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遺傳學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患者來源于本院優生優育專科門診。年齡25~40歲,平均29.6歲。流產次數3~7次,平均42次。所有病例均無正常足月分娩史,其中妊娠<12周流產者34例,另13例為妊娠<12周、妊娠>12~<28周流產兼有者。由專科醫生排除男女雙方生殖系的器質性病變及內分泌疾病,患者表型及智力均正常。
1.2方法
由我院產前診斷實驗室進行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制備染色體并進行G顯帶,每例計數30個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并對其中3~5個進行核型分析。核型異常者按照人類染色體命名的國際體制(ISCN)1978年確定異常類型,對染色體異態性輔以C顯帶,以顯示其著絲粒及長臂變異情況。
2結果
47對習慣性流產夫婦中,染色體變異中平衡易位1例,占收檢人數的1.06%;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4例,占受檢人數的426%;Y染色體變異4例,占受檢人數的426%,見表1。見圖1~4。
的頻率在歐美為0.25%,我國為0.47%。而有反復流產史染色體異常率比一般群體高12倍。1982年鄭增淳綜述習慣性流產夫婦的染色體異常率最低為1%,最高為12.5%,平均為4.9%1?本組資料染色體異常率平均為9.6%(9/47對)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在9例染色體異常中男性5例,女性4例。有學者認為男性正常的比異常優先受精,而女性的卵子則沒有任何選擇的機會,因而染色體異常發生在女性的機率多于男性。但本文資料顯示:流產夫婦染色體異常在性別上無明顯差異。因此臨床上男女雙方的核型分析均不可忽視。
染色體異常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4。自然流產,主要由胚胎染色體異常所造成,這已被事實所肯定。盡管其中絕大多數是在致畸因素作用下發生新的畸變,但流產夫婦的染色體異常仍被認為是在自然流產的夫婦中染色體易位的發生率顯著增高,可達510%。多數學者認為平衡易位因為沒有遺傳物質的丟失,其個體表型是正常的,但可以遺傳,對子代的影響隨其異常類型而有別。根據遺傳學規律,在減數分裂中可產生正常和異常的配子,當與正常配子結合形成正常、平衡易位、部分三體、部分單體4種類型的合子,后3種合子由于基因量的嚴重失衡,可導致不育、反復流產、死胎或生育染色體異常后代。本組檢出9例異常核型,其中只有1例為平衡易位,與文獻報道有差舁1]。可能與檢測人群的選擇、顯帶技術、地域及理化環境有關。
本組檢出4例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攜帶者。倒位攜帶者亦無遺傳物質的丟失,但在配子形成的第1次減數分裂中期,倒位染色體和正常同源染色體有可能在倒位片段內發生同源配對和交換,可形成4種配子:一種為正常,一種為倒位,二種為部分重復和缺失。異常配子與正常配子結合后,大部分的受精卵發育為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從而導致自然流產。一般認為,臂間倒位片段的長短關系到子代胚胎的存活。倒位片段越長,則該片段內配對交換的機會越多。但由于非倒位片段比較短,重復或缺失較少,因此,對子代生存的危害不會太大。相反,倒位片段越短,則配對交換的機會越少,一般不會形成新的組合,但是,一旦發生了配對和交換,因非倒位片段較長,交換后重復或缺失的部分較多,將會導致胚胎死亡。另外,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雖然沒有遺傳物質的丟失,由于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變化,就有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位置效應。此外,斷裂點可能發生基因突變及斷裂點的周圍發生細微丟失,也會引起不同程度的遺傳效應。因此,根據遺傳規律,倒位有1/4機率生育正常兒,但其遺傳效應主要決定于重復,缺失片段的長短以及其所含基因的致死效應:3。從本組4例臨床情況均是多次流產其染色體核型分析結果來看,應著重考慮后種可能。
【關鍵詞】 遺傳咨詢; 染色體異常; 外周血
對于染色體疾病一般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染色體的數目或者結構發生改變而產生的遺傳性疾病,而且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流產和發育不正常以及不孕與畸形等[1]。目前對于其治療還沒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需要做好其預防工作。本文主要分析2009年2月-2011年12月間來本院遺傳咨詢者進行外周血染色體的檢查,分析出現異常的情況,具體的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2月-2011年12月間來本院進行遺傳咨詢的656例患者,男176例,女480例,年齡2~42歲,平均(23.4±6.7)歲。其中這些患者的主要癥狀為:不育、流產、智力低下和不良孕育以及畸形等。
1.2 方法 主要對656例患者進行外周血染色體檢查,主要操作方法為:對患者進行無菌的采集外周血2 ml,然后進行肝素抗凝,對常規的淋巴細胞進行培養,并制備染色體。然后對G顯帶進行分析,其中每例計數20~30核型,一般分析3~5個核型。
2 結果
通過對656例遺傳咨詢患者外周血染色體的檢查,其中出現染色體異常的患者有46例,異常率為7.0%。其中表現的為染色體數目異常的患者有20例(43.4%),而出現染色體結構異常有26例(56.6%)。其中檢查患者出現的異常情況見表1。
3 討論
對于遺傳咨詢的患者中經常出現的染色體異常的情況主要分為兩個方面:染色體數目異常和染色體結構異常。其中具體的臨床表現癥狀為不孕、流產、智力低下以及畸形等情況。下面主要對染色體的異常情況進行分析。
3.1 不孕。一般人類的染色體情況主要是取決于性別的分化以及生殖器等發育。一旦患者的染色體數目或者結構發生改變就會直接的造成各種異常的情況發生。其中本次的檢查中發現不孕的患者主要的異常情況為染色體的結構異常,且比較多。因此,需要盡早的發現,才能夠有效的防止該類型的情況發生[2]。
3.2 流產。通過此次的檢查發現,患者出現流產的情況比較多,主要是由于染色體的異常情況所造成的。通過分析相互平衡易位和羅伯遜易位是造成流產的最主要原因。而攜帶者在配子形成的過程中,一般會出現染色體部分的增加或減少的情況,從而導致基因的不平衡情況發生,使胚胎在發育的過程中出現異常而導致死胎和流產的情況發生。因此,需要對流產的夫婦進行染色體的檢查,對整個判斷胎兒是否出現異常的一項重要措施[3]。
3.3 智力低下。本次的檢查中該項所占的比例比較大,其中21體綜合征是造成小兒智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通過分析主要是由于配子在進行減數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未出現分離而造成的,一般這種情況和孕婦的年齡大和放射以及病毒的感染與內分泌的失調等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一般該病的患兒會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極大的負擔,因此,做好遺傳的咨詢和產前的檢查對預防智力低下的患兒出生具有著重要的意義[4]。
染色體的改變所引起的疾病,其治療一般比較困難。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需要引起臨床醫師們的足夠重視,做好預防工作。所以,對于遺傳咨詢和產前的診斷是整個工作中重要的一項措施,同時也是減少染色體疾病患兒的出生,對指導優生優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葉紅,鄭軍,石紅.反復早期自然流產與染色體異常[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7):99-100.
[2] 龔護民,許艷,韓慧.75例羊水細胞染色體分析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5):611-613.
[3] 張衛紅,司寶敏,王亞平,等.545例不良孕產史患者細胞遺傳學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6,14(11):58-5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most likely reservoir: longmaxi shale and wufeng shale. the samples in xishui of guizhou are selected and the v p/v s is measured. the v p/v ratio and related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and the anisotropy parameter is also calculated. the reasons for anisotropy are analyzed,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forward modeling and seismic exploration of this reservoir.
關鍵詞: 頁巖氣;四川盆地;超聲穿透;各向異性
key words: shale gas;sichuan basin;ultrasonic penetrating;anisotropy
中圖分類號:p5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5-0316-02
1 地質背景與樣品特征
近年來,隨著四川盆地及鄰區頁巖氣資源調查和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川東南龍奧陶統五峰組—下志留統龍馬溪組下段黑色頁巖段因其有機質豐富,埋藏深度適中,有機質演化程度高,成為中國頁巖氣勘探突破的首選領域。本次工作所選取的貴州習水典型頁巖剖面位于該勘探區周緣,剖面上地層出露完整且穩定。在沉積環境上,五峰期為半封閉深水環境下的黑色頁巖、碳質頁巖、硅質頁巖及淺水環境的灰色粉砂質頁巖;龍馬溪早期沉積了黑色泥/頁巖、碳質泥/頁巖;龍馬溪晚期沉積了灰、灰綠色泥/頁巖、粉砂質泥/頁巖(見圖1)。
對該剖面所采集樣品系統的礦物組分x射線衍射分析表明,其礦物組成縱向變化大。巖性和礦物組成變化特征顯示,龍馬溪組頁巖儲層縱向非均質性較強。習水剖面toc含量中等(0.37%-5.34%),脆性礦物(石英、長石、黃鐵礦、碳酸鈣)含量為平均為65.74%,粘土礦物含量為平均為33.61%,ro在2.5%-3.2%之間。美國主要頁巖氣產層的石英含量為28%~52%,碳酸鹽巖含量為4%~16%,脆性礦物總含量為46%~60%。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在礦物組分構成上與美國5大頁巖氣產層相比具有較大的相似性。
2 速度測量結果與分析
實驗所取用樣品為習水出露的穩定的龍馬溪組樣品,巖石樣品在120℃下干燥24h以上。使用超聲波穿透法對樣品進行測量,所用超聲波發射器發射頻率為700khz,橫波頻率為250khz。實驗中,壓力從2mpa逐漸加至60mpa,分別在示波器上讀出縱橫波初至的時間計算出相應的縱波速(圖2)。
繼而用公式:
ε=■=■
γ=■=■
并計算出其各項異性(圖3)。
公式中,ε表征縱波各向異性程度,γ表征橫波各向異性程度。
可以看出縱橫波速隨壓力都有明顯的增大,而且增大幅度呈遞減趨勢,但是由ε,γ所代表的的巖石的縱橫波各向異性卻隨著壓力的增大而呈現減小趨勢,縱波的減小速度大于橫波減小速度。而且當壓力小于30mpa時壓力的增大對于各項異性影響最為明顯。
3 結論
通過x射線衍射和掃描電鏡分析可以得知,在低壓情況下造成強烈各項異性的原因主要是微裂隙以及粘土礦物的定向排列,在高壓情況下,微裂隙的閉合導致了各向異性的減小。而孔隙中的流體的存在增大了頁巖的剛性,故當壓力增大時各項異性變化速逐漸減緩。
參考文獻:
[1]jones l, wang h f. ultrasonic velocities in cretaceous shales from the williston basin[j]. geophysics,1981,46(3):288-297.
安藤忠雄建筑中的地域主義和現代主義
從安藤忠雄的作品分析,本質上講他是一位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他試圖通過自身的實踐把現代主義發揚光大。但安藤反對單調乏味的國際式建筑,致力于現代主義和地方主義的融合。他從少年時就曾周游日本,對日本的的傳統民居及其中表現出來的日本傳統美學有很深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在體現現代主義建筑中單純的造型及簡潔、抽象、無裝飾的手法的同時,總有一股濃烈的民族氣息。建筑評論家弗蘭姆普敦曾這樣評價過他的小筱住宅:“建筑雖然運用了現代材料、方法和構成,但是還是能夠從中感覺到日本人特有的空間感覺,對周圍的環境,特別是對地形以及這里原有樹木的細致處理等,很好地運用了這些要素。”
1.1自然元素與傳統空間特色的塑造
安藤忠雄是一位情感空間塑造大師,他仔細研究日本傳統建筑空間中對靜謐的、帶僧院特色的嚴肅、簡樸、冥思的空間特色,并用光、水、風等自然元素加以表現。光之教堂(圖1),表現的正是光這種自然元素的建筑化和抽象化。空間幾乎完全被堅實的混凝土墻所圍合。內部是真正的黑暗。在那樣的黑暗中飄浮著一道十字架的光線,這就是全部。為了使幾何空間更具有生命力,改變墻壁的冰冷感,將光線引進制造陰影,在這空間里有各式各樣光的表情,有從上方灑下來,有從側面射進來更有從隙縫滲透進來,產生各種變化,所以讓其設計的建筑變成是光的容器。建筑內部盡可能減少門窗洞口,把重點集中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他也利用水體的鏡面效果來軟化建筑的幾何特性和材料的硬度,倒影的虛像呈現出空間的靜謐。教堂設計極端抽象簡潔,沒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卻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寂的美,與日本枯山水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
1.2現代材料與日本傳統材料質感
材料表現是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特性與材料之間的構成效果來表達建筑的情感。安藤發現日本人習慣于在建筑中運用天然木材和紙,如彎曲帶皮的木柱,有節疤的更好;帶樹皮的木板;糊有土泥巴的籬笆墻;質地松軟、剪切整齊的草屋頂;紙糊的格子門;還有不加斧鑿的毛石做的踏步或茶爐架;用竹子做的窗欞、天花;粗糙的蘆葦席做的隔斷等等,有一種追求材料的溫和感和輕柔感的傾向。而混凝土作為現代建筑材料的一種,它所具有的樸實無華的特質正好符合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因此在現代建筑中越來越多地得到應用。為了使混凝土在視覺上和觸覺上符合日本人的傳統感覺以及對美的認識,安藤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無數次的試驗,終于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帶圓孔的清水混凝土。安藤在原本粗糙的混凝土材料摻入了日本傳統手工技術,將其轉化為一種細膩精致的細紋,呈現出一種符合日本傳統的綿密、近乎均質的質感。安藤設計的“住吉的長屋”(圖2)中,其出色的混凝土材料的運用得到了世人高度的贊揚“混凝土在得到矯正后與數寄屋建筑中的木材極為相似,但混凝土增加了內部空間的尊嚴感和堅強感。從20世紀初,日本建筑師就力求使混凝土表現‘日本話’。但是只有安藤第一次成功地運用混凝土創造出與數寄屋建筑相媲美的具有廣泛而敏銳的空間感的作品。”
1.3與自然的對話——日本傳統庭園空間的繼承
崇尚自然是日本的傳統觀念,在日本的傳統建筑中就重視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在引進中國古典園林的基礎上,日本創造了一種表現其審美傾向及哲學觀念的庭園空間。在京都中有很多有名的庭園,如南禪寺、龍安寺、西芳寺、銀閣寺等。日本建筑庭園的特色是:通過墻的作用使人感覺到墻外的景色。如龍安寺的苦山水庭園就是通過矮墻的存在表現出前外的空間。近代日本大師設計的高水平住宅建筑幾乎都以庭園為中心進行空間構成。安藤忠雄也把這一傳統空間設計方法應用到他的建筑設計甚至是城市設計中。他設計的TIME''''S(圖3)就位于京都市中心區高瀨川和三條大街交叉處。安藤在年輕時就經常到京都去考察古建筑,京都在他腦中的印象就是一個庭園。因此在他眼中,將高瀨川也看成是一個庭園,想在這設計一個能感知水的庭園。在TIME''''S設計中,安藤以文化性地視點解讀了東京的庭園為中心的建筑,繼承了京都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沿街建筑的手法,將小河融入建筑中,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從任何方向都能看到河水。
1.4傳統空間層次與秩序的應用
日本傳統建筑受中國園林建筑的影響,也強調空間的序列感及“可游性”的特點,游走于建筑空間的過程是一種靜心的體會,是發現與心靈感悟的過程。為了強調這一心理體會和暗示,日本傳統建筑通常通過設計有意創造空間上的層次與秩序,“庭園深深深幾許”講的既是空間深度,也是心理深度。安藤繼承了傳統建筑中空間序列的處理方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采用阻隔的設計手法,從用目標的模糊化來達到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有時為了避免柱子對空間單調性的干擾,安藤把墻柱加厚。安藤在北海道的水之教堂(圖4)在設計上充分體現了這一傳統設計方法。水之教堂建在經過修整的水邊,用樹木和墻體圍合出一片水院空間,為教堂創造出一個僻靜的獨用空間。安藤為觀者設計了一條游走路線,沿著一堵L型的墻體前行,此時只能聽到墻內的流水聲;繼續往前走,空間由小到大,由高到低,最終將觀者的視線引向蒼茫水院中的十字架立方體;繞過立方體,走過一段弧形樓梯進入下面的教堂,此時映入眼簾的是隔著大片玻璃墻的水面及遠處的山巒,一個鋼十字架靜靜地佇立在水面,室外四季的景色變化也都成了教堂的一部分。
1.5注重建筑與地理環境的融合
安藤忠雄的設計總是從對建筑周圍的物質環境思考開始的。考察現場一直是安藤做設計的第一步。他通過考察現場確定周圍有哪些建筑或自然元素可以作為作品的“伙伴”,建筑如何與環境“對話”,周邊需要什么體量的建筑,使用什么材料,即建筑將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在用地上。日本的直島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島,約有400人左右,安藤受委托在此設計了直島美術館。(圖5)安藤到當地看了之后就有一種感覺“應該讓瀨戶內海的美麗景色保持下去”。因此安藤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使整個島嶼成為環境優美的美術館,通過建筑設計發揮環境的優勢,使人們涌現出在這里進行藝術表現的欲望。安藤將環境做成可以布展的場所,而將美術館的主體部分埋入地下。外部環境漸漸被苔蘚所遮擋,看不到了石墻,整座建筑被埋在綠色之中。優美的外部環境可以激發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吸引他們來此進行藝術創作。而地下有大的空間作為美術館,并且在美術館中設置了圓形的天窗,從外面射進的光線水者太陽的移動而不斷發生變化,創造出非常有趣的空間。
2結語
安藤忠雄的建筑在形式、材料上完全屬于現代主義,符合社會發展潮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他獨特與巧妙的設計手法,使他的建筑雖然沒有使用任何傳統元件,卻成功地用現代手法體現出了日本傳統建筑的精神氣質。
在當今社會林林總總“主義”的攻擊下,我國的建筑市場有點迷失方向了。說到現代主義,人們就往國際式的形式跑;而說到地域主義,則不顧一切地搬用傳統元素,“大屋頂”到處都是。在這一方面,安藤忠雄的確值得我們學習。作為中國的建筑師,我們應該在立足于現代建筑的情況下,努力研究我國傳統建筑中具有活力的傳統文化及審美哲學,如注重整體的觀念、人與自然融合的觀念、混沌空間、四維空間等,將它們在現代建筑中加以抽象化和建筑化,設計出融合我國傳統特色并適應當代社會的現代主義新建筑。
參考文獻:
[1][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論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凱瑟林·斯萊賽.風格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徐璐璐,蘇繼會.安藤忠雄與他的詩意建筑[J].安徽建筑,03/2006.
[4]李頸松,劉秀梅.對日本現代派建筑師傳統策略的理解[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01/2000.
[5]焦毅強.中國建筑的雙重體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6]高向東,周光華,陳海波.空間與情感[J].山西建筑,07/2006.
目的 了解馬鞍山市學校傳染病疫情,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方法 資料來源于《國家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系統》數據,對馬鞍山市2005-2007年學校傳染病發病規律進行分析。結果 2005年報告學校傳染病疫情430例,發病率為1.44‰,占全人群總發病的10.65%;2006年報告1 082例,發病率為3.61‰,占全人群總發病的21.71%;2007年報告1 459例,發病率為4.87‰,占全人群總發病的30.15%;2005-2007年學校傳染病發病上升較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水痘、細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的發病率位于前5位;3 a平均發病率小學階段高于托幼階段,托幼階段高于中學階段,男、女性別比為1∶0.66。月發病高峰在6-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結論 各級政府和教育、衛生部門要加強學校傳染病防治,按照衛生部、教育部入托入學新生查驗預防接種證的要求開展查漏補種工作。
【關鍵詞】 傳染病 流行病學研究 疾病報告 學生
analysis on the school infectious diseases outbreaks in maanshan in 2005-2007/
fang dachun, yao weiling, chen haiqin, et al.
maans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aanshan(24300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chool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in maanshan,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making related policies. methods data of 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c report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 2005-2007 in maanshan were analyzed. results school reported infectious diseases epidemics were 430, 1 082 and 1 459 case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44‰, 3.61‰ and 4.87‰,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was 10.65%, 21.71% and 4.87% in 2005, 2006 and 2007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for school was increased rapidly in 2005-2007. among them,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the mumps, 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 chicken pox, bacillary dysentery, 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were in the top five. the average incidence rate of the three years of the primary school was higher than the nurseries, the nurseries was higher than the secondary schools, male to female ration was 1∶0.66. the peak incidence was in june to july and december to january. conclusion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and health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schools. leak investigation and repla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he entrance vaccination identification checking.
【key words】 communicable diseases; epidemiologic studies; disease notification; students
學校(含托幼機構)是兒童和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種傳染病疫情最容易發生和傳播的場所。2005年以來,馬鞍山市學校發生多起傳染病疫情,嚴重影響了正常教學秩序和兒童身體健康,并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影響[1]。為科學開展防治工作,現對馬鞍山市2005-2007年學校傳染病疫情進行分析,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國家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系統2005-2007年傳染病報告歷史數據。病例選取3歲以上托幼兒童(不含散居兒童)至20歲以下高三學生(不含大中專學生)。人口數據取2005-2007年統計局報告的3~20歲年齡組人口數據平均值,計算發病率。按照國家傳染病臨床診斷標準執行,各醫療衛生單位的執行職務的醫務人員為責任報告人,實行誰診斷誰報告的原則。報告的病例包括臨床診斷和實驗室確診病例。
2 結果
2.1 學校傳染病發病率和主要疾病發病率 2005年報告學校甲、乙、丙類傳染病430例,發病率為1.44‰,占全人群總發病(4 038例)的10.65%;其中呼吸道傳播占44.19%,腸道傳播占39.53%,血液傳播占6.98%,蟲媒傳播占2.09%,其他傳播占7.21%;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細菌性痢疾發病率位于前3位,分別占學校傳染病發病數的24.65%,23.26%和16.28%。
2006年報告學校傳染病1 082例,發病率為3.61‰,占全人群總發病(4 983例)的21.71%;其中呼吸道傳播占77.82%,腸道傳播占18.11%,血液傳播占2.03%,蟲媒傳播占0.09%,其他傳播占1.94%;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細菌性痢疾的發病率位于前3位,分別占學校發病數的65.43%,10.26%和7.86%。
2007年報告學校傳染病1 459例,發病率為4.87‰,占全人群總發病(4 839例)的30.15%;其中呼吸道傳播占72.72%,腸道傳播占22.62%,血液傳播占1.99%,蟲媒傳播占0.48%,其他傳播占2.19%;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發病率位于前3位,分別占學校發病數的47.43%,16.31%,10.21%。
2005-2007年學校傳染病發病上升較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9.131,p=0.000);其中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水痘、細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的發病率位于前5位,平均占學校傳染病的50.69%,11.51%,9.02%,6.90%,5.02%。
2.2 年齡、性別分布 2005年學校傳染病發病總體平穩,小學階段發病整體偏高,沒有明顯的年齡高峰,男、女性別比為1∶0.58;2006年7~12歲有發病高峰,10歲組最高(12.22‰),男、女性別比為1∶0.67;2007年托幼、小學階段有多次高峰,12歲組最高,為9.39‰,男、女性別比為1∶0.67。3 a平均發病10歲組最高,為8.00‰,小學階段(7~12歲)高于托幼階段(3~6歲),托幼階段高于中學階段(13~20歲),男、女性別比為1∶0.66。
圖1 馬鞍山市2005-2007年學校傳染病發病率(略)
圖2 馬鞍山市2005-2007年學校傳染病發病率年齡分布(略)
2.3 時間分布 2005-2007年的1-12月份每月均有發病,2005年4-9月發病較高;2006年12月為發病高峰;2007年6-7月和12月發病較高; 3 a平均月發病高峰在6-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
圖3 馬鞍山市2005-2007年學校傳染病發病時間分布(略)
2.4 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情況 2005年報告2起疫情,均為小學流行性腮腺炎暴發疫情,報告發病54例,占年度報告該病的50.94%。2006年報告6起疫情,均為小學流行性腮腺炎暴發疫情,報告發病366例,占年度報告該病的51.69%。2007年報告5起疫情,3起小學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報告發病410例,占年度報告該病的59.25%;2起小學水痘疫情,占年度報告該病的18.91%。疫情報告資料無其他聚集性病例。
3 討論
2005-2007年馬鞍山市學校傳染病發病數上升較快,提醒各級政府和教育、衛生部門要加強學校傳染病的防治工作。發病數前5位分別為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水痘、細菌性痢疾、手足口病,占學校傳染病發病的71.22%。2006-2007年腮腺炎處于發病高峰期;水痘發病數量迅速增多,2005年發病為0,2007年比2006年增加6.93倍;3 a平均呼吸道傳染病占70.45%,提示腮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需要重點防治,教育部門應根據學校傳染病的季節特征,有重點地進行預防和控制;其他感染性腹瀉和細菌性痢疾等腸道傳染病發病相對平穩,3 a平均腸道傳染病占23.43%,提示隨著生活與衛生水平的提高,學校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仍不能放松;與桂林市2002年度學校傳染病疫情(主要為呼吸道和腸道疾病)結果[2]相近,與我國學校傳染病以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疫情為主的結果[3]不符;引發手足口病發病的病原體有20余種,2007年學校發病149例,安徽阜陽地區還發生了重癥或死亡病例,提示要高度關注手足口病防治[4];乙肝等血液傳播疾病只占2.73%,但血液傳播疾病周期長、危害重,要加強乙肝防治不能松懈[5-6];蟲媒等其他傳播占2.83%,還要重視各種新發或重發(復燃)傳染病的發生。
學校傳染病發病年齡分布是小學階段高于托幼階段,托幼階段高于中學階段。可能原因為托幼兒童還處在有計劃的疫苗免疫預防接種時期,其活動范圍較小學階段小,接觸對象也比小學階段單純等,而高中階段的學生的身體發育水平已較好。學校傳染病發病的年齡分布還需要繼續觀察與研究。時間分布是每月均有發病,平均月發病高峰在6-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與學校傳染病發病數處于前5位的其他感染性腹瀉、細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疫情好發于夏季,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好發于冬春季節相符。提示上述2個時間段是學校傳染病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主要為流行性腮腺炎(11起)和水痘(2起)疫情;加強學校傳染病監測與報告,貫徹實施《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試行)》,掌握傳染病發生發展規律,科學防治學校各類傳染病疫情;加強健康教育、開展入校體檢、加強食品衛生和飲水安全等學校傳染病預防工作[7],按照衛生部、教育部的入托入學新生查驗預防接種證的要求開展查漏補種工作。
【參考文獻】
[1] 尹怡璇,張麗清,李旭東. 學校傳染病疫情的特點及預防.醫學動物防制,2006,22(11):808-810.
[2] 麥浩.桂林市2002年度學校傳染病疫情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4,25(5):625.
[3] 林玫.我國學校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疫情特點及防治對策.中國熱帶醫學,2006,6(3):515-517.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錦江分院開工
本刊訊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錦江分院在成都市錦江區三圣鄉正式開工。錦江分院分三期規劃建設:一期工程規劃為500張床綜合醫院,建筑面積約84000m2;二期工程規劃為1000張床住院部,建筑面積約65000m2;三期擬將作為急救與災難救援中心,建筑面積約31000m2。醫院總建筑面積180000m2,總投資9億元人民幣。預計2015年前完成一期工程,2020年前完成整體建設。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西院改建工程啟動
本刊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西院整體綜合改建工程日前啟動。西院位于上海市黃浦區中央商務區,老病房樓是1932年由德和洋行設計并建造的,其功能結構已無法滿足現代醫療服務需求。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改建將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建筑的外觀和內部裝潢上努力保持原來的英式建筑風格,同時在內部功能與設施上確保符合現代醫療服務需求。預計工程將在2013年完成。
人民醫院新建門診暨住院樓C座開工
本刊訊 7月22日,人民醫院隆重舉行了新門診醫技綜合樓和住院大樓C座開工奠基儀式。新建門診醫技綜合樓總占地面積9500m2,總建筑面積90500m2,主體設計20層,其中地下2層,地上20層,東側裙房7層,北側和西側裙房各3層。新建住院樓C座主要功能為住院病房、手術室、ICU、制劑室、配液中心、產房等,總建筑面積41500m2,主體設計17層,其中地下1層,地上17層,裙樓6層。
裝備
海南省農墾三亞醫院引進世界最先進的3.0T超高場強磁共振
本刊訊近日,海南省首臺世界最先進的飛利浦Achieva3.0T超高場強磁共振在海南省農墾三亞醫院正式投入使用。據了解,飛利浦Achieva 3.0T核磁共振系統的檢查領域涵蓋了BOLD腦功能成像、MR波譜成像、彌散加權成像、血管成像、肌肉骨骼成像以及腹部成像等領域。與其他核磁共振設備相比,這臺醫療影像設備具有掃描速度更快、分辨率更高的突出優勢。
竣工
四川省德陽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大樓竣工驗收
本刊訊 7月20日,德陽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大樓一、二期工程正式竣工驗收。該工程是香港特區政府在四川地震災區援建的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公共衛生項目,總投資16757萬元。工程按照三級醫院標準設計建設,總建筑面積36000m2,地下2層、地面14層,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抗震設防裂度為8度,抗震等級為二級。大樓內包含了潔凈手術室、重癥監護室、血透室、供應室和計算機中心等,設置住院病床700張。
青海省玉樹八一醫院醫療綜合樓封頂
本刊訊 7月27日,玉樹八一醫院醫療綜合樓順利澆筑封頂。該醫院由軍隊和武警部隊援建,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是玉樹重建樣板工程之一。醫院占地面積18.35畝,總建筑面積為17457m2,建設規模為200張床位。其中,醫療綜合樓建筑面積12800m2,綜合服務樓2943m2,傳染病樓1414m2,其他用房300m2。
材料
關鍵詞: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教學方法;作用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章節講授的是與品種改良、遺傳工程以及優生優育等密切相關的內容。生物的遺傳性狀及其變異有著其自身特定的規律,只有充分掌握遺傳的實質,才能搞清楚遺傳行為與遺傳性狀之間的本質聯系,從而掌握好性狀分離、重組和變異的相關知識。對此,我們將探討研究《遺傳與變異》這一章節學習過程中的方法及其理念。
一、加強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在大多數學生學習《遺傳與變異》這一章節之前,學生掌握的生物學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真正地探討過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著非常大的難度,如何讓學生成功入門,從基本概念入手掌握好生物學的相關知識變得非常重要。在此過程中,老師也可以應用一些生動的、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實例來讓學生掌握好這些概念的內涵,比如“直發與卷發”等相對性狀,對于見慣了直發的中國學生來講,卷發是如何產生的呢?學生往往對這一類問題比較感興趣。
二、教會學生真正掌握基因的分離與自由組合定律
《遺傳與變異》章節中的基因自由組合與分離定律是非常難于理解和講授的重點所在,在今后習題的運算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該定律的學習,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掌握:
首先,我們要先學習和理解孟德爾實驗的相關步驟和內容,從而掌握好分離組合定律的基本內容如下:用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高莖和矮莖)雜交,子一代全為顯性性狀(高莖),子一代再自交得到的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性狀分離比為顯性∶隱性=3∶1。
其次,指導學生進行顯隱性的判斷與理解。通常情況下,我們所理解的顯隱性有著其自身最基本的特點,那就是用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如果后代只有一種性狀,則此性狀為顯性;用相同性狀的親本雜交,如果后代出現性狀分離,則親本性狀為顯性。又如,利用自交子代性狀分離比為3∶1的特征可推出雙親均為雜合子。而子代性狀分離比為1∶1時,則雙親為測交,即一方是雜合子,一方為隱性純合子。
最后,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離定律的基礎上展開的多對相對性狀的雜交結論,多對相對性狀同時在生物個體的表現型及基因型的分析很復雜,所以我們在基因分離定律的基礎上總結出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有些規律:有n對雜合子親本自交結果為,產生2的n次方種配子,子代基因型種類是3的n次方種,表現型種類為2的n次方種,子代表現型比例為3∶1的n次方。老師在教授該章節的內容時,只有幫助學生掌握好這些基本規律,才能幫助學生在今后的解題過程中得心應手。
三、改進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研究表明: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下對生物學該部分知識的講授與學習,傳統方式下,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性地背誦和做習題,很難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該部分知識的精華所在。新型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探討研究,在討論過程中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學習與互動之中,有利于學生掌握遺傳與變異相關知識的內涵。
舉例說明,教師在為學生講授“伴性遺傳”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根據課堂內容提出一個值得大家討論的問題,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通過分組討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然后每一個小組派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根據代表們的總結情況進行糾正和講解,最終得出最完整的答案。此種教學方式的實施,能夠使得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在輕松愉快的心態中既掌握了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發言能力。同學們的積極性被廣泛地調動起來,他們都能夠在自信的狀態下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和能力,此方法值得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四、注重聯系生活,讓學生深切感受遺傳與變異知識的重要性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標以及素質教育對教育教學提出的新觀點和新理念。要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教會學生從生活中來定位自己的學習知識,從而加強自身能力的鍛煉和培育。
比如,依據學校的現有資源和環境,可以讓學生在校園內或校外調查自己所發現的人類的不同的相對性狀及遺傳病等,并做出統計,最終自己采集的統計數據所得出的結論與我們教材中所講的內容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再探索問題的所在。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去了解遺傳學方面的知識,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到人類遺傳方面的知識。同樣,老師所講的內容以便學生能夠直觀有效地了解相關人類相對性狀以及遺傳病的知識和傳遞的規律。
摘要:四川省2010年開始實行高中新課程改革以來,對新課程高考的研究越來越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現今四川省的高考考綱還未出臺,高考如何考?這個問題的解決已經迫在眉睫。研究新課程高考,就要研究《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本文將從《標準》與原《教學大綱》相比的主要變化,以及已經實行新課程高考的各省高考等方面進行分析,了解新課程高考數學的命題特點和規律,為大家的教學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程;考點;建議
一、《標準》與原《教學大綱》相比內容的主要變化
2003年由國家教育部制訂的《標準》與原《教學大綱》相比,其內容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標準》刪去的內容。
立體幾何中的三垂線定理及其逆定理(《標準》中僅作為向量應用實例);異面直線的距離、點到平面的距離、平行平面間的距離的求解;直線和圓中兩條直線所成的角、夾角公式、到角公式,圓的參數方程;三角函數中的余切函數,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式tanαcotα =1,已知三角函數值求角;平面向量中線段定比分點公式、平移公式;不等式中分式不等式、含絕對值的不等式的解法,|a|-|b|≤|a+b|≤ |a|+|b| 的理解;圓錐曲線中橢圓的參數方程;排列組合中組合數的兩個性質。
(二)《標準》降低要求的內容。
函數中的反函數,《標準》只要求了解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互為反函數,不要求一般性地討論形式化的反函數定義,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數的反函數;立體幾何中柱、錐、臺、球及其簡單組合體,《標準》只要求認識其結構特征,會求其側面積和體積,對棱柱、正棱錐、球的性質由掌握降為不作要求;古典概率,《標準》僅要求利用列舉法求概率,不要求利用排列組合和分類、分步計數原理求概率;解析幾何,文科對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幾何圖形和標準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為了解,對其有關性質由掌握降為知道,理科對雙曲線的定義、幾何圖形和標準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為了解,對其有關性質由掌握降為知道。
(三)《標準》新增加的內容。
從近三年課改地區新課程高考數學試題可以看出,新課程新增教學內容在高考中均占有較大比例,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標準》的要求。例如函數的零點、三視圖、程序框圖、莖葉圖,文科的復數和系列4(山東省除外)等新增內容各省份幾乎每年都考過,統計中的直方圖、散點圖和回歸直線方程,定積分、條件概率、全稱量詞與存在量詞、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等新增內容都有所體現.這反映了高考命題的取向,體現“高考支持課程改革”的命題思路,同時又照顧到試卷涵蓋的各部分內容的平衡。
二、傳統重點內容有一定變化的部分
原高考的重點內容較集中地體現在解答題上,六大塊主干內容(三角函數、三角變換、解三角形;函數與導數;數列;立體幾何;解析幾何;概率、統計)基本對應高考的六道解答題,不等式、平面向量等有機結合其中,已成為多年來高考試卷解答題的基本模式。而新課程的內容發生了變化,新課程高考的相應變化就成為必然。從近三年來課改省份的高考數學試題來看,新課程高考解答題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列在解答題中位置前移或不出現。
在原高考中,對數列的考查往往以遞推數列的形式,出現在最后兩道解答題中,教材中不多出現的遞推數列成為高考的熱點。但新課程高考的第一年(2007年),海南、寧夏卷文理科均無數列的解答題,而以兩道小題代替大題,山東卷理科把數列提到了解答題的第一題,文科為解答題的第二題,均為較簡單的求通項和求和問題;2008年海南、寧夏卷文科無數列解答題,理科為解答題第一題,是一道很簡單的等差數列求通項、求前n項和Sn的最大值問題;2009年沒有出現數列解答題的新課程高考數學試卷有:海南、寧夏卷(文理)、福建卷理科、遼寧卷理科、浙江卷理科。這種變化與數列的課時數僅為12課時是相對應的,也體現了《標準》要求數列教學要突出數列是特殊函數的思想、數列各量之間的關系的訓練、要控制難度和復雜程度的要求。
(二)統計內容進入解答題。
原高考中文理科概率都要占一道解答題,統計是以小題形式出現。新課程文科概率的內容刪去了很多,概率只占8課時,而統計占到30課時;理科的統計和概率的課時數基本相等,都是23課時。所以從課時數、《標準》的要求等方面來看,統計這一內容顯得更為重要,考統計的解答題已成為可能,特別是文科。事實上,2007年廣東卷,2008年廣東、海南、寧夏卷文科,2009年海南、寧夏、安徽、遼寧卷文科等試題,將統計概率應用融為一體,綜合考查數據處理能力。
(三)文科立體幾何變化較大。
按照《標準》和考綱的要求,文科立體幾何部分只學必修2的兩章,而且其內容較原大綱教材有大幅度刪減和降低,如不要求使用三垂線定理,不要求計算有關角與距離(線線、線面、面面),所以文科對立體幾何的考查主要是空間中平行、垂直關系的判斷與證明,以及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
三、教學建議
(一)緊扣《標準》,落實要求。
進入課改實驗的高中數學教師要認真學習《標準》,對教學內容以及具體要求要了如指掌,特別是對變化的內容和要求更要細心地研討,根據新課程的變化,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準確把握復習的重點和難度。做到不超“標”、不超“綱”、不補充《標準》已經刪去的內容。在每一節的學習中力求做到如下四點: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明確哪些知識是降低要求或不作要求的;明確哪些知識是重點要求的;明確數學能力的考查要求。
(二)立足“雙基”, 關注通性通法。
新課程高考雖然試圖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新,但萬變不離其宗,高考考查的主題應當是實現對數學基礎知識和通性通法的考查。數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訓練和形成數學能力的重要依據,在題目的選取上,起點要低;在題目的講解上,要注意引導學生自覺地利用數學思想指導自己的解題實踐,學會根據問題的特點,合理選擇恰當的方法,應避免一些技巧性強的方法,選擇通性通法。
(三)重視教材,回歸課本。
在教學中一定要高度重視教材,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實上,充分以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為素材,深入淺出、舉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和適當變形,形成典型例題,構建知識結構,提煉通性通法,更好地幫助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基礎知識。
(四)強化運算,提升能力。
運算能力是思維能力和運算技能的結合,它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現在學生的運算能力普遍比較弱。主要表現在:在數字的運算過程中容易出錯;在符號和字母運算中丟三落四;對式子組合、分解的變形能力很弱;不能準確確定運算程序和運算方向。
提高運算能力的關鍵不僅僅是細心,更重要的是思考算理,判斷運算的方向,掌握一些運算的方法。如換元法、消去法等,這些都必須在復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思考。在習題講解過程中,涉及到運算問題,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務必讓學生自己動手,從而提高他們運算的速度和準確性。
關鍵詞:西方電影文學;傳播;意識形態;話語;
作者簡介:劉海奮(1979—),女,陜西佳縣人,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文學碩士;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西方電影作為文學藝術作品被引介到我國;加入WTO的商貿協定后,每年60多部西方電影作品被引進在華傳播;當前,中美簽署新的電影貿易協定后,將會引進第三方檢測機構評估西方電影在華的票房收入,這會使得更大量的西方電影文學在華傳播。這樣在西方電影在華傳播急速擴增的當下視圖閱讀語境中,在全國加強意識形態建構的文藝美育語境中,西方電影文學中的西方意識形態觀念與中華文明背景下的中國當代意識形態觀念,出現了對立與統一的接受問題。這使得西方電影文學在華傳播的差異性意識形態的分析、防范、化解,共識性意識形態的引導、兼容、重構,構成了西方影視文學意識形態研究的重要內容。從社會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西方電影文學就是一種電影化的西方意識形態言說,也就是借助電影的載體,在特定意圖下對一定長度話題表述的話語展開過程。
一、電影文學在審美掩體下的意識形態話語生成
電影作為文學,藝術性是它全部的內容,也是它唯一的現實。但是,其實電影所顯現的全部現實都本源于生活,滲透于生活,而且極力沖破生活原有的歷史與傳統的邊界,使讀者價值觀念的既定領域,如政治觀念、法律觀念、道德觀念,甚至包括人性觀念,等原有社會內部的整一性結構關系,被重新建構。電影文學利用現代攝影技術手段,融蒙太奇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式和方法,在意識形態觀念的創作意圖下,形成了一種完整而價值觀念極強的藝術形式,是一種聲畫兼備、時空復合的綜合藝術。其以圖畫、色彩等符號描繪世界,作用于人的視覺,是視覺藝術;以聲音符號描寫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是聲音的藝術;通過蒙太奇把一個個鏡頭組合起來,把聲音與畫面直接呈現出來,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使藝術形象具有強烈的審美直觀性。可見,電影文學的話語活動所表現的藝術性是第一位的,其作為藝術活動的審美屬性顯得直接而突出。但是,依照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阿多爾諾的觀點,電影文學不僅具有審美屬性,也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因為,電影文學總是處于特定的社會網格中,處于與其它意識形態的關聯中,而生成為獨特的意識形態。[1]電影文學的意識形態功能的實現方式,不是對觀眾進行直白的意識形態教化,而是將觀眾吸引在作品的思考位置,進行意識形態對話。但是,對電影作品本身的意識形態功能的本體分析,忽視了電影文學的矛盾性;只有在與其他文學樣式的矛盾關系中進行對比研究,才能深刻揭示電影文學意識形態性的特質。電影的內部話語是攝影,而攝影作為電影話語,就是以視覺對象的客觀形式涵括意識形態的主觀評價。因此,電影強調畫面群組本身的意蘊和藝術表現,不主張濫用蒙太奇手法,過渡切換、虛擬和拼組敘述場景,致使破壞畫面對意識形態傳達的統一性。電影是對外部“物質現實的復原”,但是,只有拿著攝影機到現實生活中去發現和攝錄那些典型的偶然事件,才能拍出既符合電影本性,又能夠充分發揮意識形態功能的影片。如果說對電影文學的這種理解,是側重于對電影文學本身的內部生成性的解釋,那么,從探究電影文學與外部環境關系的視角來看,意識形態對電影文學的影響,更多地表現為外部關系。例如,電影藝術的創作不會脫離自己時代的意識形態要求,不是把電影作品作為對生活的一番蒼白無力的臨摹和圖解;也不是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將古代的生活進行“現代化”的屏幕轉譯;而是賦予意識形態以電影的藝術體現形式。這種外在的關系性是評價電影文學能否實現意識形態功能的關鍵所在。
由此來看,電影采取假定性的生活話語,通過對空間的直觀來轉述意識形態,具有比小說文本更為有效地實現意識形態目標的話語特點。因此,對于傳播在我國的西方電影文學的研究,既要分析其審美價值,又要分析其源于生產語境的意識形態蘊含,并在對比關照中,研判其審美意識形態屬性,審度其在中華文化的接受語境中,是否能夠繼續維系我國觀眾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連續性。因此,這種對西方電影文學的藝術性與社會屬性關系的研究,表明西方電影文學在華傳播的意識形態話語研究的理論前提,西方電影文學的本源現象是一個多元化的價值載體。
二、西方意識形態觀念在電影文學中的話語言說
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價值載體,西方電影文學承載了音樂、舞蹈、繪畫、文學、建筑等審美意識形態的西方觀念,而生成為獨特的審美價值載體。這使得其在異域文化的傳播中,獲得了藝術傳播的共同美感的普遍性價值平臺,在審美觀念的表層傳播中,易于形成文化認同。電影文學的藝術形式在體積、色彩、質地、力量等方面的審美觀念反映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均具有較強的審美傾向。西方電影文學強調體積大、力量大、色彩素樸、質地堅硬的審美形式,其隱含在電影文學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觀念對異域文化,容易造成陌生化的審美效應,從而使得電影文學的審美價值傳播在異域的中華文化中易于獲得合法身份。同時,西方電影文學也承載了政治、宗教、法律、歷史、道德的意識形態觀念,而生成為意識形態的價值載體。[2]這使得其在異域文化的傳播中,遭遇到意識形態錯位的差異性價值評判,在審美觀念底層的文化傳播中,易于造成文化認同危機,甚至意識形態沖突。因此,西方電影不單單是用圖畫的話語方式來敘述一個虛構的或可能的故事,而是通過創作者有意識的編導,使故事的圖畫流程,言說某種特定的意識觀念。對于鏡頭的故事性是如何具體實現承載意識形態話語并使其發揮特定功能的問題,成為我國電影文學理論研究西方影視文學的新焦點。從我國當前對于西方電影文學研究的理論現狀來看,在西方電影文學如何實現對華意識形態傳達方面,存在一定的理論分歧。但是,這些表面分歧的理論,卻都獲得了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即西方電影文學一定要實現某種意識形態傳播的共同性的話語起點。[3]事實上,從電影生產的角度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理論家同時又身兼電影導演,對西方電影文學理論和電影生產實踐均產生了重要的意識形態影響。因此,西方電影文學理所當然地成了傳達西方意識形態的藝術載體。但是,當前國內的這一研究,多是確立了一種問題導向和研究方法,或以演繹法來闡釋電影文學意識形態性的一般原理,或以歸納法來分析電影文學與意識形態的矛盾關系,或以品鑒法來表達對單部或幾部作品審美價值導向的文學評判,仍然未能根本上突破對電影文學與意識形態關系研究的形而上的學理困窘,同時,也未能關注電影文學在現實文化傳播中的意識形態目的,更沒能梳理出西方電影文學在華傳播中意識形態滲透的話語方式及其特定功能。西方電影文學的話語傳播,就是通過電影言說,是借助電影的藝術載體,在意識形態目的的指引下,對一定長度意識形態觀念陳述的展開過程。其作為一種文學話語,不似社會科學的理論話語通過嚴格概念限定和精確的邏輯推論來宣講,卻也能通過多個或系列鏡頭的綜合,在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詩性文本中,展開時空對話;從而表達有效的創作主張。可見,西方電影文學的意識形態話語,并非是文本內部的話語規則所能獨立構建的,而是在話語傳播中,在生產與接受的對話中完成的。這使其具有了能夠有效突破一般文化產品審查機制靈活性。對于西方電影文學在華傳播的意識形態話語研究,應該著重把握對西方電影文學傳播的話語陳述行為。因此,這種對西方意識形態觀念之于電影文學傳播的研究,將為探討西方電影文學在華傳播的意識形態話語研究,奠定理論路徑,即西方電影文學傳播,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話語傳播行為。正基于此,對西方電影文學的意識形態傳播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分析其意識形態傾向的話語傳播功能。
三、西方電影文學在中華語境下傳播的話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