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新生兒護理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護理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生兒護理知識

    第1篇: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 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感染;綜合預防;組織和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1(a)-138-02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fection control nursing training and nursing management

    YIN Xiaoho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in Ningxia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Ningxiang 4106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tudy of the hospi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deepening, more and mor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manage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As the neonatal immune function is not yet mature, so that newborns susceptible to infectious diseases easily, especially respiratory, gastrointestinal and skin infections which are the neonatal period the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o carry out infection to control nursing training and nursing management is essential.

    [Key words] Intensivecareunit; Neonatology; Infec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近年來,新生兒重癥監護的管理已越來越受重視,院內感染在醫院感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發生率高達5%~25%。由于新生兒剛剛失去母體的保護,不能適應外界的環境,生理功能尚未成熟,院內感染是常見危害因素之一[1]。醫務人員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院內感染,加強護理管理,降低院內獲得性感染的數量。現將本院對監護室內感染控制的護理培訓與護理管理的體會介紹如下:

    1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

    1.1 室內環境因素

    監護室內的空氣不流通,人員隨便進出,造成室內空氣污濁,增加患兒被感染的概率[2]。室內的醫療用品沒有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監護室內的呼吸機、嬰兒培養箱、光療箱、遠紅外線搶救臺、心電監護儀、治療車、嬰兒磅秤、嬰兒沐裕池等一些輔助治療的醫療儀器及固定裝置的消毒清潔工作,容易被人們忽視,造成交叉感染。另外,室內物品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原因之一。

    1.2 新生兒本身因素

    新生兒離開母體的保護,自身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夠成熟,是造成新生兒院內獲得性感染的重要原因。由于NICU病室內的患兒中大部分是早產兒、極低體重兒或者其他缺陷的患兒,他們的身體各個器官較嬌弱,生長發育不完全,及易使細菌侵襲體內。由于新生兒多種細胞因子產生均低下[3],吞噬細胞功能不足,對細胞的殺菌作用減弱,易造成呼吸道和腸道感染。患兒在疾病狀態下進一步消耗免疫活性物質[4]。監護室里較容易發生院內獲得性感染。

    1.3 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

    目前醫院應用廣譜抗生素非常普遍,存在濫用、誤用現象,易產生耐藥菌株。廣譜抗生素的長期使用不當,造成菌群紊亂,導致耐藥菌株的增加和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4 創傷性操作

    由于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加之NICU病房的患兒病情危重,變化快,必要時進行創傷性操作如行氣管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機等最易引起感染。對患兒進行氣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改變了呼吸道的環境,降低呼吸道黏膜功能,增加了呼吸道黏膜損傷的機會,損傷的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容易誘發感染。

    1.5 醫務人員因素

    醫務人員通過接觸患兒,給患兒帶來感染。造成院內感染的直接途徑是醫務人員的手[5],醫務人員衛生依從性低,不嚴格執行洗手制度等因素直接接關系到院內感染控制的效果。另外,室內患兒應用的一些生活用品如喂奶用具、尿布、包被、毛巾等護理用品未執行嚴格的消毒措施,或者未予重視管理,造成院內感染。

    2 預防院內感染的管理措施

    2.1 改善室內環境,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監護室內的呼吸機、嬰兒培養箱、光療箱、遠紅外線搶救臺、心電監護儀、治療車、嬰兒磅秤、嬰兒沐浴池等一些輔助治療的醫療儀器及固定裝置,容易被人們忽視,造成交叉感染。要求醫護人員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對室內的每一件物品都要嚴格消毒滅菌,避免交叉感染。改善室內空氣環境,空氣是新生兒感染最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要嚴控室內空氣流通,室內的溫度濕度。室內硬件建設要到位,嚴格貫徹執行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消毒管理辦法》等相關條例。必須落實NICU消毒隔離制度、建立護理消毒隔離常規及質量標準,加強業務培訓,建立信息反饋制度[6]。

    2.2 加強患兒的基礎護理

    新生兒離開母體的保護,體質嬌弱加之NICU病室內的患兒免疫功能低下極易易感,所以醫護人員必須每天做好皮膚護理: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特別注意耳后、頸周、腋下等皮膚褶皺處有無斑疹,破損、膿點;做好口、鼻、眼的護理:每天清理分泌物,眼睛保持清潔;做好臀部護理:勤換尿布,保持臀部清爽,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臀部不適;做好臍部護理,每天用雙氧水擦凈臍部,用等滲鹽水擦洗,再在臍部涂上碘伏,以防感染。用過的生活垃圾要及時處理,避免再次污染。

    2.3 規范化用藥

    選用高效有針對性的抗生素治療,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而發生二重感染。通過藥敏培養選擇正確的抗生素,要根據藥物的半衰期給藥,嚴格掌握藥物的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生素,嚴格控制耐藥菌的產生。

    2.4 加強監護室內的無菌原則

    監護室內大多是早產兒,體重偏低兒及身體發育不全兒,在監護室里的一切操作,都要時刻注意無菌原則。建立護理消毒隔離常規及質量標準。已感染的患兒要和未感染的區分放置。重視醫護人員手的清潔和消毒,任何操作前都要嚴格洗手操作,提高醫務人員洗手意識,必須嚴格執行衛生洗手六步法[7],為新生兒護理用的一些護理用品及治療器械要及時消毒滅菌,嚴格按照消毒滅菌的制度執行,減少醫源性感染。做到各項操作規范化。

    2.5 提高醫護人員責任心

    加強業務培訓,利用定期培訓醫護人員、崗前培訓等手段規范醫護人員各項操作,不斷提高業務知識。一切以患兒為本,科學的護理,具有高度的責任心。牢固樹立消毒隔離觀念,嚴格執行消毒滅菌常規。要定期對醫院工作人員進行醫德醫風教育,開展如何控制及避免院內感染的知識講座,消毒滅菌信念牢記于心,嚴格落實各項消毒隔離制度,使院內感染率控制在相對較低的水平[8]。

    綜上所述,監護室是患兒院內或得性感染的高危病區之一,院內感染直接威脅到新生兒的生命,醫務人員必須加強院內感染控制的管理,時刻監測,要想使院內獲得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須引起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重視,這就需要為醫務人員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提高醫務人員責任心、完善監護室內硬件設施,不斷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新生兒院內感染是可以降低的。

    [參考文獻]

    [1] 周敏,丁愛國.新生兒醫院感染研究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8):799-800.

    [2] 戚小敏,趙桂榮,王悅,等.ICU院內感染的控制和預防[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7):2377.

    [3] 張秋蘭,董增義,魏淑珍,等.新生兒外周血輔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特點觀察[J].新生兒雜志,2002,7(2):55.

    [4] 張秋月,楊明生.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的防治[J].實用兒科雜志,2002,17(3):52-53.

    [5] 陳鳴,府偉靈,陳依賜.呼吸機的相關肺炎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8,8(4):211-213.

    [6] 何伶俐,雷學忠.醫院感染控制新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83-285.

    [7] 徐亞敏.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院內感染的監測及控制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4):148-149.

    第2篇: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1年1至12月我院出生的母嬰同室新生兒600例,Apgar評分8~10分,體重>2500g,母親均無宮內感染。依據住院順序將其隨機分為三組,每組各200例。三組新生兒性別、胎齡、出生時體重、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A組:新生臍帶自然脫落。

    (2)根據文獻嬰兒二次剪臍應在出生后36~48h左右最佳[2],故將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組依時間分別分為出生后、36h(B1組)、48h(B2組)三組。

    1.2 方法

    1.2.1 傳統斷臍方法 胎兒出生后1~2min,用75%酒精消毒臍消毒臍帶根部及周圍皮膚,排除臍疝情況,采用自行改良經過嚴格滅菌處理的氣門芯膠圈,在距臍輪0.1cm處結扎臍帶,距結扎遠端1cm處斷臍,擠出殘余血液,用75%酒精消毒臍帶斷面,待臍帶斷面干燥后,以無菌紗布包蓋好,再用臍帶布包扎。

    1.2.2 二次剪臍方法 評估臍帶殘端干燥程度,如殘端膠質皺縮、癟陷、變細或干燥,色澤為深灰色或淺棕色,即可再無菌技術操作。晨間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臍帶殘端至臍帶根部及周圍皮膚,用有齒鑷夾住臍帶殘端,然后用無菌手術剪刀沿臍根部氣門芯上方處剪去臍帶殘端,注意不要損傷臍輪周圍皮膚。用75%酒精再次消毒臍部及周圍皮膚,有滲血者敷以明膠海綿,胎毒清愈臍貼覆蓋臍部。觀察新生兒二次剪臍后24h內臍部創面有無滲血,每天觀察臍部有無分泌物及創面干燥愈合情況。

    1.2.3 護理方法 每日行常規護理。沐浴后先用3%過氧化氫清洗,防止厭氧菌感染,再用75%乙醇清潔臍帶殘端與臍周皮膚。注意保持臍部干燥與清潔。

    1.2.4 評價方法 觀察三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臍部感染情況(臍輪與周圍皮膚有紅腫、滲液、異味);臍部出血及滲血;臍部愈合時間(臍部干燥,無滲液、異味,臍收縮至臍輪以內)。

    1.2.5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用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及臍部愈合時間比較

    新生兒二次剪臍護理方式(B1、B2組)與A組比較,臍帶脫落時間及臍部愈合時間均縮短(p<0.05),見表1。

    2.2 傳統斷臍法讓臍帶自然脫落,細心護理。臍帶殘端二次剪臍后形成創面,有不同程度滲血或滲出。出生后第5天統計臍帶滲血情況,A、B1、B2組分別發生26例、5例、4例,(滲血發生率分別為13%、2.5%、2%);臍帶分泌物滲出情況,A、B1、B2組分別發生40例、9例、7例,(滲出率分別為20%、24.55%、3.5%)。A組臍帶滲血滲出發生率較各組均高(P<0.05)。48h后二次剪臍,滲血發生率明顯減少,B1與B2組比較其差異無顯著性。為減少滲血或滲出,應于36h后。見表2。

    2.3 三組新生兒出生后第5天臍帶感染情況比較

    傳統斷臍法發生感染21例(發生率為10.5%)。臍帶殘端二次剪臍組(B1、B2組)分別發生2例,1例(發生率分別為1.0%,0.5%)。臍帶殘端二次剪臍各組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傳統斷臍法組。其中B1、B2組感染率最低(二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隨二次剪臍時間延長,感染發生率有增高趨勢,為減少感染率,臍帶殘端二次剪臍時間最佳為36~48h。見表2。

    3 討論

    3.1 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的意義

    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法通過人為干預有如下優點:(1)臍周愈合早,利于在醫院內完成專業護理,減少出院后人為護理不當導致的臍部感染機會。(2)臍帶殘端脫落早,減少并發癥。傳統臍帶自然脫落護理方法的臍帶平均脫落時間較二次剪臍法長。B組采用二次剪臍法,較A組明顯縮短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減少新生兒臍部炎性分泌物的產生。(3)減少臍帶殘端在自然壞死、脫落過程中產生的炎性分泌物,提高新生兒臍部護理質量,降低新生兒的感染。有資料表明在1200例新生兒敗血癥中,存在臍部感染者占66.0%~87.5%,而臍部是厭氧菌感染的好發部位,一旦發生嚴重感染將危及生命,死亡率達18.06%[3]。

    3.2 新生兒二次剪臍的最佳時機選擇 有資料表明24h組新生兒因剪臍時間稍早,臍帶未干燥,血管未完全閉合,膠質含水分多,臍帶潮濕,剪臍后殘端易發生滲血、滲液。72h組因剪臍時間較晚,臍帶過干、過硬,增加剪臍難度,易發生壞死組織殘留,且殘留臍帶壞死、脫落需要一定過程,故第5天仍有分泌物的情況較多,產婦出院后因缺乏臍部護理知識,未能進行臍部護理,致臍部殘留分泌物,增加了感染機會。[4]因此,本試驗新生兒二次剪臍的時機為產后36~48h左右,其臍帶脫落時間及臍部愈合時間短,臍部感染率低,臍部出血及滲血少。但特殊情況如臍帶本身粗大或水腫者,因創面過大、殘端未干枯或結扎緊度不夠、臍血管未閉合等因素影響,容易出血,應將二次剪臍時間適當延后。

    3.3 研究中未評估剪臍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潛在危險因素,如剪臍操作護理人員操作熟練水平不一,臍部發育不良等因素造成殘留或損傷對護理質量的影響。國內護理同仁也在二次剪臍護理技術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蘭曉娥等[5]提出根據臍帶殘端膠質的性狀判斷剪臍的最佳時機,剪臍出血率明顯降低。此外,國內護理同仁在肯定二次剪臍護理方式的基礎上探索了斷臍器械的改進。復旦大學顧春怡等[6]報道了一次性臍帶剪斷器SCC23應用于新生兒斷臍,取代了傳統的多步驟操作,較傳統方法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操作繁瑣、臍殘端滲血、臍周感染等問題,是一種安全而實用的方法。

    4 結論

    新生兒臍帶處理原則為止血可靠,防止感染,促進臍殘端及早脫落[7]。傳統氣門芯摘臍留有臍帶殘端0.5cm,殘端自然脫落時間為5~15d,甚至更長,殘端在機化過程中有膠質滲出,容易造成細菌感染而發生新生兒臍炎,甚至敗血癥[8]。采用二次剪臍法,則不需等待自然脫落,通過人為干擾臍帶壞死脫落過程,從而縮短臍帶愈合時間,減少臍帶在液化脫落時分泌物的刺激和細菌繁殖的機會,有效預防新生兒臍部出血及臍炎的發生率。

    第3篇: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窒息;搶救;護理;胸外心臟按壓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a)-087-02

    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共成功分娩6 040例新生兒,其中發生新生兒窒息143例。采用現代化復蘇技術進行搶救,效果滿意,現將其總結歸納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共成功分娩新生兒6 040例,其中發生窒息的新生兒143例,發生窒息率為2.37%。其中,自然分娩83例,胎吸13例,剖宮產47例;分娩前診斷為胎兒宮內窘迫36例。其中,重度窒息28例,輕度窒息115例,重度窒息占總窒息患兒的19.58%。予清理患兒呼吸道、進行觸覺刺激以及吸氧,采用現代化復蘇技術進行搶救。

    1.2 窒息程度診斷標準

    根據出生后1 min內Apgar評分[1-2]對患兒窒息的程度進行衡量。0~3分判定為重度窒息,4~7分判定為輕度窒息。

    1.3 新生兒窒息搶救措施

    1.3.1 迅速開放氣道,使患兒呼吸道保持通暢娩出胎頭后,助產士將新生兒口鼻內的黏液和羊水擠出,并迅速使用吸球將黏液等異物從鼻、口、咽等器官中清除, 斷臍后將患兒身體擦干,妥善保暖。將新生兒肩部墊高,頭略向后仰,對于輕度窒息助產士應迅速使用嬰兒吸痰器將患兒咽喉、口腔、鼻腔的羊水和黏液吸凈,抽吸時動作應輕柔,抽吸時間每次不超過10 s,直到吸凈[3]。重度窒息患兒,須立即對其進行氣管插管,開放氣道后清理呼吸道內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1.3.2 對患兒進行觸覺刺激,促使患兒建立呼吸若清理呼吸道后仍未產生自主呼吸,可將患兒倒立后輕彈患兒足底,快速、輕柔地摩擦其腰背部皮膚1~2次,以誘發患兒自主呼吸,如患兒仍無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不充分,心率低于100/min,此時,須立即加壓給氧進行人工呼吸。

    1.3.3 迅速恢復患兒血液循環若對患兒進行有效正壓通氣持續30 s后,其心率低于80/min,并且未見上升趨勢,為保證患兒的心搏出量,應立即給予胸外心臟按壓。按壓頻率保持在100~120/min,如患兒皮膚轉紅、出現自主呼吸、心率超過100/min,則繼續給予吸氧, 停止加壓,并將氧濃度逐漸調低,直到呼吸空氣時患兒皮膚仍然紅潤。若停止吸氧患兒又出現低氧表現,顏面青紫,須保持最低氧濃度改善患兒皮膚青紫狀態[4]。

    1.3.4 藥物搶救治療最好的給藥途徑是臍靜脈[5]。嚴重窒息的患兒應保留6 cm 以上臍帶。患兒經用加壓通氣和胸外心臟按壓30 s后若其心率仍低于60 /min,可于臍靜脈推注0.1~0.3 ml/kg腎上腺素。5 min后可重復1次[6]。若新生兒呼吸抑制由于母親產前4~6 h用過麻醉或鎮痛藥,可臍靜脈推注納洛酮。有代謝酸中毒患兒可將5%碳酸氫鈉加入25%葡萄糖液10 ml緩慢推注進入臍靜脈[7-8]。

    1.4 療效評價

    窒息患兒搶救過程中,每進行一步操作,均要對患兒皮膚、呼吸和心率進行評估,繼而決定下一步搶救措施的操作。

    2結果

    經過積極正確搶救和精心護理,143例患兒中治愈109例,轉入新生兒科31例,死亡患兒3例。

    3護理措施

    3.1 分娩前的搶救準備

    了解患兒病史,嚴密觀察產婦產程變化,備齊急救器械及藥品。

    3.2 提高護理人員助產技術

    在娩出胎頭后,助產士應盡量先進行呼吸道清理,未吸凈呼吸道分泌物之前,不急于娩出胎肩,切忌刺激患兒啼哭。

    3.3 動作輕柔

    在進行窒息復蘇的過程中,搶救人員要有熟練的技術, 操作要迅速、輕柔,盡量避免發生新生兒的創傷。

    3.4注意保暖

    新生兒娩出后立即用溫熱干毛巾擦干全身,并置于預熱的遠紅外線搶救臺上。

    3.5 加強窒息患兒的監護

    復蘇后密切監測患兒意識、皮膚顏色、體溫、呼吸、心率、瞳孔、肌張力、前囟門張力、吸吮反射、尿量等變化及各系統癥狀的改變等,認真做好護理記錄。

    4 體會

    迅速糾正缺氧是搶救新生兒窒息的關鍵,要做到早期預防、早期判斷、早期復蘇。操作準確、迅速、熟練,根據新生兒窒息程度,采取ABCDE搶救方案,評估貫穿整個搶救過程。復蘇后嚴密觀察患兒病情、積極治療,精心護理,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兒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范兆志.新生兒窒息搶救與護理體會[J].航空航天醫藥,2009,20(11):117.

    [2]簡毅英.新生兒窒息168例急救復蘇與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3):39-40.

    [3]李曦,劉瑞榮.臍繞頸與新生兒窒息的關系探討[J].河北醫學,2009,15(11):1303-1305.

    [4]朱小琴.羊水過少128例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10):61-62.

    [5]陳文波.新生兒窒息相關因素分析與預后判斷[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3):1944-1945.

    [6]魯秀明.新生兒窒息17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0):2893-2894.

    [7]牛秀麗.剖宮產新生兒室息的復蘇搶救[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4):91.

    第4篇: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 發育支持護理;早產患兒;新生兒重癥監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3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43-02

    發育支持護理(developmentally supportive care,DSC)是一種改變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環境和照顧方式,從而預先保障早產兒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的護理方法。[1]要求醫護人員能預先估計可抑制嬰兒生長的應激壓力,并給予支持措施緩解壓力,促進早產兒發育。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發育支持護理可改善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愈后。新生兒醫學的進步極大降低了早產兒和高危新生兒的死亡率,專業的繼康照護者面臨的挑戰是從保證嬰兒的存活發展,以使他們的發育過程和愈后最優化。因此發育支持護理在國外廣泛應用于對早產兒特別是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照顧。我院對早產患兒的護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現在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2例早產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發育支持性護理)男6例,女5例;胎齡30-35周,平均胎齡33.8周,出生體重1030-1475g,平均1204g。對照組(系統性護理)男5例,女6例;胎齡30-35周,平均胎齡33.8周,出生體重1035-1482g,平均1216g。兩組早產患兒在男女比例,出生胎齡,出生體重經統計學檢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減少光線對早產兒的影響 人為調節室內燈光亮度建立24h晝夜循環;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調整,NICU光線明亮度,暖箱內為25ftc(foot candles),室內為60ftc,特殊治療時可調整為100ftc在患兒的床旁使用適宜的燈光,亮度適合觀察評估即可;在需要的時候開燈,避免燈光對其眼睛的直射,必要時遮蓋其眼睛;在室內需要強光時用毯子遮蓋暖箱,避免早產兒不必要的光線暴露。[2]

    1.2.2 減少噪聲對早產兒的影響 控制室內聲音

    1.2.3 減少操作的侵襲性 把各種不必要的操作檢查接觸減少到最小;減少患兒轉床的次數;集中操作,避免長時間的打擾;操作時動作輕柔緩慢平滑,并觀察患兒有無不適征象;在治療前輕柔喚醒或觸摸患兒,使其有準備;審慎分析每項干預對患兒的風險和益處;協調好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等各專業小組的活動,避免對嬰兒過度刺激;評估操作患兒引起的疼痛,并對其進行控制。

    1.2.4 建立24h的護理計劃 根據嬰兒的活動規律、睡眠周期、醫療需要和喂養需要制訂1d的護理計劃;進行有時間規律的護理,盡量提供完整的睡眠時間,避免突然驚醒早產兒。

    1.2.5 合理擺放早產兒的 早產兒合理的可促進身體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一般擺放的原則是四肢中線屈曲位,發展手-嘴綜合能力(把手放在口邊),使其易自我安慰,并促進身體的對稱性,預防不正確的姿勢及變形。擺放要使其肢體活動有界限,可使用護墊繃帶等長布條來控制早產兒的。[3]

    1.2.6 早產兒撫觸 孕周

    1.2.7 鼓勵早產兒父母參與護理 父母接觸患兒可消除NICU的環境給父母帶來的神秘感。提供相關信息,讓他們參與決定,比如在制訂計劃和喂養時間時應考慮到患兒的家庭需要,提供他們與患兒皮膚接觸的機會,特別是指導他們進行袋鼠式護理(kangaroo care),即將包好尿布的嬰兒放在父母的胸前,讓嬰兒聽到父母的心跳,給嬰兒與父母皮膚接觸的機會,使父母陪伴和撫慰嬰兒,學會照顧嬰兒,增加其信心。[4]

    1.2.8 其他 提供非營養性吸吮,在病房內播放輕柔的音樂;在病情穩定、無感染的情況下,可行雙子同床。通過雙子的相互觸摸、肢體纏繞相互撫慰,促進其生長發育。

    2 結果

    兩組護理比較:觀察組(發育支持護理)早產兒體重增加178±40,分別是1235±110,1395±130,1650g;對照組(系統護理)體重增加157±40,分別是1215±103,1280±121,1490g;發育支持護理縮短早產兒對機械通氣的依賴性,正壓通氣日數觀察組為平均38d,對照組平均60d;發育支持護理使住院日減少,觀察組平均住院日為92d,對照組為115d;發育支持護理減少住院費用,觀察組的住院費用平均每人24300元,比對照組的平均每人46800元。

    3 討論

    早產兒指胎齡不足37周的活產新生兒,大多體重不足2500g,身長46cm以下,新生兒監護室內的早產患兒死亡率較高。提高早產患兒的護理質量,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關鍵。如果早產患兒在其出生時得不到高質量的護理,會致使患兒發生多種因素的疾病,甚至死亡。發育支持性護理方法是一種有別于以前的常規護理方法使早產兒有安全感,改善睡眠狀態,提高早產兒喂養耐受性,增進營養,加快體重增長,促進疾病恢復,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發育支持性護理是一種針對早產兒所采取的新型的護理措施,其護理原則是減少不良的環境刺激,根據早產兒個體的具體情況,給予能促進早產兒自身發展的良好支持。發育支持性護理在國外被廣泛應用于早產兒,促進其疾病康復、生長發育,有助于親子關系的建立。[5]對于現代醫療科學來說,提高生命保障,減少疾病痛苦,促使病患盡早恢復是第一的關鍵,對早產患兒來說,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病患,因其剛出生還不能表達自己,甚至連有和疾病都不能描述,是一種比叫棘手的問題,然而提高對早產患兒的護理是一個重要而有關鍵的問題這對能不能使一個新的生命在以后的成長中得到良好的體制和成長是一個關鍵。而發育支持性護理方法是一種新而又有效的護理方法(具有效數據統計結果),這對患兒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重要作用。所以發育支持性護理方法值得現醫療科學單位推廣使用。這對人的生命和醫療的一個重大的進步,具有很大的影響,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綜上所述,發育支持性護理能使早產兒有安全感,改善睡眠狀態,提高早產兒喂養耐受性,增進營養,加快體重增長,促進疾病恢復,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對現代醫療護理具有很大的醫療科學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蘇平,王春桃.發育支持性護理在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應用效果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10(21).

    [2] 朱清碧,龔陽紅.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支持及臨床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10,9(20):21-22.

    第5篇: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濕潤燒傷膏;新生兒紅臀;防治;護理

    【中國分類號】R473.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198-01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rsing effect of MEBO on preventing& treating red buttocks of neonatus. Methods: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routin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MEBO on the based of on routine treatment .Results: The red buttocks rate is 2.98% on the third day ,and 5.97% on the fifth day in treatment group ;it is 18.46% and 23.08%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MEBO can prevent redbuttocks of neonatus. The treatment is simple and effectiv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MEBO; red buttocks of neonatus; prevention and cure ;nursing

    新生兒紅臀又稱尿布皮炎,是發生在新生兒尿布覆蓋區的一種接觸性皮炎。新生兒皮膚細嫩,角質層很薄,血管較豐富,易受損傷及發生繼發感染。新生兒大小便不能自理,大小便后皮膚被浸漬,臀部經常浸泡在尿液或糞便中,受物理、化學物質的刺激易出現紅臀,文獻報道新生兒紅臀發生率為14.1%[1]。為了減少新生兒紅臀的發生,我們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采取濕潤燒傷膏涂抹臀部,預防新生兒紅臀,取得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8年3月-2010年3月NICU住院新生兒,選擇入院無紅臀新生兒132例, 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7例, 男性35例,女性32例, 年齡為1 h~28 d,其中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1例,新生兒窒息25例,胎糞吸人綜合征11例,新生兒肺炎8例,新生兒臍炎2例。對照組65例,男性33例,女性32例, 年齡為1 h~26.5 d,其中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0例,新生兒窒息24例,胎糞吸人綜合征10例,新生兒肺炎8例,新生兒臍炎3例,年齡、性別、診斷、病情程度與觀察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分度[2]:輕度:表皮潮紅;重I度:局部皮膚潮紅,伴有皮疹;重Ⅱ度:局部皮膚潮紅,伴有皮疹,并有皮膚潰破、脫皮;重Ⅲ度:局部大片糜爛或表皮剝脫,有時可繼發細菌或真菌感染。

    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濕潤燒傷膏,規格40g/支。每次大便后及時用溫開水清洗肛周皮膚,然后用柔軟紗布擦干,保持局部皮膚干燥,用棉簽沾濕潤燒傷膏均勻涂在肛周皮膚表面,范圍以為圓心直徑5cm,厚度薄于lmm,好奇牌紙尿片包好。對照組,大便后溫開水清洗肛周皮膚,然后用柔軟紗布擦干,用紫草油外涂,保持局部皮膚干爽, 好奇牌紙尿片包好。

    3 護理方法

    3.1 新生兒每次大小便后,一定要用溫開水小心洗凈及肛周皮膚,用無菌柔軟的布單或紗塊拭凈。保持局部干爽。

    3.2 新生兒每次大小便清理后要及時涂抹MEBO藥膏,藥膏厚度不宜超過1mm,如有污染應及時清除殘存污染的藥膏,再重新涂抹藥膏。

    3.3 對于局部有糜爛滲出的皮損,要先用生理鹽水或3%的硼酸溶液濕敷,待局部滲出明顯減少或沒有滲出后再按上述要求用藥膏涂抹。

    4治療結果

    兩組患兒紅臀發生率比較:兩組紅臀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

    5 體會

    5.1新生兒紅臀是新生兒期的常見病、多發病。有研究表明,影響新生兒紅臀發生的因素很多,除常見因素外,性別、喂養方式、光療時間、便紙等因素與紅臀的發生有密切關系[3],也與霉菌感染關系密切[4],但發生的先決條件是糞尿對局部長時間的刺激致皮膚屏障的受損,在此基礎上繼發霉苗感染出現新生兒紅臀皮損的表現。在NICU 的患兒均行人工喂養,新生兒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腸道菌群,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機體防御功能差等易引起腹瀉。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使用藍光治療中,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刺激腸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數增加。由于新生兒的皮膚很嫩,表層皮膚很薄,表皮層的角化細胞之間聯系很松,容易脫落;又因為皮膚基底膜發育疏松,新生兒期表皮與真皮間的聯系亦差,故表皮容易剝離。根據這些特點,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氨類物質呈堿性,對新生兒皮膚刺激性較大,包裹的尿布在新生兒身體保暖條件下濕熱不易散發,氨類堿性物質誘人新生兒臀部表皮屏障,刺激皮膚而易引起臀紅發生[5]。因此.改善局部的潮濕環境,避免糞尿的長時間刺激就可以預防新生兒紅臀的發生[6]。

    5.2美寶濕潤燒傷膏主要成分為黃芩、黃柏、黃蓮等,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能,因而可清熱解毒.止痛生肌,能有效保持創面濕潤和自溶作用,保護肉芽顆粒,減少傷口愈合過程中的繼發性損傷[7]。另外,因為紅臀是一種刺激、損傷反應,濕潤燒傷膏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多種化合物組成的有機混合物,能維持酶的活性,減少和阻止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C的氧化,以及防止過氧化物的形成,從而保護了細胞膜不受氧化破壞,在維持組織的正常新陳代謝具有一定作用,能明顯加強皮膚毛細血管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抵抗力; 另外,濕潤燒傷膏為油劑,能保護皮膚,局部外涂可防止大小便刺激而再次損傷。作者認為使用濕潤燒傷膏外涂治療新生兒紅臀操作簡單,副作用少,且療效顯著,創面愈合快,是節約開支,減輕患兒疼痛的有效方法[8]。

    5.3 護理體會:對于NICU住院新生兒,在處理新生兒便后,常規使用濕潤燒傷膏外涂肛周皮膚,可有效地預防新生兒紅臀的發生,而且具有操作簡單,療效顯著的特點,值得臨床護理中推廣實用。但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護理規范和操作。

    參考文獻

    [1]馮麗琪,江瑜茵,李小微,等.影響新生兒紅臀發生因素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5):3.

    [2]王麗霞. 兒科護理學[M].第一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9 .

    [3]鄧玉琴.鹽酸酸金霉治療嬰幼兒紅臀[J].護理研究,2004,18(3B):556

    [4]嚴藝,周廣玲,趙美玲,等.新生兒紅臀與局部霉菌感染關系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5):262~263.

    [5]陳益群.新生兒紅臀原因及防治[J].河北醫藥,2001,2(23):148.

    [6]曹靜波,郭英芳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照射治療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1) :3052

    [7]王建萍.中西藥配合應用治療難治性褥瘡60例的效果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5):42

    [8]李素香,常太芳,田慧敏. 濕潤燒傷膏在治療新生兒紅臀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07,2(7):98-99

    第6篇: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方法:選取140對母嬰,依照床號奇偶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予以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對照組予以傳統護理服務,對比兩組家長角色適應、健康知識掌握、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情況及護理滿意度。

    結果:觀察組父母角色適應70例、健康知識掌握67例、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66例,護理滿意度100%,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率及綜合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結論: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運用可幫助產婦盡快進入母親角色、掌握母嬰保健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有助于母嬰健康,且可提升產科護理效益。

    關鍵詞: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 優質護理 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53-01

    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護士不僅要規范完成產婦與新生兒的圍產期護理工作,還要為家屬及產婦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導與疾病預防工作,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有助于推動產后母嬰健康指導、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教育工作,還可幫助產婦及配偶盡快適應父母角色,對家庭、社會意義重大[1]。本次研究在產科護理中運用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等改善效果顯著,現將具體的護理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140對母嬰,依照床號奇偶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70對母嬰,產婦均初次分娩,無精神障礙與其他重大疾病,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8.9±5.4)歲;順產44例,剖宮產26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41例,高中22例,初中及以下7例。對照組70對母嬰,產婦均初次分娩,無精神障礙與其他重大疾病,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4±3.6)歲;順產46例,剖宮產24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40例,高中23例,初中及以下7例。兩組產婦年齡、產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等方面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予以母嬰同室床旁護理:責任護士“一對一”個性化護理并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在產婦床旁進行新生兒撫觸、沐浴、換尿片及預防接種等操作,并在規范完成每一項操作的同時,為產婦分步講解操作要點及技巧[2],并在反復示范之后知道產婦及家屬共同學習直至掌握新生兒護理工作。幫助產婦正確喂養新生兒,直至產婦完全掌握正確喂養方法;講解護理、撫觸的重要性,引導產婦正確護理及完成新生兒撫觸;幫助家屬及產婦熟練進行新生兒沐浴和換尿片的工作。通俗易懂地講解產后新生兒、產婦健康護理工作要點,著重講明產后注意事項、常見癥狀及正確處理方式、新生兒常見生理表現和處理方法,引導產婦平衡營養供給、正確產后活動、定期產后復查及正確避孕。講明新生兒出生后各種疫苗的作用及接種階段、接種方法,鼓勵新生兒預防接種[3]。

    1.2.2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護士每日集中將新生兒抱至專用嬰兒沐浴間完成臍帶消毒、撫觸、沐浴,并集中在治療室接受預防接種。需要健康教育時向產婦及家屬集體講解新生兒、產婦健康護理問題及產后注意事項、常見癥狀及正確處理方式、新生兒常見生理表現和處理方法,發放產后產婦及新生兒營養支持手冊[4]。

    1.3 評價標準。護理滿意度評價及健康知識掌握評價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展,問卷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專業程度、健康知識及護理技能講解情況、實際護理效果、日常溝通交流共5項目,單項20分,滿100分,總分≥80視為護理滿意;健康知識掌握分產婦健康與新生兒健康兩大模塊,單個模塊50分,滿100分,總分≥80分即為健康知識掌握[5]。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情況通過撫觸、沐浴、喂乳、臀部護理等各項目實際操作規范程度考察是否掌握。掌握健康知識、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良好,愿意接觸新生兒,便視為角色適應良好。

    1.4 數據處理。本次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卡方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父母角色適應70例、健康知識掌握67例、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66例,護理滿意度100%,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率及綜合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女性產后生理上、心理上發生很大變化,不僅需要經歷對母親角色的適應過程,還需要學習母乳喂養、新生兒撫觸、沐浴、臀部護理、自身產后健康護理,這個階段學習和適應內容繁雜,因而需要更人性化、更科學的護理模式輔助保證產后母嬰健康的關鍵所在。

    本次研究采用的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護士與產婦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將傳統護理模式中相對分離和獨立的產婦、嬰兒護理工作合并起來,新生兒臍部護理、撫觸、沐浴等護理工作均在產婦床旁開展,產婦可無障礙接觸新生兒各項護理工作,不僅增進了母嬰感情、促進產婦盡早適應母親角色,護士還在各項規范的護理工作中增進了與產婦的溝通、交流、指導工作,充分尊重和維護了產婦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護權[6],同時也讓護士與產婦關系、家庭內部關系更加趨于和諧化。

    在母親床旁完成護理操作,每時每刻都在為產婦示范新生兒護理方法,并可在實際護理操作的同時,為產婦及家屬分步講解并加以指導,產婦和家屬也可現場參與到新生兒護理工作中,并及時得到護士的糾正和指導,充分調動了產婦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引導產婦、家屬更好地掌握育兒技能及產婦健康護理技能。另外,在床旁護理的模式之下,產婦更易主動接受健康教育工作,對各類健康知識掌握效果更佳[7]。

    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產婦更好地學習自我產后護理與新生兒護理技巧的同時,無時無刻不在體驗著身為母親的幸福、驕傲與責任,于不知不覺中進入母親角色,并很快消除產后抑郁、焦慮等情緒,親子互動效果更好,母親更有信心和成就感,并及早將自我關注變成新生兒護理為中心的關注模式。本次研究中父母角色適應70例、健康知識掌握67例、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66例,護理滿意度100%,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率及綜合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對護士的綜合素質及技能掌握有更高的要求,護士不僅要掌握豐富、全面的醫學理論知識,還需要有精湛的護理操作能力及卓越的溝通技巧,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務于產婦與新生兒,完成集健康教育、護理操作技能指導、產后心理干預、母嬰感情培養于一體的繁雜的護理工作。

    本次研究中開展的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更加注重以家庭為中心、以人為本、人性化護理,以促進家庭和諧與母嬰健康為最終目標,幫助產婦盡快進入母親角色、掌握母嬰保健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全面優化產后護理工作、改善護士職業形象、拉近護患距離、和諧家庭關系、增進母嬰情感,提升產科護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晴,顧幼麗.新生兒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4):632-634

    [2] 馮瑜,李云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2):26-27

    [3] 楊曉玲,張穎.母嬰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的應用[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3,(7):196-197

    [4] 舒紅琴.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中的實施及效果評價[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8):45

    [5] 徐麗.新生兒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12):25-27

    第7篇: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江蘇省宿遷市223800

    【摘 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生產的產婦180例,將其隨機分成2組,每組90例產婦,分別命名為A組和B組。2組產婦均給予產科常規護理,對A組產婦在此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對比2組產婦的護理效果。結果:A組產婦健康知識知曉率、護理技能掌握率高于B組產婦,且A組產婦風險問題發生率低于B組產婦。結論:健康教育在產科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提高產婦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及新生兒護理技能,實現產婦產后的順利恢復,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 健康教育;產科護理;應用效果

    在產科臨床護理工作中,其主要的護理對象為產婦及其新生兒。由于很多產婦沒有分娩經驗,對于分娩的方式、在分娩前及分娩后的注意事項以及如何照顧新生兒等非常不了解,導致分娩的過程中存在著危險,在分娩后產婦身體恢復不佳,新生兒沒有得到有效照顧等問題。因此,對產婦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關鍵的。通過對產婦實施健康教育,使其能夠全面的了解分娩知識以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有助于產婦順利的分娩及產后快速的恢復。因此,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主要針對于健康教育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臨床觀察,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好產科護理工作,提高產婦護理的質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生產的產婦180例,將其隨機分成2組,每組90例產婦,分別命名為A組和B組。A組產婦年齡在26歲到3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3士1.4歲。B組產婦年齡在25歲到3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1士1.2歲。

    1.2方法

    對2組產婦均進行產科常規護理,根據產婦產前的情況實施環境護理、胎兒日常檢查、產后產褥病預防護理、對新生兒進行護理等等,對A組產婦在此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具體的健康教育措施如下。

    1.2.1產前健康教育

    在產婦分娩前,護理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其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對產婦進行分娩知識教育。由于很多產婦為初產婦,沒有分娩經驗,對于分娩過程不了解,也不知采取怎么的分娩方式最為合適,護理人員可以為產婦介紹分娩的過程,并且通過對產婦各項身體指標的檢查,對分娩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議,以確保產婦順利的分娩[1]。

    (2)指導產婦進行自我觀察。產婦在分娩前,會出現腹痛加劇、陰道流血等產前征兆,產婦應該注意自我觀察,當出現此種情況的時候,應該及時的告知護理人員,以提前做好準備。

    1.2.2產后健康教育

    在產婦分娩后,其主要的健康教育措施包括:

    (1)飲食教育。在產后,產婦在飲食方面需要重點注意,產后的前幾天應該以流質食物為主,然后逐漸的過渡到普食。在飲食上需要注意營養的搭配,確保產婦產后能夠快速的攝取營養,以促進產婦產后的恢復。

    (2)對產婦進行預防產褥病教育。產婦在產后容易出現產褥病,進而給產婦造成較大的傷害,影響到產婦日后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對產婦進行預防產褥病的教育,護理人員應該要求產婦注意保持下陰的干燥、清潔,勤換內褲,注意做好自我的防護等等。

    1.2.3新生兒護理教育

    很多產婦沒有照顧新生兒的經驗,不知如何進行新生兒護理。因此,護理人員還應該對產婦進行新生兒護理教育,確保產婦能夠快速的掌握新生兒護理技能,更好的照顧新生兒。首先,在對新生兒哺乳的過程中,產婦需要掌握正確的哺乳姿勢,確保新生兒的舒適。其次,做好對新生兒臍部的護理工作,要保證新生兒臍部的干燥和清潔,避免尿糞污染臍部,示范新生兒更換尿布的手法。再次,對新生兒的體溫進行觀察,如果出現異常,應該及時的告知護理人員,以便于及時的解決,確保新生兒的健康成長。

    1.3健康教育效果評價標準

    對2組產婦健康知識的知曉率、護理技能的掌握率以及風險問題的發生率進行對比。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針對于A組產婦在產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從結果上看,A組產婦健康知識知曉率、護理技能掌握率高于B組產婦,且A組產婦風險問題發生率低于B組產婦。A組產婦的護理效果明顯的優于B組產婦。在對產婦實施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其主要的健康教育內容有分娩知識教育、指導產婦進行自我觀察、飲食教育、預防產褥病教育、新生兒護理教育等等,通過采取如上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產婦對于健康知識的掌握率顯著的提高,并且快速的掌握了新生兒護理技能,實現了產婦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在產科臨床護理中,對產婦實施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健康教育在產科臨床上值得廣泛性推廣。

    第8篇: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新生兒;母嬰同室護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092―01

    為尋求更科學的護理方法,我們對傳統的新生兒護理方法進行改進,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的80例產婦及家屬(丈夫)為對照組,同月分娩的60例產婦及家屬(丈夫)為實驗組。兩組的年齡、文化程度、分娩方式、新生兒評分在統計學上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新生兒出生后放在寄養室,每日由護士定時給予新生兒常規護理,包括沐浴、臍部護理、喂養、更換尿布、衣物等;每天定時送到母親身邊短時間接觸和喂養并由專人指導。實驗組改變護理模式,新生兒出生當天,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護士迎接產婦和新生兒,祝賀產婦的生產,給予產婦情感支持,協助產婦角色轉化。根據產婦及新生兒的情況,實施新生兒相關護理,讓家屬參與,采取一對一指導的方式,由專業護士介紹并演示新生兒一般護理知識和技能,每日由同一專業護士對新生兒護理進行評估。對不正確處予以指出,循序漸進,反復指導。新生兒出生第三天,讓自理能力基本恢復的產婦協同家屬為新生兒換尿布、衣物、喂養等,根據家屬及產婦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做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將人文關懷理念融入新生兒的日常護理中。出院時對兩組家屬和產婦進行常規出院指導及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產婦及家屬基本情況、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及技能掌握情況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判定標準: (1)在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及技能每個項目中能正確回答或示范4個子項目及以上者為掌握,2~3個子項目為基本掌握,1個及以下為未掌握。(2)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綜合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1.4統計方法:滿意度用百分率,日常護理知識及技能掌握情況用χ2檢驗。

    2結果

    兩組產婦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實驗組60例中有58例對護理工作感到滿意,滿意率96.6%,而對照組80例中僅有70例對護理工作感到滿意,滿意率87.5%。

    3討論

    3.1母嬰同室護理方法融入人文關懷理念,促進母性角色達成,使產婦快速進入母親的角色中去:母性角色達成是一種經過一段時間相互作用和發展的過程,母親在此過程中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母親需要有照顧孩子的能力,對母性角色感到快樂和滿足。分娩是一種正常生理過程,但住院環境使產婦進入患者角色,特別是傳統的護理模式,新生兒護理絕大部分由護士承擔,強化了產婦的患者角色,不利于母性角色之獲得。母嬰同室護理分娩后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護士給予產婦情感支持,開始2天由護士和家屬承擔新生兒日常護理,使產婦得到充分休息,產后第三天產婦對新生兒的特點及護理程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直觀認識,同時產婦自理能力基本恢復后,可在專業護士的指導下讓產婦協同家屬完成一些簡單的日常護理,如喂奶、洗澡、尿布的更換等,母親通過母乳喂養眼神的交流和觸摸而認同嬰兒,而且這種溫柔和體貼的感覺是建立母子關系不可缺乏的要素。與孩子肌膚的接觸有利于感情的建立,順利完成角色適應。

    3.2母嬰同室有利于產婦及家屬掌握正確的新生兒護理方法,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實驗組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的日常護理如換尿布、母乳喂養、新生兒水浴、新生兒撫觸等都能掌握,對新生兒的護理得心應手,對護理工作非常滿意。

    3.3母嬰同室有利于新生兒早與母親接觸,進行母乳喂養,促進乳汁分泌。

    3.4母嬰同室有利于調和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護理質量的評價不可能脫離患者進行評價。實驗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96.6%)高于對照組(87.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原因是對照組新生兒護理完全與產婦家屬隔離,產婦及家屬不能看見護士對新生兒的日常護理,對新生兒的護理知識十分缺乏,加之對新生兒的一切變化特別關注,新生兒變化快隨時都會變化如不及時告訴家屬,產婦和家屬又看不到孩子,使產婦和家屬會產生擔心和怨言,對護士的滿意度下降。而護士整天忙于應付這些簡單的護理,超負荷工作,護理工作得不到承認,沒有成就感。護士容易產生厭倦情緒,甚至與患者產生矛盾,造成護患關系緊張。實驗組改變這一狀況,產后由專業護士主動接納新生兒,評估產婦及新生兒情況,實施新生兒護理,介紹新生兒護理知識,讓家屬和產婦循序漸進學習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2~3天后,新生兒的一些生理特點,如生理性體重下降、“馬牙”、新生兒黃疸等,產婦和家屬已有初步了解,對一些簡單的日常護理,如為新生兒更換衣服、尿布、新生兒喂養等可以單獨完成,這樣就不會對新生兒不知所措,而且對新生兒的一些變化都能看見就不會特別擔心和護士發生矛盾了,護士就會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危重患者的護理上,使工作有計劃進行,護士工作順心,護患關系融洽,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關希吉.實用新生兒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624-631.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HIE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中華兒科雜志,2007,35(2):99.

    第9篇:新生兒護理知識范文

    護理管理難點

    產婦及家屬缺乏新生兒護理的基本知識:主要因為受多年舊傳統觀念的影響;母親睡覺時有摟抱嬰兒同睡的習摜;產婦及家屬缺乏或不重視有關新生兒護理的基本常識。

    產婦及家屬不了解醫院對新生兒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屬在住院期間自行將嬰兒手圈取下,被及時發現;存在換錯嬰兒的安全隱患;醫院實行開放式管理,病區有多個通道,母嬰同室,存在嬰兒被盜走的安全隱患;實行母嬰同室后,致使部分護士思想麻痹,認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對新生兒的細致觀察,不能及時發現新生兒疾病,存在延誤病情的風險。

    管理對策

    制定護理管理制度,規范護理行為:①病區設置與監控;②制定母嬰暫時分離的管理制度;③嚴格的新生兒查對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兒出院制度。

    護理告知書的使用:溝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告知書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①護理告知方式:在病區走道及病房內以圖文方式告知監護人新生兒護理的相關內容;以書面形式告知監護人新生兒護理的相關內容,并由監護人簽字,告知書隨病歷歸檔;我院制定的告知書為《溫馨提示》;口頭講解和行為示范告知。②告知的主要內容:實行母嬰同室,請夜間尤需注意;防止寶寶墜床和被母親熟睡時誤將寶寶口鼻捂住造成窒息,請不要將寶寶與母親同睡,醫院為您配備了寶寶專用床;防止寶寶溢乳時將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導致窒息,應讓寶寶采取側臥的,頭肩部抬高20°左右;寶寶手上戴的手圈不要取下,手圈是識別寶寶身份的重要標識;母親哺乳前應洗手,清潔;探視人員應著裝整潔,洗手后才能接觸寶寶。③護理告知程序的實施和注意事項:在病區走道及病房內以圖文方式告知新生兒護理方法,佩戴手圈的重要性等警示標志;新生兒出生后即由當班護士對監護人全面講解《溫馨提示》的內容并做行為示范。讓監護人了解其內容后簽全名,并收回歸入病歷;下一班護士進行指導和鞏固,了解監護人對告知內容的認識和施行情況,對落實不到位的,督促落實并給予指導。護理告知的注意事項:告知內容一定要有科學依據;與院方及醫生的意見相一致;根據監護人的文化程度、年齡層次,采用能夠讓監護人理解的語言和方法,將告知內容有效地傳達給監護人。

    新生兒護理記錄單的使用:護理記錄可為“舉證”提供客觀的法律依據。①護理記錄單的格式和內容:楣欄為產婦姓名、科室、病房號、床號、住院病歷號,楣欄下為表格,表格第一項為日期,依次為時間、面色、體溫、呼吸、體重、皮膚、臍部、喂養情況、大小便次數、暖箱溫度、護理觀察及措施、效果、護士簽名。左下角注有可用符號記錄的項目。②記錄的方法:護士到病房觀察護理新生兒后及時記錄,有相應符號的項目在相應欄內填寫相應的符號,用阿拉伯數字記錄哺乳、大小便的頻次,喂配方奶的新生兒,記錄每次哺乳量,單位用ml表示。健康宣教、安全知識宣教、護理措施及效果記錄于相應的欄內。

    效果

    通過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提高了專科護理管理質量,降低了護理風險,改善了護患關系,突出了專科特點,為新生兒的安全護理提供了保障。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公开播放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成人片|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级片|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一区在线|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成人动漫3d在线观看|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午夜兔费观看网站|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成人高清毛片a|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成人做受120视频试看|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自拍视频网| 成人毛片18岁女人毛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韩国成人毛片aaa黄|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