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邏輯思維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精神
從人的終身發展來看,6――12歲的兒童創新精神萌芽,是良好習慣養成和兒童智力成長的關鍵期,也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通過教育教學施以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使之成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小學階段研究如何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習慣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6到12歲的兒童的聽、說、讀、寫、運算及其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思維處于形象思維的形成和邏輯思維的啟蒙階段。思維形式的主體是形象思維,它包含了直覺、表象、聯想和想象。直覺思維是無意識的,并且沒有傳統的邏輯思維過程與之相伴隨。
1 激發學習興趣,打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大門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當一個人對某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并隨之產生各種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才成為可能。所以,在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教師的首要問題。
1.1 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般來說,教師要千方百計把學習內容和任務,將學生的間接需要變為直接需要,從而產生強烈的內驅力,去誘發學習興趣。如:一些教師再上新課之前,讓學生作為一個探究者,先鼓勵他們從網上、書店、圖書館里查找新課所涉及的相關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就不只是老師才有發言權,學生也有了發言權,使課堂呈現出一種積極、生動、思維活躍的局面。其結果學生不僅獲得了主動性,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也為新課的預習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教師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內容的特點,將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原理,展現成生動活潑的事實或現象;要善于創設情境,聯系生活,把學生帶到大自然、社會生活中去,引導他們觀察自然的、社會的種現象,發現認識對象與別的事物的差異,找出其特征,及其運動、變化的狀態,從中受到啟發,產生好奇心。有了這種好奇心,才可能帶著愉快的、高漲的情緒,克服一切困難,執著地去分析、比較、實驗、研究、掌握認識對象的發展規律,展現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只有通過自己的智力活動,去發現認識對象的奧秘,才是激發興趣的最根本的源泉。
1.3 教師必須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并努力從事發現、研究、探索,使之為自己的興趣中心。教師有了這樣的興趣中心,才能從挖掘教材內容、組織教學形式、選擇教學方法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學藝術,達到引人入勝,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更有效地去激發學生的認識和學習興趣;而教師心靈中的興趣也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情緒,促使其認識興趣的高漲。有了濃厚的認識興趣,學生精神生活才會豐富,思維才會靈活多變,這就為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敞開了大門。
2 拓寬學習領域豐富的知識表象,是創新思維產生的有效途徑
創新思維的產生是以豐富的知識表象為基礎的。在學習或認識事物過程中,往往需要相關事物的啟迪,觸發聯想,產生潛移和連接,生成新的觀點、新的理論,達到認識上的新飛躍。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過:“偶然的機會對素來有準備的人有利。”這說明知識的廣博與創新思維的“頓悟”之間的必然聯系。因此,拓展知識面,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拓寬學習領域豐富知識,必須建立在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因為基礎知識的學得是建構思維的基本元素,基本技能的習得是建構思維的技能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會拼音和不認識掌握3000左右的常用漢字,不會聽、說、讀、寫、算等技能,拓寬學習領域豐富知識就成為空談。所以,在教學中課內必須狠抓“雙基”的學習,廢除注入式,倡導啟發式。教師努力做到精講、學透、巧練、用活,減輕學生那些不必要的過重負擔,扎扎實實的讓學生學好課內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技能(操作技能),如,善于閱讀、善于筆記、善于推導、善于運算、善于網上搜索等等。這樣才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到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廠礦、企業、社區、農村和更廣闊的大自然去參觀、考察、調查、訪問,獲得更多的實踐體驗和感性認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表象,為創新思維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 整合課內外學習,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創新思維習慣
3.1 要打破原有教學上的老框框,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經常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校通過“觀察發現、提出問題――實踐探究、獲取結論――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的問題探究模式的構建,整合了學校、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對滿足小學生好奇、好問的天性,激發學生主動的探究興趣,養成善于從日常生活、課堂學習、課外閱讀、各項活動中觀察發現,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我們經常利用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如:遇到不清楚的事物,便可以提出“是什么?”;遇到不明白某事物會如何發展,便會問“會怎樣?”;不知某事物產生的原因,便會問“為什么?”;乃至何事、何地、何人、何時、何如、何去乃至幾何的問題。一些教師為了養成學生善于提問的良好習慣,課題入手鼓勵學生提出。例如,在學習《機器人》一課時,老師在板書課題之后,便問:你們想知道有關機器人的那些知識嗎?學生接著說:我們想知道什么是機器人?機器人有那些?機器人有什么用?發明機器人的是誰?機器人有那幾種?等一系列的問題。
3.2 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追尋問題開展多種探究活動。當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就應激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尋著問題開展猜測假設、擬定計劃、實驗研究、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尋求結論的多種實踐探索活動。如要想解決上面所提到的有關機器人的問題,教師不要給出答案,可以告訴學生獲取這些知識的路徑與方法,如:少年百科知識叢書、十萬個為什么?、英特爾網上等處查詢獲得。為滿足自己的求知欲,他們主動去感知自己未曾知曉的東西,從中獲取許多生動而又廣泛的知識;在探究中會遇到各種困難,他們會自覺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使其意志得到磨練;通過實踐感知,智慧得到發展,觀察、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增強;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獲成功的快樂,感受知識的情趣,喚起他們熱愛探究的美好情感,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豐富各種知識和技能,發展科學方法和能力,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培育創新精神。
3.3 要為學生探尋的結果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在學生通過探究獲得結論之后,許多學生都表現出一種很想將自己獲得成功與人分享的心理狀態,此時,應該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探究成果告訴大家,與他人共享,并虛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議和意見。并積極為學生的交流展搭建平臺,讓其表現欲獲得釋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整理好信息資料,寫出自己的研究報告,展顯在大家面前,讓大家評頭論足。在研究報告中,引導學生不僅僅是把自己的結論告訴大家,應有探究過程的完整展現,從中讓同學體會你探索的足跡,同時也表明自己在探究中不斷完善和進取過程。
4 著力發展多種創新思維方式,促進創新思維習慣的形成
小學階段創新思維習慣的形成依賴于求異思維、創造想象和聯想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著力發展學生的這些思維形式,培養創新思維習慣。
4.1 培養敢于直覺思維的習慣。直覺思維的主要是以直覺判斷或推測、猜測或預感和洞察力(高級形式)為表現。在小學階段則主要表現為直覺判斷、推測、猜測的形式。例如:猜謎就是小學階段常用的一種直覺判斷、猜測的方式,也是鍛煉學生直覺思維的一種好方法。又如:在學生做習題時,一些題按一般的邏輯思維去思考解題思路遇到困難,往往需要采用直覺思維的方法,尋找解答對策,然后再去推導、運算。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用非線性的直覺思維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利用批判性思維的參與來驗證其直覺思維的判斷是否正確,使之逐步完善。
4.2 培養富于聯想的思維習慣。聯想可以激發人們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創造力。聯想能驅使學生發揮認識的積極性,采取多種研究角度,尋求多方面的解答,從而將創新思維活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開展豐富的聯想,將學生思考延伸,并善于進行由此及彼的聯動思考,要讓學生不僅習慣于順向聯想、縱向聯想,而且要習慣于逆向聯想和橫向聯想等多種聯想方式。
4.3 培養善于求異的思維習慣。求異思維即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求異思維是對求同思維而言的。求異思維則是指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是創新思維最重要的思維方法。任何發現和發明,任何科學理論的創立,首先是建立在求異思維的基礎上,沒有“求異”就無所謂“創新”。在小學教學中,語文的擴詞、同音詞列舉、近義列舉、一詞多義、一詞多用、一事多寫等練習;數學的數的多種組成、一題多解;科學的事物形態、方法、用途、造型等方面進行求異……
4.4 培養樂于創造想象的思維習慣。想象與創新思維聯系緊密。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嚴格的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直覺和靈感都離不開想象的參與。因此,只有發展想象,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作為小學生要想具有真真的創新能力,還為時尚早,但要使學生從小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就具有可操作性。
在學生創新思維活動中各種思維形式,常常交叉、重疊,統一于創新思維活動中。教師只有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機,創設不同的條件,全面地、靈活的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長期堅持,使之養成一種創新思維習慣。激勵學生采用多種思維方式參與解決問題思維過程。鼓勵學生驚醒創新思維,不只依靠某一單一的思維形式,而是依靠直覺、聯想、求異、創造想象等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運用,才能發揮最佳的創新成效。并只有這樣長期堅持才能形成具有優良的創新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 李敏.創造性思維訓練方法[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