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驚蟄習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中國,約有60%的環境污染來自于工業生產企業。作為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核心議題之一,環境信息公開將不僅提高企業管理環境問題,還將提高外部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信任度。然而,現階段,中國企業對其環境信息的不全面公開已經導致來自地方社區和社會的諸多不滿,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因為大多中國企業普遍缺乏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2008年,中國環境保護部了《環境信息公開措施》,鼓勵企業及時和真實地公開與環境相關的信息,然而,依舊只有少數中國企業公布了其環境信息。歸根結底,該問題的根源是中國企業對環境信息公開的重要性和效益認識不夠深入;缺乏環境信息公開的知識和技術指導;推進環境信息公開的能力薄弱;此外,政策環境也不夠完善。
據項目主任魯德福介紹,歐盟項目“通過在浙江和山西推進企業社會責任來促進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隸屬于中歐環境治理項目框架,項目為期20個月,從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項目得到歐盟代表團、國家環保部、國家工信部、國家商務部、浙江省經濟信息委員會、山西省中小企業局的大力支持,由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浙江省工業經濟研究所、山西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和英國的碳披露項目等4家機構負責項目實施。
“項目旨在通過在浙江和山西企業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來提高其環境治理,尤其是環境信息公開的能力。”魯德福說。項目將預期達成以下5個目標:有關企業社會責任和激勵政策的政策建議提交給浙江及山西政府;2個當地合作伙伴具備了為企業提供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服務;制定了企業環境信息的公開指南;500家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好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50家試點企業建立起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其中包括環境信息公開。
關鍵詞:神經外科 教學者 素質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7(a)-0053-01
隨著社會科學的不斷進步,我國高等教育水平也穩步提高,各大醫學院校的師資力量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在教師隊伍中,也不斷涌現出高學歷,年輕化的新生力量,面對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的普遍重視,各高校也對教師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學理念中,教師素質更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概念,它幾乎涵蓋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職業素質的各個方面。對教師隊伍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教師素質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及教育水平的影響上,尤其對于各大醫學院校來說,作為特殊的學科,更加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而神經外科學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又較為迅速,新的臨床診療技術不斷更新,神經外科醫師隊伍的壯大也需要各大醫學院校培養和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因此,神經外科教學者素質對學生的發展,醫療科技的開展都有著深遠影響。筆者通過自身教學實踐,總結相關經驗,就神經外科教學者素質提升淺談部分體會,現報道如下。
1 溝通表達能力素質
神經外科學涵蓋有關顱腦、脊髓、中樞神經系統和部分周圍神經等各種疾患的診斷與治療技術。在神經外科臨床工作中,醫生常常要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解釋,伴隨著各項臨床診療技術的不斷更新,醫生更加需要向患者介紹疾病的治療原則及治療方法,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醫患關系,避免醫患矛盾。這也就要求了神經外科臨床醫生具備一定的溝通與表達能力,能夠在知識層面不對等的條件下,讓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讓患者家屬清楚的了解治療方案,消除患者極其家屬的困惑,通過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從而建立和維護醫患之間的信任感,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復。作為醫學院校的學生來說,由于還未進入臨床科室工作,也欠缺相關工作經驗,對醫患關系沒有充分的認識,也不了解溝通表達能力素質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這就要求神經外科教師自身要具備這種素質,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培養。
作為一名神經外科教學者,其本身就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能夠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來處理臨床發生的各類事件。同時,也要不斷的將各種實踐經驗及醫療處置方法言傳身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在表達能力方面,教學者應當更好的把握,不論是在對學生進行知識講授的過程之中還是在臨床帶教時,與患者的交流上,都應當注重語言的規范劉暢,避免含混不清或者誘導性語言引發醫患矛盾。同時,也有不少教師存在著這樣的情況,他們具有豐富的臨床帶教經驗,掌握著系統化的理論知識,但是由于表達能力欠佳,不能將自身所學很好的傳授給學生。而對于醫學知識的傳授,無論是理論講授還是臨床帶教,都要求教師用精準,專業,生動的語言表達給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受益。
2 創新能力素質
神經外科教學者從理論教學和臨床帶教中都承擔著較大的工作壓力,往往固化于對傳統知識以及臨床技能的講授,而沒有時間顧及科學研究課題。作為一名培養神經外科醫生的教師,除了需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之外,也應當具備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努力開展新研究,新技術,挖掘神經外科診療空白,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進行創新研究。
3 教育研究素質
教育研究素質是每個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教師應當與時俱進的探索研究出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學科教學的需要,并在實踐中不斷升華總結,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手段,更加生動的向學生講授知識,培養學生對神經外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
神經外科作為一門相對復雜而又抽象的學科,教學者應當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更好的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各項知識技能,在基礎理論的基礎上,滲透新知識,新觀點,啟發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
4 強健的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是神經外科教學者各項素質的基礎,也是其它素質培養的先決條件。沒有強健的身體素質,教學者也難以勝任臨床帶教及科研工作,更難以保證其它素質的繼續提高。此外,神經外科手術時間強度也較大,且術式十分精細,在伽馬刀放射治療時,也會接觸到電離輻射,產生相應的放射損傷,這均要求神經外科教學者具備強健的身體素質作為后盾。因此,神經外科教學者應當做好日常保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律的作息時間,保持健康強勁的身體素質,才能以充沛的體力投入到各項教學工作中來。
5 熟練的業務素質
醫學學科教育具有著科學性、邏輯性、和嚴密性等特點,醫學專業教學者更應當通曉本學科的各項基本理論,以及各類臨床技能,并實時關注本學科的最新進展,這樣方能進行教學及科研,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神經外科教學者直接面向的是本專業學生,其自身的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了臨床教學質量。
神經外科也是一個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診療技術日趨先進,包括神經影像學診斷技術、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立體定向和放射外科技術、介入放射治療技術。這也要求神經外科教學者能夠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能把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生動化的傳授給學生,方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高等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知識殿堂,教學者的素質直接關系到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學者素質也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內容。我國神經外科學的發展尚需要各大醫學院校提供助力,發展和培養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性神經外科人才,為神經外科的臨床診療隊伍注入新的活力。而作為神經外科教學者,更加應當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言傳身教的同時不忘加速自身成長,以更好的勝任教學任務,提高神經外科學的教學質量及學生素質水平,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參考文獻
[1] 傅樹京.高等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0-101.
[2] 文彬.21世紀醫學教師素質淺議[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2009(2):152-153.
[3] 任濤,李紅.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途徑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5(3):12-13.
[4] 王素萍,徐計秀,馮晉華.醫學教育與教師素質培養[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5(1):15-16.
【關鍵詞】 股骨頸骨折;缺血性壞死;中空加壓螺紋釘;開放復位
為探討影響股骨頸骨折預后的因素,我們對1994年11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治療并長期隨訪的230例股骨頸骨折病人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病人均經中空加壓螺紋釘內固定手術治療,對于骨折移位程度、骨折復位質量、病人性別及年齡、骨折復位方式及手術時機等因素與股骨頭缺血壞死及晚期塌陷的相關關系進行了統計學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30例中男132例,女98例,年齡18~83歲,平均50.9歲,其中60歲76例。骨折類型(Garden分型):Ⅰ型6例(2.6 %),Ⅱ型33例(14.3 %),Ⅲ型129例(56.1 %),Ⅳ型62例(27.0 %)。復位方法:閉合復位132例,切開復位98例。受傷至手術時間:閉合復位組6 h~36 d,平均2.6 d;切開復位組5 h~29 d,平均2.43 d。24 h內手術病人90例,其中閉合復位54例,開放復位36例。內固定方法:AO中空加壓螺絲釘。隨訪時間17~109個月,平均32.1個月。
1.2 資料收集方法 復習所有230例病人的原始病歷、手術記錄、X線片及術后隨訪記錄,嚴格按照Garden分型定義骨折分型,采用Garden指數測量對于骨折復位質量進行評判并分為四級:Ⅰ級,正側位指數均在155°~180°;Ⅱ級,正或側位指數有1個180°;Ⅲ級,正側位指數均180°;Ⅳ級,正位指數185°。
1.3 判定標準 (1)骨折愈合:局部無壓痛及叩痛,X線示骨折處有連續性骨痂,骨折線模糊。(2)骨折不愈合:術后12個月以上仍可在X線片見到清晰骨折線并結合臨床癥狀。(3)股骨頭缺血壞死或晚期塌陷:X線片顯示股骨頭密度改變,包括硬化、囊性變、密度不均或股骨頭輪廓改變。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秩和檢驗對病人年齡、性別、骨折類型、受傷至手術時間、復位方式、復位質量等6個因素與股骨頭缺血壞死及晚期塌陷發生率進行比較,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上述因素與股骨頭缺血壞死、晚期塌陷的相關關系和相關順序,P
2 結果
2.1 骨折愈合 230例病人219例愈合,總愈合率95.2 %。開放復位組95例骨折愈合,愈合率為96.9 %,3例骨折不愈合;閉合復位組124例骨折愈合,愈合率為93.9 %,8例骨折不愈合。
2.2 股骨頭缺血壞死及晚期塌陷 230例病人58例病人發生股骨頭缺血壞死或晚期塌陷,總壞死或晚期塌陷率25.2 %。開放復位組16例(16.3 %)、閉合復位組42例(31.8 %)。不同因素與股骨頭缺血壞死及晚期塌陷的發生率間比較發現,40~60歲與>60歲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72 h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空加壓螺紋釘內固定由于其操作簡單、定位準確、固定牢固堅強、術后病人肢體功能恢復快、骨折愈合率高等優點,目前公認為治療新鮮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法[1-2]。本組230例股骨頸骨折病人骨折愈合率達96.9 %,與國內外多數報道近似。
骨折原始移位程度與股骨頭缺血壞死及晚期塌陷呈現最強及首要相關關系,因而被認為是影響預后最為重要的因素。關于新鮮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時間,Szita等[3]對494例股骨頸骨折病人10年隨訪發現,6 h內手術組股骨頭缺血壞死率為14.7 %,6~12 h手術組股骨頭缺血壞死率為49.1 %,24 h以上手術組為51.6 %。因此,國外學者多主張在6~12 h內施行手術[4]。本研究發現72 h手術者股骨頭缺血壞死及晚期塌陷發生率依次為12.2 %、16.3 %、 29.1 %和36.1 %,其中72 h手術組,和文獻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
股骨頸骨折端只有緊密接觸而沒有瘢痕組織阻隔時,遠端血管才有可能廣泛長入近端股骨頭內,有效地恢復股骨頭血供。因此,復位的好壞與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是否發生壞死密切相關。若骨折不愈合,股骨頭長期缺血得不到爬行替代,必然發生缺血壞死。對于開放復位還是閉合復位,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觀點[5-6]。本研究就復位方式對術后股骨頭缺血壞死影響的差異性進行的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閉合復位的股骨頭缺血壞死率為31.2 %,而開放復位為16.3 %,明顯低于閉合復位者。因此我們認為開放復位有利于提高首次復位質量,減少閉合復位時多次手法整復導致的血供損傷,同時還可以避免出現內翻復位,達到解剖復位,有利于骨折端的穩定和愈合。術中我們采用髖關節外側切口經前側關節囊顯露股骨頸,對位于后側的旋股內側動脈殘存血供侵擾較少。術中關節囊內減壓可以減少所謂“填塞效應(tamponade effect)”,有利于改善股骨頭血供,有效地降低壞死率。本研究還發現,開放復位發生股骨頭壞死的時間為1.3~8.7年,平均3.4年;閉合復位發生股骨頭壞死的時間是0.8~6.9年,平均1.5年。說明開放復位較閉合復位發生股骨頭缺血壞死時間晚、癥狀輕,可為下一步治療贏得時間。此外,本研究還顯示復位情況(Garden指數)與股骨頭缺血壞死及晚期塌陷的發生密切相關。目前,大多數學者均提出應力求達到解剖復位,因為只有解剖復位才可能最大程度地獲得股骨頭血運重建的可能,本研究也證實了Garden指數Ⅰ級與Ⅱ級預后明顯好于Ⅲ級與Ⅳ級。
總之,我們在通過復位方式和受傷至手術時間對術后股骨頭缺血壞死影響的回顧性研究后認為,不穩定型股骨頸骨折(GardenⅢ、Ⅳ型)應于傷后24 h內進行開放復位,力求解剖復位,這是提高骨折治愈率、避免股骨頭缺血壞死或晚期塌陷的必要條件。不過,要更好的闡述不同因素對股骨頸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后療效和預后的影響,特別是不穩定型骨折(GardenⅢ、Ⅳ型)行急診切開復位內固定對其的影響,尚需進行更大樣本的前瞻性隨機性研究。
參考文獻
[1] Asnis SE,Wanek-Sgaglione L.Intracapsular 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neck. Results of cannulated screw fix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94,76-A(12):1793-1803.
[2] Delle JC.Fractures of the neck of the femur[M].In:Rockwood CA,ed.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a in adults.4th ed.Newyork:Lippincott Raven,Thiladel Thia,1996:1660-1685.
[3] Szita J. Intracapsular femoral neck fracture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reduction and stable osteosynthesis [J].Injury, 2002, 33:41-46.
[4] Manninger J, Kazar G, Fekete G, et al. Significance of urgent (with in 6 h)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neck of the femur [J].Injury, 1989, 20:101-105.
【關鍵詞】 血鋰濃度;監測;影響因素;碳酸鋰
血鋰濃度監測作為精神科常見監測項目,主要用于觀察雙相情感障礙等,治療急性躁狂癥時需要7~10 d[1],精神科醫師十分關注血鋰濃度的變化,由于鋰鹽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接近,其治療和毒副反應均與血鋰濃度密切相關,急性期治療濃度為0.5~1.2 mmol/L(美國精神病學會實踐指南。2000)[2],維持期治療為0.5~0.8 mmol/L[6]。現就本院住院患者198例服用碳酸鋰治療的精神病患者的血鋰濃度進行監測與分析,并對此作一些初步探討。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試劑 IMS-972電解質分析儀及其配套定標液,沖洗液(深圳希萊恒公司)。
1.2 采血對象與器具 2009年5月30日至2009年7月正住院口服碳酸鋰的住院患者198例,按劑量服藥測定,12 h血鋰濃度,采血時血鋰濃度應已達穩態,采血器具由河南泰立公司生產的普通和分離膠真空采血系統。
1.3 質量控制 隨儀器攜帶的質控液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
1.4 給藥方案與方法 患者按醫囑劑量和給藥方案服藥,全日劑量多次服用,采血時間應距末次服藥12 h,采血時血鋰濃度已達穩態一般應在開始用藥后或改量后至少5 d后統一按此條件采集,對經離心后血清標本進行測定。
1.5 統計方法 用(x±s)觀察結果,使用SPSS 10.0對所有數據進行配對t檢驗,相關分析(r),回歸分析(P)。
2 結果
2.1 198例中有57例血鋰濃度1.2 mmol/L,提示68%患者達到有效濃度,29%患者未達到有效濃度,只有4%患者出現早期中毒癥狀。
表1
198例患者口服碳酸鋰后的血鉀濃度
癥狀例數血鋰濃度(mmol/L)%
達到有效濃度57
未達到有效濃度1330.5~1.268
早期中毒癥狀8>1.24
2.2 血鋰濃度的動態監測 患者女,診斷為輕度燥狂,血鋰濃度動態監測2個月共10次,在整個監測過程中,治療初期血鋰濃度較低,一次濃度為0.23 mmol/L。低于最低有效濃度,不能達到臨床治療效果,醫生隨后調整劑量,后達到有效治療濃度,隨劑量逐漸加大,濃度也隨之提高,有1例曾達到中毒劑量,為1.65 mmol/l,經調整劑量降到安全濃度,避免了毒性反應。整個監測為臨床用藥提供了比較有價值的實驗依據。
2.3 溶血對血鋰濃度測定的影響 在198例中有13例同樣條件的住院患者采集普通兩管標本,其中一管及時分離血清,另一管冷凍造成溶血,正常標本測得Li+濃度0.64±0.23 mmol/L,溶血標本測得結果(0.62±0.28)mmol/L,可見溶血標本高于非溶血標本。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4 高血脂對血鋰濃度測定的影響 198例中有10例乳糜血和血脂高患者測得Li+濃度(0.36±0.23)mmol/L經飲食控制重新抽取后測得血鋰濃度為0.33±0.21 mmol/L,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5 分離膠對血鋰濃度測定的影響 分離膠處理的血標本10例,同時抽取普通管測得鋰濃度(0.43±0.26)mmol/L,普通管測得鋰濃度(0.41±0.23)mmol/),兩者差異比較有顯著性(P
2.6 不同采血時間對測定的影響 在這些患者中有名志愿者,待服藥治療穩態后,在不同時間早7:00、8:00,每各1 h采血樣(累計10次)采集標本及時分離血清測定血鋰濃度,結果表明不同時間結果顯著不同,最低0.41 mmol/L最高1.1 mmol/L,不同時間血鋰濃度變化。
3 討論
碳酸鋰一直是精神科治療心境障礙的首選藥物,主要用于治療雙相障礙[4],鋰口服1~2 h后在腸道可迅速吸收,達腎值濃度,然后慢慢下降至下次攝入,鋰不經肝代謝全部經腎代謝,腎血漿消除率約達20%,腎小球濾過的鋰80%左右經腎小管重吸收,血清半衰期8~20 h,血清穩態水平的形成需5~7 d,血鋰有效濃度很窄,達1.4 mmol/L可出現中毒反應,在臨床上使用碳酸鋰有許多不良反應,體內血鋰濃度過高會對患者的智力、神經和腎臟產生重大損害,早期癥狀不明顯,易被臨床忽略。血鋰濃度監測作為精神專科醫院的主要監測項目,對預后鋰鹽中毒具有重要意義[4]。
分析前的誤差占總誤差的70%以上,而血液標本因素是影響臨床化學分析準確性和可靠性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因素[5]。不同時間采集的血標本鋰離子濃度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提示臨床服用碳酸鋰治療的患者,進行鋰鹽濃度檢測時,應固定采樣時間。經實驗證實,溶血標本較非溶血標本測得鋰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但是和血紅蛋白含量或鉀離子濃度的增高值均無相關性,過分高脂膳食的患者也引起測得結果輕微增高,所以建議禁肉食3 d測定血鋰濃度。惰性分離膠是一種聚合高分子材料,不溶于水,具有抗氧化、耐高溫、抗低溫,測得血鋰濃度偏高,所以分離膠處理的標本不適合離子選擇電極法[7],在標本獲取上應引起療區的注意。
參 考 文 獻
[1] 沈漁村.精神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93-413.
[2] 喻東山.鋰鹽引致不良反應的機制.四川精神衛生,2004,17(2):126-127.
[3] 宋世忠,辛素梅,董立娜,等.原子吸收技術在碳酸鋰血藥濃度測定中的應用.中國民族醫學,2006,18(7):18.
[4] 馮志穎.精神疾病診療常規.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55.
[5] 張麗霞.臨床化學檢驗血液標本的采集和處理.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23:251-252.
摘要:[目的]探討影響中醫患者就醫依從性的因素,以期提高患者的就醫依從性。[方法]走訪中醫院,詢問中醫醫師診療過程中患
>> 老年性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癌性疼痛患者家庭鎮痛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因素及對策 肺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 糖尿病患者205例治療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性影響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行為依從性及影響因素分析 ICU患者行CRRT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終末期腎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療依從性影響因素與分析 影響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因素調查分析 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和對策的研究 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患者依從性對慢性牙周病治療的影響及因素分析 門診患者用藥依從性影響因素分析及藥師干預措施 癌痛患者止痛治療依從性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 婦科癌癥患者化療期治療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探討 社區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與影響因素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7]譚巍,蔣祥等.北京市居民中醫藥科普知識認知情況調查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7(10):712717.
[8]Katz MG,kripalani S,Weiss BD.Use of pictorial aids in medication instruction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6,63(23):23912397.
[9]馬秀珍.個性化健康教育對急診青光眼患者就醫依從性的影響效果評價[J].實用醫技雜志,2015,22(5):553554.
關鍵詞:血液透析;深靜脈置管;危險因素;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445-01
深靜脈置管具有操作簡便、安全,血流量充足,并發癥少,留置時間長,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小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建立血液透析臨時性血管通路。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血管通路臨床上分為臨時性血管通路(動脈直接穿刺、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股靜脈留置導管等)和永久性血管通路(自體動靜脈內瘺、移植血管內瘺等)。深靜脈置管有多種途徑,如鎖骨下靜脈,頸外靜脈,頸內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股靜脈。我院多使用鎖骨下靜脈和股靜脈插管。收集我科自2006.3~2012.3期間的尿毒癥患者資料。深靜脈置管共63例,股靜脈置管40例,頸靜脈置管21例,帶滌綸套深靜脈置管4例,年齡18-78歲,男性34名、女性24名,其中2例股置管發生局部感染,疑似感染6例,1例堵塞,1例導管滑脫。
1.2結果分析:2例股靜脈局部感染,采取全身抗生素應用加局部抗生素封管1周后感染控制;疑似感染導管口碘伏消毒,口服抗生素;1例堵塞患者重新置管;1例導管滑脫,局部壓迫止血,改用內瘺透析。
2危險因素
2.1感染:分為導管出口部感染、隧道感染和血液擴散性感染。
2.2栓塞:留置導管使用時間長,患者高凝狀態,肝素用量不足或者管路受壓、扭曲等原因易引起血栓形成。
2.3流量不佳
2.4出血:表現為導管口出血或局部血腫形成,常見于穿刺探查經過不順利者,于反復穿刺血管損傷較嚴重有關,使用抗凝劑后,更易出血。
2.5導管脫落:我科發生一列導管脫落系患者外出不慎將導管滑脫。
3護理對策
3.1加強患者和家屬教育,培養無菌觀念教育患者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換內衣,保持局部清潔干燥,不要淋浴或者游泳,采用擦浴方式。內衣要舒適寬松,穿脫衣服的動作要慢,切不可拉扯導管。生活不能自理者,家屬也要懂得護理導管的重要性,協助患者做好留置管的保護。
3.2預防感染。①預防局部感染、定期觀察置管口有無滲液,紅、腫、熱、痛,有無膿性分秘物溢出,常規消毒直徑﹥5cm,紗布中心剪開交叉固定導管。②預防管腔內感染,透析時嚴格無菌操作,雙人上下機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巾,常規碘伏兩次消毒導管口待干后再接管路,每次治療使用肝素2ml+林可霉素2ml混合液封管。使用一次性肝素帽嚴格常規消毒封管包扎。
3.3預防栓塞對于留置導管的患者而言,栓塞極易發生,透析患者多為高凝狀態,可常規給予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藥物口服,預防血栓形成。當患者導管引血不暢或者透析過程中靜脈壓增高,即提示有導管栓塞可能。應密切觀察出、凝血情況,如在抽取過程中出現血流不暢,切忌向導管內推注液體,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法,用尿激酶5-15萬單位加生理鹽水3-5 ml分別注入動靜脈管腔內,封管15-20分鐘,回抽出被溶解的纖維蛋白封管液,可重復溶栓,溶栓不可用力推注,以免栓子脫落形成血栓。
3.4防止出血。一般發生在置管初期,局部可用沙袋壓迫止血,或用冰袋冷敷指壓20-30分鐘,必要時拔管止血,囑患者臥床休息。
3.5流量不佳,改變后仍不通暢時,雙腔留置導管一端通暢而另一端閉塞,可重新選擇另一靜脈回路進行透析,特殊情況下,可采用動靜脈導管反接,這易引起再循環,不可長期使用。
3.6防導管脫落。指導患者適當限制活動,股V置管避免垂直坐位,睡眠時避免壓迫導管,再次透析時應仔細檢查導管線是否牢固,如有脫開,及時縫合固定,一旦滑脫,應壓迫止血并立即就診。
4討論
4.1做好健康教育。患者自我護理非常重要,反復講解使患者及家屬明白,保持留置導管隧道口清潔干凈、預防感染的意義,嚴防用手抓撓隧道口。
4.2選擇何種方法置管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
4.3置管的主要并發癥是導管感染和血栓形成;
4.4精心護理尤其重要,患者的自我護理也為深靜脈置管的維護起到決定性作用,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效地延長了導管的使用壽命。
4.5透析后對靜脈置管的精心固定可避免或者減少導管的脫落。
4.6定期對靜脈置管病人做影像學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栓子和導管堵塞跡象。
4.7透析患者低血壓,高超濾量及糖尿病是導致深靜脈置管堵塞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神經內科;院內感染;原因;預防
神經內科的患者通常年齡偏大、發病急、病情較為嚴重、病程較長、有較為明顯的意識障礙,由于搶救過程中有較多的侵入性檢查,患者極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神經內科是醫院整體院內感染的高發科室,因此,目前我院的重要任務就是對神經內科患者院內感染的原因進行分析,提高護理技術水平,積極防控神經內科院內感染。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神經內科患者97例,對住院期間發生感染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臨床預防控制措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神經內科感染患者97例,男56例,女41例,年齡43~80歲,平均62.72歲;體重42~86kg,平均體重64.3kg,其中腦梗死60例,腦出血1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1例,腦膜炎7例,腦挫傷3例。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由醫生、護士及感染科醫護人員進行整理收集。
分析方法:對每位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將醫生、護士及感染科醫護人員所收集的患者資料進行分類和匯總,分析感染的發生情況和構成比,并與本院整體同期院內感染情況進行對比。
統計學方法:對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P
結果
神經內科患者的院內感染發生率(5.9%)比同期醫院整體的院內感染發生率(3.7%)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院內感染發生部位構成比: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加強神經內科易感部位的控制是使醫院感染率得到降低的關鍵,見表2。
醫院感染主要原因:①神經內科的患者伴有意識障礙,會造成患者的呼吸、吞咽等功能減弱甚至喪失,由于患者長期臥床,全身分泌物不易排出,痰液不能及時排出,也會給細菌的繁殖提供環境。②患者大多接受過例如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等侵入性操作,使人體的天然屏障被破壞,為感染提供了條件。③部分患者伴有大小便失禁,留置導尿管就會導致上行感染,從而導致泌尿道感染。④抗菌藥物不當使用會導致耐藥菌株產生,導致二重感染。⑤由于醫務人員的不規范操作,導致醫源性感染。
【關鍵詞】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640―01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主要由微血管病變及山梨醇旁路代謝增強以致山梨醇增多等所致,其病變部位以周圍神經為最常見,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約為70%~80%左右[1],也是導致糖尿病足部潰瘍、感染及壞疽的主要危險因素[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早期發現DPN、加強血糖控制及足部護理可顯著降低糖尿病足和截肢的發生率,故早期診斷尤為重要。NCV檢查是一種敏感、客觀、有針對性的DPN檢測手段,雖然它存在一定限制性,但仍不失為一種可靠的DPN早期診斷方法[3]。本研究旨在了解與DPN發生相關的危險因素,通過控制這些相關危險因素達到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內分泌科住院并經臨床確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共165例,年齡19~85(56.6±11.3)歲,病程4月~39年。按DPN診斷標準分為DPN組(93例)和非DPN組(72例)。DPN組的平均年齡為(58.9±10.2)歲和非DPN組平均年齡為(53.3±11.6)歲。
1.2 DPN診斷標準:(1)符合2007年ADA糖尿病診斷標準;(2) NCV檢查異常;(3)臨床表現先出現肢端感覺異常,分布如襪子或手套狀,伴麻木、針刺、灼熱或如踏棉墊感,有時伴痛覺過敏,后期可出現運動神經受累,出現肌張力減弱、肌力減弱以致肌萎縮和癱瘓等; (4)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排除標準:①骨科和神經科疾病,如腰椎病變、腦血管疾病后遺癥、格林巴利綜合癥等;②1型糖尿病患者;③其他原因所致周圍神經病變,如:嚴重感染,手術及合并其他內分泌代謝疾病等。
1.3 資料采集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年齡,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紅蛋白等各指標進行統計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士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樣本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兩組間樣本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對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能起作用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DPN組的平均年齡、病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非DPN組。見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研究患者的年齡、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的影響,由表2可見,患者的年齡、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DPN呈顯著正相關。
3 討論
DPN的臨床表現復雜、分類繁多,多以對稱性、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較多見,臨床上可表現為四肢麻木、膝反射減退、四肢淺感覺減退、肢體疼痛等為特征。由于神經病變起病緩慢,早期易被忽視,待病情明顯時往往都已不可逆,患者因感覺減退或喪失而導致手足燙傷或糖尿病足的事件時有發生,給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嚴重時甚至致殘或截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早期診斷DPN并積極干預治療以延緩或防止其發生、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本研究發現DPN的發生發展與高齡、血糖控制不良、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密切相關,年齡越大,病程越長,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越高,發病率就越高。
有關年齡與DPN發病的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DPN組的年齡明顯大于非DPN組,說明年齡是DPN的危險因素。有報道顯示:糖尿病病程相同,血糖控制同一水平的病人其年齡越輕,神經病變越輕,治療效果越好[4]。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發生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越高,這種趨勢與國外的報道是相一致的[5,8] ,60歲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的DPN發生率高達70%,說明年齡是其發病的危險因素[6、8]。
有關病程與DPN發病的關系,有資料顯示,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半數以上的患者會合并不同程度的周圍神經病變[7]。許多國內外研究結果也證實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隨病程的增加而逐漸增高。本研究結果顯示,DPN組的病程明顯大于非DPN組,故考慮病程是DPN的危險因素,與文獻報道相符[5,8]。
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血糖和血紅蛋白的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的過程是不可逆反應,并與血糖濃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故糖化血紅蛋白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且與抽血時間,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無關,與一次空腹血糖測定相比,更能反映血糖的控制情況。本研究中顯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DPN的發病呈正相關,是DPN發生的危險因素。國外學者的研究也證實,長期的血糖控制不佳與DPN的發生有關系[9],并且認為長期有效的控制血糖,可以預防、延緩或阻止DPN的發生與進展[10-12]。故臨床醫師可用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評價血糖控制情況和預防并發癥的指標。
參考文獻:
[1] Vinki AI,Mehrabyam A.Diabetic neuropathies[J].Med Clin North Am,2004.88(4):947-999.
[2] 盧姍,沈捷,馬向華.糖尿病足微循環改變的基礎和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11):1213-1216.
[3] Arezzo JC.New developments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uropathy.Am J Med,1999,107(2B):9S-16S.
[4] 馬鳳君,張連超.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64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06;16:121.
[5]Badmsa AP,Medina JL,Ramog EP,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linical diabetic polyneuropathy in aPortuguese primary health care pepulation[J].Diabetes Metab,2001;27(4):496.502.
[6] 姚君厘,揚永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危險因素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2,14(12)I:572.
[7] Fetdman EL. Oxidative stress and diabetic neuropathyl:a new understanding of an old problem[J].J Clin Inves,2003,111(4):431.
[8] Shaw JE,Hodge AM,de Courten M,et a1.Diabetic neuropathy in Mauritius: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1998,42:131-139.
[9] Perkins BA,Greene DA,Bril V.Glycemic control is related to the mrphological severity of diabetic peripheral sensory motor polynenropathy [J].Diabetes Care,2001;24(4):748.
[10] Obrosova IG,Li F,Abatan OI,et al.Role of poly(ADP ribose) polymerase activation in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2004,53(3):711-720.
【關鍵詞】神經內科;跌倒;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473-01
前言:生理學上的跌倒是指不能控制地或非故意地倒在地上。除了遭到猛烈的外部擊打、意識喪失突然癱瘓或癲癇發作等原因,神經內科患者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疾病、器官功能減退、感覺遲鈍、運動障礙等導致跌倒的發生率較正常人群增高。跌倒后患者發生骨折、腦外傷、甚至死亡。不但加劇了患者身體上的痛苦以及醫療費用的支出,甚至引發醫患糾紛,延誤患者的治療。找出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降低神經內科患者跌倒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神經外科領域的當務之急。
1跌倒對患者身體的影響
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在住院療養期間,由于生活環境突然改變和自身疾病的影響,更易發生意外跌倒。跌倒是老年人群傷殘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嚴重地威脅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意外跌倒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病情和痛苦而且也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2對神經內科患者跌倒因素的分析
2.1年齡因素造成的影響
經過統計調查發現,20-40歲、60-80歲年齡段神經內科患者更容易發生跌倒的狀況。分開來看,20-40的患者身體活動較多,而且對跌倒的情況不夠重視;60-80歲的老年人身體各器官情況退化明顯,對環境變化適應性變差,活動方面,雖不及20-40歲的患者,但多于8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所以跌倒的發生率較高;8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的外出活動最少,家人的重視情況最高,當外出活動時大多有專人陪同,所以反而不容易發生跌倒的情況。
2.2視力、聽力、運動因素造成的影響
調查發現,視力、聽力、運動有障礙的患者發生跌倒的概率遠遠大于正常患者。由于腦卒中患者易產生偏盲而造成視力方面的障礙,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的敏銳性和適應性均會不同程度地下降。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聽力往往和視力一并減退,加上自身神經系統疾病的特點,導致立體感變差,肢體協調功能減弱,身體平衡控制能力降低等情況,故易發生跌倒。神經系統受損的患者中一般都會導致運動功能受損如:肌肉虛弱、運動的速度和控制等能力下降而導致跌倒。然而,伴有運動、感覺和視力損害的患者比僅有運動或僅有運動和感覺損害的患者發生跌倒的風險要小,這可能與有運動、感覺和視力損害患者較少移動有關。
2.3認知障礙因素造成的影響
這類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損傷,這種中樞的損傷最容易造成患者的認知障礙、智力下降、甚至癡呆,這些癥狀都會增加患者跌倒的風險。同時這類患者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降低,常會意識不到身邊危險的存在。從而導致跌倒發生機率增加。一些研究發現有癡呆情況的老年人跌倒更頻繁。
2.4疾病種類因素造成的影響
腦梗死、腦出血的患者更易發生意外跌倒。這類疾病對患者的感覺輸入和中樞功能及運動系統的協調性影響極大,而且這類心腦血管疾病直接影響血流灌注和氧的供應,導致患者產生頭暈、頭痛、無力,甚至體力不支而發生跌倒。
2.5藥物不良反應因素造成的影響
這種因素在老年患者中最常見。老年患者通常所患疾病復雜, 所攝入的藥物種類越多、數量越大,這種危險性也就越大。某些藥物不良反應會引起患者頭昏、眼花、喪失方向感、低血壓或其他影響平衡能力的癥狀。老年患者夜尿次數頻多,加之深夜里意識不清晰,步態不穩,是意外發生的高發時間。
3防止神經內科患者跌倒的對策
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時,應加強對20-40歲以及60-80歲年齡段患者防跌倒的重視程度并且積極完善預防跌倒的護理措施。做好患者及其家屬防跌倒健康教育,提高防跌倒的意識同時在臨床實踐中應指導患者生活中動作要緩慢,另外將防跌倒安全護理納入護理計劃,在住院一覽表及床頭卡上做明顯標志,并做好交接班記錄。護理人員首先應掌握患者的疾病特點,指導患者穿防滑鞋,選擇合身的衣褲,建議帶助聽器,使用助行器。其次,可在病區使用光線柔和的照明設施,室內的擺設要方便患者使用。易拿取、不受限,最后可使用防滑墊。通道無障礙物,病區走廊、沐浴室、坐便器旁安置扶手。一定要在有人看護的情況下才可允許患者進行活動,家屬要學會正確使用床欄,必要時給予患者保護性約束,而且要教育家屬要協助患者有計劃地進行功能鍛煉。當有心腦血管疾病影響行動的患者入院后,要加強看護。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減輕其癥狀是降低老年患者跌倒發生的重要基礎。每天護士在發藥時,不但要明確告知患者或家屬藥物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告訴患者家屬藥物的副作用。如某些藥物服藥后應及時臥床休息,以免藥物引起頭暈、步態不穩而發生跌倒損傷。除此以外,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藥物不良反應,多巡視患者狀態,以免發生意外事件。身患疾病、高齡體弱的老年人外出時最好有家人陪同協助其行動,防止跌倒,必要時備用拐杖。
結語:跌倒是因不可控因素而非故意發生的意外。神經內科患者多由疾病因素導致意外跌倒。此外,許多跌倒患者的身體各方面能力相對較弱,這大大增加了跌倒發生的幾率。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會出現退行性病變,從而導致患者跌到的發生比例較高。腦梗死、抗凝藥物、降壓藥物、心血管藥物、降糖藥物也是引起患者跌倒的重要原因。所以護理人員應根據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量身制定符合其自身情況的護理計劃,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和控制患者跌倒的發生,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保證患者人身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