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體育課程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課程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體育課程的特征

    第1篇: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一、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的要義有三: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第二是讓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三是讓學生主動發展。(柳斌:《關于素質教育的再思考》)

    二、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朱開軒:《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三、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和生活技能素質等)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重視個性發展的教育。(顧明遠:《提高民族素質,迎接21世紀挑戰》)

    根據上述幾種表述與界定,素質教育應具有下列特征:

    一、教育對象的全體性。從廣義上說,是指教育要面向全體國民,要求每個公民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以達到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的目的;從狹義上說,是指教育要面向全體適齡兒童,要求每一個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正規的義務教育。作為一種指導思想,素質教育在體現教育對象的全體性上表現為強化普及意識,淡化選拔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是素質教育的宗旨。

    二、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具體來說,就是要按照國家教育方針中的規定,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目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智育被大大地強化了,而德育、體育和美育相對被削弱了。學生道德水準、身體健康狀況、審美修養均處于薄弱狀態,這顯然同我們的教育方針相悖。因此,素質教育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可重此輕彼,并要重視德、智、體、美各方面素質的相互聯系、影響與滲透,致力于促進學生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三、教育機制的主體發展性。素質的要義之一,是讓學生主動發展,即學習主體主動地進行自主性、探究性和創造性學習,促使學生穩定的素質內化與形成。學生相對穩定的素質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更高層次素質教育的基礎,成為進一步提高素質的條件,成為個體發展的巨大潛能,使其終生受益。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這就必然要求相應的教育機制保障。

    四、教育內容的基礎性。素質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也就是說無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都要在不同的層面上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而在義務教育階段,則應打好三方面的基礎: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礎,終身學習的基礎,走向社會的基礎。這就決定了素質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養成基本行為規范與習慣,形成基本的學習生活能力。主要是讓受教育者擁有一般學識,而不是擁有一技之長;是為人的生存與發展增強潛力,而不是進行某一專業或職業的特殊訓練。

    五、教育空間的開放性。對于素質教育來說,教育空間已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中和校園里。首先,課堂已不再是單純灌輸知識和機械強化訓練的場所,而是靈活安排、適當組合、生動活潑的開放性學習空間;其次,隨著拓展課程、隱蔽課程的設置,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知識,而是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提供新的機會與途徑;再者,課外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校外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的開展,均為素質教育的貫徹與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根據前述素質教育的含義和特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音樂課程應具有下列一些基本理念:

    一、 面向全體學生

    在音樂課程中,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并使他們終生喜愛音樂,是音樂教師的基本責任和義務。因此,音樂教師應立足于全體教育對象的素質培養,而不是面向少數音樂特長生,更不是專業性質的音樂人才培養。讓每一個學生在音樂學習上體驗成功,享受快樂,是每一位音樂教師所應關注的焦點和努力的方向,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真諦的音樂教育在于其廣泛的適應性。

    面向全體,實質是面向有個體差異的學生,也就是說,音樂課程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與個性發展問題,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在我國的教育傳統中,一直是注重共性至上的群體性原則,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漠視和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千人一面的“模子”式教育強調的是統一標準和統一要求,根本不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求。而個性發展,既是人的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及內容。在音樂課程中,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音樂是體驗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體驗才能感受學習的快樂并積累學習的成果。

    二、 重視審美體驗

    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是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因此,音樂審美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美育為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同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并視這種活動本身為音樂教育的目的之一。基礎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點就是情感審美。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音樂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樂教學的全部過程,應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體驗過程,這個過程應貫穿著所有的審美因素,并以美感的發生為根本內容,只有在長期的、反復的美感發生和發展中,音樂課程才會影響學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審美情操,從而使人格得以完善。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對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體驗時,才會產生對美的熱愛。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應貫穿在音樂教學內容、方法以及音樂教學環境之中。比如: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作為音樂教材;從感性入手,采用體驗的方式進行教學;評價要重視教育的潛效應;注意教學環境的優美與和諧等等。

    三、 倡導主動發展

    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是學生要主動發展。因此,在基礎音樂教育課程中,把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置于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音樂課程標準》不僅充分闡述了“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感受音樂、用音樂美化和豐富人生的前提”的課程理念,而且把“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列為音樂課程的目標之一,足見對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視。

    學生主動發展,在音樂教育中還體現為一種創造性的音樂學習。由于音樂是一種非語義的信息,音樂的這種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像、聯想的廣闊空間,同時也為創造性的音樂學習奠定了基礎。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自覺改變“我講你聽”的傳統模式,改變那種只考慮教材要求和從教案出發,立足講解音樂、傳授知識、而且越系統越充分越精細就越好的指導思想;改變那種不考慮學生需要,不顧及學生感受,學生只能被動聽講、學唱,而且越安靜越整齊越能跟著老師思維走就越好的陳舊觀念。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允許質疑,鼓勵探索,尊重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體驗與獨立思考。教師要善于體會蘊藏在學生內心中的渴望同外部世界交流的主動性發展潛質,給學生一些權利和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去體驗;給學生一點問題和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前進、去發展。

    四、 注重開放學習

    第2篇: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本文研究的“地方體育項目”是指在長期的體育運動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區域特征并有別于其他地區的體育項目或體育內容。地方體育項目具有四個基本特征:

    1)地區性特征。地方體育項目,是在一定地區形成和發展的,具有該地區的體育文化底蘊和特色。

    2)歷史性特征。地方體育項目,是在長期的體育實踐中形成并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就其形成、傳承和發展看,有的是當地民間形成的為了祛病延年、娛樂身心和提高競技水平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體育運動項目;有的是在地方體育布局中形成和發展的特色體育運動項目。

    3)項目性特征。地方體育項目作為體育運動項目,具有體育運動項目的一般特征,它是以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競技表演等為目的的一次性活動過程。地方體育項目根據其表現形式大體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競技類體育項目。如射箭、摔跤、武術、石鎖、高腳競速等存在有一定競技形式的體育項目。二是娛樂性民俗類體育項目。如蹴鞠、擊鞠、捶丸、蹴球、舞龍、舞獅、搖旱船、劃龍舟、劃竹筏、跳棋、打花鼓、花鼓燈、秋千等,以娛樂身心為主要表演形式的體育項目。三是養生健身項目。如導引、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等。

    2高職院校體育課引入地方體育項目的意義

    2.1地方體育項目引入體育課程,突破了高等職業院校傳統的體育課程結構體系,豐富了課程內容,更有利于實現體育課程的目標在體育課中引入了地方體育項目后,傳統的以田徑、球類、體操等競技內容為主體的課程結構體系逐步演變為競技表演性、強身健體性、歌舞娛樂性、體育娛樂性相結合的課程結構體系。課程結構體系的變化,不僅豐富了課程的內容,重要的在于更有利實現體育課程的多元目標。因此,在訪談中有很多高職院校分管體育工作的領導、體育教師認為,“這是利用地方體育項目改進體育課程教學的最顯著效果之一。”

    2.2把地方體育項目引入體育課程后,推進了個性化教學的實施,使體育課程更加適應學生多樣化的體育需求在引入地方體育項目后,許多學校把地方體育項目課程作為選修課列入了教學計劃,使原有單一的必修課設置格局改變為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格局。對部分有地方體育特長的學生、身體異常和病、殘、弱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除規定必修的體育課程外,通過“三自主”的課題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更自由地選擇上課內容和時間,增加了學生選擇的自由度,使體育課程更加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從而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地方體育項目引入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之所以受到學生的歡迎,除了這些體育項目具有娛樂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等特點外,還在于這些項目比起田徑、球類等競技運動項目來說,更能適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如在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地方傳統體育項目選修課上,被稱為“地上斯諾克”的“蹴球”所具有的技巧性、趣味性和觀賞性特點,吸引了眾多的參與者和愛好者;又如安徽國防科技職業院校開設的地方特色的體育項目“翻子拳”,吸引了有專長的學生,2012年11月該校學生吳健在安徽黃山市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上奪得男子銅牌;還有滁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鳳陽花鼓”,它集體育、音樂和歌舞于一身,開展起來不受天氣影響和場地限制等特點,受到女同學的青睞。

    第3篇: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體育課程;精神;價值審視

    中圖分類號:G807。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2)01—0103—04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not only to promote health, but also strongen body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body。 Facing the current students’ mental stat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which present course from sports to the health is “savage” body of course logic, lost the spirit of sports education effect。 Lacking physical strength training 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afety greatly bound course content and the abundanc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Spirit i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dimensions at the current value of the important dimensions beyond course。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pirit;value thoughts;transcendence

    體育課程的本質特征是育人。近些年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所呈現的有關體育課程生活化、個性化、俱樂部化等做法,在本質上降低了體育課程對學生精神教育的功效。健康問題不僅是體育課程的自然學科研究范疇,更是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范疇,學者毛振明對學生體質狀況的“軟、笨、硬”描述不僅意味著體育課程對身體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意味著體育課程對精神教育的倫理與社會訴求。

    1體育課程精神價值的缺失

    1。1課程邏輯中精神的缺失

    近年來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快樂化、個性化、生活化一時成為體育課程領域的熱詞,尊重學生的興趣、研究學生的體育動機成為體育課程標準中運動參與目標領域推出的重要依據,符合社會倫理對人權、人性和人文性的訴求。但是現行體育課程所呈現出“太極式”的養護身體、維護身體的課程圖式,卻遺忘了只有適當的“痛”才能快樂的前提性認識,把健康作為課程“第一理念”,或把“快樂”作為體育課程理念都無疑忽視了體育課程的精神教育功效,是對“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誤讀。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固然重要,但作為教育體系一員,體育也要為教育整體功能服務。“體育運動不僅充分表達了人的肉體的直觀感覺,體現了人對宇宙力的向往,而且把肉體的感性充分融于靈感、生命意志、欲望和情感之中,強調強健的肉體是堅強精神的載體,體育是精神的化身和載體,在運動中毫不隱諱,甚至是野蠻地表達肉體所寄寓的速度和力量”[1]。對“健康第一”的誤讀勢必將誤導體育課程研究問題視域,影響體育課程在學校體育工作的思想根源、話語權和資源配置。

    1。2身體力量所蘊含的精神缺失

    力量含在具有生命活力、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樂觀自信的性格的健康概念之中。“人類的根本性特征是銘刻于身體之上的”[2],其中凝結肌肉和骨骼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身體的力量性,而力量性往往集中表現在跳、投、攀登、爬躍等身體活動之中。然而現實的體育課程實施卻把“健康”概念等同于增強心肺功能,把體育課程價值做以狹義化的生物學理解。體育課演變成為有氧課、跑步課、健身課,學生的運動能力也無疑只剩下了走和跑,具有“野蠻”特征的“跳、投、攀登、爬躍”運動項目消失殆盡,課程邏輯缺少必要的精神超越,造成體育課程缺乏必要的精神內涵。從學科邏輯角度,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本質區別在于發展學生體能,即發展學生走、跑、跳、投、攀登、爬躍、支撐、平衡、懸垂等基本人體運動能力。當代體育課程設計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心肺功能,而且更要關注以體現身體力量性的“跳、投、攀登、爬躍”等運動能力的提高,亟待解決學生體質“軟”和“弱”現象。因此體育課程應該把力量型項目作為當前首選內容加以對待,來鑄造學生的精神世界。

    1。3課程實施缺乏精神教育成分

    《中國青年報》刊登的孫云曉的文章《夏令營中的較量》和光明日報刊登的李振忠的文章《大學生“三哭”折射心理缺鈣》[3]成為新一代青少年精神狀態和社會品質的真實寫照,也表達了當代中國教育對精神教育的一種社會愿望。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正義感、榮譽感和責任感也在不斷滑坡,學生的正義之心、勇敢之心和拼搏之心日漸衰弱,學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堅定意志和信念。體育是賦予極強精神價值的文化體系,然而當前體育課程設計不僅忽視了對學生的攀登、爬越、跳躍、投擲、平衡和支撐等力量性、技巧性、靈敏性的體能類身體練習,而且廣大教師對運動規格、運動負荷、運動規范也缺少必要的嚴格要求,教師的語言“柔”了、要求“柔”了,學生身體與精神又怎能不“弱”?

    第4篇: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摘 要:調查分析了1999-2005年來23所高校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發展狀況,結果表明:新增項目體育課程呈逐年增設趨勢,選擇增設的項目受當時社會上新興、時尚項目發展流行的時間順序的影響。新增項目體育課程在種類比例上占一定地位,但在教學時數比例上較低,教學由引進的老項目教師和原來的其它項目教師經過自學或簡單培訓后承擔。新增項目課程的出現和發展是體育功能發展變化在高校這一系統內的反映。新增項目課程仍有發展的空間。建議根據學生需求,辯證地、適當地增設新的項目體育課程,可以考慮選擇社會上流行的,具有休閑娛樂性的項目;對于已經增設的各項目課程,可以擴大其授課單元、增加其總學時數;適當增加專業師資,重視師資培訓工作。建議要注意辯證思維,既要發揮新增項目課程優勢,又要發揮體育課程整體優勢,要對發展變化的體育功能有正確的理解,辯證地發展新增項目體育課程。

    關鍵詞:新增體育項目;新增項目體育課程;體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80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0-1395-04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ort Courses in Colleges

    FU Wen-kang1, XU Xiao-dong2

    (1.Nanjing University.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Jiangsu 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ort courses in colleges from the year of 1999 to 2005.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new sport courses have an ever-increasing tendency, and the events in these courses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time order of popular and fashionable events in society. The new sport courses have a considerable status in types and proportion, but are in a low proportion in teaching hours. What's more, the teachers responding for these courses mainly consist of newly-employed and already-employed teachers of traditional events who are self-educated or have received a short-term training in the new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orts courses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 of sport in colleges, and they still have a great capacity of growth.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considering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should dialectically and properly offer more new sport courses, especially in some fashionable and entertaining events in society; those already-offered courses should be enriched in teaching units and total teaching hours; more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be offered properly and training for teacher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t proposes that while the new sport courses try to demonstrate their strength, the overall teaching of sport courses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 new sport courses should develop dialectically with the guide of insight into the ever-changing function of sport.

    Key words: new sport events; new sport courses; function of sports

    體育的功能是指以其自身特點作用于人和社會所能產生的良好影響,體育最本質的功能是強身健體、增強體質[1]。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體育功能得到了發展[2]。有學者提出新時期對我國體育功能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體育健身和娛樂功能,普遍增強人民群眾的體質,滿足人發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應當是我國新時期體育工作的中心任務[3]。有學者提出體育功能有主有次,有強有弱, 但卻不是固定的,而增強體質可能是體育的特有的主要的功能之一,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相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社會形態和政治背景下,在不同的學段,不同的教學、不同課上就很有可能不是主要功能[4]。學者田雨普提出,新時期在體育功能中健身功能是基礎和核心地位的,他分析的體育的健身作用包括促進優良品質、提高市民健康水平,還有消除不良心理反應滿足小康社會人們對強身、健美、休閑等體育發展的新需求[5];其他學者也有相關表述[6,7]。雖然不同的學者對體育功能論述不盡相同,卻反映出一定的共識,即體育功能是不斷發展的、目前體育功能除繼續保持增強體質的基本功能,它的健身、休閑娛樂及所具有的人文功能則突顯出來,人們對體育的健身、休閑娛樂日益的重視,同時,社會上一些休閑娛樂性同時又具有鍛煉性和競技性的運動項目受到大眾的歡迎并流行。

    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大部分是以某種運動項目或技能為載體來組織課堂教學,完成教學目標的,即體育教學基本上都是以體育項目教學來完成的。近年來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探索與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現象是近年來許多高校都增加了許多項目的體育課程,選擇一些新的體育項目的技能作為選項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

    社會中體育功能的發展變化影響著高校,高校中體育功能的實現要通過體育課程具體去實現,高校近些年來的體育課程改革現狀如何,高校體育課程新增體育項目都是哪些,具

    有什么特點呢?這些狀況是否反映出了或者說符合體育功能的發展變化,這些課程今后要如何發展呢?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3所高校的體育部領導、教學秘書、資深教師、普通教師共70人,大學生340人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1.2.2 問卷法 問卷包括:高校公共體育新增課程開設狀況調查問卷、體育部教師調查問卷、學生調查問卷。問卷回收率分別為86%、90%、96.67%。對于問卷,均采用重復測量和專家判斷的方法做了信、效度檢驗,具有良好信效度。

    1.2.3 訪談法 分別對教師及學生進行訪談。

    1.2.4 數理統計與邏輯分析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新增項目體育課程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發展狀況

    2.1.1 1999-2005年增設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學校數量及變化趨勢 在所調查的23所學校中,各高校在1999-2005年中均增設有若干課程,各高校新增設課的具體年份各不相同,每年會有8~15所學校新增設課程。1999-2005年的詳細信息如圖1所示,增加課程在2001年出現了較明顯的下降,2003年的波動則很小,此外,各年份都是增加的,觀察增設課程數的趨勢線可以看出,1999-2005年新增體育課程的學校數總體上是呈上升勢。如果把每年增加課程的學校的平均數與每年平均增加的新增項目課程數目一起分析,就可以估算出增設課程的學校平均每年增加的新項目課程的數目及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

    圖1 每年增加課程的學校數目

    圖2 每年增課的學校平均增設的課程數

    以上兩個數據表明,每年都會有高校新增體育課程,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增加這類課程,在每年增課的學校中,平均都要增加1~2門課程,這說明體育項目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引入體育課程。分析圖1中2001年增課學校數量的下降,可能是與新的課程綱要正在討論之中有關,當時為了使自己學校的改革少走彎路,很多學校持觀望態度,暫停了一些改革。

    2.1.2 1999-2005年各學校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項目種類、分布、項目特征、增設項目的時間特點

    2.1.2.1 1999-2005年各學校增加課程的各項目的種類、分布狀況 從1999-2005年,在所調查的23所本科高等院校中,每個學校都在其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新的項目的體育課程。新增課程涉及項目種類較多,達到22項。涉及項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橄欖球、棒壘球、高爾夫球、手球、臺球、定向越野、輪滑、瑜珈、街舞、健美操、形體、健美、藝術體操、體育舞蹈、舞龍舞獅、散打、跆拳道、擊劍、拳擊。但是,并非所有的學校都選了所有項目,每個學校選擇的僅是其中若干項運動,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選中以下新增項目的學校數目

    由被選擇次數可知,各高校大都比較集中地選擇某些項目,被選中最多的項目分別為:健美、散打、健美操、瑜珈、體育舞蹈、跆拳道、形體、網球、定向越野,分別都有5~9個學校選擇了它們,其中健美、散打、健美操、瑜珈、體育舞蹈、跆拳道項目分別被30.43%~39.13%的學校選擇;其次是輪滑、藝術體操、橄欖球、街舞、舞龍舞獅,分別有3~4個學校選擇了這些項目;選擇較少的有棒壘球、手球、擊劍、高爾夫、拳擊、臺球,分別有1~2個學校選擇了它們。

    2.1.2.2 1999-2005年各高校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項目特征 1)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體育項目的特征分析。高校新增項目課程中的運動項目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社會上各運動項目的發展是關系密切的,社會上先有這些運動項目,高校才可能增設。近些年,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展開,大量新鮮、刺激的運動項目層出不窮,人們對這些項目或運動有著不太相同的稱謂,比如“時尚體育”[8]、“時尚運動”[9]、“新興體育運動”[10]、“新體育運動項目”[11]。根據這些概念,總結也它們的共性特征,可以方便我們把握新增項目課程的項目特征。

    以上這些概念中的體育項目,都涵蓋以下幾點,即:娛樂身心、新、時尚、趣味,是健康的競技、健智、休閑、娛樂項目。這些新的運動項目在社會的推廣發展過程中,根據需要,會做一些相應的變化,比如一些休閑類體育項目在推廣中通過舉辦一些比賽,加強其競技性特點來推動其更好地流行與發展,由此也具有一些競技性特征,如健美操、體育舞蹈、輪滑、健美、街舞、有氧拉丁、攀巖、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有的項目是新近流行或引入的競技運動項目,在推動其發展中,通常淡化其競技性,挖掘、發揮、擴大它們的休閑性特點來使其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所以在推廣中加載了很多休閑娛樂的特征

    2) 高校新增項目體育課程中新增項目的特征分析。根據時尚體育、時尚運動、新興體育運動、新體育運動項目的概念及特征,表明目前在社會上流行的新的運動項目,以鍛煉身體娛樂身心為目的的運動項目都可屬于這些概念范疇,其中很多都可成為高校體育課程很好的課程資源。觀察上文中高校新增項目體育課程中的運動項目,除羽毛球和乒乓球外(它一直有良好群眾基礎,它們不屬于上述幾個概念的范疇,以前高校開設很少,是因為它們對場地要求較高),都可以屬于以上概念中的某一個,它們與社會上流行的新的運動項目有著共同的特點,也就是說高校新增項目課程中的體育項目大部分屬于新興體育運動項目或時尚體育、時尚運動的范疇。

    既然高校體育課中的新增項目大都屬于上述這些概念的范疇,那么,高校新增的這些項目也就具有了上述分析中的這些特征。

    3) 1999-2005年各學校新增項目體育課程中選擇新增項目的時間特點。從對引入課程具體年份的統計發現,年份不同,項目選擇的分布特點不同,每年都較集中在若干項目上,1999-2001年引入較多的是健美操、體育舞蹈、形體、健美、散打等項目,2002-2003選擇跆拳道、街舞、網球、橄欖球、手球、輪滑較多,2004-2005多選擇瑜珈、定向越野、輪滑、跆拳道、高爾夫、臺球等。高校選擇增設項目的時間受當時社會上新興、時尚項目發展流行順序時間的影響。

    2.1.3 1999-2005年各高校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種類數量與其總課程種類數量的變化及比例關系

    表2 1999-2005年各校新增項目課程種類數量及

    所占比例統計

    如表2所示,1998年,在所調查的高校的體育課程中,已開設體育課程的項目種類總數,最少有6門,最多有13門,平均開設有8.32個項目的體育課程;在1999-2005年的幾年中,各學校最少增設有1個項目的體育課程,最多增設的有13個項目的體育課程,平均增設有5.53個項目的體育課程。

    再觀察表2中第三行第三列數據,至2005年時,增設的課程項目數占體育課程總數目的40.62%,它與原來已有課程的比例占73.91%,新增課程占所開設項目課程總數的比例很大。從所有課程項目種類的數量看,新增項目的數量大大增加,比例已快達半數。這些統計數據是這幾年新增的新增項目,不包含已有的新增課程,因為在實際調查中,在1999年前也已經有個別學校已經開設有此類類課程,雖然數量不多,但也有個別學校中有健美、健美操、體育舞蹈、藝術體操項目。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這幾年各高校課程增設變化較大,新增課程種類較多,在項目種類比例上占有一定地位。

    2.1.4 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教學時數與體育課程總教學時數狀況 由上可知,新增項目體育課程從種類上已在各學校體育課程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但這只是從一個角度的反映,為此,本文還了解了各學校新增體育課程的教學時數的安排及總時數安排,以及新增項目課程的師資狀況,這樣就較為全面地了解到真正學習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學生人數及占總學生人數的情況,從而判斷出此類體育課程開展的深度及普及面,它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發展的真實狀況。統計結果見表3。

    由表3數據可知,新增體育課程在幾年的發展中課時比例雖不斷增加,但到目前為止,各校的新增體育課程占到總課程比重的平均數為19.45%,從數字上看,這個比例比較低,與前面的新增課程種類占總課程數的比例有很大差距,兩個數據說明雖然新增課程在種類上已大大占據一定地位,并且有繼續增加的趨勢,但是實際的課時并不多,也就是說在所有體育課程中這種課的總量不高,只有少量的學生能真正去上這類課程,大部分學生學習的仍是老的項目。

    表3 新增項目體育課總學時占體育課程總學時比例統計

    問卷統計表明有26.3%的學生因缺少名額而沒選上新增項目課程。說明目前開設的新增項目體育課程還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學生對新的項目的選項課還是有需求的,但是這個需求有多大,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在實踐中嘗試、總結。

    2.1.5 新增項目體育課程師資狀況

    表4 1999-2005年引入師資數量及教授新增課程師資

    注:引進新增項目體育教師數據統計中也包含副項是此類項目的教師。

    統計結果表明,各高校是在1998年后開始不斷增設課程的。增設新項目課程的學校,2005年教授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教師人數平均為7.63人,在這幾年中引進的教師人數平均為10.68人,按照這兩個數據,需要有7.63名新增項目教師,但這幾年中新增項目師資引進人數為2.78人,這幾年擴招需要增加老項目教師數平均為4.07,實際引進為7.9(10.68與2.78的差額)。

    通常高校引進老項目師資教授新增項目或由原來的其它項目師資轉項教授新增項目。對于這些教師掌握新增項目知識、技能的途徑,調查結果顯示,通常有幾種途徑,自學自練、到社會上學、學校其它教師傳授、培訓等,最多的為前三種,分別所占的比例為32.12%、20.45%、27.36%,只有一些特殊項目是去參加一些正規的培訓,如定向越野、龍舟、瑜珈等。

    2.2 對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發展狀況的分析 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系統,高校體育作為整個體育范疇的一部分,社會大系統的變化會影響到小系統的發展變化;而且高校具有對新興事物相當敏感,有極強融合性,對文化的多元性能夠理解與尊重的特點;此外,高校的主體大學生群體,也有著新奇、好嘗試、熱情、活力、從眾、追求新事物的心理特點,所以,高校的學生群體需求能夠反映當前這些體育功能的運動項目,由體育功能轉變而出現及發展的這些運動項目被引入高校也有其必然性,體育功能的發展變化也必然會在高校體育中有所反映與體現。

    從上述新增項目課程的發展現狀來看,高校新增課程的項目種類涉及22項,除羽毛球、乒乓球外均屬新興、時尚類體育項目的范疇,新增加課程的項目表現出新穎性、時尚性、休閑性、娛樂性、鍛煉性、教育性等特征。在被調查的高校中,每所高校都新增了課程,并且新增課程在種類上有較高的比例,高校選擇增設項目的時間受當時社會上新興、時尚項目發展流行順序時間的影響,這種種狀況都反映著一種必然,即新增項目體育課程在高校出現、發展不是偶然的、某些人心血來潮之使然,而是有其理論背景的,它吻合了體育功能的轉變,是當前體育功能側重于健身、休閑娛樂等功能的反映,是新時期體育功能發展變化的一個必然結果。換句話講,高校新增課程的增加及需求是體育功能發展變化在高校這一系統內的反映,高校的課程增設改革符合了體育功能的變化。

    各高校新增項目體育課程在種類上占有較大的比例,且具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目前已開設的新增項目課程的范圍很有限,未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只有少部分學生學習新增項目課程。既然有需求,就意味著還有發展的條件與空間,在實踐中可以繼續發展。所以,在實踐中,對于已開設或決定開設的項目要有足夠的重視,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挖掘潛力,比如擴大授課單元、增加學時,重視師資培訓工作,改善師資隊伍的專兼項結構、提高業務能力等。但是,學生的需求究竟有多大還未知,需要進一步研究;同時,上述的數據也反映出:目前在高校體育課程中老項目課程所涉及的學生范圍還很大,老項目課程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就提示我們注意:任何事物的發展要有度。

    體育的基本功能是增強體質、強身健體,當前體育的功能發展變化,對體育休閑娛樂功能的認識加深及重視,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視或否定體育原有的功能。在體育課程中,新增項目的開設反映了實踐中要求體育發揮更多、更滿足需求的功能,體現出更多的價值,這是有利的一面,在重視休閑、娛樂、健身的同時,也要注意增強體質功能的發揮,若過分地、完全追求體育休閑娛樂價值,偏廢、摒棄體育的基本功能等就會對體育功能的整體發揮產生不利的影響。

    體育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教育功能。這個教育是全方面的,除了身體的教育,還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意志品質,培養健全人格,促進心理健康、培養合作和競爭精神,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涉及到具體體育項目,對教育功能的發揮也是各有側重的,比如說老項目課程中球類項目對于學生的團結合作、競爭意識的培養是不可低估的,田徑、體操項目對于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動作的敏捷協調以及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也是不可低估的,這可能是某些新增項目不能完全帶來的。

    所以,高校在增設新項目體育課程及重視其發展時,不論是從認識上還是實際操作中,都要全面地、一分為二地謹慎進行,要辯證地理解體育功能的發展變化,既要注意需求,使新增項目體育課程體現出獨特的特點、發揮體育休閑娛樂等功能,還要注意原有功能的發揮;既要認識到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教育價值,也要充分正確認識到老項目體育課程的教育價值。要發揮新增項目課程的優勢,還要發揮體育課程的整體優勢。在實踐中要辯證、理性地進行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開設及發展,反映到課程中,就是要客觀地發展新增項目體育課程。

    3 結論與建議

    3.1 1999-2005年高校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發展狀況 1) 在被調查的23所高校中,每年增設課程的學校有8~15所,并且總體呈逐年上升勢。

    2) 1999-2005年增設的新增項目體育課程項目種類有22種,主要分布在健美、散打、瑜珈、體育舞蹈、跆拳道、健美操、形體。新增項目具有新穎性、休閑娛樂性、鍛煉性,教育性等特征。高校選擇增設的項目受當時社會上新興、時尚項目發展流行的時間順序的影響。

    3) 新增項目體育課程數量占目前體育總課程數量的40.62%,在種類比例上占一定的地位。

    4) 新增項目體育課程開設范圍較小,其總學時數僅占總課程學時數的19.45%,未能滿足學生需求。

    5) 幾年來平均增設5.53個項目課程,引進2.78名新增項目專業師資,新增項目的授課大部分由引進的老項目教師和原來的其它項目教師經過自學或簡單培訓后承擔。

    新增項目體育課程的發展吻合了體育功能的轉變,是當前體育功能側重于健身、休閑娛樂等功能的反映,是體育功能發展變化在高校這一系統內的反映。新增項目課程仍有發展的空間。

    3.2 建議 根據學生的需求,可以考慮適當增設新項目體育課程,并選擇社會上流行的,具有健身休閑娛樂性的項目。對于已經增設的項目課程,可以通過適當擴大其授課單元、增加其總學時數來滿足學生需求;要適當增加專業師資,在未能引入合適專項教師或有其它綜合考慮時,要中強對轉項授課教師的培訓,注意提高師資隊伍的專兼項技能及業務能力。新增項目體育課程在整個發展過程中要注意辯證思維,既注意發揮新增項目課程的優勢,又要發揮體育課程的整體優勢,要對發展變化的體育功能有正確的理解,辯證地發展新增項目體育課程。

    參考文獻:

    [1] 田雨普.新世紀我國體育的功能與作用[J].體育學刊,2004(4):5-7.

    [2] 田雨普.新時期體育功能的證認識論[J].體育文化導刊,2003(8):14-16.

    [3]梁曉龍. 體育和體育的功能與作用[J].體育文化導刊, 2003,4:3-5.

    [4] 譚華.高校體育課程功能的歷史演變[J].體育學刊,2005(1):19-21.

    [5] 胡玉華.新時期我國體育功能的演變與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9):17-19.

    [6] 蔡俊五.時尚體育的十大特征[CP].體總網:http//省略.cn

    [7] 邢小泉.提出時尚概念的原因[CP].體總網:http//省略.cn.

    [8] 時尚運動與全民健身研討會報道[CP].體總網:省略.cn.

    [9] 顧曉艷,徐輝.新體育運動項目:現代人追求的時尚運動[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2002.

    [10] 2002年8月下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http//202.112.16.135.

    [11] 李井平,康建敏,樊炳有.時尚體育興起的社會背景及其價值[J].體育與科學,2004,25(5):32-34.

    [12] 王章明.對體育教學流行理念的追問[J].體育與科學,2004,25(3):75-77.

    [13] 楊晶.如何在學校開展新興體育運動項目[J].體育師友,2005(1):23-24.

    第5篇: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研究對象: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互動情況。研究方法:文獻綜述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互動的基本類型

    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以教學主體分類,以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兩類為主,將其細化可分為五大基本類型:

    1.教師與學生群體的互動

    體育課堂教學中主要以此互動為主。貫穿體育教學的始終,是體育課堂教學達到教學目標、情感目標的重要保證。

    2.教師與學生個人的互動

    教師與學生個人之間的互動主要體現在體育教學中的提問與回答、個人輔導等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個人對體育的理解和掌握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互動對體育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

    3.學生個人與學生個人的互動

    體育教學,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有助于掌握體育內容,從而加強學生的認知、拓展思路。

    4.學生個人與學生群體的互動

    此類互動可以提高學生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人際交往和團結合作的能力。

    5.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

    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主要體現在分組互動。比如,組別之間的評價和競賽,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競爭意識。

    (二)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互動特征

    1.在互動情景下,以情感性互動為主

    互動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進行的,情景不同,人們的互動方式也會不同,互動本身所蘊含的意義也會發生變化。從師生關系的角度而言,課堂互動的情景通常是“工具性關系”和“情感性關系”混合并存的情景。在體育教學課程中,主要以實操練習為主,教師在輔助學生練習時,除了知識性的引導外,情感性的鼓勵是很有必要的。據證明,在體育教學任務完成中,鼓勵的情感交流比知識性的傳授更有效。

    2.體育課堂教學互動的組織隨機性強

    體育課堂中的互動有著鮮明的組織特征。與文化課相比,體育課堂教學隨機性強,學生在體育場所的位置隨時變化,在教師的總體指導下,學生活動以自主練習為主。這就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契機,此互動隨機性強,但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角色的體驗,以實現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情感目標的達成。

    3.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互動形式多樣

    文化課程教學中的互動,主要以師生互動為主,學生與學生,群體與群體的互動少之甚少,但是相對于文化課程的互動,體育課程教學的互動就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了。(1)教師的非語言指導在體育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2)學生的合作和組別競賽有助于體育課堂的教學目標達成。(3)不同的體育教學目標,需要不同的教學組織互動。體育課程互動的多樣性,使得體育課程內容豐富多彩,體現了“趣味體育”的特征。

    4.體育課堂教學互動,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行為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身體活動來展現的。學生在動作學習的過程中,與教師的交流,與同學的交流,都與學生體育項目技術的掌握有關,并且還能促進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深刻理解,學生能高效地掌握技術。體育活動不僅要鍛煉學生健康的體魄,而且還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其中,體育課堂教學互動的發生就是其發展的催化劑。

    5.體育課堂教學互動,有助于及時反饋信息

    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有著與文化課教學不同的特點,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能夠隨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及易犯錯問題,有助于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但也有其弊端,體育教師的能力限制、學生的心理狀態,都會影響課堂效果。體育課競爭性強,會讓部分體育素質較差的學生產生自卑感。但是體育互動有助于解決體育課的相關問題,為學生提供一個有活力、有興趣的體育課堂。

    第6篇: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1.體育課不能承受之重

    在新的課程體系下,體育課的設計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雖然我國中學階段的體育課已經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但事實上體育課并不能承擔所有健康教育的內容。體育與健康課,在很大程度來說,還是體育為健康的課。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學校體育課應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學生體質的下降是多因素的合力,僅僅是將體育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并重新設定一系列的教學內容,也并不能扭轉這個局勢。健康教育與安全教育有很多相交相融的領域,根據安全教育的指導思想以及安全教育的內容,在“健康”指導思想下設計的體育課成為進行安全教育的一種最佳選擇,這是無可厚非的。關于這一點,應清楚地認識到,在體育課中滲透安全教育是體育的責任和義務,但體育課并不能承擔所有的安全教育內容。因此在體育課中實施的安全教育,不是體育與安全教育,不能偏離體育課的主旨,應是體育為安全的教育、安全為健康的教育。

    2.體育課程自身的安全問題

    在體育課中實施安全教育,首先關注的應是體育課過程中自身的安全問題。學校體育安全是學校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關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論述較多,絕大部分論述是從法學角度切入的,主要關注了傷害事故發生后各方的權責問題。少部分研究關注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并提出預防的建議。從法理角度分析體育課程中產生的安全問題,不是我們考察的主要對象。體育課自身帶給學生傷害的原因及預防,才是我們剖析的重點。體育課中帶給學生的傷害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難以預見的傷害,一類是可預見的傷害。難以預見類的傷害與體育運動的基本性質有關,即對身體的要求以及它的對抗性、競爭性,由此產生的傷害事故多屬于偶發性事件,難以預防。可預見類傷害事故的發生是學校和教師的安全意識不夠、教師工作的程序不夠規范、責任心不強等導致的,因此其事故責任應由學校和教師負責,而這種事故通常是可以避免的。

    3.以體育課為載體的安全教育

    除了體育課自身所蘊含的安全教育,體育課能否提供安全教育的其他內容,答案是肯定的。其原因有:①“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下的體育課內容與安全教育內容有很多交融的地方,可以就此方面深入挖掘,合理設計。②體育課學科特征對學生發展的要求與安全教育在規避危險時對人的要求有很多的統一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基本體能要求、技能要求、應急救護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心理承受力(對恐懼的抑制,理性的分析危機)。

    二、體育課程中實施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項

    1.不能破壞體育實踐類課程的學科特征正如上文所述,體育課程不能承受之重——體育課不能承擔所有的安全教育內容,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安全教育。在體育課中滲透安全教育,首要的就是不能破壞體育實踐類課程自身的學科特征。體育實踐類課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從事身體練習。從事身體練習,它是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的,“其一是學習并掌握運動技能;其二是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前者反映的是課程的‘技藝性’,后者反映的是課程的‘自然性’”。根據體育實踐類課程的特征,要求在體育課中滲透安全教育的時候,不能將安全教育內容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來開設,不能將體育課完全替換為安全知識講座,而只能是也必須是將安全教育知識融入到體育課中,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理解經過設計的安全教育知識。

    2.教材內容的選擇

    既要不違背體育實踐類課程的學科特征,又要將安全教育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就給教師在教材內容的選擇、設計、開發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這一精神完全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理念,即要求教師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來,開發創造出有特色的學校體育課。教材內容合理開發的首要步驟,是應當找出與體育課有相當密切關系的安全教育內容。根據《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安全教育內容的分類,“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絡、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個模塊。重點是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保護個體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知識和法律法規,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聯系體育課教材,進行初步的研究發現適合在體育課中實施的安全教育內容集中在社會安全、意外傷害、自然災害、應急救護四個方面。內容只是與體育課聯系較為緊密,但要真正在體育實踐課中教學,還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將上述內容教材化。結合各項體育運動的特點,將上述內容通過設計、改造、整合等辦法,在教學中采用,這就是素材的教材化,是從教材內容選擇到教材內容實施的階段。

    3.科學的設計

    除了體育課自身的安全工作通過引導、規范等措施努力解決外,其余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應通過科學的設計,以體育課為載體來完成。根據安全教育內容,結合體育課的特點,進行內容選擇后,再經過教材化處理,方能在體育教學中實施。但事實上,不同學齡階段的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征不同,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側重點不同,因此教材內容必須經過科學的設計和組織實施。小學階段以情境教學設計為主。將大量有關的安全知識通過游戲情境化處理,培養學生防范危險的意識,懂得遵守公共安全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以課題單元為主設計的體育課“小小消防員”“森林動物過馬路”等。中學階段在鞏固安全意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逃避災害的體能、技能和心理素質,掌握一些簡單的自救和求助逃生知識。初中的體育教學項目應經過適應性改造,提升太過簡化的內容,使競技項目降低難度而具有亞競技性質。如同樣是消防知識和技能掌握的體育課,課題名稱“消防英雄大比拼”、組合短距離跑、攀爬樓梯、運水(運沙)滅火、救護等科目,計算個人和小組成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階段在學生體能、技能和心理要求更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具有積極主動對危及安全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的能力,從而更為主動地規避危險,提高生存生活質量。為達到這一目標,高中階段較多采用模塊式教學,一個模塊是相關內容的若干個單元。如野外生存模塊,可以設置攀爬單元、泅渡單元、緊急救護單元、定向運動單元等。

    三、結束語

    第7篇: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體育實踐課教案 中觀技術要求 中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對教案設計的研究,歷來是課程與教學研究者說關注的重點領域。2001年,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學科教案設計進行研究與探討,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新課程背景下,中學體育實踐課教案設計的一些中觀技術要求,做以下探討:

    1 體現教學活動本身所必須要達到的標準和結果

    體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具備一定要求和標準的活動才能產生一定的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對學生的身心素質變化會有必然的期望外,對課的活動本身所應達到的標準和要求也應有應然的期望。

    因此,體育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對教學活動本身預期應達到的標準和在教學的實際情景中應產生的結果也應提出要求。如:“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小團體中愉快,融洽地參加活動,課堂充滿了笑聲,掌聲和歡呼聲,下課時,學生臉上有出汗,表情愉悅。”等。

    教案中書寫這樣的“標準與結果”,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效果進行即時的觀察和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對活動的外在表現及其結果的觀察,判斷其教學活動的成效,并及時進行調整或維持,從而有效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2 課的目標應具備連續性的特征

    體育教學目標的連續性是指先后出現的課、教學單元、學期、學年的目標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影響的關系。

    體育教學目標是一個具有層次結構的目標體系,各個層次的體育教學目標,在層次的功能與特性的作用下,分別發揮著各自不同的功能與作用。體育課程的目標是通過課時、單元、學期、學年各層次目標的逐級實現而最終加以實現的,“因此,在制定體育教學目標時,無論是年級、單元、還是課之間都應注意相互之間的連續性,真正做到前面設計的目標為后面設計的目標奠定基礎,后面設計的目標是在前面目標的基礎上的發展與深化。”①在課的單位時間內,教學目標的設置應符合課的層次功能與特性,既要注意課與課目標之間的連續關系,又要從屬于單元目標,體現上位目標與下位各級子目標之間的邏輯順序。

    3 行為目標為主的教學目標表述方式

    在制定體育課程與教學目標時,一般有以下四種目標取向,即:普遍性目標取向、行為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向和表現性目標取向。

    《課程標準》在以人為本,以素質提高為中心的根本理念的引導下,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課程核心理念。這個理念應該貫穿和體現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全過程。因此,在制定課程教學目標時,《課程標準》采用的是一種綜合的課程教學目標取向模式。根據體育的實踐性特征和體育知識的操作性特征,它對教學目標的描述采取了以行為目標為主,并根據領域差異同時采用其他三種目標取向模式的方式。②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盡可能外顯化,以促進體育課程目標的全面實現。③

    因此,體育實踐課教案中的教學目標,應采用行為目標模式為主的目標表述新方式。一般地,對體育教學目標的陳述,特別是行為目標的陳述,應包括以下四個基本要素:④(1)以學生為行為主體;(2)準確使用行為;(3)規定行為條件;(4)說明預期結果。

    4 根據單元教學計劃的安排,確定課的目標,選擇課的內容

    作為實施課程標準的操作思維,當然包括了分解和整合兩個方面。當我們要介紹新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時,我們把它分解成為了總目標、領域目標和水平目標,單單水平目標就有數百個之多,這是認識新課程目標體系的必要途徑。但當我們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就不能采用分解的方法,也不宜采用對號入座的辦法,而是要實現對課程目標的整合,把課程目標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同學生實際結合起來,根據教學的經驗,包括教師教的經驗和學生學的經驗,對目標進行選擇和整合,最終使課程目標轉化為有利于操作的學習目標,這也是課程實施中的重要整合。⑤

    因此,課在單元目標的實現中起著具體貫徹者的作用,單元目標對每一堂課的實施又起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根據目標統領內容的原則,教師對課時計劃的設計,就應以單元教學計劃為基礎,根據單元教學計劃的安排,設計課的目標、選擇課的內容。

    5 體現手段與目的首尾呼應的連貫性

    教案是教師為了實現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策略的實施方案,因此,教師在制定教案時,無論采用什么教學內容、什么教學手段、什么教學方法、什么教學步驟,都應該能夠有針對性地為這個目標轉化過程服務,體現出內容、方法、手段、步驟與教學目標之間的手段與目的首尾呼應的連貫性。

    即:教案中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采用、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教學步驟的設計等的目的性都要能體現出首尾呼應的特征,都要為學生能有效地達成本次課的目標服務。

    6 按照課的類型設計課的結構和運動負荷

    對體育課的類型的劃分,在體育課程發展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標準,故而有著不同的類別。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同的學者又分別按不同的標準對課的類型進行劃分。

    但無論如何劃分,體育課的類型都是對體育課進行的分類,都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課的種類。而且,劃分體育課的類型的重要目的都是在于揭示那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課主要應實現的目標、應解決的問題,以及在結構上、內容上、方法上應注意的問題,進而更好地進行體育課教學,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⑥因此,課的類型對課的結構、內容、方法等都具有導向作用。

    由于不同類型的體育課主要實現不同性質的目標、解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目標又需要不同的運動負荷,因此,體育實踐課的運動負荷設計,就應根據課的類型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由于不同的體育課的結構為不同性質的體育教學目標所服務,體育課的結構也應根據課的類型進行相應的設計。

    7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和設計應盡量能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體育與健康課程除了關注學生身體的發展,技能的掌握外,還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變化。這決定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動性游戲和各種運動方法構成的身體練習。⑦在體育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⑧

    體育與健康課程特別關注教材的游戲化,重視通過多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在愉快的運動體驗中發生身心素質的變化。

    因此,教案中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應盡量能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8 各項活動的時間安排要具有靈活性

    體育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滿交往、朝氣蓬勃的師生互動的過程;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也是一個個充滿差異的個體。這就決定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各種教育機會隨時有可能發生,各種練習情況隨時有可能出現,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的特征。因此,過于嚴密的時間安排,只會白白喪失良好的教育機會,也會使學生對體育課失去興趣,從而影響了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這與體育課程的教育屬性以及課程標準“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的核心理念是相違背的。

    體育教學活動不適合也不應該進行過于嚴密的時間安排,而應該在體育教師對教學流程進行清晰設計的前提下,靈活地安排各項活動的時間。

    因此,教案中各項活動的時間安排應具有靈活性的特點。

    注釋

    ① 季瀏.體育課程與教學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

    ②③④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⑤ 顧淵彥.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21世紀體育課程新論叢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0.

    ⑥ 楊雪芹,劉定一.體育教學設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8.

    第8篇: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民族傳統體育 高校 體育課程 作用 魅力

    一、研究目的

    高校體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最終交結點,在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合格人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學校體育缺乏文化底蘊和內涵,教學手段單一,缺調動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使很多學生不愿意上單純的體質或技術課,而民族體育的引進就可以豐富體育的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可使學生既受到濃厚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又得到健身和學習。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我國特有的體育運動形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民族傳統體育之所以能在我國體育事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就在于它本身固有的魅力和人類不斷賦予它新的內涵,在促進學校體育與全民健身計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就此問題對民族傳統體育滲透程度廣, 社會意義大的特點、高校民族體育課程的建設是有利于豐富高校體育課程資源、有利于推動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實施予以論述,以便使人們能更好全面地認識民族傳統體育的魅力。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

    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結構訪談法。

    三、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及特點性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民族體育內容極為豐富,風格各異,其中導引、養生、武術、氣功、太極拳等都屬于民族體育的范疇。它具有很深的內涵和特性:其一,民族體育的強身健體、防身自衛、修身養性、自娛娛人的獨特功能是任何體育項目不可相比的。民族體育以修身養生為主,以追求“健康”和“長壽”為目的,以“身心合一”、“動靜結合”為特點。講究“內外之合”,提倡“神形兼備”尤為重視表現其“精、氣、神”。著重于在姿態的意趣里顯示人格。其二,民族體育具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其本身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幾千年至今各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深受大眾的喜愛和接受。其三,民族體育種類很多,風格各異,有較大的選擇余地,練習者可根據自身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和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行鍛煉。其四,民族體育不受場地、器械、不受時間、氣候等條件的限制,易于在群眾中普及和推廣。

    四、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文化運動中的功效及作用

    民族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并在歡快的身體運動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量。久而久之,有助于人體的機能形態,體質體能向著健康強壯的方向發展,并能有效地調節人的心理活動,從而增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指高校這一特定的環境中的活動主體,按照一定的體育行為規范,在參加校園體育教學、體育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體育文化是一種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外延的獨特文化現象,它不僅包括體育設施、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體育表演等表象物質財富,也包括體育精神、體育價值、體育道德、體育風尚等內在的精神財富。在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背景下,在高校體育中開展民族體育建設是完全必要的。改革體育課程模式,吸收各種課程理論的優點,逐步形成體育學科的科學的課程體系是當前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即是要求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全面化,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凸顯時代性、民族性以及學校的特色,而這一改革要求正給民族傳統體育進入高校體育課堂提供了依據。民族傳統體育的一些功能和項目,是高校體育課程內容,其教學功能是課程價值開發的有力補充。民族體育中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要求人們直接參與運動,在娛樂身心的運動中受一定的生理負擔,從而促進人的體能發展和體質增強,而且它強調形神兼顧,精氣神結合鍛煉,是一種主動性的自我調整過程。另外,民族體育作為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這兩個功能都很好的體現了現在高校體育終身體育的教學目標。所以,高校民族體育課程的建設是有利于豐富高校體育課程資源、有利于推動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五、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魅力

    民族傳統體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著鮮明的民族個性、特點及道德倫理觀念。其注重對人精神與心理的錘煉,寓德育教育于體育運動之中,不僅鍛煉了人的意志品質,還培養了習練者的民族情緒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這是民族傳統體育在社區健身中的絕對優勢。

    (一)手段多樣化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有個人項目也有集體項目,為高校體育課程提高了豐富的活動內容,容易被學生們接受,能滿足不同年齡層次、性別、地域和經濟條件的人的需要。

    第9篇: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摘 要 本文通過文獻研究、訪談與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創新型社會視野中的高校體育課程設計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在深入探討創新型社會視野中高校體育課程的性質、功能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以及相應的創新活動方式。

    關鍵詞 高校 體育 課程

    時代的發展正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隨著個體生活環境的變化、身心特點的變化、對待體育的價值需求的變化以及體育運動內容的不斷創新與開發,人們需要進行終身體育創新、需要發揮體育創新的潛力、需要具備體育自主創新的能力。因此,面對創新型社會的到來,高校體育課程應當使大學生在現實體育生活的體驗與感悟中激發起對可能體育生活的主動探尋。

    一、創新型社會的內涵與特征

    我國大陸學者厲以賢教授對創新型社會的定義為:“以創新者為中心,以終身創新、終身教育體系和創新型組織為基礎來滿足社會全體成員各種創新需要,進而獲得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厲教授的定義指出了創新將成為人的自我發展的一種需求,創新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明確了終身教育體系下滿足創新者的終身創新是走向創新型社會的主要途徑。通過上述國內外學者關于對創新型社會的宏觀描述,可以看出,創新型社會是一個有著有利于社會全體成員終身創新的環境和機制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從個人到組織都能夠有條件持續不斷地保持創新狀態,通過創新而促進創新,以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高校體育課程內容方面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對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的不斷探討上。例如,陳小蓉等提出:“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健康教育、個性教育、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大學體育課程內容應該包括理論知識性內容、技能性內容、情感性內容、操作性內容。”

    關于高校體育課程結構的研究,可以說是近些年來高校體育課程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隨著對課程結構理解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以及高校體育課程實踐的經驗積累,人們也更加認識到了如何有效地通過課程結構來實現課程功能的問題。體育隱性課程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而且已經從對概念、功能及意義的闡述拓展到了對施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隱性課程顯性化的探討。

    三、高校體育課程功能的新思考

    高校體育課程是高校體育乃至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學校教育的育人目標、為校園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為體育文化的發展和服務社會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體育課程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人們對高校體育課程的理解也在實踐中逐步地注入了新的觀念。高校體育部領導認為高校體育課程功能應強調發揮的分別是:促進體育生活化功能、健身功能、強化社會適應功能、傳播與發展體育文化功能。高校體育教師認為高校體育課程功能應強調發揮的分別是:健身功能、促進體育生活化功能、強化社會適應功能、傳播與發展體育文化功能。可見,在實踐中高校體育工作者們對高校體育課程功能的認識情況是比較趨于一致的。高校體育課程的功能應當具有時代性標志,這是社會發展影響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不能反映時代要求的高校體育課程,是不能夠滿足大學生發展需求的,同樣也是不能夠有效地實現高校全面育人總目標的要求的。隨著人類邁向創新型社會步伐的加快,隨著我國教育改革背景的進一步全面深入,高校體育課程有必要從創新型社會視角去審視自身所應突出發揮的功能,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符合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和社會發展對未來人才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體育課程的存在價值與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總目標要求相適應。為此,本研究在分析了解社會背景、教育發展需要以及高校體育課程實踐狀況的前提下,提出高校體育課程應當在繼續發揮促進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時,積極重視傳播與發展體育文化的功能;促進大學生體育創新活動生活化的功能;強化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功能。

    四、創新型社會視野中的高校體育課程設計

    創新型社會視野中的高校體育課程是引導大學生進行體育創新活動且具有多形式組織結構的育人方案;是以提升大學生體育創新力、促進體育創新活動進入日常生活為核心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是在多種有計劃的途徑下,通過體育文化的傳遞和熏陶以及大學生自身的運動體驗而形成的。該課程應當在繼續發揮促進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時,強調傳播與發展體育文化的功能、促進大學生體育創新活動生活化的功能以及強化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功能。課程指導理念是:樹立文化觀;建立生活觀;堅持健康觀。課程的總目標是:在體育創新活動過程中使自身的體育文化素養得以豐厚;深刻體驗并能夠感悟到體育對自身現實生活的促進價值;具有積極的體育創新活動欲望,并善于利用各種資源較為順利地進行自我調控的體育創新;經常表現出獨具個性的創新行為,基本形成穩定的體育創新風格;將體育道德加以內化,在各種組織形式的創新活動中能夠表現出適應與和諧;善于運用相應策略,促進自己的身體與心理保持在健康狀態;對可能體育生活產生需求,把體育創新動力與能力的提升,從隱性狀態轉化為顯性狀態。

    基金項目:2012年佳木斯大學教育科研項目,項目名稱《創新型社會視野中的高校體育課程設計》,項目編號:JKD2012-017。

    參考文獻:

    [1] 郝克明.跨進創新社會——建設終身創新體系和創新型社會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高志敏.終身教育、終身創新與創新化社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成人a视频片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