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突發事件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突發事件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突發事件分析

    第1篇: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關鍵詞 重大事件;突發事件;輿論導向;特征;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08-0152-02

    0引言

    2008年于我國來說是喜憂參半的一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使全國人民沉浸在喜悅之中,但是年初的一些自然災害又使得全國人民心系一方,年初的時候南方發生冰雪災害,5月12日汶川發生地震,隨之而來的山西潰堤事件、三鹿奶粉案件等等這些均屬于重大突發事件,這對于我國的新聞媒體來說是非常嚴峻的工作考驗。媒體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是以社會主義背景的,這種環境下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應該做出何種舉動成為新聞媒體傳播者集中考慮的問題。那么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正確處理應該是輿論的引導要符合全國民眾的知情權以及實現新聞媒體輿論的平衡與和諧。

    1 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導向的重要性

    同志在2008年6月20日考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國家長治久安。”這就說明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夠起到利國利民的積極作用,但是錯誤的輿論導向是誤國誤民的消極行徑。一般來說重大突發事件自身的特征是影響較大、情況繁雜、存在感極強、敏感度極高以及后果非常嚴重的,如果新聞傳播工作者在重大突發事件中采取了不當的報道,就會引起社會各界的不安定信息,直接為社會安定團結帶來消極影響。還有一些特殊的重大突發事件本身是具有政治性傳播色彩的,針對這類的事件信息是非常難把握的。一旦新聞媒體采取失當的方式進行輿論引導的話,就會形成惡性輿論螺旋,之后就會與社會傳出的謠言重疊,以此來混淆視聽、擾亂人心,這樣的話對社會安定團結的生活秩序是一種不良的影響。所以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媒體傳播工作者應該從團結一致、凝聚人心這一方面進行引導,在工作中要注意維護黨和國家的良好形象,使社會安定團結的現象不受到重大突發事件的干擾,有效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2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導向特征

    2.1輿論引導的風險性

    在多數重大突發事件中所包含的信息內容都是自然災害類型的,如地震、火災、雪災、礦井坍塌以及飛機失事等災難性的重大突發事件,還有一種類型是宗教矛盾、民族矛盾、戰爭矛盾、政治矛盾以及非法集會等政治色彩較濃烈的重大突發事件。針對這些事件的信息進行匯總就會發現其自身具有即發性,也就是說在重大突發事件爆發之前會有一些跡象,但是爆發之后的后果會更加嚴重,情況是持續惡化,所以這種重大突發事件的走向是不容易掌控的,所以新聞傳播工作者在對待這種事件時做出的輿論引導就會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這種風險可以被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針對這種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工作者的輿論引導工作是非常難進行的,重大突發事件的發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導致了輿論引導的不確定性,這樣就會造成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前期報道中缺乏準確的輿論導向。

    第二,輿論引導過程中的政治風險指數較高。政治色彩較濃厚的重大突發事件是具有極強政治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對待這些新聞信息的時候,會從自身的政治素養角度出發,所以就會出現理解層次不同的現象,這將對政治色彩較重的重大突發事件理解方面造成一定的誤差。

    2.2輿論引導的時效性

    新聞信息傳播得以可持續發展是因為其自身的的時效性價值,那么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也需要時效性特征。如果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并沒有任何新聞媒體對其實施及時的輿論引導,那么就會在頃刻之間散播不實謠言來混淆視聽,留言的傳播往往會造成矛盾的計劃,這將使重大突發事件再次失控,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影響國家的安定團結。流言傳播過程中“故意造謠”的成份已經被眾人忽視,重要的是流言只要得以傳播就會已經得到民眾的信任,那么一旦這種流言的傳播覆蓋面越來越廣,就會替代新聞媒體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所以為了有效制止這種情況的出現,需要新聞工作者對待重大突發事件的時候要體現出時效性,輿論引導信息要符合民眾的心里期望值,使民眾的信服感越來越強烈就會使流言不攻自破。以此,我們能夠看出重大突發事件中流言的傳播需要用時效性的新聞輿論引導來消除。

    2.3輿論引導的干預性

    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會吸引大量的新聞媒體對其進行報道與輿論引導,這其中有正確的就會有錯誤的,這樣的話就會引發輿論多元化效應。所以這時需要主流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短時間內主動與新聞媒介達成共識,以此來保證正常的輿論傳播,同時也是維持新聞媒體傳播秩序的一種有效方式,以此才能夠保證正確的輿論引導。

    3 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導向應對措施

    3.1以社會效果主樹立正面導向

    重大突發事件對社會穩定結構的破壞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新聞輿論引導方面需要對其正確的約束與規范,新聞媒體工作者要著眼于推動社會文明發展以及大力提升群體倡議為主的社會發展信息來進行輿論引導與傳播。

    3.2強化引導藝術以化解觀點矛盾

    重大突發事件中的輿論熱點是正誤參半的,而且錯誤的類型不盡相同,對于這種現象如果媒體力量對其視而不見的話,就會助漲這種錯誤輿論的傳播氣焰,這也是對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挑釁,所以要從化解矛盾中心點角度出發,強化主流媒體的引導藝術,將滋生于萌芽中的惡性事件徹底消除。

    3.3保證快速出擊以增強輿論話語權

    新聞媒體缺失話語權就等于戰士丟了手槍,直接導致新聞信息的不流通,這樣就會使信息渠道閉塞,蜂擁而至的就是錯誤的輿論引導、失真的新聞報道以及漫天流言。所以新聞媒體應該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的短時間內獲取第一手資料以增強輿論引導的話語權。

    4 結論

    綜上所訴,就是對重大突發事件中輿論引導的簡單分析,在信息報道中新聞媒體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正確的輿論引導能夠保證國家與人民的生活安定與團結,所以在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中需要新聞媒體傳播工作者能夠按照正確的規范來實行,為社會帶來的是真實的新聞報道,尊重社會受眾的知情權,也履行了新聞媒體工作的基本職責。

    參考文獻

    [1]吳恒權.提高正確導向提高創新能力.新聞戰線,2008.8

    [2]陳立丹.輿論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104,105,112-113,114.

    [3]李念鋒.談危機傳播.青年記者,2006-1-6.

    第2篇: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及高校日新月異的變革,各種內部和外部的,自發的和非自發的,自然的和人文的種種因素交織,使“突發事件”也時常光顧象牙塔中的高校學生。而此類突發事件嚴重影響校園穩定,阻礙高校教學、科研秩序的正常開展。因此,也對高校各級部門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戰。該文根據高校學生的具體特點,解讀了突發事件的概念,闡明了突發事件的特征、對常見的突發事件進行分類,并逐一進行分析,以期為廣大高校學生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突發事件 高校學生 個別性事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7(a)-0116-02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校招生規模日益擴大,學生人數連年攀升。新時期,年輕的90后,甚至00后將逐步踏入校園,他們成長所處的文化環境與70后、80后都不同。他們中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心理素質與承受能力比上兩代人普遍要差。現今的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多種因素的交織使原本寧靜、和諧的校園頻繁發生學生突發事件,這不僅影響了所在大學的聲譽,還給師生的身心造成陰影,破壞高校的安全穩定,給學校的正常教學、科研、生活秩序帶來負面影響。

    1 突發事件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突發事件”,在英文中用單詞“emergency”表示,從字面上看,將人們沒有能夠預料或者難以預料而突然發生的事件,稱為“突發事件”。而在我國,更為精準的表述是指在突發性自然或社會因素的支配下,突然發生,往往會產生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并且給社會帶來一定破壞性的事件[1]。若將范圍縮小到高校,校園內的突發事件是指受自然因素以及社會、高校、學生自身、家庭等人文因素影響,對高校的正常教學、科研、生活等秩序產生沖擊及危害等負面影響的突然發生的事件[2]。

    因此,大部分的突發事件,都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這些突發事件具有以下特征[3]:(1)突發偶然性,突發事件與常規事件相比,其顯著的特征在于該事件將于何時、何地以何種形式發生都無法預先進行判別,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偶然性,當然, 這種偶然性又寓于必然性之中,如果對這次的突發事件不加以總結,吸取教訓,往往還會萌發新的突發事件。(2)破壞危害性,校園突發事件的主體一般是學生,事件的發生不僅會影響到涉事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還會影響高校其他師生教學、科研及生活秩序。若是大規模的,一旦發生便很難短時間控制,會造成混亂,具有極大的破壞和危害性。(3)敏感擴散性,隨著網絡和智能設備的普及,各種信息軟件可以快速將事件的動態進行傳播,而網絡上的信息真真假假,某一單純的突發事件往往可能會被激化,成為引發高校群體行動事件的導火線。

    2 突發事件的分類情況分析

    突發事件的分類有多種方式,該文以高校學生的特點,歸納總結了校園內外常常發生的突發事件,按突發事件的規模來分,可以分為和個別性事件。

    2.1

    2.1.1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地震、干旱、洪水、臺風等。2016年,厄爾尼諾現象嚴重影響我國,大面積的降雨嚴重危害人們的生活。比如今年7月,暴雨襲擊武漢,武漢各個大學校園積水已達半人高,操場儼然成了一片,部分宿舍已經被淹沒接近一半。

    2.1.2 疫情

    談及疫情,比較著名的是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這些大規模的疫情一旦爆發,傳播速度快、傳染面廣,易在學生群體中造成恐慌,影響學校的各項秩序。因此,管理人員應該及時做好科學防治疫情的宣傳工作,加強監管,排解學生心中的負面情緒。

    2.1.3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所進食物被細菌或細菌毒素污染,或食物含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最近,江蘇南通市通州灣科創城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參加考研、藝術培訓的學生先后出現嘔吐、發熱、乏力、腹瀉等癥狀,出現癥狀的人高達80名。

    2.1.4 游行、踩踏

    游行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學生當然有權去進行示威游行。然而,由于學生頭腦簡單、單純,易被網上的一些輿論煽動,失控的行為會給學校及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此外,學生的政治敏感性較差,往往會被一些敵對勢力利用,破壞社會的穩定。

    在校學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其大規模的聚集也會對自身的安全帶來影響。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遇難者中諸多上海高校的學生。

    2.2 個別性事件

    2.2.1 治安類事件

    主要包括盜竊、詐騙等一系列刑事事件。筆者所在高校會定期在校內網上《治安保衛簡報》。雖然,目前校園內遍布攝像頭,但是盜竊事件依然時有發生,比如我校保衛處常接到盜竊報案,主要發生在教室、宿舍、浴室等。目前,電信詐騙猖獗,涉及電話詐騙、網購詐騙等。因此,學校管理人員也應與時俱進,做好此類宣傳工作,使學生避免損失。

    2.2.2 疾病

    學生群體雖然年輕,但不乏突發疾病的發生。比如,本學院一名研究生在讀期間,突然出現脫發現象,一個月內幾乎全禿,這對該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作為研究生管理人員,應該主動與該學生聯系,幫助該學生一起分析脫發的原因,鼓勵其科學就醫,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保障該學生的正常科研活動不受影響。

    2.2.3 學術類事件

    (1)學術道德,包括論文抄襲、一稿多投等情況。(2)學術工具的合理使用,比如,有研究生短時間內大量下載美國化學學會中的期刊文獻,導致整個高校的IP地址被封,嚴重影響該高校的聲譽。(3)實驗室安全,高校中目前的研究生比例愈來愈高,理工科研究生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度過,因此加強實驗室的安全教育刻不容緩。2015年底清華大學一名博士后因化學實驗爆炸身亡,令人扼腕。

    2.2.4 個人意外

    這里包括個人的出行安全,突發的交通事故。如2015年,發生了本學院一名研究生在校園內被其他學院的學生撞傷的事件。個人意外還包括個人的旅行安全,現在學生在節假日比較喜歡出行旅游,但是學生“失聯”的事件也常有報道。此外,在宿舍發生火災、觸電等也是常見的學生個人意外情況。然而,一些個人的突發事件,雖然僅僅波及一小部分人,甚至只有一個人,但是對該類意外進行大力的宣傳教育,可以使其他學生防患于未然,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率。

    3 結語

    總之,高校,這樣一個小社會,涉及到眾多領域,其復雜的社會各項活動必然包括了各類學生及學校工作人員。而突發事件種類多,涉及面廣,要想在高校中做到完全杜絕突發事件的發生,幾乎不可能。關鍵在于管理部門能夠重視已經發生的突發事件,從中歸納總結,吸取經驗教訓,重視后續事件的預防、應對和處理,降低此類事件的發生率,從而為新時期和諧校園的建立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牟方兵.我國突發事件應對的法律完善[D].武漢:湖北大學,2012.

    第3篇: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關鍵詞:突發事件;協調型供應鏈;供應中斷風險;數值仿真;傳播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3-0060-03

    一、引 言

    突發事件具有明顯的突然性、破壞性、失衡性的特點,使人們生活處于不穩定狀態,會使社會生產偏離正常發展軌道而出現失衡,應該怎樣面對突發事件對協調型供應鏈的傳播影響?處理突發事件應具備怎樣的能力?首先要注重十個環節:1.接警與初步研判;2.先期處置;3.啟動應急預案;4.現場指揮與協調;5.搶險救援;6.擴大應急;7.信息溝通;8.臨時恢復;9.應急救援行動結束;10.調查評估。其次要把握三個關鍵,一是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業務系統,做好大數據的處理。二是強化預警信息人員的培訓,確保熟練操作系統。三是加強溝通,收集更多實時數據并加以應用,在城市運行和社會生產管理保障中發揮積極作用。基于此,本文從協調型供應鏈的分析入手,重點研究供應鏈中突發事件的傳播影響:供應中斷風險,進一步分析供應鏈中突發事件傳播影響的數值仿真,得出的研究結論能夠充分集約資源,整合多部門數據,能夠為應急決策指揮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二、基于協調型供應鏈的分析

    對于一個整體的協調型供應鏈,其成本函數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式中 制造商的總成本; 成品的缺貨成本; 成品的需求; 交貨數量; 每單位初級產品的持有成本; 每單位初級產品的購買成本; 供應商的利潤; 零件的價格; 供應商的正常生產能力; 正常生產能力的隨機部分; 超額的生產能力; 訂單數量; 超額生產部分相關的成本(持有成本); 增加一單位額外(生產)發生的費用; 供應鏈的總成本。

    而要使整個供應鏈達到最優, 要滿足:

    負的激勵函數 作為對

    供應商提供了少于制造商訂單數量的懲罰成本。制造商對供應商的懲罰顯示了下游企業在供應鏈中的權利在逐漸增大的趨勢,因此,此時供應商的利潤函數為

    而制造商的成本函數為

    將 表示成在懲罰機制下的供應商的最優超額生產數,則

    三、供應鏈中突發事件的傳播影響:供應中斷風險

    如前面提到的, 表示一個隨機變量,它的概率密度函數和分布函數分別是 和 ,其中儀 。由于供應商的下游有多個不確定的獨立的制造商,同時這些制造商的訂單數量也是不確定的,因此供應商的供應也不確定,Zimmer用 來刻畫這種不確定性。可以通過統計的歷史數據來估計 在外部和內部較平穩的供應鏈條件下的分布。在這種穩定的內部和外部條件下,Zimmer找到了供應鏈的協調機制,也就是負面的激勵機制(懲罰機制)。

    我們可能會聯想到,當這些穩定的內部和外部環境被一些突發事件,如生產機器故障、市場需求大的波動影響時,供應鏈還能協調嗎?此時會給供應鏈造成什么傳播影響?如圖1所示。

    在 時刻,供應商根據制造商的訂貨量, 和 的分布,確定自己的額外生產數量 。

    突發事件發生了,導致 變成了另外一個隨機變量 。

    在交貨期 時刻,觀察到供應商供貨水平變為 以后,制造商最終得到的貨物數量的期望為 。

    如果在供應鏈系統中沒有出現意外事故,通過負面激勵機制的懲罰參數 ,使制造商采用最優訂單數量 ,同時供應商也采用其最優額外生產數量 ,此時供應鏈達到協調。我們假設達到協調時,這幾個參數分別為 。突發事件發生時,確實會影響到供應鏈的效率,以及供應鏈中的成本、企業目標函數也會發生變化。

    突發事件發生后,供應網絡的隨機變量從 ,發送貨物的數量從 ,對于圖1所示的供應鏈來說, ,所以可以得到制造商的成本函數為

    記 , 是預先設定的激勵機制參數, 也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被確定。突發事件發生后,供應網絡的隨機變量從 。那么,在供應鏈系統中的總利潤函數可以表示為:

    四、突發事件傳播影響的數值仿真

    套用Zimmer文章中的結論,供應鏈在這些參數和成本分配下可以達到協調,如表1所示。

    圖2給出了x在0到1之間不斷變化時的仿真結果,描述了突發事件對隨機變量 的傳播影響。從圖2中可以看到:

    ①當x

    ②當突發事件使x從0.7變化到1的過程中,供應鏈中所有的費用函數和利潤函數幾乎沒有變化。x從0.7變化到1表示供應商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小,供應鏈也基本上處于一個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低的不確定性對于整個供應鏈是沒有潛在利潤的。事上,隨著x從0.7變化到0.8, 是遞減的。但是當0.8

    ③沒有突發事件的情況下,供應鏈達到協調時, , 。但是圖3告訴我們,隨著不確

    定性的增加,0.1U0.9這個比例變化就越大。當x>0.7時,隨著不確定性的降低,這個比值就基本上穩定了。也就是說,當突發事件發生以后,x在區間[0.7,1]內,供應鏈就還是協調的。

    五、結 論

    供應中斷風險總是會給供應鏈以及供應鏈協調帶來事前無法預料的傳播影響。

    當中斷沒改變配送網絡量,但是使分布的一些參數發生變化時,這種供應中斷風險的傳播影響要小于分布完全改變的情況。因此分布的改變意味著像Zimmer所刻畫的協調的供應鏈系統中,供應中斷的風險在增大。關于供應不確定性的經典研究文獻中,都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來確保供應鏈的魯棒性。供應中斷風險有可能使供應鏈由協調得不協調,是否可以調整供應鏈的契約機制實現隨機供應鏈在突發事件下依然協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童輝杰,楊雪龍.關于嚴重突發事件危機干預的研究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3 (4).

    [2] 吳國斌,佘廉.突發事件演化模型與應急決策:相關領域研究述評[A].第八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06.

    [3] 余建華.重大突發事件研究述評[J].科學經濟社會,2012(4).

    [4] 伍星華,姚,尹秀嬌.突發事件下供應鏈契約協調的研究述評[J].科技管理研究,2015.

    [5] Ring P. S., Vande Ven A.. Structr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13): 483-498

    [6] Arino A., Torre J., Ring P. S.. Relational quality and inter- personal trust in strategic allian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 2012, 2(1): 15-27

    第4篇: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關鍵詞:群體性突發事件;有限理性;集體性啟發;甕安事件

    中圖分類號:D63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1-0090-05

    一、問題的提出

    群體性突發事件是近年來中國頻繁發生的一種社會現象,日益引起政府以及媒體的重視。目前學術界對群體性突發事件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一是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有學者認為,的頻發與當地的社會治理有關,他們或者歸因于官員的服務觀念淡漠,面對民眾的訴求,不積極做思想工作,工作方式簡單粗暴,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忽略民眾的利益[1];或歸因于改革開放導致的社會轉型,政策不到位,經濟發展程度不高;或歸為群眾的法制觀念不強以及當地的黑惡勢力作怪[2]。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所歸納、總結的有關群體性突發的原因相對比較全面,但往往忽略了對一些具體問題的深入探討。二是社會輿情的角度。輿情是指事件中參與者們已經具有的和圍繞事件情況變化新產生的社會政治態度。在發生的過程中,群體的政治態度會有所變化,譬如爆發前有情緒的積累,爆發時根據控制方的應對方式不同,有時會加劇,有時則會減弱[3]。

    上述研究最大問題是理論研究明顯不足,主要體現為對西方相關的集體行動理論關注不夠。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嘗試著運用西方的集體行動理論,結合中國的國情,對中國的群體性突發事件進行研究。于建嶸運用了勒龐的群體心理學理論來分析,認為突發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借機發泄、逆反、盲從、法不責眾等心理[4]。雖然這些研究也認識到中國群體性突發事件的一些特征,但由于缺乏理論指導,很難進行深入研究。

    另一個問題是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定性存在偏差。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給群體性突發事件定性為“危害”,“對政府管理和社會造成影響。”[1]基本上把這類事件認定為非理性的行為。王來華,陳月生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并概括了6個主要特征:導火索刺激,人群聚焦,突然發生,情緒波動,行為沖突和情況多變[5]。于建嶸從參與者心理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事件中的絕大多數參與者與最初引發的事件并沒有直接利益關系,主要是路見不平或借題發揮,表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以發泄為主;有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的行為,不僅給國家、集體和個人造成財產方面的損失,而且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6]。由此可以看出,他基本上也把群體性突發事件參與者的行為歸為非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的學者多是站在政府的角度衡量群體性突發事件對政府、官員和社會的得失,很少從參與者心理的角度進行考察。而且,他們對參與者的評價相對比較負面,認為這種行為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基本忽略了群體突發性事件中參與者的理性因素。

    二、有限理性:群體性突發事件分析的新視角

    筆者認為,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參與者既有非理性的因素,也有理性的因素,是一種有限理性。理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自利,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對共同善的追求。只要符合其中一點即是理性[7]。換言之,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選擇個人利益至上,或者選擇集體利益至上都是理性的行為。那么非理性的行為即是在追求個人利益時,做出的決策不利于個人利益,過于關注自己的動機、興趣、精神過程,而干擾了對自己利益的考量,做出有損自己利益的行為,或者說本來追求有益社會或集體的行為,但因受動機、興趣等的干擾,結果卻危害了社會或集體。

    西方學者對理性與否的探討,體現在集體行動或社會運動理論中。集體行動的理論源于20世紀初期的法國思想家勒龐(Gustave Le Bon)。他認為當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時,去個性化、情緒化、非理性化占據主導地位。所謂去個性化,是指群體中的成員往往會失去個體感而淹沒于群體之中,做出一些與個人獨處時不可能做出的反應,甚至與自己個性截然相反的某些行為。所謂情緒化是指群體的行為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情緒色彩,在很多情況下理智往往為情緒所支配。與此相應的是,他們在判斷某事或評判某人時,不能訴諸理智,喪失了批評能力[8]。

    勒龐把人們參與運動歸為非理性,注重對人們情感的探討,這種分析模式影響了以后對社會運動的分析。20世紀60年代興起了相對剝奪理論,代表人物有戴維斯(Davis)、古爾(Gurr)等人。相對剝奪感的理論認為,人們的不滿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具體來說,在與自己過去,與自己的將來,以及與他者的比較中產生。相對剝奪感越大,產生的攻擊越大,這就是挫折—攻擊機制[9]。

    以上的研究基本上屬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路徑,重視不滿的產生,強調非理性的作用。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有學者對這種研究方式提出了批評,他們注重理性的作用,關注國家和社會結構[10]。最著名的是奧爾森在《集體行為邏輯》中所提出的理性選擇模式。他認為每個人參與集體行為時都是理性的,即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集體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具有共享性,這樣就會出現“搭便車”現象,即個人少付出,甚至不付出。“除非一個集團中人數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強制或者其他某些特殊的手段以使個人按照他們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以實現他們共同的或集團的利益。”[11]這就是所謂集體困境,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選擇性刺激,即刺激能夠到達每個個體,真正做到獎勤罰懶。

    運用理性進行分析社會運動可謂占據了當今社會運動研究的主流。以美國為例,主要體現為兩大理論:一是資源動員理論;二是政治過程理論。資源動員理論對社會運動的解讀繼承了奧爾森的理論,代表人物為麥卡錫(McCarthy)和扎德(Zald)。他們回答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人們盡管有時懷有不滿,但并不是所有的不滿都轉化為行動。這是因為行動前人們通常要考慮資源的得失(主要體現為時間和金錢)。他們運用市場經濟的供需關系分析社會運動。社會運動的參與者被看作是理性的消費者,而社會運動的組織者是供給者,他們提供的產品迎合了參與者的需求[12]。政治過程理論是對資源動員理論的發展,代表人物是查爾斯·蒂利。該理論接受理性選擇模式,認為集體行動有得有失,但在采取行動前,抗議者總要計算自己的付出,以及帶來的利益,然后比較得失才付諸于行動[9]。

    以上諸種探討集體行動的研究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把理性與非理性看作截然對立的兩面,沒有關注到理性與非理性的中間狀態。20世紀70年代以來,認知心理學已經認識到人們的理性是有限的。西蒙(Herbert A.Simon)在70年代末期,發表文章稱政治學的研究應該將認知心理學的有限理性觀點與經濟學中的實質理性結合起來[13]。也就是說,我們在考察政治人的行為時,既要考察經濟學中所提出的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觀點,也要注意到心理學中提出的人們的理性觀點,兩者結合起來考察政治現象可能更加準確。

    有限理性與政治學的結論最好的體現是啟發在政治學中的應用。啟發是一種認知捷徑,能夠把復雜的任務簡單化,它也是一種理性,但是這種理性是有限的,它的作用是避免人們在信息分析中耗費過多的精力。即化繁為簡、有限理性、省時省力是啟發的基本特征[14]。

    啟發在政治學中多用于選民的研究,有學者指出,選民在了解和思考政治問題時,運用的思維方式即是啟發[15]。也有學者開始把啟發理論與集體行動理論結合起來。魯爾(James B.Rule)提出了集體行動啟發的概念,即集體行動也會遵循認知的捷徑,集體行動同樣游走于理性與非理性之間。他認為理性與非理性模式都是理想的類型,只可能解釋某些現象,譬如勒龐等的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群體的情感,以及群體自發的行動;理性模式在解釋參與者的目的方面做得很好。最后他主張兩種模式應該調和[16]。

    理性模式與非理性模式的爭論是因為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所致。從集體行動理論的演變可以看出,兩種模式存在明顯的分期,60、70年代以前的理論多主張非理性模式,之后多主張理性模式。非理性模式論者多應用于無組織、群體的自我行動,譬如勒龐就是以法國大革命作為樣本考察群體的心理;理性模式論者探討的多是有組織的集體行動,譬如工會領導下的罷工等,這些行動帶有明確的目的和利益的計算。魯爾的研究還提醒我們,現實中集體行動有可能是理性與非理性的混和,不是單純的理性或非理性。

    但魯爾的研究也存在問題,即把情感與理性對立,把情感的發泄看作是非理性的一種體現。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學者注意到理性與情感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密不可分。許多學者在研究政治認知時發現,政治情感在政治認知的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馬庫茲(George E.Marcus)對情感(emotion)的英文作了如下的解釋:“e”指“to be”,和“motion”結合在一起,意為激勵人們(move people),使人們付諸于行動[17]。麥格勞(McGraw)所說:“在研究人們對政治世界的理解和反應時,如果把情感排除在外,這種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對政治的情感,不管是強弱,也不管是發散的還是具體的,都不可能避免地滲透于其中。”[18]

    在此背景下,有學者有意識地把情感、理性同時引入到對集體行動的考察中。卡蘭德曼斯(Klandermans)把不滿看作是一個運動形成的必要條件,只有群眾有不滿,才可能形成共識,最終參與運動。但不滿僅是一個必要條件,并不一定導致人們參與運動。因此還要關注到參與運動得失的考察,即理性的計算。譬如集體的收益,成功的可能性等等[19]。但是卡蘭德曼斯考察的對象多是有組織的示威、罷工,譬如荷蘭組織的反對美國在荷蘭部署導彈的示威,而對群體性突發事件沒有關注。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研究更多地還是停留在勒龐的時代,歸為非理性的行動。

    綜上所述,對集體行動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定性不僅體現為時代的差異,也體現為研究對象的差異。西方學者近期的研究成果,使我們認識到理性與非理性之間存在著有限理性,理性與情感之間也不是對立的,二者有調和的一面,這點有助于我們對群體性突發事件做出重新的思考。有限理性分析是否適合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分析?答案是肯定的。中國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爆發既有非理性的,也有理性的因素,是一種有限理性。群體在與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把群體性突發事件看作是一種集體性啟發,即在遇到不滿時,作為影響政府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對貴州“甕安事件”的分析

    (一)爆發的心理基礎:群體的不滿

    甕安事件爆發前,民眾的不滿情緒來自以下方面:對自身地位低下不滿;這種較低的社會地位與相對剝奪感結合使不滿情緒加劇。

    2000年至2007年甕安地區生產總值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增長近3倍。但礦區民眾的生活水平不僅改善不大反而更加趨于貧困,有的連基本生存都出現了問題。劉子富是這樣描述的,甕安礦產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剝奪了群體的生存權。礦產資源的開發,導致了地面開裂,房屋下沉,賴以生存的水源枯竭,民眾的基本生存條件面臨威脅[20]86。可見,礦區民眾產生不滿情緒來自于生存權的威脅,其產生根源是分配的非正義,即結果的不公。類似問題也發生在移民拆遷等問題上。

    對于生活在縣城的民眾來說,他們的威脅則主要是安全。在甕安爆發前,治安不好是當地人的共識。有的人在家里遇到了搶劫,報警之后,警察卻要求他們打另一個電話。很多人“晚上都不敢出門”,晚上的路邊,“可以見到有人拿著砍刀走來走去的”,小店下午都會很早關門[21]。當地警方對治安案件打擊不力導致了受害者的不滿,縱容了黑社會的形成,在甕安中就有黑社會性質的“玉山幫”在其中作亂。

    甕安民眾在與自己的過去比較中也產生了不滿。民眾的基本生存權在當地礦產資源開發前還是得到保障的,但礦產資源開發后,基本的生存權已經受到了威脅,前后差距明顯。具體來說,他們面臨的威脅或來自于礦業的盲目開采,或來自于社會的治安,這些都需要政府的積極介入才能夠得到改善,但是由于當地政府對這些問題處置不力,有時甚至是不作為,使民眾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失望。

    (二)非理性因素分析

    甕安群體性突發事件源自于一個小女孩的自殺,最終發展成群體性突發事件。為何小女孩的自殺會成為傳染源?首先,小孩、女孩都是弱者,是人們所同情的對象。李樹芬(即死者)和女伴是在黑暗的晚上與另外兩個社會青年在河邊玩中自殺身亡的,正因為她是一個女學生,其死亡自然首先會使人想到是他殺。警察此后的一系列行為似乎也在印證人們猜測的合理性。警察認定女孩李樹芬屬于溺水死亡,家屬不同意認定的結論。值得注意的,事件之后查明,小女孩確實為溺水死亡,但對于兩次尸檢的結論家屬均不認同。因為法醫所做的工作,家屬并沒有在場,因此家屬懷疑結論的公正性。警察不但沒有很好地解釋,反而與女孩的家屬發生沖突,女孩的叔叔還遭到毒打。

    其次,人們缺乏冷靜分析。家屬所提出的主張,看似合理但實際上缺乏有力證據,但由于警方沒有給出很好的解釋,導致謠言滿天飛。譬如有人說,李樹芬的同學王某是縣委書記的侄女,在考試時,李樹芬不把試卷讓她抄,由她請兩個社會青年報復李樹芬;不但死者的叔叔遭到毆打,而且爺爺、父母均被打,甚至,有人傳說她的叔叔被打死。這些謠言是很容易得到證實的,但是人們往往站在弱者的一面而沒有去澄清,輕信了謠言而否定了警察的結論。

    小女孩李樹芬的死亡只是的導火索,它點燃了群眾埋藏在心里的對當地政府和警察的不滿情緒。此次事件中,每個參與者仿佛都變成了“野蠻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人的智力水平都降低到了非常低的水平,每個人的理性也完全被對警察的不滿情緒所支配。

    (三)理性因素分析

    那么甕安中,群體的參與是否有理性的成分?答案是肯定的。這種理性的成分在事件爆發前后都有所體現。

    甕安群眾與當地政府部門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群體性突發事件是最有效影響政府決策的方式。中國的老百姓經常采用的尋找發泄的渠道有兩種:一是部門,向縣級乃至上級的部門反映問題。二是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但這兩條路在一些地方往往行不通。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甕安縣局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共670件,而在“6.28”事件發生前后,僅7、8兩個月,局接待立案的群眾上訪就有600多件。但辦結率卻很低,縣局局長秦綜說:“2006年以來辦結的案件僅122件,辦結率僅為18.2%。”[20]100究其原因,在于部門本身對群眾所反映的問題所涉及的各個部門并沒有相應的制約權力,即使他們走訪一些部門也往往得不到回應。

    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門對群眾的態度。引起當地群眾不滿的,群眾反映問題最多的是礦山的開采。縣、鄉鎮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對這些企業不加管制,導致這些企業盲目地開采,致使群眾賴以生存的水源斷絕,房屋塌陷,農田被毀,環境污染。群眾在向當地政府反映這些問題時,政府能拖就拖,漠然置之。面對政府的不作為,群眾聯合起來與礦業公司進行斗爭,面對礦群沖突,政府明顯偏袒一方:動用公安人員把帶頭的群眾抓起來,然后動用司法機關對他們判刑[20]90。不但在商民的矛盾沖突中,政府明顯地站在企業一方。而且有些企業本身就是的產物。甕安縣紀委、縣國土局等有關部門披露,一些黨政干部、公檢法干部用家屬子女名義入股經商辦企業,無證開采相當嚴重[20]102。本來政府應當作為民眾情感的傾聽者,但卻成為民眾情感的壓抑者,這是導致群眾不滿的一個重要來源。

    由此帶來的惡果也是非常明顯的:一是民眾把對企業的不滿,會轉嫁到政府身上,政府成為民眾不滿的主要來源地;二是政府在民眾中的威信盡失,使其在說服民眾時無能為力,民眾不是把其作為一個公正的評判者,而是與企業的合謀者,一個自私自利者,公正性的喪失使民眾對官員的解釋始終帶著懷疑的眼光;三是群眾的不滿在政府那里得不到回應,導致不滿的堆積;四是群眾的情緒沒有發泄的渠道,這就導致一時爆發,就可能以突然的形式表現出來——即突發性事件。

    在事件爆發過程中,人們沒有相信警察的說法而相信謠言,也有理性的因素。其中,政府和警察平時在當地民眾中的刻板印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和警察在當地的印象是只是照顧自己的私利,。這種負面的印象,在面對模糊性,或者具有爭議性的信息時,人們更多的從警察和政府的負面來理解。刻板印象,往往出現在人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同時認知的任務繁重的情況下,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經常采取的一種思維方式,在政治領域經常遇到的是對政黨、種族等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有限理性的一種體現,即它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這次事件是以群體的形式爆發出來的,群體是勒龐所說的烏合之眾,即沒有領導者,沒有組織性,完全因共同的情感把大家聯系在一起。之所以選擇烏合之眾的形式,也體現了理性的考量:

    其一,責任分散心理。沒有組織、沒有領導,這樣使因所導致的責任就會分擔到每個參與者個人身上,但是法不責眾又可以使每個人逃避責任的追究。以前的官民沖突中,民眾的代表因與官府的沖突被拘留,甚至判刑,鑒于以前的教訓,使人選擇了烏合之眾的形式。

    其二,所產生的效力使人們有意無意地選擇了群體性的形式。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觀念,這種觀念已經融化在民族的靈魂之中。全國各地所爆發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所產生的轟動效應,必然會引起各大媒體以及上級領導的重視,從而導致群體的不滿能夠得到滿足,逐漸使人們有意無意地相信,只有這一條途徑才有效力。

    中國現有的績效評估體制也為這種觀念提出了佐證。中國的官員績效評估中,經濟指標是最重要的指標。但是也有兩個指標是官員不得不重視的,一是社會穩定指標,二是計劃生育指標。如果這兩個指標中任何一個指標不達標,就會一票否決,使政府一年的成績都歸于零。社會穩定指標中,群體性突發事件是最重要的指標。官員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積極回應,民眾通過群體性突發事件表達情緒的屢試不爽,逐漸起到了心理的強化作用。甕安事件爆發之后,當地的政治生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書記和縣長因此事被撤職,許多影響當地治安的黑社會組織受到了懲治,礦群的沖突也得到了緩和。

    四、結語

    中國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既有理性的因素也有非理性的因素。群體的不滿情緒的出現是群體性突發事件爆發的基礎,群體的不滿可能導致群眾容易相信謠言,不相信政府,以及暴力的行為。這些都是非理性的表現,但是群體性突發事件是群體的訴求得到政府回應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同時因無組織性,參與的群體責任分散,甚至免于受到懲罰。群體性突發事件逐漸成為許多地方群體尋求不滿發泄、問題解決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這就形成了集體性啟發的思維方式,簡言之,在問題得不到解決時,群眾往往把群體性突發事件作為訴求得到解決的捷徑。它是在正規的渠道,譬如、向政府反應問題均無效的情況下,人們所經常采用的一種選擇。因此,要防止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首先,必須對群體的不滿有所回應,要正視人們的不滿,然后積極尋求解決的途徑;其次,與此相聯系,群體表達訴求的渠道應該暢通。

    參考文獻:

    [1]史云貴.我國現階段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反思與應對[J].政治學研究,2009(2):69-74.

    [2]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我國轉型期群體性突發事件主要特點、原因及政府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5):7-9.

    [3]王來華,溫淑春.論群體性突發事件與輿情問題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6(5):63-65.

    [4]于建嶸.社會泄憤事件中群體心理研究——對“甕安事件”發生機制的一種解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1):1-5.

    [5]王來華,陳月生.論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基本含義、特征和類型[J].理論與現代化,2006(5):80-85.

    [6]于建嶸.當前我國的主要類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 (6):114-120.

    [7]Richard R. Lau, David P. Redlawsk. Voting Correctl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1, No. 3. 1997, pp. 585-598.

    [8]古斯塔夫·勒龐.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28.

    [9]趙鼎新.西方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發展之述評——站在中國的角度思考[J].社會學研究,2005(1):168-207.

    [10]裴宜理.社會運動理論的發展[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6(3):4-12.

    [11]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1995:2.

    [12]馮仕政.西方社會運動研究:現狀與范式[J].國外社會科學,2003(5):66-70.

    [13]Herbert A.Simon. Human Nature in Politics: The Dialogue of Psychology with Political Scienc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9,No2. 1985,pp. 293-304.

    [14]Amos Tversky,Daniel Kahneman.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Science,New Series,Vol.185,No.4157.1974,pp.1124-1131.

    [15]Paul M. Sniderman; Michael G. Hagen; Philip E. Tetlock; Henry E. Brady, Reasoning Chains: Causal Models of Policy Reasoning in Mass Public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6, No. 4. 1986, pp. 405-430.

    [16]James B. Rule. Rationality and Non-Rationality in Militant Collective Ac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Vol.7, No. 2. 1989, pp. 145-160.

    [17]George E. Marcus. Emotion and Politics: Hot Cognitions and the Rediscovery of Passion.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Vol.30,No.2,1991,pp.195-232.

    [18]Kathleen M. McGraw, Contributions of the Cognitive Approach to Political Psychology,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21, No.4, 2000, pp. 805-832.

    [19]Bert Klandermans,Mob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Social psychology explanations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Americal Sociological Review,49.1984,pp.583-600.

    第5篇: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關鍵詞 體育場館 突發事件 應急管理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搜集,整理了我國近年來有關體育場館突發事件的大量文獻資料,有關管理學,應急導論學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二)訪談法

    對目前體育場館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交流和一些體育管理的專家進行訪談等。

    二、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理論基礎

    (一)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符合現代化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良好發展和體育賽事越來越多的舉辦,體育賽事不斷的引入,廣大人民群眾逐漸從關注體育轉變為主動參與體育,特別是北京奧運會以后的這幾年體育發展突飛猛進,全民健身運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范圍。隨著體育的快速發展,體育場館和群眾體育活動越來越受到我們大家的關注,體育場館對于我們的生活和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體育場館舉辦比賽和群眾體育活動的背后卻存在著風險和突發事件相伴,體育比賽期間的突發事件是當前世界每個國家所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突發事件也是和體育比賽聯系非常緊密的,無論是比賽本身還是場館安全都對達到體育目的起重要的決定作用。怎樣才能預防這些風險和突發事件的發生呢?

    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是一門全新的科學,它是隨著我們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健康的認識逐漸得到我們大家的重視,它跟隨著時展的步伐,作為一個全新的問題,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存在著很多未經開采的“寶地”,因此,它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解決去預防,使它能夠順應時代的要求。

    (二)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多的傾向于體育健身活動和較高水平的健身活動,在當今社會,“安全第一”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安全作保障,什么事都無法進行。然而突發事件正是安全的“克星”不能解決好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也就不能談安全,安全是來自群眾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體育場館是集一個大型比賽與眾多群眾活動于一體的大型場館,通常是一個地方或者城市的重要活動場所。由于體育場館具有內部功能綜合、參與的人員比較多等特征,所以存在安全隱患較多,如果突然發生事故,會造成人員嚴重傷亡和經濟損失,并會帶來不好的的影響,確保安全則是比賽成功舉辦和群眾體育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和前提。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為人們的運動安全提供了保障,它符合人們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

    (三)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符合場館發展實際要求

    作為大型體育賽事和群眾活動中心,如果沒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作保障,那么這個體育場館將是不安全的,是很危險的,如果一旦發生事件,無論是體育場館還是觀眾或者是社會影響都會是嚴重的后果,它關系到場館以后的是否正常運行,甚至關系到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因此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不僅是一個保障運動和賽事的成功的進行,更是體育場館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說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符合場館發展的實際要求。

    三、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體育場館應急管理問題受到了有關新聞媒體和社會的關注,但對體育場館的研究并不多見。一些研究系統探討了大型體育館消防設計遇到的困難,如防火分區劃分、人員安全疏散、排煙系統設計、鋼結構防火、火災探測監控、自動滅火系統等問題,討論采用消防工程學理念解決以上問題的思路和方案。也有一些研究結合國內外體育場館風險管理研究情況和我國高校體育場館所發生的事故,分析了高校體育場館存在的主要風險,并對這些風險因素進行合理的分類,闡述了高校體育場館預防風險的主要內容和辦法,提出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者應加強風險的管理意識、提高對待風險的技術、發展體育保險等建議,為高校體育場館預防風險提供技術支持。目前我國對于公共體育場館應急管理方面的研究還主要集中于應急管理中個別問題如發生火災時如何應對,人員疏散等的研究,比較系統的對公共體育場館應急管理的研究還很少。

    (一)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形式比較單一

    經查閱文獻和訪談法得知,目前我國對于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還很少,研究內容不全面,都是一些單獨的和簡單的事件進行研究,并沒有整體性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突發事件中的一些個別問題,如發生火災時的應對,觀眾暴亂時的疏散等一些問題,然而系統而全面的對一些突發事件的研究還非常少,一旦未被研究的突發事件發生,則沒有相應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研究應該具有全面性和針對性。

    (二)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內容不夠深入

    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內容比較淺薄,只是一些表面上的研究,沒有與實際情況進行結合,有時候只是想象中的一些應對措施,所以一旦突發事件發生時,這些研究都不能進行充分的被利用,比如一些觀眾暴亂現象,應當與現實結合,通過演練和模擬特別是對具體細節進行思考和反思,加大突發事件研究的真實性,從各個方面去應對,從而確保當突發事件發生時以最高的效率去處理好,并盡最快速度使體育場館和觀眾恢復到正常狀態。

    四、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新思路

    本研究在對現有國內外文獻資料的學習和總結的基礎上,針對目前體育場館應急管理的現狀,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研究:(一)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相關理論進行深入研究,明晰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概念和范圍。(二)對突發事件進行分類,并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特征進行分析。(三)對公共體育場館可能會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礎上構建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四)選擇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場館進行實證分析,將所構建的管理體系應用于樣本場館,為它們制定相應的應急管理預案。應急管理主要從比賽前,比賽中和比賽后進行研究。按照指標的形式進行分類并構建了應急管理體系,比賽參加人員、比賽場館的安全、比賽場館賽事周圍環境、體育比賽主辦方安全管理、體育比賽舉辦地方緊急救援預警監測稱為一級指標,以及一級指標下的24個二級指標比如觀眾、媒體人員、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的數量及結構等,共同構建一個體系,對各個問題進行詳細而全面的研究與分析。

    五、結論與建議

    對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識別一個事件是否為突發事件;明確突發事件的性質及種類,可以幫助體育場館管理人員迅速的地確定突發事件該如何應對,要科學的制定出應對突發事件的預案,協調好及時所需要的一些物質,減少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降低突發事件對社會的不良影響,有利于在突發事件發生后保護觀眾的生命和財產,有利于體育場館快速的恢復到正常狀態.

    基金項目:公共體育場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研究。

    參考文獻:

    [1] 羅暉.大型體育館消防安全設計方案及應用[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1.30(9):786-790.

    [2] 李梅玲,路世昌.體育場館火災風險評估研究[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1.6:6-9.

    [3] 劉河旺,梁鳳亭.高校體育場館的風險管理[J].運動.2011.4:125-126.

    第6篇: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關鍵詞: 輔導員 高校突發事件 案例分析

    隨著21世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些問題和矛盾也不斷地影響和沖擊著高校,高校也頻頻發生突發危機事件。這些事件對大學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和財產安全構成很大的威脅,影響了校園的安全和穩定。

    高校突發事件,是指高校受國內外形勢、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響,涉及在校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各種突如其來的、意外發生的、緊急的,并在高校范圍內造成后果或重大影響的學生行為事件,如學生自殺、群架斗毆、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竊等事件。高校如何進行必要的案例分析預防突發事件,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應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都是當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處于高校學生工作一線的輔導員,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更應講究策略和方法,以達到穩定高校安全的要求,對高校達到長治久安的目標具有指導性的建設意義。

    一、突發事件在高校產生的影響

    1.造成當事人的多重傷害

    突發事件的發生對高校的正常教學工作、學生生活和學校聲譽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其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受害者無疑是事件當事人。突發事件給當事人帶來了不可避免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對當事人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和心理發展等方面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首先,突發事件打破了當事人的原有生活規律,擾亂了其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使其生活處于無所適從的狀態。其次,突發事件處理之后會給當事人留下一定的心理陰影,使其心理處于浮動的狀態,甚至在事后回憶時仍心有余悸,更有甚者會出現心理障礙。最后,突發事件的發生會引發學生的群體討論和猜疑,如果學校對突發事件采取“消息封鎖”的態度,那么各種流言蜚語對當事人無疑就是更大的傷害。突發事件給直接當事人和間接當事人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需要輔導員給予針對性的安撫、引導和教育。

    2.傷害學生心理

    根據社會心理學理論,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一段時間內,社會和個人都將處于一種危機的狀態。面對突如其來的高校突發事件,學生往往缺乏足夠的分辨是非、認清本質的判斷力,以至于一段時間內陷入一種當事人缺乏安全感,學生之間缺乏信任的狀態,甚至會導致逆反、埋怨等不良情緒。近年來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不少大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倘若處理不當將會引發連鎖反應,給大學生心靈帶來更大的沖擊。大學生心理的教育和引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在突發事件中輔導員要充分運用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及時疏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障礙等問題,以減少突發事件對大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

    3.激化校園矛盾

    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國內各大高校擴大招生規模,使得高校在辦學、管理和服務等各領域面臨著更多的難題。近年來高校突發事件的時有發生就是其外在體現,它已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使各種潛伏的校園矛盾激化,既破壞了校園的穩定,又擾亂了學生的正常生活,甚至會影響學校的名譽和聲望,對學校的招生和畢業生就業造成一定的沖擊。

    4.考驗輔導員的素質和能力

    高校突發事件是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契機。為了達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輔導員要具備敏銳的預測能力、快速的反應能力和高效的處置能力。敏銳的預測能力是指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對突發事件要有提防意識,還要從以往突發事件中尋找規律,對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特點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從而做到充分預測、準確把握、及時處置。快速的反應能力要求輔導員能準確把握社會思想動向和學生心理動態,及時關注帶有苗頭性的問題,把潛伏的危機解決于“萌芽階段”,從而避免突發事件給學校和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最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輔導員要保持沉著冷靜,發揮主觀能動性,迅速處理事件,及時控制局勢。這就要求輔導員具有高效靈活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這些能力要求輔導員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加強修養、善于總結、不斷提升能力。

    二、校園典型案例分析

    2005年政府教育部門開始在高校開展平安校園建設活動,尤其將對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建設納入考核體系,各高校都初步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普遍建立了校園110等危機管理的應急指揮系統,突發危機事件管理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

    對上海某高校兩起典型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張同學,女,河南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語專業。2006年年底有同學向輔導員匯報,稱張同學近期身體突然發胖,因曾經有夜不歸宿現象,故懷疑有懷孕的可能。輔導員接到此報告后,立即展開查訪,并且找該女生談心,目測中發現張同學雖然身體較以往肥胖,但腹部隆起較明顯。當提及關于例假的情況時,張同學提出自己已經5個月沒來例假,因以前也有例假日期的不準時,故沒放在心上。獲此重要信息后,輔導員立即向學生總支書記報告此事。總支書記親自帶領該生去中心醫院做B超檢查,當檢查報告明確表示已懷孕5個月時,張同學掩面而泣。在盡力安慰她情緒的同時,輔民員將此事上報了校黨委副書記。校領導經過討論研究,決定讓張同學直接回家做好流產手術后再返校繼續學業。輔導員與家長聯系過后,由輔導員送張同學去火車站,家長在目的地接站。經過手術休養,半年后張同學順利返校讀書。這起案例讓我們想到的是,首先,學生們有主動的匯報意識,使輔導員能夠及時了解個別學生的突發狀況,其次,輔導員能夠及時上報領導,聽從領導指揮也是非常必要的。這個突發事件幸好發現比較及時,否則可能對張同學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更深遠的傷害。

    案例二:馬同學,男,山東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語專業。2007年11月某晚,輔導員突然接到學生生活園區派出所電話,稱學生宿舍樓有男生打群架,一位姓馬的男生被送往中心醫院接受緊急救治。在向領導作初步匯報后,輔導員立即趕往醫院,見到了病床上的馬同學,左側眉骨上方因打擊裂口被縫7針,很可能有破相的趨勢。經過向周圍同學的詢問,知道事件的發生是因為在籃球比賽中,與其他院系男生發生口角,之后回宿舍,對方男生糾集一群人過來打擊報復。在毆打中,馬同學受傷至此。輔導員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在校保衛處領導,對方輔導員的出面下,肇事者及受害人雙方家長面對面溝通此事,雖然馬同學家長的情緒比較激烈,但是為維護校園穩定,學生安全等考慮,最后通過道歉經濟補償等方法使本事件妥善解決。

    三、輔導員應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思路與方法

    1.積極預防是輔導員應對突發事件的前提

    掌握學生動態是有效預防突發事件的前提條件,是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實踐證明,只有構建暢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饋渠道,才能使輔導員及時準確掌握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各方面動態,而學生特別是學生干部的情況匯報是輔導員了解學生動態的重要途徑。輔導員要善于通過學生干部會議、黨支部會議等多種途徑,從關心、幫助同學的角度出發,向廣大學生闡明“匯報意識”在預防處理突發事件工作中的積極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干部、黨員,甚至是普通同學在學生當中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從大局出發,以主人翁的意識及時向輔導員匯報情況,從而使輔導員能隨時掌握學生動態,把握主動,及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而有效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

    2.互動機制是輔導員應對突發事件的措施

    信息上報是處理危機事件的關鍵環節。由于突發事件總是防不勝防的,而且輔導員個人的能力及職權是相對有限的,因此輔導員要明確信息的及時上報在處理危機事件中的重要性。只有信息及時地上報才能讓領導及時掌握情況,爭取主動作出正確決策,從而有助于凝聚全校的力量做好危機事件的處理和善后處置工作。因此,輔導員要提高警惕,時刻保持對事件的敏感度,在學生群體當中出現異常情況時,不能自行處理,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趕往危機現場,同時向上級領導匯報情況,聽從指揮,配合學校積極開展工作。

    家校互動是化解危機事件的長效機制。在日常的工作中,輔導員要與學生家長時刻保持密切的聯系,經常向家長通報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特別是對于那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輔導員更應該與家長密切配合,共同行動。

    正確且及時的信息是應對危機事件的科學做法。突發事件的發生如果以非官方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園蔓延,就會在學生群體當中引起恐慌,因此,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輔導員要以科學、負責的態度,準確把握問題實質,采取有力措施,及時作出反應;要通過召開年級大會、黨支部會議、學生干部會議等不同層次會議的方式,同時應利用各類等網絡載體準確地向學生傳遞真實信息。這樣不僅能獲得學生對輔導員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能使廣大學生以此為戒,從而更好地預防同類事件的發生。

    3.恢復重建是輔導員應對突發事件的延續

    心理恢復是危機干預的必要步驟。突發事件的及時處理并不代表危機干預任務的全部完成,事實上,突發事件的發生在帶來人員的非正常死亡或財產巨大損失的同時,對于學生當事人甚至是學生群體往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因此,輔導員既要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又要在事件處理過后通過個體或團體輔導的方式對需要輔導的學生群體進行心理輔導,使其獲得心靈上的支持與慰藉,盡快恢復往日有序的學習和生活。

    事后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機。突發事件在給高校的穩定發展帶來一定沖擊和潛在威脅的同時,也帶來了良好的教育機遇。輔導員要因地制宜,在每個關節點上,做到當機立斷,慎行施教,讓學生們對于事件的成因和影響有正確的認識和合理的評價。輔導員結合事件的實際開展工作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落腳點,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心靈更容易得到震撼。總結反思是危機干預的重要環節,突發事件結束后對于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及結果等方面的總結反思是整個突發事件管理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此外,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提升學校整體應對危機的能力。

    高校突發事件固然不會時時發生,但輔導員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高度的責任感,將關注、關心、關愛落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要采取“防治結合,重在預防”的原則。輔導員應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統籌兼顧,求真務實,促進實踐與交流的相互作用,共同構建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趙海榮.輔導員在預防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中的作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4):171-172.

    [2]黃海群.大學生心理危機突發:案例分析及對策[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9):69-71.

    [3]姜婕.高校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策略[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1,(11):96-98.

    第7篇: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說:“如果劉翔沒有退賽,我可以一張票賣到15000元”,現在比賽前兩小時他只賣到十分之一的價錢。北京警方聲稱他們一直在鎮壓倒票,已經逮捕276人,其中37名外國人。但是倒票者李先生,坐在鳥巢附近地鐵站外,說他沒見過警察的鎮壓,“只要你不惹麻煩、不扔手榴彈,他們不會采取行動”。在規定之下,持票人可以轉讓,但不能獲得利潤。北京奧組委發言人王偉在新聞會指出警察在盡最大努力處理問題。警方已經警告過倒票者一經發現就會被處以15天以下的拘留。中國的110米欄衛冕冠軍劉翔在星期一因傷退賽后對公眾道歉。劉翔在雅典贏得比賽使其成為中國人的偶像,但他在預賽中由于腳傷只前進了幾步。“我感到很抱歉,”他對中國體育日報說到,“因為有太多人支持我,我告訴自己我要跑,但我確實不能跑。”這個25歲的110米欄前世界紀錄保持者,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的田徑金牌希望。他的過早退賽使鳥巢體育館的91000觀眾震驚,并迅速傳遍中國。一位記者在奧運頻道午間報道這一事件時流下眼淚。劉翔多年來受腳部肌腱問題困擾,周末舊傷復發。他說疼痛“難以忍受”并且:“如果我完成比賽,會使我的肌腱承受風險。我無法描述我在那一刻的感受。我從不輕易放棄。我不是那類人。我相信我會回來的。” 在星期一劉翔被迫退出110米欄比賽后,并不是所有人都震驚的呆坐著。退賽兩小時內,他的贊助商耐克公司著手在這個國家重建希望。當幾個國內觀眾還在鳥巢外哭泣時,報紙即將刊登耐克的大幅廣告,劉翔沒有笑容的臉上有文字寫到“愛比賽,愛拼上所有的尊嚴,愛把它再贏回來,愛付出一切,愛榮耀,愛挫折,愛運動,即使他傷了你的心”。“我們追隨運動員經歷起起伏伏,”耐克品牌主席Charlie Denson說道,“這就是為什么運動是如此令人激動的領域-沒有保證。有興奮和勝利,也有悲傷和失敗。”周二,匿名的網絡用戶寫了帖子,認為耐克迫使劉翔退賽,因為劉翔不能成功,這將使耐克在劉翔身上的投資打折扣。

        英國衛報:北京奧運會:中國的壞消息?劉翔腳傷退賽。中國體育成功最大的象征—跨欄選手劉翔——昨天在奧林匹克體育場跛行著退出了比賽,使得震驚的、失望的、氣憤的主辦國失去了最渴望的獎牌。衛冕110米欄冠軍劉翔在撕下號碼布之前沒有完成110米欄預賽。在幾秒鐘前還在歡呼的場上近90000人迎來的難以置信的沉默。新聞會上的中國記者以及劉翔的教練流下了眼淚。隨著中國夢想的破滅,人們開始批評他們的前國家英雄。無數的人們在在線評論中表達他們的觀點,搜狐和新浪,兩個主要的網站上,主要的觀點是批評的。“我們期待著你2008年的表現,但現在我們只看到你退賽。如果你真的愿意為國奉獻,你應沖過終點線。但你的本意是失敗,”百度聊天室的一則評論說,另一則譴責劉翔那整個國家的感情開玩笑。一家體育用品商店外,顧客則顯得更加寬容。劉翔的退出帶來了鳥巢體育館的沉默,觀眾氣氛和難以置信的感情影響了中國13億人。在充滿淚水的新聞會上,劉翔的教練孫海平承認衛冕奧運會110米欄冠軍沒有康復,“我們不知道傷是什么時候形成的,但這是六七年的問題了”。“我很同情他,”運動畫報作家王小山說,“這很遺憾。我猜想是13億人的壓力傷害了他。我不認為是腳傷,因為他有時間康復。我想他可能有心理困難”。據王小山說,劉翔北京奧運金牌會值十億人民幣。“但我想錢對他來說不是大問題。我擔心他會崩潰,我相信他會克服的,但可能難以像以前那樣成功。”許多在線評論公開了對劉翔的不滿,認為他在拿全國人民的感情開玩笑。其他人更寬容一些:“我們應該理解他,他真的受傷了,并且處于巨大壓力之下。” 來自上海的年輕短跑者劉翔,結束了本屆奧運會上的表演。北京今天早上的鳥巢體育館,90000觀眾歡呼劉翔走上田徑場,110米欄預賽第一輪,劉翔熱身的鏡頭出現在大屏幕上,歡呼開始了。劉翔在第二道,當他走到起跑線時就有點跛,一次無效起跑后,他匆匆離開了。相約一起看比賽的工人們在劉翔退出后說不出一句話,懷疑的看著彼此。自從2004年雅典的那個夜晚,劉翔的每一行動都受到關注。劉了解這些壓力,沒有事情能阻止他向北京奧運前進,除了不合時宜的腳傷。從五月開始,他一直在為健康斗爭,但沒有動搖鳥巢體育館星期四晚上田徑票的熱賣態勢,更不用說預賽了。劉翔不想讓人們失望,星期四人們期待他與羅伯斯的對決,但決賽前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人們沉默了。耐克宣布:“我們已責成有關政府部門調查誰在散布謠言。”耐克發言人Charlie Brooks昨天對衛報說:“這不是關于言論自由的討論,只是幫我們確認發帖的人”。對于其他的問題耐克沒有評論。

        參考文獻:

        [1] 龔發超.  健身健美操項目創新之研究[D]. 首都體育學院 2008

        [2]曹靜勤.  對第九、十屆世界健美操錦標賽我國女單項目整體技術水平的分析[D]. 蘇州大學 2010

        [3]常盛.  我國健美操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及其相關因素分析[D]. 哈爾濱體育學院 2012

        [4]沈惟佳.  第11屆世界健美操錦標賽我國三人操與羅馬尼亞隊的比較研究[D]. 蘇州大學 2011

        [5]江金澤.  競技健美操單人操二級規定動作編排的比較研究[D]. 北京體育大學 2011

        [6]曾凡超.  探討新周期下競技健美操的發展趨勢[D]. 遼寧師范大學 2010

    第8篇: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關鍵詞】 公共衛生管理;生活變動事件;流行病學研究;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18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10-0940-0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1]。學校由于人口密集, 學生密切接觸, 成為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高發場所, 學生的安全與健康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筆者通過對2004-2007年廣州市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特征進行分析,旨在進一步了解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特點,為防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自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信息管理系統,即由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過網絡直接報告的廣州市各地各類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2 判定標準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判定標準參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2]。

    1.3 統計分析 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描述性流行病學分析及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情況 2004-2007年全市共報告學校突發事件146起,其中傳染病類130起(89.04%),食物中毒11起(7.53%),其他化學中毒2起(1.37%),胃腸炎2起(1.37%),接種反應1起(0.68%)。發病6 852例,波及199 035人,無死亡病例,平均罹患率為3.44%。

    2.2 人群分布 各類學校均有報告,其中托幼機構8起,小學109起,中學12起,中專及技校8起,普通高校9起。

    2.3 時間分布 全年都有發生, 其中3-6月累計報告85起, 占全年報告的58.22%;9月報告24起,占16.44%。見圖1。

    2.4 地區分布 全市12個區縣都有報告,其中越秀區22起,番禺區20起,海珠區18起,花都區17起,黃埔區16起,天河區14起,從化市12起,南沙區10起,白云區7起,荔灣區4起,蘿崗區和增城市各3起。

    2.5 事件類型分布 從發生頻率上看,廣州市近4 a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前3位的分別是水痘(45.21%)、流行性感冒(19.86%)和急性出血性結膜炎(13.70%)。見表1。

    2.6 報告及時性與事件控制效果評價 對首例發病到信息報告時間與整個事件持續時間進行相關分析,得出Pearson相關系數為0.716(P=0.000)。見圖2。

    3 討論

    3.1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點

    3.1.1 傳染病類占居首位 以水痘、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為主, 因此要注意加強學校呼吸道傳染病的監測工作,必要時開展疫情的主動搜索。

    3.1.2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時間分布與學生的作息規律密切相關 學生放假后, 集體活動減少,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明顯減少, 3月開學后突發事件數開始增多, 至4-6月出現高峰, 8月開始下降, 學期結束備考期間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又有所增多。 提示應在學期的不同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

    3.1.3 小學占據較大比重 發生在學校的146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有109起(74.65%)發生在小學,提示要把加強小學突發事件的監控作為今后學校防病工作的重點。

    3.2 主要影響因素 (1)廣州市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高,并且持續時間長,入秋后下降緩慢,客觀上有利于多種病原生長;學校人口密集、學生接觸密切、易感人群集中、寄宿的患病學生醫學隔離困難,易發生各類突發事件[3]。(2)預防接種工作影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很多傳染病是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保護易感者的。近年來,由于教育一費制和群體性接種事件等影響,學校等集體單位對于進行廣泛性疫苗接種落實難度較大,學生接種率低,無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從而易引起疾病的爆發性流行。2006年廣州市大學城流感爆發疫情中調查的286名學生僅有29名(10.14%)有疫苗接種史[4];筆者對一起小學流感爆發疫情調查發現,63名患病學生均否認近1 a接種過流感疫苗[5]。(3)早發現、早報告和早處理對疫情的發生、發展乃至是否演變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首發病例出現后, 若不夠重視或未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最后演變成為一起突發事件,這種現象在學校較為突出。研究顯示,從首例發病到接到信息報告時間與整個事件持續時間呈現明顯相關(Pearson相關系數為0.632,P=0.000),即首發病例出現后報告時間越晚,整個事件持續時間越長,所以及早報告有利于突發事件及時控制。

    3.3 應對策略

    3.3.1 建立體系、完善機制 (1)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建立衛生應急機制和預案體系[6] , 健全衛生應急管理機構, 確保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及時、有效[7];(2)進一步提高信息報送質量和速度, 特別是流感樣病例監測報告, 為早發現、早報告、及時預警、有效處置奠定基礎[8];(3)完善疾病監測體系,盡快建立監測預警和應急指揮決策系統;(4)加強宣傳與培訓, 廣泛開展衛生應急知識宣傳,強化應急隊伍培訓與演練。

    3.3.2 加大學校衛生管理工作的監督力度 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和免疫接種工作,增強學生自我防病意識;加強校醫以及社區醫生傳染病報告意識,盡早發現,及時報告;認真落實晨檢制度和患病學生隔離制度,減少續發病例;另外,針對傳染病流行特點,加強培訓工作,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減少漏診和誤診病例。

    4 參考文獻

    [1] 王隴德.現場流行病學理論與實踐.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19.

    [2] 衛生部辦公廳.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北京:2005.

    [3] 方利洪.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和應急體系建設.中國學校衛生,2004,25 (4):496.

    [4] 李鐵鋼,劉,秦鵬哲,等.廣州大學城流感暴發疫情調查.中國公共衛生,2007,23 (增刊):11-12.

    [5] 李鐵鋼,劉維斯,秦鵬哲,等.廣州市海珠區一起小學流感暴發的流行病學分析.熱帶醫學雜志,2007,7(4):366-367.

    [6]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北京:2005.

    [7] 王隴德.衛生應急工作手冊.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

    第9篇:突發事件分析范文

    【關鍵詞】 公共衛生;生活變動事件;流行病學研究;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181.8 G 47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8-0718-0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1]。2004年1月我國啟動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當年全國各類學校共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670起,占全年總事件數的40%,其中發生在學校的傳染病事件占全國傳染病事件的64%左右[2]。這些數據表明學校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高發場所。為了解浙江省學校突發事件的現狀,筆者對2004-2007年浙江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統報告的學校突發事件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制訂預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2004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網絡直報系統收到的浙江省幼托機構、中小學和高等學校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資料。

    1.2 判斷標準 突發事件的判斷參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確定。

    1.3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2004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浙江省共網絡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 097起,其中發生在學校769 起,占70.10%。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共報告發病數33 000例,死亡3例,病死率為9.09/10萬。其中傳染病爆發事件617起,占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80.23%;食物中毒50起,占6.50%。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區分布 舟山2004年和2006年、嘉興2007年無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其余地區4 a間均有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其中前3位的分別是溫州(174起)、寧波(121起)、湖州(92起),占學校突發事件總數的50.23%。寧波、湖州的事件報告數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其余地區報告數量相對比較穩定。

    2.2.2 時間分布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體呈雙峰分布,2月和7,8月突發事件數最低,2個高峰分別出現在4-6月和11,12月,且春夏學期事件報告相對秋冬學期更多。其中2004年1月、2005年2月和2007年7月沒有發生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見圖1。

    2.2.3 學校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發生在農村學校,其中鄉鎮小學占52.28%,鄉鎮中學占13.13%。2004-2006年各有1例死亡病例,病死率為9.09/10萬。

    2.3 突發事件類型 2004-2007年浙江省學校突發事件共發生769起,其中傳染病疫情617起(其中水痘220起,流行性腮腺炎175起,流行性感冒108起),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80.23%,食物中毒50起,占6.50%;其他公共衛生事件89起,其中2004年(76起)占85.39%。2004年有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9起)和環境事件(1起)發生;2005年和2007年均有流感樣病例爆發,分別為2起和1起。見表2。

    3 討論

    自2004年我國使用統一的報告信息平臺(網絡直報系統)以來,浙江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的及時性與敏感性大大提高,對及時預防、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障居民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持社會正常秩序具有積極的作用。通過流行病學分析可以看到,浙江省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集中在鄉鎮學校,以鄉小學為主,同時鄉中學和縣小學也有一定的比例,表明鄉小學將是目前學校衛生工作的重點,與其他相關文獻報道一致[3-6]。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時間分布與學生的作息規律密切相關,學生放假后,集體活動減少,學校突發事件明顯較少,3月學校開學后突發事件數量開始增多,至4-6月出現高峰,7,8月開始下降,學期結束備考期間(12月份左右)學校突發事件又有所增多,提示應在學期的不同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學校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風疹、麻疹等呼吸道傳染病最為常見,因此在冬春季節加強學校呼吸道傳染病的監測顯得尤為重要。

    學校由于人口密集,學生密切接觸,成為各類突發事件的高發場所;學校突發疫情具有波及范圍廣、社會影響力大等特點,因此學校衛生工作應引起各部門的高度重視。浙江省外來人口較多,外來民工子弟學校及個體幼托機構更是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的重點場所。

    針對當前浙江省實際情況,為有效預防和控制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筆者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議:(1)各地教育部門應認真履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結合當地實際,增加校醫編制,同時加強學校食品衛生、飲用水衛生管理工作,改善寄宿學校的學生宿舍環境;(2)學校要充分利用衛生課、黑板報、宣傳窗等多種形式開展衛生防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倡導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重點普及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識,掌握常見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3)加強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的緊密合作,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加強對學校衛生的指導,在學校建立學生缺勤監測系統開展早期預警機制研究,真正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4)學校作為突發事件的易發場所有其自身特點,其應急機制亟需有關部門進行深入研究[7]。

    4 參考文獻

    [1] 王隴德,齊小秋,祈國明,等.現場流行病學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

    [2] 張穎,曾光.2004年全國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81-82.

    [3] 李侯健,張慧君,龔健,等. 2004-2006年廣西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分析.應用預防醫學,2007,13(4):209-211.

    [4] 馬曉晨,李可群,松凱,等.2005-2006年北京市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分析.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7,23(5):547-548.

    [5] 陳葉紀,鄧舒.安徽2004-2006年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分析.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5):5-7.

    [6] 丁勝非,陳碧云,段紅英,等.湖南省2004-2005年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實用預防醫學,2006,13(3):654-6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成人看片黄a毛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亚洲天堂成人网|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青青草成人免费| 亚洲免费成人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 videos欧美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成人性开放大片|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嫩草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成人18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 四虎www成人影院|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亚洲免费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