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抗震減災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摩擦擺式減隔震支座;有限元模擬;減隔震設計
1、引言
地震震害調查表明,橋梁結構是整個交通工程抗震的薄弱環節,由于橋梁倒塌而造成的直接損失和由此引發的交通癱瘓所造成的間接損失都非常巨大。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幾次大地震對橋梁工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青海玉樹大地震。因此,針對橋梁抗震設計提出的各種理論和方法也成為國內外研究者關注的熱點。
在各種橋梁抗震設計方法中,減隔震設計經工程實踐證明是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一般是通過在上、下部結構之間安裝具有減隔震功能的支座,有目的地引導結構的損傷形式,改善整體結構的抗震性能。國內外常用的減隔震支座有鉛芯橡膠支座、滑動摩擦型減隔震支座、高阻尼橡膠支座等。摩擦擺減隔震支座是滑動摩擦型減隔震支座的一種,其工作原理類似于鐘擺,大半徑弧形滑動面可自由滑動,結構自振周期延長,同時發生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換從而消耗地震能量。與橡膠類減隔震支座相比,具有構造簡單、承載力大、耐久性好等優點,在橋梁結構減隔震設計中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
[關鍵詞]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RA33;類風濕因子;磁共振;早期類風濕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 R59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2(a)-0026-02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主要表現為周圍對稱性多關節慢性炎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率為0.36%[1],致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防止關節畸形、致殘,改善預后。近年來新的抗體不斷出現,如抗CCP、抗RA33等對RA的診斷都具有特異性,且可用于RA的早期診斷[2]。而MRI在顯示關節病變方面優于X線,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RA的診斷中,筆者通過對本院門診和住院的64例RA患者聯合檢測抗CCP、抗RA33、RF,選擇三種抗體均為陰性者和陽性者,檢查手(包括腕)關節3.0MRI檢查。現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4例RA患者選自2008年1月~2009年2月本院風濕免疫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三種抗體均為陰性者18例,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齡39~69歲,平均(42.16±14.37)歲,病程2個月~11年,平均(5.26±3.87)年;三種抗體均為陽性者46例,男性10例,女性36例,年齡19~71歲,平均(43.25±13.62)歲,病程2個月~15年,平均(6.15±5.92)年。所有病例均符合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協會(ACR)/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聯合提出的RA分類標準[3],均排除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沉(46.32±17.21) mm/h,C反應蛋白(5.17±3.98) mg/L,血小板計數(205±68)×109/L。
1.2 實驗方法
1.2.1 抗CCP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試劑盒購自上海華瑞公司,采用人工合成的環瓜氨酸多肽包被微孔板,血清作1∶100稀釋,以>5 U/mL為陽性。
1.2.2 抗RA33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試劑盒購自德國Euroim2mun 公司,血清1∶100 稀釋,重組RA33包被微孔板:>25 U/mL為陽性。
1.2.3 RF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用日立717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RF>50 U/mL為陽性結果。
1.2.4 GE Signa HDx 3.0T磁共振掃描手關節。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00統計軟件,組間陽性率和特異性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三種抗體陰性組和陽性組患者的MRI結果見表1。
3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滑膜慢性炎癥病變為主要表現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2年內即可出現不可逆的骨關節破壞,近年來認為早期診斷及早期給予緩解病情的藥物能及時控制病情,減少骨關節破壞并改善預后。有報道檢測抗CCP和抗RA33對RA的診斷有很大價值[4]。但有20%~3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中抗CCP、抗RA33和RF陰性[5]。MRI在顯示關節病變方面優于X線,在RA的早期階段即可顯示骨髓水腫、關節滑膜增厚、關節積液、骨侵蝕和腱鞘炎等[6],近年來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RA的診斷中。
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種抗體陰性組和陽性組檢查關節3.0MRI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影像改變,其中以滑膜炎癥最為突出。滑膜的改變是RA最早的病理改變,MRI所顯示的滑膜病變要早于臨床表現,一旦關節腔內顯示滑膜炎,常提示滑膜增生和(或)血管翳的形成,這也是關節侵蝕破壞的關鍵之一。并且由于滑膜組織及局部血管滲出所致,導致關節積液、關節腫脹。本研究顯示三種抗體陽性組發生滑膜炎39例(85%),陰性組14例(78%),提示滑膜炎是早期RA中所有MRI陽性征象異性、準確性最高的征象。關節間隙變窄和骨侵蝕嚴重時可在2年之內出現,有研究[7]提示這種關節改變與抗CCP、RF有關,預后較差,而本研究的結果提示在三種抗體陽性組關節間隙變窄和骨侵蝕明顯高于陰性組,雖然沒有統計學意義,但是可反映一部分抗體陰性疑似RA患者檢查手MRI出現關節侵蝕破壞、間隙變窄,有助于早期RA的診斷。骨髓水腫是由于骨骼對炎性滑膜的刺激反應性充血水腫,導致骨髓內水分增加所致,有研究[8]提示早期MRI 顯示骨髓水腫的部位發生骨侵蝕風險比沒有發生水腫的部位高6~6.5倍,先于骨皮質囊變及骨侵蝕,是早期RA隨后放射學進展最強的預測因子[9],本研究中,三種抗體陽性組與陰性組發生骨髓水腫分別為19例(41%)和8例(44%),是診斷RA敏感性較高的征象,但是缺乏特異性,如創傷、腫瘤、血管性病變以及各種炎性病變在疾病的過程中可出現此征象,所以應結合RA的其他征象加以綜合評價。
由于MRI在顯示軟組織病變方面具有較高的分辨力,是目前RA影像學檢查中最敏感、準確的方法,尤其是在早期的RA,能清楚準確顯示出滑膜炎、關節積液、骨髓水腫、骨侵蝕等RA早期重要征象,在這些患者的診斷中,通過MRI發現這些病理變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0]。因此,根據MRI表現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尤其是對抗CCP 、抗RA33、 RF陰性且疑似RA 臨床癥狀又不典型患者,聯合MRI對RA的早期診斷和提示病情嚴重程度并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為早期診斷RA 提供可靠、簡捷而準確的方法,可以減少早期及不典型類風濕關節炎的漏診率和誤診率。
[參考文獻]
[1] 唐福林,吳東海. 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
[2] Van Gaalen FA,Linn Rasker SP,Van Venrooij WJ,et al. Autoantibodies to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s predict progression to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patients with undifferentiated arthriti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Arthritis Rheum,2004,50:709-715.
[3] Aletaha D,Neogi T,Silman AJ,et al. 2010 rheumatoid arthr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J]. Ann Rheum Dis,2010,69(9):1580-1588.
[4] Steiner G,Smolen J. Autoantibodi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J]. Arthritis Res,2002,4(Suppl 2):S1-S5.
[5] Nishimura K,Sugiyama D,Kogata Y,et al. Meta-analysis:diagnostic accuracy of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d rheumatoid factor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 Ann Intern Med,2007,146(11):797-808.
[6] 李河北,杜湘珂,賈園,等. 手及腕關節MRI對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價值[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4):360-364.
[7] Lindqvist E,Eberhardt K,Bendtzen K,et al. Prognostic laboratory markers of joint damag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Ann Rheum Dis,2005,64:196-201.
[8] Stewart NR,McQueen FM,Crabbe JP.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wrist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a pictorial essay[J]. Australas Radiol,2001,45(3):268-273.
[9] Hetland ML,Ejbjerg B,Hrslev-Petersen K,et al. MRI bone oedema i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subsequent radiographic progression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Results from a 2-yea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IMESTRA)[J]. Ann Rheum Dis,2009,68(3):384-390.
一、總則
1、地震群測群防工作是指非地震系統的公民和社會組織,依法從事的地震監測和地震災害防御行為。
2、地震群測群防工作是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減災社會動員機制和社區自救互救體系的重要內容。
3、地震群測群防工作包括地震宏觀異常測報、地震災情速報、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社區地震應急和民居抗震設防指導。
4、地震群測群防工作應堅持預防為主、測防結合、平震結合的原則。
二、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網絡建設
1、各鎮鄉(街道)的防震減災工作,在市地震業務部門的統一指導下開展工作,并指定一名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各鎮鄉(街道)要設立一名防震減災助理員(聯絡員),具體人員由各鎮鄉(街道)自行指派。
2、各鎮鄉(街道)、社區要建立一支防震減災志愿者隊伍,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和轄區地震應急工作。防震減災志愿者隊伍由防震減災助理員(聯絡員)負責籌建。
三、防震減災助理員(聯絡員)職責
(一)地震宏觀異常測報
1、地震宏觀現象的觀察與觀測
防震減災助理員(聯絡員)應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如動物、地下水、地形變、電磁、氣象等,認識其正常的變化規律,了解造成這些變化的因素。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一些簡單的觀測,并把觀測結果進行記錄。
2、地震宏觀異常的調查與核實
防震減災助理員(聯絡員)發現宏觀異常后,應及時進行異常的調查核實。首先是調查出現的異常本身是否可靠,其次是分析異常的原因。
防震減災助理員(聯絡員)應配合上級防震減災業務主管部門到現場訪問有關人員,把握異常的真實性,必要時也可進行簡單的測量、試驗與分析。
在宏觀異常的調查核實中,還要注意分析異常規模、出現的區域與時間等特征。
調查核實后,可進行異常的識別,是否與未來的地震有關,即能否作為地震宏觀異常。
3、地震宏觀異常的上報
調查核實后的地震宏觀異常現象應及時填寫“地震宏觀異常填報表”(附件)上報。
上報的方式一般應將填寫的表格以盡可能快的形式報給市地震部門。對突然出現的、規模較大的、情況嚴重的異常,除了按規定填報外,還應以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上報市地震部門,也可同時上報省、xx市地震部門。
(二)地震災情速報
1、地震災情的觀察和估計
地震發生后,防震減災助理員(聯絡員)觀察所處環境及附近的房屋、景物的變化,根據觀察結果,結合人的感覺,對照《中國地震列度表》中的三類基本標志性現象,粗略估計地震災害程度。
2、將地震災情的初步觀察結果及時向市地震部門報告。
3、地震災情的調查
在做出首次速報后,應盡快調查了解轄區內的三類基本現象。調點是:
(1)人員的傷亡及分布情況。
(2)建筑物、重要設施設備的損毀情況,家庭財產損失,牲畜死傷情況。
(3)社會影響,包括群眾情緒,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產秩序受影響情況等。
(4)地震造成的其他災害現象。
4、地震災情的后續速報
將調查結果進行第二次速報,以后還應不斷調查核實和補充新情況,尤其人員傷亡變化情況須隨時上報。
(三)防震減災科普宣傳
防震減災助理員(聯絡員)在市地震部門指導下,配合鎮鄉(街道)有關部門承擔本轄區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任務。
1、宣傳方式
(1)設立宣傳櫥窗、墻報。
(2)舉辦防震減災科普講座。
(3)播放地震科普宣傳聲像資料片。
(4)散發地震科普讀物、掛圖、宣傳頁。
(5)利用科技周、“7.28”唐山地震紀念日、“三下鄉”等進行科普知識宣傳。
(6)組織各種地震應急演練。
2、宣傳內容
(1)平時宣傳
我國及本地區地震環境和地震活動特點;地震基本科學知識;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應急與救援的有關知識;個人及社會防震減災基本技能常識;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知識與措施;國家有關防震減災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我國地震科學水平和防震減災工作成就與現狀。
(2)臨震宣傳
地震應急預案與應急對策措施的主要內容與啟動程序;地震監測預報的方法,現階段地震預報科學水平;地震宏觀異常現象的觀察、識別和臨震異常信息的上報;各類房屋建筑和生命線工程在不同強度地震下的震害特點與抗震防災措施;社會公眾地震應急避險與自救互救知識;地震災情速報知識和速報渠道
與程序;地震謠傳的識別與預防知識;有關地震預報、地震應急的法律、法規知識。
(3)震后宣傳
有關地震震級、災情情況和震后趨勢判定公告的內容;黨和政府抗震救災的對策措施;傷病員搶救轉移的知識和方法;防止地震次生災害的知識;震后恢復重建時場地選擇及抗震設防要求方面的知識;有關識別和預防地震謠傳的知識。
(四)社區地震應急
1、社區地震應急準備
(1)制定社區地震應急預案。包括社區應急、鄰里自救互救、人員疏散、人員密集場所疏導、重要目標崗位應急搶險搶修、家庭應急等。
(2)組織建立防震減災志愿者隊伍。明確組織者、人員、職責、任務,并協助上級防震減災業務主管部門對志愿者的培訓、訓練和演練工作。
(3)指導社區居民掌握地震災害自防、自救、互救基本知識,熟知附近的避難場所,并開展適當的演練。
2、臨震應急措施
(1)本轄區的應急預案啟動后,防震減災助理員(聯絡員)協助實施應急預案。
(2)密切關注震情變化,隨時與市地震部門保持聯系,及時反映宏觀信息。
(3)根據政府和有關部門部署,協助居民避震疏散。
(4)指導家庭貯存各種必備生活用品和工具。
3、震后應急措施
(1)協助轄區內的震后快速反應工作,迅速報告災情和緊急救助情況。
(2)組織志愿者隊伍和居民開展救助,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3)協助疏散災民和發放救援物品。
(4)協助有關部門維護轄區秩序。
(五)鎮鄉(街道)民居抗震設防
1、宣傳房屋抗震知識,包括民居震害和特點、抗震設防要求、房屋建造的抗震措施。
一、上半年工作情況
(一)強化考核督查,逐級落實工作任務
為了今年的防震減災工作目標順利完成,市局防震減災工作會議之后我局及時召開會議研究部署2013年度防震減災工作,以防震減災工領導小組名義下達了2013年度防震減災工作考核指標任務,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了縣上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
(二)突出監測預報,加強群防體系建設
我們始終堅持把地震監測預報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建立群測群防體系為重點,扎實做好各項工作。一是地震信息節點及系統運行良好。初步實現了省、市、縣之間廣域網絡互聯,地震信息的實時傳遞和數據資源共享,便于在較短時間內掌握震情。二是對全縣的宏觀監測點實地進行了檢查,落實了監測人員,明確了職責,對宏觀監測點監測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建設了3個規范化宏觀觀測點、觀測點達到了“七有”要求。切實按照“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原則,各宏觀觀測點開展動禽、井水變化、氣象等宏觀異常觀測,為準確預測預報震情提供了依據。加強了西河村廟嘴山測震臺的監測環境維護工作,堅持每季度開展一次全面檢查,確保電力暢通、環境整潔,確保測震臺正常運轉。三是制定下發了《縣2013年度震情跟蹤工作方案》,采取電話詢問、月報表等形式,加強震情監視和跟蹤,密切關注地震前兆異常事件,完成了地震趨勢會商報告形成有價值的震情趨勢會商意見。四是制定了“三網一員”管理辦法和職責,全縣9個鎮、2個社區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確了主管領導和鎮上的防震減災助理員,完善更新了“三網一員”信息,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立了穩定的群測群防工作隊伍。
(三)強化機制建設,提升震災防御力度
認真落實《省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定》等文件精神,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了城市規劃以及建設工程項目可行性論證、工程設計、施工審批的重要內容,強化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監督管理。一是加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管力度,將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備案工作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要求一般建設工程凡沒有縣地震辦的備案手續,不得進行規劃定點、工程招投標和辦理施工許可證。上半年備案4項。二是加快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點創建步伐,今年創建示范村一個。三是開展了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的創建工作,按照《縣創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工作實施方案》,建苑、宜祿等社區積極開展了創建工作。四是開展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檢查工作,縣地震辦聯合縣住建局、教育局、衛生局對全縣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情況進行了檢查,及時成立了聯合檢查組,按照從嚴從實從細的原則,從2013年5月22日開始至6月17日結束,歷時27天對我縣教育系統的83所中小學校、8所(不含民辦幼兒園)單設幼兒園的198棟單體建筑物和13所鄉鎮衛生院的35棟單體建筑物及4棟保障性住房進行了全面檢查。對不能滿足抗震設防要求的建筑物給出了意見,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四)深入宣傳教育,增強防震減災意識
為了切實提高公民防震減災意識和應對地震自然災害的能力,我們組織專門人員,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防災減災科普知識,人民群眾防震減災意識得到明顯增強。一是“科技之春”、“5.12”汶川地震紀念周、“安全生產月”等活動期間,采取上街設點、現場講解、發放資料、懸掛橫幅等形式,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省防震減災條例》等法律法規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避險自救互救知識,切實增加群眾對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了解。截止目前,共開展防震減災宣講及演練活動8(場)次,懸掛橫幅7條,制作宣傳板面20塊,散發宣傳資料5000多分。二是充分發揮媒體、通訊網絡平臺的作用,利用在大屏幕播放防震減災知識專題宣傳片、發送手機短信等形式,使群眾進一步了解地震科普知識,增強防震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三是扎實開展了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家庭”為主題的“六進”活動,在昭仁中心校、巨家中學、巨家中心校開展了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和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講座,提高了師生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為金宇社區、建苑社區、宜祿佳苑、冉店社區上孟村、丁家鎮張代河村等社區居民發送了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以及《省防震減災條例》等宣傳資料,增強了群眾防震減災意識和避險常識。結合“改作風、抓落實、促發展”及“抓黨建、暖民心、保穩定、促發展”活動,進村入戶宣傳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知識及避震、自救互救知識。四是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創建工作。按照開展創建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活動的文件要求,昭仁中心校今年開展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創建活動,巨家中學開展縣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創建活動。
(五)加強應急救援,提升防災工作水平
一是完善應急預案。制定下發了《縣地震應急預案》,我縣73個縣級部門、9鎮2個社區、160個行政村,80%的中小學校和衛生院、按照地震應急預案修編要求,結合各自實際,根據自身職責,完成了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修編工作。各學校開展了應急疏散演練活動,檢驗了地震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及時更新了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
二是建設應急平臺。宜祿街文體廣場為縣城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在應急避難場所周圍及入口處設置明顯指示標志牌,并制作了應急避難場所平面圖和周邊地區居民疏散通道圖。合理劃分應急避難場所,設置了應急指揮中心、應急供電區、應急棚戶區、應急物資供應區、應急水源區等功能區,確保地震應急避難工作有序、高效開展。
三是壯大應急隊伍。加強縣、鎮、村三級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建立了有效的聯動協調機制,提高了應急能力。目前,我縣有地震應急救援中隊各鎮、社區均成立了20人的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各村分別成立了15人的地震應急救援隊伍。成立了防震減災志愿者協會,會員40人。
二、存在問題
1、防震減災基礎薄弱、機制不夠健全。
2、廣大干部群眾防震減災意識不強、知識匱乏、自救互救能力不強,宣傳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
3、各級的應急預案還需進一步完善,在應急組織、管理、指揮、協調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提高。
4、“三網一員”人員的業務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監測網絡還需進一步健全,群測群防機制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局進一步貫徹落實好省、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精神,繼續按照年初工作計劃,進行全面的查缺補漏,重點圍繞考核目標任務,進行認真地檢查和落實,確保全年的工作完成,下半年要繼續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點做好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工作。利用“7.28”唐山地震紀念日、科普宣傳月、法制宣傳周等時段,繼續做好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自救互救知識、抗震設防知識的宣傳活動。進一步做好我縣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社區、村、企業的創建工作。
(二)繼續推進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認真做好震情值班工作,利用宏觀資料,切實做好月、年會商各項工作。加強地震宏觀異常現象的觀測、調查核實工作,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培訓,在提高群眾宏觀現象的觀測、識別能力的基礎上,廣泛引導和發動群眾開展地震宏觀異常的觀測,發現異常及時向政府或地震辦報告,為地震部門判定震情提供及時而有價值的信息。
(三)進一步抓好“三網一員”隊伍建設工作。加強對宏觀觀測員、防震減災助理員、災情速報員工作的業務培訓指導,推進全縣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到__鎮檢查指導工作,在此,我代鎮黨委、政府對各位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下面,我就__鎮的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作匯報:
__鎮位于__縣西北部,系滇川兩省,__、會東、巧家、東川三縣一區結合部的__山區腹地,全鎮總面積 264.9km 2,轄18個村(居)委會,有348個自然村,18821戶68834人。由于受小江、金沙江的強烈切割,__鎮境內地形地貌極為復雜,河谷部分巖層存在垂直裂隙,形成深邃峽谷,全鎮有12個村委會處于地質結構較差、地質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金沙江、鹽水河谷和小江沿線,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切實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我們重點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機構,強化組織領導。在防震減災工作中,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真正將此項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來抓緊抓實。調整充實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和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派出所、安監站、國土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防震減災工作。為增強防震減災工作戰斗力,降低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黨委、政府從機關單位抽調了50余名干部職工組成了4支應急搶險隊伍,同時在各村成立了以總支書記為隊長,民兵和青壯年群眾為隊員的應急搶險小分隊。
二是強化宣傳,增強防震意識。充分利用廣播、標語、宣傳欄、手機短信、宣傳單等形式,加強地震科普知識普及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加強地震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同時,在各中小學校普遍開設地震知識講座,加強對在校師生的培訓教育,增強廣大師生的防震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在各中小學校開展防震避震應急演練,提高廣大師生的應急避災能力。今年上半年,全鎮共張貼防震減災宣傳標語200余條,出黑板報48期,印發防震避險宣傳單20__0余份,開展地震知識講座20余次。
三是深入排查,消除安全隱患。牢固樹立“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理念,組織國土、安檢、民政等部門對全鎮17個村的地質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其中石門坎村、云峰村、落水村、發基卡村、爐房村和炭山6個村委會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共有滑坡點10處,威脅著148戶678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黨委、政府已向地質災害隱患地帶群眾發放了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并落實了專人負責24小時監測,一有險情立即上報。同時,組織中心學校等部門對全鎮23所小學的危房進行了全面排查統計,目前全鎮23所小學共有d級危房 9532平方米 。現已爭取排危資金380余萬元,可排除學校危房面積 3238平方米 ,計劃在兩年時間內,全面完成中小學危房排除任務,保證學校校舍安全性能,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由于受四川“5.12”大地震的影響,云峰村委會大水溝村民小組和三家村村民小組發生山體滑坡,為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鎮黨委、政府投資80余萬元對兩個村民小組處于滑坡體上的29戶群眾進行了易地搬遷。
四是加固民居,提高抗震能力。根據農村民居抗震性能調查統計,__鎮85%以上的民居均不具備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底,原因是娜姑鎮的民居絕大部分都是土壞房,屋梁直接擔在山墻上(土墻),特別是地處金沙江、小江、鹽水河斷裂帶的山區群眾,家庭貧困程度深,住房極為簡陋,不具備抗震性能。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積極爭取各方資金,大力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工程。在項目安排上,我們堅持把特別貧困、特別簡陋、特別危險的農村民居作為實施的重點對象,優先考慮,確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農村民居基本具備抗御不低于6級地震的能力。在工程建設中嚴把“三關”、做到“四不準”,即:嚴把材料質量關、嚴把施工質量關、嚴把驗收入住關;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設計不準實施,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設項目不準審批,對不符合抗震標準的建材不準進入工地,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工程不準驗收。目前全鎮已新建基本具備抗御不低于6級地震的能力的安房176戶2. 1萬平方米 ,加固改造的1339戶12. 05萬平方米 ,基本保障了1515戶6000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五是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時效。完善修訂了《__鎮防震減災應急預案》,適時組織地震應急預案的演練,進一步熟悉掌握啟動應急預案的方法、步驟,明確在應急行動中的職責,達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效果。加強抗震救
災指揮體系建設,及時充實抗震減災應急隊伍及應急小分隊成員,建立應急隊伍信息庫,確保預案啟動及時、運轉順利。嚴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歷年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時期,要求各村及相關部門實行值班制度,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及時上報各種突發性自然災害。
雖然我鎮在防震減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缺乏防震減災工作經費,各項工作開展難度大;二是村鎮建筑民居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達不到抗震要求,全鎮大部分群眾還居住在抗震能力低或不具備抗震性能的房屋內;三是社會公眾防災意識有待加強;四是緊急救援體系不夠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來,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得到了各級人大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得到廣大民眾的高度關注。2011年3月,省委書記、省長趙克志對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對我省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的發展方向。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華祥、袁周就加快我省防震減災工作進行了調研并做了重要指示。副省長孫國強多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經過各方努力,我省防震減災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
防震減災轉入法制化。汶川地震以來,貴州切實推進防震減災法制建設,制定了《貴州省防震減災條例》,分解了防震減災法定職能,各地防震減災工作機構逐步建立,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2008年,省政府批準成立了地震專家機構--貴州省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2009年,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并建立了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級政府相繼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和聯席會議。2010年,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省政府了省級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
地震監測實現數字化。通過“國家數字地震網絡項目工程”的實施,全省以貴陽國家基準地震臺為中心,3個國家級地震監測臺為骨干,13個省級地震監測臺為補充的數字化地震監測框架網絡初步形成,地震監測能力由原來的最低只能監測到3.5級以上地震提高到西部地區最低能監測到1.5級以上地震,東部地區最低能監測到2.0級以上地震。地震時間、地點、震級和震源深度要素的分析抱出由以前60分鐘以上跨入智能化,實現地震后能10分鐘內準確速報。省地震局通過崗位大練兵,地震速報能力迅速提高,在首屆全國地震速報競賽中獲成都賽區第一名。
應急救援實現跨省作戰。2009年修訂了《貴州省地震應急預案》和《貴州省地震局地震應急預案》,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相繼了地震應急預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初步建成。按照這些地震應急預案,初步建成了貴州省地震應急決策系統。我省已經成立了近200人的省級地震緊急救援隊,由省地震局、消防總隊、武警總隊和衛生廳抽調骨干組成。這支隊伍能夠承擔省內外破壞性地震的應急救援任務。2010年,省地震局地震應急救援隊赴玉樹地震災區開展應急救援,得到了現場抗震救災指揮部專家和青海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的一致好評,鍛煉了我省地震應急救援跨省作戰的實戰能力。
地震科普宣傳制度化。2009年,我省了《貴州省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方案》,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全省中小學教學和考核內容,定期開展學生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并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省委黨校領導干部主體班培訓計劃。省地震局編寫出版了《防震避震知識》科普讀物,編輯印刷了《防震避震常識》畫冊,編輯制作了《防震減災基礎知識》影視光碟。近年來,地震系統舉辦各類培訓班和科普專題講座122次,籌劃舉辦宣傳教育活動1239次,制作宣傳展板7340多塊,懸掛宣傳標語7400多條,制作、編印和發放宣傳資料127萬多份,贈送地震科普光碟75837碟,1200余所中小學60余萬師生參加了地震應急疏散演練,近2000萬群眾直接參加了各種宣傳互動活動,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地震應急避險能力日漸提高。
服務民生步入常態化。近年來,省地震局轉變防震減災工作思路,堅持地震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宗旨。省地震局制定了支持“工業強省”戰略政策措施,規范了行政審批程序,縮短行政審批時限50%。省地震局提出,地震科技要服務民生。近幾年來,實施了首批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快速高效處理了多起“不明震動”事件,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省地震局還編輯出版了中英文的《貴州省地震震中分布圖》,對貴州歷史地震和地震地質背景展開了研究,發表了十幾篇研究成果論文,為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等提供了基礎的資料。
確立目標、強化措施,謀求防震減災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以來,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受觀念等的影響,我省地震憂患意識較低,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完善,防震減災工作機構、人員、經費保障不足,地震監測能力仍然較低,地震前兆監測基本上沒有開展,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有效監督不夠等等,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依然任重到遠。
“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和地震監測系統,加強建筑抗震設防和地震基礎研究。建立完善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初步建立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和地震應急指揮協調機制,建立完善防震減災地方配套法規、規章和制度,建立完善執法監督隊伍。初步建成覆蓋全省的地震監測系統,貴陽市和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地震最低監測精度達到1.0級。地震發生后10分鐘內完成地震三要素(時間、地點、震級)速報。力爭使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達到抗震設防要求,農村抗震民居比例逐步增加。將建筑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管理程序,初步建立建筑抗震設防的日常監督檢查機制。加強地震科學技術基礎研究,為防震減災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資料。
為了扎實做好2009年防震減災工作,根據中央、省、市關于防震減災工作安排意見和省、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現就全縣2009年防震減災工作安排如下:
一、認清形勢,認真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
*年11月召開的全省地震趨勢會商會和2009年1月召開的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分別對2009年度我省、全國地震形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綜合分析,認為2009年中國大陸仍然存在發生地震的可能,特別是慶陽市位于南北地震帶的邊緣,與寧夏西海固、六盤山毗鄰,距離我縣比較近,3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對今年的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各鄉鎮、各部門要充分認清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汲取汶川地震的教訓,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扎實開展宣傳活動,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法制意識,依法規范全社會防震減災行為。新修訂的《防震減災法》從今年5月1日起實施,要結合新修訂通過的《防震減災法》實施日(5月1日)、防災減災日(5月12日)、國際減災日(12月14日)等特殊紀念日,采取制作專題片、上街咨詢宣傳、知識競賽、圖片展覽等形式,針對公眾防震減災意識談薄、避險自救能力不高等現狀,組織開展多種形勢的防震減災宣傳活動,擴大防震減災工作的社會影響,增強人們防震意識。
二、明確任務,全力做好震害防御工作
一要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各鄉鎮、各部門要牢固樹立“震情第一”觀念,按照市、縣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震情短臨跟蹤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蹤工作措施,堅持異常落實不過夜和重大異常報告制度,認真做好地震宏、微觀異常現象的監測收集和上報工作,對出現的各類異常現象要及時調查核實,充分發揮參謀助手作用。
二要認真做好抗震設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各鄉鎮、各部門要落實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精神,按照《慶陽市地震局關于轉發<甘肅省發展和改委委員會、甘肅省地震局關于對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程項目進行抗震設防要求檢查的通知>的通知》、市政府制定下發的《慶陽市災后重建工程質量管理地震設防工程監督監測驗收意見》等文件精神要求,全面做好災后重建工作。發改、城建、規劃、地震等部門在工程項目審核中,要嚴把工程設計關、抗震設防關和地震安評關,發揮職能,依法加強對重大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以及交通、水利、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抗震設防要求的監管,趨利避害,確保重大建設工程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
三要穩步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實施。各鄉鎮、各部門要認真落實全國、全省、全市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開展對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情況的普查,掌握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現狀,推進地震安全民居工程的實施。要結合農民安居工程、新農村建設、扶貧搬遷等,加大對農民建設地震安全住房的技術指導和政策引導。各鄉鎮要確定一批安全農居示范點,帶動和鼓勵廣大農民朋友建設安全、舒適、美觀、抗震的民居。
四要不斷提升地震應急工作水平。各鄉鎮、各部門要全面落實《突發事件應對法》,進一步明確各自在地震應急事件處置中的責任,建立集中高效的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在第一時間為政府當好決策參謀;要針對汶川地震應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推進本鄉鎮、本部門、人員集中場所、大中型企業等地震應急預案的修訂工作。建立穩定、長效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達到“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效果。要建立機動靈活、安全可靠、多路互補的應急通信保障系統,提升全縣地震應急信息快速保障能力。縣教育局要安排全縣所有中小學校、幼兒園定期開展應急避難演練活動,將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學校素質教育和安全教育計劃之中,5月初,縣地震局要聯合縣教育局在反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開展應急避難演練活動。要加快推進全縣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實用功能,鄉鎮要設立中型避難場所1-2處,明確標志,規范管理,協調配合。
(一)加強軟硬件建設,為開展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1、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隨著新時期防震減災工作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防震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更加艱巨。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就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與時俱進,使干部職工的理論水平、思想覺悟、業務知識等不斷有新的提高。為此,一是加強學習和培訓。通過經常性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培訓,保證政治上的堅定,工作上的創新。認真開展機關作風建設,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使干部職工政策理論水平和解決問題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在工作中,講大局、講原則、講團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關心。三是加強廉政建設。把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放在了自身建設的突出位置,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身體力行,嚴格執行各級黨委廉潔自律的規定。
2、建立健全基本制度。注重基本制度的建設,先后制定并出臺了縣級和本局地震應急預案、值班和上下班制度、震情會商、財經紀律等一系列基本的規章制度,為實行嚴格規范的管理打下了基礎。同時,注重從點滴抓起,抓養成,抓示范,從接一個電話、報一份材料等細微之處著手抓,使全局工作人員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
3、改善辦公條件。為使干部職工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注重軟環境建設的同時,克服辦公空間擁擠、設備落后、經費十分短缺的困難,努力爭取上級的支持,積極向縣委政府反映實際困難,極大地改善了辦公條件。
4、積極爭取地震業務用房建設項目,該項目已列入省級規劃中,有望在**年組織實施。
(二)認真履行職責,全面推進防震減災工作
1、做好震情監測跟蹤工作。一是做好地震前兆數據的觀測、分析和上報工作。二是積極做好震情會商跟蹤工作。堅持月、季震情會商制度,有異常情況緊急會商;及時編寫震情簡報向上級業務部門和縣委、縣政府報告。編寫震情會商意見,震情簡報;三是建立了防震減災聯絡員和地震宏觀觀測員工作制度,對地震的影響和地震前兆異常情況進行及時核實和上報。全縣每個鄉鎮確定了一名防震減災助理員,樂育水井、俄垤水庫各確定了一名宏觀觀測員。
2、積極穩妥處置好地震事件。**年,我縣發生的最大地震是9月30日的2.0級地震,但人沒有震感。縣地震局及時向縣委、縣政府作了報告,并積極穩妥地作好處置,耐心細致地做好人民群眾的釋疑答疑工作,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百姓安定。
3、加強地震應急系統建設工作。一是起草并報縣政府下發了《××縣地震應急預案》,各鄉鎮和縣級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也得到不斷完善,地震局內部也制定了詳細的地震應急預案。二是加強應急裝備的準備工作。為地震應急提供基本的設備保障。三是收集建立了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對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學校、醫院、民居、交通、重點危險隱患點、地圖等基本情況進行了搜集整理,全面推進防震減災工作。
4、做好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縣地震局認真貫徹落實《云南省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條例》和州、縣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積極與本文來源:就愛文秘有關部門溝通聯系,不斷加強和規范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以提高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的抗震設防能力。**年開展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共審批了11項建設工程項目。
5、切實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全縣所有鄉鎮,事關農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做好該項工作,有利于改善農民群眾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縣地震局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按照要求嚴格實施480戶拆除重建和1200戶加固改造任務,確保質量,使加固和重建的農村民居真正成為地震安居房。
(三)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
1、加強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按照“主動、慎重、科學、有效”的原則,采取各種方式,深入持久地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應對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以趕集天、送科級下鄉活動、防震減災日紀念活動、科技活動周等活動為契機,采取發放宣傳資料、開展科普咨詢等方式,重點加強了地震科普知識、應急避險知識、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等方面的宣傳,開展地震科普宣傳4次,累計發放宣傳資料11600多份。為做好學校的防震減災知識普及,與科協共同向全縣中小學校發放了防震減災知識讀本500本。
2、加大信息宣傳力度。縣地震局把信息宣傳作為提升地震工作社會影響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年初制定工作目標責任,明確宣傳工作的任務和要求,年末進行表彰獎勵,激發干部職工參與信息寫作的積極性,撰寫信息,宣傳工作取得了明顯實效。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局在防震減災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防震減災有些工作需要進一步理順、規范。二是專業技術力量十分薄弱,工作人員少,而且來自不同的專業和崗位,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和培訓。三是工作經費十分緊張,地震應急裝備的配置、監測設備的運行和維護、日常的業務培訓、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等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年工作計劃
回顧**年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效,但離黨委、政府的要求還有差距。**年,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加強自身建設。加強內部管理,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強隊伍建設,充實工作人員,加大對干部職工的教育和培訓力度。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明確目標責任,使每一位工作人員都盡職盡責工作。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勤儉節約,廉潔辦事。
(二)做好震情監測跟蹤工作。在做好地震前兆數據的觀測、分析和上報工作的同時,積極做好震情會商跟蹤工作,堅持震情會商制度,及時編寫震情簡報。加強對防震減聯絡員和地震宏觀觀測員的培訓和指導。
(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地震應急系統建設。進一步加強自身應急反應和處置能力建設,完善鄉鎮和縣級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加強應急裝備建設,搜集完善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探索組建地震應急救援隊伍。
(四)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聯系,嚴格依法辦事,不斷加強和規范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提高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的抗震設防能力。
(五)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保證按時、按量、按質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六)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采取各種形式,深入持久地開展地震科普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和農村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應對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明確宣傳工作的任務和要求,激發干部職工參與信息寫作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信息宣傳力度。
(七)組織實施好縣級地震機構業務用房建設項目。
可公度方法是對自然現象進行預測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龍小霞和孫虎、延軍平、王祖正教授等利用三元可公度法、四元可公度法和五元可公度法對川滇地區1913年至1996年發生的37次強地震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每19年有符合地震發生的公差規律。2007年和2008年的災害信號比較強,尤其是2∞8年更符合已有地震資料的統計規律。因此,川滇地區可能發生≥6.7級地震的年份為2008年。他們對防震減災提出了5條建議:
1 完善預防措施,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積極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加強針對性專題研究.確定重點防震區域,依靠全社會力量,不斷提高防震減災綜合能力。
2 加強抗震能力建設,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加強領導和管理,切實加強抗震設防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加強對重大建設工程和一般民用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監督管理工作,堅決做好抗震設防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和農村的防震抗震能力。
3 健全緊急救援系統建設,以提高地震應急反應能力,依法制定地震應急預案,加強地震應急系統指揮建設,明確緊急救援隊伍,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避震應急、自救互救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