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

    第1篇: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3S技術;土地利用規劃;應用

    AbstractLand use planning is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land protection,rational use of land is the basis and foundation. 3S technology provides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s and mea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and use planning field. Combined with our ongoing new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introduce GIS,RS,GPS and 3S technology integration,3S technology in land use planning data preparation and processing,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sults-based management at all stages of planning application were analyzed. It is proven that 3S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land use planning is very broad.

    Key words3S technology;land use planning;application

    土地利用規劃是指以各級行政區劃為單位,根據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土地自身的適宜性以及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協調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和農業生產各行業間的用地矛盾,尋求最佳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進行統籌安排的戰略性規劃[1]。土地利用規劃是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劃和安排,是依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的自然歷史特性在時空上進行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協調組織的綜合措施。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地)級、縣(區)級和鄉(鎮)級5個層次較完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體系。土地利用規劃在促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保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強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利用空間管制及用途管制等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土地保障,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礎和依據。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2次大規模地開展全國性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成果對合理利土地與保護耕地起到了重要作用[2]。但是由于近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新型產業大量涌現,土地利用需求出現新的變化,為了適應這些形勢,我國開展了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13S技術

    3S技術是GIS、RS和GPS的統稱,是集高度發展的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衛星定位技術及通訊技術的多學科現代信息技術。

    1.1GIS

    GIS即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把各種地理信息按照空間分布,以一定的格式輸入、存儲、檢索、更新、顯示、制圖和綜合分析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利用該系統通過對諸多因素的綜合分析,可以迅速地獲取滿足應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圖、圖形或數據的形式表示處理的結果。GIS技術有2個顯著特征:一是它不僅可以像傳統的數據庫管理系統那樣管理屬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空間信息;二是它可以利用各種空間分析的方法,對多種不同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空間實體間的相互關系,分析和處理在一定區域內分布的現象和過程[3]。

    1.2RS

    RS即遙感(Remote Sensing),是一種遠距離不直接接觸物體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測技術。即指從遠距離高空的各種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電磁波探測儀器,通過攝影和掃描、信息感應、傳輸和處理,從而研究地面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及其環境的相互關系與變化的現代綜合性技術。現代遙感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多傳感器、高分辨率和多時相性。遙感信息的應用已經從單一遙感資料向多時相、多數據源的融合與分析,從靜態分析向動態檢測過渡,從對資源與環境的定性調查向計算機輔助的定量自動制圖過渡,從對各種現象的表面描述向軟件分析和計量探索過渡[4]。近年來,由于航空遙感具有的快速機動性和高分辨率的顯著特點使之成為遙感發展的重要方面。

    1.3GPS

    GPS即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研制的新一代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該系統主要有三大組成部分:空間星座、地面監控和用戶設備。空間星座部分由24顆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的衛星組成;GPS的地面監控部分由1個主控站、5個全球監測站和3個注入站組成;GPS的用戶設備部分主要由接收機硬件和處理軟件組成。GPS具有定位的靈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全天候作業、操作簡便、信息自動接收以及存儲等特點,已經在地球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用GPS同時測定三維坐標的方法將測繪定位技術從靜態擴展到動態,從單點定位擴展到局部與廣域差分,從事后處理擴展到實時動態差分定位與導航,從而大大拓寬它的應用范圍和在各行各業中的作用。

    1.43S技術集成

    3S技術主要完成對空間信息的采集、處理、管理、信息表達等功能,具有獲取海量信息、并能夠準確加以儲存和處理的特點。其中,RS技術是以通過從高空或外太空收集地表電磁波信息,并通過對這些信息進行識別、攝影、傳輸和處理來達到對地表現象進行識別的現代綜合技術;GIS可以認為是一個關于地理信息的管理系統,它能夠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完成地理信息的分類和管理;而GPS則是一個實時的、三維空間的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近年來,隨著GIS、RS和GPS單項技術的迅猛發展,促成了3個大系統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個強大的技術體系,3S技術已從各自獨立發展進入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階段,并且在資源調查、車船導航、環境監測、區域管理、城市規劃、商業管理等諸多領域里得到了迅速廣泛的應用[5]。但目前3S技術在土地規劃中的應用仍多為單項技術應用。在土地資源管理日趨信息化的形勢下,對土地資料的快速、準確獲取、空間信息分析、動態監測、圖形圖像處理和數字制圖的要求已變得十分迫切。而3S技術集成正為這種需求提供了科學、適用的技術方法和手段,它不僅可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及時、可靠的基礎信息,而且可以對土地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23S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

    2.13S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數據階段的應用

    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包含有大量的數據信息。在數據階段,主要包括土地數據收集和土地數據處理2個方面。土地信息涵蓋土地的位置、數量、質量及其價值等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具有數量巨大、動態性和相關性的特征。其中動態性特征不但包括其周期性,還有漸變性和波動性[6]。傳統的通過實地踏勘的工作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需要大量的時間。

    隨著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提高和遙感技術向高分辨率的發展,利用遙感技術獲取土地信息的方法將越來越普遍。小衛星遙感的空間分辨率不斷提高,IKONOS達1 m,Qui-ckbird達61 cm,都能滿足1∶1萬比例尺的縣鄉級土地利用規劃。通過遙感技術迅速獲取的動態實時信息,再傳輸給GIS,使GIS數據庫得到及時更新。通過GIS技術對土地信息進行處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圖件和數據,及時準確地反映土地信息,不但可以為后續的規劃工作提供數據基礎,更重要的是明確土地性質、質量,從而明確土地的空間分布,確定各類用地的具體范圍。在此階段,3S技術在數據收集和處理方面展現了其實時性、準確性以及高效的特點。

    2.23S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編制階段的應用

    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及實施中,需要清查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權屬、利用現狀,保證地類正確、圖斑一致、數據可靠,確保土地利用規劃成果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同時,要采集、儲存、管理大量的屬性數據和空間數據,而且數據之間關聯復雜,失控變異性強。如果沒有3S技術的支持,是很難完成的。依靠3S技術平臺,在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信息庫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業務流程,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修改、實施的自動化管理。利用原有土地信息,分析土地結構,構建各類模型,為土地的評價、預測、結構優化及效益分析提供方法和手段。同時,降低舊有人為進行土地資源分析和決策所帶來的主觀因素影響,加強了土地利用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2.33S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成果階段的應用

    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審批和實施涉及大量圖件、指標等空間數據,對規劃成果質量和管理的時效性要求都很高。長期以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成果(包括圖件、文本、說明和表格)基本上都是以圖紙、文本的形式保存和管理,存在共享性差、利用效率低、形式單一、成果保存難度大等缺點,無論在對公眾宣傳推廣的范圍與效果、傳播形式與信息獲取方式,還是應用靈活性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運用3S技術進行規劃成果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科學性、管理質量和管理效率,為土地規劃的動態實施和成果管理提供科學的方法和現代化手段。因此,為了更加充分、合理、科學、有效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的信息與數據,提高規劃的開放性和公眾參與性,從而更好地發揮土地利用規劃的實際效用,必須綜合運用3S技術。

    3結語

    土地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規劃需要了解土地資源的各種特征和規律,掌握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分布格局。因此,土地利用規劃涉及的信息豐富、量大繁雜,而且多為地理信息,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空間性、時序性和動態性。離開這些信息,就很難實現立體、動態的管理和規劃,直接影響到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的質量和效果。

    GPS技術可以對空間數據快速定位,RS技術利用航天、航空遙感提供的航片、衛星照片等影像資料,能精度較高地定位、定量到地塊,直觀地判讀地面物體特性、資源的現勢信息。GIS利用空間數據庫技術可以把屬性數據的管理完全一體化,存儲和分析處理多種性質的數據。因此,3S技術能有效地管理各類地理信息、統計分析數據,并對之進行分析處理,實現海量數據的管理,促進土地利用規劃和信息處理的規范化,為土地利用規劃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伴隨空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3S技術必定在我國土地利用規劃工作中得到更廣泛和更深入的應用,為土地利用規劃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科學、有效的研究和實施方法,為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作出無可限量的貢獻。

    4參考文獻

    [1] 吳次芳,葉艷妹.20世紀國際土地利用規劃的發展及其新世紀展望[J].中國土地科學,2000,14(1):15-20.

    [2] 秦奮,余明全,王家耀.3S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J].河南農業科學,2006(3):72-76.

    [3] 王振中.“3S”技術集成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J].測繪科學,2005, 30(4):62-64.

    [4] 周桂芳,朱淑麗,魯春陽.3S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3):6342-6343.

    第2篇: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村鎮規劃;協調

    近年來我國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成績斐然,同時很多問題也在發展的過程中顯現出來。土地資源匱乏是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社會諸多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土里的利用。因此怎樣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土地資源匱乏問題,提高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利用效率成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中的重要課題。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是促進經濟涉水統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相關部門應當促進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協調,為土里使用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差異性分析

    第一,具有不同的規劃時間尺度和空間范圍。局域性規劃是村鎮規劃的空間范圍,全面性規劃是鄉級規劃的范圍。二十年是村鎮規劃的實踐期限,而鄉級規劃的時間期限多為十年到十五年。第二,兩者具有不同的內容重點。建設用地的布局和分類的綜合統籌是村鎮規劃的重點,生產設施用地規劃、公共設施用地規劃、居住用地規劃是其主要內容。用地布局的總體安排和控制以及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是鄉級土地規劃的重點,城鎮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基本農田的調整和布局等是其主要內容。第三,具有不同的規劃用地分類。規劃用途是鄉級土地的分類標準,而村級的分類標準是土地使用性質,各自的種類數也不同[1]。

    二、鄉級土地規劃的村鎮土地規劃的矛盾因素分析

    (一)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對村鎮規模的確定存在沖突

    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土地利用規劃的村鎮規模確定矛盾包括:對建設用地的數量進行限制;對可占用更低的數量和位置進行限制。我國城鄉規劃法規定由縣級以上政府在鎮總體規劃中對鎮的建設標準、發展規模等進行確定。但土地管理法卻規定逐級分解和用地指標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依據。進而使得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對建設用地指標無法達成一致[2]。

    (二)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編制結構協作力度不夠

    目前,城鄉建設部門是村鎮規劃的責任主體,土地管理部門是鄉級土地規劃的責任主體。兩個編制主體級別相同,但卻具有不同的監督指導單位,并在各自的體系內完成規劃編制工作。雖然兩個規劃編制主體實行了規劃成果互檢和資料共享,但兩者的溝通仍然不夠,常常出現一個編制主體根據另一個編制主體的規劃成果進行套核的現象。

    (三)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規劃技術規程存在差異

    由不同的規劃主體負責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必然會導致制圖規范和編制規程上的不同。主要包括:第一,人口統計口徑不同。《鎮規劃標準》是村鎮規劃人口預測的依據,流動人口、通勤人口、常住人口是其人口組成的部分。而流動人口在鄉鎮規劃人口預測中被排除。鎮區用地面積應人口規模內涵不同而產生不同。同時控制性人均指標也因為人口統計基數不一致而難以銜接。第二,用地分類和范圍統計標準不一致。行政區劃為范圍是現行土地利用規劃統計用地數據的依據,規劃區是村鎮規劃各類用地的統計范圍。兩項規劃具備不同的統計范圍,使得同種地類具備不同的數量。另外,不同的分類體系也是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中的重要問題,使得各種地類的認定難以一致。第三,具有不同的規劃期限。由于村鎮規劃期限為二十年,而鄉級規劃為十五年,不一致的規劃期限必然導致規劃內容的不協調和不可比。

    三、協調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的途徑

    (一)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土地利用規劃進行統籌

    從整體利益出發、帶有控制性是鄉級土地規劃的特點,因規劃結果和規劃特征帶有指令性,使得規劃內容無法充分考慮局部利益,進而為規劃的實施設置了障礙。而深入的分析地區的實際情況是進行村鎮土規劃的基礎,相對于鄉級規劃更加貼切實際,有利于規劃的具體落實。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矛盾也由此產生,具備發展和保護兩個不同目的使得兩者在實施中被對方牽制。因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是從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區域糧食安全的角度進行的,因此村鎮規劃服從于鄉級土地規劃的控制和指導是毋庸置疑的,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范圍是村鎮規劃確定用地規劃的依據。

    (二)加強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編制主體的協作

    現階段兩個相對獨立的同級部門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進行編制,兩項規劃無法協調的重要原因在于兩個編制主體缺乏有效溝通。對土地管理部門和城鄉建設部門進行合并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例如在我國深圳建立了規劃與土地資源管理局,對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進行統一編制,并獲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不同規劃編制主體合并較為困難,現階段較為可行的辦法是加強不同編制主體間的溝通,強化兩個的協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兩方編制主體在修訂或者編制規劃前,要對規劃成果和規劃現狀的資料進行溝通,資料應體現為圖件和文字兩種形式。第二,在編制規劃過程中,兩方編制主體應當安排人員參與對方的具體編制工作,并解釋規劃思想和提供的資料。第三,對草案的審查應由雙方的技術人員和領導共同進行,逐個核對控制性和原則性的內容,修正兩項規劃沖突的地方。

    (三)對編制方法進行完善

    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不協調的根源在于具有不同的技術規范和編制規程,因此為降低兩項規劃的沖入必須尋找新方法。具體包括:第一,統一基礎數據。第二,選擇預測模型預測人口時,應當在充分考慮地區情況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多種預測模型,使預測的準確性得到有效提高。第三,協調兩項規劃的難點在于用地的分類,用地標準、分類標準、統計范圍不一致是其主要體現。應當以兩項規劃使用的標準為基礎,對兩者同時使用的新標準進行制定。而用地標準則應當依據村鎮發展的現實情況具體確定[3]。

    四、對《武漢市江夏區鄭店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研究

    鄭店位于江夏區西部,總面積為12093.7公頃,占武漢市總體面積的1.67%。鄭店現轄23各行政村,1個社區,230個村民小組。2005年常住問口為4.8萬人,城鎮人口有0.9萬。鄭店2005年規劃數據如圖1所示。

    為了實現兩規的統一管理,鄭店采用了土地規劃用地分類作為鄭店總體規劃的原則,兩規對接情況如圖2所示。通過鄭店對兩規的協調,實現了對土地的 有效利用。

    結語:

    現實中,我們應當從保護和發展相互統一的原則出發,依據規劃要求,有效解決兩項規劃中的用地問題。使規劃目標、各類用地邊界、數據口徑等在兩項規劃中實現統一,進而實現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協調。

    參考文獻:

    [1]鄶艷麗,劉海燕. 我國村鎮規劃編制現狀、存在問題及完善措施探討[J]. 規劃師,2010,(09):69-74.

    第3篇: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要點問題

    Abstract: land use planning database is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data, l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ed and scientific condit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land-use planning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for employees to provide references.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 database; building; Important issues

    中圖分類號:F1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言:現階段,我國土地利用的規劃信息管理較為混亂,對土地利用的調查更新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成果的應用造成了嚴重影響。為了改善這一狀況,以便于更好地管理土地利用規劃成果,切實發揮其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的規劃的實施效率和科學性,必須要積極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數據庫和書庫管理系統。

    一、規劃數據庫建設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規劃是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規劃數據庫建設則是實現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的關鍵,是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能夠實現土地利用規劃數據采集、處理、分析、存儲、查詢、輸出和傳輸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從而為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建設用地預審以及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審查等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城鄉建設和土地管理的基本依據。加快推進規劃數據庫建設,以信息化帶動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發展,促使土地利用規劃的管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切實提高土地管理效率和整體水平。

    現階段,我國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總體上進入審批實施階段,因此必須要抓住機遇,積極推進土地規劃數據庫建設,為土地用途管制度的貫徹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各級政府部門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將責任層層落實,加快規劃數據庫建設步伐,從而保證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順利實施,促使各項管理政策和措施切實落到實處。

    二、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要求

    在積極推進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過程中,應堅持以下要求:

    第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建設必須執行統一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確保信息資源共享。

    第二,為了滿足各級電子政務建設的總體要求,應采用統一的MapGIS平臺(山東省規定的是arcGIS和MapGIS兩種,我區用的是以arcGIS平臺開發的蒼穹建庫軟件)進行建庫,從而保證系統的互連互通,避免出現重復建設的情況。

    第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建設以統一時點的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庫為基礎進行建立。

    第四,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分為省、市、縣、鄉四級數據庫建設。各級數據庫都要嚴格按照國家或省統一標準進行建設。

    第五,在建設過程中,應積極與規劃主管部門以及信息化建設部門通力合作,保證數據庫建設的實用性和有效性,避免與實際應用相脫節。

    三、新一輪數據庫建設的特點

    一)以土地利用數據庫為基礎

    首先,省級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已全面完成并通過驗收,這就為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建設提供了便利條件。

    其次,土地利用數據庫的數據具有較強的現勢性,主要是通過詳查資料以及變更調查資料的方式進行建庫。

    二),數據庫建設貫穿于規劃修編全過程

    在規劃修編的前期階段,主要是進行調研、指標測算以及專題研究等,并利用現有的數據庫進行分析,形成專題研究數據。

    在編制規劃大綱階段,要充分利用數據庫進行統計、查詢以及空間圖形疊加、路徑分析等,并總結形成分析數據,作為編制規劃大綱的依據。

    在規劃成果的形成階段,還要在現有數據庫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并將具體的圖形、屬性、指標數據以及文本資料等添加到數據庫當中,形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件和專題圖件,進而形成圖、表、數統一的規劃成果。

    三)規劃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將會成為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有力工具,通過調用數據庫能夠方便的進行查詢和內容更新,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車管理水平?。

    總的來說,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建設在土地規劃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進行規劃決策的重要依據,是在規劃工作深入發展過程中的逐步形成的信息化成果,在今后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將會進一步充實,促進土地利用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四、數據庫建設流程

    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建設工作流程如下:

    工作準備和資料預處理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及建庫數據庫更新

    選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數據庫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將質量控制貫穿于工作全過程之中,進而保證數據庫的準確性、實用性。

    下面將針對每一環節進行分析:

    一)資料準備和資料預處理

    首先,在資料準備的過程中,資料內容應滿足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標準要求,并且要盡可能做到內容全面且具有權威性,精度和現勢性均需滿足應用的實際要求。對于現有的數字化資料、現有數據或數據庫,應依據國家和省級相關建庫標準和規范進行選擇和調整。

    對于非數字化的資料,要依據所選資料本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預處理:

    圖面處理:在數字化之前要進行必要的圖面處理,以便于數據的精確配準,減少數字化和數據編輯處理的工作量。

    對于屬性數據,應對數據項的名稱和度量單位進行統一,對于圖形數據通常還應進行投影轉換,對遙感數據則要進行幾何校正和分類處理。

    二)數據采集

    其一,空間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就是在土地利用數據庫數據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要素的補充,如果原數據庫數據文件格式與新建庫的文件格式不一致,應先進行數據轉換,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數據的丟失和錯誤,并應及時糾正存在的問題。

    在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的基礎上,應補充采集旅游資源要素、基礎設施要素、主要礦產儲藏區要素、滯(蓄)洪區要素、地質災害易發區要素等規劃基期信息情況。

    在信息采集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點狀要素的位置要記錄準確,保證其與其它要素之間位置關系的正確性。

    第4篇: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ArcGIS;入庫流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P285.2+3;P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3-0691-05

    中國的土地利用規劃主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和鄉級5層不同行政級別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五級規劃體系中最基層、最具有操作性的規劃,也是用地審批等日常土地管理的直接依據。因此,如何建立好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于土地規劃數據庫建設的研究成果很多,如何宗宜等[1]通過Arc/Info進行矢量數據的轉換、投影變換來達到數據庫多數據轉換,Peerbocus等[2]對時態地籍數據庫進行了研究,保證數據庫的適時更新,劉大杰等[3]對應用最小二乘法平差處理規則圖形數字化數據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劉緯等[4]分析了基于MapGIS建設土地利用數據庫的方法,對其中的數據采集、拓撲建立、數據入庫等技術作了探討。此外,國土資源部有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標準,且各省(市、區)也有數據庫標準規程,如重慶市的《重慶市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這些研究和規程為數據庫建設奠定了基礎。但是在各平臺數據之間的轉換, 數據庫的更新和維護及數據庫的空間要素、屬性要素和表格要素之間的聯動性存在缺陷,針對這些問題,擬基于ArcGIS對建庫流程和幾個關鍵技術進行探討和分析。

    1 建庫平臺選擇

    目前,國內通過國土資源部審查的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的建庫專用軟件主要有蒼穹土地利用規劃建庫工具軟件V1.0及平臺軟件MapGIS、ArcGIS。蒼穹土地利用規劃建庫工具軟件V1.0的主要優點有數據采集方式多樣,支持與VCT、ArcGIS、MapGIS、SuperMap交換;系統功能簡捷;圖、文、表、庫四者一體化的管理方式;遵循相關行業標準,系統具有高度兼容性和規范化;嚴格的指標控制與規劃實施管理。而主要的缺點有成本較高;操作不靈活,建庫者無法得到過程數據,當最終結果出現問題時無法進行手動修改;數據量較大時處理速度慢,且容易出錯。MapGIS建庫的主要優勢是全中文的操作系統、高效海量空間數據的存儲與索引、大尺度多維動態空間信息數據庫、三維實體建模和分析等,它的缺點是操作界面比較繁瑣,系統管理功能較弱,缺乏專用數據庫的支持[5]。相對于平臺軟件來說,蒼穹土地利用規劃建庫工具軟件V1.0是針對全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庫開發的,而重慶市數據庫標準與全國數據庫標準存在差異,例如重慶市匯總數據庫要求提交TDZZZDQY這個圖層,蒼穹軟件最終結果不會輸出此圖層;重慶市標準要求的各個空間數據的字段與全國標準不同;重慶市匯交成果時需提交社界線等,蒼穹軟件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而ArcGIS具有空間幾何圖形與屬性數據同步編輯、管理以及查詢的功能,支持不同格式的數據和對海量數據的有效管理,具有便捷的二次開發能力,提供一體化的地圖繪制、顯示、編輯和輸出的集成環境,方便的屬性數據管理、圖解建模與模塊開發功能,ArcGIS可以建立自身支持的數據類型的元數據,也可以建立用戶定義數據的元數據[6],為鄉級土地利用數據庫提供快捷的元數據查詢環境。綜上對比,優先選擇ArcGIS作為建庫的軟件平臺。

    2 建庫流程探討

    數據入庫流程是規劃數據庫建立的核心問題,科學合理的建庫流程能提高建庫效率,降低建庫成本,并能使其易于查詢、更新和維護。傳統的建庫流程可簡單概括為“規劃編制—制圖—數據整理檢查—建庫—成果輸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空間布局上無法精確落實上級下達的指標,數據庫中的空間數據易出現碎小圖斑和拓撲錯誤,圖斑凈面積不能精確統計。依據ArcGIS的功能特點和《重慶市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結合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庫經驗,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庫流程進行了探討,得出的建庫流程(圖1)。此流程具有靈活、操作性強、便捷的特點,能解決傳統數據庫建設中存在的基礎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形式不規范、坐標體系不正確、空間圖形數據的拓撲錯誤、確實有效的屬性信息及元數據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

    3 關鍵技術探討

    3.1 提取現狀數據入庫

    根據縣鄉兩級土地利用規劃規程對數據庫成果的要求,建立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必須以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以下簡稱“二調”)的現狀數據庫為源數據,而全國大多數地區的二調成果都是基于MapGIS平臺形成的。對于用ArcGIS建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的建庫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把MapGIS格式文件轉換成ArcGIS的通用格式,由于轉換后數據存在拓撲錯誤和面積誤差等問題,且拓撲錯誤類型復雜、量大、細碎、重復(圖2),修改起來十分繁復和困難,所以采用ArcGIS提供的圖解建模工具Model Builder (模型生成器),將輸入數據、輸出數據、空間處理工具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關系有機組合在一起,將復雜的數據處理過程封裝和集成在模型中,使數據處理變得簡單化和高效化[7]。構建的模型主要通過Select Layer by Attribute從全區地類圖斑數據中提取各鄉鎮的基期地類圖斑,然后通過Polygon to Line、Feature to Point、Feature to Polygon等工具重新成點成面,從而達到修改基期地類圖斑拓撲錯誤的目的,且在模塊中加入用Python語言操作ArcObject組件對象編寫自定義的CopyFeature工具,實現基期數據入庫的自動化。數據庫中的各種點、線、面的數據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從全區提取并入庫。其計算模型圖如圖3和圖4。

    3.2 規劃要素的變更技術

    規劃要素變更的問題是鄉級規劃數據庫的建庫者常會遇到的,規劃要素的變更通常都會涉及到圖斑的切割、合并和相關土地利用面積的計算,傳統的修改方法是將變更的規劃要素和前期的規劃要素重新同基期地類圖斑做疊加,核對指標,其工作量大且浪費時間和人力。因此,基于ArcGIS的Model Builder(模型生成器)生成Modify TDGHDL模型,將前期的土地規劃地類圖斑(TDGHDL)和需變更的規劃要素做疊加,并用面積分攤法和空間位置關聯法(Spatial Jion)重新計算涉及到切割、合并的圖斑面積和規劃地類面積等相關面積,實現規劃要素變更的自動化。其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圖5)如下:

    圖斑面積(新)=圖斑面積(原)/Shape_Area(原)× Shape_Area(新);

    線狀地物面積=長度×寬度×扣除比例;

    田坎面積=[圖斑面積(新)-線狀地物面積-零星地物面積]×田坎系數;

    圖斑凈面積=圖斑面積(新)-田坎面積-線狀地物面積-零星地物面積。

    經驗證,此種方法對土地相關面積的計算很準確,該變更圖斑的相關面積為:

    圖斑面積(B)=圖斑面積(A)/Shape_Area(A)×Shape_Area(B)=15 143.60 m2

    線狀地物面積=313.5×4.3×0.5+4.13×1.1×0.5=676.29 m2

    田坎面積=[15 143.60-676.29-0]×0=0 m2

    圖斑凈面積=15 143.60-0-676.29-0=14 467.31 m2。

    3.3 規劃表格的輸出

    為解決 “圖數表一致”的問題,《重慶市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要求,在數據庫成果匯總數據中需要提交由規劃數據庫得出的8個表格(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表,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情況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控制表,土地整治規劃表,重點建設項目用地規劃表,土地用途分區面積統計表,規劃期間各類用地平衡表和基本農田調整分析表),便于核查數據庫中的數據和分解到鄉級的指標是否一致、規劃前和規劃后的數據是否一致等。針對這一問題,通過OLEDB連接數據庫,遍歷輸入數據庫中的表格,讀取配置表中地類名稱和地類代碼的對應關系,用SQL語言查詢單個要素的各項指標加入到數組中,對于不同要素中數據通過疊加查詢進行累加,并將結果以記錄的形式插入到數據表中,實現表格輸出的自動化,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和誤差,大大提高建庫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4 數據的拼接問題

    在建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時,考慮到數據的龐大性和鄉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大部分建庫者采用分鄉鎮建立數據庫,但是上報成果時需提交區(縣)匯總數據庫,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實現數據的拼接也是個關鍵問題。這里采用C#語言編譯的程序,基于ArcEngine的Geoprocessor類,調用ArcGIS的append工具條,循環各鄉鎮mdb數據庫,將要素集中數據按類別拼接到目標數據層中,實現數據的拼接,其簡略算法如下:

    Geoprocessor geoprocessor = new Geoprocessor(); //新建geoprocessor類

    Append process = new Append();

    geoprocessor.OverwriteOutput = true;//設置文件可覆蓋

    for (int i = 0; i < this.chklstLyr.Items.Count; i++)//實現數據的逐步拼接

    {if (this.chklstLyr.GetItemChecked(i))//

    檢查數據有效性

    {for (int j = 1; j < (this.lstFileNames.Count - 1); j++)

    {object obj2 = process.inputs;

    process.inputs = string.Concat(new object[]

    {obj2, this.lstFileNames[j].FullName, @"\DataSet\",

    geoprocessor.Execute(process, null);

    process.inputs = ""; }}

    4 小結

    基于ArcGIS軟件的圖解建模工具和C#語言編譯的程序進行的數據庫建設的探討,為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建立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具有非常靈活的操作性,后期結果數據也有較強的修改性,直接實現了土地利用規劃圖件數據與規劃數據庫數據的統一。通過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直接導出規劃數據表格與規劃圖件,便于土地利用規劃大綱文本直接運用數據庫中的規劃數據,從而實現圖數表數據的高度一致。但是在基于高級語言編寫擴展組件人性化、多格式數據源轉換與共享、系統運行穩定性等關鍵技術研究方面還存在較大局限,需加強研究與改進。

    參考文獻:

    [1] 何宗宜,譚 芬,魏秀琴.地圖矢量數據處理研究[J]. 測繪科學,2006,31(6):74-76.

    [2] PEERBOCUS A, JOMIER G. The management of the cadastral evolution using documented cadastral plans[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4,28(6):487-509.

    [3] 劉大杰,劉 春.GIS空間數據不確定性與質量控制的研究現狀[J].測繪工程,2001,10(1):6-10.

    [4] 劉 緯,嚴 琳,張 莉,等.縣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5,28(6):72-74,84.

    [5] 韓桂梅.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方法研究[D]. 山西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05.

    第5篇: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社會轉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9-005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09

    中國自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當前經濟社會正向市場經濟體制、現代化工業社會、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開放多元的文化、主動加入經濟全球化的轉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度是中央政府為指導各地方政府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的方針、依據、戰略等方法論的集合。此背景下將“治理”(本文中,公共治理與治理的涵義一樣,可以通用)理論引入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探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涵義,分析我國社會轉型特定時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發展歷程與存在問題,提出實現與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的對策建議,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實施模式奠定理論基礎。

    1 “治理”視域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職能1.1 “治理”(Governance)理論的內涵

    “治理”英文單詞為Governance,也可稱為“公共治理”,原義為“控制”、“統治”或“操縱”,國外多用于與國家公共事務相關的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1990年以來,“治理”成為非常流行的概念、思潮和理念。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1995年報告提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總和,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

    我國學者對“Governance”翻譯不盡相同,如“管治”、“治理”、“協同治理”等。俞可平教授提出“治理”含義:指在一個既定范圍內運用權威維持秩序,滿足公眾需要。“治理”強調的是合作,認為政府不是合法權力的唯一源泉,公民社會也同樣是合法權力的來源[1]。現在,更多公共管理研究者認同“治理”概念的新解釋:治理是包括政府和各種非政府組織乃至私人機構在內的多個主體,協同處理公共事務,以滿足公眾需求,實現最大化公共利益的過程[2]。

    從以上對“治理”(Governance)概念的理解可以看出三個共同內涵:第一,認為社會公共資源與事務管理的權力主體不是唯一的,而是包括政府、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等,強調在政府與市場之間權力和利益的平衡再分配理念;第二,治理是對公共資源與事務的網絡狀的合作管理,是“多中心”的,目標是多元的,最終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公眾需求;第三,主張社會公共資源與事務管理是上下互動的管理過程,以補充市場機制失靈和政府自上而下管制兩方面的不足,最終達到“雙贏”管理格局。

    1.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政策屬性分析

    在私有制的西方國家沒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稱謂,與之功能和作用大體相似的有“土地規劃”、“國土規劃”、“土地利用計劃”,可稱之為“土地利用規劃”,是國家(政府)干預社會經濟的基本手段。從1960年后Dvidoff的“倡導性規劃理論(Advocacy Planning)”至現今在規劃領域中提及的“公眾參與”,都是針對土地利用規劃的復雜性、政策性和社會性而采取的一種Governance思維。所不同的是,Governance已愈來愈成為國外規劃過程中明確的理念得以確立,并成為主動的過程和不可替代的工作方式。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規劃編制與實施的實踐,對土地利用利用總體規劃逐步形成了相對統一的概念:即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的計劃和安排,是依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的自然歷史特性在時空上進行土地資源分配與合理組織土地利用的綜合性的技術經濟措施,其特征表現為政策性、整體性、兼容性、折衷性和動態性。

    實質上,國內、國外的土地利用規劃方案是一個土地利用的決策,也是一定時期內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其根本目標是公平、有效配置土地資源,以提高社會整體福利和公共利益。各國土地利用規劃權力制度化進程雖然不同,但是土地利用規劃己逐漸成為各國政府控制和參與區域社會經濟活動(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所以土地利用規劃過程己成為政府行政的一個組成部分。基于這一認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更是技術支撐的國家(公共權力)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具有對未來土地利用的導向性,有限理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特征[3]。

    根據治理理論內涵與土地利用規劃公共政策屬性,可以理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是指政府、各種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以及社會公眾利用與管理土地資源所做出的智慧的集體選擇,通過這種選擇來確定稀缺土地資源(在中國尤其是耕地資源)的配置,以使其符合實現公共目標的戰略方向[4]。既包括政府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土地政策和規則,也包括人們同意或以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土地制度安排。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的功效、主要表現、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功效方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不僅是描繪未來變化的圖景,更重要的是通過土地利用管理的共同行動綱領和政策的制訂,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導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發展方向、行動步驟,促進社會經濟在客觀規律和規劃的綜合作用下,公平、有效配置土地資源,并為各種公益性土地利用活動安排合適的用地數量與用地范圍,使土地利用符合未來發展和戰略的要求。

    第二,主要表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過協調和調節土地使用關系,包括不同利害關系人的文化理念、政治觀點和經濟利益等的綜合協調,從而建立社會經濟和環境要素在土地使用上的關系以及共同行動的行為準則(政策制度),為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提供空間支持[5],避免區域內土地權益者產生相互的干擾和由此而帶來的利益的抵觸和損耗。

    第三,基本特征。為充分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其編制實施過程中是公共權力和社會的互動過程,此過程中,政府的公共權力居主導地位,通過協商和談判,與市民社會(非政府組織)共同構建土地資源配置的協同綱領,并為社會和業主(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權利者)的經濟活動提供高效服務。

    2 轉型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發展歷程述評

    2.1 “第一輪”(1986-2000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86-2000年)是在黨的以后,依據《土地管理法》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要求編寫的。1993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先后編制完成了19個省級規劃,9個經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的縣級規劃也大部分完成。《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基本方針是“切實保護耕地;保障必要的建設用地”。基本上體現了當時處在社會主義計劃商品經濟下的服務型土地利用規劃特點。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和鄉的五級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和符合中國國情的規劃方法。這一時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具有較強的計劃指令性質,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規劃治理職能與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不相適應。我國土地利用規劃尚處于起步階段,規劃研究能與科學的規劃理論相聯系的十分鮮見,規劃編制缺少技術指導和規范。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政府是唯一的主體,嚴重缺少社會公眾和部門組織的參與(因為假設公眾利益是一致的,下級政府只須提供信息、執行上級下達的指令性規劃指標),致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然帶有較為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公共治理職能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與發展。

    第二,規劃公共治理職能是嚴格保護耕地的單一職能。注重土地自然資源利用規劃,強調保護耕地,從而導致許多人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看成是保護耕地規劃,這種觀念束縛了規劃公共治理職能內涵進一步的發展;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戰略的推進,規劃缺乏有效的建設用地調控機制和農用地非農化的約束機制,限制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和作用發揮。

    第三,缺乏相關法規條例使規劃沒有得到良好實施。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社會地位和市場經濟下的法律約束都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盡管有《土地管理法》作依據,但是沒有制定規劃實施具體法規條例,致使規劃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其公共治理職能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導致在市場經濟沖擊下,建設占用耕地現象越演越烈。至1992、1993年“開發區熱”、“房地產熱”等經濟過熱現象出現時,耕地減少速度達到高峰。

    2.2 “第二輪”(1997-2010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1997年,國務院了11號文件,即《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根據此通知,新的以耕地保護為重點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在全國蓬勃開展起來,1999年l月實施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更是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了詳細規定,同年3月,國土資源部頒布了《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辦法》。到2000年底,全國各地普遍完成了五級規劃并開始正式實施。

    第二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職能是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以耕地保護為主的目標,并以一套高度集權的、復雜的行政審批制度保證這套指標的實施。這輪規劃對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等都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社會轉型、經濟發展迅猛及加入WTO、地方政府對于“土地財政”的熱衷以及規劃本體和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規劃的公共治理職能實現效果也有諸多不足之處。例如,指標常有突破,一些地方擅自或變相修改規劃,使其權威性和嚴肅性受到了挑戰。原因如下:

    第一,規劃治公共理職能制定主體單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治理職能制定主體是政府(包括公務員)和國家職能部門,公眾參與和市民力量未被充分發揮。這種自上而下、缺少足夠“回應性”(Responsiveness)的單向規劃制定流程一方面缺乏程序上的公正,無法做到實體上的公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政府自身的發展和管理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從而影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

    第二,規劃公共治理目標不夠全面。在規劃治理目標上過分強調對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和基本農田的保護,以“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為目標。各類用地指標層層分解下達,各級政府都按指標制定規劃,致使對國民經濟發展必須的建設用地需求保障不夠,對生態環境變化影響和需求研究不多,使得規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合理性。

    第三,實現規劃治理職能過程中存在上下級政府間的博弈。土地歸國家(政治抽象物)所有,所有權由國務院(行政機構)通過各級政府層層(科層制)方式來實現,導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是從中央及地方兩個層面進行。例如,中央通過國家級規劃對一定時期土地利用進行規范,規范的主要是地方政府行為;土地制度市場化轉型過程中的利與弊也是在規劃的調控與反調控間產生的,這就涉及到了兩個主體間的博弈[6],發生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沖突及較高的成本。

    第四,法缺乏多種規劃綜合運用的協調配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市(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專項規劃之間如何協調沒有成熟的理論和經驗可循。發展規劃側重于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城市(鄉)規劃側重于城市(鄉)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側重各類用地平衡,要求后兩個規劃協調一致,存在較大難度。專項規劃間的協調,實質是部門利益的協調;專項規劃與地方規劃的協調,實質是條塊利益的協調。部門條塊利益的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中的難點[7]。

    3社會轉型期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影響3.1 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的內在要求第一,規劃治理內容隨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而轉變。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顯著增強,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起比較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治理內容將相應逐步由大而全的控制模式轉變為以土地利用的外部效應控制和實現公共利益為主導的模式[8]。

    第二,全球化背景要求規劃治理職能的市場化程度提升。2001年我國加入WTO,意味著開始全面加入經濟全球化行列,逐步形成與全球統一的、網絡化的市場體系,以保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要求我國各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逐步運用價格規律的獨立性,從開放的國際市場中選擇土地開發的機遇,將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積極融入到國際經濟競爭進程中去,以市場為基礎引導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市場經濟下規劃治理職能地域邊界的弱化。市場經濟促進了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我國社會轉型期土地利用系統的各種要素在經濟全球化和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中以“源”和“流”的空間存在形式,對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尺度產生空前超越,并且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效應表現為不平行的空間拓展[9],致使規劃治理職能地域邊界日益弱化。同時,市場機制中,供求信息橫向傳播和市場橫向調節資源分配,但是,目前土地供需信息是政府通過規劃縱向集中和下達的,土地面臨著兩種不同質的配置方式運轉,磨擦成本是很高的。

    第四,城市化發展對土地規劃治理職能有特殊要求。轉型期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戶籍對人口遷移限制作用力的減弱和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涌入,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并向農村地區延伸。在這一過程中,城鄉空間結構將不斷整合,土地利用也會隨之而調整和改變。這樣一種與土地利用有關的“二元”結構變化,對規劃治理職能有著特殊的需求:即應有利于“二元”結構轉變過程中土地的再配置和再利用,并且降低這種結構轉變過程中土地再配置的交易成本[10]。

    3.2 社會轉型期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的條件分析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政府管理內在矛盾的運動與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加入WTO促進了公共管理范式的轉變。“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正是市場化條件下政府和市民社會加強土地資源與資產管理的新理念。因此,這一時期有以下條件有利于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

    第一,市場化經濟奠定社會基礎。經濟體制改革后,各級政府職能逐步轉變,經營性用地由原來的政府行政與計劃管理模式向市場機制與政府服務監管模式轉變,國家把本應屬于社會的權力重新歸還給社會;同時,市場經濟的運行使社會利益主體和要求趨于多元化,促進了相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及社會公眾平等權利的實現,使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過程中發揮所應具有的決策和參與作用,表達自身的利益要求。因此,逐步建立起公民社會自我管理、服務的意識和社會中介組織體系,為實現規劃公共治理職能奠定了社會基礎。

    第二,民主化進程奠定政治基礎。伴隨經濟改革的是政治改革。對原有的政府集權政治結構進行調整,大大推動社會民主化進程。政府行政觀念與模式由“政府中心”、“全能政府”向“公民中心”、“有限政府”轉變,表現為政府權力的稀釋與下放,非政府組織、民間精英對土地利用決策和行政過程的直接參與[11]。現階段一些大、中型城市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逐步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創建了電子網絡信息流動渠道與信息反饋機制,集中民智以保證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多元化的規劃過程,有利于國土行政部門職能行使的最優化,為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奠定政治基礎。

    第三,全球化背景提供動力源泉。加入WTO意味著我國開始全面加入經濟全球化行列,參與國際競爭。轉型時期,我國國土行政管理部門、土地相關的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土地權益者能夠根據WTO規則和市場分工,通過溝通交流、合作與伙伴關系,與世界土地資源與資產管理方式的接軌,并參與全球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了國家制度供給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創新能力。因此,全球化背景為中國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提供了外部條件,同時也是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的動力源泉和壓力所在。

    4實現與完善土地利用規劃治理職能的對策建議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單一的行政管理和技術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為本的公共治理,成為國家公共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根據上述分析,為了更好地實現與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職能,應從如下方面著手:

    4.1 科學確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公共治理目標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共治理目標的確定應充分考慮本區域社會概況、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各種因素,在科學的制度和規則安排下,允許并鼓勵非政府行為主體以多種方式和途徑,與政府分享政治權威和公共權力,共同決定規劃的目標與戰略方向;政府應從土地“經營管理”理念向土地“公共治理”理念轉變,并將這種理念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實施基本理念。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配置全部土地資源的公共規劃,不是保護耕地與城鄉經營性用地供給的專項規劃,它要滿足社會發展和加入WTO等各方面的要求,要按“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發展觀來確定規劃公共治理目標,從而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良好治理職能。

    4.2 規劃編制實施中樹立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理念

    我國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土地利用方式和結構要求適應市場供求變化進行調整,同時經濟全球化也會影響國家和個人的土地利用決策行為。因此,要求規劃決策者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高度,考慮規劃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分析規劃實施狀況,以利確定規劃地區適宜的土地利用發展戰略和土地利用調整的原則。應在遵循“供給制約、引導需求”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跳出規劃地區本身,從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從市場的角度等考慮經濟發展與土地調配的協調問題。避免主要用地指標采用平均或均衡分配方法,造成一些地區規劃指標明顯偏離實際的問題[12];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動態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國際(WTO規則)兩個市場對規劃公共治理職能進行結構調整和不斷優化。

    4.3 構建與經濟體制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規劃內容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對地區發展實行調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轉型期為適應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發展與完善,規劃內容和職能應從政府管制走向公共治理。在構建和完善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內容與治理職能方面,要在服從于經濟發展為主導走向的同時,更要滿足自然條件適宜、經濟有效、社會接受、環境可持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向。注重社會經濟發展“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統籌協調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保障發展、保護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各類用地矛盾,從致力于“物”的物質建設規劃轉向更注重于“人”的社會全面發展規劃,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4.4 規劃編制中發揮公民社會的網絡治理作用

    所謂公民社會介入,首先是各種社會力量和公民個人以多種形式直接舉辦與土地相關的社會中介組織或資助公益事業;其次,從法理上講,每個社會集體或公民都對土地享有一份所有權,以適當方式參與土地公共治理與監管應是其本分[13];最后,市場經濟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則要特別強調公民社會的廣泛參與。規劃編制中,公民社會網絡治理就是要政府部門、社會中介組織、私營部門和公眾等多元共同行動主體通過彼此合作,共同編制與協商規劃方案的互動過程,在協商過程中充分反映和協調他們的利益,從而,因地制宜、富有靈活性和創造性地制定適合本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社會普遍接受的并愿意貫徹執行。

    4.5 規劃實施中加強市場對土地資源配置功能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一種引導地區發展的規劃形式之一,其實施過程實質上是要通過規劃的宏觀引導和調控保證市場運作的長期有效,即在政府必要的干預下(糾正市場失靈)讓市場機制對土地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得到自覺發揮。這就要求在規劃的實施中,變革簡單的行政實施方式,借鑒西方國家市場機制對土地公共治理作用,改變政府作為建設用地的“地主”和土地經營者的角色,提高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競爭性;改革征地制度,讓農民直接參與土地一級市場談判,確保農民主體地位和不同主體之間是平等、自愿和協商的利益關系。從而降低城市化過程中城鄉“二元”結構轉變過程中土地配置交易成本,即被征地農民有一個合理補償與安置,例如,將征地與開發通過資本運作聯結起來,走政府、失地農民和企業共贏的新型土地開發之路,保證農地所有者分享城市化帶來的收益。

    4.6 完善規劃法律法規,加強對微觀主體規制

    依法建立規劃體系并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是發達國家的共同特點,土地利用規劃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改進。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為了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龍頭”地位,應盡早出臺《土地利用規劃法》或《土地利用規劃條例》,進一步肯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性。同時,在多方主體參與、踐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過程中,即放松進入規制的同時,更要加強對這些微觀主體的質量規制和約束規制。需要對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社會公眾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作用、職能等做出法律條文上的規定,約束和監督規劃審批與土地利用主體的行為。最后,“違法必究”是實現土地利用規劃目標的重要保障,加大執法力度嚴格依法行政。

    4.7 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其它類規劃的協調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其它類規劃的協調是指與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及空間規劃之間的協調。可以將主體功能區規劃作為協調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與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關系的主要載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關系較為明確,而且編制的部門是一致的,協調難度較小;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于有共同的空間載體,協調難度相對較小。因此,通過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連接,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城鄉規劃及空間規劃的協調更加科學,也更加具有實際意義。一方面,它使國家空間規劃體系變得更加密實;另一方面它也是針對我國現行規劃相互割裂的現實狀況的一種嘗試性統籌與策略性完善,更是由政府出面干預“空間規劃體系割裂”窘境的重要舉措之一[14]。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論[J].與現實,1999,10(5):37-41.[Yu Keping. Introduction of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J]. Marxism and Reality, 1999, 10(5): 37-41.]

    [2]錢振明.公共治理轉型的全球分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9(1):109-114.[Qian Zhenming. Global 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Governance [J]. 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09, 9(1):109-114.]

    [3]師學義.基于GIS的縣級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32-34.[Shi Xueyi. On Theoretical Approaches of Land Use Planning of the County Level Based on GIS [D]. Nanjing:Nang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2006: 32-34.]

    [4]顧建光.政策能力與國家公共治理[J].公共管理學報,2010,7(1):8-13.[Gu Jianguang. Policy Capacity and Public Governance [J].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10, 7(1): 8-13.]

    [5]蔡玉梅,鄭振源,馬彥琳.中國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和方法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5):31-35.[Cai Yumei, Zheng Zhenyuan, Ma Yanlin. 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China [J]. China Land Science, 2005,19(5): 31-35.]

    [6]胡靜,陳銀蓉,梅昀.中國土地利用規劃制度創新機制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6):155-159.[Hu Jing, Chen Yinrong, Mei Yu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6): 155-159.]

    [7]相偉.建立規劃協調機制加強規劃間的協調[J].宏觀經濟管理,2010,(8):30-32.[Xiang Wei. Establishment of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to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Between Planning [J].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0, (8): 30-32.]

    [8]高平,蔡玉梅.中國土地利用規劃模式選擇初探[J].中國土地,2010,(11):24-27.[Gao Ping, Cai Yumei. China land Use Planning Mode Discussion [J]. China Land, 2010, (11): 24-27.]

    [9]歐海若.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50-51.[Ou Hairuo. Study on Basic Theoretic Issue of Land Use Planning [D].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4: 50-51.]

    [10]陳麗.我國轉型時期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度均衡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50-52.[Chen Li. On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of Land Use Planning of China in Transitional Period [D]. Nanjing:Nang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2007: 50-52.]

    [11]龍菲.西方的城市治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城市問題,2004,23(2):71-74.[Long Fei. Urban Governance Experience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 [J]. Urban Problems, 2004, 23(2):71-74.]

    [12]陳銀蓉,梅昀.科學發展觀與新時期土地利用規劃修編[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3):3-8.[ Chen Yinrong, Mei Yu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a and the Revis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the New Period [J]. China Land Science, 2005, 19(3): 3-8.]

    [13]岳云龍.從傳統管理到現代治理:事業單位改革的目標取向及路徑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8,(4):36-38.[Yue Yunlong. From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o Modern Governance:The Targeted Goals of Public Service Units Reform and Approaches [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8, (4): 36-38.]

    [14]韓青.空間規劃協調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10,(4):28-31.[Han Qing. Literature Review of Spatial Planning Coordination [J]. Urban Problems, 2010, (4): 28-31.]

    Analysis on Public Governance Functions of Land Use Planning During China's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WANG Yubo TANG Y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east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 China)

    第6篇: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策略;探究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上的規劃,指導城鄉建設和土地管理的重要文件。相對于省市級的規劃,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具有微觀性和可實施性的特點,主要偏重于保護基本農田、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和高效節約地利用土地。但是由于規劃本身存在著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對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改進和完善已經勢在必行。

    1.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特點

    1.1縣鄉級規劃必須強調落實性

    在我國五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體系中,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屬于落實性、實施性、可操作性規劃。縣、鄉規劃的主要內容就是要落實上級規劃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規模等各項控制性指標,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用地,劃定好土地用途區。因此,縣鄉級規劃修編的重點在于落實各項規劃指標的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在土地開發、利用、整治、保護的層面上確定各類用地的類型、規模、范圍和時序。具體措施就是通過建設用地空間管制邊界與各類土地用途分區來統籌安排各類用地,控制和引導城鄉土地利用。

    1.2縣鄉級規劃要具有可操作性

    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屬于管理型規劃,在上級規劃與下級規劃之間主導性地擔負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縣級規劃確定規劃主要目標,分解重要控制性用地指標后,鄉級規劃應按縣級規劃的要求,將各類指標以用途管制區的形式落實到1:1萬的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圖上,合理劃定土地用途管制分區、分解土地規劃控制指標,并將耕地和基本農田、城鎮村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規模落實到具體地塊,做到文本、數據、圖件、數據庫相一致。經批準的新一輪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做為土地管理各項相關工作的依據。因此可操作性對縣鄉級規劃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此次規劃修編的任務能否完成,還關系到今后規劃期內的各項指標的執行情況。

    1.3縣鄉級規劃重在協調供需矛盾

    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原本已經明顯的人地矛盾也日趨凸顯。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劃指標歷來是自上而下控制,層層分解下達,落實到基層的縣鄉級規劃各項指標都已經十分緊張,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建設用地與基本農田、用地規模與布局、各項規劃之間的用地矛盾尤其突出。縣鄉級規劃修編時如何因地制宜,統籌各類各區域用地,既落實上級下達的規劃任務,又能協調土地利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三者關系,是一個困境和具有挑戰意義的命題。

    2.做好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需要注意的問題

    2.1強化對縣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指標的科學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控制

    縣鄉級土地規劃的主要內容為保護基本農田面積、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和加強土地的開發利用等,在上下級規劃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因此,在對其規劃進行修編的時候,要充分的考慮到其指標的科學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要依據城鎮建設總體規劃,設置和預留城鎮建設用地,以便預期外的縣鄉級重點建設項目在報批的時候,可以符合相關的土地規劃要求,并且還要在保證基本農田數量和質量的前提下,增加城鎮建設用地和減少農村建設用地。其次,要妥善的處理和協調好土地規劃和其他規劃之間的關系,盡量保持規劃基期、人口統計數據和土地分類面積等方面數據的一致性,實現各規劃資源之間的共享,為各規劃共同順暢的貫徹實施提供有利條件。最后還要增加各種土地規劃研究圖件的數量,豐富翔實與其相關的各項數據,細化規劃的可行性論證,以及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信息系統的建設工作,努力實現資源共享和對土地用途管制的全方位監控。

    2.2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應注重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縣鄉級土地規劃修編和新農村建設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編制人員在編制土地規劃的時候,就要充分的考慮到新農村建設方面的內容,加強對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指導和控制,通過城鎮和村莊建設的整體布局,逐步實現將農村居民點集中和聚集的目的。同時,土地規劃修編和新農村相結合也有利于統籌安排新農村建設用地和其他各類用地,對于協調新農村規劃和土地規劃開發等專項規劃之間的關系,引導新農村建設用地向集約節約方向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土地規劃修編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對于改進農村土地利用方式,推動規劃目標的實現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我國農村用地方式仍然較為粗放,只注重向外延伸,擴大農村的面積和規模,而增加的農村宅基地的建設使得可用耕地的范圍進一步縮小,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對農村建設用地進行了合理的安排和調整,通過對礦業用地進行整合的辦法,既保證了耕地和基本農田的數量沒有減少,又保證了質量的提高。

    2.3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應注重靈活性和機動性

    首先,土地規劃要分清基本農田和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差別。基本農田是指為滿足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依法不得占用的耕地和優質農用地;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為保護和管理耕地既優質農用地而劃定的土地用途區,其面積大于基本農田的面積,而相對于基本農田多余的面積,可以作為基礎設施和特定項目的建設用地。同時,在不影響基本農田保有量的基礎上,可以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用地依據相關的建設項目進行核減,而不必要具備相關的規劃修改審批手續。此外,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不可預見性,在進行土地規劃修編的時候,可以采取列清單和留通道的方式對其指標進行預留。當建設工程和項目具體實施的時候,修編人員再根據實際的選線定位情況,對規劃圖進行完善和補充。其次,土地規劃修編要設定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邊界和擴展邊界。為了適應城鄉建設發展的不確定性,編修人員在修編土地利用規劃的時候,要在劃定城鄉建設用地邊界后,再劃定一定區域的擴展邊界,便于城鄉建設規劃用地在空間布局上的調整,滿足實際社會經濟發展對建設用地的要求。最后要給土地利用規劃留有彈性空間,實行彈性規劃和彈性管制。在確保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面積不變的前提下,增加土地利用規劃的彈性,以滿足和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對土地利用的要求,使土地規劃在布局上更合理和貼近實際情況,切實發揮土地規劃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總之,在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上,相關人員要充分的考慮到土地利用規劃的科學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土地利用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相互結合,將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更為機動靈活,使其在城鄉經濟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現。

    【參考文獻】

    第7篇: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3S”技術;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落后的土地管理技術一直制約著我國土地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尤其是現勢實時動態信息的缺乏,阻礙了土地利用信息的及時變更和規劃方案的適時調整川。隨著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土地資源管理對土地資料獲取、空間信息分析、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圖形圖像處理和數字制圖的要求也相應提高。“3S”技術以其在空間信息獲取與管理方而的優勢和特點,使土地資源管理數字化、信息化、可視化、智能化的實現成為可能。本文對“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總結,并對其應用前景與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一、“3S”技術

    “3S”技術即指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GPS),是目前對地觀測系統中空間信息獲取、存貯、管理、更新、分析和應用的三大支撐技術。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三者以其不同的技術特點和功能互補,在實際應用中的結合日趨緊密。GPS主要用于實時、快速提供目標的定向定位信息;RS用于實時或準實時地提供目標及其環境信息,以發現地球表面的各種變化,及時更新GIS數據庫;GIS集成系統的基礎平臺,可對多源時空數據進行C合處理、動態存儲、集成管理和分析決策,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控制系統。

    (一)遙感探測技術

    遙感即在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對目標或自然現象進行遠距離感知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指在高空和外層空間的各種平臺土,運用攝影儀、掃描儀和雷達等傳感器獲取地表信息,通過數據傳輸、處理,研究地面物體形狀、大小、位置、性質及其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現代化技術科學。自20世紀60年入使用以來,遙感技術發展迅速,現己廣泛應用于土地資源調查與規劃、自然災害防治、氣象觀測預報、農作物估產、環境動態監測等領域。近年來,傳感器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為遙感由定性向定量、靜態向動態轉變創造了新的契機。

    (二)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由計算機系統、地理數據和用戶組成,通過對地理數據的集成、存儲、檢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輸出各種地理信息,從而為土地利用、環境監測、資源管理、交通運輸、城市規劃、工程設計以及政府各部門行政管理提供決策服務。GIS由計算機硬件和系統軟件、數據庫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應用人員和組織機構等4個子系統構成。GIS不但能夠管理海量空間信息,供瀏覽、查詢,還可對其進行空間分析,以探析空間實體間的相互關系,分析和處理一定區域內分布的現象和過程,該技術正沿著衛星系統性能改進、接收機性能改進和導航定位方法完善3個方向發展。

    (三)全球定位系統

    GPS是由地面控制系統、空間和用戶裝置等部分組成的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具有全天候全球覆蓋、高精度、多用途、定位速度快、自動化程度高、抗干擾性能好、保密性強和經濟效益高等特點。目前,GPS己經成功地應用于航空攝影測量、運載工具導航和管制、地殼運動監測、工程變形監測和資源勘察等多個方面。

    二、“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國外有關利用“3S”技術進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遙感影像分類、處理及信息提取等方面。我國依次經歷了一次詳查、變更調查、更新調查(拋開己有調查成果,重新開展的土地資源調查)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等多次全國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我國學者對于“3S”技術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的應用研究,應用GIS進行農業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通過對比適宜農業土地利用區域和現實土地利用區域的空間分布差異,獲得農業土地利用潛力區空間分布情況。

    (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

    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即將不同時相(至少兩個時相)的土地利用數據進行對比,從空間和數量分析其動態變化特征和未來發展趨勢。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以定性研究為主,20世紀70年代地球資源衛星的發射成功獲取了遙感圖像多光譜與多時相數據,為土地利用變化的動態監測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礎資料,極大地促進了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RS發現變化,GPS測量變化區域,UIS統一管理數據與傳統外業調查方式相比,在時效性和準確性方而具有明顯優勢。

    (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人口-資源-環境-發展(PRED)問題日益突出,西方國家對土地利用規劃研究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并且在土地利用規劃中運用“3S”技術、系統科學、決策理論等理論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計算機技術和數理統計等數學方法的支持下,土地規劃研究實踐中復雜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成為現實,土地規劃的定量化研究逐漸增強,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工作效率和精確度得到提高。

    (四)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以保護耕地為主要特征的國土整治措施,是按照土地利用規劃或城市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和用途,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整改造、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土地整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3S”技術以其強大的功能和良好的適應性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三、展望

    “3S”技術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理等土地資源管理領域當中的應用徹底改變了我國傳統的土地管理方法和模式,優化和完善了我國當前土地管理的方式和內容。

    第8篇: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耕地影響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和資產。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限的入地資源與社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強化土地,利用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機制,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和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兔子資源的最佳綜合效益,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土地保障,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概述

    農村居民點是農村居民聚集的主要場所,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農村集鎮、中心村和基層村。

    農村居民點整理指的是運用工程技術和土地產權調整,對村莊進行改造、合并以及再利用,使得農村建設逐漸走向集中化,從而提高農村居民點土地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化,并且能夠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農村生態環境提供保障。

    農村居民點整理的內涵是指對農村居民點數量與布局從宏觀上進行調整,對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內部結構以及布局從微觀上進行調整的綜合性措施。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當地的土地利用率,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確保糧食的安全性。因此,近些年來,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已經引起了各領導階層的關注,同時也已經成為了學術界較為重視的項目。

    農村居民點整理的必要性

    農村居民點整理是貫徹落實我國基本國策,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的有效措施。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土地資源極為短缺: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于土地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人地矛盾也更加突出。我國土地的實際國情決定了我們一定要推進土地整理和集約用地。當前,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已通過國家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對耕地進行補充的主要路徑有有開發后備土地資源、整理土地,復墾土地,因為農村居民點具有較為客觀的整理潛力數量和相當高的開發再利用價值,所以應該將其作為補充封底的最主要路徑。

    農村居民點整理有助于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促進去經濟的可持續發

    展。對農村居民點進行整理,不僅可以增加使耕地面積增加,集約經營,發展農村經濟,同時還可以講土地資產盤活,并且使村級集體經濟更加壯大;結合科學合理的方法,對村鎮進行規劃,并且將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移,使農村人口適當集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城鎮化,改善農村的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民物質文化生活,進而使農村社會的長期穩定和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

    農村居民點整理的原則

    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居民點整理特點和經濟技術水平,農村

    居民點整理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統一規劃原則。農村居民點整理是一項較為系統的工程,一定要統一

    規劃、統一領導。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立足于長遠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從專項整理轉為綜合整理,確保居民點整理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效益,保證土地資源的能夠被持續利用。

    因地制宜原則。不同地獄的自然條件、經濟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

    都不相同,農村居民點在整理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待整理區土地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對農村居民點整理的目標和模式進行確定。比如山區和平原地區的農村居民點整理是截然不同的,山區山地丘陵廣布整理起來有很大的技術難度,投入的資金也比較多,但綜合效益不高,實施起來見效慢,不適合一哄而上,應該分期進行。所以,農村居民點整理一定要因地制宜,千萬不能一刀切。

    第三,三大效益兼顧原則。土地利用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經濟-社會系統,這

    三種效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類土地利用的最終目的就是形成統一的整體。農村居民點整理的目的就是能夠合理的對土地進行利用,因此,一定要同時兼顧生態-經濟-社會這三大效益。

    與各類規劃相銜接原則。農村居民點整理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組成

    部分,一定要跟本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好,并且再起控制之下進行;此外,農村居民點整理還得與城鎮體系規劃、村鎮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等保持協調。

    土地整理綜合潛力及其對增加耕地數量影響

    潛力,指的是在一定時期、一定生產力和某種既定的條件下,某一指標可能提高或節約的能力。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是指按照國家相關小城鎮建設的規定,立足于自身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的需求之上,通過拆遷和搞糟舊村及土地整理,對閑置土地進行盤活、增強內涵挖潛、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為目的的一系列工程措施而增加的耕地、住宅、商業等各類用地面積的能力。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主要有增加有效土地面積、改善生態環境、農村聚落優化、土地增值四個方面。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是對以上四種潛力的綜合,是一個或多個相對的值,其反映的是某一區域在農村居民點整理方面與其它區填的差異性及相似性。

    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綜合潛力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及空間參評單元,通過得到某個單元一個或多個土地整理綜合潛力值來評價該單元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整理后可能節約出耕地的能力,由于不同區域的自然稟賦條件、社會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特點對區域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方向與特征起著決定作用,并且對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潛力有很大的影響,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目標多元性的取向決定了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潛力的。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潛力的實現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過程,有很多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的大小,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一定要能夠較全面地反映和權衡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狀況。

    增加耕地面積是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與意義,指的是通過政策制定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單位占地標準及土地集約利用措施實施以實現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的空間擴展,將節約出的土地整理為耕地。

    通常情況下,有三種方法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即政策指標計算法、閑置宅基地抽樣調查法和提高建筑容積率方法。

    5、增加耕地面積研究

    5.1、補充耕地目標

    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是農村居民點整理的直接目的,土地利用規劃從耕地供需平衡的角度確定了因建設占用耕地的最大規模和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的最小規模,以確保從時間、空間、數量和質量多方面保證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然而,農村居民點整理補充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這是由農村居民點整理自身的復雜性決定的。農村居民點整理在整理區域空間變化上涉及整理拆遷區、置換還建區和增減掛鉤區三類區域,其最終補充耕地的數量可表達如下:

    其中,SA為補充耕地面積;SZ為農村居民點整理拆遷區面積;α為整理拆遷區新增耕地率;SN為農村居民點置換還建區面積,β為置換還建區占用耕地比例;SG為農村居民點增減掛鉤區面積,γ為增減掛鉤區占用耕地比例。

    對于農村居民點整理拆遷區,雖然在規劃中多傾向整理拆遷后轉化為耕地,然而,其實際的轉換過程存在一定差異,即整理后的新增耕地率受自然條件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雙重制約。而置換還建區和增減掛鉤區占用耕地的位置和數量也較難明確,原則上規定置換還建區和增減掛鉤區占用耕地的規模應小于整理拆遷區補充耕地規模。從土地利用規劃目標來看,置換還建區和增減掛鉤區占用耕地都應劃入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范圍;從農村居民點整理占補耕地的動態變化而言,主要關注整理拆遷區和置換還建區一增一減的耕地變化,即往往不考慮增減掛鉤區占用耕地的情況。

    確定農村居民點整理補充耕地目標,需要采取上下結合的方法,即以自上而下的土地利用規劃補充耕地目標為導向,以自下而上的農村居民點現狀特征和潛力調查分析為前提,綜合已實施農村居民點整理項目的新增耕地率,分期規劃、分區確定。同時,需要強調的是,補充耕地目標不能僅停留在數量的增長上,應同時關注補充耕地的質量高低;既要確定補充耕地的數量目標,更要確定補充耕地的質量目標,結合各地農用地分等成果,對整理中新增的低質量耕地應予以折算。

    5.2、增減掛鉤目標

    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的釋放為盤活城鄉建設用地增量提供了空間,通過實施掛鉤政策,能夠使分散的農村居民點從自然形態轉化為規劃形態,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引導村莊聚并逐漸將鄉村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融為一體,不但可以推進村鎮基礎設施及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還可以改善農戶的居住條件。土地利用規劃確定了建設用地凈增量和新增量目標, 凈增量是規劃期間建設用地總量的變化, 新增量是規劃期間非建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的總量,凈增量與新增量共同控制和引導區域建設用地的發展總量和動態變化。土地利用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城鎮土地利用規劃分區管制,如圖1所示,在城鎮用地增量指標用盡的情況下,可根據城鄉增減掛鉤的相關政策,通過農村居民點或其他建設用地整理,在有條件建設區安排釋放整理潛力規模內的新增城鎮用地,當前掛鉤試點實施中!過分追求建設用地指標,!耕地占用與補充之間重數量平衡、輕質量提高。土地利用規劃中均明確了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量,對于增減掛鉤區必須滿足建新區占用耕地規模小于拆舊區增加耕地規模,并確保拆舊區新增耕地質量不低于建新區占用耕地質量。

    (圖1 城鎮土地利用規劃分區管制)

    城鄉增減掛鉤指標的使用,必須考慮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和能力,有序推進,避免盲目亂建與強拆行為。農村居民點增減掛鉤區面積SG滿足如下條件:

    其中SG由兩方面的值共同約束,即整理拆遷區(SZ)與置換還建區(SN)的面積差值和農村居民點現狀(SX)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確定的規劃目標年農村居民點規模(SJ)的面積差值,前者為農村居民點整理縮減總量,后者為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農村居民點整理縮減目標,即各地城鄉增減掛鉤量是在完成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農村居民點縮減量的基礎上,根據城鄉建設用地的發展需求確定, 同時保證增減掛鉤區占補耕地數量和質量的動態平衡。

    5.3、節約集約目標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快速的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同時伴隨著土地資源的低效利用和土地結構的復雜化。目前我國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利用總體水平較低,人均農村居民點面積遠高于《村鎮建設用地規劃標準(GB 50188-93)》規定的人均150㎡標準,并且伴隨著大量的空心村,通過農村居民點整理可以有效提高其用地節約集約水平,優化農村用地布局!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土地利用規劃中并未從人均或戶均標準上給出具體的農村居民點集約節約目標,但通過農村居民點整理縮減其用地規模是統一的規劃方向。因而,作為隸屬于土地利用規劃之下的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居民點集約節約目標上應予以進一步明確,而其目標的設定應切忌“一刀切”的標準,需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特點而確定,即在分區、分類型的基礎上結合實地調研分標準確定。同時,對于節約集約目標不能簡單地以數量為目標,應更多地關注空間上的合理規劃和有效配置,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綜合效益的提高。

    現階段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是增加耕地數量,以此來確保糧食安全,因此如何將整理潛力進一步挖掘出是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方法體系研究中的焦點。

    參考文獻:

    [1]何英彬,陳佑啟,楊鵬,許新國,余強毅. 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及其對耕地的影響[J]. 農業工程學報,2009,07:312-316.

    第9篇:土地利用規劃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城市;土地;利用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key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in the land evaluation methods, mainly is the 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function layout method to supplement and perfect our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functional zoning and planning structure selection provides the basis,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dea.

    Keywords:The city; Land; use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4-0054-02

    1引言

    土地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社會經濟活動的載體,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通過編制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既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謀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以開發資源、增長經濟、保護環境和協調發展為依據,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目的,促進全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在開發利用資源,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保證土地資源的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

    尺度問題是現代生態學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認識到考慮尺度約束對于生態研究和生態學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是很關鍵的。但是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對用地條件的評價并沒有因為尺度的不同進行深入考究。如今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研究己經相對成熟,但是,基本是從整個城市的宏觀層面來分析的,缺乏對中小尺度空間范圍的生態化設計方法研究。

    2中小尺度土地利用規劃的目的與原則

    2.1中小尺度土地利用規劃的目的

    2.1.1彌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不足,實現人地協調的關系。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點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建設用地的劃定、生態保護區的劃定,但是由于范圍較大,劃定的邊界相對來說比較模糊與粗略,在實施過程中,浪費了很多可開發建設的用地。而中小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剛好彌補了這些不足之處,能更好實現上下層次規劃的銜接。

    2.1.2為用地的各項功能布局提供依據

    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著功能的選擇與布局,尤其是在自然特征明顯的地帶。中小尺度的土地重新評價后,能具體的指導功能的布局。這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做不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導性的,而中小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是能具體指導功能選擇與布局的。

    2.2中小尺度生態土地利用規劃應遵循的原則

    2.2.1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包含多層次的含義:“尊重自然,結合自然”、“體現歷史的連貫性”、“突出個性與特色”、“實現環境、社會、經濟三個效益的統一”。對未來城市用地的合理結構分析更要綜合考慮影響城市用地結構的社會經濟因素。

    2.2.2土地可持續利用原則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人類應該可持續的利用土地。之前提土地集約利用的比較多,但是可持續的利用更能體現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城市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是一個動態概念,屬于經濟的范疇,意指當前和可以預見條件下,在滿足城市發展適度規模、使城市獲得最大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基礎上,以城市合理布局、優化用地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通過適度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經營管理等途徑,不斷提高城市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率,以取得更高的綜合效益為目標的根本動力。

    可持續利用土地是比集約利用土地更深刻的認識。土地集約利用的目標是用最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的經濟收入,重點考慮土地的投入和產出,而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是多目標的,除了物質需求和經濟需求,還有對良好環境的需求。土地集約利用沒有注意到這些,而可持續利用把土地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聯系起來,是人們在土地利用方面更高一步的認識。

    2.2.3保留彈性原則

    規劃是多目標的綜合性規劃,對于中小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同時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對土地利用的方式留有彈性更能體現規劃的靈活性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規劃將上和后山的用地規劃為彈性發展用地,更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但是所謂的留有彈性并不是任其發展,而是在規劃范圍內,提供多種利用形式的可能。

    2.2.4可操作性原則

    常聽人說“規劃規劃,圖上畫畫,墻上掛掛”,其反映的問題就是說規劃缺乏實踐中的可操作性。缺乏可操作性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規劃沒有結合經濟社會方面來考慮問題,使得規劃結果和市場脫節。其二是沒有通過法定的條文來約束規劃控制與實施,使投資者及開發商有機可乘。而規劃要實現規劃的可操作性首先在規劃層面就應提高規劃設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從多方面來考慮規劃的可行性,讓規劃本身更具說服力。其次就是要制定一套簡單易懂的法定性條文,實現規劃設計與管理的一體化。作為中小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由于與具體的城市用地布局緊密聯系。

    3方法適應范圍及基本步驟

    3.1方法適應范圍

    本文的提出是因為在詳細規劃設計中忽視對用地的詳細評價研究,或者因為設計中牽涉到的因子較多缺乏系統的分析方法提出的,本文的研究成果也適應于用地范圍在幾平方公里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或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前期分析研究中。基于科學全面的分析方法研究將使土地的利用方式更具說服力。

    另外,修建性詳細規劃在前期會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項目的策劃,市場及開發商或者政府投資部門的對待土地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用地的利用方式。所以前期的現狀分析和項目策劃的結合決定了土地的利用,其現狀分析涉及的評價因子較少。但在中等尺度下的用地評價,尤其是特征明顯的用地,如山地、濕地等生態敏感度較高的特征地帶,是本次研究的重點。這類用地不僅包含著普通用地的一般特征還有其特殊性。

    3.2規劃基本步驟

    城市的規劃是系統規劃,規劃的過程也應從控制論的思想著手。根據系統論、控制論思想,依據生態城市規劃基本理論(城市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等),結合城市規劃的技術手段,設計了中小尺度生態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步驟(圖1)。

    這個方法步驟總的來說分為辨識環境及確立目標、構筑系統、分析求解、結果運用幾個階段。對環境的辨識主要包括基礎資料的收集、現場調查及上層次規劃及相關的規劃研究。這樣有利于形成對環境的整體印象及明確土地利用要達到的目標。在對所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以后,確定對用地布局有影響的因素,用以構筑用地的評價系統。評價的內容應包含社會、經濟及自然生態的各方面內容。將各因子結合權重來分析,便得出了土地利用的控制分區,可依據環境的復雜程度來確定分析的等級數。控制分區的最終目的便是進行功能的布局。這樣計算得出的結果能綜合權衡用地的各方面因素,達到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的最優。

    4用地綜合分析步驟與內容

    4.1用地評價的一般步驟是:

    第一步:在上層次分析及現狀調查基礎上,選取規劃基地發展最敏感的因素,注重各因子之間應具有相互獨立性和相互關聯性的特點。對每個單因子進行分級,并對各因子進行逐一評價,分別編制單項影響因子圖。

    第二步:針對規劃基地的發展要求,確定單項生態因子的影響權重,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對因子進行綜合分析。

    第三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加權疊加,對疊加結果進行分析、分級,編制生態適宜性圖,協調各類用地的適宜性模式,將適宜性分類,得出控制分區。

    第四步:將控制分區結合開發條件和功能布局方法,從而得出總體較優的中小尺度土地利用發展模式。

    4.2分析內容

    4.2.1區域分析

    區域分析是指將基地置于整個城市系統中進行分析,主要包括規劃基地在整個區域的功能發展定位。生態職能定位。基地的經濟驅動力,人在城市化過程中的就業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不是只考慮整個規劃區能解決的。宏觀城市用地條件分析往往與實際問題出入較大,而中小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在宏觀層面的經濟社會分析能使宏觀的土地利用方針更好的落實。

    宏觀分析要達到的目的是:滿足規劃基地發展在宏觀層面的城市功能需求,使各功能組團相互協調,進而促進城市的總體發展。同時解決規劃基地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問題,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區域分析的內容:規劃區定位的認識,發展的契機,規劃區的經濟及社會地位等經濟社會方面的內容。城市總體的形態及結構,規劃區在城市總體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4.2.2區內分析

    微觀的分析包括:規劃基地內生態適宜性分析和基于宏觀分析結果的功能選擇分析。其目的是保護規劃區內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符合總體層面的要求,并在特有的環境下尋求最優的土地利用方式。

    通過對基礎資料的收集及現場的踏勘,從影響城市土地利用的自然、經濟、社會等系統要素中選定多個主要的影響因子。自然因子包括我們可以直接看到的原始信息,如地形、水系、土壤、植被、物種、氣候等,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信息,如坡度、景觀分析、野生動物生境等社會的因子主要包括文化、政治、科學、法律政策等。經濟因子包括城市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首先應對收集的影響城市土地利用的因子進行選取、評價和篩選。影響因子的特點一是種類繁多;一般來說是地形、水文、地質、交通條件、文化、現有土地利用、經濟水平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二是影響因子的程度不等;有的因子對城市的選地及特定的城市功能影響大,有的因子對某一功能雖然起作用但不起主導作用。但是這種因子卻對另一種城市功能起主導作用。例如,在山地地區,如布置成居住用地,坡度及交通條件是它的主要影響因子。如布置成城市公園,坡度就成了次要的因子,可以賦予較低的權值。歷史文化及區域位置便成了主要的影響因子。三是影響因子的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許多因子是相互依賴的,各因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如坡度大時,沖溝就多,同時排水的條件就好。交通條件好時,用地的現有利用情況復雜,同時文化也多元化。

    4.2.3分析原則

    城市新區規劃設計之前對因子進行選擇,目的是為了指導城市的選地及主要功能的布局。為了使結果更加準確、客觀、及具備可操作性。在選取主要影響因子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①系統性原則。

    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是受多因子影響的結果,必須建立一個綜合的系統來進行評價,因此在選取指標時,要求指標體現遵循系統性原則。即要求所選取的指標體系具備足夠的涵蓋面。能反映足夠的信息量,并且各指標層次之間反映一定的獨立性。

    ②有效性原則。

    有效性指的是各指標體系必須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以及對城市土地利用的影響機制,作用效果相符合,能客觀的反映當地的用地的具體情況。

    ③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影響因子相關資料的可獲得性,資料通過科學途徑獲得,如地形等應是經專業測繪隊測出的,地質情況應由當地地質勘測單位提供。二是因子的可量化,定性因子盡量少用,定量指標要保證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有效性及真實性。三是評價指標不宜過多,應盡量簡化,對相互聯系的的因子要綜合,不同屬性的因子要分好層次,以便于得出結果的真實準確性。

    5結束語

    不同的區位,不同的地塊,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但是我們還是有著可以借鑒及遵循的原則的。要達到城市土地的高效的可持續利用,我們應將土地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自然效益三者結合起來考慮。中小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在規劃設計內容上除了物質環境規劃設計,還增加了經濟規劃和社會規劃,以實現城市的社會經濟目標,使規劃設計成為多目標、多方面,更為綜合的決策過程。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8).

    [2]黃光宇.山地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態學思考[J].城市生態規劃,200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人|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欧美成人性色区|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18禁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成人无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成人av免费电影| 成人777777|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