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八年級上冊語文復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階段是從開始初三語文新課程到結束初三語文新課程,本階段主要從“課本”入手,以積累知識為目的,形成知識網絡。
第二階段是結合能力培養,進行專題復習,本階段主要從“考試題型”入手,以把握題型技巧為目的。
第三階段是在模擬測試之后的查漏補缺,本階段主要從“答題要點”入手,以準確高效答題為目的。
在三個階段過程中,第一階段是復習的保障,第二階段是復習的關鍵,第三階段是強化運用。
第一階段的復習應以課本為依托,嚴格按考綱要求,對知識能力點進行全面歸納梳理。由于這階段要進行新課任務,所以本階段的復習只能穿插在新課的學習中,找準固定的時間,制定好本階段中每天、每周、每月的具體任務目標。根據課本的編排體系,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復習。如古詩文的復習,從七年級上冊到八年級下冊的所有內容,都要有計劃地進行復習。每天安排課前5分鐘,默寫1~2首古詩,欣賞1首小詩,這樣每天堅持,一個學期可以把七八兩個年級需要背誦的古詩文循環默寫欣賞兩到三次;每周安排好1~2篇的古文復習,一個學期也基本上能完成七八兩個年級古文的復習;每月安排一冊書的復習,如9月要求學生復習好七年級上冊的內容,10月要求復習七年級下冊的內容,11月復習八年級上冊的內容,12月復習好八年級下冊的內容。這樣,有計劃地進行,一個學期就可以輕松對七八兩個年級的知識進行一次全面梳理,重新強化積累需要記憶背誦的知識,讓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絡。
因為本階段還在進行新課程,所以本階段的復習在時間上是零碎的、散亂的,但只要每天、每周、每月堅持有計劃地進行,日積月累,就能形成較系統的知識結構。
另外,在新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內容、寫法、語言風格、作家等幾方面對新舊知識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這樣既加強了舊知識的復習鞏固,也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比較的能力。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中的《漁家傲 秋思》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內容上復習一些關于秋天的古詩,如八年級學過的《天凈沙秋思》《秋詞》;從寫法上,找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寫法的古詩詞,如《使至塞上》,分析借景抒情的寫法;從語言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與“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精妙;從作家看,引導學生復習范仲淹的作品,如《岳陽樓記》,結合作家的不同作品,了解作家的思想及風格,進一步掌握作品表達的中心主題。如果,教師在新課的教學中,長期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學生不僅能更好地掌握新舊知識,而且能夠提升能力,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第二階段主要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題復習,從考試題型入手,掌握各類題型的答題方法。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訓練是主線。由于語文知識的龐雜,各類習題放在一起訓練耗時費力,效果不佳,所以,分門別類地進行有序的全面的專題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如根據試卷結構,可以分為“積累與運用”“閱讀與鑒賞”“寫作”三大專題。每一個大專題又可以根據題型分小專題,如在“積累與運用”專題中,可以再分語音、字型、詞義等小專題。在專題訓練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研究考試題型,選擇適合學生的題目,切忌搞題海戰術。
在本階段的復習中,教師要選擇典型題目,有計劃、有序列、有層次地進行全方位復習。可以按照字、詞、段、篇由淺入深的層次,設計專題。如可以設計以下專題:語音、字型、辨析詞語、語病、語言的簡明得體連貫、仿寫、圖表表述、語言的綜合運用等專題。在閱讀與鑒賞部分,可以設計如何鑒賞詩詞專題,指導學生分類鑒賞,引導學生從字詞、修辭、寫法、意象、內容等多方面進行鑒賞;在課外閱讀中,可以設計如何分析詞語的含義、分析句子含義、分析標題、分析語言特色、分析寫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結構等專題:還可以從文體知識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文學作品中的小說、散文、戲劇等專題。寫作部分,教師可以設計審題、擬題、選材、立意、結構、開頭、結尾、詳略、如何緊扣題目等專題。
本階段,教師要仔細地有計劃地設計專題,避免雜亂無章,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復習目標。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為做題目而做題目,重點要指導學生答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答題心得、答題技巧。如在句子銜接專題中,我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了10條一致原則:句子前后主語要一致,前后對象要一致,詞性要一致,近義、反義要一致,前后語序要一致,修辭盡量一致,前后表達的主要意思要一致,句式要一致,語境、內容要一致,風格要一致。學生根據分析總結,答題的技巧得到了提高。
在本階段的復習中,教師可以按照“目標定向”“復習內容提示”“方法指引”“精選訓練”的復習模式設計專題復習。有些題型可以引入數學的教學方式,如先給公式,再給例題,最后實戰訓練。
第三階段主要是根據模擬測試查漏補缺,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弱點、盲點,及時補救。可采用篩網式的復習,強化重點、弱點,找準熱點。教師要分析歷年的中考試題,發現考試的最新動態,重視模擬題中的新題型,幫助學生掌握試題的解題思路和技能,為參加考試做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準備。
在本階段,教師要重點幫助學生審題,指導學生如何看懂題目,如何抓住題目中的重要信息,看清題目中的要點,避免非知識性和技能性錯誤,提高得分率。如請選出“正確”的一項,選出“不正確”的一項,教師要提醒學生有意識注意“正確”“不正確”這樣的字眼,以免犯不必要的錯誤。
一、農村高中新生漢語語法知識缺失的原因
我認為,造成農村高中新生漢語語法知識缺失的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淡化了漢語語法知識教學的要求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P17“教學建議”提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P20“評價建議”提出:“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二)教材中語法知識內容簡略、單一,且不在顯著位置編排,這些內容在教學中容易被忽略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7-9年級《語文》涉及的漢語語法知識較少,只是在課本附錄中出現,其布局是:
七年級下冊:P270-P271附錄《漢語詞類表(實詞)》
八年級上冊:P266附錄《漢語詞類表(虛詞)》
八年級下冊:P248-P249附錄《短語結構類型表》、《句子成分簡表》
九年級上冊:P264附錄《復句常用關聯詞語一覽表》
(三)各地中考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命題導向的反作用
因《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有“語法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的要求,各地中考考試大綱(考試說明)也相應提出“語法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試題中對漢語知識的考查也只能是隱性的,如辨析病句等。
(四)農村地區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考試命題是指揮棒。師生在教學中的功利性顯而易見,漢語語法知識的教學在初中階段隨意性大。
二、農村高中新生漢語語法知識缺失的補救辦法
(一)時間安排:高一上學期。
(二)教學目標:通過一個學期的復習和補充,讓學生系統掌握語法知識、學會運用語法知識,從而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和素養。
(三)補救辦法
1.印發資料,開設專題講座,系統復習語法知識。
2.用歷年高考真題考查方式引領復習語法知識。
(1)詞類應用。從近幾年高考命題來看,本考點側重考實詞,虛詞考查相對較少,虛詞有時與實詞結合來考。以客觀題為主,也有主觀題。題型有“依次填入最恰當的一組詞語”、“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等。
(2)短語的結構。從近幾年高考命題來看,本考點的考查方式有:判斷辨析型、填充辨析型、替換辨析型的選擇題,填充式的主觀題。替換辨析型的選擇題中,替換或比較的對象可以是成語,也可以是俗語、諺語、歇后語。
(3)句子成分的劃分。從近幾年高考命題來看,本考點的考查方式有:辨析并修改語句,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等。
3.隨文而教,系統復習語法知識。
(1)利用現代文閱讀教學,隨文而教,強化詞類、短語、句子等語法知識。如教學《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引領探究關鍵語句的含義,對復習語法知識就很有效。這些關鍵語句是:作者為什么一再說“我實在無話可說”“我說不出話來”“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慘象……流言……滅亡”“真的猛士……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庸人”、“中國人”、“有惡意的閑人”、“無惡意的閑人”、“茍活者”分別指什么人?第6部分首句“時間……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文中的“偉績”“武功”等詞是什么意思?
關鍵詞:初中英語;以生為本;閱讀;情境;任務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堂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就是要求我們以學生認知為根本設置課堂。為此,諸多一線教師也開放思想,創造出很多優質高效的教學流程和案例,給我們的一線教學提供了參考。但是,教學實踐中我們也不能死搬硬套,因為教學方法和班級實際情況是緊密相連的,我們一定要以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為根本,結合他們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情趣整合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速率。鑒于此,我們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對如何實踐生本課堂進行如下分析與討論。
一、指導聽讀技巧
閱讀是信息的輸入,英語作為外來語,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我們就要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聽和讀。這樣不但可以有效培養語感,還可以幫學生積累英語詞匯和語句表達技巧。具體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程度設置教學方法:首先,我們要通過錄音或視頻給學生播放英語,先讓學生通過聽產生初步語感,同時也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讓他們放松情緒,不怕出錯,敢于大膽地讀出來。其次,閱讀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新的詞匯和語句表達方式,對于這種“攔路虎”,我們可以教給學生根據拼寫規則來推測讀音,然后聯系上下文來推測詞義。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進而通過大量的聽和閱讀來豐富自己的英語知識儲備。比如我們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我們就可以先通過錄音讓學生“正本溯源”,引導正確讀音,然后再讓學生循著錄音跟讀。最后我們再給出相關短文,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如此設置,可以逐漸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聽讀技巧,讓他們掌握分析英語文本關鍵詞和主旨句的方法。
二、組織情境交流
實踐出真知。對于缺乏語言環境的英語來說,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基本的聽讀和講解上,肯定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創造適宜的英語表達環境,鼓勵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用所學的英語完成表達和交流。這樣通過體驗就能及時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比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或者旅行圖片,引發學生對旅行話題的討論。這樣設置話題開放,可以講自己的旅游規劃,也可以回憶自己的旅游經歷,還可以以導游的身份來給大家分享某個旅游景點。這些討論環節的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大家針對多媒體展示的情景圖片,展開想象,組織和整理語言,進行溝通與交流。實際上學生是比較熱衷于分享快樂的人群,除了口頭表達以外,為了全面發展,我們還可以激勵學生書面描摹狀景和感想。
三、設置任務驅動
有壓力才有動力,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知識生成和互動中來,我們可以設置英語交流任務。以活潑、靈動的任務來驅動學生參與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下面我從以下幾個角度為例進行分析。
1.布置單元任務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要求我們學習的時候要經常復習。人教版英語教材也是以單元的形式組合起來的。所以,我們每學完一個單元就可以系統地給學生布置單元復習任務。例如,人教版八年級Unit 1 How often do you do exercise?可以布置單元任務Task 1:用英文總結出周末的意義?Task 2:通過調查整理出課外活動量應該怎么設置?Task 3:用英文總結出提升自己英語水平的計劃書?Task 4:要求學生在網上搜尋國內外名人的日常生活和喜好。
2.布置互動任務
互動交流是英語學習的目的,也是學習英語表達技巧的途徑。所以,為了完善學生的英語交流和表達能力,我們要積極設置靈活、生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產生交流和表達的欲望。例如,學習“This is my sister”一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開展介紹與自我介紹活動。通過這樣靈活的互動交流,學生很容易就掌握英語的相關表達技巧。
本文是筆者聯系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對如何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開展英語教學的幾點分析與總結。總而言之,學生才是課堂的根本,對于缺乏語言環境的英語教學,我們不能固守照本宣科的理論講解和死記硬背的私塾灌輸。我們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靈動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生成與互動中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英語知識學習,最終提升課堂效率,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導入新課要有亮度
在語文教學上,教師在傳授知識中,引征一些古典史籍、名人軼事等來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是當用的。但一定要切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切忌旁征博引、故弄玄虛,教師口若懸河、夸夸其談,而學生卻摸不著頭腦、充耳不聞,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把教師的旁征博引卻當催眠曲,這樣對牛彈琴,是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的。所以,教師在導入時要注意內容、結構的亮度,要讓學生能通過亮度,一下子明白教師將他們帶向何方。
2 講解課文要有力度
一些教師認為,講解課文,只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講解或讓學生分析,教師偶爾點撥就可以了。其實,講解課文應抓住重難點,針對學生實際,教師點撥的力度適中才妥。那種過深、過淺的講解都是不可取的。文章的分析講解不能是蜻蜓點水,也不能大刀闊斧的講座式。這樣,在學生的情緒上就覺得枯燥無味、興趣索然或產生畏難情緒,在知識的接受上可能出現不知或難知。
3 課堂活躍要有適度
作為素質教育的今天,為了打破傳統的教學法,力求使課堂氣氛活躍一些,這是必要的。但一些教師卻認為課堂氣氛越活躍就越好,有時活躍得讓學生忘記了是上課,這樣的活躍算好嗎?其實,課堂活躍的目的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宗旨,教師只能是把學生引導在一種活躍的氛圍中輕松學習,讓學生在樂中學,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那種一味追求活躍課堂氣氛而嘩眾取寵的做法是不妥的,學生就會只樂不學;為此,教師在活躍課堂氣氛時要適度,要適可而止,學生才會又樂又學。
4 提問學生要有活度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提問要靈活多變,問題也要有針對性,探究性和創新性,提問題時還要隨機應變、見機行事。不能只提某些學生或某幾個學生,這樣,就調動不起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毫無目的的遍地開花,更不能毫無目標的隨便抓兵點將,這樣,會使課堂教學冷場或陷入困境,導致教學難以繼續。
5 板書設計要有精度
在課堂教學中,板書設計尤為重要。有的教師只注重板書的條理性、邏輯性,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性;只顧將那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而不分主次地板書一整板,結果使學生用筆寫不及,用心記不住,到頭還是等于零。于是,教師必須注重板書設計的精度,板書設計要精確、簡要,讓學生透過精簡的板書就能抓住課文的主旨,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6 作業布置要有妙度
【關鍵詞】語文 閱讀教學 自主學習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世紀,也是知識經濟受到力捧的世紀,一個合格的人才不僅要求具備扎實的知識體系和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也要求具備有良好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然而,結合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教學模式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老師仍然堅持舊有的教學模式,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厭學情緒比較嚴重,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現詳述之。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實及存在問題
(一)教學方法落后,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對于很大一部分擔任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老師來講,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方法落后的問題,很多老師在給學生教授課文閱讀知識的時候側重于對學生“填鴨式”的教學,一張嘴和一支粉筆成為他們閱讀教學的唯一工具,很多情況下根本就沒有指導學生去思考,學生大多是死記硬背老師教授的重點知識,這種學習方法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容易引起學生在學習語文閱讀階段的身心疲勞。
(二)觀念陳舊落后,自主閱讀教學的效果不佳
雖然初中語文的新課程改革極力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也有一些教師會通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設置一定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然而從當前初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著形式化、低效化甚至是無效化的現象,自主探究學習耗費的時間較長、實際效果的低劣等情況普遍存在。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語文老師往往先閱讀課文,然后在了解教學目標后,讓學生帶著設置的若干問題思考并學習課文。這樣的一節課看起來學生完成了老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生把該理解的東西都理解了,把今后考試將會遇到的考點也記下來,然而,實際上這樣的閱讀教學課程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弊端:一是導致學生主動“說“的缺失,二是背離了閱讀的本質,學生進行的閱讀不是一種本真的閱讀,不能從頭到尾地結合自身的經歷、體驗建構起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在閱讀中他們遇到不會的字詞句只會一味地查字典或者跳過不去理解,而不會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了解不認識的字、不理解詞語以及不理解的句子,更不可能碰到感觸良深并引起共鳴的段落,這種傳統的自主探究教學方式看起來是做到了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質上,還是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根本不能達到新課程要求的鍛煉學生想說、肯說、能說的目的。
培養初中生語文閱讀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們要注重挖掘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點。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論語》十則時,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幫助學生們理解和記憶其中的名句,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兩兩結對,一個學生問另一個學生:“假如別人向你請教問題,但是你正好又不會解答,如果用《論語》中的話來回答,應該是哪一句?”,另一個學生肯定會回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通過創設生活中具體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們感悟到語文學習的興趣,減少疲憊感。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們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個性,發表對于問題的不同看法,鼓勵他們相互討論,且要多鼓勵少打擊。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隨著初中語文教學的新課程改革,現代文的閱讀分析越來越側重于考察學生的思考理解能力,因而,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們要注重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帶著有針對性的問題去思考,使學生們覺得現代文閱讀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這篇文章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說明文?文章的中心內容是什么?結構層次如何?(可以劃分為幾段?每一段的中心句又是什么?)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課文《蘇州園林》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回答上述問題,然后啟迪學生思考這篇文章的寫作閃光點在哪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就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明顯收獲。又如在學習《沁園春.雪》時,應首先讓學生思考作者寫作這首詞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對中國革命的樂觀態度,作者在這首詞中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對課文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效果的提高。
結合必要的課堂講授
強調學生們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并不是說語文老師們就不需要進行課堂授課,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老師們的課堂講授是不排斥的,就是完全適合讓學生們自主探究學習的課文也離不開老師的課堂指導,老師們的講授在很大程度上比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要高效的多。比如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的課文《最后一課》時,老師們就應該首先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如法、德兩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情況,通過老師對這些背景知識的講授,學生們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調以及中心思想。然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閱讀文章,比如可以啟發學生們去思考假設背景不是亡國,那么文中人物的性格又將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學生們討論其可能性,結果,學生發散性的回答異彩紛呈,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他們深入閱讀文章,充分發揮了自主學習能力。
(四)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網絡發展為標志的信息化時代早已到來,信息的查找手段更為多樣和便捷,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學習《岳陽樓記》時,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了解作者當時的人生境遇、岳陽樓及洞庭湖的歷史,并將歷史上的“八百里洞庭”與洞庭湖的現狀進行對比,使學生思考產生目前這種現象的原因。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組討論,討論的內容既包括課文內容本身但又不局限于課文,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而且也啟發學生更加關注當前的環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初中語文的自主學習教學工作是一項全面的系統性工程,初中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計劃、有步驟、有準備、扎實地開展閱讀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馮勇,曹學君.立足課堂教學走向課外生活[J].教材教法
關鍵詞:中考歷史; 復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2-038-001
初三中考歷史的復習工作,因為分散在六本書中,考點多,復習時間又短,因此難免倉促。那么在強調新課程理念,注重考察學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導學生復習,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績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制定目標,實施計劃
(一)根據《中考考試大綱》和新課程標準,明確中考考試范圍和復習目標,理解每一個知識點應解決的問題,注重考查學生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科學地反映學生學習的潛質和潛力,不隨意加深和拓展內容。
(二)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整個復習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梳理教材”。時間大約在2月10日-4月24日,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中考考試大綱》規定的考試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地復習,使學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同時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教材的整體線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階段是“專題訓練”。時間是在4月25日-5月19日,把中外歷史知識專題化,打破知識點的時空界限,歸納分類,集合成一個個專題,理清頭緒,便于分析比較,加深理解。將知識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第三階段是“模擬測試”。時間大約在5月20日-6月10日,根據模擬測試的情況,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講解、訓練,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第四階段是“考前指導”。現在中考是網上閱卷,考前指導尤為重要。應讓學生克服畏懼心理,樹立信心,指導他們科學合理地分配、利用時間,防止后面的材料題來不及做,造成失分多,得不償失。還要提醒學生把字寫端正,寫在規定的答題范圍內,杜絕亂涂亂畫的現象,選擇題答案一定要在卡上涂標準。
二、抓住重點,加強訓練
六本書的內容很多,在復習時教師首先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同時又要有所側重。我把本年度初中歷史考查范圍的知識要點歸納好打印給學生,讓他們平時能熟讀要點。此外,我又把要點一一分解,按照七(上)-九(下)的順序,用訓練題的形式印發給學生。訓練題既有提示又有答案,這樣學生讀來方便,時間長了,反復讀了,這些要點就在學生心中扎下了根,他們做起試題就能得心應手。你還愁學生考不到高分嗎?
附示例:八年級上冊中考歷史訓練題(節選)
1.我國每年的“禁毒宣傳月”從6月3日開始,這是為了紀念近代史上民族英雄__________________ 。 林則徐
2.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___________ 。
《》
三、關注熱點,強化專題
關注社會、關注時事是時代賦予歷史學科的重要使命之一,命題者往往從當今社會某一熱點問題入手,將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挖掘,多層次地展示這一方面歷史的全貌。如我對溫總理報告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歸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經濟發展是基礎、改革開放要堅持、民生和諧是重點、三農問題特重大、科教興國是戰略、政府職能要優化,這些要點在九年級下冊中都有與之直接相關的內容或隱性的聯系,復習中要對與這些熱點有聯系的內容進行有目的的滲透,才能觸類旁通。
近年來中考試題都著意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所以我要求學生平時注意收集信息,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這樣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2011年是紀念100周年,那么圍繞中國民主革命的道路、國共合作等問題就應該讓學生了解清楚。我們要預測可能考到的歷史內容,對學生加強訓練,努力與中考命題趨勢合拍,提高中考成績。
第二輪復習主要以專題為主,在第一輪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和取舍,把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歷史知識的縱橫網絡,培養學生的分析、對比、綜合、歸納能力。如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我把有關的歷史事實按時間順序串聯好,由(分封制)-郡縣制-推恩念-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廢除宰相制度-軍機處,條理清晰地講給學生,加深他們的理解。
四、注重應試,提高能力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提高考試、答題的能力。特別是應試的技巧,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我認為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審題,題目問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千萬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如題目問你是何時,你不能答成何事。
(二)對課本內容一定要熟悉,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平時做選擇題盡量不看書,答后分析自己答錯的原因是什么,材料題和問答題一定要答標準,扣住中心。
(三)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試時間。因為歷史考試雖然是60分鐘,但也要合理安排時間,用時要均勻,這樣才能考出好成績。
(四)加強訓練,正確寫字。我平時把重要的歷史概念用語文詞語缺詞填空的方式來訓練,這樣反復練習,力求減少錯別字。
附示例:
⑴人文( )祖 ⑵炎帝和( )
⑶西周( )制 ⑷商( )變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技術;教育;有效整合
當前,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習交流平臺隨之出現。而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國家一直大力提倡綜合素質教學,鼓勵教師要大膽革新教學傳統,并積極提出新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適應社會前進的步伐。這就需要教師在當前信息技術發達的背景下,進行語文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加大教學模式的創新,積極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效率。
一、加大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重要性
1.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習內容
我們知道,初中語文不是邏輯自然學科,而是人文學科。它對于學生的信息敏感性及知識積累程度要求很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不能僅僅將目光集中在書本學習上,否則只能學到表面,而無法得到深入提高。這就需要學生將目光拓展到信息網絡平臺,開闊自己的語文眼界,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2.基于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生一般是十三歲至十五歲,他們的心智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活潑好動依然是他們的天性。而傳統枯燥的書本式語文教學,很難長時間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數值模擬和信息仿真特點,可以將抽象枯燥的事物通過仿真進行形象化、直觀化。通過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同時,通過對感官、視聽、思維等全面的進行信息技術仿真刺激,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策略
1.創設校園網
絡平臺,促進資源共享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計算機設備被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將計算機技術融入到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還可以激發學生對于網絡知識的好奇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學校可以創建網絡平臺,將學校內部的教學資源及名師課堂分模塊上傳。創建學習專區、討論專區、分享專區等多維度立體框架學習模式。課文的重難點、復習目標也可以上傳到學習專區。而關于學習后的總結,可以上傳到討論專區及分享專區。這樣學生就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經驗,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增強同學之間友誼。
2.基于數字圖書館,提升學生的閱讀量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初中語文教育中要提升學生的閱讀量。一般規定閱讀量在200萬字以上。但是很多學校的中學生閱讀量遠遠小于課程標準的要求。由于中學生年齡還小,對枯燥的文字閱讀難以提起興趣。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好信息技術這個新型教學輔助手段,來刺激學生閱讀。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班級數字圖書館,然后每一個學生創建一個登錄賬號。在新課內容展開前,教師搜集相關資料,設置教學內容,然后上傳到班級圖書館,讓學生登錄賬號查看。海量的資料可以很好地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量。而后在課堂中要針對上傳的資料信息進行班級小組討論,使學生去主動地閱讀資料,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的習慣。
3.基于網絡平臺,強化專題討論
語文教學是一門基礎語言學科,對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要求很高。很多題目往往沒有定性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創建討論平臺,鼓勵學生大膽討論,大膽設想。例如,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奇妙的克隆》一課時,教師為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可以創建專題討論。討論的主題就是圍繞“克隆技術的利弊”。然后基于信息網絡平臺,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設想,然后圍繞主題各抒己見。在學生討論克隆技術的利弊時,便會主動地去搜尋資料以強化自己的論據。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及交際能力就會得到飛快提升。最后,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鼓勵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
三、總結
綜上可知,在當前信息技術相對發達的社會背景下,如何將信息技術和初中語文教學有效地整合已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本文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信息技術的整合提出了創建數字圖書館、專題討論、校園交流平臺等策略。強化了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提升了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效果甚好。
參考文獻:
[1]李 濤.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探析[J].學周刊,2012(02).
[2]王雅靜.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的優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4).
1. 精準的教學目標是成功課堂教學的風向標
以八年級上冊《Unit 6 Bird watching》 ReadingⅡ教學為例,在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會為學生設定這樣的目標,如:(1) To 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new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2) To analyze the sentence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3)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wetlands and nature reserves.仔細閱讀之后,我們發現這樣的目標很“單純”,過于簡單,不能體現語言學習的交際作用和跨語言移植情感的人文作用。在關注到這一點之后,筆者有所反思,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賦予語言學習的現實意義。于是,作了如下調整:(1)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cle and key phrases through reviewing. (2) To use the key phrases to make sentences by themselves in real-life situation. (3) To use the key phrases to invite friends to watch birds by completing an article. (4)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wetlands and nature reserves and take action to protect birds. 過程與方法以及預期生成的情感態度方面的達成目標在每一個小目標中都有所滲透,這樣學生不僅知道要學習什么,還知道了怎樣學,更關鍵的是知道了學習這些知識在什么情境下可以運用以及這些情境所要教育我們什么。
2. 連貫的教學流程使得學習過程更為自然流暢
在設定了教學目標之后,我們便要緊扣這一風向標設計出以達成目標為終點的教學流程。時下盛行的ReadingⅡ教學流程大同小異,一般分成三個步驟:Part 1: Revision of the text,以問答形式幫助學生復習Reading文本內容。Part 2: Usage of language points,主要是解釋和訓練重點單詞、短語和句型的用法。Part 3: Exercises,以習題形式檢測課堂學習效果。如此簡單明了的設計,也算緊扣教學目標,但未免過于應試和功利,步驟與步驟之間涇渭分明,相互獨立存在,教學顯得如何刻意。為了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為自然流暢,環環相扣,我們就應該設計出過渡自然的教學環節,如:我們將整個課堂教學創設成一次觀鳥體驗,一共參與四個活動:Activity 1: Where can we go bird watching?復習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以及各種鳥類的相關知識,并拓展出其他自然保護區以及我們身邊相關的鳥類的庇護所。Activity 2: What problems do the birds have? 和學生一起探討鳥類在自然環境中所遇到的生存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Activity 3: What can you do while going bird watching? 講述作為愛鳥成員應該在觀鳥時為鳥類做些什么。Activity 4: Write a letter to invite your e-friend Jack to watch birds in Changjiang Town.以邀請朋友來家鄉長江鎮觀鳥為引子,讓學生將本課時所學知識活學活用,讓英語的學習回歸到“用英語來做事情”的初衷當中。這樣的教學設計渾然一體,教學步驟之間相輔相成,學生的學習回歸自然,課堂氛圍也會輕松和諧,在愉悅的環境中學能產生更多的課堂生成。
3. 創設細節情境,讓學生的語言學習身臨其境
同樣的語言點教學,不同的處理方法,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效果產生質的不同。例如:進行“provide”一詞的教學時,知識本位的教師會像這樣處理:從觀察例句中歸納:為某人(某事)提供某物有兩種表示方法,接著用習題鞏固,如①The government _______ lots of money _______ water project. ②The city government _______ every house _______ gas. 經驗豐富的教師會再加上一個“中考鏈接”,用中考原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直接而機械,典型的應試做法,沒有更多衍生和生成。然而,利用情境教學的教師會有類似的設計:There is a bird flying around in the sky. I think it may be from Zhalong. Boys and girls, what can you provide for it and why? 讓學生兩人或三人一組,在對話中實踐“provide”的用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掌握詞匯用法,還能讓他們身處問題之中,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對其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思維的發展遠勝于應試的識記和習題訓練。可想而知,從課堂氛圍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來講,后者也更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因為這讓他們覺得英語學來是有用的。從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創設細節情境進行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無非更有利于學生語言綜合素養的提高。
4. 增加課堂的語言輸入,為語言的輸出搭建平臺
精彩的情境設置能讓學生輕松愉悅的學習,同時情境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素材,能夠拓寬學生視野,是很好的語言輸入過程。在知識本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呈現的語言內容主要是枯燥的講解和習題,而教師用得較多的課堂用語可能就是“Next, let’s see how to use…”或“Then, let’s learn something about…”等諸如此類的指令用語,表達直接,缺乏感彩,長此以往,學生不用思考也能理解教師固定的課堂用語,思維懶惰現象便會由此而產生。如果能在不同內容的ReadingⅡ教學中創設不同的語言環境,那么,每節ReadingⅡ的課堂教學都將新意十足,學生們不知道教師會將他們引領到哪兒,他們會對這樣的教學充滿期待,思維會一直處于活躍狀態。運用情景教學,既開闊了學生語言視野,又豐富了他們的文化閱歷,更重要的是當教師在增加語言輸入的同時,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提供了更多鮮活的素材,同時也搭建了語言輸出的平臺,即學以致用、活學活用。例如在Bird watching的ReadingⅡ教學中,教師不僅向學生介紹了Qinghai Lake Nature Reserve的相關知識,還介紹了自己的家鄉:Our hometown, Changjiang Town, is also a shelter for some wild birds, such as swallows, sparrows, egrets and pigeons. So, we should call on more people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and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 birds. 給學生輸入了這樣與生活貼近的語言信息,為最后一個任務(邀請筆友來家鄉觀鳥)的語言輸出提供了素材,也搭建的可行的操作平臺。由此可見,學生語言的輸出數量和廣度絕對與語言輸入的數量和廣度成正比,要想提高英語課堂的效度,我們就必須為學生輸入足夠開發其發散思維的元素。
這組調查數據顯示,我校絕大部分初中生不能堅持閱讀完整本原著,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這種閱讀現狀下,老師和學生為了應對中考名著檢測,必然用練習代替讀原著,這種現象被稱為“偽閱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地市中考名著檢測題以“文段閱讀題”或敘述故事情節為主,這些考題力爭杜絕“偽閱讀”,引導學生回歸名著“真”閱讀,即從頭至尾讀原著。要實現名著“真閱讀”,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落實閱讀任務。下文,筆者將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有效落實名著“真閱讀”。
一、閱讀時間的落實
保證適量的閱讀時間,是實現名著“真閱讀”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本校抽樣調查顯示,造成學生課外閱讀的最大困難是作業太多,沒時間和精力閱讀。解決這一矛盾的較好方法是教師進行作業內容的調整,把名著閱讀納為學生的語文常規作業,確保學生每天有至少15分鐘的名著閱讀時間。為此,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課文相關的讀讀背背的任務爭取在課堂上多完成一些。這樣,名著閱讀不占用學生其他科作業時間,家長才會支持,學生也樂意完成閱讀任務。
二、閱讀計劃的落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師生必須落實閱讀計劃,既能明確閱讀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又能有效地督促閱讀進度。
首先,落實學期閱讀計劃。結合課本“名著導讀”,明確本學期要閱讀幾部名著,同時明確每部名著閱讀完成的大致時間。如八年級上冊“名著導讀”涉及《駱駝祥子》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兩部作品,期中考前閱讀《駱駝祥子》,期中考后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其次,落實每部作品的閱讀計劃。
1.明確閱讀目標。從頭至尾讀完整本原著;及時做讀書筆記;能初步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迪。
2.明確閱讀量和閱讀進度。明確每天的閱讀量有兩大依據,一是學生的平均閱讀速度,二是學生每天需安排的最小閱讀時間。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45萬8千字,筆者任教班級學生平均閱讀速度為450字/分鐘,每天安排15分鐘的閱讀時間,10分鐘左右的做讀書筆記的時間,這部名著需要68天才能讀完。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公式“總頁數÷68=?”,得出每天閱讀的頁數,然后要求學生填寫日期進度表,明確每天的閱讀進度,也方便教師和家長的督促、落實。
三、閱讀方法的落實
1.落實基本的閱讀方法。教師應加強對基本閱讀方法――精讀、略讀和瀏覽的指導和落實。閱讀一部名著,用瀏覽的方法看序、跋、目錄、索引、后記等內容,了解作者的重要主張和書的大綱架構。對每天要完成的閱讀內容先用略讀的方法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整體感知所閱讀章節的內容要點,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再用精讀法,或閱讀經典情節,理清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或研讀重要語句、揣摩重點字詞,或理解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
2.落實做讀書筆記。培根說:“做筆記使知識準確。”教師必須落實做讀書筆記,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1)落實讀書筆記的格式和形式。學生須掌握讀書筆記的基本格式。除了文章內容,還要注明作品出處,包括書名、作者、版本、頁數和日期,以便日后引用時查找核對。名著的文體不同,讀書筆記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詩集《繁星?春水》的筆記形式可以是摘錄經典詩句并加以賞析,或寫讀后感;科學小品《昆蟲記》的筆記形式可以是“敘事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征”;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筆記形式可以是概述情節并注意摘抄名言,或分析人物形象,或寫讀后感。
(2)落實讀書筆記的內容。每讀一部名著,教師可以給出讀書筆記的范例,引導學生做讀書筆記。如小說的讀書筆記,概括內容時要注意寫清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還要注意準確記錄小說的細節內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一部第一章,大部分同學做的讀書筆記很簡單:“保爾報復神甫,把煙末撒在了神甫的復活節用的發面里,被學校開除了。他到了車站食堂工作。”教師示范如下:“十二歲的保爾因打架被神甫帶到了高年級上課(事情的起因),保爾對《圣經》和生活的出入有所質疑,神甫把他打得鼻青臉腫。保爾因為報復神甫對他的侮辱,把煙末撒在了神甫的復活節用的發面里(事情的經過),被學校開除了(事情的結果)。他到了車站食堂工作。每個月八個盧布(細節內容)。領班弗羅霞告訴了保爾的工作內容:倒開水、燒開水、擦刀叉(細節內容)”。學生學習范例,堅持做完了整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筆記,既鍛煉了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也為快速回憶名著內容提供了線索,還為解答試題積累了寶貴的素材。
(3)落實讀書筆記的完成。做讀書筆記是艱苦的,教師不及時跟進、落實,學生很容易半途而廢。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措施檢查讀書筆記的完成情況。可以一周安排一次檢查,查看讀書筆記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內容是否有缺漏;也可以在閱讀交流活動中巡查,并要求及時糾錯和補缺補漏;還可以請讀書筆記做得較優秀的同學當老師的小助手,隔兩三天檢查一次同學們的讀書筆記,幫助做讀書筆記有困難的同學,并督促其及時跟上閱讀進度。
四、閱讀內容的落實
教師同樣要采取多種方式落實閱讀內容,防止半途而廢現象的發生。落實的方式主要有:
1.課前五分鐘名著閱讀交流。據筆者實踐,利用課前五分鐘語文活動時間進行閱讀交流,是落實閱讀內容的主要途徑。交流時,教師要把握以下幾點,促進交流活動順利進行:
(1)根據名著的文體特征采取適當的交流方式。詩集《繁星?春水》適合讀、背、賞析;傳記《名人傳》更適合說說自己的感悟;散文《朝花夕拾》適合提出閱讀疑問,師生一起解答;小說《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水滸傳》等,適合概述或復述故事情節。
(2)每天定人、定量、定時。一般是按座號每天安排兩位同學到講臺上與大家一起交流;提前告知每位同學交流內容的起始、結束部分;每位同學交流時間為兩分鐘左右。對能力較弱的同學可降低要求,比如可以讓他們用復述的方式,完成普通同學二分之一的交流任務。
(3)要求并鼓勵學生敢說。每次交流任務結束,教師應對學生的聲音是否洪亮、吐字是否清晰、表情(包括肢體語言)是否自然等方面加以點評,評價時以鼓勵為主,激勵引導學生敢開口說,敢聲音洪亮地說。
(4)及時糾錯或補缺漏。每位同學交流內容結束,座位上的學生或指出講臺上同學概述內容的錯誤之處,或補充其遺漏之處,或解答疑問,教師則要及時糾正或補充學生讀書筆記上的錯誤、缺漏之處。
2.檢查讀書筆記。這點,上文已經提到,不再贅述。
3.適量的檢測。檢測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遷移。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使用有閱讀練習題版本的學生與全班同學共享閱讀練習題,加強對章節內容的掌握和答題能力。整本書閱讀結束,教師要精編檢測題,編寫的檢測題要廣,要細,要重點突出。“廣”是指試題涉及的內容全面,涉及作家作品、主要內容、典型事件、寫作特色、閱讀感受和體驗等。“細”是指對名著的主要情節要注意細節內容,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是保爾在什么境況、什么時候說的。“重點突出”是指針對考題“深閱讀”的傾向,重點訓練學生對情節的概括和表述能力、對經典語段的鑒賞評價能力。同時,教師要落實檢測題的復習和鞏固。復習方式可以是同學之間在課間互相抽查;也可以是利用課前五分鐘活動時間,教師進行抽查和點評;還可以是學生結合讀書筆記的內容,對檢測題進行補充,出題考同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實現名著“真閱讀”,師生都需要韌性,教師要進行有效落實,學生要堅持閱讀,日復一日,學生養成了終身受用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名著閱讀就不再是學生考試的障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