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利用規劃要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鄉鎮綜述國內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8-134-03
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土地利用規劃的責任,目前隨著省、市、縣級規劃指標分解工作的逐步完成,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將進入實質性的編制階段。截至2006年底,我國有19369個建制鎮和14119個建制鄉。從行政級別來看,鄉鎮雖然其處于中國政府中的最低層次,但其在規劃體系中的作用還是不容小覷。客觀地講,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水平直接關系我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牢固與否,對于自上而下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及系統開展土地的調查、登記、統計、評價等工作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為此,在新一輪鄉鎮規劃即將全面開始編制時期,本文通過梳理相關的文獻和專著,嘗試對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已有研究和實踐進行細致的回顧和總結,以期為新一輪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提供些許借鑒和幫助。
1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地位和特點
目前,在我國的五級土地利用規劃體系中,鄉鎮土地利用規劃處于最低一個層級,國家、省、市、縣四級規劃的目標、任務和各項控制指標最終都必須通過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得以落實。因此,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具有重要的地位與特點。沈曙文認為與縣級規劃相比,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是實施土地用途管制最直接的依據,應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歐名豪認為鄉鎮級土地利用規劃處于規劃的最低層次,屬實施性規劃,其內容應能達到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應為用地管理提供直接依據。徐鄧耀等認為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國家、地市、縣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比,具有難度大,工作量大,定性、定位、定量要求高的特點。
與其他級別規劃相比,鄉鎮土地利用規劃作為用地控制管理直接依據的“剛性”要求與其可操作性等要求的“彈性”之間的矛盾更加嚴重,為此部分學者也對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剛性”與“彈性”相結合的問題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此外,諸多學者還直接或間接地理清了鄉鎮地處基層所具有的技術、人才、資金等劣勢及由此導致的基礎資料不足的特點對于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影響。但總的來講,缺乏一個統一的界定標準,地位也相對模糊。
2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任務和內容
根據《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劃分土地利用區,確定每一塊土地的用途。據此,不同學者又做了諸多闡釋:
王萬茂認為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是在縣級土地利用規劃分區的基礎上落實分區界線和區內每一塊土地的用途,進一步的指出鄉鎮土地利用規劃要制定分區土地用途管制規則并統計不同用途土地面積。沈曙文認為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應進一步強調“四定”,即定量、定位、定性、定序,“四定”是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四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歐名豪認為鄉鎮級規劃的重點應是在縣級規劃總量控制與用地分區控制的基礎上進行詳細的土地用途編定,但在用途編定時應避免把用途劃分得過細,為市場調節留下足夠的空間。
則結合“四定”的方法,在農用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縣級規劃的指標安排及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對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土地進行土地利用分區規劃和研究探索。
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成果的重要表現是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圖,鄉鎮規劃圖是土地用途管制最基礎的圖件和直接依據,是規劃任務和內容得以實現的重要工具和保障。然而現實中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圖編制水平總體不高,突出表現為數、圖、表、文不一致等;由于規劃操作性不夠以及隨意修改也導致規劃內容和任務落實的不夠理想。
3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階段和方法
對于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階段和方法選擇,代表性的學術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沈曙文認為“四定”既是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四項不可缺少的內容,又是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四個具體步驟和方法。徐鄧耀等則認為鄉鎮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應與鄉鎮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同步進行,相互協調。為此,在各鄉鎮編制規劃之前,縣規劃組應完成全縣人口時空分布預測,主要部門用地需求預測,土地生產力諸要素預測,土地詳查及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資料、圖件,土地適宜性評價及功能利用分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思路與目標設想并制作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技術指南。
王靜認為,由于規劃區范圍、規劃對象的不同以及內容側重點和深度有別,因而編制鄉鎮級土地利用規劃的模式、方法等都不盡相同;并在??谑朽l鎮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時,按照距離城市遠近和性質不同等將鄉鎮分為不同的類型城市擴散型、服務城市型、農業型,進而分析了各類型鄉鎮的土地利用特點、規劃編制指導思想和編制規劃內容等。
在王靜研究基礎上,鄧晶認為城市擴展型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點是合理安排和布局建設用地及其配套設施用地,農業型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農業用地以及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的安排,生態保護型鄉鎮則應當利用“反規劃”的理念。
童菊兒、吳次芳認為分為鄉鎮級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資料收集分析階段、規劃編制階段、上報審批階段。
尹凌等認為可達性作為反映區域土地利用狀況、居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公平性的重要指標,如將其應用到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的分析與評價中,可以從時空角度量化規劃對農村居民出行可達性的影響狀況,輔助規劃者和決策者科學決策。
石英、程鋒認為遺傳算法是一種輔助鄉級土地利用規劃的有效優化方法,并針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中如何將確定的土地利用數量結構方案優化配置到具體的地域空間,提出了輔助產生可供選擇的鄉級土地利用規劃空間布局方案的數學模型和遺傳算法求解方法。
4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制圖問題
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最終落實需要體現在圖件上面,為此童菊兒、吳次芳認為基礎圖件應采用1∶5000或1∶2000的變更調查圖,同時增加地形圖制圖的部分要素,如地形、地貌、建構筑物界線等,在此基礎圖件上進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制作;規劃圖件為便于管理可以采用1∶5000或1∶10000的比例尺。
而目前鄉級規劃圖件的比例尺一般為1∶10000,這主要是考慮到要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從多年的實踐來看,萬分之一比例尺的圖件顯然還達不到按圖審批用地、劃用地紅線的程度。此外,由于規劃基礎數據不實以及規劃技術手段落后、人才資金限制等原因,造成規劃圖件、表格和文字說明與實際數據等不一致。這就使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得不到保證,對于規劃的有效實施十分不利。
針對以上問題,彭芳對于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著重論述了利用GIS技術編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步驟和方法,重點討論了如何在文圖對接中做到圖數一致,并以重慶市江津區26個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實證分析。
5鄉鎮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鎮規劃的協調問題
“政出多門、協調不暢”一直是中國各種規劃在落實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鄉鎮土地利用規劃亦不例外。歐名豪強調鄉鎮級規劃是村鎮居民點規劃與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基層融合點,為了從體制上保證規劃體系的整合與協調,必須要對目前的城鎮規劃與土地管理,建議盡快將鄉鎮一級的村鎮建設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合并,把矛盾消除在基層。
童菊兒、吳次芳認為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主要應解決基礎數據包括城鎮現狀用地規模、人口、城鄉用地規模、圖件等的銜接問題。
劉志剛認為由于多數小城鎮總體規劃是在投入少、無體系規劃指導、無相應基礎資料、無專業技術人才的情況下各地各自為政形成的,在時效、空間與實際存在較大偏差,加之基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技術力量的薄弱,這就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積極與小城鎮總體規劃互相銜接中難免存在弊端。
李偉芳認為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不協調的原因是五個“不一致”:規劃的指導思想不一致、規劃的用地分類標準不統一、規劃在建設用地規模的定位上不一致、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標準不一致、規劃城鎮人口統計口徑不一致;認為“兩規”銜接主要內容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基礎設施布局、城鎮規模的定位、村莊撤并和整理等方面,銜接途徑包括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法律地位、統一資料口徑、實現資料共享、統一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加強城鎮建設部門與土地管理部門的配合等。
6前兩輪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評價
蔡玉梅等認為我國五級土地利用規劃體系中各級規劃理應具有不同的目標、內容、方法和保障手段,然而現實中是各級規劃在內容上層次性不突出、職能分工不明確,大多是宏觀上過細、微觀上過粗。
童菊兒、吳次芳認為目前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存在諸多不足如缺乏明確的編制技術的思路、缺乏技術操作規程和技術要點提示、編制規劃的基礎條件差、規劃的科技含量低、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困難重重等。林素容也認為目前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存在諸多弊端,如權威性不夠、基礎圖件和資料不實、剛性強、與其他規劃協調不足等,建議更新規劃理念、加強規劃銜接、促進公眾參與、提高技術如GIS應用水平等。
鄭偉元等認為各級規劃的編制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結合的辦法,主要指標自上而下逐級分解下達,指標的確定實行從嚴控制的方針,使得規劃缺乏彈性和應變能力。劉志剛則認為由于客觀上的需要、主觀上的促進以及制度存在缺陷等原因導致小城鎮土地規劃跟著項目走。
郭春華等認為由于基層土地管理技術、條件的限制導致地籍資料的準確性、連續性、系統性都比較差,同時鄉鎮土地管理水平不高、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滯后,這些都導致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水平不高;此外鄉鎮土地利用規劃隨意調整現象也比較突出。
7小結
雖然鄉鎮級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地位和實踐價值,然而遺憾的是學者們對此關注和研究嚴重不足,以此為研究主題的論文竟不足20篇(依據中國期刊網2009年7月對題目中含“規劃+土地+鄉/鎮”的搜索,去除非研究類文章,包括西南大學刁承泰導師2008年四位學生的碩士畢業論文),且研究水平整體不高。王青峰、李光認為由于全國各地鄉鎮具體情況千差萬別,鄉鎮規劃作為我國五級規劃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編制的理論和技術卻往往被忽視?,F有的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未來應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加強對于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如對于GIS技術應用和制圖、數學模型和方法的應用、規劃模式、不同規劃之間的協調和融合、規劃的多目標協調問題、規劃彈性與剛性、公眾參與、規劃后監管與反饋等,從而提高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2006年)[EB/OL]省略/yange/2006.htm#tj.
[2]王萬茂.定性、定量、定位、定序關于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思路的新思考[J].中國土地,2002,(06):21-23.
[3]沈曙文.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四定”的內涵及方法[J].中國土地科學,2000,14(3):27-30.
[4]歐名豪.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05):41-44.
[5]徐鄧耀,翟有龍,李朋東等.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實用技術[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17(2):86-94.
[6]戚海英.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剛性”與“彈性”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分區研究以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為例[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8]王靜.關于編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模式的探討-以??谝幙貐^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0,14(3):41-45.
[9]鄧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證研究以重慶市江津區雙福鎮為例[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0]童菊兒,吳次芳.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技術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1999,15(03):128-132.
[11]尹凌,李滿春,陶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農村居民出行可達性的影響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2(1):62-66.
[12]石英,程鋒.基于遺傳算法的鄉級土地利用規劃空間布局方案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30(04):380-384.
[13]鄭偉元,唐程杰,肖霖等.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新思路及問題探討以北京市大興縣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1999,13(03):15-17.
[14]彭芳.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方法探討[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5]劉志剛.“小城鎮土地規劃跟著項目走”之我見[J].小城鎮建設,2004,(06):76.
[16]李偉芳.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銜接的若干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1,14(3):47-50.
[17]蔡玉梅,鄭振源,馬彥琳.中國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和方法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5):31-35.
[18]杜鶯.完善我國土地規劃體系的探討[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5,22(06):36-39.
[19]林素榮.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完善與實施探討[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05):113-114.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宏觀管理;管理措施
對于土地利用規劃來說,其核心在于實際的實施。那么為了保證土地利用規劃的順利有效地實施,這就需要我們對其實施的過程進行嚴密管理。在土地利用規劃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充分的應用法律和經濟以及技術相結合的手段進行綜合性的管理,通過土地利用的實施計劃、項目的審核、基本區域的劃分、土地利用執法檢查、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中的動態監測等方法,對整個的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全方位綜合性管理,這樣才可以將其作用在社會經濟中充分的發揮出來,讓土地利用規劃付諸于行動,做到真正的實施。
一、對于土地利用規劃的認知
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內容是根據當地或社會的經濟發展的情況及要求,綜合性的去安排各個行業的用地。運用法律法規對城鄉建設、土地開發以及各項土地的利用任務進行監督和規劃,以便于這些土地利用活動都可以合理有序的進行,實現科學合理的利用土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對于土地利用規劃來說,一般可以分為編寫計劃、審批以及管理等三個方面,是一項比較復雜的長期性工作,其核心工作在于規劃的實施,是實現土地利用規劃的各項目標、發揮出自己對土地宏觀調控作用的基本條件。相關的部門應該認識到對于土地利用規劃工作中實施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和明確實施管理的目的以及要求,切實做好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管理工作,以便于規劃工作的順利實施,保障規劃的目標實現。
二、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管理中的問題
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規劃工作中最重要的便是實施管理,它的好壞直接的影響到了最終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于能否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也是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實施管理在實際的規劃化工作中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首先是對規劃用地審批時的審核機制不健全,這就造成了許多的建設用地并不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再者是許多的用地沒有按照先關的標準,超出了土地利用總規劃的土地范圍,違背了土地利用規劃的一些標準及相關條例。還有許多的地方政府對于當地的土地利用規劃不重視,對于相關的審批不嚴格,這就造成了許多的地方建設用地緊張,對整個的管理造成了比較嚴重影響。
三、對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管理中出現問題的解決措施
(1)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管理中嚴格的執行建筑用地的審核機制
對于建筑用地可執行性的研究分析階段,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嚴格的按照規定的程序以及標準來進行審核。不符合規定和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條例的不得通過審核。對于是屬于國家或者省級批準的有關能源、交通、水電、礦業以及軍事設施等等這些建筑項目,需要占據土地利用規劃已經確定的建筑用地之外的土地,可以在用地的審核中,提出對于規劃的調整意見或建議。未通過審核的建筑項目,土地行政主觀部門不可受理建筑用地的申請。
(2)切實做好對于農業用地的審查工作
在對建設用地的審批中,各級的有關部門要按照土地利用總規劃來進行嚴格的審查,并且由負責土地利用規劃的部門發表出相關的審核意見或建議,對此建設用地是否符合標準和規劃的計劃負責。對于要求單獨選擇建筑地址的建設項目,并且已經加入到土地利用總規劃計劃中的,要及時的做好各種審核工作,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或標準批準用地。沒有加入到土地利用總規劃計劃中的,但是符合國家有關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規的,要按照相關調理的要求,及時的調整規劃計劃,并將調整之后的計劃上報進行審核。對于沒有加入到土地利用規劃計劃中,同時也沒有符合相關條例的建設項目,但是確實需要的建設項目,需要對計劃進行修改,同時按照規定的流程進行上報審核。所申報的農業用地的范圍,不能超過原有計劃中城市和農村以及城鎮的總建設用地范圍。因為特殊原因,小部分征用的,要對整個的土地規劃進行相關的調整,并且落實到關于規劃的建設圖紙上,再上報,通過有關部門的確認審查即可。
(3)加強對整個城市的規劃、農村的規劃以及鄉鎮的規劃的審查
對于上報到國務院的整個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計劃報表時,省級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相關的法規進行嚴格的審查,確保規劃中計劃內的城市建設用地的范圍要和土地利用總規劃相結合起來。規劃所完成的期限不一樣的,需要對城市的人口以及人均用地的指標是否合理進行嚴格的審查,結合土地利用水平的相關規定,確認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范圍。對于地方政府所審批的土地利用規劃報表,也是需要參考上述的流程,建立健全相應的審核機制。
(4)建立起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審查體系
各個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土地利用總規劃的領導下,周密的計劃和編寫出土地開發以及整理的規劃,用來對總規劃進行深化和相應的補充。土地開發及土地整理的項目確立,必須是嚴格遵守了土地利用規劃的相關條例,并且依據土地利用的總規劃。土地利用的計劃是實施總規劃的基礎和重要手段。建立嚴格的計劃審查制度,充分的發揮出計劃對整個的規劃所起到的調控作用。
四、提高土地利用規劃中實施管理水平的措施
(1)制定完善的規劃實施管理體系,加強執法審核,促進規劃的法制化
土地利用的總規劃是土地利用以及管理的基本依據,具有一定的法律作用,城鄉建設以及土地開發等各個項目都要符合規劃的基本要求,不允許在任何地方、任何的領導對規劃隨意的更改。擅自修改已經確認的規劃,并且違反了規劃用地的標準的,要依法進行查辦。
(2)加強規劃的基礎設施建設,運用科技手段,提高實施管理水平
在規劃實施管理工作中,還需要我們運用信息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等現代化高科技技術來加強和促進,使得工作可以順利合理的完成。同時要加快規劃管理數據庫的開發,盡快的將全國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起來,并且積極的開展地方上的規劃信息系統的試點建設,指導和促進各個地方工作的順利進行。運用科技手段,對規劃的開展進行實時的監控,加強了規劃實施管理的效率,使得對土地利用規劃所發揮的調控作用大大增強。
(3)加強隊伍的規劃建設,保障實施管理工作的展開
加強隊伍的規劃建設,不僅有利于建設隊伍秩序有效的開展工作,而且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員綜合素質的修養。而且施工預備人員的崗位培訓必須完全按照規章制度進行,上崗人員也必須遵守法規嚴格實行持證上崗制度。工作管理人員必須完全按照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辦事,不得徇私枉法,更不得,并且嚴格制定獎勵懲罰制度,并依此施行對員工的獎勵和懲罰,對于工作中成績突出、表現良好的工作人員和工作小組要進行表彰并呼吁全體員工以此為榜樣進行學習,而對于違反法制法規的工作人員也絕不姑息,按照獎懲條例進行相應的出發措施。
結語:
土地利用的規劃實施管理關系到整個規劃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關的條例以及法規。認真的執行,為現代化城市建設發揮出良好的調控作用,使得城市合理的應用土地,對整個的土地利用做出科學的計劃,使其能夠使得人們在城市中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好地服務于民。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P285文獻標識碼: A
一、土地利用規劃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必要性
1、是解決我國當前嚴峻生態環境形勢的必由之路
我國的發展現狀也如同發達國家早期一樣,經歷著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經濟大發展。目前我國已經逐步實現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型發展的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必然要求對當前嚴峻的生態環境現狀加以改變。土地利用帶來的環境問題是我國當前眾多環境問題中較為突出的一項,因此,土地利用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對社會各方面發展都有很深遠的現實意義。
2、適應了當前土地規劃環境現狀的改革的要求
當前,我國土地問題較多,如水土流失嚴重,山體滑坡、土地荒漠化、珍惜動植物生存的濕地日益減少等等,都必然要求在土地利用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合理利用土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由于多年的粗放式經濟發展,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深刻,新時期必然要以環境影響評價為突破口,土地利用中讓環境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3、有利于促進土地恢復,改善生態環境
很多地區為了實現經濟發展,大力將寶貴的農田資源用于工廠建設、地產開發等項目,嚴重縮減了我國耕地的有效使用面積,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在土地利用規劃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有利于實現土地恢復。
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
1、有利于克服項目環評的不足,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手段
規劃環評使得在決策的“上游”就能充分考慮到規劃的實施可能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為減緩措施的制定留有更大余地,而不是到了“下游”的項目實施階段或實施之后去彌補出現的問題;規劃環評還能考慮到項目環評無法考慮的多個項目的累積環境影響,能對一些大型、累積的環境問題作出預測??梢哉f,規劃環評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抽象、宏觀的戰略落實到了可操作的具體項目上,因此規劃環評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手段。
2、推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綜合性和戰略性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龍頭”,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國 情,在實施土地利用規劃時注重對土地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在規劃實施過程中, 隨著宏觀環境的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調整及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重大的問 題,我們需要對戰略目標和戰略方案進行及時調整,不斷收集、分析戰略實施過 程中反饋的各種信息,科學的遇見和把握發展動態,以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戰略性 ,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同時實施戰略環評,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綜合考察規劃實施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 使土地利用的效益發揮到最大值。
3、有利于促進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關注土地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三者的綜合發展,是一條綜合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隨著中國人口數量的不斷攀升,城市發展及工業用地的規模不斷擴大,土地利用需求和供給之間的不平衡愈來愈大,亟需對土地資源的使用進行科學的有利于建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
三、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基礎
目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理論與規劃環境評價。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思想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理論,由印度農業研究會(ICAR)、美國研究中心共同組織的首次國際土地持續利用系統研討會、美國農業部(USDA)在1990年2月在新德里正式提出。不斷提高環境承載力與人類生活質量是其未來目標,滿足其需求能力的土地資源前提是滿足當代人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正確實施提供重要的指導是可持續土地利用理論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方式??沙掷m發展理論是核心,重要手段依托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可持續性是從環境角度衡量規劃實施后資源的整合,得出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補救措施、減緩與替代方案,提供環境依據是實施土地利用規劃的終極目標,社會可接受性在土地利用規劃中體現。
四、對我國土地利用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指標體系分析
在這個具體的指標評價體系中,我們主要應該遵循幾個不同的原則,首先是科學性的原則,也就是說我國土地的利用規劃的環境方面的具體影響都應該具有比較明確的科學內涵,比較好的度量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各個地區之間進行綜合的比較。其次是綜合性以及主要的成分性,也就是我們土地的利用規劃方面的影響都應該與規劃包括相應的項目相聯系,并且積極做好各個方面的綜合分析以及考慮。第三個方面是可操作性,這主要是土地利用與規劃方面的具體影響從國民經濟的統計數據或者是相關的部門資料之間進行篩選考慮。第四個方面是動態性,這一點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土地利用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復雜性或者是公眾參與的反饋信息不斷進行補充來達到最終完善的程度。
在對這些都有比較切實的了解之后,我們就要積極構建評價的指標體系之間的聯合框架了,常用的方式主要是進行加權的比較方法、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的評價方法、環境的承載能力方面的評價方法以及最后的對比分析方法。
五、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所存在的問題
1、我國現行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只限于小區域范圍
目前土地利用規劃對環境影響的探究著重于小區域尺度范圍上,考慮較多的則是土地用地性質變化或土地利用對土壤、水質和地質酸堿度等的影響。只能在一個很狹窄的空間去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對當地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僅靠這些方面的研究結果很難進行大范圍區域影響的研究。
2、缺乏相關預防或減輕負面影響的措施。
預測、評估結果,對于不同的土地利用規劃的情況,所提出得預防或者減輕環境負面影響的措施,這是環境保護評價規定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很多戰略性的環境影響評價,只是在評價結果中提出相關內容,而具體用什么策略來解決這方面相關難題缺少專門的研究。其實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面臨的問題異常雜,需要我們科學探究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探究土地利用規劃對環境質量所帶來的各方面影響,在探究進程中要善于利用環境科學、可持續理論、地質環境學、生態學等相關學科所得出的理論成果,進行全面的探究與綜合分析。
3、我國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缺乏系統性
到目前為止,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體系還沒有形成統一、普遍的共識,所以人們迫切需要對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進而建立科學合理地評價體系。然而,我們需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進行規劃,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這是我們在進行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探究中所應注意的問題。以后的評價體系標準更應涉及多層次、多因素影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更科學更合理地對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進行評價。
六、做好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幾點措施建議
1、提升土地利用規劃環評公眾參與度
土地利用規劃是協調政府、企業以及公民個人等多方利益的行為,其本質是對未來土地利用方式的提供一種較為完善的選擇模式。因此,鼓勵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到土地利用規劃環評中,有利于提高規劃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2、加快土地利用規劃環評技術規程編制
制定將土地利用規劃環評引入到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中的技術方案。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清單法、公眾參與法等快速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將土地利用規劃轉變為“決策前評價”;在規劃中,考慮環境影響因素因子,將環境影響評價納入到土地利用規劃編制過程中,實現“同步決策”;在規劃編制后,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做預測分析,為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提供保障。
3、出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行業標準
實行嚴格的土地利用規劃環評制度,就需要再在全國或者區域范圍內出臺一定的行業標準,規范土地利用歸化環評行業行為,否則現行的制度實施起來沒有強有力的依據做保障,會影響行業發展,不僅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還會把土地利用規劃環評當成了“走過場”,增加政府負擔不說,還起不到預期效果。
結束語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面對的問題非常復雜,涉及面非常廣泛,產生的影響非常的深刻,隨著環境與生態問題的加重,國家對環評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評工作越來越重視。而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還很不成熟,還需要更多的理論創新與實例研究分析,逐步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體系及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吳克寧.關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思考[J].資源?產業,2012,7(1):39-43.
[關鍵詞]土地利用 環境 體系建構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2-0099-01
我國土地利用規劃帶來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我國現有土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矛盾,在土地利用過程中,要與生態經濟協同發展,就需要建立一套環境指標評價體系,制定具體的內容、程序、方法來實現這一戰略目的。
一、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現狀
我國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是由國家、省、市、縣、鄉至上而下的完整體系,針對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分為開發、利用、治理、保護等不同內容。目前,土地利用規劃已經不局限于以經濟發展為單一目標,在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等領域呈多目標的發展態勢。我國土地管理已經傾向于對基本農田和生態型土地多加保護,汲取西方國家經驗,引入人工生態設計,成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設置緩沖帶、護林帶因地制宜的對土地進行合理安排,確定生產結構和產品布局,充分考慮到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在能源和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維護生態平衡,區別對待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確保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二、我國土地利用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土地利用目標的理性追求程度不夠。土地利用不僅要考慮經濟問題,還要考慮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我國目前的土地利用規劃仍然受到傳統資源配置的理念限制,容易忽視環境目標,在土地適宜性評價中只提供土地布局的依據,缺少土地資源宏觀調控與生態環境的評價指標。第二,土地利用規劃對代際公平考慮欠缺,沒有從長遠利益著眼,對后代的土地利用缺少動態的平衡標準。土地利用規劃思維僵化,始終停留在占一補一的層面,對土地開發的代際時間問題缺少研究,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土地開發時間規劃。第三,現行的土地利用規劃大多按照行政區域進行劃分,沒有從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角度對土地進行合理的優化布局,缺少對資源、生態、污染控制的整體性宏觀規劃。第四,目前的土地利用規劃缺少上下的過度銜接,由于自上而下的規劃控制指標和口徑有區別,不能按照同一種戰略思路或綱要進行土地規劃。國家或省級的土地規劃對地方的實際情況考慮不周,不符合地方發展實際,操作性差,落實難度高。第五,土地規劃思路不連貫,缺少及時的信息反饋和變化更新。由于土地規劃自身具有不確定性,合理的土地規劃需要按照實際情況來調整和完善,規劃者的考慮不周比如對環境的評估錯誤容易導致主客觀相悖。第六,社會接受性不高。目前的土地利用規劃決定權主要在國土規劃部門,缺少公眾參與和公眾監督,信息渠道不暢通,導致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調配失衡,浪費土地資源。
三、土地利用規劃環境指標體系的建構
土地利用規劃是經濟、社會、環境相互反饋的復雜的有機系統,建構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指標體系能夠解決目標失衡問題。環境評價可以作為土地利用規劃控制系統中的一個目標控制矢量,通過環境評價的約束可以起到規范土地利用規劃向環境友好方向發展的目的。因此,引入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規范土地利用規劃的可持續性的必要措施。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戰略目標是追求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經濟協同發展。具體的目標就是要節約、保護資源,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提高資源產出率,增加資源有效量。目前土地利用規劃成果的依據只是土地適宜性評價和簡單的人口發展與土地供需預測,只有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整合人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土地利用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利用SEA內容與程序。引入戰略環境評價(SEA)體系可以解決傳統EIA難以體現生態環境影響的擴散、累積及協同等效應的困境,在規劃的全過程實施控制,從而可以從前端主動地控制規劃的生態環境影響效果。SEA工作的內容包括:闡述并分析戰略的內容及其替代方案;準確、科學、及時預測環境影響;列出環境影響因子并確定各自的權重值;確定單項環境影響及總的環境影響;提出SEA結論,提出建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SEA工作程序應包括3個環節:評價方案的制定、評價實施和評價總結。SEA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應包括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指標4個層次。一般依照區域性特點,SEA指標分為全球性指標(不可再生資源耗竭速率、生物多樣性減少速率、森林覆蓋率等)、區域環境狀況指標(自然保護區面積、土壤質量、人文景觀等)和當地環境質量指標(水、氣、聲質量、人均綠地面積等)。戰略替代方案應在土地利用現狀、生態環境敏感區、資源供應、區域生態環境容量、區域污染總量控制要求等
限制基礎上,采用費用效益分析、費用效果分析等方法選擇出最佳土地利用方案。而環境戰略減緩措施是指用來避免、降低、修復和補償戰略環境的措施,應該包括避免措施、最小化措施、減量化措施、補救重建措施等”。
戰略環境影響的一般預測方法包括Delphi法、回歸分析法等,但由于戰略本身的不確定性,采用新發展起來的灰色預測、混沌預測及模糊預測前景更佳。如采用協同學的模型可以定量考察土地利用系統空間、時間配置的有序度”。采用熵定律來解釋土地利用規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作為系統輸入的負熵,可以有效地抵制系統自身發展帶來無序度加大。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可采用加權比較法、逼近理想狀態排列法、費用效益分析法、有無對比法、可持續發展能力法等。土地利用規劃的多目標決策中,采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模型),將方案解與多目標決策問題的“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排序,擇優錄取,通常能有較好的效果。而采用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是目前土地利用規劃評價的大勢所趨。
目前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案因受自然因素、投資因素等眾多因素的限制,存在風險與不確定性,方案若不經處理,難以體現方案的真實效益。如采取敏感性分析,將人口、資源、環境等要素的變化影響考慮進決策體系中去,加大可信度;當然,如果對方案進行蒙特卡羅模擬,對規劃的效用(效益)進行概率分布模擬和風險評估,可以克服決策對方案發生幾率沒有考慮的局限性,但無形中加大了工作難度。國內已有不少研究將GIS技術應用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信息系統中,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土地信息的實時更新和土地利用的動態監測,而且可以根據決策部門的要求,快速提供多種土地利用及規劃方案供領導部門選擇,為土地資源調查、制圖、土地統計、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土地資源分析及評價等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安強.國內外土地利用規劃的發展趨勢[J].山西建筑.2011(08).
[2] 王萬茂.中國土地科學學科建設:歷史與未來[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3] 曲福田,盧娜,馮淑怡.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0).
[4] 王亞華,張小林,孫在宏,袁源,盧宜迅.不同發展水平地區協調互補的土地利用規劃模式構建[J].資源與產業.2011(06).
【關鍵詞】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村鎮規劃;協調
近年來我國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成績斐然,同時很多問題也在發展的過程中顯現出來。土地資源匱乏是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社會諸多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土里的利用。因此怎樣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土地資源匱乏問題,提高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利用效率成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中的重要課題。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是促進經濟涉水統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相關部門應當促進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協調,為土里使用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差異性分析
第一,具有不同的規劃時間尺度和空間范圍。局域性規劃是村鎮規劃的空間范圍,全面性規劃是鄉級規劃的范圍。二十年是村鎮規劃的實踐期限,而鄉級規劃的時間期限多為十年到十五年。第二,兩者具有不同的內容重點。建設用地的布局和分類的綜合統籌是村鎮規劃的重點,生產設施用地規劃、公共設施用地規劃、居住用地規劃是其主要內容。用地布局的總體安排和控制以及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是鄉級土地規劃的重點,城鎮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基本農田的調整和布局等是其主要內容。第三,具有不同的規劃用地分類。規劃用途是鄉級土地的分類標準,而村級的分類標準是土地使用性質,各自的種類數也不同[1]。
二、鄉級土地規劃的村鎮土地規劃的矛盾因素分析
(一)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對村鎮規模的確定存在沖突
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土地利用規劃的村鎮規模確定矛盾包括:對建設用地的數量進行限制;對可占用更低的數量和位置進行限制。我國城鄉規劃法規定由縣級以上政府在鎮總體規劃中對鎮的建設標準、發展規模等進行確定。但土地管理法卻規定逐級分解和用地指標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依據。進而使得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對建設用地指標無法達成一致[2]。
(二)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編制結構協作力度不夠
目前,城鄉建設部門是村鎮規劃的責任主體,土地管理部門是鄉級土地規劃的責任主體。兩個編制主體級別相同,但卻具有不同的監督指導單位,并在各自的體系內完成規劃編制工作。雖然兩個規劃編制主體實行了規劃成果互檢和資料共享,但兩者的溝通仍然不夠,常常出現一個編制主體根據另一個編制主體的規劃成果進行套核的現象。
(三)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規劃技術規程存在差異
由不同的規劃主體負責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必然會導致制圖規范和編制規程上的不同。主要包括:第一,人口統計口徑不同?!舵傄巹潣藴省肥谴彐傄巹澣丝陬A測的依據,流動人口、通勤人口、常住人口是其人口組成的部分。而流動人口在鄉鎮規劃人口預測中被排除。鎮區用地面積應人口規模內涵不同而產生不同。同時控制性人均指標也因為人口統計基數不一致而難以銜接。第二,用地分類和范圍統計標準不一致。行政區劃為范圍是現行土地利用規劃統計用地數據的依據,規劃區是村鎮規劃各類用地的統計范圍。兩項規劃具備不同的統計范圍,使得同種地類具備不同的數量。另外,不同的分類體系也是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中的重要問題,使得各種地類的認定難以一致。第三,具有不同的規劃期限。由于村鎮規劃期限為二十年,而鄉級規劃為十五年,不一致的規劃期限必然導致規劃內容的不協調和不可比。
三、協調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的途徑
(一)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土地利用規劃進行統籌
從整體利益出發、帶有控制性是鄉級土地規劃的特點,因規劃結果和規劃特征帶有指令性,使得規劃內容無法充分考慮局部利益,進而為規劃的實施設置了障礙。而深入的分析地區的實際情況是進行村鎮土規劃的基礎,相對于鄉級規劃更加貼切實際,有利于規劃的具體落實。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矛盾也由此產生,具備發展和保護兩個不同目的使得兩者在實施中被對方牽制。因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是從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區域糧食安全的角度進行的,因此村鎮規劃服從于鄉級土地規劃的控制和指導是毋庸置疑的,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范圍是村鎮規劃確定用地規劃的依據。
(二)加強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編制主體的協作
現階段兩個相對獨立的同級部門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進行編制,兩項規劃無法協調的重要原因在于兩個編制主體缺乏有效溝通。對土地管理部門和城鄉建設部門進行合并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例如在我國深圳建立了規劃與土地資源管理局,對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進行統一編制,并獲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不同規劃編制主體合并較為困難,現階段較為可行的辦法是加強不同編制主體間的溝通,強化兩個的協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兩方編制主體在修訂或者編制規劃前,要對規劃成果和規劃現狀的資料進行溝通,資料應體現為圖件和文字兩種形式。第二,在編制規劃過程中,兩方編制主體應當安排人員參與對方的具體編制工作,并解釋規劃思想和提供的資料。第三,對草案的審查應由雙方的技術人員和領導共同進行,逐個核對控制性和原則性的內容,修正兩項規劃沖突的地方。
(三)對編制方法進行完善
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不協調的根源在于具有不同的技術規范和編制規程,因此為降低兩項規劃的沖入必須尋找新方法。具體包括:第一,統一基礎數據。第二,選擇預測模型預測人口時,應當在充分考慮地區情況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多種預測模型,使預測的準確性得到有效提高。第三,協調兩項規劃的難點在于用地的分類,用地標準、分類標準、統計范圍不一致是其主要體現。應當以兩項規劃使用的標準為基礎,對兩者同時使用的新標準進行制定。而用地標準則應當依據村鎮發展的現實情況具體確定[3]。
四、對《武漢市江夏區鄭店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研究
鄭店位于江夏區西部,總面積為12093.7公頃,占武漢市總體面積的1.67%。鄭店現轄23各行政村,1個社區,230個村民小組。2005年常住問口為4.8萬人,城鎮人口有0.9萬。鄭店2005年規劃數據如圖1所示。
為了實現兩規的統一管理,鄭店采用了土地規劃用地分類作為鄭店總體規劃的原則,兩規對接情況如圖2所示。通過鄭店對兩規的協調,實現了對土地的 有效利用。
結語:
現實中,我們應當從保護和發展相互統一的原則出發,依據規劃要求,有效解決兩項規劃中的用地問題。使規劃目標、各類用地邊界、數據口徑等在兩項規劃中實現統一,進而實現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協調。
參考文獻:
[1]鄶艷麗,劉海燕. 我國村鎮規劃編制現狀、存在問題及完善措施探討[J]. 規劃師,2010,(09):69-74.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不確定因素,影響
Abstract: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constantly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market opportunity flit, market mechanism in land market oper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rationally are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role, simple prescriptive planned economy management way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y of the problem, collec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material, based on the essential theory support for research system, the land use plan and management of the uncertainty in the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nd use planning manage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uncertainty factors are analyzed.
Keywords: land use planning management, uncertain factors influence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土地利用規劃作為一種引導未來區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由于歷史背景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規劃的目標和要求不同,也決定了不同的規劃模式。通過在不確定性約束下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模式的研究,緩解和減輕未來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對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等過程中的負面影響,這是當今規劃理論和方法研究致力解決的難題[1],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深遠的實踐意義,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科學學科建設和指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實踐。
1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分類
規劃的重要特性在于其未來導向性。規劃是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包含的內容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因素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強,任何因素的變動對規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市場經濟越發達,不確定性因素越多。
按照不確定性因素的來源不同,可以將影響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不確定性因素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部因素,來自規劃系統的外部,與社會、經濟、生態等大環境有關,包括大環境不確定性、政策不確定性、發展趨勢不確定性和偶發性不確定性幾種,外部因素難以控制和調節;一種是內部因素,來自規劃系統的內部,可以來自規劃編制者,決策者,可以存在于規劃過程中,可歸納為主體不確定性、客體不確定性和過程不確定性三種。對于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我們不能提前預知和改變,但我們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可以通過增加土地利用規劃的彈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于內部因素,我們則可以通過提高規劃的編制水平,改進規劃實施方式,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督管理等方法來應對。
2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不確定性因素的特性
1、整體性與多樣性并存
土地利用規劃系統是一個整體,不確定性因素作用于土地利用規劃系統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會對系統整體產生影響,不管是系統內還是系統外,微小的影響也會帶來整體的改變。但是,土地利用規劃系統不是單一的而是由有許多部分組成的,各部分共同組織,相輔相成,同時土地利用規劃系統作為一個子系統又是社會經濟大系統的一部分,與其他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因而在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因素紛繁復雜,多種多樣,每一個組成部分,每一層聯系都有不同的不確定性因素存在。因此,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呈現出整體性與多樣性并存的特性。在面對不確定性因素時既要看到不確定性因素對整體的影響,又要注重個體性與差異性,把握整體與局部兩個方面[2]。
2、主觀性與客觀性并存
從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出,許多不確定性因素是在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產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的。承認不確定性因素的客觀性并不能說明我們面對不確定性是無能為力的,而通過把握不確定性因素的客觀規律,可以及時找出應對措施緩解不確定性因素的負面影響。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還有一部分不確定性因素產生的根源是人以及與人相關的一些事物。人的心理、預期、信用,人的能力、水平、選擇等等都是不確定性的來源,并且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因而其內容也是千變萬化,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與處理都不相同,面對瞬J息萬變的社會環境與經濟環境,利益主體的日益多元化,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主觀性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將更加深入。只有從人的角度,了解不同利益主體的需求,建立統一規范的工作程序與方法,并努力從繁雜的不確定性中理出頭緒,找到應對辦法才能更好的應對這些不確定性。
3、結果性與過程性并存
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的不確定性既有結果的不確定性又有過程的不確定性。那些作用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其產生、影響與擴散都可能存在很多路徑,不同的路徑對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過程不確定性產生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甚至各個步驟。由于過程不確定性的影響,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結果也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結果的內容與效果不得而知,不同的選擇與變化產生多樣化的結果,在管理過程中對結果不同的看法與理解,也會產生不同的判斷與決策的差異。不確定的結果又會對下一個階段,下一項政策產生影響,而這個結果對下一個結果的影響又是過程性的。
3 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不同階段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分析
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具體可分為規劃編制、規劃審批、規劃實施和規劃監測[3]。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不同階段都受到不同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在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下,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不可能完全按照預想的軌道運行,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的最終結果與效果也不得而知。不確定性因素對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各個階段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關鍵詞] 土地規劃 體系研究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1-0094-01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的經濟過熱,為了預防經濟失去控制,中央采取緊縮政策,加強了國家的宏觀調控,同時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的保護,新的規劃實施之后,我國各個地區相繼出現了很多問題,便顯出很多方面不適應的現象。因此,在規劃工作全面開展之前,必須對現象的土地規劃體制做全面的總結,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思考,并提出應對策略。
一、土地規劃體系存在問題分析
1.規劃的種類多,分工不明確
土地規劃的種類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和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三大類,其中土地總體規劃又能細分為國家、省、市縣、鄉五個級別,應該說我國的規劃體系比較完善。但是根據國外相關研究情況來看,國外的國家級別的土地規劃集中表現的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規劃,對下一個層次只有引導作用,地方可以制定詳細的規劃信息,將各種工作做到分工明確詳細。而對于我國來說,各種層的分工并不明確,職能劃分不清晰,規劃方案和規劃的內同雷同,大多缺少微觀層面的研究,其他專項規劃很少編制,詳細規劃不能很好的開展。
2.規劃體系中缺乏時間性規劃
這里所說的各種規劃指的是在時間上不夠清晰,尤其是缺乏在時間上的可調度性和可操作性,于是產生規劃和現實的土地使用之間存在時間上的矛盾。土地利用規劃是一項代有目的性的長期性規劃,在規劃期間,很多事物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處于變化之中,因此規劃中涉及的各種內容和各種指標如果在時間上缺少彈性,在出現問題之后,如果不及時修改規劃就會出現規劃與實際脫節,造成規劃失效,喪失其規劃的價值。如果不適應的情況總是出現,那么就需要對規劃進行不間斷的修改,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土地利用規劃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3.土地利用規劃與產業布局規劃的銜接
產業的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會更加的旺盛,然而土地的有限性就要求必須對土地進行有效的集中利用。因此,對于產業的設置應該合理進行規劃。但在實際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土地的利用與規劃與產業的布局發生脫節的現象,規劃中缺乏產業間的銜接,例如有的學校,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對施工的標準過高,一味的追求的各方面的第一,結果是學校占地很多,但實際的開發能力不足,導致對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二、完善土地規劃體系的措施
1.精簡規劃體系,明確各項責任
主要的措施是合并市級和縣級規劃,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首先,全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制定、經濟區劃、基礎設施配置以及社會服務設施配置、土地規劃、城鎮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等;其次,經濟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內容包括:總體規劃涉及的具體布局和指標分解以及該區域對有關規定內容的深化和完善,并對下一級的規劃提供指導意見;再次,市級規劃,這個層次主要是按照上級的指示進行區域性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用途管制分區劃定,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土地規劃管理制度,規劃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土地用地規劃,對規劃設定的程序進行實施;最后,鄉級總體規劃,這個層次的規劃是整個規劃能否實施好的基礎,其涉及的主要內容是達到規劃設計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是落實好各項規劃中涉及的各項指標,同時制定土地用途區分以及分區管制措施。以上幾個層次的規劃是由整體到局部,由簡單到具體,由計劃到實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土地規劃體系。
2.提高動態變更手段的先進性及可操作性
規劃體系和相關理論的建設和完善是土地利用規劃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相關理論的體系和方法還不是很全面,這也是制約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總結以往土地利用規劃的經驗和教學的同時,我們要借鑒國外相關的研究理論和方法,不斷的對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研究,在相關領域開展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多目標協調規劃研究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彈性規劃研究,并整理出一套適合我國情況的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3.注重土地規劃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作用
土地規劃對區域產業的調整作用,其核心的問題是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高級化,也就是土地的利用規劃要對主要產業的更新、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建設、基礎產業的發展和改革有利,能夠促使區域的三個產業結構的比例關系和各次產業的內部結構比例關系趨于平衡狀態。目前,我國土地利用規劃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通過土地規劃的宏觀方面的調控,促進區域專業化分工,避免經濟結構雷同,具體的表現是通過對土地規劃進行宏觀調控,對污染大、消耗多,產品附加值低、市場供需關系混亂、產能過剩的產業和傳統的老企業加以限制。對具有競爭實力的產業用土地對其進行盤活,以競標的方式配置土地資源,對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性產業、公共服務性產業建設用地應該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通過對用地方式采取管制,保護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害,保證農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財江,蔡潔. 寧波市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及建議[J]. 浙江國土資源. 2011(06)
[2] 蘭雁. 淺析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公眾參與[J]. 國土資源. 2011(06)
[3] 馬奇. 積極探索 勇于實踐 不斷推進我省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在全省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 浙江國土資源. 2010(05)
[4] 李強,高志昊. 基于公眾參與的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研究[J]. 國土資源情報. 2010(04)
關鍵詞:ArcGIS;入庫流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P285.2+3;P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3-0691-05
中國的土地利用規劃主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和鄉級5層不同行政級別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五級規劃體系中最基層、最具有操作性的規劃,也是用地審批等日常土地管理的直接依據。因此,如何建立好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于土地規劃數據庫建設的研究成果很多,如何宗宜等[1]通過Arc/Info進行矢量數據的轉換、投影變換來達到數據庫多數據轉換,Peerbocus等[2]對時態地籍數據庫進行了研究,保證數據庫的適時更新,劉大杰等[3]對應用最小二乘法平差處理規則圖形數字化數據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劉緯等[4]分析了基于MapGIS建設土地利用數據庫的方法,對其中的數據采集、拓撲建立、數據入庫等技術作了探討。此外,國土資源部有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標準,且各?。ㄊ?、區)也有數據庫標準規程,如重慶市的《重慶市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這些研究和規程為數據庫建設奠定了基礎。但是在各平臺數據之間的轉換, 數據庫的更新和維護及數據庫的空間要素、屬性要素和表格要素之間的聯動性存在缺陷,針對這些問題,擬基于ArcGIS對建庫流程和幾個關鍵技術進行探討和分析。
1 建庫平臺選擇
目前,國內通過國土資源部審查的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的建庫專用軟件主要有蒼穹土地利用規劃建庫工具軟件V1.0及平臺軟件MapGIS、ArcGIS。蒼穹土地利用規劃建庫工具軟件V1.0的主要優點有數據采集方式多樣,支持與VCT、ArcGIS、MapGIS、SuperMap交換;系統功能簡捷;圖、文、表、庫四者一體化的管理方式;遵循相關行業標準,系統具有高度兼容性和規范化;嚴格的指標控制與規劃實施管理。而主要的缺點有成本較高;操作不靈活,建庫者無法得到過程數據,當最終結果出現問題時無法進行手動修改;數據量較大時處理速度慢,且容易出錯。MapGIS建庫的主要優勢是全中文的操作系統、高效海量空間數據的存儲與索引、大尺度多維動態空間信息數據庫、三維實體建模和分析等,它的缺點是操作界面比較繁瑣,系統管理功能較弱,缺乏專用數據庫的支持[5]。相對于平臺軟件來說,蒼穹土地利用規劃建庫工具軟件V1.0是針對全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庫開發的,而重慶市數據庫標準與全國數據庫標準存在差異,例如重慶市匯總數據庫要求提交TDZZZDQY這個圖層,蒼穹軟件最終結果不會輸出此圖層;重慶市標準要求的各個空間數據的字段與全國標準不同;重慶市匯交成果時需提交社界線等,蒼穹軟件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而ArcGIS具有空間幾何圖形與屬性數據同步編輯、管理以及查詢的功能,支持不同格式的數據和對海量數據的有效管理,具有便捷的二次開發能力,提供一體化的地圖繪制、顯示、編輯和輸出的集成環境,方便的屬性數據管理、圖解建模與模塊開發功能,ArcGIS可以建立自身支持的數據類型的元數據,也可以建立用戶定義數據的元數據[6],為鄉級土地利用數據庫提供快捷的元數據查詢環境。綜上對比,優先選擇ArcGIS作為建庫的軟件平臺。
2 建庫流程探討
數據入庫流程是規劃數據庫建立的核心問題,科學合理的建庫流程能提高建庫效率,降低建庫成本,并能使其易于查詢、更新和維護。傳統的建庫流程可簡單概括為“規劃編制—制圖—數據整理檢查—建庫—成果輸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空間布局上無法精確落實上級下達的指標,數據庫中的空間數據易出現碎小圖斑和拓撲錯誤,圖斑凈面積不能精確統計。依據ArcGIS的功能特點和《重慶市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結合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庫經驗,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庫流程進行了探討,得出的建庫流程(圖1)。此流程具有靈活、操作性強、便捷的特點,能解決傳統數據庫建設中存在的基礎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形式不規范、坐標體系不正確、空間圖形數據的拓撲錯誤、確實有效的屬性信息及元數據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
3 關鍵技術探討
3.1 提取現狀數據入庫
根據縣鄉兩級土地利用規劃規程對數據庫成果的要求,建立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必須以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以下簡稱“二調”)的現狀數據庫為源數據,而全國大多數地區的二調成果都是基于MapGIS平臺形成的。對于用ArcGIS建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的建庫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把MapGIS格式文件轉換成ArcGIS的通用格式,由于轉換后數據存在拓撲錯誤和面積誤差等問題,且拓撲錯誤類型復雜、量大、細碎、重復(圖2),修改起來十分繁復和困難,所以采用ArcGIS提供的圖解建模工具Model Builder (模型生成器),將輸入數據、輸出數據、空間處理工具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關系有機組合在一起,將復雜的數據處理過程封裝和集成在模型中,使數據處理變得簡單化和高效化[7]。構建的模型主要通過Select Layer by Attribute從全區地類圖斑數據中提取各鄉鎮的基期地類圖斑,然后通過Polygon to Line、Feature to Point、Feature to Polygon等工具重新成點成面,從而達到修改基期地類圖斑拓撲錯誤的目的,且在模塊中加入用Python語言操作ArcObject組件對象編寫自定義的CopyFeature工具,實現基期數據入庫的自動化。數據庫中的各種點、線、面的數據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從全區提取并入庫。其計算模型圖如圖3和圖4。
3.2 規劃要素的變更技術
規劃要素變更的問題是鄉級規劃數據庫的建庫者常會遇到的,規劃要素的變更通常都會涉及到圖斑的切割、合并和相關土地利用面積的計算,傳統的修改方法是將變更的規劃要素和前期的規劃要素重新同基期地類圖斑做疊加,核對指標,其工作量大且浪費時間和人力。因此,基于ArcGIS的Model Builder(模型生成器)生成Modify TDGHDL模型,將前期的土地規劃地類圖斑(TDGHDL)和需變更的規劃要素做疊加,并用面積分攤法和空間位置關聯法(Spatial Jion)重新計算涉及到切割、合并的圖斑面積和規劃地類面積等相關面積,實現規劃要素變更的自動化。其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圖5)如下:
圖斑面積(新)=圖斑面積(原)/Shape_Area(原)× Shape_Area(新);
線狀地物面積=長度×寬度×扣除比例;
田坎面積=[圖斑面積(新)-線狀地物面積-零星地物面積]×田坎系數;
圖斑凈面積=圖斑面積(新)-田坎面積-線狀地物面積-零星地物面積。
經驗證,此種方法對土地相關面積的計算很準確,該變更圖斑的相關面積為:
圖斑面積(B)=圖斑面積(A)/Shape_Area(A)×Shape_Area(B)=15 143.60 m2
線狀地物面積=313.5×4.3×0.5+4.13×1.1×0.5=676.29 m2
田坎面積=[15 143.60-676.29-0]×0=0 m2
圖斑凈面積=15 143.60-0-676.29-0=14 467.31 m2。
3.3 規劃表格的輸出
為解決 “圖數表一致”的問題,《重慶市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要求,在數據庫成果匯總數據中需要提交由規劃數據庫得出的8個表格(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表,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情況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控制表,土地整治規劃表,重點建設項目用地規劃表,土地用途分區面積統計表,規劃期間各類用地平衡表和基本農田調整分析表),便于核查數據庫中的數據和分解到鄉級的指標是否一致、規劃前和規劃后的數據是否一致等。針對這一問題,通過OLEDB連接數據庫,遍歷輸入數據庫中的表格,讀取配置表中地類名稱和地類代碼的對應關系,用SQL語言查詢單個要素的各項指標加入到數組中,對于不同要素中數據通過疊加查詢進行累加,并將結果以記錄的形式插入到數據表中,實現表格輸出的自動化,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和誤差,大大提高建庫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4 數據的拼接問題
在建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時,考慮到數據的龐大性和鄉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大部分建庫者采用分鄉鎮建立數據庫,但是上報成果時需提交區(縣)匯總數據庫,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實現數據的拼接也是個關鍵問題。這里采用C#語言編譯的程序,基于ArcEngine的Geoprocessor類,調用ArcGIS的append工具條,循環各鄉鎮mdb數據庫,將要素集中數據按類別拼接到目標數據層中,實現數據的拼接,其簡略算法如下:
Geoprocessor geoprocessor = new Geoprocessor(); //新建geoprocessor類
Append process = new Append();
geoprocessor.OverwriteOutput = true;//設置文件可覆蓋
for (int i = 0; i < this.chklstLyr.Items.Count; i++)//實現數據的逐步拼接
{if (this.chklstLyr.GetItemChecked(i))//
檢查數據有效性
{for (int j = 1; j < (this.lstFileNames.Count - 1); j++)
{object obj2 = process.inputs;
process.inputs = string.Concat(new object[]
{obj2, this.lstFileNames[j].FullName, @"\DataSet\",
geoprocessor.Execute(process, null);
process.inputs = ""; }}
4 小結
基于ArcGIS軟件的圖解建模工具和C#語言編譯的程序進行的數據庫建設的探討,為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建立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具有非常靈活的操作性,后期結果數據也有較強的修改性,直接實現了土地利用規劃圖件數據與規劃數據庫數據的統一。通過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直接導出規劃數據表格與規劃圖件,便于土地利用規劃大綱文本直接運用數據庫中的規劃數據,從而實現圖數表數據的高度一致。但是在基于高級語言編寫擴展組件人性化、多格式數據源轉換與共享、系統運行穩定性等關鍵技術研究方面還存在較大局限,需加強研究與改進。
參考文獻:
[1] 何宗宜,譚 芬,魏秀琴.地圖矢量數據處理研究[J]. 測繪科學,2006,31(6):74-76.
[2] PEERBOCUS A, JOMIER G. The management of the cadastral evolution using documented cadastral plans[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4,28(6):487-509.
[3] 劉大杰,劉 春.GIS空間數據不確定性與質量控制的研究現狀[J].測繪工程,2001,10(1):6-10.
[4] 劉 緯,嚴 琳,張 莉,等.縣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5,28(6):72-74,84.
[5] 韓桂梅.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方法研究[D]. 山西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05.
今年,我院承擔了《紅古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5-2020年)》、《安寧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5-2020年)》。土地利用規劃工作作為我院新拓展的業務范圍,受到了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土地利用規劃崗位要求履職人員具有土地資源管理、地理、地理信息系統、區域發展與城市規劃、資源與環境等相關專業的學科背景,要求掌握自然資源、土地資源、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等相關理論和方法及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和較好的寫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三個月來的主要工作
1.《紅古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5-2020年)》工作
①制定了《紅古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5-2020年)》技術方案
②協助劉工,參與了紅古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研工作
③設計了紅古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期專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④在郭德記和字明春同事的幫助下,完成紅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期專題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專題研究四紅古區耕地和基本農田保有量分析及保護研究、專題研究五紅古區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及統籌區域土地利用。和郭德記同事共同完成了專題研究二紅古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用地規模預測、專題研究五紅古區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及統籌區域土地利用,目前部分專題仍在修改中。
⑤目前正在編寫《紅古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5-2020年)大綱》。
①在院長、劉鋼組長的領導下、協助胡明霞同事完成了皋蘭縣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文本、說明。
②參與了皋蘭縣土地開發整理規劃重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調研工作。
3.參與的其他工作
①在院長、劉鋼組長的領導下、聯系了西北師范大學暑期未回家的同學作為二調工作臨時工作人員。
②協助院長聯系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的領導,促成了我院與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院業務及研究生本科生實習合作。
三、工作體會
1.單兵作戰能力已經不適合院里發展的需要
規劃項目對編制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大型規劃項目編制需要有良好的大局觀、合理的編制思路和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和以及建立能夠相互協作配合的團隊。作為規劃項目組的成員,我認識到除了能獨立完成子項目,在規劃項目編制過程中還要能夠做到對項目整體的把握和對任務的有效分解,跟委托甲方及合作單位積極對接和聯系、與院內其他同事有效溝通和銜接,對項目組的工作進度和工作內容要熟悉,此外,對領導及時匯報工作進展情況,溝通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點,實現與領導的有效溝通,及時推進項目進行。
2.項目完成不只以完成任務為目標,注重增加項目的研究深度和廣度
在《皋蘭縣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過程中增加了對未利用地示范區的研究內容,雖然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也使得規劃成果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新。完善的規劃思路和豐富的規劃內容也得到了甲方和專家、領導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