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口腔醫學綜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醫學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口腔醫學綜述

    第1篇: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Clinical Stomatology

    主管單位:湖北省科學技術學會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黏膜病專業委員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1634

    國內刊號:42-1182/R

    郵發代號:38-11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2篇: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主要欄目

    開辟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專題報告、綜述、講座、經驗介紹等欄目外,還設有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口腔預防保健、口腔醫學美學等專欄。

    投稿須知1 文稿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要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必要時做統計學處理)、書寫工整、層次分明、合乎邏輯“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請附中英文摘要(按結構式書寫)及3~5個關鍵詞”文稿請打印或用16開400字方格稿紙正楷書寫,字跡要清楚“凡字跡潦草不易識別的文稿一律退作者重新書寫”簡化字以國務院1986年10月15日重新公布的5簡化字總表6為準“醫學名詞以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5醫學名詞6為準”可以使用縮略詞。

    2 來稿請附單位介紹信,寫清作者聯系地址、電話及E-mail,部隊作者請寫明所在省!市,不能只寫部隊番號或醫院名稱"作者自留底稿,請勿一稿兩投。如在接到我刊收稿回執后6個月內未收到刊用通知,說明該稿仍在審理中"作者如欲改投他刊,請來信與我刊聯系。

    3 刊對來稿有刪改權,文稿的著作權屬于作者,文責由作者自負。

    第3篇: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牙齒的健康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牙科人才的培養依賴于口腔醫學教育。我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最早始于1917年,加拿大牙科醫師林則(A. W. L indsay)在成都華西協合大學醫科中設立牙科系,當時全國只有600名專業培訓過的牙醫[1]。目前我國高等口腔醫學教育體系是不斷深入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口腔醫學是一門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緊密結合的學科,口腔醫學教學重視學生臨床操作技能培養。[2]為了將口腔醫學臨床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教育體制區分開,2000年出臺的口腔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將口腔醫學碩士和博士分為口腔基礎醫學學位(學術型),口腔臨床醫學學位(專業型)兩個亞類[3]。但即使這兩種不同學位類型的學生,對于口腔醫學研究生的發展方向也不盡相同。對于專業型學生,未來有的渴望成為口腔全科醫生,畢業后進入民營醫院從事全科醫生或者自主創業開牙科診所,而另一部分則致力于成為口腔專科醫生,磨礪自身的專科技藝,在專科醫療機構專門從事頜面外科、牙體牙髓科、牙周或正畸等亞專業。由于口腔專業是臨床操作性極強的一門專業,即使是學術型學生,未來真正專職從事科研工作的相對較少,雖然愿意繼續讀博的學生數量有所增加[4],但仍是少數學術型研究生選擇繼續深造或專門從事科研工作,而畢業生工作崗位即被要求具有獨立接待患者的能力和獨立完成診治疾病的能力,所以部分學術型研究生也需要一定的臨床技能。因此對口腔醫學研究生進行“個性化”指導,更顯得尤為重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調整對口腔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在堅持理論、實踐、科研并重的基礎上,結合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錘煉其綜合素質,使每個研究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在研究生階段有所收獲,從容面對未來的工作崗位。

     

    一、個性化培養模式的分型

     

    根據研究生未來發展方向不同,可把口腔醫學研究生細分為四型:(1)專業學位全科型:專業學位研究生,未來從事口腔全科醫生工作;(2)專業學位專科型:專業學位研究生,未來從事口腔專科醫生工作;(3)學術學位科研型:學術學位研究生,未來從事科研工作或深造;(4)學術學位臨床型:學術學位研究生,未來從事口腔臨床工作。

     

    根據上述研究生分型的不同,對口腔醫學研究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結合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使每個研究生在研究生階段有所收獲,適應未來的發展。

     

    通過加強導師之間合作的聯合培養模式,規范臨床培訓標準、完善臨床能力考核制度、完善病例討論制度、強化科研訓練和教學訓練、創新合作學習互助交流模式等一系列方法,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調整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在堅持理論、實踐、科研并重的基礎上,結合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二、個性化培養方案

     

    (一)明確學生想法,細分類型

     

    實際上目前很多應屆畢業生攻讀碩士學位前對于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的區別沒有充分的認識,只是盲目地做出選擇。因此在口腔醫學研究生入學初,對學生進行入學教育,讓學生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確自己的攻讀研究生學習的目的,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未來發展方向,進而細分類型。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后,有些學生可能會對未來發展方向有所改變,因而第二學期進行的第二次調查問卷,對明確其分型更為重要。

     

    (二)針對分型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1扎實理論基礎

     

    口腔醫學研究生培養的是高級的專門口腔醫學人才、優秀的口腔臨床醫師,使之在專業領域內具有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能力。因此無論哪一類型的口腔醫學研究生必須有扎實的豐富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入學后第一學年的基礎理論課為必修課和選修課。根據學生分型的不同,可提供多種選修課供學生選擇。課程應較本科生課程大幅加深,形式亦應不同,主要是大量閱讀、課堂討論及考試。通過對這些基礎課程的再學習,讓研究生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明確自己的方向。

     

    2針對不同分型學生,個性化培養

     

    (1)專業學位全科型。對于這些未來想成為口腔全科醫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對口腔各科的臨床操作能力,目前專業型研究生以輪科的形式進行其他科室的學習,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將各科室導師的此型學生集中在一起,導師之間溝通對這些學生共同培養。一般在收集病史、體征后,學生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才能制定出全面的診斷和治療計劃,全面的治療計劃包括各科的參與。這樣不但促進相互取長補短、互助合作,而且也是服務患者、提高醫療質量的好方式。

     

    (2)專業學位專科型。口腔醫學是以獨立的臨床操作為主的實踐活動,臨床能力的不足將直接影響口腔科門診工作的開展,專業學位專科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口腔臨床醫生隊伍素質和臨床醫療水平,培養高層次口腔臨床專科醫師。貫通學科精要,專精所在專科的基本功。此型研究生在本科室每周至少保證4天的臨床實踐時間,科室有嚴格的監查監督與考核機制,研究生指導教師培養各學生從收集病史到全面檢查以及制定各種治療計劃,指導研究生對每個患者的診斷處理,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表現打分和寫評語。每周有一次病例報告,研究生需要用電腦或幻燈、模型等完整地報告自己的病例。畢業時,研究生要對患者的管理與記錄的全部病例等簡要資料匯編裝訂成冊。最終目的是要求他們能針對某個疾病、某個病癥,與其所掌握的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很好地相結合,在實踐中運用自如[5]。

     

    對于專業型研究生的課題研究應以臨床課題研究為主,在完成課題的基礎上也能夠提高臨床操作水平。

     

    (3)學術學位科研型。要求學生盡快進入研究角色,盡早地在導師的指導下了解自己研究方向和涉及相應的研究領域。應指導學生掌握查閱文獻的方法以及技巧,并指定精選的文獻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并寫出相應的讀書筆記,做文獻抄讀。學生應大量閱讀有關的國外文獻資料,并撰寫相關文獻綜述,提交課題組開會討論,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記錄習慣,定期檢查實驗記錄本。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每學期末由導師對學生的科研學習和工作進行鑒定和總結評價[6]。

     

    (4)學術學位臨床型。對于此型的研究生,立題需要導師的指導和指派,難度相對較低,盡量在一年時間內完成,掌握查閱文獻的方法,掌握研究相關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科研思維和素養,在達到畢業要求的基礎上進入臨床學習,能夠基本掌握臨床技能操作,專有所長。此型的研究生可能是未來三甲級醫院的中堅力量,要求他們應既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臨床工作能力,相輔相成,融會貫通,成為臨床、科研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3培養綜合素質

     

    口腔醫學研究生教育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造性口腔醫學人才的重任。研究生除應具有進行科研、創新能力及臨床工作能力外,還應該具有集體主義、團隊精神、從事社會工作、進行人際交流和走向世界與世界交流的能力。所以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文化修養教育,加強導師與研究生的溝通,并定期舉辦人文講座和心理講座,確保研究生的身心素質得到協調發展,提高其競爭和適應能力以及抗壓能力。

     

    總之,口腔專業具有其特殊性,應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培養模式。作為高層次、高質量的口腔醫師,其臨床能力應是知識內容、邏輯思維、綜合分析、接受與實踐操作等諸方面能力的綜合。高素質的口腔醫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嫻熟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要有創新思維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由此,采取一系列方法解決遇到的困難,結合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采取“個性化”培養模式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提高口腔研究生的綜合水品,在臨床能力培養和科研能力培養上齊頭并進。

    第4篇: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艾滋病 口腔 真菌感染 HIV 研究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29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028-02

    艾滋病在臨床上也被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ency Syndrome,AIDS),主要是由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侵襲人體引起全身免疫系統損害所致[1]。美國在1981年報道了世界上首例AIDS患者,自此HIV感染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傳播,HIV/AIDS的流行態勢日益嚴峻,據WTO的相關數據統計[2],截止到2011年底,我國累計的HIV/AIDS患者超過389000例,死亡人數超過6000例,目前已經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口腔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最常見的機會性真菌感染部位,口腔真菌感染可能會全身擴散,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4]。因此進一步探討HIV/AIDS患者的口腔生物學研究,提高對口腔真菌感染癥狀的認識對降低AIDS 患者的病死率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 HIV/ADIS患者死亡與機會性真菌感染的關系

    目前由HIV感染所致的ADIS是危害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嚴重疾病之一,通常情況下,HIV感染并不會直接導致ADIS患者死亡,主要是由于HIV/AIDS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極易并發各種機會性感染以及并發性腫瘤,進而導致患者死亡[3]。其中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s)是最為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目前臨床上常常將馬爾尼菲青霉病、口腔念珠菌病、卡氏肺囊蟲病等幾種常見的真菌感染作為HIV感染患者進入AIDS病期發展的重要指征,也是臨床診斷的重要參考依據[6]。

    2 口腔真菌感染的危害

    HIV/AIDS患者最為常見的機會性真菌感染發病部位就是人體口腔,會對口腔造成各種損害,主要包括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狀白斑、壞死性潰瘍性牙周炎、卡波西肉瘤、壞死性潰瘍性齦炎等,其中口腔念珠菌病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機會性真菌感染,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口腔黏膜表面(比如上顎、舌、咽部、唇、齒齦以及兩頰黏膜等處)附著有致病性念珠菌,尤其是白念珠菌的菌絲以及芽孢而引起的系統性念珠菌感染,嚴重時會蔓延至咽部、氣管、食管,甚至全身[6]。在HIV感染過程中任何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口腔念珠菌感染,尤其是隨著HIV/AIDS病情進展不斷加重、惡化,患者體內的CD4細胞計數會急劇下降,口腔念珠菌的發病率越高,發病嚴重程度也不斷增加[7]。國外的Munro等[9]研究報道,口腔念珠菌的發病率在6.9%-96%之間,與地區、人群分布以及病情發展階段都有很大的關系;我國國內研究報道口腔念珠菌的發病率在36%-53%之間,向黎等[5]研究報道為52%,我們選取廣西地區的1300例HIV/AIDS患者進行調查研究,在未接受HAART治療前,口腔念珠菌感染發病率為43%,經過HAART治療后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下降至18%[10]。可見,及早診斷,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有效抑制病情進一步蔓延、發展。

    3 AIDS患者并發口腔真菌感染的病菌特點

    HIV感染所致機體免疫功能缺陷以及免疫紊亂與機會性感染有關,比如像念珠菌病、結核病等,對于免疫機制受損的患者而言,口腔微生物組結構破壞,預示著出現HIV感染或者AIDS病情發展惡化的疾病發展過程[13]。目前,臨床對于HIV感染以及AIDS患者的口腔真菌感染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常規的細菌培養、生化檢驗,或者針對致齲菌和牙周致病菌等某些特定細菌基因片段的PCR擴增技術鑒進行鑒定,這些鑒定方式只能明確鑒別出部分口腔內的細菌、真菌,而對于一些未獲得培養的真菌菌種并未進行研究,導致人們對真菌等微生物是否參與口腔真菌感染的內在聯系尚不明確[9]。目前研究的結果表明[10],口腔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體是白色念珠菌,而光滑念珠菌、熱帶念珠菌、滑念珠菌、克魯斯念珠菌、柏林念珠菌以及星形念珠菌等可能也參與了口腔并發癥的發病過程。鄧華頡等[11],對健康人群以及HIV/AIDS患者的念珠菌檢驗結果中,HIV/AIDS患者中檢出念珠菌率(19%-81%)明顯高于健康人群(3%-60%),可見念珠菌在HIV/AIDS患者中的分布較廣。

    4 HIV/AIDS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病菌的耐藥性研究

    國內外學者研究一致認為,口腔念珠菌定植是HIV/AIDS所致念珠菌感染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雖然HAART治療可降低相關的真菌感染率,但對于重建的免疫系統是否能夠防止念珠菌定植尚不明確。絕大多數念珠菌對氟康唑、伊曲康唑、兩性霉素B以及特比奈芬敏感性較高,氟康唑是臨床治療口腔真菌感染的首選藥物。汪習成等[8],對HIV/AIDS患者進行HAART治療后2年發現,患者的CD4細胞明顯上升,口腔念珠菌發病率明顯下降,而口腔念珠菌的定植并未受很大影響。沈銀忠等[12],對晚期HIV感染患者進行口腔酵母菌定植以及是否存在口腔念珠菌癥狀研究,發現8.2%的患者均存在口腔酵母菌定植。在HAART使用后仍常常分離出氟康唑耐藥的酵母菌,占有25%左右。其中白色念珠菌仍是最常見的病原體,其次為都柏林念珠菌、光滑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以及光滑念珠菌表現出明顯的氟康唑易感性以及耐藥性。

    綜上所述,口腔真菌感染是HIV/AIDS患者最為常見的機會性感染,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探討AHIV/AIDS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主要發病機制一直是臨床口腔醫學以及微生物學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相信隨著我國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不斷的實踐探索,會研究出有效治療AHIV/AIDS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昊小燕,王望梅,湯愛明,等.HVI/AIDS患者的白色念球菌感染(附13例報道).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1,17(4):291

    [2] 栗文民.ADIS口腔表征的診斷和治療.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1,36(6):471

    [3] 林梅,周紅梅,劉英;等.艾滋病的口腔表征及治療措施.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1,18(2):154

    [4] 陳諧捷,蔡衛平,陳勁峰,等.HIV/AIDS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調查與耐藥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1,9(4):205-207

    [5] 向黎,陳建鋼,桂希恩.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的耐藥性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1,20(12):740-742

    [6] 中華內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PJ(草案)[J]-中華內科雜志,2011,44(7):554―556

    [7] 徐斌,吳昊.艾滋病患者的深部真菌性機會感染[J].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分冊,2011,29(3):147―149

    [8] 汪習成,黃曉婕,張彤,等.HIV/AIDS 患者機會性感染特點分析.中華內科雜志,2011,46(5):379-382

    [9] Munro CA,Hube B.Anti-fungal therapy at the HAART of viral therapy.Trends Microbiol,2002,10(4):173-177

    [10] Egusa H,Soysa NS,Ellepola AN,et al.Oral candidiasis in HIVinfected patients.Current HIV Research,2011,6(2):485-499

    [11] 鄧華頡,陶人川,黃光武,等.HlV 感染者口腔念珠菌負荷及生物型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1,42(7):428-429

    [12] 沈銀忠,張永信.艾滋病患者常見機會性真菌感染的防治[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1,34(2):129-134

    [13] 袁有華,白麗,武有聰,等.云南HIV 感染者口腔都柏林念珠菌的分離[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0,32(3):286-287

    第5篇: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

    復合樹脂;邊緣密合性

    復合樹脂是臨床廣泛應用的一種牙體缺損充填修復材料,復合樹脂固化過程中伴隨的何種收縮最終使充填修復體邊緣密合性下降,出現微裂隙,產生微滲漏的現象,進而導致修復體邊緣變色、繼發齲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提高復合樹脂充填修復體邊緣官倒性是延長其壽命的重要途徑,同時理想的邊緣修復體邊緣密合性還可以避免繼發齲的發生[13]。因此,本文對復合樹脂充填窩洞的邊緣密合性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 影響邊緣密合性的因素

    1.1 窩洞的清潔處理

    窩洞的處理是很關鍵的一步,我們要先對齲壞的牙體組織、釉質表面的有機物薄膜、牙菌斑等物質進行清除,在中小型牙科診所的醫生只用高速鉆來去腐質,但有些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干凈。我們建議用高速鉆去除大塊的腐質,再用低速鉆去除近髓部分的腐質。因為用低速鉆去腐質的時間比手工去腐質的時間要快。所以,我們建議用高速鉆去腐質,再用低速鉆可減少去腐質的時間。在顯微鏡下進行操作可清楚地看見窩洞腐質的處理情況。因此,去腐質與修復牙體組織的邊緣密合性起到很重要的因素。

    1.2 酸蝕面牙組織粘接面的保護

    用復合樹脂充填窩洞的邊緣密合性與粘接劑也有一定的相關作用。有全酸蝕和自酸蝕技術。全酸蝕技術一般先酸蝕,沖洗吹干后,用預處理液進行預處理最后涂粘接劑固化。因全酸蝕技術多采用10%~37.5%的磷酸作為酸蝕劑多用于死髓牙。它的原理是牙釉質酸蝕后,釉柱脫礦形成微孔,增加了粘接劑的潤濕效果,利于疏水性粘接單體滲入和原位聚合形成樹脂突,達到微機械鎖合固位,更好的增加窩洞邊緣的密合性[4]。

    “自酸蝕”是指預處理劑本身含有可以使組織脫礦的酸蝕部分,不需要單獨酸蝕,不需要沖洗,它的原理是微機械鎖合以及化學粘接的結合,這樣就增加了用復合樹脂充填窩洞的邊緣密合性。

    在這其中隔濕也很主要,若分層固化表面受到唾液的污染,那么層與層之間的結合就會受到唾液的污染,進而影響充填物整體的力學性能,也就影響了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用橡皮障、吸唾等方法進行窩洞隔濕,達到了良好的邊緣密合性。因為酸蝕后組織面形成了釘突來增加固位,若唾液進行窩洞就會把釘突堵死,也就造成了邊緣的不密合性。所以我們建議在進行酸蝕技術時一定要用吸唾進行隔濕。

    1.3 復合樹脂的充填材料選擇

    選擇復合樹脂的充填材料與邊緣密合性有著重要的因素,好的充填材料它的聚合收縮力就越小,邊緣密合性就越好。以下幾種是復合樹脂的充填材料。

    1.3.1 納米復合樹脂

    一般樹脂填料的直徑在400 nm以上,而納米復合樹脂中的填料直徑為20~40 nm。納米復合樹脂具有美觀、色澤穩定,良好的機械強度和耐磨性等優點。由于廣泛的顆粒分布,納米復合樹脂中填料的質量極高,產生的聚合收縮也相應較小,從而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也較好。

    1.3.2 流動復合樹脂

    流動樹脂多采用混合型填料,但填料含量較低,因此物理機械性能低于常規型混合填料復合樹脂,表現較大聚合收縮、邊緣密合性較差和耐磨耗性較低。流動樹脂具有一定流動性,可用于微小洞形充填,窩洞封閉以及和復合樹脂同時使用對后牙進行窩溝預防性充填,才有較好的邊緣密合性[5,6]。

    1.4 修復技術的選擇

    傳統的復合樹脂充填只是一次成型,但現在的觀點認為分層填固化技術提高邊緣密合性的原理:復合樹脂充填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取決于修復牙于牙齒洞壁間的結合力(由粘結劑產生)和可降低界面結合的破壞性應力(主要為聚合產生的收縮應力及熱脹冷縮產生的應力)。因此可見聚合產生的收縮應力,一定能提高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我們現在采用的分層充填包括:頰舌向垂直分層充填、齦頜向水平分層充填和楔開明斜面駐外填等。大量研究表明,洞形因素值越小,可供凹陷變形的面積相對越大,樹脂補償收縮的能力便越強,最終粘結界面上,因收縮而產生的收縮應力值越小,進而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就越好[7]。

    1.5 復合樹脂的固化方法

    使用高強度光進行固化能使復合樹脂得到較高的轉化率和較好的機械性能,但光固化引起的聚合收縮應力也較高,降低了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因此,想要提高復合樹脂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就要使用光強變化的固化模式,如軟啟動或脈沖式,早期用低強度光進行固化,復合樹脂材料可以發生流動和彈性形變,增加修復體邊緣密合性。若光固化燈照射小于被照射復合樹脂面積時,需進行多次重疊照射,否則照射效果不好也會影響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所以我們進行光固化時,要注意以上的問題才能更好的提高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

    1.6 樹脂修整拋光技術對邊緣密合性的影響因素

    有人指出樹脂聚合75%是發生光照后10 min內,這種聚合將持續24 h,如果樹脂在修整拋光前在水中浸泡24 h,吸水膨脹就會部分或完全補償聚合收縮,這樣可以提高樹脂與牙體間的密合性,而充填后立即拋光,由于產熱會使樹脂發生強性形變,從而影響修復體的邊緣密合性,若在燥的條件下進行修整拋光會增加樹脂邊緣微滲漏,所以樹脂修復體的修整拋光應在固化24 h后濕潤條件下進行,這樣才能避免樹脂修整拋光技術對邊緣密合性的影響,提高樹脂邊緣密合性[8]。

    2 結束語

    目前,復合樹脂邊緣密合性還是復合樹脂,修復牙體組織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綜上所述臨床醫師在進行復合樹脂充填時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充填方法和拋光技術,以達到邊緣密合性的滿意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8,43(3).

    [2]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8,43(5).

    [3]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8,43(7).

    [4] 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08,35(2).

    [5]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8,43(2).

    [6]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8,22(1).

    第6篇: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 阿莫西林; 孕前; 牙周炎; 早產兒

    doi:10.14033/ki.cfmr.2017.15.00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015-02

    牙周炎是一種細菌感染學疾病,是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特別是孕婦更易患牙周炎[1]。目前,早產患兒占分娩總數的5%~15%,其中大約有70%的早產兒可通過傳統病因來解釋,如孕婦患有合并癥、子宮肌瘤、宮頸口松弛及不良嗜好、多胎、胎膜早破、胎盤前置、宮內感染等,但仍有30%未有合理解釋。近年來,呂莉娟等[2]認為牙周炎等口腔慢性感染能引起妊娠并發癥,使細菌和炎癥介質播散至胎盤導致妊娠不良結局,引起早產,甚至造成流產或死胎,已成為口腔醫學和婦產科領域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因此,孕前做全面檢查,排除牙周炎等可導致妊娠不良結局的危險因素是保證優生優育的必要條件。目前,孕前治療牙周病與降低早產發生的臨床研究國內鮮有報道,而本研究通過對比孕前治療牙周炎與不治療牙周炎產婦早產情況,說明孕前治療牙周炎的重要性,為臨床減少早產的發生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2008年7月-2013年2月經邢臺市第三醫院口腔科發現孕前患有牙周炎并及時治療的105例患者為觀察組,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同期在邢臺第三醫院口腔科孕前發現牙周炎未治療的99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年齡21~32歲,平均(25.3±5.2)歲;對照組年齡20~33歲,平均(25.1±5.5)歲。納入標準:年齡20~35歲,初產婦,單胎;非手術治療患者。排除標準:生殖道感染;有不良嗜好(如吸煙、飲酒、吸毒等);胎膜早破、子宮發育不全、有流產史、醫源性病因等。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同意并參與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在孕前及孕期僅進行口腔自潔,早晚刷牙,飯后用溫鹽水漱口。

    1.2.2 觀察組 在孕前采用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基礎治療:除去牙齦上方的牙石,然后除去牙周袋內的牙石,并刮除牙周袋內含有大量細菌毒素的病變牙骨質,必要時調整咬合、消除食物嵌塞和糾正不良修復體等。藥物治療:服用阿莫西林膠囊(規格:0.25 g),2粒/次,每6~8小時1次,3次/d;甲硝唑片(規格:0.2 g),2片/次,3次/d。7 d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個療程。治愈后1月可妊娠。治愈后維護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判斷標準 早產兒:妊娠滿28周且不足37周。低體重兒:出生時不足2.5 kg。

    1.3.2 牙周檢查標準 所有孕婦均在分娩前由同2名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牙周檢查,包括牙石指數(calculus index,CI)、菌斑指數(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數(bleeding index,BI)、牙周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臨床附著喪失(clinical attachment,CAL)。當CAL≥1 mm、PD>3 mm時判斷為牙周炎。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牙周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牙石指數、菌斑指數、出血指數、牙周探診深度、臨床附著喪失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新生兒孕周與出生體重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孕周明顯長于對照組新生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比較

    觀察組早產兒有4例,占3.81%,對照組有15例,占15.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如前文所述,目前胎膜早破和細菌性陰道炎是導致早產的主要原因,但仍有約30%的早產兒未能找到原因。文獻[3]研究發現,在早產孕婦的羊水中檢測到牙齦卟啉單胞菌和直行彎曲菌,而牙齦卟啉單胞菌和直行彎曲菌與牙周炎的發生緊密相關。由此國內外學者逐漸重視了孕期對牙周炎的防治[4-5]。據文獻[6-7]調查顯示,患有牙周炎的孕婦發生早產及流產的比例是健康孕婦的3~8倍,表明牙周炎是引發早產的高危因素,而且隨著疾病程度的加重,妊娠期越短。牙周炎是一種慢性常見口腔細菌感染疾病,隨著病情的加重,牙周袋內壁糜爛,形成潰瘍,每天的咀嚼和刷牙會將齦下菌斑帶入血液循環,帶到子宮內膜釋放毒素,激活細胞免疫應答反應,使腫瘤壞死因子和白細胞介素升高,并釋放前列腺素。白細胞介素可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而前列腺素是引發分娩開始的重要物質。因此,牙周炎與早產的發生密切相關,預防及治療牙周炎對降低早產兒的發生率有著積極意義。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孕婦的牙石指數、菌斑指數、出血指數、牙周探診深度、臨床附著喪失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牙周炎與早產的發生密切相關。在今后臨床工作中應加強孕前期及孕期口腔衛生宣教工作,做好孕前口腔保健。因此,孕前及孕期積極治療牙周疾病,對改善妊娠結局、提高人口素質、減輕孕產婦家庭及社會負擔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肖h,孔祥波,陳絳媛,等.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液及齦溝液中干擾素γ、白介素4水平與復發性自然流產的關系[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3,48(3):150-154.

    [2]呂莉娟,葉寧,武麗,等.孕婦牙周健康狀況與早產發生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5,36(6):861-864.

    [3]楊維軍.牙周炎對產婦母嬰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3):3736-3739.

    [4] Arteaga-Guerra J J,Ceron-Souza V,Mafla A C,et al.Dynamic among periodontal disease,stress,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J].Revista Salud Public,2010,12(2):276-286.

    [5]李心悅,呂莉娟,張亮,等.孕婦牙周炎與不良妊娠的遺傳學基礎[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5,42(6):689-693.

    [6]陳旭,馮亮群.妊娠期牙周病與早產低體重兒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8):3046-3047.

    [7]張惠樂,王云霞,陳潤強,等.孕婦牙周狀況與早產和低體重兒的關系[J].醫學綜述,2014,20(12):2302-2304.

    [8]姚本棧,黃慧,凌厲,等.妊娠期牙周炎治療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口腔醫學,2015,35(10):861-863.

    [9]徐旭娟,范琳琳,趙小燕,等.自我菌斑控制干預對牙周病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6,42(7):838-840.

    [10]孟衛東,王瑞平,張立巧,等.孕婦牙周炎對早產低體重兒的影響研究及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5):442-443.

    第7篇: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丹參;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黏膜下注射治療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資料 選取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口腔科門診“口腔粘膜下纖維化”初診患者120例。臨床診斷標準為:患者有咀嚼檳榔史,就診時有明顯口腔燒灼,疼痛,味覺減退或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覺癥狀,口腔黏膜下出現可觸及的纖維條索和黏膜出現蒼白或灰白區域,臨床上又不能診斷為其他黏膜病者。120例中男114例(95%),女6例(5%)。年齡17~65歲,平均35.2歲。男女性患者均以30~39歲年齡組為最多。

    1.2 治療實驗方法 120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均為60例。A,B兩組中男女比例,年齡組比例及病變程度比例大致相同。設A組為實驗組,B組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藥物(雷公滕多甙片,維生素E及維生素A)。“康復新液”口腔含服及口腔黏膜下局部注射治療等綜合治療。口腔黏膜下注射用藥中A組采用“丹參注射液4 ml+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B組只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作對照。注射部位為雙側翼頜韌帶處,雙側頰黏膜及雙側上,下唇黏膜。根據病變區域,選擇雙側一個或多個注射點。口腔消毒后,用口腔專用的5號細長針頭注射器作黏膜下注射。每周注射一次,每次注射藥物成分及用量如前述。10周為一療程,一療程治療結束后,A,B兩組病例療效作對比分析。另外第一療程完成前,后,A,B兩組各取2例患者作口腔黏膜病損區組織病理切片檢查對照。

    1.3 治療結果 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A組全部病例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或緩解。有效率100%。48例患者口腔燒灼感明顯減輕,起泡明顯減少,黏膜潰瘍基本愈合,黏膜逐漸變紅,質地變軟,張口度明顯改善。對2例患者病理切片復查,與治療前比較,出現明顯黏膜下膠原降解,毛細血管增生,固有層炎癥細胞浸潤減少。對其余12例效果差的患者再進行了第二個療程的治療。B組60例病例只有24例患者自覺癥狀減輕,無一例癥狀緩解。這24例患者口腔檢查,黏膜好轉的程度及愈合的速度都明顯差于A組,也對其中的2例患者進行病理切片復查與治療前比較,黏膜下膠原降解程度,毛細血管增生水平及固有層炎癥細胞浸潤減少的程度低于A組。B組除2例患者自動放棄治療,其余58例均進行了第二個療程的注射用藥。第二個療程的注射用藥中也加用了“丹參注射液”。在第二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有50例患者感到效果明顯好于第一個療程。有8例患者無好轉,可能與個體差異,藥物敏感性,耐受性及治療過程中再食檳榔有關。

    2 臨床分析與結論

    2.1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或稱口腔黏膜下纖維變性(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由Joshi 和Lal于1953年首先報道。主要發生于印度,尼泊爾,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烏干達等國家。我國湖南,福建,臺灣等省市亦有病例報告。湖南省湘潭市流行病學調查,OSF患病率0.96%[1]。 OSF的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下固有層膠原堆積,玻璃樣變,從而引起黏膜硬化,導致患者逐漸張口受限,伸舌和吞咽困難,WHO將其列為癌前狀態[2]。Pinborg報道OSF癌變率高達13%。[3]。OSF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口腔黏膜蒼白或灰白色病損,黏膜上出現小皰,破潰后形成潰瘍,伴隨燒灼,疼痛,味覺減退及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覺癥狀。繼而出現淺黃白色,不透明,無光澤的條索樣損害。患者張口受限,吞咽困難[1]。國內外學者對其發病機理作了大量研究,發現其發病可能與某些誘因如檳榔,免疫,細胞因子等引起口腔黏膜FB增殖有關 [4]。

    2.2 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OSF的診斷并不難,其治療方法目前很多,但療效均不佳,較早的方法有局部單獨注射地塞米松或與透明質酸酶或胎盤提取液聯合注射,但效果不滿意,病變區纖維化程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5]。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對OSF的治療進行了系列的研究并取得較好療效。據高義軍的綜述[5]主要有:①手術治療;②干擾素治療;③高壓氧治療;④丹參治療;⑤其他治療,茶色素治療等。

    2.3 丹參系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的根,是我國盛產的中藥。具有擴張血管,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已經廣泛應用于心腦系統疾病的治療,近年來還用于治療纖維化性疾病,如系統性硬皮病,肝硬化等[6]。近年來研究證實,丹參具有抗氧化和抗纖維化的作用。為丹參治療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2.4 丹參的化學成分主要有脂溶性的二萜醌和水溶性的酚性酸兩大類,丹參注射液為丹參的水溶性部分。近年來研究證實,丹參的水溶部分具有抗纖維性變和抗氧化作用,已廣泛用于抗肝、肺、皮膚、腎等纖維性變[4]。據鄒萍等[4]丹參注射液誘導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成纖維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丹參注射液誘導了OSF-FB凋亡,且凋亡率在一定丹參濃度和作用時間內,有劑量和時間依賴性,且隨著丹參濃度增加及作用時間延長OSF-FB凋亡增加,但達到一定時間及濃度域值后,OSF-FB凋亡未見明顯增加,活細胞率有上述同樣變化,這些結果提示,丹參可通過誘導FB凋亡,抑制FB增殖,達到抗OSF作用。而且在一定范圍內,增加丹參濃度及延長作用時間,可增加抗纖維化作用,這一研究結果為丹參用于抗OSF提供了實驗依據。

    2.5 丹參治療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作用機制可能是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促進成纖維細胞凋亡和膠原降解,誘導病變區局部毛細血管增生[7]。

    2.6 基于上述的臨床實驗比較及分析,證實丹參具有抗氧化和抗纖維化的作用。對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治療確實具有一定的療效。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和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秉琦.口腔粘膜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8.

    [2] 高義軍.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4,20(8):502.

    [3] PindborgJJ, Murtipr.Oral subnucous fibrosis as a precancerous condition.Scand J Dent Res,1984,92(3):224-229.

    [4] 鄒萍,盛薇,李惠林,等.丹參注射液誘導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成纖維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2):2566.

    [5] 高義軍.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治療的研究進展.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4,20(4):253-254.

    第8篇: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種植義齒是采用人工種植體,植入頜骨獲取固位支持的修復體。目前的臨床應用證明根狀和柱狀種植體能取得良好長期的骨結合。國內外對種植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骨結合界面的研究、種植體生物力學的研究,還有種植體材料及表面工藝的研究。對于生物力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分散頜力減小應力集中引起的骨質病理性吸收。

    有限元方法( Finite ElementMethod ,FEM) ,是從工程數學分析發展起來的求解連續介質力學問題的數值分析方法,它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能夠有效的對結構性能較為復雜的物體進行應力分析,其原理是將連續的彈性體分割成有限個力學單元,以其結合體來代替原彈性體,并逐個研究多個單元的性質,從而獲得整個彈性體的性質。Clough 等于1960 年明確提出有限元方法的概念,并在1973年由美國密執安大學的Farah,將FEM引入了口腔醫學研究。自1983年后,FEM在口腔生物力學,特別是口腔修復學應力分析研究中作為一種有效的數學工具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幾年被引入到了種植修復體的應力分析當中。本文就三維有限元方法在口腔種植修復領域的應用作一綜述。

    有限元分析在口腔種植修復領域,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種植體—骨界面應力分析

    包括載荷、種植體材料屬性、幾何形態、表面外形、直徑、長度,以及頜骨質量等對界面應力的影響。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種植體的外形及材料性質從而使該界面在不同的載荷作用下獲得更佳的應力分布狀態。目前對頜骨受力的研究比較一致的結論是在垂直加載下,種植體頸部周圍的骨皮質和根尖部的骨松質出現應力集中[1]。在斜向加載下,種植體的唇側頸部骨皮質出現應力集中[2]。

    關于長度對于骨界面的影響有兩種結論,一種是認為影響不大,比如Meijer[3]和Sertgoz[1]165認為隨著長度的增加,應力降低不明顯,說明種植體長短對骨界面最大應力值影響不大,臨床上進行口腔種植手術設計時無須過分強調種植體的長度選擇[4]。另一種是張少峰認為骨界面應力與種植體長度呈負相關關系[5]。關于直徑對種植體應力的影響,目前有兩個結論。Matsushita[6]等采用二維有限元方法對種植體的直徑進行了研究,發現在垂直加載和水平加載下,種植體頸部周圍的骨皮質出現應力峰值,而且應力峰值都與種植體的直徑成反比,但是種植體直徑對于應力分布的總體規律影響不大,這與Mailath[7]研究的結果一致,因此建議臨床上使用大直徑的種植體從而降低種植體頸部周圍的骨皮質應力峰值以及減小骨界面的應力峰值。但是張少鋒采用三維有限元方法比較種植體長度對種植全口義齒的應力影響,發現骨界面應力與種植體直徑關系不大[5]99。

    2 種植體外形及材料學性質的研究

    早期種植體有葉狀,片狀,圓柱狀或是錐形螺紋狀。到了近年來,由于減緩應力峰值的需要,圓柱狀,錐形螺紋狀較為常見,對于此類種植體的研究也比較多。一個是圓柱狀種植體的表面溝槽設計,有溝槽種植體顯示出更大的應力變化梯度[8];另一個就是螺紋狀種植體的螺紋參數,其中Hurson[9]對螺紋種植體進行了研究,闡述了螺紋設計原則,材料的強度,力學疲勞分析,提出了螺紋設計的標準。但國內有研究發現,不同螺紋間距對種植體骨界面應力分布無明顯影響,但是螺紋頂角角度的改變,可以導致種植體在支持組織的應力分布水平的改變,螺紋頂角為60°的種植體應力分布較合理[10],為種植體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于材料屬性,早期種植體的研究嘗試過多種材料屬性,比如金銀,生物陶瓷,含碳纖維,高分子材料等。但只有鈦金屬能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所以鈦合金成為目前應用最多的種植體材料。鈦合金作為種植體存在的問題就是鈦合金的彈性模量與骨組織差別較大,造成應力集中,從而損傷頜骨。曾有德國的種植體生產廠家在早年開發過一種內襯高分子材料的種植體,但終因內襯材料較高損壞率而沒有使這種種植體得到普及。近年來隨著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進展,有望改用其他材料制作種植體Meijer[11]通過動物試驗對聚丁烯對二苯酸鹽(酯)聚合物(PEO:PBT)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PEO:PBT是一種柔韌材料,能降低種植體頸部應力峰值,也有利于應力向周圍骨組織傳導,從組織學上觀察,柔韌材料同樣能與骨組織形成較好的骨整合。這應該是種植材料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 種植修復方式的研究

    目前有學者認為對于后牙單冠缺失,可采用大直徑種植體,或者是雙根單冠的種植修復方法,并測算出雙根等長種植體聚合度為10°時,種植體周圍組織應力分布最佳[12]。王偉[13]等采用三維有限元研究種植體的骨外段基莊不同高度對下頜覆蓋義齒應力分布的影響,認為臨床在保證義齒固位穩定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圍內降低種植體骨外段基樁高度,有利于保護種植體及其周圍軟硬組織的健康。

    對于后牙非游離缺失,爭論比較多的是種植體—天然牙聯合固定修復方式是否可行。有學者認為這種修復方式不可行,因為天然牙的咀嚼時的生理動度這會導致種植修復體的“早接觸”從而造成頸部骨組織的應力大于天然牙頸部骨組織的應力,雖然垂直加載時種植體頸部的應力分布均勻,但在斜向加載時種植體的頰舌側骨組織有明顯的應力集中區,說明側向力對種植體頸部骨組織損傷較大[14]。但巢永烈[15]等應用三維有限元分析設計下頜第二磨牙為種植牙和天然第二雙尖牙作為基牙固定修復下頜第一磨牙,結果發現因為天然雙尖牙的最大位移值較大,由于固定橋的支架作用,在垂直分散載荷下天然基牙和種植基牙的位移均值之間的差異無顯著性,故認為天然牙—種植體固定橋是可行的。

    對于后牙游離缺失,通過對天然牙-種植體的三維有限元分析,發現咬合時力點遠離種植體,種植體骨界面應力值明顯增加[16],建議臨床設計天然牙—種植體聯合固定修復時要消除咬合早接觸點。也有學者為避免天然牙—種植體聯合固定修復兩基牙受力不均勻,設計可動連接裝置來均衡它們之間的受力,但這種設計能否造成應力分布的差異,結論尚不統一。周振平[17]等對天然牙—游離端Branemark種植體聯合支持的修復體結構進行分析,設計四種連接裝置(固定連接,冠外貫通式附著體,鉸鏈式附著體,緩沖式附著體),結果發現,冠外貫通式附著體的應力最大,緩沖式附著體的應力最小,且分布均勻,起到了保護種植體的作用。

    4 應用在口腔種植修復領域的有限元方法的局限和研究方向展望

    4.1 系統誤差的消除與控制

    種植體有限元分析是一種在模擬天然牙槽骨及牙列形態的模型上做理論力學分析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的精確性受建模方法、網格劃分、軟件參數等等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系統誤差。目前臨床上對于有限元分析是否正確的驗證僅僅是頸部附近蝶形吸收或者根尖區陰影等等。且關于建模假設也大多是基于100%結合率及頜骨個方向的同向性而進行的。這些都對試驗結果有著一些影響,很多實驗都因此實際上地成為了定性研究。目前有國內學者建議將無限剖分的思路應用在三維有限元的研究中,能進一步的將力學分析的結果精細化,所以長久來看有限元與無限元方法的結合會成為一個研究方向,從而進一步地促進就如何消除,恒定,或是在方法上控制系統誤差做進一步研究。

    4.2 頜骨重建

    天然牙槽骨及牙列的形態比較復雜,目前國內試驗的頜骨重建主要以下頜骨為主,而上頜骨因為解剖結構層次不清,重疊結構比較多,故研究上頜骨重建的模型比較少。而上頜后牙區因為上頜竇的存在造成骨質情況比較復雜,急需對上頜骨的模型重建做進一步研究。

    4.3 牙尖斜度的優化設計及帶有真實牙尖斜度的牙體應力分析

    正常牙體在咀嚼狀態下的牙體受力大小和方向是由不同牙尖斜度的咬合面決定的,且隨著磨耗進展,牙尖斜度不斷變化而變化。這就對種植-修復體上部的冠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應對牙尖斜度的優化設計做進一步的研究。

    4.4 硬質骨情況對有限元分析的影響

    國內現有模型種植體周圍頜骨應力分布情況與硬質骨的情況直接相關,硬質骨的厚度,力學參數,對于硬質骨網格劃分方法都會對實驗結果產生較大影響,故應做一些實驗將硬質骨情況對應力分析的影響細化,以求模擬分析的結果更加真實。

    4.5 牙周膜面積的相關性

    國內有學者經研究發現不同牙位的牙周膜面積有著一定程度的相關性,正比于不同牙位的牙體在行使不同的咀嚼功能時所受頜力,并可能與該處頜骨力學性狀直接相關。若能根據掃描CT掃描鄰牙的結果,快速的知道所要種植修復牙位的牙周膜面積范圍,就有可能知道該處的頜骨性狀,更有利于種植修復長期成功率的提高。

    4.6 種植修復流程設計

    種植修復發展方向之一為即刻負重。反應了患者對于治療速度的要求。若能以CT掃描為基礎,完善的有限元分析方法為依托,并根據牙位、頜骨力學性狀的不同輔助以個性化的種植體頸部、根尖部及種植體中部螺紋、表面涂層材料的設計,就可以大大加快種植修復的流程,從而讓牙列缺失的治療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綜上所述,對于種植修復技術的三維有限元研究目前并不深入,且由于頜骨形態復雜及實驗人員的設計理念差異等因素使得建立模型沒有通用的標準。尚有許多影響因素沒有被發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Sertgoz A,Gvener S.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antilever and implant length on stress distribution in an implant supported fixed prosthesis[J]. Prosthet Dent ,1996,76:165.

    [2] 賴紅昌,熊煥國,薛淼,等.不同長度種植體對骨界面應力影響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上海口腔醫學,1997,6(1):20-22.

    [3] Meijer HJA,Kuepe JH,Starmans FJ,et al.Stress distribution around dental implants:Influe nce of superstructure,length of implants,and height of mandible[J].Prosthet Dent,1992,68:96.

    [4] 王曉潔,羅教明,楊立,等.種植體周圍骨內應力分布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5, 21(5):592-596.

    [5] 張少鋒,馬軒祥,歐陽官,等.種植體長度和直徑對種植全口義齒應力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1997,13(3):199.

    [6] Melo C,Matsushita Y.Comparative stress analyses of fixed free-end ossointegrated prosthesis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J].Oral Implantol,1995,290-294.

    [7] Mailath G,Stoiber B,Atzek G,et al.Bone absorption at the entry of osseo-integrated implants-a biomechanical phenomenon:Finite elementstudy[J].Stomatol,1989,86(4):207.

    [8] Lozada JL,Abbate MF,Pizzarell FA,et al.Comparatvee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wo finite element endosseous implant designs[J].Oral Implantol,1994,20:315.

    [9] Hurson S.Thread implant design criteria[J].Int J Dent Symp,1994,2(1):38.

    [10] 黃輝,馬軒祥,張少鋒.螺紋頂角角度對牙柱狀螺旋根骨內種植體應力分布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1996,12:119.

    [11] 陳建治,陳治清.人體骨組織替代材料—骨界面形態和元素分析[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1997,15(2):165-168.

    [12] 都吉秀.雙根單冠種植修復下頜第一磨牙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8,13(1):1-3.

    [13] 王偉,宋文植,尹萬忠.沖擊載荷下骨外段種植體基樁不同高度對覆蓋總義齒應力分布的影響[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2,14(6):389-390.

    [14] Hertel RC,Kalk W.Influence of the dimensions of implant supurstructions on periimplant bone loss[J].Int J Prosthodont 1993,6:18.

    [15] 巢永烈,楊永豐.下頜第一磨牙種植固定橋的受載分析[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9,34(1):22-24.

    第9篇:口腔醫學綜述范文

    1超聲在頜面外科中的應用

    頜面外科利用超聲各效應的應用主要包括超聲骨刀、超聲介入以及超聲熱療。

    1.1超聲骨刀的應用

    目前在口腔臨床上常用的超聲骨刀為壓電超聲骨刀。超聲骨刀選擇性對硬組織切割,切割時無震動,多形狀、多角度手術刀使切割不受解剖部位限制,因此,超聲骨刀在口腔臨床中應用廣泛。由于超聲骨刀的選擇性切割硬組織的特性,使得手術損傷到神經的風險降低,傳統的下牙槽神經游離術得以推廣應用[1];此外,超聲骨刀在正頜外科中已被廣泛應用,盡管超聲骨刀的切割效率低于旋轉器械,總的手術時間會有所增加,但其大大降低傳統手術離斷骨組織可能帶來的軟組織并發癥[2];和傳統渦輪機微創拔除第三磨牙相比,使用超聲骨刀術后患者的水腫程度及疼痛感更輕[3]。

    1.2超聲介入

    超聲介入是指在超聲引導下完成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具有損傷少,痛苦小、操作簡單、相對安全等優點。在二維圖像引導監視下,可進行精確的局部物注射,以利于頜面部手術的開展[4];也可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化學藥物注射或微粒植入治療頜下腺流涎癥[5]、頜面部血管瘤[6]或血管畸形[7]等病變。

    1.3超聲熱療

    熱療是治療腫瘤的有效方法之一。超聲熱效應具有安全、可控的優點,易于達到腫瘤組織均勻加熱,使瘤體溫度升高,可促進熱敏感藥物的定向聚集、瘤體內廣泛分布及激活藥物的生物活性[8-9]。在口腔頜面部的腫瘤的研究結果表明,超聲熱療能顯著提高化療的有效率,二者具有協同抗腫瘤作用[10]。

    2超聲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

    超聲影像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有著更為廣闊的前景。超聲可以有效無損檢測金瓷修復體表面或內部的缺陷的深度和尺寸,臨床戴牙前使用該技術可以甄別缺陷金瓷冠,預防金瓷冠崩瓷。超聲測量牙釉質厚度[11-12]可被用于指導貼面修復時的牙釉質預備量,以減少不必要的牙本質暴露。超聲影像可無創、多次重復檢測髁突位置,以評價頜位記錄的重復性和準確性[13],無論用于臨床還是教學,都有著獨特的優勢。超聲的機械效應可應用于牙體制備中的頸部肩臺修整,以形成連續、寬窄一致、表面光滑的肩臺。超聲制備的肩臺顯示出更清晰的內線角和更光滑的肩臺平面,粗糙度研究分析結果表明,超聲制備的表面粗糙度僅為傳統旋轉車針制備表面的一半[14],超聲制備離體牙表面的粘接強度與傳統旋轉器械制備的表面一致[15]。超聲的機械效應可以直接應用于拆除修復體。傳統的修復體拆除方法可能會引起牙根折裂,而超聲波振動能有效崩解粘結劑,大大降低固位力,有利于樁、冠的非破壞性拆除[16]。超聲還可被用于清潔可摘局部義齒或者全口義齒。利用超聲波的高頻震動及空化效應,義齒表面食物殘渣及生物膜等可被去除[17]。

    3超聲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

    超聲影像技術對頜骨形態及大小測量的準確性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其準確性和錐形束CT相似,由于超聲檢測無痛、無吸收放射線等優點,可于種植術前、術中及術后各個時段提供必要的影像支持[18-19]。種植臨床中使用超聲骨刀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減少手術并發癥,其在上頜竇內提升或外提升的應用時,降低了竇底黏膜穿孔風險[20],避免常規敲擊內提升可能造成的良性突發性位置覺眩暈癥[21];在自體骨移植術中的應用,應用超聲骨刀取骨,降低術中傷及其他軟組織的風險。超聲波具有引導骨生成及骨再生的功能[22-23]。目前,動物實驗證實,低頻超聲具有促進種植體骨結合的作用[24-25],而如何選擇合適的超聲發射設備及工作頭以及如何量化使用低頻超聲能量來促進臨床種植體骨整合,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

    4超聲在正畸中的應用

    動物實驗表明,低頻超聲刺激通過改變降低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與骨保護素的比值,減輕正畸過程中牙根的吸收[26-27],同樣的結果也在臨床實驗中得到證實[28]。低強度脈沖超聲刺激促進牙周膜成纖維細胞及成骨細胞的生長,增強牙周支持組織,降低正畸后的牙列畸形的復發概率[29]。

    5超聲在牙周病治療中的應用

    早期,牙醫師都是通過使用手工潔刮治器械對牙周病進行治療。而應用超聲潔治明顯省時、省力。根據超聲波發生方式不同,超聲波潔牙機主要分為壓電陶瓷式和磁伸縮式兩種,研究表明,前者能降低病人潔牙過程中酸痛不適感[30],目前已將超聲應用于牙周病的齦下刮治,采用適當的技術手段,已能達到和齦下噴砂拋光一樣表面光滑的刮治效果[31]。

    6超聲在口腔黏膜病治療中的應用

    超聲霧化療法主要是應用超聲霧化器將電能轉化為同頻率的聲能并產生張力波,以水為介質,使藥液在氣相中分散為細微的霧化顆粒,隨氣霧直接作用于病損局部。超聲霧化療法用藥均勻,作用面積大,易進入黏膜上皮細胞,能及時減輕黏膜損傷,促進口腔黏膜潰瘍[32-33]及扁平苔蘚[34]等黏膜病的修復愈合。

    7超聲在根管治療中的應用

    超聲在根管預備和根管蕩洗方面都很有效,可幫助一次完成根管治療。由于超聲根管器械是通過振動摩擦,同時具有沖洗功能,可有效地清除根管內碎屑,特別是在彎曲、狹小、分支多的側副根管處[35]。有研究結果表明,沿工作尖長軸方向振動效果較垂直于工作尖清除效率更高[36]。超聲法取出根管內堵塞物,如折斷的根管擴大針、擴大銼、根管充填器械等[37],或根管再治療病例中去除已充填的牙膠[38],效果良好。

    8展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成人免费在线看片|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7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国产成人www| 成人中文精品3d动漫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天天摸夜夜摸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成人片|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成人福利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