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突發事件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如何面對突發事件,是對政府處置和媒體報道的一個重要考驗。華中科技大學趙振宇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應對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系統構建》(11AXW006),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本期刊發部分研究成果,以饗讀者。作者除署有的單位外,均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課題組成員。
1.引言
近幾年,我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隨著我國公民意識的逐步提升,媒體責任的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得以大范圍地公開報道和討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輿論引導已經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重點、熱點以及難點。從SARS到有毒奶粉再到H1N1流感,每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都給社會帶來了恐慌和危害。作為信息傳播者的媒體則承擔了傳播事實、建立良好輿論環境的重任。其中傳統媒體擔負了絕大多數消息、評論和公民意見的任務,做到了先有事實,再予引導,在反映輿論態勢上扮演了一個絕對權威的角色。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已經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新聞事實及態度的最大傳播場所。并且在突發性事件爆發后,網絡的雙刃劍效應明顯。本文將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來探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論的特征和規律。
根據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該法律明確將突發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類,指的是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2.案例描述
本文以2012年年初發生的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為例,探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論的特征和規律。2012年1月15日,廣西龍江河拉浪水電站網箱養魚出現少量死魚現象被網絡曝光,經檢測,龍江河宜州拉浪碼頭前200米水質重金屬超標80倍。正值農歷龍年春節,龍江河段檢測出重金屬鎘含量超標,嚴重威脅到沿岸及下游居民飲水安全。1月24日,柳州市開始通過網絡論壇、微博、傳統媒體等多種渠道滾動公布水情監測結果,平息市民恐慌情緒。有關部門表示鎘污染未對居民用水造成影響,有害物濃度均保持在可控范圍內,但該事件仍造成了柳江沿岸居民的極大恐慌,紛紛囤積飲用水。此次鎘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家企業——金城江立德粉廠將其生產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溶洞。
3.統計方法說明
本文網絡輿論的采集集中在主流網絡媒體,即新浪論壇、搜狐論壇、新浪微博等為采集對象;同時輔以百度指數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圖表分析和《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為參考資料。另外,本研究將借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ROST團隊所開發的ROST輿論監控系統進行數據采集和處理。將以突發事件輿論演變的周期理論對每個案例進行科學分期,并抽樣得出輿情分析所需的相關數據,抽樣指標為網絡跟貼數量、新聞報道數量、網民態度、效果等指標。
在采樣時間區間上,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從出現到完全消失會經歷很長時段,根據克里斯?安德森的長尾理論,一個事件的網絡輿論不可能完全消弭,但是媒介的議程設置會主動將人們關注的重點從任何一個突發事件上移開,轉換到下一個事件上。我們在這里只能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時間進行研究,表現網絡輿論最重要時期的走向。另外,為了將突發事件潛伏期的輿論態勢也加入討論范圍內,采樣時間起點應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故本研究將采樣時間區間確定為突發事件發生前5天至發生后30天這一個階段。采樣關鍵詞確定為“龍江河鎘污染”。
4.采樣統計及分析
(1)關注程度
2012年1月15,有群眾反映廣西龍江河宜州段出現死魚,經檢測該河段重金屬鎘超標3倍。事件進入潛伏期。1月26日,媒體報道龍江河鎘污染水體已經進入柳江,河池啟動預警預案。此時該事件關注程度正在加速,到1月31日到達峰值。該日,廣西稱龍江鎘污染事態處于控制中,刑拘7名責任人。隨后,有關部門負責人出面道歉,并有責任人被撤職查辦,污染企業確定。關注度逐漸平息。
從百度指數中的用戶關注度(圖1)和新聞詞頻(圖2)的對比可以看出,用戶關注程度的走勢與媒體的關注度基本重合,達到關注峰值和峰值下降的時間均與媒體關注程度成正相關。同時,作為網絡輿論最為活躍的微博(圖3),關注走勢也與媒體關注走勢相吻合。
同時,由于該事件發生在廣西省,影響范圍也僅局限于廣西境內的一部分地區,故廣西省本地對該事件的關注程度要遠大于國內其他各省。從具體城市關注度來看,事發地河池、柳州占據關注度頭兩位。北京、廣州、長沙等大中型城市緊隨其后。(圖4)年齡在20-39歲之間的人群成為關注該事件的主力,并且女性占到64.88%。(圖5)傳媒業由于行業屬性占據關注度職業分布第一名,大專及以上用戶占到絕大多數(圖6)。
(2)輿論走向
由統計圖表可以得出,該事件對人民群眾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其所帶來的輿論反應也以消極態度為主。隨著事件進程的不斷深入,中性的態度逐漸變少,網絡輿論的態度變得更為明確,主要抨擊污染企業和政府的所作所為。到輿論的衰退期,積極情緒下降到整個過程的最低點。(表1)
5.總結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所積累的各種結構性、非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成為引發群體性突發事件、威脅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來,全國發生的群體性突發事件表現為幾大特點:一是數量逐年上升,從1993年0.87萬起、1994年的1萬余起,上升到2003年的5.8萬余起,增加4.8倍,年均遞增16.9%; 2005年上升至8.7萬起,而2006年已超過9萬起。二是參與人數逐步增加,從1994年的73.2萬人次,上升到2003年的307.3萬人次,增加32倍,年遞增12.3%。三是事件規模不斷擴大,100人以上的事件從1994年的1388起,上升到2003年的6831起,增加3.9倍,年均遞增14.6%(黃建宏、肖顯富,2009)。[1]究其根源,既有由自然原因導致的自然災害(例如地震、旱災、水災等)衍生而來的社會問題,又有由人類社會自身原因所導致的各種社會性危機(例如社會動亂、戰爭、恐怖襲擊等)兩大類。其中,由人類社會自身原因所導致的各種突發事件,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原因區分出一些主要類型,如由于技術原因所導致的,由于經濟原因所導致的,由于政治原因所導致的,由于社會糾紛與沖突所導致的,由于文化價值差異所導致的,由于社會心態原因導致的突發事件等(洪大用,2008)。[2]
一、研究回顧
理論社會學家提出了諸多理論來解釋集合行為的機制和過程。國外關于集群行為的機制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①暗示、模仿理論。認為在集群的情景下,由于社會促進而產生反應增強和動員集群成員行為,彼此間容易產生暗示和模仿,因而無論在成員的心理上還是在行為上均顯示明顯的同質性。②感染理論。認為在集群的情景下,就像受傳染病傳染那樣,群體的情緒、觀念及興奮感迅速向周圍人傳播,人們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很快地受到感染。但是,集群成員被感染的程度,則取決于個人參加集群的態度和目的。③需要不滿理論。認為在集群的情景下,個人很容易將自己難于消除的不滿轉化為集群的行為,用這種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滿。如在集群中,常能看到群體暴力性破壞行為和攻擊行為。④群體標準理論。在一定的場所下,由于集聚大量的人,很快就形成了群體的判斷、感情和需要的規定,這一群體的標準決定了每個人的行為及思想方式。⑤壓力理論。在集群的情景下,大多數的人具有共同的動因而顯示共同的反應,產生一定的壓力,使個人感到要遵從群體行為,而且使個人相信群體的行為是正當的。近期對集群心理較有影響的研究者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K.蘭和G.E.蘭、R.H.特納和L.M.基利安。K.蘭和G.E.蘭提出的理論試圖解釋一群人是通過什么樣的步驟和機制才逐步形成列朋所描述的群眾;特納和基利安則提出了“緊急規范理論”,認為當一群人處于模棱兩可的情景下,某個人的行為舉止就可能成為所有人行為的規范,促使人群的情感、行為趨向一致。
突發事件理論研究在西方國家起步比較早,特別是在美國。以卡羅林納大學的james l.morrison為代表的學派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突發事件理論的研究,如今,在美國、歐洲、俄羅斯以及亞洲的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突發事件管理理論已經達到量化的水平。中國突發事件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晚,主要是基于災害預警系統方面的研究。[1]
近年來,基于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快速增長態勢,國內學術界掀起了一波研究熱潮。梳理近年來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從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方面大致歸納研究進程與現狀。
從研究視角看:社會學視角與非社會學視角并行。國內學者基于國外相關理論分析國內群體性突發事件,如基于博弈論(周定平,2008)[2]、集體行動理論(劉能,2008)[3]、政治參與理論(苗貴安、王云駿,2009)[4]、社會沖突理論(黃建宏、肖顯富,2009)等視角。[5]
從研究方法看: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研究并重。就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研究,既有個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從微觀層面上關注國家與公民互動過程,研究權力運行與權力結構在群體性突發事件形成與發展中的關系;又有小敘事、大視野的研究方法,從宏觀層面關注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誘發原因、發展規律、對策設計等進行一般性解釋與闡述。
從研究內容看:學理性探討與對策性探究并舉。目前學術界就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研究,其側重點既有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概念、類型、特點、原因、后果的學理性探討,也有如何預防和解決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對策性探究。
本文主要以2005年以來在中國境內發生的、影響力比較大的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為分析樣本,探究其特征、危害及其演化機制。
二、研究設計
1.樣本分布特征分析
課題組跟蹤研究了歷年來在中國境內發生的、影響力比較大的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建立了比較詳細的案例庫。在案例庫中,分別按照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事件影響力維度來抽樣。從時間維度看,分別涵蓋2005~2009年;從空間維度看,覆蓋了發達地區、較發達地區、一般發達地區、較不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從事件影響力維度,主要抽取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其中:分別根據其影響力大小可以分為4個等級。突發事件應對法中將可以預警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級別,按照突發事件發生的緊急程度、發展勢態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標示,一級為最高級別。
關于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等級劃分標準,本文參照我國現行的交通事故等級劃分標準,設定如下:四級事件:是指一次造成輕傷1至2人,或者財產損失不足1000元的事件。三級事件:是指一次造成重傷1至2人,或者輕傷3人以上,或者財產損失不足3萬元的事件。二級事件: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傷3人(含3人)以上10人(含10人)以下,或者財產損失3萬元以上不足6萬元的事件。一級事件: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傷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時重傷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時重傷5人以上,或者財產損失6萬元以上的事故。
基于時間、空間、事件影響力三個維度的樣本分布特征見表2-1:
表2-1 樣本分布特征
2.樣本基本類型特征
關于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類型特征,一般基于組織特征和利益訴求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前者是指該事件是否事先有組織有謀劃,具體包括有組織、無組織兩類;后者是指事件的行為主體是否有直接的利益訴求,具體也可分為有直接利益訴求、無直接利益訴求兩類?;谏鲜龆S分析,樣本的類型分布特征見表2-2。表中統計結果顯示:有組織有直接利益訴求的樣本占30%;有組織無直接利益訴求的樣本占35%;無組織有直接利益訴求的樣本占5%;無組織無直接利益訴求的樣本占30%。
表2-2 樣本的類型分布特征
3.研究方法:HVC(Hazards,Valnerability,
Capacity)評估法
關于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損失評估重點,主要是對社會系統的脆弱性進行分析與事件風險度評估,目前常用的方法是HVC評估法。這種方法將可能導致突發事件的危險要素、社會的脆弱性和社會的承受能力綜合起來加以考量,具體步驟是:首先,進行可能導致突發事件的風險要素評估,包括類型、征兆、頻度(可能性)及持續時間等;其次,進行社會脆弱性評估,包括影響程度、地理位置、人的防范能力、發生的原因、公眾意識等;再次,根據風險矩陣,得出風險總體水平;最后,評估社會承受能力,包括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可利用的資源、應急響應能力等,并將突發事件風險與社會應對能力進行投影分析。
三、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損失與風險評估
本文采用HVC評估法,對20個事件樣本進行分析。統計分析及結果顯示,20個樣本中,風險等級為1級的占65%,2級占10%,3級占15%,4級占10%。
表3-1 20個事件樣本的損失與風險評估
四、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主要風險源分析
洪大用認為,目前中國正處在現代化的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結構轉型與體制轉軌并行,傳統因素、現代因素與后現代因素并存,導致現階段是社會不和諧因素的活躍期和社會矛盾的多發期,因而也是各種類型公共危機的易發期。在此多事之秋,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與衰退、技術風險、產業調整、失業下崗、生產事故、勞資糾紛、社會保障失靈、城市移民、社會分化、地區差距、貧富差距、公權腐敗、干群矛盾、公眾參與、群眾維權、主文化疲軟、思潮混亂、信仰失落、心態失衡、恐怖襲擊、傳染病、社會控制弱化、危機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等主客觀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誘發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洪大用,2008)。[1]
本文將上述原因歸結為經濟源、社會源、政治源、自然源、技術源、混合源等。其中,經濟源包括征地拆遷及補償、產業調整、生產事故、勞資糾紛、資源權屬糾紛、非法集資、國有及集體資產流失、經營承包權屬問題等;社會源包括社會保障失靈、城市移民、社會分化、失業下崗、地區差距、貧富差距等;政治源包括公權腐敗、干群矛盾、公眾參與、群眾維權、基層選舉違規操作等;文化源包括主文化疲軟、思潮混亂、信仰失落、心態失衡等;自然源主要指自然災害、生態退化等;技術源包括傳染病、社會控制弱化、危機管理能力不足等;混合源包括多種要素如人為因素導致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多因素引發的恐怖襲擊等,均屬于此類。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20個分析樣本中,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主要風險源分布情況如表4-1所示。結果顯示,20個樣本事件的主要風險源的比重依次為:經濟源居首,占35%;混合源次之,占30%;社會源為20%,政治源為10%,技術源為5%。
表4-1 20個樣本事件的主要風險源分布
五、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演化機制
關于突發事件演化階段的劃分,常見的是基于管理流程的“三階段論”,即“事前、事中、事后”的劃分,還有一種基于發生過程應急管理措施的“四階段論”,即“預警期、應急期、緩解期和重建期”,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論,將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演化階段劃分為五個階段,即“萌芽期、成長期、爆發期、平息期、重建期”。
對于某個突發事件而言,就是從事件萌芽回到消失的全過程。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是一類非常規突發事件,也可以應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來分析。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生命周期評價,是一個評價與事件、影響或行動相關的社會負荷的客觀過程,它通過識別事件性質及其類型,評價這一突發事件的影響及其危險度,并評估和確定實施應急管理的機會。該評價涉及突發事件的整個生命周期。
一般來說,突發事件有其自身的運動和演化規律。比較典型的是Fink(1986)所提出的“危機生命周期”的概念,他借用醫學術語形象地對危機的生命周期進行了描述,把危機生命周期劃分為危機征兆期(Prodromal)、危機發作期(Breakout)、危機延續期(Chronic)、危機痊愈期(Resolution)四個階段。Fink模型不僅勾勒出危機的過程,并且側重闡述危機每一個階段的特點。這一框架為危機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1]
課題組基于Fink模型以及對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演化特征,將突發事件的生命周期劃分為五個階段,包括萌芽期、成長期、爆發期、平息期、重建期,這個過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突發事件生命周期。
第一個階段是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萌芽期。在這個階段,由于影響社會安全的風險要素或危機隱患非常隱蔽,隱含的社會風險問題不易察覺,因此常常容易被管理主體忽視。
第二個階段是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成長期。在這個階段,警兆信息顯示有潛在的風險乃至危機可能發生。在突發之前,一般就有一些征兆顯示公共危機有可能發生。如果對這些征兆和信息有足夠的意識,就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前采取行動盡量減少風險和危機發生所造成的損失,也使得公眾對即將發生的問題有足夠的認識和準備。
第三個階段是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爆發期。在這一個階段,具有危害性的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并引發危機。這種階段,事件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對社會和國家的物質的、非物質的影響深遠和巨大的。
第四個階段是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平息期,同時也是危機的延續期。在這個階段,危機的影響持續,同時也是相關行為主體努力消除危機的過程,作為事件管理責任方,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實施應急管理,各方行為主體在事件平息期要形成合力化險為夷。
第五個階段是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重建期。在這個階段,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已經完全解決,所以又被稱為危機痊愈期。實際上,僅僅停留于突發事件的解決還遠遠不夠,還要消除該類事件對受害人群的身心影響,重建社會公眾的信心,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在20個分析樣本中,不同類型的事件各演化階段持續的時間和風險性是有差異的(假定持續時間長短分別用1、2、3、4、5對應于很長、較長、一般、較短、很短。風險性分別用1、2、3、4、5對應于很大、較大、一般、較小、很?。?,則得到下表5-1:
六、結論及討論
關鍵詞: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支持系統;西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of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is an important work to ensure national, collective and personal interests. In this paper, explore and form a complete emergency decis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in West China, the population evacuation status monitoring, the accident simulation and the artificial intervention, as the three key problems in this system, were deeply researched. The research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to deal with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in West China, and has guiding value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changing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from passive response to active defense.
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emergenc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West China
0 引 言
我國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由于歷史、地域和現實等多種原因,各民族之間在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民族意識等方面差別明顯。隨著城市化、信息化的加速,西部地區的人口和資源不斷集中,非常規突發事件引起的重大危害屢見不鮮,例如2008年3月14日發生在和其他藏區的燒暴力事件,2009年7月5日新疆烏魯木齊發生的“7.5”燒事件,2012年5月10日甘肅岷縣發生暴雨-冰雹-山洪-泥石流混合事件,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車站發生的暴力襲擊事件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的預防和科學決策是保證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幾年來由西部地區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的實踐表明,由于沒有科學系統的管理,很少將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作為一個體系來關注,并且缺乏統一、合理、高效地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的體系。高效科學地預防和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以最有效的方式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最大幅度降低事件造成的損失,是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的首要目的[1]。因此,構建科學的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支持系統是建立和完善有效應急管理體系的關鍵所在[2]。
本文重點闡述了我國西部地區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特征和應急決策支持系統的總體框架,即一個完備的由群體疏散狀態監測、事故模擬預警和人為干預相互集成的系統體系結構及其基本功能,從而有效提高管理人員科學應對西部地區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水平,更進一步實現“應急管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防御轉變”的目標。
1 西部地區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特征
非常規突發事件是指發生前兆不充分、誘因不明確,具有明顯復雜性特征和潛在衍生危害,破壞性極為嚴重,對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造成嚴重威脅,危及社會秩序,采用常規應急管理方式難以應對處置,應急管理重點是關注監測、預警和應急指揮的事件[3]。西部地區非常規突發事件具有非常規突發事件的一般特征。
(1)突發性。非常規突發事件通常是毫無征兆突然發生的,導致應急管理決策人員無法及時的掌握信息,給管理決策人員和公眾造成不利影響。
(2)危害性和蔓延性。非常規突發事件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并且危害很可能會蔓延,破壞性及后果嚴重。
(3)多變性。不同現場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同時現場情況復雜多變,因此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應急決策。
西部地區非常規突發事件除了具有非常規突發事件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西部地區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特殊性。
(1)民族宗教問題。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居多,氛圍濃厚,不同民族不同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矛盾,引起突發事件[4]。
(2)性質復雜。我國西部地區民族宗教關系錯綜復雜,其中大部分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也有一些屬于敵我矛盾,這兩類矛盾交織在一起,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因此,能否盡快發現非常規突發事件并高效科學的應對,最大限度地減少事件引起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盡力挽回社會負面效應是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本文從西部地區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特征出發,提出應急決策系統的總體框架及基本功能,以有效預防和科學應對該類事件。
2 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支持系統結構研究
應急決策支持系統作為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和科學決策的支持系統,包括群體疏散狀態監測、事故模擬預警、人為干預系統三個子系統,系統的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
2.1 群體疏散狀態監測子系統
在西部地區一些人流集中的大型藝術、文化、宗教、旅游活動場所,分別設置若干傳感器/攝像頭進行群體疏散狀態監測。群體疏散狀態監測包括以下功能:實時圖像采集功能、實時信息收集功能、實時信息分析功能和實時群體狀態顯示功能。群體疏散狀態的動態采集流程圖如圖2所示:
在群體疏散過程中,因為視頻數據的存儲量很大,收集存儲相同的疏散狀態圖像數據是對存儲資源的浪費,所以引入了動態圖像采集的功能。通過群體疏散狀態監測實現實時分析和收集群體狀態,實時采集群體有活動的圖像,并對圖像進行處理,在線得到群體疏散狀態的相關信息。
2.2 事故模擬預警子系統
在事故模擬預警體系結構設計中,采用最常見的分層式結構設計,從下至上依次為:數據層、業務邏輯層和表示層。事故模擬預警子系統分層結構框架圖如圖3所示:
(1)數據層,主要功能是負責數據訪問,包括群體疏散狀態監測中收集的信息和采集的圖像,專家知識庫、事故預案庫等。
(2)業務層,處在數據層和表示層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數據訪問處理包括訪問數據倉庫中的數據和實時采集到的數據,并運用圖像處理軟件對數據進行圖像處理得到人群在當前位置的速度和密度;分類仿真分析調用相關的仿真模型,對非常規突發事件相關的數據進行仿真,進而繪制人群在速度和密度二維空間中“安全區/危險區/事故區”區域空間圖,作為模擬群體行為的狀態參照;綜合預測分析在仿真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比試驗仿真結果,確定當前的人群狀態,預測可能發生的事件、影響范圍、危害程度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實時預測預報,為制定科學有效的應急決策提供依據;仿真模型管理是用來維護仿真模型的相關信息,具有查詢、增加、刪除、修改及批量操作的功能;預警分析管理根據綜合預測分析的結果實時對群體疏散狀態做出風險評估,結合預警分級指標提出預警分級建議,進而將預測預警信息上報,實時進行計算機模擬預警顯示。
(3)表示層,用于顯示和接收預警預報,并通過所連接的指示裝置作用于人群。
2.3 人為干預子系統
人為干預子系統包括以下功能:人為誘導、輔助決策、資源配置和干預評價。
(1)人為誘導,在非常規突發事件暴發的條件下,管理人員幫助人群盡快撤離危險區并組織其疏散,為人群提供安全區域的位置方向信息,防止人群阻塞,也包括在人群疏散過程中同一民族或宗教人群之間的友好提醒與幫助,從而減少其他事故的發生。
(2)輔助決策,提供多種應急預案、歷史災情和相關法律法規,對決策者起到幫助和輔助的作用,為決策主體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決策服務。
(3)資源配置,其目的是整合優化地理區域資源,加強對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措施的監管,提高預警響應速度,提升效率。
(4)干預評價,是對干預措施效果的定性評價,分析人為干預措施能否有效幫助人群在危險區的疏散。通過定性評價分析,為今后建立積極主動干預機制提供基礎,從而達到早發現早干預,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進而提高非常規突發事件人為干預的效果。
3 結 論
本文結合我國西部地區文化特色,提出在一些人流集中的大型藝術、文化、宗教、旅游活動場所,分別設置若干傳感器/攝像頭,運用圖像處理軟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圖像處理并在線得到人群在當前位置的速度和密度,進而繪制人群在速度和密度二維空間中“安全區/危險區/事故區”的區域空間圖,作為模擬群體行為的狀態參照,通過對比試驗仿真結果,確定當前的人群狀態,由計算機自動做出預警判斷,并通過所連接的指示裝置作用于人群,從而形成一個完備的由群體疏散狀態監測、事故模擬預警和人為干預相互集成的系統體系結構。
該研究關注我國西部地區的安全問題,對在非常規突發事件情況下保證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建立統一的應急決策系統體系結構,有助于規范公眾在非常規突發事件中的行為,提高公眾的危險意識,并且根據應急預案、歷史災情和相關法律法規,可以提供有效的西部地區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
參考文獻:
[1] 韓傳峰,王興廣,孔靜靜. 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系統動態作用機理[J]. 軟科學,2009,23(8):50-53.
[2] 周超,張毅. 論轉型期我國城市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系統之構建[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4):56-57.
關鍵詞:決策支持系統;結構化方法;證據理論;框架表示法;地震應急案例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221(2015)02-0078-09
引言
近年來,地震突發事件多次發生并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然而,地震突發事件具有信息不完備、形勢緊急以及情況復雜等特點,這為突發事件的應急決策和救援帶來了較大困難。Case-Based Reasoning(CBR)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進而有效支持地震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案例表示是CBR的基礎,其所選用的表示方法和表示內容影響到案例檢索的準確性和案例適配的有效性。因此,地震突發螄件應急案例表示與檢索方法研究在CBR的研究中非常重要。
應急案例常使用的表示方法有框架表示法、本體表示法、XML表示法和樹結構表示法。
框架表示法結構性強、邏輯清晰,能夠將事物的全貌層次分明地展現出來。Liao Zhenliang和PhillipM.Hannam等使用框架表示法描述了石油泄漏應急準備中石油泄漏的情景和應急決策信息;廖振良、劉宴輝和徐祖信等使用框架表示法表示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孫殿閣、孫佳、曹婧華等使用框架表爪法表示城市典型災害系統。以上的研究能夠較為清晰全面地描述突發事件,但是沒有考慮情景信息的不確定性。翟丹妮和黃衛東提出的框架結構只給出了應急案例的一般性特征,具體的應急領域該框架還需要進一步擴充。
本體表示法能夠實現文件共享和異構系統間的互操作,有利于表現事件過程。Baisakhi Chakraborty和D.Ghosh使用本體表示法表示了火災應急案例。該方法能為專家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支持,但結構性小強。Zhang Baishang、Li Xiangyang和LiJun等在復用ABC本體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面向案例推理的應急案例本體模型。該模型能全面詳細地描述應急案例,但其不利于描述結構化知識。Zhao Jinsong和Cui Lin創建了化工廠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本體,該本體與CBR集成能實現突發事件應急決策。WuKeshou、等jS構建了颶風應急管理本體,該模型適合描述颶風管理中災情、物資供應及災后恢復的知識,但缺少響應過程描述。Z.Fan和S.z1atanova構建的應急管理本體分為動態本體和靜態本體,有助于不同領域的語義理解。但是子本體描述簡單,不利于展現案例情境及響應過程。
XML表示法具有很強的可共享性,在分布式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仲秋雁和郭素使用XML表爾法將一個應急案例分為若干個元事件,形成明顯的層次結構。呂宗平、胡欣和楊宏宇使用XML技術表示機場應急案例。但是這兩種方法沒有考慮突發事件的信息不完備性。
樹結構表示法具有層次清晰、結構分明的特點,也是應急案例常用的表示方法。Cai JiWei和Jia Yunxizin使用樹結構表示法進行了戰時裝備持有量智能決策。該表示方法的創新之處在于加入了戰時裝備持有量決策者這一因素。
現有的案例表示方法能夠較為清晰地描述突發事件。但突發事件往往具備信息不完備(樣本數據集無法準確地描述出模型變量的所有狀態,主要由信息缺失和小樣本觀測造成的特征。目前的應急案例表示方法沒有考慮信息不完備性,這不利于應急案例表示、檢索和適配。本文根據地震突發事件信息不完備的特征和應急決策的結構化需求,將證據理論中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數引入框架表示法表示地震應急案例,解決信息不完備條件下地震應急案例的表示問題,提高案例檢索的準確性和適配結果的有效性。同時,本文也給出了信息不完備條件下地震應急案例的檢索方法,這對地震突發事件的CBR具有實用意義
1 信息不完備條件下地震應急案例表示方法
1.1 地震應急案例推理需求分析
本文結合案例推理需求和案例表示方法的特點選取合適的地震應急案例表示方法。面向地震突發l#件的案例推理有以下需求:
(l)地震應急案例推理的結構化需求。所謂結構化程度,是指對某一過程的環境和規律,能否用明確的語言(數學的或邏輯學的,形式的或非形式的,定量的或推理的)給予清晰的說明或描述。如果能描述清楚的,稱為結構化問題。地震應急案例種類多樣、結構性較差,而案例推理的前提是將非結構化或者半結構化的問題轉化為結構化的問題。因此,地震應急案例表示需要選取結構性強的案例表示方法,從而為地震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提供支持。
(2)地震應急案例推理的定量化需求。地震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需要不同職能的人員使用相應的裝備和物資來完成。因此,地震突發事件應急案例推理不僅需要說明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的過程,還要給出救援人員、救援物資等的構成及數量。所以,地震應急案例表示需要選取能夠支持定量化描述的表示方法,以便于案例適配階段可以得出人員及物資的量化決策。
目前,主要的案例表示方法有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具體比較見表1。
可以看出框架表示法既能將突發事件應急案例結構化地表示出來,又能滿足案例適配的定量化決策,是地震應急案例表示的合適方法。
1.2 基于D/S證據理論的地震應急案例框架表示方法
地震突發事件應急救援主要包含三個部分:突發事件現場的相關情景快速收集;基于情景特征的應急救援方案制定;應急救援效果評估。根據地震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的流程,可以得出信息完備條件下地震應急案例的概念模型15,見式(1)。
Case=(S,P,E)
(1)
其中,S代表地震應急案例情景特征,P代表地震突發事件應急方案,E代表地震突發事件應急效果。
但是地震突發事件往往具有緊迫性和信息不完備性的特點,為了取得應急救援良機,應急決策人員往往需要根據相關信息和參數對部分情景特征值做出估算來為應急決策提供支持。這樣,在信息不完備條件下,地震突發事件的情景特征值實際上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情景特征值(不需要研判和估算情景特征的情況可以視為不確定性的特殊情況)。因此,本文將用于描述信息不確定性的D/S證據理論引入地震應急案例表示,從而解決信息不完備條件下地震應急案例表示問題。
在證據理論中,假定U為彼此互不相容事件的完備集合的識別框架,可表示為
其中,θ,為識別框架的一個事件或者元素;j=1,2,…,N;識別框架U的所有子集組成的一個集合稱為U的冪集,記為2U。
則有如下兩個定義:
定義1信任函數Beι(A)是一個從集合2U到[0,1]的映射,如果A和B表示識別框架u,的兩個子集,并且,且滿足
其中,m(B)是B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數,Beι(A)稱為A的信任函數,用來表示證據對A為真的信任程度。
定義2 不可駁斥函數P*(A)是一個從集合2u到[0,1]的映射,A表示識別框架U的一個子集,且滿足
該函數表示不懷疑A的程度。根據以上定義可以得出地震應急中不確定性信息合成規則m(A)=m1(A)m2(A)…mn(A)
所以,信息不完備條件下地震應急案例的概念模型變為式(9)。
Case=((S,m(A)),P,E)
(9)
其中,S代表地震應急案例情景特征,P代表地震應急救援方案,E代表地震應急救援效果,A代表地震應急案例中具有不確定性的情景特征,其不確定性用二元組表示,Beι (A)為A的信任函數,代表A的可信程度;P*(A)為A的不可駁斥函數,代表A的可信程度。m(A)表示對A的信任程度。
具體的案例表示還需要借助于合理的案例表示方法。如上文所述,框架表示法是符合突發事件應急案例推理需求的案例表示方法。根據地震應急案例的概念模型,我們可以得到地震應急案例的框架網絡,如圖1所示。
地震應急不同于其他突發事件應急,需要多個部門應急聯動,并且經常會面臨資源不足的情形,所以地震應急案例框架需要采用頂層框架嵌套子框架的形式來構造。地震應急案例的頂層框架如表2所示。根據地震應急案例的框架示意圖,本文構造了地震應急案例的子框架,如表3、表4、表5和表6所示。
其他應急方案的表示方法與救援安置方案相似,不再贅述。
通過頂層框架嵌套子框架可以將地震應急案例清晰而結構化地表示出來。
2 信息不完備條件下地震應急案例檢索方法
由于信息不完備條件下的地震應急案例表示融入了基本信任分配函數m(A),所以其檢索方法也會有所變化。本文使用最近鄰法來檢索相似案例。該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計算融人基本信任分配函數的地震應急案例的局部屬性;第二個階段計算地震應急案例的全局屬性。
2.1 地震應急案例局部相似度的計算
對于地震突發事件情景特征而言,其數據屬性可以劃分為確定符號屬性、確定數屬性和模糊屬性,義章分別介紹其屬性相似度的計算方法。
(1)確定符號屬性
確定符號屬性是描述地震應急案例情景特征的一種重要數據屬性,通常用明確的專業術語來表示引,該屬性相似度通過比較目標案例與源案例的含義來計算。信息不完備條件下該屬性的計算公式為其中,sima(ci,ti)為目標案例和源案例第i個屬性的相似度,m(A)ti為目標案例第i個確定數屬性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數,m(A)。為源案例第i個確定數屬性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數。
(2)確定數屬性
確定數屬性是地震應急決策的關鍵屬性之一,其計算有多種方法,本文根據地震突發事件的特點選用海明距離來計算確定數屬性的相似度,計算公式為
其中,sima(ci,ti)為目標案例和源案例第i個屬性的相似度;ti為目標案例第i個確定數屬性的值,m(A)ti為目標案例第i個確定數屬性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數;ci為源案例第i個確定數屬性的值,m(A)ci為源案例第i個確定數屬性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數;Amaxi為源案例中第i個確定數屬性的最大值,即Amaxi=max(cim(A)ci);Amin。為源案例中第i個確定數屬性的最小值,即。
(3)模糊屬性
地震突發事件的信息不完備性和緊迫性決定了在地震應急案例中存在著大量模糊屬性值。由于實際應用中的許多隨機變量都是正態分布或者接近正態分布的,所以正態模糊集非常重要。同樣,有關地震的許多變量都可以表征為正態模糊集,因此本文使用正態模糊集合來描述模糊屬性。正態模糊集的隸屬函數為
根據該函數的特點,本文對文獻計算模糊屬性相似度方法進行改進來計算具有不完備信息的模糊屬性相似度。
1)確定數與模糊區間數相似度計算
設a為一確定數,zi為第i個屬性的取值范圍,b1、b2為模糊區間數的上下限,則有
2)模糊區間數相似度計算設a1、a2和b1、b2分別為兩個模糊區間的上下,則有當a1>b2時,計算相似度需要將[a1,a2]和[b1,b2]調換。
3)模糊概念屬性相似度計算
計算模糊概念屬性相似度需要先使用模糊量化分值將評價模糊處理,然后使用模糊區間屬性相似度計算相似性。
2.2 地震應急案例全局相似度的計算
地震應急案例全局相似度是案例中所有情景屬性相似度的加權和。情景屬性的重要性由其在應急決策制定中的作用來決定。本文使用AHP方法來獲取屬性權重,然后在應急案例情景屬性局部相似度的基礎上通過對每個加權的屬性相似度求和而得到全局相近似度。其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為信息不完備條件下地震應急案例的全局相似度,wi為第i個屬性值的權重,sima(ci,ti)為目標案例ti和ci源案例在屬性i上的局部相似度,m為屬性值的個數。
3 實例應用
本文選取2012年9月7日云南昭通、貴州畢節地震救援安置案例和2008年8月四川攀枝花地震救援安置案例來說明基于證據理論的地震應急案例的框架表示方法及檢索方法的具體應用。
地震應急案例表示需要通過信息源獲取地震的情景屬性并計算信息源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數。在該案例中,震級、震源深度、海拔、地形、人口密度和應急響應等級的信息可以直接精確獲取,其基本信任分配函數值為I。而受傷人數、死亡人數和受災范圍需要通過調查匯報的形式獲取,由于地震災害具有緊急性、破壞性和信息不完備性特點,不同調查匯報單位的匯報結果會有所不同,因此這些數值具有不確定性,需要使用基本信任分配函數來表示這些不確定性。兩個調查匯報單位對這三個情景屬性的匯報結果分別為(795,0.9)、(81,0.9)、(6214-7100,0.9)和(680,0.6)、(71,0.7)、(6000-7000,0.8)。調用信息不確定處理模型可以對兩組匯報數據進行處理。
受傷人數基本信任分配函數為:
可見受傷人數為795人的可能性比受傷人數為680人的可能性大很多,其基本信任分配函數為0. 5732。同樣可以獲取死亡人數和受災范圍的情景屬性及其基本信任分配函數分別為( 81,0.5569)、(6214-8000,0.5285)。
因此云南昭通、貴州畢節地震救援安置子案例可以表示為以下表格。
進行案例檢索需要計算屬性相似度和全局相似度。屬性相似度使用前文的公式進行計算,所需的屬性的取值范圍見表11。
確定數屬性相似度使用式(11)計算。同樣可以計算得到其他確定數屬性相似度。模糊區間屬性相似度使用式(15)計算。確定符號屬性相似度使用式(10)計算。最后得到所有局部屬性相似度。
計算全局相似度還需要選取情景屬性權重。該權重的設定通過AHP方法來實現。地震專家分析評估各個情景特征在應急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判斷矩陣,如表12。使用方根法可求得該矩陣的特征向量為W=[0.109,0.19,0.287,0.216,0.073,0.019,0.029,0.037,0.04]T ,一致性檢驗通過,所求得的特征向量即為情景屬性的權重,結果見表13。最后,可以得出兩個案例的相似度為如果忽略了信息的不確定性,那么可以得到案例相似性為
可見,考慮了信息不確定性和不考慮信息不確定性的案例表示和相似度測量有很大不同。證據理淪具有很強的表示和處理不確定性信息的能力,將其和框架表示法融合能更好地描述信息不完備條件下的結構化案例。
4結論
關鍵詞: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
一、高校突發事件的特征與類型
突發事件又稱緊急事件、危機事件。高校突發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為的或者社會政治等原因引發的,在高校內部突然發生的,對學校的教學、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干擾、沖擊或危害,甚至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重大事件。有些高校突發事件甚至會演變成社會問題,要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應當分析其特點和類型。
(一)突發事件的特征
1.突發性?!巴话l事件”即表明其具有“突然發生”的特性。它是通過一定的契機誘發的,而這個契機是偶然的。因此,高校突發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實際規模和影響深度是難以完全預測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
2.破壞性。無論是什么性質和規模的突發事件,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高校正常的教學、科研,甚至帶來財產、聲譽等方面的破壞和負面影響。
3.擴散性。高校越來越受政府、公眾和媒體的重視與關注,使高校突發事件更容易引起社會反響,成為公眾熱點,很容易波及到同一城市中的其他高校乃至全國。
4.主體活躍性。大學生是一個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的群體,當突發事件發生時,他們往往會對事件迅速做出反應,積極參與,使得突發事件影響力增大。
5.緊迫性。突發事件一旦發生,由于其影響大、破壞性強、擴散快,必須在短時間內迅速控制局面,減少損失、減小影響,具有控制上的緊迫性。
(二)突發事件的類型
1、政治類突發事件。大學生是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操和政治敏感性,但由于他們尚未形成熟的理性分析能力,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蒙蔽,很容易產生行為失控,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如:涉日事件、領土爭端等。
2、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我國自然環境多樣,加上近些年來人為因素的破壞,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地震、洪澇、火災等自然災害如果在校園內爆發將對學生造成致命的傷害,學校的教學也將無法正常進行。如:5.12 大地震中很多學校校舍被不同程度損壞,師生傷亡慘重。
3、公共安全類突發事件。近幾年,高校社會化進程加快,校園內的偷盜事件、火災事故、學生被打、被搶、被騙等突發事件頻繁發生,給高校的日常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如:復旦大學學生投毒事件。
4、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如傳染病、食物中毒。此類事件的特點是:當一種未知的傳染性疾病引起突發事件時,初期易被忽視,而一旦爆發,傳播速度快、傳染面廣、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2012年H7N9禽流感等公共衛生事件。
5、其他影響高校穩定的事件。如學校管理存在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引發的突發事件;大學生各種心理障礙引發的突發事件;大學生在就業及情感等方面引發的突發事件等。
二、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從引發高校突發事件的誘因中可以看出高校的穩定正受到各種各樣的挑戰,許多高校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管理理念滯后,師生普遍缺乏防災常識和自救自護知識
在2003年“非典”以后,各高校普遍在認識上提升到學校層次,但仍未認識到高校應急管理的多元化,高校應急管理應當由內外多元主體共同治理,需要借助和發揮各方面的力量。樹立危機意識是高校突發事件預防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一方面,高校在減災、防護、自救等方面的宣傳教育不到位,教師和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災、自救、互救常識。另一方面,高校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模擬練習,導致大部分同學和老師不知道自己身處突發事件時該做什么,怎樣做才正確。比如,上海商學院女生宿舍火災事故中,學生在危急時刻盲目采取跳樓逃生,造成4人死亡的惡果。
(二)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不健全,綜合協調能力不強
在高校內部,現行的應急管理組織多為臨時性的松散組織,如學校負責人臨時牽頭形成的工作小組。至今仍然沒有建立具有決策功能的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協調部門,也沒有建立起處理突發事件的協調機制:一是臨時成立的工作機構在工作內容上和人員構成上不具有延續性;二是高校應急管理參與力量不足且單一,并沒有形成相關方面的聯動機制;三是管理方式落后,應對機制單一,缺乏較為系統的應急預案、財政預算和物質儲備。四是還沒有效建立相應的應急培訓和教育機制。
(三)缺乏法律規范和制度支持
目前我國高校應急管理的突出表現是行政性強而法治性弱,也沒有出臺對高校突發事件管理進行專門的立法。而對學校內成員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只能散見于《民法通則》、《教育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中。所以,法律規范的缺失使高校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僅依靠學校慣用的一些規章制度,而規章制度的效力是遠遠達不到法律效果的。
(四)心理干預缺失,不能滿足應急管理需要。
對心理危機的干預和預防缺失,是當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高校專門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很少;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詢人員并未受過系統、專業的培訓;開展心理預防的實施形式較為單一,造成雖然有大量需要幫助的同學與真正得到幫助者寥寥可數的對比。
三、改革創新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一套科學的高校突發事件預警機制
凡事應做到未雨綢繆,才能防患于未然。首先,各學校應當在日常的應急教育、應急意識培養、預防及演練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寓應急管理于日常工作之中,利用各種途徑提高師生的危機意識。學??梢酝嘘P部門一起進行預防突發事件知識培訓;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國教育等,傳播法律知識,提高行為自控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其次,高校應制定和完善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并組織演練。預案要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宗旨,把生命放在首位,以減少財產損失,盡快恢復學校的安全穩定為目的。
(二)建立健全高校突發事件管理的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是突發事件管理的決策、指揮、協調部門,是實現對突發事件進行有效管理的組織保證。高校應急管理的決策中樞系統應由學校的核心黨政領導組成,其職責主要是針對危機事態進行決策并統一指揮應對危機;學校還應合理組建由法律、衛生、心理、信息與宣傳等專門委員會作為應急決策的咨詢參謀系統;應急管理的實施系統應當包括學校各個院(系)、行政部門、黨團系統、學生社團、學校社區內的各類服務單位及組織;輔助系統主要是指高校內部那些擁有特殊專業技能、特定資源、設備及能力,在應急控制中擔負著某些特殊任務的部門(如后勤集團等)。
(三)完善高校突發事件的保障機制
為了實現對突發事件的有效管理,還必須有完善的保障機制。應加強突發事件管理的法制建設,這將有效防止處理突發事件時胡亂決策或相互推諉現象發生。
(四)加強心理支持系統的建設。
高校應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心理危機干預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是對處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關懷和短程幫助的一種方式。高??梢酝ㄟ^課堂教育、專家講座、團隊輔導、社團活動、網絡咨詢等途徑和形式,在大學生中倡導和樹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做好心理危機的預防。(作者單位: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學校各類突發事件不斷增多,破壞了高校校園的穩定與和諧。因此,高校必須加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建設。
關鍵詞:高校;突發事件;穩定;應對
[中圖分類號]:D631.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4-0184-01
校園安全穩定是學校開展其他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關系到廣大師生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 ,維護高校的安全穩定,是社會安全穩定和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平安和諧校園,營造良好育人環境的重要保證。
一、高校突發事件發生的原因
1、復雜的國際環境對高校穩定的影響。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我國在經濟上加強合作的同時,又通過互聯網等現代傳媒,推行文化霸權,向我國青年學生不斷宣傳和滲透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試圖引發各種形式的抗爭性事件,以達到破壞我國社會穩定的局面、干預改革開放的目的。
2、轉型期社會矛盾引起高校共振。中國的社會轉型是全方位的,在轉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突出表現為社會上的分配不公、官員腐敗、人員下崗、收入懸殊、物價上漲等矛盾不斷激化,加之大學生切身感受到的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許多人生考驗,造成他們心理上的極大壓力和認識上的困惑,一旦他們的某種愿望落空或遭受人生挫折,便會產生悲觀、焦慮、抑郁、厭世的消極情緒。
3、高校周邊環境復雜誘發的不安定因素,容易導致學生行為上的失衡。隨著高校區的興起,眾多高校新校區處于城鄉結合部或者郊區,流動人口復雜,治安形勢嚴峻,這些都容易引發學生和社會閑雜人員之間、學生和業主之間的治安糾紛,如果對這些治安問題處理不當或不及時,極易釀成校園突發事件。
4、教育資源的匱乏和工作中的不足,造成大學生學習生活上的失衡。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近幾年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教育資源的增長卻十分緩慢,這給在校的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帶來極大不便。
5、大學生自身弱點及情感與人際交往挫折等所導致的心理失衡
目前高校在校人數眾多、層次多樣、個體需求差異大,素質參差不齊,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于形成和確定的過程,心理素質較差,由于年齡較輕涉世不深,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觀點容易片面,情緒容易偏激,行為容易沖動,在從眾心理的支配下,這些學生就會卷入事端。
二、高校突發事件的特征
1、事件的突發性
突發事件一般都要經歷一個量的變化過程,量的積累和疊加,最終演變為質的變化。在量變到質變的轉換過程中,往往由于某件事情沒處理好,就成為這種變化的導火索和突破口。突發性表現為這個導火索和突破口什么時候出現,以何種方式出現,出現之后其發展過程、走向、規模以及持續時間和危害程度等,都無法完全預測和有效把握。
2、危害嚴重性
高校突發事件破壞了高校教學、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給高校整體工作和學生學習帶來損失,造成人民思想和心理上的極度恐慌。而且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很容易波及同一城市中的其他高校乃至全國,極易為社會上別有用心者和閑雜人員所利用,客觀上加深了危害的范圍和程度。
3、社會敏感性
高校作為科研、理論重鎮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高校師生作為高知識、高素質群體,始終備受政府、公眾和媒體的重視與關注。高校突發事件更容易引起社會反響,并與某些外在因素產生互動,成為公眾熱點,產生突發事件的“放大”或“輻射”的漣漪效應。
4、影響持久性
由于高校在城市的集中性,以及現代化的傳媒的發展,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很容易產生對外的波及效應。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和處置,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破壞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甚至對現行社會制度和行為準則構成嚴重威脅。
三、如何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
1、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我國高校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更應高度重視高校突發安全事件的發生。一是要面對在校學生人數快速擴張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二是要進一步研究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心理變化方式。作為高校的管理者,一定要要善于捕捉到大學生的行為和心理變化,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欲、所為,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安全防患措施。三是要適應后勤社會化,制定出相應的學生管理方式。四是要重點做好貧困生工作和心理不健康同學的工作,從心理上理解、關心、愛護他們。
2、提升安全預防能力
對付突發事件的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事件尚未形成的時候就制止它。美國教育部認為,一個安全的學校應包括的特征有: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與家庭有效溝通、與社區融洽相處、強調學生和教職工之間的和諧關系,公開講座安全問題,保證學生受到平等的尊重,開通學生相互溝通交流的渠道,使學生敢于表達內心想法,建立學生為其所受不公平待遇進行申訴的渠道,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課外(校外)心理咨詢服務,提倡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完成從青年到成人、由學校到工作的轉變,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3、提升突發事件處置能力
突發事件的處置,不能從突發事件發生后開始,而應從發生前到結束這一系列過程著手,建立相應的措施。一是做好突發事件的預案工作。如建立突發事件處置領導小組、經常分析學校安全隱患、制定各種突發事件處置的預案、組織人員學習預案內容并演練、在全校師生中進行安全教育等。二是突發事件發生后 ,要臨危不亂,結合預案和現場情況、當機立斷處置突發事件。三是在突發事件平息后,要及時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4、提升對危機的轉化能力
處置突發事件的好與壞,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突發事件發生后,學校的負面影響是否降到了最低甚至是化危(危險)為機(機遇)。在突發事件的處置中,要把握好以下四點:一是要時刻把維護師生利益放在首位,這是贏得師生認可的關鍵;二是充分發揮權威的傳播功能,在突發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學校應處理好與新聞媒體的關系,得到新聞媒體的公正對待和支持;三是爭取權威機構的支持,突發事件發生后,應及時向政府部門(主管教育的部門)報告并獲得支持,喚起公眾對學校的信任;四是隨時把握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的機會,如受害者的和解、降低要求等,將大事化小,化險為夷。
參考文獻:
Abstract: The unconventional incident refers to the emergency whose precursor is not sufficient, with obvious complexity and potential secondary harm as well as serious damage, and which can not be well disposed by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modes;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focuses 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nd the response to the command. Whether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 disasters,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 public health events or other kinds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will all bring harm to people's lives, property,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better take emergency measures, we need to make a reasonable prediction of emergency resource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entral Government reserves of rescue goods and materials, and optimize the emergency resource scheduling when the incident happened and after it.
關鍵詞: 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資源;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資源調度;預測
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emergency resources;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serve of rescue goods and materials;resource scheduling;prediction
中圖分類號:C9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2-0256-02
1 非常規突發事件
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社會問題逐步積累,環境災害頻繁發生,社會面對各種災害的脆弱性與日俱增。近年來非常規突發事件頻繁發生,我國是遭受非常規突發事件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對非常規突發事件所需要的資源進行分析預測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1.1 非常規突發事件的基本概念
非常規突發事件于2008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重大研究計劃“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中”首次被提到。在以往的研究中,非常規突發事件并未明確定義,經常被突發事件、危機事件、緊急事件、自然以及人為災難所替代。非常規突發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顯的復雜性特征和潛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壞性極為嚴重,常規管理方式難以處置的突發事件,其應急管理重點關注監測預警與應對指揮。它不同于一般性事件和事故主要因為它具備以下特征:
①突發性和信息的極不完整性。
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發生在事前毫無征兆或征兆很少,難以完全預測它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發生以及危害程度多大,存在很強的偶然性。由于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的突發性,導致事件信息的極不完整性,造成無法預測接下來會呈何種方式蔓延、需要多少救援物資,給處突帶來了不利影響。
②特殊性和蔓延性。
發生同類事件的頻率極低,使救援主體在處突過程中無經驗借鑒的特點,致使每年造成逾百萬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高達幾千億元,嚴重危害了社會的穩定、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由于常規的處突管理方式難以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使得事件的危害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危害程度不斷加大。
③環境復雜性和多范疇性。
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發生會造成多種災害的并存或次生衍生災害,事件涉及的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較多,存在很強的耦合性,交織關系復雜,同時,轉化方向不確定,難以辨別深層次與位置因素。在處置一個主要中心任務的同時須朝向多個目標開展應急處置工作,而這些目標并非可以劃歸為同一范疇,它會涉及多個行業、領域和學科。
④規律性。
雖然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爆發具有很強的爆發性、復雜性及蔓延性,但它仍然遵循發生、發展、衍生擴散到平穩、削減這一客觀規律。因此,我們在對應急管理的方式研究上,考慮到這一客觀規律,提煉出高效的應對措施,削減事件的危害性。
1.2 非常規突發事件的分類
由于管理不當、決策失誤等原因,極有可能將一般事件演變為突發事件,甚至惡化為非常規突發事件,非常規突發事件可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公共衛生事件四類。
自然災害也稱為天災,指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F象,并給周圍的生物造成悲劇性的后果。主要包括干旱、洪澇災害,臺風、風雹、低溫冷凍、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如,2016年特大洪災的突然襲擊,致使573縣受洪澇災害,近900萬人受災,800多萬畝農作物受損,直接經濟損失超138億元。2016年臺風“海馬”導致江蘇、福建、廣東三省189.9萬人受災,239.5千公頃農作物受災,600余間房屋倒塌,3200余間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47.6億元。
事故災難是具有災難性后果的事故,是在人們生產、生活過程中發生的,直接由人的生產、生活活動引發的,違反人們意志的、迫使活動暫時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或環境污染的意外事件。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濱海新區塘沽開發區的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第一次爆炸震級ML約2.3級,相當于3噸TNT,第二次爆炸震級ML約2.9級,相當于21噸TNT,天津塘沽、濱海以及河北河間、肅寧、晉州、藁城等地均有震感。此次爆炸造成165人遇難、8人失蹤、798人受傷,304幢建筑物、12428輛商品汽車、7533個集裝箱受損,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8.66億元,共調集了32個消防中隊的128輛消防車、千余名官兵在現場全力滅火處置。
社會安全事件是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威脅部分地區的政治安定、經濟和社會穩定,并有重大社會影響。包括重大刑事案件、重特大火災、恐怖襲擊、涉外突發事件、金融安全、規模較大的、民族宗教突發等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突發性事件。如,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本土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損害高達1萬億美元左右,使美國民眾對經濟、政治上的安全感嚴重被削弱。2008年美國大規模金融危機的爆發,25家銀行倒閉,就業崗位減少了近16萬個,GDP連續兩個季節呈現負增長。
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如,2003年SARS事件的大規模爆發,國內累計病例5327例,死亡348例,全球累計病例8437例,死亡813例。
2 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后的應急資源管理
國務院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相繼之后,頒布并實施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突發事件應對法》。目前,制定了對應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自然災害20部、事故災難43部、社會安全類42部、公共安全類12部,形成了以此為核心相應的應急管理法律體系框架。過去我國應急資源的管理低效,資源配置缺少績效評價模式和管理標準,資源流動滯后,在救災過程中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無法產生系統作用。這樣的應急管理機理已無法滿足非常規突發事件頻繁發生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應當建立專門的應急資源管理機構,不應僅僅是從研究情景-反應模式來模擬非常規突發事件,而應事先做好預測,優化應急資源管理,合理選址分配應急資源、合理分配應急物資種類、優化應急物流系統,特別是車輛調度的合理安排安排,這些都關系到了處理突發事件能否高效率的完成。
2.1 應急資源的需求預測
在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前,通過風險分析明確目標區域事故發生的嚴重程度,預測應急資源的需求,融入數理分析法、社會經濟評價法。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從定量的角度,預測應急資源的需求情況并做決策優化。在評估方法上,我們可主要采用參數估計法、多目標規劃法、動態規劃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模糊馬爾科夫鏈、信息熵與多指標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等。
2.2 應急資源的選址
應急資源的選址對應急資源管理至關重要,合理設置設施位置,既可降低成本,還能保證救援的時效性,最大可能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目前,我國的12個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設立在了哈爾濱、沈陽、天津、鄭州、合肥、武漢、長沙、西安、成都、南寧、青海格爾木、重慶,92%的儲備庫集中在了中部、南部和北部,其中中部占了約67%。內蒙古、東北三省、新疆、甘肅、、青海、云南占了我國的大部分領域,然而卻沒有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致使救災物資運距過遠,運輸時間過長,影響了救災工作的時效。新疆、甘肅等地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后,由于西安儲備庫規模較小,儲備物質較少,中央不得不從長沙、武漢、鄭州、成都調運應急資源物資,增加了運輸時間、成本,拖延了救災時間。
在應急資源的選址中,主要考慮城市防災救災設施設立后,產生的直接與間接費用最小,運輸路程最短,以及救災減災方面產生的直接效用和間接的社會效應。在量化方面,可采用規劃論中的最大覆蓋模型,實現應急資源的最優覆蓋。同時,根據不同的應急目標,可用多目標、排隊論、多災種耦合條件下的部分覆蓋、條件覆蓋、概率覆蓋及多標準覆蓋的動態選址模型,優化不同目標下的覆蓋率,得到最優覆蓋。
2.3 應急資源的調度
由于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突發性、復雜性以及蔓延性,在災害發生中與發生后,應急資源的響應和恢復階段資源的合理調度是減少事件帶來的危害、保證搶先救災順利完成的關鍵環節。根據不同的應急目標要求、道路的通行能力以及受災區域反饋的信息,可用后驗概率重新進行風險估計,建立非線性多重反饋的動態模型,優化應急資源配置與調度,提高應急資源調度的科學性。
3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過快發展,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已經遠不及它被破壞的強度,導致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產生。目前,國際國內不斷遭受非常規突發事件的襲擊,為了保護國家的財產安全、政治穩定、人民的生命安全,我們需對應急資源做專門的系統管理及優化。
參考文獻:
[1]張一文,齊佳音,方濱興,李欲曉.非常規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熱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雜志,2010,29(11).
關鍵詞:高職院校 突發事件 處置
我國各類高職院校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20年左右的高速擴張式發展后,呈現出辦學規模大,成員結構多元化、社會化程度提高等顯性特點。高職院校與外界社會環境的聯系多維度發展,這些聯系與青年學生聚集、思想觀念沖突明顯相共振,極易引發突發事件。近年來一些高職院校發生的突發事件,佐證了此類事件的多發態勢。本文擬立足于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等特殊性,旨在探究此類院校中突發事件中的基本問題,思考防范和處置體系的建構,為此類院校理性應對突發事件提供參考。
1 高職院校突發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高職類院校作為一種高校類型,伴隨各高校規模化發展進程,數量不斷增加,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但與普通高校相比較,高職類院校普遍存在著辦學硬件條件的增長與辦學規模增速不相適應;教學和管理人員的觀念、素質與辦學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與追求目標不相適應等問題。管理、教學、就業、后勤服務,學生、教師、校工、外來人員的問題日益突出,各種顯性矛盾和隱性矛盾更加復雜多樣,在問題和矛盾的調處中,各種因素纏繞交織,處理難度不斷加大,處理的預后難以預測,這些問題的出現,引發了不少突發事件,也繼而引起學界的關注和研究。時至今日,出了不少成果。但就其概念而言,卻還沒有一個獲得普遍認同的界定。這種狀態制約了各高職院校對突發事件的防范體系建構。
在參考國內外諸多研究成果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對“突發事件”的界定,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突發事件應當表述為:“突然發生的與本校密切相關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身、財產的較大損害, 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事件。”
如此表述,兼顧了突發事件的普遍性要點與高職院校的特殊性,避免了過寬與過窄的界定。界定過寬,會導致學?!岸喙荛e事”,界定過窄,又會造成“該管不管”的失職。例如“突發事件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由本校師生員工實施或以其為侵害對象的涉及破壞社會和校園秩序并造成人身財產嚴重損害的突發公共事件?!薄氨绢A案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師生員工身體健康嚴重損害,直至死亡,或是公共財產受到損失以及學校名譽受到損害的事件?!睆纳鲜鰞煞N比較有代表性的表述中,不難看出其瑕疵所在。前者的“嚴重損害” “公共事件”的限定顯然使之顯得較為狹隘。 后者“師生員工”“公共財產”“學校名譽”排除了其他相關人員、師生員工的財產損害等問題,明顯經不住推敲。但不管怎樣表述,高職學院在思考突發事件應對體系時,都應當把握以下基本特點:
1.突發性。突發性表明事件發生的突然,出乎意料。可以說,高職學院人多事雜,突發事件發生有其必然性和確定性,但關鍵是預防體系的嚴密化建立和有效運行。
2.損害性。我們之所以表述為“較大損害”而不強調“嚴重損害”,主要基于高職院校突發事件具有成員密集性特點而容易迅速在校內外擴散,具有很大的動態性、突變性,難以預知最后損害后果而考慮。同時,對損害判斷的尺度稍放寬一些,也有利于重視與措施跟進。
3.涉事主體的廣泛性。高職院校突發事件的涉事主體應當包括本校教職員工、學生、學校管轄范圍內的非本校人員、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的侵權行為所侵害的人等。這些人員所引發的或是與這些人員相關的事件都有可能誘發影響學校正常秩序的繼發性事件。所以,我們在研究高職院校突發事件問題時,不應該只局限于本校的師生。隨高校辦學的多元化、開放化、社會化趨勢,其他主體導致的突發事件必然增加。
4.事發地點的不確定性。高職院校突發事件的事發地點主要在學校管轄范圍內,但不排除學校相關主體在校外發生的事故、侵權行為等,如在校外實習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學生在校外發生的事故、非法行為等。
2 高職院校突發事件基本類型及普遍存在的問題
2.1高職院校突發事件類型
類型劃分的現實意義在于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提升,所以,對高職院校突發事件類型的劃分,必要且重要。高職院校突發事件類型劃分在學術界也沒有共識性的界定,但考慮到類型劃分對“應對處置”觀念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影響,因此,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其探索性劃分。
1.以主體人數規模劃分為群體性突發事件與個體性突發事件;
2.以主體是否涉及校外人員可以劃分為單一性、混合性突發事件;
3.以事件主要地點可以劃分成校內、校外突發事件;
4.以事件產生的動因劃分自因性突發事件與管理性突發事件、不可抗力性事件、意外事故;
5.以危害程度及影響范圍,可以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四類;
6.按照事件表現形態,可以分為現物態化突發事件和網絡媒體性突發事件;
7.按照事件性質可以分為犯罪事件、治安類突發事件、違規事件;
8.按照突發事件內容劃分,可以分為政治類、公共衛生類、聚眾滋事類、傷亡類、財產損失類突發事件。
2.2高職院校突發事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2.1應對意識不強
與本科高校,尤其是歷史悠久的高校相比較,由于高職院校發展歷程短,辦學基礎條件薄弱,機制體制制約等原因,高職院校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普遍存在危機防范意識不強,關注度不高的現象。教職員工更加樂于關心辦學前景、招生與就業、教學與實習工作、學生常態管理、科研等工作,對突發事件問題松懈麻痹,不會居安思危。
2.2.2應急預案缺乏
各院校普遍沒有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事前不重視,事發后相關的處置資源整合度不高,推諉扯皮,難協調。往往是按各自管轄范圍誰管誰處理,憑老經驗、老辦法,處置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有時,甚至還因為處理的小失誤使事件擴散化、擴大化,引發更加復雜的繼發性事件。
2.2.3應急機制梗阻
客觀講,需要認真應對的突發事件一般不常發生,所以對其重視程度往往不夠,普遍院校既沒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也就談不上建立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突機制。組織機構沒有,配套制度缺乏,預防措施缺位,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的支撐。
3 高職院校突發事件管理體系的建構
高職院校正處于改革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處于高等教育行業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背景下,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況中,有學者比喻說“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此背景下,筆者以為,只有不斷夯實自身的安全體系,確保學校安全穩定,才能聚精會神謀發展,齊心協力促建設。再緊再忙,都有必要建構集預防、控制、處置與善后為一體的突發事件管理體系。
3.1預防
高職院校突發事件管理體系中,預防是上策。有效預防的基本思路是:思想防線牢固、人防部署嚴密、物防設施完善、技防手段先進、協防協調統一。
3.1.1思想防線牢固
全院上下必須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意識,應當達成共識。要始終把安全作為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礎和根本保障,始終牢固樹立安全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
3.1.2人防部署嚴密
人防系統是關鍵,再好的想法、措施,都要靠人來實現。人防部署嚴密,單位上下一致,有人抓、有人管,全方位、全過程,不留死角。切實做到各崗位都有安全目標責任,人人都是一崗雙責。同時,要有專門機構、人員督查檢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堵塞安全漏洞。
此外,按照突發事件處置預案,合理配置處突人員。
要把防范工作從被動預防轉化為主動性預防。一方面,加強學生安全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有關安全、健康專題講座,促進學生心理發展。另一方面,組織安全責任明顯的部門教職工參加相關應急處置方面知識、技能的學習培訓,提高處突能力。
人防部署中,要謹防一種傾向,認為安全工作可有可無,崗位清閑,人員配置老弱病殘,或者配置一些素質不高、能力不強,照顧性人員。
3.1.3物防設施完善
學校應當安排合理資金,配置、改善相關安全設施設備,保障各項工作安全運行。交通設施、校舍、水電、防火、食品、藥品等符合相關安全規范。對相關設施設備要定期檢查,毀損、失效的,要及時修復更換或升級換代。必要的應急處突設備也要適當配置。
3.1.4技防手段先進
校園安全穩定必須依賴一定的現代科技手段,至少應當配置一定數量的監控裝置。尤其是學生宿舍走廊、圖書館、門衛、辦公樓等重點部位。監控裝置的使用,能夠有效彌補人防力量在時間、精力方面的不足,同時起到威懾作用,促進人們的自制性,并能夠有效記錄事件線索,固化證據,提高突發事件處置的靈敏度、準確度。
3.1.5協防協調統一
學校應當與周邊社區、單位、公安等單位建立良好群防協作關系,加強聯系,及時消除周邊安全隱患。
3.2控制
控制是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防止事態的進一步延續、擴大、擴散而采取的措施??刂频年P鍵目標是消除或遏制危險要素,應當說,有效的控制是整個突發事件處置的重要環節。其基本原則有:
3.2.1合法合理原則
控制措施要合法合理,這是前提,是“法治”精神的內在要求。要基于合法合理的目的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諸多發生的突發事件不斷惡性發展,大多是由于先期控制措施的不合法、不合理而誘發的,必須重視。
3.2.2及時原則
學校突發事件因人員的密集性而往往具有迅速擴散的特征,因此,一旦事發,應當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及時判斷情況,及時組織控制力量(人、交通、通訊等),及時報告,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2.3適度原則
適度原則講求“火候”“分寸”,防止“過”和“不及”。在此,應當牢牢把握住:一是生命價值 > 健康價值 > 財產價值,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對傷情危重者立即打120組織救護 ;二是把握輕重緩急,把主要問題控制好,把主要當事人控制住并帶離現場,疏散圍觀人員;三是堅持教育疏導,擺明事實,講清道理。忌諱把話說滿、把事做全,堵了自己的后路。
3.2.4動態原則
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往往會逐步牽涉較多的人或事,如學生家長。所以,控制過程中,要根據事件發展的情況靈活調整策略和方法。
3.2.5多層次原則
對于性質特殊,較復雜、較嚴重的突發事件,應當考慮調配一些專門工作小組,如醫療救護組、家屬工作組、聯合調查組、法律規范組等,分頭分層次展開相應的專項工作,以保障效率。
3.3處置與善后
處置與善后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的核心環節,是對事件整體的定論和了斷,它具有很強的“承前啟后”性質,不可草率終結。處理得當,當事人及相關聯的人無異議,避免再“死灰復燃”。旁觀者受教育,校方積累了經驗,增強了應急能力;既平息了事件,又消除了損害,還可以樹立新形象,可謂一舉多得。如若處理失誤,則后患接踵而至,調處起來反而更被動、更復雜。
筆者以為,善后處置必須堅持以下基本要點:
3.3.1事實清、證據足、定性準
這是善后處置的重要前提。只有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事件的性質也才能準確把握,處理才會有的放矢,也才能使處理結論具有難以撼動的說服力。
3.3.2教育從嚴、慎予法辦
學校以“教育”為使命,而非以“懲治”為本職。因此,對一些人為的突發事件,善后處置當以此為旨。這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然而,有些學校近年來似乎有些冷漠,動輒報案、開除了事。究其思想根源,無非是想“懲前毖后”、想“了卻后患”而已。如此處置,絕非“善后”。當然,對于違法犯罪的當事人,學校也不應該姑息,無原則遷就。
3.3.3恢復重建、完善機制(秩序、形象、心理恢復)
恢復重建,完善機制是善后處置工作的歸宿。高職院校在突發事件的威脅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后,應及時組織開展恢復重建工作,盡快恢復正常教學和生活秩序。一要組織有關人員徹查事故隱患,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突發事件死灰復燃,以及次生、衍生事件的發生。二要及時組織影響性評估。評估工作要覆蓋到突發事件所涉及的所有領域,既要包括物質層面,也要關注心理層面;既要考慮校內影響,也要關注社會影響;既要注意事態的繼發性危害與影響;還要關心網路、媒體輿情控制。
一言以蔽之,善后要從多個層面采取措施,消除危害,最好能夠將“?!被癁樾蜗笾厮苤皺C”。
在事件處置終結后,還應當進一步總結經驗教訓,及時彌補突發事件管理體制機制的漏洞,促進機制的有效性和長效性,
總之,高職院校面臨日益復雜的內外環境或因素,突發事件的發生是必然的,不發生是偶然的,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學校必須正視安全危機的客觀存在,并理性部署。具體而言,就是要提高認識,加強研究,并結合本校實際,建立系統完善的突發事件管理機制,爭取有效預防,處理得當,善后圓滿,這才是我們的心愿,也是本課題的追求。
參考文獻:
[1]王強,劉建平.論高校突發事件及其應對措施[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3).
[2]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高校應急管理機制建設研究報告[J].中國行政管理,2006(10).
[3] 黃克宇,蘭茹,徐安娜.學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探討[J].廣東白云學院學刊,2005(2).
[4]鮑勇劍,陳百助.危機管理――當最壞的情況發生時[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5]沈群群.高校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責任的分析[J].求實,2005(11):289.
[6]李佑衛,陳慶華,張學忠.高校突發事件的概念、類型、成因及特點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1-15.
[7]吳建勛.論高校突發事件的預警管理[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339-342.
[關鍵詞] 高等院校; 突發事件; 預防管理; 機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5
[中圖分類號] G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1- 0094- 02
1 引 言
近年來,高等院校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不斷變化,高校的一些突發事件擾亂了正常的教學和科研秩序,也威脅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安全。
更多的研究學者開始對高校應急管理進行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在具體的管理策略上有了一定的共識,并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以應對突發事件,為高校建立預防和應急管理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但總體上看,目前還是以分析研究為基礎的,在體制和機制的確立上缺乏系統的研究。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從應對策略和采取措施的角度進行分析,而對建立研究機構和機制仍然缺乏。內容的研究項目將進一步深化,同時對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強。
2 內涵及本質特征
高校突發事件主要包括:、惡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惡性刑事案件、發生群死群傷等重大事故、防火、防毒、防爆以及衛生防疫和食品衛生安全、網絡與信息安全、師生心理問題、實驗室藥品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
高校突發事件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突發事件,大致理解為有害事件在大學中出現,狹隘地理解為威脅到學校活動或破壞學校的功能的人為事件。這個初步的分析可以知道,高校突發事件是指學校內部條件或外部變化,在大學內突然發生的自然或人為原因造成的事件,大學生發揮主導作用,而不是以高校管理的意志為轉移的,后果嚴重的,有一定社會影響的危險的事件。
高校突發事件的最本質特征是突然發生的事件,經常讓學校感到意外或處理困難。然后會給學校現有的學習、工作、生活和秩序造成一定的干擾或影響,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和影響力。
3 產生的原因
引發高校突發事件的原因相當復雜,有時可能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引發。高校在遭遇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時(如地震、臺風、洪澇、火災等),如果對搶險救災、恢復重建工作組織不力,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保障不到位,對受傷害學生的善后處置不當的話,就會激起學生的不滿而引發突發事件。
(2) 社會性問題的輻射和影響。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和社會轉型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使得各個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學校若不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疏導,很有可能演變為突發事件。這類突發事件直接或間接地威脅到學生的人身安全,嚴重影響學校正常的秩序。
(3) 高校內部管理與服務問題所致。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務過程中,若因管理和服務問題而影響了學生的切身利益時,容易引發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例如對當下學生危機處理不當,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從而導致學生傷亡等問題,都可能引起突發事件。
(4) 大學生心理情感問題引發。大多數大學生的生理、心理都還在發生著大的變化,尚未完全定型,意志性格處于后期形成的過程中,尚不十分穩定。他們情感豐富,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觀點容易片面,情緒容易激動;他們理性與沖動并存,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過程中,需要學校教師加強教育和管理。
4 預防處置和應急管理
高校突發事件不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妨礙了高校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行,必須在分工負責、責任明確的基礎上,積極預防、有效控制、妥善處置。重點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 切實進行預防體系的構建。構建預防體系是高校公共安全建設的重點,也是有效預防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基礎和關鍵。做好預防、及時緩解和鈍化危機,應著重考慮兩方面:①思想認識體系的構建,使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預防,正確認識校園危機,確立起共同的危機管理價值理念和行動原則;②工作體系的構建,提前制訂周密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達到使危機損害最小化,同時對突發事件的管理做到常態化,提高對管理層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2) 完善預警機制,加強預測。應建立預警機制,加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同時分類設定的分級預警信號,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預警信息網絡,抓住監測點,一級抓一級,從底部到上部,形成完整的信息鏈,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趨勢,關注了學生的精神狀態,以確??焖佟惩ǖ男畔鬟f。學校加強對情況和思想發展趨勢的分析和判斷,有針對性地提高教育質量,做到早發現,早控制,早預防,早解決,把種種跡象的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要注意提高危機管理的科學性和響應系統的靈敏度。
(3) 創建一個充滿愛的環境,構建和諧的氣氛。構建和諧校園,并不意味著學校不能有問題出現,而是要及時解決矛盾與協調矛盾。事實上,社會矛盾在任何地方,任何單位是客觀存在的,要關心,要介入管理,這樣做的實質是建立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因此,我們要以鼓勵領導和教師干部深入班級、宿舍,和學生交朋友,積極開展教育以及和諧班級、宿舍創建活動,大力開展心理輔導,努力解決同學之間的人際矛盾,努力創造團結友愛的學校環境。
(4) 堅持處置原則,妥善做好各項工作。處置突發事件,要堅持統一領導,正確處理好發展穩定的關系;以保護師生員工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學校正常秩序為最高原則;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的原則;堅持思想教育和依法辦事、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及時妥善處置;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為主的原則,及時準確信息,滿足師生的知情權;在堅持慎用警力、警械和強制措施的前提下,果斷妥善處置,謹防激化矛盾;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教育疏導、分化瓦解為主及時果斷處置。
(5) 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和化解高校突發事件,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①要建立輿論激勵機制,就是強調思想上的正確引導,通過廣泛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突發事件的危害性;②要建立活動激勵機制,就是要統一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性突發事件演練,參與預防處置和應急管理的整個過程等活動;③要建立榜樣激勵機制,就是要建立和暢通學生與學校的聯系機制,做好跟蹤服務,交流經驗,展示楷模;④要建立主體激勵機制,就是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轉變為長期、穩定的防衛觀念。
總之,高校突發事件預防處置和應急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學生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高校突發事件誘發因素不同,所呈現出的反映形式、參與規模、影響程度等不盡相同。在政府及外部客體結合實際、采取措施、創新工作保障的情況下,高校如果應對及時,處置得當, 真正發揮好引導、鼓勵、激發、促成和推動等作用,就可能預防和處置好突發事件,維護學校穩定大局,構建和諧校園。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