤其是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模式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我們認為,在醫學史上,醫學模式大體經歷了遠古時代巫術醫學模式、古代自然醫學模式、中世紀神學醫學模式、近代生物學醫學模式和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2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1977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GeorgeL.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實現了對生物醫學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這一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還要研究人的狀態和人所處的環境。醫學必須建立在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改善人的生存狀態,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防病和促進健康。
1.3當今世界的醫學模式
現今時代是生物醫學模式和心理醫學模式交替的時期。生物醫學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就是把人看作為單純的生物或生物機器。機器是由另部件一個個組裝起來的;反之,也可以一個個拆開還原;因此,作為生物機器的人體同樣可以用物理化學的概念還原為物理化學的單體。生物醫學模式最根本的觀點是要求任何疾病都要有生物學上的證據,即要求任何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組織、細胞的形態上找到可以檢測的形態變化或生理生化上的異常。此即莫干尼所說的,凡病均有“病灶”。生物醫學的疾病概念強調的就是病灶。而心理醫學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和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人”字。也即生物醫學注重的是“病”,心理醫學注重的是“人”。心理醫學注重的是心身統一的整體和心身統一的社會實體的人。心理醫學的健康概念包括以下內容:(1)生物機體是完好的;(2)心理是健全的;(3)與社會是協調的。其中尤以后兩條更為重要。心理醫學認為,心理上的失常是最重要的不健康,對社會的不適應是心理失常的最大原因;所以,根據這一健康概念,心理癥(neurosis的另一種命名)將是臨床心理醫學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和重要的防治疾病,心理衛生是預防醫學的重要內容。
1.4現代醫學面臨的新挑戰
1.4.1時代信息化,心理負荷加重20世紀以來,信息量驟增。有人稱這個時代為信息時代。信息時代距離和時間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競爭意識激烈,搶時間、搶速度,意味著經濟效益和利益;意味著進步和前途;甚至意味著“生存”。這既是社會的進步、社會的文明和物質財富的巨大創造和積累,但也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社會壓力,心理和社會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成為心因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因此,如何穩定心態,如何診治心理上的的疾病和保護心理健康以及開展心理衛生工作,如何認識心理的物化和人體潛力、潛能的本質,如何進一步探索、研究、討論這一系列原來是很少有人關注的問題,現在卻成為現代醫學及其重要的課題。
1.4.2人口老齡化問題世界將進入老年社會,這是醫學又一個面臨的不容忽視的新問題。老年既有生理上特點的問題如:衰老和抗衰老問題,更有特殊的以往很少關注過的老年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老年的心理問題與社會問題是密切關聯在一起的。心理衰老(也即精神衰老)是促進、加速生理衰老的重要原因,而心理衰老則與社會問題(主要是社會矛盾)有重要的關系。生物醫學所研究和解決的衰老問題其重點往往放在生物學上的生理衰老,而很少甚至從來還沒有考慮心理衰老的問題?,F在,與生理衰老密切相關的心理與社會問題將成為醫學的嶄新課題。
1.4.3病譜及病譜順位變化近現代的高科學技術對生物性、體因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生物性的致病因子在大量高效藥物及先進預防措施的干預下,得到明顯的控制;好多曾經吞噬過成千上萬人類生命的烈性傳染病,有的已經消滅,有的也近乎絕跡;一般的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顯減少,死亡率顯著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在與心理社會因素明顯相關的心血管疾病、腫瘤、以及心理癥和精神疾患卻在不斷上升。因此,整個人群的疾病譜和病譜順位發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變化。曾經有很高發病率的結核病已被排在第十位以后,而心血管病、腫瘤卻上升到第一、第二位;在某些地區、某些年齡階段的心理癥和精神疾患則幾乎被列為首位而成為常見病和多發病。面對這種情況,單純生物模式醫學的診治手段和藥物幾乎已難以為力。
1.4.4醫學觀念更新存在決定意識。觀念總是帶有時代特征。當醫學的現狀發生變化時,人們不得不檢查一下原有的原理、理論、學說、觀點是否還跟得上時代的發展。一般說來,觀念總是滯后于現實發展,它的惰性相對較大;當時代已經大踏步向前、新事物大量涌現時,人們這時才思考(不得不思考)原有的東西需要更新;這時,新觀念方隨之出現。新醫學模式的誕生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客觀的事實存在所決定。
2分析與策略
2.1我國醫科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p#分頁標題#e#
信息時代最大的特征是“人本位”概念,一切以人為本。人本位貫穿在所有領域。醫學更不能例外。醫學是人的醫學,更突出人本位的重要。只看到“病灶”和“病”,而忽略人,或不重視人,這個醫學就是個落伍于時代的醫學。當前的生物醫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此,所存在的問題、矛盾的根源也在于此??茖W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醫學越來越多地干預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對醫學的最大負面影響就表現在它導致醫學生不重視甚至忽略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屬性。醫生在臨床工作中往往把病人看作是疾病載體,而不是看作一個生了病的人,對人身上的疾病非常重視,全部精力和熱情投入到思考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之中,對病人則持冷漠的無所謂態度,即所謂“見病不見人”。加之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的不斷增強,市場經濟帶來了利益格局的多樣化、分散化,使得我國社會生活領域中出現了多種價值觀、道德觀相互交錯、相互摩擦碰撞的局面。這種道德觀念的交錯與摩擦,正是造成社會道德失范的思想根源。而且這對于需要復雜,情感豐富而不穩定,崇尚個性而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差的大學生群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一些青年從自己所信奉的價值觀、道德觀出發去選擇自己的行為,對社會所提倡的共同價值觀采取否定態度,從而為醫學高校人文教育的開展及強化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以恩格爾等人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主張既要看到“自然的人”,又要看到“社會的人”,對待健康和疾病問題不應只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認識,還要從社會科學特別是心理學和人文科學的角度來認識,從而對提高醫生的知識結構和整體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新的醫學模式向我們表明,不應該把對醫學生的其它素質教育看成是醫學知識之外的額外要求,它們應該是醫學教育本身極其重要的內容,把德育教育與智育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文社會科學本身就是醫學科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不應是醫學院校的附屬,而應成為醫學生的必修課程。醫學的本質是以社會的人為研究對象,救死扶傷是醫生的神圣使命,然而現代醫學院缺乏的正是寶貴的人文精神,現代醫生中有不少因缺乏人文素質而不懂得尊重、理解、關愛和撫慰病人。因此,醫學院校不能再繼續只教給學生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自然科學知識,應該趕快補上醫學滲透交叉的醫學人文科學,我們培養的醫學生不應該只是學到專門醫學知識去診治“疾病”的醫學技師,而更應該是富于人文素養,慈祥可愛的白衣天使。
2.2醫學高校人文教育呈邊緣化傾向
我國長期以來醫學高等教育實行的是過窄的專業教育,片面強調大學生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認識自我。其中包含了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國的醫學院校學生,除了能夠在課余時間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之外,很少有時間和機會接觸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和接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筆者認為我國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弱化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點:(1)人文學科的選修課比例不適當;(2)不能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3)我國醫學院校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茖W是求真,但科學不能保證其本身方向正確??寺〖夹g的出現及運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單純的醫學科學技術問題,但絕對不能應用于人類社會,因為它是缺乏人文導向的反倫理、反人類現象。
2.3在醫學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位醫學院校的醫學生,畢業后足不出戶,沉浸在做實驗、練技術的追求之中,為了練習嫻熟的手法竟到了忘我的境界。按理說,這個醫學生的精神值得贊賞,但是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單純追求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技術素質固然是一位醫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無論技術有多好,也只能成為局限于本專業狹窄領域的單向型專家。而要成為專業技術素質和人文素質兼備的全面發展的學者型人才,在教學理念與教學環節上,注重人文修養與人文環境熏陶至關重要。政治課不是說教課,應與時俱進,根據現實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為醫學生搭建培養人文關懷情感的教學整體環境,彌補他們在人文關懷情感上的缺失。醫學專業最早把人當器物研究,包括對各種疾病的研究,后來發展到新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人作為社會人、整體人來看,人的疾病不單純是機體因素,還有環境、工作壓力、情緒使然,新型的疾病被稱為心身疾病。以治病為對象,只診病不看人,桎梏了醫學的整體發展,當前強化醫學教育的人文底蘊,非常緊迫。在掌握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自然科學技術方法的同時掌握人文科學方法,是未來醫學教育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加強醫學人文科學教育。首先,要加強對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醫學教育的人文底蘊的研究和宣傳;其次,加快醫學教育改革的步伐,體現醫學人文科學性質和強化醫學教育,人文底蘊應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最后,還要加強醫學人文知識分子隊伍建設。
2.4關于醫學院校開設人文教育學科的幾點構想
醫學院校人文教學的學科設置,一般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醫學哲學、醫學史為代表的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醫學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其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醫學科學家提供支持。二是以醫學倫理學為代表的學科,其中包括生命倫理、高新技術應用中的倫理、生態倫理等,主要任務是幫助醫學生如何做一個好醫生。三是以醫學社會學為主的學科,其中包括醫生與病人、醫學與法、衛生保健政策、衛生經濟學、醫患溝通技巧等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幫助醫學生處理好醫療保健服務中的種種社會問題。根據這一設想,當前我國醫學高校宜以以下七門學科為主要人文學科: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法學、醫學史、衛生經濟管理學、醫學社會學、醫患溝通技巧,此外還應該包括音樂、美術、文學、美學、歷史、哲學、語言學等方面的課程。課程只是載體,通過課程來實現培養目標,塑造人文精神。課程設置要堅持采取必修課、選修課和公選課相結合的形式。重視人文課程是必要的,但人文精神的培育絕不是單純通過課程設置來實現的,醫學基礎課和專業課同樣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責任。因此加強師資隊伍的人文精神培育尤為重要。要把人文教育貫穿到整個教育過程中,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將人文關懷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傳授醫學知識與傳播人文精神結合起來。許多醫生在工作初期大都胸懷任愛之心,惻隱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醫生對病人的關愛逐漸淡化,道德觀念和價值倫理偏離。應該看到帶教老師的語言、行為、儀表、態度、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人文教育不單純是培養高素質醫學生的需要,還應成為臨床醫生繼續教育的內容之一。#p#分頁標題#e#
3結論
關鍵詞:血清蛋白質組學;中醫證本質;證候標志物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0)01-0088-03
Discussion on the Serum Proteomics Applied to Research Essence of TCM Syndromes
ZHAO Haiyan 1,GUO Yong2
(1.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2.The First Clinical Medicin Schoo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Abstract:Differential markers of TCM syndromes presented as specific proteins in TCM syndromes. Serum proteomics was one important part of systems biology. In 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study of TCM syndromes with the technology of serum proteomics, we proposed our own viewpoints as follows: the markers and the essence of TCM syndromes could be found out by studying in animal model of TCM, TCM clinical syndromes, and, application of prescription-syndrome.
Key words:serum proteomics, essence of TCM syndrome, markers of TCM syndromes
中醫臨床的精髓是辨證論治與整體觀,以辨證論治為治療的指導核心,是論治的前提與基礎;治療講究“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處方用藥隨證而定,隨證而變。中醫的不同證候間表象差異的本質是蛋白質。蛋白質組學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整體的角度分析細胞內動態變化的蛋白質組成成分、表達水平與修飾狀態,了解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與聯系,揭示蛋白質功能與細胞生命活動規律[1]。蛋白質組是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動態變化著的整體[2],這和中醫的整體觀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從蛋白質組學角度研究中醫證本質已成為中醫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1 背景
證候是對疾病處于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各方面情況病理概括。中醫證本質的含義是指證發生發展的物質基礎,這些物質決定著證的發生發展之動態變化過程,是在證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特殊物質群[3]。
證本質的研究始于上世紀50年代,隨著研究的廣泛深入開展,發現某些檢測指標可重復性差,與臨床證候相關性并不明顯,對中醫臨床辨證的價值十分有限[4]。因此有許多學者認識到從探討整體功能關系失調方面入手可能是中醫證本質研究的最佳途徑[5]。蛋白質組學的興起,為這種整體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檢測手段。
蛋白質組的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亞Macquarie大學的Wilkins等[6]于1994年提出,指“一個細胞或一個組織基因組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蛋白質組學則是在蛋白質組整體水平進行研究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策略有表達蛋白質組學和功能蛋白質組學。由于功能蛋白質組學是將疾病的整個過程視為一個黑箱而只著眼于與疾病相關的差異表達蛋白質[7-8],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
血清蛋白質組學是指研究選定的目標血清中表達的全部蛋白質,在建立正常蛋白質表達圖譜(protein expression map,PEM)的基礎上,尋找其差異蛋白質點,鑒定疾病相關蛋白質,進而研究其結構和功能,為研究重大疾病病理生理學機制、早期診斷的特異性標志物、藥物作用靶點等開辟新的途徑[9]。
血清蛋白質具有獨特的性質(蛋白質組成、結構形式極端復雜而且蛋白豐度差異巨大)、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及研究意義[10],被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織(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列為首批實施的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11]。目前,Chan等[12]一共識別了1444種蛋白質,并構建了共用的人類血清蛋白質數據庫。
血清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流程大體可分為分離、鑒定、分析三步。質譜技術是蛋白質鑒定的核心技術。二維凝膠電泳結合質譜技術(22DE2MS) 是目前疾病相關血清蛋白質組研究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技術[13]。經過質譜分離后,對獲得的差異蛋白質組可以利用數據庫檢索對蛋白質進行鑒定及功能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學的方法進行比較研究。
中醫證本質研究最終目的是尋找證候標志物,它的升高或減少能顯著地提示相應證候的出現或消失。疾病標志物常常是在疾病過程中由機體分泌到血漿/血清中的低豐度蛋白質[14]。因此在中醫臨床辨證的前提下,可以借鑒血清蛋白質組學對疾病標志物的研究來找到證候標志物。
2 血清蛋白質組學在中醫證候研究中的應用
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的應用方面,中醫證候模型是利用動物的某些生物體表特征來模擬人體證候特征的一類生物表征模型,以此來詮釋中醫理論和評價中藥療效[15]。許多專家在此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鐘小蘭等[16]以束縛制動法制備肝郁證大鼠模型,發現具有明顯表達差異的蛋白質6個。顏永平等[17]分析高血壓肝陽上亢證大鼠與正常大鼠下丘腦的差異蛋白質,有18個蛋白點的表達隨著造模后時間的延長有向正常水平恢復的趨勢。苗蘭等[18]發現氣滯血瘀證大鼠血清與正常大鼠相比有1個蛋白質下調,5個蛋白質上調,1個蛋白表達缺失,推測氣滯血瘀證的形成可能與這些差異蛋白點相關。
中醫臨床證候方面,在以病統證的角度研究中,熊新貴等[19]研究發現其中的5個蛋白質可能與高血壓腦出血肝陽化風證發病過程相關;在異病同證的方面,譚秦湘等[20]選取抑郁癥、經前期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按照辨證標準診斷為肝郁證患者各100例進行研究,發現12個差異蛋白質點,其中spot73僅在正常組中表達,spot71僅在3個肝郁證疾病組中表達,另外的10個點均在3個肝郁組表達上調;單證方面,劉希成[21]等應用蛋白質組學技術比較了老年腎陽虛患者與健康對照組的血清樣本,發現有10種在腎陽虛血清異表達,有6種在健康對照組異表達;在方證結合的應用方面,可將某一證候動物模型在相應方劑治療下機體所發生的物質變化視為該證候的物質基礎,因為正是該方劑在機體內發揮其藥理作用過程中糾正這些物質后,才使該證候的臨床癥狀得以緩解甚至完全消失[22]。苗蘭等[23]用復合因素制作大鼠氣滯血瘀證模型,發現模型組大鼠血清與正常組相比有1個蛋白質下調,5個蛋白質上調,1個蛋白表達缺失,而給予血府逐瘀湯后可改善這些改變及缺失的蛋白質的表達水平。
3 展望
在血清蛋白質組學研究中醫證本質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3.1 中醫證候元素方面
證候元素是構成是中醫證候的最基本單位,體現了不同證候的最基本證候組成,亦稱單證或基本證候。復合證候是由證候元素組成的復合體。規范和統一證候的診斷標準首先要從中醫證候元素入手研究血清蛋白質組學,能較容易產生證型血清蛋白質組學的標準化、定量化,再擴展到復合證候的標志物研究。
3.2 病證結合方面
要提倡病證結合,才能提高證候研究的客觀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巴‘愔巍?、“異病同治”是中醫的重要觀念,因此要研究不同疾病、相同證候的血清蛋白質組的共性和差異,也要研究相同疾病,不同證候的血清蛋白質組的共性和差異。
3.3 方證相應方面
應著力開展得到公認的一方一證尤其是名方一證的研究。方證相應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環節,是指一個方劑的功效與方劑內的藥味及配伍關系與其所對應的“證”之間存在高度的統一性和針對性。因此,可對方劑干預下的證候前后差異的蛋白質進行研究,以提取證候標志物。
3.4 建立數據庫方面
廣泛建立健康人群與中醫證候動物模型血清蛋白質組學數據庫。但同時動物模型存在難以避免的缺點[24],而血清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對象取材于人的血液,易于搜集,可建立健康人群中醫證候血清蛋白質組學數據庫,創立有效的資源共享機制。
3.5 系統生物學的整合
系統生物學的技術平臺為組學,即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學、表型組學和計算機生物學等[25]。這與中醫學整體觀念極其統一,正如陳竺院士指出[26]:“系統生物學是21世紀醫學和生物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中國傳統醫學的深厚積淀,為發展系統生物學,并將其與現代醫學緊密結合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客觀條件?!?/p>
在中醫證候的研究上,整合系統生物學的方法,應用更有效的分析方法和統計軟件,密切結合中醫學的特點,建立廣泛的血清蛋白質組學中醫證候數據庫,有可能給中醫證本質的研究帶來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Fields S. Proteomics in genomeland[J].Science.2001, 291(5507):1221-1224.
[2] Nowak R. Entering the postgenome era[J].Science.1995,270:368-369,371.
[3] 申維璽.論中醫證本質的科學內涵[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 (6)∶410-414.
[4] 吳元勝,朱華宇,羅國維,等.證候研究是實驗中醫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中醫藥學刊, 2003, 12 (8) : 1296-1298.
[5] 李翠娟,煙建華.證本質研究的新思路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4,10(11):28-30.
[6] Wilins M.Government backs proteomic proposal[J]. Nature, 1995, 378:653.
[7] Hanash S. Disease proteomics[J]. Nature,2003, 422(6928): 226-232.
[8] Kraemer K H. From proteomics to disease[J]. Nat Genet, 2004, 36 (7): 677-678.
[9] 廖秋林,陳曉東,丁彥青.血清蛋白質組學技術及研究進展[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8,24(2):402-407.
[10] Anderson NL, Anderson NG .The human plasma proteome: history, character, and diagnostic prospects[J]. Mol Cell Proteomics, 2002,1(11):845-867.
[11] Omenn GS. The 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Plasma Proteome Project pilot phase: reference specimens, technology platform comparisons, and standardized data submissions and analyses[J]. Proteomics, 2004, 4(5):1235-1244.
[12] Chan KC, Conrads TP, Hise D, et al. Analysis of the human serum proteomics[J]. Clinical Proteomics ,2004,1:101-226.
[13] Pieper R , Gatlin C L , Makusky A J , et al.The human serum proteome: Display of nearly 3700 chromatographically separated protein spots on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gels and identification of 325 distinct proteins[J].Proteomics , 2003 , 3 (7) : 1345-1364.
[14] Petricoin EF, Paweletz CP, Liotta LA.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proteomics pattern diagnostics[J]. Mammary Glung Biolneoplasia,2002,7:433-440.
[15] 田金洲,王永炎,時晶,等.證候模型研究的思路[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11):18-21.
[16] 鐘小蘭,呂志平,錢令嘉,等.肝郁證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質組的差異表達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06,21(7):399-401.
[17] 顏永平,易振佳,李煒,等.高血壓大鼠肝陽上亢證的下丘腦雙向凝膠電泳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 2006,8(3):330-333.
[18] 苗蘭,潘映紅,任建勛,等.氣滯血瘀證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質組學初步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雜志,2008,14(2):106-107.
[19] 熊新貴,梁清華,侯俊良.高血壓腦出血肝陽化風證與肝陽上亢證患者血清蛋白質組學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 2007,14(6):1649-1652.
[20] 譚秦湘,呂志平,鐘小蘭,等.肝郁證辨證與相關蛋白關系初步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2):157-158.
[21] 劉希成,梁恒,田真,等.腎陽虛證候的人血清比較蛋白質組學分析[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2007,23(7):592-599.
[22] 張杰.利用方證相應學說探尋中醫證的物質基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11):3-5.
[23] 苗 蘭,潘映紅,任建勛,等.血府逐瘀湯對氣滯血瘀證大鼠血清蛋白質組表達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08,14(4):24-28.
[24] 鄭小偉.中醫動物模型的研制方法與評價[J].中國醫藥學報,1999,14(5):57
一、疾控中心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電子檔案缺乏規范化管理。為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速,逐步落實“存量數字化、增量電子化”的發展戰略要求,積極推進檔案數字化建設,應用檔案管理系統,全面提升數字檔案的管理工作層次、管理工作水平。我國疾控中心也在不斷建立中心局域網絡管理系統,應用檔案管理系統,各科室應用辦公自動化管理系統,提升中心數據信息的管理水平。但在中心局域網環境下,各科室OA系統與檔案管理系統并未形成統一的網絡系統,各科室數據信息仍需手工錄入,并未實現自動歸檔。檔案室雖然應用檔案管理系統,但只能實現文件級目錄的檢索,并未實現全文檢索。而對于原基礎條件下保管的紙質檔案,并未實現全部的數字化歸檔。另外,中心檔案室電子檔案的備份程度也較低,如遇突發事件,極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電子檔案開發利用程度較低。檔案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檔案的利用,為了實現更廣范圍內的資源共享。疾控中心檔案室藏豐富檔案信息資源,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和社會價值。但現階段疾控中心檔案室仍停留在“上門查檔”的被動查檔階段,提供較為簡單的檔案復制、查閱等檔案服務。而對于電子檔案的檢索服務,也僅限于以文件題名、形成者、年代、案卷號等為關鍵詞的檔案目錄檢索。另外,檔案的編研水平也較低,僅有少量的編研成果。因此,疾控中心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業務檔案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實現其所具有的價值。
二、對疾控中心檔案管理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電子檔案的規范化管理。隨著疾控中心數字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電子檔案的日益增多,實現對電子檔案的規范化管理勢在必行。疾控中心在應用電子檔案管理系統的基礎上,要不斷實現與疾控中心各科室業務管理系統的有效銜接,實現從“源頭上”對業務數據的有效管理,而且各業務系統產生的電子檔案要可實現自動歸檔,以減少人工錄入成本以及信息錯誤。同時,疾控中心檔案室也應按照國家檔案局的《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范》進一步規范電子文件的歸檔流程、數據標準,實現中心電子檔案的統一歸檔,實現各科室業務系統的有效對接。而對于“存量”部分的紙質檔案,疾控中心還應不斷實施數字化建設。對于紙質檔案的數字化,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斷加強硬件設備的建設,配齊掃描設備、存儲設備、計算機設備等。其次,檔案室人員要熟練應用檔案信息化的加工設備,提高數字化加工水平。另外,在此基礎上也可選擇“外包”的形式,選擇第三方責任公司進行中心檔案的數字化加工。
對于疾控中心電子檔案備份程度低的問題,疾控中心要建立電子文件安全保障體系。首先,在本地備份的基礎上,實現異地備份,以避免突出事件所引起的不可挽回的損失。其次,實現對電子檔案的分級管理,設置不同的管理權限,以實現資源的利用安全。再次,要加強對電子檔案的安全加密,防止黑客入侵;另外,對于上網的電子檔案信息要進行嚴格的審核,以防止重要信息外泄。
(二)提升電子檔案的開發利用水平。疾控中心檔案室針對電子檔案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的問題,一方面要以中心資源為依托,以歷年疾病預防控制數據為分析對象,從業務檔案入手,開展編研工作。對此,中心檔案工作人員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檔案編研專業知識,還要全面了解中心的各項業務工作,積極爭取與各業務部門合作,共同完成對中心各項年度業務知識的匯編;另一方面,要選擇多樣化的電子檔案利用方式,對內以中心局域網為依托,在電子檔案目錄檢索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程度上的全文檢索,以及對電子檔案全文的下載、打印、傳輸、共享;對外可選擇以網站的形式,面向公眾提供一定的疾病預防知識。另外,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終端應用的普及,疾控中心也可以選擇以“兩微一端”(微信、微博、APP)為載體,移動傳播現已公開的疾病預防控制知識,使公眾隨時隨地得在線獲取,以提升自我保健和防護的能力。
【關鍵詞】 中醫
中醫學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華和特色。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證”一直是中醫藥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由于受現代醫學模式的影響,首先開展的是證本質的研究。但是,隨著證本質研究的深入,暴 露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中醫證候概念的不確定、證候術語的不規范及證候診斷標準的不統一等等,使中醫證本質研究的結果發生了偏差,影響了中醫的學術交流和中西醫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叉滲透,使得中醫學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與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提出了“證候規范化研究是證本質研究的前提與基礎,是中醫學向現代化和科學化邁進的先決條件”的觀點。正如“中醫證候規范”課題的負責人之一施奠邦[1]曾指出的:中醫證候規范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中醫證候診斷的規范化、標準化,最終在科研、醫療及教學工作中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圍繞“統一的標準”,學者們開展了基本證型規范、復合證型規范和病證結合證型規范等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經過規范后的一系列證候診斷標準在學術界并未達成共識,長期以來證型繁雜、標準不一的混亂狀況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1)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的思路與方法還不夠成熟和完善;(2)研究只停留在證候的靜態水平上;(3)四診資料未能實現客觀化;(4)證候概念及其專業術語沒有得到規范統一;(5)研究缺乏統一規劃、系統設計等等。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對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的思路與方法作進一步的分析探討。
1 病證結合及以方測證是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中醫認為“證”是病的某一階段的主要矛盾的概括,它受病的基本矛盾的干擾,兩者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證候診斷離不開具體疾病的診斷,證候診斷的規范化研究應采用病證結合的研究思路,這樣才能對疾病過程中各個發展階段的證候作出正確的診斷,才能將中醫的證候演變規律更清晰地凸現出來。由于相對于中醫學病名而言,西醫學病名往往診斷明確,機制比較清晰,所以應選擇西醫診斷明確,而中醫治療有優勢,又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采用西醫辨病,中醫辨證,以病為經,以證為緯,病證結合的研究思路。“方”與“證”密切相關,方由證立,證隨方名,方能測證,證能驗方。很多有效的經方、名方是結合了中醫理論精華和長期臨床實踐經驗配伍而成,與其特定的證候有較明確的對應關系。而且,臨床療效是臨床醫學的核心和關鍵問題,證候分類在一定程度上應建立在方劑療效觀察的基礎上,通過以方測證還可以對“證”進行動態的研究。所以,有課題組提出“以候為證,以象為素,病證結合,方證相應,是建立辨證方法新體系的依據”[2];也有學者提出“圍繞證候病機及其與疾病和方劑的相關性這一中醫證候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突出中醫學思維特征與現代科學設計融合的研究思路,以方劑干預治療效果作為比較參照系統,基于中醫以方測證的逆向思維的認‘證'方法,不斷積累、完善,由此構建出具有堅 實臨床科學基礎的證候標準,應該是病證結合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3]。但是,近10多年來,由于對“方證相對”的理解存在歧見,故有學者提出“以方測證”作為一種證候研究的方法并不可行。有的認為:每個湯方都有相對應的證,只要有此證即可用此湯方,常稱為“湯證”,湯證(方劑辨證)不同于八綱、病因和臟腑辨證,是指以湯辨證,相符即可應用,其實質是找出湯方的適應證[4]。有的引用柯韻伯《傷寒來蘇集》的話說:“合是證便用是方”,即某證只能用某方,某方只能治某證,處方用藥必須與病證對應,才能取得最佳的臨床效果[5]。這種觀點后來被研究《傷寒論》的學者們繼承下來,被概括為“有是證用是方”。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們認為“方證相對”及“以方測證”不能對“同證異方、同方異證”的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應改稱為“方證相關”。還有學者認為“方證相對”應理解為“對癥治療”、“方病相對”等等。朱邦賢教授在分析上述觀點后則提出,中醫所講的“方證相對”是指方劑的藥物組成與配伍,與其主治病證所內寓的基本病機具有高度的針對性或相關性[6]。應當明確的是,“方證相對”中的方證或湯證,是指某方與某一特定病證間所存在的直接對應的主治關系,這一關系是建在該方內涵的“理”(該組方所針對的基本病機)和“法”(根據基本病機所確立的治療大法或具體治則)之上的。筆者是這樣認為的:“方”與“證”密切相關,如朱教授所述兩者是通過理與法相關聯,但由于關聯的程度不同,可以是多方對應于一證,也可以是一方與多證對應,其對應的程度取決于臨床療效,所以,根據臨床療效可以求得最佳對應的方證,以最佳對應的“方”來測最佳對應的“證”,這是目前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2 在文獻調研、專家咨詢及病例回顧的基礎上,遵循臨床流行病學原則,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前瞻性研究,運用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對證候診斷標準進行系統評價和完善,是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的重要途徑
早期的中醫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是以文獻調研與專家咨詢為主要途徑。所以,由此而建立的證候診斷標準必然會受到醫者水平、學術流派等影響,出現標準之間互不相同的現象。臨床流行病學的核心內容是設計、衡量和評價(design, measurement, evaluation, DME)。它把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強調在臨床醫學研究中應用科學的方法學,強化科研設計,排除各種偏倚和干擾因素的影響,確保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所以,為提高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和準確性,應在文獻調研、專家咨詢和病例回顧的基礎上,遵循臨床流行病學的原則,開展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的臨床研究。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則強調從系統研究中獲取證據,并重視臨床實踐中個人經驗與系統研究中獲得的科學證據相結合,對患者個體做出合理的臨床醫療決策,是臨床流行病學和現代信息學與臨床醫學結合的典范。賴世隆教授[7]評價說:“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是當今醫學界公認的進行臨床研究最為科學的方法學?!彼?,應該運用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對證候診斷標準進行系統評價和完善,包括對證候診斷標準建立方法和研究質量、診斷標準的診斷效能和診斷標準在臨床應用中的系統評價[8]。但運用EBM與DME方法時需要克服樣本量大,時間周期長等困難,解決出版偏倚(發表偏倚)、倫理和資金等問題。
3 加強四診客觀化研究,在系統生物學的引領下,開展組學研究是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的重要環節
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以經驗為基礎的中醫學缺乏還原論的研究方法。所以,它無法解釋系統內部的組成成分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不能對信息進行量化。因此,必須將中醫思辨性的經驗描述和宏觀性概括過渡到高層次的分析與綜合相結合,這是中醫學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實質是解決客觀化與定量化問題[9]。
3.1 加強四診的客觀化研究 中醫“證”是對臨床信息進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概括性結論。這個結論能否反映疾病的本質,關鍵在于通過四診所獲得的信息資料是否準確、真實和科學,以及醫生分析、綜合的思維結果是否合乎疾病發展的實際。受古代條件的限制,醫生只能依據感覺器官,通過望、聞、問、切來獲取臨床信息。所以,信息收集過程中主觀性很大,影響了研究結論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加強四診的客觀化,學者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利用內窺鏡、顯微鏡、現代影像技術等擴展醫生望診的范圍和深度;研制了多種舌診、脈診儀器,使人們通過儀器“望舌”、“切脈”時能直接讀數,定性、定量地進行分析;利用先進的化學技術,對氣味進行分離研究;嘗試制定問診方案與步驟,使問診科學化、程序化等等。但研究與臨床實際應用還有很大的差距,如研制的舌診儀、脈診儀獲取的信息量不夠,欠靈敏;有些四診信息,如病人的感覺,本身就是病人的一種主觀體驗,很難利用儀器設備來測定等等。所以,如何借助現有的科學技術來客觀地采集分析中醫臨床信息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3.2 在系統生物學的引領下,開展組學研究 宏觀辨證是中醫的傳統辨證方法,它是根據“知內揣外”、“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觀點來認識和診斷疾病的。從理論上說在宏觀辨證的基礎上,慎重地選用一些現代醫學的微觀指標可以使中醫證候診斷由定性轉變為半定量或定量,從而提高其客觀性,并且,拓寬和加深傳統“四診”的視野,豐富辨證論治的內涵,為中醫在“無癥可辨”的情況下提供一定的辨證依據。為此,現在及以往的中醫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是采用西醫還原論的研究方法,從整體、細胞、分子水平,從理化、免疫、代謝、微量元素等方面來篩查與中醫證型相關的微觀指標,分析其內在的相關性;研究同一疾病不同證型的微觀指標的異同,不同疾病同一證型的微觀指標的異同,來尋求中醫“證”的共性與個性指征;對證型的主要癥狀的特征進行現代醫學闡釋等等。但研究結果只發現某些指標與某些病證有某種相關性或提示性,相關的程度及提示的準確與否并不清楚。而且,隨著研究的廣泛深入,很多指標的特異性逐漸被否定,許多觀察指標隨著觀察者的不同而出現矛盾的結果。由此可見,采用西醫的還原論方法來研究中醫,則中醫的整體性和個體化診治的特點就會被破壞,反而阻礙了中醫的發展。因此,今后不宜再把尋求診斷某一證型的特異性指標作為研究重點,而應該從多層次、多角度來研究某證型的指標群。 有研究認為參考現代心理學行為功能量化及生命質量量化等評分方法,可以對癥狀、體征進行等級積分,對證候辨證進行半定量化的分析[10];通過對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分級記分,采用相加計數法、累積記數法、分類記數法等方法進行指征積分的記數,然后根據指征的出現率和指征積分數的高低,并適當考慮臨床實際,對證候進行計量診斷。還有學者在半定量的同時引入統計學權重的概念[10],經過統計學處理,以不同權重來反映不同癥狀體征的主次,又以不同積分反映癥狀體征的輕重程度變化,對證候進行定性與定量(等級)相結合的計量診斷。但目前的這些研究思路與方法都無法真正實現證候的量化診斷。系統生物學由Leroy Hood 創立,是研究一個生物系統中所有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質等)的構成及在特定條件下這些組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新興學科。生命科學的研究重點已經開始從還原論研究轉向系統論研究,系統生物學的發展將引領醫學進入新的疾病診治模式,推動醫學進入預測醫學、預防醫學和個體化醫學的新時代[11]。中醫學的整體觀、治未病觀、辨證論治和方劑配伍等理論與系統生物學的意旨具有相通之處。錢學森曾說:“系統論是還原論和整體論的辯證統一?!彼?,系統生物學的發展可以彌補中醫的缺陷,中醫證候研究應在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的引領下,綜合數學、信息科學和生物學等多學科知識,在基因組、 mRNA組 、蛋白質組和代謝組等各個層面開展組學研究,通過數據的整合,來建立證候的診斷模型,精確、量化地預測證候[12]。
4 數據挖掘技術及計算機智能的發展為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數據中提取出潛在的、有價值的知識(模型或規則)的過程,也稱為數據庫中的知識發現。中醫證候和證之間沒有明確的函數關系,只能在大量的文獻資料及臨床資料中進行數據挖掘。數據挖掘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和方法很多。
4.1 引入復雜性科學理論對證候進行降維升階處理,尋找證素應證組合的演變規律 中醫證候涉及復雜生命現象的功能、整體和動態層面,它具有典型的開放性、層次性、涌現性和高維性特征,所以,中醫證候診斷系統是一個非線性的、多維多階的、可以無限組合的復雜巨系統。引進復雜性科學理論,通過證候的降維升階處理則能解決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和非線性關系。張志斌等[13]由此而提出建立辨證方法新體系的設想,即通過證候要素的提取,將復雜的證候系統分解為數量相對局限、內容相對清晰的證候要素,然后通過各證候要素間的組合、證候要素與其他傳統辨證方法系統的組合等不同的應證組合方式,使辨證方法體系不再是各種具體證候單純聯系組合的線性平面,而具有復雜的多維多階立體交叉的非線性特征。如1991年列入國家科委科技攻關項目的“中風病證候學與臨床診斷的研究”課題組所建立的“中風病證候診斷標準”,就是一個降維升階工作的較好范例[14]。目前這方面研究還僅僅局限于臨床具體病種,需要加強中醫證候臨床研究與基礎研究的合作。
4.2 引入模糊數學與粗糙集理論 模糊數學的創始人查德曾指出:當系統的復雜性日益增長時,找出系統特性的精密而有意義的描述的能力將相應降低,直至達到這樣一個界限,即精密和有意義(或適當性)變成兩個互相排斥的特性。中醫作為一個復雜系統,其證候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的表現可以是典型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證候表現卻是不典型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亦有學者認為“證”是一種模糊集合元,主要表現為:證的有些癥狀其性質、狀 態是不能精確斷定的,“證”所包含的內容與各個癥狀所包含的內容,不是一個簡單的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而是一個統一體與個體之間的集元性關系[15]。所以,根據模糊數學的原理,認為“證”是一個模糊概念,可以使用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來刻劃,進行量化分析,確定“證”的模糊集合中某些癥狀隸屬于某證的程度,從而建立起“證”的數學模型[16]。粗糙集理論是繼模糊數學理論之后的又一種處理不精確和不確定問題的數學方法。它是波蘭學者Z. Pawlak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近年來,已有學者嘗試將粗糙集理論引入到中醫證候診斷的規范化研究中,如秦中廣等[17]利用粗糙集理論建立了中醫診斷類風濕的模型。他們還將該方法與模糊數學方法進行了比較,發現前者的診斷正確率遠遠高于后者。隨著粗糙集理論的發展,它還可以與諸如模糊識別、神經網絡等技術相結合。
4.3 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多元分析,即多因素分析,它主要是探討高維數據的內在規律。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通過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癥狀,并根據傳統的辨證理論對每個病人進行辨證,確定為“某證”,然后采用判別分析和回歸分析(常用如Fisher判別方法和Bayes判別、逐步線性回歸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等)建立函數方程,并進行回代檢驗。但這兩種方法都無法消除獲得應變量(Y)值時的經驗性和主觀性;同時還必須基于各變量的作用與其他變量無關,各變量的作用可以疊加這不甚合理的假定前提下;所建立的證候和證之間的關系只是一種簡單線性描述;二者的Y值都只是簡單的A與非A的類別區分,不可能進行輕重程度的等級劃分等。之后有學者提出將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統計方法應用于證候診斷的規范化研究。聚類分析又稱集群分析,可以將隨機現象進行歸類。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可通過尋求少數的幾個變量(或因子)來綜合反映全部變量(因子)的大部分信息。以上幾種統計方法都可以實現證候的降維,有利于疾病證候分類中主、次癥(征)及特征性表現的提取,有利于發現疾病調查群體中各類證候的癥狀、體征的組合及變化規律等等。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再通過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則能簡化和明確對因子的解釋。但是聚類分析在定義指標間或樣品間相似性的度量時存在主觀性,根據空間上的“距離”或形狀上的相似性,對對象(指標、樣本)進行剛性分割,它不能把同一個對象在不同的類別中體現出來,而且,它不能對多邊關聯同時進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要求資料為計量資料,且各主成分之間互不相關,同樣也不可能有癥狀輕重程度的劃分。因子分析則要求“公因子或共性因子”和所有變量均有關系,且是一種線性關系。另外,如何看待舍去的其他成分及特殊因子還需要作進一步探討。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單獨使用上述幾種統計方法都會暴露出諸多不能克服的問題。因此,需要將多種統計方法聯合運用以取長補短,提高結果的可靠性。 但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到底選用哪些多元統計方法,如何進行聯合應用,還在不斷探索之中。
轉貼于
4.4 結構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屬于隱變量分析方法,是近年來在統計領域發展十分迅速的一個分支。它主要是運用統計學中的假設檢驗對有關現象的內在結構理論進行分析。即研究者可根據專業理論知識提供變量間存在的內在關系即先驗關系,應用圖形來表示變量間存在的直接或間接作用,然后檢驗所假設的模型與數據資料的擬合程度。如果擬合優度好,則認為變量間所假設的關系是成立的;反之,則拒絕原假設。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可以將隱變量和直接測變量一并考慮,并且,可以對變量的測量誤差及其方差作出估計。所以,設想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可以建立一種比較客觀的、定量的證候診斷標準,目前正處于試驗階段。
4.5 計算機智能 從復雜系統科學角度來看,證候是建立在廣義癥狀集(包括以四診信息為代表的宏觀子集和以現代生物學特征為代表的微觀子集)上的映射,廣義癥狀之間交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動態演化系統,這類動態系統及其演化過程從理論上說可以通過計算機智能來實現。計算智能(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CI)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來模仿人類和其他生物對非線性、不完全、不精確和不確定的信息進行智能處理的技術,具有良好的容錯性、魯棒性和高精度等綜合技術優勢。計算智能主要包括:(1)用于模仿生物種群進化過程的演化計算,如遺傳算法、演化策略、演化規劃、遺傳程序設計等;(2)模仿大腦思維的高層次結構的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近年來在ANN基礎上還提出了用于中醫證候診斷的神經網絡—— —徑向基函數(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經網絡及基于聚類分析的RBF神經網絡。已有學者通過對基于聚類分析的RBF神經網絡所建立的中醫證候診斷模型的檢驗,驗證了其用于中醫證候診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8];(3)模仿低層次大腦結構的模糊系統。以上這三者都是仿效生物信息處理模式以獲得智能信息處理功能的理論和技術,目標相近而方法各異,將三者交叉組成新系統則能達到取長補 短、各顯優勢的效果。如用神經網絡來構造模糊系統,集中了模糊控制技術和人工神經網絡的雙重優點,擴大了系統處理信息的范圍;又如引入遺傳算法構造綜合性的模糊神經網絡計算智能系統(fuzzy neural networks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 FNNCIS),可以形成與實際問題相吻合的中醫證候診斷決策樹等等。
5 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將是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的發展趨勢
在20世紀80年代末,以錢學森教授為首的一批中國學者在系統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曾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19]。在復雜系統的研究中,通常是科學理論、經驗知識和專家判斷力相結合,形成和提煉出經驗性假設,這些經驗性假設往往難以用嚴謹的科學方式證明,但需要經驗性數據對其確定性進行檢驗,從經驗性假設出發,通過定量方法得到結論,這一過程是一個人機結合綜合集成的過程。中醫學的模糊性、多變性、復雜性及隱匿性決定了中醫證候診斷必須通過多學科的交叉滲透來完成。所以,將綜合集成法運用到中醫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中則能實現把人的“心智”與計算機的高性能結合起來;把人的定性認識,上升到定量認識;把不同層次的知識(科學理論和經驗知識)綜合集成起來;把各種學科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把多種領域的科學知識進行綜合集成;根據復雜巨系統的層次結構,把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統一起來;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綜上所述,證候診斷的規范化研究包括診斷的標準化、客觀化及定量化研究,它除了必須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繼承性等原則外,尚應體現辨證的系統性和發展性,證候的特異性和穩定性[20, 21]。同時還要加強證候概念及專業術語的規范化研究。所以,這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正如沈自尹教授[22]所總結的:“證”的研究難點在于:其一,證是一種功能態的,可以發展,可以轉化;其二,證的概念應用亦較混亂,靈活性大,辨證可因人而異,只有憑醫生的分析概括水平;其三,難以定性、定量,更難以定位。因此,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完善現有的研究思路與方法,中醫證候診斷的規范化研究才有望取得實質性的突破與進展。
參考文獻
1Deng TT. Standard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Guangzhou: Guangdo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0: 9. Chinese.鄧鐵濤. 中醫證候規范. 廣州: 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9.
2 Wang QG. Study of standardization and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from blood stasis syndrome. Jiangxi Zhong Yi Xue Yuan Xue Bao. 2004; 16(5): 5-10. Chinese.王慶國. 以血瘀證為切入點進行中醫證候規范及其生物學基礎的研究.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4; 16(5): 5-10.
3 Liu P, Hu YY, Ni LQ. On establishing comparative reference system for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study from th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ependent therapy.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6; 26(5): 451-45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劉平, 胡義楊, 倪力強. 從辨證論治的思維特征探索證候分類研究的比較參照體系.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6; 26(5): 451-454.
4 Shen ZY. Some ways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Zhong Yi Yao Za Zhi. 1981; (6): 2-5. Chinese.沈自尹. 勤求古訓, 博采眾長, 廣開新路—— —進一步提高中醫水平的若干途徑. 上海中醫藥雜志, 1981; (6): 2-5.
5 Wang YC. Rethinking on the doctrine that treati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by using a specific formula traditionally established for the syn-drome. Beiji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1998; 21(6): 2-4, 7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王玉川. 關于“有是證用是方”的反思.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8; 21(6): 2-4, 72.
6 Chen KX.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Publishing Hous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6: 115. Chinese.陳凱先. 中醫藥發展的思考與探索. 上海: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2006: 115.
7 Lai SL. Key points about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2; 19(4): 245-250.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賴世隆. 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若干關鍵環節的思考.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2; 19(4): 245-250.
8 Zhu Q, Guo XF, Lai SL. Evaluation of along syndrome on TCM syndrome diagnosis standards. Tianjin Zhong Yi Yao. 2006; 23(2): 105-107.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朱泉, 郭新峰, 賴世隆.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的循證評價. 天津中醫藥. 2006; 23(2): 105-107.
9 Chen JX.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Beiji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1; 24(4): 3-8. Chinese. 陳家旭. 中醫證候與辨證體系研究現狀與展望.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1; 24(4): 3-8.
10 Wang J, Yao KW.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 on quan-tized diagnosis of syndromes in TCM and consideration caused thereby. Shi Jie Ke Xue Ji Shu Zhong Yi Yao Xian Dai Hua. 2003; 5(5):10-13, 78.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王階, 姚魁武. 中醫學證候量化診斷研究現狀與思考. 世界科學技術—— —中醫藥現代化. 2003; 5(5): 10-13, 78.
11 Weston AD, Hood L. Systems biology, proteomics, and the future of health care: toward predictive, pre-ventative,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J Proteome Res. 2004; 3(2): 179 -196.
12 Shen ZY. Study on systematic biology and syndr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5; 25(3): 255-258.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沈自尹. 系統生物學和中醫證的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 25(3): 255-258.
13 Zhang ZB, Wang YY, Feng J. Modern study of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s: a review. Zhongguo Zhong Yi Ji Chu Yi Xue Za Zhi. 2005; 11(9): 641-644, 649. Chinese.張志斌, 王永炎, 封靜. 現代證候規范研究述評.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5; 11(9): 641-644, 649.
14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 of Encephalopathy Emer-gency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draft for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diagnosis criteria of stroke. Beiji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1994; 17(3): 64-66. Chinese.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 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4; 17(3): 64-66.
15 Jiang LS. The ideas and methods in studying the syn-dro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Zhong Yi Za Zhi. 1991; 12(2): 1-5. Chinese.蔣力生. 中醫“證”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云南中醫雜志. 1991; 12(2): 1-5.
16 Jiang LS. The ideas and methods in studying the syn-dro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tinuation). Yunnan Zhong Yi Za Zhi. 1991; 12(3): 1-8. Chinese.蔣力生. 中醫“證”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續). 云南中醫雜志. 1991; 12(3): 1-8.
17 Qing ZG, Mao ZY, Deng ZZ. The application of rough set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rheumatic arthritis diagno-sis. Zhongguo 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Bao. 2001; 20(4): 357-36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秦中廣, 毛宗源, 鄧兆智. 粗糙集在中醫類風濕證候診斷中的應用.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2001; 20 (4): 357-363.
18 Li JS, Hu JL, Yu XQ, et al . A research on RBF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clustering analy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syndrome diagnosis. Zhongguo Zhong Yi Ji Chu Yi Xue Za Zhi. 2005; 11(9): 685-687.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李建生, 胡金亮, 余學慶, 等. 基于聚類分析的徑向基神經網絡用于證候診斷的研究.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5; 11(9): 685-687.
19 Meng QG, Wang YY, Dai RW. Exploring the study of standardization of systematic and complicated syn-dro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Yi Yao Xue Kan. 2003; 21(12): 2015, 2025. Chinese.孟慶剛, 王永炎, 戴汝為. 系統復雜性的中醫證候規范化研究探析. 中醫藥學刊. 2003; 21(12): 2015, 2025.
20 Xu T, Wu CY. Speculations on standardization of TCM spleen system syndromes. Nanji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Zi Ran Ke Xue Ban. 2002; 18(5):264-265, 26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徐濤, 吳承玉. 中醫脾系證候的規范化研究思路與設想.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18(5): 264-265, 269.
柯云峰:船大好出海
對于新醫改的影響,大參林連鎖藥店有限公司董事長柯云峰有這樣的判斷:“普藥銷售約占藥店總銷售額的30%~50%,如果按照新醫改的征求意見稿來執行,那么對藥店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藥店占OTC市場的份額本來就比較小,只占30%,‘零差率’、基本藥物制度等措施的實施會使藥店的一部分OTC份額轉向社區衛生醫療機構,藥店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殘酷?!?/p>
柯云峰首先分析了藥店面臨的嚴峻局面,接著指出,藥店必須提高生存能力,搞多元化經營,經營重點向保健品、化妝品、參茸等轉移。從日本、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藥店發展歷程來看,多元化是必然趨勢,屈臣氏的方向是中國藥店必走之路,將來會出現許多像7-11便利店的藥品小超市。不過目前中國藥店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消費群體還沒有形成,比如藥店的化妝品消費就很有限。
雖然形勢不容樂觀,但柯云峰認為,也許會有一部分藥店退市,不過藥店行業永遠都會存在。他表示,目前新醫改的具體配套措施還在制定之中,政策沒有明晰,大參林的開店步伐會謹慎一些,更注重選址的質量,“如果未來走多元化道路,門店要有容納這些產品生存、競爭的空間?!?/p>
談到大參林正在力推的上市大聯盟,柯云峰信心十足:“只有整合藥店的資源,才能增強競爭力,就好比船大好出海。我們的目標是用3~5年的時間,把加盟的藥店捆綁上市。金融危機是‘危’和‘機’的統一,有的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因資金鏈斷裂而出現問題,對于有品牌、實力強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并購的好時機。我們的并購方式和別人不同,只是并購一部分股份,通過資金、技術的輸入,使加盟者成為區域的龍頭企業,這種合作方式對雙方來說都更安全?!?/p>
在金融危機沖擊下,由于民工返鄉,東莞、深圳部分藥店的經營出現困難。柯云峰說,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金融危機一般有2~5年的周期,接下來企業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但他同時也指出,這對大參林是一個發展的好時機,例如不僅房租降了,店址也比以前容易找了。
梁永強:多元化是必經之路
新醫改方案的實施將會對2009年的藥店發展帶來什么影響,開心人(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梁永強做了這樣的判斷:“由于目前我們只見到方案的大綱,相關的系列措施還沒有出臺,再加上政策落實也不會立即見效,所以,我想對目前的藥店經營現狀和市場格局影響都不會太大?!?/p>
梁永強指出,新醫改方案里明確基本藥物“定點生產、集中采購、統一配送”和“零差率”銷售,肯定會影響零售藥店的整個市場份額,尤其是基本藥物和“零差率”這兩個政策,最終都會在社區醫療網點體現出來,而社區醫療網點的大量建設則一定會分流藥店的顧客群。因此,不少藥店開始搞多元化,加大日用品的經營占比,作為和社區衛生中心差異化競爭以及吸引消費者的新的經營方向。
“這種模式是否可行,引起了不少人的思考,其結果也有待實踐證明,但我認為這是零售連鎖藥店變遷、升級發展的必要過程?!绷河缽娬f。
梁永強表示,在新醫改的背景下,2009年開心人大藥房的發展方向也會做適當調整,“我們首先會增加非藥品的經營品類,其次也會加大自有品牌的開拓?!?/p>
袁龍江:從專業化入手
提及新醫改對藥品零售市場可能帶來的影響,遼寧成大方圓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袁龍江表示:“新醫改總體來說是利大于弊,因為根據新醫改的規定,國家將提高消費者的用藥報銷,這是個好消息。目前國家的醫保雖然投入2000億元,但比率仍然較低,像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早就達到70%~80%。”
袁龍江表示,新醫改的出臺對藥品零售終端不會有太大的沖擊,反而會有幫助。他認為,醫藥分家是大勢所趨,醫院將承擔診斷功能,而藥品將會分離開來,這對藥品零售終端來說是個好消息;其次,新醫改里提到建立基本藥物目錄制度,對于制藥企業會有一定影響,如今國內有6000多家制藥企業,而大家都想進入這個目錄,必然會引起激烈的競爭。但是,這對處于商業角度的連鎖藥店而言,問題卻并不嚴重,連鎖藥店所要做的就是選擇更好的藥品。
那么,在新醫改的環境下,零售藥店應該何去何從呢?袁龍江建議,連鎖藥店首先應該從專業化入手,尤其是在處方藥方面要嚴格抓起來,因為醫藥分家后,零售藥店在處方藥方面如果能凸顯其專業化的特點,則可能會迎來商機;其次,連鎖藥店該開始朝預防醫學的方向發展,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從健康角度來進行消費,預防醫學逐漸成為健康的主題,連鎖藥店應該適應趨勢,在店面增加銷售健字號、食字號,以及各種護理品、醫療器械等衛生許可的非藥品。他認為,連鎖藥店應該像超市那樣便利,但又要出售一般超市所沒有的商品。
袁龍江補充說,如果新醫改實行的話,零售藥店應該多點考慮自己能對患者做些什么,區分開與醫院的職能,做介乎于醫生與護士之間的角色,凸現自己專業化的一面。
徐軍:拓寬非藥品銷售空間
北京金象大藥房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軍表示,征求意見稿中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所需藥品由政府定點生產、統一采購與統一配送,藥品銷售實行“平進平出”、“零利潤”的配送和銷售,無疑會對零售藥店帶來不小的沖擊。但他認為,修改后的新醫改政策應該會對零售市場有所保護,否則醫保藥店就會失去醫保的意義。不過他也表示,即使按照征求意見稿來執行,企業也會及時地進行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調整。
對于政策環境的改變,徐軍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新醫改看似對連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然而政策環境的改變,比如開店的門檻和條件都有所提高,無疑給連鎖藥店的競爭提供了一個有序的環境,而理性的經營也有助于零售市場更為良性的發展,這就是市場條件下自我調節的功效?!?/p>
徐軍還指出,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藥品零售市場將趨于冷靜,發展也會相對緩慢,之前出現的大幅度并購擴張短期內應該不會出現。在經營模式方面,盲目追求數量的疊加也將被抓質量、抓管理所取代,他的結論是:“未來幾年,藥品零售行業依然是以區域強勢連鎖企業為主?!?/p>
新醫改實施后,零售藥店經營的品種結構該如何調整?徐軍告訴記者:“過去藥店中藥品銷售的比例占到了70%以上,而現在,藥品和非藥品的比例基本上是50%對50%,包括金象在內的很多連鎖藥店都銷售一定比例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像家用型的醫療器械也是零售藥店品種調整的一個趨勢。”
徐軍還透露,金象大藥房近期將成立
一家合資公司,通過和國外的企業合作,選取一些知名的保健品引入到中國市場,合資公司將在全國做批發和,以此來拓寬非藥品的銷售空間。同時,金象的網上藥店會獨家經營一些產品,而2009年金象網上藥店在產品上也會有很大的調整。
曲文浩:繼續快速擴張
國藥控股國大藥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曲文浩表示,一年來,國大按照原計劃進行了全國范圍的整合管理,公司旗下的沈陽國大藥房,在收購的半年內實現扭虧為盈;收購浙江英特半年后,門店的規模得到進一步發展,總體來說成績不錯。
面對新醫改,國大藥房將怎樣進行調整呢?曲文浩表示:“2009年,國大將繼續按照原有的計劃發展,實現大規模的擴張,打算新增500家門店,通過收購中心型連鎖及新開直營店的方式實現快速擴張。”
在新醫改的大環境下,曲文浩認為藥品零售行業今后有三大發展途徑:第一,合作。連鎖可以采取藥房托管、開社區藥店等方式與醫院和社區開展合作;第二,競爭。連鎖可以發奮圖強,從服務上下功夫;第三,轉型。開拓新的業態和經營模式,但應該有所側重,而不是徹底地進行改變。
隨著新醫改的逐步臨近,國大藥房將從哪方面方面進行調整呢?曲文浩說:“在新醫改政策下,藥品零售行業處于弱勢的地位,所以國大打算從自身方面進行調整。一方面要加強內功修練,強調藥學服務,提高藥店的服務能力,爭取成為老百姓的健康管理專家;另一方面要調整品類,立足于自身,不依賴政策。企業應該按照自己的戰略進行相應的規劃?!鼻暮仆嘎?,國家將于2009年發展“藥妝店”,爭取向混合業態靠攏,逐步向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范圍拓展。
曲文浩覺得目前要實行“醫藥分離”是相當困難的,“我覺得藥品零售行業應該從自身出發,修練內功,不過分依賴醫改政策,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藍波:目標鎖定年輕人
云南健之佳連鎖健康藥房總經理藍波表示,雖然新醫改的實施細則即將出臺,連鎖企業都希望新醫改能夠給零售行業帶來實質性的利好。但是從征求意見稿來看,現在還看不到新醫改能夠給零售行業帶來好處的跡象。
面對新醫改,作為云南藥品零售企業的領先者之一,健之佳將進行怎樣的調整呢?藍波總經理表示:“因為目前的市場環境還不明朗,所以健之佳暫時沒有進行相關的調整。”據藍波介紹,健之佳還將繼續走健康消費品的道路,繼續面向追求時尚的青年人。至于今后的發展布局也不會出現變化,還是以核心城市為中心,逐步進行滲透。
藍波表示:“就目前來說,新醫改仍然不是很明朗,還不明確新醫改會對零售行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們看不到有關‘醫藥分離’的具體政策,可以說有點遺憾。我們一直都希望‘醫藥分離’能夠早日實現,希望能夠分到一杯羹?!?/p>
對于新醫改會對哪方面造成影響,藍波認為,新醫改會對藥品制造業產生較大的影響,其中對OTC品牌的影響最大。品牌企業會加大對OTC的研發力度,把資源集中在研發上。此外,OTC產品在醫院是不大可能形成品牌的,銷售主要還是以零售藥店為主,從一定程度上講,對零售行業來說是一個機會。
但是對于健之佳來說,OTC產品的占比不是很大,健之佳的重點主要還是放在健康消費品上?!敖≈巡粫ζ贩N結構進行調整,還是按照原有的計劃進行發展規劃?!彼{波最后表示。
何煜:藥店應該介入社區醫療
“我感覺新醫改實施后,社區醫療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大。”當提及新醫改給零售終端帶來的影響,西安怡康醫藥連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何煜不假思索地說道。他認為,雖然目前新醫改的具體方案尚未出臺,但政府要加大對社區醫療投入的方向是比較明確的,而這將對連鎖藥店造成不小的沖擊。
何煜說,政府將會加大對社區衛生醫療機構人員、設施、藥品配送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藥品配送方面統一采購、統一定點、統一配送。由于社區醫療機構的費用是政府全額報銷,再加上醫保定點的優勢,這將會給零售藥店帶來沖擊。零售藥店在社區的優勢主要是便利,面對這種情況,很可能會流失相當一部分消費者。
雖然社區醫療市場的變化尚未明顯,但新農合的影響已見苗頭。據何煜了解,正在陜西農村市場發展的連鎖藥店已經受到一定的影響,藥店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積極求變。他指出,長期以來,消費者在藥品零售市場里并非完全只對醫保品種有需求,許多醫保以外的品種,例如一些沒有進入醫保的國藥準字號產品,在社區基層醫療機構是不會銷售的,零售藥店就應該重點強化這方面的營銷。其次,為了發揮零售藥店在服務上的優勢,目前他們已經不斷增強門店的專業服務能力。但是,他也提出一點,單純的藥品競爭對整體銷售的拉動不是很大,尤其是非醫保品種的市場份額始終有限。
因此,何煜建議,應該讓零售藥店介入社區衛生醫療的服務其中。由于競爭激烈,零售藥店的藥價已經降得很低,和政府對衛生醫療機構的要求相差無幾,零售藥店完全可以加入到社區衛生醫療體系中。
何煜認為,政府雖然實行統一采購配送,但這些工作必須經由第三方的物流公司具體執行,當中必然要投入不小的資金成本。如今大的連鎖藥店已經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網絡,布局合理,網點與配置都符合政府的要求,如果政府能讓大連鎖藥店也介入其中,不僅可免去配送問題,也能解決藥品銷售的網絡布點問題,這樣就能減少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和設點成本,給醫保戶增加更多的優惠。
何煜強調:“在未來,零售藥店作為第二終端需要做調整,積極地介入到社區衛生醫療服務體系當中,只有在這塊做好了,零售藥店才能在市場中找到突破點,而政府的新醫改政策也可以節省資源,以最少的資金,出最好的結果?!?/p>
周雙才:在創新上下功夫
“2009年,百姓緣將拓實基礎,加大發展的力度?!卑不瞻傩站壌笏幏窟B鎖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周雙才表示,“雖然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是醫藥行業還是會有不錯的發展前景。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社會進步,老百姓保健意識增強,對于零售行業是一大推動。新醫改對于零售業的沖擊較小?!?/p>
面對新醫改,作為安徽醫藥零售行業的領頭羊,百姓緣將進行怎樣的調整呢?周雙才說,“針對醫改,百姓緣將在創新上下功夫。我們的物流中心于2008年12月28日封頂,今年力求將物流、配送以及零售整合為一體,和工業謀求更大的合作。此外,我們將在今年2月新辦一家糖尿病??漆t院,進行創新?!?/p>
據了解,在百姓緣的“VIP客戶重點會議”上,百姓緣決定對30家品牌企業進行政策支持,并通過一系列措施達到穩定品牌藥價格、規范市場的目的。百姓緣做出了VIP客戶明年增長超過30%、并把70%的市場份額留給品牌藥等承諾,希望以此吸引最廣泛的合作者。
周雙才認為,針對新醫改對于社區醫療的相關規定,百姓緣將發展新的業態,盡可能發展社區藥店,按照藥品零差價的規定,努力為老百姓提供購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