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人口腔健康宣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口腔;健康;教育;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200-02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成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1]。與口腔健康相關的問題日益顯著。口腔疾患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積累,到老年期達到高峰期。據2005年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調查結果[2],全中國65―74歲的老年人患齲率是98.4%,齲均是14.65,牙周健康率是14.1%,根齲患病率是63.6%,齲均是2.74,牙齦出血的檢出率是68.0%,附著喪失達4mm檢出率是71.3%,牙周袋檢出率是52.2%,牙齒缺失率是86.1%,平均存留牙數是20.97,義齒修復率是42.6%,惡性腫瘤的檢出率是30/10萬,口腔黏膜異常的檢出率是7965/10萬,中國的老人患齲率有上升的趨勢,口腔的健康狀況差,牙齒缺失的狀況較普遍。同時由于老年人對口腔保健知識的知曉情況差[3],而且老年人唾液的分泌量變少,對口腔衛生清潔不重視,記憶力退化,行動緩慢,動作準確性相對較差,難以保證口腔清潔效果,而口腔的健康在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兩個方面有重要作用[4],因此對老年人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勢在必行。而這一責任由本科生承擔。
通過對口腔行為習慣的改變研究,有學者發現口腔健康意識與口腔衛生的常識不可能直接形成健康行為。口腔健康意識與口腔衛生常識的不斷積累,當它們增長到一定的量時,健康行為才會逐漸形成[5]。如果想要改變老人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生活方式與衛生習慣,適應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的方式,最終提高老年人自己的護理能力。首先我們就要通過專項教育,讓老人能夠認識到,不正確的口腔行為會引起齲齒、牙周疾病等病患,同時還會危害老人身體健康,更甚者還可能引起腎、心等其他疾病。所以對老人進行口腔的保健知識指導和教育,以增加他們的口腔健康的保健知識,并且增強他們的口腔保健理念,最終形成其自己護理的能力,所有這些是提高和保證老人的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面對老年人,進行口腔健康的教育和指導,可以傳授口腔的健康知識,提高老年人口腔的自身保健的能力和意識,建立正確口腔保健的觀念,最后養成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6]。健康教育內容和方式可直接影響著健康教育的效果。本科生應掌握以下內容:
1.口腔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堅決破除“人老掉牙”舊觀念,樹立起“牙齡可與年齡同在”的新觀念。齲病和牙周病是威脅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病患,眾所周知,菌斑是導致齲病和牙周病的直接原因[7],良好的口腔衛生行為有助于去除菌斑,可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口腔健康[8]。了解并掌握齲病、牙周病的癥狀及其預防的方法,保持口腔的衛生,形成飯后漱口和刷牙的良好習慣,最重要的是飯后刷牙,睡前不再進食,掌握刷牙的正確方法及牙刷、牙膏的選擇;摒棄不正確的刷牙的方法,避免不正確的刷牙的方法導致的牙體損傷,宜選用老年型保健牙刷以及含氟牙膏;了解牙齒敏感癥產生的原因及預防方法;了解牙線、牙簽的使用方法;堅持合理飲食;戒煙戒酒,細嚼慢咽,多吃蔬菜類食品,少吃糖類,老人可以多喝茶,因為茶葉中含有微量元素如氟、錫和鍶等以及多酚類物質,它們可以有效地抑制老年人口腔內的變型鏈球菌的致齲作用。當發覺口腔有腫瘤或病變時,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使老年人了解到缺牙后及時作義齒,知道義齒修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義齒如有不適,應及時到醫院重做或修改;應鼓勵老人每一年至少做1次口腔專業檢查,如果發現了口腔的疾病,就應到正規醫院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那些生活不能夠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對他們的陪護人員進行口腔健康知識的教育和指導,比如按時利用生理鹽水浸泡的棉球清潔口腔及牙齒,可以保持較好的口腔衛生,并且預防齲齒、牙周病和黏膜病。
2.口腔健康教育的方式:包括課堂教育或文字資料及多媒體的形式。(1)課堂教育。課堂教育是一門高超的語言藝術,是一種較快的知識傳播方式。它要求宣教者有較高的知識素質,“欲給人一勺,先要有一桶”,具有豐富知識才能解疑釋惑,說理深刻,進行有說服力的知識灌輸。同時宣教者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力求做到:語言準確恰當,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效;宣教者要有嫻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基本功,吐字清晰,聲音洪亮,力求將口腔保健知識正確,有效地傳遞給老年人。(2)文字資料。制作健康教育文字資料時,應注意科學性、實用性、時效性、可讀性、趣味性等,同時內容不宜過多,重要的內容應放在前面,使用簡單通俗的詞語,避免醫學術語,醫學術語經常會導致老人無法接受或錯誤理解晦澀的醫學專業知識,結果其依從性會下降,不能達到健康教育的最初目的。尤其是醫學的英文縮寫,如果不能找到其他的中文詞匯代替,就必須解釋它的含義,盡量使用短句和短段落,一句話表達一個主要意思。重點內容可用條目的形式列出,便于讀者記憶。同時可輔以圖片。(3)多媒體。多媒體利用動畫演示、圖片和文字解說,集合了教、視、聽、學于一體,使得醫學專業知識由枯燥變生動。利用多媒體的形式來進行健康教育,這是幫助老人促進健康的良好形式。而且由于老人大多健忘,可以把健康教育的內容制作成光盤,或者上傳到網絡上,共享健康教育的資源,并可利用其向老人多次進行健康的教育,將老人對口腔的衛生知識的需求從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索取,這可保證健康教育的持續性。多媒體保證了健康教育內容、時間、效果的落實,同時可化解人力資源缺乏的矛盾,減輕進行健康教育人員的負擔。利用多媒體進行口腔健康的教育,能使老人真正了解口腔保健的知識,可以與老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并建立起融洽的關系,又可增強老人自我口腔保健的能力和意識,對老人口腔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老年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因此需要本科生掌握以上知識,加強老人的口腔保健,可提高老人生活質量,維持老人正常生理的功能,并且老人所在社區也可針對老人的空閑時間和比較大眾的問題,及時開展口腔健康的教育活動,去除舊的錯的觀念,提高老人自己的口腔保健意識,按時進行口腔健康專業檢查,立爭達到早發現,早治療。最終建立家庭健康干預,加強社區管理,建立巡醫隊,鼓勵社會資金創辦養老機構,建立一個口腔科完整、多方位、貫穿生命歷程的多層次的保障體系,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國慧,鄭衍亮,徐霞.社區老年人口腔健康認知行為及影響因素[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5):450-2.
[2]齊小秋.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
[3]秦立芳,李濟功,吳血林,王軍榮.老年人口腔健康行為對口腔常見疾病發病率的影響[J].口腔醫學,2013,33(8):546-7.
[4]Rowan SD,DiBurro M,Westbrook S,et al. Prevalence of HPV associated oropharyngeal cancer among south Texans[J].Tex Dent J,2014,131(5):376-381.
[5]傅兆紅.口腔健康教育及必要措施干預對老年人口腔保健KAP的影響[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2015,2(2):25-6.
[6]楊寧,胡明,王曦,汪小彤,劉衛紅.多齲和無齲者唾液變形鏈球菌及菌斑指數的檢測[J].口腔醫學,2013,33(6):392-4.
[7]余太平.早期牙菌斑控制在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病防治中的意義[J].四川醫學,2013,34(12):1833-4.
[8]邱百靈,常金蘭,何濤,賀艷焱,李昕,吉寧,孫麗麗,韓南銀.新型亞錫-氟化鈉牙膏和交叉刷毛牙刷減輕牙齦炎和清除牙菌斑效果研究[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5,31(6):821-4.
Discussion o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Oral Health in Undergraduates
LI Ya-dong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The Fri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關鍵詞:老年口腔修復 口腔保健 食物嵌塞
中圖分類號:R7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1-0129-02
我國現已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健康日益引起社會關注,臨床證據表明大多數老年人都存在牙科疾病。老年人的牙齒問題如牙列缺失、缺損等非常普遍,嚴重影響了老人的咀嚼、消化、語言能力和心理健康,而且口腔問題不得到及時糾治會影響到患者的消化功能,不良的口腔衛生和慢性牙病也會影響全身健康,因此有效地施行口腔修復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我院在2008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了108例老年口腔修復患者,現將其治療經驗分享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取2008年6月~2010年12月來我院口腔科就診的老年患者108例,無全身性疾病,均給予口腔修復治療。男68例,女40例。年齡57~79歲,平均65.3歲。
1.2 方法
全部拍攝牙片,進行詳細的病史記錄和口腔檢查,包括缺失牙情況、余留情況、食物嵌塞情況、咬合情況;同時檢查顳下頜關系,牙牙合關系等。
牙病患者給予相應的治療,松動的牙齒有選擇地進行保存或者拔除。對無價值的殘冠、殘根、松動等給予拔除,對牙槽骨破壞已達牙根的1/3價值不大的患牙也可以考慮拔除,對于缺損牙列和齲齒,如果有存在的必要給予銀汞合金填充治療。
2 結果
108例老年患者普遍口腔衛生狀況不佳,其中牙齒松動患者97例(89.8%),牙齒缺失患者13例(12.0%),食物嵌塞患者50(46.3%)例;108例患者總共缺失牙齒數為1547顆,人均14.3顆,缺失最多的為上頜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下頜第一磨牙。余留牙健康狀況差,修復時要配合調牙牙合。牙病主要有:齲齒56例,牙髓病34例,牙周疾病88例。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合并患者38例。
對108例老年患者進行活動義齒修復69例(63.9%,其中全口義齒32例,上半口義齒例20,下半口義齒12例,贗復體5例),固定義齒修復39例(36.1%),共修復112個牙單位(男76個,女36個)。給予活動義齒修復的患者明顯多于固定義齒修復的患者。進行口腔修復后,經過3年臨床觀察,87例患者仍保持良好的口腔功能,有18例患者行再次治療。
3 結論
老年口腔修復是根據牙齒的生理學、生物學原則結合老年人的口腔情況進行治療,旨在延遲老年人的口腔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目前活動義齒修復是老年人口腔問題修復的主要途徑,主要包括修復和修復后護理兩方面。
本組患者的口腔檢查結果顯示:①患者普遍口腔衛生狀況不良,牙周炎患者無定期潔治的習慣;②余留牙的健康狀況差,有35.7%的余留牙需要充填治療、67.9%的余留牙有食物嵌塞癥狀、70.4%的余留牙有一個以上的Ⅰ~Ⅱ度松動、29.6%為Ⅲ度松動;③修復條件差,修復前需要調牙合。
重建、牙牙合曲線不良的矯正、防治牙間食物嵌塞及顳下頜關節病是老年口腔修復治療的特點[1]。修復須結合老年人的牙齒檢查情況,選擇不同的修復方案,如:固定義齒修復、局部或全口義齒修復、人造牙冠、種植義齒修復等。對老年患者采取何種修復方式要根據其全身情況、余留牙狀況和經濟條件而定。一般是首選固定義齒,若缺失牙齒過多或者游離端失牙,可選擇局部義齒修復或者聯合修復,若術者有并發癥或不能接受固定義齒,則選擇局部義齒修復,盡量保留余留牙。
對老年人進行口腔修復后需要給予健康口腔教育,使其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增強自我保健能力。世界衛生組織稱,老年口腔健康的目標是80歲口腔內有20顆自己的牙齒,稱之為“8020”目標。齲齒和牙周疾病是影響老年人口腔和全身健康的兩大疾病,也是老年人失牙的主因[2]。牙列缺失和齲齒不得到治療會影響營養成分的攝入,牙周病不治療會加劇牙齒脫落,牙周感染因子也會導致全身器官疾病如關節炎、心內膜炎、視網膜炎等。據研究發現,齲病和牙周病的預防和控制大多取決于個人的口腔健康習慣[3]。因此老年人如果加強營養、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定期洗牙,及時治療牙病和行口腔修復、按時復診、食物嵌塞者正確使用牙線,將對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對就診普遍存在焦慮情況,原因包括害怕疼痛、對牙科器械衛生情況的擔憂、對治療是否帶來身體傷害等焦慮。醫生要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在就診前對老年人進行牙科知識宣教,解釋就診可能遇到的問題,利用專業知識打消患者的疑慮和擔憂,贏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醫師在治療時要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參考患者的要求,選擇理想的修復體,使患者恢復自信和正常的社會生活。總之,對老年患者行口腔修復不僅需要醫師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還要求防治結合,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診治,兼顧老年人的身心需求,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治療水平,提高患者對口腔修復的滿意率。
參考文獻
[1] 趙鵬.602例老年患者口腔修復特點的探討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8):54~55.
【關鍵詞】老年牙病患者心理因素口腔健康
臨床資料200例患者,男93例,女107例。年齡55—73歲。患者按心理狀態不同,有以下分類:
1臨床分類
1.1恐癌型
老年人口腔頜面部解剖生理均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文獻資料分析,7%-10%的老年患者對口腔疼痛和粘膜異常均易聯想到是癌癥。情緒緊張和壓力增加心理負擔,貽誤有效的治療時機。
1.2恐懼焦慮
到口腔科就診,幾乎所有的老年人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恐懼焦慮的心理。只是程度不同。因為老年人機體對疼痛承受的能力降低,擔心鉆牙、拔牙是否疼痛。術后是否出現脹痛感染,鑲牙是否能恢復正常咀嚼等。
1.3觀點陳舊型
“保全”思想作怪,認為“牙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拔除,拔一個全口就會掉光”認為人老掉牙是自然的,牙痛和松動是上火和衰老的表現。對牙痛不是病的錯誤理論根深蒂固。一般能挺住就不去醫院或自行口服消炎止痛藥而延誤治療時機。
1.4孤獨,自卑
老年人就診,尤其是無親屬陪護時,擔心治療時間和次數是否過長過多,擔心治療費用是否會增加子女負擔。部分人受經濟條件限制被迫放棄口腔疾病的治療。總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或“力不從心”,“無能為力”因而焦慮不安,或認為自己已老時日無多而無需治療。
1.5多疑
由于老年人或多或少因內分泌的改變產生和遺留下更年期綜合征的反應,對任何事物都會產生懷疑,對醫生診斷和治療采取不信任態度,表現為懷疑是否收費過高,懷疑醫生的技術水平,懷疑器械是否消毒干凈。
1.6自尊心過強
這種情況多見于在職或離職退休的老年干部,因為長期受到別人的重視尊重,在治療過程中也要求受到特殊待遇,習慣性的命令和否定醫護人員的工作。
2應對措施
2.1要消除老年人的恐懼心理和焦慮熱情接待來就診的每一位老人,認真傾聽老年人的訴說,耐心細致的向患者說明疾病的發生,歸轉和愈后,以便讓其了解治療方案。通過延長溝通時間讓患者慢慢習慣口腔醫院的就診環境,帶領去看正在治療的其它患者,觀察其他患者的反應以消除緊張情緒。讓患者之間多交流溝通治療時的過程及愈后,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消除恐懼心理,達到治愈目的。
2.2消除孤獨感,自卑感在治療過程中耐心細致的解釋,注意語速和音量,增加醫患溝通時間。動作輕柔,器械輕拿輕放。在治療過程中注意診療時間,勞逸結合。增加治療過程中的休息時間和次數,多聊輕松的話題。交代好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盡量爭取家屬的配合。使患者感到醫務人員對他的關心重視,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孤獨感和悲觀情緒。并在治療過程中爭取家屬的密切配合,消除其悲觀的自棄心理,煥發積極的心境,從而達到醫患協同的治療目的。
2.3尊重病人老年人應當受到社會的尊重,醫務人員應當關心和體貼病人,要給他們同情和諒解,像尊重自己的長輩一樣尊重他們,使用尊稱,如“劉老”“王老”或您。上下樓輕輕攙扶,做到體貼入微,關心備至,態度和藹,言語親切。檢查,診療操作要輕柔,耐心解釋病情以及治療方案。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并稍稍提高音量以便老年患者聽清。
2.4精心制定治療方案在醫生經過全面細致的檢查后,應該根據病人就診時間特點,經濟條件及其它個性因素科學合理地幫助病人制定診療方案。我們提供的必須是正確的,易于理解的,合適的,有利于增強病人信心的信息。當患者充分了解并獲得了自己病情地信息后,患者的選擇和醫生地建議往往是一致的。當然,醫生在向病人解釋預定方案的時候,不要忘了把診療過程中將會遇到的一些諸如診次間痛或者牙裂等情況預先告知老年病人,并告訴他們怎樣盡量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
2.5積極宣傳口腔衛生保健知識更新陳舊觀念讓老年患者了解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的重要性讓其了解身體疾患能夠在口腔中有所體現,而且口腔疾病也同樣能夠引起其它疾病。在老年這段特殊時期,健康的口腔決定著各種營養的均衡攝入進而影響著機體的健康,增加機體的抵抗力以減少疾病的發生。在這段時期一定要積極做好口腔健康宣教,使其自覺接受口腔保健與治療,達到防治兩全的目的。超級秘書網
3結論
人口老年化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發展的總趨勢。人的衰老是一個生理過程,是生命過程中各器官退行性改變的綜合表現,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口老齡化使老年牙科患者的比例與日俱增,老年人的口腔疾病開始得到重視。老年人口腔疾病預防和治療原則要求醫生必須掌握老年人的特點,進行安全,有效的治療。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準確無誤的治療原則征得患者對治療方案的信任和配合。解除老年患者的精神壓力及顧慮,幫助調整心態,使口腔疾患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預防。盡管每個患者的心理特點不同,所患疾病與病變階段也各異,但作為臨床醫務工作者,通過行為、語言、態度、表情、有責任適時地滿足患者需要。對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治療除具備老年口腔醫學知識和經驗,還要具備心理學知識。這體現了樹立良好醫德醫風的重要價值,也是每個醫務人員應具備的素質。
參考文獻
[1]DouglassCW.解析和處理看牙恐懼心理。口腔健康報道,2002,12(1):11.
[2]張震康主編現代口腔醫學(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121.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醫院口腔科,云南德宏 678400
[摘要] 目的 觀察并分析老年患者口腔修復的臨床情況。方法 選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接受口腔修復治療的老年患者98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結果 102例患者中,牙齒平均缺失8.5顆,83例(81.4%)需修復活動義齒,19(18.6%)例需修復固定義齒。修復前主訴有食物嵌塞者23例(22.5%),修復時重建咬合或抬高者78例(76.5%),頜骨間無咬合接觸關系25例(24.5%)。結論 在老年患者口腔修復中,對活動義齒進行修復是主要方法,重新修復牙頜、防止食物嵌塞、治療牙周疾病是口腔修復的關鍵。
[
關鍵詞 ] 老年人;口腔修復;活動義齒;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a)-0124-02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劇,老年人的一些疾病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重點。在老年人各項疾病中,口腔疾患是存在最為普遍的一種,直接導致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下降[1]。因此,定期、及時對患有口腔疾患的老年人進行口腔修復,可對老年人的進食、咀嚼、語言交流等功能起到維護作用,對于提高其生活、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老年人的口腔情況較為復雜,加上本身隨著年齡的增大多數基礎代謝及器官功能均逐漸降低,且口腔疾患常與其他系統性疾病并存,因為口腔修復具有一定的難度[2]。本研究選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接受口腔修復治療的老年患者98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使臨床上對老年人口腔特點更為了解,從而設計合理的治療方法,以提高老年口腔修復的水平和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共102例,均為我院接受口腔修復治療的老年患者。年齡51~82歲,平均年齡(65.1±4.1)歲,其中,男性72例,女性50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6例,高中38例,初中及以下68例。
1.2治療方法
①對每位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及口腔情況等臨床資料做詳細記錄,以便修復后的療效統計;②所有患者一就診,醫務人員首先了解患者對缺失牙的修復要求、經濟能力及心理特點,以制定初步的個性化修復方案;③對整個口腔進行全方位的檢查,拍攝全口及局部牙片;④仔細檢查每例患者的牙齒缺失情況、殘根、殘冠情況、松動牙數及不良修復顆數,并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處理;⑤對于顳下頜關節異常的患者,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關節側位X光檢查;⑥根據患者意愿及檢查結果,拔出個別嚴重松動牙齒、殘根殘冠,對牙髓、齲齒、牙周等疾病進行針對性治療。⑦對口腔修復、義齒修復、食物嵌塞及頜合接觸關系進行分析。
1.3統計學意義分析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 13.0版,組間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修復情況
102例患者中,牙齒平均缺失8.5顆,活動義齒共83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4例,83例患者均需不同程度的修復,占所有患者的81.4%;其中全口義齒25例,占活動義齒的26.3%;上半口義齒28例,占35.1%;下半口義齒19例,占22.8%;活贗復體11例,占15.8%;19例需修復固定義齒,占所有患者的18.6%。可見,對活動義齒進行修復,是老年患者口腔修復的主要方法,且活動義齒修復的數量明顯多于固定義齒修復的患者,二者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χ2 =8.72,P<0.01)。
2.2食物嵌塞情況
102例口腔修復的患者中,有23例修復前主訴有食物嵌塞或缺失牙齒伴隨食物嵌塞,占總患者的22.5%;其中男性12例占52.2%,女性11例47.9%。男女患者發生食物嵌塞的幾率不存在差異(χ2 =8.43, P>0.05)。
2.3咬合接觸關系情況
102病例中,25例患者上下頜骨間無咬合接觸關系,占24.5%;修復時重建咬合或抬高者78例,占總患者的76.5%,其中在義齒修復過程中出現咬合抬高38例,占48.7%;在義齒修復中出現咬合重建40例,占51.2%;59例患者上下牙列間存在咬合關系并且按照原咬合關系進行了修復,占全部患者的57.8%。在口腔修復過程中,按照原咬合關系進行修復的患者數量較多,所占的比例最大,與另外兩種修復方式比較,均具有顯著差異(χ2 =8.17,P<0.01)。
3討論
老年人的口腔疾病與一般成年人病例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隨伴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會出現牙齒磨損加重、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黏膜變薄、牙列缺損和牙齒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均與老年人口腔內的各個組織、器官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化有關,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3-4]。因此,定期及時對老年人進行口腔修復,對于保證維護老年人的語言、飲食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數據表明,修復活動義齒是當前老年患者口腔修復最主要的方法。活動義齒種類較多,有全口/半口、可摘型的局部義齒及贗復體等。 因活動義齒易于修改,為添加牙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可讓患者很快對全口義齒適應[5]。然而,可摘型的局部義齒雖成本較低,但其舒適度及機械性較差,同時會帶來一定的口腔衛生問題,因此臨床上不建議對患者多用。較于活動義齒,固定義齒具有體積小、無發音障礙、舒適度高的優點,但其只適用于牙齒缺失較少或間隙較小、余牙健康度較佳的老年患者[6]。因老年人口腔個組織器官衰老性變化較大,牙齒磨損程度及牙齒殘缺的情況較為嚴重,故大多數老年患者只能采用活動義齒。
本組研究也表明了食物嵌塞或牙齒缺失伴隨食物嵌塞、咬合接觸關系也是老年口腔患者主要存在的問題。食物嵌塞,一般是因為老年患者牙齦生理性萎縮、牙冠磨損、牙周炎及修復不良等因素,導致牙間隙增寬,從而造成食物嵌塞。應特別注意口腔衛生,盡量減少牙簽的使用次數,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食物嵌塞的發生率。醫生在修復的同時,可對食物嵌塞的牙齒進行針對性治療,如可用牙體填充術對單個牙間隙進行治療,用防嵌器或牙合墊治療多個牙間隙[7]。咬合接觸關系不穩定的現象一般是由于患者的顳下頜關節和咀嚼功能存在異常。修復前對咬合接觸關系進行調磨是十分必要的,否則牙合曲線不良會造成義齒修復之后無法咬合平衡。咀嚼功能得以改善、咀嚼效率得到提高的前提條件即是具有良好的咬合接觸關系[8],所以,老年患者應更正錯誤的咀嚼方式,有助于咬合接觸關系最大程度的符合標準。對于牙齒缺失較多或原有咬合距離已喪失的患者,必須在修復義齒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抬高或重建。
同時,在對老年患者進行口腔修復治療過程中,醫生應加強對患者口腔保健意識的宣傳,使患者對口腔保健意識的認識度有所提高,讓患者樹立良好的保健觀念,從而養成良好的口腔習慣,減少口腔疾患的發生[9]。對于口腔醫生來說,不僅要充分掌握臨床知識,不斷豐富治療經驗,以提高診療水平,也應積極提高自身修養和職業技能,使患者對修復治療過程有較高的滿意度,從而減輕心理壓力,使疾患的痛苦降到最低,自然對患者修復后的生活質量有良好的影響作用[10]。
綜上所述,在老年患者口腔修復中,對活動義齒進行修復是主要方法,重新修復牙合、防止食物嵌塞、治療牙周疾病是口腔修復的關鍵。
[
參考文獻]
[1] 李線絨,白樂康.老年缺牙患者口腔健康與牙缺失情況調查分析[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09,7(5):278-279.
[2] 杜玉芳,鄭杰,黃云等.老年患者口腔修復的護理體會[J].中華醫學指南,2010,8(18):160-161.
[3] Afrashtehfar K,Kurtzman,G,Mahesh L.Improving oral rehabilitation through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tissues through alveolar preservation [J].The journal of advanced prosthodontics,2012,4(3):174-178.
[4] 孫志榮,趙雯,崔凌云,等.老年患者義齒修復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J].中國美容醫學,2009,18(11):1685-1686.
[5] 周嵩琳,柳海,張小良,等.重新修復42件全口義齒修復體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8,45(6):35-36.
[6] 王青林.老年口腔修復知識宣教對義齒修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23(5):123-124.
[7] 劉洪臣,儲冰峰,王燕一.老年口腔修復的特點[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09,23(12):256-257.
[8] 劉嵐,王欣榮,劉居娟,等.口腔修復診療中的人文關懷[J].實用醫技雜志,2010,17(3):247-248.
[9] 于婷.816例老年患者口腔修復情況的臨床觀察與分析[J].當代醫學,2011,12(4)123-124.
關鍵詞:老年牙周炎患者;綜合護理;影響效果
牙周炎為一種口腔疾病,主要癥狀是牙周膜、牙齦、牙骨質、牙槽骨出現慢性感染,因為齦下微生態的特點,使牙齦下產生了大量的病菌,使牙周出現炎性的破壞。牙周炎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會造成牙齒的喪失[1]。該疾病主要的癥狀為出血、牙槽骨的吸收、形成牙周袋、咀嚼無力,在治療過程中還會受到較大的痛苦,所以需要給予一定的護理措施。選取2012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1例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療基礎上給予護理,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綜合護理,對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1例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療基礎上給予護理。實驗組57例(男性28例,女性29例),年齡54~81歲,平均(66.9±5.3)歲。對照組44例(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齡56~83歲,平均(37.3±5.6)歲。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對照組給予綜合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心理護理 在治療前要與患者進行良好的交流溝通,引導患者說出疑惑的問題,護理人員耐心詳細的對其解答[2]。并告知患者在治療中需要其良好的配合,若配合的好能夠大大提高治療的成功率,減輕病痛。很多老年患者并不能較好的理解治療方法而導致懼怕心理,因此護理人員可以對這類患者進行牙周基礎治療的具體操作演示,使患者的緊張情緒得到消除。
1.2.2健康教育知識 牙周炎的患者在口腔的衛生知識方面步態了解,為了避免患者病情復發,要對其進行健康知識的宣教。患者在候診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就要將口腔保健的手冊發放給患者,并給予口頭上的知識宣教[3]。還可以在牙齒模型上給予正確刷牙的示范,使患者保證正確的刷牙方法。使口腔保持良好的衛生情況。護理人員還要對牙周炎的基本知識進行講解,并在電腦上進行臨床錄像和照片的播放,使患者清楚認識到刷牙不徹底對牙周產生的危害。
1.2.3口腔護理 指導患者每天進行正確的口腔護理。在刷牙方面,三餐后可以立即刷牙,既能使口氣保持清新,還可以將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及時清除,避免對細菌進行營養的提供[4]。每次刷牙保持2min,進行上下的刷牙方式,使牙齦得到保護,刷牙過程中還要對后牙和前牙內側進行清洗,避免牙石的形成。
1.2.4飲食護理 要求患者保持清淡營養的飲食,對于新鮮蔬果要盡量多的攝取一些,避免食用過酸、過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在患病期間以及治療過程中禁止抽煙喝酒。多飲用米湯等流質食物。
1.3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出現的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采用χ2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兩組患者都得到一定的護理效果,實驗組57例患者,41例護理顯效,14例護理有效,2例護理無效,護理總有效率為96.5%,對照組44例患者,21例護理顯效,16例護理有效,7例護理無效,護理總有效率為84.1%。兩組患者具有明顯的護理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口腔中若出現大量的螺旋體和牙齦類的桿菌繁殖就會惡化牙齦中的環境,使牙齦炎和牙周炎的病癥較重,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會出現牙周袋,從而吸收牙槽骨,嚴重者還會有牙齒松動的現象。由此說明必須對牙周炎患者進行徹底有效的治療,否則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該疾病的治療中會出現較大的疼痛以及心理上的恐懼,所以需要采取適當的護理措施,使患者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并對增加口腔的相關知識。實驗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其中包括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護理,口腔護理和飲食護理。首先護理人員仔細解答患者困惑的問題,并消除其心中對疾病治療的恐懼和緊張,保持良好的情緒,能夠避免患者心率過快和血壓升高等并發癥。并通過健康手冊的發放和牙齒模型實際操作,使患者能夠對口腔知識進行相應的了解。口腔護理中,護理人員嚴格指導患者正確的刷牙方法與時間,既可以使患者的牙齒得到良好的清潔,從而避免牙齦受到進一步的傷害。通過綜合護理后,實驗組患者護理的總有效率為96.5%,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護理的總有效率僅為84.1%。由此說明綜合護理不僅能夠使治療效果得到提高,還可以減少患者的疼痛,具有顯著優勢。
綜上所述,對老年牙周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綜合護理,能夠使治療依從性得到提高,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疼痛,是一種良好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宇,侯瑋,陳薇,等.北京市老年人口腔健康行為的抽樣調查與分析[J].北京口腔醫學,2013,15(01):162-163.
[2]韓曉蘭,顏雨春,陶小珍,等.對290例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識信念行為的調查分析[J].口腔醫學,2012,11(09):102-103.
目前關于社區護理方面的文獻和研究較多〔1〕,但有關社區居民對社區護理服務認知和需求分析方面的研究有限。為使社區護理科研、教學及具體工作的開展更具針對性,進行了此次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長春市朝陽區清河街道24個委隨機抽取12個,每個委隨機抽取15~20戶,共抽225戶,實際調查了208戶家庭的戶主。
1.2 方法 依據《社區護士崗位培訓大綱》〔2〕自制居民對社區護理的需求調查表。以居民是否希望社區護士開展各項服務為因變量(希望=1,不希望/無所謂=0),年齡等因素為自變量,見表1。
1.3 統計學分析 全部調查資料輸入excel數據庫,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表1 分析變量賦值情況(略)
2 結果
2.1 社區居民的基本情況 受訪208戶居民,中老年人比例偏高。家庭長期居住人口在1~5人之間,平均3人。樣本中除4戶(1.9%)的單身戶家庭外,有核心家庭85戶(40.9%),三代同堂的家庭為74戶(35.7%),與成年子女分居的老年(空巢)家庭為23戶(11.3%),單親家庭為8戶(3.6%),目前夫妻無小孩的家庭有14戶(4.6%)。居民受教育程度多為高中、中專和大專;樣本職業分布廣泛,但以工人為最多,其次是專業技術人員。同時,由于樣本總體年齡偏高,其中離退休人員和失業人員比例非常高。家庭人均月收入平均值為1 574元。見表2。
2.2 居民對社區護理的需求 208名居民中有57.3%及以上者希望社區護士在疾病護理、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三方面都能開展各項服務,前五位項目為:疾病護理方面的社區緊急救護(82.4%)、老年慢性病護理(80.9%)、上門基礎護理(80.9%),疾病預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預防宣教(82.4%)和健康促進方面的口腔衛生宣教(77.5%)。見表3。
2.3 居民對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將10個自變量引入多因素分析方程,運用逐步回歸分析,選入變量標準為0.05,剔除變量標準為0.10,得到各項需求與影響因素關系的回歸方程,見表4。住處與最近的醫院或衛生站的距離(x10)是各項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距離越遠需求越低。目前有無疾病(x6)是口腔衛生宣教、牙病護理指導、眼病預防宣教等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有疾病者需求高。家庭長期居住人數(x8)是社區緊急救護、兒童營養宣教、兒童常見病預防宣教、兒童生長發育監測等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家庭長期居住人數越多者對此4項需求越高。自覺健康狀況(x7)(β=-0.613 3)是老年慢性病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自覺健康越差者對老年慢性病護理的需求越高。
表2 208名受訪居民的人口統計學特征(略)
表3 居民對社區護理的需求(略)
表4 居民對社區護理需求與影響因素關系的回歸方程(略)
3 討論
3.1 居民在疾病護理、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三方面對社區護理提出高需求 社區緊急救護和老年慢性病預防等是社區護理的主要需求。調查顯示57.4%及以上的居民希望社區護士在疾病護理、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三方面開展各項服務。說明居民的健康觀念較強,在物質生活比較豐富的今天,開始重視自身健康。調查顯示居民希望社區護士開展的服務,前5位分別是:疾病護理方面的社區緊急救護(82.4%)、老年慢性病護理(80.9%)、上門基礎護理(80.9%),疾病預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預防宣教(82.4%)和健康促進方面的口腔衛生宣教(77.5%)。居民將社區緊急救護列為第一需求,可能是他們考慮到在社區有時會出現一些危及生命的事故,需要抓緊時間進行搶救,如果在社區附近有急救醫療場所和人員,則會提高搶救率。老年慢性病預防和護理也是居民的主要需求。上門基礎護理是目前家庭護理的主要形式,也符合居民的愿望。而口腔疾病是常見病,調查中有77.5%的居民希望社區護士能開展口腔衛生宣教。
3.2 重視居民對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 住處與最近的醫院或衛生站的距離(x10)是各項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距離醫療機構越近者對醫療服務的了解和利用更方便和更多一些,對社區護理的需求就相對高些。目前有無疾病(x6)是口腔衛生宣教、牙病護理指導、眼病預防宣教等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家庭長期居住人數(x8)是社區緊急救護、兒童營養宣教、兒童常見病預防宣教、兒童生長發育監測等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家庭長期居住人數越多者對此4項需求越高。分析原因:家庭中人數多,則需要衛生服務的人數就多,這可能會導致居民更希望社區護理服務的開展。自覺健康狀況(x7)是老年慢性病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自覺健康越差者對老年慢性病護理的需求越高。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家庭人均月均收入者對各項需求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因此,社區護士應關注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及影響需求滿足的因素:(1)掌握社區護理工作中疾病護理、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所需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2)注重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即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結合社區護士的實際工作需要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情況而制定具體的培訓內容。培訓重點要從疾病護理向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擴展。(3)現階段以老年慢性病人的需求為重點導向,逐漸向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等擴展。(4)增加社區緊急救護等社區護理服務項目。
【參考文獻】
1 丁小萍,周 立,夏海鷗,等.護理本科教育增設《杜區衛生護理》課程的構想〔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1):35.
【中圖分類號】R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8-136-2
糖尿病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發達國家已列為僅次于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列第三位優先考慮研究的疾病。國外數據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超過20%。目前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患糖尿病人數正迅速增加,而且隨著我國社會人口的老年化的到來,老年性糖尿病還將進一步增多。因此作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預防和護理工作,對于減少糖尿病的并發癥危害,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提高老年對糖尿病的正確認識,作好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種對老年人健康危害極大的疾病,提高老年人對糖尿病的正確認識,作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對于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整體護理質量、減少糖尿病的并發癥危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1加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識的教育,克服對糖尿病的不正確的認識,重點是讓其切實認清糖尿病危害。
1.2對不同病情的患者,有針對性的提出控制血糖的合理化建議,教育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血糖。
1.3幫助老年人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重點是幫助老年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4提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個人清潔衛生的注意事項,幫助老年人預防皮膚粘膜及軟組織感染。
1.5幫助老年人養成合理進食習慣,避免嚴重低血糖的發生。
2從飲食方面預防老年糖尿病的發生
2.1不甜即低糖及低血糖指數飲食。不吃純糖類――白糖、紅糖、冰糖、麥芽糖(飴糖、糖稀)、蜂蜜、葡萄糖及其制品類、干鮮果脯等血糖指數高的甜食。所有這些均屬于單糖、雙糖類,食后會使糖尿病人的血糖急速升高。另外,還有品起來并不太甜但卻常能引起餐后血糖明顯升高的食品,如土豆(尤其是炸土豆)、毛芋頭、山芋、藕等,這些土層下可食用的塊根類食物應予注意,但洋蔥例外。
2.2不咸即低鹽飲食。做菜應少放鹽,一般1天不超過6克,不吃腌制的菜食。吃的過咸不但可引起血容量增加而致血壓升高,加重腎臟、眼底及心臟負擔,促使或加重血管并發癥,而且還能激活和促進小腸內葡萄糖分解酶的活性,使糖的吸收加快,導致餐后血糖上升。
2.3不膩即低脂飲食,少用油脂類。不吃油膩的食物,特別是含有動物油脂類多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動物油脂制做的食物等,因為這些食品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它能使你的血脂、血粘度升高,促使或加重動脈硬化;而且由于脂肪所產生的熱量是糖、蛋白的1倍多,一是可直接引起肥胖,二是產生和加重胰島素抵抗,間接地影響血糖。
2.4不煙不吸煙,這一點是絕對的。它會破壞你的血管,加重或引起胰島素抵抗,危害神經系統功能及能力,降低免疫力和影響呼吸系統功能。
2.5不酒所有的酒都含有一定量的酒精,而酒精在體內要由肝臟來解毒。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謝紊亂,不能象正常人那樣在肝臟內貯存葡萄糖,所以肝臟解毒能力較差。糖尿病本身能引起糖尿病性肝病,酒精又會加重肝病變。故建議:輕型患者而又有飲酒嗜好的,一周應少于2次,每次不超過280ml干啤酒或25ml低度白酒。
3對老年糖尿病的護理
3.1精神、心理護理
因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難以根治。加上患者出現視力下降,故患者容易產生自卑、抑郁、焦慮、煩躁的情緒。不愿與外界接觸。我們針對此情況,向病人耐心宣教相關疾病的知識。主動、熱情、良好的心理護理在臨床上常常起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3.2病情監測
3.2.1檢測病人生命體征的變化,記錄神志狀態,液體出入量。
3.2.2檢測病人的臨床癥狀,有無口渴、多飲、多尿、食欲減退、煩躁、頭痛、呼吸深快、有無爛蘋果氣味。發現病情變化立即通知醫師處理及配合搶救。
3.2.3監測并記錄尿糖、血糖和血,尿酮水平。遵醫囑監測動脈血氣分析,監測血鉀水平。注意有低血鉀癥狀。
3.3皮膚護理
糖尿病病人因皮膚的抵抗力低,易受感染,如發生外傷,傷口不易愈合,護理人員應注意對病人皮膚的保護措施如下:
3.3.1鼓勵病人勤洗澡,擦身,勤換衣服,保持皮膚清潔,忌撓抓皮膚,以防皮膚化膿感染。
3.3.2每日用溫水清潔皮膚,并施以皮膚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3.3.3指導病人選擇質地柔軟,寬松的衣服。
3.3.4鼓勵患者早,晚清潔口腔,飯后漱口。加強口腔護理。
3.3.5病人因尿糖的刺激,使皮膚常有瘙癢現象,所以每次小便后,用溫水清洗外陰。洗后擦干,以防止或減少瘙癢和濕疹發生。
3.3.6預防糖尿病足,關鍵是預防皮膚損傷和感染,其措施包括每日進行足部皮膚的清洗,按摩。修剪趾甲略呈弧形,與腳趾緣。鞋襪平整、寬松、柔軟、透氣及散熱性好。動態觀察足部皮膚顏色、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檢查有無水腫、皮損、腳病以及足背血管搏動,足部皮膚感覺等情況。
3.4用藥的護理
嚴格遵守藥療原則。了解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常用劑量及給藥目的。口服要看著患者服下,因老年人健忘,交給自己服用易漏服或誤服。使用胰島素時要牢記注意事項,防止低血糖反應。輸液速度及量均要嚴格掌握,以免增加心臟負荷。
3.5康復指導
[關鍵詞] 循證護理;高齡髖部骨折;圍手術期患者;預防誤吸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8-0150-04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長,人口老齡化越顯突出,老年骨折患者逐漸增多。據統計,目前髖部骨折的發病率在老年人骨折中已居首位,老年髖部骨折后1年死亡率達26%~29%,1~2年死亡率達38%[1]。老年人髖部骨折后因長期臥床,導致主要臟器功能減退,易吸入致病性的口咽分泌物或者胃內容物,從而并發吸入性肺炎[2]。其中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在老年人群體中有著非常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3],而由于誤吸引發肺炎的病死率占全部肺炎病死率的三分之一。為了能有效預防高齡髖部骨折手術患者發生誤吸及預防發生吸入性肺炎,提高護理質量,本文我們對2014年7月~2016年3月入住我科的年齡≥65歲的髖部骨折手術患者應用循證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入住我科的年齡≥65歲的髖部骨折手術患者共200例作為觀察對象,排除術前評估ASA分級為Ⅲ~Ⅴ級的患者。術前按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均為Ⅰ~Ⅱ級),使用計算機生成隨機數表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兩組,每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對照組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齡(74.86±3.30)歲;實驗組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齡(73.83±3.2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基礎并發癥、術前禁食、禁水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遵照醫囑進行相應的飲食宣教,指導患者進食合適的食物,進食時抬高床頭,緩慢進食。
1.2.2 實驗組 按循證護理方法進行觀察護理,管床護士隨時提出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文獻檢索,查找護理實證,并對實證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實用性進行審慎的討論,將查找的實證與臨床經驗、理論知識相結合,制定護理措施并進行干預。(1)實驗組患者的基本特點:該組患者均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合并基礎疾病較多,均接受手術治療,術后需長期臥床休養。存在多種誤吸的高危因素[2]:①高齡:老年患者機體多臟器功能減退,胃腸蠕動及吞咽反射減弱,易發生誤吸引發吸入性肺炎,增加患者的痛苦,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質量。②原發性基礎疾病:糖尿病患者可能合并糖尿病性胃輕癱,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胃張力缺乏,胃動力紊亂,從而引起胃潴留,增加誤吸的機率。若合并肺部感染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呼吸費力,也可能影響進食,增加誤吸的機會。③手術及物的影響:術前禁食禁飲時間過長,容易導致發生胃腸功能紊亂[4],術后發生惡心、嘔吐、反流,甚至誤吸等[5]。術中及鎮痛藥可能抑制腸蠕動,產生腸脹氣,增加胃潴留的可能[6]。④術后長期臥床改變進食習慣。(2)提出問題:針對實驗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及誤吸的高危因素,提出如下問題:哪些護理措施可以預防誤吸的發生?(3)證據檢索并評價文獻。(4)根據檢索結果提出具體措施:①采取合適的進食[7]:對于意識清楚、生活部分自理的骨折老年患者應盡量采取坐位或半臥位,緩慢進食,進食后不要立即躺下,保持此種姿勢30~60 min。對于意識障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骨折患者,進食時取側臥位,床頭抬高30°~40°,這樣可以借助重力加速胃的排空,減少胃內容物的反流與誤吸。②選擇合適的食物:對于易發生嗆咳和吞咽困難者,食物應以半流質為宜以減少誤吸的可能。同時還應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溫度,以增進患者食欲,引起吞咽反射。③選擇正確的進食方式和進食環境。自行進食: 鼓勵患者緩慢進食,忌催促其進食。老年患者一口進食量約 2~20 mL。進食中避免一口未盡,口腔食物殘留的現象。對于意識清醒、病情穩定、吞咽功能進行性下降的患者,刺激患者口腔唾液腺的分泌,引起吞咽反射的發生。④正確有效評估胃腸道蠕動功能,保持大便通暢,每天聽診腸鳴音,根據腸鳴音次數及排便情況綜合分析患者是否有腹脹以及腹脹程度,并給予腹部按摩,刺激胃腸蠕動。⑤積極治療原發病。⑥重視術后短期內物的影響、術后短期內注意觀察有無惡心嘔吐癥狀,術后如有鎮痛泵,鎮痛泵內藥物可抑制腸蠕動產生腸脹氣,術后忌食牛奶、豆制品等易產氣食物。⑦術后早期功能鍛煉[8]: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活動腳趾,患側踝關節的屈伸,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保持髖關節外展中立位,避免髖關節的內旋、內收,定時床上翻身;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重復第1天的鍛煉內容,髖、膝關節的被動活動;術后第3天重復第2天鍛煉內容,髖、膝關節的被動活動;術后1周,逐漸用被動運動轉為主動運動,加強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指導患者直腿抬高運動,每天3次,每次10~20下。⑧加強呼吸道的護理[9]:a加強口腔護理,用2%碳酸氫鈉溶液漱口,3次/d,使口腔保持堿性環境,抑制真菌在口腔內生長;口腔如有損傷出血,予3%過氧化氫液交替使用,去除口腔內血跡、異物,預防口腔炎。對吞咽困難者,每次進餐后予清潔口腔;鼻飼者、生活可自理者,清潔口腔2次/d。b保持氣道通暢,協助患者有效的咳嗽排痰,應適當飲水和靜脈輸注液體,以利于痰液的稀釋。鼓勵患者自行咳嗽排痰,對體弱、不能有效咳嗽者,采用二步排痰法,將無效咳嗽變成有效咳嗽,并由護士協助患者翻身叩背,在重力作用下有助于痰液排出。c合理應用霧化吸入,霧化吸入是通過霧化裝置將藥物撞擊成微小霧滴或微粒使其懸浮于氣體中,形成氣霧劑而吸入呼吸道,充分濕化呼吸道或進行局部治療。霧化器使用前需嚴格消毒,使用后用1∶200 的84消毒液浸泡螺紋管和口含器,專人專用。⑨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10]。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入院須知,介紹高齡老年髖部骨折的生理特點,常見引起誤吸的高危因素,誤吸可能導致的后果,預防誤吸的重要性及預防方法,術后的飲食原則,早期的功能鍛煉。同時指導家屬監督和協助執行飲食計劃、按時服藥、規律運動及自我調節等和改變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以口頭宣教為主,同時進行演示并發放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術后誤吸的發生率,包括誤吸、反流及窒息的發生。(2)兩組患者健康知識的達標率:在患者出院前3 d采用問卷觀察法了解患者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改變。具體包括①健康知識和健康技能掌握情況:自行設計健康教育效果問卷, 內容包括健康知識(基本知識、飲食、用藥、預防并發癥、正確臥位、功能鍛煉 6 項)及健康技能(疼痛管理、功能鍛煉、并發癥預防、皮膚護理、心理調節、支具運用6項),分掌握和未掌握兩種程度;②認知態度或行為改變:自行設計認知態度(情緒與疾病的關系、并發癥防治意義、功能鍛煉目的、治療的作用、合理飲食搭配5項)和行為改變(飲食方式、排便習慣、功能鍛煉執行力、心理調適效果、支具使用方法正確5項)調查表。(3)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4)兩組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使用醫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包括健康知識宣教、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等項目,在患者出院前進行調查。滿意100分,基本滿意80~9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誤吸發生率及健康知識達標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誤吸發生率為9%,20例(20%)患者發生反流,沒有患者出現窒息;對照組患者的誤吸發生率為19%,54例(54%)患者發生反流,共有2例患者出現窒息,循證護理方法的高齡髖部骨折手術患者誤吸、反流及窒息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傳統的護理方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誤吸發生率及健康知識達標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比較
見表3。
2.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1.02±1.01)d,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為 96%, 高于對照組的70%,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23.95,P
3 討論
3.1 循證護理方法對高齡髖部骨折手術患者術后誤吸率的影響
本研究通過將循證護理模式貫穿于護理實踐中,有效地降低了高齡髖部骨折手術患者的誤吸率,減少了術后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與多位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11-13]。
隨著循證證據的出現,護理模式不斷改善,循證護理的方法在臨床上逐漸得到廣泛應用。該方法綜合了循證醫學、護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是一種綜合性的護理方法,著眼于運用科學依據解決實際中的臨床問題,使得整個護理過程趨于標準化、規范化及安全化,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14]。循證護理是針對性很強的護理方法,本質是將臨床實踐中的問題與科研結論相結合,通過尋找相關科研證據,與自身經驗和患者需求結合,最終提出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加以有效實施[15]。循證護理能夠有效地改善護士的思維和行動,促進護士更好地解決問題,提高整體的服務質量。
3.2 循證護理方法對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
唐澤琴等[16]報道,利用循證護理對老年骨折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對骨折相關知識的掌握,自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有效預防老年骨折患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護理健康教育的滿意度。本研究利用循證護理的思維,進行健康教育,給出目前最好的預防術后誤吸、促進術后恢復的健康指導,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識達標率。有文獻報道,健康教育可增強老年手術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建立健康行為方式的有效方法[17]。健康教育要求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與疾病相關的知識,指導患者的飲食、運動,進一步促進恢復,改善病情。通過住院期間對患者與家屬提出的問題,查詢大量研究報道資料,采取實例和證據結合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患者的接受程度更高,有助于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意識到飲食、運動與疾病恢復之間的聯系,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18]。
3.3 循證護理方法可以增加住院患者的滿意度
張秀果等[19]發表的文章報道,有的患者住院期間只信任醫生,對護士的工作持懷疑態度。護士采用循證護理的方法進行工作,搜集并實踐當前最可靠的研究證據,制定個體化的、完整的護理方案,可以消除患者的疑慮,使其積極配合診療工作,增加患者的滿意度,改善醫護的關系。
3.4 循證護理方法對護理人員的影響
在平時的臨床護理工作中,骨科護士經常會遇到以下困難: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特點及合并多種內科基礎疾病,對復雜多變的內科疾病知識的專業認知能力有限,加上平時工作任務較重,很難及時更新相關的專業護理知識,無法準確地指導患者。循證護理模式的出現幫助解決了以上困難。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把目前已知的最佳證據與臨床經驗相結合,尊重患者的意愿,制定完整的護理方案,使患者獲得當前最科學的護理[20]。
循證護理的出現可對護士的個人成長、職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培養循證思維,能幫助護士在主動尋找問題、搜集科學證據、評判性使用證據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領導才能[21]。循證護理模式幫助護理人員學會和掌握自我更新醫學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使護理人員在臨床決策中將最好的臨床研究證據應用到實踐中,提高護理的質量。循證護理模式改變了護理人員以往以經驗和感覺為主的護理理念,為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供一個很好的方法,是護理人員反思,并探索護理實踐科學性、有效性、適宜性的途徑。護士在循證護理實踐中會提高臨床業務技能、護理科研和評價能力及一定的統計學、文獻檢索、計算機等技能,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運用循證護理的方法對高齡髖部手術患者誤吸進行全方位的評估、預防和嚴密監測,對患者出現的情況及時進行判斷和處理,可以有效避免高齡髖部手術患者誤吸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減少住院時間,減少醫療費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尹英民,林偉龍,沈偉敏. 髖部骨折1266例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 老年醫學與保健,2013,19(3):161-164.
[2] 高坤,吳蓓蓓. 老年吸入性肺炎臨床特征薈萃分析[J]. 臨床薈萃,2016,31(1):103-106.
[3] 張月莉,梁紅,沈維敏. 高齡老年肺部感染預后的影響因素[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637-6640.
[4] 葉向紅,高璐璐,郭琴. 循證護理在骨科手術患者術前術后飲食管理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 18(24):210-211.
[5] 陳秀云,劉妍,陳麗. 骨科擇期全麻手術術后禁水時間研究[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0):2391-2393.
[6] 胡敏芝,石崛. 循證護理干預在頸椎骨折伴高位截癱患者誤吸、反流中的應用[J]. 安徽醫藥,2013,17(5):893-894.
[7] 陳秀麗,許一鳴. 老年髖部骨折病人誤吸的易發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 全科護理,2015,13(28):2836-2837.
[8] 胡幼君,譚穎微. 持續性護理干預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6):111-114.
[9] 那薇,伍翊,張麗芬. 老年吸入性肺炎臨床護理及護理對策[J].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0,12(3):210-211.
[10] 朱曉珍. 防范老年患者誤吸的護理措施[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1):111-112.
[11] 吳青霞,蒲超,侯小倩. 循證護理在預防老年髖部骨折圍術期并發肺部感染中的應用[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5):1928-1929.
[12] 龔曉麗,周萍. 循證護理在預防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中的應用[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5,13(3):120-122.
[13] 徐衛紅,惠為清,陳艷. 循證護理在預防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中的應用[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 19(4):414-415.
[14] Kate,Gerrish,Louise,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tribution of advanced practice nurses to promo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mong front-line nurses:Finding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urvey[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11,67(5):1079-1090.
[15] 沙淑艷,顧愛煥,謝小蘭. 循證護理在老年髖部骨折病史術后應激性潰瘍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14,28(3):1088-1090.
[16] 唐澤琴,黃文琴. 循證護理在老年骨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12),1740-1744.
[17] 盧媚媛,盧丹,詹帥云. 健康教育對老年手術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J]. 現代臨床護理,2013,12(7):81-83.
[18] 趙麗莉,楊佳琦. 循證護理在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健康教育中的體會[J]. 中國醫藥導報,2014,11(4):103-105.
[19] 張秀果,田悅平,曹奎粉. 醫護合作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吸入性肺炎發生率的影響[J]. 中國全科醫學,2010, 13(11):3792-3793.
[20] Duong DN. Th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oncept:engaging interest and anticipation[J]. Nurs Res,2010,59(Suppl 1):S7-S10.
[關鍵詞] 心理特征;牙列缺失
[中圖分類號] R78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a)-015-02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edentulous patients
QIN Yujie1,ZHAO Zengyu2
(1.Dali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Stomatology Hospital Repair Section, Dalian 116021, China;2.Department of Investigation,Liaoning Police Academy, Dalian 11603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ment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dentures. Methods: 68 patients who needed restoration of complete denture were selected.The Hamilton Anxiety Scale and the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edentulous patients. Results: The scores of HAMA and HAMD of edentulous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national norms. Conclusion: The prosthodontis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dentulous patients' mental status, such a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provide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dentulous patient
在現代社會中,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的人群代表,在人口比例中呈逐年上升趨勢,無牙頜患者也逐漸增多,全口義齒是為無牙頜患者制作的活動義齒,被稱為人類第三副牙齒。全口義齒修復成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的一項重要康復保健措施。在口腔修復臨床接診的無牙頜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絕大部分,因此,如何按照老年人的心理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接診和修復是口腔修復醫務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大難題。筆者對口腔修復科老年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并探討相應對策以尋求醫患之間更好的合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7年8月~2009年8月在大連市口腔醫院修復科門診就診無牙頜患者68例。患者年齡40~86歲,平均64.2歲。納入標準:無顳下頜關節疾病病史;口腔黏膜及唾液分泌均無異常;無其他精神性疾病;能夠自愿合作完成問卷調查。
1.2 研究方法
在患者進行義齒修復治療前、治療后應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頓抑郁量表(HRSD/HAMD)進行情緒測試,結合臨床心理反應進行修復前、后評估分析。HAMA>7分者確定為有焦慮情緒,HRSD>17分者確定為有抑郁情緒。選擇治療前有焦慮、抑郁情緒的老年患者,結合修復治療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觀察治療后患者的情緒變化。
2 結果
68例無牙頜患者治療前、后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頓抑郁量表(HRSD/HAMD)測量的結果見表1。總體來說,口腔修復患者治療前的HAMA平均得分高于7分,HRSD平均得分略高于17分;治療后的HAMA平均得分低于7分,HRSD平均得分低于17分;治療后的HAMA、HRSD平均分明顯低于治療前的平均分。
3 討論
3.1 牙列缺失患者的臨床心理狀況分析
本研究中治療前HAMA>7分和HRSD>17分的患者人數比較多,說明許多無牙頜患者容易有焦慮、抑郁情緒問題。一方面,由于牙列缺失造成患者外貌、發音、咀嚼功能嚴重受損;另一方面,來自環境的壓力,會使其變得離群、不善言語、人際交往困難、孤僻、內向,往往形成“社交恐懼”、“焦慮性關注”,因而變得敏感煩躁,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較同齡人易回避人際交往,社會功能明顯降低。還有一些患者,對口腔修復基本知識缺乏了解,多數患者看到口腔科的治療器具就有恐懼感。同時,患者對醫療環境不熟悉,容易產生害怕疼痛、取模、頜位記錄、戴牙等恐懼心理。
3.2 心理特征和漢密頓焦慮、抑郁量表
醫院焦慮抑郁量表[1]包括漢密頓焦慮量表和漢密頓抑郁量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由Hamilton于1959年編制,本量表包括14個項目,是由醫生對患者進行評價,也是國內使用十分廣泛的量表。HAMA所有項目采用五級評分法,各級的標準為:無癥狀、輕、中等、重、極重。總分能較好地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總分超過29分的患者,可能為嚴重焦慮;總分超過21分的患者,肯定有明顯焦慮;總分超過14分的患者,肯定有焦慮;總分超過7分的患者,可能有焦慮;如果總分小于6分的患者,就沒有焦慮癥狀。漢密頓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for depression,HAMD)是臨床評定抑郁狀態時用得最普遍的量表,HAMD評定方法簡便,而且標準易于掌握,臨床實用性良好,在抑郁癥的臨床科研中,入組標準分為16分以上為宜。
3.3 結合修復治療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
長期以來,臨床醫生一直注重修復體應用的生理學評估,很少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2]。隨著醫學觀念的變化,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給口腔修復學注入了新的內涵。口腔修復不應該再被單純看作是恢復患者生理功能的必要措施,同時假牙也是可以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人工器官[3]。在全口義齒修復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針對其個性心理特點在修復前進行全口義齒知識的宣教,在修復過程中, 醫生運用恰當的行為和語言進行耐心講解和支持,正確解釋操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對期望值過高的患者詳細說明全口義齒的局限性,加深患者對全口義齒知識的了解,形成正確的義齒態度,對有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則應多介紹一些成功的修復病例,消除患者的恐懼和悲觀情緒,增強患者的合作性,樹立戴用義齒的自信心。
需要說明的是,進行成功的心理指導,一方面,要求醫生樹立為患者服務的思想,有責任心,在技術操作上應熟練、準確,畢竟精良的制作技術是提高患者對義齒滿意度的首要前提,在心理指導過程中,考慮到老年患者要求被尊敬、被認可的特點,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結合每個患者不同的心理特質進行適當引導,爭取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加深患者對義齒知識的理解,形成正確的義齒態度。另一方面,患者自身的堅持訓練同樣重要,只有通過醫生和患者雙方的共同努力,最終患者才會對全口義齒運用自如,獲得滿意的使用效果。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2:223-226,127-131.
[2]Fenlon MR,Sherriff M,Walter JD.An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patients'use of new complete denture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echniques [J].Communtiy Dentistry & Oral Epideminology,2000,28(2):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