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復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計劃生育,農村,育齡夫婦,心理問題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 analysis
Lu Shuhua Zeng Lianxiang Dai Shuilan Xiao Liuhu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thods: Survey of 200 cases of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were my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 self evaluation table to collect their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in which the rural couples to 100 on, for the analysis of group city,100 of couples,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psychological anxiety of rural couples a city couple more serious, the acceptance of family planning education, free birth control,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personnel visited times are less than city couple, and incentives for family planning, a boy is necessary and B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prenatal sex ratio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Conclusion: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are more prone to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at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 is still common, should carry out th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mfor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Family planning; Rural; Couples of childbearing ag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中圖分類號】C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040-01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法》明確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該國策可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但農村育齡夫婦觀念較為滯后,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為分析農村計劃生育育齡夫婦的心理問題,我站于2008年7月-2010年7月,對200例城鄉夫婦進行對比測試,先將測試方法與結論敘述如下:
1 過程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站采取自創的測評表對200例城鄉夫婦進行對比測試,其中農村夫婦100對,年齡25-38歲,平均年齡為26.3±5.4,平均受教育9.2±3.4年,其中初產婦38例,非初產婦62例,為分析組;城市夫婦100對,年齡27-35歲,平均年齡為28.5±6.1,平均受教育15.6±7.1年,均為初產婦,為對照組。兩組對象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可作為本次分析樣本參與評測。
1.2 測評詳表:①首先使用Feifel H等[1]編制的醫學應對問卷(MCMQ)調查其心理焦慮、抑郁情緒及應對方式,宏觀評測城鄉夫婦的心理狀況;
②使用我站自創評測表進行心理咨詢,其內容為:①是否接受過計劃生育教育;②是否可以免費收到計劃生育相關藥物用品;③是否有計劃生育服務人員走訪;④計劃生育是否有獎勵;⑤是否覺得有必要生個男孩;⑥是否會做產前B超查看胎兒性別;⑦您對計劃生育的看法。其中,第⑦題為開放性問答,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作答。
1.3 注意事項:對發放測試表的計生服務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確保其能有效指導對象完成測試;所有對象均進行無記名測試,兩份調查表均僅記錄測試對象是否為農村夫婦,后回收完整評測表進行統計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對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5.0進行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設定為a=0.05,當p<0.05時,認為其具有統計學差異性。
2 結果
2.1 根據我院進行的城鄉夫婦心理狀況對比,總結數據如表1。農村夫婦平均焦慮評分為165.8,城市夫婦為152.4,農村夫婦心理焦慮狀況較城市夫婦稍嚴重(p<0.1);農村夫婦接受的計劃生育教育、免費計生藥品、計生服務人員走訪次數均少于城市夫婦(p<0.05);而城市夫婦的計劃生育獎勵、生男孩的必要度及產前B超測性別的比例明顯小于農村夫婦(p<0.05)。
2.2 我站自創的問卷第(7)題收集到的狀況可總結為:農村婦女對生男孩傳宗接代、安慰丈夫及其家族的愿望較明顯,若可獲得相應獎勵扶助,也會大力配合計劃生育。3 討論
我國相關法律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但計劃生育在農村的普及貫徹一直不很理想,通過本站調查問卷測評可發現,農村夫婦接受計劃生育教育率僅為48%,其得到免費計生藥品的比例僅為15%,由于農村夫婦受教育程度較低,受“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影響,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俞立英[2]的研究中發現,農村產婦因擔心計劃生育會影響社會地位和性生活,其心理焦慮程度會上升,這一點在本次測評中也得以證實,但由于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夫婦逐步開放二胎制度,使得農村夫婦與城市夫婦的育齡期心理焦慮評分差別較小(p<0.1)。而隋永麗等[3]經過分析,得出通過服務人員走訪、對患者的心理安撫等方式,能顯著改善育齡夫婦的心理狀態。我站通過農村夫婦與城市夫婦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農村夫婦的計劃生育獎勵、生男孩的必要度及產前B超進行胎兒性別鑒定的比例明顯高于后者(p<0.05),說明農村夫婦仍有較高的生男孩的期望。綜上所述,農村計劃生育育齡夫婦較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且重男輕女現象仍較為普遍,應對其進行合適的計生教育、心理安撫,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蔡福滿, 彭李菜, 王一婷, 等.溫州農村地區不同人群計劃生育知信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21): 3003-3006
新世紀以來,中央把信息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有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發展步入快車道,特別是近年來,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國家把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學校的信息化作為重要突破口,加大政策傾斜和扶持力度,加快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各級財政也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通過整合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等項目工程,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截止2015 年4月,江西省中小學接入寬帶學校10056所、建校園網2329所、建多媒體教室82859個、建計算機教室4999所、建錄播教室1265所、配備師生終端431159臺,教育信息化環境條件不斷改善。完善教育信息化運行維護與技術支持服務體系,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應用效益,避免建而不用、閑置浪費是當前各級教育部門推進教育信息化所關注的核心問題。
二、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增加,新設備、新設施不斷充實到學校,設備的技術特點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而中小學計算機專職教師短缺、技術水平跟不上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狀況短期內沒辦法改變。江西省只有一些規模較大的學校有1-2名專職的計算機教師,大多數學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都由一些非計算機專業的兼職教師來承擔,對很多新設備、新技術不能熟練掌握,特別是鄉鎮中心小學和農村地區學校不僅沒有專職計算機教師,專業服務商也只有城區才有,設備遇到運行故障需送到城區維修,故障得不到及時解決,學校往往因維修成本高、經費無來源將設備擱置,或擔心設備用壞、維修不便而閑置不敢用。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中小學校技術支持服務的嚴重滯后制約著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完善教育信息化運行維護與技術支持服務體系的現實意義主要在于,一是可以為教育信息化設備提供公平、高效、優質、低成本的一站式技術支持服務,提供防范性維修支持服務,及時修復故障設備,保障學校教育信息化設備的正常運行;二是可以為各級教育管理者提供轄區內學校信息化設備設施的動態信息,為教育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三、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的策略
以智慧運維與服務工程改變傳統的運維服務模式,實現統一組織機構管理、統一網絡和數據中心運維、統一標準規范指導、統一服務商準入管理、統一運維服務等保障機制。江西省的具體做法是:
1. 健全基礎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服務機構。建立省、市、縣(區)、學校及第三方專業服務商五級聯動技術支持服務隊伍。各市、縣(區)電教館(站)設立教育技術支持服務中心,服務中心下設管理部和技術支持部,由電教館(站)和授權服務商共同組成。各級學校根據學校規模建立1-5人的專兼職技術服務隊伍,負責本校技術支持服務平臺信息化設備數據維護、設備入庫、應用、運行故障報修、報損等全過程管理。
2. 建立企教合作運行維護機制。在各類學校自身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建立基礎教育信息化服務公益化與適度市場化、契約化的支持服務機制。按照受益廣泛、教育急需、服務專業原則,設立技術支持維護專項資金,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以區域為單位建立支撐學校信息化設備、網絡環境、應用軟件等正常運行的技術服務體系和運行維護保障體系,以及保障該體系良性運轉的工作機制。
3. 推進信息化資產的統一管理。建立全省統一的信息化資產管理系統,通過進行統一的資產管理,有效地統計和分析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設情況,為智慧教育提供信息化基礎設施層面的決策支持。建立全省統一的在線資產監控系統,實時監測信息化資產的運行狀態,使運維服務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化,在信息化基礎設施運維層面實現智慧運維。
4. 構建科學的運維服務管理體系。一是建立統一的技術支持服務平臺,設立統一的運維服務臺,建立統一的運維服務知識庫,建立統一的市(縣、區)技術支持隊伍。二是建立標準化的服務流程,包括事件管理、問題管理、配置管理、變更管理在內的運維服務管理流程,實現運維服務的電子化。三是建立統一的應急響應機制,設計應急服務流程,建立備品備件庫,確保智慧教育運維服務的連續性和可靠性。
5. 構建智慧運維保障機制。一是人員保障,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從服務管理、服務保障、服務運行三個方面加強管理;二是標準保障,建立智慧教育運維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通用服務標準、教育云平臺服務標準、服務安全標準、服務資質標準、服務質量評測標準;三是服務質量保障,開展運維服務資質準入管理,開展服務質量評估和績效考核,定期對各服務機構的教育運維服務工作作出評估和改進;四是運維資金保障,各地要把學校信息技術設備的正常運轉、維護、升級等費用納入部門預算,在學校公用經費中予以保證。
四、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的可行性
1. 農遠工程為技術支持服務體系積累了經驗。2004年,為保證江西省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建設工程項目學校的設備正常運行,及時解決設備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建立暢通的技術服務通道,省電教館制定了《江西省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建設工程技術支持服務方案》,組建了由省、市、縣(區)電教站和項目學校承擔相應技術支持服務的隊伍,為全省基礎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 省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探索轄區內統籌維護的模式。有的地區采用向社會專業服務商購買服務方式,由社會專業服務商承擔轄區內學校的設備運行維護,保障學校設備的正常運行,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15年9月,江西省確定新余市、弋陽縣、宜黃縣、吉安縣為試點單位,啟動基礎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爭取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有機構、有隊伍、有經費、有措施、有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支撐發展與引領創新的作用。
3. 其他省市的實踐探究為構建支持服務體系提供了思路。2013年,沈陽率先成為項目試點城市,探索采取轄區內統籌維護,建立由當地專業維修商和轄區專業老師組成的服務隊伍及市、縣(區)、學校三級技術支持體系結構,并應用遠程技術支持平臺加強設備應用及運維過程管理。2014年安徽省選擇蕪湖縣開展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探索采取教育信息化服務外包,政府購買服務的維護機制,保障學校信息化設備正常運行。同年,浙江省教育技術支持服務平臺在麗水市慶元縣、蓮都縣、遂昌縣3個試點縣上線試運行,加強全省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和技術支持,出臺了《浙江省教育技術支持服務體系管理細則(草案)》,完善服務程序、制定服務標準及規范。
五、尚需解決的問題
1. 設備運維經費省級統籌不夠。省級層面沒有出臺教育信息化設備運維經費保障機制,學校設備運維沒有專項經費保障,特別是城區薄弱校和農村地區學校,因此造成信息化設備使用壽命內因耗材、易損件得不到及時更換造成停用現象,需要構建運行維護經費保障機制。
一、專題的劃分
化學總復習的知識點多且分散,如按課本順序復習,學生做題往往是“一看就會,一做就錯”。因此,我們根據大綱要求和化學知識的系統性,對復習內容作了重組,通過專題形式從縱橫兩方面對知識進行歸類、聯系,以求復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在復習中具體對知識進行專題劃分時一般應體現以下兩條原則:
1.知識梳理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這一原則可將高中化學知識分為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及化合物、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五大專題,同時每個專題又可劃為若干個小專題,一般一個小專題用1至2個課時進行復習。
2.突出重點知識復習與關鍵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
選擇提高學生素質的重點、難點、疑點、常考點和生長點的知識進行專題編排和設計。比如:化學高考中常考的知識點約30個,其中不少于15個在歷年高考中的重顯率為100%.
二、學案設計原則
學案是教師為指導學生編寫的講義,不是教師教案的濃縮,為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其編寫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課時化原則
分課時處理復習內容,防止幾個小專題的內容只寫成一個學案,一般一個小專題為1-2課時。這樣用于控制本課時內容的知識量,加強授課的針對性、計劃性,較好的實現課時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問題化原則
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以問題形式設計成題組)、質疑、釋疑、激思,培養學生的能力品質和創新素質。
3.參與化原則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在學案設計中應考慮讓學生進行參與性學習。在課堂上通過學案激發人人參與的機會,激勵人人參與的能力,提高人人參與的機會,激勵人人參與的成功,內化人人參與的意識,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還課堂給學生。
4.方法化原則
強化學法指導。通過學案導學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同時注意學法指導的基礎性與發展性。在引導學生形成基礎性學習方法的同時,重視學生的發展性學習,讓學生能夠用已學方法,去解決新情況、新問題。
5.層次化原則
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認知水平的高低層次,在編寫學案時應該將難易不一、雜亂無序的復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每階層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從而達到提高全體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學案內容
1.高考復習要求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體要求,目的使學生明確本專題復習的重點和方向,在知識目標復習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識記”、“理解”、“會用”、“綜合”等行為動詞。
2.基礎知識回顧
一是將每個專題所涉及到的基礎知識設計成填空、圖解式、圖表式、問題式方案,幫助學生回顧和梳理知識,在知識問題設計時要做到基礎、全面、系統;二是將這些知識點設計成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辨析等方式,找準重點、突破難點、消除疑點、拓展生長點。目的是啟迪思維,培養能力。
3.知識要點
提煉歸納考點知識網絡,提示本專題知識點,重點難點的內在聯系,幫助考生理清知識脈絡,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點框架,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4.樣板題
精選或設計有代表性的例題(精選近兩年全國、上海、廣東高考題,及省市模擬題),例題只有題目,目的是通過課堂解題指導學生學會審題,形成解題思路,總結規律和技巧,達到解答的規范性,重在培養方法。
5.知識能力訓練
編寫知能訓練題時,為保證教學質量,應注意以下幾點:(1)涉及本專題知識為主,并重視知識的綜合應用。要有利于知識鞏固和技巧、方法的運用,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實驗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2)提倡多種題型合理搭配,題目編排由易到難;(3)控制習題數量,以課堂完成80%左右為宜;(4)避免教師占過多講解時間,練習中可適當給出提示或答案。
6.跟蹤訓練
其設置體現“步步為營,步步為梯,步步提高”的原則,避免在同一知識、同一層次上的機械重復,摒棄過難、過大、過深(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異化)。做到試題設計規范,題型新穎,材料新鮮,編寫時力求增加與學業生產、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關的新情境題,目的以激發學生的訓練情趣,使考生變苦練為樂練;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
習題包括10道客觀題和2-3道主觀題,按容易題、中等難度題、較難題為3:5:2的比例來編寫,同時兼顧程度較高的學生,可適當編擬一些選做題,使他們吃得飽,同時可拓寬他們知識視野,提高學習水平。
四、學案實施
1.課前準備
學案課前發給學生,讓在課前明確復習目標,了解復習要做好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如基礎知識部分可在課前完成,通過課前預習,對基礎知識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標記,對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做到心中有數,以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聽課,提高復習質量。
2.課堂學習
(1)知識結構的落實――討論。課堂上對于基礎知識部分的教學可通過提問、學生主動發問等方式進行。對于重點的知識一般宜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進行,讓各層次的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探索、匯報學案中設計問題的解決策略,促成各點的教學目標的落實,同時對學生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可在教師點撥下以悟為果。
每堂課的開始5分鐘,讓學生上講臺講解和復習基本知識點。上臺學生講的不當之處,其余學生提出疑問或修改補充。然后教師利用投影儀將本節課所需復習的基本知識點放出。讓學生明確疏漏之處和不足之處,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網絡。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鞏固所學基本知識,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學生的演說能力,增強課堂的活躍氣氛,促進師生共鳴。隨著這一活動的舉行。學生上臺講解的系統性越來越強,甚至到后來學生不僅能夠較系統地復述基本知識,而且還能做些歸納,甚至還能自編出口訣來增強記憶的效果,深化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2)認知方法的傳授――精講。對于學案中的例題,可讓學生先嘗試解題(可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題匯報中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解題見解,集思廣益,形成多途徑、多思路解題(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對學生解題中出現或教師預先備好的典型錯例,放手讓學生尋找錯誤所在,分析錯誤的原因,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后經教師對解析思維、方法、技巧的歸納總結,形成規律性東西。真正達到把例題搞懂。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對某些例題展開,指導學生一題多變,培養學生觸類旁通能力。
(3)技能訓練的實施――精練。練習是促進知識遷移,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能力的基本途徑和有效方法。課堂上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此間教師應做好個別輔導工作。
3.課后反饋
關鍵詞:都市型農業;服務體系;信息化專業;管理運行
中圖法分類號:TP399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Lan Bi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Urb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e gradually took shap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by Beijing 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means of information runs through the periods before, while and af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gardless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in early production, or the digitization,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precision in medium-term production, the means aims at 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thus it need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both solid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perating and management to ser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service system;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1引言
當前,農業結構面臨著戰略性的調整,農民的知識結構已難于適應新形勢的需求,急待加強科學文化素質與提高技能。而農民居住分散,經營規模小,傳統的農民培訓與科技推廣效率低、時效差、成本高;農村地域廣,地形復雜,地面網絡建設周期長,單純的信息技術移植應用常導致信息傳播無法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在城鄉之間形成了一道 “數字鴻溝”。那么,將信息服務傳遞到千家萬戶,打通服務與用戶之間的最后通道的任務就變得艱巨了。
我校提出的以“立足北京,服務首都現代化,服務都市型郊區經濟,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技術人才,為實現首都的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知識化提供有效的人才與智力支持”為辦學宗旨,以服務地方“三農”為己任,運用信息技術來提升、改造傳統農業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2農業信息化服務智能技術研究
目前,廣大農村在農業信息化技術的帶動下,積累了大量的數字化生產、經營、管理數據信息,智能化技術研究將為農業數據的深層次利用開辟新的發展空間。縱觀當前智能化信息服務技術的研究,已經在眾多領域的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推進了行業進步。但在農村信息服務領域的應用研究還比較少。由于農業生產經營環境復雜,影響因素較多,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將先進的智能技術與農村信息服務相結合,以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當前急需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2.1農業文本知識智能理解
文本信息智能理解主要以實現機器對信息的自動分析處理為目標,提供提問理解、搜尋、語義匹配、個性分析等智能服務。其通過對用戶所能表達的自然語言描述問題進行理解,直接返回若干最準確的答案,而不是一大堆相關信息。農業文本知識智能理解主要研究農業文本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儲、檢索、分析理解、傳遞與應用中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知識信息的處理。包括對文本主題信息自動生成技術、本體技術、語義網格、知識關聯、聚類技術等內容的研究應用。農行業的文本信息有著自身的專業特點和語言風格,因此,需充分考慮其個性化特點才能對農業文本進行準確全面的理解,從而提供最適宜的信息服務。
2.2農業數據信息智能挖掘
主要研究以人工智能模型為基礎的農業數據信息潛在規律發現,為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環節提供智能決策及預測服務。研究將遺傳算法與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相結合,在一些復雜非線性系統數據的分析預測中開展了研究與應用。包括對應用神經網絡、遺傳算法、時間序列模型、灰色模型、支持向量回歸等對線性、非線性因素進行分析,對不確定性事件建立專門的模型進行處理等。
3果樹病蟲害遠程咨詢診斷專家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結合農村信息化主題,研究采用基于符號和規則的推理診斷模式并利用多媒體技術、人機交互技術和網絡化的實現手段,開發果樹病蟲害遠程咨詢、診斷專家系統,對果樹的病蟲害特征、原因、傳播途徑、發病條件等作為診斷基本特征,通過推理機制得到診斷結果,提交給用戶,實現基于Internet的果樹病蟲害遠程咨詢、診斷,能夠在果樹生長發育的全過程為農業種植農戶和基層農科人員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信息咨詢和技術服務。該系統能夠及時解決果樹種植業中的問題,防止病蟲害的蔓延,提高果實產量、為改善和提高農民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
3.1果樹病蟲害遠程診斷分析
本系統核心是基于知識庫的專家系統,它既具有數據庫管理和演繹能力,又提供專家推理判斷等智能模塊。該系統包含客戶端的用戶可以對果樹病蟲害專家遠程咨詢、診斷。病蟲害信息的檢索,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各種信息媒體于一體;服務器端的管理員具有對系統維護、知識獲取與維護的功能。果樹病蟲害咨詢、診斷專家系統要對病蟲害進行準確地診斷,必須對病蟲害診斷知識有系統而詳細的結構劃分及分析。
3.2系統果樹病蟲害知識獲取與知識庫建立
本系統主要是以現有果樹病蟲害科技信息作為系統的知識基礎,選擇領域專家正式出版的教材、圖譜、視頻等信息資源,圍繞果樹的種類及生長發育的階段性、連續性進行特征庫劃分,對傳統理論知識進行總結、提煉,通過編輯整理,組成相關知識庫,將圖片及視頻資料構建成多媒體數據庫。
3.3果樹病蟲害遠程咨詢診斷專家系統應用開發
在本系統中,推理建立知識庫、特征庫、數據庫的基礎上,從用戶提供的已有事實推出新的結果。果樹的部位、病斑/霉層顏色、形狀、生長狀況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因而在推理過程中以之作為條件對問題進行求解,系統采用正向推理的方法,其實際上就是完成對樹結構分枝結點的搜索過程。研究服務于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村政務、農市商務、農民教育、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的智能化服務系統,為用戶提供專業周到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3.4果樹病蟲害遠程咨詢診斷專家系統算法研究
在本系統中有較多的功能模塊需要用到專用設計算法,例如病蟲害診斷、特征庫的創建、病害癥狀檢。構建專家系統知識庫,對系統推理機的實現提供支持。該知識庫既包含專家知識,又包含了系統的推理規則,是本系統實現的基礎,將利用專用算法來實現規則的添加、修改和刪除。此外,推理機和專家系統知識庫在本系統的研究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決定本系統功能能否實現的關鍵,系統將采用“向導式”診斷推理算法與“關鍵詞”檢索等診斷算法分別來實現果樹病蟲害農作物的精確推理與非精確推理診斷。
4基于Web GIS的農業資源信息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當前,隨著遙感、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應用軟件的成熟,通過遙感手段可以及時采集到土地、水域、生物(林、草)資源和環境信息。據此,近年來國內許多地區在農業資源信息系統建設方面都開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開發應用,總的來說項目的設計重點和研發進展不盡相同,各有側重。
研究采用Web GIS技術、數據庫技術與網絡技術整合構建農業資源信息系統,利用地理信息為載體,通過Interment在Web上為用戶提供直觀的農業資源的時空分布、動態分析區域農業資源狀況,實現土地利用、土壤類型、氣候、道路、水利、作物管理、農業社會經濟等資源信息的交互查詢和專題圖的定制,實現真正的網絡空間信息共享與跨平臺應用。采用GPS接收機、傳感器搭建信息獲取實驗平臺,通過該平臺獲取農田位置信息、農田水分信息,使學生掌握GPS接收機、傳感器設置,并能夠使用GPS與土壤水分傳感器結合來記錄農田位置信息和水分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的實踐訓練。
建設數字農業模擬平臺,建立實驗室物聯網模型,通過模擬農田環境的土壤類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氣象信息以及農業生產動態等信息收集,利用信息分析系統將這些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決定耕作的種類、方式,在模擬農田環境中根據不同地塊的情況進行精耕細作,實現變量施肥、噴藥、灌溉等生產過程,集合了農業灌溉、施肥、溫室調控等幾大領域的功能,為數字農業實訓提供強大的技術原型支持。為農業資源的管理、規劃和決策提供了快速、直觀和有效的手段。
5結束語
北京市農業生產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中,農民收入普遍不高,城鄉差距依舊很大。因此,在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加經濟收入的過程中,農民對市場信息的需求急為迫切。利用農業信息化服務智能技術,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果樹病蟲害遠程咨詢診斷專家系統、基于Web GIS的農業資源信息系統),使農民在信息服務平成信息交互,實現信息對等。在現代農業生產中,通過計算機技術、3S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生產模擬技術,發揮農業信息化技術在農田基本建設、農作物生產管理的應用,實現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的科學化、精確化和標準化水平。
都市型農業信息化服務技術體系集成方案,并通過推廣,進行實踐總結,研究提升都市型農業信息化的服務水平,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解決方案與有效模式,提升農村信息服務技術水平,增加農村信息服務效果顯示度。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孫素芬.新形式下北京市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實踐與思考[M].“第二屆國際計算機及計算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論壇”論文集,2008.
[2] 黎宏生,楊叔子等.基于B/S的遠程診斷專家系統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3,(3).
[3] 蘭彬,張一. 農業信息化領域應用型IT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8).
[3] 張榮沂 等. 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卓越工程師應具備的技能[J]. 交通科技與經濟,2011,(2).
作者姓名:蘭彬
工作單位:北京農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102206)
聯系方式: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龍騰苑二區14號樓3單元301 室 (102208)
聯系電話:13671195943
[關鍵詞]危機干預 輔導員 專業化
[作者簡介]曾亞純(1977- ),男,湖南株洲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黨辦主任、學生管理部部長,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廣東 深圳 518055)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4-0077-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伴隨而來的是各類學生問題的與日俱增,高校儼然時時處于“危機”之中。因此,提高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水平對高校學生危機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危機事件的主要表現形式
1.心理危機。隨著社會環境日趨復雜,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學生個體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如自卑、自負、強迫癥、幻想癥、焦慮不安、行為偏激、情緒失控等行為常有發生,甚至出現自殺、自殘的現象。面對高校擴招,學生人數劇增,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接受著不同價值觀念的教育,對待事物的觀點和看法也不盡一致。由于大學學習、生活環境不再像高中階段,更多的是獨立、個性和張揚,加上個體心理素質的差異,導致部分同學出現不適應大學生活、人際關系緊張、個人行為怪異等。高校當中存在一些特殊群體,包括貧困學生群體、家庭變故群體。貧困學生進入經濟發達地區求學,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家庭變故包括父母離異、父母病故、家庭失去經濟來源等,這部分群體容易出現孤獨、排他性、仇視社會等傾向。大學就是一個社會,同樣存在心理弱勢群體,這部分群體成為高校心理危機產生的重要根源。
2.生理危機。高校中身體不健全的學生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身體的殘疾和異常性,使他們成為一個與正常學生不一樣的群體,身體殘疾學生的不自信,成為與正常學生相處所產生的心理危機的源泉;同樣高校學生個體出現的突發疾病所引發的心理危機及家庭經濟危機,也尤為突顯。
3.網絡危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成為一種工具和時尚,高校學生利用網絡完成學習、資料查詢和娛樂,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也不再封閉在一個密封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互聯網,與真實的社會接觸,隨之而來的卻是由網絡引發的各類事件,如網絡欺詐、網絡謠言、網絡賭博、網絡人身攻擊、網絡個人隱私的曝光等。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網絡的自由性和無約束性,導致網絡發言的隨意性和不負責任,導致夸大宣傳、制造恐慌;同時網絡欺詐、網絡人肉搜索、網絡人身攻擊等網絡暴力現象在校園中也時常發生。在現實環境下的黃、賭、毒在網絡空間同樣存在,學生為了獲得刺激,追求金錢,在網絡上參與黃、賭、毒。同時網戀也成為一種校園時尚,但學生缺乏認知,出現因網戀造成傷害的事件。由網絡引發的其他各類事件,同樣存在校園中的各個角落。
4.。高校作為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容易爆發。面對校園,其危害性和影響面更大,涉及學校、學生群體、家庭、社會,需要積極面對和有效處理。
5.就業危機。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張,學生進入學校后,需要面對最大的問題便是就業。目前,各類大型招聘會,成本高、成功率低成為高校畢業生的共識,畢業生群體已經成為弱勢群體。面對金融危機,就業機會的減少,高校畢業生及社會出現讀書無用論,高校畢業生及學生家長整體情緒低落和復雜,并成為潛在的危機。因就業問題產生的心理危機同樣存在,這種危機會在學生入校后產生,并相互影響。
6.社會政治性危機。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與社會環境,國與國之間利益的沖突也引發了高校學生危機,如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戰機南海相撞、中日糾紛等國際重大事件無疑影響著高校學生,這部分群體覺悟高、社會精英意識強,參與社會重大事件意愿強。但學生由于社會經歷和閱歷少,容易被誤導,年輕人的激情和沖動,往往容易讓簡單事件復雜化,并帶有社會色彩,容易被利用。由于社會重大事件引發的校園動蕩,是高校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二、危機產生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面對高校學生所產生的各類危機,需要一支危機處理隊伍,及時化解危機,在危機發生后對危機進行及時干預,將危機發生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但面對危機卻存在著制度上的問題。危機干預及處理的隊伍主要來自輔導員,但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目前高校的體制環境內卻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
高考復習教學離不開知識的回顧和應用兩個方面,習題講評課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它兼有知識回顧和應用兩方面的功能,尤其需要精心設計和講究教法的課型。但在實際教學中,講評課的教學功能與價值往往被忽視或誤解。
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常態下(非公開課、觀摩課等)的高考復習習題講評課還存在許多不足:
(1)課時無計劃性(教學計劃中沒有明確的習題講評課的安排);(2)習題選擇盲目性(對習題的題量、題型、難度沒有認真分析研究);(3)教學方法的隨意性(教師只讀答案,學生自己核對、糾錯;或按順序講題,哪些題目要講沒有認真選擇;或多采用注入式教學法,不重視師生的互動,不關注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學生的習得);(4)講評內容的片面性(習題講評課本應包含“講”和“評”兩個部分,但實際教學中常常只有“講”沒有“評”);(5)教學主體的單一性(由教師一講到底,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此外,有些教師將習題講評課變成批評課,對學生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過多批評、責備,使學生缺乏安全感,情緒緊張、無心聽課、思維遲鈍。鑒于習題講評課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有必要對習題講評課的教學功能與價值做一些探討,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講評課的質量和效益。
2 高三習題講評課的教學功能與價值
高三的習題講評課是高三復習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獨特的教學功能與價值。表現在:
(1)了解、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教學安排和要求。這是習題講評課所承載的最直接的功能和價值。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練習完成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當下及前面所復習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診斷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疑難雜癥”,及時解決學生糾結于心的困惑。例如,對原電池的復習,通過知識的回顧,學生可以很快熟悉經典的銅鋅電池的工作原理,但對于鉛蓄電池、復雜的燃料電池或其他新型電池的工作原理和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方法與技巧,則無法快速掌握。這時,通過專題的練習、講評,才能發現學生問題的癥結所在,并給予針對性的方法指導,使問題得以及時解決。
(2)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化學實際問題的能力。理論的學習最終是為實踐服務,知識掌握得如何也只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得到檢驗和證明。例如,復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論和規律后,通過“設計實驗探究補鐵劑中鐵元素的價態”的習題,就可以很好地檢驗學生對氧化還原理論掌握的情況。再如,利用“氯堿工業中飽和食鹽水的精制、電解海水制鎂”的專題練習,可以使學生對離子反應規律、物質分離提純的原理和方法、電解原理、物質制備等知識進行綜合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
(3)幫助學生加深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價值判斷。《化學反應原理》是學生復習中普遍感覺比較困難的部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化學理論及其應用價值的抽象性造成的。例如,化學平衡觀是化學理論的重要觀念之一,也是自然界中普遍遵循的法則,但學生僅從可逆反應的理論學習中其實很難真實體會到化學平衡觀的重要應用價值。如果結合工業合成氨有關的練習進一步分析、體會,情況就大不一樣。再如,對化學平衡狀態本質的理解也是一個難點,借助福建高考的一道題目,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則能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實質的理解,考查的角度非常新穎、別致,構思非常精巧。通過評講該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的宏觀特征做如下拓展: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體系中,若某個物理量是變量,當它不再變化(恒量)時即為平衡狀態[個別特殊情況例外。如,容積可變的體系發生反應H2(g)+I2(g)=2HI(g),其他條件不變時,改變體系的壓強,各物質的濃度都在變化,但化學平衡不發生移動]。
(4)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形成知識邏輯關系鏈。感知-理解-鞏固-應用-反思,是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一條有效途徑。通過習題講評課的教學,幫助學生把化學各部分知識按其內在聯系自主串成線、結成網,形成有豐富內涵的知識體系。如通過有氣體參加的實驗綜合題的習題課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總結該類題型的思維流程,自主建構知識關系鏈。如圖1所示。
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從設計型規劃向戰略型規劃轉變的框架,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轉變:從“時間驅動型”向“事件驅動型”轉變;從“結果型”規劃向“過程型”控制轉變;從單一目標規劃向多目標規劃轉變和從“區劃型”規劃向“區劃-許可混合型”規劃轉變。這種規劃范式和模式的轉變使規劃更多地具有了公共政策的屬性,更加“管理化”。另一個解決城市復雜性問題的思路是對城市管理概念的擴展。城市管理理論應能夠回答“城市如何運作”、“城市發展決策如何制定”,以及“城市應如何運作”、“城市發展決策應如何制定”這四個有關城市和管理的基本問題。同時,城市管理可以涵蓋規劃、法規、治理和行政四大部分內容。由此,規劃作為管理的一個面向,也可以有效地和管理加以結合。
一、復雜系統下的規劃決策范式
城市是一個復雜系統,規劃的核心在于探討如何在這一復雜系統中進行理性的方案選擇。經濟學中完全理性的選擇理論不足以面對這一復雜系統。目前,最為廣泛接受的理性典范是主觀預期效用理論,當前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以該理論為指導。
該理論的典型特征是假設一個理想的未來,尋找最優化行動,并認為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嚴格控管來實現特定目標下空間資源的最佳配置。其基本假設是世界是簡單的,并強調制定單一且獨立決策的重要性。當決策者面對的世界具有復雜性時,這種思維便會失靈。此外,由于決策者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其在決策過程中無法完全處于理性狀態,而是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制定決策。因而,主觀預期效用理論近年來受到心理學家和實驗經濟學家的嚴厲挑戰[5]。而框架理性則可能是解決復雜系統中規劃不確定性問題的一個新的認知路徑。
在框架理性理論中,框架被定義為決策者行為下的決策事件。按照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設計的心理實驗,問題的框架會影響決策者所認知的選擇情況,并會產生偏好逆轉現象[4]。通過使用Kahneman和Tversky實驗發現,數目顯著的受測者在進行選擇時,無論問題如何建構,都會實現其主觀預期效用最大化。換言之,偏好逆轉并未違反主觀預期效用理論模式,反而在特定的框架內驗證了該模式的效度。因此,無論問題的框架如何界定,決策者如同主觀預期效用理論所定義的那樣“一般是理性的”,就可將這種選擇行為解釋為框架理性。框架理性否定了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假設以及從實證主義科學哲學所發展出來的綜合式完全理性的概念,進而鞏固了主觀預期效用理論模式或類似的概念在特定框架下的效度。框架理性理論不再尋找規劃中最優化的行動方案,而是在所有未來均可能會產生的情境下,探尋哪一個規劃的子集合行動最能呈現效益的韌性。此概念源于對不存在完整的一般性規劃理論的充分認知,與一致性規劃的理論異曲同工[3]。
框架理性提供了一個規劃方案理性選擇的思維范式,但并未解釋規劃者面臨復雜環境時,如何尋找高效配置空間資源的路徑和方案。因此,建構一種范式是值得認真探討的重要問題。因為有效的范式能使問題透明化,進而發現有效的解決方法。霍普金斯教授提出的機會川流模型貼切地描述了規劃者所面對的真實決策情況。他根據垃圾桶模型的概念[2],說明規劃者面對復雜而不確定的環境時,應在機會的川流中掌握決策情況,以適當的方案來解決問題[8]。賴世剛基于垃圾模式,將區位的空間因素考慮在內,提出了空間垃圾桶模型。他認為特定的決策者、解決之道、選擇機會、問題和設施區位等元素在機會流中隨機相遇后產生決策,并進而解決問題。他所設計的實驗結果顯示,通道結構在影響系統效能方面是顯著的,但空間結構之影響卻不顯著[6]。這意味著在城市系統演變過程中,傳統以空間設計的方式來改善系統效能的方法不如以制度設計的方式來改變活動的方法,或者至少兩者兼顧的方法更有效。很多情況下,城市系統可能沒有秩序,且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直觀。規劃方案的產生有時是在問題產生之前,而規劃者只能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規劃,不斷解決問題,以實現規劃的目標。機會川流模式或空間垃圾桶模型都表明,城市系統的復雜性以及動態變化不在規劃者的掌控中。規劃者唯一能做的是洞悉決策、問題及方案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不斷擬定規劃、修正規劃和實施規劃。
二、復雜系統中的規劃模式選擇
面對不確定性并考慮相關決策的規劃,傳統有設計及戰略兩種規劃機制[8]。設計是在一線性規劃問題基礎上尋找最佳解的過程。在無法找到最佳解時,設計便退而求其次,成為尋求局部最優化的一種手段。戰略與設計不同,追求的不是一次到位,而是權宜措施。它與決策分析密不可分,最適用于有許多決策者參與、面對極大不確定性的環境,即復雜系統。設計與戰略方式的規劃都會給規劃者帶來凈利益,但兩者適用的時機不同。設計是綜合性長期規劃,一旦制定需依照規劃實施。戰略則如同短期滾動式規劃,不斷隨著時間的演進修正并制定。設計和戰略的主要特征比較(表1)。
計算機仿真實驗發現,以最優化為目標的設計規劃雖然在資源的利用上比無規劃有效,但并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10]。當面對規律或隨機系統時,如已達均衡的經濟體系,設計或許能滿足需求,因為在這些系統當中事件的發生呈現固定的形B;但當面對介于兩者間的復雜系統時,例如土地利用,事件的發生呈現不可預測的形態,對決策進行獨立考慮的設計將會失靈。此時,考慮相關決策的戰略規劃方能導致較佳效益。在解決快速變動環境下所產生的問題時,戰略式規劃要比設計式規劃有效,主要是因為戰略規劃具有彈性且有其制定的成本較低。從某一角度而言,戰略規劃介于漸進式無規劃與藍圖式設計規劃之間,是復雜理論所說介于混沌與秩序之間,故兼顧兩者的優點[9]。
我國傳統的規劃都是將相關決策的完整結果一次性確定的藍圖式規劃,屬于典型的設計型規劃。這種規劃模式由一套高度相關的行動構成,僅考慮少數行動者參與且在行動不確定性較小的情況。因此,其適合于開發主體單一、開發行為較為確定的計劃經濟;在多主體、偶發性開發為主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則作用有限。
在土地開發日趨復雜的今天,從傳統的設計型規劃模式向更為靈活的戰略規劃模式轉變是大勢所趨。這種轉變可以由以下四個方面的轉變來實現:從“時間驅動型”向“事件驅動型”轉變;從“結果型”規劃向“過程型”控制轉變;從單一目標規劃向多目標規劃轉變;從“區劃型”規劃向“區劃-許可混合型”規劃轉變(表2)。
三、復雜系統中的城市管理
與城市規劃強調為城市物質發展制定計劃不同,城市管理涵蓋更廣泛的領域。
城市管理的理論可同時作為“城市與管理”兩種現象的解釋及辯解。“城市”的解釋是對城市實際運行狀況的客觀描述,而“管理”的解釋則是對城市相關決策的實際制定方式的說明。辯解包含著價值判斷,具有主觀特性。城市的辯解主觀地闡釋城市應如何運作,而管理的辯解則聚焦在決策應如何形成及制定。城市管理的解釋與辯解可以構成(表3)所示的四組理論(簡稱為四個H)。
城市管理可以包含對城市的規劃、治理、法規與行政四個部分。規劃取其狹義,指的是面對不確定性因素時制定多個且相連結的決策;治理指的是制定并采取集體決策與行動;法規確認并界定制定決策的權利;行政強調在組織環境中制定日常或突發的決策。這四種城市管理的行動的方式,即規劃、治理、法規以及行政,構成了城市管理者解決城市物質及非物質課題的各類活動。一組有用且有效的城市管理理論應涵蓋(表3)所示的所有四個研究問題。具體講,它們應對城市實際如何運作和應該如何運作,以及城市管理者通過計劃、治理、法規與行政實際如何和應該如何制定決策并采取對應行動,提供充分而透徹的理解。其中,規劃主要用以解決城市這一復雜系統的動態失靈,法規和治理則分別通過應對外部性和提供公共財來解決市場失靈,行政用以解決政府失靈。
就城市管理者而言,對城市規劃應從更寬廣的角度加以理解。
規劃不僅同時關注城市中物質及制度環境,更應結合治理與法規加以解釋與描述。必須清楚地區別規劃、治理及法規間的關系,并了解它們之間如何通過互補來改善城市的宜居性。例如,我們能為集體行動及法規而規劃,同時也能以法規來規范規劃的編制。規劃的制定可以同時從外部或內部生于組織環境中。因此,行政行為與規劃關系密切。簡言之,城市管理者必須知道何時為城市發展及社會空間程序制定規劃并采取適當的對應措施,同時要認識到規劃是改善人居環境的有限方式。
如何用法規來規范城市是城市管理者必須掌握的一項內容。法規界定權利,而權利限定城市中行動者選擇的范圍。法規的必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規犧牲了個別行動者的自由,增進集體效率;二是制定法規減少了市場的交易成本。法規界定財產權,即使不完整,但可使任一交易因財產權界定不清所造成的交易成本降低。
例如,作為一種土地使用法規,區劃將土地使用權利賦予特定土地,并且降低土地市場因收集信息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因為開發商可以通過區劃了解某塊土地的土地使用類型[7]。法規與規劃不同,前者可強制執行并直接影響行動者的行為,而后者通過信息的提供改變這些行為。法規是不可逆的,規劃是可逆的。同時,法規與規劃均面臨相關性、不可分割性與不完全預見性。由于不完全預見性行動通常會導致不確定的結果,所以有效的法規才能導致期望的結果。法規系統的設計需要考慮所規定的行為,而針對所選擇的法規,這些行為的反應往往是策略性的,并可用博弈論進行分析。
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須以寬廣的視野來理解法規在塑造城市如何運作上的作用,以及法規與規劃及治理的關系,是法規、規劃與治理互動塑造了城市中物質及制度的環境,并被該環境所影響。一方面,規劃及治理需要可強制執行的法規以達到期望的結果;另一方面,作為行動的法規可通過規劃及治理加以深思熟慮并集體實行。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管理者處理復雜城市議題的管理技巧。
城市管理者還應關注城市治理的內容,關注集體選擇和集體行動。
城市中的大多數這些財產權是集體財或者共享資源,個體具有在公共領域中奪取財產權的動機。因而這些財產及資源的運用必須通過集體選擇及行動的制定進行,這是城市管理的本質。城市管理因此需要進行機制設計。通過此設計,集體選擇得到制定,從而決定集體財的提供以及共享資源的分配。集體財提供需要參與部門的承諾,因為任一參與者皆有可能采取免費搭便車而獲取額外收益的可能,不采取強制行動而提供的集體財通常是不充足的,所以共享資源需要適當的機制保障其能夠被有效地分配給受影響的行動者。
傳統有三種方式分配共享資源:政府、契約及市場。地方政府可以收購共享資源并分配給行動者以增進資源的使用效率,但這種分配方式會導致管理共享資源的高行政成本。也有觀點認為共享資源必須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但這種分派分配會造成高交易成本。另外,共享資源可通過受影響行動者簽訂集體設計的契約來分配,這種方式被認為是最受歡迎的,因為它同時具有政府及市場分派的優點。
有關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個課題是社會選擇,由Arrow(1951)提出的著名的“不可能定理”否定了一個符合基本民主原則的社會選擇機制的存在可能性[1]。在某些設計下,例如兩黨政治的代議政府,通^立法者間接投票的社會選擇結果卻與由行動者直接投票的結果一致[11]。由此可見,城市管理者必須了解制定決策以及采取行動的不同方式,以提供集體財和分配共享資源。
城市管理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行政。行政主要探討組織中的決策問題。規劃、治理及法規通常在組織中發生,而組織也是復雜系統,但它們的規模遠比城市小。組織行政關注的是面對不確定性與復雜時,應當如何恰當地制定日常的決策。
地方政府的行政過程更像是垃圾桶模式所描述的狀況,而不是傳統追求最優化的企業。行政與規劃互補,因為兩者都是通過協調決策以降低不確定性。如同法規一樣,行政用以理順決策,但行政比法規更容易改變。
為了有效地制定與規劃、治理及法規有關的決策,城市管理者必須理解組織的運作。制定多個且相連結決策的創新技術,或稱為在組織背景中制定規劃的創新技術。規模對于復雜系統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針對不同的系統管理技巧也應該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城市的技巧就不同于組織的行政管理。針對大型而復雜的系統,城市管理者必須尋求關鍵點以促成改變。
參考文獻
[1]Arrow, K. 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M].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2]Cohen, M. D.,J.G.March and J.P.Olsen.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2,17(1):1-25.
[3]Donaghy, K.P. and L. D. Hopkins. Coherentist Theories of Planning Are Possible and Useful[J]. Planning Theory,2006, 5(2):173-202.
[4]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 (2):263-292.
[5]Hogarth, R. M. and M. W. Reder. Rational Choice: The C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Lai, S.. A Spatial Garbage-Can Model[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ng,2006,33(1):141-156.
[7]Lai, S., and H. Han. On Failure of Zo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2,4(4):369-380.
[8](美)路易斯?霍普金斯著,世剛譯. 都市發展――制定計劃的邏輯[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9]韓昊英,賴世剛,吳次芳.中國當代城市規劃的戰略觀――復雜城市系統中設計與戰略型規劃的解析[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9(6):187-194.
【關鍵詞】夯實基礎;隊伍建設;創新服務
近年來,全國各地著力加快公共文化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眾文化生活日漸豐富。但還存在部分地區人均公共文化設施、設備、產品數量偏少等問題。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加強設施網絡建設,夯實公共文化服務基礎
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必須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基礎設施條件,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的全覆蓋、均等化。
一是嚴格落實經費保障。探索將項目專項資金統籌用于公共文化活動的制度安排,建立完善公共文化項目專項投入良性運營機制。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確保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二是提高公益性文化設施水平。全面推進文化館(站)、文化活動中心標準化建設,規范街道、社區綜合文化站建設標準,采取新建、擴建、改建等辦法努力達到規定的使用面積要求。同時,整合文化系統以及工青婦科教等全社會的資源,將文化信息資源、農家書屋、黨員現代遠程教育中心、圖書室整合為一體,建立文化活動中心。
三是重視建設小區公共文化廣場。廣場文化活動已成為市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建小區在確定開發商之前就明確文化用地的位置面積,按照高起點、高標準和適度超前的要求,加快推進建設文化活動公園或廣場。形成以綜合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為支撐,戶外公共文化活動空間為補充,文化、教育、體育、科技等公共設施資源公享的公共設施網絡體系。
二、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事業興衰,系于人才。應把培訓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列入議事日程。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
一是實施培訓工程,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依托黨校,有計劃的進行文化隊伍全員培訓,積極培養文化建設的帶頭人,不斷提高文化骨干專業素質。積極發展社區內機關、學校、企業、事業單位的文藝人才、文化骨干為文化志愿者,將其融入社區文化隊伍。同時,制定專業文化志愿者激勵機制,激勵具有文藝專長的人投身公共文化服務事業。
二是加強文藝社團管理,打造社區文化個性。進一步建立健全群眾文藝社團的管理網絡,加強對這支隊伍的免費培訓和業務指導,探索“以獎”的激勵機制,對業績突出的群眾文藝社團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盤活社區優勢文化資源,引導文藝愛好者,通過組建音、舞、美、戲、書畫、收藏、讀書等業余團隊,尋找自身的發展元素和資源魅力,形成社區文化個性,營造社區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三是突出長效管理,提升文化服務能力。建立完善文化陣地管理運行的標準體系、制度體系和督查考核機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反饋機制,對文化站、文化室進行考核,堅持文化陣地的長效管理,充分發揮發揮文化載體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
三、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加大文化產品供給力度
當下是一個文化價值多元的時代,價值多元必然導致文化需求的多樣化,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文化所擔當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導向功能。
一是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建設數字化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有陣地服務、流動服務和數字化服務。數字化服務是對傳統群眾文化活動方式、傳播形式的創新。應整合公共信息化資源,建立文化館數字化平臺,探索利用網絡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樣式,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1高校圖書館的優勢
1.1高校圖書館擁有其他圖書館無法比擬的文獻信息資源優勢
通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如今高校圖書館不僅擁有數量巨大、種類齊全的紙質圖書與資料,還擁有光盤、各類數據庫等豐富的電子資料。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專業性與權威性強,而且準確度與情報價值高,是其他圖書館遠無法比的。近年來,許多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遠遠超過了公共館,館藏文獻范圍廣泛、專業特色明顯、學術價值大。利用這些資源,高校圖書館完全可以在社會服務上有所作為。
1.2高校圖書館專業人才輩出
高校圖書館擁有一批文化水平高、專業結構合理、學科能力強、素質好且工作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他們熟練掌握各種信息的獲取方式,能夠對信息進行高效的分析與處理。一些資深館員還具有超前的服務理念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他們作為知識的導航員和信息咨詢專家為向社會開展信息資源服務與人員培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1.3高校圖書館在技術設備與基礎設施方面優勢明顯
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投入的加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僅許多高校新建了規模大、設備與功能齊全的新圖書館,而且高校圖書館的自動化與網絡化建設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推動下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條件好的高校圖書館甚至還實現了跨區域、跨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
1.4高校圖書館具有現代化的服務手段和服務功能,科技優勢明顯
在信息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大多都擁有了強大的紙質、電子、網上資源以及現代化、功能全面的服務手段。高校圖書館已形成相對完善的服務體系,可以在滿足本校師生需求的前提下,向基層民眾提供文獻外借、參考咨詢、定題查新、信息檢索、文獻傳遞、教育培訓、館際互借、信息推送、個人圖書館等多種形式的服務。
2高校圖書館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式及其長效機制的建立
2.1高校圖書館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式
2.1.1努力構建新型圖書館聯盟。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合作與公共圖書館、農家書屋、社區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建立館際聯盟,這樣就可以將高校圖書館的資源、人才、技術等優勢,公共圖書館的行業領導、完善的服務網絡等優勢,以及基層圖書館的地方特色文獻豐富、場地面積充裕等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既可以提高圖書館的綜合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又可以使圖書館能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獻保障,同時共建共享文獻信息資源還彌補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不足。當然,這種多方合作模式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的主導及協調作用,通過體制改革和立法保障讓各級各類圖書館能協調發展、資源共享、合作雙贏。
2.1.2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文化教育活動。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教育、文化、資源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如組建社區學習中心,對下崗工人進行再就業指導,同時為在崗人員提供繼續學習與培訓的場所;舉辦各種展覽、專題講座和專業培訓班;組織家庭文化主題活動,積極協助社區策劃、組織各種文化藝術比賽活動等。這樣既可以陶冶基層居民的藝術情操,又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為基層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
2.1.3轉變觀念,強化并提升高校圖書館服務基層的意識與能力。高校圖書館要以開放性的辦館新思維取代傳統的封閉式辦館思想,要樹立主動服務和大膽進取的觀念,要積極擴展服務內容、轉變服務方式。高校圖書館的館藏結構應根據區域內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讀者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同時,高校圖書館在自身資源建設中要特別關注當前區域經濟建設中的熱點、重點問題,補充一些基層需求迫切的圖書,如農業科技信息、市場營銷、醫療衛生、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圖書,及時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在服務方式上,高校圖書館要加大創新力度,采取網絡資源在線共享、異地借還、代借代查、送服務上門、志愿者服務、專家咨詢、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開發等多種服務方式,更好地為基層民眾服務。
2.1.4發揮各自優勢,因地制宜,開展特色服務。各個高校圖書館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文化魅力和文化需求,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要緊密結合地方特色與自身條件,力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館藏文獻體系和各種數據庫;要以滿足多層次用戶的個體化需求為導向,開發具備多樣化載體形式與有效檢索功能的數據庫和文獻資料;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積極主動為信息找用戶,做到凡基層居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高校圖書館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圍內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務。
2.1.5提升網絡化水平,積極開展社區個性化服務。網絡化建設是時展的需要,也是現代開展基礎圖書館服務必然要面對的課題。現如今,先進的網絡、通訊、計算機技術為圖書館服務的及時性、便捷性、不受時空限制性以及以用戶為中心開展個性化服務創造了條件。高校圖書館具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可以幫助城市社區和農村建立起方便快捷的高速資源共享網絡,這樣廣大基層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利用豐富的圖書館資源。通過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基層圖書館網絡的溝通互聯,可以打造真正的區域圖書館事業服務網,同時可以通過電腦、手機、電視、廣播等打造智能快捷的服務終端,這樣就可以既挖掘基層潛藏著的豐富的特色資源,又將圖書館服務的觸角伸入到基層的各個方面與角落,形成高效便捷的基層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
2.2高校圖書館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的建立
2.2.1建立規范合作與資源共享的長效機制。我們要積極利用高校圖書館的豐富資源優勢來加強與社區圖書館、農家書屋等機構的互動,實現資源共享。社區圖書館、農家書屋作為直接面向廣大基層群眾的圖書借閱場所,具有便利的場地優勢,高校圖書館完全可以將其作為自身的一個服務平臺,通過文獻、網絡信息服務、技術指導等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多前沿的文化科技信息,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基層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高校圖書館應該長期與當地農業主管部門、文化部門及教育部門合作,積極爭取與各級公共圖書館及相關文化部門構建服務聯盟,積極創新服務方式,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建立規范的長效合作機制來保障支援基層活動持續地開展下去。
2.2.2建立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作為我國的最基層圖書館,社區圖書館、農家書屋的管理與性質同高校圖書館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我們可以借鑒高校圖書館相關的管理制度以及資源組織對它們進行管理與建設。高校圖書館也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圖書管理的相關優勢幫助它們建立正規的圖書館管理模式。①利用自己的人才隊伍優勢。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可以派遣專業對口、素質高的管理人才到基層對社區圖書館、農家書屋的管理員開展專業的業務知識培訓;另一方面,其還可以定期組織人員到對口幫扶點對基層圖書館管理人員進行現場指導,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以及專業化、規范化的管理能力[2]。②高校圖書館應該發揮自己的管理和制度優勢,聯合相關文化主管部門、基層政府組織、基層圖書館工作人員,共同建立起定期的全方位評估和監督機制,這種常態的評估監督機制對確保基層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2.2.3建立志愿者服務的長效機制。志愿者服務是當今各高校服務地方與社會的最常見方式之一。通過這一機制不僅可以加強高校與基層社會的聯系與溝通,提高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深入社會促進高校自身的發展。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技術優勢,通過與地方公共圖書館及其他文化機構建立資源共享機制,積極深入社區和基層,以多種形式為廣大基層民眾提供連續而持久的志愿者服務。高校圖書館可以組織本校專家、學者、大學生為基層民眾開展免費的信息利用專題講座以及其他專業性、科普性、文化性的講座;可以組織讀書會、藝術展覽、科普展覽、歌舞表演、詩歌朗誦會等各種有意義的文化活動,以更好地滿足基層民眾的文化需求,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3]。
2.2.4建立資源投入的長效機制。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理應在為本校教學與科研服務的基礎上,努力延伸服務范圍、創新服務方式,積極發揮社會服務職能。高校圖書館在工作中要堅持主動性、針對性、公益性原則,通過服務向基層延伸、與公共圖書館整合、與各類型文化機構聯合等方式,努力構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校圖書館還可以通過相關研究論證對政府做出正確決策提供建議。如:呼吁政府建立投資保障機制,將社區與新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列入政府惠民工程,加大對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文化活動的投入。
2.2.5建立優勢互補、特色鮮明、多位一體、動態調整與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基層圖書館等文化機構都有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與特色,就可以達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效果。高校圖書館支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以采取文化科技下鄉、專家咨詢、現場指導培訓、干部到基層掛職鍛煉、中醫藥進基層、大學志愿者“三下鄉”活動、網絡遠程服務等方式對基層開展全方位服務,依托現已存在的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農家書屋、黨員遠程教育中心、縣級流動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影視“村村通”等資源構建基層綜合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并根據時勢和發展環境的變遷適時調整相關措施,讓廣大基層民眾可以就近、免費、便捷、無障礙、均等地享受知識信息服務,將促進基層文化發展與提升基層經濟實力結合起來,使基層“兩個文明”建設協調可持續發展。
3高校圖書館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在認清高校圖書館服務現狀和能力的基礎上建立切實可行的研究體系,從多學科角度積極開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科學規劃高校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式與途徑,力爭做到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從而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應[4]。同時,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應按公民知識層次水平、行業、居住地點的不同,以多種方式分別開展相應的服務,加快融入公共服務領域步伐。其次,必須始終將“以人為本”、發揮自身優勢的理念貫穿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要始終將如何更好地為高校師生和廣大民眾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只有這樣工作才會真正變得有意義。一方面,積極參與建立以市縣圖書館、鄉鎮圖書館、農家書屋、社區圖書館以及圖書館流動車為縱線,以企業、學校、部門等其他系統圖書館為橫線的有形圖書館網絡;另一方面,要與相關部門合作利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云計算以及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立以現代通信技術為手段,以互聯網、有線電視網為依托的覆蓋城鄉高效的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無形網。[5]依托這種有形和無形網絡的建設,實現圖書館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將圖書館的資源和文化服務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再次,要處理好為本校師生服務和參與基層文化建設的關系。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教輔部門,它的首要任務是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保證學校教學和科研的正常運行是它的工作重點。高校圖書館人在參與社區、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有清醒的認識,絕對不能舍本逐末。當然,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和人才優勢參與基層文化建設,也是它的重要任務。另外,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必然會在地方高校圖書館的常規工作之外增加工作量,在經費投入、人員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產生新的矛盾,這就要求圖書館分清主次矛盾和輕重緩急,權衡利弊,及時制定科學合理的措施,妥善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達到內外雙贏。最后,要在為基層民眾提供信息資源時做到發展基層特色文化、加強文化創新與保護知識產權的統一。高校圖書館提供給基層民眾使用的一些電子資料存在版權問題,如光盤資料的復制、電子資源閱讀和下載等就需要遵守相關知識產權法律與協議。高校圖書館參與開發基層的特色文化資源時也要特別注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6]。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