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

    第1篇: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旅游業已經連續四年保持了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近幾年來我國旅游業增長速度超過GDP的平均增長速度,占GDP的比重快速攀升,中國旅游的發展舉世矚目,旅游經濟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其產生的連帶效應顯著,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一、調查目的

    我國“xx”時期旅游業的發展目標,目前已經確定,據國家旅游局的公布的信息,就是:實現入境旅游人數和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數年均增長8%,國際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2%;國內旅游人數年均增長8%,國內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0%;旅游總收入實現年均增長10%。到20**年,國際旅游收入達到530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達到8500億元,旅游總收入達到12700億元。每年旅游業新增就業50萬人,到20xx年旅游直接就業人數達到1000萬人。

    世界旅游組織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到20xx年,中國就接待1。37億入境旅游者,占世界旅游總額的8。6%,超過英國、法國、美國、西班牙和意大利,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國。中國就接待東亞三分之一的國際旅游者。到20xx年,中國將成為世界十大客源國之一,出境旅游達一億人次,居世界第四位。到20xx年,中國的國內旅游可望達30億人次。海外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國內旅游三者協調發展,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旅游大國。

    二、調查內容

    針對該處的自然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旅游宣傳活動,該地周圍的環境以及旅游團的收費標準和服務態度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現在的城市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市政建設、環境保護和城市風貌、都要考慮到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并與之相結合,所以這些也要進行調查。

    三、調查方法

    第一、我采用取樣拍照的方式,對有代表性的地區的環境,景色和人流進行了拍照。

    第二、我還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在各個景點給游客發放200份問卷。旅游市場調查報告優秀范文。問卷調查題目有10道題目,分別如下:

    1、您對此地的了解程度。A比較清楚。B大致了解C、印象模糊D、很不清楚

    2、您在景點會選擇什么樣的住宿地點A、回家睡B、民居C、便宜的旅店D、賓館酒店

    3、您覺得這的旅游消費是否合理A合理B偏低C偏高

    4、您最近一次在此地旅游花費為多少?A50—100B、100—200C、200—500D、500以上

    5。、您已經或計劃去那些景點?(自寫)

    6、您這次旅游采用何種交通方式?A。步行B、包車C、自駕車D、路邊找車

    7、您認為這的旅游資源如何?A、豐富B、中等C、一般

    8、您認為這的旅游資源的優勢在于?A、山水自然風光B、少數民族特色C、氣候條件

    9、您對這的旅游資源開發規劃及管理的認可程度A、開發充分,管理到位B、開發不足,管理到位C、開發充分,管理缺陷D、開發不足,管理缺陷。

    10、您認為這的景點缺乏的是哪些方面?A導游服務B景點整體規劃及安排C、基礎配套設施D、地方特色購物E、文化背景挖掘F其他。

    四、調查結果及分析

    通過調查結果分析,近5年的入境旅游者人數都在1000人次左右,其中多為臺灣及港澳的旅游者,海外旅游市場的開發還很滯后。旅游者在景點的停留時間短,不過夜的旅游者占51%,停留1夜的旅游者占38%,過境觀光游的特征十分明顯。旅游者在景點的消費少,景區門票、餐飲和住宿占了絕大部分(76%),這表明該地旅游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明確的旅游消費導向,如購物、娛樂等比例過小。旅游者感受的一致性很高,即:對旅游景區質量及導游等景區服務感到滿意,對住宿、購物、餐飲、娛樂等印象一般,對長途交通(外部交通)條件感到失望。

    通過調查還得出,旅游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該市共有200多家旅行社,但企業規模實力小,經營管理分散,體制不活,營銷手段滯后,技術依托和網絡化水平低,市場尚不規范,絕大部分的旅行社為“小作坊”經營方式,只有幾個員工,服務質量低下,這些旅行社從表面上看隸屬于不同的行業和部門,關系錯綜復雜。

    任何一個旅游產品都不可能滿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所以應該綜合分析興此地旅游產品特性和旅游市場這兩個因素,確定旅游產品的目標人群作為長期營銷的方向。

    在過去的旅游發展中,部分景區無意中造成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出現了一些掠奪性經營如過多的停車場和日益寬敞的景區道路及游步道公園化現象嚴重等,同時在風景區的亂搭亂建現象日趨#from 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顯現,正逐步擠占核心景區。景區各生活接待區的空氣質量堪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城市水源面臨威脅。旅游資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壞,景區的保護問題已經顯得非常重要了,不能僅局限于內部的精耕細作,部分園區旅游設施已超越限度,對景區的美學價值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此外,我們應該設計自己的旅游精品,推出的為我獨有的特色產品,使我們的產品成為面向國內外的名牌產品,這些應該由精選的旅游景點、合理的旅游線路和出色的服務“六要素”構成。旅游精品應該成為是旅游業形象的集中體現和王牌產品。

    五、調查的意義

    旅游產業政策缺乏有力的體制保障,旅游景點建設開發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各景點規劃沒有形成層次,重復建設現象依然存在,歷史文化旅游市場開發力度較小,開發體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閑置。當前焦作旅游機遇大于挑戰,景點硬件設施已能滿足需求,亟需進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標準,加大在吃、住、行、娛、購這五個方面的開發力度,一方面要打造出焦作的山水品牌、太極文化品牌,另一方面還要借此契機全面提升焦作市旅游文化品位。

    第2篇: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152-02

    旅游業,國際上稱為旅游產業,是憑借旅游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游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游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旅游業的發展軌跡,世界旅游市場出現新格局,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場格局。東亞經濟的崛起,為世界旅游熱點向亞太轉移創造了經濟平臺。東亞地區接待國際旅游人數占世界的份額將從1995年的14.2%上升為2020年的27.3%,超過美洲(2020年為17.8%),位居世界第二。歐、美主宰世界旅游市場的局面已被打破,全球旅游市場已形成歐、亞、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近日,全球商務旅行協會最新報告稱,中國將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商務旅游大國。中國商務旅游產業將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增加17%和21%的利潤,商務旅行費用將分別增加至2 020億美元及2 450億美元。而美國2011年的商務旅游產業額為2 500億美元。該報告預測,在未來兩年,中國至少2 / 3的經濟增長來自旅游業。近年來,旅游業快速發展,成為全球新興產業之一。

    一、中國旅游業發展分析

    中國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產業部門,被成為“永遠的朝陽產業”。它雖然起步較晚,但已在改革開放中,伴隨著國民經濟的騰飛而發展起來。旅游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旅游業為國民經濟的創收、為國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國的旅游業依然處在發展水平較低的現狀。

    發展水平較低主要體現在旅游產品的低品質化,就如同快餐。它僅僅只能滿足國人對于旅游的“饑餓”感并不能滿足國民對于旅游的高品質享受,中國的旅游業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應可以大大提高旅游業的發展水平。

    中國的旅行社那樣僅僅只是一個旅游服務型的中介公司,往往為了一個團隊的順利出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機構,尤其在遇到突發事故的時候,旅行社的體系更為脆弱。根本不能在服務行業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也就是由于這些現狀導致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規模較小。

    雖然現在旅游業處在這樣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境地,但是中國旅游業依然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首先,中國是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伴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增長而導致國民不僅僅追求物質生活,更渴求精神上的愉悅,而這些需求必定是旅游業來幫助滿足絕大部分的需求。其次,旅游行業因其涉及面寬泛、對國家經濟提升有著催化劑的作用、并且是綠色環保產業,國家相關部門對其越來越重視。

    二、中國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總的說來中國旅游業仍然處于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游的狀況。旅游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游發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現在:(1)從旅游消費方式和旅游消費結構來看,絕大部分屬于觀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極少。(2)旅游人員構成廣泛、公費旅游占有很大比重。(3)從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來看,國內旅游熱點多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知名度較高,旅游基礎設施較完善的旅游勝地,從距離上看,一般以中近距離旅游為主,遠距離旅游為輔。(4)從總的旅游人數和回籠貨幣來看,旅游人次數穩步增加,旅游消費額逐步提高。(5)由于中國對上述旅游服務設施僅有少量直接投資,而在利用外資方面,因有的項目開放,有的不開放,以致服務設施不配套。

    三、中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1.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整體水平。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入境旅游的經濟總量已步入世界旅游大國行列,并呈現逐年提升的態勢;國內旅游也以世界最大的市場規模飛速發展,尤其是21世紀以后,隨著假日旅游的迅速崛起,更加展現出日益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與世界旅游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還很不夠,一些標志競爭力和發展水平的指標還很弱小,這反映了中國旅游業現階段規模與效益的不對稱,這也正是我們與世界旅游強國的主要差距所在。

    2.中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這里所說的中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優勢,是從中國國情和旅游業特點歸納的,不是針對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泛泛而言的,也是其他國家一般所不具備的或不夠明顯的。(1)旅游資源豐富,產品種類齊全,富有較高的吸引力。(2)旅游基礎設施規模初具,產業要素較為齊備,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 WTO1996 年的年度報告,2020 年,全球將接待 16 億國際旅游者,旅游消費將達到 2 萬億美元,國際旅游人數和消費年均增長率分別為 4.35% 和 6.7%,遠高于世界財富年均 3% 的增長率。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同時也將成為名列世界第四位的客源輸出國。在國內旅游方面,發達國家已經近于飽和狀態,亞洲等將成為發展最快的地區,屆時,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人數之比將保持在 10∶1,旅游消費比例將保持在 3 或 4∶1 的水平。可以預見,中國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都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3.中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劣勢。中國旅游經濟總量雖在世界排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意味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就很強。中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劣勢主要有:(1)粗放型發展的格局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2)旅游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中國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的條件很好,但由于缺乏有效和有機的協調機制,限制了發展旅游的整體效益的發揮。(3)旅游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高。(4)旅游產品開發水平層次較低。中國旅游資源具有很高的開發品位,但由于規劃、策劃和開發水平不高,加上資金投入不足,使中國很大一部分傳統觀光型景區的資源品位、文化內涵沒有得到深入挖掘。

    四、提高中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

    旅游業是旅游服務貿易的基礎,要提升中國旅游業的競爭力,就要大力發展旅游業。提高中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的方式如下:(1)充分利用和整合中國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一步提高人才素質,實現資源集約優化利用。(2)發展旅游服務貿易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國際旅游服務業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戰略。(3)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延長旅游服務貿易的產業鏈,加強配套設施建設。(4)增強企業競爭力,改善服務質量,增強開拓海外市場的能力。(5)熟知GATS(服務貿易總協定)規則和中國旅游業的入世承諾,充分把握加入WTO后給中國旅游服務貿易提供的機遇。(6)加強政府的引導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國家的旅游政策以及有關制度是發展旅游業的保障。旅游業對國民經濟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它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玉華.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分析與提升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10,(5).

    [2]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新時期中國旅游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12.

    [3] 孫夏.中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外資,2009,(6).

    [4] 魏小民,韓建.民旅游強國之路——中國旅游產業政策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10.

    第3篇: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旅游業 社會經濟 可持續發展 影響

    引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居民青睞于假期旅游。旅游業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然而,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諸多問題,并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因素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和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將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1旅游產業的發展因素

    旅游業歷史悠久但在現代的發展尤為迅猛。雖有許多因素推動旅游業發展,但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首先,二戰后全球人口激增;其次,全球化進程加快;第三,交通工具的革新大大縮短了旅程中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跨度,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是影響旅游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西方人重視交通基礎設施的真實寫照。隋朝第二位皇帝命令臣民挖出中國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它不僅是南北交通動脈,同時也是一條旅游黃金線路。內燃機的發明預示著近代旅游業進入新紀元,而民用噴氣式飛機的營運則標志著現代旅游業的興起;第四,生產力的發展促進技術革新,生產自動化使得工作的人們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去享受假期;第五,各個國家的城市化進程逐步加速。旅游業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旅游者的工資水平、假期長短和時尚潮流,以及政府政策、經濟條件、社會狀況、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氣候因素等。

    2旅游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旅游業的影響已深入到第三產業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等很多領域,且對各個領域的影響具有正反兩個方面。在旅游業體系中,這兩方面或直接或間接地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2.1旅游業的發展有著諸多積極作用

    2.1.1發展旅游業可以增加外匯儲備基金及平衡國際收支。旅游業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作用在于通過增加外匯來增強國際支付能力,良性的國際入境旅游與出口商品毫無差別。因此,旅游產品的成本若低于外貿商品,旅游匯率相對更高。例如,目前1美元兌換約6.3元人民幣。如果從國際貿易中賺取外匯,1美元出口商品的成本往往高于6.3元人民幣的旅游產品;此外,外國旅游者必須使用由中國政府制定的掛牌匯價來兌換持有的貨幣在中國旅游消費。而在進出口貿易中,發貨到結賬的過程非常復雜和冗長;相比之下,旅游者主動兌換人民幣消費,旅游業可毫無貿易壁壘地賺取外匯。

    2.1.2發展旅游業加速了商品流通,促進資金流動,有助于貨幣回籠,進而調節居民消費指數。如果大家都一味地將多余資金存于銀行,市場資金流動將受到阻礙。

    2.1.3發展旅游業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水平。無論國際旅游還是國內旅游市場的發展,都將促進旅游接待區的經濟總量和工作人員工資水平增長。

    2.1.4旅游業推動其他行業的發展。旅游業是一種復合產業。它不僅協調各行業相互配合,而且加速其穩定發展。此外,旅游目的地知名度越高,越有利于吸引外資。例如,蘇州是享譽海外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如今也是大量外資企業投資的集中地。

    2.1.5政府通過發展旅游業創造更多的財政收入。此項收入還體現國際旅游中產生的費用,包括簽證費、民航發展基金、證件費用、旅游產品關稅以及各部門服務費等。如2012年,中國財政部印發《民航發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公布:從當年4月1日起,原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和原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合并成民航發展基金,航空旅客繳納標準是,乘坐國內航班的旅客每人次50元;乘坐國際和地區航班出境的旅客每人次90元(含旅游發展基金20元)。

    2.1.6政府發展旅游業有利于平衡地區經濟水平差異并縮小地域貧富差距。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對東部地區差距較大。中央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西部地區快速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當地豐富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當地居民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旅游者乘飛機、坐動車,快捷便利地抵達西部旅游景區。發展旅游業是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也對該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例如,西安這座西部省會,一方面為保護古都旅游資源、開拓旅游市場,抓緊建設新城市;另一方面,西安從旅游經濟收入中獲得了更多的城市建設資金。

    2.1.7政府發展旅游業有效地擴大了就業機會。就業問題是各國和地區政府必須正視的一項重要民生難題。如果失業率太大,必將引起社會動亂,威脅國家安全。2005年初,南京市政府取締主城區中巴車公交營運,政府引導失業的中巴司機到正在快速興起的旅游交通運輸公司工作,從而很好地解決就業難題,保障了社會安定。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很多勞動者提供直接服務,而其中許多工種并沒有復雜的技術能力和體力要求,所以也為女性和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2.1.8旅游是不同地區、居民、社會和風俗之間交流體驗的活動,旅游業不僅對于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具有傳導性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環境。公民通過國內旅游可以增強其民族愛國主義情感,客觀上帶動了文化產業經濟發展并保護了一些民族經濟產業。人們在旅游過程中鍛煉身體、擴充視野、增長知識以及獲悉新時尚。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景點對旅游者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有著激發和教育作用。此外,對國際旅游而言,不同國家的旅游者通過旅游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有利于促進國家、地區間文化及科技交流和共同發展。

    2.2發展旅游業,如果沒有科學的規劃和指導,也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消極作用

    2.2.1旅游業會導致旅游目的地物價飛漲,旅游景區物價指數相比同地區其它區域總是要高出很多。例如,小瓶裝飲用水普通超市售價一般兩元左右,但在黃山風景區內就要花十元甚至更多。

    2.2.2旅游業的超常規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及布局產生消極作用。若國家經濟完全依賴旅游業的發展,脆弱的產業鏈一旦受到沖擊可能造成國民經濟崩盤的危險。例如,2005年,作為支柱產業的泰國旅游業受印度洋地震海嘯的蝴蝶效應影響,國民經濟遭受重創,引發經濟危機;2003年,非典爆發使得許多亞洲旅游國家和地區經濟一度停滯不前。

    2.2.3旅游業的不良發展也給社會文化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并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經濟生活方式。有些人在旅游前后的思想和行為變化很大,他們受旅游目的地不好因素的影響,沉迷于諸如賭、詐騙、貪污受賄和走私販賣等惡習中。有研究表明,國際旅游者在華旅行觀光的同時,也對當地民眾的思想產生影響,甚至部分國人的思想西化問題嚴重,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西方自由思想的沖擊。另一方面,部分當地居民因外來旅游者的到來打破原有正常的生活秩序而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一些地區的原生態文化正遭受侵蝕和蛻變。中國西南古城麗江居民的生活方式原本樸實、原生態,人們熱情好客,隨著與外來旅游者的不斷接觸,現如今,他們改變了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其中一些人甚至淪為欺詐游客的奸商。

    2.2.4旅游業的盲目開發和超負荷發展破壞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受到牽連。大量的旅游者和交通工具同一時期涌入同一地方,加重當地的水環境和大氣污染,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因嘈雜的喧鬧聲、擁擠的交通、良莠不齊的娛樂設施等受到影響。一些原生態景觀和歷史遺址的壽命和旅游質量也因過量的游客參觀大打折扣。

    3打造可持續發展旅游產業,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很多研究報告、論文提出警告并指出旅游不利之處所帶來的危害。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愈加關注旅游業的消極方面,環境保護意識和綠色旅游觀念日漸深入人心。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首的WECD成員們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經過4年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里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引起舉世轟動和廣泛關注。

    發展可持續旅游產業勢在必行。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指以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符合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道德規范為標準,實現旅游發展與自然、文化以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協調統一,既滿足當代人的旅游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能力構成危害為目標的發展道路。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不能破壞下一代使用的旅游資源。發展可持續旅游的直接目的是在旅游業的環境質量和游客的旅游質量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為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考慮:

    3.1所有管理者應樹立科學發展觀,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3.2政府應對旅游業發展加以正確地規劃以抑制旅游業過度超前發展,根據旅游業不斷發展變化的特點對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配置予以重視和調整。

    3.3政府和旅游行業行政部門應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監督、管理企業及游客的有害行為。

    3.4旅游目的地的從業人員和居民應培養環保、主人翁管理監督意識。如果連本地人都對當地旅游資源保護漠不關心,那外來游客的危害行為又將從何約束制止。當地政府也應自覺宣傳,規范管理,加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結語

    旅游產業是一項綠色新興、清潔無害的朝陽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第三產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與我們當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我們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堅持科學發展觀,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就能真正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造福人類,惠及子孫。

    參考文獻:

    [1]保繼剛,旅游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李天元,旅游學概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4

    [3]南京主城區營運中巴“轉業”,南京晨報,2005年1月5日A5版

    [4]Jonathann Giammarco,長安,人文地理,2004.(24)

    [5]Cooper,C. and others,Tourism: Principle and Practice.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93.

    [6]S. Medlik. The Business of Hotel. London: Heinemarm,1980: 87

    第4篇: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一、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國間的頻繁溝通與交流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契機。旅游產業已經成為令世人矚目的重大新興產業,旅游產業結構間的協調也已經成為影響和決定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2000年,世界旅游組織研究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將在所難免地遇到旅游產業結構非優化的矛盾”。如何有效調和矛盾,推進旅游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成為當今人們面臨的重大問題。筆者認為,明確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的變化與差異是一大重要前提。

    二、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結構分析

    (一)區位熵分析

    區位熵用于衡量某一區域內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用于反映產業部門的集中度及某區域相較于高層次區域的作用及地位。結合我國多個省份旅行社區位熵數據來看,較高數值的集中在北、上、廣、浙、蘇等東部省市,在、寧夏、甘肅等西部省市較低。由此可見,旅行社區位熵的空間分布具有鮮明的區域性:東部最高,中部居中,西部稍低,由東到西呈梯度遞減的格局。筆者引用2000-2009年我國旅行社的區位熵結合分析,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區位熵下降的省份明顯多于上升的省份,旅行社總體集中度面臨下降的趨勢;從區域角度而言,東西部省份大幅變化,中部相較穩定;從總趨勢而言,西部省份上升明顯,以重慶、四川、湖南增幅最為明顯,東部正呈下降趨勢,而中部小幅上升。不過,總的來說,我國旅行社區位熵仍處于均衡化發展狀態。

    從各省市景區區位熵來看(如圖2所示),除卻部分數據空缺狀況,2009年四川、江西、廣東、江蘇、新疆、北京相對較高,青海、、天津等省份較低,這些省份區位熵特征沒有體現出明確的區域集中性。但絕大部分景區省份區位熵都呈上升的趨勢,以新疆、四川、江西、河南增幅最為顯著。總體來說,我國各省份景區的區位熵也處于均衡化發展趨勢中。

    (二)集中指數分析

    產業集中指數反映的是某一區域內,各個不同行業的集中程度。對于旅游業這種綜合性產業而言,考慮到各行業的互補性,過于集中的區域發展并不利于該區域的旅游業發展。根據旅游產業集中度指數而言(如表1所示),整體集中指數約0.138 2,但有77.4%的省份高于該平均值,其中較高地區包括青海、山東、安徽、上海等省份,而湖北、遼寧、黑龍江、廣西等省份集中指數較低,這說明我國的產業集中指數處于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從各省市旅游核心產業區的集中指數趨勢來看,這十年間全國的總體變化幅度并不是太大,大體呈下降趨勢,旅游核心產業在全國層面上已基本實現了一個區域平衡。從區域角度來看,增幅較大的省市集中在山東、江西、廣東、湖南等一些中東部的省市,增幅超過了0.1;下降指數波動較大的包括、湖北、遼寧、河南等中西部地區,降幅超過0.05,大體呈現出一副東增西降的局面。

    (三)產業機構變化指數分析

    產業結構變化指數能夠反映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區域某產業結構的變化程度大小。從2000-2009年的產業機構變化指數來看(如表2所示),我國旅游核心產業結構的整體變化相對較小,總體得分為1.126 4。通過省市對比,發現:約61%的省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就是說我國在這十年間的旅游核心產業結構變動不太突出,可能是因為我國在這段時間里,旅游產業的宏觀發展形勢較為穩定。從區域角度來分析,我國的旅游核心產業機構變化指數有著明顯的抵御特征,即北大南小,東、西部大,中不小。其中西部的賞析、新疆、貴州、廣西、四川,東部的遼寧、廣東、黑龍江、河北,中部的湖北、護板、河南等地的旅游核心產業結構變化指數都比國家平均值稿;而東南部省市,除了廣東、廣西兩省外,其他省份均抵御國家的均值。

    三、我國旅行產業結構變化的空間差異狀況

    我國在區域旅游行業的區位熵方面反映出一種東高西低呈梯狀遞減的格局,這體現出我國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高度重疊性質,原因是:旅游作為一種經濟產業,與各區域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有較大的關系??傮w來說,我國的旅游行業總收入在區位熵方面呈均衡發展的勢態,折射出我國中西部地區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事實。

    從旅游核心產業的集中度來看,在這方面沒有凸顯出明確的區域性特征。但可以發現:如青海、這些旅游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由于社會經濟和資源開發的相對滯后,對當地景區和旅行社的貢獻較小。而對于上海、廣東、山東這些省份而言,便利的交通、相對發達的商貿經濟,導致這些省份旅游產業的集中指數相對較高??傮w來說,我國的旅游產業集中指數呈下降走勢,我國核心旅游產業間的空間差異已基本趨于平衡化發展。

    從產業結構變化指數層面來看,我國在2000-2009年這十年間的旅游產業結構的總體相對平緩,這說明我國的旅游產業格局已經朝著最佳的狀態發展。轉到區域層面上,我國旅游核心產業的結構變化指數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性規律,概括為北大南小,東、西部大,中部小的趨勢,這說明我國北部、東、西部地區在近些年發展迅速,產業變動大。由此可見,我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促使旅游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第5篇: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行業發展 酒店管理 專業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周麗(1972- ),女,安徽五河人,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酒店管理。(江蘇 常州 213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科教城(高職教育園區)院??蒲谢痦椖俊皩I群背景下實踐教學體系研究――以現代旅游服務專業群為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2012331)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1-0129-02

    一、我國酒店業發展趨勢及其對人才的需求

    (一)酒店業發展趨勢分析

    根據我國旅游業“十二五”規劃目標及近年來旅游業發展狀況,我國旅游業未來幾年將繼續保持高速。預計到2015年,我國旅游市場總人數將超過35億人次,并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國,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國,并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作為旅游市場的基礎行業,酒店發展勢頭正猛,未來3~5年我國高檔次酒店將繼續高速發展,預計5~7年內,我國的酒店客房數量將能夠增長到500萬間。未來十年高檔次酒店數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在15.0%以上。而酒店在國內主要旅游城市的布局速度也將繼續加快,僅2013年第四季度就有55家星級酒店在廣東、江蘇、四川等地開業。

    根據《2012―2016年中國酒店競爭力調查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在未來的3~5年,中國酒店業將呈現以下主要發展趨勢:一是酒店發展集團化;二是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三是星級酒店規模和效益呈持續穩定增長;四是中國高端酒店的主流變為房地產開發業加跨國公司品牌;五是互聯網將成為酒店營銷的最大平臺;六是酒店服務將進入定制化階段;七是酒店管理向人性化發展;八是創建獨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成為潮流;九是綠色環保概念大行其道。

    從酒店管理技術上看,信息化和智能化進程越來越快,產業融合的速度和廣度加強。雖然酒店業一直被認為是勞動密集型服務產業,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已不僅僅用于前臺的經營業務,而逐漸向后勤保障系統和樓宇自動化系統發展。國際酒店集團廣泛采用的計算機預訂系統,已能幫助成員酒店銷售25%以上的客源。利用網絡改善傳統的酒店管理,網絡給酒店業制造了新的競爭載體,許多酒店通過微博宣傳企業的硬件設施、優惠活動與服務產品等,讓客人了解酒店的硬件及軟件設施,選擇他們需要的服務,進行遠程預訂,最終為酒店帶來更多的客源。

    從酒店管理質量上看,人性化和定制化要求越來越高。酒店的硬件投入總是具有可模仿性,但是屬于服務和管理的軟性競爭因素確是難以模仿的。因此,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酒店將如何通過服務和管理來贏得客人的青睞和好評,獲得市場份額作為核心競爭優勢,如不同酒店所推行的個性化服務與定制化服務,就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要。以青島海景花園大酒店為例,其“親情一家人”的服務品牌和“以情服務,用心做事”的服務理念已經成為國內同行學習的榜樣和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教學案例。

    (二)酒店業對人才的要求

    酒店業的發展趨勢表明,綜合化、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等特征將在酒店業管理中越來越明顯,而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主,面向基層服務與管理工作,與當前行業綜合化等特點的需求吻合度不高,這必將影響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要克服高職教育價值的種種錯位取向,堅持行業引領的個體綜合職業能力協調發展取向,科學制訂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加快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此來滿足未來酒店業發展所需人才。

    二、適應酒店業發展趨勢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改革思路

    (一)構建與旅游酒店業對接的專業群

    專業群建設是當前高職院校普遍認同的一種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構建專業群是酒店管理專業群建設的重要內容。專業群組建的思路基本有三種:按職業技術門類與職業崗位組建;圍繞產業鏈組建;圍繞職業崗位群組建。

    圍繞產業鏈和職業崗位群組建專業群是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最佳的組建途徑。依據中國旅游酒店業發展趨勢,可以將酒店管理專業分為酒店管理、閑暇管理和會展管理等專業群。通過構建專業群,以優勢專業為核心,依靠原有的專業師資和實訓基礎,調整專業方向或往相近的專業漸進拓展,一個專業群對應的是旅游酒店業職業發展的崗位群,使學生很清楚自己畢業后的就業領域,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也保證課程設置的專業性和具體性,避免由于專業設置過于狹窄而致課程設置過于強調某個崗位的技能而缺乏發展后勁的問題,為畢業生具備崗位適應能力和遷移能力搭建平臺。

    (二)遵循服務類人才培養規律確立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綜合化、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等特征表明,酒店業與各行業各部門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一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將是酒店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因此,要更新觀念,以大旅游的思維,跳出已有的教育體系,跟隨產業動態進行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動態調整,培養行業基礎服務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復合的知識結構,使其具備創造能力。

    具體而言,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確立綜合職業能力為指向的課程觀。在專業培養上既要重技,又要“厚基礎、寬口徑”,淡化具體職業概念,改為行業概念。增加培養目標的內涵,擴大外延,具備寬廣視野、開拓意識、創造能力和應變能力,也即具有適應旅游酒店業各類工作的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也符合“學技終身”的教育理念。第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以“為工作和生活培養技能”為主題,得出了共識: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具備學習能力的人。職業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學技終身”的教育。因此,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能夠體現在職業發展的后勁方面,畢業生要熟悉國內外旅游酒店業的狀況及發展態勢,具備寬廣視野、開拓意識、創造能力和應變能力、較高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三)圍繞專業群重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向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方向發展,圍繞專業群,根據行業發展趨勢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修改現行教學計劃。進行職業能力拓“寬”,注重以拓展學生發展能力為目的的專業選修課比例。這就要求專業主干課程的設置動態更新,專業限選課程設置應基于酒店業融合的關聯性產業,進行適當的專業方向課程拓展。如考慮到目前酒店業與信息技術、電子商務、創意文化、會展旅游的融合,可開設“旅游與酒店業入門”“會展策劃與營銷”“旅游電子商務”“現代信息技術”“旅游文化”等相關課程;考慮到產業內與旅行社、旅游交通、景區等行業要素的融合,可開設“旅游資源”“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景區服務”等相關基礎課程作為選修。同時,緊密聯系行業企業,結合產業融合的新趨勢,開展與專業有關的報告與講座,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了解宏觀局勢,增強職業自信。

    單一的知識和技能已經無法滿足酒店行業現行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首先應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從事行業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職業特定能力及跨行業發展的能力。如現代信息技術在酒店行業中的普遍應用,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網絡應用能力、辦公軟件應用能力、在線交流能力等,那么就必須將這些能力嵌入課程模塊中。其次要重視實踐教學對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重要性,結合酒店業發展現狀,不斷優化實訓實踐教學,將行業企業中的服務模式與管理方法融合成為典型案例或工作任務,使學生能夠掌握前沿的知識和技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工學結合,根據課程模塊教學或能力培養的需要,高起點選擇優秀的合作企業,聘請行業專家或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和氛圍,改變傳統的虛擬化、模擬化教學模式。

    (四)職業養成教育與酒店業文化對接

    酒店業的職業發展具有特殊性,并不僅僅依靠技能的提高,職場經驗的積累和管理知識的綜合化提高更具關鍵意義。對本行業從業人員職業發展調查顯示,從一線員工升至領班,81.6%的行業人員認為需要1~2年的時間;從領班升至主管65.8%的行業人員認為需要2~3年時間;從主管升至部門經理,47.4%的行業人員認為需要3~5年時間;從部門經理升至總監及以上,81.5%的行業人員認為需要5~10年時間。因此,職業養成教育有其特殊地位。酒店業屬于服務性勞動行業,與純粹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相比差別很大。相對于工業勞動,服務性勞動在職業意識、職業能力、人際關系等方面對其勞動者有著明顯不同的要求。比如,員工應具備良好的主動服務意識、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關系溝通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和自我形象的管理能力及情緒管控和心理調適能力等,這些也是酒店行業企業文化的內涵體現。所以,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方面要對接酒店業文化,通過校企文化的互動與融合,讓企業文化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實習等環節全方位滲透和影響,打造準職業人。以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校酒店管理專業在與國內外諸多高端品牌酒店合作的過程中,充分了解不同企業的文化特質,借鑒著名的青島海景花園大酒店“親情一家人”的服務文化作為優秀企業文化的典范,將企業的服務理念、管理方法、服務規范和標準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開展海景企業文化知識競賽,邀請酒店企劃部的高層管理人員來校進行企業文化宣講,選拔在海景實習的優秀學生進行演講等系列活動,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用先進的、優秀的企業文化不斷熏陶和感染學生,增進學生的職業意識,塑造良好的專業化人員形象。

    三、結束語

    “職業教育不僅承載為針對當前社會需要培養人才的任務,還應該具有前瞻的考慮,要提前考慮到未來行業發展與進步,從而做到提前設計專業課程,培養未來所需人才?!甭糜尉频陿I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也是一個不斷尋求創新和突破的行業,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酒店業與其他產業整合的趨勢,必會出現許多新的職業崗位,形成新的崗位需求,因此,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教育改革圍繞社會需求和人的發展是個基本不變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施澤波.圍繞產業鏈構建專業群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

    [2]徐國慶.服務性職業與生產性職業的職業教育差異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1(4).

    [3]趙婀娜,賈娜.從第三屆國際職業教育大會看中國職教觀念的突破[DB/OL],http:///huzhiwenlxh@yeah/blog/static/12383730020124258231777/,

    2012-05-25.

    第6篇: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區域旅游產業 綜合競爭力 因子分析 聚類分析

    隨著旅游產業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朝陽產業之一,有關旅游競爭力的研究成為熱點。例如,A Jhahti探討了芬蘭的旅游競爭力;Ritchie, J.R.B, Crouch,G.I對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及競爭力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國內研究起步較晚, 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其中,楊森林、郭魯芳和王瑩探討了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含義;李葆盛對旅游產業競爭力理論進行了實證分析;趙書華、李輝對全球旅游服務貿易9強的國際競爭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鉆石模型”定義了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要素構成;盛見將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分解為潛在競爭力、外生和內生資源稟賦競爭力、市場競爭力。

    綜合上述成果,關于區域旅游競爭力的研究可以分為4個層面:國家旅游競爭力研究;地區旅游競爭力研究;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和旅游業內部某一行業競爭力研究。盡管研究對象不同,但都把區域旅游競爭力看成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有關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綜合實力的對比分析和類型劃分較少,本文從這一角度入手進行分析。

    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概述

    目前,有關區域旅游競爭力評價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業績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在研究中常根據某地區的旅游業業績來評價該地區的旅游競爭力。例如張爭勝和周永章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企業數量等評價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旅游競爭力。周樹民采用旅游業發展規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標比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競爭力。易麗蓉基于結構方程模型下“五因素模型”的實證研究結果,構建了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

    第二種是因素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注重探討旅游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例如Mihalic根據旅游地的吸引力、管理、組織、信息、效率等計量區域旅游競爭力。萬緒才等從旅游資源與產品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其他條件等方面構建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模型。梁明珠和陳小潔從供給和需求角度分析主題旅游城鎮旅游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王兆峰從旅游品牌競爭力入手構建了區域旅游產業品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區域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旅游業績雖然是旅游競爭力的表現,但它本身并不代表競爭力。旅游競爭力最終還是要通過影響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各種要素來體現。鑒于此,本文從因素觀角度出發,歸納區域旅游競爭力的多種影響因素,并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

    根據產業競爭力理論和旅游產業的產業特征,按照評價數據的可獲得性、代表性、全面性和相關性原則,本文選取了旅游要素競爭力、旅游行業實力和旅游經濟社會支持力3個大類共40個原始指標,組成區域旅游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是旅游要素競爭力,包括自有資源競爭力、人力資源競爭力和資本競爭力3個二級指標。其中,自有資源競爭力包括世界遺產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4A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公園、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個三級指標。人力資源競爭力包括區域總人口、旅游飯店職工數、旅行社職工數、旅游院校學生數和旅游院校數5個三級指標。資本競爭力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吸引外資、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個三級指標。

    其次是旅游行業實力,包括旅游組織接待能力和旅游市場競爭力2個二級指標。其中,旅游組織接待能力包括國內旅行社數、星級飯店數、星級飯店房間數、星級飯店床位數、星級飯店旅游業稅金、星級飯店旅游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星級飯店人均占用固定資產、旅游業從業人數8個三級指標。旅游市場競爭力包括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游客接待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入境游客接待人數5個三級指標。

    最后是旅游經濟社會支持力,包括旅游支持產業競爭力和旅游經濟政府支持力2個二級指標。其中,旅游支持產業競爭力包括游客周轉量、郵電業務總量、每萬人擁有衛生床位數、高等學校數、教育經費5個三級指標。旅游經濟政府支持力包括地方財政收入和支出、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旅游業占GDP比重、旅游業占三產比重6個三級指標。

    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和聚類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子生態分析法并結合單因素方差分析。因子生態分析法包含兩種現代多元統計分析,即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從研究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納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當這幾個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和達到某一百分比時(通?!?5%) ,就說明這幾個公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問題所選取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而彼此之間又不相關。

    本文選取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和《旅游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運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按公因子累計貢獻率超過85%的原則提取了5個公因子,并把公因子1命名為旅游產業支持力因子,其中星級飯店旅游業稅金、旅游飯店職工數、入境游客接待人數、旅游飯店房間數、旅游外匯收入、旅行社職工數、星級飯店數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把公因子2命名為資本競爭力因子,其中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GDP、星級飯店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吸引外資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把公因子3命名為旅游資源競爭力因子,其中國內游客接待人數、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4A景區、世界遺產數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把公因子4命名為人力資源競爭力因子,其中旅游院校學生數、旅游院校數、三產占GDP的比重、世界遺產數、旅游業占GDP的比重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把公因子5命名為政府支持力因子,其中旅游業占三產比重、旅游業占GDP的比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這5個公因子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的信息特征,在進行斜交旋轉后由回歸法計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因子貢獻率占5個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計算,可得到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競爭力的綜合得分(見表1)。

    (二)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依據樣品之間的相似性進行分類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系統聚類法。在對經濟類別指標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后,可得各類數量分布表(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經濟可以劃分為3個類型。

    (三)單因素方差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也稱作一維方差分析,它可以對該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組中哪一組與其他各組均值間具有顯著性差異進行分析,即進行均值的多重比較。在進行均值間的多重比較時,本文選用One-Way ANOVA過程,將5個因子移入因變量,3個類移入“Factor”,運用鄧肯法可以得出3個類對各因子的重視程度(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類型1對公因子1的重視程度最高,因此將其命名為支持產業型;類型2對公因子4的重視程度最高,因此將其命名為人力資源型;類型3對公因子3的重視程度最高,因此將其命名為旅游資源型。根據表2各類數量分布表可知,屬于支持產業型的有江蘇、 廣東兩個省;屬于人力資源型的有:吉林、江西、海南、貴州、甘肅、青海六個省和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五個自治區以及天津、重慶兩個直轄市;屬于旅游資源型的有:河北、山西、遼寧、黑龍江、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陜西14個省和上海、北京兩個直轄市。

    結合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綜合實力得分及排序表可以看出,類型1綜合競爭力排名靠前,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類型2綜合競爭力得分除了天津外都小于0,說明它們的旅游經濟綜合實力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類型3中有6個省綜合競爭力水平大于0,有10個省綜合競爭力水平小于0,總體來看,競爭力水平一般。由此可以得出,旅游產業支持型的地區旅游經濟綜合實力較強;人力資源型的地區旅游經濟綜合實力較弱;旅游資源型的地區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居中。

    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第一類區域,提升旅游競爭力的策略是繼續加快交通、商貿、郵電通信、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等基礎產業發展,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對于第二類區域來說,則要加快高級旅游人才隊伍建設,改革旅游教育培訓方式方法,努力培養和引進國內國際市場的旅游管理、旅游規劃、旅游開發、旅游服務等高級專業人才,實現人才興旅;對于第三類區域來說,則要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把旅游產業發展與旅游資源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此外,還要以大企業為龍頭,以精品旅游區為吸引,積極拓展入境游市場,全面提升旅游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森林,郭魯芳,王瑩.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策略[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6

    2.李葆盛.旅游競爭力之戰略構想[M].北海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00(3)

    3.趙書華,李輝.全球旅游服務貿易9強的國際競爭力的定量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8)

    4.林源源.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初探[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6(2)

    5.盛見.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構成:基于競爭力性質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8)

    6.張爭勝,周永章.城市旅游競爭力的實證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1)

    第7篇: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表示,更加嚴厲的節能減排措施的出臺或為鋁業股帶來交易性機會。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為完成降低20%能耗的目標,今年僅剩的4個月內要實現5%的節能目標,遠高于過去4年的均值。不排除能耗較大的電解鋁行業成為下一個限產目標的可能。此項措施有望對電解鋁價格形成支撐,利好電解鋁龍頭企業。

    國泰君安研究報告認為,市場將形成節能降耗大主題性投資機會,而水泥將是整個主題的龍頭行業,9~10月水泥股行情可延續。

    東方證券研究報告認為,從供需兩方面分析,節能減排政策壓力下的減產、限產對鋼鐵短期供需影響正面,影響程度取決于政策執行的力度和推廣的范圍。預計將對建筑鋼材比重高和盈利彈性大的公司短期股價產生正面驅動作用,能耗指標較好的大鋼廠受沖擊的程度有望小于小小鋼廠。

    申銀萬國認為,超預期節能減排促使的行業減產將對近期鋼鐵股形成刺激,鋼鐵股可能會出現一波階段性反撣,反彈幅度取決于節能減排政策執行力度和范圍,建議階段性適當參與。推薦寶鋼股份、凌鋼股份、方大特鋼、新興鑄管、首鋼股份等。

    行業評判

    東方證券 衛星導航快速發展

    自上世紀90年代GPS全面投入使用以來,衛星導航定位行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基礎類產品、終端產品、系統集成與運營服務等四大部分。伴隨著衛星導航應用的快速發展,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重點推薦元器件企業歐比特和四維圖新。

    申銀萬國 軟件行業有望增長

    預期軟件業業績將快速增長,建議在三季度末積極配置。持續推薦具備良好成長性與市場潛力的信息化領先廠商,同時要兼顧防御性。從補漲的角度,建議配置基本面良好、估值合理、近期相對漲幅較少的品種。投資組合包括:恒生電子、啟明信息、東軟集團、石基信息和華勝天成。

    中金公司 看好小金屬類股票

    有色金屬中長期結構性機會在于有明確主題、符合新興產業政策的小金屬類股票,包括新材料題材中的東方鉭業(鉭絲、鉭粉提價),新能源汽車題材中的礦業(鋰資源),稀有金屬整合題材中的包鋼稀土(稀土整合最大受益者)、廈門鎢業(福建稀土整合者)和辰州礦業(銻業整合)。

    中信證券 長假推動旅游行業

    中秋和國慶超長假期將對旅游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將起到較大的提升作用。預計旅游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業績增速將較第二季度有所上升,預計環比增幅在30%左右。短期建議關注“黃金周”行情,首選景區類公司,如峨眉山、桂林旅游、黃山旅游等。

    國泰君安 證券行業業績回暖

    券商股是今年跌幅最大的板塊。7月以來,市場呈現價升量漲的強勢特征,同時券商傭金率降幅明顯趨緩。三季度券商股業績止跌回暖的信號已十分明確。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等券商股的市凈率估值已重返歷史底部。在業績回暖、競爭環境有所改善的背景下,券商股應有交易性機會。

    長江證券 醫藥股估值不便宜

    6月以來,醫藥板塊走勢呈V型,中報業績良好及利空政策逐步消化推動了本輪行情,“超級細菌”概念更是助漲了醫藥股。醫藥股整體估值已不便宜,9月市場表現可能弱于大盤,但大跌的概率不大。建議關注業績彈性較大的海翔藥業、貴州百靈、信邦制藥,以及業績改善的武漢健民。

    投資策略

    申銀萬國 繼續關注小盤股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和經濟形勢下,風格轉換缺乏明顯的推動力。大盤股走強依賴于資金面的寬松、牛市的確立和市場情緒相應的轉變,而目前沒有支持風格轉向大盤股的因素。雖然小盤股熱有所降溫,但中短期看,高成長性的小盤股戰勝大盤股仍屬大概率事件,建議繼續關注小盤股。

    中金公司 關注二線藍籌股

    大盤股接過小盤股上漲的大旗將是市場實現趨勢性上漲的主要動力。短期內,藍籌品種,特別是二線藍籌品種因具有相對估值優勢,同時又有短期的催化因素,所以仍有望受益于資金從中小盤股流出,但上漲的持續性需要觀察。而對估值偏高且沒有短期催化劑的小盤股,則建議堅決減持。

    興業證券 轉型經濟牛市初現

    經濟復蘇和轉型刺激政策共同推升行情,轉型經濟的牛市已現雛形。10月份小盤股行情將經歷解禁預期的沖擊而有一定震蕩,但不會動搖“轉型經濟”牛市,成長股行情有望擴展至非創業板的中小盤成長股。建議階段性考慮攻守兼備的藍籌股、補漲的周期股,并戰略性布局新牛市,尋找新龍頭。

    第8篇: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重大活動;經濟影響;研究方法;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8)04―0088―09

    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個國家舉辦重大活動(Mega-events)和標志性事件(Hallmark events)的競爭日益加劇(Baade,1996),準備一份令人信服的經濟影響陳述已成為任何地區或城市在申辦奧運會和大多數其他重大體育賽事時的一項基礎性工作(Madden,Crowe,1998)。在這種背景下,對重大活動的影響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評估成為國際活動研究的重要內容和前沿課題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重大活動對舉辦地的影響包括社會影響、遺留設施、旅游業增長以及經濟影響等諸多方面,而且學術界對奧運會等活動的后續社會效應的研究歷史更長,但更加關注經濟影響的現有研究成果仍居多數(Brown,Massey,2001)。本文將對西方的重大活動經濟影響研究成果做一次全面梳理,分析其發展現狀并指出存在不足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希望對國內學術界有所啟發,同時為國內正在或將要舉辦各種大型活動的城市提供指導。

    一、對重大活動經濟影響的界定

    早在1992年,特克和凱爾希(Turco,Kelsey,1992)就對體育活動的經濟影響進行了界定:由體育賽事或設施所引起的支出給舉辦地經濟帶來的變化(net economic change),其中,經濟收益是指由體育賽事直接引起的參觀者在舉辦地的額外花費(additional expenditure),這一定義受到了英國體育部等許多部門和機構的認可。例如,英國體育部認為,對于主辦城市而言,一次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影響是指發生在主辦城市的額外消費的總量,而這些消費都由該賽事直接或間接導致(UK Sport,2005)。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 HouseCoopers,2004)于2004年6月的《歐洲經濟展望報告》指出,把舉辦奧運會的財務影響(financialimpact)和更大范圍內奧運會的經濟影響(widereconomic impact)區別開是十分重要的,前者特指主辦城市組委會的盈虧平衡情況,即舉辦奧運會的財務成本能否從奧運會的直接收益中得到補償(見表1);后者則指由相關因素所帶來的奧運會對總體經濟的影響,譬如旅游業實現增長、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城市知名度提高等。

    二、主要研究內容

    國外學術界、咨詢機構和相關政府部門在重大活動特別是體育賽事經濟影響方面的成果很多,研究內容也十分龐雜。概括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6個方面:

    1,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當獲得奧運會的舉辦權時,一大筆新的資金將會流入舉辦城市、地區或全國參與經濟循環,而如果不是因為奧運會,這筆流入的資金可能并不會產生,舉辦奧運會的經濟效應便是這樣發生的(Crompton,1995)。InterVISTAS咨詢公司(InterVISTAS,2002)在呈送給不列顛哥倫比亞奧組委的一份經濟影響分析報告中提出,2010年冬奧會的經濟影響主要由3個方面的支出來激活:(1)奧組委的成本,即各種直接投資和與比賽直接相關的成本;(2)非組委會的成本,即為了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各種服務和設施的成本;(3)觀眾和旅游者的消費。該報告專門用一章對國內外觀眾和旅游者的消費結構進行了分析。

    貝德和馬薩遜(Baade,Matheson,2000)研究了第33屆超級杯(super Bowl)給佛羅里達州南部帶來的凈收入和就業機會,并指出美國橄欖球聯盟(NFL)夸大了超級杯的經濟影響。布魯耐特和蒂利(Brunet,2005;Tilley,2006)先后對巴塞羅那奧運會的經濟影響做了全面分析。伊利諾伊州大學區域經濟應用研究所(the Regional Economics Applications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分析了2016年奧運會可能對芝加哥大都市區經濟帶來的影響(Meyer,2006)。

    2,對其他地區經濟的影響

    梅頓和克勞爾(Madden,Crowe,1998)在評估悉尼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時,把新南威爾士州和其他5個州所受的影響做了比較分析。他們指出,在整個研究周期(1994―2005),奧運會對澳大利亞GDP和家庭消費影響的現值分別達到61億澳元和21億澳元,但基本上所有的收益都發生在新南威爾士州,其他5個州收到的經濟凈收益很小。

    謝樂、斯陶夫和畢葛(Scherer,Strauf,Bieger,2003)認為,在測量重大活動的經濟影響時,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考慮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們在分析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經濟效應時,不僅研究了達沃斯所受的影響,還充分考慮到了格勞寶登州和瑞士其他地區。他們的研究發現,一年一度WEF的經濟影響不僅集中于達沃斯,還有50%的總收入發生在達沃斯以外的地區,而且受益最大的行業是交通、企業服務和飯店餐飲。

    東英格蘭地區發展局(East of EnglandDevelopment Agency,2006)就2012年奧運會(the2012 Olympic Games)對本地區的經濟影響進行了專門研究,為采取進一步的對策奠定基礎。研究表明,如果在關鍵環節上進行適當干預,東英格蘭地區的積極經濟影響將可能超過6億英鎊,反之,由于勞動力和專業人才流失可能會給本地區帶來負面影響。

    3,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盡管與非旅游專業的研究者相比,專業旅游刊物對事件及事件旅游的關注要晚得多,但由于各類重大活動都對舉辦地旅游業發展有直接影響,旅游學界對重大活動的關注和研究顯得順理成章,而且發展十分迅猛。事實上,早在1987年,國際旅游科學專家協會(AIEST)就舉行了以“重大事件的影響和角色及其在區域與國家旅游業發展中的吸引力”為主題的第37屆大會,專門討論重大事件對地區旅游業的影響和作用(Jafaft,1988)。

    國內學者戴光全對活動領域的權威學術期刊《活動管理》(Event Management,其前身為FestivalManagement&Event Tourism)上登載的文章(1994― 2002)按照關鍵詞進行了分類統計,在17個內容小類中,對活動的影響研究占到了259個(次)關鍵詞的11.6%,僅次于對活動吸引物的研究。從1999年2月到2006年10月,國際著名旅游學術期刊《旅游研究》(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共刊登了220篇內容涉及活動(events)的論文,其中,有10篇在文章標題中就有“events”(戴光全,2005)。

    關于重大活動對旅游業的影響研究中,對有效旅游者和有效花費的測定一直是學術界關心的話題。例如,早期的一些研究報告預測2002年世界杯將為日本和韓國帶來100萬人次以上的旅游者,但事實證明游客數量普遍被樂觀估計了。2006年,歐洲旅游經理人協會(ETOA,2006)也了一份研究報告,明確提出奧運主辦國家的旅游業并不像人們廣為認知的那樣能實現長期的繁榮,而是在奧運會前后的幾年內出現下降。另外,奧運會等重大活動對旅游業的影響效果與旅游部門的努力緊密相關。英屬哥倫比亞省體育、科學和企業家(CapitalPmiects Branch,2002)研究了4種不同旅游營銷水平下(低、一般、較好和最好)2010年冬季奧運會的總體經濟影響和增加經濟影響(除去本地居民和英屬哥倫比亞省及溫哥華市政府的支出部分的影響),結果發現在不同情景下GDP、就業和稅收所受的影響都有較大差別。

    4,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普華永道(Pricewater House Coopers,2004)以交通和設施、飯店業、建筑業、公共消費、私人消費、GDP等指標的增長率變化為基礎,深入分析了巴塞羅那奧運會、亞特蘭大奧運會、悉尼奧運會對主辦城市或國家的經濟影響后,并得出了很有意思的結論:總的來說,奧運后經濟明顯減速的證據并不充分;盡管從理論上來分析,那些與賽事關聯程度較高的行業增長率在賽后會明顯降低,然而,這些行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整體比重相對較小,總的產出增長似乎并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取決于舉辦城市的經濟規模和為籌備奧運會而投入資金的多少。

    Market Economics公司(Market Economics,2003)對比分析了2003年和2000年美洲杯帆船賽對新西蘭的經濟影響(用2003年的投入一產出模型對2000年的數據進行了處理),研究結果表明變化主要集中在住宿、航空、建筑以及造船與配套服務4個行業。例如,2000年花在建設方面的費用達到6600萬美元,占到直接支出總額的14%,而2003年降至2100萬美元,只占到直接支出總額的4%;但與此同時,造船與配套服務在直接支出總額中所占的比例由2000年的13%(6300萬美元)上升為2003年的24%(1.29億美元)。

    5,對經濟發展環境的影響

    盡管舉辦奧運會的及時經濟影響(immediateeconomic impact)很明顯,但由旅游增長和商業發展所帶來的長期效應要遠遠超出17天的重大活動本身。一屆在預算范圍內成功舉辦的奧運會可以為舉辦城市帶來積極的影響,這種遺留效應主要以下面一些形式出現:新建或經過更新的設施和場館;新的或改進后的基礎設施;國際知名度提升;迅速提高的國際美譽度;旅游業增長;新的貿易、投資和營銷機會;體育運動的參與性增強。譬如,在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一般,但自從悉尼贏得奧運會的舉辦權后,澳大利亞旅游業開始變得與眾不同(Australian Tourist Commission,2001)。

    謝樂、斯陶夫等人(Scherer,Strauf,Bieger,2003)在詳細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世界經濟論壇對達沃斯和瑞士形象的影響,并根據國內外媒體報道的廣告價值將其折算為一個具體的數值。格萊頓(Gratton,2000)在研究重大體育賽事的經濟作用時指出,每年一度的足協杯、溫布爾頓網球賽等知名體育比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海外旅游者和全球電視觀眾,這些比賽在英國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推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英國在國際體育界的地位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霍恩和曼贊雷特爾(Home,Manzenreiter,2004)重點從3個方面研究了2002年世界杯對日本和韓國相關城市的影響:2002年世界杯為區域政治經濟帶來的特定影響;重大體育賽事在地區形象塑造和促銷方面所起的作用;如何對這樣的重大活動進行國際化操作。他們的研究結果解釋了預期影響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差距,并揭示了重大活動對于不同群體的意義。霍恩(Home,2004)還從2002年世界杯與現代日本社會和足球設施發展關系的角度,對國際和地方之間的關聯性特別是對“實質上是誰控制了這次全球性的體育賽事,舉辦地的成本和收益究竟是多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6,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國外現有的重大活動經濟影響研究大都把重點放在長期效益上,包括新建的活動場館和基礎設施、城市復興、舉辦城市的國際知名度提高、旅游業增長、公共福利得到改善、就業機會增加以及產生新的商業機會等(Ritchie,Aitken,1984;Hall,1987;Kang,1988;Robin,1988;Walle,1996;French,Disher,1997)。事實上,舉辦重大活動也有很多潛在的負面影響,譬如要支付高額的公共體育設施建造成本、出現擁擠問題、旅游者人數減少、房租上漲、就業需求臨時增加等(Hiller,1990;Darcy,Veal,1994;Mount,Leroux,1994;Leiper,1997;Spilling,1998)。

    有不少學者深入研究了重大活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例如,貝德和戴爾、諾爾和茲姆巴李斯特(Baade,Dye,1990;Noll,Zimbalist,1997)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把“體育戰略”(包括修建體育設施、舉辦體育賽事等)作為經濟和城市發展的發動機,效果并不好;弗蘭切和蒂歇爾(French,Disher,1997)就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對城市新一輪發展尤其是中央商務區發展的動力作用提出了質疑;伯曼和蒂利(Bohlmann,2006;Tilley,2006)基于經濟影響分析結果,提出了南非舉辦2010年世界杯需要注意的問題。

    三、研究方法

    為了判定和量化舉辦一次大型活動的經濟影響,在研究方法上經濟學家們必須運用某種模型。在已經公開發表的現有研究成果中,兩種主要方法使用次數最多,即投入一產出分析和CGE模型(Kasimati,2003)。為了更詳細地介紹國外重大活動經濟影響的研究方法并便于表述,筆者將其概括為以下5類:

    1,成本一收益分析

    為了判斷一次活動從收支平衡上來講是否值得,組織者必須進行成本一收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只有掌握了活動的經濟凈收益情況,政府部門才可能對是否支持該活動做出正確的決定(Dwyer,Forsyth,2005)。然而,要量化分析舉辦奧運會的成本和收益幾乎會涉及成本一收益理論的每一個方面。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后,許多研究成果將成本一收益分析引入奧運會的經濟影響評估中(McHugh,2006)。

    麥克胡(McHugh,2006)提出,一次全面而嚴格的奧運會成本一收益分析應該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有一個將相關成本和收益歸為“賽事類”或“基礎設施類”的指導性框架;明確對相關基礎設施項目的處理原則;評估奧運會觀光(the Olympic Spectacle)的凈收益;評估奧運會給當地居民帶來的自豪感的凈收益;評價奧運引致旅游(induced Olympic Tourism)的凈收益。他還從全國的角度,利用成本一收益法分析了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的經濟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采用最樂觀的測算,這屆奧運會的凈收益也是負面的,虧損1.01億加元(2002年的價格)。

    大多數現有相關研究成果都采用了投入一產出模型,并假設主要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是線性的,即使在發生大的震蕩譬如舉辦奧運會期間也是如此,這樣的研究不能全面反映供給短缺或規模經濟等現象,從而有可能得出一些帶有誤導性的結論(Pricewater House Coopers,2004)。例如,科西艾特(Kurscheidt,2006)利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法評估了2006年世界杯給德國帶來的經濟效益,其研究結果表明:盡管從世界杯的發展歷史來看,2006年德國世界杯的經濟收入呈現出令人樂觀的趨勢,但仍然要比活動組織者所預想的收入水平低很多。

    2,投入一產出分析

    1993年,在悉尼正式申辦奧運會之前,畢馬威國際會計公司(KPMG)運用評估標志性活動(hallmark events)的區域經濟影響的最常用方法――單一地區投入一產出分析,研究了奧運會可能給澳大利亞帶來的經濟影響(Marwick,1993)。這種方法也被廣泛地運用于以前的奧運會影響研究中,例如,哈姆弗瑞斯和普朗麥(Humphreys,Plummer,1992)研究亞特蘭大奧運會對佐治亞州的經濟影響時也運用了投入一產出分析。InterVISTAS咨詢公司(InterVISTAS,2002)也利用投入一產出模型對2010年冬奧會的直接、間接和引致影響進行了預測,并對投入一產出模型的局限性進行了說明。

    投入一產出分析具有過程清晰、操作簡單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概括而言,這種分析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忽略了經濟過程中的各種約束,比如供給約束、政府預算約束、貿易支付差額約束等。這些局限性容易導致對間接效益的估算被夸大,若從全國層面上來看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Madden,Crowe,1998)。另外,投入一產出分析結果的精確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投入一產出表的選擇。例如,McDermott公司對2000年美洲杯帆船賽的經濟影響進行過評估,Market Economics有限公司也就2003年美洲杯帆船賽做過一個類似的研究,兩者都利用了投入一產出模型和乘數分析,不同的是后一項研究采用了新西蘭統計局于2001年的投入一產出表(基于1995/1996年的調查),因而乘數效應相對較小(Market Economics Ltd,2003)。

    貝爾金和沙利布雷爾(Belkin,Celebrezze.2004)在分析紐約體育會展中心舉辦展覽會等大型活動對紐約市經濟與財政的影響時,主要運用了投入一產出分析法。但他們具體比較了分別使用地區投入一產出模型系統(RIMS II)和明尼蘇達IMPLAN集團投入一產出模型進行分析的結果,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生產、建設、財政、硬件設施和商業服務等方面使用RIMS II進行分析時的乘數更大。而在那些受旅游者消費行為影響較大的行業,如住宿、娛樂、餐飲、零售貿易等,使用第二種模型分析時得出的乘數更大。

    3,對投入一產出分析的改進

    對重大活動的經濟影響分析最后往往要借助傳統的投入一產出模型,從而得出有關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引致影響的結論,但很少有研究者對此提出質疑。代爾和弗賽斯指出,投入一產出模型主要有以下缺點:(1)因為忽略活動的消極作用和資源約束,容易夸大重大活動對舉辦地內外部的影響;(2)忽視了非旅游行業的反饋效應;(3)不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正確的依據(Dwyer,Forsyth,2004)。

    泰拉爾和約翰斯頓(rrvrrell,Johnston,2001)提出了一套對旅游節慶活動的直接經濟影響進行評估的標準方法,該方法能將那些十分關鍵但又經常被忽視的問題納入考慮范圍之內,其中,包括如何區分旅游業的總體影響和旅游節慶活動的影響。他們指出,使用I-O模型進行旅游事件的影響評價時很容易出錯,特別是運用于那些其他旅游景點(吸引物)占主導的地區譬如游客量本來就很大的濱海地區時,表現更為明顯。丹尼斯(Daniels,2004)也對I―O模型進行了拓展,提出一種新的分析方法――職業導向模型(Occupation-based Modeling),并以一次青年壘球公開賽為例,利用該模型分析了這次活動對當地工資變化的影響。

    4,CGE(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克服了以前一些分析技術的局限性,并能提供更多相關經濟變量方面的信息,正因為如此,在過去20多年里,CGE模型在澳大利亞一直是進行政策分析的主要工具。1996年,吉斯賽克和梅頓(Giesecke,Madden,1997)論證了多地區CGE模型在標志性事件分析中的運用,從那以后這種方法被逐步拓展,并被用于兩項重大事件的經濟影響研究中,即2000年悉尼奧運會以及被提議的2002年世博會(Madden,2002)。

    關于悉尼奧運會、倫敦奧運會的最新研究成果大都基于CGE模型,這種方法綜合了生產方的投入一產出結構和允許動態調整的行為函數,因而遠比I―O模型復雜,而且,即使是動態的CGE模型也必須做一些簡化的假設,因而不能全面考慮所有可能發生的經濟影響。例如,安德森(Anderson,1999)利用CGE模型對澳大利亞可能從奧運會中真正享有的旅游收益做了預測,但由于沒有充分考慮那些因為奧運會而避開澳大利亞的旅游者,研究結果中的旅游收益被夸大了(Madden,2002);布雷克(Blake,2005)運用CGE模型估算了2012年奧運 會對英國和倫敦的經濟凈效益,結果表明盡管凈效益要比以前的研究成果所宣稱的總效益??;畢馬威國際咨詢公司(KPMG,2006)也采用CGE模型分析了2006墨爾本英聯邦運動會對維多利亞州的經濟影響。

    代爾等人(Dwyer、Forsyth,spurr,2006)還利用CGE模型對一個活動案例的經濟影響進行了估算,然后將其與利用傳統的投入一產出法(I―OAnalysis)得到的評估值進行比較,進而得出了明確的結論:由于具有更強的綜合性,CGE模型在重大活動的影響評估方面有更廣闊的運用空間。他們還專門闡釋了如何運用CGE模型來分析特殊活動的經濟影響,包括估算活動的替代效應、對地方財政的影響、地區內影響以及州際影響等;他們提出,重大活動的影響效果取決于地方及全國的資源市場與產品、服務市場的整合程度。

    5,問卷調查分析

    嚴格來說,問卷調查分析只是分析重大活動經濟影響時的一種具體手段,然而,上文所提到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投入一產出分析、CGE模型等研究方法都離不開問卷調查的支持。問卷調查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估算重大活動給舉辦地帶來的有效旅游者和有效花費,從而剝離舉辦城市或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旅游業發展中重大活動的作用部分。

    英國體育部(UK SPORT,2005)出版的兩本書籍The Economics――A Guide to Measuring theEconomic Impact of Events和The Economic Impact ofMajor Events:Measuring Success都詳細介紹了測量重大活動經濟影響的方法和技巧。他們認為,通過一些相對簡單的研究方法便可以測算由重大活動導致的額外消費,包括問卷調查、案頭研究和深度訪問等,而這種額外消費是估算地方經濟和就業增量的基礎,這使得重大活動對地方經濟的影響評估過程在統計學上也更具科學性。

    格萊頓等人(Gratton et al,2000)通過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重大體育賽事的經濟影響。他們以6個體育賽事為例,向參加活動的觀眾發放了4360份調查問卷,并從舉辦城市的政府主管部門和酒店獲得了大量信息,這些調查結果用于測算觀眾的消費情況;他們還利用比例乘數方法估算了活動所創造的收入和職位數量。

    由上文可知,國外在重大活動的經濟影響研究領域已經有了相當一批成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豐富多樣,但主要可分為投入一產出和CGE模型兩大類。以奧運會為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2所示。

    四、存在的問題

    綜合分析相關研究成果,國外學術界和相關政府部門在重大活動的經濟影響研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4點:

    1,賽后研究成果太少

    絕大多數關于奧運會的現有經濟影響研究都是在賽前完成的,這種研究偏向于預測可能的經濟影響而不是進行賽后的經濟評價,因而在估算賽事的成本和收益時都存在較大的誤差。關于奧運會經濟影響的賽后研究的確是鳳毛麟角,有學者做過洛杉磯和亞特蘭大奧運會的賽后研究,結果表明上述兩屆奧運會的就業效應要明顯低于一項官方賽前研究所聲稱的水平,而且任何增長都是暫時的;1984年,參觀洛杉磯奧運會的旅游者達到40萬人次,只是預測結果的2/3(Baade,Matheson,2004)。

    普華永道在2001年曾經向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地區發展部提交過一項賽后研究報告,令人遺憾的是,該研究的初衷并不是為了對悉尼奧運會的凈效應(經濟收益)作總體評價,因而不能與賽前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2,研究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許多政府部門和學者所采取的活動影響評價方法存在3個主要缺點:(1)由于評估技術存在偏差,活動的經濟影響被過高估計了,這導致了那些并不能給地方經濟和就業帶來預期效應的活動仍然得以舉辦;(2)不能把活動對經濟產出和就業的影響與活動的凈收益區別開;(3)因為一個地區的收益往往以對其他地區的負面影響為代價,所以那些并不能給全國經濟帶來凈收益的活動也可能得到支持(Dwyer,Forsyth,2004)。

    運用乘數效應來評估重大活動的經濟影響屬于因果關系分析,此時重大活動整體上被贊譽為一種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推動器。重大活動的及時性要求申辦城市迅速采取行動而不是進行純粹的辯論和思考,其一次性容易激發想象力和創新而不是官僚式的程序,其全球焦點是盛大的場面而不是復雜的地方問題,正是這些特點往往會迷惑活動的倡導者和至少一部分重要公眾(Hiller,1998)。另外,為了證明公共支出的合理性,在政府和組織者就活動利益所做的官方陳述中,有許多指標都是不可測量的,即使是可測量的也僅僅是停留在估算的層次上。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活動影響研究的滯后性(Mules,McDonald,2004;Crompton,McKay,2004)。

    3,研究領域有所偏頗

    早在1987年,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霍爾(Hall,1987)就撰文指出了當時學術界在標志性活動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包括: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經濟領域,而對于非常重要的社會和設施影響(social and physical impacts)的研究成果很少。麥特斯(Matos,2006)也明確提出,全面理解舉辦重大體育活動的多維影響是十分重要的,但現有研究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比較片面,內容主要集中在商業、經濟、基礎設施或政治影響上。

    對活動影響的研究應該從活動所承擔的不同角色出發,并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研究。這里的“角色”實際上是指一個活動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包括組織者、贊助者和合作者以及消費者/游客等,“角度”則是蓋茨所提到的經濟、社區和環境(Getz,1997)。約翰?艾倫(Allen,2002)專門討論了特殊活動的影響問題。他認為,重大活動對舉辦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社會文化影響、物質和環境影響、政治影響以及旅游和經濟影響4個方面,并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了一般性的歸納。

    另外,就西方學術界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奧運會仍是重大活動經濟影響研究的中心,世界杯以及全美橄欖球賽(Super Bowl)、美洲杯帆船賽(American Cup)等區域性體育賽事的經濟影響研究相對較少(Humphreys,1994;Baade,Matheson,2000),關于世博會經濟影響的研究則更少。

    4,研究區域明顯不平衡

    正如霍恩和曼贊雷特爾(Home,Manzenreiter,2004)所言,絕大多數關于重大活動影響的現有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的相關案 例分析,因而2002年世界杯對于活動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為研究兩個亞洲國家共同舉辦的重大體育賽事的影響創造了寶貴的機會。

    可喜的是,國外已經有少數學者開始研究發展中國家甚至落后地區舉辦重大活動的影響和對策。例如,馬薩遜和貝德(Matheson,Baade,2004)在發展中國家舉辦重大體育賽事的效益問題方面做了專門研究。他們認為,表面上看來欠發達國家能從長期的增長機會中獲得更大效益,但事實與此相反,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重大體育賽事的前景反而更差,因為這些國家修建專業場館的機會成本更大,而且現代基礎設施的缺乏也要求有更多的投資。

    歐文(Owen,2005)比較客觀地分析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對北京的經濟影響。他指出,為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似乎正在投入巨資用于提高場館和基礎設施的水平,如果北京奧運會的組織者把期望建立在往屆奧運會的經濟影響研究上,他們最后肯定會失望;北京奧運會究竟能帶來多大的長期經濟效益,主要取決于奧運場館和基礎設施投資與奧運會后一段時期總體經濟的融合程度。

    五、發展趨勢與展望

    第9篇:旅游業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按照旅游業“碳減排”的“測定-減排-補償”三步走的邏輯主線,旅游業碳排放的計量是旅游業節能減排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本文以生命周期評價理論和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為基礎,結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旅游衛星賬戶、環境經濟綜合賬戶等經濟與環境計量技術,構建“自上而下”的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方法體系,并實證計量了2007年中國旅游業碳排放量。研究發現,2007年中國旅游業碳排放總量為169.78×106 t,占中國所有產業碳排放總量的2.71%,占中國碳排放總量(包含生活消費碳排放)的2.44%。其中,旅游業直接碳排放為73.56×106 t,分別為交通50.14×106 t,游覽1.33×106 t,住宿4.19×106 t,餐飲4.73×106 t,商品銷售8.14×106 t,娛樂0.67×106 t,郵電通訊0.45×106 t,其他服務3.90 ×106 t。旅游業間接碳排放為96.23×106 t,主要貢獻國民經濟部門為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機器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等,占總貢獻率的57%。

    關鍵詞氣候變化;碳排放;旅游業;計量框架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4)01-0078-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12

    氣候是旅游業的一個重要資源,旅游業對其高度敏感[1]。事實上,旅游業既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又是貢獻者之一,因旅游交通、住宿及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4%-6%;若不采取緩解措施,在未來30年內碳排放量將增加1.5倍[2]。2011年,我國人均GDP超5 000美元,國家經濟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居民消費向小康型升級,旅游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其產生的碳排放也相應增加。但是,在學界或產業界對旅游業的認識多停留在其為綠色產業、無煙產業的定位上,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對未來旅游業的低碳化發展將會產生嚴重的弊端??墒?,旅游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產業鏈長、邊界不明晰等行業特殊性[2],制約其碳排放的計量。同時,旅游業作為國家“五位一體”戰略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載體,也不應該忽略其所隱含的大量碳排放。

    20世紀90年代后,旅游業與氣候變化研究的重點為旅游業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其中旅游業碳排放的計量是其核心內容。在旅游業碳排放計量理論與結果上,旅游業不是國民經濟賬戶系統的一個傳統的組成部分,尚沒有一個國家具有對旅游業能源需求或碳排放完整的國家統計體系,制約其碳排放的計量[3]。一般應用生命周期評價與投入產出兩種理論,實質是從“消費”與“生產”視角來計量碳排放[4]。分別對應“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法[5]。目前,主要是從消費視角,應用生命周期評價理論來研究。如全球[2]、國家[6, 7]、省域[8-10]、地方[11-13]、景區或酒店[14-16]、旅游線路[5, 17, 18]以及旅游交通[19-25]等不同尺度的旅游業碳排放。另外,少數學者從生產視角,基于旅游衛星賬戶來計量其碳排放。如澳大利亞[26, 27]、新西蘭[3]、瑞士[28]、夏威夷[29]等。研究發現,旅游業碳排放計量主要是指其直接碳排放,占國家碳排放的3.9%-53%[27],我國目前的研究結果卻只占056%-086%[7]。長途旅行與航空交通是兩大來源[20, 30]。另外,對新西蘭[19]、澳大利亞[26]的研究表明,其間接碳排放占其碳排放總量的50%-60%之間[27]。對旅游業間接碳排放研究的忽視,會造成旅游業的碳漏損。

    按照旅游業“碳減排”的“測定-減排-補償”三步走的邏輯主線,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是旅游業節能減排的第一步。在現有研究中,將旅游業以生產性部門來研究其碳排放已經在國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是以其完整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SNA)、旅游衛星賬戶(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TSA)、環境經濟綜合賬戶(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為基礎的。目前,國內旅游衛星賬戶、環境經濟綜合賬戶的研究還甚少,如何基于現有國際通用的編制手冊或指南進行旅游衛星模擬賬戶和環境經濟綜合賬戶的編制,構建旅游業碳排放的計量平臺,避免旅游碳漏損,并進行實證研究十分迫切。

    本文從生產性行業這一新視角來階段旅游業碳排放,突破現有旅游業多采用“由下而上”的計量方法體系,基于生命周期評價理論,應用投入產出方法,構建以旅游衛星模擬賬戶、旅游業能源-經濟綜合賬戶為核心的旅游業碳排放計量平臺的“由上而下”的碳排放計量方法體系,將旅游經濟影響與能源消耗、碳排放綜合考慮,為旅游業碳排放的全面測算提供一條新思路,避免旅游業碳漏損。并實證研究了2007年我國旅游業碳排放,為我國低碳旅游的優化路徑與旅游業節能減排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支撐。

    1研究設計

    1.1研究理論與計量方法

    目前,國內的旅游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多側重于旅游活動直接的“現場影響”,忽略其間接的“非現場”影響,而考慮到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非線性且協同的間接“非現場”的環境影響累積效應的研究甚少[31]。

    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理論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90年代來開始受到關注。其是對產品全生命過程,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加工、產品制造、使用、再生循環直至最終廢棄的環境因素的判別及潛在影響的評估和研究。其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積累效應帶來的環境影響,但是其在碳排放計量中,對產品或服務的直接或間接碳足跡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優勢,成為碳排放計量的主要理論之一[3,5]。

    投入-產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 IOA)方法自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采用,成為經濟系統數量分析不可或缺的工具。其是實施生命周期評價理論的一種方法,其最大的優點是可直接使用國家統計部門的經濟數據,減少生命周期評價實施所需要收集的基礎數據??赏ㄟ^計算“生態乘數(Ecological Multipliers,又稱生命周期乘數)”來計算生產一個產品所需要或排放總的資源總量或污染物總量[32]。

    1.2研究邊界界定

    邊界明確一直是專家學者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議題。在現有的研究中,多以旅游者為視角,認為旅游業碳排放是指旅游者從客源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客源地的旅游產品生命周期中,涉及到其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所直接產生的碳排放量,并不包括旅游物質載體生產、制造與分發,和旅游管理部門等為旅游業正常運行而產生的間接碳排放量。其實質是旅游者碳排放量[33]。

    現在,旅游業絕不僅是一個產業,更像是一個影響許多產業的“部門”,旅游業與現存的國民經濟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影響。因此,本文認為,旅游業碳排放是指旅游產業活動過程中所直接和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CO2)當量的估量值,包括旅游物質載體生產、制造與銷售,旅游管理部門等為旅游業正常運行而涉及到的間接碳排放當量,也包括第一、二、三產業間接為旅游業服務而產生的碳排放當量。

    1.3研究分析框架

    首先,旅游衛星賬戶(TSA)是指在國民經濟賬戶之外,按照國際統一國民經濟賬戶的概念和分類要求單獨設立的一個虛擬賬戶,通過對所有與旅游消費相關部門中,由于旅游而引致的產出部分分離出來單列入這一虛擬賬戶,以準確地測度旅游業的經濟影響[34]。如果說旅游是一個產業,從根本上講,旅游衛星賬戶則是測量這個產業產出的方法或途徑,其是連接旅游業和國民經濟核算系統中與旅游相關經濟產業的橋梁。因研究的需要,可以構建國家旅游衛星模擬賬戶。

    其次,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SEEA),又稱綜合環境經濟核算衛星賬戶,其主要的特征為以國民核算體系(SNA)為基礎,建立涵蓋各種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領域的衛星賬表,將有關自然資源和環境的賬表與傳統的國民經濟賬戶連接起來[31]。以國家旅游衛星模擬賬戶為基礎,通過構建中間需求矩陣、最終使用矩陣以及計算旅游剝離系數,構建旅游環境-經濟綜合賬戶,可實現連接旅游經濟和旅游業對生態環境影響關系的橋梁。

    然后,以旅游業經濟-環境綜合賬戶為基礎,通過生態乘數的計算,可以實現旅游業的直接與間接碳排放的計量。同時,基于旅游業環境賬戶,依據能源碳排放系數,計量得出旅游業直接碳排放量。具體如圖1所示。

    1.4數據獲取與處理

    從《中國統計年鑒》中獲取研究年份中國投入產出表,根據國民經濟行業標準(GB/T 4754-2011)和統計基礎情況,合并與拆分國民經濟產業部門,得到中國22部門(不包含旅游部門)投入產出矩陣表。從其“旅游”章節中獲取研究年份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及構成,國內居民旅游總消費(包含城鎮居民旅游總消費和農村居民旅游總消費)。從其“能源”章節獲取研究年份中國44部門能源投入詳細數據。

    另外,從《中國國內旅游抽樣調查資料》獲取研究年份的國內旅游城鎮居民散客出游人均花費及構成和農村居民散客出游人均花費及構成,以及從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中獲取研究年份人民幣對美元匯率。

    2“自上而下”的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步驟構建

    以國際通行規范性文件《2008年旅游衛星賬戶:概念推薦框架(TSA:RMF2008)》、《2008年國民經濟賬戶(SNA2008)》和《2003年環境-經濟綜合賬戶系統(SEEA 2003)》為基準,結合我國國家經濟核算體系、統計標準以及研究需要實際,構建“自上而下”的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步驟。

    第一步:確定TSA的核算范圍、基本概念、計價方式、編制基年等以及確定擬編制的表式。重點應該明確如下內容:①明確旅游和游客的概念;②明確游客消費的類型和范圍;③確定編制《TSA:RMF 2008》中的哪幾張表式。④確定編制基年和計價方式。

    第二步:確定旅游特征產品、旅游相關產品和旅游特征產業、旅游相關產業目錄。重點應該明確兩個關鍵環節:①需要確定旅游特征活動是采用產業部門分類還是產品部門分類;②需要確認旅游特征產品和旅游特征活動的分類水平。

    第三步:修訂《TSA:RMF2008》中選取的相關表式。旅游衛星賬戶的核心內容主要包含了10張內容上相互連接的賬戶和表格,研究者應根據研究目的與數據的可得性,對《TSA:RMF2008》中的推薦表式進行相應修訂。

    第四步:應針對現有旅游部門統計調查數據和國民經濟核算數據,針對性分析現有數據的滿足情況以及這些數據的質量,并分析和列示缺失的數據,即構建旅游衛星賬戶所需但無法從現有數據中剖解出來的數據。

    第五步:在明確缺失數據的基礎上,確定數據的解決方法,制定調查方案,如確定抽樣調查、典型調查、重點調查的方案,或者明確需要采用專家評議等方法解決的數據等。

    第六步:數據的評估、處理和匯總,表式的拼接,研究報告的撰寫等后期工作,構建國家旅游衛星模擬賬戶,尤其是旅游剝離系數的計算。其中,旅游剝離系數的計算為Ri=ti/Ti,(i=1,2,...,n)。Ri為第i產業部門的旅游比率;ti為第i產業部門的旅游消費經濟總量,Ti為第i產業部門的總產出經濟總量(單位:RMB)。

    第七步:構建研究年份中國投入產出矩陣表(22部門)。分析發現,不同年份中國投入產出矩陣表的構成部門是有差異的,如2000年、2002年、2005年為17部門,2007年為42部門。出于簡化研究的需要,以將中國投入產出矩陣表中產業部門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11)整合與拆分為22個部門的投入產出矩陣表較為合適。

    第八步:從研究年份中國投入產出矩陣表(22部門)中抽離出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中主要投入到中間需求部門的數據。

    第九步:旅游部門購買物的量化。編輯經濟部門中能夠量化購買物(來自其他的22個部門)的數據列。研究認為22部門中旅游產業的部分具有與這些部門的平均投入組合相一致的投入結構。

    第十步:旅游部門銷售物的量化。編輯經濟部門中能夠量化銷售額(到其他的22個部門)的數據行。在一般情況下,將旅游業認定為消費型產業,則其銷售行設為零。

    第十一步:將旅游部門的列與行插入到中間需求矩陣。列(第九步)和行(第十步)插入到中間需求矩陣,得到研究年份中國包含23部門的中間需求矩陣。

    第十二步:確定包含在23部門模型中的最終使用矩陣,實現將旅游業從國民經濟部門(22個)中剝離出來。

    第十三步:通過合并第十一步、第十二步的中間需求矩陣與最終使用矩陣,構建包含旅游部門的23部門投入產出矩陣表。

    第十四步:從中國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中國統計年鑒》中“能源”章節獲取研究年份按行業分類能源消耗量數據表。

    第十五步:構建研究年份中國22部門能源投入賬戶。一般數據整合集中在第二產業,而數據拆分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

    第十六步:構建研究年份中國23部門(包括旅游部門)能源投入賬戶,將旅游業的能源消耗從其他經濟部門中獨立出來。

    第十七步:基于國家能源投入與CO2排放的關系得到各產業部門CO2的排放量,來構建研究年份中國23部門(包括旅游部門)的CO2排放賬戶。

    第十八步:將來自第十三步的矩陣(中國投入產出經濟矩陣,包括旅游部門的23部門)和來自第十七步的矩陣(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環境矩陣,包括旅游部門的23部門)整合為旅游業經濟-環境綜合賬戶。

    第十九步:構建研究年份包含旅游部門的23部門凈矩陣(O-I)。這一矩陣可以從第十三步的投入-產出矩陣表中獲得。其中,O矩陣是總產出列向量的對角化矩陣,而I矩陣則是中間需求矩陣。

    第二十步:計算(O-I)的可逆矩陣(O-I)-1。

    第二十一步:確定生命周期乘數,即生態乘數。本研究用向量β乘以(O-I)-1

    矩陣可以得到解向量ε。解向量ε中的元素即為每個經濟部門的生態乘數。向量β是23部門(包括旅游部門)的直接CO2排放。

    第二十二步:確定旅游部門的第1輪影響。用對角矩

    陣E

    乘以(O-I)可以得到矩陣W。這樣就可以確定旅游部門的第一輪影響,即矩陣W的旅游部門列即為第一輪影響,包括間接投入和內涵產出。

    第二十三步:確定旅游部門的第2輪至第n輪影響。旅游業間接碳排放的計算公式如下:Ii=Gi-Di。其中:Ii為旅游業各部門間接CO2排放量(單位:×106 t);Gi為旅游業各部門總的CO2排放量(單位:×106 t);Di為旅游業各部門直接CO2排放量(單位:×106 t)。另外,Gi=εi×ti。其中:Gi為旅游業各部門總的CO2排放量(單位:×106 t);εi為旅游業各部門對應產業部門(22產業部門,不包含旅游業)的生態乘數(單位:kg/RMB);ti為旅游業各部門的經濟總量(單位:RMB)。

    第二十四步:利用第二十二步和第二十三步中的數據,繪制旅游業碳排放生命周期評價圖,呈現出直接流和間接流,同時在某一過程中,直接投入+間接投入=內涵產出。因第二輪后會出現大量的間接投入分支,故具體的標準需要被指定,以呈現一些重要的分支流。如第1輪間接CO2排放大于2×106 t,第2輪間接CO2排放大于0.60×106 t,第3輪間接CO2排放大于0.25×106 t,第4輪間接CO2排放大于0.10×106 t,第5輪間接CO2排放大于3 t,第6輪以后的間接CO2排放流量相對較小,故不再考慮進生命周期評價圖中。

    3實證研究:2007年中國旅游業碳排放計量

    3.1旅游業碳排放計量與細分

    基于“自上而下”的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框架,計算結果具體如下:

    在旅游業碳排放計量上,2007年我國旅游業總CO2排放總量為169.78×106 t,占我國所有產業CO2排放總量的2.71%,同時占我國CO2排放總量(包含生活消費CO2排放)的2.44 %。其中,旅游業直接碳排放為73.56×106 t,分別為交通50.14×106 t,游覽1.33×106 t,住宿419×106 t,餐飲473×106 t,商品銷售814×106 t,娛樂067×106 t,郵電通訊045×106 t,其他服務390×106 t。旅游業間接碳排放為9623×106 t,分別為交通3704×106 t,游覽597×106 t,住宿1038×106 t,餐飲1171×106 t,商品銷售1580×106 t,娛樂288×106 t,郵電通訊094×106 t,其他服務1150×106 t。具體請見表1。

    進一步發現,采用“自上而下”法計量得知我國旅游業直接碳排放為7356×106 t,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06%。其中,交通占68.17%、住宿占5.70%、活動占1.81%、購物占11.06%、餐飲占4.73%、娛樂占0.92%、其他占5.31%。而已有研究“自下而上”法計量得出2008年我國旅游業CO2排放總量為5134×106 t,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086%。其中,交通3477×106 t(6772%)、住宿1536×106 t(2992%)、活動121×106 t(236%)。并指出,旅游業有高達25%-65%的間接消耗能源消耗

    圖2“自上而下”的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框架

    Fig.2Topdown carbon emission measurement for tourism industry

    量[7]。比較發現,2008年我國旅游業碳排放約低估22×106 t,其中旅游交通碳排放約低估16×106 t,住

    宿碳排放約高估11×106 t,而旅游活動碳排放基本一致。但是在購物、餐飲、娛樂以及其他等旅游部門未估計約17×106 t。另外,對2003-2004年澳大利亞旅游業直接碳排放計量發現,其直接碳排放為

    26.3×106 t,其中交通為16.65×106 t(63.30%)、住宿2.42×106 t(9.22%)、購物1.85×106 t(7.05%)、餐飲0.75×106 t(2.84%)、其他4.63×106 t(17.59%)[27]。因而,交通、住宿與購物是旅游業碳排放的直接來源。

    3.2旅游業與國民經濟其他行業部門的比較

    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直接碳排放比較上,縱觀2007年國民經濟各行業部門的CO2排放總量,旅游業CO2直接排放總量位列第十六位,其中處于前四位的為金屬產品制造業,化工工業,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非金屬礦物制造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具體請見圖3。

    圖32007年23產業部門直接CO2排放總量圖

    Fig.3Direct CO2 emission of 23 industries

    in China in 2007

    在國民經濟各行業部門的生態乘數比較上,2007年旅游業的生態乘數為0.16 kg/元,即1元經濟產出所排放的直接和間接的CO2總量為0.16 kg,位列第十一位。其中,其生態乘數高于旅游業的行業部門包括采掘業(019 kg/元),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013 kg/元),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制造業(019 kg/元),其他制造業(018 kg/元),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034 kg/元),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031 kg/元),化學工業(031 kg/元),非金屬礦物制品業(044 kg/元),金屬產品制造業(044 kg/元),機器設備制造業(018 kg/元),建筑業(027 kg/元),交通運輸及倉儲業(028 kg/元)。具體如圖4所示。因而,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其的大力發展是有利于我國的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圖42007年23產業部門生態乘數比較

    Fig.4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multipliers for

    23 industries in China in 2007

    在國民經濟行業對旅游業間接碳排放的貢獻上,國民經濟行業對旅游業碳排放的第一輪影響如下,農林牧漁業403×106 t,采掘業054×106 t,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1066×106 t,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制造業207×106 t,其他制造業357×106 t,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618×106 t,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2016×106 t,化學工業549×106 t,非金屬礦物制品業084×106 t,金屬產品制造業227×106 t,機器設備制造業1085×106 t,建筑業126×106 t,交通運輸及倉儲業1390×106 t,郵政、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099×106 t,批發和零售業158×106 t,住宿和餐飲業236×106 t,金融業239×106 t,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53×106 t,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021×106 t,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210×106 t,文化、體育和娛樂業058×106 t,其他服務業067×106 t。其貢獻百分比率請見圖5。

    圖52007年23產業部門對旅游業的

    間接碳排放貢獻比率

    Fig.5Contibution of 23 industries to indirect CO2

    emiss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in 2007

    從圖5可知,我國旅游業間接碳排放的主要貢獻國民經濟部門為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21%)、交通運輸及倉儲業(14%)機器設備制造業(11%)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11%),占總貢獻率的57%。對澳大利亞的研究表

    圖62007年旅游業直接和間接CO2排放生命周期評價圖

    Fig.6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direct and indirect CO2 emiss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2007

    明,2003年-2004年其旅游業間接碳排放來源主要自農林漁業(3064%)和煤電業(3744%),約占總貢獻率的6808%[27]。新西蘭的研究表明,1997年其旅游業的間接碳排放主要來自國際旅游(3033%)、國內交通(2339%)、食品與飲料(698%)、基礎金屬制品(661%)、零售業(661%)、紙漿與紙產品(660%),占總貢獻率的8052%[3]。因而,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旅游發展階段,其間接碳排放的來源也是呈現出差異性的。2007年我國旅游業碳排放生命周期圖如圖6所示。

    4結論與展望

    在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框架構建上,本研究通過以生命周期評價理論和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為基礎,以國民經濟核算系統(SNA)和國家旅游衛星賬戶(TSA)為經濟數據基礎,以環境-經濟綜合賬戶(SEEA)的標準為參照,實現構建國家旅游衛星模擬賬戶、旅游業環境-經濟綜合賬戶為橋梁的“自上而下”的我國旅游碳排放計量框架體系。

    在旅游業碳排放細分構成上,2007年我國旅游業碳排放總量為16978×106 t,占我國所有產業碳排放總量的271%,占我國碳排放總量(包含生活消費碳排放)的244%。其中,旅游業直接與間接碳排放分別為7356×106 t和9623×106 t。另外,旅游業間接碳排放主要來自于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機器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等產業。

    在產業生態乘數比較上,2007年旅游業的生態乘數為016 kg/RMB,位列第十一位。與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化學工業,金屬礦物制品業等第二產業相比,其表現出良好的產業節能減排優勢。

    未來旅游業的節能減排政策方面,首先應該需要強化樹立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龍頭地位的認識,從生產業的視角,認識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強大貢獻,與其他行業相比,其在單位GDP能耗相對較小。其次,在旅游業內部節能減排的路徑選擇上,應該多加強在旅游交通、商品銷售、餐飲和住宿等方面的碳減排政策與措施的制定,發展相應的節能減排技術,方可真正實現旅游業的低碳化發展。然后,在整個國民經濟節能減排政策對旅游業的影響路徑選擇上,應該需要著重加強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機器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等產業半成品與成品制品在旅游業中的使用,優化其生產技術,將更能促進旅游業的節能減排。

    盡管本文借助現有的旅游經濟與環境影響評估理論與技術構建了“自上而下”的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框架,且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在如下方面仍需進一步規范或深入:研究使用的國民經濟行業規范有待細分;研究使用的基礎數據有待完善;特殊旅游活動的投入產出有待詳實; 旅游業沉沒成本有待考慮等。另外,以此為契機,未來旅游業碳排放的研究應重點把握如下方面:研究歷年來旅游業碳排放的演變規律;旅游業經濟發展與旅游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旅游業碳排放的主要驅動力;整套完善的國家經濟和能源賬戶系統的構建;旅游業社會和文化成本碳排放研究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鐘永德, 李世宏, 羅芬. 旅游業對氣候變化的貢獻研究進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23(3):158-164.[Zhong Yongde, Li ShiHong, Luo Fen.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on Climate Change: A Literature Review[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3):158-164.]

    [2]UNWTO, UNEP.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M]. Madrid: CEDRO, 2008.

    [3]Becken S, Patterson M. Measuring Nation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as a Key Step Towards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4):323-338.

    [4]Dwyer L, Forsyth P, Spurr R, et al. Estimat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ustralian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18(3):355-376.

    [5]Filimonau V, Dickinson J E, Robbins D, et al. A Critical Review of Methods for Tourism Climate Change Apprais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as a New Approach[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19(3):301-324.

    [6]Dubois G, Ceron J P. Tourism/Leis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ecasts for 2050: Factors for Change in Franc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2):172-191.

    [7]石培華, 吳普. 中國旅游業能源消耗與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 地理學報, 2011,66(2):235-243.[Shi Peihua, Wu Pu. A Rough Estim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in Tourism Sector of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2):235-243.]

    [8]Bagliani M, Galli A, Niccolucci V,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pplied to a Subnational Area: The Case of the Province of Siena (Ital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86(2):354-364.

    [9]陶玉國, 張紅霞. 江蘇旅游能耗和碳排放估算研究[J]. 南京社會科學, 2011,(8):151-156.[Tao Yuguo, Zhang Hongxia. A Rough Estim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in Tourism Sector of Jiangsu Province[J].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 2011,(8):151-156.]

    [10]王立國, 廖為明, 黃敏, 等. 基于終端消費的旅游碳足跡測算――以江西省為例[J]. 生態經濟, 2011(5):120-124.[Wang Liguo, Liao Weiming, Huang Min, et al. Calculation of Tourism Carbon Footprint on Final Consumption:A Case of Jiangxi Province[J]. Ecological Economy, 2011(5):120-124.]

    [11]Sisman D. Tourism Destinations Carbon Footprints[R]. Cambridge, UK: 2007.

    [12]Kelly J, Williams P W. Modelling Tourism Destin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15(1):67-90.

    [13]王懷. 張家界旅游者碳足跡[D]. 長沙: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2010.[Wang HuaiCai. Research on Tourist Carbon Footprint in Zhangjiajie[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10.]

    [14]Becken S, Simmons D G. Understanding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ctivities in 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4):343-354.

    [15]Lin 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2):285-290.

    [16], 黃繼華, 莫延芬, 等. 昆明市四星級酒店住宿產品碳足跡計算與分析[J]. 旅游學刊, 2010,25(3):27-34.[Li Peng, Huang Jihua, Mo Yanfen,et al. Carbon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Accommodation Services in Fourstar Hotels of Kunming[J]. Tourism Tribune, 2010,25(3):27-34.]

    [17], 楊桂華. 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線路產品生態足跡[J]. 生態學報, 2007,27(7):2954-2963.[Li Peng, Yang Guihua.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Study of Tourism Itinerary Production in ShanggriLa, Yunnan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27(7):2954-2963.]

    [18], 楊桂華, 鄭彪, 等. 基于溫室氣體排放的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線路產品生態效率[J]. 生態學報, 2008,28(5):2207-2219.[Li Peng, Yang Guihua, Zheng Biao, et al. GHG Emissionbased Ecoefficiency Study on Tourism Itinerary Products in ShangriLa, Yunnan Province,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5):2207-2219.]

    [19]Becken S. Analys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to Estimate 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Air Trave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2,10(2):114-131.

    [20]Becken S, Simmons D G, Frampton C. 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vel Choic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24(3):267-277.

    [21]Byrnes T A, Warnken J.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Marine Tours: A Case Study of Australian Tour Boat Operator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3):255-270.

    [22]Peeters P, Schouten F. Reduc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Inbound Tourism and Transport to Amsterda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2):157-171.

    [23]魏艷旭, 孫根年, 馬麗君, 等. 中國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地區差異的初步估算[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40(2):76-84.[Wei YanXu, Sun GenNian, Ma LiJun, et al. Estimating the Carbon Emiss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Transport in China[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is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40(2):76-84.]

    [24]包戰雄, 袁書琪, 陳光水. 不同游客吸引半徑景區國內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比較[J]. 地理科學, 2012,32(10):1168-1175.[Bao ZhanXiong, Yuan ShuQi, Chen GuangShui.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From Tourist Transport in Three Destinations of Different Travel Distanc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32(10):1168-1175.]

    [25]肖瀟, 張捷, 盧俊宇, 等. 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間結構與情景分析[J]. 生態學報, 2012,32(23):7540-7548.[Xiao Xiao, Zhang Jie, Lu JunYu, et al. Analysis 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Scenario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Transportatio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32(23):7540-7548.]

    [26]Forsyth P, Hoque S, Dwyer L, et al.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ustralian Tourism[R].Sustainable Tourism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2008.

    [27]Dwyer L, Forsyth P, Spurr R, et al. Estimat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ustralian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18(3):355-376.

    [28]Perchnielsen S, Sesartic A, Stucki M. The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of the Tourism Sector: The Case of Switzerlan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10,13(2):131-140.

    [29]Tabatchnaiatamirisa N, Loke M K, Leung P, et al. Energy and Tourism in Hawaii[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24(2):390-401.

    [30]Dubois G, Ceron J P. Tourism/Leis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ecasts for 2050: Factors for Change in Franc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2):172-191.

    [31]李世宏. 我國旅游業碳排放計量研究[D]. 長沙: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2012.[Li Shihong.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Tourism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10.]

    [32]Costanza R, Neill C. The Energy Embodied in Products of the Biosphere[M]//Mitsch W J, Boserman R W, Klopatek J M. Energy and Ecological Modelling. Amsterdam: Elsevier, 1981:745-7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中文字幕成人网|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国内外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电影|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91成人免费版|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久久www成人看片|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gav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亚洲激情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