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見農業病蟲害防治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東北大豆;病蟲害;防治措施;
大豆作為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主要農作物,有著十分廣泛的用途,不僅可以作為農業食品食用,也是重要的工業食品加工原料以及牲畜的飼料,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人體需要的氨基酸。受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的影響,加之我國東北地區土質肥沃,因此我國大豆主要以東北地區的大豆產量最高和品質最優,這也使得東北地區成為全國最主要的大豆供應地。但是由于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不斷加大,也導致頻頻出現大豆病蟲害,并逐漸成為威脅大豆產量以及品質的重要因素,導致大豆產量連年下降。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病蟲害防治問題,本研究主要對東北地區常見的大豆病蟲害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積極的防御大豆病蟲害防治措施和技術,旨在為大豆的種植質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以提高東北地區大豆食產量。
1常見的大豆病蟲害
近年來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的逐年增加,加之大豆種植土地重茬,使得東北地區大豆病蟲害日趨嚴重,大豆產量和質量連年下降,多我國的糧油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一般情況下,我國常見的大豆病蟲害主要分為兩大類:常見的大豆病害和常見的大豆蟲害。首先,東北地區常見的大豆病害通常有大豆灰斑病、大豆花葉病毒病、大豆菟絲子、大豆根腐病、大豆細菌斑點病、大豆霜霉病、大豆褐紋病、大豆灰星病、大豆灰斑病、大豆花葉病、大豆紋枯病等。其次,,東北地區常見的大豆蟲害通常有大豆斜紋夜蛾、大豆蚜蟲、大豆食心蟲、豆天蛾、大豆蠐螬、大豆蚜蟲、大豆造橋蟲、大豆卷葉螟、大豆稈潛蠅、大豆圓跳蟲、大豆四星葉甲等。
2常見的大豆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針對我國東北地區大豆病蟲害,一般情況下,大豆病蟲害常見的措施分為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這四種,但是為了能夠經濟的、有效的、安全的防治病蟲害,東北地區通常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具有一定的經濟性,防治效果較好。
2.1農業防治措施
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大豆病蟲害的出現,首先,東北地區在進行大豆種植工作的初期選種階段應該進行嚴格的調種檢驗工作,結合種子產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用,將品種的產量和品種的病蟲害進行雙重考慮,做到精選高產抗病蟲品種,避免種子中會攜帶病原體。其次,種植大豆時,選地嚴禁迎茬、重茬,提高輪作換茬的科學性,避免大豆病蟲害的發生、降低大豆病蟲害發生概率。再次,提高種植技術。開始進行播種初期應該根據田地的實際情況適期播種;在幼苗階段及時清除帶有病毒的植株;在施肥階段,堅持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料;中耕方面,注意掌握中耕時間,提高土壤通透性,降低或消除病蟲害對大豆的侵襲,整體提高大豆植株的抗病能力。最后,收割大豆后需要及時清除田間還存在帶病株體,同時進行必要的耕翻土地工作,將病蟲害翻到土表或者將病殘體埋于地下,經過長期的風吹日曬,大大的降低病原體的成活率,加速病蟲害的消亡。
2.2化學防治措施
在大豆的不同種植階段,具體的化學防治措施也不盡相同。首先,在進行豆種植工作的初期選種工作后,應該使用藥劑拌種對大豆種子進行包衣,可以在種子階段和幼苗成長的初期階段對種子、大豆主根和幼苗對其進行保護,有效地降低病蟲害的侵襲,起到保護的作用。其次,大豆生長的不同階段,產生的的病蟲害也不同,針對東北地區常見的大豆病害和常見的大豆蟲害,大豆灰斑病、大豆花葉病毒病、大豆細菌斑點病、大豆霜霉病、大豆斜紋夜蛾、大豆蚜蟲、大豆食心蟲、大豆蚜蟲、大豆造橋蟲等,應該在發現初期及時的取化學藥劑防治方法。最后,加強大豆田地的田間管理,及時采用化學藥劑清除田間雜草,不僅避免雜草中攜帶一些病蟲源轉移到大豆植株中,還能為大豆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有效的清除這些病蟲源、減輕病害。
結束語
我國東北地區作為種植大豆的主要產區和優質產區,大豆病蟲害是影響我國東北地區大豆質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應該在未來的大豆種植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綜合的防治,減少大豆病蟲害發生的幾率,提高大豆的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小銘,宋玉發,寧海龍. 黑龍江省無公害大豆生產中的病蟲害防治技術[J]. 大豆通報,2007,04:19-21.
[2]曾鳳杰. 大豆的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技術[J]. 農民致富之友,2013,12:146.
關鍵詞:春季小麥;病蟲害;防治;研究探討
眾所周知,我國的青海省是小麥的主要生產區域。作為青海省的主要農作物,小麥農戶經常受到病蟲害的的侵擾,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麥的生產質量,給農戶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如何有效的防治春季小麥病蟲害,已成為當前麥農普遍關注的課題。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在本文中分析了青海省春季小麥生產各階段的主要常見病蟲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防治措施,以期對青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春季小麥病蟲害防治有所借鑒幫助。
1 青海省春季小麥生產各階段的主要常見病蟲害
1.1 出苗至拔節期病蟲害 小麥在出苗到拔節期的這段時間,其抗寒能力普遍下降,隨著青海天氣的不斷變化,小麥因溫度的改變而出現了較多的病蟲害癥狀。主要的病蟲害有以下幾種:小麥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以及因吸漿蟲、麥蜘蛛等地下害蟲而導致的蟲害。首先是小麥紋枯病,此病初期時小麥葉稍出現淡黃色的斑點,進而出現黃褐色的病斑,隨后會導致小麥基部腐爛,最后導致小麥死亡;其次是吸漿蟲病,此病是比較公認的小麥蟲害,吸漿蟲的幼蟲主要靠灌漿的麥粒生存,長期吸漿后導致麥??諝ぃ果溵r的收成大幅下降;第三是小麥蜘蛛病,此害蟲主要是吸收小麥葉面營養,導致小麥水分流失,葉片上會出現大片的黃色斑點,使小麥光合作用無法正常進行,進而出現小麥的產量、質量下降。
1.2 穗期病蟲害 小麥在穗期主要是發生麥穗夜蛾、麥莖蜂、白粉病、條銹病等病蟲害,這個時期是害蟲的急劇生長期,也是小麥形成產量的關鍵時期??梢哉f,小麥穗期是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關鍵環節,只有做好相關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才能保證小麥優質高產。首先麥穗夜蛾和麥莖蜂,此病主要是導致小麥苗枯、根爛、穗腐,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有毀滅性的影響。其次是小麥白粉病,此病發生后會導致小麥葉片過早枯萎,小麥的成穗率低,麥粒重量下降,小麥產量降低;還有條銹病,此病主要發生在小麥的葉片,在小麥葉稍部位出現孢子,使小麥的光合作用強度下降,進而影響產量、質量。
1.3 灌漿期病蟲害 小麥灌漿期的主要蟲害是麥穗蚜、白粉病、銹病等。麥穗蚜是小麥生長中的主要害蟲之一,此病是通過吸收小麥葉子而危害小麥,病蟲的蜜露留在麥葉片上后,嚴重影響小麥光合作用,造成減產。銹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真菌,此病可以進行傳播,使無銹病小麥染上銹病,同時感染小麥的多個部位;再加上此病的感染時間較長,可以占據小麥的絕大多數生長時間,對小麥的生產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危害。
2 青海省春季小麥生產各階段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 出苗至拔節期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在小麥出苗至拔節期間,可以用一拌一噴的技術來防治紋枯病,具體來說,就是在播種期用藥劑拌種、在出苗期進行噴藥。要特別重視出苗期小麥紋枯病的噴霧防治,把握好防治的有效時期,合理采用殺蟲劑與殺菌劑,提高防治質量,每畝小麥可以用5%的井岡霉素150―200毫升兌水80―100公斤后,對小麥的麥莖基部進行噴灑防治,每間隔15天進行一次噴灑。對于其它地下害蟲,可以用可用40%的甲基異柳磷或者50%的辛硫磷,每畝用40―50毫升的劑量噴灑麥莖基部,其中對于麥蜘蛛蟲害,可以用73%的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2.2 穗期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在小麥穗期,要根據小麥出現的蟲病,按照其自身特點進行專業化防治,確保防治蟲害效果。具體來說,可以在小麥播種前用粉銹寧或者多菌靈拌種防治銹病和白桿病,在抽穗期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麥莖蜂、穗期防治麥穗夜蛾。一般在這個時期,吸漿成蟲開始出土危害小麥,可以配置一定濃度的辛硫磷乳劑進行噴霧防治。需要指出的是,要特別注意噴灑的時間,如果小麥開始揚花,說明吸漿蟲已經在內部危害小麥,噴藥防治便起不到任何作用。對于麥蚜,可以用敵殺死乳油以每畝10―15毫升進行噴霧防治。對于銹病、白粉病,可以用25%的百理通可濕性粉劑以每畝30克進行噴霧防治。
2.3 灌漿期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灌漿期是病蟲危害小麥的最高峰時期,只有對蟲害進行綜合防治,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確保小麥產量、質量不受影響??梢哉f,灌漿期的病蟲害防治,關系到奪取小麥高產優質的成功與否。在這個時期,單純的對其中一種蟲害進行防治,效果不佳。要進行綜合防治,對小麥的小苗要做到一噴三防,達到一噴多小。對麥穗蚜和銹病,要進行專門防治,可以使用吡蟲啉可濕粉劑或快殺靈乳油兌水成一定的濃度進行噴霧防治,已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結語
總而言之,春季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是確保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關鍵舉措。筆者認為,在青海小麥病蟲害頻繁發生的春季,只有學會運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對各種病蟲害進行防治,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要切實加大春季麥田的管理力度,準確分析、熟悉了解青海省春季小麥生產各階段的主要常見病蟲害,在此基礎上,對出苗至拔節期、穗期、灌漿期等不同階段的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為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發生原因;防治措施
水稻生產不僅要依靠科技,還要合理地防治病蟲的危害。選用良好的水稻品種,對當地常見的病蟲害有較強的抗性,可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因此,加強水稻前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可使當地水稻的生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原因
1.1片面注重蟲害的防治,忽視病害的防治
由于農戶文化程度相對比較低,對水稻的病蟲害理解不到位;加之病害對水稻的危害在前期,防治效果不太明顯,但是蟲害對水稻的危害顯而易見,例如褐飛虱能直接造成“冒穿”、螟蟲可導致蔬菜的“枯心”等。因此,農戶偏重防治后期的蟲害,忽視了前期的病害,造成經濟損失。
1.2病蟲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
南方的氣候比較濕潤、溫暖,很適合一些害蟲的生存、繁殖。當害蟲發生次數多了以后,不管是內源性還是外源性的害蟲,在當地1年中發生的次數會增加至4~6次;同時,由于近幾年來水稻面積減少,但是病蟲害的遷入量卻大大增加,加重了水稻的危害。常見的病蟲害有稻瘟病、螟蟲、稻飛虱、赤斑泡沫葉蟬、稻縱卷葉螟等,生長期長,分布廣泛,對水稻的危害性較為嚴重。
1.3防治技術落后
防治技術的落后會直接導致防治效果差。在農村真正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大部分是老年人或婦女,由于文化程度低,所使用的農藥機械并不先進,多數農戶仍然使用粗點噴霧,噴射效果較差,直接影響了防治效果。
2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合理處理水稻種子
處理水稻種子能有效地避免作物土傳、種傳部分病害以及地下害蟲侵襲[1-2]。常見的方法有:使用16%的惡線清可濕性粉劑(主要成分是使百克與殺螟丹)和5%的滅菌成可濕性粉劑加水浸泡水稻種子,浸種3~4 d。水稻種子放進藥液時要不斷上下翻動,在浸泡之后直接催芽播種,不需要淘洗種子。這樣能有效防治水稻惡苗病、水稻干尖線蟲病以及水稻的白葉枯病等相關的病害。起到方便、安全、高效、經濟的作用,也能真正確保水稻出苗的整齊、齊全、均勻、健壯,是獲得豐收的重要保障。
2.2加強信息交流和監測
一是在病蟲害發生前期就要及時作出反應。對一系列重大的病蟲害要加強監測力度,并清楚地掌握其動態,準確預測報道。二是加強對外源性病蟲害的信息溝通,隨時做好當地的預防工作。三是及時精準地將消息發放到每家每戶,保持實效性和準確性。爭取在同一時間,使用同一種有效藥物進行防治。
2.3加大防控技術推廣力度
一是加強對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治理,以水稻的基本生態為主,利用水稻品種的抗性、栽培的避蟲技術以及利用相關天敵和物理性誘殺技術等綜合措施,從而盡量降低農藥使用率以及提升防治的質量[3]。二是針對不同的病蟲害情況,對其防治技術和策略進行科學調整。例如,“稻飛虱”的治療:該蟲主要是在每年7月對水稻進行危害,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水稻的葉鞘和葉片內汲取其營養,該蟲具有隱蔽性、暴發性和毀滅性,因而在大風雨之后應加強調查和治理,使用25%撲虱靈25~30 d,其安全間隔期為14 d;或者用25%速滅威1.8 kg/hm2,或10%大功臣150~225 g/hm2混合750 kg水進行噴霧,還可以使用生物農藥綠晶 1 000~1 500倍液噴霧。又如稻縱卷葉螟:該害蟲具有遠距離遷徙的特點,在1年中發生較為完整的世代應該有5代,發生6代的是少數。通常情況下,每1代都會有3~4個蛾峰,給防治帶來了困難,主要是在該蟲的卵孵盛期進行施藥,也就是在蛾高峰后的7~10 d施藥。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藥有5%凱強水分散粒劑180 g/hm2,或30%大名乳油1 200~1 500 mL/hm2,或5%凱強120 g/hm2+20%銳通900 mL/hm2,對水450~750 kg進行噴霧。三是農藥要定時更換使用,這樣不僅能延緩害蟲的抗藥性速度,而且還能延長水稻的使用壽命。
2.4利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一些研究部分保護利用天敵控制害蟲的自然技術和措施、研制一些生物類的農藥,從而取代毒性較高的化學藥物,可利用昆蟲信息素干擾雌雄害蟲的,從而更好地降低害蟲的繁殖能力。物理防治主要包括選擇不同波長的激光對部分害蟲進行處理,使其害蟲的代謝紊亂甚至死亡;加之燈光、顏殺,以及氣體和溫度的處理等,都會成為無公害的防治手段。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改進,物理輻射或者是化學不育技術預計會是將來害蟲防治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4]。
3參考文獻
[1] 陳娟,馬國勝,王杰,等.藥劑防治水稻稻瘟病及施藥技術的初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2(4):25-26.
[2] 何曉波.水稻中期主要病蟲害防治[J].四川農業科技,2010(6):48-49.
[關鍵詞] 新疆地區 茄子種植 病蟲害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6.4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52-02
前言
近些年來,作者通過走訪新疆部分地區發現,新疆部分地區在茄子種植的過程中,經常受到不同病蟲害的威脅,導致茄子作物收量減少,甚至出現絕產的現象,直接影響到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是炭疽病、褐紋病、蟲害等,不利于新疆地區茄子作物種植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提高茄子的產量和品質,增加其種植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現結合行將地區的實際,將茄子的主要病蟲害發生癥狀和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1 新疆地區茄子種植中主要病蟲害發生癥狀
眾所周知,農作物在種植的過程中,經常會引發病蟲害危機,而病蟲害程度的不同也將會給農作物產品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嚴重的會造成大面積植物絕產[1]。果實是新疆地區農產業發展的重要產品之一,而在種植的過程中卻經常受到一些病蟲害的影響,從而導致茄子種植效率不高、產量低等現象,例如,受到炭疽病、褐紋病、蟲害、綿疫病等方面的影響,而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則必須要掌握這些病蟲害的發病特征,具體分析如下。
1.1 炭疽病發生癥狀
炭疽病是茄子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病害,尤其是在近些年,在新疆地區茄子種植過程中,時有發生炭疽病,影響到茄子的收成,如果不及時治理炭疽病的話,還會造成病害范圍不斷地擴大,影響極大[2]。炭疽病的發生癥狀,在茄子的果實以及葉子處表現的非常明顯,在發病的過程中,果實以及葉子將呈現出紅褐色、褐色等,炭疽病發病位置多呈現圓形、凹陷、大小不等,而且會伴有隆起的同心環紋,周圍有黃色的暈圈,在同心環紋上還存在無數個黑色的小點,并且病變部分會逐漸的擴大,最終導致整個茄子果實或葉子腐爛的現狀。例如,以下新疆地區多處茄子植物種植過程中所發生的炭疽病病原、癥狀以及發病規律(如表1所示)。
1.2 褐紋病的發生特征
褐紋病對茄子的危害非常大,而且危害期也比較長,從茄子的苗期到成株期都可能會染上褐紋病[3]。就當前新疆地區茄子種植過程來分析,褐紋病的發病率非常高,而且,褐紋病的發病將會造成大面積茄子植物死亡的現象,經常會引起茄子枯枝、死苗、果腐的現象,現對來說果腐給茄子的生產帶來的損失率較大。另外,患有褐紋病的果實經常會落地軟腐,也有很多依舊掛在枝條上,但卻已經干縮成為僵果,造成茄子作物大量減產。
1.3 蟲害的發生特征
受到地區環境的影響,不同地區種植作物也將引發不同的蟲害,針對新疆地區的茄子種植來說,主要以蚜蟲、紅蜘蛛、粉虱等蟲害為主(如表2所示)。新疆地區茄子作物受到蟲害的影響甚大,但由于一些地區對蟲害的重視程度不夠,不能及時消除蟲害,從而導致蟲害進一步惡化,影響到新疆地區茄子作物的總產值。
1.4 綿疫病的發生癥狀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幾種常見病蟲害之外,新疆地區茄子種植過程中,還經常發生綿疫病,直接給茄子果實構成危害,造成茄子減產的現象。綿疫病的發生癥狀主要以茄子下部的老果實為主,并且,在病果嚴重程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降會落在潮濕的地面,并在短時間內腐爛,而腐爛后將會變成白霉,當然,如果是在干燥的環境下,這些病果將會脫水并變成褐色的僵果,而大量腐爛的病果也將影響到土壤,從而影響到其他健康茄子果實的健康性。
2 新疆地區茄子種植中的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 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通過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炭疽病對茄子的健康危害非常大,造成茄子出現大量的減產,新疆地區茄子作物種植所面臨的這項病害必須重視,積極做好新疆地區茄子種植炭疽病的防治措施[4]。針對茄子作物的病害防治措施有很多種,例如,可以采用50%的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是采用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等藥劑,來做好新疆地區茄子種植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通常情況下,采用這些藥劑防治病害應在7天左右噴一次,連續噴3次,確保病害防治的全面性、有效性,才能有效避免或降低炭疽病對茄子的影響,從而有效提高新疆地區茄子作物的產量,以及果實的生產品質等,為人們提供更健康的蔬菜。
2.2 褐紋病的防治措施
褐紋病的危害非常大,因此,一旦發現茄子作物患有褐紋病之后,則必須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將褐紋病的萌芽扼殺在搖籃中,避免褐紋病對茄子作物的正常種植和養護的影響,從而保證新疆地區茄子種植的全面性、有效性。例如,可以采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0倍液,或是采用75%白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的葉噴霧,每隔7天噴一次,連續噴3次,當然,具體應根據新疆地區茄子的實際種植情況,如果3遍過后還依舊存在少量的褐紋病現象,應考慮更換藥劑提高病害的防治效果。
2.3 蟲害的防治措施
為了進一步提高新疆地氣茄子作物的產量,則需要做好茄子作物病害的防治措施[5]。例如,在紅蜘蛛、茶黃螨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可以采用20%的殺螨特可濕性粉劑1500-1800倍液、20%的掃螨凈乳油1500-1800倍葉噴霧,通常每個10天左右噴施1次,并連續噴施2-3次;在蚜蟲防治的過程中,可以采用5%的高效大功臣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噴霧的方式,或采用20%的康福多8000倍-10000倍液噴霧的方式進行防治,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在對粉虱防治的過程中,同樣可以采用5%的高效大功臣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噴霧的方式,或10的蚜虱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也噴霧方式,通常在7天左右噴施以此,連續噴施3次即可有效防止粉虱,確保茄子作物的健康。
2.4 綿疫病的防治措施
對于綿疫病來說,主要采用的防治手段,可以采用70%的敵克松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的瑞毒霉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藥劑,并在7天左右對茄子作物進行噴施以此,連續噴施2-3次,從而有效地消除綿疫病病毒,避免茄子種植綿疫病的繼續發作。
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疆地區發展的過程中,茄子種植對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但由于茄子種植過程中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從而導致茄子減產甚至絕產的現象發生。通過本文的分析,作者主要結合新疆地區茄子種植的實際情況,提出幾種常見的病蟲害癥狀,并針對這些病蟲害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可以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全面提高新疆地區茄子種植的病蟲害防治水平,為促進新疆地區的農產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白光哲,馬瑞林,白志榮,等.保護地茄子早熟豐產栽培技術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 2014(06)
[2]張巧玲,位芳,臧新,等.早熟抗病茄子雜交種青雜2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J]. 河南農業科學, 2014(12)
[3]付崗,丁彩平,黃思良,等.韭菜綿疫病病原鑒定及其主要生物學特性[J]. 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15(02)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識別;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5.033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且栽培歷史悠久,吉林省水稻質量好、產量高,是我國大米的主產區。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病蟲害問題往往是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本文總結了幾種比較常見的水稻病蟲害的識別和防治方法。
1水稻常見病害的識別與防治
1.1y枯病
識別:水稻紋枯病是水稻常見病害之一,也稱水稻云紋病,該病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發生,該病發病主要受空氣濕度和溫度的影響,尤其是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病率高。識別該病主要是觀察接近水面的葉鞘上是否出現橢圓形的水漬狀的病斑,顏色一般呈灰綠色或者灰褐色,并有向上不擴展的趨勢,此時就要引起注意。總的來說該病在我國北方發病還不算典型,但是也要引起重視,因為該病可以引起水稻空殼率增加,導致水稻籽粒不飽滿,造成水稻減產。
防治:預防該病注意控制濕度,尤其在高溫環境下。同時注意品種選擇,盡量選擇抗逆性強,抗病蟲害能力強及生命力旺盛的水稻品種。同時,注意清除土壤中的病菌。藥劑防治建議使用20%稻腳青(甲基砷酸鋅)或10%稻寧(甲基砷酸鈣)可濕性粉劑100克加水100公斤噴施,或加水400~500公斤潑施,或拌細土25公斤撒施。
1.2稻瘟病
該病害對于水稻危害較大,一旦發病就會對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如果防治不及時,嚴重時甚至可造成水稻減產50%。同時,該病由于發生部位不同,可以分為葉稻瘟和穗頸瘟。
1.2.1葉稻瘟 識別:葉稻瘟主要為害水稻的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的斑點呈綠色,伴隨著葉稻瘟的發展,斑點會繼續發展變大直至葉片死亡,最終導致水稻植株發育不良,影響水稻產量及質量。
防治:預防該病仍然以抗病品種為首選,加強田間管理。藥劑可選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使用。
1.2.2穗頸瘟 識別:水稻發生穗頸瘟后主要是影響了水稻的養分輸送,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和發育,該病通常會由水稻葉稻瘟發展而來,嚴重時會導致水稻穗頸節壞死,出現白穗現象,造成水稻籽粒不飽滿,直接影響水稻的商品性。
防治:預防該病應從選種開始,選擇抗稻瘟病能力強的品種為主,注意栽植密度,同時注意平衡水肥,加強田間管理。藥劑可選用稻瘟康35毫升+稻瘟康Ⅱ號35毫升對水15公斤,均勻噴霧全株,7天用藥1次。
1.3白葉枯病
識別:白葉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旦發病極容易造成水稻出現碎米和秕谷現象,直接影響水稻的商品性,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該病主要感染水稻葉片,在水稻葉片的邊緣和葉尖出現斑點,斑點顏色一般為黃綠色,隨著病情的發展還會沿著葉脈延伸,變成長條形的病斑且顏色逐漸變成黃褐色,最終變成灰白色,最后葉片枯萎。
防治:預防該病要先做好藥劑浸種工作,降低發生的幾率。注意水田管理,避免淹苗。多施用磷鉀肥,平衡氮肥,田間管理等。藥劑可選用20%氟硅唑咪鮮胺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1200倍液, 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2水稻常見蟲害的識別與防治
2.1稻飛虱
稻飛虱是水稻常見害蟲之一,體形很小,觸角呈短錐狀,有透明的翅膀,后足脛節末端有一可動的距。該害蟲主要以刺食水稻汁液為主,一般棲息在水稻基部,影響水稻生長,逐漸導致水稻植株變黃,從而影響水稻產量。防治措施:選用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畝用100克,對水45公斤噴霧防治,或者賽嗪酮,或10%吡蟲啉30克/畝對水45公斤噴霧。
2.2水稻螟蟲
螟蟲是主要為害禾本科作物為主的害蟲,水稻螟蟲也是為害水稻的重要害蟲之一,其中為害最為嚴重也最為普遍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三化螟對水稻危害程度最大,其為單食性害蟲只為害水稻,而二化螟除了為害水稻也危害小麥、玉米等作物。防治措施:5%銳勁特懸乳劑30毫升/畝、48%樂斯本40毫升/畝、3.6%殺蟲雙大粒劑1.5公斤/畝、55%特殺螟50克/畝、1.8%阿維菌素40毫升/畝、90%殺蟲單可濕性粉劑50克/畝,以上藥劑任選對水50公斤噴霧使用,注意全田噴施應均勻。
參考文獻
[1]熊國蓮.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6,(29).
[2]劉曉飛.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防治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2).
[3]鄒前鋒,楊曉暉,彭楊,成連香,吳述云,胡柏森.淺談如何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J].農業與技術, 2016,(18).
摘要:水稻病蟲害嚴重影響了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文章結合筆者自己多年的觀察研究和理論實踐,深入分析了常見的稻瘟病、水稻紋枯病、稻飛虱等水稻病蟲害的特征和防治措施,并且提出了實施水稻病蟲害防治的保障措施,以期提高水稻生產的質量和數量。
關鍵詞:病蟲害 特征 防治 保障 措施
糧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水稻病蟲害對我國糧食產量和質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如何保障糧食的增產增收是現在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通過各種手段對水稻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不僅可以減少農業的損失,還可以提高我國的糧食安全,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一、常見病蟲害的特征和防治措施
1.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又名稻熱病,俗稱火燒瘟、吊頭瘟、掐頸瘟等,發生苗瘟時發病的秧苗底部都變成黑褐色,上邊變成淺紅褐色或者黃褐色并干枯而死。由于危害時期和部位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穗頸瘟、枝梗瘟、粒瘟等。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從病稻草上傳人稻田中侵染為害。病菌傳播主要靠風傳播,雨、水流、昆蟲也可傳播。
為了準確及時用藥,首先應進行病情調查,一般于水稻分蘗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種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糞堆底(生長茂密地段)等處進行調查,觀察有無急性型病斑出現,如有,就需及時使用75%三環唑、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進行噴霧;亦可采用富士一號750mL/hm2稀釋水900kg進行噴霧。在水稻孕穗破口時期,無論稻田是不是發病,都要采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5 kg/hm2稀釋水900kg進行噴霧防治一次。在稻子抽穗以后發現穗頸瘟,要用富士一號1500mL/hm2稀釋水900kg進行噴霧。
2.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又被稱作云紋病,氮過量、密植、灌水過多均易導致紋枯病嚴重發生。一般以分蘗盛、末期至抽穗期發病為盛,以抽穗期前后發病更烈,主要侵害葉鞘和葉片,嚴重時可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莖稈內部。
對于紋枯病的防治可以采用清除菌源的方法,將雜草鏟除,將發病的稻草處理掉,不用其還田;要對稻田實行合理的施肥和灌溉,增強秧苗的抵抗力;另外要及時噴藥,5%井岡霉素水劑或20%粉劑對水噴霧或潑澆、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也可用20%稻腳青可濕性粉劑、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農抗120水劑噴霧。
3.稻飛虱
稻飛虱俗稱“蜢子”,也是主要害蟲之一。稻田發生的主要是白背飛虱及褐飛虱。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飛虱為主,后期以褐飛虱為主。
稻飛虱是近年來連續嚴重爆發的水稻害蟲,隨著雜交稻面積的擴大以及稻飛虱的遷飛危害,防治需采用“狠治一代,控制二代”的策略,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穗前治蟲保苗,壓低蟲口基數,防后期上穗為害的防治策略。稻飛虱的防治適宜期應該在田間有蟲量達到50頭或稻秧百叢以上時開始用藥,效果比較好的藥劑有瑞士先正達公司生產的50%吡蚜酮(頂峰)、25%的噻嗪酮、20%撲虱靈和葉蟬散等。
二、實施水稻病蟲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水稻病蟲防治涉及的面比較廣,關系到各地區農業生產、生態安全,以及農民的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各地去要給予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實處;還要是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各地區要組織多形式的技術培訓,宣傳并普及病蟲害的防治技術,提高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入戶率;另外還要加強對農藥產品質量的檢查,嚴禁假冒偽劣農藥的上市和下田使用,禁止使用不科學、有效成分含量低、防治效差的復配制劑。
2.選用優良品種 選取優質、高產、抗病或耐病的2-3個品種搭配種植;種子消毒殺菌,1公斤種子用三克20%三環唑浸種24小時;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過多、過遲;如有急性型葉瘟病斑出現應立即用40%稻瘟靈可濕性粉劑每畝60~78克或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每畝78~100克加水50公斤噴霧。
3.控制肥料用量 氮肥施用不能過量,合理密植淺水勤灌,適度曬田,增強水稻抗倒抗病能力;6月下旬至7月上旬防治,防2次,隔7天一次,畝用5%井崗霉素水劑150毫升或50%托布津100克兌水50公斤噴霧,均勻噴到稻株中下部。施用井崗霉素最好在雨后晴天進行。
4.農業防治為主 農業防治是在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前提下,通過完善耕作制度,選用抗病品種,開展健身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環境,來抑制或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以病蟲害防治為目的的稻田生態系,是由水稻、病蟲害和環境因素(生物和非生物的)3個最基本的要素組成,寄主是病蟲害賴以生存和繁殖的物質基礎,又是病蟲的棲息場所,在稻田生態系中和病蟲害互為環境條件,同時兩者又受到周圍環境共同的影響,當環境條件適宜病蟲害發生時,就會形成病蟲害的猖獗,病害流行,否則病蟲發生就會受到抑制。農業防治采用的各種措施除直接殺滅病蟲害外,主要是惡化病蟲害的營養條件和生態環境,調節益害比,壓低病蟲基數,抑制其繁殖和侵染。
關鍵詞:園林植物;病害;蟲害;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8-0060-02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城鎮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綠化植物的種植、造景和管護工作,但園林綠化植物常常受到病蟲害的危害。在園林綠化中,人們普遍認識到,要達到綠化和美化的效果,只注重種植和造景是遠遠不夠的,還應注重綠化植物的有效管護,進行病蟲害防治。
園林植物的病蟲害的危害不僅影響到城市園林的建設,且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要進行有效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就必須對危害園林植物的病蟲害進行必要的調查、摸底、分清主次,通過有的放矢的實驗、研究,防治才能達到控制和減輕病蟲害危害的目的。本文針對幾種常見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通過對園林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減輕或局部消滅其危害,使園林植物能夠正常生長、發育,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綠化、美化功能。
2園林植物的主要病蟲害
2.1目前園林植物的主要病害有:
(1)楊柳腐爛病: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寄主為各種楊樹、柳樹。
(2)楊樹黑斑病: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華中等地。寄主為各種楊樹。
(3)苗木猝倒病:分布于東北、西北、華北等大部分地區。寄主為苗圃中大多數樹木的幼苗及絕大部分花卉的播種苗、扦插苗。
(4)糖槭葉枯病:分布于東北、西北、華北及華東一帶。寄主為糖槭。
(5)松樹紅斑病:分布于東北地區。寄主為樟子松、紅松、紅皮松、云杉、幼松等。
(6)花木煤污病:分布于全國各地。寄主為牡丹、山茶、及多種闊葉樹。
(7)月季黑斑病:月季栽培區域均有發生。寄主為月季、薔薇、玫瑰、黃刺玫等。
(8)樹木白粉病:分布于全國各地。寄主為大部分闊葉樹,花灌木及花卉。
2.2目前園林植物的主要蟲害有
(1)舞毒蛾:分布于國內大部分地區。寄主為:楊、柳、榆、樺、椴、云杉、核桃、沙果等,該蟲能取食500余種植物。
(2)古毒蛾:分布于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寄主為楊、柳、樺、落葉松、云杉及薔薇科的多種植物。
(3)榆毒蛾: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寄主為榆樹。
(4)天幕毛蟲: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華東地區。寄主為楊、柳、榆等多種闊葉樹及多種薔薇科植物。
(5)楊枯葉蛾:分布于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寄主為楊、柳樹。此外,園林植物的主要蟲害還有蛀食性害蟲、刺吸性害蟲和螨類。
3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及防治原則
3.1 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的特點:
(1)因地理條件復雜,小環境、小氣候多樣化,綠地通風透光性差和密集的燈光引誘,生態系統中一些生物種群關系常被打亂,以致造成病蟲害的高密度發生。
(2)部分綠地內園林植物品種單一,種植密集,病蟲害易流行,防治難度大。
(3)部分部門、單位因其綠化是附帶的一種事業,普遍缺乏園林養護的一般常識,管理上常常不到位,導致植物生長不良,各種生理性病害(如黃葉、干尖等)時有發生,加重了侵染性病害及蟲害的發生。
3.2綠地病蟲害防治原則:
(1)綠地病蟲害的防治首先要強調安全為主,采取一些物理、生態防治方法和高效低毒的化學藥物進行綜合防治。
(2)以園林技術措施為基礎,因地制宜地協調好生態、物理、化學等綜合防治方法,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
(3)在使用化學藥劑時,要注意對人、環境、天敵及植物的安全,根據城鎮園林綠化的特點,貫徹以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采取一些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措施,使城市的園林綠化創造出“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地,從而發揮城市綠化最佳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 幾種常見的園林病蟲害防治措施
4.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應用有益的生物天敵或生物的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具體應用有以下幾種:
(1)以蟲治蟲:主要是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蟲以及其它有益動物來控制害蟲的數量。如:草蛉、螳螂、瓢蟲、寄生蠅、寄生蜂等都能對蟲害起到重要的克制作用。
(2)以菌治蟲:是指利用對害蟲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使害蟲感病死亡的一種方法。如: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
4.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法是利用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它具有簡單、多樣、方便、經濟、有效且副作用小等特點,具體內容如下:
(1)人工捕殺法:即利用人工或簡單器械,捕殺具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的害蟲。如:挖蛹、殺卵、剪除蟲苞、蟲癭等。
(2)種苗汰選法:即利用健壯種苗與被害種苗在形態或比重上的不同,進行分離剔除以達到防治目的。如手選、篩選、水選、風選等。
(3)燈光誘殺法:一是利用黑光燈誘殺;二是用高壓電網滅蟲燈,集燈光誘蟲與高壓電網殺蟲為一體。如對松材線蟲病進行的物理防治:松材線蟲其媒介昆蟲為褐天牛,采用每年對枯死萎蔫松樹進行全面、徹底清理,樹干1cm以上枝椏都集中焚燒,樹樁蟲線清噴霧蓋上塑料薄膜,再復土5cm,以此除治松褐天牛幼蟲,這是在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中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種技術手段;另一種物理方法是誘殺除治,主要根據松褐天牛的趨光、趨化性,每年5~10月,在天牛羽化期,采用黑光燈、引誘劑及誘木誘殺、滅除松褐天牛成蟲和卵塊。
4.3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法是利用化學藥劑消滅病蟲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作用快,使用簡單方便,經濟有效,在殺死病蟲害的同時也殺死了天敵、破壞了生態平衡。如長期單一使用某一化學藥劑,還容易使病蟲害產生抗藥性。
4.4建立健全病蟲害測報工作
預測預報是病蟲害防治的先行官,是一項超前性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搞好病蟲測報工作極為重要,可以做到防治上的有的放矢,合理地使用農藥,減少浪費和對環境及天敵的影響,提高防治效果。首先要加強市、區兩級測報網絡建設,創建起一個籠罩全市的、健全的預測預報網絡體系。對市區的各類園林植物的病蟲害進行監測,確定專人,定時觀察,掌握全市園林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生長動態,進行短期預報或預警。其次要對重要園林病蟲害的平常觀察和體系觀察積累基礎資料,創建起數據庫,用高新技能和監測信息處理體系開展監測與預報。
5結語
總之,在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注意轉變觀念,認真分析其發生的利弊條件,抓住根本措施,努力扭轉不利條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多途徑開展防治工作。建立有效的專職隊伍,在有效監測和預測的指導下,及時、高效的防治病蟲害,保證園林植物的正常生長,避免園林景觀遭受破壞。
參考文獻:
[1]王偉,陳建茂.園林病蟲害防治與可持續發展[J].現代農業科技,2007(16).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發生特點;防治措施;安徽安慶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2-0151-01
Abstract Occurred feature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of pests and diseases of rice in Anqing area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Rhizoctorzia solani,rice blast,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Laodelphasx cstriatellus(Falle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 pests and diseases of rice;occurred features;control measures;Anqing Anhui
安慶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地理位置為北緯29°47′~31°17′、東經115°46′~117°44′,屬亞熱帶沿江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5~16.6 ℃,年平均降水量1 300~1 500 mm,無霜期248 d,非常適宜水稻的生長。近年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安慶地區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呈逐漸加重的趨勢,病蟲害種類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1-2]?,F針對安慶地區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進行介紹,并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
1 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1.1 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又稱云紋病,由立枯絲核菌感染而得。作為水稻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該病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容易發生。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病,葉鞘受害后,初在近水面處有暗綠色水浸狀病斑產生,后病斑逐漸擴大至云紋形或橢圓形并融合;葉片受害后,呈現云紋狀病斑,邊緣褪黃,發病快時病斑呈污綠色,葉片很快腐爛;莖稈受害后,病斑由污綠色變為灰褐色,常不能抽穗,千粒重下降。
水稻紋枯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或菌絲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作物或雜草上越冬,水稻收割時大量菌核落入田間成為次年或下季的初侵染源。春耕澆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隨水漂流在稻株基部葉鞘上,隨著稻株分蘗和叢莖數的增加,菌核數量也逐漸增加,如遇外界環境條件適宜則萌發危害。由于菌核隨水傳播,受季候風的影響多集中在下風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整,低洼處也有較多的菌核,因此,這些地方比較容易發現病株。
1.2 稻瘟病
稻瘟病又稱稻熱病,是一種世界性的水稻病害,可引起水稻大幅度減產,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絕收。根據發病部位及發病時期的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苗瘟由種子帶菌導致,發生于3葉前,病苗基部灰黑,上部變褐色,濕度較大時病部產生大量灰黑色霉層;葉瘟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以分蘗至拔節期發生最為嚴重。根據氣候條件和品種抗病性的不同,病斑可分為慢性型、急性型、白點型或褐點型4種;節瘟常在抽穗后發生,初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漸繞節擴展,使病部變黑,易折斷,發生早的形成枯白穗;穗頸瘟初形成褐色小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穗頸部變褐,造成枯白穗,發病晚的造成秕谷;谷粒瘟產生褐色不規則或橢圓形病斑,稻谷變黑[3]。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或稻谷上越冬,次年環境條件適宜時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萌發侵入寄主向臨近細胞擴展發病形成中心病株,后進行再侵染導致病害流行。
1.3 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是一種遷飛性害蟲,1年發生多代,以幼蟲為害水稻,其躲藏在葉苞中取食上表皮及葉肉,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甚至枯死;分蘗至拔節期受害,分蘗減少,植株縮短,生育期推遲;孕穗后特別是抽穗到齊穗期劍葉被害,開花結實受到影響,空殼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稻縱卷葉螟成蟲具有趨光性,喜蔭蔽和潮濕的環境,可以進行長距離遷飛。成蟲羽化后2 d選擇生長茂密的稻田產卵,卵散產,每雌產卵量40~50粒,卵多產在葉片中脈附近。1~5齡蟲進行危害,其中4、5齡幼蟲食量占總取食量的95%左右。
1.4 稻飛虱
稻飛虱又名火蠓蟲,以刺吸植株汁液為害水稻等作物,常見種類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三者體型小,觸角短錐狀,后足脛節末端有一可動的距,翅透明,常有長翅型和短翅型[4]。
2 綜合防治技術
2.1 農業防治
一是充分利用國內外水稻品種抗性基因,培育抗飛虱豐產品種和多抗品種,因地制宜推廣種植。二是加強栽培管理,選留健康種苗、輪作、合理栽培密度、深耕滅茬、調節播種期、合理施肥、及時灌溉排水、搞好田間衛生。三是水稻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將受害作物的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進行深翻地。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種物理因素如光、熱、電、溫度、濕度和聲波等防治病蟲害的措施,具有無污染、防治比較徹底等優點。水稻病蟲害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采用曬種、熱水浸種等進行種子處理。二是利用黑光燈、高壓電網滅蟲器等防治病蟲害。三是采用人工捕殺、人工清除病株等。
2.3 化學防治
當病蟲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需要采取化學防治措施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針對上述4種水稻病蟲害,可以采取如下具體的化學防治措施:對于水稻紋枯病,可選用5%井岡霉素水劑1 500~2 250 mL/hm2于孕穗期病株率達30%~40%時噴霧防治,藥液要盡量噴在稻株中下部;對于稻瘟病,可用含三環唑、春雷霉素、咪鮮胺等成分的化學藥劑進行噴霧防治;對于稻縱卷葉螟,可選用25%殺螟松乳油1 080 mL/hm2對水900~1 080 kg/hm2進行常規噴霧防治,噴藥時期掌握在低齡幼蟲期的傍晚;對于稻飛虱,可選用30%撲虱靈可濕性粉劑300~375 g/hm2、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300~375 g/hm2對水900~1 125 kg/hm2常規噴霧防治,施藥時期掌握在小若蟲高峰期,施藥時注意先從田四周開始,由外向內[5]。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近年來發展比較快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一是保護利用天敵,創造有利于水稻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條件;二是選用生物藥劑等進行防治。
3 參考文獻
[1] 張學道.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3):37-38.
[2] 何忠全,張志濤.我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新進展[J].中國稻米,2000(1):30-32.
[3] 黃慶德.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探析[J].南方農業,2015(24):14.
關鍵詞:大棚番茄;病蟲害;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51
1 番茄的主要病害
1.1 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對番茄的花、果實、葉片等產生危害,其發病條件一般為光照差,濕度97%、溫度20℃左右高濕低溫等,尤其是陰雨天氣發病尤為嚴重。
1.2 根腐病
該病主要為害番茄的莖基部及根部,定植后發病,會導致莖基部變成黑褐色,樂卣呋岱⑸腐爛。
1.3 番茄早疫病
番茄早疫病會對葉、莖、花和果等產生侵害,發病初期葉片呈針尖大的小黑點,不斷擴展為輪紋斑,邊緣會出現淺綠色或黃色暈環,中部可見同心輪紋。
1.4 番茄晚疫病
晚疫病是對番茄危害最嚴重的病害,會直接危害番茄莖、葉、果實,輕者可導致番茄減產1/3,重者會產生毀滅性損失。
2 番茄主要蟲害
2.1 美洲斑潛蠅
美洲斑潛蠅的雌蟲會在葉片上刺孔、產卵,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幼蟲則在葉片內蛀成蟲道導致葉片脫落。
2.2 溫室白粉虱
此類蟲害主要吸食植物汁液為生,嚴重者會導致全株枯死,還會引起煤污病大面積發生。
2.3 地下害蟲
大棚番茄棚內地下害蟲包括地老虎、線蟲、金針蟲和蠐螬等,地下害蟲主要危害植株根系,導致植株萎蔫死亡,針對地下害蟲可采用撒毒鉺或澆藥水的方法進行防治。
3 大棚番茄綠色防治技術
3.1 農業防治策略
3.1.1 整地
待秋茬作物拉秧以后,清潔田園,并挖豐產溝,通過凍曬土壤2~3個月來殺死土壤中的病原菌。
3.1.2 選種
應針對福建地區地理位置及環境選擇較強抗病性的品種。
3.1.3 選擇質量好的EVA棚膜
由于這種棚膜具有較強的機械強度、透光性、保溫性以及無滴性,因此有助于提高棚內的溫度,減少光照損失,降低濕度。
3.1.4 采用新型覆蓋技術
采用高畦栽培技術,不僅能防澇,還能夠防治土傳病害。
3.2 物理防治對策
3.2.1 種子處理
針對種子進行有效的處理是提升其病蟲害控制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這種種子的有效處理主要就是采用恰當的方式處理即將種植的種子,促使其能夠表現出理想的栽種效果,其常見的處理方式:先用溫水浸泡半分鐘,并且在此過程中不斷攪拌處理,相應的水溫應該盡可能控制在52℃左右;采用水浸泡4~5h,然后再利用10%的磷酸三鈉溶液中浸泡0.5h左右,最終清洗干凈。
3.2.2 安裝防蟲網
針對病蟲害入侵采用防蟲網的恰當布置手段也是比較有效的一種物理防治對策,其能夠對于一些大型病蟲害起到有效的規避效果。
3.2.3 色板誘殺
針對病蟲害的基本特性采用恰當的色板進行引誘,促使其能夠達到色板位置,然后進行捕殺同樣也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白粉虱、蚜蟲就能夠采用黃板進行誘殺。
3.2.4 鏟除病株和雜草
鏟除病株和雜草對于預防一些病蟲害的出現也具備著一定的積極效果。
3.3 化學防治對策
制定用藥處方。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進行恰當分析,并且參照最常見的病蟲害類型制定合理的用藥處方,以此來提升其用藥的準確性;對癥下藥。要真正達到治療病蟲害的目的,需要種植戶能夠正確辨別出病害和蟲害的種類以及特性,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進行防治。例如:碎倒病應該在苗期噴灑2次15%的惡霉靈450倍水劑,用量為3L/667m2,針對灰霉病,采用果霉寧蘸花便可以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棉鈴蟲防治則可以選用700倍液萬哦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者100倍液銳將乳油,安全間隔期為1周;蚜蟲的防治可以選用3%的啶米脒1000~2000倍液,也可以選用10% 吡蟲琳10~20g/667m2兌水50~60kg,也可以選用16%蟲線清乳油20~40ml/667m2。
3.4 合理把握病蟲害預防時機
大棚番茄栽培過程中,把握好幾個防病時機,可大大提高防病效果。做好苗期病蟲害的防治,該階段番茄幼苗小,抗逆性不強,大大增加了病菌感染的概率,應當使用保護性殺菌劑進行預防。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對大棚番茄的病蟲害足夠重視,盡量采取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等進行防治,如果采用藥劑防治措施,要注意在病蟲害爆發面積大、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無法達到防治效果時才選擇農藥防治;為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盡量使用生物農藥;施用農藥后必須達到安全期限產品方可上市。
參考文獻
[1]貢冬梅. 春季大棚番茄病蟲害防治措施[J]. 中國農業信息,2015(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