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

    第1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浙江省食用農產品安全管理辦法全文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和效益,保障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食用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使用和管理的單位與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領導,把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保障食用農產品的安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增加投入,組織和引導食用農產品生產、加工者按照有關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促進營養、衛生、安全的食用農產品的發展。

    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管理與食用農產品的監督檢驗,保障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第四條 省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按下列規定分別負責食用農產品的監督管理:

    (一)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規劃和組織建設,種子(包括種畜禽,下同)、肥料、農藥、獸藥(包括魚藥,下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畜禽及其產品的檢驗檢疫和監督管理,組織食用農產品生產地方標準的擬訂和實施,綠色農產品產地認定和技術推廣等。

    (二)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水產品的生產基地的規劃和組織建設,水產種苗生產、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食用水產品生產地方標準的擬訂,綠色農產品(水產品部分)產地認定和技術推廣等。

    (三)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林產品生產基地的規劃和組織建設,林木種苗生產、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食用林產品生產地方標準的擬訂,綠色農產品(林產品部分)產地認定和技術推廣等。

    (四)省經貿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的行業指導和管理等。

    (五)省食品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衛生安全的監督管理等。

    (六)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國家標準的組織實施,地方標準的制定和組織實施,食用農產品加工的質量衛生安全抽查和監管等。

    (七)省工商行政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市場交易秩序的規范管理和監督,假冒偽劣產品、無照加工和經營等違法行為的查處等。

    (八)省環境保護行政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及污染源的監督管理等。

    市、縣(市、區,下同)農業、漁業、林業、經貿、食品、質量技術監督、工商、環保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內食用農產品安全的監督管理。

    計劃、財政、公安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做好食用農產品基礎設施的扶持、經費的投入以及其他相關的監督管理。進出口商品檢驗部門依法對進出口食用農產品實施監督檢驗。

    第五條 鼓勵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成立或者加入行業協會。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行業協會應當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協助行政機關對食用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管理。

    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制定并推行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行業規范,為會員提供信息和技術方面的指導和服務,督促會員依法從事食用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等。

    第六條 政府鼓勵并扶持有關合作經濟組織和檢驗機構等組織為食用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活動提品運銷、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產品檢驗、標準化指導等各類服務。

    第七條 轉基因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按照國家規定執行。

    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目錄的食用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必須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標識或標注。

    第二章 食用農產品生產

    第八條 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會同省農業、漁業、林業、環保、食品行政主管部門,制定食用農產品及其產地環境、生產、加工、包裝、儲藏保鮮、檢驗檢測方法等地方標準。

    生產、銷售的食用農產品應當符合國家或者地方標準規定的質量衛生要求。

    第九條 食用農產品的生產灌溉用水、養殖用水的水質應當符合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標準。

    禁止向食用農產品生產場所排放重金屬廢液、放射性廢水、未經處理的含病原體的污水、有害氣體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或者傾倒廢棄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農業、漁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健全全省農業生產環境監測網絡,組織對全省食用農產品生產場所的土壤、水等生產環境進行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

    農業生產環境和場所中的重金屬、抗生素殘留、農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得進行蔬菜、瓜果、水產品等食用農產品的生產。

    第十一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嚴格按照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適期收獲、屠宰、捕撈和采集,提高食用農產品品質。

    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的收獲必須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安全間隔期。畜禽、水產等農產品的屠宰或者捕撈必須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休藥期。

    第十二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應當按照《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及國家有關規定使用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

    鼓勵使用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和可降解農膜。禁止濫用獸藥、農藥及其他危害食用農產品質量的農業投入品。

    第十三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禁止下列行為:(一)使用未經國家或省批準的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二)使用鹽酸克侖特羅(俗稱瘦肉精,下同)等國家規定的禁用藥物;(三)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四)使用國家和省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禁止情形。第十四條 綠色農產品實行產地、產品認定制度。綠色農產品產地認定由省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綠色農產品產地、產品認定證書由省農業、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有效期為3年。期滿繼續使用的,應當重新辦理。

    綠色農產品產地、產品認定的具體要求和程序由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制訂,報省人民政府批準。

    第十五條 使用綠色農產品證書、標志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綠色農產品標志可以在被認定產品的產品包裝、產品廣告上使用,不得擅自擴大使用范圍;(二)不得轉借、轉讓綠色農產品證書、標志。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偽造或者冒用綠色農產品產地、產品認定證書和綠色農產品標志。

    第十六條 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的食用農產品生產實行生產安全跟蹤制度。生產過程中應當有完整的生產活動記錄,包括肥料、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情況以及防疫、檢疫情況,土壤、水等生產環境檢測情況。

    鼓勵其他食用農產品生產者實行生產安全跟蹤制度。第十七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

    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應當對生產的蔬菜、瓜果、水產品、畜禽產品等食用農產品進行質量檢驗。檢驗合格的,附具產品質量合格證。

    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其他食用農產品生產者對食用農產品生產實行產品質量合格證制度。

    第三章 食用農產品貯存、運輸、加工

    第十八條 實行定點屠宰的牲畜宰前必須進行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由當地人民政府指定有資質的檢驗機構承擔。

    需要檢測的禁用藥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目錄,由省農業、食品、藥品監督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公布。

    禁止屠宰明知使用過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物的食用動物。第十九條 加工、貯存、運輸食用農產品的機械設備、工用具、包裝材料等物品應當符合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有關安全衛生標準和要求。

    食用農產品使用保鮮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應當符合國家安全衛生標準。

    第二十條 在水產品、畜禽產品、蔬菜、瓜果等食用農產品初級加工、加工中禁止下列行為:(一)水產品浸泡過程中使用甲醛、甲醛次鹽酸氫鈉;(二)水產品腌制過程中使用敵敵畏;(三)加工過程中使用色素;(四)使用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第四章 食用農產品銷售、使用

    第二十一條 食用農產品經營者在銷售過程中禁止下列行為:(一)銷售使用過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食用動物及其產品;(二)銷售使用有害有毒物質進行過初加工或加工的食用動物產品、水產品、蔬菜等食用農產品;(三)銷售施用過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的蔬菜、瓜果等食用農產品;(四)銷售禁止銷售的假冒產品及其他不符合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食用農產品;(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禁止銷售情形。第二十二條 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應當建立食用農產品檢驗制度,對進場交易的每一批產品進行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按下列規定予以處理:(一)檢驗合格的,準許銷售;(二)檢驗不合格的,予以無害化處理或者銷毀;(三)連續三次檢驗不合格的,取消該經營者進場交易資格。綠色農產品可以實行抽檢或者免檢。

    第二十三條 集貿市場應當建立銷售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與銷售攤點簽訂銷售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協議,明確各自的質量安全責任,具體辦法由省食品、工商行政部門制定。オ

    銷售攤點應當建立食用農產品進貨臺賬,索取產品質量合格證、檢疫證等有關憑證。銷售攤點對其銷售的產品應當附具注明商品名稱、攤位號、銷售日期等內容的銷售標志。

    第二十四條 超級市場、配送中心應當對其銷售的食用農產品質量負責,建立相應的產品驗貨、檢驗制度,保證銷售的產品符合質量衛生安全要求。

    第二十五條 學校、醫院、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集體供應伙食的單位應當建立購貨臺賬,注明所購商品名稱、產地、數量、日期,并附貼檢疫證、產品質量合格證等有關證明。不得采購無檢疫證、產品質量合格證的食用農產品。

    舉辦重大公共活動、重要會議采購食用農產品的,除依照前款規定外,承辦單位還應當將食用農產品留樣備查;有條件的,可以送交具有相應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檢驗。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六條 農業、漁業、林業、食品、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主管部門依照職責分工,依法實施監督管理時,行使下列職權:(一)查閱、復制有關資料;(二)進入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場所、倉庫進行檢查、抽樣;(三)對涉嫌違法生產、加工、銷售或使用的食用農產品采取登記、保存等措施;(四)監督銷毀禁止生產、加工、銷售、使用的食用農產品;(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權。第二十七條 檢驗機構應當具備相應的檢測條件和能力,經計量認證后,方有資格接受有關單位和個人的委托,從事食用農產品的檢測。

    有資質的檢驗機構取得省農業、漁業、林業、質量技術監督、食品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資格認可后,可以接受相關監督管理行政部門的委托,從事食用農產品監督檢驗的檢測工作。

    第二十八條 環境保護、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食用農產品生產環境的監督檢驗。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檢驗。食用農產品生產環境、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檢驗結果要向社會公布。

    農業、漁業、林業、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行政主管部門對生產、銷售的食用農產品要定期進行監督檢驗,對檢驗不合格的,應當向社會公布其品名、品牌、生產單位和地址。

    第二十九條 食用農產品監督管理部門以及受委托從事食用農產品監督檢驗的檢驗機構不得向社會推薦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及其產品,不得以監制、監銷等方式參與產品經營活動。

    第三十條 消費者有權就食用農產品質量、保質期、安全性等有關問題向生產者、加工者和經營者查詢,向農業、漁業、林業、食品、工商等監督管理部門投訴。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應如實回答消費者的查詢。接受投訴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處理消費者的投訴。

    發生食用農產品安全事故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向所在地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農業、漁業、林業、食品等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報告的監督管理部門要立即采取相應措施,調查事故原因,依法處理違法行為。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以及牲畜定點屠宰廠(場)有下列行為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有關案件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一)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飼養食用動物的;(二)明知是使用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飼養的食用動物產品,而提供屠宰等加工服務或者銷售該產品及其制品的;(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處以刑罰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二條 有關單位和個人違反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環境保護或者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進行調查,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環境保護行政部門應當依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或者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基本農田保護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第三十三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由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收獲、屠宰、捕撈或者采集,并按下列規定予以處理:(一)已經收獲、屠宰、捕撈或者采集的,應進行無害化處理,不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予以銷毀;(二)已經銷售的,責令其限期收回,并予以銷毀。對前款行為,可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第三十四條 綠色農產品標志使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收回綠色農產品證書及標志,并向社會公布:(一)有效期屆滿未按規定重新申請的;(二)擴大綠色農產品標志使用范圍的;(三)擅自轉讓、轉借綠色農產品證書、標志的;(四)產品監督檢驗兩次以上不合格的;(五)使用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六)其他違反法律、法規行為,不能再使用綠色農產品證書及標志的。

    有前款第(二)、(三)、(五)項規定情形的,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情節輕重及危害程度,可處以20xx元以上20xx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由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活動,收繳偽造、假冒的綠色農產品證書或者標志,并處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農

    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 牲畜定點屠宰廠(場)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屠宰的畜禽未經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的,由經貿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可處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經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取銷其定點屠宰廠(場)資格。

    第三十八條 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超級市場、配送中心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建立食用農產品質量檢驗制度,對進場交易或銷售的食用農產品未進行質量檢驗的,由工商或者食品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可處以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和經營者違反本辦法規定,生產、加工、銷售的畜禽、蔬菜、水產品等食用農產品中含有重金屬、農藥殘留等禁用的有毒有害物質或者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標準的,由農業、食品等行政主管部門給予無害化處理;不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予以銷毀;可處以1000元以上20xx0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辦法的其他行政處罰,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執行。

    第四十一條 市、縣人民政府未按本辦法第十八條規定,指定有資質的檢驗機構對實行定點屠宰的牲畜進行宰前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的,由行政監察機關對直接主管的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二條 農業、漁業、林業、食品、質量技術監督、工商等監督管理機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監察機關或者監督管理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一)對食用農產品生產場所未按本辦法規定進行重金屬、抗生素殘留、農藥殘留檢測的;(二)未按規定程序進行綠色農產品產地認定的;(三)未履行保密義務,泄露申請人商業秘密或者技術秘密的;(四)對應當及時移交司法機關的案件沒有移交的;(五)向社會推薦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及其產品以及以監制、監銷等方式參與產品經營活動的;(六)對消費者的食用農產品質量舉報,沒有依法及時處理的;(七)因監督管理不力,導致本行政區域內食用農產品質量下降,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的;(八)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營私舞弊的。有前款規定第(七)項情形的,對上述監督管理機關的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三條 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是:食用農產品:是指通過種植、養殖、采集、捕撈形成的,未經加工或者經初級加工,可供人類食用的產品,包括蔬菜、瓜果、茶葉、食用菌、牛奶、畜禽、水產等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綠色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經認定合格獲得認定證書并允許使用綠色農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者只經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第四十四條 本辦法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食用農產品安全消費1.什么是安全的食用農產品?

    2.我國食用農產品的安全現狀如何?

    3.如何安全消費食用農產品

    4.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標志是什么?

    5.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特點和關系是什么?

    6.食用農產品標準包括哪些?是如何分類的?

    7.食品標簽中的HACCP、GMP、.SSOP、ISO等標識代表什么含義?

    8.常見的食用農產品標準代號有哪些?

    9.《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的包裝和標識有哪些要求?

    10.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哪些農產品不得在市場上銷售?

    11.買到假冒劣質農產品后該怎么辦?

    第2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有機農產品;認知水平;消費行為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2-12-24

    作者簡介: 韓占兵(1982-),男,河南上蔡人,黃淮學院經濟管理系教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08&ZD022;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22400430083;河南省社科聯、省經團聯調研課題,項目編號:SKL-2013-3463;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項目編號:2013B220。

    隨著生活水平和健康觀念的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逐漸從數量需求轉向注重質量和安全方面。特別是我國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不斷發生,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越來越關注,有機農產品市場發展逐步由生產推動轉向由需求推動。由于有機農產品生產成本依然偏高,影響了有機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但是,擴大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對于促進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和擴大內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方法和數據

    為了保證數據調查的科學性,本研究假定如下:第一,消費者是理性的,而且選擇的效用是最大的;第二,消費者所面對的有機農產品是同質的;第三,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效用,相對于其他效用保持相對的穩定;第四,有機農產品市場的信息是對稱的。

    (一)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組選擇在北京和武漢部分大超市門前隨機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超市各類消費者人群,調查方式為現場面訪,并對消費者進行了性別、文化程度和年齡的選擇處理。超市是消費者選購有機農產品的主要場所,超市門前人流量大,人員層次多樣,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問卷調查的隨機性和代表性。有機農產品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李顯軍(2004)估計北京是有機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其次為上海、深圳、廣州、武漢等地。所以,選擇北京和武漢作為消費者問卷調查的地點,其消費者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國目前最主要的有機農產品消費群體,可以說明中國目前消費市場的基本狀況。

    問卷調查于2012年6至8月進行,大都選擇在周末的午后,或平時消費者常會選擇去超市購物的時間進行,共得到有效問卷519份,調查地點包括北京的海淀區、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臺區大超市,以及武漢的武昌區、洪山區、江漢區的大型超市。大型超市主要包括家樂福超市、易初蓮花超市、物美超市、美廉美超市、中百倉儲、武商量販等,每份問卷平均完成時間為10分鐘。北京和武漢消費者的收入層次差別比較大,文化程度差別也比較大,使得調查的樣本更具有代表性。由于北京和武漢在地理位置上都比較偏向中北部,而且南方與北方的消費習慣還有一定的差異,樣本在代表全國消費者方面可能還有些不足。

    (二)數據處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Excel表格整理消費者問卷調查的數據,并分類進行總結。首先,應用均值和百分比等指標,對消費者的人口學特征和對有機農產品的認知水平進行描述性分析。其次,用SPSS11.5制作交叉表,用百分比指標分別分析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購買行為及購買決策影響因素。

    (三)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在整個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問卷的內容、問題的提問方式,甚至問題的順序都可能影響消費者的回答。本文的調查問卷一共35個題目,由三部分組成:

    1.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所從事的行業,身體狀況、家庭人口、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月收入等。

    2.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認知水平,包括對有機農產品的總體認知、對有機農產品的認知渠道和對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等。

    3.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購買行為和購買決策影響因素,包括對有機農產品的購買評價、購買渠道以及購買支付意愿等。即是否愿意出更高的價錢購買有機大米,如果不愿意,原因有哪些;如果愿意,當相同品種的普通大米價格是5.8元/公斤時,有機大米的價格為26元/公斤,能否接受;如果能接受,那么價格上升到34元/公斤能否接受;如果不能接受,那么價格下降到30元/公斤能否接受。另外,還有一個關于品牌、是否有機、價格的四種組合,讓消費者做出他們的選擇。

    本研究對問卷設計中的價格進行了假定,根據2012年6月北京市各超市有機大米和普通大米的平均價格設定,知名品牌的有機大米價格定為34元/公斤,非知名品牌有機大米的價格定為26元/公斤,知名品牌非有機大米的價格定為5.8元/公斤,非知名品牌的普通大米價格定為4.6元/公斤。

    (四)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本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19份(如表1所示),被調查者中男性為221名,占42.58%;女性為298名,占57.42%。所選擇樣本中男性比例略低于女生比例,考慮到通常女性在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中起到的作用較大,樣本中女性的比例較大能更好地反映出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在樣本的平均年齡分布中,20-29歲的為255個,30-39歲的為132個,二者之和占總樣本數量的74%;在樣本的文化程度分布中,大專畢業的人數為135個,本科畢業的人數為173個,二者之和占總樣本數量的59%,這說明樣本的調查對象文化程度比較高,要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了解有機農產品的人往往都是文化程度比較高的。在519個調查對象中,374個消費者的收入來源是工資,占到72%;85個消費者的收入來源是退休金,占了16%;另外,12%的人有其他收入來源。在調查對象的家庭月收入中,不同收入區間的人數分布呈現明顯的正態分布,家庭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消費者只占8%,家庭月收入超過10 000元的消費者也只占了12%,其余的消費者收入都在2 000元到1萬元之間。

    二、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認知水平現狀

    (一)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總體認知

    有機農業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在中國很多地區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了解不多。如表2所示,在519個有效樣本中,311個消費者表示對有機農產品了解一些,占了近60%,有約17%的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一點也不知道,只有約2%的消費者表示非常了解有機農產品。

    無論就消費者個人而言,還是就整個社會層面而言,食品安全問題都是一個熱點,而且是極其重要的問題。在調查消費者對我國市場上農產品食用安全的了解程度時,只有2%的消費者認為市場上的農產品非常安全,58%的消費者認為市場上的農產品有些不安全,而且有20%的消費者認為市場上的農產品非常不安全。在消費者認識方面,有48%的消費者認為了解有機農產品相關知識非常重要,有42%的消費者認為比較重要,只有4%的消費者覺得了不了解也無所謂。

    問卷中設計了在消費者看來安全性和價格哪個更重要等問題,57%的消費者認為安全性更重要,34%的消費者認為兩者都重要,只有7%的消費者認為價格更重要。另外,只有46%的消費者知道有機農產品必須有認定標志,21%的消費者不知道,32%的消費者沒有注意過。在消費者對市場上有機農產品的信任程度上,只有不到1%的消費者對市場上銷售的有機農產品非常相信,21%的消費者表示相信,而71%的消費者表示對市場上的有機農產品不太相信,這表明市場上銷售的有機農產品還是沒有很好地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在調查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是否達到其安全標準的認識時,只有3%的消費者認為有機農產品達到了其安全標準,44%的消費者認為可能有小部分沒有達到,31%的消費者認為大部分沒有達到,有近3%的消費者認為有機農產品肯定沒有達到其安全標準。另外,有近21%的消費者不清楚有機農產品是否達到安全標準,這說明目前亟待提升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水平。

    (二)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認知渠道

    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了解有機農產品,比如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如表3所示,近36%的消費者是通過廣播電視了解有機農產品,近25%的消費者是通過報紙雜志了解有機農產品,18%的消費者是通過包裝說明了解有機農產品,還有16%的消費者是通過親朋好友的介紹了解有機農產品,8%的消費者是通過專業人員的介紹了解有機農產品的。此外,媒體經常會報道一些農產品安全突發事件,一些消費者可能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購買有機農產品。在519個調查對象中,只有189人表示會因為媒體報道的農產品安全突發事件而購買有機農產品,這表明大部分的消費者還是不會受媒體方面報道的影響。

    (三)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

    近年來,農產品的質量問題不斷出現,那么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主要應該由誰負責呢?約65%的消費者認為應該由政府管理部門負責,近24%的消費者認為應該由經銷商負責,17%的消費者認為應該由生產者(農民)負責,還有不到1%的消費者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應該由消費者負責(見表4)。

    談到目前政府對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效果時,約46%的消費者認為政府所起管理作用的效果一般,而且有約34%的消費者覺得不太好。另外,10%的消費者認為政府對有機農產品安全管理的效果很不好(見表5)。這說明政府應該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上多做一些,使消費者能夠對有機農產品的質量更加放心。

    為了更好地監管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政府應該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約43%的消費者認為加強市場的檢測是最重要的,約21%的消費者認為加大懲罰是最重要的,還有約17%的消費者認為加強對不法商販的曝光是最重要的。近27%的消費者認為加大懲罰是第二重要的,26%的消費者認為加強市場的檢測是第二重要的。15%的消費者認為加強對不法商販的曝光是第二重要的,還有13%的消費者認為對農民進行教育是第二重要的,有近18%的消費者認為加強對不法商販的曝光和對農民進行教育是第三重要的(見表6)。由此看出對有機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管很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三、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行為

    (一) 有機農產品的購買評價

    在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進行購買評價所考慮的各項標準中,近40%的消費者認為營養成分是第一位的,約21%的消費者認為價格是第一位的,約20%的消費者認為是否有安全標識是第一位的,10%的消費者認為口味是第一位的。另外,27%的消費者認為營養成分是第二位的,21%的消費者認為是否有安全標識是第二位的,17%的消費者認為口味是第二位的,只有近14%的消費者認為價格是第二位的。22%的消費者認為價格是第三位的,分別有17%的消費者認為是否有安全標識和口味是第三位的(見表7)。由此可見購買評價是消費者作出購買行為的重要環節,營養、安全與價格在消費者心目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有機農產品的消費渠道

    如果調查對象購買有機食品,77%的消費者愿意選擇到超市購買,18%的消費者選擇到專賣店購買,9%的消費者選擇到菜市場購買,還有4%的消費者愿意到農場去購買(見表8)。所以,超市已成為人們日常購買行為中的主要場所。

    (三)有機農產品的消費支付意愿

    由于有機農產品的價格要比常規農產品高很多,必須了解消費者的消費支付意愿,才能更好地把握有機農產品市場的消費趨勢。在調查問卷中,本研究以有機大米為例。在519個調查對象中,有271人愿意出更高的價錢購買有機大米,這說明消費者對有機大米或者說對有機農產品還是認可的;即使價錢高一些,如果質量等方面有保證,也是值得的。有248個消費者不愿意出更高的價錢購買有機大米,畢竟高價格不是每一個消費者能夠承受的,受到個人收入或者家庭收入的限制。處于第二位的原因是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識不夠,沒有認識到有機大米的口感、質量等方面的優勢。

    四、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因素分析

    消費者有購買支付意愿,但真正發生購買行為還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只有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發生購買行為才能形成市場需求。在調查問卷中,本研究把消費者購買行為分為經常購買、偶爾購買和沒有購買過三種情形。被調查樣本中經常購買有機農產品只有33人,占總體樣本的6.36%,偶爾購買的有314人,占總體樣本的60.50%,從未購買過的有172人,占總體樣本的33.14%。在被調查樣本中,經常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比例很低,說明有機農產品還沒有被消費者廣泛接受。

    從未購買者認為自己不買有機農產品的原因見表9,不知道在哪買和對有機農產品不了解兩項占到62.21%,說明有機農產品宣傳力度不夠,整體認知程度偏低是導致有機農產品消費不旺的很重要因素。對質量的疑慮和價格偏高也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因素,質量不能保證是有機農產品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有機農產品的質量標準比普通農產品要高很多,雖然有很多農產品標志為有機農產品,但質量并不一定達標,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質量沒有信心。即使有機農產品的質量沒有問題,消費者也不一定會增加消費。這是因為在目前市場上有機農產品的價格要比常規農產品的價格高很多,很多消費者負擔不起。

    (一)有機農產品認知水平

    從表10中的統計結果看,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認知水平是影響其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在被調查樣本中,對有機農產品了解程度越深,經常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比例越大;偶爾購買的比例也會隨著對有機農產品的了解程度呈現增加趨勢,而沒有購買過有機農產品的比例則隨著對有機農產品認知水平的增加而下降。對有機農產品標簽的認知程度表明知道有機農產品必須有標簽,被調查者的比例達到10.42%,偶爾購買過有機農產品的比例達到68.75%。由于有機標簽在很大程度上是了解有機農產品的重要標識,這說明對有機農產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促進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購買。

    在被調查樣本中,對目前食品安全狀況的認知和有機農產品的購買行為相關性不大,這和預期不相一致,而對有機農產品的信任程度和有機農產品購買行為基本一致,對有機農產品信任的被調查者中購買過有機農產品的比例最高,這和預期相一致。對有機農產品產品質量安全比較重視的被調查者經常購買有機農產品,比例高達8.42%,偶爾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比例也較高,為65.66%,而認為價格比較重要的被調查者經常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比例為2.86%。

    有機農業比較重視生產過程,強調生產規范化,嚴格限制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能否按照生產規范進行生產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有機農產品的重要因素。在被調查樣本中,隨著對其生產質量達標的認可,經常購買有機農產品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偶爾購買的比例也隨之呈現上升趨勢。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是有機農產品區別于常規農產品的最主要方面,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環境污染,農藥、化肥殘留是影響消費者健康的安全隱患。在調查農藥、化肥殘留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的樣本中,經常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比例分別為6.16%和11.11%,而認為沒有和不清楚的5個被調查樣本中沒有經常購買有機農產品的。

    (二)消費者經濟狀況

    由于生產成本較高,目前有機農產品市場價格遠高于常規農產品。調查北京和上海兩大農產品市場的20個蔬菜品種,從2012年6月份的價格均值看,上海農產品市場的有機蔬菜的價格是普通蔬菜價格的13.59倍,標準差高達7.61;在北京農產品市場,有機蔬菜的價格是普通蔬菜價格的14.97倍,標準差高達8.71。因此,消費者的經濟狀況對其消費行為會產生重要影響。從表11中的統計結果看,隨著被調查者經濟收入的提高,經常購買和偶爾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比例都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在個人每月收入超過5 000元和家庭收入每月超過10 000元的被調查中,經常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比例都出現跳躍性增長。這說明經濟收入水平是影響有機農產品消費行為的重要因素,有機農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依然集中在高收入者,有機農產品還沒有成為大眾消費產品。

    (三)質量品牌

    質量品牌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調查問卷分別給出知名品牌有機大米、非知名品牌有機大米、知名品牌非有機大米、非知名品牌非有機大米的價格,讓消費者做出自己的選擇。從表12可以來看,無論是有機大米還是非有機大米,消費者明顯傾向于選擇知名品牌,這表明品牌在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選擇上還是起很重要作用的。所以,要占領有機農產品市場,有自己獨特的品牌是至關重要的。從有機和非有機來看,由于存在巨大的價格差異,超過一半的消費者還是會選擇非有機大米。因此,有機大米的消費人群主要是具有高收入的人群,這部分消費者能夠承受有機農產品的高價格。

    五、簡要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在對北京、武漢城鎮消費者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統計分析了樣本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認知水平,并對有機農產品購買行為及其決策影響因素進行多角度分析。總體來看,中國有機農產品市場發展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了解不多、認知水平比較低。本文數據分析表明大部分消費者對當前市場上農產品食用安全存在顧慮,安全性已成為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主要關注點。

    由于消費者對市場上有機農產品的信任程度偏低,對其安全標準的嚴格執行較為懷疑,多數消費者認為政府對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負有主要責任,政府應加大市場監測,加強質量監管。就消費者購物行為而言,營養、安全與價格在消費者購買評價中居于重要地位。高收入者是有機農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而且多數消費者是通過超市來購買有機農產品。另外,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還是認可的,即使價錢高一些,如果質量等方面有保證,也是值得購買的。在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諸多因素中,有機農產品宣傳力度不夠、整體認知程度偏低是導致有機農產品購買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此外,對質量的疑慮和價格偏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鑒于以上研究結果,未來在擴大有機農產品消費方面,首先,要著力提升消費者對于有機農產品的認知水平,應針對不同類別的消費者開展有關有機農產品生產、銷售及質量監管等方面的公益培訓或知識普及活動,以此擴大消費領域和人群。其次,要高度重視有機農產品的食用安全性,樹立安全是有機農產品生命的意識,通過嚴格執行有機農產品安全標準認證,提升有機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可追溯水平。第三,要合理定位消費人群,目前還是要以高端消費群體為主開拓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馬驥,秦富.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認知能力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村經濟,2009(5):26-34.

    [2]Thompson G D, Kidwell J. Explaining the Choice of Organic Produce:Cosmetic Defects, Prices,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5):277- 287.

    [3]Boccaletti S, Nardella M. 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in Italy[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2000(3):297-310.

    [4]張新民,陳永福.全球有機農產品消費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業展望,2008(11):22-25.

    [5]董曉青.我國有機農產品生產及其發展策略[J].調研世界,2010(8):46-47.

    [6]方平,周保吉.超市業態下有機農產品消費需求實證分析[J].南方農業學報,2011(10):1298-1302.

    [7]李顯軍.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的背景、現狀和展望[J].世界農業,2004(7):7-10.

    第3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縱向整合”;“一家兩制”;食品安全

    中圖分類號F3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4)03-0093-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14

    近年來,各類化肥、農藥、激素和添加劑被廣泛應用到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成為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感官品質的重要生產要素,也成為危害農產品安全的風險源[1]。隨著石油農業的進一步深化,源自于初級農產品的安全風險日益成為威脅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2-3]。根據鐘南山的研究,近年來腸癌、婦女宮頸癌、卵巢癌發病率的快速增長與食品中大量生長劑、催熟劑、保鮮劑的殘留有直接關系,同時,這些激素類物質還會導致青少年早熟和男性濃度下降[4]。與農藥表面殘留相比,各類激素和添加劑已經內化,難以覺察、更無法清洗,成為農產品安全的內源性風險。隨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逐步完善,尤其是2013年3月《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出臺以后,從源頭上解決食品的內源性風險問題被逐步提上了議事日程。

    由于信息高度不對稱,消費者難以識別這些風險,無法通過價格杠桿實現優勝劣汰,導致農產品市場成為劣幣驅逐良幣的“檸檬市場”。與Akerlof描述的“檸檬市場”[5]不同,農產品的需求是剛性的,農產品的“檸檬市場”無法像Akerlof[5]預言的那樣自動消亡。即使消費者認識到這個市場已淪為“次品市場”,也必須要消費,從而使農產品市場成為不會消亡的“檸檬市場”。

    由于使用化肥、農藥、激素以及添加劑可以降低農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而市場又難以識別,所以,農戶作為生產者,即使了解化肥、農藥、激素和添加劑的危害,也無法抵制來自市場利潤的誘惑。然而,農戶作為消費者,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開始越來越關注自食農產品的安全問題。于是,出現了下述現象:農戶對自己食用的農產品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激素及添加劑,而對面向市場銷售的農產品卻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藥、激素及添加劑,本文稱這種現象為“一家兩制”。

    “一家兩制”的存在已成為不爭事實[6]。然而,由于這個問題極具中國特色,而且是近年才出現的問題,所以,對于為什么會出現“一家兩制”,以及如何解決“一家兩制”問題,國內外文獻都鮮有研究。本文擬根據中國農產品市場的特點提出一個理論框架,來分析通過“縱向整合”解決“一家兩制”問題的可行性,并通過基于全國192個村654戶菜農的調研數據對本文所提出的理論框架進行驗證。

    1文獻梳理

    雖然鮮有文獻直接研究“一家兩制”問題,但是,對于本文所關注的兩個問題,即:為什么會存在“一家兩制”,以及如何解決“一家兩制”問題,仍然可以從已有文獻中梳理出一個邏輯分析框架。

    倪國華等:通過“縱向整合”解決“一家兩制”的理論與實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年第3期Nelson[7]、Darby and Karni[8]等學者對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的劃分為我們正確認識為什么會存在“一家兩制”提供了理論基礎,因為農產品恰恰兼具搜尋品特性、經驗品特性和信任品特性。David[9]則把信息不對稱的理論方法全面引入到解決農產品安全的制度設計中來。

    農產品的搜尋品特性主要是指消費者在消費之前就可以直接了解的外在特征(包括:顏色、大小、形狀,新鮮程度等感官特征);農產品的搜尋品特性是可以被市場完全識別的,所以,農產品的搜尋品特性是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關注的核心[10]。

    由于市場可以識別農產品的搜尋品特性和經驗品特性[9-10],本文所討論的“一家兩制”問題主要考慮農產品的“信任品特性”,本文所說的高質量農產品與低質量農產品特指農產品質量的“信任品特性”,主要考慮化肥、農藥、激素及添加劑的使用情況,本文把未使用或合理少量使用化肥、農藥、激素及添加劑的農產品稱為高質量農產品,把使用了大量的化肥、農藥、激素及添加劑的農產品稱為低質量農產品。在生產者與經營者高度分散的情況下,消費者自身又無法分辨農產品的信任品特性,這導致市場無法給出合理的價格來激勵生產者提供高質量農產品,生產者只好提供低質量農產品以實現其利潤最大化,這是“一家兩制”存在的根本原因。

    對于如何解決“一家兩制”問題,雖然鮮有文獻直接討論,但是,我們亦可以借助于有關 “解決市場無法識別產品的信任品特性問題”的理論文獻來分析解決,現有理論文獻大概可以按照兩條脈絡來梳理。

    第一條脈絡就是通過產品品牌和企業聲譽的建立,將產品的信任品特性外化為搜尋品特性[11]。產品品牌和企業聲譽所代表的質量差異信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傳遞,如:廣告、名譽、擔保[12]和投資[13]等等。“產品品牌和企業聲譽機制”建立的前提是重復博弈,Shapiro[14]研究了無限期重復博弈情況下企業的質量聲譽形成機制,認為如果能夠確保維持高質量而帶來的未來收益,企業就不愿意榨取其聲譽。張云華、孔祥智等[15]分析了食品供給鏈中行為主體間在一次博弈、重復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下的戰略選擇,分析表明:在一次性市場交易中食品供給鏈行為人會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而選擇不合作的機會主義行為,但是在無限期的重復博弈中,食品鏈中行為人會達成一種合作均衡,從而實現食品供給的安全。

    然而,通過“產品品牌和企業聲譽機制”將農產品的信任品特性外化為搜尋品特性的方法,來解決我國的“一家兩制”問題面臨一個根本性難題: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者是原子化的兩億多小農戶,加工和流通業者也數以千萬計,生產者和經營者過于分散,通過產品品牌和企業聲譽來解決“一家兩制”問題并不現實。

    第二條脈絡是通過政府監管來解決“市場無法識別產品的信任品特性問題”。Antle[16]曾對美國的食物安全政策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市場機制下食物安全管理政策能否有效發揮作用關鍵取決于合適的信息制度,具體包括產品質量認證體系、標簽管理、法律和規制的制定、標準體系及消費者教育等。Roberts and Van[17]則強調了政府規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影響。王秀清、孫云峰[10]從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失靈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食品市場中的質量信號問題,并提出以食品安全為核心的信任品特性信號,必須由政府或其它可以信任的中介組織來提供信號傳遞機制。

    顯然,在“產品品牌和企業聲譽機制”無法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政府對于解決“一家兩制”問題承擔著更大責任。也正因為如此,在農產品安全事件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政府監管體系的缺陷成為了眾矢之的[18],更有很多學者以歐美國家為模板來檢討我國現行農產品安全監管制度的缺陷[19-20]。誠然,此類檢討對于我們借鑒歐美的監管經驗來解決我國農產品安全問題具有現實意義。然而,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歐美國家高效的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是建立在生產者和經營者相對集中,“產品品牌和企業聲譽機制”已發揮了主體作用的基礎上的。而生產者與經營者高度分散恰恰是中國農產品供應體系的根本特征,所以,我國政府履行監管職責時面臨的局面更加復雜。

    如何立足于生產者與經營者高度分散的國情,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來解決“一家兩制”問題,既要合理借鑒現有的經濟理論又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本文第三節將構建一個理論框架,來分析通過“縱向整合”解決“一家兩制”問題的可行性。

    2通過“縱向整合”解決“一家兩制”:理論框架及研究假設2.1理論框架

    “一家兩制”的實質是農戶為自己生產高質量農產品,而向市場提供低質量農產品。農戶為自己生產高質量農產品,這是理性人的合理選擇,是無可厚非的,所以“一家兩制”問題說到底就是:為什么農戶在有能力提供高質量農產品的情況下卻不向市場提供,反而向市場提供低質量農產品。為便于分析,本文對我國農產品市場作如下假設:

    (1)我國農產品市場包括三類主體:第一類是分散的農戶,農戶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農戶了解農產品的安全屬性(信任品特性);第二類是中間商,從農戶那里購入農產品,并銷售給消費者,其目的是為了賺取差價,中間商也不了解農產品的安全屬性;第三類是消費者(特指除了自產自用的農戶以外的消費者),消費者從中間商那里購買農產品,消費者滿足兩個特征:一是無法分辨農產品的安全屬性(信任品特性);二是對農產品有剛性需求。

    (2)農戶有能力生產兩種質量水平的農產品:一種是低質量農產品,另一種是高質量農產品。低質量農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為C,高質量農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為C―,每單位高質量農產品所需的要素投入要高于每單位低質量農產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比如:在生產蔬菜過程中,采用人工捉蟲方式滅蟲的人工成本,要高于通過農藥滅蟲的人工成本,而且,采用人工捉蟲方式生產的蔬菜畝產較低,這也會提高“捉蟲蔬菜”的單位成本,所以,高質量農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要大于低質量農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

    2.1.1完全信息情況下通過市場自發調節即可解決“一家兩制”問題

    在完全信息情況下,消費者能夠識別農產品的安全屬性(信任品特性),理性的消費者愿意為高質量農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假設消費者為高質量農產品支付的價格為P―,為低質量農產品支付的價格為P;而中間商為購入高質量農產品向農戶支付的價格R―,為購入低質量農產品向農戶支付的價格為R。從中間商的角度來看,購入農產品的目的,是為了銷售給消費者并從中獲利。所以,如果要確保中間商向消費者提供高質量農產品,就要確保中間商提供高質量農產品所獲收益大于提供低質量農產品所獲收益

    2.1.2當前我國出現“一家兩制”現象的必然性

    現實中,由于信息高度不對稱,消費者不僅無法識別農產品的安全屬性(信任品特性),而且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是剛性的,也就是說,即使消費者懷疑農產品質量存在問題,也必須要消費,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幾乎為零。這與Akerlof[5]的“檸檬市場”理論模型存在本質差異,Akerlof[5]以二手車市場為例,通過數理模型論證了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高質量產品將會慢慢退出市場,最后市場只剩下低質量產品,當消費者也認識到這一規律以后,就不會在這個市場上購買產品,根據Akerlof的預言,這個“檸檬市場”最終會萎縮直至消失[5]。然而,對于農產品市場而言,由于需求是剛性的,即使消費者認識到這個市場已經成為“次品市場”,也必須要消費。

    2.1.3“縱向整合”解決“一家兩制”問題

    根據上文的討論,在完全信息情況下,滿足(6)式的約束條件是通過市場解決“一家兩制”問題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現實中,由于信息高度不對稱,(6)式的約束條件無法滿足,所以會發生“一家兩制”現象。

    要立足于生產者與經營者高度分散的國情解決“一家兩制”問題,就要解決信息不對稱這一核心問題。簡言之,即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將愿意出高價購買高質量農產品的消費者的需求信息傳達到為了利潤最大化而生產的農戶那里,構建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縱向信息傳遞通道,并使所有參與人都能夠實現其效用或利潤的最大化,本文把這樣的制度安排稱為“縱向整合”。

    “縱向整合”的實質是特定的消費者群體通過中間商(或直接)與特定的生產者群體依賴長期合約構建的供應渠道。“縱向整合”通道包括三部分,分別是:生產端、中間商和消費端。“縱向整合”之所以能夠解決“一家兩制”問題,其原理是:在長期合作中,通過彼此的信譽將農產品的信任品特性顯性化,進而解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難題。

    下面對通過“縱向整合”解決“一家兩制”的理論基礎做如下推導:

    維持上文對我國農產品市場的三個基本假設不變,設中間商為高質量農產品向農戶支付的價格為R―,并且簽訂長期的供貨合同。如果農戶現期提供高質量農產品,則合同延續;如果農戶現期提供低質量農產品,則合同中止,農戶只能以R的價格向其他未簽合同的中間商出售其農產品

    2.2研究假設

    參照以往文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結果,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農戶選擇“一家兩制”行為的根本原因是分散的市場無法識別其產品的品質,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使得農戶種植高品質蔬菜所付出的高投入無法獲得高收益。

    對本假設的進一步解釋是:農戶是理性“經濟人”,農戶的種植行為和生活行為符合收益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要求。對于一個理性“經濟人”而言,在了解農藥等試劑危害性的情況下,農戶對于自己所食用的蔬菜少用或不用農藥實際上是一個理性選擇。與此同時,在市場無法識別農戶是否使用了過量的農藥等試劑的情況下,如果使用農藥等試劑能夠節約人力成本并提高蔬菜的感官品質和產量,進而幫助農民實現高收益,農戶就會對面向市場銷售的蔬菜使用過量的農藥等試劑。這意味著要使“縱向整合”發揮作用,就必須要確保農戶參與“縱向整合”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

    H2如果通過“縱向整合”能夠讓農戶種植的高品質蔬菜被特定的消費者所識別,從而使農民獲取高收益,同時,對農戶的“違約行為”設置必要的懲罰機制,那么農戶就會放棄“一家兩制”行為。

    3模型與方法

    根據上述研究假設, 本文構建了兩個計量模型,擬從以下兩個角度來研究農戶參與“縱向整合”與其是否選擇“一家兩制”行為的關系。Tudizhiliangi代表菜農所種菜地的土地質量,根據土地的肥沃程度、光照和水資源情況,將菜地的土地質量分為五個等級。Canyuzhenghei代表被調查菜農是否參與了各種類型的“縱向整合”通道,其中包括面向海外市場的訂單農業,面向國內市場的“特供蔬菜”等,如果農戶參與這類“縱向整合”,該變量的賦值為1,如果沒有參與則為0。Mianxiangshichangi代表被調查菜農是否只向市場銷售蔬菜,其中包括部分城鎮周邊地區自種自銷的菜農和那些把菜賣給不特定中間商的菜農。Mianjii代表被調查菜農的種植面積。βn∑Xi代表被調查菜農的相關控制標量,包括戶主的年齡Agei,戶主的性別Genderi和戶主的受教育程度Edui等。

    3.2農戶參與“縱向整合”對其是否選擇“一家兩制”行為的影響研究根據假設H2,本文設定了如下計量模型來分析農戶參與“縱向整合”對其是否選擇“一家兩制”這也是鑒別菜農是否存在“一家兩制”行為的一個變量;Canyuzhenghei也是一個二值變量,代表被調查菜農是否參與了各種類型的“縱向整合”通道,其中包括面向海外市場的訂單農業,以及面向國內市場的“特供蔬菜”等,如果農戶參與這類“縱向整合”,該變量的賦值為1,如果沒有參與則為0。Mianxiangshichangi代表被調查菜農是否只向市場銷售蔬菜,其中包括部分城鎮周邊地區自種自銷的菜農和那些把菜賣給不特定中間商的菜農。4數據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于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對我國192個村的654戶蔬菜種植戶進行的假期入戶調查,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參與式觀察的形式。由于本次調查屬于大學生返鄉調查,調研人員都是本村的大學生,每位調研人員只是針對性的調查本村內1-3戶蔬菜種植戶,有些大學生自家本身即屬于蔬菜種植戶,所以很多敏感問題都可以通過此次調研獲得相對真實的解答。調研的192個村分布在我國22個省、市、自治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這為本文利用相關數據對相關理論框架進行實證檢驗進而對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定量估算提供了支撐。

    5回歸結果5.1參與“縱向整合”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研究

    對于模型I的回歸估計,首先采用了OLS估計方法,通過White檢驗發現存在顯著的異方差后,又采用了加權最小二乘(WLS)的估計方法(見表2)。與OLS估計結果相比,采用WLS估計后,擬合優度R2 由0.18增加到0.96,改進效果非常明顯。采用兩種估計方法所得到的估計結果中,各變量的系數并無太大變化,而顯著性水平卻發生了明顯變化,這既顯示了估計結果的穩健性,也說明采用WLS方法來修正異方差是可靠的。

    OLS估計結果中,“菜地的土地質量”,“菜農是否參與了‘縱向整合’”以及“戶主的受教育程度”均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對被解釋變量“每畝菜地的凈收益”有影響,其余變量均不顯著,經White檢驗發現這是由于被調查農戶之間存在嚴重的異方差現象造成的。采用WLS估計后,“菜地的土地質量”、“菜農是否參與了‘縱向整合’”、“是否只向市場銷售蔬菜”,以及戶主的“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均對被解釋變量“每畝菜地的凈收益”有顯著的影響,而菜農的蔬菜“種植面積”對于“每畝菜地的凈收益”的影響則并不顯著。

    具體來看,“菜地的土地質量”每提高一個等級,“每畝菜地的凈收益”則會增加86.21元;戶主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每畝菜地的凈收益”的凈收益則會降低6.08元;戶主的“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個等級,“每畝菜地的凈收益”則會增加28.41元;男性戶主的菜農其每畝的凈收益要高于女性戶主的菜農;種植面積對于“每畝菜地的凈收益”則無顯著影響,其可能的解釋是在種植規模普遍較小的情況下,種植面積的增加并不會影響單位菜地的生產力要素投入,因此也不會影響每畝菜地的凈收益。

    “菜農是否參與了‘縱向整合’”對于被解釋變量“每畝菜地的凈收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顯示了“縱向整合”這種市場組織形式通過特定方式解決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生產者獲得了相應的收益。與此相反,“農戶只向市場銷售蔬菜”對于被解釋變量“每畝菜地的凈收益”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樣的回歸結果,與前文的研究假設H1相符合,顯示出參與“縱向整合”的菜農獲取了更高的收益。

    6結論及政策含義

    農戶對自己食用的農產品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激素及添加劑,而對面向市場銷售的農產品卻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藥、激素及添加劑,這種被稱為“一家兩制”的食物供應體系日益成為危害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風險源。隨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逐步完善,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從源頭上解決“一家兩制”問題開始引起學術界和決策者的關注。要從根本上解決“一家兩制”問題,必須對“一家兩制”的根源進行深入分析,并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實現標本兼治。本文以信息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提出市場不能識別農戶的產品質量是造成“一家兩制”的根本原因,并進一步提出了通過“縱向整合”來解決“一家兩制”的理論框架。然后,又基于全國192個村654戶菜農的調研數據采用OLS、WLS、Logit等計量經濟學方法驗證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論框架。

    OLS、WLS的估計結果表明,“菜農是否參與了‘縱向整合’”對于被解釋變量“每畝菜地的凈收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表明“縱向整合”這種市場組織形式可以解決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生產者獲得相應的收益。Logit 估計結果則顯示菜農參與“縱向整合”對于其是否選擇“一家兩制”行為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這樣的回歸結果,驗證了前文的研究假設,表明農戶參與“縱向整合”能夠有效的避免“一家兩制”現象的發生。

    本文的研究結果具有明確的政策含義:對于一個生產端為兩億小農戶的龐大食物供應體系而言,要解決農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除了加大監管力度之外,還需要從食物供應體系設計的角度入手來解決根源性問題,讓農戶參與設計良好的“縱向整合”通道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倪國華,鄭風田. 糧食安全背景下的生態安全與食品安全[J].中國農村觀察,2012,(4): 52-58.[Ni Guohua, Zheng Fengtia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Food Safety in the Context of Food Security [J]. China Rural Survey, 2012, (4): 52-58.]

    [2]王志剛,李騰飛. 蔬菜出口產地農戶對食品安全規制的認知及其農藥決策行為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2):164:169. [Wang Zhigang, Li Tengfei. A Study on Farmers’ Cognitive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Their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f Pesticide Use in the Exportoriented Vegetable Production Are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2(2):164:169.]

    [3]吳林海,秦毅,徐玲玲. 企業投資食品可追溯體系的決策意愿與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6):129-137. [Wu Linhai, Qin Yi, Xu Lingling. Decision Willingness and Key Factors Which Is Invested in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by Enterprise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6):129-137.]

    [4]甘麗華,陳潔娜,畢式明.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嚴重,50年后許多人生不了孩子[N].南方日報,2004-03-26. [Gan Lihua, Chen Jiena, Bi Shiming. With the Growing Problem of Food Safety, Many People Can Not Have the Next Generation after 50 Years [N]. Nanfang Daily, 2004-03-26.]

    [5]Akerlof G A.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3):488-500.

    [6]陳蕎.談食品安全連稱責任大[N].京華時報,2011-03-06. [Chen Qiao. Wang Qishan Said the Food Safety Responsibility was Great [N]. Beijing Times, 2011-03-06]

    [7]Phillip N. 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0, 78(2):311-329.

    [8]Darby M, Karni E. Free Competition and the Optimal Amount of Fraud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3, 16(1):67-88.

    [9]Hennessy D A. Information Asymmetry as a Reason for Food Industry Vertical Integr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6, 78 (4): 1034-1043.

    [10]王秀清,孫云峰.我國食品市場上的質量信號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02,(5): 27-32. [Wang Xiuqing, Sun Yunfeng. The Signal Problems of Food Quality on the China’s Market [J]. Chinese Rural Economy,2002, (5): 27-32.]

    [11]Dranove D, Jin G Z. Quality Disclosure and Certif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0, 48(4):935-963.

    [12]GalOr E. Warranties as a Signal of Quality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 22(1): 50-61.

    [13]Thomas L. Brand Capital and Incumbent Firms’ Position in Evolving Markets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5, 77(3):522-534.

    [14]Shapiro C. 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3, 98(4): 659-679.

    [15]張云華,孔祥智,楊曉艷,等.食品供給鏈中質量安全問題的博弈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 (11): 23-26. [Zhang Yunhua, Kong Xiangzhi, Yang Xiaoyan, et al. Game Analysis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 Supply Chain [J].China Soft Science, 2004, (11): 23-26.]

    [16]Antle J M. 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Food Safety Policy. Washington DC:AEI Press,1995, 32-40.

    [17]Roberts T, Van R E. Food Safety Economics,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1989, 56.

    [18]吳元元.信息基礎、聲譽機制與執法優化:食品安全治理的新視野[J].中國社會科學,2012,(6): 115-133.[Wu Yuanyua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Reputation Mechanism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law Enforcement: A New View of Food Management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 (6): 115-133.]

    [19]鄭風田.從食物安全體系到食品安全體系的調整:我國食物生產體系面臨戰略性轉變[J].財經研究,2003, (2): 70-75. [Zheng Fengtian. The Adjustment from Food Security System to Food System: The Strategic Transfer Faced by Chinese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3,(2): 70-75]

    第4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冷鏈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食品的安全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生鮮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如何做到保質保鮮,成了廣大消費者關注的熱點。從菜農勾兌甲醛噴灑蔬菜保鮮,產生“甲醛蘑菇”、“翻新土豆”和“甲醛大白菜”,到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采用變質肉類重新返工,再次銷售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加快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是提升農產品品質,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同時,通過冷鏈物流的發展對降低生鮮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腐損率、降低流通成本、促進物流產業和我國經濟發展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一、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內涵及特點

    (一)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含義

    我國“十二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使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或屠宰、捕撈)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以制冷技術、冷凍工藝、特殊裝置為保障,嚴格要求運送方式和時間掌控的一種特殊物流方式,相對于一般物流形式而言,其物流成本更高,要求更嚴格,流程更復雜。

    (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特點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作業內容主要包括農產品的低溫加工、低溫貯存、低溫運輸、配送及低溫銷售四個環節。從保障作業對象質量和延長保質期的角度分析,農產品冷鏈物流主要具有以下特點。1、復雜性。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最終質量不僅取決于農產品自身的耐儲藏性,而且與冷鏈運行過程的儲藏溫度和流通時間密切相關。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質量極易于受到外部溫度和時間的影響,必須按照不同產品特點和具體要求,進行溫度控制,這就大大增加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復雜性。2、高成本。為了確保生鮮農產品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條件,流通各環節需要專門的設施和設備,為了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又必須采用先進的信息系統等,冷鏈物流建設資源投入較多。3、協調性。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比較分散而消費具有一定的集中性,生鮮農產品的時效性強,每一個冷鏈物流環節必須做到無縫對接,因此冷鏈物流各個環節的組織協調性的要求更高。4、信息化程度要求高。生鮮農產品物流必須使用現代化的物流信息技術。例如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采用RFID技術,實時監測產品和儲藏環境的溫度,定期記錄溫度數據,確保產品安全。

    二、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1、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710萬噸,比上年增長0.9%,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540萬噸,比上年增長2.0%,其中豬肉產量5671萬噸,增長3.2%。全年禽蛋產量2894萬噸,比上年增長0.6%。牛奶產量3725萬噸,增長5.5%。2014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市場規模進一步增加,較上一年增長了近22%,達到11200萬噸左右。2、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4年全國冷庫總量達到3320萬噸,比2013年增長36.9%。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要淘汰老舊車輛600萬輛的任務,商用車大幅升級換代,冷藏車2014年產銷量達到2萬輛,與2013年相比翻了一番。據中物聯冷鏈委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運營的重點冷鏈項目超過40個,投資額已經超過550億元。3、冷鏈物流環境得到改善。2014年由中物聯冷鏈委負責起草的《物流企業冷鏈服務要求與能力評估指標》、《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規范》兩項國家標準正式。《鮮活甲殼類海產品冷鏈運輸規范》、《肉禽類冷鏈溫控運作規范》、《藥品陰涼箱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等三項行標正式立項。《道路運輸易腐食品與生物制品冷藏車安全要求及試驗方法》,2014年7月1日開始執行。行業規范和標準的制定進一步改善了冷鏈物流環境,加快了冷鏈標準化進程。4、生鮮電商發展迅速。2014年,隨著我國冷鏈政策環境改善、互聯網崛起,很多傳統物流企業和電商企業進入冷鏈領域,不僅為冷鏈行業注入新的血液和基因,而且對傳統冷鏈格局帶來了巨大的沖擊。2014年京東聯手萬家便利店,一號店則攜手沃爾瑪,順豐依托“順豐冷運+順豐優選+順豐嘿客”布局2500家門店,紛紛“入侵”冷鏈“最后一公里”。生鮮電商直接連接產、銷的一體化運營模式,對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和腐損率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問題

    1、農產品冷鏈流通率偏低。我國每年消費的易腐食品高達10億噸,需要冷鏈運輸的超過50%,但只有10%左右的產品實現了冷鏈運輸。相關資料顯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綜合冷鏈流通率較低,僅為19%,而發達國家的生鮮產品冷鏈流通率在90%以上。其中發達國家肉禽、果蔬冷鏈流通率分別為100%和95%,而我國僅僅為15%和5%。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大都處于常溫環境下流通,產品腐損率較高,價值損失較大。2、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陳舊落后。目前我國冷鏈運輸車很大部分采用國際海運報廢或即將淘汰的海運冷藏集裝箱,現代化的冷凍冷藏車嚴重不足。中國產業信息網的《2014-2019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評估報告》顯示:中國冷鏈基礎設施、設備匱乏、陳舊。我國目前的冷庫總容量為3320萬噸,大多數冷庫僅用于肉、魚等產品的冷鮮儲藏。據估計,目前已有冷藏容量僅占貨物總需求的20%-30%,冷庫容量約為美國的一半、印度的60%,人均冷庫容量為美國的1/9,日本的1/4。冷藏運輸設備方面,全國鐵路冷藏車輛僅占鐵路貨車總量的1.1%;公路冷藏車運輸占貨運汽車比例0.3%。而英國、德國冷藏保溫汽車占比分別為2.6%和3%。3、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后。我國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規模小,信息系統建設緩慢,物流服務覆蓋網絡有限,冷鏈物流質量難以保證。根據中物聯冷鏈委相關資料,2013年全國冷鏈百強企業總收入為109.02億元,僅僅占到全國冷鏈總收入的10%左右,行業集中度較低。日前,我國冷鏈市場需求規模不斷攀升,而第三方物流企業業務只約占20%。需求不足,是直接造成第三方物流企業專業化程度低、企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4、冷鏈物流人才缺口較大。由于冷鏈物流的時效性強和作業要求較高,作為冷鏈物流企業,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一線員工,都必須具有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隨著我國冷鏈市場規模不斷增加,與之相對應的冷鏈物流人才需求也大幅增加。從北京、上海等地的冷鏈物流企業調查中發現,企業“無人可用”是他們共同的心聲,不僅管理人員面臨斷層,貨車司機和冷庫作業員工也越來越稀缺難找,冷鏈人才出現脫節。

    三、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

    (一)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

    要鼓勵生鮮農產品農戶建造使用微型冷庫,果蔬恒溫氣庫,完成現代化冷藏庫,公路冷藏保溫車和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等一大批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整的冷鏈物流產業鏈條。同時,還要引進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快發展現代化的冷藏車與冷庫設備,借鑒國外研制的公、鐵兩用,公、航兩用等車輛,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的多式聯運。

    (二)培養適應現代物流發展趨勢的復合型人才

    目前,現代物流人才是我國最緊缺的人才類型之一,冷鏈物流人才缺口更大。學校教育沒有跟上是冷鏈物流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首先,要向冷鏈物流發達的國家學習科學、先進的冷鏈物流理論和經驗,因地制宜地指導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實踐;其次,建設冷鏈物流相關的學科,展開學術研究,形成學科體系;最后,加強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從業主體的職業培訓,全面發展冷鏈物流相關的職業培訓教育,改善當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

    (三)大力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

    第三方冷鏈物流作為專業的冷鏈物流服務提供商,將成為今后物流發展的新模式。冷鏈物流作為基礎設施、技術含量和運作要求都較高的特殊物流模式,生鮮農產品相關企業更希望與具備完整冷鏈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外包自身冷鏈物流業務。因此,相關部門要出臺政策,促進冷鏈發展,落實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強化冷鏈規則的執行和監督。第三方物流企業也要積極開展工作,引進現代化的物流技術、培養專業人才,合力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逐步發展。

    (四)做好生鮮農產品冷鏈“最先一公里”

    生鮮農產品“最先一公里”指的是農產品產地采摘后至移交物流運輸之前,為了保持農產品質量、延長保質期,需要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包括預冷、分級、加工、包裝及倉儲等。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往往放棄農產品產地加工,把初加工和精加工放在綜合成本居高的北上廣沿海地區,使得生鮮農產品的整個冷鏈物流變成高成本的“長物流”,造成流通成本過高,流通過程損耗嚴重。因此,做好“最先一公里”,事先控制農產品質量,才能根本解決產品品質差、損耗高的難題。

    作者:王紅梅 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陳麗華,鞏天蕭.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1,(2):68-69.

    [2]王志剛,王啟魁,鐘倩琳.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展望[J].農業展望,2012,(4):56-58.

    第5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農產品物流;意義;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4-0009-02

    如今在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到“染色饅頭”,從“噴藥大白菜”到“洗蝦粉小龍蝦”。各式各樣對人體有害的添加物農產品充斥著整個農產品物流過程中,建立怎樣的流通渠道才能從源頭上遏制此種行為的發生,答案必然是完善的信息網絡體系。

    農產品作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其價格與國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而“農賤傷農、農貴傷民”導致農產品價格調控成為政府的兩難選擇,進入2012年,出現了多種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信息的不對稱,使得農產品“賣賤買貴”問題時有發生。

    據統計,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我國運輸的空載率已達到40%左右,究其原因是由于市場規模小、信息流通渠道不通暢,從而造成巨大的成本損失。而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一方面會造成農民的盲目生產,每年的蘿卜、白菜爛在地頭無人收購的情況或者是農產品極度匱乏哄抬物價的情況屢屢發生;另一方面會產生高額的中介費用,據某公司提供,對企業提供物流信息收取中介費,一般情況下,每10噸的價格大概在300~400元。這樣,不僅會使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的成本有所提高,同時也極大地損害了居民和農民的利益。

    1 信息網絡概述

    信息網絡的建設主要是基于物聯網的信息網絡。近幾年,利用物聯網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成為許多政府、企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它不僅能快速準確的收集、反饋信息,同時高效、綠色環保,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1.1 物聯網的含義

    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的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又名“傳感網”,通過裝置在各類物體上的電子標簽、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與無線網絡相連,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可以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物聯網可以稱為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1.2 物聯網的基本原理

    以物物網為基礎,通過一些閱讀設備對物品上的條形碼或內置RFID 電子標簽進行實時監測,并通過網絡將獲取的信息傳送至物聯網的信息系統中。物聯網的數據庫信息系統是物聯網技術的核心中樞系統,通過它可以完成對數據的共享共用、統一管理和物流的實時動態跟蹤與管理監控等。

    1.3 物聯網的信息傳遞流程圖

    典型物聯網的信息傳遞流程圖可以構建如下:

    首先,有關物品的名稱、產地、類別、日期等信息將被寫入電子標簽,并且將電子標簽貼附在物體表面或內部,在產品的后續流動過程中,通過數據編輯器可以對產品的流通加工信息進行實時更新。其次,附帶有產品信息的電子標簽在生產流通過程中,通過自身能源或外部能源可以將自身儲存的信息主動發送出去,被天線接收后,發送至閱讀器,經過閱讀器的解讀,從而轉換為計算機可以解讀的數據信息。再次,計算機通過網絡連接到物聯網數據庫,從而實現數據庫內數據的實時更新,實現產品信息的共享。最后,通過與計算機相連接的打印設備和顯示設備,可以及時為用戶提供方便。

    2 信息網絡建設對發展農產品物流的意義

    2.1 信息網絡建設實現了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數據共享

    (1)實現企業間和企業內部的信息共享。通過數據庫系統,企業各個部門可以查詢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對物品的生產、流通和交易等情況可以實時監控。

    (2)信息網絡建設可以實現政府監管部門和農產品企業之間的數據共享。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可以對農產品的流通做到實時監督、定期檢查,更好地制定相關物流政策,及時應對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比如特殊時期農產品的緊急調運,不僅能快速解決居民的生產生活問題,也提高了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

    (3)信息網絡建設可以使農產品物流鏈中的生產企業、加工企業、運輸企業的信息共享,共同協作降低整體的成本,獲得多贏的局面。

    (4)信息網絡建設可以實現消費者和政府的信息共享。消費者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實現全民監督,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同時對農產品流通中出現的其他問題及時反饋,共同優化整個物流過程。

    2.2 信息網絡的建設可以有效地控制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通過信息系統的建設,農產品流通加工中的各種信息都可以傳輸到綜合數據庫中。消費者可以通過二維碼查詢系統等軟件,查詢到農產品的來源、施肥及流通情況,居民可以更放心的消費。對于進入銷售終端的農產品在抽檢時也可以利用這些信息追蹤各個生產環節的質量問題,實現質量的可追溯。

    2.3 信息網絡的建設能增加農產品物流的效益,有效的降低損失

    在這個各種信息充斥、經濟市場和環境瞬息萬變的時代,必須要對物流網絡的可靠性做出評價。通過信息網絡的建設,不同類型的農產品信息可以同時在網絡中傳輸,提高效率,增加農產品生產者的收益。據相關人員統計,蒼溪農業信息網開通后,每年約有10萬人次在網上進行交易,當地農民和云南、陜西、北京、廣東、上海等地客商簽訂雪梨、板栗、核桃、柑橘等20 多個農產品的銷售合同,僅一年內農產品銷售量增加70%以上。同時,信息網絡的完善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空載率,降低損失。

    2.4 推進農產品交易市場向現代化交易市場的整體改造

    通過網站平臺,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相關政策法規、農產品交易信息、供求信息、行業資訊、新產品、物流配送信息等各種信息資源。交易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提高效率,也使傳統的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最終消費者農產品交易流程向B to B或B to C的模式轉變,有利于整個市場模式的改造。

    2.5 實現產品的品牌化,提高收益、防止假冒

    因為信息平臺的搭建,使得農產品在種植、生產過程中便被標識,這也在無形中樹立了品牌的獨特性,防止假冒商標、品牌的出現,同時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價值。自2009年起平和蜜柚就應用了二維碼系統,讓琯溪蜜柚擁有新一代“身份證”,杜絕了市場上的假冒產品,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平和琯溪蜜柚”品牌的清晰印象和充分信心,而且其二維碼蜜柚單價高出普通蜜柚1.6元,創造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3 建設信息網絡的建議

    3.1 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暢通信息渠道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信息渠道比較混亂,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現有農產品流通信息的重復率達到50%。為了提高信息質量和信息的時效性,建立國內統一的市場價格、供求信息的搜集制度很有必要,可以形成新的物流鏈和電子商務流通鏈。

    3.2 通過現代網絡技術連接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等環節,實現信息的共享

    通過EDI 和POS 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和交換,通過GIS、GPS、Bar、Code、RF 等技術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信息的有效應用。

    3.3 轉變信息引導模式,變“事后”為“事前預警”

    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確定性,想要實現 “按需生產”,必須通過政府建立信息平臺的方式,在搜集、整理市場信息的基礎上,利用科學的計算方式和現代的信息技術,計算蔬菜產銷的預測預警信息,并通過各種媒介,及時、準確地將預測信息傳達給農戶,農戶根據自身情況確定種植品種與數量。同時,規范物流信息企業,對農產品的運輸能力、運輸結構通過信息平臺進行預測預警,實現商流信息平臺和物流信息平臺的無縫對接。

    3.4 加快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設

    實現信息化建設,不僅需要基礎設施,如硬件和軟件設施的配備,同時也要做好農產品流通各環節的監控,實現信息共享。要嚴格信息的審核程序,對信息要求有明確來源,并做好網絡信息服務。

    3.5 提高農民素質,強化信息意識

    具體網絡的搭建和實施,不僅需要技術人員的開發維護,更需要用戶的使用和支持。目前,我國農村人口中計算機的普及率還不高,很多農民沒有信息化的意識。所以政府部門可以加強對相關知識的培訓和普及,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生產和流通。

    參考文獻:

    [1]錢開勝.平和蜜柚使用二維碼技術[J].中國果業信息,2012(5).

    [2]顏波,向偉,冉澤松,等.基于RFID的農產品物聯網供應鏈信息共享[J].科技管理研究,2012(7).

    [3]韓冰,李學工,初冬梅.基于物聯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實時定位系統[J].經濟物流,2011(7).

    [4]張麗,余華,馬新明.基于物聯網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系統平臺[J].中國科學,2010(8).

    [5]侯莎莎.北京打掉一“菜霸”團伙,全市大蔥價格降約13%[N].北京日報,2011-01-26.

    [6]段妍,胡永啟.山東壽光白菜滯銷場景直擊:冷庫內滿地腐爛菜汁[N].中國日報,2011-04-26.

    [7]石俊榮.陜西渭南農業網遭菜農質疑,3年僅發6條供求信息[N].西安晚報,2011-05-03.

    [8]潘金生.基于物聯網的信息增值服務[J].經濟師,2007(9).

    [9]李如年.基于RFID 技術的物聯網研究[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09(6).

    [10]任志宇,任沛然.物聯網與EPC/RFID 技術[J].森林工程,2006(1).

    [11]梁英宏.RFID 智能站點的研究與開發[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8,25(3).

    第6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建設不斷占用城鎮周邊的農用地、生態用地,導致農業區環境質量急劇下降,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加劇,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河北省農業開發戰略的重要內容,因此深入研究并提出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恢復建設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1 生態足跡模型研究

    1.1 生態足跡概念

    生態足跡是由里斯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來的。其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地區或個人要維持生存所需要的地域面積或能夠吸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1]。生態足跡要計算出在一定的人口單位內,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和水域的數值多少,是否足夠生產所需資源及吸納所排放的廢物,也就是分析生態需求與生態供給是否平衡。

    1.2 生態足跡計算方法

    生態足跡需計算六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分別是林地、草地、耕地、化石能源土地、水域與建筑用地。人類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都是由耕地提供的,因此耕地是最具有生產能力的土地類型。草場相對于耕地來說,生產能力要低得多。森林資源由于被人類過度開發導致林地的生產能力下降。同時,對二氧化碳吸附能力較強的化石能源土地存量不足[2]。在生態足跡的計算中,還是應該考慮化石能源土地這一重要因素。同時,建筑用地面積的劇增會導致生物生產面積的減少。

    生態足跡的計算步驟如下。

    1)各種消費項目的人均生態足跡計算公式

    Ai=Ci/(Pi×N)

    式中,Ci為第i種消費項目總消費量;Pi為第i種消費項目世界平均生產能力;N為人口總數[3]。

    2)生態足跡計算公式

    ef=■(rj ×■Aji)

    區域總人口的生態足跡為:EF=N×(ef)。

    式中,rj為j類土地的均衡因子,這個均衡因子國際上都采用固定數值,耕地是2.82,草地是0.54,林地是1.10,水域是0.20,建筑用地是2.82,化石能源地是1.14。Aji為第j類土地第i種消費項目的人均生產性土地面積。EF為總人口的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

    3)人均生態承載能力計算公式

    ec=∑(aj×rj×yj)

    式中,aj為人均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yj為j類土地的產量因子(固定數值)。

    區域生態承載力:EC=N×(ec)。

    式中,EC為區域總人口的生態承載力;N為人口數。

    4)人均生態盈余或赤字計算公式

    Ed=EF-EC

    這一數值能夠反映出區域人口利用自然資源的情況。Ed=EF-EC差值為負時,稱生態盈余,表示該區域的生態環境能夠滿足該區域的生態需求;差值為正時,稱生態赤字,表示該區域的生態需求超出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范圍。

    2 基于生態足跡模型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實證研究

    2.1 區域概況

    截至2013年河北省全省面積18.88萬km2,河北省人口7 287.51萬人,糧食播種面積631.6萬hm2,棉花播種面積48.3萬hm2, 蔬菜播種面積122.0萬hm2,肉類總產量448.8萬t,水產品產量123.1萬t,木材產量84.7萬m3。2013年全省生產總值實現28 301.4億元,居中國各省GDP排名第六位。全部工業增加值13 194.8億元,比上年增長9.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 711.1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河北省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306.7 m3,占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3.9%。河北省2013年已發現各類礦種151種,有查明資源儲量的120種,年均開采總量近5億t;境內有華北、冀東、大港三大油田,累計探明原油儲量27億t,天然氣儲量1 800億m3, 原油年產量近千億t, 天然氣年產量近10億m3。

    2.2 河北省生態足跡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河北省耕地生態承載力已經出現嚴重不足,由于省內的耕地面積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縮小,使得實際生態承載力不斷弱化。近年來,建筑用地占用了很多耕地面積,截至2014年,河北省耕地面積減少33.58萬hm2,建設用地增加3.65萬hm2,人均耕地由0.11 hm2減少到0.09 hm2,低于全國人均耕地平均水平。此外, 河北省農藥、 化肥、農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全省使用農藥80 755 t,施用化肥總量303.39萬t, 使用農用塑料薄膜量11 167 t, 其中使用地膜6 364 t,覆蓋面積達到1.125 01×106 hm2。農藥、化肥、農膜等產品的使用過量或不當,使得土壤質量下降,肥力弱化,造成可使用的耕地面積減少。因此,綜合河北省人口、耕地數量、質量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分析,河北省耕地總體情況為人均耕地面積少,耕地質量不高,耕地需求超出供給,形勢十分嚴峻,急需出臺相關政策加以保護。

    從圖2可以看出,由于河北省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城鎮化進程和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們的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動物性產品消費量的增加帶動了農、林、牧、漁生產量的增加,從而使得耕地、林地、草地的人均生態足跡也呈增長趨勢,從圖2可以看出,2012年上漲幅度比較大,而草地的生態承載力卻呈略微下降趨勢,造成了草地的供需矛盾尖銳。同時,也反映出河北省生態經濟系統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草場退化嚴重,土地沙化面積增大,種植業結構單一等問題,直接導致草地的承載力減小。目前河北省沙區總面積達310.67萬hm2,沙化面積171.00萬hm2,其中極待治理的荒漠化土地100.67萬hm2。加上過去長期毀草開荒,草場面積減少66%;草場超載放牧,優等草場大量減少,三分之一的草場退化,每年有1.33萬hm2草場退化,現有草場退化面積213.33萬hm2,占全省草地總面積的43.3%。

    從圖3可以看出, 河北省林地的生態足跡呈現下降趨勢,與承載力漸趨一致,說明河北省退耕還林政策已經初見成效。2000年河北省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首先在張家口市、承德市壩上地區開始試點,2002年開始在省內全面展開。十幾年期間,河北省造林面積達180.40萬hm2。其中,封山育林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積共117.27萬hm2,退耕造林面積63.13萬hm2。全省11個市165個縣共有800多萬農民從退耕還林工程中受益。此工程使河北省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也有所提高。同時,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從圖4可以看出,河北省對水域的生態需求與草地、耕地相比,雖然數值不大,但水域的實際供給也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河北省水資源嚴重匱乏,多年人均地表水資源262 m3,是全國水資源占有量最少的省份之一;地下水嚴重超采,自1984年以來超量開采已達500多億m3,形成漏斗區30多個。同時,過度捕撈和水體污染,使得近海漁業資源瀕于枯竭。因此,應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補償水域的不足。

    從圖5可以看出,河北省由于人口的增加,對于建筑用地的需求不斷擴大,也使得供給顯現出不足。從2003年至2012年,河北省11個區市建設用地面積增長69%,城市人口增長36%,建筑用地面積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之比為1.92,高于全國平均值1.85,甚至高出國際公認的合理閾值0.90。但是河北省通過改革完善政策措施,推動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節約利用,運用升級改造舊城區,加速擴張開發區,擴展外延城鎮建成區等多種改革模式,使建筑用地面積緊張的狀況得到有效緩解,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之間差距縮小。

    從圖6可以看出,河北省國民經濟分布中,對能源、資源消耗大的重工業越來越多。河北省煤炭開采、黑色金屬冶煉在工業產業中占有很大比重,必然造成比較大的生態赤字。此外,河北省的工業深加工水平相對滯后,資源利用率比較低。同時,私家車的增多,使得化石燃料人均生態足跡大幅度增加。因此,河北省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是依靠消耗自然資源存量換來的。每年河北省燃燒大約3億t煤,使得河北省成為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會產生大量的CO2,給河北省已經退化的生態系統帶來了更嚴重的問題,因此應嚴格限制一些主要城市地帶的煤炭消費。

    3 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3.1 盲目開發,缺乏規劃和指導

    河北省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為追求經濟增長,地方政府及鄉鎮企業在沒有對農業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科學評價的情況下,盲目進行開發,浪費了大量資源,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如今,各地開始大力開發休閑觀光農業,由于缺乏規劃和指導,使得一些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區在經濟利益的引誘下不顧實際情況,盲目開發,使生態惡化的范圍擴大,程度加重,不僅浪費了自然生態資源,更浪費了人力、財力和物力。一些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區,由于開發不當,造成資源的閑置或浪費,引發生態失衡。

    3.2 缺乏生態環境意識,忽視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在農業發展規劃中缺乏生態觀念,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生態保護,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忽略了經濟增長質量,不能做到“經濟發展,環保先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當地農業。同時,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素質低直接影響到農民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導致政府在宣傳生態農業知識及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等方面存在較大壓力。由于農民環保意識不強,使地方特色資源得不到有效挖掘,更談不上村民能在生態環境保護中起到監督作用。

    3.3 農業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生態保護監管機制不健全

    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立法主要有:《河北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河北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河北省耕地土壤保養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河北省環境保護條例》、 《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但缺少一些切實有效的法律規范,缺乏相應的生態保護實施細則,更欠缺懲治方面的細則[4]。因此,現在的農業生態環境法律體系還是一個弱項。相關立法的薄弱,導致農業部門執法力度不強,依法管理農業環境的責任主體不明,對破壞或污染農業環境的不法行為管理不夠,未能實施有效的法律監管機制,亂砍亂伐,破壞森林、水利設施等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嚴重影響了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4 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

    4.1 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林牧漁業協調發展

    農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關系全局的發展與穩定。河北省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示范點建設。河北省現已建成生態農業示范縣(市)27個,示范鄉(鎮)400個,全國農業示范點8個,試點示范面積達3萬km2。此外,河北省必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實行耕地數量和質量保護并重。在嚴格控制增量土地的同時,加大盤活存量土地的力度,通過布局優化、規劃管控、用地準入、市場配置、土地整治、監督管理,全面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同時,河北省應全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強化龍頭企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綜合協調發展農林牧漁各業,落實好各種強農惠農政策,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養結構,著力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推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5]。同時,加大農業招商力度,積極探索“公司+農戶”等模式,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確保農業經濟穩定增長。

    4.2 提高農民環保意識,推廣農業生態技術

    河北省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嚴格遵守國家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適用于地方的生態保護法規和管理辦法,使河北省的生態環境保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時,應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以“節能減排,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主題,以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使民眾意識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尤其應特別關注河北省貧困落后地區,如河北省太行山區,應協助其改變落后的生產生活模式,加大研究農業“三產化”問題,以減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破壞。同時,在提高農民意識的基礎上,以節能為契機,推進全省農村環境建設。對農村現有的垃圾箱、垃圾站進行集中清理,另外對農村田地中的糞池進行統一規范,要求通村路路邊不能建糞池,進一步優化農村環境。此外,應大力推廣農業生態技術,加大對沼氣應用、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等技術的研究,不斷完善地方政府技術服務推廣體系,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間,創造出更具效益的農業價值,既能解決“三農”問題,又能保護生態環境,發揮農業對生態平衡的效益作用。

    4.3 加強政府管理,強化監督機制,實行農產品檢驗制度

    河北省應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對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政府工作考核內容。同時規定農業、林業、畜牧獸醫、漁業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的主管職責,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并對財政、公安、質量技術監督、環境保護、工商行政管理、商務等部門的協助職責予以明確,加強監管力度。

    縣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應該根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提倡使用有機肥,鼓勵當地農民利用農作物秸稈開發生物質肥料、飼料、燃料等。此外,還應對農產品藥物、重金屬殘留加大監管力度,定期進行調查、監測和評價,實行集中用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同時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環境影響測評,及時治理、修復被污染的區域,保證農產品產地符合安全標準要求。

    第7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供應鏈管理;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2-0021-02

    一、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含義

    根據馬小龍(2014)的研究,農產品供應鏈是指以農產品為對象,以農業經營為核心,借助對信息傳送、物質運輸、資金流通等方面的控制調整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產品種植加工戶、農產品經營商戶、農產品消費目標顧客之間的利益需要,由農用產品原材料采購起,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采購運輸、分布銷售等的一整套過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或消耗使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效率達到最優水平,在從生產采購到滿足最終顧客需求的整個過程中,將合適的產品以合理的價格,及時準確地送到消費者手上,其中包括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環節高效率的運作(吳孟霖,2015)。

    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一)農產品本身的特征要求對傳統供應鏈管理進行創新

    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且農產品品種豐富。農產品尤其是生鮮農產品具有水分充足、易腐爛、保存時間短的特點。不同的農產品在從田間地頭到達消費者餐桌上的過程中的運輸、保存的工具和方法都不一樣,按我國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方法,在經過多渠道的運輸后,在運輸、保存過程中因為時間長,會導致很多農產品在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就已經腐爛了。因此,對于農產品這種特殊的消費品,通過對傳統供應鏈進行管理創新,縮短其在流通過程中的時間,將有利于其銷售。

    (二)農戶分散經營、生產無組織化,不利于提高農民收益和農業生產效率

    我國農戶在生產過程中,由于農村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絕大部分都是分散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生產經營的農戶很少。這些農戶一般都是在滿足自己對農產品的需求后還有剩余,會自主進入當地集貿市場進行銷售。在銷售過程中,其議價能力很低,這使得農民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到好價錢,農民收益低。同時,在無組織化分散經營的方式下生產和銷售農產品,不利于農戶對土地資源、農產品生產資料資源、農戶時間和資金資源等,有效率地利用。

    (三)農產品銷售中間渠道過多過長,物流成本高,導致農產品不能順利地實現銷售

    在現在互聯網條件下,由于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完善時間不長,我國絕大部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還停留在要經過多級中間商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傳統渠道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每年都會出現這樣一些怪現象,一方面是農戶豐產不豐收,每到水果等農產品采摘的季節,因為中間商的收購價格低,農戶寧愿讓水果爛在樹上也不愿意采摘銷售;另一方面,需要消費這些水果等農產品的消費者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媒體報道這些水果被浪費而不能購買到,即使能在賣場買到一部分,其價格也是高得離奇。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因為中間環節過多導致物流成本太高;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國物流設備設施的落后,冷鏈物流系統的不健全,使得很多農產品在運輸、儲存過程中腐爛、損耗掉了,這些損耗也提高了農產品物流成本,同時也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消費質量。

    (四)農產品生產和消費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生產無法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等方面的影響,我國農產品生產相當分散,而且很多都是小農戶獨自經營,農戶生產什么、怎么生產、生產多少,完全由農戶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進行。雖然在現有電子商務條件下,有些農戶也能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自己的農產品生產,但還不能完全與農產品消費市場的需求完全對接。

    農產品供求信息的不通暢,使得農戶生產的農產品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這樣一來,農戶雖然花費了較多的成本生產,但是其生產的農產品卻不是市場上需要的,即使能銷售一部分,也不能賣到比較高的價格,這不利于農戶生產活動的開展,同時,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也不能得到滿足。

    從以上分析看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迫切需要進行創新。

    三、互聯網條件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創新的措施

    (一)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組織農產品生產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針對我國農民生產分散性的特征,根據當地地理條件及農產品特點,組織適合本地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開展有組織的集約化、規模化生產,能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資金及人力等資源,高效地組織農產品生產。

    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下開展農產品生產,還有利于對農產品生產流程進行科學規范,并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安全監控。

    (二)利用互聯網的信息管理功能,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信息流通

    利用互聯網信息管理的及時性、互動性,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是實現農產品生產和消費信息流通的有效途徑。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買賣雙方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全國農產品供需信息的交流和溝通,能準確地了解農產品的市場供求情況,及時調整農產品的生產品種、數量和質量,做到按需生產。

    在我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城鎮居民和一部分農村居民能方便地利用電腦、智能手機,及時、方便地了解各方面信息,但絕大部分農村還沒有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設備,而且絕大部分農村居民在利用電腦、智能手機了解各種信息為農業生產服務方面缺乏應有的技術,這是我國要實現在農村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農產品生產銷售的一大障礙。基于這種情況,需要我國政府部門發揮作用,加快農村地區互聯網設備設施的建設,利用各種渠道開展農民培訓,提高其利用互聯網的技能。

    (三)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創新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

    農戶分散經營、農產品生產規模小等這些特征,要求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物流配送中心,這樣,農戶生產的農產品按一定的要求統一運送到當地物流中心,可以大大節約中間商到單個農戶收購農產品的成本。在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上,可以鼓勵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組織開展電子商務平臺直銷模式,也可以開展本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本地連鎖超市對接的農超模式等來銷售農產品。這些模式都可以很好地減少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降低農產品的物流成本,既增加農民的收入,又可以讓消費者買到物美價廉的新鮮農產品。

    結語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創新是適應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的一項工作。在互聯網條件下,要針對我國農產品生產的特點,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產品集約化、規模化高效生產;同時,要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建立的基礎上,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信息管理功能,實現農產品供需信息的交流溝通,做到按需生產,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通過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創新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降低物流成本。

    總之,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創新進行研究,可以為我國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提供一條高效的管理網絡。

    參考文獻:

    [1] 高會.論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4,14(3):79-91.

    [2] 郭全洲,譚立群,王惠霞.基于質量安全的食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創新研究[J].財務與金融,2012,137(3):73-77.

    [3] 吳孟霖.國內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綜述及展望[J].學術論壇,2015,(3):137-139.

    [4] 彭劍,王劍波,茂.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長株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運作模式[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8):4976-4980.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Internet

    WANG Jin-ya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Hengyang 421005,China)

    第8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蔬菜安全;問題;管理

    食品質量安全狀況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蔬菜作為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之一,其安全問題關系到整個國民的健康。然而近年來卻發生了許多食品安全事故,如“蘇丹紅”鴨蛋事件;劣質奶粉造成的“大頭娃娃”事件;“福壽螺”致病事件;日本壽司細菌超標事件;“米豬肉”事件;“嗑藥”的多寶魚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從這些駭人聽聞的重大事件和案件中,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食品安全現狀讓人極為堪憂。而蔬菜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在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關注與自己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蔬菜質量安全。近幾年來,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已經引起各級政府和廣大城鄉居民的普遍關注。

    1 蔬菜安全的含義

    我國涉及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的概念和標準分為五類。按照安全可靠性的標準從低到高進行排列分別為:放心菜、無公害蔬菜、一般產品、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一是放心菜,這種蔬菜不會造成人們食用后急性中毒的情況,其對應的檢測標準是快速檢測方法,這種檢測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測定有機磷等類似農藥,另外對含硫的蔬菜不適用。二是無公害蔬菜:這種蔬菜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或農業行業無公害相關標準,并經產地或質量監督檢驗機構檢驗合格,經有關部門認證并使用無公害食品標志的蔬菜產品。三是一般產品,這種蔬菜沒有特指為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的產品,目前已制定了許多國家或行業標準。四是綠色食品,這種蔬菜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五是有機食品,這種蔬菜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標準加工的,并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副產品。蔬菜的“安全”是相對的安全,一些含有微量有害物質的蔬菜也可能是安全的,只要其農藥的殘留量、重金屬含量、硝酸鹽含量等對人類有毒物質的殘留量均控制在一定標準之內,只要不危害人們的健康,這種蔬菜就是安全的。

    2 蔬菜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執法監督管理的制度落實不夠

    有些執法部門監督檢查制度落實不夠,責任追究機制不夠完善。有些經營單位依法經營意識不夠強,對違法經營的處罰比較困難。如:有些集貿市場、餐飲酒樓檢測制度落實不夠規范,有些市場甚至沒有堅持天天自檢和及時公示制度,或者檢測抽樣沒有科學性和代表性,搞形式、走過場的現象仍然存在。

    2.2 農藥污染容易忽視

    到目前為止,防治治蔬菜病蟲害主要依靠化學農藥,雖然在一些專業合作社也有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高毒、高殘留農藥屢禁不止,有少數農戶把用于防治水稻的農藥用于蔬菜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外來人口的增加,多數農居缺乏排污設施,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成為蔬菜地灌溉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3 蔬菜未過安全期就上市的問題依然突出

    特別是在蔬菜病蟲害頻發的高溫季節,部分農民雖然在蔬菜生產中沒有使用“雙高”農藥和禁限農藥,但將未過安全期的蔬菜采收上市,導致市場蔬菜檢測農殘超標。另外,由于周邊地區沒有禁止銷售和使用“雙高”農藥和一些農戶菜棉、菜稻混種,導致由于棉、稻田農藥進入蔬菜產區而出現農殘超標。

    2.4 對非法經營的馬路蔬菜市場取締不力

    檢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城區和郊區還普遍存在一些非法經營的馬路蔬菜交易市場,這些地方交易的蔬菜品種有很多是農民自產自銷的,而且沒有經過農藥殘留抽樣檢測,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使監管出現“真空”。

    3 加強我國蔬菜安全的建議

    3.1 改變生產經營方式,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

    企業組織的經營規模和經營范圍直接影響到產出產品的質量控制能力,影響到國家有關蔬菜安全管理政策如蔬菜標識管理、蔬菜安全的追溯和承諾制度的實施效率。政府應發揮中介組織的力量,積極扶持和發展專業技術協會、流通協會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通過公司加農戶、協會加農戶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方式,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生產者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蔬菜產品品種布局和結構,提高蔬菜產品生產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提升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2 對生產者進行安全技術培訓

    首先對蔬菜生產企業,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要進行分級培訓,加強引導、規范,指導合作社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技術服務水平。其次要對菜農進行技術和安全知識培訓,信托各地實施的農業培訓項目,將他們培訓成從事無公害蔬菜生產的主力軍。同時,將培訓與生產許可證結合起來,合格者頒發安全生產許可證,允許使用安全蔬菜標識。

    3.3 加強技術研究和推廣,充分發揮技術對安全管理的支撐作用

    政府應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在蔬菜安全管理中的作用,組織、調動和協調相關科研資源,增加預算和投入,加強蔬菜安全管理前沿問題研究,如加強蔬菜產品質量安全關鍵控制技術和綜合配套技術的研究,應盡快在全國建立健全農藥殘留監測體系,提高、強化農藥殘留檢驗手段,在現有速測技術的基礎上,研制新型農藥、有毒有害物質的速測技術,提高蔬菜中農藥、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的靈敏度和精確度;積極研究和推廣蔬菜產品產地環境凈化技術;研究和推廣生產與流通中蔬菜保鮮的方法以及對污染、化學危險品泄露的評估方法等。

    3.4 建立信息服務網絡,促進食品質量信息的有效傳遞

    建立良好的質量信息傳遞機制,有助于解決食品質量的市場失靈。我國蔬菜生產、經營者文化素質低,生產經營規模小,而蔬菜產業鏈較長,致使信息標簽管理、企業信譽機制等難發揮作用,為使公眾具有在權衡風險及益處后由其自身進行選擇的權力,政府的信息服務重點是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信息,及時向蔬菜生產、加工、經營和使用者提供有關生活、農資、市場、生產技術及病蟲害預測預報等多種信息服務。

    3.5 加強對農藥使用和殘留的管理

    健全和完善農藥使用、監督管理的法規標準,減少管理漏洞農業生產必須嚴格按照《農藥安全使用標準》施藥,在短期作物中禁止使用高毒殘留農藥。減少農藥使用量,對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禁止和限制高毒性、高殘留農藥的使用范圍,有致癌性的農藥應嚴格禁止使用。研究制定施藥與作物的安全間隔期,建立健全農藥在食品中的殘留量標準。研發高效、無毒、無殘留、無污染的無公害農藥,逐漸淘汰傳統農藥,從根本上杜絕農藥殘留,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張航. 我國蔬菜質量安全管理的現狀和依法監管的措施探討[J]. 中國果菜. 2010(06)

    第9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范文

    (一)有機農業的含義

    有機農業(Organic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二)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中的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是一種新興產業,指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合法的、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有機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儲藏,運輸標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生長調節劑)、抗生素、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等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輻照處理。

    二、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鳴湖鎮的吉林省雁鳴湖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是以經營出口有機小粒黃豆等農產品為主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主營業務包括有機農業及其相關配套產業。從2002年起,為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公司在穩定貿易出口的基礎上,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積極向農副產品深加工方向轉變,先后組建了六個子公司,重點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和農業產業化的配套服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食品中攝入的營養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豐富優質的營養成分繼而豆制品類耕地面積比重逐年增大,僅次于糧食主體玉米的比重。

    (二)雁鳴湖鎮特色有機食品(有機大豆、小粒黃豆)發展現狀

    地處高寒山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種植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長,這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據考證渤海時期即有種植,有記載的面積是1924年種植10475公頃,占糧豆面積的15.6%。據敦化市統計局統計,從1999-2008年有機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種植比例呈波動上升的趨勢。敦化市小粒黃豆具有徑粒小、口感好、色澤亮、豆皮薄、蛋白質含量高的特點,該市小粒豆歷史悠久,品質好,營養價值豐富。吉林1號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頃單產水平3500斤,具有產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強的優點,改變了該市小粒豆品種的缺點,并形成了本地制種和異地制種相結合的良種繁育制度。后來吉林小粒3號、吉林小粒4號、吉林小粒6號、吉林小粒7號都是吉林省農科院在吉林小粒1號的基礎上通過野生大豆雜交選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種長白一號(俗稱壓破車)具有同源性。由于小粒黃豆營養豐富,現在被用來生產納豆,作為一種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納豆是由小粒黃豆經納豆菌發酵而成的一種微生態、有機健康食品。納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豐富的納豆文化。納豆是世界230多種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在被各國醫藥食品行業所重視和研究開發。

    三、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不明確

    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2000年以來,以有機農業方式生產的安全、優質、健康的有機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雁鳴湖鎮抓住時機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但是有的部門或機構片面夸大有機食品在該鎮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甚至將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稱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當地實際的目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既面臨著耕地減少、環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滿足龐大的消費人口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的要求。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求有相當規模和適度的增長,另一方面要求不斷提高食品的質量和安全,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

    (二)基礎理論、技術研究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一整套技術措施及社會服務體系很不完善,如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換中,對付病蟲害的能力還比較弱,有效地生物農藥品種還比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沒有保障;在市場管理上,有機食品生產流通和規范銷售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發展有機食品要從基地抓起,土地從常規生產系統向有機生產轉換通常需要經過2-3年的轉換期,而轉換期間的產量一般不高,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投入相對增加,這些都會影響到生產者的積極性。有機農業生產研究開發缺少經費,特別缺乏對有機農業生產資料的研究和開發。

    (三)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較低

    在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雁鳴湖鎮過分依賴外部技術培訓或指導,忽略主動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在沒有項目或當地技術咨詢力量弱的情況下,引導農民進行有機生產就顯得十分困難。尤其在一些貧困村落,農民沒有知識,缺乏經驗,沒有足夠的進行創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機農業發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對開發有機產品還缺乏明確的政策、資金扶持,主要體現在:一是解決資金問題及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不夠;二是缺乏科技項目扶持。據調查,有的村屯有機農業剛剛起步,先行的部分農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但政府苦于經費有限,對有機農業的深入發展和吸引更多農戶參與到有機農業生產中難以給予資金支持,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礙了當地有機農業的推廣和深入。由于農業項目投資期較長、收益率偏低,商業銀行不愿投資農業領域,而政策性銀行的業務比較窄、職能單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務。

    (五)生產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雁鳴湖鎮農業龍頭企業總量不足,且缺乏規模大、實力雄厚、輻射帶動力強的骨干企業,這是制約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現有的大多數龍頭企業內功基礎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龍頭企業的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初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名特優產品的比重低,企業規模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有機農業進一步向優質、高效和外向型方向發展。

    四、雁鳴湖鎮發展有機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有機農業的功能定位

    一般來說,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的難度要大于常規生產,這是事實,但是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雁鳴湖鎮沒有開發相應的技術,價格優勢沒有得到實現。經過一定時間的探索,相當部分有機農業不僅在技術和生產上可以與常規農業抗衡,而且完全具備競爭優勢,關鍵是如何轉型。這在雁鳴湖鎮有機大豆生產中已經得到證實,如果再加上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其競爭力必將進一步增強。綜合比較各種農業發展的探索模式來看,現代有機農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它可以兼顧生產、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需求,所以我們絕不能因為它的比重小而輕視。

    (二)健全和完善有機農業的組織管理體系

    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從生產、認證、銷售等整個環節對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進行規范,這就需要農業、環保、海關、技術監督、認證認可、工商等各個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和配合。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農業經濟立法相呼應,雁鳴湖鎮急待建立本地區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建議以農業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在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本地區認監委、科技部、海關等相關部委積極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關部委內對有機生產的管理機構,強化以促進生產和貿易、維護有機產品質量為目的的組織管理,確保有機農業的生產、營銷、監管、認可、技術研發等工作正常有序的進行。

    (三)加強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

    發展有機農業,已成為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集農業環保、植保、土肥、種子、栽培、管理、收獲、包裝、儲運及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它要求農民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強烈的綠色環保觀念。為此,雁鳴湖鎮必須強化對農民的綠色環保認識,利用地方眾多相關媒體積極宣傳,家喻戶曉;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大規模培訓農村骨干力量。通過宣傳和培訓,讓農民熟悉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技術規程,增強對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及有機農業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

    (四)制定、完善和實施有機農業的產業扶持政策

    各級人民政府都應該制定政策,積極鼓勵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和認證,除了在基地建設、現代化農業示范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配套方面給予優先資金扶持外,還應該為現代有機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在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同時,加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增加有機農產品的比重。雁鳴湖鎮繼續實施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項目,對于列入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的產地,在土地整理資金、生態補償基金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另外,該地區應重點扶持與農業增效和與農民增收相聯的有機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雁鳴湖鎮特色農業和創匯農業的發展,促進有機農業的產業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观看|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片一一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小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啦中文成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成人免费小视频|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