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綜合能源系統發展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煤炭資源;開采技術;發展趨勢;前景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067
0 引言
我國經濟的發展,對于煤炭能源的需求量更為明顯,為了更好的保證煤礦生產的安全性、經濟性,必須強化煤礦開采技術,采用先進的開采方法[1]。就我國煤礦開采技術而言,目前整體開采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且趨于成熟,但是在不斷的實施中,仍舊存在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1 煤礦開采技術的發展趨勢
經濟的發展,在實現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能源、環境危機,所以21世紀以來,資源、環境問題備受關注[2]。就煤炭行業而言,在對煤炭資源進行開采的階段,其也存在諸多污染性問題,例如煤炭資源使用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直接造成自然環境的污染,尤其是水質、土地、空氣等資源的污染,所以限制了煤礦產業的發展[3]。基于以上問題論述,要求我們在煤礦開采技術方面,要完善和創新傳統的粗放型開采方式,重點考慮開采技術,從環保角度出發,實現使用中的高開采率、良好的環境保護效果,實現煤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 煤礦開采技術的應用情況
煤礦行業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生產技術特點,可劃分為國有重點煤礦、地方國有煤礦、鄉鎮煤礦這三類。不同層次的煤礦,在生產技術水平上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同,例如其中有部分煤礦依舊延續手工勞動方式,部分是機械化,多數煤礦半機械半自動化方式。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覆蓋范圍的擴大,強化了煤礦開采技術,也收獲了諸多成績。就目前情況來看,煤礦開采技術不但在逐漸完善,我們還開始自主設計研發了諸多支架和系統,例如低拉大插板新型支架、快速移架系統、放頂煤液壓支架等。另外,煤礦開采技術的研究開始以綠色環保為前提標準,以更好的緩解當前我國能源危機、環境問題、地質生態問題。
3 煤炭開采技術的發展前景
首先,開采工藝多元化發展前景。
就采礦學科來說,亙古不變的基礎就是進行采煤方法、工藝等方面的完善。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采煤將多樣化、多層次作為采煤工藝目前發展的重點,完善采煤工藝體系。在我國,長壁采煤方法目前已經非常的成熟,已經開始轉向對放頂煤采煤技術的研究,很顯然,這是技術研究質的飛越,也是深度以及廣度的體現,例如煤礦開采過程中存在較多的難采煤層,而這些難采的煤層有不穩定、傾斜度高、結構復雜等諸多問題,影響采礦工作的開展,而這些特點的存在,督促我們需要不斷進行采煤方法、工藝的研究。
其次,采場圍巖控制技術發展前景。
要求煤礦工作的技術研究人員,在進行技術研究中,不能單純的憑借經驗、理論來進行工作研究,要求技術人員進入煤礦中,了解每一個煤礦的實際情況,包括形態、結構、陡坡情況等等,研究惡劣環境下,支架圍巖同放頂煤開采巖層之間的作用機理,查找問題并加以完善才能更好的進行支護質量技術、頂板動態監測技術的研發。另外,還需要研發巖層控制技術,例如如何能夠進行沖擊地壓的預測和防治工作,如何能夠提高煤礦開采的效率,如何能夠更好的保證煤礦開采的質量等等。
再次,深礦井開采技術發展前景。
就煤礦開采中的深礦井來說,其開采技術主要涉及到防治沖擊礦壓、井巷布置、熱害處理等。就目前煤礦深礦井的開采情況來看,關于深礦井作業環境的突發變化,如何更好的進行應對;深礦井圍巖狀態分布情況;對于沖擊礦壓的有效監測工作等等都是需要技術研究人員不斷進行研究和反復實踐論證的。
第四,三下采煤技術發展前景。
就當前煤礦開采技術研究情況來看,三下采煤技術在今后的發展之中,還涉及到很多技術的發展。第一,計算機模擬技術的研究,包括開采上覆巖層運動規律、地表沉陷規律、開采系統的優化參數等方面的技術以及工作內容進行研究。第二,沉降控制理論等技術的發展。其中涉及到采空區充填地表廢料技術、組合充填技術等方面的不斷研究。第三,近水體開采設計以及相關技術的研究。此類設計工作,需要從工藝參數的優化方面、設備使用質量方面進行技術開發,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土地復墾、礦井水資源化。
最后,優化巷道布置,控制矸石排放開采。
煤礦開采,想要實現效益最大化,就要求我們對目前的采煤技術、開采布置等工作進行完善和反復實踐論證。從實踐情況來看,經常出現開采方案和煤層條件不匹配的情況,影響開采工作的開展。所以,未來需要在煤礦地質條件開采巷道布置、工藝技術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以大柳塔井為例,此礦井始建于1987年,投產后礦井不斷改革,效益以及產量均呈現上升發展趨勢,為了更好的發揮礦井資源優勢,企業開始引進諸多采掘設備,例如在綜采面沿大巷條帶式布置工作面,采取綜合機械化一次性采高全部垮落法采煤,更好的提高了煤礦生產的綜合效率。另外,也對巷道布置加以簡化,對采區工作面參數加以優化,更好的降低了巖巷掘進率情況。
4 結語
我國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國,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表現出了能源資源的極大浪費。就煤礦行業來說,其生產情況不但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也會直接引發空氣、水質等資源環境的破壞,與我國提倡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相悖。雖然我國煤礦開采技術不斷發展和創新,但是對比西方國家有明顯的落后,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加以努力,不斷進行煤礦開采技術的研究,在提高開采率、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好的進行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1]陳教華.試論煤礦開采技術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J].山東工業技術,2015(04):86-86.
關鍵詞:太陽能利用、光伏發電、市場現狀、發展前景、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TK5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太陽能是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在現代一般用作集熱或發電。太陽能是可再生能源,既可免費使用,又無需運輸,對環境無任何污染。自1995年以后,世界太陽能利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太陽能利用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在加大太陽能研究開發力度的同時,注意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加速商業化進程,擴大太陽能利用領域和規模,經濟效益逐漸提高。
當今世界,化石能源日趨緊張,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為了順應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能源利用趨勢,本文從太陽能發電系統組成入手,分析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投資費用、運營成本、政策補貼、發展前景等問題,對太陽能發電的前景做出展望。
太陽能系統介紹
2.1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組成
太陽能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由太陽能電池組、太陽能控制器、蓄電池(組)組成。各部分的作用為:
(1)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電池板是太陽能發電系統中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或送往蓄電池中存儲起來,或推動負載工作。太陽能電池板的質量和成本將直接決定整個系統的質量和成本。
(2)太陽能控制器:太陽能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整個系統的工作狀態,并對蓄電池起到過充電保護、過放電保護的作用。在溫差較大的地方,合格的控制器還應具備溫度補償的功能。
(3)蓄電池:一般為鉛酸電池,一般有12V和24V這兩種,小微型系統中,也可用鎳氫電池、鎳鎘電池或鋰電池。其作用是在有光照時將太陽能電池板所發出的電能儲存起來,到需要的時候再釋放出來。
(4)逆變器:在很多場合,都需要提供AC220V、AC110V的交流電源。由于太陽能的直接輸出一般都是DC12V、DC24V、DC48V。為能向AC220V的電器提供電能,需要將太陽能發電系統所發出的直流電能轉換成交流電能,因此需要使用DC-AC逆變器。
太陽能相關政策
國家相關政策
2013年8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13]1638號),對光伏電站實行分區域的標桿上網電價政策。
通知明確,對光伏電站實行分區域的標桿上網電價政策。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條件和建設成本,將全國分為三類資源區,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行按照發電量進行電價補貼的政策,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 通知指出,分區標桿上網電價政策適用于今年9月1日后備案(核準),以及9月1日前備案(核準)但于2014年1月1日及以后投運的光伏電站項目;電價補貼標準適用于除享受中央財政投資補貼之外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標桿上網電價和電價補貼標準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國家將根據光伏發電規模、成本等變化,逐步調減電價和補貼標準,以促進科技進步,提高光伏發電市場競爭力。
北京市太陽能光伏發電經濟價值分析
北京市氣候條件
根據調查北京市歷年氣候條件得知,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2780.2小時,屬于比較優質的太陽能發電區域,平均每年為115.84天,平均每天約7小時40分鐘。
經濟測算補充說明
1. 分布式太陽能發電享受0.42元/度的光伏發電補貼政策;
2. 對于屋頂放置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來說,1MW的裝機容量大概需要1.2萬-1.5萬平米的屋頂面積;
3. 目前太陽能發電的投資成本在8-10元/W左右,本測算中取9元/W;
4. 對于北京市來說,適用于光伏發電的全年滿發小時數為1100-1300小時,鑒于北京市霧霾天氣嚴重,而霧霾對于太陽能發電的影響較大,所以本測算中取1100小時;
5. 光伏發電項目的后期維護成本很低, 10MW的光伏發電項目,其每年的維護費用約為50萬元(包含人工費用)。
太陽能光伏發電經濟價值數據分析
以北京地區為例,根據北京市氣候條件及能源公司到京儀集團和中材天華國際光伏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調研的數據得知,目前北京市分布式太陽能發電相關數據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計算得出,在比較理想的光照條件下,1MW光伏發電項目經濟分析如下:
下面列舉北京某太陽能項目經濟分析的實際案例,進一步佐證本文中對太陽能發電經濟價值分析的結果。
北京某影視產業園屋頂光伏電站項目
項目地址:北京東五環外,可利用屋頂面積約3800平米。項目所在地太陽資源輻射量在120-140千卡/cm2(5020-5840MJ/m2 )之間。鑒于光伏行業現狀綜合考慮,計算發電量時,太陽能年輻射量取4000-4650MJ/㎡,峰值日照時數取1250h。
初步估算可安裝光伏發電容量350kW,本工程實際安裝容量為348.4kW,得出本工程第一年理論發電量為43.55萬千瓦時。電池組件在光照及常規大氣環境中使用會有衰減,按系統每年輸出衰減0.8%計算,25年累計發電量為783.46萬kwh,平均每年發電31.34萬kWh/年。
下表為該項目經濟價值分析:
根據兩個太陽能項目的對比結果可知:理論研究得出的數值與實際案例相符。不同項目條件下,太陽能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的投資回收期一般為6-9年左右,在現有補貼政策下,太陽能發電具有較好的經濟收益和投資價值。
結語
分布式光伏電站工程的建設,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能源戰略規劃,也是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建設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對于促進節能減排、打造低碳城市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推進太陽能利用及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進程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自1995年起,太陽能光伏發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由于技術水平的提高,太陽能項目初投資的關鍵——太陽能板的造價平均每五年降低一半,由此發展下去,太陽能發電必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參考文獻:
[1] 王亦南.對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的一點看法[J].中國能源,2006(8).
[2] 劉靜靜,楊帆,金以明.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的研究開發現狀[J].電力與能源,2012(6).
[3] 孫德勝,陳雁.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最新進展與前景研究[J].電源技術,2010(8).
[4] 劉爽.太陽能資源利用與太陽能建筑發展.科技成果縱橫,2007(6).
[5] 鄭拴虎.2013北京能源發展報告. 2013.
[6] 鄭建濤,斐杰.我國聚光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發展現狀[J].熱力發電,2011(2).
【關鍵詞】智能電網 關鍵技術 現狀與發展
智能電網作為一種新興的電力技術,以其強大的經濟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可調可控、自愈性、環保節能等特點,在世界電網發展中備受關注。智能電網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減少輸電網的電能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護環境。事實證明,智能電網建設符合未來電網發展的具體要求,因此要重視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的研究,通過對相關技術運行現狀分析來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
1 智能電網的概念及特點
將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融入到原有的輸配電基礎設施中而形成的高度集成的新型電網即為智能電網。智能電網的特殊性在于其具有完全自動化的電力傳輸網絡和能夠實現對每個用戶和電網節點的監視和控制,從而保證了電廠與用戶之間的信息和電能的雙向流動。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其能實現分布式計算和提供實時信息,通過信息的采集分析,能很好的優化負荷分布、實現供需平衡。
當前智能電網的主要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安全性保障。在電網故障狀態下保持電網的安全供電。
(2)自愈性。智能電網可以實現對故障的解析、預測、防御及自我修復功能,并迅速恢復供電。
(3)兼容性。集中式發電、分布式發電、可再生能源等多種發電方式均能在智能電網中得到很好的應用。
(4)交互性。智能電網的信息系統建設可以通過用戶接口方便與用戶的聯系,為系統優化設計提供參考。
(5)高效性。智能電網系統的不斷優化能促進電網生產管理效率的再次提高。智能電網的應用對于提高能源利用率、保證供電安全性和可靠性和減少電能損耗有著重要意義。
2 智能電網技術分析
2.1 發電與儲能技術
電力生產中發電、輸電、配電、用電這四個階段實際上是對能源的轉化、傳輸和使用的過程。由于發電環節中伴隨著大量的能量損失,所以在新型智能電網建設中,開發了多種分布式新能源,如風能、水能等。分布式能源包括分布式發電技術和儲能裝置。其中分布式發電技術主要包括:
(1)風力發電技術。
(2)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
(3)潮汐能發電技術。
(4)生物質能發電技術。
(5)地熱發電技術。
分布式儲能裝置包括:
(1)機械蓄能。
(2)電磁蓄能。
(3)蓄電池儲能。
(4)超導儲能。
這種新型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對于減輕溫室效應、降低能耗、促進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目前分布式新能源的開發集中在偏遠地區,不均勻的地理分布導致電能供應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未來可再生能源電源和分布式能源電源的開發需要解決其中的多種不確定因素,以保證電力的大規模遠距離傳送。
2.2 輸配電技術
當前智能電網的輸配電技術能夠很好地降低傳輸過程中的電能損耗,包括特高壓輸電技術和高溫超導輸電技術。其高壓輸電技術又包括交流特高壓輸電技術和直流特高壓輸電技術,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對于進一步提高輸電能力、節省工程投資、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大功率遠距離輸電、建立聯合電力系統有重要意義,也是發展智能電網的必然選擇。
高溫超導技術利用導體在特定溫度下零電阻的特性實現低損耗和低污染。新型超導體的研發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高溫超導體電纜已經成為當前超導電纜發展的重心。
2.3 智能變電站技術
智能變電站由各種先進、節能、可靠、集成的設備組合而成,融合了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可以自動完成對信息的采集、測量等一系列處理,在實現不同電壓等級轉換的基礎上有效的降低電能傳輸中的損耗。智能變電站中主要應用的技術主要有:智能一次技術、智能二次技術、高速可靠的光纖網絡技術,是實現變電站高度自動化、提供可靠信息的保障。
當前智能變電站技術還能對電網進行必要的實時控制、通過在線分析決策和協同互動來實現變電站的智能調節,智能變電站技術已然成為智能電網建設的重要基礎支撐。
2.4 通信系統建設
智能電網要求實現對系統狀態的實時監視和分析,以保證對故障的預測和對故障信號的及時響應。開放、標準、集成的通信系統的建設,可以通過對信息的整合分析,為電網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系統的信息服務,建立集成企業資產管理和電網生產運行管理平臺,更好更快地實現遠距離、大規模輸電和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
3 智能電網的發展趨勢
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對電力的要求也日益嚴格,雖然我國智能電網在我國的發展起步不早,但智能電網在我國的發展環境已經相當成熟,智能電網的建設代表著電網發展的深刻變化。在智能電網的輸電網發展中,隨著特高壓電網建設的不斷完善,智能電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電網發展模式的優化創新。在配電網建設中,要加強對分布電源的接入控制,根據高效環保的思路建設上規模和數量的風電基地,將智能電網建設與綠色能源利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此外,我國智能電網建設還應發揮一體化的管理優勢,積極開展我國智能電網架構設計,制定全面的試點方案和實施計劃,統籌考慮電網規劃、建設、改造和技術升級,真正實現發、輸、配、用電的協調安全與經濟運行。
4 結語
電網是關乎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國智能電網的發展應當重視理論和技術創新的綜合應用,加快完整智能電網規范和標準體系建設,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電網。
參考文獻
[1]余貽鑫,欒文鵬.智能電網[J].電網與清潔能源,2009,25(1):7-11.
[2]于勁松,秦香春.智能電網技術應用與發展[J].科技風,2010.
[3]盧杰.智能電網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3(06).
關鍵詞:光伏的應用;存在問題;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O4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源的開發以及節約能源顯得尤為重要。光伏能源作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在市場的應用進一步顯現出來。在二十一世紀前半期光伏發電有可能超過核電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能源之一。目前很多國家的鼓勵政策和法律已相繼出臺。
1、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存在的問題。
1.1 光伏產業在中國快速崛起,同時成為出現“產能過剩”問題最快的新興產業。光伏產業是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能源產業,在短短的時間里,中國光伏產業從最初的高利潤、低風險急轉直下,成為“產能過剩”的產業,造成“過剩”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歐美國家提高貿易壁壘、減少光伏補貼。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光伏產業畸形的市場結構,其中國內市場發展緩慢是造成光伏產業發展危機的癥結所在。
1.2 從經濟效益看,光伏市場競爭力有限,但應用成本很高。對于集中式的大型光伏電站和分布式的屋頂電站來說,經濟性是決定光伏項目建設最重要的因素。現階段,較之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成本,生物質能發電是比較高的,風能發電成本已經很接近,核能發電的成本占有較高優勢,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介于風能和生物質能之間,大型并網的太陽能發電成本在8-11元/瓦,相當于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成本的2-4倍,風力發電的1.5倍。
1.3經過最近幾年的爆發式增長,我國光伏產業已經躍升至全球最大光伏產業制造基地,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發展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產能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產業發展初期大量進口多晶硅、單晶硅的情況完全改變,突破關鍵技術促進了產業的發展,生產設備大量依賴進口的情況也得到好轉,中國成為全球光伏產能最大的國家之一。但中國光伏裝機量增長非常緩慢,光伏產業嚴重依賴國際市場,近幾年來,即便是加快發展速度,國內每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也不足全球的十分之一。
1.4 光伏發電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份額低。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原煤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就維持在70%以上,其次是原油和天然氣。雖然“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國家加大了對新能源的投資力度,但從能源結構看,新能源所占的比重并沒有明顯上升,2010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生產的比重為9.4%,較2000年僅提高了1.5個百分點。整個新能源比重低,而光伏發電占能源生產的比重更低。國家能源局預計到2013年年底,全國發電總裝機將達到12.35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2.78億千瓦,增長約11.6%,占發電總裝機比重為22.5%,比2012年年底提高0.8個百分點;并網風電裝機7500萬千瓦,增長約22.1%,占6.1%,提高0.7個百分點;核電裝機1470萬千瓦,增長約16.9%,占1.2%,提高0.1個百分點;并網太陽能裝機1000萬千瓦,增長200%,占0.8%,提高0.5個百分點。同時,火電裝機占比將由2012年年底的71.5%下降到69.6%,下降約2個百分點。
2、我國光伏應用市場存在的障礙
2.1 缺乏與產業宏觀政策相配套的地方性優惠措施
根據《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其余資金由企業自籌。這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內陸很多地區光伏企業而言,項目資金的籌措是面臨的首要難題,資金不到位,項目就無從啟動。
2.2光伏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資金困難,人才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
由于內陸很多地區自然條件艱苦、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等客觀原因,其人口素質相對較低,光伏高科技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特別是復合型創新人才匱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地區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與國內發達地區的光伏企業相比,內陸很多地區光伏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綜合實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無論是從內陸很多地區光伏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考慮,還是從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等方面考慮,這些地區光伏企業無疑肩負著主力軍的重任。
3、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發展前景
3.1 可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生態持續及社會持續,即實現經濟建設的良性循環、資源的良性循環及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要想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者的良性循環,就要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就要求保護環境、資源循壞利用從而提高人口綜合素質的條件下進行經濟和社會建設,保持發展的持續性和良好勢頭。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統一是指,經濟建設與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生活過得更加幸福、美好。 對立性在過去的“增長模式”下的工業經濟中已暴露無遺。在傳統發展模式的革新下堅持可持續發展。為應對日益逼近的化石能源資源逐步走向枯竭,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環境,不是光顧眼前利益無限制的開發自然資源。以滿足未來的長遠利益而是開發與保持自然資源并舉。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使得發展與環境協調,只有生態系統處于良好的狀態才能維持使用資源,且可以持續不斷的循環利用。
3.2光伏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就我國西部而言,開發起步晚,很多偏遠的地區電網難以延生,至今還處于缺電的狀態,但是荒漠、戈壁、荒灘等空閑地開發太陽能的資源市場比較廣闊。我國有很多風力資源和太陽能資源都很好而常規能源相對缺乏的地區,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在提供清潔、可靠的電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熟,并網光伏發電系統將會快速發展,在我國的電力結構中發揮重要替代能源的作用。
3.3中國發展光伏產業的國家戰略既要借鑒西方國家發展的成功經驗,又要結合中國的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中國是世界太陽能市場的新興力量,中國正成為世界光伏產品制造中心,中國將成為世界光伏技術研發中心這既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也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發展光伏產業是實現節能環保的重要舉措,是建立經濟發展新模式的關鍵。我國的光伏發電應采取穩步發展的原則和策略,要有利于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要有利于增強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和就業,符合我國的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符合我國的西部開發戰略。中國發展光伏產業要制定系列化的經濟激勵政策,包括稅收、信貸和投資、價格、補貼和技術政策。具體建議,應建立光伏產業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基金,建立光伏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氛圍,建立健全光伏技術的基本標準和規范,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光伏企業集團,廣泛開展光伏技術的國際合作和技術交流。應通過若干工程計劃把光伏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落到實處。
結束語
光伏產業是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為了實現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國將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發展的重點。隨著能源枯竭和環保呼聲的高漲,以及經濟發展用電需求量的增加,光伏產品作為一種新型的綠色能源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光伏具有綠色安全環保、可再生性等特性,從而受到各國的和民眾的追捧。
關鍵詞:電力規劃;電力工業;經濟發展
前言
電力在我國國民經濟、能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中作用十分重要。電力規劃應該做到城市整體規劃與區域電力系統協調與統一,電力系統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是直接影響城市的發展口,縣城電網是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縣城建設當中最基礎的設施。縣城電網規劃直接關系到整個縣城內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經濟與可靠運行。
1 要根據本地電力工業的發展前景,指導電力規劃工作
電力規劃與能源、環境、經濟應協調統一發展,在滿足現實需求的基礎上,應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并充分考慮電力可替代能源的綜合利用,強化節能意識。走綠色的電力規劃路線,加大科技和開發投入力度,盡快占領綠色電力技術的制高點。極力提升消費者綠色電力意識,從消費需求角度促進綠色電力的多樣發展。電力規劃中電力市場的建立堅持競爭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原則。電力產業的發展方式要由以往政府計劃和強管制向政府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作用的方向轉變,進一步發揮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的作用,以保證供給、提高效率。
1.1 避免盲目性
電力規劃要本著方向明確,循序漸進原則進行改革。其規劃的制定要注重從當地的實際出發、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要始終堅持以打破壟斷、鼓勵競爭、提高效益、降低電價、服務社會為基本改革方向。電力規劃中各個步驟的實施必須堅持整體謀劃、分步實施、模擬運作、循序漸進、平穩過渡的基本原則。
1.2 避免片面性
電力規劃其核心是網絡布局方案設計,它包括電壓等級選擇、網絡結構、發電廠、變電站聯結主結線、發電機組容量、變壓器容量、設備導線截面選擇、潮流計算及無功規劃、系統穩定和短路電流計算、方案經濟技術比較、繼電保護、通訊、調度自動化規劃等方面,必須從電網的全局出發,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1.3 應增強計劃性
電力規劃應盡快采用綜合資源規劃配合滾動規劃方式,要做到每年對電力規劃進行滾動優化一次以上,并同期做好煤、油、運三方面的規劃,提出具體落實規劃的措施。電力規劃的重點要從傳統的單純保障能源供應側的能力,進而轉向提高電能供應能力與加強社會對電力需求側管理相結合的方向上去,把電網建設放到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重要位置上去。電網公司營銷策略也要從過去的“多賣電”轉向“對客戶引導合理用電和提高電能綜合利用率”上來。電網公司要重視聯網系統規劃并通過不同地區負荷自然互補特性,降低系統整體的備用容量,使得電網建設實現節約投資,并提高電網系統運行抗風險能力與企業的整體效益水平。
2 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需要與可能、水電和火電等各方面的關系,做好本地電力規劃工作
2.1 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做好本地電力規劃工作
正確實施農業電力規劃能夠實現政府、電力企業、各類用戶三方面的“共贏”。政府應通過綜合資源規劃加強有效地利用日趨緊張的資源與能源,達到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農業的用電具有季節性強,供需波動幅度大,農業用電比重下降。電網公司在對農業電力規劃上,要深入開展供需形勢與負荷特性、銷售市場變化與市場占有率、市場體系建設與運營分析,通過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和專題分析,此外農業電力規劃已不再是一個單獨的電網系統,越來越多的農村鄉鎮企業的用電量的增加,已經把農業用電和工業供電深刻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對農業電力規劃時,應當和工業電網、市網一并進行考慮,既要考慮其相對獨立,又要與工業用電相互依賴,互通有無,因此在電網上要協調規劃,但在核算上要能分得開,算得清。
2.2 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的關系,做好本地電力規劃工作
需求預測是電力規劃的主要依據,它為電力規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數據,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規劃工作的優劣水平。如果預測的需求滯后于實際需求,將會導致供電負荷緊張,甚至造成拉閘限電現象。但如果預測的需求過度超前于實際需求,則造成系統利用率太低,使得資源嚴重浪費。由此可見,科學、準確的電力需求預測不僅對于電力企業有經濟效益,而且與社會經濟發展也有密切關系。
2.3 正確處理水電和火電的關系,做好本地電力規劃工作
水能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能可節約數量可觀的煤炭資源。開發水能資源通常具有減少對大氣污染和綜合利用的效益。諸如防洪、航運、灌溉及養殖等綜合效益。水電機組在電網中具有啟停方便、操作靈活、運行成本低廉、適于調頻調峰的優點。優先發展水電是我國一項重要的電力能源政策。我國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火電要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發生改變。
3 要努力實現電力規劃的滾動和動態發展
電力規劃可以分遠、中、近三個階段。近期一般為5年,它是指導和確定電力基本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的依據。對重大項目尚需從經濟上、技術上論證其必要性與可行性。中期規劃可展望10-15年的發展前景;遠期規劃則為20-30年的遠景設想。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縣級電力規劃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不可能一成不變,我們應當隨著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和發展,及時地規劃對進行補充和修正,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力規劃的滾動發展性和動態性。
4 結束語
電力工業是我國民經濟中重要的基礎產業,電網建設對我國社會經濟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的電網建設仍然沿襲傳統模式,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的不斷發展,以往的傳統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電網的實際需要。鑒于這一情況,應在我國電網的建設需要逐步突破傳統管理方式,逐步采用現代標準化的管理模式,要以先進的管理理念為電網建設的指導,不斷促進各級的電網建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陶家銅.淺議電力發展規劃的安全性因素[J].電力技術經濟,2004(5).
[2]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南京青島城市電網規劃國際咨詢成果[Z].北京:國家電網公司,2006.
[3]國家電網公司.城市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關鍵詞】家用中央空調;工作原理;應用與發展
一、家用中央空調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中央空調系統主要由制冷機、冷卻水循環系統、冷凍水循環系統、風機盤管系統和冷卻塔組成。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它的結構圖,如下:
其三種系統的工作原理分別如下:(1)冷(熱)水機組的基本工作過程是:室外的制冷機組對冷(熱)媒水進行制冷降溫(或加熱升溫),然后由水泵將降溫后的冷媒(熱)水輸送到安裝在室內的風機盤管機組中,由風機盤管機組采取就地回風的方式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實現對室內空氣處理的目的。(2)風管(道)式機組的基本工作過程是:供冷時,室外的制冷機組吸收來自室內機組的制冷劑蒸氣經壓縮、冷凝后向各室內機組輸送液體制冷劑。供熱時,室外的制冷機組吸收來自冷凝器的制冷劑蒸氣經壓縮后向各室內機組輸送汽體制冷劑,室內機組通過布置在天花板上的回風口將空氣吸入,進行熱交換后送入安裝在室內各房間天花板中的風管(道)內,并通過出風口上的散流器向室內各房間輸送空氣。在風管(道)上設計有新風門和排風門,可以按一定比例置換空氣,以保證室內空氣的質量。(3)變頻一拖多機組的基本工作過程是:供冷時,室外的制冷機組吸收來自室內機組的制冷劑蒸氣經壓縮、冷凝后向各室內機組輸送液體制冷劑。供熱時,室外的制冷機組吸收來自冷凝器的制冷劑蒸氣經壓縮后向各室內機組輸送汽體制冷劑。各室內機組通過暗裝的方式布置在天花板上。通過其回風口將空氣吸入,進行熱交換后送入,再從送風口將處理后的空氣采取就地回風的方式送回室內。機組在能量調節方式上由微電腦控制,室外機組的變頻式壓縮機根據室內冷熱負荷的變化,自動調節壓縮機的工作狀態,以滿足室內冷熱負荷的要求。
二、家用中央空調對建筑業的發展影響
近年來,建筑業提出的幾個新概念:“健康建筑”、“綠色建筑”、“智能化建筑”、“集成建筑”。這些概念的提出,不但為建筑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空調業勾劃出了明天藍圖。從此角度出發,家用中央空調勢必成為21世紀智能化住宅的一部分。“集成建筑”就是將房屋建筑的所有部件,先在工廠生產,再拼裝成一座建筑。其為采用中央空調系統提供了極好的發展前景,住宅的工業化生產極大地簡化了中央空調系統的設計和安裝。
三、地源地源熱泵應用于家用中央空調的發展前景
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也稱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熱又可制冷的高效節能空調系統。地源熱泵系統工作原理如圖所示,其工作過程具體如下:夏季制冷時,大地作為排熱場所,把室內熱量以及壓縮機耗能通過埋地盤管排入大地中,再通過土壤的導熱和土壤中水分的遷移把熱量擴散出去;冬季供熱時,大地作為熱泵機組的低溫熱源,通過埋地盤管獲取土壤中熱量為室內供熱。兩個換熱器都既可作冷凝器又可作蒸發器,只因季節不同而功能不同。在地源熱泵系統中,由于冬季從大地中取出的熱量可在夏季得到補償,因而可使大地的熱量基本維持平衡。
與其他能源利用技術相比,地源熱泵具有能源永遠不會枯竭、經濟有效、環境效益顯著、一機多用,應用范圍廣、節省空間等優勢:因此,在我國,夏熱冬冷地區及寒冷地區均可利用地源熱泵實現夏冬兩季冷暖聯供,其中夏熱冬冷地區最為有利。
家用中央空調是一種節能、舒適的空調系統,主要有冷熱水機組、風管式系統和VRV系統等三種形式。家用中央空調應用中應注意對影響其使用效果的各個環節以科學的態度認真對待,同時需要有統一的工程技術標準來進行工程應用的規范,使設計、用戶、施工安裝等環節的責任明確,做到有據可依,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家用中央空調的優勢。
參 考 文 獻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城市生活垃圾是當前世界各國的嚴重公害之一,城市生活垃圾已成為城市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個嚴峻現實,城市垃圾的處理問題已日益引起人們的嚴重關切。
解決城市生活垃圾的根本出路在于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即垃圾減量化。實施垃圾減量化的措施包括源頭減量,最大限度地廢品重新利用和最大程度地回收可再利用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中包含了一些珍貴的可再生資源,我們必須加強這些資源的回收和利用,從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的角度看,每種資源和原料的開采、加工都要消耗一定的能源,產生一定的污染,如果我們從垃圾中回收并重復利用,這就意味著不僅節約了能源,而且也減少了污染。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是治本之策,有利于減少最終需要處理的垃圾量,從而將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提高“無害化”處理率,因此,研究解決垃圾中可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問題,是不僅達到資源循環利用,而且為社會發展提供變廢為寶的一條途徑。
一、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城市生活垃圾十分復雜,北方生活垃圾因氣候影響有其獨特的特點,居民生活垃圾隨季節性變化而變化,雖然近年來百姓的居住條件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在偏僻地區,特別是城鄉接合部還存在許多冬天取暖、夏天燒煤做飯的住戶,因此而產生的垃圾是大量的。據統計數字顯示,一年中有三個峰值產生大量的垃圾,即每年2月份春節前后的取暖、做飯用煤量陡增,無機垃圾出現峰值;8月份,蔬菜水果大量上市,有機垃圾出現峰值;10-11月份,秋菜上市、取暖用煤陡增,有機垃圾、無機垃圾又出現峰值。
二、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的前景
人類生活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從國家的環境保護目標和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看,我國垃圾綜合利用產業市場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必將成為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
1.垃圾分類、收集勢在必行。生活垃圾處理必須實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分類利用。走資源化、減量化和生態平衡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是生活垃圾資源化。生活垃圾不分類那就是一堆垃圾,一旦分類那就是寶貝,廢舊玻璃、銅、鋁、鐵皮、塑料和紙殼等,都不宜進入垃圾而直接回收利用。生活垃圾一經分類就是再生資源的“寶庫”。二是生活垃圾減量化,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是城市垃圾處理的發展方向,實行垃圾減量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是關健,只有先分開才好利用,需要社會各界都關心支持和參與這項工作。
2.建立廢品回收和垃圾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體系。要使垃圾綜合利用體系成為一個獨特的產業,最根本的條件是有一個能使從事廢品回收、垃圾綜合開發利用的鏈條,持續、穩定的經濟運行機制,大力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將回收物品分類、捆扎、打包,并分別送往各處理場。成立垃圾資源利用公司,負責廢物綜合利用的研究、生產、銷售與技術服務。把科學研究、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和國內外合作各個環節緊密聯系起來,對垃圾資源化技術進行篩選、推廣以及再生產的系列化、標準化和規范化,使之成為高新產業。
3.制定優惠政策,依法實施垃圾資源化。垃圾資源化是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又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社會化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所以,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是相當必要的。此舉不僅可以對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排放物進行依法檢查,更在資金上支持了對垃圾無害化的處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促使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都考慮到環境保護的大問題。
關鍵詞:新能源;發電
中圖分類號:P754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能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電力能源因為其獨特的優勢,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人類生產、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工業革命以來,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劇增,生態環境保護壓力日趨加大,能源緊缺已成為制約各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開發先進安全的新能源使用技術、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也隨之成為世界各國關心的課題。現階段國內外最普及、最成熟的方式是風能發電、核電、水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發電,這些發電項目也被視為未來發電結構的重點發展對象。
2、新能源開發潛力及特點
2.1、新能源開發潛力
(1)風能資源。對于風能這種資源來說,可利用的風能主要是風能的密度和可風能年累計的小時數。我國的疆域相對比較遼闊,新疆、內蒙古以及東南沿海地帶的風能儲存相對比較豐富,在東南沿海地帶以及周圍的島嶼,其風能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平方米300瓦以上,風速每秒3—20米,年累計超過6000小時以上,其中可以利用的風能儲備量大約為2.50億千瓦,全部算下來大約有10億左右的風能儲備量;(2)太陽能資源。據估算,我國陸地表面年均接受太陽總輻射量相當于1.7萬億噸標煤,太陽能是氫原子核在超高溫時聚變釋放的巨大能量,太陽能是人類能源的寶庫,如化石能源、地球上的風能、生物質能都來源于太陽,在太陽能的有效利用中,太陽能發電是最具活力的研究領域,也是最受矚目的項目之一;(3)生物質能資源。我國生物質原料資源的年產出8.99億噸標煤,邊際性土地年產出4.25億噸,其中有機廢棄物年產出4.74億噸;(4)海洋能。海洋面積占到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海洋資源豐富,同時清潔無污染,是人類可以用來利用的新的能源。目前利用海洋能進行發電的技術主要包括了潮汐發電技術,小型波浪發電技術。潮汐能發電蘊藏的能量高,由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比較小,且運行成本低,但是潮汐能發電建設成本過高,電價也就相應比較高,限制了潮汐能發電。利用波浪能轉變成氣壓,機械等的能量,利用傳動裝置對發電機進行驅動進行發電就是波浪發電。我國海洋資源豐富,雖然波浪發電技術較為復雜,但是其發展前景非常好。
2.2、支持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不斷完善
國家相繼出臺了可再生能源價格全國分攤政策、可再生能源增值稅減免政策、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資金補助辦法等政策,實施金太陽工程計劃,切實提高了新能源發電企業的經營效益。可再生能源接入系統補償政策,對于具體的發電裝置接入,國家電網制定了相應標準,要求發電項目規模不超過6 MW,太陽能、天然氣、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資源綜合利用發電等類型都可以申請接入電網,上網電量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實行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等的帶補貼的標桿上網電價政策,國家電網將以10 kV 及以下電壓等級接入電網,為新能源的規模化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促進了新能源資源的優先開發。其次,新能源發電產業以風電、光伏發電為重點,加大非化石能源資源開發力度,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以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為依托,通過集中布局,規模化開發,實現新能源裝機由原規劃的700萬千瓦到1100萬千瓦的躍升,以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新能源發電產業。
3、目前在研發的新能源發電
3.1、風能
在風力發電的裝置中,包含很多結構,有風輪,也有發電機。風力發電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風能設備,把因為溫差產生的空氣流動不斷的向電能轉化。(1)就小型獨立風力發電系統來說,一般都不采用并網發電,采用離網運行,單臺裝機的容量大約是100瓦到5000瓦之間,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10千瓦。(2)目前國內大規模采用的是并網型風力發電機組,單機容量從0.9MW~5MW不等。國家已經在甘肅、內蒙等風資源豐富的地區大規模建設了陸上并網型風力發電電站。(3)海上風力發電擁有年利用小時數長,風速高且穩定,單機能量產出較大,節約土地資源等優勢。國家計劃未來在山東、江蘇、上海等海域重點建設海上風力發電項目。風能是一種自然能源,由于風的方向及大小都變幻不定,因此其技術及經濟性由風機的安裝地點、方向、風速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
3.2、太陽能
太陽能被稱為“能源之母”,化石能源、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都是由太陽能經過某種形式轉換而形成的。現在使用太陽能發電,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通過光電轉換元件直接發電,另外一種是通過太陽能聚光集熱系統獲得能量輸入,然后轉化為高溫蒸汽或者氣體,從而驅動汽輪機或者發電機發電。(1)對于光伏太陽能發電,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產業規模也比較大,現在國內外的發展都非常迅速,裝機比例也提高很快。(2)由于光伏電站占地面積較大,在大中型城市不具備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現在國家正在不斷出臺屋頂光伏電站的鼓勵政策。預計屋頂光伏項目未來將在大中型城市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3)對于光熱發電,國外已有成熟的工程經驗,但國內目前技術還在起步發展階段,實際工程應用很少,但是由于光熱發電能量轉換效率高,擁有十分優越的發展前景。 太陽能發電屬于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其建設周期短,但是受地域、氣候、天氣影響大,整體發電效率較低(一般為10%~20%之間)。
3.3、核電
核能雖然不屬于可再生能源,但是也屬于清潔能源,是一種國家鼓勵的新能源發電形式。而我國的核電發電量,在總發電量中占據的比重還不到2%,對比而言,其發展空間巨大。總結核電具有以下主要特點:(1)運行費用低,發電無污染;(2)建造要求嚴格,安全標準高,安全性能好;(3)能量密度高,受自然條件、地理位置限制小;(4)我國的火電、水電資源蘊藏豐富地區與用電多地區脫節,核電可以有效彌補這方面的缺陷,節約電力運輸消耗;(5)核電站具有戰略地位,事故后果嚴重,操作、管理、燃料后續處理要求高。
3.4、生物質發電
生物質發電是目前世界上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2008年底,全球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5000萬千瓦。我國生物質電廠總裝機容量有107萬千瓦,以農作物秸稈發電居多。生物質發電真正達到了自然狀態下的碳平衡,它的發電原理與傳統的燒煤發電類似,都是利用燃燒發熱,再將熱能轉化為氣能,最后轉化為電能。但是利用秸稈燃燒發熱,不需要采集地表堆積的煤礦,植物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燃燒后又被排放到大氣中,這樣就不會給大氣帶來額外的碳排放,而且秸稈中所含的氮、硫元素很低,所以生物質發電的有害氣體排放也大大低于煤電。另外還有一種腐爛水果發電,水果的固體殘渣被用作市場后面田地的肥料;而從水果里提取的液體則流入兩個埋在地下的容器,用來生產沼氣,最后再用沼氣發電,該發電項目實施后,市場里遍布腐爛水果的現象消失了,空氣中異味的散發也有所改善。
3.5、海洋溫差發電
海水表面和深層溫度可以相差20℃以上,這種差異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據估算,總蘊量可以達到20億千瓦。目前,科學家正在積極著手進行海洋溫差能源的開發利用,海洋溫差發電已經進入試驗階段,美國、法國相繼建造了小型實驗電站。此外,用海水溫差發電還具有海水淡化的功能,一座10萬千瓦的溫差發電站,每天可產淡水378立方米,通過海洋溫差發電還可以抽取深層海水中的豐富營養物質,增加近海捕魚量。
5、結束語
目前,新能源發電技術的潛力十分巨大,在地球化石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改善目前現有的電力供應結構,減少發電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開發新生能源發電已經成為當下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千年桐; 生物質能; 培育; 現狀
Abstract: the year one thousand at for deciduous trees, it is technology woody oil tree species,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 is to take one of seed extract the oil, which can develop for a living material energy forests; From biomass growth is concerned, it has good quality of fast-growing cold resistance, as a good timber tre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because it plant easy, and update the better species of ecological public welfare forest. This paper, from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one thousand Outlines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jingtong.
Keywords: at one thousand; Biomass; Foster; status
中圖分類號: S792.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千年桐(V. montana Lour.)是世界著名、我國特有的工業油料樹種,由于果皮皺紋,經濟壽命長,故得名千年桐或皺桐,又名金臣樹、木千年桐、廣東千年桐,它屬大戟科(Euphorbiaceae),千年桐屬(Vernicia Lour.)植物,千年桐是典型的南亞熱帶樹種,在我國北緯22°015′~34°30′,東經99°40′~122°07′均有栽培分布。主要栽培區為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省。國外種植千年桐的只有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在節能、低碳、綠色環保、可持續性等觀念漸漸滲入生活的今天,尋找能夠維持人類生活運轉的綠色能源,已成為了各國爭相研究開發的熱點。在國內,被視為最理想的生物替代柴油原料之一的千年桐,近年里成為了各媒介熱推的焦點,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內。千年桐為落葉喬木,是工藝木本油料樹種,千年桐干種仁含油率60%~70%,栽培目的之一在于取種子榨油,從而可發展為生物質能源林;從生物量生長而言,它又具有良好的速生抗寒品質,作為用材樹種有良好的開發潛力,特別是極端低溫危害的區域,它具有區別于桉樹的良好表現。由于該樹種是落葉,在散生栽植時,還可進行林農混種,做到充分利用林地,實現主體生態栽植;另外,由于它栽植容易,又是生態公益林更新的優良樹種。
1 千年桐研究現狀
1.1千年桐扦插技術
千年桐多為雌雄異株,且一半為雄株,不結實,廣西壯族林科所汪本里、李政用吲哚丁乙酸(IBA)、萘乙酸(NAA)采用空中壓條方法,進行實驗初步獲得成功,且生根率很高,壓條菌移栽后也已成活并獨立生長。廣西壯族林科所農韌鋼于1984至1985年,用IBA、NAA和蔗糖處理千年桐枝條,認為較理想的處理方法是在11月至12月用濃度300PPM的IBA浸泡插條12小時,插條的生根率達46.7%。
1.2稀土對千年桐種苗生長影響的研究
稀土元素是一類具有生理生化活性的金屬激活劑,具有調節植物生理活動的功能,科學合理地施用稀土,能促進植物生根、發芽,促進酶的活性,加速植物的營養生長,提高產量、品質等,華南農林大學林學院韋如萍等,用稀土對千年桐的種子及其幼苗進行處理,認為清水浸種7d,300mg/l混合硝酸稀土溶液浸種1d后,用50—60mg/l混合硝酸稀土溶液噴施葉片是促進千年桐幼苗生長的最佳選擇。
1.3千年桐高產優良無性系的選育研究
千年桐生長旺盛,單株產量高,結果壽命長,不害枯萎病。其缺點是直播造林通常有一半以上植株為不結果的雄樹(我們調查為52.48 土2 .83%),而在結果雌株中,也良莠不一,產量懸味,從而使單位面積的桐籽產量很低,一般僅三十斤上下,高的亦不過七十來斤,加之其油質亦較三年桐稍遜,故過去一直為入們所忽視。廣西林業科學研究所、廣西崇左縣千年桐試驗站于1965年至1975年,通過十年的時間培育出的皺—27號”、皺—2號”、“桂皺—1號”、“桂皺—6號”等四個千年桐高產優良無性系,確實具有速生、早實、高產、優質等優點,不但解決了千年桐栽培中長期存在的雌雄異株問題,而且使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到十幾倍地增加,四個無性系年平均桐籽產量最少為180斤,多的達288斤,平均為206斤。王勁風等于1980-1987 年,在浙江南部地區,在優樹選擇的基礎上,有系統地開展了千年桐無性系選育研究。入選高產無性系表現出早實豐產性。4一7年生,13個參試無性系連年累計平均產量比桂皺一27號高產無性系略高,增產幅度6.25%。說明品種有嚴格的地區性,各地應選育適合本地條件的無性系,不可盲目利用外地選育的良種。我們選出的浙皺一7號等3個高產優良無性系比對照增產66.2800;最佳無性系浙皺一7號比對照增產85.52。浙皺一7號等3個高產優良無性系的4年累計平均畝產鮮果552.02kg,折油30.36kg;六年生最高畝產鮮果775.94kg,折油41.69kg;其中浙皺一7號無性系畝產鮮果962.97kg,折油52.96kg,超過同齡桂皺一27號在廣西的最高產量,達到了千年桐早實豐產的國內最高產量水平。王平生等于1978年至1986年也選出了3株較優的樹種。
2 發展前景
2.1發展前景
發展生物質產業是我國未來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的新亮點,國家林業局已將發展林木生物質能源列入“十一五”林業發展規劃。同時,隨著人們對人工合成油漆帶來的環境污染的日益關注,桐油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由于千年桐種子含油量高,產量高,易儲藏,易加工,適生范圍廣,病蟲少,用途廣泛,已被列為開發利用的木本燃料油能源樹種之一。因此,千年桐生產的桐油不僅可作為環保型高級油漆、油墨原料來生產,更要把桐油作為重要的生物質能源來生產,發揮其在生物質能源發展戰略上的重要作用。
2.2千年桐生物質能源樹種良種選育
1)利用種子培育實生苗,并探討不同處理對種子的發芽、幼苗生長的影響;施肥對千年桐苗木生長、生物量及營養的變化;苗木等級的確定和培育優化千年桐苗木栽培措施。
2)千年桐生物質能源樹種單株選育。通過不同單株的得油率測定,確定千年桐生物質能源樹種優良單株。
3)千年桐生物質能源樹種扦插繁殖。在現有的研發基礎上,對已選出的千年桐生物質能源樹種優良單株,分別不同部位、不同年齡采集穗條,配制不同配方的生根粉進行扦插繁殖試驗,確定最佳采穗部位與最佳采集時間及生根粉最佳濃度的綜合方案,供推廣應用。
4)千年桐生物質能源樹種組培快速繁殖。在現有的研發基礎上,對已選出的千年桐生物質能源樹種優良單株的繁育材料進行快繁試驗。首先在實驗室進一步改良培養基配方,解決愈傷扦插生根難、繼代培養解決難等問題;初試成功后,進行中試檢驗,中試成功后,即刻在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建忠,張水生,張新等.國內外千年桐發展現狀與建陽市發展戰略對策的探討[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9, 5(01): 69-72.
[2]陳建忠; 張水生,生態公益林更新和補植樹種——千年桐 [J] .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08, 05:65-67
[3]汪本里,李政.千年桐優良雌株繁殖自根苗的研究-----吲哚丁酸和萘乙酸對千年桐空中壓條生根的促進作用 [J]. 廣西植物 , 1984,(03)
[4]農韌鋼.千年桐扦插初報[J].廣西林業科學,1988,(2):20-22
[5]韋如萍,薛立,陳紅躍,彭耀強,許松葵.葉面噴施稀土對千年桐幼苗生長和生理影響[J].林業科學,2005(02):164-168
[6]廣西林業科學研究所,廣西崇左縣千年桐試驗站.“桂皺—27 號”等四個千年桐高產優良無性系的選育[J].廣西林業科學.1976(0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