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侯氏制堿法的基本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引導興趣的傾向性興趣的傾向性是指興趣所指向的具體內容和對象。在化學競賽輔導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給學生提供興趣的需要基礎,讓學生不僅對化學或涉及化學的知識感到好奇,而且要讓學生感覺到學習這種知識是社會實踐的需要[2]。因此,在化學競賽輔導中要精心設計問題,并利用化學的特點———實驗來營造學習氣氛。
1.1注重思考性恰到好處地創設“認識沖突”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如在學習磷元素知識時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鬼火’的科學解釋是什么?”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開,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若再從中點撥,不久結論就出來了。“鬼火”其實就是“磷火”,磷是生命元素,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含有磷元素,尸體腐爛發生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變化,釋放出少量的PH3氣體。PH3在空氣中能夠自燃,出現暗淡的藍綠色火焰,微風吹到哪里,它就飄到哪里燃燒。在PH3生成的同時,往往還有P2H4生成,P2H4比PH3更活潑,是更具自燃性的氣體。相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P4+3KOH+3H2OΔ3KH2PO2+PH32PH3+4O2P2O5+3H2O3P4+8KOH+8H2OΔ8KH2PO2+2P2H42P2H4+7O22P2O5+4H2O這樣一來,有關磷的性質和相關化學方程式,學生就會樂意去記并記牢。又如,學習鐵的化合物知識時,可以請同學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燒磚時不噴水生成的是紅磚,而噴水則生成青磚?”這個問題與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有關,學生很感興趣。燒磚用的是粘土,粘土的主要成分是含水硅酸鋁(xAl2O3?ySiO2?nH2O),此外還含有一些雜質,如鐵質礦物,常以褐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2Fe(OH)3]、黃鐵礦(主要成分為FeS2)、菱鐵礦(主要成分為FeCO3)或赤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形式存在。磚坯在高溫窯中煅燒,當有充足的氧氣存在時,則所有的含鐵化合物轉化為Fe2O3。根據鐵含量的多少,將顯現淺紅色至深紅色。如果磚坯燒到一定程度時,從窯頂向下噴適量的水,則產生大量的水蒸氣與灼燒的焦炭反應,生成CO和H2。CO和H2能夠把Fe2O3還原成Fe3O4甚至FeO,因此磚顯青灰色。
1.2體現直觀性在教室的地面灑上十幾顆干燥的三碘化氮小顆粒,當學生進入教室時,干燥的三碘化氮被人踩著,發出“噗噗”的響聲,使他們感到仿佛進入了一個神秘的地雷陣。由于沒有思想準備,學生往往會嚇一跳,但同時也覺得十分有趣,腦子里自然產生許多為什么。這時給學生時間討論,引導學生觀察爆炸物的顏色(黑色)、爆炸時的現象(紫色蒸氣)、聞到的氣味(刺激性氣味),最后告訴學生:濃氨水與碘片反應時,可生成一種黑色不溶于水的固體(NI3?NH3)———三碘化氮與氨的加合物。有關制備的化學方程式為5NH3+3I2=NI3?NH3+3NH4INI3?NH3在暗處和用氨潤濕時是穩定的,干燥時受到壓力會按下列反應爆炸性分解:2NI3?NH3=N2+3I2+2NH3此時可趁勢從中引出碘三離子(I3-)、疊氮酸離子(N3-)、氫疊氮酸(HN3)的結構,并與學生交流。借著學生興趣濃厚,進一步介紹化學上“C3H3”的含義(Clearhead清晰的頭腦,Cleverhands靈巧的雙手,Cleanhabit潔凈的習慣)。正如陶行知認為的那樣“學與樂不可分”,整個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處于主動活躍之中,而且給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1.3強調實驗性化學實驗具有獨特的激發學生興趣的屬性。如果把實驗處理成照方抓藥的驗證性實驗來教學,啟發性、探索性不強,會抑制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化學競賽輔導中,可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家庭小實驗和設計實驗,這是讓學生動手動腦、培養多方面能力的過程,常常會產生別有洞天的實驗現象和心理感覺,學生興趣盎然。例如,在學習“鹵族元素”內容時,可建議學生用毛筆沾米湯在白紙上寫字,字跡干后便不見痕跡,此時若涂上碘酒就立即顯出深藍色的字,這便驗證了碘單質遇淀粉顯藍色的事實。另外,在學習“原電池”這一節后,要求學生自行設計一個原電池,結果學生制作出了“土豆電池”、“番茄電池”等。教師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和學生一起做“廢電池再生”的實驗,具體做法如下:取2節廢電池用電珠試驗證明電池己廢舊無用,然后用鐵釘在廢電池上部鑿幾個小孔,深度為電池高度的3/4左右,用滴管(也可用廢棄的塑料眼藥水瓶)吸取鹽酸,將滴管尖端小孔內,然后慢慢將鹽酸加入,最后將點著的蠟燭斜持,滴上蠟燭油封口。再用小電珠試驗,電珠重新發光。實驗設計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最佳的學習心境,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是“失敗實驗”,幫助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再實驗,也是一個深刻的實事求是精神的鍛煉機會。經過“失敗———成功”的多次反復,對學生的震撼力深刻、持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化學知識,培養了能力,促進了身心發展,培養了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2維持興趣的穩定性
興趣的穩定性,也稱興趣的持久性,是指興趣的穩定程度和持續性。興趣的穩定性對一個人的學習、工作很重要。不穩定的興趣,不僅會影響知識的深入掌握,而且會導致浮夸、不踏實、懼怕困難等性格的形成。只有穩定而持久的興趣,才能促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某一門知識,把某一項工作堅持到底,并取得成就。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穩定性是關鍵的一環。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為幫助學生順利克服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使興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逐漸形成穩定的興趣,應當注意學生意識傾向的正確引導[2]。在化學競賽輔導中,可應用我國化學史上的重大發明成果和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巨大發展以及與國外化學工業發展水平的差距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責任感,將他們的好奇心轉化為樹立奮斗目標的個性心理,鞏固學生興趣的持久性。例如,在學習“碳酸鹽”內容時,首先強調碳酸鈉在化學工業上的突出重要性,簡單介紹國外發明的氨堿法(索爾維法),然后話題一轉,重點介紹我國化學家侯德榜發明的聯合制堿法(侯氏制堿法)。強調侯氏制堿法保留了氨堿法的優點,在資源的利用上比氨堿法優越,是制堿工業的重大突破,有極其重要的經濟意義。指出侯氏制堿法是我國化學家在純堿工業上做出的重大貢獻,這一發明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侯德榜也因此獲得英國化學工程學會和美國機械學會榮譽會員的稱號。這樣的擴展講解能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又如,在學習有機化學時,可以讓學生先找出用中國人命名的有機化學反應———“黃鳴龍還原法”,然后告訴學生這個方法是我國化學家對凱西納-華爾夫還原法的重大改良,已為國際廣泛應用,寫入各國有機化學教科書中,是我國化學家對有機化學做出的卓越貢獻。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加,學習的目的更加明確。
3拓展興趣的廣闊性
爾用經典力學的離心力等于向心力的基本原理,結合普朗克的量子論,并賦予角動量以量子化條件來描述微觀粒子———氫原子的核外電子運動狀態,從而計算出電子的運動速度、軌道半徑以及量子化的能量公式,很好地解釋氫光譜的實驗現象。同時也指出玻爾理論有局限性(雖然引進了普朗克的量子論,但還是應用經典力學來計算電子的運動速度、軌道半徑,沒有反映微觀粒子運動的本質規律,如測不準原理),勢必被后來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和量子化學所取代。在學習“氫鍵”時,指出具有方向性和飽和性的氫鍵是構建蛋白質高級結構(蜷曲、折疊等)的重要因素之一,對生物高分子的高級結構有重要意義;在學習“離子晶體的堆積-填隙模型”時,指出這個模型把正負離子看成是具有一定半徑的剛性球,運用數學的空間幾何知識推導出堆積球和填隙球的幾何制約關系,由此計算離子的空間利用率。這樣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必然聯系。通過對一些科學家(例如:拉瓦錫、玻爾、黃子卿、邢其毅等)的事跡介紹,使學生清楚興趣廣闊的重要性,使學生知道這些科學家正因為興趣廣泛、博覽群書,善于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緊密聯系自己的中心興趣,才能攻克一個又一個的科學難關[2]。興趣的廣闊性有利于擴大思維領域,激發創造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富于聯想、富于想象,變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靈活地學習知識,從而促使學生多種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 中學化學教學;德育功能;策略
中學化學新課標指出: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以達到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無旁貸的責任。
一、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學生的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樹人的根本”。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須把育人看作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因為一個人學業上的缺陷并不一定會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一輩子”。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強調化學科學的育人功能,糾正化學教學中的唯科學化傾向,就是要求化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人性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讓學生將學習化學知識與認識社會、解決與社會相關的化學實際問題相結合起來,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結合點,發揮化學教學德育功能
1.充分挖掘化學史中科學家人格魅力的榜樣示范作用,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學科學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的奮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學知識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學家在創造偉大業績時所表現出的偉大人格魅力去影響教育學生,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我在講到元素氟時,向學生介紹:由于氟單質的活潑性和毒性極大,因而長期未能分離出來,為了研制它,英國化學家戴維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幾個月,喬治和托馬斯也為研制氟而嚴重中毒,魯耶特和尼克雪為研制氟不幸殉難。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化學家莫瓦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仍堅持不懈,終于在1886年獲得成功。讓學生走進化學家豐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與大師們交流對話,沐浴人性光輝,逐步使學生在挫折前表現出一種頑強的斗志,從而在學習中自覺地去砥礪自己的意志。
2.通過中外科學家的感人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從小熱愛祖國,學習勤奮。留美8年獲博士學位后,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以赤誠的愛國之心回到祖國,建起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永利堿廠。“七?七”,天津淪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時,侯德榜態度堅決,斷然拒絕,后率眾入川,籌建了川廠。在他的努力下,經過多次的摸索和試驗,終于發明了“侯氏制堿法”,名震中外,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
丹麥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在二戰時期被迫離開被德國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把諾貝爾金質獎章溶于王水隱藏起來。后來納粹分子竄進玻爾的住宅,而那瓶溶有獎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戰爭結束后,玻爾又從溶液中還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鑄成諾貝爾獎章。重新鑄成的獎章顯得更加燦爛奪目,因為它凝聚著玻爾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科學家的這些熱愛祖國的動人事跡,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
3.利用教材通過環境保護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及社會責任感
教材中,包含許多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內容,例如:在講“硫和氮的氧化物”一節時,組織學生相互討論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嚴重性。穿插汽車尾氣的排放、氮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學煙霧,如英國的煙霧事件,美國的光化學煙霧事件。進而有的放矢地講述了世界環境污染最著名的“公害”和“十大事件”,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讓學生明確化學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明確發展經濟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提倡綠色化學,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從而樹立學生的綠色化學思想。
4.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化學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適時進行辯證法思維的訓練,培養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事物的運動是充滿矛盾的運動,這是辯證法的核心。如:在“氧化――還原反應”一節的教學中指出,氧化與還原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他們存在于同一反應中,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氧化――還原反應這對概念,而且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教學。
5.用科學家的故事進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
關鍵詞:化學實驗 素質教育 研究性學習 重要途徑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化學的感性認識主要靠化學實驗提供,重視化學實驗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標志。充分利用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特征,挖掘和開發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搞好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一、化學實驗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創新意識、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的活動過程。化學實驗是學生化學學習中的能動的實踐活動形式。化學實驗為學生創設了親身參與實踐的情境,經常讓學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欣賞感受化學美,就會消除對化學的誤解,激發探索化學的濃厚興趣,產生熱愛生活、愉悅和諧、樂觀向上等積極的情緒,具有獲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學實驗的功能和探究性學習的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必然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1.化學的學科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可以作為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發展的最現實、最生動、最有效的物質載體。學科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學科的學習特點,在實驗中學習化學無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學學習方法之一。在化學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和認識物質,掌握化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學會化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化學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征,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
2.化學實驗本身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化學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物質的一種科學方法,是人們根據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目的,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知識和實驗手段,有計劃地實施探究性實踐活動的過程。因此,化學實驗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地探究的過程。化學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證明:化學科學的任何一項重大的突破,無一例外地是經過化學實驗而取得的。正如波義耳所說,沒有實驗,任何新的東西都不能深知。中學生化學學習中的化學實驗,雖然絕大多數是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再認識,但從本質上看,這一過程與科學家進行的科學研究中的化學實驗是一致的。當化學實驗被用作探究性學習的途徑時,化學實驗的創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顯示出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科學家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獲得科學研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所以,在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實驗這個手段進行探究性學習。
3.化學實驗為探究性學習中驗證假說提供了科學方法
和科學家進行的科學探究一樣,探究性學習也具有問題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設特征、驗證特征和評價反饋特征。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針對發現的問題,在回憶總結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礎上,作出大膽假設或猜想,并通過化學實驗對提出的假設或猜想進行證實或證偽。所以,化學實驗不僅是學生探究性學習時驗證假設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
二、化學實驗作為研究性學習途徑的教學策略
在化學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要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發揮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創設問題情境、驗證假設或猜想等環節中的作用,研究開發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轉變。
1.以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發現“問題”的情境下產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問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在化學學習中,除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外,教師更要通過各種途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而化學實驗是最形象、最生動、最直觀的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學實驗創設問題的情境,要特別注重化學實驗中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化學實驗現象紛繁復雜,有目的、有條理的敏銳觀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從復雜的化學實驗現象中發現問題。如在進行高中化學有關“原電池”的學習時,組織學生完成“將一根鐵絲和一根銅絲放入稀硫酸中,觀察實驗現象并與同學交流”的實驗,由于鐵絲和銅絲放置的位置問題,可能有些學生觀察到鐵絲上產生氣泡,銅絲上沒有氣泡產生;有些同學觀察鐵絲和銅絲上都有氣泡產生。而從觀察到鐵絲和銅絲上都有氣泡產生,到產生“為什么銅絲上也有氣泡產生”的問題,就需要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維能力。
以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要注意將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和學生熟悉、感興趣的內容開發成化學實驗。因為學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認為有用的情境別能發現問題和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欲望。例如在進行初中化學的關于“燃燒條件”的學習時,從實驗室酒精燈的熄滅、燃燒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氣灶及煤爐都留有通風口等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驗情境出發,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
以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要使化學實驗呈現的問題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影響化學實驗現象的因素很多,產生的化學實驗現象也錯綜復雜。教學中要通過精心設計實驗方案、嚴格控制實驗條件等多種途徑,以最佳的實驗方式呈現化學問題,使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順利地解決化學實驗呈現的問題。如可用濃鹽酸、濃氨水、酒精等的揮發實驗來呈現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停地運動的問題,用氯氣使潮濕的有色布條退色的實驗呈現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問題等,都能使學生順利地發現和解決問題。
2.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經過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將會提出有關問題解決的方案和問題答案的假設或猜想。通過化學實驗對提出的猜想或假設進行驗證,是學生進行化學探究性學習常用的方法。
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體驗和經歷用化學實驗驗證假說和猜想的機會。教師要指導學生,特別是要幫助和指導那些有困難的學生完成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如在初中化學中物質構成微粒知識學習時,對“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是有空隙的”的假設的驗證,學生在設計方案時可能產生一定的困難,這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一定體積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實驗方案和“氣態、液態和固態物質的壓縮”實驗進行驗證。
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要注重引導學生設計一些與假設或猜想“相違背”的實驗方案和采用反證的實驗方案,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演繹的思維方法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如學生在進行質量守恒定律的學習時,可能會提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會增大、不變和減少三種不同的假設,并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一些如“鎂條在空氣中燃燒質量增加”,“木炭在空氣中燃燒質量減少”等“反常”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在探究中產生新的問題,以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實驗中要嚴格控制實驗條件。探究性學習中驗證假說或猜想的實驗方案,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實驗現象,要使實驗能夠用來驗證假說或猜想,實驗條件必須與題設條件相吻合。通過實驗驗證過程中對實驗條件的控制和選擇,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了解到實驗條件控制是實驗的靈魂,從而有效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3.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
在化學教學領域中,長期以來人們過分夸大了實驗所起的驗證原理、通過形象直觀的方式獲取知識和培養實驗技能的作用。以化學實驗作為研究性學習的途徑,就必須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恢復化學實驗探究性的本來面貌。
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要不斷研究開發適合于探究性學習的化學實驗,要注意從生產、生活實際中挖掘素材設計實驗方案,因為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的實驗探究性強,能極大程度的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如鋼鐵的銹蝕和防護、燃燒和滅火、金屬的活動順序、氣體和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設計成很好的探究性實驗。
三、借助典型化學實驗,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借助典型實驗,恰當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例如借助葡萄糖跟新制Cu(OH)2懸濁液反應的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有機物的官能團結構是化學變化的內因,而反應條件是外因。反應條件不同,有機物表現的性質就不同。葡萄糖在常溫下跟Cu(OH)2懸濁液反應生成降藍色溶液,是多羥基表現的性質。從而樹立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和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觀點。
第二,借助典型實驗,增強愛國意識。例如借助侯氏制堿法實驗原理介紹侯德榜的感人事跡和我國純堿工業的發展概況,激發學生建設祖國的使命感。
第三,借助典型實驗,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例如結合每一個演示實驗的特點有側重地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遵規守紀、不怕挫折、保護環境的教育。介紹化學家鉆研實驗要著重加強愛護公物、尊重他人、樂于協作、注意安全、整潔有序的品德教育,大力糾正學生在實驗中浪費藥品、亂放亂倒等不良實驗習慣。
四、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應注意的問題
1.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研究性學習
化學實驗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徑。有些內容用探究性學習并不一定需要通過化學實驗來進行,特別是對學生具有較多知識背景的內容和物質微觀結構的學習更是如此。如學生對原子結構模型提出質疑,我們無法通過實驗進行探究,但可以通過化學史料,沿著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內容的研究性學習可以通過包括化學實驗在內的多種途徑來進行。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學習內容和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2.營造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學生對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學習的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自然傾向的激發。教師必須注意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氣氛。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實驗方案,即使是在對學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錯誤的實驗方案,也要以表揚鼓勵為主,充分肯定學生在提出實驗方案過程中的主動參與精神和創新意識。另外,教師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為,允許他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研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經受挫折的磨練,并體驗研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3.注意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