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連開兩個處苞過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鮮食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大,目前已達1萬hm2以上。生長過程中各種病蟲的為害,已成為制約鮮食玉米高產高效和優質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促進武漢市鮮食玉米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加快推廣應用鮮食玉米綜合綠色防控技術勢在必行。為此,根據近幾年鮮食玉米主要病蟲害防治的生產實踐,將鮮食玉米主要病(蟲)害的癥狀、發病規律(生活習性)、綜合綠色防治技術總結如下。
1主要蟲害
1.1玉米螟
玉米螟又叫玉米鉆心蟲,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蟲。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蟲,寄主植物多,主要為害玉米、高粱、粟等作物。
①癥狀識別玉米螟幼蟲是鉆蛀性害蟲,為害的典型癥狀是心葉被蛀穿后,展開的玉米葉出現一排排整齊的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蟲就鉆入雄花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斷。雌穗出現以后,幼蟲即轉移到雌穗取食花絲和嫩苞葉,蛀入穗軸或幼嫩的籽粒。另有部分幼蟲由莖稈和葉鞘間蛀入莖部,取食髓部,使莖稈易被大風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飽滿,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無籽粒,造成玉米嚴重減產。
②生活習性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玉米螟1a可發生1~6代,以幼蟲在玉米稈和玉米芯中越冬,部分幼蟲在雜草莖稈中越冬,發生期極不整齊,并出現世代重疊現象。以幼蟲蛀食玉米心葉、莖稈和果穗,在玉米心葉期幼蟲取食葉肉或蛀食未展開的心葉,造成花葉;抽穗后鉆蛀莖稈,致雌穗發育受阻而減產,蛀孔處易倒折;花粒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損并導致霉爛、品質下降、減產10%~30%。
③發生特點a.蟲口基數。蟲口基數大,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往往造成嚴重的為害。b.溫濕度。玉米螟適于高溫高濕條件下生長發育,主要發生在6~9月。各個蟲態生長發育的適溫為16~30℃,相對濕度60%以上。c.玉米品種。玉米品種不同,受害程度差異很大。若成蟲將卵產于丁布(一種抗螟物質)含量高的玉米品種上,其孵化的幼蟲死亡率很高,則玉米螟為害程度減輕;葉面、莖稈表面的毛長而密的玉米品種則螟害很輕。d.天敵。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其中對玉米螟抑制作用較大的是赤眼蜂。
④綜合防治措施a.農業防治技術。一是選用高產抗(耐)病蟲品種,減輕玉米螟為害。二是推廣秸稈粉碎還田,或用作漚肥、飼料、燃料等,減少玉米螟越冬基數。三是合理安排茬口,壓低玉米螟基數。四是利用玉米螟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為害的特點,在為害嚴重地區,隔行人工去除雄穗,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以消滅幼蟲。五是在玉米螟田間產卵高峰期,對5葉以上玉米苗,詳細觀察玉米葉鞘兩側內的玉米螟卵塊,人工摘除,田外銷毀。b.生物殺蟲技術。一是在玉米螟蛾產卵盛期釋放赤眼蜂殺卵;二是在玉米心葉中期用白僵菌顆粒劑施入心葉喇叭口中殺幼蟲。c.誘控技術。一是燈光誘殺物理防治技術。利用昆蟲趨光性,使用太陽能殺蟲燈、頻振式殺蟲燈、投射式殺蟲燈誘殺大螟、玉米螟、地老虎等。頻振殺蟲燈物理誘殺技術要掌握好殺蟲燈安裝高度、設置和開燈時間,并注意陰天或雨天不要開燈,以防人畜觸電;二是性誘技術。利用昆蟲性信息素,在誘捕器中安放性誘劑誘殺玉米螟等害蟲。d.化學防治技術。玉米螟發生嚴重田塊,于5月上中旬,對4葉以上春玉米667m2用0.2%甲維鹽乳油20~30ml或90%敵百蟲晶體100g對水30kg,用手動噴霧器點噴玉米心葉部,或于玉米心葉期將1%辛硫磷顆粒劑或5%殺蟲雙大粒劑加5倍細土或細河沙混勻撒入喇叭口,殺滅心葉期玉米螟幼蟲。在小麥與玉米間作田還可選用辛硫磷乳油主防玉米螟,兼治玉米蚜、葉螨、粘蟲等。
1.2粘蟲
粘蟲是一種暴發性、毀滅性害蟲,俗稱綿蟲蝗、行軍蟲、夜盜蟲、剃枝蟲。
①癥狀識別粘蟲的幼蟲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為害。1~2齡幼蟲多隱藏在作物心葉或葉鞘中晝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葉肉殘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條斑。5~6齡為幼蟲暴食階段,蠶食葉片,啃食穗軸。
②生活習性粘蟲無滯育現象,條件適宜,可連續繁殖,喜產卵于干枯苗葉的尖部,并具有遷飛的特性。幼蟲有假死性,對農藥的抵抗力隨蟲齡的增加而增加。粘蟲對溫濕度要求較嚴格,成蟲產卵適溫為15~30℃,高于30℃或低于15℃,成蟲產卵數量減少或不能產卵。遷飛的粘蟲若遇風雨,被迫降落,則當地粘蟲發生為害就重。天敵對粘蟲發生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粘蟲的主要天敵有寄生蠅、寄
生蜂、線蟲、螞蟻、步行甲、紅蜘蛛、花蜘蛛及一些
菌類。
③綜合防治措施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殺滅幼蟲相結合。要抓住消滅成蟲在產卵之前,采卵在孵化之前,藥殺幼蟲在3齡之前等3個關鍵環節。a.誘捕成蟲(蛾)。用谷草把和糖醋液于夜晚誘殺。糖醋液按體積比,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調勻即可。b.誘卵、采卵。利用成蟲產卵習性,把卵塊消滅于孵化之前。從產卵初期到整個盛期,在田間插設小谷草把,在谷草把上灑糖醋酒液誘蛾產卵,然后及時采摘卵塊加以消滅。c.藥劑防治。在玉米地苗期百株有蟲20~30個,生長中后期百株有蟲50~100個時,即用藥劑防治。每667m2用2.5%敵百蟲粉2~2.5kg或2.5%敵百蟲粉2kg左右對細土10~15kg,拌勻后順壟撒施,防老齡幼蟲;或用90%敵百蟲1000~2000倍液、80%的敵敵畏2000~3000倍液噴霧;也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速滅殺丁(氰戊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防治。
1.3玉米蚜
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除為害玉米、高粱、麥類、水稻等作物外,還能在狗尾草、李氏禾、蘆葦等禾本科雜草上寄生。
①癥狀識別以成蟲、若蟲在玉米心葉、穗部群集為害,刺吸植株汁液,影響生長和產量。此外還能傳播玉米病毒病,為害更大。
②生活習性玉米蚜在長江流域年生20多代,冬季以成蚜、若蚜在大麥心葉或以孤雌成蚜、若蚜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翌年3~4月開始活動為害,4~5月麥子黃熟期產生大量有翅遷移蚜,遷往春玉米、高粱、水稻田繁殖為害。該蚜蟲終生營孤雌生殖,蟲口數量增加很快。一般8~9月玉米生長中后期,平均溫度低于28℃,適宜繁殖,此間如遇干旱、旬降雨量低于20mm,易造成猖獗為害。
③綜合防治措施a.清除雜草。結合中耕,清除田邊、溝邊、塘邊和竹園等處的禾本科雜草,消滅寄主和病原。b.種子處理。用玉米種子質量0.1%的10%吡蟲啉可濕粉劑拌種,播后25d防治苗期蚜蟲、薊馬、飛虱效果優異。c.藥劑防治。一是在玉米心葉期,可用40%樂果乳油、80%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噴霧或灌心,每667m2用稀釋藥液120~130kg。二是在玉米蚜發生始盛期,蚜株率達50%,百株蚜量達
2000頭以上時,可用40%樂果乳油50~100倍液,涂于玉米莖的中部節間,每株涂30~40cm2。
轉貼于
2主要病害
2.1玉米紋枯病
玉米紋枯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為害后一般發病株率22%~71%,個別地塊或品種高達100%。一般損失10%~20%,嚴重時穗苞腐爛,損失更大。
①癥狀玉米紋枯病主要為害葉鞘,嚴重時葉片、苞葉、莖稈、果穗皆可受害。被害葉鞘初現暗綠色小斑點,病斑逐漸擴大成橢圓形至不規則地圖狀,之后病斑相互連合為云紋狀大斑塊。病斑邊緣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顯、清晰,病斑中部淡褐至灰白色。潮濕時病斑呈灰綠色水漬狀,干燥時呈草黃色。斑面病癥前期表現為蛛絲狀物(病菌菌絲體),中后期表現為白色疏松的絨球狀物(由菌絲糾結而成的幼嫩菌核)或茶褐色蘿卜籽粒狀物(老熟菌核),菌核易脫落。
②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氣孔侵入致病,發病后病部產生的氣生菌絲通過接觸進行再侵染。病菌發育適溫為28~32℃,菌核在27~30℃和有足夠的濕度時,1~2d就可萌發為菌絲,6~10d又可形成新的菌核。連續陰雨或天氣濕悶有利發病。過分密植,施氮過多,種植地連作或前作地水稻紋枯病嚴重的田塊,玉米紋枯病往往發生嚴重。
③綜合防治措施a.選擇抗(耐)病品種。如禾盛糯玉1號、福甜玉18、金銀玉等,要因地制宜引進品種試種。b.輪作減少病原菌。實行輪作換茬,并及時清除遺留田間的病殘體。不要在前作地水稻紋枯病嚴重發病的田塊種玉米,不要用紋枯病稻稈作覆蓋物。c.加強管理。合理密植,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d.藥物防治。發病初期,667m2噴施5%井崗霉素水劑400~500ml,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g,28%多•井懸浮劑8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一般間隔7~10d防治1次,連噴2次,著重噴植株基部,施藥前要剝除病葉葉鞘,提高藥劑的防治
效果。
2.2玉米銹病
玉米銹病是玉米上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此病多見于玉米生長中后期,除個別年份和個別地方發病嚴重外,一般為害較輕。若流行,造成植株早枯,籽粒不飽滿而嚴重減產。
①癥狀主要侵害玉米葉片,嚴重時果穗、苞葉和雄花也可受害。初期在被害葉片兩面散生或聚生淡黃色小皰斑(此為病原菌未發育成熟的夏孢子堆),隨著病菌的發育和成熟,皰斑擴展為圓形至長圓形,明顯隆起,顏色加深至黃褐色,終致表皮破裂散出鐵銹色粉狀物(即病原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或其附近又出現黑色皰斑(此為病原菌有性態的冬孢子堆),皰斑破裂散出黑褐色粉狀物(即病原菌冬孢子)。但在南方溫暖地區,病菌冬孢子堆不一定
產生。
②發病規律病原銹菌以夏孢子輾轉傳播,完成其病害周年循環,不存在越冬問題。通常早熟品種易發病,馬齒型品種較抗病。高溫多濕的天氣或植地環境有利發病,偏施過施氮肥的植株發病重。
③綜合防治措施應以種植抗病雜交種為主,輔以栽培防病等措施。a.選用抗病雜交品種,合理密植。b.加強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適時噴施葉面營養劑,提高植株抗病性;適度用水,雨后注意排漬降濕。c.及時施藥預防控病。在植株發病初期噴施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乳油1500~2000倍液,2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8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50%超微硫磺懸浮劑300倍液,12.5%速保利(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或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3000~4000倍液2~3次,隔10d左右1次,交替施用,噴勻噴足。
2.3玉米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是我國春玉米產區重要病害,也為害高粱屬和類蜀黍屬的一些植物。
①癥狀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現癥狀。受害前期植株表現為筍狀、矮縮叢生狀,出現黃條、頂葉扭曲等特異癥狀。抽穗期出現典型癥狀,病株雌穗變小,不吐花絲,除苞葉外整個果穗變成一個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葉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結成塊,不易飛散,內部夾雜絲狀寄主維管束組織,這是與瘤黑粉病的主要區別。
②發病規律主要是土壤和種子帶菌。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糞肥或黏附于種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玉米3葉期以前,土壤溫度21~28℃,濕度在中度偏干旱時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葉期以后的玉米受侵染少。當種子發芽時,病菌也萌發,侵染幼苗,隨植株的生長,最后破壞穗部,成為黑粉。連作地、耕作粗放、覆土過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侵染發病。
③綜合防治措施a.選擇雜交的抗病品種。
b.種子處理。用種子質量0.4%的粉銹寧(三唑酮)或種子量0.8%的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拌種。c.加強耕作減少病源。及時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獲后清潔田園,減少初侵染源;發病特別重的田塊實行輪作;精耕細作,適期播種,促使種子發芽早、出土快,減少發病。
2.4玉米大、小斑病
①癥狀識別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癥狀是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為長棱形大斑,嚴重的直徑達10~30cm,有時幾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則形大斑。病斑最初為水浸狀,很快變為青灰色,最后變為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玉米小斑病的癥狀特點是病斑小,一般長不超過1cm,寬只限在兩個葉脈之間,近橢圓形,病斑邊緣色澤較深,為赤褐色。此外,病斑的數量一般比較多。
②發病規律病菌孢子的萌發、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傳播,都需要一定的氣候條件,其中溫濕度是主要的。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的適溫是20~25℃,小斑病病菌適溫是20~32℃。因此小斑病在夏玉米種植區發生較嚴重,而大斑病則在春玉米區發生較嚴重。降雨量大、濕度高,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③綜合防治措施a.選用抗病品種。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徑。不同的品種對大小斑病病害的抗
轉貼于
性具有明顯的差異,要因地制宜地引種抗病品種。b.抓好栽培防病。包括調節播期;提倡育苗移栽;合理密植和間套作;施足基肥,配方施肥,及早追肥,特別是在拔節和抽穗期要及時追肥,適時噴施葉面營養劑;注意排灌,避免土壤過旱過濕;清潔田園,減少田間初侵染菌源,實行輪作。c.藥劑防治。可用40%克瘟散(敵瘟磷)乳劑500~1000倍液,40%多•酮或45%唑酮•福美雙1000倍液,75%百菌清(達科寧)+70%托布津(硫菌靈)(1∶1)10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600倍液防治2~3次,隔7~15d噴1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噴勻噴足。
2.5玉米粗縮病
①癥狀識別幼葉中脈兩側的細脈間出現透明的褪綠虛線小點。以后透明線點增多,葉背主脈上生出長短不等的蠟淚狀突起。病株葉片變寬變厚,葉色濃綠,節間縮短,植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抽出或無花粉,雌穗畸形不實或籽粒減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另有一些病株嫩葉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狀,心葉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側或葉緣變紅到全葉變紅。
一樹櫻桃帶雨紅
櫻桃素來有“春果第一枝”美譽,過了嚴冬,萬木皆未秀,櫻桃樹上就開始伸展芽苞,蘊育出粉白花蕾,氣溫稍有回升,三五天功夫便開出粉白的、淡紅的、淺黃的花朵。小小五片花瓣常三五朵結成有柄的傘房狀,這纖纖弱弱的柔美要不了兩個月,就成長為惹人憐愛的美味櫻桃。
白居易在《櫻桃歌》中贊道:“瑩惑晶華赤,醍醐氣味真。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燒人。瓊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勻。”晶瑩的櫻桃在詩人眼里是帶著是飽含瓊漿的金丸,是真正秀色可餐的粒粒無孔珠。白居易一生好酒,自號“醉吟先生”,也是一位喜歡歌舞音樂的發燒友,相傳白居易有兩個家妓,一個叫樊素,一個叫小蠻。樊素善歌,每當她開口時,聲動梁塵,余音繞梁,而最美的,卻是她那櫻紅的小嘴。小蠻善舞,她翩躚而舞時,腰肢細軟,不盈一握,如楊柳般不盛涼風的嬌羞。這樣的輕歌曼舞,實乃人間美景,白老先生有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所以后世便開始用“櫻桃小嘴”來形容美人,小嘴食櫻桃,多么美妙,甚至可以說櫻桃是一種女人的水果了。
櫻桃搖籃――米易黃草
櫻桃為薔薇科李屬果樹,原產亞洲西部,后經高加索傳入歐洲。我國目前各地都有栽培,著名的品種有浙江諸暨的短柄櫻桃、山東棗莊的大烏蘆葉櫻桃和遼寧大連的寶玉櫻桃等;而在四川,最好的櫻桃以“黃草”冠名。
在被陽光迷戀的地方米易,三四月間,春意融融,山清水秀,黃草櫻桃在綠樹叢中紅櫻點點。這櫻桃果大、色澤鮮亮、味酸甜濃郁可口、回味無窮,種植面積近4000畝,產量50余萬斤,產值近400萬元,遠銷成都、昆明和重慶等大城市。
每年四月中旬,一年一度的米易黃草櫻桃節開始啟動,蜿蜒的山路上,古樸的集市里,還有滿載櫻桃的合作社,都沸騰了!為黃草美味櫻桃和旖旎風光而來的人絡繹不絕,各色車輛匯集于彎曲的山道上,向著心中渴盼已久的櫻桃前行。穿著艷麗服裝的人群行于集市間,吃著櫻桃,呼吸著小城里的溫潤空氣,為這清麗山水和上品佳果,贊不絕口,享受著“四月江南黃鳥肥,櫻桃滿市粲朝暉”。
在米易水果中,黃草櫻桃是一顆閃亮的明珠,每年3月中旬上市,飽滿而馥郁的芬芳讓人沉醉在這水果盛宴里。被綠色陽光眷顧的黃草,以綠色有機為宗旨,打造放心農產品為目的,培育出這深受人們喜愛的黃草櫻桃。陽光、生態、良好的地源環境為米易孕育了豐富厚積的農業資源基礎,水果、蔬菜是米易兩大特色農業資源,而黃草櫻桃是米易水果中獨樹一幟的品牌。陽春三月到黃草,陽光照射在成片的櫻桃林上,微風吹拂,綠油油的葉叢中露出顆顆晶瑩的櫻桃,取一顆放入口中,甜帶微酸,實在是春天最美妙的享受了。有詩《黃草櫻桃》贊曰:千樹萬樹掛珍珠,山村果林美畫圖。櫻桃節日游客來,果商產地收紅珠。
你所不知道的櫻桃
櫻桃又名楔荊桃、車厘子,晶瑩美麗,紅如瑪瑙,黃如凝脂,營養特別豐富。據測定,每100克櫻桃鮮果中含糖類8克、蛋白質1.2克,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纖維素以及鈣、磷、鐵等,其中鐵的含量尤為突出,超過柑桔、梨和蘋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
鐵是合成人體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的原料,在人體免疫、蛋白質合成及能量代謝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常食櫻桃可補充體內對鐵元素量的需求,促進血紅蛋白再生,可防治缺鐵性貧血。
《圣經》由《舊約》和《新約》構成。前者內容涉及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初之間的神話和史詩等,是猶太教的經典。后者內容涵蓋公元1世紀中葉到2世紀末的有關耶穌言行以及耶穌使徒的傳說和書信等等,是基督教的圣書,由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新約歷史書、保羅書信和普通書信組成。《圣經》故事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源頭,對歐洲經典文學作品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同樣,蕭伯納作品創作也受到了基督教的巨大影響,例如從《回到馬修斯拉時代》(1921年)這一標題可見《舊約•創世紀》第5章第21-27節的痕跡,而本節所要討論的《魔鬼的門徒》(1897年)和《鰥夫的房產》(1892年)也在作品標題層面與《圣經》故事形成明確互文指涉。互文手法包括引語、仿擬、原型、拼貼等多種形式。其中,仿擬指故意模仿現成的語言形式,包括類義仿擬、對義仿擬以及反義仿擬等。反義仿擬指仿擬詞語中替換的詞素與原型詞中對應的詞素意義相反,這是一種最為普遍的語義仿擬手段。《魔鬼的門徒》這一標題出自《約翰福音》第6章第70節。耶穌在被出賣前一年預言:“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①。同樣都是面對上帝的使者(耶穌和安德森牧師),猶大與理查德的行為截然不同。猶大生性貪財,為了區區三十塊銀錢就出賣了耶穌,使其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來“魔鬼的門徒”用于專指猶大。現文本中理查德是家庭和社會的雙重棄兒,他自稱自己為“魔鬼的門徒”。但就是這樣一個“魔鬼的門徒”寧可讓自己被英國士兵誤投大牢,也不愿揭發安德森牧師,并差點為此喪生。由此可見,理查德身上閃耀著最可貴的人性光芒,所以他非但不是“魔鬼的門徒”,相反卻是如耶穌般的“上帝的天使”。前文本與現文本標題之間形成了肯定的互文指涉,并與現文本所要塑造的理查德這一形象形成反義互文。
對義互文指由記錄某一事物、現象、行為的詞語,仿擬出與之對應的新詞,例如“少男-少女”中的“男”、“女”形成對義關系。《鰥夫的房產》與《馬太福音》的相關記述形成了對義仿擬。在《馬太福音》第23章14節中,耶穌對眾人和門徒講道:“虛偽的經學家和法利賽人哪,你們有禍了!你們吞沒了寡婦的房產,假意作冗長的禱告,所以你們必受更重的刑罰”。現文本用“鰥夫的房產”替代“寡婦的房產”作為作品標題,“鰥夫”與“寡婦”具有明顯的對義關系。“題意作為文學作品書寫的中心和重點,它可以決定全篇的結構,在一定意義上,題意可以被視為行文主線”[2]。《鰥夫的房產》就是這樣一條統攝全文的主線。“鰥夫的房產”狹義上指中產階級代表薩托里阿斯(因為其妻過世,所以獨身)所經營的貧民窟里的大量房產,也可在廣義上指貴族子弟哈里•屈蘭奇大夫(因為尚未娶妻,所以獨身)所繼承的土地財產。因為房產,屈蘭奇與薩托里阿斯才有足夠經濟能力去國外享受奢糜生活,前者才有機會與后者的女兒白朗琪一見鐘情。因為房產,準翁婿之間展開情感與理智的較量。薩托里阿斯靠向貧民窟內的房客收取高額房租過活,很明顯其財產來源不合法。也正因為如此,屈蘭奇雖然喜歡白朗琪,卻決然與其斷絕關系,因為他實在不愿與薩托里阿斯這樣的剝削者同流合污。但事實是屈蘭奇所繼承的財產也是其父親靠剝削、詐騙等手段聚斂而來,再將土地抵押給薩托里阿斯建造房屋,所以本質上講屈蘭奇也是依靠剝削下層人民的勞動生活。最后,還是因為房產,準翁婿能夠真正成為一家人。《馬太福音》指出,文士和法利賽人劣跡斑斑,缺乏公義、憐憫和信實,所以他們是耶穌眼中的“蛇類、毒蛇”之類。這群人既要假裝偽善,又要堂而皇之地侵吞寡婦的財產,所以耶穌認為他們勢必受到下地獄的刑罰。同樣,既然屈蘭奇和薩托里阿斯兩人的財產來源都不合法,那么他們是否也必須像文士和法利賽人那樣受到嚴重處罰呢?現文本盡管保留了前文本的許多痕跡,但其結局并未按照前文本的敘事模式繼續發展下去,而是在如何處理“鰥夫的房產”上完成了對前文本的解構,并與前文本結局形成反互文指涉(通過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觀點):屈蘭奇接受了已知事實(兩人房產均不合法),向薩托里阿斯妥協。換言之,還是因為房產屈蘭奇最終與白朗琪結婚。由此可見,現文本標題作為行文主線,將全劇連綴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改造神話故事,解構中心思想
希臘神話起源于公元前8世紀以前,包括《荷馬史詩》以及埃斯庫羅斯等人的戲劇作品,是歐洲最早的文學形式。希臘羅馬神話講述神與神以及神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是歐洲文化的另一大源頭,對整個西方宗教、哲學、文學等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如標題《安德洛克勒斯與獅子》(1912年)直接取自羅馬同名神話,而《皮格馬利翁》(1914年)也與神話典故具有互文關聯。關于皮格馬利翁民間有著不同版本的傳說,但可以確定地是皮格馬利翁由于羅馬大詩人奧維德(公元前43~公元18年)在神話故事集《變形記》(公元7年)卷10中的記述而著名。《變形記》全詩15卷,包括250多個虛構或真實的故事,所有故事都圍繞“變形”主題。現文本雖然采用皮革馬利翁這一標題,可是縱觀全文我們發覺蕭伯納自始至終未曾提及皮革馬利翁,也未以皮革馬利翁命名劇中角色。當然,劇作家采用皮革馬利翁這一標題并非為了嘩然取寵,其背后必定藏有深層意蘊。從標題層面來看,現文本至少在人物刻畫和中心思想方面與神話故事形成互文關系。一方面,現文本借用前文本的既定模式塑造男主人公息金斯,息金斯就是奧維德版的皮格馬利翁。對于皮格馬利翁的性格特征我們可以用“狂熱”一詞形容,這既體現在他對雕刻工作的狂熱,也體現在他對雕像情感的狂熱。同樣,息金斯熱愛語音工作到了狂熱地步,他就是被伊麗莎的“Ah-ah-ow-oo”吸引,跟蹤記錄這些發聲所蘊含的意義,從而拉開兩者的一段情緣序幕。
另一方面,現文本標題對前文本的中心思想進行了解構,以此反映當代主題。皮格馬利翁利用精湛的雕刻技藝創造出象牙雕像,給其無盡的愛,并最終使其獲得生命,最終兩人結為夫妻。現文本也圍繞“一個男人如何將一個女人變形”的主題展開敘事。息金斯利用自己杰出的語音才能將一個發音丑陋、舉止粗俗的賣花女子訓練為一位風度嫻雅、深受上流社會歡迎的窈窕淑女。從表層來看,現文本只是簡單繼承了前文本的“變形”主題,不過細讀兩文本就會發覺,前文本僅僅圍繞成功“變形”這一主題,而現文本在此基礎上解構了前文本的中心思想。保羅•德曼曾說:“所有文本的范式都包含一個比喻(或比喻系統)以及對該比喻的解構”。兩文本所采用的文學體裁差異導致了兩女主人公在性格塑造上形成了否定的互文關系,這一否定關系導致了兩文本故事結局的完全斷裂,而故事結局的斷裂導致了現文本顛覆了前文本的中心思想。前文本采用神話全知敘述模式,所有敘事圍繞皮格馬利翁展開,但并未賦予雕像一定的話語權。換句術語就是,由于敘述視角的制約,她在前文本中完全失聲,所以她是否也狂熱愛慕抑或只是被動迎合皮格馬利翁,再或者她到底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我們無從判斷。相反,現文本采用戲劇對白,這一獨特敘事類型能夠賦予人物足夠的話語權,我們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揣摩其內心世界,并觀察其性格特征。所以我們能夠全面見證伊麗莎作為獨立女性其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的過程:劇本開場沿街叫賣鮮花這一舉動顯示其具有較強的經濟意識,在與息金斯和皮克林交往的過程中自我身份及愛情平等意識逐漸蘇醒,到劇本結束時已經成長為自尊自重、自立自強的新時代女性。因此,伊麗莎屬于福斯特所劃分的“圓型”人物,其性格既具豐滿度又具立體感。變形之后的伊麗莎主動選擇嫁給他人,這一結局是其女性主體意識增強的必然結果,表明她與息金斯在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兩性關系、女性自我意識等諸多方面存在太多不可逾越的障礙。從雕像在前文本中完全失聲到伊麗莎在現文本中充分彰顯女性自我,現文本成功改造了伊麗莎這一人物形象,使之適合新的形勢和時代需要,從而既與雕像形成否定互文關系,又更進一步解構了前文本原有的中心思想。前文本的顯性主題在現文本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現文本解構了前文本的舊有價值觀,并加入了多重時代元素,從而賦予現文本豐富的時代內涵。
三、改編歷史典故,顛覆經典形象
歷史典故指來源于歷史上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就是借用歷史題材的高手,曾經創作了九部膾炙人口的歷史劇作,例如《約翰王》取材于13世紀初的英國歷史,而《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以及《理查三世》等八部劇作則是內容相互銜接的兩個四部曲。同樣,蕭伯納的六幕劇本《圣女貞德》(1923年)也直接取名于歷史典故。貞德(1412-1431年)是法國民族英雄,英法百年戰爭中貞德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為法國勝利作出貢獻,最終貞德被俘后宗教裁判所判其火刑。隨后,涌現出大量以她的事跡為題材的戲劇、小說、電影和音樂作品,包括莎士比亞的劇本《亨利六世•第一部》(1590年)、伏爾泰的長詩《處女》(1739年)、席勒的歌劇《貞德》(1845年)和柴科夫斯基的歌劇《奧爾良的少女》(1878-1879年)等。英國作家出于對貞德的恐懼與怨恨,將她稱為魔女,如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中就將貞德妖魔化,但蕭伯納則在《圣女貞德》中重新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同樣,《愷撒和克利奧佩特拉》(1898年)這一標題借鑒了歷史典故對克里奧帕特拉這一形象的刻畫進行了顛覆性改寫。克里奧帕特拉生于公元前69年,卒于公元前30年,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也即后世所熟知的“埃及艷后”。她所統治的時代古埃及保持著極度繁榮,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她先后與愷撒、安東尼等人發生戀情,并為他們生兒育女。公元前31年著名的Actium戰役讓安東尼元氣大傷而死,這也直接導致克里奧帕特拉時代的終結,從此埃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迄今為止,無數作品對其傳奇一生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描述,如莎士比亞的《安東尼和克利奧佩特拉》(1606年)以及不同版本的電影作品。莎士比亞筆下的克里奧帕特拉是一位愛情至上者,當看到情人安東尼死于自己的懷中時,她毅然以蛇毒自盡,她愛得濃烈、死得悲壯。這樣的人物形象刻骨銘心,這樣的愛情蕩氣回腸,這樣的愛情結局令人扼腕痛惜。《愷撒和克利奧佩特拉》同樣圍繞克利奧佩特拉展開敘事,不過她在愛情面前不再是一位浪漫主義者。蕭伯納在塑造這一人物時更多地借鑒了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形象,展現的是這位風云人物極具政治性的一面。《序言》交代克利奧佩特拉原先與弟弟托勒密共同管理埃及,后來被托勒密趕至敘利亞。即便如此,她想獨立掌控埃及的野心一直未減。對待凱撒,她趨炎附勢、工于心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克利奧佩特拉美貌絕倫且正值青春年華,而愷撒頭發光禿且人過中年。按照常理來說兩人很難產生情感交集,但為了吸引愷撒麾下的羅馬大軍幫助自己奪取政權,她自投凱撒懷抱。于是她設計讓人將自己包裹起來,將自己當作禮物送給愷撒。每次與凱撒單獨相處時,如何復權必定是其喋喋不休的話題。而當凱撒大軍從埃及撤退之時,她全然不顧要與凱撒從此別離,而是要凱撒允諾一定要將安東尼派來幫她光復埃及。由此可見,與凱撒之間的愛情故事只是助其實現政治野心的一個砝碼或者說一種手段而已。
開花與結實
有花植物要經過開花、傳粉、授精等幾個過程才能形成果實,其中的詳細變化情況,本文從略,只大致介紹其中的某部分;花中的雌蕊是植物能夠結實的器官,雌蕊的柱頭接受花粉后,花粉萌發產生花粉管,通過花柱進入子房中的胚珠內,將產生的與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成為合子,合子可以生長發育成胚,胚就是一個幼小的植物,它包含胚根、胚軸、胚芽和子葉。它就在成熟的種子中,種子落地可以萌發,胚根先伸出來入地,胚芽向上生長。初期,子葉中的養分可供胚根、胚芽生長所用,以后胚就長成幼苗,可以獨立生活了,下一代的個體就這樣成功面世了。
開花是結實的前奏,但為什么有的植物只開花不結實呢?這有幾種情況:有些植物的花是單性的,只有雌花才結實,雄花沒有雌蕊不能結實,如黃瓜的雄花。有些花雖然有雌蕊,如兩性花或雌花,但由于環境條件的關系,沒能授粉,也就是說,雌蕊子房中胚珠的卵細胞未受精,因而不能結實。
五花八門的果實
認識果實并非一件易事。
在植物學上,對果實類型的區分有一套原則。以桃為例,桃的果實在植物學上被稱為核果,這是因為桃的果實分了層:成熟的桃有紅紅的外皮――外果皮,外皮下是果肉――中果皮;再往里邊,被中果皮包裹的就是硬硬的桃核――內果皮。為什么桃核那么硬呢?這是因為里邊包著種子。
內果皮非常堅硬,這是核果的重要特征。除了桃,梅、李、杳、棗、櫻桃也都是核果。
那么,葡萄屬于什么果實類型呢?與桃相比,葡萄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葡萄的外果皮與桃的外果皮一樣是薄薄的一層,可以用手剝下來;但葡萄的中果皮和內果皮都肉質化了。因此,葡萄屬于漿果。
除葡萄外,西紅柿、茄子等也屬于漿果。
柑橘的外果皮革質而厚,中果皮是一層網狀白色纖維,內果皮則由許多橘瓣組成,內果皮內充滿水分和若干粒種子。從這些特點看,柑橘與葡萄有相似之處,應該也是漿果。但兩者實際并不相同,在植物學中,蕓香科柑橘屬的柑橘,被稱為柑果。
從外表上看,蘋果、梨有一些像核果,但又有許多和桃不一樣的地方。從開花時起,蘋果和梨狀的花托(花托中央下凹成杯子形狀)與子房就愈合了,而且花托逐漸肉質化,增厚,成為我們平常食用的主要部分。實際上,蘋果和梨真正的果實是中央發酸、不好吃的那部分。植物學家把這種特殊結構的果實命名為梨果。
與蘋果和梨類似的果實還有沙果、山里紅、海棠果、枇杷等。
豆科檀物的莢果
豆科植物最為人習知的是豆科作物,如豌豆、綠豆、大豆、菜豆等,其中尤以豌豆最為典型。莢果由一個心皮(葉子變態而成)、一片葉子對摺起來,兩邊接合處合生成荷包狀,胚珠生在接合縫線上,當果實成熟時,裂為兩片,即從接合縫線處和背縫處(背縫指葉片的中脈裂開)裂成兩個大小、形狀相似的種子,可以自由散落。豆科植物皆為這種果實,無論其大小、形狀如何變化,均是這種特征,只有少數例外,果實成熟時不裂開,如花生、槐樹的莢果。
由于只有豆科植物的果實為莢果,在其他科植物中都沒有莢果,所以,莢果也是豆科植物最重要的特征。
人們從豆科植物的莢果得到啟發:還有沒有別的科也有特殊果實,以區別其他科呢?
答案是:有。如傘科植物的果實都叫雙懸果,著名例子是胡蘿卜,胡蘿卜的果實是兩個心皮合生成的,成熟后,可以分開成兩個,分別懸掛在心皮柄上,因此被叫作雙懸果,傘形科的其他植物,比如白芷、獨活、香菜、芹菜、茴香等都為雙懸果。
十字花科植物,如白菜、青菜、油菜、蘿卜等的果實叫長角果,外形如角狀,狹長而尖,也是由兩個心皮結合形成果中有一假隔膜,將果實隔開為心室。假隔膜不是果皮,而是由兩心皮結合處(兩個葉片的邊緣彼此對接縫合形成的)生出的極薄的隔膜。成熟時,可以由下部裂開向上縱分為兩瓣,露出假隔膜和種子。十字花科植物中除了上述幾種蔬菜外,野生的二月蘭也有長角果。該科另一些植物的果實為短角果,結構與長角果一樣,只是其果短,長寬相近,故名短角果。例如薺菜、獨行菜等。
菊科植物也有統一的果實,名叫瘦果(有時也叫菊果),是由兩個心皮合生成的,果內僅一粒種子,果皮干燥,不開裂,典型例子為向日葵,其瘦果我們通常稱為葵花籽。
當蔬菜栽培的瓜類作物,如黃瓜、南瓜、冬瓜、西葫蘆、苦瓜等,它們的果實有的特別大,也是肉質,在植物學上被稱為瓠果,其特征是瓜內生種子的地方叫胎座,胎座肉質化。只有瓜類作物才有此果。
水稻、小麥、玉米的果實屬于什么類型呢?我們平時管麥粒叫麥種,稻粒為稻種,玉米也是如此,好像不見果實,只見種子;實際上,并非如此,麥種、稻種就是果實。未加工的麥種就是小麥的果實,脫去黃色谷殼的糙米就是稻的果實。原來,麥和稻的果實僅有一個種子,果皮與種皮愈合不可分。人們在加工稻米的過程中,把稻米種子的果皮、種皮磨掉了;我們吃的大米,實際上是水稻種子的胚乳這一部分。不僅水稻的種皮被磨掉,連胚也被磨掉了。仔細觀察,加工好的大米一端有一個小缺口,這就是原來胚所在的位置。小麥在加工過程中,果皮、種皮也被磨掉了。
稻、麥的果實由于果皮、種皮愈合,植物學上稱其為穎果。
棉花的果實被人們稱為棉桃,但并不屬于和桃一樣的果實類型。
棉花的果實是由5個心皮合生成的,子房有5室,果皮干燥、硬質,成熟時開裂,裂出5條縫口,棉籽就露出來了。這種果實被稱為蒴果。
無花果是什么果
有人說,無花果無花而有果,是什么類型的果實呢?實際上,認為無花果無花而有果,是一種誤解。雖然,無花果的外形就像果實,但那并不是真正的果實。倒圓錐形的東西是它的花序托,里面空空的,生有瘦果。花序托大的那頭中央有孔,昆蟲可以鉆進去,為里面的小花授粉,最終才能結出小瘦果。
無花果屬于桑科榕屬,此屬有1000多種,果實都是小型瘦果,全部藏在花序托內。花序托有大有小,但結構都一樣。
桑樹結什么果
桑樹屬于桑科桑屬,該屬植物有10多種,習見者為桑,喬木,雌雄異株。雌株開花時,可見一顆顆綠色的桑果;等成熟時,長大成桑葚。桑樹的果實多為紫黑色,少數為白色。仔細觀察,每顆桑葚有個小柄,上面生有許多小形的果子,果子外面有肉質的、充滿汁液的花被片(實為萼片),花被片內包有一粒瘦果。實際上,一個桑葚就是一個
聚花果,是由許多小小的雌花組成的。
草莓是什么果實
草莓十分奇異,表面有許多小點,它是不同于桑葚那樣的“聚花果”,而應該叫作“聚合果”。所謂聚合果,是指一朵花開后形成一個果實,草莓肉質紅色部分為花托肉質膨大而成,表面上的小點是一個個小型瘦果。這種小瘦果聚合在肉質花托上,形成一個聚合果。原來,草莓開花時,花托并不大,花中有許多雌蕊,每個雌蕊各自獨立形成一個瘦果,諸多瘦果都長在這肉質花托上,就成了聚合果了。
波羅蜜是什么果實
波羅蜜屬于桑科桂木屬,該屬有40多種。波羅蜜的果實也是一種聚花果。它的花單性同株,雌花組成似頭狀的花序,花被呈管狀,埋在總軸內,待成熟時,中軸膨大,花被肉質化擴大,和總軸一起形成一個好大的聚花果。
鳳梨科鳳梨屬的鳳梨,也是一種聚花果,果實與波羅蜜類似,但相對更復雜一些:鳳梨的果實呈球狀,有肥厚肉質的中軸,藏在里面的肉質苞片和許多不發育的子房共同組成了這個聚花果。
果實是人類的“恩人”
從誕生伊始,人類就與植物的果實有緣。原始社會,人類以狩獵和采野果為生。在北京猿人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有樸樹的籽核,這說明當時樸樹的果實已為人所食用。
當人類進入農耕社會后,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的果實就成為人類最主要的食物來源。至于各種水果,也是人類的食物之一,是蔬菜以外另一種重要的營養源。
除了可以食用外,一些植物的果實可以入藥,為人類療病所用:五味子的果實有斂肺止汗、止瀉、益腎等作用,可用于治咳喘、盜汗、神經衰弱;貼梗木瓜的果實有舒筋活絡、和胃化濕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腰腿酸痛;砂仁的果實有健胃消食作用,可治胃腹脹痛、食欲不振;女貞的果實入藥,有滋補肝腎、烏發明目的作用,可用于治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耳鳴、頭發早白、腰膝酸軟、老年習慣性便秘等……
果實香氣誘人
植物的果實不僅可以藥食兩用,有些還有誘人的香氣。如八角茴香的果實――大料,可用于烹調肉食;花椒、胡椒也有類似的作用。
辣椒是一種著名調味品,為蔬菜中的特殊成員。
果實艷如花
一部分植物的果實成熟時,紅艷艷的,極為誘人,但并不是可食用水果,如火棘。火棘屬薔薇科灌木,花小,密生于枝頂,果子如珠,待成熟時,里鮮紅色,累累如紅豆,宛如藝術品。又如南天竺的果實,色彩紅艷,狀若珍珠……
有毒的果實
一些植物的果實有毒,不可食用,如豆科植物中的巴豆,果實毒性大,誤食后可使人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甚至因臟器功能衰竭而死。
果實毒性大的植物還有苦楝,如誤食其果,也會引發惡心嘔吐、腹痛、全身麻木、呼吸麻痹等中毒癥狀。
關鍵詞:草原文化 文化結合景觀 綠色生態的造園 景觀種植 呼和浩特
Abstract: to build the green park with grassland characters base on th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and local culture.
Key words: grassland cultur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and culture/green park/landscape planting/ Hohho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項目背景及概況
仕奇草原文化園位于呼和浩特市南區,西鄰錫林郭勒路,南鄰二環路,北側及東側為民用住宅小區,園區建設用地東西長約836米,南北寬約232~268米,用地面積約19.53公頃。一面是園內長久荒廢,雜亂無章,半干涸湖體,湖底已生長紅柳;一面是周邊住宅居多卻無環境良好的休閑活動空間。2006年,仕奇集團本著滿足市民休閑生活,建設草原文化大區的城市戰略,著力打造呼和浩特市內唯一的一個以草原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園區。委托北京蒼狼白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北京時空筑誠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著手仕奇草原文化園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于2007年通過政府立項。我院經過近兩年的設計工作,完成了從方案規劃至施工圖階段的全部設計任務。我很榮幸的參與了規劃設計及景觀設計的全部過程。
景觀設計概念
由于該項目地處呼和浩特市,作為首府、草原名城具有著獨特的草原歷史及文化背景。我們力圖將草原文化植入景觀的設計,打造園區的三大特色。
以兩種軸線定義園區,景觀軸線及歷史軸線。
以文化賦予景觀靈魂,同時以景觀反哺文化生命。
根據園區內原有植被及地貌,重塑城市綠地,實現節約、安全、美觀的綠色生態思想。為呼和浩特市南區塑造一個生態的“肺”。
概念解析
軸線在園區布局中的運用
從西入口(園區主入口)經主入口廣場,版圖,達赫力歌向東延伸及人工湖直至草原文化研發區為東西軸線,從北入口(園區次入口)經神道通向達赫力歌向南至南入口為南北軸線,兩條軸線十字交叉,構成了整個園區的骨架,所有景觀被兩條軸線串聯,所以這兩條軸線同時也是景觀軸線,是園區的明線。
從主入口進入,經過版圖,達赫力歌,沿湖岸繼續向東,途徑原始部落時期地景,匈奴時期地景,契丹時期地景,蒙元時期地景,氈帳群,草原文化基金會、草原文化研發區,游人在游園的同時走過了一段草原文化發展的歷史,體驗了以草原文明為主線,以蒙元文化為主體,從古代文明的展示過渡到現代文明的創新,從草原文化的搶救性發掘到保護性開發的仕奇草原文化園主題。這是我們設計的景觀軸線,是園區的暗線。
按用地功能分區
草原文化游園區――布置在園區西側,沿草原文化基金會及管理用房以西部分共分文化展示區與游人休閑娛樂區兩個部分,從北入口(園區次入口)通向達赫力歌的神道以西及湖北側為文化展示區,景點內容沿主入口軸線展開,依次為主入口廣場,版圖,達赫力歌、氈帳群,原始部落時期地景,匈奴時期地景,契丹時期地景,蒙元時期地景等; 沿神道以東,湖以南區域布置游人休閑區,主要內容有:成人活動區;兒童活動區,戲水臺,湖心島,亭等。
草原文化基金會區――沿東湖區以北,臨水而建,建筑面積約為3675平方米。
草原文化研發區――布置在園區東側,草原文化國際論壇中心辦公樓主要以草原文化研發為主,兼有金融、國際貿易等功能作為呼市南區開發地標式建筑,使草原文化歷史與現代文明相承,并期望使之成為呼市南區開發建設的帶動點。
文化與景觀
呼和浩特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千百年來草原文化重要的負載者和傳承者之一,它有自己特定的結構和功能。而城市里的公園,是天生的展示文化傳播文化的載體。仕奇草原文化主題園在營造園區景觀的同時,強調草原文化的地域性特點。以達赫力歌為例,選址于園區的制高點體現了以蒙古族文化為代表將草原文化推上了頂峰,在形體和色彩上借鑒了蒙古族傳統氈房,即可滿足部分宗教或者公共活動的需要,又塑造了整個園區最佳的觀景平臺。
綠色生態的造園手法
仕奇草原文化園從園區整體情況看,由于園內已形成的湖面,園內植被情況長勢較好,所以在園區設計時盡可能在不影響文化主題體現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整治、保留并加以利用,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園路的組織
園區主干路設為環形通路,讓游人沿著園路在行進中體會草原文明的歷史長廊,在湖邊親近水體眺望植被的同時展望草原的未來。設計以蒙古族的歷史文化為主要展示內容,景區包括帝國文化展示區、文化藝術長廊、非物質文化展示區、會所和手工藝景觀等。
豎向設計
豎向設計的原則是合理利用地形,將規劃場地的一些主要的控制標高加以綜合考慮,使建筑、道路及場地排水的標高相互協調,對一些不利于建設的自然地形加以適當改造,盡量減少土石方工程量,同時結合景觀及綠地工程規劃的特點達到工程合理、造價經濟、美化景觀的最佳效應。
場地現狀水域已干涸,地下水位位于湖底標高以下1~1.5米深度處,水域周邊地勢較平坦,整體地勢西低東高,標高約為1045~1047米。本次規劃綜合考慮現狀地形,合理利用水域范圍并進行適當改造,將水底適當下挖,使中部水域面擴大,其挖土填至版圖以西區域;規劃達赫力歌處現狀為一土丘,標高約1047米,適當修整山形設達赫力歌;園區內根據景點需要適當堆丘;為減少填方量,版圖部分在原湖底修建,形成以版圖為中心的展示廣場。
場地內雨水大部分由湖面收集,溢流至雨水收集井,并通過管道排入城市雨水管網。沿湖區周邊地形處理為坡向湖面,湖岸線與園區主路高差約0.8米。版圖部分下沉式展示廣場的雨水通過雨水收集池經水泵提升排入城市雨水系統。場地平整:填方量估算約為163903立方米;挖方量約為20144立方米;道路鋪砌挖方量約為13411立方米。
水景設計
(1)園區水景的塑造主要根據原湖形狀加以整合。
(2)生態的原則-湖邊種植水生植物,水中放養錦鯉等魚類。用生物的方法達到湖水自凈的效果。(3)以人為本的原則-游客靠近湖水處,湖邊置石方便游人休息,坐石觀景。(4)技術措施-為使湖水潔凈,沿湖邊種植水生植物區,該區湖底不設防水層,讓水自然滲漏;再通過水泵吸井水,經管道系統將井水由湖底最深處補充到湖內,達到逐步更換湖水的目的。另在湖底設曝氣機對湖水進行增氧,以便減少水質富氧化程度,同時也有利于水中魚類的生長。
(5)增加景觀趣味:汀步的設計使得空間豐富有趣,植物使得景色神秘。岸邊設觀景、休憩平臺。水位下降時,湖中置石的美感脫穎而出。園路、木橋、親水平臺、水生植物讓整個湖體美不勝收。通過水生植物擁抱的木橋,來到孤島靜心養神
a開敞型水域-供游人平眺、休憩 b半開敞型水域-近距離觀望,周邊植被環繞,尺度宜人c郁閉型水域-組織游人的紐帶d幽深帶狀水域-環境幽靜,是游人休憩、漫步的環境
(6)湖區安全措施:游客可靠近處將部分水體由外圈至中心逐漸加深,使得水邊兩米的距離內水深不會大于0.7米;游客駐足觀望處親水平臺的安全圍欄會使人在欣賞景色的同時,舒適又安全;在湖岸陡且水體深處沿岸種植稠密的水生植物,使得游人只可遠觀而無法近岸,以確保游人安全。
種植
規劃原則
a充分利用本地區鄉土植物資源,結合場地特征,適地擇樹。b積極保留和梳理原有樹木。c強調片區植物配置的整體景觀,突出季相變化,營造不同空間氛圍。d注重喬、灌、草的搭配組合,增加公園的整體綠量效應和生態效應。
e植物種植中考慮呼市落葉期較長的因素,多種常綠高大喬木。
f可以在草坪中增加滴灌設施以節約人力、水資源,提高養護管理水平。
g對于垂直綠化景觀及植物的種植要求的地理位置較特殊,在本園區,以突出展示文化脈絡的建筑及浮雕為主,故可進行垂直綠化的部分較少。如日后需要,可待相關的建筑及浮雕設計完成后再添加,以豐富其立面效果。
植物配植要點
a次入口西:新疆楊+大果圓柏-連翹+榆葉梅-毛地黃+白屈菜b湖間花鏡處:旱柳+油松-丁香+玫瑰-馬藺+金蓮花c草原文化展示區周邊:華山松+國槐+裂葉榆-玉蘭+山桃+紫葉稠李+歐李-石竹+結縷草d密林休閑區:白皮松+元寶楓+糖槭-衛矛+火炬樹+榆葉梅-結縷草e湖邊生態綠化區:蘆葦+毛苞香蒲+水蔥-黃菖蒲+燕子花+花藺-水毛莨
專項設計
公園在建設與管理中,對于園中的小品、標識、公共設施等,應統籌規劃、合理設計,并于公園風貌相和諧.具體實施要點如下:
(1) 建立系統的游園標識體系,統一規劃和設計,精心選材和施工。
(2) 園路及鋪裝應根據不同功能要求確定其結構和飾面,面層材料應與公園相協調,并宜與城市車行路有所區別。(3) 公園出入口及主要園路便于通過殘疾人使用的輪椅。(4) 管理設施和服務建筑的附屬設施,如指示牌、水深警示牌、變電箱、垃圾箱、澆灌、消防設施等,其體量及高度應按不破壞景觀和環境的原則控制。
結語
在沿大峽谷驅車的日子里,仁青次仁都樂意稍停下來,和這些村子里的老獵人們閑擺獵經。仁青次仁還沒有老到不能上山的地步,但自大峽谷地區2003年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禁獵以來,這是他以及這一帶的獵人們,重溫往日友誼與樂趣的惟一方式。曾經的打獵時光,仁青次仁不愿忘記。
“知”山者
看山不是山。在從小與山打交道并有25年狩獵經歷的仁青次仁眼中,大峽谷就是一幅動物垂直分層。當我問仁青次仁“同樣面對山,獵人和一般的村民有什么本質不同”時,他回答一般人是空入寶山,而獵人卻清楚自己將有的收獲。
靠近峽谷底部的江灘地帶,地薄石多,峽谷風特別大,一般與村子所在的臺地間還有些高差,往往是村民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加上這些地方多洞穴草叢,食物也相對豐富,野兔、水獺等小動物喜歡在這里筑巢壘丸野豬、猴子等多靠近村莊,尤其在冬天食物短缺的時候,所以,大峽谷一帶的農田幾乎從沿山腳灌叢地帶起,便會不間斷地用枝條和尖樹樁等,混搭出一人多高密匝的刺蘺芭。仁青次仁說別小瞧這些刺蘺,雖然看起來很隨意,但卻很管用,尤其是蘺芭曬得又干又脆之后,就算大型動物要強行攀跳,它們的四肢也會因深陷刺蘺之中而嘗盡苦頭。實際上,冬天不少動物都會把活動區域往下擴張,仁青次仁繼續解釋遭比如平時多在雪線附近的高山草甸地帶活動的各種野雞,有時候還會有羚牛,甚至豹子;比村莊稍高的是成片成片由野生蕨類和黃玫瑰等組成的茂密草叢,這些地方也往往是山溝溪水的漫流區,小動物以及野畫眉、田雞等尤其多,大峽谷每家每戶都普遍飼養的藏香豬也最愛在這些草叢中拱食;再往上是多年生刺灌和青杠林的混生地帶,這些從山下看起來薄薄一層似的林子實際上很茂密,深的地方掛滿了松蘿和藤根,陽光都難以透射進去。仁青次仁說秋冬之際,野豬和狗熊最愛來這里飽食青杠籽,手巧的獵人們。會充分利用地形與樹叢等,在動物經常出沒并覓食的地方,安放各式各樣的活套、陷阱、吊索、鋼夾等,一周之后再去檢查,通常都會有收獲;青杠林之上的樺樹、白楊、槭樹和各種野生漿果類植物的過渡性混雜林帶里,會經常碰上猴子、獐子,麂子等,它們的食物一般比較精細,尤其是春夏多蘑菇、苔蘚和苞芽的時節。不過,這些動物的分布上限也會過到松樹和杉木林帶,甚至更高的林緣。除了這些食草類動物外,雜食且食量巨大的狗熊也是這一帶的常客;林線以上是草甸、石漠、巖山和雪線,優勢動物以野羊(巖羊)等群居性動物居多。當然,像雪豹和猛禽等獨來獨往的動物,也樂于將領地建立在這些區域。
僅掌握“地形和動物習性”,在仁青次仁看來還只是獵人的必修課,一個不善于借助狩獵工具以及打獵方法的人,仍有可能空手而歸,甚至帶來危險。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打獵工具就是狗。
位于仁青次仁家門側的多雄鄉派鎮武裝部大院內有許多狗,其中兩條藏獒是仁青次仁的。蹲在自家狗旁邊的仁青次仁,一邊親昵地拍打著獒頭,一邊翻看著白森森的狗牙說其實藏獒只是養著好看,嚇唬嚇唬人可以,真正打起獵來還得靠本地的獵狗。說著他指給我看院內另外兩只一白一紅的狗。據仁青次仁說,這兩只狗原本是直白村一位獵人的,才兩歲出頭。隨著近年來打獵活動的減少,再難獲得主人悉心照料的獵狗們就自己上山捕食,這兩條狗就是一直沿山追獵到這里來的。武裝部院子大,住的人多,平常多有人喂食它們,就留下不走了。它們的主人曾來過一次,但再帶不回去。仁青次仁特別喜歡那條白色的工布獵狗,他介紹說:工布獵狗以白色和紅色的為上品,因為它們在追獵過程中極易辨認,特別在和狗熊纏斗的時候,不會因毛色混淆而誤傷。除了毛色,好的工布獵狗還要頭顱圓實,嘴筒純黑,尾巴大而上卷。對于工布獵狗的優勢仁青次仁有這樣的總結:工布獵狗體形不大,后肢強勁,特別善于穿山過林,奔跑能力和耐力都很強,還有就是靈活、兇狠、嗜血,往往兩三只就能困著狗熊。幾乎天天在派鎮武裝部大院里曬太陽的這只白狗比一般的狗都大,而且是只正值妙齡的母狗。面對這只可以喂食但無法靠近的流浪獵狗,仁青次仁想收獲一窩小獵狗的愿望只有一直擱在心里。
在仁青次仁的講述中,所謂打獵的方法斷斷續續地提到不少,比如要在下風向或側風向靠近獵物,尤其是打獐子和狗熊這類鼻子很靈的動物時。比如,夏天的獐子得用槍打,冬天的獐子要用繩套,樹葉金黃時打的熊膽是金膽,提前打的則是銀膽,又比如,野馬蜂的蜂蜜要在5月馬蜂移巢山下的時候采獵,那時只需用長長竹竿直接捅進巖壁上的蜂巢,蜂蜜就會順著竹竿流進塑料桶里,等等。
11月28日,仁青次仁正在自家院子里劈柴,準備迎接工布新年。他那扶著木柴的左手拇指明顯有些殘損,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柴刀飛舞的速度。他說“打獵25年沒受過傷,但砍柴卻把手指弄成了這樣。”那是一只明顯被砍掉過一截的姆指,肉乎乎的愈合處,兩小芽重新長出的指甲斜伸著,活像一對獸耳。
獵人故事
仁青次仁以獵人的身份最后一次前往大峽谷德央溝獵場是在7年前。那次短暫的出獵中,一只500米開外的雄壯公獐,在成為他那支心愛的小口徑步槍最后祭靈的同時,也結束了他作為神用槍的權力。隨著禁獵的全面實施,那支曾為他帶來豐厚獵獲的獵槍早已繳給政府。
以前打獵的槍都要高高掛起,并包得嚴嚴實實的。仁青次仁解釋說獵人都很迷信自己的槍,怕走了運氣,不能讓女人碰,尤其是不能讓有法力的喇嘛碰。據說這些喇嘛對著槍管吹口氣念個經,你就得換槍了。在仁青次仁手指的窗欞處就是以前掛槍的位置,現在被粘成一簇貓頭鷹尾羽取代,那里依稀還能看到干得發黑的血跡,這是惟一一處能讓人聯想起屋主人曾為獵人的痕跡。另一能夠說明身份的證據藏在家中十幾個座墊里。那是些手工縫制得非常結實的座墊,他努力了好幾次都沒能讓我見識到墊子里“毛管中空毛質柔軟”的獐子毛樣子。仁青次仁本來動用剪刀的,但被勸阻了,他補充說“毛皮以及骨頭這些東西還有,但在德央溝溝口的老屋子里。”
不間斷出現在仁青次仁描述中的德央溝,裝滿了有關他打獵的紀錄。1976年,16歲的仁青次仁第一次跟隨村里的獵人們上山打獵,那會兒他還剛入門,只能負責放狗并把獵物驅趕到指定的開闊位置。這些地方通常是草坪,老獵人們會事先守在這里,等獵物到后就放槍。仁青次仁還清楚地記得他們的名字多吉次仁、邊巴多 吉、丹增次仁。“我打獵的本事都是多吉次仁教的”。在仁青次仁的回憶中,過世的多吉次仁顯然屬于傳奇性的人物,他精瘦有力,膽大而冷靜,是德央溝老一輩獵人的頭頭。并且,他還擁有一條極其厲害的獵狗。“那條公狗叫朗納,通體白色,黑嘴筒,豎耳朵,敢單獨與熊搏斗,據說這種狗整個工布地區一年只出一兩只。這條每年能夠幫助多吉次仁捕獲十多頭狗熊的公狗最后被煽掉了。”仁青次仁解釋說“獵人間也存在競爭,多吉次仁不愿意朗納與別人的狗生下好狗崽。”
在最初跟隨多吉次仁等人的時間里,仁青次仁學得最拿手的是槍法。1978年以前,大峽谷獵人還停留在“火銃”時代,每打一槍都要重復“擦槍管、裝填火藥鉛丸、點燃導火索、瞄準和發射”等動作,如果是單獨打獵,很少有放兩槍的機會。所以,一槍命中要害是衡量一個獵人是否優秀的標準。仁青次仁對自己的槍法顯然很自信,他做出瞄準扣槍的姿式說“獵物近了要打頭,獵物在側面時要從前肩胛斜下方打它的心臟。”
說到這里時他突然問我“你知道怎么打狗熊嗎?”我明白他沒打算聽我的答案。“狗熊要在大熱天打,那些時候狗熊毛發里的松脂會被曬化,讓它行動緩慢,就算一槍打不死,也不用擔心被追上。還有,被狗熊追趕的時候不要一直往山下跑,那樣肯定被追上,得跑之字形。”
從1978年起陸續擔任米瑞區通信員和防疫員等公職的仁青次仁,有了更多接觸好槍的機會。“那時候整個米林縣就只有一輛老解放牌卡車和一輛北京吉普,我每次下鄉都是騎馬背槍,威風得很。”可11連發的半自動小口徑步槍的出現,為神仁青次仁帶來了更多的獵物。1992年秋天,裝備了沖鋒槍、手槍和小口徑的他和央次那多吉倆人,從德央溝進,丹娘溝出,前后19天的時間里,共獵獲獐子24頭(其中公獐7頭)、野牛3頭,野羊14只。“你們倆人能運回那么多獵物?”“肉基本上是現吃一些,其余的都丟了,主要是帶走麝香。”“那次有多少收入呢?”“麝香那時候能賣400元左右一個,加上其他的,每人收入3000多元。”“肉和皮等丟了不覺得可惜嗎?”“現在想來確實是可惜,殺得太多了。”習與俗
大峽谷及墨脫一帶的獵人敬畏一個名為多吉卓尼的神靈,仁青次仁將他解釋為蓮花生8種變相之一中的忿怒身像,據說在派鎮后山溝里的嘎拉竹普寺里有他的塑像。該神像的形象是黑身大肚,頭帶銅冠手持利刀和斧頭。獵人對多吉卓尼神的敬奉一是體現在獵獲動物時要口念“阿布多吉切”,即請多吉神享用,“切”在工布語里就是“吃”的意思。同時還要將動物心臟的尖端分成三份,分別向“天、地、水”拋撒,意思也是讓神、鬼、人都能分享。有時候,獵人在懺悔贖罪,或是認為運氣不好的時候,也會到多吉卓尼神像前燒像念經,并在神山處插經幡。
有神山的地方是不許打獵的。比如南迦巴瓦峰下直白村上方的“阿參拉”、直白村斜對岸的洞不弄等,大峽谷幾乎每一條山溝每一個村莊都有插著經幡的場所。另外,白色的動物以及鷹、鷲在這一帶被認為是神異的獸類。仁青次仁在松巴村江邊的大沙丘處,用槍瞄準過一只白色的獐子而沒有開槍。但就在同一地方,他曾毫不猶豫地點殺過一只喝水的狗熊。一般來說,大峽谷地區獵人的獵殺對象沒有太多限制。傳統的薩嘎達娃節,或是某些特定的宗教節日期間,屬于禁獵期。有時候獵人也會放過懷崽的母獸。
判斷一個獵人是否有運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打獵過程中,燒茶時的煙火飄向誰,誰有運氣。也有用通過焚燒帶有將酥油和香末的樹葉,以觀察樹葉的灰燼飄向誰來判斷。同樣,改變運氣的方法也不少,比如一支槍老打不中獵物時,便會讓女人跨過這支槍以消除霉運,或是將槍在水磨坊的磨石下放上一晚,再改不了運的話,就得用槍射擊一只繪得有頭形圖案的雞蛋,直到打中為止。
有關獵物的分配一般會出現圍獵中,這也是大峽谷獵人早期比較常見的狩獵方式之一。圍獵過程中不同獵人分工不同,有埋伏放槍的、放狗的、做飯的、運輸獵物的等。獵物都是按人頭和狗頭來分配。比如打中獵物要害的獵人可以分到頭,而其余部分則均分。功勞最大的獵狗可以享用到最多的動物內臟,其主人則可以分到皮。通常獵人們會將動物的血涂抹在功勞最大獵狗的頭部或心臟部位,這樣,事先回村的獵狗便會將好消息帶給家人。但仁青次仁又補充說以村為單元的圍獵行動是基于早期狩獵工具的落后,以及那時候人的私心較少。后期大峽谷獵人多是采用單獨狩獵,最多帶一兩個關系好的幫手。
從方法來看,大峽谷獵人較少采用墨脫一帶珞巴獵人的毒獵法。實際上珞巴人打獵都改用雙管獵槍了。仁青次仁說他曾經在德央以及丹娘溝的南側看到珞巴獵人,他們早不用毒箭了。但有一種情況會用到毒,比如猛獸咬死了家畜,村民們通常會在死畜身上下毒,以圖毒殺再次前來吃內的兇手。而當我問仁青次仁有沒有用“口技”的方式誘捕獵物的神奇獵人時,他說只有在打猴子時,偶爾會用于桃和玉米誘捕。
如何在山林中標志記號也是獵人必需掌握的技巧,尤其是幾個獵人長時間野外生活時。于某處留下食物為記號的,說明這個獵人就在不遠處,而且很快會回來。在山尖處以砍樹皮,或把樹枝插入壘石之中,表明獵人已經轉移到其他山溝。而在某處留下衣物等,則表示獵人還會回到這里。
問與答
對大峽谷入迷的人會把認識仁青次仁當作一種幸運。而且,隨著接觸的加深,這種幸運感將與日俱增。對于我來說,有關獵人的一切,只是在向他搜刮了數不盡的大峽谷話題之外,一份額外的驚喜。我將之視為專屬于他的知識,或經驗。
已經全面進入旅游開發時代的大峽谷,為曾經獵人的仁青次仁找到了新位置。憑藉自己的地緣人緣與活絡,堪稱大峽谷活字典的他如今已是公司在當地大小事務的協調人。盡管如此,有關獵人的一切話題仍讓他興奮不已。以下采訪過程中的一些問答的摘錄,或許更有利于我們對他的了解。
大峽谷獵人是一種專門職業嗎?
我們這邊的獵人都是業余。更多時候還是以農業為主。
打獵的目的有哪些?
在以前打獵是為了吃肉,同時也能創收。后來,創收是主要目的。
不過也有出于喜歡而打獵的。像我,這幾種都有過。
村莊在什么時候會用到獵人?
家畜被野獸咬死的時候,一般會請村里的獵人幫助殺死野獸。如果村子里沒有獵人,就會請外村的。我自己被請過好幾次。
打獵帶給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打獵改善過我的生活,既能吃肉又能掙錢。
我自己感覺打獵對我的身體有好處。沒打過獵的人少鍛煉,身體不行。
獵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不會打獵的人在山里只會睡,會打獵的就會有收獲。
打獵的人對山很了解,機警而有能力,并且充滿樂趣。
你怎么看“禁獵”?
動物越來越少,而且還是違法的事,應該禁獵。
像現在還有村民在山上安放套索鋼夾等,尤其是冬天,讓人和家畜很不安全。
有沒有心癢和手癢的時候?
年年都有。
特別是到了5月草長雪化的時候,想起來心里舒服得很,還是想搞支槍上山。
你怎么看待打獵這種山里人的傳統?
槍沒有了,打獵的方法也沒有了,打獵的樂趣也不會有了。
你的孩子會打獵嗎?
打獵一趟下來,新鞋變舊鞋,他們都怕這種累。況且現在的條件也確實變好了,以后我們這里不會再有人打獵了。
你能為曾經的打獵生涯做點什么?我現在在大峽谷旅游開發公司工作,平時會收集一些老東西,打算以后搞一個大峽谷民俗博物館。打獵的東西也包括在里頭。
回到“禁忌”
狩獵在大峽谷以及林芝的多數地區都是一個禁忌話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打獵這種殺生行為本身并不符合藏族的信仰。在仁青次仁父母仍健在時,他就從沒得到過諒解,生為醫生和在家居士的父親幾乎不承認有他這樣的兒子,母親更是會將他已帶回家的獵物扔到家門外。其次,真正稱得上優秀并能不斷為家庭創造出財富的獵人,在大峽谷地帶并不多見,作為有特殊才能的人群,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有不為外人道的必要。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政府對打獵的定性。這里面不單有基于對野生動物及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有出于對打獵槍支可能安全隱患的消除。
[關鍵詞]音義象似性;發音語音學;語義學;單純詞;語義場;非反義反向;反義反向關系
[中圖分類號]H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
一、 引言
國外對象似性的研究及象似性與任意性的爭論啟動較早,理論成果豐富,但是基于漢語語料及漢英對比的研究,尤其是音義象似性研究,卻極其缺乏[12];國內的象似性研究及象似性與任意性的爭論啟動較晚,且多從王寅[3]所稱的“形或結構上”即文字、復合詞(合成詞、派生詞等)的構成、句法甚至語篇層次上論述語言的象似性,對單純符號尤其是拋開文字拼寫的口頭語言音義聯系的探索還處于起步階段。王寅[3]、辜正坤[4]等學者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元音、輔音、聲調等象似性的共識,但比較零散[12],缺乏基于漢英對比的音義象似性的較為全面的研究。國內現有研究對語義涵義關系上的音義象似性現象的討論集中在反義關系上,似乎未見從同處一個語義場內的非反向反義關系、反向反義關系為線索對音義象似性的全面展示,考證以聲繪義的過程中描寫發音過程與動作時,缺乏語音學指導下的微觀精確描述。此外,對音義象似性的語言與認知起源方面的理據討論也較少。
在借鑒辜正坤、王寅等學者的象似性研究并采集大量語料的基礎上,本文擬從語音學與語義學角度對漢英音義象似性進行分析,進而從人類語言與認知的起源和進化視角更進一步地探討漢英音義象似性的動因及語言的根本屬性,以期使音義象似性的研究方法更具可行性與規范性,同時也使結論更具可驗證性。
二、 漢英音義象似性實例分析
同一語義場內非反義反向與反義反向關系涉及人類生活中常接觸的事物的異同、類聚、正反等關系,對于這些語義關系,人類能憑直覺賦予音義象似性來加以區別或形成聯想。如單看“前”和“先”這兩個音,我們很難發現它們有什么象似性,但是如果聯系到“后”來考慮,就會發現人類對它們的音義處理不那么簡單了。人類似乎本能地用全在口腔前部的齒齦擦音、前高元音、前中低元音、齒齦鼻音等來表示“前”和“先”,而用聲門擦音、中元音和后高元音等發音位置在口腔內靠后,甚至深及聲門的音來表示“后”。與“前”和“先”音近的“淺”(從表面到底或外面到里面距離小的),“潛”(隱在水面下活動)、“嵌”(把東西填鑲在空隙里)等都涉及距離不大的狀態或動作,而與“后”音近的“厚”表兩個面的距離大。“鮮”(新的)、“現”(目前,在前)、“顯”(在外邊,在前面)、“新”等像“前”、“先”那樣,發音位置都在口腔前部,表達的意思也都與“前”或“先”有關;而“舊”(以前的)、“久”(時間長)、“究”(終,最后)等像“后”那樣都含有后元音,表達的意思都與“后”、“久”有關。英語“front”用到的齒唇擦音、齒齦通音、中元音、齒齦鼻音、齒齦塞音全在口腔前部,“back”則包含了軟腭塞音,在口腔后位。總之,人類在音義聯系上似乎非常注意兩個互為反義的詞之間的區別。
然而,語義場內的上下義即類與成員之間的關系,是較高層次的人類邏輯概括認知,在音義互聯初始時,人類很難顧及,我們很難說當初“前”與“后”、“front”與“back”和各自的上義詞“位置”、“position”在音義關聯性上有何呼應。
辜正坤[4]、王寅[3]等學者的音義象似性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觸及了語義陰陽辯證等方面,但現有研究似乎并沒有從語義學中的語義場角度考證漢英音義象似性的。下面本文以同一語義場中非反義反向、反義反向為線索從發音語音學角度展示漢英音義的象似性。
(一) 同一語義場中非反義反向關系單純詞的音義象似性
在西方,18世紀時,羅莫諾索夫認為表述纖弱、溫柔的事物應該用含[i]、[e]等前元音的詞,表述可怕的事物或感覺(如憤怒、嫉妒、疼痛、悲傷等)應該用含[]、[u]等后元音的詞[5]。漢語里何嘗不是如此?把“樂”、“輕”、“嬉”、“細”與“愁”、“苦”、“慟”、“哭”對比,我們就會發現道理是一樣的。1922年,杰斯佩森提出了多層面音義聯系的觀點――“以音摹聲”(如“clink”)。不過,因發音器官限制,語音與被摹聲音并非酷似,而且語音因語言不同而不同,其中偶然性、理據性、約定俗成性共存。以音代物,如用田鳧的鳴聲指代田鳧“peewit”;以音聲的動作,如用模擬液體濺起的音指代濺起的動作“splash”;繼而是以音代由聲產生聯想的動作,如“sl”在“slide”、“slip”等詞中表示滑;以音代聲像聯合,如“totter”表示蹣跚的樣子與聲音,“zigzag”表示曲折前進的樣子與聲音。20世紀3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布魯姆菲爾德指出大量具有相似語音形態的詞有固定的語義聯想,如帶有響度較大的齒齦擦音[s]和雙唇通音[w]的“sweep”、“sway”、“swing”、“swirl”、“swerve”、“swoop”、“swish”、“switch”、“swat”、“swipe”、“swab”這類詞,表示掃、抹、刷、搖、擺、擰、轉、抽、拍這類動作[6]1538。
在我國,18世紀時,程瑤田在《果裸轉語記》中從語根[gl]、[kl]出發,經語根、詞族、詞群,一路聯想串聯了兩百多個詞,揭示了漢語的音義聯系規律。“聲近義近”的現象18世紀的學者王念孫也有論及。19世紀時,陳澧在《東塾讀書記?小學》中寫到:“蓋天下之象,人目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音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如‘大’字則聲大,‘小’字之聲小,‘長’字之聲長,‘短’字之聲短。又如說‘酸’字如口酸之形,說‘苦’字若口食苦之形,說‘辛’字若口食辛之形,說‘甘’字若口食甘之形,說‘咸’字若口食咸之形等。”這種“聲象乎意”的說法就是音義象似性。二十世紀初王力又對“聲近義近”的現象進行了進一步的闡發界定[7]。
然而,令討論音義象似性即通感聯覺(音近義近)的學者們頗為困惑的是,所涉義近的單純詞名為“義近”,但共享義素的量往往達不到近義詞或同義詞(多為復合詞)的程度。音義互聯初始,先民難以通過通感聯覺(音近義近)直接精準地控制近義詞或同義詞的生成與關聯。王力認為,同源字必然是意義相關或相近的詞,而同義詞往往是偶然的,非親緣的義同或義近,不屬同一個系統[5]251。因此,筆者以為擺脫這個困惑的出路應該是按語義場理論來論述通感聯覺(音近義近)的單純詞,這樣既克服了同義語義關系涵蓋不到的不足,又突破了語義上下義關系中的同下義關系常要求找出明確的上義詞的局限,因為,根據布林頓(Brinton)等的理論,語義場的定義與語義上下義關系相關,但更為寬泛,處于同一語義場的詞語只需共享某一或某些語義義素即可名正言順[6]112。
人類對同一語義場中單純詞成員的異同、類聚的模擬細致入微,絲絲入扣,使得語言有更大的區別度和可辨度。義素相連的通感聯覺與含有反向反義義素的通感聯覺形成鮮明對比。
共有“中空”義素并處于同一語義場的“空”、“孔”、“口”、“廣”、“曠”、“筐”、“框”、“眶”、“糠”、“溝”、“谷”等都共享軟腭塞音、后元音或軟腭鼻音,發這些音時,口腔內部開放,圓唇,都模擬了“中空”的狀態;而處于“空隙”語義場的“縫”、“隙”、“裂”等沒有圓唇,均用前高、中高元音等展唇音,口形小,模擬的空間自然小于“空”、“孔”等;“群”、“聚”,“取”、“綴”等都包含口形小、舌齒聚合的音,都有該語義場所含的“聚在一起”的義素;“蒙”、“盲”、“夢”、“萌”、“茫”、“莽”、“芒”等都包含了雙唇鼻音,發音從閉唇開始,都以軟腭鼻音結束,共鳴朝后,包在口腔里面,至鼻腔,都包含了該語義場的“模糊或顯露不清”的義素。英語“groan”、“growl”、“grumble”、“grunt”等都含有“gr”這個口腔后部的軟腭塞音和前部的齒齦通音,共處于“沉悶而令人不快的聲音”的語義場;表不滿、憤恨情感的語義場中的“忿”、“憤”、“悶”、“憋”(氣)都包含了雙唇緊閉、齒唇接觸的憋氣的動作。動作語義場中的“跳”、“踏”、“騰”都含有力的齒齦塞音,相應的英語“jump”、“stamp”、“gallop”也同樣含有彈性的塞音。更有意思的是同處于腿部動作語義場的“stamp”、“stomp”、“tamp”、“tromp”、“tramp”、“step”和“tap”這組詞,它們都含有有力的齒齦塞音,同時,語義場內各詞中[p]表示一次性動作,它前面的雙唇鼻輔音[m]表示發力時憋氣的動作,繼而顯示該詞所表達的動作力度更大,如“stamp”(跺腳)的力量肯定大于“step”(踏步),“tamp”(夯實、踏實)的力量肯定大于“tap”(輕聲走);組中各詞含[r]的詞表示位置移動(在其他詞中一般也是一樣,如“race”、“run”、“rush”、“raid”、“rash”、“rob”、“robe”等),所以,“tamp”(夯實、踏實)動作在原地,“tramp”(步行、遠足)動作在移動中發生。含[t]的詞表示突然的動作,如“halt”(停止)、“volt”(避閃)、“jolt”(猛擊)等,而對比之下,[d]多表示逐漸的動作,如液體慢慢外溢多用“spilled”,而灑落多用“spilt”。
下面三組詞處于表達事物的特點、狀態及接觸面大小不同動作的語義場,我們可看出,在音義聯系的處理上人們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發“點”、“滴”、“顛”、“踮”、“丁”、“盯”、“釘”、“頂”、“挺”等音時,用到齒齦塞音,舌尖抵齒齦,提示接觸的是一個點;發“線”、“弦”、“隙”、“纖”、“銜”等音時,雙唇繃平,上下齒貼近,表示接觸的是一條線;發“門”、“悶”、“面”、“蒙”、“冪”、“漠”、“幕”、“片”等音時,從雙唇鼻音或塞音開始,表示接觸的是一個面。這三組詞的發音部位接觸面和發音動作,依次漸大。“命懸一線”、“危險”等詞口形都不大,提示傷害、失敗、損失甚至死亡就在“微小”、“毫厘”的差別或變化之中。英語“tip”和“top”,發音動作均含舌尖齒齦塞音和雙唇塞音,適合表達“尖頂”之意。“tip”口形小,示“尖”,“top”口形稍大,示“頂”。“dot”(點)、“string”(線)元音短,“face”(面)元音長,都合情合理。
圓柱形工具語義場里的“針”、“棍”、“棒”的元音舌齒距離依次變大:“針”含后齦擦音、前中高元音、齒齦鼻音,均在口腔前,表示細小之物;“棍”含軟腭塞音、后高元音和齒齦鼻音,口形大,圓唇,舌根上抬,有更粗壯的感覺;“棒”,雙唇塞音加開口大的中低元音,再加上軟腭鼻音,響度最大,有更粗大的感覺。
星辰語義場內的“星”、“月”、“陽”從地球上看一個比一個大,其中元音的舌齒距離、口形與響度也一個比一個大。
“雨”、“波”、“浪”、“濤”、“洪”同處水體語義場,形態一個比一個大,受元音影響,口形和響度也一個比一個大。
在光照語義場內,“光”有塞音,元音舌齒距離大,共鳴音響;“影”,元音舌位高,共鳴音小。
處于口部動作語義場的“咬”(bite)、“吐”(spit)、“吸”(suck)、“喝”(drink)、“吞”(swallow)、“吻”(kiss)等,漢英發音動作都模擬了彼此區別的相應動作或動作附帶的聲音和神情。在手部動作語義場里,“推”(push)、“砍”(chop)、“切”(cut)三個動作多含爆發力,漢英語詞均含塞(擦)音,而“抹”(smear)這個動作一般不含爆發力,其漢英語詞不但不含塞音,且明顯音多而長且婉轉。很明顯,人們在用發音模擬動作。
(二) 同一語義場中反義反向關系單純詞的音義象似性
概念意義互相排斥或處于意義對立、對待位置的詞必然屬于同一意義范疇,即處于同一語義場中,如“近”、“遠”、“里”、“外”都處于時空語義場內。人類語言的反義反向單純詞普遍有著明顯的音義象似性區別,同時,人類語言在義素相近的通感聯覺配合下,常形成組與組之間的互為反義的區別性音義聯系控制。本節所舉每組互為反義的單純詞,不再一一明示具體語義場。
漢語里的“這”、“那”、“近”、“遠”、“里”、“外”和英語里的“this”、“that”、“near”、“far”、“in”、“out”都利用了口型的大小(元音的舌齒間距離)與元音響度區別表達了所言對象距離的差異。對于“生”(聲、升、盛、勝),人們用比“死”更響、更長、更平的音,而不是相反。“薄”用到了雙唇塞音,也就是有扁唇的動作過程,而“厚”就沒有。
表達時空強勢、性質陽剛事物的語音,口形、響度或發音動作大,而表達時空弱勢、性質陰柔事物的語音則相反。除了“大”與“小”、“長”與“短”等對比外,“粗”、“壯”、“強”、“亢”、“茫”、“敞”、“剛”、“廣”等的口形要比“細”、“膩”、“小”、“屑”、“絲”、“碎”、“析”的口形“粗”。英語里“little”、“bit”、“kid”、“chip”、“slip”、“mini”等都含有前高短元音“i”,口形小,都表示“小”;而“main”、“major”等含“ma”的音,口形大,都表示“大”。而且,在表空間的等級反義關系中漢英元音的排列順序趨向于[a]、[]、[ε]、[i]。
“來”用齒齦邊音加合口雙元音,模擬邀請的樣子,此意肯定不會用發“去”的動作表示,因為后者口形小,氣流有阻塞,呈一股氣吹出去的樣子。“兄”用前高元音、后中低元音和軟腭鼻音,“弟”只用前高短元音,所以,無論音響度和口形,“兄”都大于“弟”。“橫”含聲門擦音,中高前元音加軟腭鼻音,共鳴在口腔后部,音長而量大,而“豎”和“直”包含后齦擦音和高元音,共鳴在口腔上部,音短而弱。“友”和“敵”,“父”和“子”、“母”和“子”、“公”和“媳”、“婆”和“媳”、“頂”和“底”,“高”和“低”、“本”和“末”等詞對都是前面的音長、音響或口形大些,而后面的音則相反。
更有意思的是“干”和“濕”這對反義詞。前者發音含軟腭塞音、前中低元音和齒齦鼻音,口形大,舌頭平展,懸在口腔中,蒸發面積大,呈口干舌燥的樣子;而“濕”的發音含后齦擦音加前高元音,口形小,舌前靠近齒齦,氣流不暢,在氣流沖擊下,容易刺激口腔腺體,流出口水。“松”口形大,口腔肌肉松弛;“緊”口形小,肌肉緊張,做咬緊牙關的樣子。“實”的擦音與口形大于“虛”的。“張”、“脹”和“expand”,口形大;“縮”和“shrink”,口形小。“放”,從齒唇擦音開始,到低元音加軟腭鼻音,氣流沖出口腔,舌向前運動,共鳴響亮;而“收”,從后齦擦音開始,到中元音,過渡到后高元音,口腔從半開到合口,舌頭往后做“收回”的動作。“寬”與“窄”、“哭”與“笑”等詞都有明顯的發音對比。
對這些反義或對立的詞我們都不能孤立地去看,如“顯”,單獨看,沒什么道理可言,但是跟“隱”在一起看,則可見其中的用心。“顯”比“隱”明顯多了個前低元音,根據語音學,雙元音屬長音,其長度與響度常變大。乍聽“退”,也無出奇之處,但對比“進”,道理就明顯了:“退”從齒齦塞音開始,接著是含有后高元音的三個元音(復合韻母),明顯有個舌根抬高、用勁后退的過程;而“進”從硬腭通音開始,接前高元音,止于齒齦鼻音,整個過程在口腔前部完成,動作由后至前。“說”的元音位置明顯比“聽”的低,多了一個元音,齒舌距離大,口形大。英語“speak”要比“listen”元音長、響度大。“山”與“谷”,前者輔音和元音都在口腔前部,后者輔音和元音都在口腔后部。社會道德崇尚“大公無私”,語言上也是如此:“公”用軟腭塞音加后低元音加軟腭鼻音,厚重而洪亮,而“私”是齒齦擦音加前高元音,全在口腔前部,聲小而淺薄。“宏”圓唇,含后元音,有氣流入鼻腔,共鳴聲大;反觀“微”,受前元音影響,圓唇小,共鳴音小且在口腔前。“陽”與“陰”、“正”與“斜”、“強”與“弱”、“濃”與“稀”、“官”與“民”、“動”與“靜”、“剛”與“柔”等詞對也具有同樣的理據。
三、 漢英音義象似性的理據
詞匯學家說,有意義的最小語言單位是詞素;音義學家說,單個的輔音或元音都可能帶有意義;而持“存在的普遍論”觀點的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皆有“聲”(能的一種形式),且凡“聲”皆傳義,只不過我們暫時不能全部解碼其互相傳遞的物理的、生物的或心理的信息罷了[8]158。人類以聲傳義,并非無序生發,它來自于人類先認知、后模擬客觀世界的以聲傳義的過程。如人類慢慢認知了水滴落某物表面的聲音“滴瀝”(tick)、“滴答”(tap)、“叮咚”(tinkle)的意義:第一個音節表示水先撞擊表面散開――“滴”(ti)、“滴”(ta)、“叮”(tin);第二個音節表示不同材料的表面對水的容納――“瀝”(ck)、“答”(p)、“咚”(kle)。這樣自然界與人的對話就開始了同時,人也模仿著進行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以聲傳義。
在研究語言的音義聯系的時候,我們禁不住為人類語言進化的神奇與奧妙而驚嘆。隨著人類的發音器官的指揮中心――大腦進化得越來越發達,發音器官也越來越適合發出能運載大量語義并彼此區別的語音。就氣流在發音器官通過時受阻程度不同而發出的輔音來說,雙唇、齒齦、軟腭甚至聲門處都能靠雙唇閉合、舌與齒齦靠緊、軟腭下降、聲門緊張等動作完全阻塞氣流而發出塞音(前三處也能促成氣流分流發出鼻音),唇、齒、齒齦、硬腭等處,都能靠齒與唇、舌與齒、舌與齒齦、舌與硬腭的靠近或接觸而部分阻塞氣流發出擦音,再加上同時控制聲帶的震動與否,又使得如上發音位置能發出成對的彼此區別的清音和濁音,這樣,人類就能輕松發出彼此區別的至少40個輔音來。而就氣流在發音器官通過時基本不受阻、共鳴較響亮的元音來說,人類通過對舌抬起的高度、舌最高部分的位置、元音的長短(肌肉的緊張與否)、唇的圓展的控制,能發出至少20個彼此區別的元音,再加上元音、輔音的多種模式的連綴與拼讀,就使得區別性表義的選擇大大增多。先民在無文字的數十萬年漫長史前進化過程中,在生活、捕獵、采食、勞動時,需要發出彼此區別的語音來溝通各類信息,他們在用音義聯想造詞的初始,本能地遵循流線性原則(經濟原則、省力原則),淘汰不省力的東西。語言的音義巧妙聯系也是經過無數次優勝劣汰,最后才造化成今天的形式,其復雜、美妙、和諧程度超過人類人工施加、模擬、創造的任何系統,留下許多奧秘有待進一步揭示。人類偉大的適應與進化使得人的口、鼻、咽等器官能多功能地同時完成生理本能需要動作與隨意動作而互不干擾。如在保證呼吸的同時,人們說話的時候可以吃、喝或完成別的隨意動作。而且,人在發出相應意思的音時,往往與相應的動作相適應,如發出“喝”或英語“drink”音的同時能喝水。試一下,發“吐”或英語“spit”、“噴”或英語“spout”音時,口形適合同時喝水嗎?發“吹”和英語“puff”的音時,適合嘴里含東西嗎?同樣,“聞”(smell)、“嘗”(taste)、“舔”(lick)等都模擬了相應動作的口部姿勢;發“包”、“抱”這類音時,口腔先開后合,以雙唇塞音開始,緊接著是大口形前低元音,然后是高元音結束,口腔做“包容”的姿勢,像教練一樣,示范著身體相應部位的相應動作(其實“苞”、“飽”、“袍”等也有“包裹”義);“含”、“銜”和英語“hold(in the mouth)”的口部動作均是先開后合,與所示動作統一。
人類將語言的音、形符號在大腦中與其他色覺、味覺、觸覺、視覺的形象形成通感聯覺的隱喻聯系,提取類似組群的相似抽象特點,如語音刺耳性和物體尖刺狀之間聯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盛行的通感聯覺研究,近年來又有所復蘇。2003年馬乾德蘭的研究報告說,可能涉及相關音義或隱喻通感聯覺的大腦部位在解剖結構上彼此臨近,控制口部運動肌肉的中樞也臨近視覺中樞,這就大大方便了音義通感聯覺[5]。有人通過調查發現,從彼此親緣關系不大的23種語言中抽出常用詞“螃蟹”(crab)、“砍”(cut)、“舔”(lick)、“名”(name)、“相同”(same)等各一個,平均過半共享某一首音或主音[6]1538。1929年,心理學家克勒曾做了一個所謂“圓尖角星效應”實驗,受試者在不認識“baluba”和“takete”兩詞的情況下,普遍選用相對發音圓潤的“baluba”來配圓角星圖形,而用刺耳的“takete”來配尖角星圖形(最近有人用2.5歲的幼兒做實驗也獲得成功)。1929年,薩皮爾做了一個“大小桌子”實驗,500個受試者在臨時提供的兩個生造無意義的拼音連綴“mal”和“mil”中,80%(超出隨機配對的概率30個百分點)的受試者選用口形大的“mal”來標注大桌子,而用口形小的“mil”來標注小桌子。1935年,日本學者都留做了個實驗,從日語中抽出36對表冷熱、高低等的反義詞,讓57位不懂日語而母語為英語的受試者將這些實驗詞與英語對應詞配對,結果證明配成率大大超過隨機概率。為規避無意的主觀偏見干擾,后來又有人換不同語種按同樣模式重復做了二十多次實驗,包括將這36對表冷熱的日語詞依次翻譯成匈牙利語、波蘭語等語言,或重新找成對的反義詞,讓不懂相應語言的更多受試者用實驗詞與自己的母語對應詞配對,結果證明配成率大大超過隨機概率。1964年,約翰遜等人提取英語里某些令人愉快的詞的語音組合和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詞的語音組合分別生造出一些“詞”,讓受試者辨別并使其與以上兩種感覺匹配,結果匹配成功率遠遠超過隨機概率。1965年,厄斯泰爾和多斯特錄制了25種語言的情感詞,讓不懂這些語言的受試者聽辨其褒貶、正負、悲喜等色彩,結果成功率非常高。1954年,瓦茲曼讓說德語的人先聽14種不同人工聲音,然后令受試者自造詞或從實驗者提供的生造詞單中選詞來描述這些聲音,結果顯示,詞長受聲音的斷續數量影響,突然的聲音多用[t]、[p]、[k]開頭的詞描述,而徐緩的聲音多用[s]、[z]開頭的詞描述[8]1538。這些實驗和調查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語言音義象似性的存在與人類通感聯覺的本能。
音義互聯初始,人類利用心智的體驗性和思維的隱喻性使自己的身心與外部世界互動,有意識地利用語言自身的規律來描摹外界的意義。人類利用自己的發音表義能力或摹聲(onomatopoeia,感嘆示情或模擬動物聲、風雨雷電聲),或摹貌(phenomimes,模擬事物的狀貌、動作姿態),或摹心(psychomimes,模擬人的心態、思想活動)。一開始,人們用“bubble”模擬水冒泡的聲音,繼而又用它來指發出此聲的水泡,接著再用它表示冒泡的動作,再后來又用[b]指其他破裂的聲音,如“burst”。后來,人們創造的音義聯系越來越多。如,鼻音化或軟腭化的元音一般表示黑暗;前元音表示高、精、細,清塞音表示薄、稀;擦音表示粗糙;[l]表示拉長,音節多表多或大,音節少表少或小(如薩摩亞語里蜈蚣叫做“ongololo”,重復音節表示蜈蚣的多節多足);疊音示動作快、持續不斷(鳥在西班牙語里叫“pimpim”,表示鳥小動作快)。慢慢地,這種音義互聯所融入的文化內容也來越復雜,如英語的“母親”為何叫”mother”?因為[m]指物質,[]指出來,[]指給予,[r]指有關,這樣連起來就是“涉及給出物質”即“哺育小孩”。父親在印地語里為何叫“PIT A~”,而在英語里叫“father”?按音逐個解釋,前者是“涉及有條件提供”,后者“涉及無條件提供”,因為在印度文化里,兒子要對家庭負有很多義務和責任,而在西方文化里,父親要無條件地撫養兒子,不講回報[8]160。
另外,這種通感聯覺的音義聯系會形成某種趨勢。根據音義學的音叢假說[9],如果某一基礎詞開始于某一個音,那么首音相同的其他詞語就會趨向于同類意思。如英語里表示房子的詞“house”一旦由“h”開頭,那么諸多含有同一首音的詞其意義也與住處相關,如“home”、“hut”、“hovel”、“habitat”等。先民可能模擬著火的聲音而造出“fire”一詞,繼而與火苗的閃動、搖曳相關的詞就跟著由“f”或“fl”開頭(“flame”、“flare”、“flash”、“flicker”等)。英語里表示“咔嚓”、“吱嘎”類聲音及其碾壓、痙攣等引申義的詞,一旦有一個以“cr”開頭,其他效仿從之,如“crick”、“crack”、“creak”、“crush”、“crunch”、“craunch”等,而且在此基礎上繼續加音表示略微不同的意思,如“scrunch”、“scraunch”等。這就進一步解釋了上文所述處于同一語義場的單純詞的音義象似性。在世界上,形象多,語音少,而以一個音代表一組形象就成為基本模式。發音表義時的心理、感覺與發音的生理解剖方式的聯系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合理。
根據道金斯提出的模因論,模因是通過說寫、體態語、習慣或其他可模仿現象來運載、傳播文化思想、符號或行為的文化單位,它可類比于生物學的基因,其進化可類比于生物進化。模因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可通過變異、競爭與遺傳來影響復制成功與否的方式進化。有利于復制的模因得以存活、傳播與變異,無利于復制的模因被淘汰[10]。
這些聯系與日俱增,通過輻射、轉類或隱喻等孳乳出越來越豐富的音義聯系,形成一個個的模因,為人腦所接收、理解并在人類間傳播。在生存競爭中,人類的適應性基因不斷地得到選擇,與此相同,以音表義的尋求過程產生的模因也是個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為了求生、求偶、求食等目的,人類在交流時,尤其是涉及愛恨、好惡、吉兇、親疏、利害、有無、取舍、開關、上下、來去等大是大非乃至生死攸關的信息時,不得不保留準確與高效的以音表義模因,否則連人自身都得遭受弱肉強食的無情淘汰,這樣才使我們擁有了利于人類習得與交際、高效且適合人類認知世界的語言。
不管有無文字出現,不管后來怎樣不斷造詞,也不管詞語派生、轉類、合成過多少次,存活到今天的詞一定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它們音義初始時沒被淘汰的模因,這些模因構成了語言的適應性與生命力,其中包含了人類當初憑直覺與本能盡力賦予語言的規律性、象似性。人類在同處一個語義場中存在非反義反向關系或反義反向關系的詞語的音義聯系上盡量做到有所對比、有所區別、有所聯想、有所分級,這些處理滲透到詞匯中,使語言的模因性、規則控制性、可學性、交際的高效性等全面提升。世界上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語言有文字,在語言的進化中,文字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口頭語言默契的音義聯系與約定俗成。文字系統,盡管歷史短,但也在音義象似性的基礎上獲得了進一步的形義象似性,這也是漢語拼音化不可行的原因,因為拼音化不能充分反映業已發達的漢語音義象似性與文字象似性,會使漢語的生命力打折。
然而,語言畢竟是以聲傳義為主的系統,人類以口、舌、齒等發音器官來模擬世界的萬千氣象以及虛擬聯想的概念也是有限的。海曼認為,大腦尚不發達的人類最初選用的具體的、本能的、彼此都能理解的、好記憶的、有一定象似性的語言在進化過程中發生過象似性磨損[11]。遺憾的是,語言無化石,語言是怎樣起源的,六千年前至幾萬甚至幾十萬年前純口頭語言的時代,人類是說一種語言還是多種,古印歐語是怎樣分化的,古語、古音怎樣復原或重建,諸多問題都停留在只能根據觀察比較現代的現象來構建假說的層次,這就生成了語言的諸多奧秘和不完美現象,使無論哪種語言的音義聯系都帶有一定的神秘感。總之,語言不可能處處體現象似性,這也是象似派和任意派爭論不休的主要原因。如,“講究”和“將就”,“范疇”、“犯愁”和“反抽”,這兩組詞組內發音幾乎一樣,但意思分別相反或“風馬牛不相及”。英語里含元音[i]的詞表示“小”,但“big”、“thick”又是例外;英語“ma”表示大,但“small”又是個例外,而且明顯口形大于“big”;英語“mighty”和“mite”的口形都很大,但前者表示巨大,后者表示微小。1933年,紐曼為了檢測他老師薩皮爾的實驗結果,測試了約五百個與大小有關的英語單詞,結果并沒發現其中元音與大小的明確音義關系。1958年布朗也做了類似實驗,結果也跟紐曼的相似。這些實驗說明音義象似性還要同時考慮整個詞的發音。前述英語“flash”、“flame”等詞模擬了光線的閃爍或移動,但又很難解釋大量含有“fl”的其他詞匯語(如“floor”、“flat”“flour”等)卻沒有“閃爍或移動”的意思。前述以“o”及其相應圓唇元音開頭的表圓或橢圓形事物的詞確實不少,如“oval”、“ovum”、“orbit”,但“oblong”卻是個例外。英語“slither”、“slimy”、“slug”等以“sl”開頭的詞有令人不快或討厭的意味,但“slight”又是個例外。英語鼻子“nose”包含鼻音,漢語“鼻子”就沒有。1962年泰勒先生研究證實了象似性有單一語言依賴性,但發現象似性在跨非相關不同語言時缺乏統一性,如[t]和[p]在韓語單音節詞里多指大,在英語單音節詞里多指小。1965年,泰勒用日語與英語的反義詞做實驗,提出有必要構建新的假說,以便既能解釋人們普遍用某些音指代某些意思的現象,又能解釋在不同語言中同樣的音指代不同意思的情況。有些涉及漢語等有聲調語言的象似性實驗,結果或是不成功,或是說服力不夠,如布朗和布萊克曾用漢語重復上述日本學者都留的實驗,結果顯示象似性不明顯[6]1538。
象似性的數量原則認為,語音材料的量大、音長或反復等均可表示事物的數量、強度、頻度、態勢等的加強,如從“孔”到“窟窿”,音多則示量大。人們傾向把“龍”譯為“loong”,其中兩個“o”字母像龍的兩只眼睛,比“long”多一個“o”后語音拉長,更使人聯想到“long”(長)。在埃塞俄比亞官方語言阿姆哈拉語中,“tsbbr”是“被打破”的意思,而“tsbbabr”是“被打碎”的意思,音的復現明顯表示程度的加強。但是,面前有大狗、中狗和小狗各一只,你說“大狗”、“中狗”、“小狗”的時候無論音量漸小還是漸大,聽者也不會單憑“物大調高、物小調低”去輕信,而是要靠聽懂字面意思或憑實物來確認。舌尖感覺“甜”更敏感,故用齒齦塞音加前元音與齒齦鼻音,用平聲,有輕;英語“sweet”也用了口腔前部的元音和輔音,突出舌尖感覺。對“苦”更敏感是舌根部,用軟腭塞音加后高元音,且用上聲,表厚重感,但是,英語的“bitter”卻沒有涉及舌根。現在好多城市的十字路口都有自動語音反復提示“現在是紅燈,請不要闖紅燈”,但在同一地點路人光憑聽此提示分不出此時哪個方向上有紅燈,因為人類語言在較近的同一時空里,不能“象似”地自動運載聽者能辨識的方向性信息。“開”和“關”,都從軟腭塞音開始,但“開”的元音都在口腔前部,而“關”含后高元音加齒齦鼻音,不但口形小于“開”,且氣流與共鳴向后,象似性很完美,但是,后人用“開”既表示“使關閉著的東西不再關閉”,又表示“接通(電源)”,用“關”既表示“使開著的物體合攏”,又表示“中斷(電源)”,由于電閘的開關動作與“開”和“關”的本意動作正好相反,極易產生誤導,至此,這兩個音義聯系很完美的詞又有了可能“鬧出人命”的不完美性。
西諺有云,“The exception proves the rule”(例外驗證規律)。總之,語言的完美性占優勢,個別例外還不足以證明“普遍的音義同構現象的分布是隨機的”這一觀點。隨著研究的深入,各種語言象似性現象的發現是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使我們越來越感到,語言這一地球上最高級生命的區別性屬性,跟它的所有生命機制一樣,在跟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環境的互動中,無論怎樣種類繁多、南腔北調、孳乳相生、盤根錯節,語言單位無論大小――音素、音位、詞、詞組、句、語篇――都按自然規律生成、運作,受自然規律系統控制。人類識別詞語時從首音開始逐一排除的集群理論,頻率效應、近期效應理論,處理多義句、歧義句時首選最簡單結構的最少接觸理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使用語言(乃至其他認知活動)時確保高效、避免錯誤的規律。英語名詞復數發音時,底層形式為[z],因為英語中濁音環境出現最多,而[z]又是濁音環境中最常見的基礎形式;而派生出表層形式時,總是先試用增音規則來適應增音環境,因為增音環境最少發生,發現不適用時,再試用發生環境多一些的清化規則。這樣的規則使用順序才不會導致錯誤派生形式的產生。這種先默認最多情況,然后排除例外,再處理較多情況的規則使用順序在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多規則使用時具有普遍性。
微小單位反映宏大單位甚至又全息地反映了宇宙的運動規律(全息論),小的單位的解釋及賦義能調動整體甚至所有因素(整體論),這些無論是從演繹角度還是從歸納角度都可得到證明。
四、 結語
英語詞匯學說,詞的派生基本是從詞根開始的,一般加前綴或后綴,極少數變換中綴,且后者多限于語法意義的變化,但是,“flap”(拍打)、“flip”(輕擊)、“flop”(拍動)這些音義非常相似的詞是否在彼此變換中綴?那些有意義的按現在標準又不成詞的語音單位,先民是否用過當詞來使用?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發現,幼兒都說“名”直接來自于物[6]1538。童言可畏,語言學家真的需要從中找出答案。音義象似性給語言與語言學研究確實提出了不少新問題,刺激語言研究的新視角的產生和探索,如語言起源的運動理論(motor theory)、文化音美習慣(phonesthetic habit)等。
總之,相較于從“形或結構上”論述語言符號的象似性,從單純符號尤其是音義象似性上揭示語言符號的象似性,以及從人類語言與認知的起源和進化視角更進一步地思考漢英音義象似性的動因,能給語言的象似性是否存在及它是否是語言的根本屬性提供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更有利于揭示語言與認知的關系和語言的本質,更能促進解開語言的起源與進化之謎,有助于語言音義臨摹類起源假說的提出與思考。在音義象似性的微觀描述上充分利用語音學與語義學知識,以同處一個語義場中非反義反向關系及反義反向關系詞語為線索展示大量實例中單純詞的音義象似性,可使音義象似性的研究方法更具可行性與規范性,結論更具可驗證性。
參考文獻:
[1]盧衛中.語言象似性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6):840849.
[2]應學鳳,李桂明.國內語言符號象似性研究進展[J].社會科學論壇,2007(12):149151.
[3]王寅,李弘.象似說與任意說的哲學基礎與辯證關系[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16.
[4]辜正坤.語文的必然性綜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1):18.
[5]Wikipedia.Soundsymbolism[EB/OL].[20120311].en.省略/wiki/Sound_symbolism.
[6]Allott R.Sound symbolism[M]// Udo L F. Language in the Würm Glaciation. Bochum: Brockmeyer,1995:1538.
[7]楊光榮.詞源觀念史[M].成都:巴蜀書社,2008.
[8]Agrawal P K.Theory of phonosemantics[M]. Jaipur: Universal Theory Research Center,2010.
[9]Brinton J L. The structure of modern English: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112.
關鍵詞:氣;氣化;審美域;動力源;活力基元
中圖分類號:B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074(2013)01-0020-07
中國美學的“物動心感”說既以“氣”為宇宙原初實有的自然生成觀,同時又以“氣”為審美創作的推動力和生命力,創立了由“氣”-“動物”- “興懷”緣情,即審美創作生成模式,將“氣”作為“物動心感”引發審美創作的中介。應該說,“物動心感”說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氣”為宇宙原初實有的生命元素也是審美創作“物動心感”的推動力和生命力。“氣”為萬物之原初生成活力,故稱為“元氣”。“元氣”是構成宇宙萬物和人類的形體與生命精神的原初動力。其次,“氣”自身的氤氳流轉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與化生變易。“氣”分為陰陽或五行之“氣”,陰陽二“氣”的升降交感、氤氳化生,五行之“氣”的流轉攙和,構成了宇宙萬物并推動著它們的發展與變易。“陰陽”二氣的交感化生使天地萬物生生不已、化化不息。呈現于審美創作,則表現為創作者與創作對象間的交相互聯、互動互依是一流程,是不斷流動、異延著的,從而造成審美活動中審美域的構成,即“美”的呈現,是動態性、開放性的,并由于主客中某個動因的轉化而出現差異。再次,“氣”是宇宙萬物之間相互感應的中介物質,是信息的負載者。通過“氣”的中介作用,宇宙萬物得以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天人”同類、“同氣”,都為“一氣”所生成,因此二者之間能夠“相應”、“相求”、“相召”、“相合”、相互感應、相互貫通。同時,作為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統一體,“氣”又在“天人”、“物我”之間發揮著彼此感召、應答的中介作用。
一、“氣”:審美域構成的生命基元
“通天下一氣”,人與自然萬物都由“氣”所生成,“同聲”、“同氣”,因而在審美域構成活動中,能夠相互感應,相互融合,達成情景相融的詩意境域。人是宇宙間“氣”氤氳聚散的結晶,為天地之秀,人性就是宇宙間“氣”化性的呈現。宇宙間的“氣”具有氤氳、流變、化生、化合的特性,人也具有這些特性。人既然是宇宙間“氣”運動流轉、氤氳聚散的產物,人生存的環境大多是適合于人的,人要生存就要運動,人與自然萬物的相融相合、相聚相散、化分化合都是由于“氣”的氤氳流轉。
“氣”為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生成本源,也為其生命力的本源。“氣”的呈現樣態有多種,有陽氣,有陰氣,有清氣,有濁氣,受此影響,社會的形式、環境是多樣的,人也是多樣的,形形的人、五花八門的事,“氣”是其唯一標準,是自然、社會與人相通相應的共通的生命力。“氣”存在于宇宙自然之中,也存在于人體之內,極為精微,無形可見,運行不息,是生命的體現,是形上與形下、“有”與“無”的統一體,是推動和調控宇宙自然、四時晝夜與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體現于審美創作,“氣”則為心物感應、情景相通、意象合一、天人合一,以及打通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構成審美聯覺的生命基元。
就人體生命而言,“氣”是人體生命暢達的關鍵。人體生命的健康、人的壽夭,與“氣”的暢達與否密切相關。“氣”的氤氳流轉、滯暢流止,則表征著人體生命活動舒暢康健、強壯衰竭、受損或是受到傷害與否。人要健康長壽,保持生命力的旺盛,則必須珍惜、保養、調理運行與流暢于人體中的“氣”。如《管子?樞言》就指出:“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氣”決定著生與死。在人體內部,“氣”不僅是生命力與生命流的本源,而且是“精”、是“神”,是情操與精神。充塞于人體之“氣”與鼓蕩于天地間的“氣”是一樣的、同一的,與天地之“氣”相與一體,因此,人與自然萬物是相通為一的。如孟子就認為,存在于人體內的“氣”為“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1]231。此“浩然之氣”是一種精神氣質、意志情操,受人的意識的支配,人的意志堅定昂揚,則表征為一種“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風貌。因此,“氣”的內涵,既是“精”與“神”,又是“形”與“貌”,既是實有,又是精神,既是形而上又是形而下,為一個涵蓋自然、社會、人生的范疇,其內涵相當寬泛。作為審美域構成的生命基元,則生動的呈現了詩意化境域的包容性、多樣性、流動性、生成性。
作為生命個體,人的生成與作為生命因子的“氣”的作用分不開。《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2]14“氣”為生命之源,是構成胚胎的原始元素,也是推動胚胎發育的原初實有。《周易?系辭傳》說:“男女構精,萬物化生。”[3]在古代人體生命學看來,男女兩性相感相應,陰陽之精相結合,從而形成胚胎,由此而生成人。這種觀點推而廣之,則一切生物的生成都應該經由雌雄兩性之精相合相化,進而再引申為天地陰陽精“氣”相合而萬物化生化合。可以說,中國哲學的“氣”與“氣化”說就是這樣把具體的生殖之精抽象為無形可見的天地“精氣”的。《周易?咸彖》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3]《荀子?禮論》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易起。”[4]366因而天地陰陽之氣這一無形之物也就成為宇宙萬物的生成之本源。人為宇宙萬物之一,自然也由這一無形而運行不息之“氣”所化生化合。
二、“氣”:審美域構成的原初動力
東漢時期,“元氣”思想廣為傳播。“元”是“開始”、“本原”的意思,“氣”是細微的物質。《說文》云:“元,始也。”程頤在《周易?乾》中解釋云:“元者,萬物之始。”大化之始氣為“元氣”。“元”與原相通。《春秋繁露?重政》云:“唯圣人能屬萬物于而系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5]可見,“元”是萬物所生成之根本和本源,與天地共終始。《春秋元命苞》云:“元者,氣之始也。”[6]這里就把“元氣”作為宇宙本源。宇宙生成之初只有混沌的元氣,經過長期分化,分成清輕的陽氣和重濁的陰氣,陽氣上升形成天,陰氣下沉凝結成地,天地又化生出萬物來。但“元氣”并不是宇宙的原初實有,宇宙的原初實有是“太易”。如《易緯?乾鑿度》說:“夫有形生于無形。……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7]29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氣、形、質三個方面,氣、形、質是世界形成的物質要素。《易緯?乾鑿度》又云:“太易始著,太極成;太極成,乾坤行。”[7]4也就是說“太極”不能稱為“無”,而只能解為“氣”。因此,當代學者蕭洪恩認為:“此謂‘太易始著’即謂從‘未見氣’到‘氣、形、質’逐漸彰顯的過程,也即‘太素’及之前的諸發展階段,其后則首先便是‘太極’,因此‘太極’是氣的運動變化的第五個階段。”[8]鄭玄《周易注》解釋“太極”說:“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也。”顯然,他是以造化之源,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清虛之氣釋“太極”。“元氣”生于“太易”,無形而動,生天生地,在宇宙萬物生成中,充當了中介。
在中國美學“氣”與“氣化”說,“氣”是無與有、虛與實、情性與感性、形而上與形而下的一體化。古代美學的“氣”與“氣化”說,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中國人體生命學有關“氣”的認識的重要影響,中國人體生命學的“氣”說是古代哲學“氣”概念形成的基礎,為古代美學“氣”與“氣化”說萌生的土壤。而中國人體生命學的“氣”說的構成,也受到古代哲學“氣”與“氣化”說的滲透和影響。如中國人體生命學“氣”說的建構,雖然源于古人對人體生命現象主要是對呼吸之氣和人體內流轉之“氣”的觀察和推理,但與古人對自然界云氣、風氣等的觀察和類比不無關系。中國美學將人體內之“氣”定義為“無形”而氤氳流轉不息,無疑是受了自然界之云氣、風氣的無形而氤氳流轉看法的影響。再如中國人體生命學對體內之“氣”的升降出入、氤氳流轉的認識,雖然可能源于古人氣功鍛煉時的體驗,但與哲學有關生成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原初實有之“氣”,及其升降出入氤氳流轉思想的影響不無關系。引進到中國美學,則成為其“文以氣為主”說。
“氣”與“氣化”說認為:“氣”是世界的原初實有,宇宙萬物皆由“氣”構成;宇宙是一個萬物相通、天地一統的有機聯系的整體;作為宇宙萬物之一,人亦由“氣”構成;“氣”是存在于宇宙自然間的氤氳流轉不息的極細微物質,其自身的氤氳流轉,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變易。“通天下一氣”,既然“人”與宇宙間萬事萬物都由“氣”化生化合而成,同類同質,那么,人與自然萬物當然是相互感應、相互貫通的。體現在審美創作活動中,作為創作者的人也自然受“氣”的作用,與創作對象相通互感,相召相應。以上這些觀點,構成了中國美學“氣”與“氣化”說以及“文以氣為主”說的學理內容。
人與萬物皆由“氣”與“氣化”所生成,故而人體生命之氣與自然萬物生命之氣是相通相應、相感相交的,萬物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類同、相互感應的,因此《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氣”與“氣化”說看,宇宙自然與人體生命、思想感情和存在方式是“同一”、“并生”,一起處于宇宙大生命之中,八極六合融融一“氣”,天地萬物和諧共處,人與自然融合為一。審美活動的意義則在于創作者化宇宙生命為自我生命。由此,如何于審美活動中融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于一體,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神內核,也孕育出中國美學精神的生命本質。
在“氣”與“氣化”說看來,“陰陽”二氣升降交感,氤氳相錯而化生萬物,必須在“和”的狀態下進行。陰陽二氣協調、有序,是宇宙萬物化生的基本保證。《淮南子?本經訓》說:“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物之體,含氣化物。”[9]陰陽之氣的變易幽深莫測,無窮無盡,但必須達到“和”的狀態,“和”是陰陽二氣氤氳流轉的根本趨向和達到的最佳審美境域。《淮南子?汜論訓》說:“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必得和之精。……積陰則沉,積陽則飛,陰陽相接,乃能成和。”[9]陰陽二氣既不偏盛,又不偏衰,協調平衡,方能化生宇宙間萬物,方能促進萬物的發展與變易。即如明清時代的王夫之所指出的:“太和之氣,陰陽渾合,互相容保其精,得太和之純粹,故陽非孤陽,陰非寡陰,相函而成質,乃不失其和而久安。”[10]在氣化生萬物的過程中,陰陽相互滲透而成質。“陰陽異撰,而其氤氳于太虛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和之至也。”[10]陰陽二氣的和調共濟,穩定有序,是氣生宇宙萬物的最佳狀態。
“氣化”,是指氣的氤氳流轉構成宇宙自然間各種變易的過程。凡在氣的直接作用下或參與下,宇宙萬物在形態、性能以及表現樣態上所出現的各種變易,皆是“氣化”的結果。
由于宇宙萬物的各種各樣的變易,都是在氣的不斷氤氳流轉過程中構成的,故“氣化”理論也隨著氣的氤氳流轉理論的構成而形成。古人觀察到云氣和風氣的流動、交感、氤氳而構成閃電、雷雨,推測出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氤氳流轉,氤氳交感,相摩相蕩,從而化生宇宙萬物。即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3]古人又可從男女生殖之精相結合而孕育一個新生命的過程中推理出陰陽二氣交感合和而生物的普遍規律。“氣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氣”的氤氳流轉是構成“氣化”的原因,“氣”是運行不息的,因而“氣化”過程也是自然存在的。古代哲學家認為氣中的陰陽對立雙方的相互作用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易的終極原因。王夫之指出:“氣化者,氣之化也。……一陰一陽,動靜之機,品匯之節具焉。”[10]“氣化”的動力來自氣自身之內,是陰陽兩方面升降交感、氤氳合和、相錯相蕩的結果。因此,“氣”自身的升降聚散氤氳流轉,“氣”內部陰陽兩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氣化”過程發生和賴以進行的前提和條件。“氣”的氤氳流轉停止,“氣化”過程也就終止。另一方面,“氣化”過程中寓有氣的各種樣態的氤氳流轉,氣的氤氳流轉也正是從“氣化”過程中體現出來。因而氣的氤氳流轉與“氣化”過程實際上是“分之為二,合之為一”的概念。“氣”的氤氳流轉及其維持的“氣化”過程是永恒的,不間斷的,它們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易的內在動力。
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展變易是在有形之“氣”與無形之“氣”之間的升降出入轉換中進行的。人是自然界之中的最可貴的、最高級的生物,人體自身的新陳代謝,是由于人體內之氣的不斷氤氳流轉而推動和調控的“氣化”過程。人體內之氣的升降出入氤氳流轉,推動和調控著精、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及其與能量的相互轉化,推動和調控著各內在生命體的功能活動,推動和調控著人體生長的生命過程。而人體內的這一“氣化”過程,是在與自然界之大氣的交換過程中進行的,也是在自然界氣候變易的影響中進行的。故說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由于“通天下一氣”,所以宇宙間同類事物之間有相互召求、相互應答之勢。《呂氏春秋?應同》說:“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動;平地注水,水流濕;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魚鱗;旱云煙火,雨云水波。無不皆類其所生。”[11]683《黃帝內經》也指出,氤氳于人體之內的氣受自然界的大氣和四時氣候變易的影響而出現規律性的變易,人體內的內在生命體之氣與四時氣候變易相通應。《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云:“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陽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3]《淮南子》認為,宇宙萬物稟“陰陽”之氣而生,故萬物能夠同氣相應,同類相生,“煩氣為蟲,精氣為人”。即便人類自身,由于稟受的精氣不同,也表現出男女、壽天、愚智之差異。如《淮南子?地形訓》就指出:“土地各以其類生,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鄣氣多喑,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傴,岸下氣多腫,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癭,暑氣多天,寒氣多壽,谷氣多痹,邱氣多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9]宋代張載認為,“陰陽”兩端的相互感應是自然構成的,由此化生的宇宙萬物存在著普遍聯系,這是宇宙的基本規律。他在《正蒙?乾稱》注中說:“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10]宇宙萬物之間的聯系是十分廣泛的,不論同類還是異類,都存在著普遍的相互感應,相互影響。故他在《正蒙?動物》注中又說:“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終始以發明之,則雖非物也。”[10]事物之所以存在與變易,是因為事物內部存在著既相異,又相同的兩個矛盾著的方面。
宇宙之“氣”構成人類形體并藏寓于人體之中,又成為人的精神世界。“氣”即“精”。人若善養此精,則能與天地共存,成為至善至美之人。莊子認為,“氣”在人體內,即人的內心精神世界。《莊子?人間世》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就是說“氣”是人的一種虛靜地對待外界事物的精神狀態。管子認為,精氣藏胸中,浩然和平,則為圣人。故人要善于治氣,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孟子則認為人體是“氣”之充,而“氣”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人的意志堅定,正氣也就存在于體內。故強調人應該“善養吾浩然之氣”,則能成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
應該說,中國人體生命學所謂的“精”,即“氣”,泛指人體內一切有用的流態精華物質。既包括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稱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獲得的水谷之精,稱后天之精,還包括精的衍生物如血、津液、髓等。先天之精藏寓于腎,成為腎精的創作者部分;后天之精輸送到內在生命體中,稱為內在生命體之“精”。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充養下合化為生殖之“精”,是形成胚胎,繁衍生命的根源;后天之“精”在先天之“精”所化之原動力的激發下,化氣生神以推動和調控機體的生命活動。因此,中國人體生命學所說的“精”,是指實有的、有形的、常呈流態而藏寓于內在生命體之中的精華物質。它是人之形體與精神的生成之源,生命繁衍之本,因而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古代哲學認為“精”或者“氣”分陰陽,陰陽和則萬物生的思想,滲透到中國人體生命學中,對人體內之精分陰陽,與陽精協調共濟則形體康健、精神內守的理論的建立,也有一定影響。作為人體生命原初實有的精,本由父母的陰陽生殖之精相合而成,自然就含有陰陽兩種成分。體內與陽精勻平,其化生的陰氣與陽氣的氤氳流轉和功能有序諧和,則人體康健,精神內守,因而對病邪的抵抗力強。人體生命學的“氣”,主要是指人體內生命力很強,不斷氤氳流轉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這種極細微物質既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所謂“氣充形,形寓氣”,又是激發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感受和傳遞各種生命信息的載體。此“氣”由精化生,是比精更為細微的且具有很強活動力的含有巨大能量的物質,是精的功能體現或功能態。“氣”的氤氳流轉,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外的新陳代謝,激發著物質與能量的轉化,負載和傳遞著生命信息,激發和調節著內在生命體的功能,從而維系著人體的生命進程。“氣”的氤氳流轉停止,則標志著人體生命活動的終止。
“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同時,存在于宇宙自然與人體間的“氣”是氤氳流轉不息的,是推動宇宙萬物與人體發生、和變易的動力源泉。中國美學“氣”與“氣化”思想關于人審美境域的關于人體內之“氣”是不斷氤氳流轉的極精微物質,是激發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動力的認識的構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古代哲學中“氣”的氤氳流轉推動宇宙萬物發生、發展和變易的思想,滲透到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論中,構成了在人體之中運行的“人氣”,也激發和推動了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與能量的相互轉化的理論。這實際上是古代哲學中的“有形生于無形,有形化為無形”思想在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論中的應用。人體中的“氣”,既是這一“氣化”過程的推動力和調控力,又是這一“氣化”過程的中間產物。精血津液為有形之物,“氣”為無形之物。精化“氣”,為有形化無形;“氣”生精,為無形化有形。但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論所說的有形與無形之間的轉化,比古代哲學更為具體,更為細致,更符合自然科學的認識。如“氣”生精,一般不說“氣”凝聚一起則變為精,而是說“氣”的氤氳流轉促進精的化生,即消耗了能量而獲得了營養物質的增多。由于人體內的“氣”的不斷氤氳流轉,推動了物質與能量的相互轉化,構成了維持內在生命體功能活動的動力,因而維系了人體正常的生命進程。“氣”是人體生命維系的根本。有氣則生,無氣則死。
三、“氣”:審美構思的通塞元素
中國人體生命學的“氣”與“氣化”說,是研究人體內的“元氣”的概念、來源、分布、功能的“氣”與“氣化”說,是中國人體生命學“氣”與“氣化”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體內的“元氣”是一身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能代表一身之“氣”。一身之“氣”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氣”,水谷之精化生的谷“氣”,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三者相結合而形成。“元氣”因由先天之精所化,又稱先天之“氣”;谷“氣”與自然界之清“氣”相結合于胸中氣海而生成宗氣,因是后天獲得,又稱后天之“氣”。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相互促進,相互資助,合化于胸中氣海或臍下丹田,則為一身之“氣”。是故先天之“氣”也受后天之“氣”的滋養,后天之“氣”也受先天之“氣”的促進。兩者互涵,合而為一。一身之“氣”分布到脈外,分布到體表肌腠皮膚,發揮保衛機體,抗御外邪的作用,則為衛“氣”;分布到脈內,發揮化血、營養等作用,則為營“氣”。一身之“氣”分布到各內在生命體經絡之中,則為以各內在生命體經絡命名的內在生命體之“氣”與經絡之“氣”。由于各“氣”所在的部位不同,所在的內在生命體不同,故各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相應功能。
“氣”在人體內不斷升降出入氤氳流轉的認識,可能來源于古人在“導引”鍛煉中對自身之“氣”上下運行的體悟,但無疑也與古代哲學的“氣”學思想的滲透有關。古代人體思想運用類比思維,將人體比作一個小天地,認為人體內的“氣”,與宇宙自然間的天地之“氣”相同,也在人體內不斷地升降出入氤氳流轉,以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天地之“氣”的氤氳流轉規律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即陽降陰升,交感合和,協調有序。人“氣”的氤氳流轉規律也類同天地之“氣”,在下之“氣”升,在上之“氣”降,即陰升陽降,以協調共濟,暢達有序。如心火下降,肺“氣”肅降,猶天“氣”下降;腎水上濟,肝“氣”升發,猶地“氣”上升。如此則維持了心腎水火協調共濟,肺肝二“氣”運行有度。而脾“氣”主升,胃“氣”主降,斡旋諸“氣”于人體之中,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人體之“氣”的運行協調有序,稱為“氣機調暢”,標志著人體的生命活動穩定有序。若人體之“氣”的運行失常,稱為“氣機失調”,則可出現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異常變易,標志著人體生命活動失常而進入生命不暢達狀態。
“氣”是感應傳遞信息的載體人體內各種生命信息,皆可通過在體內升降出入運行的“氣”來感應和傳遞,從而構建了人體之內各內在生命體經絡等組織器官之間的密切聯系。外在的信息感應和傳遞于內在的內在生命體,內在生命體的各種信息反映于體表,以及內在生命體的各種信息的相互傳遞,皆可以體內的無形之“氣”為其載體來感應和傳遞。如內在生命體之“氣”的功能正常與否,其信息可以“氣”為載體,以經絡為通道反映于體表相應的部位,“心氣通于舌”、“肝氣通于目”、“脾氣通于口”、“肺氣通于鼻”、“腎氣通于耳”[3];“氣”為精化,色隨“氣”華,內在生命體所藏之“氣”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強弱常變,皆可通過“氣”的介導而反映于面部、舌部等體表部位。內在生命體之間的各種生命信息,還可以“氣”為載體,以經脈或三焦為通道而相互傳遞,以維護內在生命體之間的功能協調。外部體表感受到的各種信息和刺激,也可由“氣”來感應和向內在的內在生命體傳導。如針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過運行于經絡之中的“氣”感應并傳導于內臟而發揮整體調節作用的。以上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論關于“氣”的感應傳遞信息的認識,無疑與古代哲學的關于“氣”的中介作用的認識密切相關。古代哲學關于通過“氣”的中介作用而使宇宙萬物得以相互感應的認識,滲透到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論,對人體之“氣”的感應傳遞生命信息的理論的構成,提供了一種類比思維的方法,起到了積極的啟發作用。
古代哲學的“氣”與“氣化”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對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論的“氣”與“氣化”說的構建起到了重要的啟發作用,而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論的有關人體之“氣”的認識,是古代哲學“氣”與“氣化”說構成的土壤。但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論的“氣”與“氣化”說,是研究人體之中各種具體的“氣”的概念、來源、結構、功能的理論,與古代哲學的“氣”與“氣化”說所研究的范圍、對象不同,應注意區別。
正由于“氣”與“氣化”思想的作用,所以,在古代美學看來,作為創作者,其感知覺是相通相聯的。據《國語?周語下》記載,春秋末年,單穆公曾就聲味心氣的關系發表過一段有趣的言論。他說:“夫耳目,心之樞機也。……口內味而耳內聲,聲味生氣。氣在口為言,在目為明。”[12]125“氣”在口中,人則能說話;在眼中,則能看清東西;在耳中,則能聽見聲音。沒有“氣”的作用,人就不能說話,不能有任何感覺能力。人的心理活動也是這樣的,“氣佚則不和”,氣和則心平,心氣相連。顯然這里的“心”就是指心理活動能力,無“氣”則無心之功能,無心理活動動力。“氣”作用于人的整個心理與感知覺,既生成聲又生成味。聲與味都通過“氣”而相通相連。“聲亦如味”,味亦如聽,聽亦如視。應該說,這種把聲與味以一“氣”相聯而并通的思想,已經涉及到審美聯覺現象。
所謂審美聯覺,又稱“通感”,是審美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感官互通互借的現象。就生理學而言,聯覺是指身體的一部分發生的感覺與伴生的感覺;就心理學而言,則是指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錢鐘書先生就曾把聯覺稱為“通感”,并在《通感》一文中對之做過一番生動的闡釋:“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13]在日常用語中,這種感覺“彼此打通或交通”、“不分界限”、相互溝通和轉換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例如“飽餐秀色”、“飽看青山”,就是視覺向味覺的轉移和交通。再如“熱烈”、“冷酷”、“香霧”、“暖紅”等等,都是不同感覺可以流通和交換的例子。在文學創作中,特別是詩歌創作中,描寫審美聯覺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花重錦官城”(杜甫),“苦霧沉旗影,飛霜濕鼓聲”(林鴻),“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劉長卿),以及為人們所熟知的宋祁《玉樓春》中的名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等等。
審美聯覺則不同,它主要是一種心理反映,傳達的是心理信息和審美信息。也就是說,審美聯覺是在想象中發生和完成的。心理聯覺是審美聯覺的基本元素,審美聯覺是對心理聯覺的選擇和優化,它只出現在那些具有一定程度的審美能力的創作者身上。沒有審美能力的人不會有審美聯覺的意識。審美聯覺是創作者感知亨美對象的樣態與意浪的重要功能。它不是簡單的軀體的自然機能,而是人類的文化進化的結果。
依據“氣化”說關于生命之“氣”決定并規定著審美知覺的生成,并通過此以影響創作者審美心理結構構成的理論,中國美學認為,審美聯覺的生成與“氣”的作用分不開。由于人體生命之“氣”的作用,創作者審美心理結構具有整體心理功能,在審美感知活動中,創作者的心意情志,以及各種感覺器官是渾然為一,互通互感的整體。葉燮說:“才、膽、識、力,四者交相為濟,茍一有所歉,則不可登作者之壇。”又說:“云才、云膽、云識、云力,此四言者所以窮盡此心之神明。凡形形,音聲狀貌,無不待于此而為之宣昭著;此舉在我者而為言,而無一如此心以出之者也。”[14]21心氣相連,聲亦如味,人體生命之“氣”包容了創作者審美心理結構中的情、聲、神、意、才、德、習、味等各方面的心理素質,并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種審美感官相互統一,互轉互換,共同作用,都有益于審美活動。即如《列子?黃帝》所說:“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15]的確,創作者的審美感知能力是可以轉換互通的,都由“氣”所生成;同時,創作者的審美感官又能生“氣”故在中國美學看來,審美感官的功能是可以相互轉化、整體作用的。在審美活動中,創作者可以身游、心游、內游、外游、神游、足游、目游、鼻游、耳游、舌游,種種游法,各有妙悟。各種審美感官相互溝通轉換,共同作用,更能增強審美感受。正如徐上灜《溪山琴況》所描述的:“其有得之弦外者,與山相映發,而巍巍影現;與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變也,虛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閣流春。”[16]267若要彈出絕妙的琴聲,給人以審美,那么創作者不僅可以將聽覺感知化為視覺感知,“與山相映發”、“與水相涵濡”;而且可以將其轉化為意覺感知與觸覺感知,“暑可變也”、“寒可回也”,即雖在暑夏亦可以使人覺得冷雪浸心,而“虛堂疑雪”,雖在嚴冬亦能夠讓人覺得暖風拂面,“草閣流春”。這里顯然就是在強調審美聯覺在審美活動中的特殊作用。“寒”、“暑”雖然是一種溫度觸覺,然而在創作者的心靈感受中,卻是一種意覺。而意覺中的感受又可以一用具體形象表現出來,轉變為視覺感知,使內心激發出來的情緒明朗化。這也可以體現“氣”作用于審美域構成的妙處。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龍伯堅.黃帝內經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
[3]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先謙.荀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8.
[5]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0.
[6]黃奭.春秋元命苞[M].漢學堂知足齋叢書道光中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7][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8]蕭洪恩.“元氣”演化史觀——《易緯》的自然史觀研究[J].周易研究,2003(4).
[9]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0]張載.張子正蒙[M].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國語[M].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錢鐘書.舊文四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4]葉燮.原詩[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關鍵詞有機茶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3文獻標識碼: A
有機茶是指在沒有任何污染源的產地,按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和辦法生產出的鮮葉,在加工、包裝、貯運過程中不受任何化學物品的污染,并經有機食品論證機構審查、頒證的茶葉。有機茶的生產要求極高,2002年7月,農業部頒布了有機茶的行業標準,對我國有機茶葉的土壤、水質、空氣以及茶葉的采摘、加工,茶葉中薇量元素的含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十分具體的無害化要求。因此,有機茶葉的蟲害生物防治必須達到無污染、無有害藥物殘留的防治要求,在有機茶葉中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使茶葉在經營、生產過程中確保無污染,無有害藥物殘留,是生產優質茶的關鍵技術之一。
1、有機茶葉常見蟲害
1.1茶黑刺粉虱
屬同翅目粉翅科。
1.1.1識別及危害特征
成蟲灰白色,棲息在茶叢中,有一定的飛翔能力。卵產于成葉和新葉的背面,經過一段時間后孵化為幼蟲。孵化后的幼蟲固定在葉背,刺吸茶樹汁液,同時分潑排泄物,落到下方葉片正面,誘發煤病,阻礙光合作用,影響茶樹的發芽和樹勢。
1.1.2 生活史及習性
1年發生4代,以老熟幼蟲在茶樹葉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第l代幼蟲于4月下旬開始發生,第l一4代幼蟲盛發期分別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該蟲喜郁陰,在茶叢中下部葉片較多的青壯齡茶葉及若干年的茶葉中容易大發生,茶叢中以中部為多,上部較少。
1.2茶麗紋象甲
屬鞘翅目象甲科。
1.2.1識別及危害特征
成蟲體長7mm左右,灰黑色,體背上覆黃綠色鱗片,羽化后,先在土中潛伏2―3天再出土活動取食。成蟲善爬行,飛翔能力弱。咬食葉片呈不規則缺口,晴天及白天很少取食,黃昏后取食最盛,陰天則全天均取食。卵橢圓形,黃白色,散產于土表。蛹為離蛹,長橢圓形。
1.2.2生活史及習性
1年發生l代,以幼蟲在表土越冬,老熟后入土化蛹,翌年4月下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成蟲羽化出土,一般6月上旬至7月上旬為成蟲盛發期,因此1年中夏季受害最為嚴重。成蟲具假死性。
1.3茶刺蛾。
屬鱗翅目刺蛾科。
1.3.1識別及危害
特征成蟲體長12~16mm,茶褐色。卵散產于茶叢中、下部老葉背面的鋸齒附近。以幼蟲取食葉片,幼蟲共6齡,低齡幼蟲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下表皮漸轉為枯焦狀半透明斑塊,3齡后自葉尖向內取食葉片呈平直缺刻,一般食去半葉左右即移至另一葉危害,蟲口密度大時常將全葉食盡,每頭幼蟲可危害10張葉片。
1.3.2生活史及習性
1年發生3―4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蟲羽化。各代幼蟲盛發期分別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一般每年的第2代幼蟲發生較多。成蟲趨光性強。
1.4茶毛蟲
屬鱗翅目毒蛾科。
1.4.1識別及危害特征
成蟲體長6~13mm,雌蛾翅淡黃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圓形,幼蟲黃褐色,每節的背面與側面各有1個絨球狀毛瘤,上著生黃色毒毛,隨著蟲齡增大,背部的毛瘤漸轉黑色。幼蟲3齡前常數十頭至數百頭聚集在葉背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下表皮呈半透明黃綠色薄膜狀,3齡后開始分群遷移危害,咬食葉片呈缺刻。
1.4.2生活史及習性
一般1年發生2―3代,雌蛾產卵于老葉背面,以卵塊在老葉背面越冬,幼蟲老熟后爬至茶叢根際枯枝落葉中或淺土中結革化蛹,翌年4月幼蟲開始孵化,危害期在4~9月之間。茶毛蟲發生較為整齊,世代問無重疊現象。幼蟲有群集性,成蟲具有趨光性。
1.5假眼小綠葉蟬
屬同翅目葉蟬科。
1.5.1識別及危害特征
成蟲體長3―4mm,全身黃綠至綠色。卵長約0.8一,香蕉形。若蟲除翅末形成外,體形、體色與成蟲相似。以成蟲和若蟲刺吸茶樹嫩梢汁液,被害芽梢生長受阻,新芽不發,危害嚴重時幼嫩芽葉呈枯焦狀,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
1.5.2生活史及習性
一生只經過卵、若蟲和成蟲3個階段,1年發生9-12代。以成蟲越冬,翌年早春成蟲開始取食孕卵,茶樹發芽后開始產卵繁殖。成蟲有陸續孕卵和分批產卵習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蟲的產卵期可長達1個月之久,因此各蟲態混雜和世代重疊現象十分嚴重。全年一般有兩個發生高峰期,即6月份和9~10月扮。成、若蟲在雨天和晨露時不活動,蟲多棲息于茶叢葉層中,無趨光性,卵產于嫩梢組織中;若蟲畏光。常棲息在嫩葉背面。
1.6茶尺蠖
屬鱗翅目尺蝗蛾科。
1.6.1形態及危害特征
成蟲體長約11mm,翅展約25mm。體翅灰白,翅面散生茶褐至黑褐色鱗粉,前翅內橫線、中橫線、外橫線及亞外緣線處共有4條黑褐色波狀紋,外緣有7個小黑點。后翅線紋與前翅隱約相連,外緣有5個小黑點。卵橢圓形,鮮綠至灰褐色,常數十至百余粒堆成卵塊,并覆有灰白色絲絮。成熟幼蟲體長26―30ram,黃褐、灰褐至赫褐色,第2―4腹節背面有隱約的菱形花紋,第8腹節背面有一明顯的倒“八”字形黑紋。蛹長約12mm,紅褐色,第5腹節兩側有一眼形斑。
1.6.2生活史及習性
長江流域各省1年發生6-7代,以蛹在茶葉表土內越冬,翌年3月成蟲羽化,第1代幼蟲4月上中旬發生,可延續至5月上中旬,5月下旬后每月約發生1代,世代重疊。若秋季前期溫暖,可促使發生第7代。成蟲產卵成堆于茶樹枝端、莖干裂縫和枯枝落葉間。幼蟲有吐絲下垂習性,4齡后暴食,食量大,老熟時人土化蛹。
2無公害防治技術
無公害防治技術是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綠色環保食品的需求而產生,對蟲害使用無公害防治技術,確保生產的食品無污染,無有害藥物殘留的關鍵技術之一。無公害技術用于有機茶葉的蟲害防治上,主要是以農業、生物、物理措施為主要措施,結合有機農業允許使用的化學物質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其中化學物質僅在其它措施難以奏效的情況下才可使用。
2.1農業防治
2.1.1選擇優質環境和良種壯苗
農業防治是茶葉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基礎,通過農事操作,改善茶葉環境,發揮茶葉自然調控能力,有目的地定向改變某些環境因子,使之不利于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達到保護茶樹的目的,具有預防和長期控制病蟲害的作用。茶葉是茶樹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種群的棲息環境,應保護茶葉環境的生態平衡及重視茶葉周圍的生態環境,有助于茶葉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發揮茶葉自然調控能力,以達到茶葉系統中種群的平衡。有機茶葉首先應向生態環境較復雜的山區和半山區發展,以保持較豐富的自然植被,防止大面積單一種植,減少蟲害大發生的機率。新植茶葉應選擇無蟲害的良種壯苗進行合理種植,創造良好的茶葉生態環境抑制蟲害的發生
2.1.2冬季清園
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茶樹的休眠期,時間長達4~5個月,是茶葉病蟲的越冬期。于冬季的12月至翌年1月,在茶葉進行全面清除并集中燒毀茶樹病蟲枝葉。在翻耕和施基肥時,控制茶尺蠖的蛹、剌蛾類的繭以及蠐螬等地下害蟲。統一噴施1次晶體石硫合劑150倍液,進行封園,消滅越冬病源。
2.1.3合理修剪
對部分管理粗放茶樹進行疏枝、重修剪或臺割,達到優化樹冠、復壯樹勢目的。對病蟲發生嚴重、樹勢比較衰老的茶樹進行重修剪和臺割改造,采取清蔸亮腳的辦法,剪去茶叢下部的枯枝、纖弱枝、病蟲枝,剪除鉆蛀性害蟲的被害枝干,清理樹冠,噴波爾多液,防治苔蘚和剪口病菌感染。
2.1.4合理施肥
增施有機肥,做到化肥與有機肥配合使用,加大生物有機肥的推廣力度。基肥以農家肥、漚肥、堆肥、枯餅等有機肥為主,冬季開溝深施,施餅肥或有機肥1 500 kg/hm2,或農家有機肥7 500 kg/hm2,根據土壤條件,配合施用磷、鉀肥。追肥以化肥(復合肥)為主,控制使用量,避免造成氮素過量而有利吸汁性害蟲的發生。在茶葉開采前15~20 d開溝施入,施用225~300 kg/hm2。
2.1.5適時采摘
根據蕉城區主產菜茶、福云6號、福安大白等茶葉品種的要求,兼顧對茶葉赤星病和茶小綠葉蟬、茶蚜、茶葉螨、麗紋象甲等病蟲制控效果進行分批及時采摘。做到采留結合、量質兼顧,以減輕病蟲基數。遇春暖早,提早開園采摘;夏秋季節少留葉采摘;秋季病蟲多,適當推遲封園。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及其產物控制害蟲的方法,包括傳統的天敵利用和昆蟲不育、昆蟲激素及信息素的利用等
2.2.1利用茶葉蟲害自然天敵“以蟲治蟲”
在茶葉周圍種植杉、棕、苦楝等防護林和行道樹,或采用茶林間作,幼齡茶葉間種綠肥,夏、冬季在茶樹行間鋪草,給天敵創造良好的棲息、繁殖場所;在生態環境較簡單的茶葉,設置人工鳥巢,招引鳥類進園捕食害蟲。
2.2.2使用生物菌制劑制蟲
利用茶葉生態環境較穩定、溫濕度適宜、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和流行的條件,將蘇云金桿菌、白僵菌、蟲草菌、多角體病毒等各種有益微生物釋放到茶葉中去,使其建立種群,造成再次侵染和流行,抑制蟲害的發生。利用生物制劑防治茶樹害蟲,如蘇云金桿菌(Bt)制劑防治茶毛蟲、茶捌等鱗翅目害蟲,白僵菌防治茶麗紋象甲和假曩小綠葉蟬,病毒用于防治茶尺蠖、茶刺蛾等鱗翅日幼蟲,真菌制劑防治黑刺粉虱等。
2.2.3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殺蟲
利用昆蟲性信息素和互利素來誘殺和干擾昆蟲的正常行為。
2.3物理防治
利用各種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蟲的方法。包括最簡單的人工捕殺直接或間接捕滅害蟲,或破壞害蟲的正常生理活動,或使環境條件改變成使害蟲不能生存或難以生存.該方法既可用于預防蟲害,也可在發生蟲害時作為應急措施。
2.3.1捕殺
是采用機械或人工方法防病蟲。茶麗紋象甲成蟲具假死性,6月中旬在樹冠下用簸箕或塑料薄膜盛接,然后震蕩茶樹,可將假死的成蟲集中消滅。人工采除染病嚴重的病葉,摘除茶毛蟲卵塊、卷葉蛾蟲苞、蓑蛾護囊,擊碎枝桿上的茶葉刺蛾的繭。用竹刀刮除被害枝干上的蠟蚧類害蟲、苔蘚類病害。
2.3.2誘殺
目前根據多數害蟲具有趨光性的特點開發使用的頻振式殺蟲燈如佳多牌頻振式殺蟲燈的效果較佳。此外,還可利用某些害蟲的趨化性,如在誘蛾器皿內置糖、醋、酒液,可誘殺茶刺蛾等多種害蟲;利用某些顏色對害蟲的引誘力,如黃色對小綠葉蟬等有一定的引誘力,采用粘性黃皿、黃板等可誘捕害蟲。用昆蟲性外激素誘殺害蟲,主要是采取直接誘殺和干擾兩種方式。實際生產中可將未的活體雌蟲如茶尺蠖等,固定在一小籠中,下置水盆,利用其釋放的性外激素誘殺求偶雄蟲。
2.4化學防治
2.4.1 合理選用農藥品種
無公害茶葉生產中化學農藥的使用必須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故要科學合理的選用農藥品種,并且嚴格按照農藥安全間隔期進行采茶。茶餅病、赤星病、茶白星病等的防治可選用多抗霉素、百菌清、代森鋅、甲基托布津、代森錳鋅等;螨類的防治可選擇克螨特、蚧螨靈、掃螨凈、瀏陽霉素、阿維菌素或四螨嗪等;鱗翅目茶尺蠖、茶毛蟲、茶黑毒蛾的防治宜選用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病毒制劑、苦參堿或魚藤酮;黑刺粉虱、小綠葉蟬和茶蚜的防治宜選用吡蟲啉、溴氰菊酯、功夫菊酯、聯苯菊酯或氯氰菊酯等;茶麗紋象甲的防治宜選用高效氯氰菊酯、天王星或殺螟丹;石硫合劑可用于冬季封園。
2.4.2 適時適度用藥
加強預測預報,抓住防治關鍵時期。根據不同茶葉病蟲的發生時期,確定防治關鍵時期,根據不同茶葉的病蟲種類和發生量,確定防治對象。病蟲在發生過程中,有其對藥劑的敏感期,如小綠葉蟬掌握在若蟲數量上升時用藥,黑刺粉虱在若蟲盛期用藥,鱗翅類目幼蟲在孵化后期至3齡前用藥,可以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要講究施藥技術和方法,正確掌握農藥劑量,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避免盲目用藥,要盡量減少用藥量,做到春茶不噴藥,其他季節各噴藥1 次;要根據農藥特性混配輪換用藥,避免長期單一用藥;葉面害蟲實行蓬面掃噴,茶叢中下部害蟲用側位低容量噴霧,可使用小孔徑噴片(0.7~1.0 mm),使藥霧分布均勻,覆蓋面大,附著力強,實現節約高效。
參考文獻
[1] 林新富.淺談茶葉病蟲害綜合防治[J].福建茶葉,200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