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妊娠期是維護口腔健康的重要時期,不僅關系婦女一生的口腔健康,更影響到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妊娠期婦女生活規律改變,進食次數增多,愛吃零食又偏愛酸、甜食物,容易罹患牙周病。研究發現,即使是輕度牙周病,也可增加胎兒生長遲緩和出生低體重的危險;孕婦患中重度牙周病時影響更為顯著,其胎兒生長遲緩的危險為正常孕婦的2倍。如果從妊娠開始時便患有嚴重牙周病,或妊娠期牙周病惡化,胎兒生長遲緩的危險可增加6~10倍。
牙菌斑是齲病和牙周病的致病因素。有效清除牙菌斑,是預防齲病和牙周病的重要舉措。妊娠期婦女往往由于妊娠反應、身體不適、生活不規律、口腔局部敏感等,放松口腔保健,導致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增多。
內分泌的改變也增加了孕婦罹患齲病和牙周病的幾率。某些激素會使孕婦牙齦中的血管增生,通透性增加。若此時口腔衛生不好,在大量牙菌斑的刺激下,牙齦紅腫增生,易形成妊娠期牙齦炎,甚至成為化膿性肉芽腫瘤(稱為妊娠瘤)。由于懷孕期間胰島素分泌增加,孕婦血糖降低,常出現饑餓狀態,因而每天的進食次數增加。如若清潔口腔次數不能隨之增加,大量的食物殘渣將是細菌繁殖的最佳場所。低血糖及胎兒絨毛膜分泌的激素使母親產生嘔吐(害喜),反流的胃酸酸蝕牙齒而脫鈣,細菌感染后易形成齲齒。
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加之口腔衛生狀況不好,很容易使牙周組織發炎,形成牙周病。
作者:何天鵬 李昕 孫強
口腔門診就診患者疾病構成情況就診患者中所占比例排第一、二位的疾病分別是牙周疾病和齲齒,其構成比分別為36.0%和28.7%,就診患者口腔衛生知識知曉情況就診患者中正確刷牙方法的知曉率為30.2%,牙結石、合理潔牙頻次知曉率分別為22.1%、10.9%,牙菌斑的知曉率為2.4%,(表略)就診患者行為習慣情況就診患者中采取正確刷牙方法者的比例占15.1%,曾經洗過牙的占10.2%,睡覺前經常吃甜食的占20.4%,未接受過口腔門診健康教育的比例占37.8%,最近5年未曾看過口腔門診者占65.2%,經常吸煙的比例占39.2%,經常飲酒的占36.5%,經常熬夜的占40.6%,不經常鍛煉身體的占76.4%,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來中日友好醫院口腔門診就診患者以牙周疾病、齲齒為主,這與有關文獻報道的結論相一致[7-10],也與2005—2007年我國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相一致[1]。不健康的口腔衛生行為習慣,往往是齲病、牙周病的發病原因,而不健康的口腔衛生行為習慣則源自對健康的口腔衛生知識的不了解和衛生意識的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有不健康的口腔衛生行為,如不正確的刷牙行為(包括刷牙方法、時間和頻次)、嗜甜食、潔牙不及時等,容易導致齲齒及牙結石的產生[11];又由于健康意識的淡薄和對有關醫學知識的缺乏而疏于就醫,長此以往,容易引起各種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可以導致各種后果,輕則牙齒脫落,重則發展成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心內膜炎、腎炎、敗血癥等。
在今后該醫院口腔疾病的預防工作中應重點加強對人群的牙周疾病及齲齒的健康教育,不但教育患者如何預防牙周病和齲齒,而且還應教育患有在患有疾病后如何配合醫生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口腔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口腔健康行為的改變,健康的意識和行為則與健康的口腔衛生知識密切相關。行為的改變首先要對衛生知識有較好的、正確的掌握,但口腔行為改變與其他健康行為一樣,其改變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有時候較高的衛生知識知曉率并不一定帶來意識和行為的根本變化。從以上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來該醫院口腔門診就診的患者口腔衛生知識知曉情況不容樂觀,對日常很多人了解的最基本的刷牙常識并不了解,如合理的每天刷牙次數知曉率低于50%;刷牙正確方法的知曉率則更低,僅達到30%;對于牙結石、潔牙、牙菌斑這類深層次知識點,則具有更低的知曉率。上述知識知曉率的情況反映到口腔健康意識及行為上就表現為大多數就診患者未采取健康的行為方式,如超過80%的患者未采取健康的刷牙方式,僅有10%左右的患者曾經洗過牙,超過60%的患者最近5年未曾看過口腔科門診。盡管有超過65%的患者曾經接受過口腔衛生的健康教育宣傳,但從對上述知識、行為的知曉情況來看,他們曾經接受過的健康教育并未起到實質性的作用。雖然有接近90%的患者了解甜食對齲齒發病影響,但仍有超過20%的患者有睡前嗜甜食的習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牙周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壓力較大、過多攝入甜食以及不經常鍛煉身體[10,12-14]。煙草使用與口腔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WHO1996年報告,在美國一般人群中吸煙者占20%~25%,而牙周炎患者中吸煙者占40%~45%。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消費國,全國吸煙人群達3.5億,煙草消費量每年平均以5.3%的速度上升,占全世界煙草消費總量的30%以上[15]。本次調查顯示,該門診就診患者中吸煙者接近40%。壓力較大、飲酒、不經常鍛煉身體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被認為是引起包括口腔疾病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相關因素,本次調查也發現仍有較大比例的就診患者具有這些不健康的行為。此外,仍有一半的就診患者對口腔疾病治療的一次性醫療器械及一人一機的原因不理解,顯示了他們對預防血源性疾病傳播意識的淡薄。共用未經嚴格消毒醫療器械已經被證明能夠傳播多種血源性傳染病,如可以傳播乙肝病毒(HBV)、艾滋病病毒(HIV)以及最近出現局部爆發流行的丙肝病毒(HCV)等[16]。
因此,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就診患者中存在的不健康口腔衛生行為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意識到口腔衛生行為的重要性和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的必要性。具體的做法可通過在患者候診時由本院的口腔科醫生及護士對其進行口腔衛生知識講座,然后輔以現場演示對不正確的行為進行矯正;社會上則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對人群進行全方位的口腔衛生宣教,改變不良的口腔衛生行為,減少牙結石的產生和牙菌斑的附著機會,降低齲病和牙周疾病的發病率,促進人群的口腔健康。本次調查顯示,該醫院口腔門診就診患者包含各類社會人口學特征的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齡離散度較大,而且呈現“兩極”特點,即低于30歲的年輕人和高于50歲的老年人占有較大的比例,文化程度以初中、小學及以下的患者居多。因此,應加強該門診對老年人及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及口腔門診診療服務能力,加強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診療服務,采用這兩類人群易于理解接受的、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健康教育。還要加強對兒童的父母的健康教育,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承擔起對子女的口腔衛生健康教育任務。
口腔專科護士不僅在日益繁重的口腔疾患診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口腔衛生的宣傳教育,人們日常口腔健康意識與行為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口腔護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凸顯。
(1)口腔專科護士的專科特性極強。口腔疾病位于頭頸、頜面及口腔內,治療時需要使用多種設備、器械及不同種類的修復材料和消毒物品,因此,口腔專科護士除了要掌握普通的基礎護理知識及技能外,還必須熟練掌握口腔專科基礎理論以及口腔專科護理技能,能與口腔專科醫師密切協作,以滿足口腔護理工作的需要。
(2)口腔專科護士在口腔疾病診療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口腔疾病診治中,口腔專科護士不僅要保證治療所用的器械、藥物、設備、材料齊備,而且還要與口腔專科醫師密切配合,保證器械、藥物、材料的準確、平穩、快速傳遞;同時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狀況,為口腔專科醫師的診療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3)口腔專科護士在醫院物流管理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口腔治療時所需的衛生耗材品種繁多,性質各異,大小不一,使用的儀器、材料雖小,但價格昂貴,需要口腔專科護士進行特殊保養和維護,以確保治療時所需的衛生耗材齊備及儀器設備性能良好,同時,做好這些物流管理可以為醫院成本及效益分析提供科學的依據。
(4)口腔專科護士在日常口腔教育宣傳、口腔健康意識及行為方式培養上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口腔專科護士具有口腔醫學、口腔護理學知識和技能,不僅要為患者提供口腔保健服務,還要向社會大眾開展多樣的口腔教育宣傳,引導大眾樹立口腔健康意識,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糾正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及生活方式,達到預防口腔疾病、促進口腔健康和恢復口腔功能的最終目的[4]。
2存在問題
(1)口腔專科護士沒有國家認可的專屬執業資格。在我國,不管是口腔技工專業、口腔衛生士還是口腔醫師助手3個專業都沒有得到國家的執業許可,也無職業名稱,因此學生畢業后只能從事非直接醫療工作,而職業名稱只能暫定為護理(口腔)專業。
(2)口腔專科護士配備嚴重不足。現有的醫院由于人員編制問題,口腔護理人員配備不全,不能滿足“四手操作”口腔治療的要求,我國大多數醫院口腔治療還是“二手”操作。這導致口腔醫生、護士勞動強度過大,不利于自身健康;患者反復起身傾吐,覺得繁瑣和不便;一名護士要配合多名醫生工作,器械及藥品傳遞不及時,使治療時間延長,工作效率降低,醫護成本增加。
(3)口腔專科護士整體素質偏低。目前,我國口腔專科護士現狀是:①醫生、護士比例不合理,護士少,通常情況下,在一個診療室,6~8名口腔醫生只配備1名口腔護士。②護士隊伍年齡老化,年輕護士缺乏。③口腔專科護士的口腔專業知識不足,許多護士來自一般的護理專業,沒有經過專業的口腔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難以開展規范的口腔專科護理。
(4)對口腔護理專業及口腔專科護士不夠重視。目前,社會上部分醫院和在校學生對口腔護理專業普遍不重視,學校開設的口腔專業課程極少,醫院編制少,究其原因在于:人們認為,正規的護理專業人員應集中在傳統的婦產、骨科、外科等領域,在這些領域護士不僅能夠得到專業發展,擁有專屬執業資格,容易就業,而且待遇也高。而口腔護理則是護理新領域,既沒有國家認可的專屬執業資格,而且就業面窄,工作繁重,待遇差,所在單位不重視,多方面客觀原因使得醫院、學校、社會大眾對口腔護理專業及口腔專科護士都不夠重視。
3措施
要改變口腔護理專業及口腔專科護士的現狀,筆者認為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1)國家必須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衛生部及相關部門應不斷結合當前新情況和新形勢制定醫療政策,完善各項醫療標準,并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在設備、儀器的研發、使用和衛生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資金。
(2)學習世界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護理技能,與國際接軌。我國目前已形成了以高等護理教育為主流的口腔護理中專、大專、本科、碩士的專科護理教育體系,但與先進國家的差距還很大,這就要求我們走出去學習先進的理念、技能和標準。
(3)繼續加大口腔衛生健康的宣傳教育,使大眾認識到口腔護理及口腔專科護士的重要性和作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出的現代人10條健康標準就包括口腔衛生。宣傳普及口腔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定期口腔衛生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口腔健康在維持機體健康中的作用,并幫助人們取得并維護最佳程度的口腔健康狀態,口腔護理的工作任務也將擴大到對患者群體、個體、社會,乃至從疾病到健康的全過程。為此,要使口腔專科護士成為口腔醫師及其他口腔保健人員平等的合作者,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口腔健康;5歲前兒童;影響因素
1我國兒童5歲前的口腔健康情況分析
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增高,5歲兒童患齲率與齲均都不斷增高。農村兒童的齲病的流行狀況要比城市兒童嚴重,通過對三個區域的調查都顯示這種特征。就好發牙為來說,患齲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上頜中切牙、下頜第一乳磨牙、下頜第二乳磨牙、下頜乳中切牙。那么危害5歲前兒童口腔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調查結果顯示這與兒童的家庭環境、所在地區經濟水平狀況、飲食習慣、口腔治療等都有重大的關系。
2影響5歲前兒童口腔健康的因素分析
2.1地區因素:郊區和農村兒童齲病嚴重兒童所在地區是影響患齲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地區不同,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家長的文化程度、職業、收入就會不同,家長口腔健康知識態度會有差別,在對待兒童的飲食習慣與口腔衛生習慣方面存在差異。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郊區和農村兒童的齲病要比城市嚴重,都是影響兒童齲病的危險因素。比如說農村家庭的兒童家長對口腔健康知識缺乏,態度不積極,很多兒童有含糖飲食習慣,也沒有很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導致齲病率很高,是城市市區兒童的1.8倍多。
2.2家長文化程度因素調查顯示家長文化程度與兒童的患齲情況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家長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患齲情況就越輕,反之就越嚴重。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家長,其子女患齲病的程度要明顯輕于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家長,因為他們獲得知識的渠道更多,能力更強,而且具有主動獲取口腔保健知識的意識和較強的應用操作能力,這容易讓他們得到更多、更豐富、更準確的口腔保健知識,且對保護孩子的口腔健康持正面積極的態度。
2.3含糖食物的攝入的方法與頻率調查顯示患齲嚴重程度與睡覺前含奶瓶兒童的頻率呈正相關。含奶瓶睡覺是一種不良習慣,因為奶瓶中的含糖液體與乳前牙會有長時間接觸,這時期的乳牙剛長出不久,還沒有完全礦化,很容易受到糖分的侵蝕。再有含糖飲料與食物等攝入的頻率越高,兒童換齲病的概率就越高,嚴重程度也隨之增加。因為糖的攝入增加會令兒童口腔內的變鏈菌等致齲菌可分解底物增加,進而增加產酸,侵蝕了牙齒。在5歲兒童中,每天吃甜點兩次及以上會比每天吃少于一次甜點的患齲嚴重程度高4倍多。因此應該在以后的口腔健康宣傳教育中重視對含糖食物合理攝入頻率的教育。
2.4主動就診的主要原因是治療齲病而不是預防經過多因素分析,5歲前兒童齲病有一個共同的因素是“過去一年有沒有看牙”,但是結果卻令人驚訝:過去一年接受口腔服務的兒童齲齒情況反而更嚴重。這是什么原因呢?經過分析發現,原來只有15%的兒童是去進行常規口腔檢查和預防性治療,而85%是為了治療已經發生的口腔疾病。即主動就診是為了治療而不是預防,只有當齲病嚴重了才帶子女就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即使像巴西這種發展中國家,主動就診中接受涂氟等口腔預防措施的也達到60%以上。
3加強5歲前兒童口腔健康的對策
3.1加強郊區與農村兒童口腔健康保障力度家庭經濟收入水平低、家長學歷低、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這些一般發生在郊區和農村當中,其家庭中子女的患齲率也高。這些地區是口腔保健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但卻擁有很龐大的兒童數量。為此必須將口腔保健的公共衛生資源向郊區、向農村傾斜,構建郊區和農村的口腔保健隊伍,加大資金投入。既要將口腔保健宣傳教育走入鄉鎮、農村,更要走進每家每戶。
3.2家庭干預策略家庭干預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低齡兒童和學齡兒童干預策略。
3.2.1低齡兒童家長家長要盡早幫助孩子清潔口腔,培養兒童接受口腔清潔的意識,這些要從一點一滴的行為中去實現。比如每次喝奶后,用清水紗布擦拭孩子口腔,幫助嬰兒提前感知口腔清潔;在孩子萌出第一顆牙后,就幫著嬰兒刷牙等;基于含奶瓶睡覺的危害,睡前應盡量減少喂奶的次數,提倡多量少次;睡前不能清潔嬰兒口腔的,應該在喂奶后飲用清水,達到間接清潔口腔的目的。
3.2.2學齡兒童家長學齡兒童這一階段的身體和心智已經發育到一定程度,家長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兒童養成自我的口腔清潔習慣,教授孩子正確的口腔保健方法,例如正確的刷牙的方法。對于家長的口腔保健教育,主要放在以下幾個方面:認識到兒童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對兒童第一顆恒牙的保護,比如窩溝封閉,氟化物的應用;對于含糖食物的控制方面,家長可以記錄兒童含糖食物的量和時間,指導孩子正確規劃合理的攝入量,培養孩子自我口腔健康管理能力。
3.3家長應該定期帶孩子去拜訪專業口腔醫生齲病越早發現越早治療,兒童治療時的不適感也越少,將來對于口腔治療的恐懼感也越小,同時疾病的預后也越好。但是很多家長沒有主動定期帶兒童看口腔的意識和習慣,直到孩子齲病發展嚴重了,才帶孩子去看,這種被動就診導致齲病發生率增高,且嚴重。所以我們應該向家長強調兒童齲病的危害以及早期治療的必要性,同時介紹一些有效的方法去主動了解兒童的口腔狀況。
1 只要常保健,牙齒也長壽
長久以來,“老掉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少人未到花甲之年,口腔內牙齒就所剩無幾,給咀嚼食物、吸收營養帶來很大的影響,對全身健康極其不利。同時,由于多個牙齒缺失,唇頰塌陷,使得人的面容愈顯蒼老。造成牙齒過早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患齲齒和牙周疾病后沒有進行徹底、有效地治療。因此,防止“老掉牙”必須重視口腔保健,每半年至1年定期到口腔醫院檢查口腔、牙齒的健康情況,發現牙病及時治療。這樣,牙齡與壽齡相同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2 愛護牙齒從小做起
牙齒萌出不久就會有齲壞的可能。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食品結構趨于精細。含糖食品飲料消耗量也比以往增加。這對兒童牙齒造成了危害。調查分析顯示,兒童齲齒患病情況不容樂觀,需要引起衛生、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有些年輕的家長只知道給孩子補充名目繁多的營養。而對孩子口腔保健缺乏應有的重視。甚至錯誤地認為“乳牙遲早要換,治不治不要緊”。直到孩子滿口爛牙、疼痛難忍才后悔莫及。其實,當乳牙萌出以后就要及時給予呵護。在幼兒進食后、睡覺前,應喂少許溫水,并用軟紗布或脫脂棉輕輕擦洗牙面。當乳牙全部萌出后,應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刷牙,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3 深入開展口腔健康教育
口腔健康教育有助于培養人們健康的口腔行為。學校是開展口腔健康教育的最佳陣地。從“萬名學生口腔健康行為調查和行為干預”的試點工作來看,老師授課及家長參與督促,能較快地改變學生以往不良的習慣與行為,取得明顯效果。今后要加強對學生及整個社會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愛牙、健齒、強身的重要性。
4 重視農村地區牙病防治工作
農村地區與城市在口腔衛生資源上還有較大差距。應積極創建全國牙病防治先進縣。在鄉鎮衛生院設立“牙病防治點”,為農民群眾服務。并在設備上支援鄉鎮衛生院口腔科建設。我們要認真貫徹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開展衛生支農,讓更多的農民群眾告別“看牙病難”的苦惱。
愿健康的牙齒伴你終生。
刷牙與牙刷
葛久禹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資料表明,牙病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確實,在一般人群中,還很少有人不受牙病困擾的。對人影響最大的牙病當數齲病和牙周病。
大家知道,口腔的特殊功能、特殊解剖、特殊位置使之成為容易滯留污垢的場所。口腔不衛生,極易引起牙齒、牙周組織疾患。正確刷牙有助于去除牙齒和牙齒間的細菌、菌斑、食物殘渣和軟垢。牙周組織也因此獲得適當的按摩刺激。促進了局部血液循環,提高了抗病能力。有人會說,刷牙誰不會?其實不然,很多人不會正確刷牙。
首先是刷牙時間。大多數人只是早晨刷牙,其實早晚都要刷牙,尤其是臨睡前。夜間人的唾液腺分泌量將大大減少。對牙齒的自潔作甩將大大降低。殘留的食物在細菌和酶的作用下,易在短時間內發酵產酸,形成菌斑,腐蝕牙齒和牙周組織。因此,一定要養成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 口腔健康教育 妊娠期齦炎 牙齦指數
妊娠期齦炎的發生率報告不一,在30%~100%之間,口腔衛生良好者發生率較低。本文選擇了300名接受孕前咨詢的婦女為實驗對象,觀察妊娠前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對預防妊娠期齦炎的預防效果。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5.10―2005.12在我院婦產科接受孕前咨詢的婦女300名,之前從未接受過口腔教育者
1.2 方法
將300名婦女隨機分為實驗組(150名)和對照組(150名)。孕前對實驗組婦女進行潔治術及口腔健康教育,而對照組只進行潔治療術;妊娠8個月時復診,檢查兩組的牙齦指數(CI),檢查結果如表1:
經統計學分析P<0.05 ,兩組牙齦指數有顯著差異,意味著接受了口腔健康教育的實驗組牙齦健康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2 討論
妊娠本身不會引起牙齦炎,多數在原有的牙齦炎基礎上發生。由于妊娠時激素水平的改變,可使原有的慢性齦炎加重和改變特性。妊娠期齦炎患者一般在妊娠前即有程度不一的齦緣炎,從妊娠2―3個月后開始出現明顯癥狀,至8個月時達到高峰。妊娠期齦炎可發生于個別牙或全口牙齦,其主要特點為牙齦鮮紅或暗紅極度松軟光亮,輕觸之即極易出血,有時甚至自動出血,常為患者就診時的主訴癥狀。單個牙的牙間可發生妊娠瘤,極易出血和妨礙進食。由于胎兒因素的影響,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應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手術時間的選擇上等等。這樣就更加體現了預防妊娠期齦炎的重要性。
口腔健康教育是以教育為手段促使人們主動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為,以達到建立口腔健康行為的目的。育齡婦女妊娠前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就在于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識,并指導她們掌握正確的口腔保健方法、有效刷牙和徹底清除牙菌斑。
本文對照組婦女沒有接受過口腔健康教育,無法掌握正確的口腔保健方法,所以即使孕前對其進行潔治術,牙齦健康狀況可能暫時好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不能有效的刷牙,無法徹底清除牙菌斑,牙齦炎癥必然復發加重。而實驗組接受了口腔健康教育,吸收了正確的口腔保健知識,掌握了有效刷牙方法,能有效牙菌斑,牙齦健康狀況可以維持在一個比較好的水平,甚至可以大大改善牙齦炎癥的程度。
綜上所述,孕前口腔健康教育,掌握有效控制菌斑的方法,對妊娠期齦炎有明顯的預防效果。因此,孕前口腔健康教育應作為孕前咨詢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齲齒 就診意識
通過分析口腔齲齒患者的就診意識,強調主動診治的必要性及口腔衛生宣教的重要性。筆者對我院門診做齲齒治療的900例患者進行口腔防病知識調查和口腔檢查,發現主動就診、定期檢查牙齒的人在人群中比例較低,主動就診率與性別無關,與文化程度成正比,與年齡成反比,接受口腔健康教育能提高主動就診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擇2003年2月-2003年11月在我校門診就診的患者共900例,均為我校學生和教職工,其中男412例,女488例;大學生528例,教職工372例,年齡18~75歲,大專以上學歷者776人(包括在校大學生),高中以下學歷124人。
1.2 方法 對900例患者進行口腔問卷調查和常規檢查,筆者將能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或發現牙面變黑還沒有出現癥狀時及時就診定為主動就診意識,將出現疼痛或牙齦出血后就診或經醫生提示后就診者定為被動就診,按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接受過口腔健康教育分別分組比較,并經χ2檢驗。
2 結果
見表1~4。
表1 不同年齡教工和學生主動就診和被動就診的比較 表3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教工和學生主動和被動就診的比較注:χ2=2.775,P
3 分析
齲齒、牙周炎是繼心血管、癌癥之后又一危害人員健康的疾病,它具有起病緩慢、病程長、早期不易覺察等特點而不被人們重視,一旦出現疼痛癥狀,給患者帶來痛苦,增加療程,并且療效不好。所以預防強于治療,早期治療優于晚期治療,人們的口腔保健知識及主動就診意識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
通過問卷調查,20.56%的被調查者具有初級口腔保健知識,這部分人的主動就診意識為38.91%,遠高于普通人群。獲得口腔保健知識的主要途徑為網絡,專業書及醫師衛生宣教等途徑較少。
青年人主動就診率(29.43%)高于老年人,可能與年輕人通過網絡等獲得的口腔保健知識多,自身健康意識強,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知識不足,與工作繁忙,負擔較重有關。
主動就診率與性別無關(χ2=1.047,P>0.05)。
【摘要】 目的 從牙周病的預防策略出發論述牙周病的預防的重要性。方法 選擇50例患者分成兩組,對觀察組口腔衛生方面宣傳教育,并進行牙周指數的比較,結果 15例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明顯提高,35例明顯缺乏必要的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結論 牙周病的預防十分重要,只有個人掌握了維護口腔衛生的方法和能力,才是維護牙周組織健康最可靠的保證。
牙周病是人類最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泛指牙周組織的各種病理情況,表現為牙齦炎、充血、牙結石,牙周病。引起牙周病的基本原因是口腔衛生不良,主要致病菌是菌斑。對于牙周病的預防主要是控制菌斑,保持口腔清潔,清除局部刺激因素,提高宿主的抵抗力。平時所見牙周疾病輕者僅是牙齦的慢性炎癥,而重者則伴有上皮附著和牙槽骨破壞的牙周炎,晚期牙周炎甚至會導致牙齒的喪失。
1 材料和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12年6-12來院求診患者5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5例均為經過一段時間口腔衛生健康教育的復診者。對照組35例均為初次求診者,年齡在25-55歲。
1.2 調查內容 對兩組患者進行牙周治療需要指數的比較。
2 結果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觀察組群體牙周治療需要計分標準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經過一段時間的具體口腔衛生健康教育,使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明顯提高,牙周破壞處于靜止期。對照組則明顯缺乏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牙周破壞活躍。
3 討論
3.1 牙周病的發生發展原因 口腔衛生不良,引起口腔內牙菌斑積聚,增加了齦下菌斑的致病性,降低了宿主的防衛機能,出現菌群平衡失調,導致牙周病的發生發展。
3.2 定期檢查的意義 定期檢查是預防牙周病的重要措施,使患者由積極的治療狀態轉變為長期的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狀態,是患者恢復牙周健康的決定性一步,需要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共同力。
3.3 牙周病的一級預防 牙周健康者每日有效的口腔衛生維護,能保持牙周組織健康,防治疾病的發生或復發。對于無牙結石的患者,有效的口腔衛生措施能使炎癥逆轉。尚沒接收治療的牙周病患者,其病情雖不會因日常保健而有較大轉變,但有效地口腔衛生措施在在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展上依然十分重要。使用口腔保健工具控制牙菌斑和定期進行口腔保健治療是當前牙周病預防的最有效方法。
3.3.1 根據牙周病一級預防,制定以下幾項預防措施
3.3.1.1 健康教育 訓練控制菌斑的方法。
3.3.1.2 啟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覺采取有效的口腔衛生措施,如刷牙、牙線、漱口,
糾正不良習慣。
3.3.1.3 口腔衛生訓練,糾正不良習慣。
4 口腔衛生健康教育
4.1 刷牙 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潔的主要方法。目前一般以巴斯法刷牙為主,旋轉法為輔。巴斯法又叫齦溝清除法,使用時將刷毛與牙面呈45度角,刷毛向根尖接近牙齦并深入齦溝,刷毛在齦溝內輕微震動然后向冠方轉動。旋轉法又叫上下刷牙法,牙刷由牙齦刷向切端或咬面。每次時間不少于三分鐘,每天早晚兩次。能有效地去除頸部和齦溝內的菌斑,按摩牙齦,避免牙齦萎縮同時清潔牙面,控制菌斑,增進牙周組織的健康,這是預防牙周組織的最好刷牙方法。
正畸治療牙牙合畸形,能夠提高治療人群的口腔功能和健康水平,改善牙牙合部及顏面美觀。但在正畸治療過程中,因粘結材料的刺激和矯治部件的存在,給口腔的清潔造成困難,常出現菌斑積聚、牙齦出血和牙周袋深度增加等情況。通過臨床實驗觀察,我們發現定期牙周潔治和健康教育對患者牙周健康有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來我科治療的錯牙合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12~18歲,均無既往正畸史,無牙周炎,無系統性疾病。
1.2 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對照組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牙周潔治前兩組患者的臨床各項指標基本相近。正畸治療過程中治療組進行口腔健康教育,提高正畸患者對菌斑控制的重要性的認識,明確口腔衛生不良的危害,并介紹相關口腔衛生保健知識,要求早晚刷牙,每次徹底清潔托槽、弓絲、附件,每月復診時進行牙周潔治1次。對照組不采取以上措施。
1.3 臨床檢查指標
①簡化口腔衛生指數(0HIS),即只檢查有代表性的6顆牙(16、26、11、31的唇頰面及34、46的舌面)。②牙齦指數(GI)具體標準如下。0:正常牙齦;1:輕度炎癥表現,炎癥范圍較局限,探診時不易出血;2:中度炎癥表現,炎癥范圍較彌散,探診時有出血;3:重度炎癥表現,牙齦顯著紅腫或糜爛,患部有自發性出血。檢查牙位:16、21、24、44、41、36。若24、44已拔除,用23、43代替。
1.4 檢查方法
正畸治療后分別在4月、8月各檢查1次。每次檢查由同一正畸醫生進行。
2 結 果
兩組各牙、各時間點檢查的0HIS和GI見表1。正畸治療4個月后,治療組0HIS、GI分別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0HIS:t=0.2614,GI:t=0.3044,P>0.05),8個月時有顯著性差異(0HIS:t=5.9299,GI:t=8.035,P<0.05)。表1 兩組正畸治療OHIS與GI的比較 (±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 論
牙周疾病的主要病因是菌斑。正畸治療由于矯治器本身如托槽、帶環、弓絲、附件和未清潔干凈的粘固劑易導致牙周自潔能力下降及唾液理化性質的改變;此外,具有錯牙合畸形的牙與對牙合牙及鄰牙的位置關系出現異常,既難以獲得正常的咬合功能,又缺乏較好的自潔作用和對牙齦的生理學刺激。這些為牙周致病菌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大量細菌生長、菌斑形成、牙石堆積,最終引起牙齦紅腫、出血、疼痛等,妨礙了正畸治療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