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文化意識的培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意識的培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意識的培養

    第1篇: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論文關鍵詞:英語文化意識英語思維功能意念教學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教育體制也日臻完善。在繼承中國傳統教學法精髓的基礎上,同時借鑒和學習西方教學模式.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非常有用的語言。為了更好地掌握此交流工具,人們逐漸打破“啞巴英語”的培養模式,從實際出發,在分析意識、思維和語言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是學好英語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從功能意念教學法角度,探討了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的方法。

    一、文化意識、思維與語言的相互關系

    文化意識決定思維模式。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接觸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地域文化,繼而產生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思維模式在一定的文化意識基礎上形成并反映文化意識。因此,說英語的民族具有抽象、分析、直線性客體思維。說漢語的中華民族則具有形象、綜合、螺旋式主體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恩格斯),“思維是無聲的語言”(柏拉圖)。這些眾所周知的哲理性話語向人們展示了語言和思維之間的密切關系。索緒爾指出,“語言是組織在聲音物質中的思想”(索緒爾,1999:157),把語言歸入表達思想的符號系統中。毋庸置疑,語言是人類的主要交際手段之一,也是思維運作的表層形式之一。Www.133229.COm于是“學習英語的表層價值是掌握新的交際工具,而其深層價值則是增添新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能力”(張后塵,2000:316),因為“人用知性進行感知.邊思維邊說話:人通過反思而與整個思想連帶關聯起來的每一狀態都有助于更好地思維,同時也不斷地提高著他的說話能力”(赫爾德,1999:76)。顯而易見思維與語言是內容與形式、抽象和具體的關系。思維活動需要借助語言來表達,而語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思維而形成。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的培養,結合功能意念教學法,讓學生切身體會英語與漢語的不同思維方式

    二、功能意念教學法的概念及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上世紀70年代初,歐洲外語教學研究和實踐已經開始從以教學法為中心向交際內容、交際目的為中心過渡。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提出了發揮語言(外語)的功能作用的教學法,被稱為功能意念法。功能意念教學法的主要特征是積極發揮語言的功能,即直接用語言表達關于詢問、命令、請求、商談、斷定等,最終達到主觀交際的目的。功能意念法提出了八點要素,即情景、功能、意念、社會、性別、心理作用、語體、重音和語調、語法和詞匯、超語言手段。它從交際要素的角度研究交際能力的內涵和培養交際能力的途徑,從而導致了獨立的交際教學法學派(也稱交際教學思潮)的產生。意念指觀念、思想;功能指表達觀念、思想的語言。但是,人們的觀念、思想千差萬別,究竟如何篩選和分類呢?功能法的取舍標準是人們的社會需要。功能意念教學法的基本特點是:學生需要什么就學什么。它的方法論的基礎是實用主義哲學。近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反復強調英語的實用性功能,在我國教學設備更新及電化教學普及后,功能意念教學法被引進并且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書面和口語交際的能力而功能意念教學法恰能有效地發掘和培養其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其他教學法,將有助于英語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

    三、在功能意念教學法視角下。培養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的方法

    兩年來,筆者一直從事英語教學,在教學相長的同時,對中學生學習英語過程有所心得。鄒韜奮先生在談及自己的英語教學體會時.說:“不要忘卻我們在英文課堂里要盡量用最好的法子達到我們學習英文的目的。”(張后塵,2000:303)功能意念教學法的主要思想是按學生需要取材,由內容決定形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功能意念教學法的靈活使用,加強對學生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的誘發與強化,使英語教學得以環環相扣.最終達到培養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

    首先.從靜態角度透過英漢語言層面的差異現象,總結出各自的思維規律和文化意識。比如,人們常說某人“揮金如土”,如果按字面意思譯成英文則是“spendmoneylikesoil”,實際上英美人說“spendmoneylikewater”.究其原因是人們所生存的地理環境不同。英文原版作品再現作家生活年代的真實生活場景,其中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形成規律,激發學生從作者的思維角度理解作品內涵.進而在異域文化中思維得到轉變.逐漸養成在英語文化意識支配下學習英語的習慣。

    其次,從動態角度透過英語影視作品。總結人們實際運用英語的動態思維規律。觀看英語影視作品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對英語學習尤其重要。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回到社會現實中,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因此,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練習發音的和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影視材料,引導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第2篇: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論文關鍵詞:文化意識;英語文化;英語教育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所謂文化,它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包括各種各樣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故英語教育中的教學目的決不只在于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

    1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現代語言學創始人索緒爾提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主要由語音、語法、詞匯、句法等組成。對于語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把語言看成語音、語法、詞匯的總和,或者僅僅看作一種符號系統;另一種是認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認為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境。語言是在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中約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際功能。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失誤迭出,歧義誤解頻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損失。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口語中的“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警察誤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認識不足的分析

    語言教學是以文化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為目標。為什么高中英語教學卻只停留在語言形式的表層,而不能培養文化意識,挖掘其深層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呢?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1)考試內容所起的決定作用。長期以來,無論是大考還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對語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別單詞的發音,改寫單詞的語法形式,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等,很少涉及語言背后所附帶的文化內容,學生也就得不到應有的知識。2)高中的英語教學很少為學生提供真正與外國人進行交際的機會。如中國人見面常問“您去哪兒”,這本是極其平常的寒暄用語。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隱私觀念,在和他們打招呼時,會自然而然地運用“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句子,勢必會引起對方不必要的誤解,以為問者圖謀不軌,有意探詢隱私。

    3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法

    首先,教師必須做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語言材料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中國稱上年紀的人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目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oldpeople)。一位美國老太在中國旅游,艱難地爬山時,有人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老人養成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文化差異”及“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差異”這樣兩個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其次,從英語教師本身來說,在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教師應具有對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給學生提供教學文化意識的氛圍,并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4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以下分別從詞匯、語篇教學兩個方面分析高中英語文化導入的課堂教學策略。

    4.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得體運用。對此,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例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農民這個詞在漢語里統一泛指農業勞動者,英語中卻以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上述詞匯指代范疇上的差別,表現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

    4.2挖掘課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在語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Curie”,結合課文中先后出現的MadameCurie、MarieCurie、Mr.PierreCurie和TheCuries,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有關英語國家姓名和稱謂的知識。

    1)姓名。①名+姓,~John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長輩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稱,如稱David為Dave;④婦女婚后常隨夫姓,~HMarieCurie。

    2)稱謂。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的詞不用于稱謂,如不說TeacherWang;③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DavidR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Tom。

    5結論

    第3篇: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論文摘要: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對英語教學起著積極地作用。

    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傳播文化的一種媒介,一個民族的語言與文化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正如美國杰出的語言學家Edward Sapir所論述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存在。”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第三,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①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

    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一部分,是要為語言教學服務的。文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為主要目的。《英語課程標準》把“文化意識”作為基礎英語教育階段的目標內容之一,并在目標描述標準中詳細描述了文化意識的具體內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識呢?文化意識指對目標語文化的社會規約、價值觀、信念的知曉。②那么,又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文化意識呢?教師應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講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能恰到好處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給學生營造一個利于語言學習的氛圍。在課堂上實施文化意識的導入,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讓學生掌握與詞匯有關的文化內容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語言系統賴以生存的支柱。英國著名語言學家Wilkins說過,沒有語法不能很好地表達,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③詞匯又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詞匯常能反映該語言群體的思維方式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詞會大量地涌現,而一些舊詞又會被淘汰。詞匯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載體。

    詞匯的理解涉及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英語中的許多詞匯與中國的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應該適當地給學生文化信息的輸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國文化中是喜慶的象征,人們認為孔雀開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語中的意義表示一個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輕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驕傲的人)”等。再如,英語中的green指“嫉妒”一義,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國人則用“紅眼”或“眼紅”來表達這一意義。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認為是一種圖騰,是權力和尊嚴的象征,而西方國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國傳統形象上的龍,被認為是邪惡的化身,因此在翻譯相關“龍”的詞語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語的歧義,例如:“亞洲四小龍”我們應該譯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語中的許多詞匯,尤其是習語、典故等,也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意義。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腳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點)、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災難之源)等。同時,還需廣泛學習諺語。諺語是各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經驗的總結。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塹,長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藥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納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等。學習諺語,不但有助于增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從中受到教益和啟示,而且精煉的語言對學習者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要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課文的文化背景知識

    文化背景知識是指在英語教學中出現的與閱讀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一些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所選的閱讀教材大多會涉及到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的課文選自英美原著,帶有濃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閱讀文章的主題范疇生疏,文化跨度較大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僅僅就語言本身進行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課文中涉及到關于歷史背景、地理知識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閱讀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這個單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亞這一文化背景知識。因此,老師在授課時可以通過一些輔助材料對澳大利亞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知識做稍微詳細的補充說明。在增加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宗教問題對中國學生而言是一個難點,也是個重點。在教學時,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則學生在閱讀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④例如:在閱讀課文中出現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識的情況下,這句常使一些學生感到困惑,為什么他不吃魚經常玩游戲就可靠呢?實際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個典故,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基督教為了表示對政府的真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因此,此短語表示忠誠,而“to pl

    轉貼于 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義,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為人忠誠,而值得信賴”。西方有許多國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經》的許多典故都會被應用到文章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介紹諸如典故的來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幫助學生理解。如:Judas kiss(猶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園),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棄的盟約)等。

    文學方面,比如在英詩西風頌中,著名詩人雪萊用優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寫出了西風的形象,贊美了西風。而談到西風時,我們不禁會聯想到的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卻不是那溫暖的、令萬物復蘇的春風。因此,學生會對原詩的理解產生一定影響。

    三、要讓學生將中西方文化差異應運于跨文化交際中

    跨文化交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除具備一般的交際能力要求外,還必須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⑤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外語進行交際,而學生缺乏文化意識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課堂上應盡可能地讓中學生多的用外語進行交流,并讓學生將文化意識應用于跨文化交際中。

    在漢語中日常交際說:“老師好!”“老師早!”在這里“老師”不僅是稱呼語,還是尊稱。但是,在英語中teacher卻絕不可以作為稱呼語,也不是尊稱。在英語國家,中小學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稱呼教師。⑥中國人見面就喜歡問“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類的話。這并非是問句,只是寒暄語而已。而英語國家見面打招呼是會說“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類。要讓學生明白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時禁忌的一些話題有:對方收入、年齡、宗教信仰和婚姻狀況等。

    另外,由于漢英文化的思維方式存在很大差異。漢語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講究克己謙和;而英美國家的人則不同,他們很樂意接受對方的贊許。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在交際中產生誤會。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見,在語言交際中,學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日常交際的重要性。如果學生不能準確地把握其差異,不僅會造成交際雙方尷尬、無法正常交談下去,而且會使雙方產生成誤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總結一些交際中的語言和方法,并且鼓勵學生積極表達,進行外語交流。

    結語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于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很多方法,諸如:異同比較法、角色扮演法、文學賞析法、大眾媒介法和情景滲透法等。當然,在文化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當把好一些文化教學原則。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既學習語言知識,又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即培養語言能力,又培養社會文化能力;既要注重國外文化意識的培養,也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崔剛,孔憲遂。英語教學十六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第4篇: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關鍵詞: 英語專業 精讀課 文化意識

    英語專業的精讀課(Intensive Reading / Close Reading)稱為綜合技能課,在英語專業本科生基礎段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課程是所有基礎段課程中課時最多,學分最高的課程,英語專業精讀課程教學的效果直接決定了英語專業本科生對其他課程的掌握與理解的程度,因此受到了英語專業的學生及老師的重視。鑒于此,近年來,許多高校對非常重視英語專業精讀課課程的建設,也出現了許多相關的精品教材,像外研社出版的《現代大學英語》和《文化透視英語教程》,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編寫的《精讀英語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超越概念英語專業精讀》等。但僅有好的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英語專業精讀課程的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單詞、短語、語法、修辭和練習的講解上,更應重視該課程對英語專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英語語言的精華。

    把文化意識的培養作為外語教育,尤其是英語專業精讀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從英語學習的角度看,和外國人交往不僅要精通他們的語言,還必須理解他們的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二是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跨文化意識對促進各國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有著積極的作用。這符合目前高校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人才的教學目標,并且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是一個文化注入的過程。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在我國中小學的外語教學中非常薄弱,這一問題在高校的英語教學實踐中得以延續,但近年來有所改觀。

    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克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Kalvero Oberg及所謂的二年級現象。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和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休克表現為因為不熟悉英語國家文化而對英語學習產生疑惑、排斥、苦惱的感覺。這種現象在英語專業二年級表現尤為明顯,學生們由大一時的積極操練英語在轉變為大二時不愿開口說英語,甚至排斥英語。產生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對中西兩種文化進行對比,但由于中西文化差異過大,使學習者產生畏縮退卻的心理,因此在精讀課中輸入一定量的文化意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克服文化休克這一現象是非常必要的,使文化休克為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鋪路。

    英語語言的兩大淵源: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在英語專業精讀課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如在《現代大學英語》第三冊中選取了與希臘羅馬神話有關的Diogenes and Alexander,該文章選文有趣,讓大部分學生第一次接觸到了希臘神話,從而了解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戀母情結,對心理學和西方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冊的第一課“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作者馬丁路德金在該文中大量引用到圣經中的典故,讓學生們深深感到圣經對當代西方人生活的深刻影響,從而明白了圣經成為西方文化淵源之一的道理。當然,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英語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英語語言的學習者,不僅要對前面提到的兩大文化淵源有所了解,還要了解一些非英語國家的文化,這樣才可讓學習者更具全球視野,這一問題在英語專業精讀課本中得以體現。如在《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中,第一課Half a Day 的作者就是埃及人,而第五課Message of the Land的作者是泰國人,他們都是把英語作為寫作語言而國籍并非英語國家的作家。這樣的選材無疑對英語學習者將來面對多元文化有著莫大的好處,更有助于學生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新世紀人才。當然,文化意識的學習不僅限于以上提到的范圍,西方文化中提倡的self—reliance,adventurism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而對這些理念意識的接受有效提高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寫作和口語表達的地道程度,能使學習者早日擺脫中式英語。

    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化意識這一任務對精讀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老師不僅僅要講解課本中出現詞匯、習語、語法現象及課后練習,更要不斷傳輸文化現象,幫助學生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從而培養文化意識。目前大部分精讀課老師只是粗泛地講解一些課文出現的notes,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精讀課教師,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化意識。

    (1)作為對精讀課的補充,布置與文化意識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課后閱讀。圣經簡讀本,希臘羅馬神話簡讀本及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等都可為非常理想的補充讀物,通過對故事概述,人物角色分析等課堂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英語學習者對一些英語典故,習語有更深入地理解。

    (2)設定與價值觀、人生觀相關的話題供學生討論,對討論中形成的文化碰撞(Cultural Clashes)進行對比分析,以引導學生形成符合英語思維習慣的表達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寫出和說出更地道的英語。

    (3)通過多媒體及影視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學習完《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冊第二單元Two Kinds之后,可以根據該作品拍攝的電影《喜福會》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價值體系,加深學生對兩種文化的對比,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還可以通過英文原版的雜志,如《國家地理》和英文原版的影視作品如《圣經之謎》作為學生的課外賞析,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及其淵源,培養其文化意識。

    總之,英語專業的精讀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在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有著不課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語專業學生在高年級的英美文學,文化及高級寫作等課程的學習,并對英語學習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溝通交流,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誤會。教師和學生都不應該忽視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英語專業精讀課的教師應努力改進傳統的精讀課授課方式,加強對文化知識的輸入,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意識,讓該課程的學習者最大限度地獲得其有效信息,培養學生對目的語文化興趣和理解力,進而使他們主動觀察、分析、對比、評價,并從深層文化中探討和研究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文化意識,使精讀課成為名副其實的綜合技能課。

    參考文獻:

    [1]楊立民.現代大學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第5篇: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培養策略

    21世紀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政治、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與其他國家的對外交往也與日俱增,培養大批具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視野開闊、知識廣博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已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而要破解這個難題,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中不斷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1]

    一、培養英語跨文化意識的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的傳統和信念。”[2]

    1.文化意識的培養為學生深入認知和正確運用英語奠定基礎。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人類演進的過程中,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也是人類形成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工具。[3]語言符號記載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蘊涵著極為豐富的文化,文化通過語言得以保存、繼承和傳遞,同時,又對語言結構、語言交際形式、篇章修辭原則等在很大程度上產生深刻的影響,制約著語言的正確使用。因此,通過對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斷強化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理解英語所蘊藏、承載的思想內涵,對學生深入理解和準確運用英語具有重要意義。

    2.文化意識的培養為學生開發性世界觀的形成填筑基石。

    語言是社會人形成的重要渠道,人們通過語言對社會進行類型化,并認識世界。[4]在與不同文化的人們交往時,人們常常不自覺地使用本族語或本群體的社會語言規則解釋和評價別人的交際行為,這種語用遷移的無意識性使人們在跨文化交往時很容易產生交際失誤,而民族中心主義思想的存在又常導致不同文化人們的交際距離拉遠。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助于學生克服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化,推動學生將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進行比較,深度認知母語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比較,讓學生尊重和吸納英語文化,使兩種不同的文化更好地溝通融合,促進學生開放性世界觀的形成,使學生擁有博納四海文化的廣闊胸襟。[5]

    3.文化意識的培養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蓋了知識向度、思維向度、行為向度乃至情感和個性向度。著名的交際學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際能力包括認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6]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助于師生跳出英語學習只注重詞形變化、遣詞造句、語法結構等純語言知識的局限,推動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學習同步進行,使學習內容和形式由原來的枯燥、單調轉向生動、豐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積極的情感態度又會促進學生自覺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學生對原文化和目標文化之間關系的認知、意識與理解。擁有這種意識能力,學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學習策略,在語境中發展對多元文化的敏感性、靈活性和批判態度,最終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培養英語文化意識的策略

    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育觀念,認真學習和吸取現代科學教育理論,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師文化素養。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育人質量的關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保證。只有教師擁有更高層次的文化素養,才有可能引領和幫助學生向更高的文化高峰攀登。因此,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跨文化教學的要求。在工作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廣泛閱讀各類英語文學作品、觀賞外國影視佳作、利用網資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并有意識地參加與跨文化教學相關的教科研活動,主動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拓寬文化視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與修養。

    2.轉變教學思路,營造英語文化氛圍。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德爾?海姆斯指出:“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不能只學或只教語言知識本身,還應該了解和教授與語言有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努力克服母語文化和習慣的干擾,達到交際的成功。”因此,教師應堅持語言教學與文化知識教學并重的原則,將知識講練和文化交際有機結合,并盡可能將文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1)創設日常英語文化環境。在班級張貼介紹英美文化的圖片、辦英語板報等,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環境中積累和鞏固英語國家有關歷史地理、名人名言等方面的知識。

    (2)積極拓寬英語文化學習空間。充分利用互聯網、語音室、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等媒介,通過觀看、收聽英語影音節目,閱讀英語報刊雜志、小說等作品,從多感官增加學生的信息攝入量,使學生耳濡目染異域文化,增強文化意識。

    (3)廣泛開展特色英語文化活動。經常開展英語戲劇表演、英語歌曲比賽、英語演講或報告、英語角等活動,使學生在互動活動中切身感受英語文化氣息,提高學生結合社會文化背景參與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

    3.優化教學設計,拓展文化滲透空間。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從教材中獲取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多渠道、多層面地文化滲透,幫助學生獲取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1)詞匯教學。教師可通過設計英語板報、廣告,制作英語標志牌等活動為學生創設詞匯應用的文化情境。同時,有意識地補充與時事、社會生活、現代科技等密切相關的鮮活的詞匯,培養學生捕捉英語文化知識的興趣和意識。

    (2)語法教學。教師絕不應只局限在語法自身的范疇內,要將邏輯思維、篇章語境、文化內涵聯系起來,并借助真實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語境中感悟語言功能,體驗語言內涵。

    (3)語篇教學。教師要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擴充和滲透,使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相結合,補充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時代氣息、內容豐富的英語讀物,通過一定數量的閱讀,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進而使學生形成文化意識,提高人文素養。

    4.培養交際策略,注重交際能力養成。

    交際策略是學習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交際策略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以及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激發自主學習動機。教師可聯系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勢、新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聯系名人刻苦自學外語成才的典型事例進行學習態度教育;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讓他們在學習語言中感受英語的有趣、有意和有用。

    (2)鼓勵合作探究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多讓學生做pair work或group work,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就不要插手。這既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其協作精神,又能擴大課堂單位時間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分層次布置任務。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訓練學生獨自計劃、實施和完成,如:收集名人名言、學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影視劇、編排課本劇等。通過多層面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去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學會學習。

    三、結語

    文化意識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滲透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7]推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大幅度地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實現大面積地、全面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最終完成時代賦予英語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養更多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何衡衡.論文化導入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J].考試周刊,2009,(34):97.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修訂版)[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7):129.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9):92.

    [5]萬祥麒.論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J].教學藝術,2007,(12):75.

    第6篇: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關鍵詞: 英語文化意識 英語思維 功能意念教學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教育體制也日臻完善。在繼承中國傳統教學法精髓的基礎上,同時借鑒和學習西方教學模式,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非常有用的語言,為了更好地掌握此交流工具,人們逐漸打破“啞巴英語”的培養模式,從實際出發,在分析意識、思維和語言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是學好英語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從功能意念教學法角度,探討了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的方法。

    一、文化意識、思維與語言的相互關系

    文化意識決定思維模式。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接觸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地域文化,繼而產生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思維模式在一定的文化意識基礎上形成并反映文化意識。因此,說英語的民族具有抽象、分析、直線性客體思維,說漢語的中華民族則具有形象、綜合、螺旋式主體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恩格斯),“思維是無聲的語言”(柏拉圖)。這些眾所周知的哲理性話語向人們展示了語言和思維之間的密切關系。索緒爾指出,“語言是組織在聲音物質中的思想”(索緒爾,1999:157),把語言歸入表達思想的符號系統中。毋庸置疑,語言是人類的主要交際手段之一,也是思維運作的表層形式之一。于是“學習英語的表層價值是掌握新的交際工具,而其深層價值則是增添新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能力”(張后塵,2000:316),因為“人用知性進行感知,邊思維邊說話;人通過反思而與整個思想連帶關聯起來的每一狀態都有助于更好地思維,同時也不斷地提高著他的說話能力”(赫爾德,1999:76)。

    顯而易見,思維與語言是內容與形式、抽象和具體的關系。思維活動需要借助語言來表達,而語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思維而形成。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的培養,結合功能意念教學法,讓學生切身體會英語與漢語的不同思維方式。

    二、功能意念教學法的概念及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上世紀70年代初,歐洲外語教學研究和實踐已經開始從以教學法為中心向交際內容、交際目的為中心過渡。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提出了發揮語言(外語)的功能作用的教學法,被稱為功能意念法。功能意念教學法的主要特征是積極發揮語言的功能,即直接用語言表達關于詢問、命令、請求、商談、斷定等,最終達到主觀交際的目的。功能意念法提出了八點要素,即情景、功能、意念、社會、性別、心理作用、語體、重音和語調、語法和詞匯、超語言手段。它從交際要素的角度研究交際能力的內涵和培養交際能力的途徑,從而導致了獨立的交際教學法學派(也稱交際教學思潮)的產生。

    意念指觀念、思想;功能指表達觀念、思想的語言。但是,人們的觀念、思想千差萬別,究竟如何篩選和分類呢?功能法的取舍標準是人們的社會需要。功能意念教學法的基本特點是:學生需要什么就學什么。它的方法論的基礎是實用主義哲學。

    近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反復強調英語的實用,在我國教學設備更新及電化教學普及后,功能意念教學法被引進并且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書面和口語交際的能力。而功能意念教學法恰能有效地發掘和培養其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其他教學法,將有助于英語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

    三、在功能意念教學法視角下,培養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的方法

    兩年來,筆者一直從事英語教學,在教學相長的同時,對中學生學習英語過程有所心得。鄒韜奮先生在談及自己的英語教學體會時,說:“不要忘卻我們在英文課堂里要盡量用最好的法子達到我們學習英文的目的。”(張后塵,2000:303)功能意念教學法的主要思想是按學生需要取材,由內容決定形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功能意念教學法的靈活使用,加強對學生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的誘發與強化,使英語教學得以環環相扣,最終達到培養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

    首先,從靜態角度透過英漢語言層面的差異現象,總結出各自的思維規律和文化意識。比如,人們常說某人“揮金如土”,如果按字面意思譯成英文則是“spend money like soil”,實際上英美人說“spend money like water”,究其原因是人們所生存的地理環境不同。英文原版作品再現作家生活年代的真實生活場景,其中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形成規律,激發學生從作者的思維角度理解作品內涵,進而在異域文化中思維得到轉變,逐漸養成在英語文化意識支配下學習英語的習慣。

    其次,從動態角度透過英語影視作品,總結人們實際運用英語的動態思維規律。觀看英語影視作品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對英語學習尤其重要。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回到社會現實中,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因此,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練習發音的和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影視材料,引導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最后,盡量與不同的英語母語的人交流。積極參加各種英語交流活動,提高對各種英語的適應性。在現實中,學生會遇到來自不同國家的說英語的人,他們都或多或少地持有某種口音,因此會出現理解困難的情況,這該如何解決呢?根本原則是以不變應萬變,再難懂的英語也具有英語的特征。一個解決途徑是加強聽力練習,盡量做到精聽與泛聽的有機結合。

    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英語文化意識與英語思維有機結合的教學效應,有利于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語言水平的全面提升。功能意念教學法中地道的英文資料在學生心理上頗具說服力和影響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由被動轉向主動,由消極地服從轉向積極地參與,由參照模樣的復制轉向賦予英語以新的再創造。在英語文化意識的誘發、引導與培養的過程中,抽象、分析、直線性的客體英語思維隨之形成。反之亦然。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瑞士]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戴煒棟,蕭立明.英漢比較研究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邵志洪.漢英對比翻譯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第7篇: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關鍵詞 語言與文化 英語學習 語言系統 文化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1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1.1 語言和文化的定義

    Larry A.和Lisa A. Stefani給出了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知識、經驗、信念、價值觀、行為舉止、態度變化、會話含義、等級制度、宗教、空間關系、觀念和手工品的集合,經過某個集體認可并進行了文化傳承。

    語言是人類用來交際的任意性的語音符號體系。語言的一個區別性特征就是用于交際,人們使用語言進行聊天,思考,閱讀、寫作、打招呼、進行買賣。在總結了大量關于語言的定義基礎之上,Unsworth這樣定義語言:

    “All people put language to certain types of use in so doing they all learn a linguistic system which has evolved in the contexts of such language use. But which parts of the language system they deploy and emphasize…are significantly determined by the culture by the system of social relations in which people are positioned and the roles they learn to recognize and adopt.”

    1.2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語言能力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逐漸獲得的,著名社會語言學家古迪納夫認為語言是社會現象的一種表達方式。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文化的一方面,更是學習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不能深刻了解某一文化就無法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從廣義上來說,語言是一個民族的表達形式,它包含著歷史和宗教背景知識,同時也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要想掌握兩門語言,那么必須要掌握兩門文化。總之,語言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英語學習者要想真正學好英語,那么必須要進入特定的文化氛圍,或者說要掌握一定量的英語文化知識。

    2英語學習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語言學習是基礎,文化學習是為了語言更好地應用,因此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要分配足夠的時間在語音、詞匯、語法上,同時也應該分配相應的時間來學習英語文化知識,因為一定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會極大地促進英語的學習。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是需要師生的配合和互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而最好的接觸一門語言的方式就是進入語言使用的語境中,從而可以抓住每個機會去了解其內在文化,學生們也需要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學習語言和文化。

    2.1教師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方面教師在講授課文時要提供相應的文化信息,讓學生掌握課文中所體現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可以有效改善課堂教學。另外教師應該選擇真實教學材料,真實教學材料是指選自真實交流語境的材料,因為教學材料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在選擇真實的外語材料時,對話部分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對話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交際者之間的關系,加上指導教師有目的地講解文化背景,從而使交際活動更加真實。

    2.2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學生要意識到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學生們一定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廣泛的閱讀,包括原著小說,雜志和英文報紙,逐漸培養起文化意識和對文化的敏感性。對于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其文化意識,因為文學作品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理,文化性格,風俗習慣和社會關系,通過閱讀這些文化只是都會潛移默化地接收。另外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把握說英語的機會,尤其是和英國人或者美國人聊天,在越是輕松的環境下反而更容易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而這些知識在課堂上是永遠學習不到的。

    3結語

    通過上文的簡單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學習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語言和文化關系密不可分,語言和文化是互相依賴的,學習一門語言也是學習一門文化,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教師應積累更多有用的文化常識,因為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英語的學習狀況。而且每一種文化都有其自己特性,起到其他文化無法取代的功能。總而言之,英語學習者對文化知識掌握得越是深入仔細,交際越是流暢。

    參考文獻

    第8篇: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迫切需要具有較強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并使其在科技、軍事、航天等領域研究創造出領先世界的成果,因此,外語界比較緊迫的任務就是,培養和造就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精通英語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從高中英語教學角度來說,必須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把對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落實到位。

    二、培養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的途徑

    1.在重視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做好文化滲透

    文化差異阻礙了跨文化交際,由于不同的語言思維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等,在社會交往中,人們往往習慣用自己的語言思維方式來理解對方的話語,這就有可能造成語言理解故障和推論錯誤。所以,英語人才培養的核心應該是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對于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文化滲透要做必要的取舍。實踐中,要關注文化差異以及對學生帶來的主要干擾:(1)稱呼語。(2)感謝和答謝: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3)贊美:贊美在英語國家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4)隱私:西方人不喜歡被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問題,他們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5)打招呼:在英語國家,人們打招呼通常以天氣、交通、健康狀況、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等作為話題。(6)節日:在節日里,中國人接受別人送的禮物一般當面不打開,而在西方國家,對別人送的禮品,人們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2.對比中西文化,學習文化背景

    由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英語教學中也會涉及許多內容,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備受外國朋友的青睞,高一英語Celebration中講到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龍舟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的來源和象征意義。

    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會受到漢語的干擾,例如,在英語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用漢語語法套用英語語法。如,A:I don’t think that he is a teacher, is he?B:____,he isn’t a teacher.此句中文回答是: “是的,他不是老師。” 由于漢語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填進Yes. 但是在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要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來回答。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要講清漢語和英語用法的差異性,同樣的內容漢語怎樣表達,英語怎樣闡述以及交際時各自如何表達才算得體,它們之間是否有共同規律可循,是否可以變通。

    3.建立真實的語言環境

    高中英語教師要擴大實踐的途徑,盡可能多地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英語交際情境,增加學生親身體驗英文交際情境的機會,增強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真實感受,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相應的文化氛圍之中,提高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人們的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語言的運用和發展取決于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語言、社會、文化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學生除了在課堂及校園中了解英語文化外,社會也是一個資源寶庫,凡是可以為學生所利用的社會資源,我們都應該并且盡力去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嘗試,使其為學生所用,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例如,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迅猛發展,許多外國友人陸續來中國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要盡可能尋找機會,安排學生與他們進行面對面地交流,通過與外國人直接進行接觸交流,在交流中,高中生往往可以直接體會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可以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與英文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相關的知識。

    4.開展課外活動,擴展知識面

    第9篇:文化意識的培養范文

    一、泰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語言有其文化特殊的關系性,在文化學習當中學習語言必然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將兩者有機結合,并且在實踐當中得到一定的語言知識鍛煉。由于泰語屬于非通用語種,學的人并不是非常多,所以在教學當中能夠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學習和培養學生對于泰語的興趣是非常必要的一個環節。除此之外,在講授泰語課程的時候適當地融入一些泰國的歷史也是能夠起到促進學生學習泰語的作用的。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社會了,對于人們的交際能力有著非常嚴格的把關和認證。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不僅僅是通過日常生活當中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導和培養,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泰語語法的培養和訓練。在中文當中姓氏是寫在前面的,然后在英文當中姓氏是寫在后面的,這就說明在不同的國家當中對于語言和文字都有著不同的定位。

    (三)有利于文化交流

    在泰國文化教育當中應該注重比較其與中國文化間的異同,不宜采取單項教育的形式。在漢語言的教學當中每個學生的認知度和思維都是占有主導作用的,然而學習泰語語言文化需要通過內在認知和體系的轉化來完成。學生只有在比較兩種語言的差異時,并且在對本國的語言有著一定的認知程度時才能夠更好地學習其他的語言文化。

    二、培養泰語學習者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一)注意泰國文化導入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適度地去注重將泰國的文化進行導入,因為學生要想學習好泰國的語言,對其文化知識的了解是首要的先決條件,然而教師在講授泰語的時候不僅僅起到一個傳播語言文化知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傳播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悠久歷史,所以為了更好地去使學生理解泰語,有關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應當注重泰國文化的導入。

    (二)積極轉變教學方法

    轉變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前提。傳統的泰語教學過分強調泰語語言知識方面的講授,主要以泰語單詞、課文、語法為主,而缺乏泰國文化因素的滲透,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泰語的理解能力,造成泰語實際運用時常常出現錯誤。新形勢下,作為一名泰語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徹底改變傳統的以語言知識講解為主的教學方法,積極地滲透文化因素,從而把泰國文化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在泰語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探究性學習進行跨文化教育,一方面,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演講比賽、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拓展泰語教學,多渠道了解泰國的歷史和文化;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積極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泰語學習情境,鼓勵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角色表演,使之能夠在具體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運用泰語進行交際,不斷提高學生對泰國文化的認識。教學方法的轉變能夠使學生從文化和語言兩方面進行泰語學習,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泰國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泰語交際能力。

    (三)優化教學課程體系

    在課程定位、目標、任務等方面的制定上,除了要考慮泰語的語言知識結構的因素外,還需要確定泰語語言教學的每一個階段中泰國文化導入的側重點,使文化教學成為泰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材選編也必然要體現泰國文化因素,加入有關泰國社會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盡量反映泰國民族文化特點。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能清楚地了解有關泰國文化或雙語文化異同,激發學生去尋找、獲得和理解泰國國家的知識。同時,還有利于教師在教授語言中結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來開展教學活動。

    (四)課外開展文化活動

    外語學習需要課堂內外的共同努力,僅靠課堂教學無法保證學生學習外語所需要輸入的質與量,學生還需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拓寬文化知識面。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泰語角”、泰語戲劇比賽、泰語朗誦比賽等課外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就提高了泰語語言運用能力,能根據言語交際的環境來正確使用語言。每到泰國重要傳統節日時,泰國籍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慶祝泰國傳統節日的活動如潑水節、水燈節,寓教于樂,學生對泰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生活細節了解得越深刻細致,就越能夠正確理解并準確使用這門語言。

    (五)加強高校文化交流

    近年,我國在增強對泰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開設了有泰語專業的各個高校都與泰國的高校之間友好合作往來的成熟模式。高校及高校泰語專業之間定期辦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同時也探索了合作辦學的有效教育模式,泰語專業學生既可以在國內學習泰語,同時又可以到泰國進行相關的實踐交流與學習。在經過兩年的基礎理論學習之后學生還可以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到泰國進行實習鍛煉。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既增強了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同時又提升了泰語學習的效果,值得推廣普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外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69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午夜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网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成人a毛片在线看免费全部播放|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8x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成人污视频网站|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男女网18免费视频| www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免费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亚洲午夜成人片|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