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轉軌經濟的特殊背景也使我國的國有企業財務風險呈現以下特點:
首先,政企不分離。具體體現在:一是政資不分導致政企難以根本分離;二是政府習慣全面干預,企業經營中政策作用大于內在機制作用;三是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不適當的財政補貼,使企業提高效率動力不足。
其次,產權不清晰。不同所有權主體之間權責關系不明確問題,導致國有財產的占有、使用、處分和收益不能得到合理的法律保護、約束和有效地利用,從而造成國有財產的流失,國有企業的低效率和高風險。
再次,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如:股權結構不合理、董事會功能不強、經理層激勵約束機制缺乏、信息披露機制不完善等。這已成為增大國有企業財務風險,制約著國有企業的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壟斷。在行政壟斷的保護下,國有壟斷企業往往出現高價格和高利潤,但由于缺乏競爭機制,壟斷企業始終是在邊際成本大大高于邊際收益的狀態下進行生產,因而往往產生效率損失和福利損失,企業也容易陷入尋租和技術停滯的困境,帶來較高的財務風險。
(二)國有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影響因素
影響國有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因素包括:一盈利能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其經營效果、發展能力的綜合測度,也是償還債務的重要來源,盈利能力越強,則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越小。二償債能力,償債能力指企業利用其自身資產償還長期債務與短期債務的能力,償債能力是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承受能力或保證程度,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能力的重要標志。三營運能力,營運能力的各項指標揭示了企業的資金運營周轉的情況,反映了企業對經濟資源管理、運用的效率高低。企業資產周轉越快,流動性越高,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資產獲取利潤的速度就越快,財務風險也就相對較低。四現金流量,現金流量是衡量企業經營狀況是否良好,是否有足夠的現金償還債務,資產的變現能力的重要指標。五發展能力,發展能力較好的企業,往往需要增大投資、擴大生產,盈利狀況良好,往往能夠籌集到較多的資金,財務風險較小;反之,發展能力較弱的企業,或者由于盈利狀況較差,或者是企業的生產規模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的穩定,往往籌集少量的資金,財務風險較大。六是股權結構,股權結構作為公司治理體系的產權基礎,它首先決定了公司的控制權結構,進而決定了其內部治理機構的構成和運作,并通過內部治理機構對整個公司治理的效率產生影響,在我國獨特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有其特殊性,在財務風險的形成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八市場份額,很多企業為了在產業成長時期獲得搶先優勢,迅速擴大市場份額。但在運用搶先戰略時遇到利潤的“增長陷阱”,即市場占有率提升過程中利潤率迅速下降,未來卻難以提升的困境。這種增長方式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企業帶來潛在的財務風險。
二、國有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模型
根據上文分析本文選取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現金流量、發展能力、股權結構、市場份額七個一級指標和21個2級指標,具體指標體系以下:
表1 財務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指標計算公式
盈利能力指標 息稅前利潤率 X1 息稅前利潤/總資產平均余額
成本費用利潤率 X2 利潤總額/(主營業務成本+銷售費用+管理成本費用+財務費用)
每股收益X3 凈利潤/股本
營運能力指標 應收賬款周轉率X4 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存貨周轉率X5 主營業務成本/平均存貨
流動資產周轉率X6 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流動資
總資產周轉率X7 主營業務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現金流量指標 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X8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股本
銷售現金比率X9 經營現金凈流入注營業務收入
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X10 經營現金凈流入/總資產
償債能力指標 流動比率X11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短期)
速動比率X12 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資產負債率X13 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產權比率X14 負債總額/股東權益
流動資產負債比率X15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長期)
發展能力指標 固定資產投資擴張率X16 本期固定資產總額/去年同期固定資產總額―1
凈資產收益率增長率X17 本期總資產/去年同期末總資產―1
凈利潤增長率X18 本期凈利潤/去年同期凈利潤一1
股權結構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X19 第一大股東股權/總股本
國有股比例X20 國有股股東股權/總股本
市場份額 市場占有率 X21 企業市場份額/市場份額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140個2012年到 2013 年間實際控制人為發生本質變化的滬深 A 股國有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其中ST或*ST公司70家,非ST公司70家,數據來源于國泰安和 RESSET 金融研究數據庫以及新浪財經網站。通過對選取的20個財務指標在財務困境發前1至5年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量進行分析,并計算各年的Z統計檢驗量,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發現除總資產周轉率X7、速動比率X12、產權比率X14、凈利潤增長率X18之外的17 個財務指標具平均值存在顯著的差異,且Z值隨著ST發生時間的臨近而顯著增大,證明這17個財務指標有較強的時效性。
表2 各指標Z統計量
指標 1 2 3 4 5
息稅前利潤率X1 1.724 2.742 2.003 1.433 1.883
成本費用率X2 2.001 3.288 2.987 2.275 3.095
每股收益X3 2.1 2.086 2.563 1.868 2.059
應收賬款周轉率X4 3.741 3.715 3.669 3.676 3.596
存貨周轉率X5 4.04 3.953 3.938 3.95 3.836
流動資產周轉率X6 4.403 4.009 1.829 4.538 5.012
每股經營現金凈流X8 4.754 3.487 2.628 4.012 3.118
銷售收到現金比率X9 0.878 1.42 2.076 1.782 1.794
全部資產現金回收X10 3.811 4.409 4.352 4.447 4.753
流動比率X11 3.831 3.393 3.476 3.571 3.656
資產負債率X13 4.197 4.208 4.159 4.18 4.242
流動負債比率X15 3.521 3.535 3.545 3.574 3.597
固定資產增長率X16 4.038 3.708 3.644 3.326 3.516
凈資產收益率增長率X17 1.564 1.478 1.793 1.528 1.545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X19 3.556 3.273 2.263 3.029 3.205
國有股比例X20 3.392 3.394 3.281 3.397 3.497
市場占有率 X21 1.758 3.516 4.25 4.063 1.782
(二)判別模型
1.logistic模型
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其中m是自變量的個數。.該模型中,P介于 0~1 之間,取0.5為臨界值,當 P 值大于0.5時,認為該公司是財務非正常公司,P 值越大,說明該公司的財務狀況越不好,越容易發生財務危機。P 值小于該臨界值時,認為該公司屬于財務正常公司,P 值越小,說明公司的財務狀況越好,越不容易出現財務危機,當 p值處于臨界值邊緣時,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較大,如果不加以控制,企業很可能會面臨財務危機。
2.具體實證分析
該部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解決變量之間存在的多重共線性問題。通過提取影響財務危機的主要因子,實現變量的順利降維。
(1)首先進行KMO 和 Bartlett 檢驗,結果如下
表3 KMO 和 Bartlett 檢驗
樣本充分性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Bartlett球形檢驗
近似卡方 Df Sig
0.689 66.152 70 0.000***
通過進行 KMO 測試,得到測試系數為 0.601,大于0.5,球形 Bartlett 卡方檢驗值為 676.867,表明各變量間相關度較高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確定公共因子。通過公共因子提取后的各變量的共同度可以看出5個公共因子的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92.399%,因此提取5個主成分。
(3)得出因子載荷矩陣
表4 因子載荷矩陣
Component
F F1 F2 F3 F4 F5
X3 .914 .147 .224 .056 .111
X5 .101 -.023 .107 .975 .066
X9 .599 .588 -.148 .225 .069
X14 .132 .129 .951 .109 .018
X17 .151 .906 .214 -.093 .114
X18 .108 .111 .018 .067 .985
由此可以得出5個主成分的得分函數:
F1=0.914X3+0.101X5+0.599X9+0.132X14+0.151X17+0.108X18
F2=0.147X3-0.023X5+0.588X9+0.129X14+0.906X17+0.111X18
F3=0.224X3+0.107X5-0.148X9+0.951X14+0.214X17+ 0.018X18
F4=0.056X3+0.975X5+0.225X9+0.109X14-0.093X17 +0.067X18
F5=0.111X3+0.066X5+0.069X9+0.018X14+0.114X17+0.985X18
(4)構建模型
利用SPSS17.0軟件對以上5個主成分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剔除不顯著的F2、F6變量,得出分析結果如下:
表5 Logistic回歸結果分析
因子 系數 標準差 Wald值 sig
F1 -.272 .147 3.398 .015**
F2 .175 .061 8.268 .004***
F3 .045 .026 2.960 .035**
F5 .004 .009 .206 .0 40**
C -3.599 1.185 9.230 .002***
Chi-square 91.063
Sig. .000
-2 Log likelihood 18.340
Cox & Snell R Square .648
Nagelkerke R Square .913
***表示在 0.01 水平上顯著,**表示在 0.05 水平上顯著。
構建logistic模型為:
其中t=-3.599-0.272F1-0.175F2-0.045F3-0.004F5
模型以0.5作為判別分界點,p值大于0.5時,判別企業為非正常企業,P值越大,則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越大;當p值小于0.5時,判別為正常企業,P值越小,該企業的財務狀況越好,資產越安全,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越小;若p值等于0.5,則說明該企業的財務狀況不夠明朗,處于灰色地帶,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較大。
表6 回歸檢驗結果分類標準
非ST公司 St公司 誤判率
種類 非st公司 65 5 7.14
St公司 3 67 4.28
誤判率合計 5.71
根據檢驗結果可以發現對于非st公司的預測誤判率為 7.14%,st公司的預測誤判率為4.28%,總體上誤判率為 5.71%。從判別結果可以看出單純財務指標變量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預測精度較為理想。
四、對策建議
(一)樹立高度的財務風險意識
國有上市公司應充分認識財務風險的客觀性、必然性和不確定性,將風險意識貫穿到企業財務工作的每個環節。企業的管理層和全體干部職工要把握財務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財務風險管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主動發現財務風險,加強財務風險的內部控制,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的預測、評估、控制和約束機制,并且在技術上制定風險回避、風險轉移和風險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減少財務風險的發生和造成的損失。
(二)合理安排負債規模
企業應合理安排負債規模,使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維持在合理的比例,合理利用財務杠桿,保證負債能夠給企業帶來避稅、約束激勵經營者的正面效應。企業應考慮到自身行業的競爭程度、本企業的成長階段、自身的經營能力等特征,對長、短期負債的盈利能力與風險進行權衡,確定使風險最小、企業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長、短期負債比例。
(三)提高公司營運和盈利能力
實現盈利是企業分配利潤、償還負債、實現增長的前提,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是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舉措,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是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實現長遠問題必須考慮的問題。企業應該選擇合適的籌資方式,加強投資管理,企業應加強資金回收管理。
(四)合理安排公司股權結構
考慮到我國國有企業股權結構很不合理的現狀,應降低國有股比例,實現股權所有者多元化,尤其要加大企業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并適當加入企業經營者股權和股票期權份額。具體應占企業所有者總額多大比例,應與企業規模以及企業長遠發展規劃相聯系。
關鍵詞:財務危機;風險預警;Z模型
一、概述
(一)財務預警
財務預警是通過對公司財務報表及相關經營資料的分析,利用及時的財務數據和相應的數據化管理方式,將公司所面臨的危險情況預先告知公司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并分析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原因和財務運營體系隱藏的問題,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財務管理活動。
財務預警應當在企業陷入財務困境之前做出。企業財務困境根據嚴重性的不同,可以有這樣幾種狀態:一是虧損、現金流量不足、違約。二是資不抵債,凈資產為負。三是破產。
(二)Z模型
Z模型的基本模型如下:
研究表明,Z值大小與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成反比,一般而言,如果公司的Z值大于2.675,則表明公司經營的財務狀況良好,發生破產的可能性較小;如果公司的Z值小于1.81,則公司當前存在較大的破產風險;如果Z值介于1.81~2.675之間,稱之為“灰色地帶”,即表明進入這個區間的公司,其財務狀況極不穩定,模型對其不具有解釋性。
二、吉林省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現狀抽樣評價
(一)吉林上市公司基本分布情況分析
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39家上市公司分布在18個行業中,其中醫藥生物制品制造業的企業數目最多,有7家,占總數的17.95%,排名在第2至第3位的依次是機械制造行業,房地產業,排在前3位的制造業企業共計17家,占吉林省上市公司總數的43.59%。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吉林省目前仍有許多行業沒有企業上市。
(二)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研究樣本選擇
(1)選取A股上市公司。根據規定,A股上市公司執行國內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由國內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B股上市公司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有外資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這種差異導致A股和B股資料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可比性,故而選取A股上市公司。
(2)選擇被特殊處理的吉林省A股上市公司。國外將破產或者提出破產申請的公司作為財務困境公司,但是由于我國還未出現上市公司破產的情況,無法取得實際的數據,本文選取吉林省在2010年~2013年3月31日之間被ST處理的股票和隨機選取的未被ST處理的10家股票作為樣本。
(三)吉林省上市公司Z值計算和分析
由2010年~2012年樣本上市公司Z值,可以得到:
(1)ST上市公司Z值分布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Z模型對于所選取的ST公司的判定結果顯示,2010年~2012年3年中,判定正確率為100%。說明該模型對于ST上市公司具有較好的判定能力,可以在實際中用該模型對ST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預警判別。
表1 ST上市公司Z值分布情況
(2)非ST上市公司Z值分布情況。從表2以看出,2010年~2012年3年中,除在2010年一汽轎車的Z值大于2.675,表明財務狀況良好外,其他公司Z值均低于1.81。2010年正確判定為10%,2011年和2012年正確判定率為0,誤判率高達100%。說明Altman Z模型對于吉林省非ST上市公司不具有判定效應,不能用來進行財務預警判別。
表2 非ST上市公司Z值分布情況
三、吉林省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應對措施
(一)增強企業的營運能力
營運能力是指企業的經營運行能力,即企業運用各項資產以賺取利潤的能力。要增強企業的營運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確立優化資本、提升價值等資本運營的理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營造資本運營的微觀基礎;培訓資本運營人才、造就優秀企業家隊伍。
(二)增加留存收益的積累
留存收益是指企業從歷年實現的利潤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業的內部積累。要提高企業留存收益的積累,根本方面還是在于企業是否能夠取得利潤。此外,在不影響企業長期發展和股票價格的前提下,盡量避免發放現金股利。
(三)提高企業的獲利能力
企業經營的核心首先是生存、發展,最終要實現盈利,利潤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優秀的標準。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進一步加劇和蔓延,行業平均利潤率水平將不斷縮水,企業發展的機會和空間會越來越小。因此,企業必須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打造出一個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四、結論
財務風險通俗的說就是企業在財務管理的過程當中出現的一系列的風險,在目前的研究過程當中企業財務風險是指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或控制的因素影響,財務狀況具有不確定性,從而使企業有蒙受損失的可能性。企業財務風險貫穿與企業財務活動的各個階段。
二、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過程當中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上市公司對財務風險控制重視力度不夠,風險管理體制不健全
在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當中,還存在部分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控制重視力度不夠,風險管理體制不健全。這主要表現在上市公司的管理過程當中,過于重視業績的拓展,不重視潛在性的財務風險,如應收賬款過高等問題。另外在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管理過程當中,缺乏高效的控制機制,當財務風險發生之后,不知道如何去處理。
(二)財務風險預警體制缺失
財務風險預警體制是當前財務風險管理過程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當中,部分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體制。對內部的資金結構缺乏有效的認識,沒有根據企業的自身發展情況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三)缺乏符合實際的財務風險控制制度
財務風險控制制度是財務風險控制的關鍵,只有高效的財務風險控制制度,才能有效的預防并控制各種風險。部分上市公司在實際的財務風險管理過程當中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比如資金管理制度、應收賬款催收制度等等,是財務風險管理比較混亂,沒有制度遵循。
三、加強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管理的具體措施
(一)上市公司須加強對財務風險控制的重視力度,完善財務風險管理架構
上市公司須加強對財務風險控制的重視力度,完善財務風險管理架構。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理順公司及所屬企業內部的各種財務關系,明確專門部門和專門人員在財務風險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職權。做到權責分明,各負其責,調動多方面參與公司及所屬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積極性。提高全員財務風險防控意識。加強職工財務風險知識教育,遵守風險收益均衡的原則,將風險防范意識貫穿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公司及所屬企業財務、審計等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要具各財務風險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敏感、準確的職業判斷能力,及時發現與判斷潛在的財務風險并提出解決方案。
(二)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這主要表現在上市公司在實際的管理過程當中要根據自身企業情況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公司及所屬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是指公司及所屬企業風險管理部門通過專門的方法監測、分析經濟活動和理財環境,預測和及時反映經營與財務狀況變化,對企業各環節可能發生的風險提前發出信號,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的監控活動。建立與完善財務風險評估制度。突出現金、往來、擔保等關鍵控制點,加強財務管理各環節和資金運動全過程的風險評估;通過建立財務風險評估模型等技術方法,將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
(三)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完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制度
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完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制度。上市公司在實際的管理過程當中要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建立職責明確、分工合理、相互制衡的財務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改進風險管理方式,優化信息管理技術,強化風險監測手段,建立財務風險管理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確保及時發現和化解風險。
四、結語
關鍵詞 上市公司 財務風險 控制
一、上市公司內部財務風險管控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風險控制制度不夠完善
完備的財務風險控制體系通常要以完備的公司制度和組織及治理結構為先導。公司制度能夠保證公司層面的財務控制活動有章可循,組織及架構則能夠保證財務控制活動有層次地得以開展。在公司制度建設方面,國內的許多上市公司還遠遠不到位。許多公司雖然有相關的制度,但其內容通常是泛泛的條文說明,欠缺明確的操作性及操作指引,并且對于財務風險的控制和管理也缺乏具體明確的工作流程;因而很容易引發財務風險控制活動的混亂。從組織結構建設方面來看,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欠缺,導致對財務風險的控制活動沒有專門進行負責的機構,對權利及責任也缺乏清晰的界定。上市公司通常對其下屬分支機構缺乏足夠的風險管控能力,沒有建設必要的風險控制聯系機制,難以及時進行風險控制方面的指導;加上相當一部分財務工作人員能力的缺乏使得風險管控工作沒有按照科學的制度流程來實施,結果導致對風險的警惕性低,處理措施不妥當、不及時,最后導致財務風險控制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對財務風險的識別和分析
進行財務風險控制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對公司紛繁的財務活動中的風險因素加以識別,然后針對性地控制財務活動。目前,許多上市公司一方面缺乏對公司財務風險全面細致的分析,財務人員只注意到明顯暴露的外部因素,而未能對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行挖掘,對于財務風險信息的搜集、辨別工作還遠不到位,缺乏對風險因素的分類以及匯總工作;對財務風險的發展走向及趨勢沒有預測、判別的能力,導致一些早期的財務風險未能被識別出來,或者是判斷有誤,導致了意料之外的損失。另外,許多上市公司欠缺對財務風險準確計量的工具或模型。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對其財務風險大小的衡量都是以定性的判斷或以往的經驗來實施,或基于簡單的統計方式;沒有基于風險的性質及特征采用其合適的計量方式,這樣必然導致計量的精確度無法保證,從而給后續的管理、監測工作帶來不小的難度。
(三)缺乏對財務風險的跟蹤監控和預警
在對財務風險進行初步的識別、計量之后,后續的持續監控和預警工作也非常重要,這直接決定了上市公司能否對財務風險進行及時識別處理。但是,監控和預警工作卻是許多公司風險管控工作的弱項和薄弱點。要對風險因素進行監測就需要建立與之相關的指標。然而目前上市公司在風險監測環節存在著過度信賴定量化財務指標,而忽視定性的指標的狀況。此類非財務性指標發生變化時的影響,很多時候要超過財務性指標的影響程度。另外,對相關的監測指標的變化范圍難以準確把握,這給監控工作實施的準確性帶來了障礙。許多公司還尚未建立起風險的自動識別、預警機制,對風險預警工作沒有建立足夠的技術支持,使得此項工作經常是落到了財務人員身上,使風險預警的有效性、及時性極大地受到人為性因素的影響。
(四)沒有靈活多變的風險控制和管理能力
對財務風險進行及時有效的應對處理影響著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控工作的效果及目標的實現。上市公司以下兩個方面工作的不到位,導致了其風險控制工作的低效率。一是缺乏對財務風險因素發生的預防措施。這主要是因為許多上市公司工作缺乏前瞻性,對風險進行管控只是局限于對風險因素進行識別,但缺乏針對特定風險的預防措施和處理預案。當風險因素實際發生時,缺乏預先確定的處理措施導致公司對風險處理的時間明顯滯后,導致風險面進一步放大。二是沒有建立完備的財務風險應對舉措和框架。例如,沒有事先確立風險的處理小組,沒有明確規定人員的配備,沒有建立明確的決策程序,這導致了對具體風險因素處理的進一步遲鈍。
二、加強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控的建議
(一)完善制度建設,增強財務風險控制的基礎性工作
建立并完備制度、組織架構是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應放在首位的工作。上市公司應當經由有關管理咨詢公司的幫助和建議,根據本公司的實際狀況,對本公司的風險控制有關制度展開梳理,并根據財務風險控制的實際經驗,對財務風險控制流程進行改進和及時修訂。同時公司還應加強組織架構及治理結構的建設完善工作,建立或分配專門機構部門對財務風險進行管控,并配置具備相當素質的員工。同時,要完善對風險管理體系的分層次建設工作,加強在公司內部各部門及總分公司之間聯系的機制和制度。
(二)增強對財務風險分析工作的重視和建設
建立完善財務風險管控的識別分析機制,首先,應當強化公司的信息搜尋建設工作,對影響公司財務的內外部潛在因素進行充分分析,并按照科學的分類基準進行歸類和匯總,據此形成條理化的風險分析框架。其次,應當加強風險分析識別工作的前瞻性,加強財務風險變動趨勢的分析工作,把握好各種財務風險的預期發展及走勢,以便明確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最后,還要加強對財務風險的計量工作。在已有的風險管控工作經驗數據基礎上,結合風險的趨勢性變動分析,通過建立科學的模型來估計不同風險的大小,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對非財務風險的計量工作通常是使用估計的方式,并采用概率計算的方法來保證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三)強化財務風險的持續監測和預警制度
及時的監測及預警制度對于公司處置財務風險至關重要。上市公司一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的日常性監測機制,完善各種監測的實際措施和安排,還要建立監測的完備指標。指標應當采用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結合并重,并考慮定性指標的建立方式。公司要根據風險計量的結果確定合理的指標變動值范圍,并據此形成風險檔案。同時,公司也要建立完善其風險預警系統,通過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建立自動化的風險檢測及預警制度,通過現代化的系統實時查看風險指標的狀態。根據指標的預測及計量來確定風險控制的關鍵點,并確定專門人員做好風險波動的監控工作,提高風險控制工作的效果。
(四)做好財務風險管控的預先準備工作
許多公司雖然及時對財務風險成功實施了識別和預警,但由于缺乏事前的措施安排而導致發生財務風險時手足無措。因此,上市公司必須就風險狀況的發生做出預先的措施安排:第一,要建立財務風險的防范體系,結合不同財務風險特點制定具體的預防措施和方案,并對有關的風險監控責任人員進行適當的培訓,使其能夠掌握防止風險擴大和蔓延的有效措施。第二,要建立財務風險應對的領導小組,通過抽調財務部門、內控部門風險管理部門的人員組成的小組,可以保證公司具有可以隨時處理風險意外的人員;另外,還要建立風險的應急決策程序。第三,要建立對風險處理措施的選擇考評機制;應成立專門的評價小組對風險的處理和應急方案進行科學的評價衡量,從中選擇能夠最小化風險損失的方案。公司也可以通過引入外部的風控處理專家來增強風控處理結果的效果。
綜上,上市公司要建立財務風險的識別、預警、跟蹤等相關風險管理工作,做好預警與預案,使上市公司應對財務風險更加充分,將相關損失降到最低。
(作者單位為東北制藥集團沈陽計控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2-0160-02
一、財務危機預警分析含義和方法
(一)財務危機預警分析的含義
預警就是根據事物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變化,對可能形成的風險和危機進行預測和報警。準確而及時的預警有利于做好防范措施,減少風險和危機造成的損失。財務危機預警是根據“財務危機”和“預警”兩個詞構成,是經濟預警的一種。
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是通過對企業的財務數據及非財務資料的分析,利用及時的財務數據和相應的數據化管理方式,預先告知企業所面臨的情況,同時分析企業的財務危機成因,發現企業財務運營及經營管理中隱藏的問題,以適時采取應對措施。
(二)財務危機預警分析的方法
財務危機預警分析研究方法有定性預警分析(包括專家調查法和四階段癥狀分析),定量預警分析(包括單變量模型和多變量模型)和定性與定量結合預警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理論聯系實際、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并在比較基礎上采用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通過了解和研究國內外有關財務預警的理論文獻與實證研究成果,以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結合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實際財務情況和客觀環境,揭示出上市公司所存在的財務風險管理問題,并對上市公司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對此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證應用分析,使企業財務危機預警分析具有針對性、現實性和指導性。企業財務分析預警級別如下表。
二、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分析存在的問題
(一)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且風險意識缺乏
上市公司關于財務預警分析較少關注,或未能深入分析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包括:外部的原因,如宏觀環境、市場因素的影響。內部原因,如主業萎縮、資產流動性差等等。由于這些原因使上市公司出現不同程度的財務危機的。如果不深入分析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就不能正確選取指標和變量用來預警企業財務危機,上市的財務危機預警分析部門就失去了現實作用。
(二)財務預警指標的選擇狹窄
財務危機預警分析的指標選取是一項關鍵性工作。一方面,財務預警指標能夠對財務風險現狀進行評估,通過綜合考慮成本效益對其中涉及現金流量的核心數據進行統計,如果因為財務預警指標的選擇過于局限,就會降低統計數據的客觀性,降低預警效率。另一方面,建立財務預警模型,對現有投資項目的收益情況、企業流動資金量、預期盈利情況等進行評估。不僅要關注于企業當前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還要考慮不確定因素可能給已經開工項目帶來的風險。然而由于財務統計的容量較小,并不能對不確定因素進行全面的評估,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有待進一步改善。因此上市公司所使用的財務危機預警分析中選取的指標不具有適用性。
(三)財務預警模型缺乏實用性
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模型能夠對還未形成的潛在風險因素進行識別,然而由于不同企業所處的行業風險成因不同,很多企業在沒有分析財務預警模型的實用性的情況下就盲目開展工作,導致風險預警效率下降。與此同時,由于我國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研究還處于起步時期,在實用性上還存在一定欠缺。
(四)排警措施不夠重視
如果采取單一的排警措施方法,很有可能會加重財務風險。企業管理者應根據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采取組合策略,針對風險的不同成因采取針對性的排警措施,從而降低風險。并在風險結束之后及時調整排警制度上的不合理之處,盡可能地增強企業抵御財務風險的綜合能力。如果上市公司的排警措施不能有效實施,會失去對公司財務狀況和未來發展前景的評估作用,增加財務風險出現的可能性。
三、完善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分析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風險防范意識
上市公司雖然已經設立財務危機預警分析部門,但對企業現實中產生的財務問題沒有較好的分析,不能及時進行預警。應該加強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分析,對經營活動中產生的財務等問題及時進行分析、預測,使企業預警部門真正對企業起到重大作用,減少企業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二)拓寬預警模型變量選擇范圍
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對財務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并構建科學合理的預警模型,是防范財務風險的有效方法。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對風險因素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進行評估。由于定性分析更注重對一些非量化指標的評價,而并沒有對風險因素的權重進行估測,如企業財務管理水平、風險防范意識、人員流動狀況等。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只是對這些非量化指標進行定性分析,根據人們對風險預測的經驗并不能對財務風險趨勢進行有效的預測。因此,上市公司應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對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進行分析,拓寬財務預警模型的指標選擇范圍,增強預警模型的現實適用性。
(三)根據實際情況完善財務預警模型
不同行業的財務風險因素存在一定差異性,在制定財務風險預警模型是應根據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采取組合管理策略,針對風險的不同成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內部管控,從而降低風險。并在風險結束之后及時調整管理制度上的不合理之處,及時解決企業在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推動企業風險文化體系的建設,從而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盡可能在財務風險形成之前對風險的成因和影響范圍進行有效地識別。
(四)建立預警對策庫
現有財務危機預警分析研究都是屬于一種靜態的研究,即只是站在一個時點上對上市公司進行截面預測,而沒有做到動態分析。而任何企業經營活動都是動態的,都存在一個調整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加強動態財務危機預警分析的研究。當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時,不能只是單純地對某一指標進行分析,而應根據企業的現實情況,采取最直接、最有效、最合適、最經濟的預測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比較,進一步提高預警系統的有效性。
四、結論
隨著世界經濟環境的日趨復雜,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這種新的環境,很多公司都將優化財務風險管理模式作為應對各類風險的主要手段,并將財務風險預警管理被提上日程。國內財務危機預警制度還存在一些不合理問題,如在財務評估報表中關于風險指標的選取范圍狹窄、研究方法單一、分析不夠深入等,降低了財務預警的效率。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越來越復雜多變,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也越來越大,企業對財務風險的管控是否得當,將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企業應盡早建立財務風險預警制度,加強對風險指標的檢測,建立科學有效的財務風險控制策略,重視全員財務風險意識的培養,對于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文玉華.對構建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研究[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2(7)
[2]譚東華.關于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研究問題的探討[J].現代商業,2012(11)
[3]徐鹿,邱玉興.高級財務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02:291-292
[關鍵詞] 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根據風險在經營過程中的不同表現,將財務風險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財務風險。狹義的財務風險認為公司的風險是由負債引起,簡而言之認為沒有負債就沒有風險;廣義的財務風險認為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或融資的不當使公司存在可能無法按期支付的負債、融資所應負擔的利息,從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落的風險。例如企業如果因為呆帳過多導致其現有資金不足以支付利息,或者舉借了更多的負債,所得利潤不足以償還負債等。財務風險是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要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企業的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企業管理者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來降低財務風險帶來的危機,而不可能完全消弭危機。
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的打開給中小型創新企業和廣大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融資和投資的平臺,但從其成長之初的七年多的歷程來看,不僅很多中小投資者在投資中受到重創,眾多上市公司的業績也是大起大落,究其原因是多數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較大并且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較低。
二、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影響因素的闡述
影響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風U的因素有很多,從宏觀經濟學方面的運行環境到微觀經濟學方面的主體行為等影響因素,都可能從不同的層面直接或間接地誘發企業財務風險。從宏觀經濟學方面來看,目前我國創業板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資本市場的動蕩極易影響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運營;另一方面,創業板上市公司大多屬于高新技術企業,其發展受到國家扶持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約束,當國家政策有利于行業發展的需求時,企業的財務風險程度相對降低、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也相對升高;相反,當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受到國家政策的約束時,企業的財務風險程度相對較高、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也較低。從微觀經濟主體行為角度來看,內部因素對財務風險的影響表現的更為直接,微觀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規模、股權集中度、資本結構、創新能力等。由于本文意在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展開對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研究,因此本文重點分析微觀影響因素。下圖為財務風險影響因素的關系圖。
(一)公司規模
創業板上市公司多為中小型公司,公司的規模相對較小,但企業規模是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程度的一個首要因素。公司規模一方面體現了企業的財務實力,另一方面體現著企業組織結構的健全程度。企業規模越大,所具有的經濟效應就越好,外部融資成本就會下降,信息不對稱程度相對較低,爆發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就會越小。相反當企業規模越小時,所具有的經濟效應相對較差,外部融資成本相對較高。當外部市場環境發生動蕩時,企業極易受到影響,并且當企業規模較小時企業的組織結構也相對簡易,財務風險預警信號不易被及時察覺,因此公司規模較小時,企業財務風險程度較高。本文以資產的對數衡量公司規模并用S代表,即S=年末總資產賬面價值的自然對數(lnC)。
(二)股權集中度
股權集中程度是股份制公司的全部股東因持股比例不同表現出來的股權集中還是分散的衡量股權分布狀態的指標。股份制公司收益權和控制權是由每位股東根據自己的出資比例決定的,股權的分布狀態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如何分派股東的控制權,股東可以根據自己掌握股份的份額對公司的決策實施干預,股東不同的行為方案給企業帶來的財務成果也截然不同。股權的過度集中會產生控股股東,他們可能亂用自己的控制權,與經營者協謀侵占上市公司和小股東的利益,從而導致管理效率下降,財務風險產生。
據統計截止2015年12月,創業板中第一大股東及其關聯人持股30%以上創業板公司就有233家,占總數的49%,大股東股權高度集中成為創業板的一大特征。本文用Z指數衡量創業板上市公司股權集中程度,Z=第1大股東持股比例/第2大股東持股比例,該比值越大說明股權越集中。
(三)資本結構
企業的資本結構主要來源于兩方面,即來自債權人的債務資本和來自投資者的權益資本。企業的債務規模決定著企業財務風險的程度的高低。企業資本總額中自身持有資本和借入資本所占比例不合理對收益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形成的財務風險。企業資本結構中借入資本所占的比例越大,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就越高,財務杠桿利益也就越大,伴隨其產生的財務風險也就越大。因此債務融資是否合理、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之間的配比關系是否合理,影響著企業的加權資本成本、財務杠桿的使用程度從而影響著企業財務風險的高低程度。本文以資產負債率衡量企業的資本結構,即R=年末負債總額/年末資產總額。
(四)創新能力
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企業的財務風險有密切的影響,具有較強能力的創新型企業與一般的普通企業相比,企業在管理理念、產品、技術開發和企業未來發展戰略方面都高于普通企業,所以這類企業的發展能力很強,而且企業的籌資能力也比一般企業較強,自然面對的企業財務風險也較小,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業的財務風險。創業板主要服務于成長型、創新型企業,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絕大多數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的創新能力決定企業核心能力的創收性,而創收性越強企業的競爭力越大,企業的財務風險相對較小,相反若企業的創新能力薄弱,創收性低,企業就面臨被淘汰的可能,因此也會遭受很大的財務風險。本文采用高技術超額利潤率指數衡量創新能力,即D=高技術利潤率/市場平均利潤率。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構建及樣本選取
根據上述分析,將各影響因素設為解釋變量,以創業板公司財務杠桿系數Y為被解釋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影響因素的相關性,構建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Y=β0+β1×S+β2×Z+β3×R+β4×D+ε
其中: β0為常數;
βi(i=1,2,3,4)為自變量系數;
ε為隨機誤差變量;
本文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于國泰安統計年鑒數據庫和和訊網披露的數據。選取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484家公司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回歸分析。
(二)回歸分析
通過SPSS統計分析軟件的數據輸出,其模型的回歸方程表達式為:
Y=1.573-0.875×InC+1.029×Z+0.767×R-0.057×D
由表1、表2可知,在樣板屬于面板數據的情狀下,R2為0.553,擬合優度較好,自由度為4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自相關性。根據回歸數據表3,從變量的顯著性水平可以看出,公司規模(C)、股權集中度(Z)、資本結構(R)均在0.00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創新能力(D)在0.00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影響因素的具體分析如下:公司的規模的大小和其創新能力的高低與企業財務風險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股權集中度的高低與資本結構是否合理與企業的財務風險程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理論分析是相符的。
四、降低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若干建議
(一)加強企業財務風險意識。創業板上市公司應充分發揮財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來積極地防范財務風險。企業的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樞紐中,任何一個環節上的工作失誤都會給企業帶來不可預測的財務風險,因此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將風險防范意識貫穿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始終。
(二)創建財務危機預警機制。企業的財務危機是由企業財務狀況的不斷惡化生成,因此要建立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機制來預警可導致財務惡化的早期信號,及早的解決那些可能會危及企業生存的危機。
(三)保持合理的Y本結構。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結構管理的核心應該是將企業的資本、負債和投資的結構保持在合理的比例范圍內,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償債能力和企業平常運營能力的正常進行。
(四)加大企業主行業的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業板公司是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為利潤源泉的。主業的發展是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因此,必須將高新技術與主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主業角度著力研發高新技術,提高企業的創收能力,使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最大化,從而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參 考 文 獻]
[1]沈莉莉.基于現代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影響因素及控制原則[J].中國外資,2011(24)
[2]劉蘭蘭.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影響因素分析[J].企業導報,2011(13)
關鍵詞:財務風險 成因 控制 防范
一、財務風險的概念以及相關研究成果
財務風險是企業在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企業的實際財務收益與預期的收益發生偏離,進而造成企業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
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李燕在2008年第5期的會計之友上發表《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她認為由于財務環境復雜多變,企業本身的資本結構不合理,管理者盲目擴大規模導致決策失誤使得企業產生了財務風險。企業應該從完善財務管理系統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建立高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和分析指標,并且強化財務管理人員的財務風險意識這三個方面來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
青島科技大學的于新花在《會計之友》2009年第二期中發表了《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她分析了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和控制原則,進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企業財務風險的對策并結合房地產業談了該行業應采取的措施。她認為風險的產生是由于資本結構不合理特別是債務水平高,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弱,及財務決策失誤和財務環境復雜多變并提出了通過建立合理的資本結構,進行多元經營,制定合理的風險決策,建立財務預警機制等方式防范財務風險。
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岳上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張廣柱在2009年會計之友第一期下發表了《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構建研究》。他們以中國滬深兩市的a股上市公司資料為基礎,利用距離判別分析法建立了一個既可以預測財務危機,又可以分析其成因的預警模型組,包括:預測企業整體危機,經營效率,財務結構是否合理的模型;預測企業是否具有成長能力以及償債能力是否存在問題的模型。這些模型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財務危機并查出其產生的原因,有利于將財務危機控制在萌芽狀態。他們指出在運用模型時同時運用經營效率、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四個預警模型。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徐繼紅在會計之友2008年第四期中發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他指出,我國企業已經進入了高財務風險時期,應充分認識到各種風險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更新對財務管理思想的認識。他分析了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他指出應該從全面提高財務人員綜合素質,增強防范意識;根據相應政策,緩解企業壓力;建立健全適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約束機制;加強財務活動的風險管理這幾個方面來應對企業的財務風險。
李媛在2006年第六期的工業審計與會計中發表了《加強財務管理降低財務風險》,她指出資產狀況不佳、融資困難、投資能力差,財務管理能力薄弱都是目前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非常重要。她認為企業可以通過加強內控制度的落實,加強資金管理,加強成本管理,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推進財務管理信息化,提高財務人員業務素質等幾方面來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于富生、張敏、姜付秀、任夢杰在2008年的會計研究上發表了《公司治理影響公司財務風險嗎?》。績效和公司價值往往為學術界和實務界所重視,而風險這一反映企業行為的經濟后果以及企業質量的重要指標往往被忽視。他們認為,公司治理應該具有風險效應,即它可能影響到公司的風險。他們以2002-2005年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把董事會特征、高管激勵及股權結構這三個方面作為公司治理涉及的變量,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對公司治理與企業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對財務風險具有一定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為人們深入認識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通過合理構建公司治理結構來有效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二、對財務風險研究成果的基本評價
縱觀大多數學者對財務風險的研究,他們定義了財務風險的概念,有的提出了新的財務管理的概念,都分析了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和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的措施。其別提到了建立財務預警機制來防范企業財務風險,如李燕就提出了建立財務預警機制來控制財務風險。從影響財務風險的因素來看,于富生、張敏、姜付秀、任夢杰從實證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公司治理影響財務風險的觀點,并用模型得出了相關結論。這些研究結果大多數從理論上分析了財務風險的成因,研究了降低財務風險的對策,對實際經濟生活中的企業應對風險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但從實證角度研究和從集團公司研究的角度比較少,如何建立有效的財務預警機制在企業實施起來比較有難度。
三、繼續研究的價值和方向
基于大多數學者都重視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注重如何防范和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在當今復雜多變的經濟生活中,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的原因越來越復雜和多變,如何認識清楚這些因素,如何控制好企業的財務風險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財務風險的研究還是要在企業的實際財務管理活動和復雜的經濟環境和挑戰的前提下,分析財務風險的成因,建立適合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著重研究集團公司的財務風險問題,結合集團公司財務控制問題和內部資本市場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燕,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會計之友,2008,5.
[2]于新花,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會計之友,2009,2.
[3]岳上植、張廣柱,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構建研究,會計之友,2009,1.
[4]李媛,加強財務管理降低財務風險,工業審計與會計,2006,6.
(一)投融性財務風險
融資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活動的主要內容,尤其是高速公路行業具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特征,建立穩定的融資渠道一直是助力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投融性風險起始于融資、終結于投資,描述的是從資金籌集到資金運用過程中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由于決策不當、安排不當所產生的風險。在融資階段,最主要的是考慮融資成本,而融資成本要受到資金供求、政策因素等影響,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融資成本的控制成為融資風險主要誘發因素,同時還要考慮融資來源、結構及期限與未來償還借款的匹配問題。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融資特點是:融資資金規模過大,方式比較單一,被動融資較多,發行債券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資模式,但是由于融資時間比較長,通常融資成本都比較高,加上受到經營因素的影響,導致融資風險成為需要控制的重點部分。具體可通過表1的數據進行分析。該公司從2011~2013年債務融資結構中主要長期債務略微偏少,短期債務較多,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彌補短期流動性,而長期債務占總資產的比重雖然在不斷提升,但規模仍然偏少,這一方面說明該公司債務結構正逐步趨向穩定,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公司融資秩序逐步回歸理性。因此目前階段需要控制的投融性風險主要是更好地控制融資成本,減少資金浪費,提高投資決策效率,確保資金使用質量。此外,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項目投資資金龐大,期限長,受到融資成本的影響,如果項目投資風險無法得到及時控制,會引起連鎖反應,放大風險影響范圍,因此投資風險與融資風險往往緊密相連,成為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需要重點關注的財務風險類型。
(二)配置性財務風險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屬于資本密集性企業,資金規模和數量比較大,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日常資金管理涉及到的數額和往來也比較多,因此資金使用和管理成為財務管理的重點。配置性財務風險的產生跟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整體的資金管理制度安排、預算制度制定和實施、項目投資決策有關。配置性財務風險的發生往往通過錯誤和不理性的決策和制度安排而導致,因此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應尤為關注配置性財務風險,重點解決如何提升公司資金配置效率,增強資金使用價值問題。配置性財務風險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質量,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作為治理結構相對完善并且擁有一定科學約束機理的公司,應該著力提高公司資金配置能力,如果資金配置和安排效果理想可以達到“1+1﹥2”的效果,但是一旦出現失誤,就有可能發生配置性財務風險。此外配置還意味著資本結構合理安排,資本結構合理安排對于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不同的資本配置結構將影響公司穩定經營和財務風險的形成。如表2中數據所示,在資金負債率不同的情況下,資本結構的變化反映了公司資本結構調整和配置的制度安排,而這對公司配置性財務風險產生重要影響。財務杠桿加大變大,意味著所有者利潤變異性增大,經營不善的結果就是股東要承擔更多經營風險。為了彌補股東承擔的風險,必須提高相應的權益報酬率,從而導致權益資金資本上升。例如,2013年某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提升到54.26%,財務杠桿正效應并未出現,反而凈資產收益率降到8.21%,這說明在擴大對外債務融資的同時,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資金效益和質量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息稅前利潤下降,導致每股收益下降,從而導致該企業面臨著未來償還到期債務和權益資金資本同時上升的雙重壓力,可見資本結構的配置與平衡力度,導致公司處理和應對財務風險上升的壓力。
(三)流動性財務風險
流動性財務風險與企業籌資不當、流動性資產尤其是現金流管理不科學有關。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流動性財務風險具體表現為:融資成本過高導致流動性不足、多元化項目投資失敗導致流動性不足,閑散資金安排不合理導致收益和流動性無法兼顧。流動性財務風險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應重點控制的風險,關鍵是要把握公司資金鏈的平穩性,避免公司資金鏈斷裂引發的風險。
二、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形成機理
(一)財務風險形成的外部原因
從外生機理來看,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要受到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金融市場等影響。例如我國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長期以來一直依靠“先貸款修路、后收費還貸款”的發展模式。但是隨著高速公路管理體制改革,尤其是節假日高速公路不收費政策的執行,給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公路收費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一旦未來不收費公路段和范圍日益擴大,勢必影響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資金鏈。此外諸多高速公路公司將多余資金進行多元化發展,例如房地產產業受產業不景氣的影響,其項目現金流可能無法保證,從而造成財務風險。因此外部因素如高速公路體制、政策制度、市場及意外事件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容易誘發財務風險,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應增強自身應變能力與彈性,優化管理體制,進一步釋放改革活力,增強其競爭力的關鍵。
(二)財務風險形成的內部原因
內部因素所導致的財務風險主要是由于公司治理、融資資本運作、高速公路營銷等造成的。例如高速公路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容易導致“內部人控制”現象頻繁發生,由此引發資金挪用、問題。資本運作不當則會導致融資成本升高、多元化投資出現效率不高、盈余操縱以及利潤轉移等情況,這些最終都將影響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此外高速公路營銷意味著其在經營發展方面需要作出新的嘗試和探索,單純依靠公路收費過于單一,多渠道營銷能否尋求到新的利潤點也將對其財務風險造成一定影響。
三、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防控策略
(一)構建合理的資本結構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是要制定適合公司現狀的籌資以及投資政策,應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使用合理的投資決策方法和引進先進的項目評價機理。要結合公司具體的情況,制定融資政策,過度使用財務杠桿容易導致財務風險,不使用財務杠桿則無法達到利用外來資金的目的,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十分關鍵和重要。平衡資本結構,完善資本結構的調整,控制杠桿風險是控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重點內容。目前我國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在融資方面過度依賴銀行長期貸款,導致融資成本高,杠桿收益無法充分利用,反而引發籌資風險,因此未來可在平衡資本結構的基礎上,加強資金流量管理,還應針對資本機構完善做足文章。通過戰略重組,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籌資能力,尤其是通過“殼”資源的運用可以達到提升企業資金運用能力,通過戰略重組可以實現多元化投資,從而控制投融性風險。戰略重組可以起到風險轉移的作用,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進行戰略重組的主要目標是清除掉可能影響未來長遠收益的風險要素,對不具備進一步價值創造能力的資產應采取處理措施,從而維持上市公司體財務的穩定性。
(二)構建內部控制適應性框架
內部控制適應性框架強調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要加強對財務風險的評估與監控,對風險評估是針對資金流運行的每個階段進行評估,對投融性、配置性、流動風險等環節分別進行風險評估。例如針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資金流風險評估中注重考察投資活動所可能造成的內部舞弊和損失,要對交易性資金流中的交易記錄、憑證、賬目及票據采取設計嚴格的程序和檢查制度,對可能存在的故意舞弊、變更、失誤所可能造成的損失,要給予充分的估計和判斷,應針對每個環節進行風險識別和評估。《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要求,企業應當結合風險評估結果,通過手工控制和自動控制、預防性控制和發現性控制相結合的方法,運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運營分析控制和績效考評控制等。
(三)加強資金鏈風險控制
應主要加強資金鏈風險控制,在信息化時代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作為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以及商流綜合體,如何發揮信息流、物流以及商流的具體作用,控制資金流成為關鍵。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通過信息化平臺,建立財務共享中心,一切資金核算與管理都將集中處理和進行,這對加強企業資金流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深圳高速公路發展集團公司創新出一套方法,對企業的公路收費收入實施動態監控,由于公路收費大多存放于各級單位銀行賬戶,因此在動態監控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信息傳遞不暢的情況。該公司通過加強同銀行的合作來控制其流動性,合作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銀行來獲取大量的各級單位的資金信息,通過觀察和評估各級單位的日賬戶余額、歷史余額、賬戶明細、歷史賬戶明細來觀察各級單位資金使用和安全狀況,通過對各級單位開戶銀行、賬戶分類、幣種信息以及資金來源等進行相應的數據統計分析,從而做到對各級單位資金的適時動態監控,為進一步控制流動性風險奠定良好基礎。
(四)重點關注現金流量預警管理
(一)投融性財務風險
融資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活動的主要內容,尤其是高速公路行業具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特征,建立穩定的融資渠道一直是助力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投融性風險起始于融資、終結于投資,描述的是從資金籌集到資金運用過程中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由于決策不當、安排不當所產生的風險。在融資階段,最主要的是考慮融資成本,而融資成本要受到資金供求、政策因素等影響,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融資成本的控制成為融資風險主要誘發因素,同時還要考慮融資來源、結構及期限與未來償還借款的匹配問題。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融資特點是:融資資金規模過大,方式比較單一,被動融資較多,發行債券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資模式,但是由于融資時間比較長,通常融資成本都比較高,加上受到經營因素的影響,導致融資風險成為需要控制的重點部分。
(二)配置性財務風險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屬于資本密集性企業,資金規模和數量比較大,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日常資金管理涉及到的數額和往來也比較多,因此資金使用和管理成為財務管理的重點。配置性財務風險的產生跟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整體的資金管理制度安排、預算制度制定和實施、項目投資決策有關。配置性財務風險的發生往往通過錯誤和不理性的決策和制度安排而導致,因此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應尤為關注配置性財務風險,重點解決如何提升公司資金配置效率,增強資金使用價值問題。配置性財務風險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質量,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作為治理結構相對完善并且擁有一定科學約束機理的公司,應該著力提高公司資金配置能力,如果資金配置和安排效果理想可以達到“1+1﹥2”的效果,但是一旦出現失誤,就有可能發生配置性財務風險。
(三)流動性財務風險
流動性財務風險與企業籌資不當、流動性資產尤其是現金流管理不科學有關。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流動性財務風險具體表現為:融資成本過高導致流動性不足、多元化項目投資失敗導致流動性不足,閑散資金安排不合理導致收益和流動性無法兼顧。流動性財務風險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應重點控制的風險,關鍵是要把握公司資金鏈的平穩性,避免公司資金鏈斷裂引發的風險。
二、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形成機理
(一)財務風險形成的外部原因
從外生機理來看,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要受到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金融市場等影響。例如我國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長期以來一直依靠“先貸款修路、后收費還貸款”的發展模式。但是隨著高速公路管理體制改革,尤其是節假日高速公路不收費政策的執行,給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公路收費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一旦未來不收費公路段和范圍日益擴大,勢必影響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資金鏈。此外諸多高速公路公司將多余資金進行多元化發展,例如房地產產業受產業不景氣的影響,其項目現金流可能無法保證,從而造成財務風險。因此外部因素如高速公路體制、政策制度、市場及意外事件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容易誘發財務風險,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應增強自身應變能力與彈性,優化管理體制,進一步釋放改革活力,增強其競爭力的關鍵。
(二)財務風險形成的內部原因
內部因素所導致的財務風險主要是由于公司治理、融資資本運作、高速公路營銷等造成的。例如高速公路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容易導致“內部人控制”現象頻繁發生,由此引發資金挪用、問題。資本運作不當則會導致融資成本升高、多元化投資出現效率不高、盈余操縱以及利潤轉移等情況,這些最終都將影響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此外高速公路營銷意味著其在經營發展方面需要作出新的嘗試和探索,單純依靠公路收費過于單一,多渠道營銷能否尋求到新的利潤點也將對其財務風險造成一定影響。
三、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防控策略
(一)構建合理的資本結構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是要制定適合公司現狀的籌資以及投資政策,應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使用合理的投資決策方法和引進先進的項目評價機理。要結合公司具體的情況,制定融資政策,過度使用財務杠桿容易導致財務風險,不使用財務杠桿則無法達到利用外來資金的目的,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十分關鍵和重要。平衡資本結構,完善資本結構的調整,控制杠桿風險是控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重點內容。目前我國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在融資方面過度依賴銀行長期貸款,導致融資成本高,杠桿收益無法充分利用,反而引發籌資風險,因此未來可在平衡資本結構的基礎上,加強資金流量管理,還應針對資本機構完善做足文章。通過戰略重組,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籌資能力,尤其是通過“殼”資源的運用可以達到提升企業資金運用能力,通過戰略重組可以實現多元化投資,從而控制投融性風險。戰略重組可以起到風險轉移的作用,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進行戰略重組的主要目標是清除掉可能影響未來長遠收益的風險要素,對不具備進一步價值創造能力的資產應采取處理措施,從而維持上市公司體財務的穩定性。
(二)構建內部控制適應性框架
內部控制適應性框架強調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要加強對財務風險的評估與監控,對風險評估是針對資金流運行的每個階段進行評估,對投融性、配置性、流動風險等環節分別進行風險評估。例如針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資金流風險評估中注重考察投資活動所可能造成的內部舞弊和損失,要對交易性資金流中的交易記錄、憑證、賬目及票據采取設計嚴格的程序和檢查制度,對可能存在的故意舞弊、變更、失誤所可能造成的損失,要給予充分的估計和判斷,應針對每個環節進行風險識別和評估。《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要求,企業應當結合風險評估結果,通過手工控制和自動控制、預防性控制和發現性控制相結合的方法,運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運營分析控制和績效考評控制等。
(三)加強資金鏈風險控制
應主要加強資金鏈風險控制,在信息化時代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作為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以及商流綜合體,如何發揮信息流、物流以及商流的具體作用,控制資金流成為關鍵。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通過信息化平臺,建立財務共享中心,一切資金核算與管理都將集中處理和進行,這對加強企業資金流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深圳高速公路發展集團公司創新出一套方法,對企業的公路收費收入實施動態監控,由于公路收費大多存放于各級單位銀行賬戶,因此在動態監控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信息傳遞不暢的情況。該公司通過加強同銀行的合作來控制其流動性,合作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銀行來獲取大量的各級單位的資金信息,通過觀察和評估各級單位的日賬戶余額、歷史余額、賬戶明細、歷史賬戶明細來觀察各級單位資金使用和安全狀況,通過對各級單位開戶銀行、賬戶分類、幣種信息以及資金來源等進行相應的數據統計分析,從而做到對各級單位資金的適時動態監控,為進一步控制流動性風險奠定良好基礎。
(四)重點關注現金流量預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