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手腕康復訓練最佳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們在康復科的門診工作中經常見到這樣的患者:因為肘關節周圍骨折,需要將上肢固定一段時間,大概4~6周左右拆除固定后,患者突然發現不僅受傷的手肘不能動了,連肩膀也不能動了,前臂不能靈活轉動,手腕、手指也活動不自如了,有的患者甚至連握拳都困難。這正是由于堅信“傷筋動骨一百天”導致的后果。患者以為一百天后手臂會自然好轉,卻發現事與愿違,關節的活動明顯受限。患者出現關節活動障礙后再到骨科復診,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自行鍛煉,只有少部分患者會來康復科就診,遺憾的是,此時已經錯過了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機。
“動”還是“不動”
“動”與“不動”是骨折治療的一個矛盾所在。
不動 骨折早期需要適當固定。由于骨折破壞了骨的連續性,影響了骨的受力,因此骨科醫生通常會將患者的肢體固定一段時間,以促使骨折部位愈合。依據骨折部位和嚴重程度不同,固定的時間也因人而異,一般為4~6周。
動 骨折后盡早活動也同樣重要。由于骨折及后續的手術治療必然伴隨一定的軟組織損傷,肢體長時間固定不動,周圍的肌腱、韌帶、筋膜等軟組織會形成粘連,肌肉因為廢用而萎縮,影響關節的正常活動。為了盡量減少固定給關節帶來的影響,在骨折穩定的情況下,需要盡早開始肢體活動,避免粘連的形成。但由于部分醫生缺少專業的康復知識,不能對患者進行適宜的康復指導,只能告訴患者回家自行鍛煉。部分患者由于鍛煉不得要領,影響了功能的恢復;甚至有的患者因鍛煉不當導致了骨折斷端的移位,影響了骨折的正常愈合。
何時“動起來”
【關鍵詞】 關節炎;活動范圍;關節;康復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組織慢性炎癥性疾病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屬中醫“痹證”范疇。隨病情發展,關節周圍肌肉可萎縮,關節間隙變窄,甚至骨性融合,而使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畸形,造成不同程度殘疾,是嚴重影響勞動力、生活質量和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1]。至今尚無根本治療方法,rheumatoid arthritis治療的目的在于減輕疼痛、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發展,阻止發生不可逆的骨改;盡可能地保護關節、肌肉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此,本科在藥物治療rheumatoid arthritis的同時,開展了康復治療(包括熱敷、按摩、關節體操訓練),以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強直,保持rheumatoid arthritis患者關節功能的最佳狀態,臨床研究證明,確實收到了良好的康復效果,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我科共收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97例,其中女73例,男24例,分為實驗組52例,對照組45例,年齡在19~67歲之間,平均年齡35歲,病程最長28年,最短1月余。住院日數10 d~1個月,平均住院日數18.5 d。
1.2 方法 rheumatoid arthritis的康復療法的實施要因人而異,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患者的功能障礙和體質情況,采用針對性指導。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較重時,指導患者保持關節功能位,早、晚用溫水泡手、腳,囑患者臥床休息,不作按摩及關節體操。待患者癥狀減輕,進入緩解期再開始下一步的康復治療計劃。通過觀察患者經康復訓練后及未經康復治療、只在藥物治療下的晨僵時間改善及關節活動范圍的比較,來判定康復治療的效果。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的4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的52例作為實驗組。將治療前晨僵時間及關節活動所能達到的最大范圍(度數)作好記錄,計算出前后的差值,作為改善的時間和活動度。
1.2.1 熱敷按摩 每天晨起、睡前用溫水泡手腳20 min左右。每天按摩關節周圍肌肉及韌帶,2次/d,早、晚各1次。
1.2.2 指導ROM體操 Rheumatoid arthritisnge 0-1Motion,意為“運動范圍”、“運動度”,ROM體操即增大關節運動范圍的體操,簡稱“關節體操”。它的目的是力爭對ROM受限的關節維持和改善其關節運動度,使能達到進行日常生活活動所需要的最低的要求。指導患者做關節體操,2次/d,每次10~15 min,要注意控制運動強度,運動不應引起患肢關節疼痛,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原則,每個關節活動次數及活動范圍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動作要柔和、緩慢。同時,要給予患者很好的心理支持,讓其充滿信心,使其積極配合,堅持訓練。
1.2.3 關節體操的具體訓練方法2 ①指關節:雙手指握拳與手指平伸交替進行。為增加關節活動范圍,可讓患者將雙手放在一平面上(如床頭桌面),松拳時盡量使兩手貼面;②腕關節:兩手合拳,反復交替用力向一側屈伸;單手手腕作旋轉動作;③肘關節:手掌向上,兩臂向前平舉,迅速握拳及屈曲肘部,努力使拳達肩,再迅速伸和伸肘,然后兩臂向兩側平舉,握拳和屈肘運動如前;④肩關節:一臂由前方從頸旁伸向背部,手指觸背,同時另一臂從側方(腋下)伸向背部,手指觸背,盡量使兩手手指在背部接觸;⑤踝關節:坐位,踝關節分別作屈伸及兩側旋轉運動;⑥膝、髖關節:下蹲運動與向前抬運動。
1.3 評估指標
表1
患者康復評估指標
分值晨僵改善(min) 關節活動度改善
0分 晨僵改善
1分 30 min≤ 晨僵改善
2分 60 min≤晨僵改善
3分 晨僵改善≥90 min關節活動度改善≥15°
2 結果
統計學分析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后改善情況(x±s,min)
組別實驗組 對照組P值
關節晨僵(min)1.9804± 1.06751.4884±0.9605
關節活動度范圍 1.6279±0.8735 0.9302±0.7036
經t檢驗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關節活動范圍有非常顯著差異,P
表3
治療前及治療后關節晨僵情況(x±s,min)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
實驗組3.0490±1.03561.7627±0.6966
對照組3.0791±0.83992.2163±0.6665
P值>0.05
經t檢驗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前關節晨僵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關節晨僵時間有非常顯著差異,P
臨床判定:臨床觀察顯示無效6例、有效24例、顯效22例。
3 討論
經臨床研究證明,在藥物治療rheumatoid arthritis的同時增加康復治療,可以明顯減少晨僵時間,維持和改善受患關節活動度。因為每天在溫水泡手、腳,并按摩關節周圍肌肉及韌帶,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使關節周圍肌肉及韌帶得以放松,有利于活動,提高關節活動范圍,有助于減輕疼痛;關節體操能夠增加和維持關節的活動范圍。中醫理論認為rheumatoid arthritis是風、寒、濕三邪所致,患者表現疼痛,活動障礙,本研究通過熱敷、按摩、關節體操的護理程序,達到舒筋活絡,除濕去邪的作用,維持和增加了關節的活動度,增強了患者的體質,提高肌肉耐力,減少疼痛程度,改善了睡眠和情緒,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大大縮短了病程,既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費用,同時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參 考 文 獻
湖南省人民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湖南長沙 410005
[摘要] 目的 觀察乳腺癌患者手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操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將該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經過乳腺癌手術的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治療組患者手術后進行鍛煉制定的鍛煉操,而對照組患者還是利用傳統的康復手段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治療組患者的患肢的上舉、外展、旋前和旋后的功能達到手術前的分別為28、26、25、25,而對照組僅僅為10、8、6、6,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乳腺癌手術后患者的上肢功能的恢復狀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等有很大影響,通過對患者進行系統康復指導,進行上肢功能的鍛煉,能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復率,可以臨床上進行廣泛的推廣。
關鍵詞 乳腺癌;功能鍛煉操;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b)-0085-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這女性的身體健康,在女性的惡性腫瘤中排在第2位[1]。在患者手術前可以對并病人的心理進行精細護理,將功能鍛煉操的效果進行認真的講解,使患者知道功能鍛煉操在臨床應用中的重要意義。在手術后,可以讓患者進行系統性的鍛煉,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2]。該研究將該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進行過乳腺癌手術的患者60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患者手術后按照功能鍛煉操進行鍛煉,而對照組進行傳統的健康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上肢的康復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的患者均為該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并且全部進行手術治療。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為30例。治療組患者年齡為25~70歲,平均為(36.5)歲,患左側乳腺癌16例,右側乳腺癌14例,均為改良根治術。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4.6~71.5歲,平均為(35.5)歲,患左側乳腺癌13例,右側乳腺癌17例,均為改良根治術。患者的年齡、治療方式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治療組患者手術后的患肢的特點,結合臨床方式,制定合理功能鍛煉操,并制成卡片發放給患者,在手術前就對患者進行講解鍛煉的重要意義,同時由護理人員將功能鍛煉操進行演練教,使患者掌握要領,在手術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不間斷的鍛煉。鍛煉方式主要為:手術后的1~3 d內,患者肩關節制動,主要鍛煉患側肢體伸指、握拳以及屈腕的鍛煉,4~5 d時候,再加上屈肘的鍛煉,6~8 d,患者練習有患側手捫對側的耳朵和肩膀,9~11 d,進行患肢抬高的鍛煉,剛開始用健康的手托住患肢的肘部,然后慢慢抬高患肢的肘部達到肩部平齊,11~15 d,鍛煉患肢的手臂越過頭去摸對側的耳朵,同時鍛煉將雙手放在頸部,進行低頭和逐漸抬高的運動,手指進行爬墻抬高的鍛煉,提高患肢抬高的功能,患者出院后,可以以肩關節為中心,進行上肢旋轉的鍛煉,并同時進行適度的后伸和負重的練習。鍛煉每天早上晚上各一次,時間為25~30 min為最佳,患者隨著康復情況增加鍛煉的次數,但是盡量避免一次過長時間的鍛煉。對照組患者還是進行傳統的護理方式,使患者慢慢康復。然后對比兩組患者的患肢的上舉、外展、旋前和旋后的功能的康復情況。康復情況的判別標準主要是患肢的活動情況和健康手臂的活動情況進行相比。
1.3 判定標準
上舉:患者面墻站立,腳尖要緊貼墻根,患側的上肢上舉,記錄中指指尖的達到的最高點。后伸:面墻站立,腳尖貼墻,患側的上肢后伸,利用測角器測出角度。外旋:患者站立,頸部保持平衡,患側手放在枕后,慢慢觸摸對策耳朵,利用測量器測出角度。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手術后2個月的復查情況對比,治療組患者的患肢的上舉、外展、旋前和旋后的功能的恢復情況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雖然在進行鍛煉時候少量患者出現了腋下皮片張開,皮下部分積液的現象,但是在做過相應的處理治療后,都恢復了健康,功能都接近于健康手臂的水平。見表1。
3 討論
通過該實驗發現患者在乳腺癌手術后早期就進行功能鍛煉操的練習,患者的患側上肢的攻能恢復的迅速。主要是當患者的胸部傷口恢復后再進行鍛煉的時候,就會將最佳的鍛煉時機給錯過去,效果不僅不明顯,在鍛煉時候患者還必須忍受更大的痛苦。對患側的上肢進行鍛煉的好處不僅能夠使病人加速康復的時間,還能患者從被動的適應治療向主動參與治療進行轉變,使患者從心理上從病人逐漸向正常人進行轉變,可以增加患者戰勝病魔的決心,心理和生理上進行全面的康復[4]。
在對早期攻能鍛煉操進行推廣時候,一定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宣傳,這樣才能使患者在鍛煉時候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剛開始時候,患者可能出現疼痛和不適的現象,這時候護理人員就要向患者說明和講解,鼓勵患者堅持鍛煉,直到患者的患側上肢達到最佳的恢復水平。有部分患者發現胸口的皮膚在拆線時候有部分壞死而害怕鍛煉,擔心傷口的愈合狀況,我們要進行及時的指導和講解,這種現象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所設計的鍛煉操主要針對的是患側上肢和關節,不會對胸壁的傷口帶來影響,相反的通過鍛煉能加速血液的循環,使胸壁的傷口加快愈合[5]。
根據患者在手術后各個時間段的狀況進行功能操的設計,主要是在手術后的12 h內,護理人員就要開始指導患者進行患側上肢的鍛煉,因為乳房和腋窩剛過進行過手術,創面還比較疼痛,所以主要對上肢的鍛煉局限于手指和手腕、關節方面[6],鍛煉時候能夠引起肌肉的收縮,對局部血液的循環帶來有利的改善,還有利于淋巴循環,不僅不會影響傷口的愈合,反而會促進傷口愈合,減少上肢水腫的出現,同時還可以為下一步的鍛煉打下堅固的基礎。在手術后的8~11 d,當引流管拔去后,此時皮片和皮下組織已經粘連在一起,這時候就可以進行肩關節的鍛煉。在鍛煉時候,每次可以進行短時間的鍛煉,同時要經常性鍛煉,比一次進行很長時間的鍛煉效果會更好,當一次鍛煉時間過長時候會使患者出現疲勞,不利于傷口的愈合,影響鍛煉的臨床效果[7]。要想達到最佳的鍛煉效果,要根據病人的不同狀況設計出合理的鍛煉方法,及時對鍛煉的效果進行評價,在進行調整。這樣就會使每一位患者都能根據自己的手術方式和手術后康復的情況進行適時和適量的鍛煉,有利于調動患者鍛煉的積極性,使患者主動的進行鍛煉[8-9]。
通過該研究的試驗對乳腺癌手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操的臨床應用,患者康復情況顯著,可以在臨床進行廣泛的推廣,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質量,但是在應用時候為了使康復鍛煉獲得滿意的療效,就要根據不同的手術方法和手術后的日期運用不同的要求,如果手術損傷小可以加強鍛煉,如果手術損傷大,就需要延遲鍛煉的時間。因此要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功能鍛煉操的設計,讓每一位病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功能鍛煉操的效果達到最佳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徐豐菊.乳腺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方法及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3):212-213.
[2] 汪麗娟.乳腺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方法及護理[J].醫學信息,2010,23(12上旬刊):4919-4920.
[3] 姜牧原.乳腺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方法及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21):186.
[4] 戴雨梅,張立洪,何云霞,等.應用手握彈力球促進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訓練[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0):881-882.
[5] 李妹.護理干預在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肢的早期功能鍛煉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0):225-226.
[6] 區燕玲,郭滿弟.循證護理用于乳腺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 ,2013,(17):314-315.
[7] 姜淑芝,王秀麗,宋玉波,等.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護理及早期功能鍛煉的體會[J].健康必讀,2013,12(4中旬刊):508-508.
[8] 田瑩.循證護理在乳腺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 ,2013,(19):384-385.
【關鍵詞】支架外固定;有限內固定;老年橈骨遠端骨折
橈骨遠端骨折多困擾骨質疏松的老年人,也是最常見的骨折之一。這類骨折一般導致關節面塌陷或骨缺損,因其愈合率較高,一般采用外部固定如打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方法,但常出現部分畸形、移位的情況。近期臨床研究顯示,支架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的方法對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有明顯效果,且隨著中國骨外科近年來發展的同時也證實了這種值得推廣的方法[1]。本研究探討了支架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的方法對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取得了較好研究成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橈骨遠端骨折的老年患者61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4例,31例患者采用支架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的方法,標為治療組,男13例,女18例,年齡55-70歲,平均年齡60.0±3.5歲;30例患者采用支架外固定的方法,標為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55-70歲,平均年齡62.3±3.2歲。所有患者橈骨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致傷原因均是摔傷,無其他部位骨折及明顯疾病,且在住院治療前均已進行基本固定,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均無明顯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治療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僅手術治療方法不同,準備和護理是相同的。
術前準備:所有患者均需進行CT掃描,醫生需對患者橈骨及其周圍關節和粉碎情況仔細查看,確診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詢問患者之前的用藥情況,就骨質問題做出判斷,針對病情確定手術方案。
對照組手術治療:患者均仰臥位臂叢麻醉,選擇腕關節掌背側切口,充分顯露腕關節周圍軟組織等結構,牽引狀態下整復關節面,盡量使其平整復位,在橈骨中段背側切開兩個切口,用骨膜剝離器(美國科爾器械有限公司)伸入關節面并撬起,維持橈骨遠端的長度,將碎骨填入關節內。然后在表面嵌入兩枚螺釘(上海盛泰器械有限公司),注意掌傾角和尺偏角,在第二掌骨也擰入兩枚螺釘[2]。經X射線照射確定外支架位置,在骨折端打入固定針(上海盛泰器械有限公司)兩枚,上好外支架,復位無誤擰緊,隨即止血,一切妥當后進行縫合。
治療組手術治療:患者均仰臥位臂叢麻醉,選擇腕關節掌背側切口,充分顯露腕關節周圍軟組織等結構,牽引狀態下整復關節面,盡量使其平整復位,在橈骨中段背側切開兩個切口,用骨膜剝離器(美國科爾器械有限公司)伸入關節面并撬起,維持橈骨遠端的長度,將碎骨填入關節內。經X射線照射確定外支架位置,在骨折端打入固定針(上海盛泰器械有限公司)兩枚,上好外支架,復位無誤擰緊,隨即止血,一切妥當后進行縫合。
術后:術后采用抗生素治療三天防感染,隔日換藥,然后每周換一次藥,直到拆線,1個月后加緊外支架鎖扣。術后一周即開始恢復訓練,4周后松解外支架,進行手腕伸屈功能鍛煉,6周后拆除外支架,12周后拔除克氏針內固定。2周即可出院,出院后定期檢查,以確保無術后并發癥等。
1.3統計方法本次研究采取SPSSl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數據資料對比使用χ2校驗,P>0.05表示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2.161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術前術后橈骨功能恢復的比較腕關節功能按Dienst標準評定,所有患者術后均無明顯并發癥,治療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恢復情況相比,優者有顯著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是老年人常出現的骨折之一,因其在手腕處,使得發病率高于一般骨折位置,同時也經常困擾骨質疏松患者,而且目前來說沒有徹底根治的辦法。查閱文獻可知,凡測量應用外固定伴或不伴克氏針固定、背側鋼板內固定、掌側鋼板內固定及雙側支撐鋼板固定5種方法對撓骨遠端骨折治療后的穩定性的結果均表明這5種固定方法都不能完全恢復撓骨的穩定性[3]。雖然治療方法寥寥無幾,但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采用支架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的方法治療,其療效比較顯著,這種方法較之前單純包扎或手術治療更為優良,雖不能使其完全恢復,但基本上不影響患者的生活。
對這61例患者術后24周左右對其進行隨訪,檢查發現關節面基本完整平滑,釘道未傷及神經,證明穿螺釘時取位準確,否則極有可能引起各種并發癥,導致手術失敗,恢復情況較差的兩例是因外支架牽引力稍大,使得骨延遲愈合,但并未造成移位等情況。在此前查閱病例時的確有因外固定支架過度牽引導致骨不連和骨折延遲愈合的情況,但稍作調整一般不影響長期效果[4]。而且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因車禍導致其傷情比較嚴重的患者,鑒于這種情況在填補關節時對其使用了CPC。CPC是一種非陶瓷型羥基磷灰石材料,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骨填充劑,最終可被人體吸收替代,應用效果良好,但發現其在短時間內對這種新型材料的吸收力一般,不過一段時間后的恢復效果不錯[5]。
通過本次研究,由所測得的各項數據對比得到如下結果:術后隨訪結果可知,腕關節功能按Dienst標準評定,治療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恢復情況相比,優者有顯著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支架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是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有效方法,術后及時結合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的目的是使恢復效果達到最佳,目前來說雖不能使其功能完全恢復,但總體效果良好,既可獲得相對可靠的固定,一般不傷及神經,又能對手腕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使其達到相對良好的狀態,因此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高偉,吳曉明,高堪達,等.目前國內不同地區部分醫生對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治現狀解談[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0,10(9):891-893.
[2]姜保國,張殿英,付中國,等.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建議[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0,1l(12):1053-1056.
[3]馮萬才,王松山.掌側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治療老年人撓骨遠端粉碎性骨折32例分析.疑難病雜志,2011,10:378-379.
目前治療乳腺癌的最佳方案仍為手術療法,手術作為重要的治療手段難免損傷正常血管、神經和肌肉,使部分患者出現肩關節僵硬、肌肉粘連、肌肉萎縮等并發癥,造成患側上肢功能障礙,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隨著人們對健康認識的提高,對乳腺癌的治療不僅要求提高治療效果,同時也要求術后功能的恢復,以提高生存質量。筆者就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原因、預防及護理作一總結。
1 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
1.1 患側上肢水腫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水腫。它分輕、中、重三度,輕度腫脹范圍僅局限于上臂,多無自覺癥狀,功能不受影響;中度腫脹可累及前臂,上肢有腫脹感,功能受到一定影響;重度腫脹范圍累及手背,上肢脹痛或麻木,活動也明顯受限。
1.2 患側上肢活動受限表現為患側上肢肩關節僵硬、肌肉粘連、肌肉萎縮、肩關節運動幅度受限、肌力低下、運動后迅速出現疲勞及精細運動功能障礙等。
2 影響因素
2.1 上肢水腫上肢的水腫會影響上肢的活動,使肩關節的活動受限。目前臨床上乳腺癌的手術方式以改良根治術為主,保乳手術和根治術為輔。手術治療包括清掃腋窩淋巴結群,使腋下至上臂內側的淋巴管不可避免地被破壞,淋巴引流不暢,導致上肢水腫。
2.2 術后上肢功能鍛煉不能正常進行乳腺癌手術后,若胸部傷口愈合不良,會導致出血、感染、皮下積液、皮瓣壞死等術后并發癥,影響上肢功能的恢復。另外,手術后患側上肢內側感覺障礙,放置引流管引起疼痛以及加壓包扎,使得患者不敢活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上肢活動障礙。
2.3 傷口愈合過程中瘢痕攣縮愈合過程中肌肉和關節周圍的疏松結締組織變成致密結締組織易致關節攣縮,加上關節囊、韌帶及通過該關節的肌肉、肌腱失用性萎縮,皮膚愈合后的瘢痕攣縮等均可造成肩關節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
3 預防護理措施
3.1 預防水腫術后早期重視患肢的保護,手術當日用枕頭適當抬高患肢,按功能位擺放,避免患肢長時間受壓,若出現上肢水腫者,應使用彈力繃帶包扎,術后6 h開始由遠端至近端按摩,促進淋巴回流。方法:操作者一手扶患肢手腕處,另一手大小魚際緊貼患肢皮膚,然后由下向上、由外向內輕輕作環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避免患肢受傷及患肢的任何皮膚破損,包括各種注射、抽血、測血、持重、燙傷、蚊蟲叮咬等,清洗玻璃器皿、碗盤時應戴手套,避免割傷。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用于早期乳腺癌,對腋窩淋巴結無轉移者免行腋窩淋巴結清掃,可有效防止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對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肯定的價值。不在患肢測血壓或靜脈注射。
3.2 功能鍛煉術后及早、有計劃、適時的進行患側上肢功能鍛煉,能有效的恢復患肢的功能。
3.2.1 功能鍛煉方法朗文利等認為系統的患側上肢功能鍛煉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置管臥床期的功能鍛煉,此期主要鍛煉手、腕部及肘關節的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屈腕及屈肘等功能鍛煉,每次10~15 min,每日3次,可重復進行。第二階段下床活動期的功能鍛煉,此期主要為肩關節的鍛煉,由于接近腋下切口處的瘢痕組織尚未形成,肩關節的鍛煉可防止腋窩周圍組織瘢痕攣縮和肌肉萎縮而影響上肢功能,瘢痕壓迫腋靜脈,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及淋巴回流受阻造成患肢水腫,故早期進行鍛煉可使三角肌、斜方肌和背闊肌盡快恢復功能。這是乳腺癌根治術后上肢功能鍛煉的重要一環。鍛煉的方法為:術后的3-4 d,患者可坐起,開始進行屈肘運動。術后5―8 d先由肘部逐漸發展到肩部,鍛煉的方法很多,如梳理頭發、洗臉、捫同側耳部對側肩部。術后9―10 d拆除切口縫線,此時指導患者用患側手做爬墻運動,初時可用健側手掌拖起患側上肢做助臂上舉動作,必要時由護理人員協助,盡量使患者手掌越過頭頂捫對側耳。術后14 d,以肩為中心做向前、向后旋轉動作,兩臂上舉,直至兩手達到相同高度并做外展、展肘、鐘擺運動,進而練習手越過頭頂捫對側耳部。每次5~10min,每日5次。第三階段出院后上肢功能的鍛煉,患者出院后,應繼續堅持患肢的功能鍛煉。可重復做上述的各練習,特別是扶墻抬高上肢的運動,可使上肢及肩關節的活動范圍逐漸恢復正常。劉莉萍認為為了進一步使各項動作協調、自然、輕松,還可以進行以下幾項功能鍛煉:(1)上肢旋轉運動:先將患側上肢自然下垂,五指伸直并攏。自身體前方逐漸抬高患肢至最高點,再從身體外側逐漸恢復原位。注意上肢高舉時要盡量伸直,避免彎曲,動作應連貫,亦可從反方向進行鍛煉。(2)上肢后伸運動:患者應保持抬頭挺胸。此外,患者還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提、拉、抬、舉物體的各種負重鍛煉,以增強患側上肢的力量,使其功能完全阪復正常。按摩有利于局部皮膚愈合,并能預防患者肌肉神經萎縮,促進胸部神經支配的肌肉群功能恢復,按摩對皮膚刺激可使組織胺樣物質釋放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除肢體腫脹、淤血,利于皮膚愈合,減少瘢痕增生。
3.2.2 開始鍛煉時間傳統觀點認為,乳癌術后兩天內,患肢應制動,以免影響創口皮瓣貼附,引起皮瓣下出血、積液。普遍觀點認為乳腺癌術后應盡早進行患肢功能鍛煉,因為如果肌肉在短縮狀態下固定5~7d會導致肌原纖維縮短,超過3周則會導致肌肉和關節周圍的疏松結締組織變成致密結締組織,易致關節攣縮,肌力減弱或消失。一般認為,乳腺癌手術24 h后創面滲血量逐漸減少,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不僅可加快創面血流速度,還可避免皮下積液及積血,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和肌肉粘連,但術后開始肩關節活動的時機目前尚存在爭議。肩關節活動一般在手術的第4~7天進行,但肩關節制動時間越長,完全治愈因其制動所形成僵硬的時間也越長。
3.2.3 鍛煉時間研究認為,乳腺癌術后功能鍛煉持續時間應在6個月以上,特別是前3個月尤為重要。因為皮瓣與胸壁的貼附及皮膚傷口在愈合過程中均有肉芽組織增生和瘢痕的形成,瘢痕收縮使患者有胸壁緊縮感,同時影響肩關節的活動,隨著鍛煉,在應力作用下,瘢痕組織不斷塑型改建,使其能適應肩關節的活動需要,瘢痕內的膠原纖維在膠原酶作用下被分解、吸收,瘢痕組織縮小、軟化,瘢痕因而處于較穩定狀態,這一過程大約在術后半年內基本完成。肩關節恢復功能時間為術后2-3個月,此時皮瓣特別是腋下皮瓣已經與其下方軟組織愈合,肩關節屈伸,外展角度可擴到90度,達到肩關節功能基奉恢復。
3.2.4 鍛煉強度鍛煉強度要逐漸增加,不要急于求成。張淑榮等研究認為功能鍛煉每天鍛煉2―3次,每次30 min左右,但要量力而行,避免過勞。開始鍛煉從手指伸屈逐步加強活動,動作輕柔緩慢、循序漸進,進度量適中,以牽拉或不引起不能耐受的疼痛為宜,防止活動過度造成損傷。掌握病情,在病情穩定無并發癥的情況下進行鍛煉,對有特殊情況的患者,應減少或延長鍛煉時間,但不可停止練習。注意觀察功能鍛煉效果,有無不良反應。通過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鍛煉的指導,患者有計劃地進行功能恢復鍛煉,有效地防止患肢水腫,避免功能喪失,達到正常肢體活動水平,從而提高乳腺癌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武正炎.普通外科手術并發癥預防與處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12―113.
[2]譚愛梅,吳月鳳,玉梅,等.康復訓練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患者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D5:11(11):824―825.
[3]龍飛,張斌,李爽.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的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4):275.
[4]朗文利,劉玉芬.乳腺癌根治術后上肢功能鍛煉的指導[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04,18(1):87.
[5]劉莉萍.乳腺癌根治術后3階段患側上肢功能鍛煉190例[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4):2676.
[6]王鳳玲,馬雙蓮.乳腺癌術后上肢功能鍛煉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7(7中旬版):73―74.
[7]路平華,丁榮雙,于金書.乳腺癌患者的護理及其康復問題[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567―604.
[8]黎鰲,程天民,盛志勇.現代創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