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語言康復護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康復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言康復護理

    第1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腦卒中;失語;康復訓練

    腦卒中致殘病人出現失語癥的比率高達20%~30%[1]。失語癥病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聽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閱讀、計算、寫字能力下降。因此,嚴重影響與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來,筆者對經頭顱CT、核磁掃描證實為腦卒中后致言語障礙的病人,進行了語言訓練,病人語言功能康復明顯。現將訓練方法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68歲。其中腦出血26例,腦梗死46例,均經CT或MRI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語流利,閱讀、書寫能力正常。按失語癥分類診斷為運動性失語38例,感覺性失語23例,完全性失語11例。失語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檢查。言語障礙的評估標準:0度,不能用言語進行實際的思想交流或言語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說極少量詞匯及短語;Ⅱ度,能說單詞或短句,對日常用語可理解,表達中存在語法上錯誤;Ⅲ度,對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經歷能較快地領悟或表達,對不熟悉的事物或經歷則表達困難;Ⅳ度,多數情況下無言語障礙,但有時有理解障礙,言語欠流暢;Ⅴ度,言語障礙極輕,不易被他人察覺,僅病人自己有所體會[2]。根據評估標準,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筆者把經康復護理后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評估標準提高Ⅰ度者為好轉。

    1.2方法

    1.2.1運動性失語的康復訓練運動性失語以語音訓練為主。先做好心理行為干預,運動性失語病人最初多表現為抑郁、煩躁、易怒等,此時護士應給予耐心開導,并與家屬一起制定訓練計劃。(1)發音訓練:先要進行舌肌、面肌、軟腭和聲帶運動的訓練,以使語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復。(2)詞、句單音訓練:發音訓練1周后逐步訓練病人說出單詞-詞組-短句。從簡單的單詞開始,逐漸加大難度。0~Ⅰ度病人以單詞訓練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詞組、短句為主。(3)閱讀訓練:將適合病人發音的生活用語錄制成磁帶,讓病人跟讀,反復進行語言刺激。

    1.2.2感覺性失語的康復訓練感覺性失語以提高理解能力訓練為主。(1)聽覺訓練:護士與病人采取一對一的形式,通過病人以往所熟悉的聲音,如平常最喜歡的音樂等,刺激病人的聽覺,強化應答能力,刺激思維,增加語言的理解力。(2)手勢訓練:通過病人較熟悉的手勢激發其理解能力。如梳頭,護士做梳頭動作,讓病人模仿、重復。(3)實物刺激:讓病人說出所看到的實物的名字,護士可適當提醒,反復練習。(4)圖片刺激:護士用圖片邊讀邊示意,并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鍛煉病人對問題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語的康復訓練完全性失語康復訓練時不應該過于著急,一般選用適當的難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緒常不穩定,連續生硬的語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療。可請病人盡可能多地進行自我介紹,家庭成員介紹和自己的病史述說等,訓練病人的表達能力,同時指導病人家屬配合訓練,可以互相促進效果。康復訓練應因人而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2結果

    本組病人采用BDAE檢查法評價效果。在總共38例運動性失語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經過3~4周時間訓練,掌握一般的詞組、短句即能接受跟讀或閱讀短文的訓練。有31例由Ⅰ度恢復到Ⅲ度,屬明顯好轉,另有7例語言能力提高1度,總有效率達到100%。經康復鍛煉后,感覺性失語的23例病人經6周訓練有6例病人的恢復不穩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較為明顯,由Ⅰ度恢復到了Ⅲ度,不但對常用的語句能夠理解,對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較快地表達,對于感覺性失語,康復療效也滿意,總有效率達到100%。但完全性失語的病人,經過語言康復治療7周后,效果均沒有運動性失語和感覺性失語恢復得好,有7例由0度恢復到Ⅲ度,仍有4例經康復后并無明顯改善。見表1。

    表1腦卒中康復鍛煉效果(略)

    3討論

    病人一旦確診為失語,應立即進行語言訓練,可加快代償活動,幫助病人盡早恢復語言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護理人員要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科學地評估失語的類型和程度,根據其類型和程度采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充分調動病人語言訓練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進行語言訓練,大多數病人是可以恢復語言功能的。為取得好的訓練效果,在訓練過程中要教會家屬語言訓練的方法,使家屬能夠主動協助醫護人員對病人實施康復訓練。實踐證明,家屬的支持幫助是病人語言功能恢復的重要保證。

    良好的心理準備是語言康復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障。運動性失語病人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不能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現煩躁、易怒、情緒抑郁。而語言康復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因此,幫助病人建立和鞏固語言康復的信心和決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語癥較難治愈,對于此類病人來說進行系統的、頻繁的語言康復治療才能得出最好的療效。而對于運動性失語癥和感覺性失語癥病人來說進行系統的、頻繁的語言康復訓練是肯定有效的,通過詞匯的反復再現和再積累使病人重新能夠與他人交流,使之回歸社會、回歸家庭、降低致殘率。病人家屬的積極配合可使病人達到語言恢復最好程度的必要條件。要根據病人不同時期的進步和表現改變訓練計劃,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并根據病人的職業和興趣愛好,及時調整訓練內容,使病人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進行語言訓練,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發揮殘存功能,才能使失語癥病人語言能力的康復達到最佳水平。

    【參考文獻】

    第2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膠質母細胞瘤;運動功能;語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1(b)-0135-04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movement function and language function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YANG Ying1 JIN Mila1 HAN Sheng2

    1.Operating Room,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movement function and language function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80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treated in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One month after nursing, the postoperative movement functi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movement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Fugl-Meye rating scale and Barthel index. Results There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the Fugl-Meye rating scale and Barthel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P > 0.05). The Fugl-Meye rating scale and Barthel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and the Fugl-Meye rating scale and Barthel index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roup, with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re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the languag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P > 0.05).The languag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and the language fun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There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the life quality scale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P > 0.05).The life quality scale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remarkabl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Applying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the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ovement function and language fun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Glioblastoma; Movement function; Language function

    據調查資料顯示,膠質母細胞瘤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占全部顱內原發性腫瘤中的45%~55%,以20~50歲作為發病的高峰期,易導致患者死亡;目前在治療時將手術作為首選,術后配合常規放化療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2]。但有研究報道指出,膠質母細胞瘤在顱內呈現出浸潤性生長,通常與周圍正常組織無明顯的分界線,在實施手術治療時可能對血管及神經造成一定的損傷,對患者的運動及語言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3-4]。因此,在術后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至關重要。現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納入及排除標準:符合2007年由WHO制訂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標準[5],術后具有清楚意識,哥斯拉昏迷評分(GCS)≥15分,能夠正常溝通與交流;排除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意識障礙者、精神類疾病者、過敏性疾病者、肝腎功能障礙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6~55歲,平均年齡(46.3±2.5)歲;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g27~52歲,平均年齡(48.2±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均已簽署關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術后用藥指導、觀察并記錄各項生理指標、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個體情況評價。護理人員在手術結束后1周內對患者的個體病情給予分析與評價,包括患者年齡、發病時間、手術切除瘤體情況、家庭背景等,并將制訂的早期康復護理對策介紹給患者及其家屬,加強患者語言功能以及運動功能的康復訓練,并做適當調整。②語言功能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口腔操(鼓腮、彈舌、叩齒等動作,每個動作5~10次)、發音訓練(連續復述單詞,當患者能夠準確發音后,可將3個音節連接在一起發音,每日重復訓練5~10次,直到可以流利發音為止)、口語訓練(訓練重點放為日常生活用語,例如你好、再見、吃飯等,練習時從簡單的詞語開始,后逐漸過渡到復雜的語句)、識別訓練(使用圖片、實物、書籍及報紙等方法強化患者的識別能力,并要求患者將所識別的字詞大聲閱讀,每日進行30 min)等。③運動功能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首先在病床上進行適當的上肢運動,隨著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與家屬共同幫助患者進行下床、坐下、站立等動作,給予站起與坐下訓練、站位平衡訓練以及日常行走訓練等,并在進行運動功能干預期間對患者的肢體給予適當的按摩、被動運動、翻身訓練以及橋式訓練等,每日1次,每次30 min。兩組患者均連續護理1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連續護理1個月后的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生活質量。

    運動功能采用運動功能狀態積分(Fugl-Meye)量表評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評價:①Fugl-Meye量表檢查項目包括無支撐座位、健側伸展防護反應、患側伸展防護、支持站立、無支持站立、健側單足站立及患側單足站立,得分越高說明運動功能越好[6]。②Barthel指數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小便、上廁所等項目,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強[7]。③語言功能采用我院自制的語言功能評價量表評價:將語量50~100字/min,說話略費力,可復述長句評為輕度語言功能障礙;將語量小于50字/min,僅可復述某些單詞及短句,但不能復述長句評為中度語言功能障礙;將僅能夠復述部分的字、詞語評為重度語言功能障礙。④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GQOL-74)評價,量表中包括角色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8]。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Fugl-Meye量表評分及Barthel指數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前相比,Fugl-Meye量表評分及Barthel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與護理前相比,兩組患者護理后Fugl-Meye量表評分及Barthel指數較高,其中觀察組護理后升高更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語言功能比較

    兩組護理前語言功能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與護理前相比,兩組患者護理后語言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護理后改善更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與護理前相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量表評分較高,其中觀察組護理后升高更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膠質母細胞瘤作為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顱內原發性腫瘤,大量臨床資料顯示該病的局部復發率以及病死率均較高,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病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一般情況下,膠質母細胞瘤的中位生存期通常在1年左右,即使部分仍處于早期發病的患者,也無法獲得理想的遠期生存率[9-10]。有研究報道指出,對于手術治療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在術后給予積極有效的護理對策至關重要,原因是部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在術后多因疾病本身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同時還可能因手術過程中侵入性操作對患者的語言功能及運動功能造成影響,降低了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11-12]。已有臨床研究資料顯示,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在實施手術切除時不僅需盡量將腫瘤部位切除,避免因腫瘤殘留而引起復發,同時也應注意保護腫瘤周圍部位及組織,尤其是額下回的后部等重要部位,且在術后需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以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13-14]。

    在本次研究中所應用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將“早期”作為重要的護理時間點,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將語言及運動功能的恢復作為重點,其中語言功能的恢復從口腔操、發音訓練、口語訓練、識別訓練等多種途徑進行,而運動功能則是從上下肢功能訓練、不同訓練等方面完成,更加全面細致,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后與護理前相比Fugl-Meye量表評分及Barthel指數較高,觀察組升高更加顯著,兩組護理后與護理前相比語言功能均有所改善,觀察組改善更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相比于常規護理將患者術后的運動功能及語言功能作為護理的重點,通過給予全面精細的護理方法,從而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語言及運動功能,且易于被患者接受,與劉燕舞等[17]研究報道基本一致。對比生活質量時可見,兩組護理后與護理前相比生活質量量表評分較高,觀察組升高更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努力的條件下,最大程度的促進維持并恢復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術后生活質量[18-20]。

    綜上所述,對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提高\動功能及語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由于本次研究樣本量有限,且僅對近期患者的語言及運動功能進行評價,未能進行長期隨訪,可通過進一步研究不斷完善護理服務,以促進提高患者的術后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燁,劉耀華.舒適護理在顯微手術治療額葉膠質瘤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7):123-124.

    [2] 朱凌云,黃慧,湯麗萍.熒光導航下腦膠質瘤切除術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7):618-619.

    [3] 王娟,趙瑞霞,云海麗.額葉膠質瘤顯微手術圍術期護理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2015,18(16):34-35.

    [4] 張運香.額葉膠質瘤顯微手術8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4):234-235.

    [5] 劉勇,路名芝,范思斯.簡介2007年中樞神經系統腫瘤WHO分類(第四版)[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8,26(6):649-650.

    [6] 畢勝,紀樹榮,顧越,等.運動功能狀態量表效度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2):114-116.

    [7] 李奎成,唐丹,劉曉艷,等.國內Barthel指數和改良Barthel指數應用的回顧性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8):123-124.

    [8] 劉婷婕,陳坤.生活質量量表在生活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6,10(26):113-116.

    [9] 陶曉薇,毛其芬.槲皮素對人膠質母細胞瘤T98G凋亡及HSP27蛋白表達的干預作用[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5):436-437.

    [10] 占加元.惡性腦膠質瘤綜合治療時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6):123-124.

    [11] 任琳,任學芳,郎黎薇,等.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膠質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6):123-124.

    [12] 樊慶榮,王恩任,張列,等.顯微手術治療腦膠質瘤的臨床療效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14):234-235.

    [13] 李方明,聶青,趙文銳.CHO PET功能顯像:腦膠質瘤診斷和優化放化療[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1, 10(2):154-155.

    [14] 姜洋.額葉膠質瘤術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方法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2):336-337.

    [15] 包婺安,胡福安.尼妥珠單抗治療高分級膠質瘤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3):179-180.

    [16] 于淑平.人性化服務在腦膠質瘤護理中的應用[J].西部醫學,2011,23(9):1802-1803.

    [17] 劉燕舞,黃健.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對提高膠質瘤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 19(3):141-142.

    [18] 徐世英.系統的規范化護理對腦膠質瘤手術患者臨床療效及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2):77-78.

    [19] 白紅民,王偉民,梁樹杰,等,腦功能區膠質瘤的現代手術策略[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8(5):245-248.

    第3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腦卒中;失語;康復訓練

    腦卒中致殘病人出現失語癥的比率高達20%~30%[1]。失語癥病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聽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閱讀、計算、寫字能力下降。因此,嚴重影響與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來,筆者對經頭顱CT、核磁掃描證實為腦卒中后致言語障礙的病人,進行了語言訓練,病人語言功能康復明顯。現將訓練方法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68歲。其中腦出血26例,腦梗死46例,均經CT或MRI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語流利,閱讀、書寫能力正常。按失語癥分類診斷為運動性失語38例,感覺性失語23例,完全性失語11例。失語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檢查。言語障礙的評估標準:0度,不能用言語進行實際的思想交流或言語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說極少量詞匯及短語;Ⅱ度,能說單詞或短句,對日常用語可理解,表達中存在語法上錯誤;Ⅲ度,對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經歷能較快地領悟或表達,對不熟悉的事物或經歷則表達困難;Ⅳ度,多數情況下無言語障礙,但有時有理解障礙,言語欠流暢;Ⅴ度,言語障礙極輕,不易被他人察覺,僅病人自己有所體會[2]。根據評估標準,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筆者把經康復護理后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評估標準提高Ⅰ度者為好轉。

    1.2方法

    1.2.1運動性失語的康復訓練運動性失語以語音訓練為主。先做好心理行為干預,運動性失語病人最初多表現為抑郁、煩躁、易怒等,此時護士應給予耐心開導,并與家屬一起制定訓練計劃。(1)發音訓練:先要進行舌肌、面肌、軟腭和聲帶運動的訓練,以使語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復。(2)詞、句單音訓練:發音訓練1周后逐步訓練病人說出單詞-詞組-短句。從簡單的單詞開始,逐漸加大難度。0~Ⅰ度病人以單詞訓練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詞組、短句為主。(3)閱讀訓練:將適合病人發音的生活用語錄制成磁帶,讓病人跟讀,反復進行語言刺激。

    1.2.2感覺性失語的康復訓練感覺性失語以提高理解能力訓練為主。(1)聽覺訓練:護士與病人采取一對一的形式,通過病人以往所熟悉的聲音,如平常最喜歡的音樂等,刺激病人的聽覺,強化應答能力,刺激思維,增加語言的理解力。(2)手勢訓練:通過病人較熟悉的手勢激發其理解能力。如梳頭,護士做梳頭動作,讓病人模仿、重復。(3)實物刺激:讓病人說出所看到的實物的名字,護士可適當提醒,反復練習。(4)圖片刺激:護士用圖片邊讀邊示意,并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鍛煉病人對問題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語的康復訓練完全性失語康復訓練時不應該過于著急,一般選用適當的難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緒常不穩定,連續生硬的語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療。可請病人盡可能多地進行自我介紹,家庭成員介紹和自己的病史述說等,訓練病人的表達能力,同時指導病人家屬配合訓練,可以互相促進效果。康復訓練應因人而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2結果

    本組病人采用BDAE檢查法評價效果。在總共38例運動性失語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經過3~4周時間訓練,掌握一般的詞組、短句即能接受跟讀或閱讀短文的訓練。有31例由Ⅰ度恢復到Ⅲ度,屬明顯好轉,另有7例語言能力提高1度,總有效率達到100%。經康復鍛煉后,感覺性失語的23例病人經6周訓練有6例病人的恢復不穩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較為明顯,由Ⅰ度恢復到了Ⅲ度,不但對常用的語句能夠理解,對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較快地表達,對于感覺性失語,康復療效也滿意,總有效率達到100%。但完全性失語的病人,經過語言康復治療7周后,效果均沒有運動性失語和感覺性失語恢復得好,有7例由0度恢復到Ⅲ度,仍有4例經康復后并無明顯改善。見表1。

    表1腦卒中康復鍛煉效果(略)

    3討論

    病人一旦確診為失語,應立即進行語言訓練,可加快代償活動,幫助病人盡早恢復語言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護理人員要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科學地評估失語的類型和程度,根據其類型和程度采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充分調動病人語言訓練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進行語言訓練,大多數病人是可以恢復語言功能的。為取得好的訓練效果,在訓練過程中要教會家屬語言訓練的方法,使家屬能夠主動協助醫護人員對病人實施康復訓練。實踐證明,家屬的支持幫助是病人語言功能恢復的重要保證。

    良好的心理準備是語言康復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障。運動性失語病人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不能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現煩躁、易怒、情緒抑郁。而語言康復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因此,幫助病人建立和鞏固語言康復的信心和決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語癥較難治愈,對于此類病人來說進行系統的、頻繁的語言康復治療才能得出最好的療效。而對于運動性失語癥和感覺性失語癥病人來說進行系統的、頻繁的語言康復訓練是肯定有效的,通過詞匯的反復再現和再積累使病人重新能夠與他人交流,使之回歸社會、回歸家庭、降低致殘率。病人家屬的積極配合可使病人達到語言恢復最好程度的必要條件。要根據病人不同時期的進步和表現改變訓練計劃,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并根據病人的職業和興趣愛好,及時調整訓練內容,使病人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進行語言訓練,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發揮殘存功能,才能使失語癥病人語言能力的康復達到最佳水平。

    【參考文獻】

    第4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摘要】目的:觀察對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過程中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腦梗塞患者100例,按入院時間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同時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臨床改善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為82.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早期護理干預;腦梗塞;語言康復;肢體康復;效果

    如何使腦梗塞患者快速恢復生活能力,屬于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針對腦梗塞患者,對其進行早期護理干預,以期促進其康復,詳細如下文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腦梗塞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診斷均與《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相關標準相符[1],并通過MRI、CT檢查證實。按就診時間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兩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5.3±3.2歲,平均病程59.8±12.1d。對照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齡44~77歲,平均年齡63.8±3.8歲,平均病程60.8±10.9d。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給予早期護理干預措施,詳細如下:

    1.2.1 飲食護理 合理控制患者飲食情況,使其盡量食用一些低鹽、低脂、清單的食物,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且易于消化。禁止使用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禁煙酒,少量多餐,進食時采用側臥位或正坐位。

    1.2.2 康復訓練 首先進行患肢功能位的擺放:當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肢體功能位的擺放,對其進行床上翻身的訓練,并對患肢軟組織進行按摩,每日2次;其次進行主、被動訓練,當患者生命體征顯示較為平穩,并且無神經系統癥狀體征進展的情況下,便可對患者進行創傷的主、被動運動訓練。比如進行手指合并、分開、屈伸以及肘關節的屈伸等,另外還包括梳頭、接物、漱口以及接物等;再次對患者進行站立、行走方面的訓練,半月后,在護理人員幫助下患者雙下肢垂在床邊進行坐位訓練,步行訓練。在幫扶下使患者站立,逐漸使患者在他人攙扶下或獨自站立,并開始跨步、跨門檻練習等。在訓練時若出現頭暈、頭痛等情況則立即停止。最后對患者進行語言訓練,在最開始的第一周鍛煉舌頭伸縮,鼓勵其練習發音,指導患者及其家屬重復訓練一些簡單的詞語與發音;第二周對患者進行語言訓練,以提問的方式讓其回答簡單問題,后期難度逐漸升高,訓練過程中適時給予患者鼓勵,以便增強其治療的信心[2]。

    1.2.3 心理護理 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應對其耐心開解,使其意識到不良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還可在生活方面主動對其關心體貼,使其有溫暖的感覺,消除心理緊張及陌生感[3]。

    1.2.4 并發癥的預防 保證患者床鋪清潔、干燥,沒有渣屑;預防褥瘡;每兩小時為患者翻一次身,動作輕緩,避免拖拽等。另外翻好后應將患者患肢墊好,保持其處于功能位置;對于受壓較為嚴重的皮膚,可使用當歸花紅液對其進行按摩,每日2~3次;預防泌尿系統感染:每日采用生理鹽水對留置尿管的患者進行膀胱沖洗,每日兩次,并為其進行引流袋的更換,使用碘伏棉球對其會陰、尿道口進行擦拭。對于未留置尿管的患者,采用尿壺,便盆,確保會位皮膚的干燥與清潔;肺部感染的預防:肺部感染:由于腦梗死患者存在運動障礙及多肢體感覺,對于呼吸及血液循環功能有一定的影響,較容易出現墜積性肺炎,所以應囑咐患者多飲水,用力咳嗽及深呼吸等。

    1.3 效果評價 依據中華醫學會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所制定的標準[4]。痊愈:患者功能全損評分減少的程度處于90%~100%之間,病殘的程度為0級;顯效: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所減少的程度處于45%~90%之間,病殘的程度為1-3級;有效: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所減少的程度處于18%~45%之間,病殘的程度為1~3級;無效: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無變化或增加超過18%。

    1.4 統計學分析 觀察得到的數據用SPSS 17.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

    2 結果 兩組臨床改善對比,如表1所示。

    3 討論 腦梗塞指因為出現腦供血障礙,使得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的情況,引起壞死、軟化,最終出現梗死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腦梗塞、腦血栓屬于較為常見的類型。其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癥,發生率較高,同時具有恢復速度較慢、起病急以及致殘率較高的特點。多數患者會出現后遺癥,程度不同、生活難以自理,為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也為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腦梗塞患者屬于中樞神經系統遭到破壞,并非單純的肌力喪失。大量研究均顯示,在疾病早期對其實施全面、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康復訓練,可明顯刺激患者大腦的腦梗,促進其腦功能恢復,促進患者疾病康復,降低致殘的幾率[5]。本文針對腦梗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改善患者語言、功能恢復,效果顯著,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蘇姍.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9):33-33.

    [2] 尹娟,孫華娟.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偏癱患者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2):82-83.

    [3] 吳娟.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影響的研究[J].醫藥前沿,2012,(27):48-49.

    第5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 老年; 腦卒中; 運動功能; 延續護理; 志愿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Continuation of Care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Movement Function Recovery/HU Xiao-hong, CHEN Gu-lin, LIU Xiao-m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069-071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basing on family care community continue nursing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Method: To select 100 senile cerebral apoplexy patients who were recovered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3, and randomly divide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regular family car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emented community continuation of ca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o compare the Barther index and the index of Fug1-Meyer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 Two evaluation indexes of Barther index and the index of Fug1-Meyer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Old age; Stroke; Motor function; Continuation of care; Volunteer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24

    近年來,腦卒中的死亡率已呈逐年下降趨勢,但其后遺的一系列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卻長期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1-5]。由于有限的醫療和康復資源無法滿足卒中患者的康復需求,加上居民對康復服務認知欠缺,自身康復意識淡薄,患者和家庭缺乏自我康復意識,往往錯過了最佳康復時機。根據文獻報道,我國腦卒中致殘率及復發率分別為80%和41%[6-9]。因此,有必要對居家養老的腦卒中患者開展神經康復護理干預,以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受損的功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課題由護理志愿者通過對居家養老腦卒中患者實行社區延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100例康復出院的腦卒中患者,男54例,女46例;47例腦血栓形成患者,53例腦出血患者;年齡60~82歲,平均(68.5±6.5)歲。其中左側偏癱48例,右側偏癱49例,雙側癱瘓3例。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無明顯意識障礙,100例病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Barther指數評分及Fug1-Meyer運動功能積分評分在50~84分,均為明顯運動功能障礙。將患者按出院時間的先后次序編號,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文化程度、出院時Barther指數和Fug1-Meyer運動功能積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僅要求患者出院后按出院指導堅持家庭照顧為本的運動功能康復訓練,并囑其隨診。觀察組除給予家庭護理外,實行延續護理干預,即按社區地段劃分責任組,成立志愿護理小組,建立患者健康檔案,實行每周1次的一對一綜合護理干預。

    1.2.2 運動功能康復 (1)康復程序:良姿位擺放,床上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站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語言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訓練。(2)良姿位保持:患者除進行康復治療訓練外,其余時間均應保持偏癱肢體抗痙攣的良好。取患者側臥位或者平臥位時,伸展肘關節,背屈腕關節;使肩關節屈曲約90°,一手握一毛巾卷,伸展肘關節,背屈的腕關節保持。(3)床上訓練:患者可以自行翻山進行訓練,還有自由起坐,使得患者的髖、膝、肩、踝等關節得到訓練,之后行三級平衡訓練,重點訓練重心向患側移位。(4)步行訓練:患者若側負重恢復較好,可以訓練邁步以及基本的步行訓練,使得小腿外擺拖地動作,逐漸改進患肢膝關節不屈曲,讓患者扶著周圍固定物,兩腿分開使之與肩同寬,下肢膝關節屈曲慢慢蹲下起來,之后行髖關節交替斜上頂做腳尖不離地的踏步練習。(5)日常生活能力(activies of daily living, ADL)訓練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包括進食、大小便、入廁、穿衣、洗澡、床椅轉移、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清潔、修飾10項內容。根據ADL的自護方法針對不同性質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絕大多數患者采用基本的生活護理,即“替代護理”,此法是護理人員主動進行喂飯、穿衣等,同時也要加強自我護理。即通過耐心的講解認真觀察并用鼓勵積極的話語安慰患者,讓患者的內心真正愿意參與ADL訓練。如果患者自身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會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需要采用自我護理的方法,逐漸達到自己全部護理。(6)訓練上肢康復:肩關節被動運動,包括前屈、內收、外展、內旋、外旋,一般可完成全關節活動范圍;若肩關節處弛緩期,僅能完成正常活動的50%;忌牽拉關節。經過手關節活動度的堅持訓練,可有效預防腕關節以及拇指關節的攣縮,對于拇指和手功能起到改善的作用,同時手部各關節也能大范圍的訓練。對于訓練上肢的康復采用的方法是主動輔助運動,具體操作方法是雙手十指互扣,用健側上肢帶動患肢在胸前上舉,然后屈肘,雙手返回胸前[10-11]。手指由粗大功能到精細功能,盡量使生活走向自理。(7)訓練下肢康復:①橋式運動:患者仰臥,兩手手指相交并向上舉起,同時屈膝雙腿,并且在床上逐漸撐起,臀部也主動抬起,患者的體形像“橋”。②訓練側下肢屈曲:主要訓練患者的屈髖屈膝動作,即患者仰臥位,兩手手指交叉并舉到頭上,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將一手持患足于背屈位,撐于床面,一手持患膝關節,保持髖關節內收位;患者沿床方向慢慢移動完成髖、膝關節屈曲,最后慢慢伸直下肢,如此反復進行[12]。

    1.2.3 心理支持 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易產生孤獨、焦慮、悲觀失望等情緒。護理應加強與患者家屬溝通及患者的感情交流,消除患者內心的不安情緒,要多向患者介紹一些治愈的例子,加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由于這種疾病的恢復期較長,患者容易出現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跟家屬溝通好共同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同時多用鼓勵親切的語氣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最真實的想法。部分患者對康復期望過高,急于求成,而現實需要較長的時間或事與愿違時,患者還會產生自卑或被遺棄感,常表現為不愿與人交流,更不配合治療與康復訓練。為此,要求護士多關心、體貼、親近患者,主動去了解患者病前的適應能力、性格、人格,為制定個性化心理支持計劃提供參考;在與腦卒中患者談話時,語速要慢,力求簡練、通俗、易懂;對不能回答問題時,可用點頭、搖頭回答;患者聽不懂時要耐心地指導,必要時可配合手勢或圖片以促進理解。鼓勵家屬從生活上、精神上給患者安慰和幫助,共同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溫馨的家庭休養環境。在ADL訓練中,任何微小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贊揚。

    1.3 療效評價 康復12周后采用Barther指數評分及Fug1-Meyer運動功能積分評估患者日常生活(ADL)能力和運動功能[4]。ADL能力:≤40分為完全或大部分依賴他人;41~60分為部分依賴他人;≥61分為生活自理。運動功能: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Barther指數及Fug1-Meyer運動功能積分比較見表1,觀察組患者Barther指數、Fug1-Meyer指數兩項評定指標更為理想,運動功能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Barther指數及Fug1-Meyer運動功能積分比較(x±s)

    組別 Barther指數 Fug1-Meyer運動功能積分(分)

    觀察組(n=50) 74.62±3.23 96.46±7.68

    對照組(n=50) 34.35±6.66 51.11±10.25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引起生活質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運動功能障礙。由于這種疾病可能會造成肢體癱瘓,所以應當采用積極的治療才能戰勝疾病,治療該病除了傳統的治療之外,還需要患者自身的訓練以及各種運動,不僅能夠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組,而且還能促進癱瘓肢體恢復[13-18]。運動功能康復包括被動按摩,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坐、站、走和生活活動訓練。其中主動運動不僅能夠活躍各系統生理功能,而且還能有效改善神經系統的緊張度,護理人員要盡量引導患者主動運動。被動運動是在患者被動的狀態下,通過按摩仰臥位,由上到下、由近到遠、健側后患側,可讓患者做健肢帶動患肢做上舉運動,也可在無痛范圍內做前臂旋前旋后,腕關節的背屈、伸活動等,以保持患肢的關節正常活動范圍。在做各關節、各方向被動活動以及按摩時,要緩慢并且有力、有節奏的進行,一個動作需3~5 s[19-20]。

    Barthel指數,用于評價殘疾人的自理能力。Fug1-Meyer指數用于評價運動功能水平。本組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經過科學、規范,循序漸進的肢體運動功能訓練后,患者Barther指數、Fug1-Meyer指數兩項評定指標更為理想,運動功能顯著改善,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腦卒中患者致殘率及復發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心理上的支持與治療對卒中康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1]。腦血管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循序漸進的過程,患者及家屬大多數缺乏耐心,從醫行為往往不高,一方面因患者不能說話、肢體的癱瘓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造成患者內心的焦慮、不安的情緒,而且由于患者大腦皮質功能紊亂,引起患者的情緒不穩定,使患者容易出現易激動、易發怒,甚至出現怨恨、態度生硬、拒絕合作等不良情緒,出現這些情況是必造成患者不能很好的接受治療,不能很好的配合醫師及康復訓練。所以,護理人員要積極主動的與患者交流,適當的給予心理支持,使患者認識到疾病的治療不能單靠藥物,精神愉快是加速康復的重要條件。本研究要求志愿護士針對患者的心理特征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計劃,通過耐心說服,細心宣教,反復示范,有效地解決了患者在整個康復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困擾,取得了密切配合。使患者極其家屬能主動按要求實施康復計劃,并逐步達到了康復護理目標。

    總之,本組患者通過實行心理支持、運動功能訓練及全方位健康教育等綜合護理干預,逐步使老年腦卒中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或重建功能,防治了并發癥,減少了后遺癥。為此,社區延續護理有待于進一步推廣,并逐步完善其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孫會,單巖,安巧.神經內科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中護理活動現狀[J].中國實用神經病學雜志,2012,11(3):16-17.

    [2]蘭國紅,李菲,何金偉.腦卒中抑郁病人心理康復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2,4(3):54.

    [3]吳敏.腦卒中患者患肢康復的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08,8(2):48.

    [4]趙雪萍.協同護理干預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3(47):206-208.

    [5]高春華,黃曉琳.我國腦卒中患者社區康復的進展[J].中國康復,2011,12(26):475-477.

    [6]袁利云.家庭訪視護理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的干預作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2(10):97-98.

    [7]方瓊英,張秀玲.糖尿病現狀與健康教育[J].全科護理雜志,2012,14(4):46.

    [8]陳谷霖,李才平.全程優質親情護理工作模式構造與實施[J].中華護理雜志,2005,1(40):52-53.

    [9]鄭曉娟.森田療法治療心理科住院病人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2010,11(8):55-56.

    [10]杜軍麗,李武平,孫莉莉,等.健康教育對癲癇患者依從性影響的臨床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5(38):168-170.

    [11]羅少,邱翠竹,朱倩華,等.糖尿病患者遵醫情況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0):1900-1901.

    [12]林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干預及健康教育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0):170-171.

    [13]蓋冬梅,王茜茜,林瑞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區護理干預與健康教育[J].吉林醫學,2010,31(2):245-246.

    [14]鮑海燕.對糖尿病患者實施社區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7):46-47.

    [15]譚麗君.64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與社區護理[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8):163-164.

    [16]葉露芳.糖尿病患者的社區護理及健康教育干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4):71-72.

    [17]杜利利,李冰玉,石小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心得及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7):68-69.

    [18]沈琴華,高芷萍,陸曉燕,等.社區護理干預提高糖尿病患者遵醫率和血糖控制的效果[J].護理雜志,2012,29(01):29-30.

    [19]孫紅霞,程萬里,王嵐.護理干預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5):108-109.

    [20]江利芬.社區自我管理教育對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314-315.

    第6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護理干預;產后盆底;功能康復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ethods Analysis from May 2012 to July 2013 120 cases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female pelvic floor,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0 cases in each group nursing effect was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001-02

    隨著時代瞬息萬變,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情況,女性盆底功能障礙(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指的是人體的盆底出現部分缺陷、損傷,由此造成患者的功能障礙,并發一系列的疾病[1]。我國政府和全社會對此也給予高度重視,嚴重影響婦女生活質量的慢性疾病防治已被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FPFD防治就是其中之一[2-3]。為了加強產婦產后盆底功能障患者的康復效果,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本文選取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12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方案,取得了滿意的康復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12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本組全部患者符合衛生部門制定的關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的診斷標準,年齡為28~45歲,平均年齡為27.8歲,初產婦為82例,經產婦為38例。將本組12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患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平均年齡、產婦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具有均衡性。

    1.2 護理方法[4]:

    兩組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均給予產后盆底康復治療。(1)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措施。(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患者如下綜合護理干預。

    1.2.1 盆底保護的健康教育:

    成立醫院盆底保護的健康教育小組,加大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宣傳,及時組織護理人員對來醫院治療的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進行分類,根據患者的個人職業、年齡等因素,告訴患者盆底保護的一些常識,讓患者熟練掌握盆底保護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如產褥期避免感染,患者在一個月期間不可以參加劇烈的體力勞動,也不可以盆浴。

    1.2.2 盆底功能檢測:

    要求護理人員跟蹤產后達到42天的患者及時到醫院進行常規盆底功能檢測,根據患者的檢測結果,做好對應的處理措施,護理人員還要讓患者堅持婦盆底肌肉鍛煉,并且教會產婦正確掌握控制盆底肌肉方法以及陰道啞鈴的鍛練方法。

    1.2.3 產前孕婦盆底肌肉鍛煉培訓:

    根據醫院制定的孕婦操作手冊,指導孕婦每天做2-3次產前體操,每次鍛煉的時間不少于20分鐘,提高患者的骨盆韌性,腹部和陰道的彈性,每天定時做好陰道收縮運動,鍛煉盆底肌肉。

    1.3 療效評價[5]:

    根據目前盆底功能恢復療效標準,盆底肌肌力分為0-5級。(1)顯效: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經過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和護理后,患者的肌力為5級,疲勞度為0級,陰道壓力肌張力完全正常,癥狀完全消失;(2)有效: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經過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和護理后,患者的肌力為2級以上,癥狀基本消失;(3)無效: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經過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和護理后,患者的肌力和癥狀無任何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5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患者的計量數據采用х2±s來計算,組內及組間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的臨床療效相比較:

    P

    參考文獻:

    [1] 朱小玲,陳琳. 護理干預對產后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1): 1539.

    [2] 王雯,王美玉,劉小妮. 盆底重建聯合全子宮切除術治療重度子宮脫垂患者圍手術期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9): 1765-1766.

    [3] Marian Wiegersma, Chantal M.C.R. Panman, Boudewijn J. Kollen, et al.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versus watchful waiting or pessary treatment for 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PS): Design and participant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parallel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primary care[J]. Maturitas, 2014,77(2): 168-173.

    [4] Dalia M. Kamel, Ali A. Thabet, Sayed A. Tantawy, et al. Effect of abdominal versus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s in obese Egyptian women with mild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Hong Kong Physiotherapy Journal, 2013,31(1): 12-18.

    [5] 李淑玲,廖惠璇. 心理干預對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肌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護理研究[J]. 吉林醫學,2013,34(18): 3726.

    第7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 腦卒中 ; 吞咽障礙; 康復護理

    【中國分類號】 R26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483-01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病人常見的并發癥。吞咽障礙可造成營養成分攝人不足,且易出現吸人性肺炎、窒息,同時易引起患者悲觀失望的心理,致使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響腦卒中整個治療過程[1]。因此盡早實施康復介入,改善其吞咽功能,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顯得尤為重要,我科對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有計劃地進行系統有效地以吞咽飲食訓練為中心的康復護理,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均為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界心腦血管會議診斷標準[2],并經顱腦CT或MRT確診的急性腦梗死與腦出血患者。入選標準:經過篩查有卒中相關的吞咽困難,無明顯智障或感覺性失語等影響患者理解指令情況,并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康復護理組100例,男 56例,女44例,年齡為39~76歲,平均為年齡為51.4±l0.1歲;對照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齡為34~78歲,平均為年齡為51.8±9.8歲。吞咽功能評價標準參照日本洼田氏飲水試驗:讓患者按習慣飲下30ml溫水,根據飲水結果進行分級:1級:能不嗆地一次飲下30ml溫水;2級:分兩次飲下,能不嗆地飲下;3級:能一次飲下,但有嗆咳;4級:分兩次以上飲下,有嗆咳;5級:屢屢嗆咳,難以全部咽下。康復組中評價結果是5級26例,4級40例,3級20例,2級14例,對照組5級28例,4級38例,3級18例,2級16例。兩組在性別、體重、病情程度差異無顯著意義(P >0.05)。

    1.2 方法:① 兩組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護理,康復護理組入院后第一餐即進行以吞咽飲食訓練為中心的康復護理訓練。②心理護理 腦卒中發病急,致殘率高,且伴有多種障礙并存,尤其合并吞咽障礙時,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影響,易出現煩躁、易怒和抑郁情緒,甚至拒食等心理。有效的溝通與良好的護患關系、適時的健康教育和舒適的住院環境可以使患者增強自信心,配合治療。③ 吞咽功能障礙的訓練 (1)功能康復訓練:一般安排在飯前,每日三次,每次20分鐘。訓練時,先清潔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粘膜及舌。頸部活動度訓練,即做頭頸部前曲、后伸,左右旋轉,左右側頭;呼吸訓練,深吸氣-憋氣-咳出;面頰、唇等吞咽相關肌群的功能訓練,即做吸允動作,張口、閉口、鼓腮、吐氣動作;咀嚼動作,即舌運動訓練:舌向前、左、右、上、下各方面的主動運動,訓練者用紗布包住患者舌頭,各方向牽拉的被動運動,舌在口內將兩側面頰頂起,也可以在面頰稍加阻力;下頜向兩側運動,逐漸加速。唇力量訓練,包括閉唇、撅唇和嘴角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s。冷刺激,即在患者吞咽前用冰凍的棉棒沾少許水,輕輕、長時間觸碰軟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吞咽動作。(2)發音運動:發音與咽下有關,先利用單音、單字進行訓練,讓患者從“你、我、他”開始每字每次兩遍,通過張、閉口動作,聲門開閉促進口唇、肌肉運動和聲門的閉鎖功能;(3)特殊的吞咽技巧訓練:空吞咽、側方吞咽,當患者吞咽時,咽喉上提,讓患者在上時停止吞咽動作,保留5s。④ 攝食訓練 (1):可抬高床頭30~90度,頸部墊一靠枕,使頭頸輕度20度向前,這種可以到達最大的氣道保護[3];偏癱者以墊枕起,身體也可傾向健側30度,使食物由健側咽部進入食道,若患者頭部能轉向癱瘓側80度,此時健側咽部擴大[4],使食物容易進入,防止誤咽;(2)食具選擇:宜用薄而小的勺子從健側喂食,盡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3)入口量:先以3-4ml開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湯勺大小為宜,約10-20ml;(4)食物的形態:根據患者吞咽障礙程度選擇,原則是先易后難。糜爛食物最易吞咽,固體食物最難吞咽,糊狀食物不易誤吸,液狀食物易誤吸。患者如能夠咀嚼,但不能向口腔深處送進食物,可用湯勺每次少量將食物送至舌根處,讓患者吞咽,偏癱患者應向健側送食。如為中度吞咽障礙者,可將少量稠粥至健側舌后方,指導患者用舌攪拌食物,抬起舌頭,舌頂向上腭。教患者先有吞咽意識,后做吞咽動作。重度吞咽障礙者及早實施鼻飼。進食環境安靜,少說話,不能進行任何處置,避免分散注意力而引起嗆咳。患者食物應食細、軟、易消化、密度均勻、有適當粘性而不易松散、易變形為原則。煮好的粥用攪拌機攪勻,可以擴大食物范圍,同時避免了因為骨刺、大的菜丁不能吞咽的問題。喂食者要耐心,應為患者提供足夠的進食時間,進食后清潔口腔。禁食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⑤ 觀察指標 每天記錄進食后疲勞感及程度,是否存在嗆咳、誤咽及程度,每次進食所需時間,進食后口腔殘留食物的數量,每次進食食量及種類,需幫助程度等。⑥療效評定 根據吞咽功能恢復狀況及日本洼田飲水試驗等對吞咽功能訓練療效進行評價。顯效:吞咽障礙癥狀基本消失飲水試驗提高1~2級,營養狀況良好,無并發癥;有效:吞咽障礙癥狀明顯改變,飲水試驗提高1級,營養狀況好;無效:吞咽障礙癥狀改善不明顯或無變化,飲水試驗無變化或在3級以上。⑦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2.0統計軟件,檢驗水準a=0.05,以P

    2. 結果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治療14 d后康復組、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8%、62%,其總有效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獨立危險因素[5],其發生率可高達30-65%[6]。正常吞咽分為口腔、咽、食道三個時相。食物入(口腔相)時,需要舌上舉,使食物沿著硬腭從舌尖被推至舌根,抵達誘發咽反射的部位,隨之發生吞咽動作。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越早越好,此時患者還沒忘記自己的咽下習慣,咽下肌群還未發生廢用性萎縮,及早進行發音,舌及咽下肌群的的鍛煉,細致耐心地教會患者正確的吞咽方法,不但能有效的防止誤咽,而且對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大有益處。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康復干預是最大限度降低殘疾的方法,同樣對于吞咽障礙進行早期康復鍛煉亦能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我們的臨床實踐也證明了這點。

    參考文獻

    [1] 賈海燕,肖愛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評估和治療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1):12―15.

    [2] 中華神經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79―380.[3] 張連菊.腦卒中患者攝食-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J].2007,22(20):1911-1913

    [4] 朱小玲,何紅.循證護理在腦卒中吞咽障礙康復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09,26(11A):15-16

    第8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遷延、反復。雖然患者對醫務人員的健康指導需求越來越迫切,醫務人員也千方百計采取各種措施來滿足患者的需求[1,2],但實際上患者遵醫行為并不容樂觀。有調查發現,乙型肝炎患者具有完全遵醫行為的只有40.20%[3]。為了提高患者遵醫行為,維持病情穩定,促進疾病康復,我們對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及出院后患者的醫囑依從性進行護理干預,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參考2000年西安會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2004年10月~2007年10月確診為慢性乙型肝炎的住院患者(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或重疊其他類型肝炎者除外)共253例,按住院日期分組,單日為治療組132例,雙日為對照組121例。治療組男118例,女14例,年齡(35.18±12.44)歲;輕度24例,中度82例,重度26例;自費54例,社保78例。對照組男109 例,女12例,年齡(35.42±10.84)歲;輕度21例,中度77例,重度23例; 自費49例,社保72例。經檢驗兩組間性別、年齡、病情及費用支付情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組護理干預方法:治療組由護師或以上的護士負責進行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了行為干預:(1)住院期間,根據患者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計劃,有針對性地實施、講解遵從醫囑的重要性,每天檢查醫囑執行情況,包括用藥的及時性和正確性,不用自備的藥物,飲食合理,生活習慣良好,保持心情開朗。(2)出院患者每人發一張溫馨卡,包括個性化的出院指導,醫生、護士聯系電話,復診時間;一份健康宣教手冊。沒有復診者,及時電話通知,并按醫囑約定下一次復診的時間。(3)做好家屬的工作,由其幫助監督患者醫囑的執行。(4)半年內,每月1次電話聯系或家訪, 檢查醫囑執行情況,肝功能復查結果,一旦發現異常及時與醫生聯系。需要住院的,建議其住院治療。

    1.2.2 對照組護理干預方法:按內科護理中病毒性肝炎的護理常規和保健指導方法制定健康處方和出院指導[4],出院后半年做1次評估。

    1.2.3 評估指標:目前對于慢性乙肝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研究比較分散,缺乏對慢性乙肝患者依從性的綜合評價,也缺乏對依從性影響因素的全面分析。因此我們用自行設計的依從性調查表,內容包括口服片劑、注射針劑、不自備藥、飲食調理、作息安排、情緒調理、家屬監督、不良行為糾正等八項,每項分依從、不依從二項。復查肝功能,谷丙轉氨酶(ALT)連續3次正常為好轉出院。出院后復查ALT升高,在100 u/l以上,需要再次住院治療者為復發。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兩組間住院時間用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U檢驗,兩組患者依從性和半年內復發率比較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醫囑依從性比較見表1。

    從表1可見,除飲食調理和作息安排外,其余各項的依從性均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住院(33.62±16.85)d, 對照組住院(31.27±16.71)d,兩組住院時間比較,u=1.21,P>0.05,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兩組出院后半年內復發率比較,見表2。

    3 討論

    3.1 護理干預對慢性乙肝患者依從性的影響:患者的依從性屬于社會醫學問題, 通常被醫生所忽略[5]。提高患者的醫囑依從性是提高療效的關鍵,如果患者不依從醫囑,再好的藥物也難以湊效。調查顯示:患者對飲食調理比較重視,如忌吃發物,像螃蟹、糯米等,避免辛辣刺激的食品,家屬也會時常監督,所以干預的效果不顯著。而其他各項,治療組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其中對注射針劑的依從性比對口服藥的依從性更好,主要表現在不濫用針劑;干預前后差異最顯著的是不自備藥品和不良行為的糾正,主要表現在干預前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受外界大量廣告的誤導,用藥方面急病亂投醫,總是想方設法尋找單方、偏方,以致疾病沒治好,而因此帶來的不良反應卻明顯表露出來。Iihara等[6]在對慢性肝病患者自行調整藥物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中指出,藥物的數量、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及藥物治療效果以及對病情的認識水平、對藥物不良作用的擔憂、患者與醫生的關系都影響著患者的自行調整藥物行為。調查顯示,雖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不顯著,但依從性好的觀察組出院后復發例數比對照組要低(P<0.05)。

    3.2 護士對提高患者醫囑依從性的作用:慢性乙肝好發于青壯年,具有一定的傳染性,由于社會對慢性乙肝患者的歧視,導致患者求愈心切亂投醫,聽信單方、偏方,得不到正確調養的指導;或隱瞞病情,照樣參加體力活動等,不能正規依從醫囑。近年來,護士在患者健康教育中逐漸處于主導地位[7]。護士要重視肝炎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健康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肝炎患者的心理支持需要程度高于軀體舒適,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因疾病的可傳染、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在對他們進行健康教育時要注意心理護理,可根據患者的年齡、性格等具體情況進行評估,有的放矢地進行健康教育,教會其恰當地運用防衛機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樂觀情緒,使其行為向著有利于健康的方向發展。健康教育的內容應與患者學習能力相一致,并建立在患者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根據患者住院時間、疾病的分型、輕重程度,因人而異地進行教育。對于性格開朗的患者,多講疾病知識;對于那些對疾病不在乎的患者,重點講解疾病的危害性及預防的重要性;對于抑郁內向的患者,語言要適度,避免過度刺激。健康教育形式應結合患者文化層次、共同需求及個體需求不同的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教育。對文化層次高的患者可采取書面材料、征求意見的方式;對閱讀能力差的患者應進行一對一講解和指導形式。應該充分利用護士工作性質的特殊性,讓護士成為改善慢性乙肝患者依從性的強大力量。通過調查發現,經過護理干預的患者,其醫囑依從性有了明顯的改善,患者逐步認識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重要性,認識到改變不良行為可阻止病情發展、改善預后,掌握了有關疾病的預防知識,學會了采用科學方法來減輕自身的不適,緩解病情,從而提高了生活能力和質量。

    3.3 發揮社區護理在患者康復中的作用:目前慢性乙肝尚未有特效的治療方法, 病情又容易遷延、反復,在我國醫療資源和經濟條件并不富裕的情況下,發揮社區護理的作用,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因為在調查中筆者體會到,由于我國目前醫院體制的限制,從事醫院工作的醫務人員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和財力投入到社區護理工作中。隨著社區醫療的逐步完善,今后就如何建立醫院與社區醫院的網絡系統,實行醫院與社區醫院的雙向轉診,充分發揮綜合醫院護士在社區護理中的作用,即向社區提供經驗豐富的專科護士,提高社區護理質量,為社區護士的培養提供師資隊伍和培訓基地等[8],值得大家共同探討,以便加強患者和家屬與醫院及社區醫院的溝通和聯系,方便患者咨詢和予以幫助。

    參考文獻:

    [1] 施 雁,毛雅芬,薛 瑩,等.慢性乙型肝炎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7):67.

    [2] 劉國華,熊 美,葉寶霞.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自我護理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03,17(11):1315.

    [3] 楊運娟,黃 彤,陳文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遵醫行為的調查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4,6(3):5.

    [4]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48.

    [5] 姒健敏.重視患者對醫囑的依從性[J].中華內科雜志,2004,40(8):507.

    [6] Iihara N , Miki K .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 he self- regula-tion of medication and const ruction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patient s wit h chronic hepatic diseases [J]. Yaku2gaku Zasshi, 2000,120 (7) :644.

    [7] 黃津芳,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學[M].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57.

    第9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

    關鍵詞:乳腺癌 功能鍛煉 綜述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075-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20-59歲女性最常見的癌癥死因[1]。臨床上多采用以根治性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2],但手術的創傷往往破壞了患側上肢正常的血液和淋巴循環,不少患者在術后出現肩部僵硬,上肢功能障礙,如何有效地指導術后患者進行上肢功能鍛煉,成為醫護人員和患者共同關心的問題。現結合臨床工作及相關文獻將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 術后患肢功能鍛煉的意義

    1.1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以防止上肢功能障礙。在進行乳腺癌根治術時,與肩關節、肩胛骨運動相關的肌肉以及供其營養的血管、神經被暴露、切斷或切除,使其受到一些破壞性的侵襲。由此造成術后患側肩關節功能障礙,上肢淋巴浮腫等并發癥[3]。有調查結果表明,在全部的80例患者中有68例非常關注術后如何鍛煉患肢恢復功能和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她們更渴望及時得到正確的鍛煉方法[4]。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患者患肢抬舉和外展功能可能得到較好的恢復[5]。

    1.2 功能鍛煉可以減少淋巴水腫的發生。而早期系統鍛煉避免了攣縮的疤痕壓迫腋靜脈,使腋靜脈回流受阻減輕。同時患肢的活動也促進了血液循環,增加了淋巴回流,從而減少了水腫的發生或促進水腫減輕[6]。護士應向患者說明功能鍛煉的原理,方法,意義,按需要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預防術后功能障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7]。

    2 上肢功能鍛煉的時間和方法

    2.1 上肢功能鍛煉時間。

    2.1.1 傳統觀點認為乳腺癌術后2天內,患肢應制動,以免影響切口皮瓣貼附,引起皮瓣下出血,積液[8]。陽世偉等認為術后24小時開始第一階段康復訓練。而梁志翔等[9]等認為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鍛煉期選擇在術后12小時開始。

    2.1.2 近期大量的護理臨床研究[9-12]表明,術后早期(1周內)只要不做肩關節外展活動,前屈后伸幅度不要過大,不用患肢支撐起床,術后1-3天可行手,碗,肘的屈伸及旋轉運動。

    2.1.3 劉慶芬等[13]認為乳腺癌根治術后第7天開始進行患側上肢功能鍛煉對患側上肢功能恢復無影響。

    2.1.4 對于肩關節開始鍛煉時間,張忠玲,屈清榮[14]等認為推遲肩關節活動時間,可使術后皮下積液發生率和引流量明顯減少,而對肩關節的功能沒有顯著影響,而范青風等[15]認為,肩關節的鍛煉時間以術后30天為宜,有利于手術創面愈合。因此,肩關節術后最合理開始運動的時間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2.2 患側上肢功能鍛煉的方法[16]。

    2.2.1 第一階段。術后24h開始指導患者做伸指,握拳運動,以活動腕關節,4次/d,10下/次。

    2.2.2 第二階段。術后2-3d做前臂伸屈運動,坐位練習屈肘屈腕,4次/d,10下/次。并在餐飲時自己端碗杯,自己刷牙,洗臉,患側腋下避免張開,用三角巾保護。睡覺時,患側上肢下墊小枕,避免腕部下垂。

    2.2.3 第三階段。術后4-5d練習患側上肢摸同側耳廓,對側肩,運動時腋窩不要張開,腕部不要抬高,因此時皮瓣與胸壁貼合尚未牢固,過度運動患肢可發生皮下積液。

    2.2.4 第四階段。術后5-7d患側上肢慢慢伸直,內收,屈肩關節,抬高90°,不能外旋,外展。

    2.2.5 第五階段。術后7-10d練習手指爬墻運動,沿墻壁指尖向上伸,以術前記錄高度為目標,每天做好記錄。以上運動均應在術后至拆除縫線前。

    2.2.6 第六階段。在全部拆除縫線后做以下運動:壓臂運動、擺臂運動、扇動臂膀運動、吊繩運動、梳頭運動。每項每天各做10次,并持續進行1-5項運動。

    3 患側上肢功能鍛煉的注意事項

    3.1 鍛煉應循序漸進。在做乳癌術后患肢功能鍛煉時,鍛煉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勞為宜,過度的鍛煉會影響切口的愈合。

    3.2 與按摩相結合。手法按摩能促進代償機制的良性循環,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增加靜脈側支循環建立,促進淋巴和組織間液回流,減輕患肢僵硬和疼痛,同時按摩對神經系統有鎮靜或刺激作用,有利于皮膚愈合,減少疤痕增生,有利于肌肉,神經功能恢復[17]。

    3.3 與有氧運動結合。局部功能鍛煉并結合有氧運動,可通過提高心肺功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提高酶的活性,使肌纖維增粗,從而有利于保持和改善上肢的運動功能,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到恢復和改善。

    3.4 堅持鍛煉時間不應少于半年。皮瓣與胸壁的貼附及皮膚傷口在愈合過程中,均有肉芽組織增生和瘢痕的形成,但隨著鍛煉,在應力作用下,瘢痕組織不斷塑型改建,這一過程大約在術后半年內基本完成。因此,術后半年,特別是前3個月,堅持患肢的功能鍛煉是非常重要的[18]。

    目前的患側上肢功能鍛煉方法較多,可根據手術方式,患者的理解能力,文化程度等給予循序漸進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Jemal A, Siegel R,Xu J ,er al.Cancer statistics,2010[J].CA Cancer J Clin,2010,60(5):277-300

    [2] 孫強.乳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中手術治療的核心作用[J],中華乳腺病雜志,2012,2(6):6

    [3] 王秀娟,崔文嫻.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的早期康復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01):18

    [4] 林松森,楊冬花,段林生.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的問卷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12,6(10):1457

    [5] 楊思鳳,李鳳英,鞠青.乳腺癌患者術后系統功能鍛煉效果觀察[J].河北醫學,2004,10(1):66

    [6] 畢旭東,白光.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肢體的功能鍛煉[J].中華醫學叢刊,2003,3(4):23

    [7] 王鳳玲,馬雙蓮,乳腺癌術后上肢功能鍛煉的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9,02(5):6

    [8] 徐忠法,劉奇,主編.現代乳腺腫瘤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67-604

    [9] 黃利群.護理干預在乳腺癌術后功能鍛煉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25)

    [10] 王梅.早期康復鍛煉對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02)

    [11] 龐永慧,茅傳蘭.乳腺癌患者術后上肢功能鍛煉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05)

    [12] 崔文嫻.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的早期康復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3,16(1):94

    [13] 劉慶芬,吳燕.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鍛煉的時機選擇[J].護理研究,2006,20(28):2570

    [14] 張忠玲,屈清榮.早期患肢功能鍛煉對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01)

    [15] 范青風,楊淑萍.乳腺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與康復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1(33)

    [16] 徐豐菊.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方法及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成人777777|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 |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国产成人cao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成人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成人禁在线观看|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成人一a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禁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欧美成人xxx|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91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