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傳播的利與弊范文

    網絡傳播的利與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傳播的利與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網絡傳播的利與弊范文

    關鍵詞:網絡社會;偵查行為;人肉搜索;規制

    中圖分類號:DF7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286-02

    在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Infarmation Infrastructure)出現之后,我們無可逃避地迎來了互聯網時代。在各個計算機終端,作為主體的、能動的個人、社區等通過互聯網聯結在一起。在時間、技術的累積之中,一個不同于現實關系的網絡社會誕生了。在虛擬與實存之間,人們信息、表達己見、尋求溝通,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行為已成為網絡個體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然而,網絡總是由現實社會的諸主體組成,或者說網絡社會中的網民總是來自于現實社會,這便使網絡社會中的網民具有了社會人與網絡人之間的身份交叉。這些主體在網絡社會的表達與行為自然地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于網絡社會興起的“偵查行為”――“人肉搜索”便是網絡與現實的聯結之一。基于這種聯結,作為現實社會主體的人所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便與網絡諸行為勾連起來。筆者試以“人肉搜索”定性為切入點,分析網絡社會“偵查行為”的特質,并提出相應的規制措施。

    一、“人肉搜索”之性質分析

    在一個越來越多社會個體高度依賴并融入互聯網的時代,網民們甚至戲謔地發出感嘆:三天不上網,不會“打醬油”,不會“俯臥撐”,更不會“躲貓貓”。網絡社會不僅誕生了一批批網絡語言,容納了一個個江湖“兒女”,更催發了一樁樁廣受關注的事件與行為。“人肉搜索”便是迅速引發人們關注與思考的行動之一。對于“人肉搜索”這個產生于互聯網、流行于互聯網的新詞,無論其詞匯形成還是其具體行為,都是近年來興起的“新新事物”[1]。有人將其等同于“網絡暴力”,有人則視其游走于“正義與暴力之間”,甚至有人以其助長“網絡暴民”予以對待。

    從本質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種從網域內外聯動的信息搜索與行為,屬于偵查的方式與手段之一,如果適用主體變為現實社會有偵查權的公權力機關,則屬于“網絡偵查”的方法之一。正因為適用的主體區別于現實社會中的有權機關,對其褒貶存廢才引發了如此多的關注。既然“人肉搜索”不同于“網絡偵查”,那么它的性質又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它的性質當從它所仰賴甚至寄生于其中的“網絡社會”中追尋。相對現實社會而言,網絡社會曾一度被認為是“虛擬社會”,但它并非是一個“不符合或不一定事實的、假設的”的世界,或許“虛擬世界,真實人生”這句標語對其虛擬與實存做出了形象的詮釋。在關注網絡社會的各式文章中,用詞逐漸去“虛擬”化。不管觀念如何轉換,對網絡社會存在之確認已為人們所共識。也因此,我們今天在討論和檢視“人肉搜索”現象時不能將它與它所置身的背景剝離開來。事實上,我們也只有將二者相連才可能適當地把握這一現象的本質,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它的邊界。

    在后現代社會,個人認同和全球化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緊密結合起來[2]。事實上,正是個人認同、全球化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共同地促成了網絡社會的形成。而在網絡社會形成之后,作為自然屬性的人,已甚至從某種意義上獲得了自然人、社會人之上“網絡人”的身份。身份的重疊、空間的交錯使自然人、網絡人、社會人之間不可避免地交織,使得人們在網域內外的思維與行為具有高度的同質同構性,與此同時,人們之間在網際關系與社會關系間同樣存在重疊與交叉。行為模式、文化精神、自治意識等等這些現象便自然地存在于網絡社會之中。基于此,“人肉搜索”這一現象,便也同時具有網際社會關系與一般社會關系的屬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為網絡民主、網絡自治的方式。

    2008年年底,各大網媒上出現了對美國洛杉機時報的轉載,原題是“網絡偵查 中國進行中”。顯然,該文所指稱的網絡偵查并非等同于我國法律意義上使用的意義,但究其本質,其所強調的“人肉搜索”進行的方式、目的卻非常明顯地帶上了“追捕”、“偵查”的痕跡。文中甚至使用了“義務警員”的表達,這對我們理解“人肉搜索”有很好的借鑒意義[3]。鑒于此,筆者將“人肉搜索”理解為網絡社會的“偵查行為”。

    二、網絡社會偵查行為之特質

    基于以上關于“人肉搜索”(網絡偵查或網絡偵查的典型)性質的討論,我們認為,網絡社會偵查行為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質。

    (一)寄生于網絡社會

    不管是引起多方關注的“人肉搜索”,還是網域之內的信息追隨,它的發生、信息交換、結果等等都與網絡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人肉搜索”產生于網絡社會的大背景,它的實際操作與運行也寄生于網絡社會。甚至可以說,沒有網絡社會,沒有便捷的信息收集與渠道,“人肉搜索”的速度甚至其實現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行為主體的非確定性

    網絡社會偵查行為的各個行為主體通過互聯網,在“人肉”搜索的過程中結成了某種聯動與互助關系。這些在網域內共同行動的人,在網域之下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甚至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以及個人偏好。這種網域身份以及網下身份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正是促成網絡社會偵查行為產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對這類行為“合法性與合理性”與否帶來不確定因素。

    (三)行為邊界的模糊性

    我國目前涉及計算機的相關法律中包括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檢測和銷售許可證管理辦法》等,但卻沒有直接針對包括人肉搜索在內的網絡偵查行為的規定。從網絡上“人肉搜索”過程清晰的事件來看,人肉搜索所賴以實現的方式與途徑帶上了很大的邊界模糊性,即它們處在合法性的邊緣,甚至一些行為在觸及計算機相關法律的規定以及與被搜索對象的權利相沖突。尤其在涉及被搜索對象之權利方面,網絡偵查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被搜索對象的隱私為代價的。

    總之,對于這種網絡中自發形成的新生事物,我們不難發現其自身存在的諸多區別于既有認識的特征,而且也不僅限于上述幾方面。實際上,信息收集、信息、“人肉”過程等,使得網絡偵查不具有“秘密性”,反而具有了公開性的特質。進而我們便可以發現,這類網絡偵查往往并非是一個人單獨完成的。正如網絡中對“人肉搜索”的自我界定那樣,它依靠的是無數的無處不在的網民。從這個角度看,網域偵查頗有點“人民戰爭”的味道。

    三、網絡社會偵查行為之規制

    網絡社會和其他社會一樣,要維持其秩序,就必須加強監管,否則就會陷入無政府主義狀態,使網絡社會難以持續發展。2008年7月2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53億,首次大幅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4]。網域偵查便是自發地產生于如此規模龐大的網民群體,但這種自發行為從產生開始,便一直受到正當性追問,因為其涉及與社會公益、公民權利尤其是隱私權的沖突[5]。2009年1月1日,一些網站上同步出現的“人肉搜索公約1.0Beta版”便可以被看作是對其正當性的一種網絡式正面回應[6]。

    對此,如果按照一貫的打擊、壓制模式欲有效地對其進行規范,則是否真正有效不論,但就投入的人力、財力等資源來說無疑將是天文數字。“這難以管理。你很難找到一個人為此負責,而且速度也不會這么快。”[3] 那么,網絡秩序如何有效維護,網絡偵查行為如何規制,便是人們不得不審慎面對的問題。而提倡網絡自治,即主張“公民在網絡上結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負責的共同體”則是最獲得網民認同的聲音[7]。對于網絡自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我們似乎可以從美國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規則的通過與運行窺見端倪[8]。

    事實上,自治既是一種規范個體、共同體行為的手段,同時它本身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生存方式。網絡上的行為、表達等等最終都要還原為個體的行為,提倡網絡自治究其實質便是提倡每個網民個體自我控制行為邊界。因此,以網絡自治規范網域偵查行為,內在地包括了兩重含義,即個體行為層面的“自治”以及共同體層面的網絡自治。不可否認的是,網民首先是公民,公民社會個人的道德素養、倫理約束是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共存的必要條件。網民與公民的重疊性,使網民本身必須是公民。

    中國要走向網絡自治,第一,要遵循自主、自律的原則,公民在網上自主參與網絡社區、博客、論壇等,自覺遵守網絡文明的規則;第二,要遵循民主、公益的原則,民主地討論國家、社區、個人的事務,同時又要弘揚公共的精神,弘揚一種正氣、公益性的精神;第三,要遵循正義、扶弱的精神,宣傳人類普適的價值觀,在網絡上提倡正義和真理,扶助被侮辱和欺負的公民。此外,國家還應當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等行為規則,對經由網絡的信息進行限制和規范,并通過國家強力來實施,違反者將被處以相應制裁,直至追究刑事責任。要將網絡自治與法治聯結起來,以自治為體,以法治為后盾,良性促進網絡社會的發展[9]。

    無論采取哪種調控方式,關鍵在于把握互聯網的技術和文化特征,遵循網絡傳播自由的規律,采取謹慎而堅定的態度,處理好多數人的自由和少數人的自由的關系,處理好正當的網絡傳播自由和過分的網絡傳播自由的關系。避免因加強網絡規制而損害網絡傳播自由的魅力,或放任無政府主義行為而影響網絡傳播的健康發展[10]。

    參考文獻:

    [1] 孫尚偉.人肉搜索的利與弊:助長參與者成為網絡暴民.internet.省略,2010-05-10.

    [2] 夏學鑾.網絡社會 虛擬社會. 省略/.2010-05-10.

    [3] 馬克?馬格尼爾中國人肉搜索讓國際刑警黯然失色[N/OL].伊文,譯.洛杉磯時報,省略.2010-05-10.

    [4] 于清顏.中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質量第幾?人民時評.opinion.省略.2010-05-10.

    [5] 王艷娟.林嘉祥事件網絡傳播行為解讀[J].青年記者,2009,(6).

    [6] 王琳.人肉搜索公約彰顯網絡自治精神.news.省略/.2010-05-10.

    [7] 胡星斗.公民網絡自治與現代政府治理制度.省略/.2010-05-10.

    [8] 張慧霞.美國UGC規則探討――兼論網絡自治與法治的關系[J].電子知識產權,2008,(5).

    第2篇:網絡傳播的利與弊范文

    [關健詞]網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利與弊

    近年來,網絡以其交互性、開放性、及時性、平等性等特點和優勢,深受高校廣大師生的喜愛。作為信息傳播的第四媒體,互聯網對高校師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和道德法制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化”也是高校信息技術資源的發展趨勢和目標建設。然而在當前,網絡管理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處,網絡社會的法律道德秩序亟待構建和規范,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網絡化”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深遠影響,既有其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

    一、網絡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方面

    (一)開拓了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在學生工作中,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是報告會、演講、墻報、專刊、社會實踐及各種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活動。而在網絡時代,隨著大學生上網率的提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如網上講座、BBS論壇、電子信箱、網上交談、紅色網站、熱線服務等等,學校這種形式的教育工作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入腦、入心,影響更為廣泛。由于網絡具有雙向傳播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進行雙向溝通、避免單純說教,使得思想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并且能夠使學生及時了解到國內外的信息和熱點問題,結合自身的學習,對這些熱點問題開展討論,不斷提高和豐富自己。

    (二)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服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網絡與教育的聯姻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表現,網絡作為高新科技,其獨特功能與特點為大學生的成才提供了卓越的條件,對大學生具有積極的正面影響。而網絡教育具有的資源共享、雙向互動、合作交流的特點,使全球教育,雙向教育,開放教育成為可能,為大學生資料與信息的查找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平臺。

    (三)增進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擴大了大學生的交往距離

    大學生是社會中最活躍的群體,但其社會交往面仍然狹窄,基本上局限在校園這個象牙塔內。而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模式。通過網絡交流,大學生可以接觸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增強了文化的感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而強大的互動功能則為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發表自己的意見提供了條件。

    (四)更新了大學生的觀念和思想,加快了大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與接受

    網絡有利于信息的傳播與交流,便捷了大學生們的生活,開闊了眼界,活潑了思想,促進了觀念的更新。它極大地刺激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實效意識,落后、封閉、保守的觀念被他們拋棄。它也開辟了大學校園文化的新領域,使他們在道德觀念、生活態度、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心理發展、價值取向等方面表現出新的發展與提升。

    (五)加大了高校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學生處于一種接受知識的地位,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揮,創新精神被排斥或限制。而在網絡環境下,網絡文化的強烈開放性和全球化、數字化、虛擬化等特點,使學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去體驗網絡文化帶給人們的新境界。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知識的“灌輸”教育轉化為主動參與思想交流,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均可以在網上袒露無疑。這使學生工作者能夠獲得真實的思想信息,對于學生工作的研究及開展針對性和時效性教育提供了契機。

    二、網絡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方面

    (一)容易導致教育效果下降

    教育中,師生間的交流是雙向的。在網絡教育過程中,由于教師沒能對學生的疑問及時反饋,或不能根據學生的交互反饋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因而對學生的交互活動缺乏有效控制。網絡教育能夠為學生認知發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卻缺乏對學生情感的關注。“唯理智教育傾向”顯現于網絡教育,智力獲得和智力訓練占據了網絡教育目標體系的中心位置,忽視了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去激發學生追求人文意義的興趣和激情。網絡教育在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方面尚顯不足。網上冗余信息、垃圾信息、“黑、白、黃”信息等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游戲、聊天甚至從事有損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動就在所難免,這樣對教育教學無益反而有害。

    (二)容易導致價值觀念偏移

    網絡環境是一個沒有邊際的世界,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在這里匯聚交織。西方發達國家欲建立“網絡霸主”壟斷信息的制造和傳播,竭力將自己的思想意識凌駕于世界之上。這種斗爭雖然不像真槍實彈那樣為每個人所感覺,但它可以通過網絡傳播改變人們的思想。因此,在網絡環境中,應重視年輕人受西方價值觀念影響的問題。

    (三)容易導致道德法律觀念的淡化

    由于網絡環境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法律規范,因此,網上行為主要取決網絡使用者的自覺和道德責任感。再加上網絡行為具有虛擬性的特點,約束不力,會造成道德責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識的泛濫。

    (四)容易導致思維方式的漸變

    從思維模式上看,書刊造就了人們發達的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而網絡媒介則使人的形象思維能力發達,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網絡環境具有高度的綜合性,超越簡單文字或靜態圖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圖像化往往會導致青少年漸漸忽視思考、追問本質的思維方式,它的形象化傾向會誘導他們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它會使人們過多地依賴信息而忽視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年輕人整體素質的提高。

    (五)容易導致生活方式改變

    年輕人可以從網絡環境中獲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這種極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覺只要有了網絡,足不出戶便擁有了一切,從而沉迷于個人小天地,變得“閉關自守”起來。網格環境可以加劇年輕人的自我封閉,造成人際關系的淡漠,使得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往的機會減少,久而久之,使人產生非社會化的傾向,容易導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際情感逐漸萎縮淡化。

    在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同時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努力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去占領網絡文化的陣地,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工作。今天,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關起門來進行德育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代之而起的應該是開放的德育觀念,既要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又要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既要增強教育對象對多種意識形態、多元價值取向的辨別能力,又要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參考文獻:

    [1]苗慧.大學生網絡不良行為的心理分析及對思政教育的啟示.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1-6.

    第3篇:網絡傳播的利與弊范文

    1.中國SNS定位分析

    1.1中國SNS社區用戶定位分析

    互聯網用戶定位并不是假想出來的,而是要建立在對網站市場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的。網站服務于誰通常不是由網站的創造者來決定的,事實上是由網站服務市場的發展狀態而直接決定的。對網站用戶定位分析,必須要對服務市場是否存在服務覆蓋盲區,除此之外,還要調查、分析哪些群體沒有使用網站或者使用較少。我們所說的網站發展空間的大小,實際上是說網站用戶的數量以及規模的大小。然而,這些也都對網站用戶定位是否準確、營銷是否成功等產生了決定作用。否則,盡管網站設計的漂亮,沒有一個使用用戶的話,網站也就沒有什么價值。由此看來,網站用戶定位首先要根據服務市場的發展狀況來分析,認真做出選擇。目標用戶確定了,那么也將有效解決網站為誰服務的問題了。

    SNS是一種全新的網站形式,因此,想要快速占有市場,擁有更多的用戶,那么準確定位是非常關鍵的。目標用戶的正確選擇才是SNS走向市場的第一步。SNS想要擴大市場,就必須為目標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與內容,滿足用戶的需求。從2004年開始,我國就已經出現了SNS,但是,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此后SNS社區用戶不斷增加,使得用戶定位以及定位內容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國SNS社區網站主要分為兩大類,即專業化SNS和企業化SNS。專業化SNS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且對用戶的定位也比較準確,同時用戶覆蓋面較大。企業化SNS并不是專業的社區網站,它的發展是因為專業SNS的快速發展才發展起來的,其中有一些企業網站被SNS的發展現狀所吸引,進而開始對SNS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2中國SNS的用戶覆蓋

    最初的SNS用戶95%都是大學生,因此,大學生是SNS的第一批受眾群體。由于他們是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速度非常快,而且數量又非常多,所以,SNS擁有大學生用戶就非常多。特別是在SNS高速發展的階段,非常需要這樣的群體。因此,大學生必然會成為SNS的最初試驗者。

    白領屬于我國社會的富有階級,因此,具有較強的現實購買力。因此,該群體將成為SNS的最大目標用戶。所以,SNS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抓住該群體,抓住了該群體也就擁有了強大的購買群體,同樣,也就會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現如今,年輕人成為了社會中最有活力的一個階層。SNS在發展的過程中,抓住了年輕人,也就抓住了SNS未來的發展。當代的年輕人都是在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的一個群體,對互聯網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性。此類群體擁有的人數較大,因此,非常吸引SNS經營者的眼球。事實上,我國SNS用戶定位和我國當前互聯網用戶的分布是非常匹配的,我國互聯網還沒有得到普及使用。在今后SNS發展進程中,對用戶的定位分析首先要先抓住互聯網用戶端市場發展規律。

    2.中國SNS品牌推廣措施研究

    2.1精準營銷

    精準定位是精準營銷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當前我國SNS的用戶定位就是堅持精準營銷的路線。SNS的最大價值就是可以為用戶提供有效、快速的交際行為,然而,SNS的精準定位可以準確地確定目標用戶,特別是SNS提供的服務與內容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且,通過對目標群體的基本特點、消費狀況、需求等進行綜合考慮和分析提供的SNS內容與服務,給用戶帶來較高的滿意度。

    2.2病毒式營銷

    事實上,病毒式營銷不是依靠病毒的傳播而開展的營銷,其實是借助用戶的宣傳和網絡傳播的快速性,將信息傳播看成是病毒傳播一樣,以復制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SNS用戶。病毒式營銷可以看做是一種最有效的網絡營銷方式,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產品或者服務的推廣中。

    2.3聯動營銷

    聯動營銷指的是兩個或者多個企業擁有不同的資源,但是,企業自身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又有了很大的區分,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企業之間進行合作聯盟,從而交換或者分享各自擁有的資源,進而開展各種營銷活動,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SNS聯動營銷方式非常靈活,不僅可以和各個知名的大型企業開展各自的營銷活動,而且也可以和社會上的機構開展公益活動。

    3.結語

    總體來說,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原有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將人們帶入了信息化的時代。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將傳統互聯網開始轉向另一個新的互聯網時代,也就是SNS時代。現如今,SNS成為了現代互聯網發展的趨勢。近幾年,我國的SNS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不僅種類較多,而且數量也非常大。為了SNS在中國市場得到推廣和使用,必須要完善和研究SNS社區的營銷策略。

    參考文獻:

    [1]張陽,黃峻磊.從"開心網"看SNS社區的利與弊[J].企業技術開發(學術版),2009.8

    第4篇:網絡傳播的利與弊范文

    關鍵詞 手機媒體 大學生 過度依賴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Influence of Mobile Media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Tak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Tao, CUI Can, LI Li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fe indispensable tool. However, frequent use of mobile phones over the media, so that students produce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In this paper, tak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for example, college students use mobile media to conduct fiel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o analyze the description of mobile media on students' learning, pros and cons of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Finally,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designed to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phone correctly.

    Key words mobile media; college students; depend on

    隨著科學技術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逐漸滲透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之一。手機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是集通訊、聊天、上網沖浪、閱讀、游戲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移動終端,已經成為大學生對外交流的主要工具。①隨著人們新的媒體使用習慣和消費習慣的建立 ,手機將有可能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媒體 ,是當之無愧的第五媒體。②手機媒體對大學生便于交際,開拓視野具有積極作用。但同時它的過度使用也帶來諸多不利。本文以華北電力大學為例,展開對大學生使用手機狀況的調查分析,并提供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1 大學生手機媒體應用調查

    1.1 調查對象情況概述

    本次調查以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采取配額抽樣的方法進行,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87份,回收率達到95.7%,同時在網上發起問卷調查,全面掌握反饋動態。

    1.2 基礎數據概述

    1.2.1 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

    調查發現,手機在大學生中普及率已高達99.31%,部分大學生甚至擁有兩部手機。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手機費用開支主要集中在30~100元,占據調查對象的69%,有20%的同學手機開銷在100以上,約11%的同學每月手機開銷在30元以下。

    大學生每天使用娛樂功能的時間分布,選擇 1小時以下的占24%,1~2小時的占37.6%,2~4小時的占25.1%,4小時以上的占13.2% 。

    手機上網使用數據流量在10M以下的人數僅占4.87%,10M至50M之間占25.4%,50M至100M占38.3%,100M至300M之間占22.3%,300M以上占9.1%。

    1.2.2 大學生使用手機目的性

    調查結果顯示,關于購買或更新手機的主要目的,主要分為四大類。為與家人朋友聯系方便的占50%,上網娛樂占21%,學習及查閱資料和方便工作及社交分別占8%和21%。

    在受訪者中,手機主要用于社交及娛樂的分別占40%及32%,看新聞和學習分別占14%和11%。

    調查數據顯示,不會使用手機查閱資料的僅有13名學生,僅占5%。能夠使用手機查閱資料的學生有274名學生,約占95%。

    1.2.3 手機媒體使用對大學生生活影響

    根據回收有效調查表的反饋信息,綜合整理得到各影響的重要性排序。將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分為生活影響,學習影響,思想影響與健康影響。并通過社交方面,消費方面,行為方面,心態方面,動力方面,社會責任,個人道德,心理方面與身體方面九方面詮釋四大影響。

    2 調查結果分析

    手機媒體已經成為人類現階段最重要的通訊工具。手機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博、微信、QQ等為大學生提供了與親朋好友交流的平臺,百度等搜索引擎和手機詞典的出現,為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了解資訊提供了便捷的服務。手機也是一種休閑工具,上網、游戲、音樂播放等娛樂功能滿足大學生日常的需要。由此人們對手機媒體的過度依賴,其負面影響也值得人們關注,過度地、不恰當地使用手機給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以及健康方面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

    2.1 造成大學生經濟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每月的話費和上網流量都居高不下,這是需要一定的經濟費用來支撐的。手機媒體的付費模式采取了預付費的形式,將現金轉化為虛擬化了的套餐量,這使得話費的花銷容易被忽略。大部分大學生尚無獨立的經濟來源,對手機的長期依賴可能導致經濟拮據。

    2.2 導致人際關系弱化

    手機媒體可以實現及時的通訊,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人們對于手機媒體的過度依賴,減少與同學好友正面交談的機會,剝奪了實際交往的時間,與現實生活脫離,有些大學生變得沉默寡言,不善交際,弱化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

    2.3 學習質量降低

    大學課堂上,學生低頭撥弄手機、看短信、玩游戲等現象非常普遍,問卷顯示,在對287人的調查中,有135人會在上課聽不進去時,選擇玩手機。手機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打電話發短信的時間,問卷中顯示,手機放在身邊很多學生不能專心的學習,總是有意無意的拿起手機,看是否有短信或是上網、玩游戲,上課時影響聽課質量,自習時降低學習質量。即使表面上是在學習,而思維可能還停留在手機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夠靜下心來安心學習,造成了學習效率的嚴重下降。

    2.4 對大學生生理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手機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輻射,損害人的眼睛和大腦。很多同學有睡前玩手機的習慣,這不僅占據睡眠時間,手機強烈的光線還會刺激眼球,使視力下降。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同學都沒有意識到手機對眼睛以及身心的危害,但仍有同學覺得危害很大且出現眼睛疲勞和手指酸軟不靈活等現象。手機媒體培養的大學生是“娛樂的大眾”,在娛樂心態的驅使下,手機媒體儼然成為偷拍隱私、黃色短信、信息的主要載體,使許多大學生無意識中造成個人行為與社會道德規范的沖突。③問卷中的調查結果顯示,有部分同學不能夠辨別排除不良信息。手機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手的依賴性和個人的精神狀況兩個方面。當問到如果沒有手機在身邊大學生的感受時,大部分同學都表示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現象或感到孤獨無助。這表明手機在大學生的心中已經成為隨時隨刻必帶之物,過度的依賴手機,沉迷于虛擬的世界,使現實世界人際關系弱化,精神空虛孤獨,性格內向,這種嚴重的依賴心理會使大學生與現實世界產生隔閡,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3 應對措施

    大學生對手機過度依賴,不僅僅是個人問題,若不加以關注,終將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手機作為與互聯網類似的現代社會的工具,是一把雙刃劍,在如何合理使用手機方面,只能運用疏導的方法。因此,正確引導學生使用手機是關鍵。

    3.1 構建手機媒體平臺,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

    學校方面對手機媒體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防止考試作弊和學生上課玩手機方面。隨著手機媒體所能實現的功能越來越多,高校可以借手機平臺來開拓對大學生的教育模式。手機圖書館、手機公開課、手機校園通等都可以借助手機平臺進行開發,以引導學生將手機的娛樂化向工具化轉變。以華北電力大學人文學院為例,通過建立各班微信群,利用手機微信平臺發放各類通知。并構建微信公眾平臺,定期通過手機微信向全院學生推送學院新聞、學科競賽信息、教務通知等有用信息。

    3.2 建議學生正確選擇使用手機的時間和場合

    由于手機媒體的便攜性和功能的多樣性,大學生很容易形成習慣性玩手機并且忽略耗費在手機上面的時間。這種影響是細微的,但同時也是巨大的。

    首先,面對手機豐富有趣的娛樂休閑功能時,要合理安排使用手機的時間,作為大學生還是應該以學習為主,不要過分沉溺于上網娛樂,浪費時間,荒廢學業。其次,注意使用手機媒體的場合,作為學生,上課時間是否一定要使用手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建議大學生們上課時間關閉手機,如果的確有重要事情,應將電話調成靜音狀態,以確保不影響課堂秩序和他人的學習。最后,對于排隊買飯、等車等個人的碎片化時間,要有明確的概念和合理的規劃,不能將所有的零散時間都交給手機。

    3.3 把手機媒體拓展成學院主辦活動的新載體,拉動學生走入現實社交

    從調查訪談中發現大學生對于通過手機媒體傳遞信息會有一種不信任感。雖然手機媒體促進了人們之間的聯系,但是,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親近是很難完全復制到虛擬的社交手段中去的。

    現實的社交除了培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和親近感之外,也是一種技能的訓練。這種訓練幫助大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走進社會。學院應舉辦有趣有益的活動,拉動學生現實社交,減輕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以手機媒體為載體,搭建學院老師與學生互動新平臺,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聯系。同時為滿足了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學生社會化進程。積極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努力營造健康、活躍、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積極的主流文化。④

    注釋

    ① 馬斌,馬瀟萌,朱記偉.手機過度使用危害及影響分析――基于大學生群體的實證[J].中國電力教育,2011.

    ② 高智勇.手機媒體在網絡傳播時代的發展趨勢[J].科技傳播,2012.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午夜精品成人毛片| 成人短视频完整版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悠悠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欧美成成人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我爱我色成人网|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韩国成人毛片aaa黄|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18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啪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成人网|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怡红院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