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遺傳學的研究內容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遺傳學的研究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遺傳學的研究內容

    第1篇: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在高校遺傳學教學中存在許多經典案例,如:果蠅的翅型、體色、眼色等性狀的遺傳;豌豆的性狀遺傳以及玉米籽粒的形狀和顏色性狀的遺傳等。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典案例,即血型遺傳。自20世紀初至今,ABO血型遺傳一直是復等位基因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經典案例。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血型的經典內涵得到不斷提升,新的研究結果使血型遺傳所涵蓋的遺傳學知識點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因此,以我們身邊最常見的表型--血型為案例開展遺傳學教學不僅可以將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形象化,便于理解,還可以將繁多的基礎知識串聯起來,便于記憶。另外,以血型遺傳作為經典案例在遺傳學的教學中還可以不斷加人新的研究和新的應用,使經典的內涵不斷得到新的提升,讓學生的視野接觸到前沿的科學知識,為日后的科研接力打好基礎。

    1血型與遺傳學之間的重要關系

    開展案例教學,案例的選擇是關鍵。血型是人類血液由遺傳控制的個體性狀之一,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密切,用途廣泛。自1900年到2005年,已檢測出約29個血型系統[21。臨床上最常用的有“ABO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MN血型系統”和“HLA血型系統”。這些血型系統涵蓋了復等位基因、基因互作之上位效應等遺傳學的孟德爾定律拓展原理,基因的表達調控及群體遺傳等遺傳學的精髓內容。透過這個知識窗口,可以看到遺傳學在血型中的奧秘。

    孟德爾遺傳定律從建立、發展到不斷拓展完善,一直都是貫穿高校遺傳學教學的核心知識點。由于現在大學生從高中開始就接觸孟德爾定律,如果大學教學還是重復高中階段所涉及的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在高中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案例教學,引入現代遺傳學在人類血型上的最新認識,則不但可以給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還能自然地激起他們深入探索的興趣。血型的遺傳特征及生化基礎可以清晰明了地向學生闡述清楚孟德爾定律的一些重要的延伸知識內容。從紅細胞血型到白細胞血型,從常見的ABO血型到罕見的孟買、Rh血型,對于假基因、等位基因、復等位基因和擬等位基因等不容易理解的基因概念以及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可以通過血型案例,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在教師的指引下由學生自己依靠其擁有的基礎知識結構和背景,在血型案例情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比較輕松地掌握這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和一些難以理解的遺傳學現象,如非等位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上位效應等。

    此外,人的血紅蛋白基因在不同發育時期的表達調控還涉及遺傳學中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間的關系,真核生物中的基因表達調控模式等知識點。對血型相關的一些遺傳疾病進行分析,還可以引申出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缺失突變及一些重要的遺傳標記。血型的遺傳學檢測方法及臨床上的輸血原則和溶血、血型互配等現象也與受基因表達調控的紅細胞的細胞膜糖基的特征和生化機制密切 相關,引導遺傳學從理論到實驗,再到實踐中的應用。血型與疾病的關聯分析,把科研思維引入高校遺傳學教學中,讓學生緊跟時展的步伐,理論聯系實際,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礎。

    遺傳學中兩大重要的主題是遺傳和變異,主要包括孟德爾遺傳和連鎖遺傳、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通過以復旦大學遺傳學教學大綱為參考,與劉祖洞主編的《遺傳學》和喬守怡主編的《現代遺傳學》教材內容相比較發現,血型遺傳案例除了與上述遺傳學四大內容關聯外,還涉及到基因的表達調控、群體遺傳、表觀遺傳等知識點,其中大部分知識點都是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目前,血型案例所涵蓋的主要遺傳學知識內容及在遺傳學學科中的重要意義的歸納見表1。因此,把血型作為經典案例,開展遺傳學的案例教學既貼近生活,引發學生深刻的思考,又能代表性地進一步闡述探討遺傳學的生物知識。

    2血型案例在遺傳學教學中的開展

    在以血型為案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根據高校遺傳學的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在學生掌握了一些遺傳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遺傳學的教學進度逐步有序地進行介紹:1.血型基本知識介紹;2.紅細胞血型的細胞膜糖基特征和生化機制;3.紅細胞血型與輸血;4.血型的遺傳學規律特征,包括(I)ABO血型復等位基因遺傳及其應用,(II)ABO血型基因的克隆,(III)ABO血型的遺傳學鑒定;5.ABO血型的拓展,包括(I)孟買血型與擬孟買血型,(II)紅細胞血型與白細胞血型。下面主表1血型與高校遺傳學教學的重要關系

    要選取兩個方面闡述在遺傳學教學中的開展過程。

        2.1血型基本知識在教學中的開展

    ABO血型系統是第一個被描述的紅細胞血型系統,也是最具有臨床意義的一個系統。因此,在進行血型基本知識介紹時往往以ABO血型為例。隨著以分子生物學為基礎的血型研究的發展,ABO血型的基因遺傳背景目前已比較清楚。在介紹血型基因的基本知識同時也涵蓋著遺傳學知識的傳播,而且隨著血型基因知識的不斷豐富完善,涵蓋的遺傳學知識也越來越廣泛。

    ABO血型由3個復等位基因控制,即iA、產和i°o在開展遺傳學相關教學活動時,一般都用此作為分析生物界中復等位現象的經典例證。這些基礎知識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可能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獲得。因此,在大學開展相關教學時,除了簡單介紹這3個主要的復等位基因外,還可以深入講述新的研究結果,到目前為止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已經確定了160多個^50等位基因,只是目前國際上以4川7基因作為等位基因的參比序列,其他基因均與其緊密相關,非常保守。在此基礎上ABO血型又可分為許多亞群,其中A血型表現出最多的亞型。在紅細胞血型系統中還有一種Rh血型,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Rh血型主要由3個緊密連鎖的基因D/d、C/c、E/e決定,這3個基因以單倍型方式傳遞,屬于擬等位基因。這樣在講解原有知識基礎上,又不局限于原有知識范圍,由ABO血型到Rh血型,由復等位基因引出擬等位基因,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通過相互比較,舉例分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

    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人類的血型是不是一生恒定不變的?面對這個問題,很多學生都會認為血型是由遺傳決定,不會改變。其實人類的血型也會發生變異,如急性白血病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可以使血型抗原減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可以導致血型抗原丟失等。而且,健康人也存在血型變異的現象,但是這個是與細胞表面血型物質受到掩蓋以及人體存在一些稀有ABO等位基因有關。這些新的知識可以向學生很好地展示“遺傳和變異”,利用身邊的血型案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掌握遺傳學的精髓。

    此外,最近幾年疾病引發基因甲基化和突變的研究'又可以結合表觀遺傳學的內容開展教學。

    2.2紅細胞血型的細胞膜糖基特征和生化機制在教學中的開展

    人類ABO基因位于9號染色體長臂(9q34),其基因產物是一些專一性的糖基轉移酶,可以催化血型抗原前體特定部位的糖基轉移,從而控制ABO血型抗原的生物合成。其中4基因編碼產物為N-乙酰-D-半乳糖胺轉移酶(簡稱A酶),可以產生常見的A抗原;S基因編碼產物ci-l,3-D-半乳糖轉移酶(簡稱B酶),可以產生常見的B表面抗原;和S基因同時存在產生的等位基因,其編碼產物具有A酶和B酶的特異性,在紅細胞表面上產生不同強度的A和B抗原;而O基因則是第258位和第349位堿基缺失導致的密碼子移位,使終止密碼提前出現,合成了無酶活性的短肽,因而體內沒有A酶和B酶,也不能催化糖基轉移,只有前體物質H的產生為H抗原(圖1)。因此ABO血型有時也稱為八811型[71。這樣,不同的、B、0基因編碼不同的多肽,產生具有不同功能的糖基轉移酶,非常簡單地引出了遺傳學中經典的基因與酶的關系的“一個基因一條多肽(一個基因一個酶)假說”,使學生很容易獲得一個基因決定一條相應的多肽鏈(酶)的結構,并相應地

    影響這個多肽(以及由單條或多條多肽鏈組成的酶)的功能這種遺傳學思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最新研究發現ABH抗原除表達在血細胞表面以外,還可以出現在除腦脊液外的分泌液中;有大約80%的個體具有產生這些可溶性抗原的遺傳基因;這種分泌抗原的表達由雙結構基因控制,即第19號染色體2個緊密連鎖的Ft/n(用和基因座。ABO血型抗原都由前體H物質合成,SeAe基因和丑冷基因都可以控制合成H物質;簡單來說,基因的表達決定體液中是否出現ABH抗原,H/h基因的表達決定紅細胞上是否出現ABH抗原。但是,并不是所有帶m基因的個體唾液中都分泌ABH物質,還要受到Wh基因的制約,其中hh型(即孟買型)均為非分泌型[7]。這樣又引出了遺傳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上位基因,很重要的遺傳學現象--上位效應。這些屬于遺傳學中基因互作的重點內容,而且發生基因相互作用的非等位基因仍然遵循孟德爾分離和自由組合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可預計的,所以在遺傳學教學中還可用于親子鑒定、重大遺傳疾病的關聯分析、人種演化、群體遺傳分析等相關內容。

    2.2相關技術的拓展應用

    ABO血型的分子檢測是分子遺傳學教學中PCR技術拓展應用的案例。血型基因的表達影響血型的表現型,表型相同的個體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何區分iAiA、Pi0在表現型都是A型和iBiB、iBi0在表現型都是B型的個體,可以根據A、B、0血型基因堿基的差異,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多態性(PCR-RFLP)技術分型人類ABO血型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對個體血型(血型基因型)進行判定:是屬于AA型、AO型,還是BB型或BO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改進,并結合教學進程,作為自選實驗在學生中開設,獲得了學生的好評。在135個學生中開展自選實驗,其中有80%的學生選擇ABO血型鑒定這個實驗,并表示對這個實驗很感興趣。

    此外,還可通過分析核苷酸來確定分泌型ABH血型的Se基因型。主要基因分型技術有:(l)PCR-序列特異性引物(PCR-SSP),這是一種新的基因多態性分析技術,根據基因座某一堿基的差異設計一系列引物,特異性引物僅擴增與其對應的等位基因, 而不擴增其他的等位基因;(2)PCR-DNA測序法,先通過PCR擴增基因的主要片段,然后測定序列;(3)PCR-限制性內切酶法,用對位點特異的限制性內切酶消化基因,再通過Southernblot分析來確定。目前,PCR-SSP常用于胎兒血型鑒定及白血病引起的血型抗原異常等血型鑒定。隨著450基因結構和研究方法的迅速發展,AB0血型定型也將進入基因定型的時代,揭示更多的關于AB0基因和AB0血型表觀遺傳學等方面的奧秘。

    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設計一系列與血型相關的論題,引導學生査閱相關方面的最新進展,總結出血型與人類疾病和性格之間的關系以及蘊涵的遺傳學原理。學生可以分組制作PPT討論,還可針對某一論題,學生組隊分為正反兩方,開展辯論式討論。一學期可以安排一次課時(45分鐘)開展辯論式討論,前30分鐘讓學生正反方陳述觀點,列舉證據開展辯論,后15分鐘用于總結和點評。在這個模式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將引導、鼓勵與考評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1]。開展“血型是否可以決定性格”類似專題的辯論式討論,既增加了遺傳學教學的興趣性及可接受性,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在辨析中得到操練。正反兩方隊員通過收集資料和案例,與同學辯論解釋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深奧的科學知識,而且還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并且將遺傳學應用于實際,填補了傳統教學在知識靈活認知與實踐中的不足。

    3以血型為案例開展遺傳學教學的優點

    作為日常生活中被人們廣泛熟知的遺傳學常識,血型遺傳學的研究歷程符合遺傳學的發展規律與教學規劃,其作為遺傳學教學案例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第2篇: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關 鍵 詞: 地方高校; 遺傳學;實驗教學; 教改;

    遺傳學是生物學中最富于綜合性的中心學科之一,也是生命科學中發展最迅速的前沿的學科之一。自 1900 年孟德爾定律被重新發現以來,遺傳學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闡明了許多遺傳學現象和規律。進入 21 世紀之后,科學家對線蟲、果蠅、擬南芥等動植物以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初步完成,更加突現出遺傳學在生命科學中的核心與前沿學科的地位。遺傳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遺傳學本身的發展離不開大量而設計周密的實驗研究,因此遺傳實驗課程是開展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基礎。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加深對遺傳學現象和規律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進行遺傳學及相關學科研究工作的能力。

    1.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遺傳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在很多地方院校是由一個教師負責教學和實驗,這樣就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面對這種情況,地方院校就應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組建一支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由1-2 名遺傳學理論課程的教師和1-2 名多年承擔遺傳學實驗教學的老教師為課程負責人,以碩士及以上學位、且具有從事經典和分子遺傳學研究工作經歷的教師,或承擔過兩輪以上遺傳學及實驗教學任務的教師作為課程教學隊伍,形成一支教學經驗豐富,老中青合理搭配,學緣來源廣泛的遺傳學及實驗教學隊伍。

    2.建立高水平、綜合性的遺傳學實驗教學平臺

    近年來,由于學科的迅速發展和植物科學領域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許多新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術不斷涌現,使得原有的實驗項目不能充分滿足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有必要增設新的實驗項目。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逐步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通過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可以實現以學生自我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更好地掌握實驗原理、操作方法、步驟,全面了解儀器設備的性質并正確地使用儀器,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而現有的儀器設備條件不能滿足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要求,降低了教學效果;另外,由于招生規模的擴大,導致原有實驗設備的數量嚴重不足。為了改善遺傳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水平,極有必要在現有基礎上,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學科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優化實驗室布局,添置新的儀器設備,增加新的實驗項目,建立高水平的遺傳學實驗教學平臺,提高實驗室的共享性和和儀器設備利用率,改善實驗技術條件和工作環境。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 完善實驗教學內容

    在很多地方院校的實驗教學內容主要是研究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類的經典遺傳學內容,而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等教學內容由于條件的限制而不能開設,從而導致實驗教學內容不完善。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教高[2001]4號) 中的有關文件要求,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要不斷進行完善:不但要涵蓋經典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發育遺傳學、群體遺傳學、數量遺傳學、生物信息學和基因組學等,而且要涵蓋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類等研究對象的遺傳學實驗。通過不斷完善實驗教學內容,建立“基礎性綜合性研究( 設計、創新) 性”逐層遞進的實驗教學體系,使學生從生物的整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等方面逐漸加深對遺傳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綜合實驗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4. 開放實驗室

    為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必須全面實施實驗室開放。開放式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是克服實驗流程較長與每次實驗課時有限之間矛盾的有效方法。實施全天性開放實驗教學,是增強學生實驗興趣、提高實驗主動性、加強動手能力培養的有效措施。

    5 .加強科學研究,進行“產學研基地”的建設,培養科研人才,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和消費國,糧食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糧食生產及與之配套的產業快速發展需要一大批技術人才,尤其是復合型、創新型生物科學技術人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技術和實踐經驗,社會也需要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關鍵。實驗課教學不但要重視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一過程更離不開大量的實踐鍛煉。在大型種子公司、基層農技推廣站、科研院所建立高水平的“產學研基地”,不但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有效增加社會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調整遺傳學專業資源、提升遺傳學實驗教學的革新、科學有效的實現專業教學與實踐基地的有機結合,是提高遺傳學實驗教學的有效途徑,可為地方院校的遺傳學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思路,同時培養大量的高素質科技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黔教科(2010070)號);貴州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黔科合J字[2012]2001號);貴州省教育廳功能材料與資源化學特色重點實驗室專項基金(黔教高發[2011]278號);

    參考文獻:

    [1] 劉祖洞,江紹慧遺傳學實驗(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張文霞,戴灼華.遺傳學實驗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賀竹梅.現代遺傳學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

    [4]林娟,郭濱,蔡新中,田麗芬,喬守怡.綜合性大學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80(4):88―91

    [5] 張根發.遺傳學實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第3篇: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關鍵詞:動物遺傳學;教學實踐;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6-133-03

    《動物遺傳學》是動物科學等相關生物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學習內容包括遺傳學基本定律―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以及摩爾根的連鎖互換定律,遺傳的染色體理論,遺傳的重要物質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群體遺傳結構中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概念以及遺傳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平衡理論、影響平衡的各種因素:選擇、遷移、突變、遺傳漂變等,數量性狀的概念與主要遺傳參數遺傳力、遺傳相關和重復力的概念及計算方法[1]。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遺傳學的發展歷史,掌握遺傳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理解分子遺傳學的基本原理與研究方法,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動物遺傳學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邏輯性,并且相對抽象,屬于畜牧專業中比較難學的一門課程。隨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素質教育的推進,課堂理論較實驗課程較少并且不斷壓縮,已經由課程初始設置的125學時減少到目前的50學時,甚至是44學時。壓縮理論課時,學生普遍反映遺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較多、時間較為緊張、知識面跨度大、學習難度大,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產生抵觸的情緒,給教學工作帶來較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基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應積極改進遺傳學教學法,并且重點培養學生學習遺傳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對于提高遺傳學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如何提高其教學效果,值得深入探討。

    1 培養學生對動物遺傳學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有效地誘發和強化學習動力。單單靠一塊黑板和一本教材傳授、籠統地灌輸知識,勢必會降低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并且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緒論作為第一節課,是教師宏觀的對學生介紹一門課的方向,并且是與學生的第一次接觸,教師自身的水平、性格、態度、言語表達、情感、穿著等都會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在緒論課上,可精選一些典型的遺傳學學史事例,一些在遺傳學領域中作出較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事跡,在當前醫學、生物技術等領域的應用與遺傳學相關并且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的事例,充分展示課程的重要性,在學生了解遺傳學的建立與發展的同時,進而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升。

    2 采用多媒體教學,展示更多的研究信息

    對于遺傳學的學習,教授的引導、啟發、推理以及學生的想象占據了大部分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授過程應運用生動的語言,教師應充當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對遺傳學的學習興趣。在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基因表達調控等內容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充分地聯系起來。把多媒體輔助教學、動畫及圖像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形成較為直觀地形象理解。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照片、視頻等媒體為輔助,生動形象的介紹學習內容,建立學生對知識點的直觀理解,使學生對其產生新鮮感并成為對認知過程形成主體意識的主動構建者。在學生心理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學習的新鮮感會逐漸減弱并且產生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學習態度以及行為方面。從教師角度來看,如果單純利用視聽媒體的優勢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和信息,只是依托媒體照本宣科,勢必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滿堂灌”;追求“直觀”也不能限制學生想象、思考的空間而遲滯抽象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把啟發式教學的思想預先注入媒體的圖像、視聽造型及媒體的組合之中,確定啟發式精講與媒體的啟發式展示相結合的教學策略。

    3 對于不同的章節,應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

    采取題海戰術在遺傳學的教學實踐中是不可取的。例如遺傳的三大定律、染色體數目及結構變異等不需要死記硬背,教師應通過鼓勵學生多做習題或者上習題課的方法來掌握。在布置習題的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典型的習題并重點說明。在批改學生作業的過程中,要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對習題進行深入地解析,使學生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學內容。

    4 增設討論課,提高學生的分析與總結能力

    遺傳學內容抽象,不易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常出現有些學生可以理解,有些學生一知半解的現象,應充分對某些學習內容開展一些必要的課堂即興討論,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學的三大遺傳規律教學中,針對處于不同時期及染色體在分裂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和對某些概念點的實質的聯系、區別,在細胞核遺傳、細胞至遺傳以及母性影響的區別和聯系,還有一些較為典型的F因子、Fc因子及Hfr區別和相互影響,這些都可以作為課堂上較為典型的問題進行提問和討論。如有必要可將其作為一次課后作業讓學生充分思考。在經過充分的討論及課后的靜心思考后,可由學生自主理清思路并且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作業或者以討論形式在下一節課堂上進行專門的討論。這種形式[2]可充分改變由教師一個人形成的主講式課堂,并不是從一個教師的角度去理解問題,而是從學生個人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這種穿插式的討論和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對遺傳學的學習興趣增加并且對知識體系產生深入地認識,提高了自主學習性,并使學生的總結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各抒己見、自由地表達對問題的觀點,教師可適當的引導和提問,讓學生相互質疑、相互補充等從中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對所得出結論進行點評。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并且捕捉到學生的閃光點,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評價和鼓勵,使學生保持著一種積極好學的心態,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5 精心準備遺傳學的實驗課

    遺傳學在農業、醫學、環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實驗教學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3]。實驗教學在育人方面有其獨特作用,不僅可以授人以知識和技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影響人的世界觀、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實驗室是實驗教學的主要場所,而實驗教學又是培養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人才的最佳途徑。在遺傳學課程的安排中,實驗課占了1/3~1/4。實驗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有助于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分析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

    隨著遺傳學的發展,僅僅停留在以果蠅為材料的實驗方法上,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可以結合生物科學目前發展的趨勢,為學生開展一些分子生物學的實驗,例如DNA的提取、基因克隆、DNA測序、轉基因等等,讓學生對當前的實驗技術有所了解[4]。這不僅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進一步在生物科學領域深造的欲望。

    6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和自學能力

    教師的教學體系應該與時俱進,要利用網絡的生物資源對學科的發展前沿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數據庫共享,對網絡資源的應用和對課堂教學的引入都極大的利于學生在對遺傳學課程學習知識體系的擴展、更新和學生自學能力、自身素質的提升。

    隨著遺傳學的快速發展,遺傳學在教學中的缺陷表現為教材內容的滯后性,因此產生在學習中對課本獲取知識的不足。但網絡的信息資源的數據共享便可彌補這一缺陷,因此為教學構建了一個較為便捷的平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由學生提出關鍵詞、教師總結的方法,讓學生進行網絡查詢,使網絡與課本相結合,自主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進程,有助對學生積累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的提升,并且可以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鞏固,開闊學生的專業知識視野。

    7 多做習題,熟練掌握各種遺傳規律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性狀的遺傳也是非常復雜的。如果在教學中缺乏實習、加上實驗條件的限制,沒有接觸各種遺傳現象的機會,則可以通過做各種各樣的習題來彌補。如為學生出各種各樣的習題,每講過一段以后,可進行一次習題課的講解,最后再做一次綜合練習。讓學生從各種各樣的習題中發現、掌握各種各樣的遺傳現象和遺傳規律,從中摸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8 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水平

    有人說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好的教師語言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備的條件。教師語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優劣[5]。作為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盡量使自己的語言幽默詼諧。蘇聯作家斯維洛夫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一個概念,講授時有無幽默感,表達效果就不大一樣。幽默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趣味性一般指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富于情趣。教學語言的趣味性也是教育教學成敗的重要條件之一。

    9 結語

    以上是對遺傳學教學中的體會作了一些總結和探討,如何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還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逐漸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胡文明,徐翠蓮.探討遺傳學教學方法 提高學生學習效果[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05):95-96.

    [2]劉金文,曹寧,余麗蕓,等.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23):177-179.

    [3]王林生,張雅莉,王彬.本科遺傳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J].高教論壇,2010,(09):22-24.

    第4篇: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關鍵詞: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思考

    臨床醫學遺傳學是一門研究遺傳性疾病病因、遺傳規律、診斷、治療及預防的學科,也是一門將遺傳學應用于臨床診療分析的前沿學科。近年來,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高速發展,遺傳病確診率大幅度提高。許多遺傳性疾病若能及時確診并進行早期干預,可緩解甚至阻止疾病的發生發展,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1-2]。遺傳病的早期篩查、診斷、鑒別診斷及正確治療正逐漸成為臨床醫生需要面對的新挑戰。如何提高該學科教學的適用性、高效性、創新性,培養高質量臨床醫生,加強臨床工作中遺傳性疾病診療思維及疾病鑒別,建立扎實的遺傳學知識基礎及熟練的應用能力十分重要。

    1臨床醫學遺傳學特點

    1.1遺傳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涉及面廣

    臨床醫學遺傳學是采用遺傳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臨床醫學中遺傳性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治療與預防的一門學科。主要內容包括單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體疾病、體細胞遺傳病等。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推進,醫療技術發展,目前發現突變基因數量十分龐大,涉及疾病數千種[3]。遺傳學不僅與生物醫學領域內容息息相關,還與腫瘤科、婦產科、兒科、內分泌科、眼科、風濕免疫科等緊密聯系,幾乎所有疾病或多或少都與遺傳相關[4]。

    1.2內容更新快,研究意義深遠

    近幾年隨著基因檢測技術快速發展,臨床醫學遺傳學內容更新十分迅速。許多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自1989年發現該病致病基因為CFTR基因后,陸續有研究發現多種突變基因型及相應的發病機制,在分子遺傳水平層面研發出多種靶向治療藥物。僅30多年時間,囊性纖維化從對發病機制茫然無知到目前90%攜帶Phe508delCFTR突變的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療[5-6]。遺傳代謝病的新生兒篩查,可以對幾十種遺傳代謝病進行有效干預,極大降低了這些疾病的死亡率及殘障率。但至今臨床上仍有許多遺傳性疾病發病原因不清楚,研究空間十分廣闊。明確疾病致病機制,可從疾病源頭進行靶向治療,副作用小,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還能進行針對性遺傳咨詢,從而達到控制遺傳病的再發、降低遺傳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提高出生人口質量。

    2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2.1課時較短,教學時間不合理

    在我國,大多數高校要求學生在大學早期(大一、大二)即完成臨床醫學遺傳學的相關課程學習。臨床醫學遺傳學知識體系豐富,專有名詞繁多,分子機制復雜,要求學生能從微觀角度看待宏觀疾病,并能理解、分析。而對于剛進校園、無理論基礎的低年級學生,除臨床經驗缺乏外,因課時較短,僅理解及學習遺傳學基礎知識也較為吃力,課程參與度明顯不足[7]。此外,后期醫院見習、實習,甚至畢業后規培過程中,學生所在醫院等級不同,許多醫院并未設立專門的臨床醫學遺傳學相關科室,即使部分醫院已建立相關門診,但因無相關病房,且受時間限制,學生基本安排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咽喉科等常規科室輪轉,很少有學生至遺傳學相關科室進行系統學習。這些均導致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內容不熟悉,對遺傳學疾病沒有一個整體概念,無法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

    2.2教學方式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模式以枯燥的講授式為主,部分輔以多媒體教學,整體呈現教師主動、學生被動模式。少數學校開展分子遺傳學實驗,但基本開展形式為教師主導進行的驗證性或模仿性實驗,學生只需要掌握實驗過程及結果,極少有學生提出為什么這樣設計實驗、每個步驟操作目的是什么等問題。臨床醫學遺傳學內容復雜、理解抽象、教學方式單一,常導致學生認為該學科困難枯燥,課程參與度低,多以應付考試為目的進行學習。早期無法建立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的興趣,導致其主觀能動性下降,后期醫院實踐并無相關內容整體認知教學,影響對遺傳性疾病的正確認識及創新探索。

    2.3課程教材更新速度慢,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課程教材的完成需經過撰寫、審核、印刷等過程,出版周期長,更新速度較臨床醫學遺傳學發展慢,導致學生對學科前沿技術與內容一無所知。知識儲備不足,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自學能力培養受限。此外,目前臨床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評價仍以“一張試卷定成績”形式為主,考核內容為上課重點講解內容的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名詞解釋、問答題等。這種考核方式常導致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知識點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對該學科整體的認識、理解、應用。

    3深化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的思考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醫學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醫學高速發展要求教師能因材施教。目前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的培養主要分為在校理論學習、醫院見習與實習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醫學生基礎及任務要求不同,教學內容與方式也應按實際情況制定。

    3.1低年級本科生

    培養興趣,打好基礎是關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此期主要教學目標為有效傳授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操作,幫助學生形成宏觀臨床醫學遺傳學體系認知。針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特點,在學生有一定臨床理論基礎后再進行授課,以提高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度及理解度,故該課程可延至大學三、四年級。適當增加課程學時,對講課內容進行篩選優化,豐富課程開展形式,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例如可將教材文字教學轉變為實驗聯合多媒體學習,臨床醫學遺傳學基礎實驗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多媒體教學則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實際圖像流程,有助于學生理解。在本科教學中也可逐漸引進CBL、PBL教學、遺傳病家系調查及模擬化臨床咨詢等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臨床醫學與遺傳學的緊密聯系[8-9]。以新生兒篩查的遺傳代謝性疾病為例,由講師幫助學生建立遺傳代謝性疾病的整體框架,逐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新生兒篩查疾病是這些內容?每種篩查的疾病是通過哪些指標評估?篩查陽性的患兒如何確診?等。同時適當加入1~2個典型遺傳病病例,鼓勵學生課后線上查找資料,下一次線上教學進行討論。在校期間學生需建立扎實的臨床醫學遺傳學理論基礎,完善疾病的診斷思維,學會提問及解決問題。考核方式也需要進行調整,在理論知識考核的基礎上加入病例討論、文獻查閱能力等內容,促進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知識的靈活應用。

    第5篇: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基礎知識;前沿知識;基因病;染色體

    醫學遺傳學是醫學科學領域中十分活躍的前沿學科,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方法的引入,人們對遺傳病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僅對單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診斷、發病機理、治療和預防都已達到分子水平,即使染色體病的診斷,由于顯微切割、探針池建立和熒光原位雜交方法的應用,也已深入到相關基因片段的水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作用機理的闡明,不僅對癌的發生發展認識上有新的突破,對癌的基因治療也提出了新的策略。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提出和研究進展為人類基因組的全部測療和功能分析,特別是對某些致病基因的確認、表達調控,為遺傳病的防治等開辟了光明的前景。所有這些醫學遺傳學的新成就正推動著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醫學遺傳已成為21世紀帶動醫學科學發展的帶頭學科之一。作為培養21世紀醫學人才的醫學遺傳學教材,在其內容上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更新,才能使培養出來的醫學人才在知識儲備上提高一步,跟上時代的步伐。

    專業基礎知識是為學好專業,能夠從事某種學科教學打基礎的知識。它是專業主體知識的根基,這個層次的知識越扎實、寬厚,就越能促使專業主體知識的發揮。專業前沿知識是指專業發展的前景,包括對所教學科專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和預測。從而了解未來的變化,并以此為依據,對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出要求。隨著研究技術和方法的進步,現代醫學遺傳學的發展速度可謂是日新月異,而報道這些新發現、新知識的文獻也層出不窮。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既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而又了解醫學遺傳學的最新研究進展?有人認為應當壓縮和削減遺傳學的基礎內容,用足夠多的時間向學生介紹現代遺傳學的新知識;又有人認為只講解基礎知識,不必介紹新知識。而作者認為,基礎知識是“根”,新知識是“葉”,只有“根深”才能“葉茂”,而“葉茂”才能促進整個知識之樹茁壯成長,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人類基因組計劃”是醫學遺傳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相關知識屬于前沿知識。完成這一計劃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基因定位,而基因定位這一方法的應用離不開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知識點的掌握。所以離開基礎知識而空談最新知識,新知識也就成為“無源之水”。反之,在教學過程中若不注意介紹科技新發展,知識必將成為一潭“死水”,這樣不僅跟不上科學的時代步伐,也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既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又能跟上科學的發展呢?

    1講解經典的基礎知識要深入淺出醫學遺傳學的經典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孟德爾遺傳定律、遺傳平衡定律、染色體畸變類型等知識。對于這類經典基礎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按照知識發展的規律,知識結構相互依存的關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現。例如,介紹孟德爾遺傳定律時,應首先從孟德爾遺傳實驗講起,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哪些現象?怎樣通過這些現象總結出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再進一步引出遺傳定律的適用范圍、特例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講解應用性基礎要提綱挈領醫學遺傳學的基礎知識還包括許多應用性基礎知識,如染色體病。這一部分內容較多,所涉及到的病例有十幾種。若面面俱到,學時不夠。如果介紹的太簡略,一些重點知識就會淡化。在講解這些內容時,作者提綱挈領,有主有次地進行了介紹。主要介紹4個代表病例:Down綜合征、貓叫綜合征、Klinefelter綜合征、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它們分別是常染色體數目異常、常染色體結構異常、性染色體數目異常和性染色體結構異常所導致的疾病。Down體綜合征是最常見的常染色體病,其染色體異常在21三體,主要核型為三體型,少數為易位型或嵌合型。貓叫綜合征染色體異常為5號染色體短臂部分或全部缺失。Klinefelter綜合征又稱先天性發育不全癥。典型的核型是47,XXY。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又稱為Martin-Bell綜合征,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是發病率僅次于Down綜合征的智力低下性疾病,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是由一個基因異常引起的。而對于其他綜合征的知識點,則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掌握并要求他們課外閱讀尋找一些生活中的病歷材料,使得學生帶著趣味和好奇去學習,鍛煉了他們的自學能力,也節省了課時。

    3講解與基礎知識相關聯的新知識要相互穿插隨著科技的發展,介紹與遺傳學相關的新進展十分必要。如染色體的結構中包含了端粒結構,有關端粒與醫學相關的研究目前處于前沿水平。在講解染色體結構這一知識點時,作者補充了端粒分子的結構組成、端粒酶的作用、端粒與腫瘤發展以及與細胞壽命的相關研究。實踐證明,這樣不僅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在醫學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既詳盡介紹基礎知識又適當穿插前沿知識,采用形象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醫學遺傳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他們將來走向工作崗為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婷.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1.

    第6篇: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關鍵詞:表觀遺傳學 教學 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重要手段。今天的社會對研究生的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專業課教學是研究生教育的最基本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直接途徑,因此,提高專業課教學水平對研究生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隨著生物技術和醫學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邊緣學科和新興學科不斷涌現。表觀遺傳學是近幾年來生命科學迅速發展的前沿學科之一,其理論與技術已經廣泛滲透至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及預防醫學的各個學科。表觀遺傳學是我們學院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知識模塊的主干課程。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研究生培養的需要,筆者主要針對研究生表觀遺傳學教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及建議。

    1 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

    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對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提出了相應的更高要求。不僅要求教師有生命科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有生物醫學理論方面的知識,同時要求教師的技術知識層次能跟上生物醫學實驗技術推廣周期不斷縮短的趨勢。我們在研究生的表觀遺傳學教學中,隨時進行文獻調研,密切關注最新高水平期刊和學術會議的相關信息,不斷補充傳達的最新知識。引導學生關注當前研究活躍的腫瘤、衰老、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與表觀遺傳學的最新研究進展情況,著重介紹營養、環境、應激、細胞代謝在表觀遺傳變化中的重要作用機制。這些新知識非常受研究生的歡迎,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通過這些新知識的學習,不僅開闊了研究生的學習視野,啟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同時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文獻調研和學術研討的習慣,逐步形成和掌握正確的科研方法,為即將開展的課題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反過來能進一步促進教師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2 改革教學內容,形成完整的表觀遺傳學知識結構體系

    與經典遺傳學以研究基因序列決定生物學功能為核心相比,表觀遺傳學主要研究基于染色質事件對于這些“表觀遺傳密碼”的建立和維持的機制,及其如何決定細胞的表型和個體的發育。在表觀遺傳學研究生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導研究生關注表觀遺傳學學科的發展動態,密切注意學科的交叉和延伸,緊跟表觀遺傳學的發展方向和學科發展的突破點。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表觀遺傳學學科領域發展最活躍最富潛力的研究方向上,例如表觀遺傳機制在癌癥等疾病中的作用機制,細胞代謝與表觀遺傳變化的關系等。表觀遺傳學是生命科學中一個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新研究領域。它不僅對基因表達、調控、遺傳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腫瘤、免疫、病毒感染復制等許多疾病的發生和防治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內容包括:表觀遺傳學概論,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塑,基因組印記,X染色體失活,siRNA與miRNA介導的調控,表觀遺傳學與疾病,表觀遺傳學與癌癥,天然產物及中草藥的發展對表觀遺傳學的展望,表觀遺傳學的治療進展。上述內容形成完整的表觀遺傳學知識結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選擇地插入一些小型專題講座及相關的研究歷史背景資料的方式,介紹和強調學習和掌握表觀遺傳學的重要性,既活躍了課堂,又把課程從枯燥的理論講解中解放出來,同時激發了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相關的知識面[2]。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前沿進展內容的加入,如代謝、營養、環境等影響因素與表觀遺傳學的相關進展。

    3 改革教學方法,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本課程所授課的對象是已具備一定自學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的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科學地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準確表達個人思想見解的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本課堂選課人數一般在十人左右,因此課堂教學的特點在于小班授課。由于是小班教學,增加了教學的靈活性和增強了師生之間互動的可能性,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教師課堂授課、學生參與研討、學生講授等多種教學方式,強調講授、研論、文獻調研、學術講座、論文報告、文獻綜述等多種方式并重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時間,讓研究生充分參與到教學的研討,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這種教學方式為研究生迅速進入科研工作的角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增強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發揮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電子課件與板書相結合,同時采用圖片、視頻播放、動畫等多種方式的應用。倡導啟發式教育,摒棄灌輸式教學方法,講授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注意結合科研最新進展情況拓寬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能力同步得到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對由于受學時限制而不能在課堂上詳細介紹的前沿內容可使用討論法,安排學生課后自學,啟發學生提出問題,通過課堂討論得到解決。還可以在部分單元結束后,要求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結合查閱最新的文獻資料,撰寫小專題報告,組織交流討論,以便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并進一步拓寬知識面。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孥,有較高的學習熱情,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倡導自學,組織討論,是因材施教、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好方法。

    4 多種考核方式結合,檢驗教學效果。

    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不僅僅局限于對課內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還可以采用綜述、專題小報告、PPT匯報、模擬課題設計等綜合考核方式,注重知識的活學活用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這樣才有利于研究生即打好廣博、堅實的理論基礎,又能其重組知識框架,只有這樣,研究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夠得到增強。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是受多因素復雜交錯影響的,要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既要保證培養研究生的客觀條件充足,又要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研究生教育只有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才能不斷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表觀遺傳學既是目前迅速發展的學科和熱點領域,在生物醫學各種學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也是我們學院研究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提高教師自身素質,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第7篇: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關鍵詞:遺傳實驗;創新;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101-02

    遺傳實驗課程歷史悠久,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實驗內容在不斷地擴充、更新與深化,從早期的細胞遺傳學實驗、微生物遺傳學實驗發展到現代的分子遺傳學實驗。但是,在遺傳史上的一些經典實驗仍需要保留,因為這些實驗的原理和設計精髓對現代生物學研究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科學意義。當然,保留這些傳統實驗不是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機械地簡單重復,這樣做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與創新意識,反而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如何在傳統實驗中引入創新設計和創新思想,這是遺傳學實驗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精選經典實驗,培養創新能力

    遺傳學實驗是生物、農學、醫學、藥學等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在開設遺傳實驗課的高校中,大多數高校(包括南京師范大學)都保留了“果蠅的性狀、生活史觀察及飼養”、“果蠅雜交”、“果蠅的伴性遺傳”和“果蠅唾腺染色體標本的制備與觀察”等傳統實驗內容。大家仍然選擇果蠅的實驗內容,主要是因為果蠅具有材料易得、有多種突變類型、容易培養、繁殖速度快、性狀易于觀察等許多優點,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完成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和連鎖互換規律的驗證以及伴性遺傳、絞花遺傳現象分析和染色體分析等研究內容。但是這些實驗往往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實驗教材的步驟一步步地去操作、去驗證,學生能夠發揮創造性的機會很小,導致學生做實驗的熱情不夠高。為了克服這個缺點,我們只提供給學生黑體小翅焦剛毛白眼和灰體長翅直剛毛紅眼兩種果蠅品系,在果蠅的這四對性狀中,控制眼睛顏色、翅的形狀和剛毛類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控制身體顏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設計雜交實驗驗證三大遺傳規律并觀察伴性遺傳和絞花遺傳現象,最后將實驗結果形成一個綜合報告。經過幾屆學生的實踐,我們發現效果非常好,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雜交方式、選擇不同的基因去進行分析,既驗證了相關的遺傳理論,又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

    二、注重綜合性實驗,強化操作能力

    綜合性實驗教學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的其他課程多個知識點的實驗,是使學生綜合已學的知識來設計和操作實驗,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型實驗。其主要特點是實驗技能的綜合性,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查閱資料能力以及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應用不同的方法和技術來完成預定的實驗內容。在綜合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鍛煉方面我們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們設計了“人類基因組DNA的檢測與分析”實驗,讓學生提取自己的基因組DNA,然后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和圖像分析。推薦指甲和毛囊作為提取基因組DNA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比較和評價,然后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和拍照,應用圖像分析軟件對照片上的圖形進行測量,構建DN段大小回歸方程,并且根據回歸方程計算出各未知DNA的相對含量。因為是對自己的DNA進行分析,所以學生對實驗的熱情都很高。

    三、優選研究型(設計型)實驗,激發科研興趣

    研究型(或設計性)實驗是結合課程教學或獨立于課程教學而進行的一種探索性實驗。其主要特點是實驗過程的研究性,整個實驗由學生獨立設計、獨立操作、獨立創新。研究型實驗屬個性化培養范疇,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從事科學研究的熱情,要求學生綜合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多種實驗原理來設計實驗方案,并充分運用已學到的遺傳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現新問題、分析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根據研究型實驗的要求,我們布置了一個“人體身高遺傳度調查與分析”的實驗,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庭的身高情況、自己周圍家庭的身高情況和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讓學生從查閱相關資料開始,設計實驗方案,試、分析數據,構建回歸方程,估算人體身高的遺傳力,并寫出小論文式的實驗報告。通過這個研究型實驗,學生們熟悉了查閱資料,獲取、整理和分析數據,總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為將來完成本科階段的畢業論文(或設計)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加強實驗指導,提升實驗教學要求

    遺傳學實驗是遺傳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為了凸顯遺傳學實驗課程的重要性,我們將遺傳學實驗作為一門獨立的必修課程,放在與遺傳學理論課程同樣重要的位置,而且要求理論課程教學的老師必須上實驗課,與專門從事實驗教學的老師一起確定實驗課程內容、制訂授課計劃、準備實驗材料和進行預實驗,很好地實現了理論課與實驗課的銜接。除任課老師外,每個實驗組還配備2~3名從事教育實習的研究生,協助老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對每一段操作和實驗設計都進行觀察和指導,大大地提高了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

    五、完善評價方法,提高學習自覺性

    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能起到積極的督促作用。所謂合理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考核的內容應該能夠比較公正合理地評價學生的能力。實驗課不僅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反映學生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實驗技能不夠重視,他們在實驗中不認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卻可以寫出很好的實驗報告來。因此,考核指標不能單一。為了克服這種不良傾向,我們采用綜合評分(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的方法來評定學生的遺傳學實驗成績。平時成績中包括出勤、實驗態度、動手能力、實驗結果和實驗報告的質量等要素,期末考試采取筆試或實際操作考試等形式,各種考核的內容按照一定的比例計入總分。二是考核形式要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情況。由于考核的指標比較多,在這些指標中有的是硬性指標,有的是彈性指標,為了盡可能地客觀公正,我們規定期末考試成績比例不能低于50%。在期末考試中,我們著重考察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分析、解決實驗基本問題的能力,通過考核基本可以看出學生掌握遺傳學實驗技能的程度,明顯調動了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對于少數不重視技能訓練的學生效果尤為顯著。

    總而言之,本科階段的遺傳學實驗課程,如何達到驗證遺傳規律、理解遺傳現象、鞏固理論知識的目的,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標,這是遺傳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需要全體教師和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林娟,郭濱,蔡新中,田麗芬,喬守怡.綜合性大學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80(4):88-91.

    [2]劉祖洞,江紹慧.遺傳學實驗(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張根發.遺傳學實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張文霞,戴灼華.遺傳學實驗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賀竹梅.現代遺傳學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

    第8篇: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基于MC法的MDS細胞遺傳學檢測的研究進展

    染色體危度分層系統

    細胞遺傳學分析對于MDS有獨立預后價值,1997年IPSS國際預后系統是染色體、外周血細胞及骨髓原始細胞計數共同構成,但是在IPSS中有兩個問題:一是有明確預后意義的染色體異常種類太少,只有預后好的正常核型,20q、5q~、Y及預后差的7號異常、復雜核型,而其它核型數量眾多、種類繁雜的細胞遺傳學異常被籠統歸入到了預后中等的一組,而這些歸屬于中危組的染色體異常是未被統計學證實的;二是許多血液學專家認為,IPSS預后積分系統中染色體的地位過輕。如Haase1認為,在IPSS系統中預后好的染色體與原始細胞<5%都積0分,預后中等的染色體和原始細胞為5%-10%的同積0.5分,預后差的染色體積1.0分,11%-20%的原始細胞積到1.5分,21%-30%的原始細胞積到2.0分。然而伴有原始細胞計數達21%-30%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1.7個月,和伴有預后差的細胞遺傳學異常相當(其中位生存期為11個月),所以細胞遺傳學在IPSS積分系統中的地位明顯被弱化了。根據德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等MDS中心的大量細胞遺傳學資料,1286名患者只是接受了支持治療,由于樣本量大,且有大量患者只接受支持治療,能反映MDS的自然病程,Haase等0提出了令人十分信服的染色體危度分層系統。在其預后系統中(表1)可以發現很多不同于IPSS的預后信息:首先,危度組被分為4組,不同于IPSS的3組;第二,明確預后意義的染色體內容多,不僅包括了常見的正常核型,20q-.5q-.-Y,7號異常、復雜核型等核型,也包括其它較少見的類型。例如預后好的染色體除了IPSS中的正常核型、20q-,5q-及-Y之外,12p-、11q-、+21、11(q23))及任何包括5q^的異常也被證明是預后良好的。第三,對于某些具體核型的預后信息與IPSS不同,在危度分層系統中,7號染色體異常被劃分到中危2組中,高危組的內容是大于3種染色體異常,這和IPSS中高危組的內容是不同的。另外,對于臨床十分常見的三體8,在新系統中被劃分為中危1組,預后較好。總之,新系統對于MDS的預后能給出更為詳細準確的預后信息,同時對于治療也具有指導意義。

    此外,Pozdnyakova等13報告了1029例原發性MDS患者的預后情況,得出了不同于IPSS的一些細胞遺傳學信息。該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按照IPSS的關于細胞遺傳學中等預后的定義,發現該部分患者中位生存期從10個月到69個月不等,充分證明了IPSS系統關于中危染色體的定義是需要進一步改進的;7q^的預后較-7為好,中危生存期分別為26個月與8.5個月,二者具有統計學差異;12p-與11q-預后好,這與Haase的危度分層系統一致;3q異常及三體19預后較差,這不同于Haase的結論;i(17q)與+11預后偏差;der(1;7)被證明預后較好,中位生存期為45.5個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觀察的結果可能受藥物治療的影響,因為其中有部分患者接受了三氧化二砷,沙利度胺或者剌激因子的治療,而這些藥物有可能改變MDS的自然病程,所以這些結論要謹慎對待。

    中國MDS患者細胞遺傳學特征與西方的異同由于人種和地域的差異,亞洲人與西方MDS患者具有不同的遺傳學及預后特征,其不同之處首先表現在MDS的細胞遺傳學構成上。麻柔等[4報告,MDS發生頻率較高的染色體畸變率依次為:+8,40/20q--7/7q--5/5q-,-y,+9及復雜改變。

    報告了283例MDS患者的染色體核型分析,發生頻率依次為+8,-20/20q-,-Y,異位型,-7及7q-,+9,5q-。Wang等^報告了483例中國成人原發MDS的畸變率從高到低依次為:+8、20q^J/7q、5q-。而西方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為5q-a’3,占到整個MDS病例的20%-30%。由于細胞遺傳學的構成不同,常用的預后系統如IPSS是否適合中國人是需要驗證的,因為在很多預后系統中,細胞遺傳學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Wang等0回顧性地分析了435例中國成人原發MDS,同時評估了WHO分類模式及6個預后積分系統的預后價值,得出如下結論:在預后生存方面,包括IPSS在內的5個積分系統被證明具有統計學差異,但是WPSS不適合預測生存。在預測白血病轉化方面,IPSS被證明是不合適的,西班牙積分系統最適合中國MDS患者的白血病轉化預測。在運用WHO分類模式預測預后生存時,在RA或RARS與RCMD之間未見到統計學差異。結合國內運用預后系統的實際情況,IPSS積分系統用來預測MDS患者生存是可信的,根據IPSS對于染色體危度的定義,預后好的染色體組其中位生存期為37.2個月,中危組為26.1個月,預后差的染色體組為9.7個月。另外,雖然WHO的分類本身具有預后意義,但是在預測RA或RARS與RCMD預后時需要注意,因為在中國RA或RARS與RCMD患者的生存預后之間未見到統計學差異。

    MDS出現遺傳學變化的預后意義目前,關于MDS患者在診斷后出現細胞遺傳學變化的發生率及其對于疾病的預后意義研究較少。Ber-nasconi等&]追蹤了153例MDS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染色體變化(chromosomeexchange,CE)情況,在經過長達45.2個月中位隨訪期期間,30.7%的患者出現了CE,其中有26.1%的患者在疾病進展之前出現了CE。出現CE的患者死亡率及疾病進展風險較未出現CE的患者分別高7倍和36倍,并且對于總體生存率的影響具有統計學差異。Wang等8對85例中國成人原發性MDS患者進行了染色體的復查,結果18例(21.2%)患者在隨訪期間出現了額外的染色體異常(11例)或原來為正常核型者變為異常核型(7例),在25.1個月中位隨訪期結束后出現CE的18例患者中的12例死亡。另外,8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33.1個月,出現CE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25.8個月,而沒有遺傳學變化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為45.4個月,其差別具有統計學差異,并且有遺傳學變化患者的疾病進展風險也高于沒有出現CE患者。

    基于SNP^A或aCGH法的MDS遺傳學的研究進展

    常規MC法、SNP^A、aCGH三者優缺點的比較運用常規MC法檢測MDS的細胞遺傳學異常率只有50%左右,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大約50%的MDS患者為"正常核型",MC法對于這部分患者,尤其是低危MDS患者的診斷、治療、預后常會有_定的困難。所以提高這部分MDS患者的遺傳學異常檢出率就顯得十分重要。Tiu等B]推定,MDS的細胞遺傳學低檢出率是由于MC方法的局限性所致,比如分辨率低、依賴于分裂相細胞、不能檢出單親二倍體(UPD)等。與傳統MC方法相比,SNP4及aCGH技術則具有很多優勢,且能克服MC方法的很多缺陷(表2),因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研究。

    SNP-A聯合MC法對于MDS遺傳學檢出率的提高及其預后分層的影響

    SNP聯合MC法能夠做到優勢互補,Tiu等M認為SNP-A能夠補充MC,提高MDS及其他髓系惡性血液病的診斷及預后水平,并且對于指導治療也有意義。為了驗證上述觀點,他們選取了430例患者,其中MDS250例,MDS/MPD95例,繼發于MDS的AML85例,分別做常規MC、SNP-A分析。結果表明,SNP4聯合MC較單純MC法有更高的遺傳學異常檢出率(74%vs44%,P<0.0001)。Thiel等根據SNP檢出的新染色體異常具有獨立的預后意義,提出了新的MDS預后分組(表3),提高了MDS預后的精確性。早前Gondek等&2的研究結果也揭示SNP4對于MDS遺傳學的研究價值,他們運用SNP-A分析了174例患者(其中MDS94例,MDS/MPD47例,繼發于MDS的AML33例),發現78%的MDS患者有染色體異常,而MC法檢出率只有58%;同時,對MC正常的患者分為2組,1組為MC和SNP4檢測結果均正常,另1組為MC檢測結果正常,而SNP4檢測結果異常。2組生存期分別為39個月和16個月,差別具有統計學差異。這證明了通過SNP4發現的新的染色體核型異常有更差的預后。與Tiu及Gondek的研究相比,Heinrichs13等則認為,SNP對于MDS的檢出率并不高。在對33例經MC檢查為"正常核型"MDS患者的SNP分析發現,只有5(15%)例患者檢測到了異常,包括4例患者有UPD和1例患者有3個單獨的"微缺失",有3個UPD分別涉及到3q、4q、17p,另外有2例患者涉及到7q染色體,按IPSS積0分,都屬于低危,但是臨床隨訪發現,這2例患者分別在10個月、12個月后死亡,進展十分迅速,伴有7qUPD的MDS患者是否和7q-/j-樣同屬于高危MDS則需要進一步大樣本的驗證。aCGH在MDS遺傳學檢測中的應用及其對于MDS預后分層的意義

    StarczynowskiM等運用aCGH分析了25例伴有"正常核型"的MDS患者,并根據檢測結果把患者分為2組,1組患者具有大于3Mb的總基因異常,另1組則小于或者等于3Mb總基因異常。結果發現,前組患者的生存期短于后組,且差別具有統計學差異。Thiel等對125例經MC法檢查為正常核型的MDS患者進行CGH分析。結果發現,有42例(39%)患者的染色體存在非平衡異常,這些患者和其余患者相比具有更差的預后(26個月vs57個月,p=0.002)。在這4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異常涉及到4q、5q、7q和21q,這些異常染色體的預后意義不明,另外的34例患者則為個體拷貝數異常。Praulich等的研究也顯示,運用aCGH能檢測出低頻率的隱性染色體異常,這對于MDS的診斷及預后將會帶來重大影響。

    小結

    第9篇:遺傳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對于一些前沿性的問題,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課后大量查找文獻,做成小專題匯報的形式,統一收上來由教師檢查后,在課余時間點評、分析。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自學能力,還可以增強師生交流,提高教學效果。另外,可針對一些較好的小專題匯報,在課堂上抽一些時間由學生本人講解,由教師對講解內容進行總結。學生在講解過程中打破了教師所形成的固定、單一的思維方式,對教學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遺傳學的興趣。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把理論原理應用于實踐,真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目的。所組織的課外活動要選擇一些可操作性強、又緊密聯系遺傳學課程的內容來進行。例如,當講到“F2代衰退現象”時,鼓勵學生到本院的植物房中種植商品糧的玉米種子,了解F2代的衰退及瘋狂分離現象,使學生在感性認知上理解為什么玉米要進行每年制種。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創新型教學模式

    傳統的遺傳學教學學生主體性缺失現象嚴重,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理念,最大限度的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具體教學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理論教學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了解本學科的理念,因此遺傳學教學中我們開展了“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獲得者簡介介紹”活動,每班由15名同學自愿報名,自行查閱相關資料后制成幻燈片的形式,在每次上課前6分鐘左右向全班同學做簡要概括。通過了解諾貝爾獎得主的典型研究經歷,培養同學們尊重真理和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各種方式,收集、整理各種教學資源,建立了“遺傳學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庫。主要方式有:①及時下載網上豐富的學習資源充實到資源庫中,并經常更新,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也便于課堂中隨時調用,還可供學生自學,開闊視野,激發學習熱情。②進行學術交流或訪問時,收集與課堂教學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拍攝儲存,實時加到教學資源庫中,以充實教學內容。③教師在進行科學研究過程中,及時地收集目前該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加入到教學資源庫中,傳授給學生,以激發他們研究、探索的欲望,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育。通過“遺傳學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庫的更新與擴展,還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質和自學能力。我們每章都會列出一些閱讀材料、所用專業網址及思考題,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3加強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性實踐能力

    遺傳學實驗是我院生物技術及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必備的一項專業實驗技能,它在遺傳學課程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我們對于遺傳學實驗教學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嘗試,認為本專業的學生不但要開設基礎性實驗,還要開設設計性和綜合創新性實驗,形成了基礎性、設計性及綜合創新性不斷深入的實驗教學模式。基礎性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基本試驗技能,我們主要開設“減數分裂涂抹制片”、“果蠅唾腺染色體制備與觀察”和“誘變劑及植物多倍體誘發和鑒定”等,通過掌握經典遺傳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以提高同學們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性實驗由教師提供所需的實驗材料和條件,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查閱資料,自行設計,擬定實驗方案和具體步驟,獨立進行實驗,觀察實驗過程中的現象,并對實驗結果記錄分析,實驗結束后進行總結,提出改進意見。最后,由實驗教師評選出最優實驗方案并進行通報表揚,我們主要開設人群中幾種性狀的調查研究。實踐結果發現,學生在設計性實驗過程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查閱資料,各小組都有較強的競爭意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綜合創新性實驗我們的做法是讓同學們加入到教師的課題研究小組,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另外,我們實施全天候開放性實驗教學,設有開放性實驗室,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來完成實驗,提高了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例如“果蠅大雜交綜合實驗”主要包括“果蠅培養基的制備”、“果蠅形態結構觀察與飼養”“、果蠅唾腺染色體制備與觀察”“、伴性遺傳”等內容。這些實驗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安排,只要在學期期末前完成全部實驗內容即可。通過遺傳學實驗的鍛煉,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4改革考試內容,突出考查學生的應用分析能力

    考試是作為評價學生學習遺傳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考試,任課教師能夠及時發現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比如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掌握情況,檢測教學方法是否恰當。由此可見,通過考試不但能檢測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傳統的遺傳學考試題型客觀題所占分值較大,雖然這些題型具有公正、嚴格的一面,但這些題型的特點是書本上就能直接找到,這樣會誘導學生死記硬背,僅僅測試了學生的記憶能力,無法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高層次的認知能力。為此,我們加大了問答、綜合分析應用等主觀性試題的分值,試題涵蓋實際應用及社會關注的熱點等內容。例如考題“如果發現了某村莊人群比其他村莊有較高比例的兔唇型新生兒,這是由于遺傳因素還是環境因素引起的?如何判斷?”這些試題在書本上沒有固定的答案,只有通過所理解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回答,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另外,考試并不是評價教學的唯一手段,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綜合評價。教師應把所教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來評價,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評價,充分肯定他們的點滴成績。

    5結束語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av电影| 成人18网址在线观看|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国产成人悠悠影院|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成人韩免费网站|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