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保障措施范文

    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保障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保障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第1篇: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保障措施范文

    優化開局,

    引導生態和諧

    一是建立國土資源空間規劃體系,優化國土資源功能布局。抓緊編制湘西國土資源規劃,根據資源環境綜合承載能力和湘西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統籌區域、城鄉發展,統籌各類產業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對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綜合部署。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推進國土資源整治,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二是優化城鄉國土資源布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以城鄉土地市場一體化建設為龍頭,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帶動城鄉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就業保障、環境保護一體化建設,實現以城帶鄉、城鄉共榮。

    三是優化產業用地布局,促進產業發展。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實現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等同步發展,促進基礎產業發展;推進各類園區集約、集中、集聚建設,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加大高標準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優勢區建設力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生態工業

    一是善用土地資源,做好四篇文章。第一,做好耕地保護這篇文章。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耕地保護責任審計制度,將審計結果作為對縣市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將該項工作延伸至鄉鎮,確保耕地保護責任落到實處;第二,做好用地保障這篇文章。加大用地指標爭取力度,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試點,盤活存量土地。加大批次用地和統征用地報批力度,增加儲備用地報批數量。改進服務態度,提高辦事效率,提升工作質量,提高報批通過率、取卷率;第三,做好國有土地儲備這篇文章。認真開展國有建設用地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工作,重點對全州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建設用地進行調查評價,建成數據庫,全面摸清工業園區土地家底。高度重視土地儲備,積極籌集儲備資金,認真研究儲備方法,切實規范儲備機制,切實控制和儲備新增土地的質和量,拓展工業用地空間;第四,做好集約節約用地這篇文章。科學編制并嚴格實施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嚴控“兩高一資”和重復建設項目用地。完善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工業用地全面實行網上掛牌交易。嚴格執行閑置土地處置政策,推進節約集約用地。

    二是善用礦產資源,實施地質找礦兩大工程和礦山管理三大專項行動。第一,實施錳、鉛、鋅、釩等傳統礦種地質找礦工程。加快推進地勘項目實施進度,特別是省廳批復同意的地勘項目,確保按期按要求完成目標任務。積極推進深度找礦,加大錳、鉛、鋅、釩、磷等重要礦種和湘西-鄂西成礦帶湘西段的礦產勘查工作,加強錳礦山邊深部接替資源勘查。做好2012年上報已入圍的地勘項目跟蹤協調工作,積極組織申報國家財政出資地勘項目,優選2―3宗州級勘查項目,夯實我州礦業發展的資源保障;第二,實施新興礦種頁巖氣找礦工程。我州龍山、保靖、花垣、永順四個頁巖氣勘查開發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未來三年內,中標企業將在我州投入勘查資金24億元以上。積極爭取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視,督促相關縣、部門主動跟進,積極協調,全力服務,為地勘單位創造良好的施工環境。第三,開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依法查處違法勘查、非法開采、超深越界采礦行為,并整治到位,科學制訂預防和治理辦法,建立長效機制;第四,開展采石場專項整治整合行動。按照控制數量和合理布局的原則,對全州采石場進行全面清理,對無證開采等違法行為依法進行打擊,按“六個不留”標準關停到位。對布局不合理的,逐步進行整治整合,加快小采石場落后產能淘汰步伐,盡快實現采石場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規范化生產經營;第五,開展縣市發證專項清理行動。全面清理各縣市發證行為,對超越批準權限違規發證、超越批準礦種違規采礦行為進行整頓和規范。通過開展三個專項行動,進一步鞏固整規工作成果,全面規范全州礦業秩序。

    推進綜合整治,發展生態農業

    一是落實占補平衡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加大全州耕地占補平衡統籌管理力度,著力推行占補平衡屬地負責原則,責成煙雨鳳凰、大興寨水庫等重點項目所在縣市負責落實該項目占補平衡任務。嚴格執行 “先補后占、占一補一” 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落實好正在實施的占補平衡項目的管理,實現耕地的動態平衡。抓好補充耕地項目信息網上報備和掛鉤工作,著力解決我州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之間的矛盾,確保我州建設用地順利報批;二是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發展生態農業。按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要求,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土地綜合整治緊密結合,做到既有亮點又有規模,確保6.8萬畝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服務農業產業化建設;三是加快土地整治四大轉變,構建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新格局。逐步建立由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向集中連片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的轉變,由單純的補充耕地向建設性保護耕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轉變,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數量管控、質量管理、生態管護”三位一體綜合管理轉變,由以項目為載體向以項目、工程為載體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等政策運用轉變的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新格局,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土地開發和災毀復墾等各種項目建設任務。

    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家園

    一是“地有證”,全面完成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要高度重視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加快包括農村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按照“經費落實、人員到位、工作扎實、質量保證”的要求,確保年內全面完成覆蓋農村集體各類土地的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改革和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加強管理,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使用權;二是“占有補”,進一步完善征地補償制度。建立征地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補償標準。探索建立征地補償款預存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住房、用工、留地、社保等多重安置模式和保障措施。嚴肅征地拆遷紀律,對在征地過程中損害群眾利益、中飽私囊的行為依法嚴厲查處,絕不姑息;三是“居有安”,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關精神,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預警預報、群測群防和應急處置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處險能力。組建州、縣兩級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分隊,加快縣市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建設,積極應對突發地質災害。加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認真探索州級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各縣市地災治理工程必須做到當年開工、當年竣工,讓人民群眾當年受益。嚴格落實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制度。加強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組織實施重大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和礦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著力保護完善,開發生態旅游

    第2篇: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保障措施范文

    關鍵詞:德國《聯邦土壤保護法》;立法體系;法律制度;啟示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我國土壤污染事件,如湖南郴州土壤砷污染事件、湖南大米鎘含量超標事件等頻繁發生[1],直接威脅著我國農產品品質與食品安全以及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乃至國家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土壤環境保護工作已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之一。為應對當前中國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下降,土壤污染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的威脅,以及土壤環境保護形勢嚴峻等問題,國家加強了綜合預防與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工作。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我國首個“十二五”專項規劃――《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2]。根據該規劃的要求,到2015年,全國重點區域鉛、汞、鉻、鎘和類金屬砷等重金屬污染物的排放量比2007年削減15%。在土壤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建設方面,2011年12月15日國務院在《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完善環境保護工作的政策措施之一是加強法規體系建設,即“研究擬訂污染物總量控制、飲用水水源保護、土壤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3];2013年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013〉7號)中將“研究起草土壤環境保護專門法規,制定農用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新增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被污染地塊環境監管等管理辦法”等作為相關工作的保障措施之一[4]。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進一步深入開展我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

    與此相對,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等國已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體系,其中,作為采取獨立立法模式代表性國家的德國,已構建了以歐盟相關土壤保護指令和政策為指導,以《聯邦土壤保護法》為核心,以《聯邦土壤保護與污染場地條例》、《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聯邦污染控制法》、《肥料法》和《土壤評價法》等聯邦法律為配套,以地方各州土壤保護法為補充的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體系。此外,從德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的實質內容來看,德國在注重土壤自然功能保全,農業用地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恢復,以及水土流失面積的控制等的同時,也加強構建了污染場地修復、可疑場地的調查、監測和控制等法律制度,為我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提供了寶貴的立法經驗。有鑒于此,本文試圖以德國《聯邦土壤保護法》為中心,對德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進行系統研究,總結德國土壤保護立法的成功經驗,為我國制定《土壤環境保護法》提供借鑒。

    二、德國土壤環境保護的立法體系

    圍繞歐盟法規指令、德國聯邦立法、州立法,以及國家環境政策和經濟刺激計劃等,德國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關土壤環境保護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學者蓋伊等人在2009年的一項關于可持續農業和水土保持的項目研究中指出,德國當時有43項關于土壤保護的法律和政策。盡管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但與其他歐盟國家相比,該數量仍屬相當多之列[5]。具體而言,德國有關對土壤保護問題進行規制的法律文件主要包括《聯邦土壤保護法》、《土壤評價法》、《聯邦土壤保護與污染場地條例》、《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等。此外,作為歐盟硝酸鹽指令(EU-Nitrates Directive COM 1991)在國家立法層面的體現①,德國于1996年1月26日制定了《肥料法》來規范農業生產中肥料的正確施用,土壤附加物質,栽培基質,以及根據良好農業規范原則(GAP)的植物救護,盡可能地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養分流失而造成的環境污染[6]。作為德國土壤保護領域較為普遍適用的激勵機制政策,德國實施了“農業環境計劃(AES)”[7]。

    從總體上而言,德國已逐漸形成以歐盟相關土壤保護指令和政策為指導,以《聯邦土壤保護法》為核心,以《聯邦土壤保護與污染場地條例》、《肥料法》、《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聯邦污染控制法》和《土壤評價法》等聯邦法律為配套,以地方各州土壤保護法為補充的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體系。

    (一)歐盟法規和指令

    歐共體于1972年頒布的《歐洲土壤》首次將土壤列為需要重點保護的環境要素。自歐盟成立以來,土壤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目前僅有九個歐盟成員國頒布了針對土壤保護(特別是土壤污染)的專門立法。有多項歐盟政策(如有關水、廢棄物、化學品、工業污染預防、自然保護、農藥、農業等政策)對土壤保護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制定此類政策的最初目的不是為了土壤保護,不能確保歐洲所有土壤得到相當程度的有效保護[8]。為了加強對歐洲土壤的保護,應對日益嚴重的土壤污染及退化問題,歐盟委員會于2006年9月22日通過了《土壤主題戰略》,2007年11月由歐洲議會正式通過了《土壤框架指令建議書》。2012年2月13日歐盟委員會通過了《土壤主題戰略的實施報告》,較為詳細地匯報了該土壤主題戰略從2006年通過以來的實施情況和目前正在進行的活動。該報告指出,2004年全歐盟27個成員國投入資金約52億歐元,用于對土壤進行修復治理,其中德國占比重達21.6%,為所有成員國最高;而歐盟預計于2007-2013年間投入31億歐元作為工業場地和污染土地的修復費用,匈牙利、捷克和德國是獲得配額最多的國家,分別為4.75億、3.71億和3.32億歐元[9]。

    在農業土壤保護方面,于2005年9月的《歐盟農村發展條例》鼓勵成員國采取特定行動保護土壤②。根據《歐盟農村發展條例》的規定,歐盟成員國可依照農業環境計劃為支持農業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各類措施提供資金投入;各成員國可自由選擇農業環境計劃的適用層級。德國根據《歐盟農村發展條例》的規定,制定農業環境計劃,將該計劃作為全國農村發展計劃的一部分,并允許各州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和指定具體措施[10]。

    另外,依據歐盟2003年共同農業政策改革要求,德國于2004年頒布了《直接支付義務法案》。該法案包括環境、食品安全和動物福利標準等內容。具體而言,在土壤保護方面,要求保持“良好農業和生態環境”(GAEC),如果農民違反相關規定,則會減少其農場補貼,甚至須支付罰款。此外,根據《直接支付義務法案》第2條規定,為減少水土流失,在每年農地收獲后一定時期內,禁止40%的可耕地耕種;為保持土壤的有機質,須通過至少三種作物的輪耕輪作并進行年度土壤測試[11]。另外,該法在2011年修正案中強調了對土壤中有機物質的保存和土壤結構的保護[12]。

    (二)全國性土壤保護立法

    1.《聯邦土壤保護法》。

    《聯邦土壤保護法》是一部旨在規范垃圾填埋場、工業場地等土壤污染問題的國家級正式法律規范,是德國唯一的有關土壤環境保護的單獨立法。作為德國土壤環境保護領域的基本法,該法主要包括總則,原則與義務,關于污染場地的補充規定,農業土地利用和最終條款等5部分共26條。其中,第一部分是總則,主要就該法的立法目的、定義、適用范圍進行了規定。

    第二部分是原則和義務,主要就預防原則,當事人修復被污染土地的義務,土壤物質參數值,風險評估和調查命令等進行了規定。根據預防原則,財產所有人、場地占有人和可能致土壤特性改變的行為人應當對其使用場地的行為或造成影響的行為負有防止土壤有害轉變發生的風險預防義務。關于污染場地的識別及修復參數,該法第8條規定了啟動參數值、行動參數值、預防參數值等三類,并明確規定在聯邦政府組織有關當事人聽證之后,經聯邦參議院同意,應當就此頒布法定條例,明確各參數值③。

    第三部分是有關污染場地的補充規定。本部分就污染場地的識別,補救的調查和規劃,有關部門的監管及企業自我監控等內容進行了規定。具體而言,該法第11條規定“州法律可以關于污染場地和可疑污染場地識別的規定”并將權利下放至各州。第13條規定主管部門可以要求第4條的修復義務方進行必要的調查,并提交包括風險評估和補救調查的概要,預補救土地當前使用情況和未來使用計劃、對補救對象及相關必要的凈化措施,安全防范措施,保護限制措施,自我監控措施,相關措施的實施計劃日程表等內容的修復計劃。此外,主管部門也可以要求第18條規定的專家作出修復調查和補救計劃。在計劃未制定,未在規定期限內制定,以及制定的計劃不符合要求等特定情況下,主管部門應當增補補救計劃。

    第四部分是農業土地利用的規定。該部分僅設第17條明確規定良好農業規范,即要求州法律規定的農業主管機構應當傳達良好農業規范的有關適合場地方式利用土壤、保全或改良土壤結構、考慮土壤類型和土壤濕度、保存土壤自然結構要素、避免水土流失、輪耕輪作以保全土壤生物活性等理念原則,并詳細闡明良好農業規范的表現。

    第五部分是最終條款,明確了本法前文所提到專家調查主體、聽證、州法律制定的授權等內容,以及歐共體決議的遵從,國防的特殊規定,費用的承擔,價值補償和有關罰款的規定④。

    2.《聯邦土壤保護與污染場地條例》。

    根據《聯邦土壤保護法》第6、8、13條的規定,聯邦政府于1999年7月17日頒布了《聯邦土壤保護與污染場地條例》。該條例共14條,主要就可疑場地的調查和評估,土壤不利轉變和污染場地的補救,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不利轉變的預防,土壤不利轉變形成的風險預防等內容進行了規定。 此外,立法者還制定了四項規定具體事項的實體性附件,以執行該條例內容。附件1規定了有關污染場地、可疑場地、土壤退化的調查過程中取樣、分析方法和質量保證的內容;附件2詳細規定了行動參數值、啟動參數值、預防參數值,以及允許的附加污染額度;附件3規定了補救調查和補救計劃的具體要求;附件4規定了在調查和評估因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壤不利變化時的相關要求,運用水土流失預測模型,做好水土流失易發區的土壤保護預防工作[13]。

    3.《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

    于1994年9月27日頒布的德國《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1996年10月7日生效,其后多次補充修訂),是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總綱領,它把資源閉路循環的思想推廣到生產部門,規定廢棄物處置的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循環利用―無害化處置的優先順序。其中,該法涉及土壤環境保護的條文有第8條、第10條、第36條。即第8條是有關要求農用地土壤利用中物質循環及廢棄物管理的規定;第10條關于 “廢棄物處理應當不使公共利益受到損害,表現為不使水體和土壤受到有害影響……”的規定,體現了廢棄物處理的基本原則;第36條關于“當有合理理由懷疑某垃圾填埋場會引起土壤有害轉變,或對其他個人或公眾帶來危險時,則應當按照《聯邦土壤保護法》相關條款的規定對其進行污染土壤的識別、檢查、評估和修復”的規定,是對聯邦土壤保護法的具體落實⑤。

    4.《土壤評價法》。

    于2007年12月20日由德國聯邦議院通過的《土壤評價法》(200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主要立法目的是,從稅收的角度創立一個對農業土地進行評價的統一基礎,建立一個土壤信息系統,以發揮保護土壤的作用。該法共分為總則、土地評價的特殊規定、程序性條款、評價委員會和最終條款等5個部分共20個條文。2012年2月23日頒布的《土壤評價實施條例》對該法進行了具體細化和補充⑥。

    5.其他涉及土壤保護的規定。

    在德國其他單行法中,也大量包含了對土壤保護的相關規定,對德國土壤保護專門立法規定進行補充。如:德國于1977年頒布的《肥料法》規定其立法目的之一為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特別是土壤腐殖質的保護;2009年1月9日聯邦議院通過了新《肥料法》,繼續強調保持土壤肥力的立法目的,同時對土壤環境進行保護和保全的條款幾乎貫穿全法,如第1條立法目的,第2(1)(6)(8)條對肥料、土壤調理劑、生長媒質等相關術語的規定,第3條適用范圍,第5條市場流通,第10條科學咨詢委員會等條款,都對土壤環境保護進行了規定⑦; 2009年德國《聯邦自然保護法》(2009年8月6日頒布,2010年3月1日生效,)第1條第3款規定,為了維護自然生態長久平衡……土壤應當在生態平衡條件下以實現其自身功能保全的方式加以保護……[14]此外,德國其他涉及到土壤保護的全國性法律主要還有:1998年1月1日生效的《空間規劃法》第二條關于空間規劃的基本原則的規定⑧、《垃圾處理法》、《聯邦大氣污染防治法》、《聯邦森林法》、《聯邦自然保護法》、《肥料法》、《化學品法》等⑨。

    (三)州和地區土壤保護立法

    為貫徹落實《聯邦土壤保護法》并對該法的內容進行進一步豐富和補充,德國各州分別制定了地區性土壤保護法,主要包括《下薩克森土壤保護法》、《巴伐利亞土壤保護法》、《薩爾州土壤保護法》、《薩克森-安哈特土壤保護實施法》、《不萊梅土壤保護法》、《圖林根土壤保護法》、《巴登-符騰堡土壤保護和污染場地法》以及《萊茵蘭-普法爾茲土壤保護法》等⑩。

    三、德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從德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的發展及其內容來看,筆者認為德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中的相關經驗值得我國在有關土壤環境保護立法時借鑒。

    (一)采取獨立的土壤環境保護立法模式,構建完整的土壤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采取獨立的土壤環境保護立法模式,對土壤污染防治相關制度進行系統規范, 有利于一國系統規制土壤污染防治制度,有效預防和治理被污染土壤。

    從德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模式與體系來看,德國采取的《聯邦土壤保護法》獨立的立法模式,并輔之以其他相關法律規范進行系統調整,對土壤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從德國有關土壤環境保護的法律淵源來看,在歐盟相關法規、指令及政策的指導下,德國通過制定國內法律法規或相關政策以加強土壤保護,各州政府則又根據聯邦法制定州法律,以確保聯邦法和其他上位法在地方各州的適用,構建了以歐盟相關土壤保護指令和政策為指導,以《聯邦土壤保護法》為核心,以《聯邦土壤保護與污染場地條例》、《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聯邦污染控制法》、《肥料法》和《土壤評價法》等聯邦法律為配套,以地方各州土壤保護法為補充的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體系。在德國完整的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體系之中,《聯邦土壤保護法》對土壤保護發揮的積極功能尤為顯著。德國聯邦議院和德國農業協會等高度贊揚該法是處于土壤保護法律體系架構的最頂端,發揮統帥作用[15]。作為德國土壤環境保護基本法的《聯邦土壤保護法》,調整范圍比較全面廣泛,覆蓋到了工業污染場地的修復、垃圾填埋場地的治理、農業土地利用等基本內容,規定了預防原則、污染者負擔原則、公眾參與原則、協同合作原則等基本原則,在十多年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歐洲其他國家,如比利時和英國,很多科學類出版物均以德國《聯邦土壤保護法》作為模版,以探求其立法的發展。

    當然,該法有些條款如關于良好農業規范(GAP)條款的規定較為模糊,并未明確規定強制機制保證良好農業規范的實施,因此,該條款更像是參照而不是具有約束力的法律規范,從而被聯邦環境部稱為“無牙的老虎”[16]。

    與此相對,我國目前有關土壤環境保護的立法主要散見于《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農業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以及《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水污染防治實施細則》、《農藥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礦產資源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等與土地生態安全相關的法規法律之中,尚未形成完善的土壤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這種現狀的顯著缺陷是,一方面國家因缺乏專門針對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的立法而影響政府有效遏制土壤污染的步伐;另一方面,我國這種對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采取附屬于其他法律法規的立法模式,不僅導致我國有關土壤環境保護與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規范因缺乏系統性而不利于系統規制有關土壤污染控制措施,而且還造成我國目前有關土壤污染防治行政管理主體林立、職責分散而不利于集中、統一管理,從而出現了“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局面”[17]。有鑒于此,我國應盡快借鑒德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經驗,著手制定中國的《土壤環境保護法》,系統對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土壤治理等相關制度進行規范,并以此為基礎,重點加強有關落實《土壤環境保護法》關于保護土壤和防治污染土壤措施的相關立法,逐步構建中國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體系。

    (二)加強配套性地方性法規及政府規章的制定,推動《土壤環境保護法》的真正落實

    根據《聯邦土壤保護法》第21條關于各州需制定各州的土壤保護法律規范的規定,德國聯邦各州紛紛制定了各州的土壤保護法,為實現《聯邦土壤保護法》奠定了有力保障措施。如下薩克森州于1999年2月19日頒布與實施的《下薩克森土壤保護法》,就信息報告和公示義務、土壤計劃區域、污染場地索引、環境衛生咨詢部、土壤信息系統、土壤保護主管部門以及費用與處罰等進行了規定;此外,該州于2010年4月29日制定了《下薩克森土壤保護和污染場地專家和主管部門條例》對州立法進行了補充。巴伐利亞州于1999年2月23日頒布實施的《巴伐利亞土壤保護法》(2011年4月14日修訂)就土壤有害轉變和污染場地的登記、監測、危險預防、土壤信息系統、主管部門和其他政府辦事處的職權與職責、資產負債表與財政管理、最終條款等進行了規定。此外,德國《專項基金條例》與《土壤保護和污染場地專家條例》等對其進行了補充。薩爾州于2002年3月20日頒布實施《薩爾州土壤保護法》(2007年11月21日修訂),就總則、土壤信息系統、特殊條款、數據保護和數據傳輸與費用、責任部門、監督和處罰等進行了規定。薩克森-安哈特州于2002年4月2日頒布實施《薩克森-安哈特土壤保護實施法》就總則、特定土壤保護、土壤和污染場地信息和數據保護、賠償金、補償金、索賠請求、費用、主管部門、技術監督等進行了規定。不萊梅州于2002年8月27日頒布實施了《不萊梅土壤保護法》就總則、土壤的保護、有關土壤質量和污染場地的信息系統、賠償金和最終條款等進行了規定。圖林根州于2003年12月16日頒布實施的《圖林根土壤保護法》(2007年12月20日修訂)就立法目的、信息報告和公示義務、土壤有害轉變的補充規定、專家和研究所、關于土壤質量的信息系統、關于污染場地的信息系統等進行了規定。柏林州于2004年6月24日頒布實施《柏林土壤保護法》主要就立法目的、相關部門義務、信息公示的義務、通行權、土壤有害轉變的補充規定、主管部門采取的措施、關于土壤質量的信息系統、數據處理系統、專家和檢查機構、處罰等進行了規定。巴登-符騰堡州于2004年12月14日頒布實施的《巴登-符騰堡土壤保護和污染場地法》(2009年12月17日修訂)。就總則、土壤保護區、土壤信息、調查和監測、賠償金、費用、主管部門、處罰等進行了規定。此后該州《評估委員會條例》(2010年7月19日)對其作進一步補充。萊茵蘭-法爾茨州于2005年8月3日頒布實施《萊茵蘭-法爾茨土壤保護法》就總則、特定地區的土壤保護、土壤信息、數據保護、主管部門、處罰和最終條款進行了規定B11。從各州相關土壤保護法的內容來看,各州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對聯邦法的具體補充和細化,并就實施程序進行了具體規定。此外,針對聯邦法規定的土壤保護制度,各州根據其州土壤保護法建立了更為完善的土壤質量信息系統與污染土地調查與監測制度,確保了土壤信息的公開、傳輸及各州在土壤保護方面的交流合作B12。

    德國這種加強聯邦與州之間共同實現土壤保護與污染防治的立法經驗有利于實施《聯邦土壤保護法》,最終實現土壤保護與土壤污染防治目的。一方面,聯邦政府充分發揮其聯邦制國家優勢,在聯邦層面制定統一的專門性保護土壤和土壤污染防治的《聯邦土壤保護法》,從總體上規范有關土壤保護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措施,為各州實施土壤保護和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聯邦政府又通過將政府權力下放至各州,各州根據《聯邦土壤保護法》制定符合各州具體實際情況的土壤保護法,最終形成全國土壤信息系統和配套制度,較好地保證了聯邦法律和州法律在各州的實施。另外,德國聯邦/州土壤保護工作小組(LABO)、州環境部長會議(UMK)等機構,則保障了聯邦法律在全國的統一實施,也為各州土壤環境保護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交流平臺B13。

    與德國的土壤保護制度相比,我國當前不僅缺乏全國性的專門規范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土壤防治的專門立法,而且地方性法規及政府規章,如2006年3月浙江省頒布的《浙江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規定對污染土壤要實行環境風險評估和修復制度),2007年1月北京市環保局印發的《場地環境評價導則》(規范了在北京市范圍內從事場地環境調查,評價的工作程序和技術方法),2007年5月重慶市頒布的《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在轉產或搬遷前,應當清除遺留的有毒有害原料或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并對被污染的土壤進行修復),2008年6月重慶市印發的《關于加強我市工業企業原址污染場地治理修復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要嚴格執行污染場地的風險評估),2007年6月沈陽市環保局、沈陽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聯合印發的《沈陽市污染場地環境治理及修復管理辦法(試行)》(對污染場地的評估與認定進行了規定),2008年《環境保護部關于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環發[2008]48號),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南京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被污染土壤的處置和修復費用,無明確責任人或者責任人喪失責任能力的,由同級人民政府承擔),2010年上海市制定的《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暫行)》(對展覽會用地環境質量進行規定),2011年1月1日《鞍山市環境保護條例》(生產經營單位在轉產或者搬遷前,應當清除遺留的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并對被污染的土壤進行修復)等相關規定,也僅僅是針對污染場地進行的相關規定,無法發揮全面保護土壤環境的積極作用。此外,由于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全國性土壤環境保護法律,也容易造成各地有關土壤保護與污染土壤整治的相關立法隨意性大,操作性不強等缺陷,無法滿足全國土壤保護大局需要[18]。有鑒于此,借鑒德國有關土壤保護立法的經驗,我國應在制定一部專門性《土壤環境保護法》的基礎上,要求各省市結合其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配套的地方性規章以貫徹落實《土壤環境保護法》,并建立全國性土壤信息系統,保證土壤環境保護基本制度的統一實施,接受全社會廣大公眾的監督。

    (三)確立健全有效的土壤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土壤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是土壤環境保護法發揮土壤保護功能的保障,因此,在德國《聯邦土壤保護法》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系列土壤環境保護法律制度[19]。如德國《聯邦土壤保護法》第9條和第13條明確規定了土壤污染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主管部門在有充分懷疑表明土壤有害轉變或污染場地存在的情況下,有權要求土地所有人或占有人、污染行為人及繼承人就相關污染物的類型、擴散或總量進行必要的調查和評估;該法第2條及第11條規定了污染場地識別和登記制度,并由各州土壤保護法對污染場地位置、類型、污染程度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補充;該法第15條明確規定了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統計制度,主管部門應當監控污染場地和可疑污染場地,并要求相關義務人采取自我監測措施;該法第19條規定了土壤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聯邦政府設立全國性土壤信息系統,各州政府在其轄區設立和運營土壤信息系統,將有關主體對特定區域土壤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及土地利用狀況調查數據收集并公布,以供政府決策參考及社會監督;該法第4條、第13條規定了污染場地修復治理制度,明確了土壤修復的責任主體包括狀態責任人和行為責任人,要求相關義務人采取凈化措施、安全防范措施、保護限制措施等,制定修復計劃[20]。這些制度的確立和各州立法的具體細化與落實,對德國土壤環境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比德國完善的土壤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我國的土壤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還存在土壤污染調查及監測方法不規范、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不完善、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措施力度不夠、土壤環境保護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有鑒于此,我國在制定《土壤環境保護法》時,應在堅持“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和“分區、分類和分級原則”的基礎上,明確規定土壤環境保護規劃制度、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制度、土壤環境質量調查制度、 土壤污染管制區制度、土壤污染監測與應急預警制度、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制度、土壤環境保護補償、土壤環境保護法律責任制度等基本制度,以實現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障人體健康,促進可持續發展之目的。

    注釋:

    ① 除了硝酸鹽指令外,歐盟涉及到土壤環境保護的指令還有水框架指令(2000/60/EC),關于環境保護,尤其是污泥農用時保護土壤的86/278/EEC指令,關于廢物的75/442/EEC指令,關于廢物填埋的1999/31/EC指令,關于廢物焚燒的2000/76/EC指令,關于城鎮污水廠廢水處理的91/271/EEC指令等。參見胡必彬的《歐盟土壤生態環境現狀及保護戰略》一文,《北方環境》2004年第5期,第52-58頁。

    ② 《歐盟農村發展條例》是由歐洲農村發展農業基金項目于2005年9月,參見歐盟官網關于歐洲農村發展農業基金項目的簡介,網址:http:∥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agriculture/general_framework/l60032_en.htm。

    ③ 根據該條規定,《聯邦土壤保護與污染場地條例》附件二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即只有首先確定合理的土壤質量標準參數,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不同程度不同類型污染場地的識別和登記,針對不同類型污染場地,確定當事人責任的大小,采取措施的程度、資金分配的多少。

    ④ 德國《聯邦土壤保護法》,參見德國環境部網站http:∥bmu.de/en/service/publications/downloads/details/artikel/federal-soil-protection-act-and-ordinance/[2013-1-17]。

    ⑤ 1994年德國《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于1994年9月27日頒布,1996年10月7日生效,其后多次補充修訂,參見http:∥iset.ge/old/upload/German_Closed_Cycle_Act.pdf[2013-1-17]。

    ⑥ Germany: Soil Valuation Act。參見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法律辦公室數據庫,http:∥/cgi-bin/faolex.exe?database=faolex&search_type=query&table。

    ⑦ 1977年《肥料法》于1977年11月15日生效,2006年12月9日修訂,2009年1月9日被新《肥料法》(Fertilisation Act)廢止。http:∥/cgi-bin/faolex.exe?rec_id=068706&database=FAOLEX&search_type=link&table=result&lang=eng&format_name=@ERALL[2013-1-17]。

    ⑧ 德國《空間規劃法》第2條:大空間和跨地區的剩余空間結構應予以維持和發展。剩余空間對有效的土壤、水資源保持、動植物環境及氣候的功能應得到維持或恢復。

    ⑨ 參見楊楓編譯的《聯邦德國的土壤保護和土壤保護法》,http:∥/websnapshot?ie=utf8&type=bin&url。

    ⑩ 除了勃蘭登堡州,德國其他所有的州都頒布了自己的土壤保護法。參見Stephan Mitschang.Soil Protection Law in the EU. International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Frankfurt am Main 2008,206。

    B11 主要數據來源于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法律辦公室數據庫,見網站http:∥/。

    B12 早在1983年,德國一個政府間合作平臺就已經存在,即土壤保護信息資源特別工作小組。1991年,聯邦/州土壤保護工作小組成立,這是德國州環境部長會議的一個下屬委員會,小組成員包括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最高土壤保護機構,主要討論政策范圍、解決方案并且提出建議。LABO為各州進行土壤立法及土壤保護經驗交流提供一個平臺,它的主要任務即確保土壤保護法在全國的統一實施,并且為該法的修訂起草建議書。參見德國環境部編寫并的《德國聯邦政府土壤保護報告》,詳見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Protection and Nuclear Safety. 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 Soil Protection Report,2002(6):14。

    B13 德國聯邦政府在環保部長會議下面設了一個聯邦/州土壤保護工作組,工作組實行理事會/全體會議制度,下設3個委員會,分別負責法規制訂、預備性土壤污染調查以及歷史遺留污染調查。按照字母順序,由各州輪流擔任理事會會長,任期兩年。委員會向理事會報告需要處理的議題,理事會對議題和當前重要問題開展討論并形成報告,環保部長會議對理事會報告進行審議和批準。參見《德國如何防治土壤污染?》一文,中國環境報2012-08-14第4版。

    [參考文獻]

    [1] 李俊杰. 湖南郴州土壤砷污染事件凸顯土壤治污困境[J]. 望,2011(22):21.

    [2] 周文穎. 周生賢在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視頻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決打好重金屬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EB/OL].[2011-02-21].http:∥/zhxx/hjyw/201102/t20110221_200992.htm.

    [3]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發42號)[DB/OL]. (2011-12-20)[2011-12-20].http:∥/zwgk/2011-12/20/content_2024895.htm

    [4]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013〕7號[DB/OL].(2013-01-28)[2013-01-28]. http:∥/zwgk/2013-01/28/content_2320888.htm.

    [5] Gay S H,Louwagie G,Sammeth F.Final report on the projec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Soil Conservation (SoCo)”[R].Luxembourg,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6] 胡云才,Urs Schmidhalter.德國施肥法的特點和對我國的啟示[J].磷肥與復肥,2005,20(3):6-8.

    [7] Caroline Schill.German soil legislation and landcare in Australia and Germany lessons learned for effective soil conservation in Iceland[J].Garoarsholmur Project,Reykjavik/Husavik,2011(6):1-27.

    [8] European Commission.Soil Environment[DB/OL].(2012-11-27)[2013-1-17].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soil/index_en.htm

    [9] European Commis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il Thematic Strategy and ongoing activities[R].Brussels,2012, OM(2012)46 final.

    [10] Louwagie G,Gay S H,Sammeth F,Ratinger T.The potential of European Union policies to address soil degradation in agriculture[J].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2011,22(1): 5-17.

    [11] Prager K,Hagemann N,Heyn N,Schuler J.Incentives and enforcement: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policy mix for soil conservation in Brandenburg (Germany)[J].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2011,22(1):111-123.

    [12] Caroline Schill. German soil legislation and landcare in Australia and Germany lessons learned for effective soil conservation in Iceland[J].Garoarsholmur Project, Reykjavik/Husavik,2011(6):1-27.

    [13] 秦天寶.德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與實踐[J].環境保護,2007(5): 68-71.

    [14] Federal Law Gazette 2009,part I,no.51,p.2542ff[EB/OL].[2013-10-17].http:∥bmu.de/fileadmin/bmu-import/files/english/pdf/application/pdf/broschuere_bnatschg_en_bf.pdf.

    [15] Caroline Schill. German soil legislation and landcare in Australia and Germany lessons learned for effective soil conservation in Iceland[J].Garoarsholmur Project,Reykjavik/Husavik, 2011(6):1-27.

    [16] Prager K,Hagemann N,Heyn N,Schuler J.Incentives and enforcement: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policy mix for soil conservation in Brandenburg (Germany)[J].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2011,22(1):111-123.

    [17] 陳 偉,夏保強.“刮骨療毒” 土壤污染治理困局待破[N].經濟參考報,2012-06-14(5).

    [18] 王樹義.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幾點思考[J].法學評論,2008(3): 73-78.

    第3篇: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保障措施范文

    山東建筑大學 校長

    靳奉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982年畢業于山東礦業學院地質系,1986年至1988年留學法國巴黎高等測繪學院和瑞士歐洲原子核研究中心,1994年獲中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1999年赴瑞士歐洲原子核研究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地科系副主任、主任。1999年12月起任山東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2年1月任山東建筑大學校長、副書記。

    靳奉祥教授是中央聯系的高級專家,我國測繪科學與技術科學領域知名學者,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幾年來,承擔完成國家863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863”子課題1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8項,部級項目9項,省級項目4項。7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測繪教材一等獎1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出版專著4部,160余篇。目前承擔國家科技支計劃撐課題1項(經費452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其它省部級項目3項。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在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當成為知識創新的主力軍和技術創新的生力軍。產學研結合是高校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實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積極參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途徑。

    一、建筑類高校推進

    產學研結合的現實意義

    建筑類高校行業特色鮮明,是建設事業的教育科研基地,承載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引領建設事業技術創新的重要使命。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搭建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共贏平臺,是建筑類高校的特色興校之路,對于促進教育改革和提升辦學水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產學研結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觀需要。產學研結合能夠推動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觀念和模式的變革。建筑類高校只有加強產學研結合,才能將人才培養的“課堂”從教室延伸到建筑類企業、科研院所第一線,才能及時掌握市場和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授課內容,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同時,產學研結合能夠推動建筑類高校準確把握行業發展脈搏和企業科技需求,進一步調整完善科技工作思路,優化科研方向,將優勢科技資源配置到具有重要經濟和社會價值的研發項目上,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水平。

    (二)產學研結合是增強行業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其產業規模大、衍生行業廣、吸納勞動力多。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建筑及相關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但也存在著資源消耗量大、技術進步緩慢、勞動生產率低、管理比較粗放等問題。建筑類高校學科專業與行業對接緊密,發展價值只有在為建設行業的服務過程中才能得以充分體現。建筑類高校要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就必須重視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努力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

    (三)產學研結合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然選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產業化成果是高水平大學的主要標志之一。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為建筑類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建筑類高校當前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大學建設的各個環節,把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推進科技創新作為工作主線,積極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服務。實踐證明,產學研結合能夠有效促進建筑類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在提高科研能力、產生廣泛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

    二、山東建筑大學推進

    產學研結合的探索和實踐

    山東建筑大學是一所以土木建筑學科為特色的省屬地方高校,近年來,學校堅持“立足山東、面向全國、依托行業、開放辦學”的方針,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全面開展產學研結合,為高水平多科性大學建設創置了有效的目標驅動力,同時也為建設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產學研結合已成為山東建筑大學辦學的鮮明特色之一。

    (一)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服務建設行業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準確進行人才培養規格定位,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強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構建服務于建設行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和研究型人才。

    一是在產學研結合中構建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將專業建設瞄準產業發展趨勢,課程設置對接企業人才需要,使學生在學校與企業的互動中應用知識技能、提升素質能力。土木工程等6個專業相繼通過建設部國家專業評估,實現了建筑特色專業建設與國際標準的接軌,2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面對世界能源未來將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發展趨勢,學校積極探索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與力諾集團合作開設國內高校首個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專業,填補了該領域學科設置的空白,同時定向培養太陽能建筑工程碩士,開辟了建筑類人才培養的新途徑。與新疆石油管理局簽訂協議,面向新疆自治區定向培養人才,支持了西部大開發和新疆石油工業的發展。積極爭取企業在學校設立10余種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在繼續教育中推廣實行“訂單式”培養、“菜單式”教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二是在產學研結合中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學校高度重視工程實踐教學,建立健全了以學習型、實習型、研究型為服務模塊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推動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建設,建有134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將課堂由學校延伸到企業和建筑第一線,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場所,實現了畢業與就業、理論與實踐、需求與能力的有效結合,提高和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成立匯集17家校辦企業的科技產業園,吸納大學生參與一些新產品的研發和工程項目的施工,已成為大學生工程實踐訓練的基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支持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實驗。2004年以來,學生參加“挑戰杯”、電子設計、數學建模、規劃設計、藝術設計等各類競賽活動,共獲得省級以上獎勵350余項,專利申報和授權數量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

    (二)突出建筑學科特色,構建有利于科技推廣的社會服務平臺

    學科建設是提高學校科研水平,促進產學研結合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學校堅持把學科建設作為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注重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以土木建筑類學科專業為特色,工、理、管、文、法、農協調發展的學科結構布局。充分發揮建筑學科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努力為建設事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一是依托學科優勢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學校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結構工程、能源綜合利用、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智能化建筑等諸多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積極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等壁厚彎管塑性成形理論及工藝工裝設備”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成果已在西氣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中推廣應用。主持建成國內第一個“豎直埋管地源熱泵空調系統”,研究開發的地熱管件填補了國內空白。先后完成了國內最大建筑物平移、第一個建筑物原地旋轉平移、歷史建筑保護平移等工程項目,平移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樓宇自動化控制”領域的多項創新成果,先后在北京亞運村、山東國際會展中心等工程項目中成功運用。2006年4月,學校推介實施《山東建筑大學服務山東建設事業行動方案》,在38個領域為山東建設事業發展提供服務。方案實施3年來,已通過服務平臺承擔企業合作項目230項,推廣項目110項,為企事業單位培訓員工8000余人次,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校受科技部、建設部委托成立太陽能設計團隊,直接參與了災后重建新型節能安居住宅的設計與建設工作。設計作品“蜀光”榮獲四川震后農村陽光小學國際設計競賽唯一大獎,采用這一設計方案的綿陽市涪城區楊家鎮小學已經開始建設。

    二是依托學科優勢充分發揮決策咨詢作用。學校積極在城市設計、城市土地利用與空間規劃等熱點領域開展研究,已有十余項成果被各級政府和省建設廳、國土資源廳等行業主管部門采納應用。我校教師先后主持和參與制定了數十部建設領域的行業規范及技術標準,以我校教師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制定的《山東省建筑業發展綱要》,成為指導山東省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一批知名教授被省市政府聘為咨詢顧問,30余人次擔任山東土木建筑學會等學會組織的主任委員。先后主持策劃了濟南長清大學科技園開發、小清河綜合治理、奧體中心建設等20余項大型政府工程的項目管理和咨詢工作,完成了臨沂人民廣場、日照國際帆船基地、全運會場館等的規劃設計任務,獲省部級以上優秀勘察設計獎100多項。參與濟南、淄博、濱州等市的建筑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論證制定工作,為建設事業快速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構建面向建設行業的科研合作機制

    產學研結合是提高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學校堅持把產學研結合作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核心,致力于解決企業的科技難關和服務企業的科技創新,加強科研成果扶持培育,加快創新技術應用開發,已成為推動山東建設事業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

    一是通過校企、校研合作提升科技創新水平。近年來,學校先后與力諾瑞特集團、青島建設集團、山東建筑科學研究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山東地礦集團、聊城市房地產管理局等十余家企事業單位簽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接受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100余項,橫向經費達7500余萬元,其中,與浙江大學、力諾瑞特等單位合作的6項科研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相繼獲得5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4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各類資助1500余萬元。2008年11月,學校與山東省科學院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重點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平臺和行業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平臺。目前,雙方在研究生聯合培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共建以及新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正順利推進。

    二是通過瞄準行業前沿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學校鼓勵廣大教職工積極面向建設行業開展科學研究,并在科研項目管理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學校80%左右的科研選題均與建筑企業的生產建設和經濟管理緊密相關。2005年,學校成功獲得山東省科技計劃重大專項“山東省城鎮可持續發展人居示范工程關鍵技術研究”立項。該項目通過采用適用新材料、新型結構體系、可再生能源及建筑節能等關鍵技術,研究山東省節能省地型人居工程和生態型園區建設,為山東省綠色建筑人居工程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項目的成功申報充分體現了學校在土木建筑領域的學科整體優勢和強勁的科研實力。

    三、建筑類高校

    推進產學研結合的努力方向

    推進產學研結合,不僅可以促進建設行業的科技創新,而且能夠為高校自身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我們認為,深入推進建筑類高校產學研結合,應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政府宏觀引導,優化融資機制,建設產學研合作平臺

    產學研結合的成敗,宏觀環境特別是政府引導舉足輕重。一是要建立共贏政策機制,正確處理高校與企業、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完善技術轉讓后收入政策、稅收政策。二是要規范產學研合作體的管理,優化融資機制,引導產學研合作體進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三是要積極牽線搭橋,政府通過設立產學研合作基金、與高校共建大學科技園、舉辦區域性產學研合作會議等形式,建立起以企業為“龍頭”、高校為“驅干”、政府為“尾翼”的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產學研合作架構。

    (二)加強制度建設,增強合作意識,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產學研結合對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積極進行制度創新。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把產學研結合作為學校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著眼點,強化規劃和領導。二是要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和反饋機制,健全人事考評和獎勵制度,逐步完善各類制度保障措施。三是要打破校區、院系和部門界限,加強各單位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整合,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人人關注、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

    (三)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合作模式,豐富產學研結合內涵

    產學研結合是高校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形勢下的一種辦學方式的轉變,客觀上要求豐富產學研結合內涵。一是為企業服務理念的轉變,要從僅僅滿足企業在跟蹤、消化國外先進技術需求的基礎上,逐步向前沿、原創的研究方向上轉變,在一些基礎性研究、關鍵技術研發上先于企業取得突破。二是與企業合作模式的轉變,要從原來以教授個人為主體與企業開展科研合作的模式,轉變為以多學科學術團隊為主體的科研合作模式,實現研究方向、團隊人員、經費來源相對穩定。三是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要從原來以學校實驗室為主,由導師指導學生的傳統人才培養方式,逐步向與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校企雙方共同指導學生的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實用型人才。

    (四)提高合作深度,拓展合作廣度,加強基地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免费成人|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免看**一片成人123|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伊人色院成人蜜桃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成人自拍视频网|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成人自拍视频网|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