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運籌學標準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物流管理;數學模型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因素決策分析方法.這種方法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給予數量化,在目標因素中結構復雜且缺乏必要數據的情況下使用更為方便,因而在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物流決策中,經常用層次分析法對一些問題進行決策.本文就以物流選址模型為例,談談層次分析法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
一物流公司要從三個候選地中選擇一個配送中心,按選址的五個標準:運輸成本、運輸距離、社會指標、環境指標和運輸難易程度,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決策.
下面通過求解物流選址模型來說明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1)確定決策的目標,對影響目標決策的因素進行分類,建立一個多層次結構.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的方法為:將問題包含的因素分為最高層(目的)、中間層(采取的各種措施)、最底層(措施、方案等),把各種要考慮的因素放在適當的層次內.
首先最高層:物流選址;中間層:運輸成本、運輸距離、社會指標、環境指標和運輸難易程度;最底層:候選地D1,D2,D3.
(2)比較同一層次中各因素對于上一層的同一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構造成對比較矩陣.
比較第i個元素與第j個元素相對上一層某個元素的重要性時,使用數量化的相對權重aij來描述.設共有n個元素參與比較,則Aij=(aij)n×n稱為成對比較矩陣.成對比較矩陣中aij按如下標度進行賦值:aij=1,元素i比元素j對上一層次因素的重要性相同;aij=3,元素i比元素j略重要;aij=5,元素i比元素j重要;aij=7,元素i比元素j重要得多;aij=9,元素i比元素j極其重要;aij=2,4,6,8,為以上兩判斷之間的中間狀態對應的標度值;倒數,若元素j與元素i比較,得到的判斷值aji=1aij.
如決策人用成對比較法,比較選址的五個條件,得到如下的成對比較矩陣:A=1275512143317141121315132111513311,其中a14=5表示運輸成本與環境指標重要性之比為5,即認為運輸成本比環境指標重要.
(3)通過計算,檢驗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必要時對成對比較矩陣進行修改,以便可以達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若成對比較矩陣A滿足以下特點:aii=1,aji=1aij,aij=aikajk,則稱A為一致性矩陣.但是因為人們對復雜事物的各元素采用兩兩比較時,不可能做到判斷的完全一致性,而存在估計誤差,問題就變為多大范圍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定義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其中λmax是A的最大特征值).若CI=0,就為一致性矩陣;CI值越小,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越大.一般CI≤0.1,就認為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則重新比較判斷.
成對比較矩陣的維數越大,判斷一致性將越差,因此為放寬對高維成對比較矩陣一致性的要求,引入修正值RI.取更為合理的CR=CIRI為衡量成對比較矩陣一致性的指標,CR≤0.1時滿足一致性要求.對A計算得到λmax(A)=5.073,CI=λmax(A)-55-1=0.018,查得RI=1.12,因此CR=0.0181.12=0.016
(4)在符合一致性檢驗的前提下,計算與成對比較矩陣的最大特征值相對應的特征向量,確定每個因素對上一層該因素的權重,計算各因素對于系統目標的總排序權重并決策.
計算A的最大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為:U=(-0.8409,-0.4658,-0.0951,-0.1733,-0.1920),將該向量標準化,使得它的各分量都大于零,各分量之和等于1.標準化后為:U=(0.457,0.263,0.051,0.103,0.126),經過標準化的向量也叫權向量.本例反映了決策者在選址時,是運輸成本最重要,其次是運輸距離,再次是運輸難易程度,最后才是社會指標.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由權向量U的各分量所確定,則得到第二層的權向量.
下面求第三層的權向量.分別比較三個候選地D1,D2,D3的運輸成本x1,運輸距離x2,社會指標x3,環境指標x4,運輸難易程度x5.先成對比較三個候選地的運輸成本,得成對比較矩陣:B1=113183113831,經過計算,B1的權向量:ωx1(D)=(0.082,0.244,0.674)T,λmax(D)=5.073,CI=0.001,CR=CIRI=0.0010.58
類似地,分別比較三個候選地的運輸距離、社會指標和運輸難易程度的成對比較矩陣:B2=125121215121,B3=11311313131,B4=13413111411,B5=14141114441,通過計算可以得到相應的權向量:ωx2(D)=(0.606,0.265,0.129)T,ωx3(D)=(0.429,0.429,0.143)T,ωx4(D)=(0.636,0.185,0.179)T,ωx5(D)=(0.167,0.167,0.667)T,它們可以視為各候選地的運輸距離分、社會指標分、環境指標分和運輸難易指標分.經過檢驗B2,B3,B4,B5的不一致性均可接受.
最后計算各候選地的總得分.D1的總分為:ωx(D1)=∑5j=1ujωxj(D1)=0.168.ωx(D1)實際上就是D1各條件的加權平均,權就是各條件的重要性.同理可得D2,D3的得分分別為:ωx(D2)=0.243,ωx(D3)=0.452.比較后可以得到候選地D3為首選地.
總之,用層次分析法來可以解決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問題,使物流管理系統有效作業,可以給企業降低成本帶來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甘應愛,等.運籌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航天電子;流水線優化;定量分析;工作站分配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electronic products production process of a aerospa enterprise as the case,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lanning model, to improve production line efficiency, high skill talents usage and maintain product quality consistency as the optimization target. Trough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each workstation’s processing tasks and technical workers, to make the assembly line production mode to balance optimization.It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workshop production.
【Key words】Aerospace electronic;Assembly line optimization;Quantitative analysis;Workstation assigned
1 問題的提出
航天電子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復雜、技術含量高、質量要求高、檢測環節多且所有物料實行批次號、序列號管理。生產現場的自動化水平不高,作業層基本仍以技術工人配以工裝工具手工操作為主,車間調度主要任務是將產品按照模塊進行工作量分解后下發給相應的工人,然后按照以往經驗周期流轉產品進入下一道工序。[1]
這種簡單、粗放的生產模式與當今要求快速響應的科研任務形勢格格不入。如何在工藝路線設計、生產、流轉等環節進行全過程管理,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工期,成為企業今后生存發展和爭取更多科研生產任務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本文以某單位電裝車間產品流水線生產模式改造為背景。該車間產品主要包括:電纜網、電控機柜和電子單機三大類。其中電子單機由于對人員素質、質量標準和作業工序等方面的要求均遠高于其它兩類產品,故在此以電子單機作為具體研究對象。
通過對傳統生產模式的總結歸納,車間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2-3]
(1)對各工序的作業時間未進行定量采集、整理。因此管理人員無法對產品的生產節拍進行計算并制定車間具體作業計劃;
(2)傳統模式的產品裝配過程存在的等工、工位間流轉和返工等客觀增加產品制造周期及生產成本的環節;
(3)傳統生產線平衡度較低, 各工位負荷不均衡,經常出現等工現象,產品生產效率低下。
當然導致車間出現以上問題的因素很多,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在對生產現狀進行定量信息采集的基礎上進行各工序間的整合管理,從而出現工序、甚至是部套級的作業負荷不均衡,由此造成工作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的不利局面。
本文主要目的旨在以單子單機的生產過程為例,運用工業工程相關理論知識,通過分析工序作業時間,實現典型產品的工藝流程標準化、時間標準化、操作標準化,進而為建立高效可靠的電裝生產線提供科學的依據。
圖1 典型電子單機工藝流程圖
2 傳統生產流程分析[4-7]
以某型號天線驅動控制器為例,整個工藝過程包括15道工序:(1)準備;(2)焊接電連接器;(3)焊接轉接插排;(4)整機布排線;(5)準備;(6)元器件預熱;(7)元器件搪錫;(8)元器件成型;(9)印制板焊接;(10)單板調試;(11)整機裝焊;(12)整機調試;(13)粘貼熱敏電阻;(14)整機調整;(15)單機封蓋。工藝流程圖如圖1所示。
另外根據目前的生產現狀,產品各道工序的質量保證主要依靠技術工人具備相應的技能水平。目前車間工人技能水平與所能從事的產品對應關系如下表1所示。各技能等級人員數量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即初、中級水平人員數量多,高水平人員數量相對較少。
表1 技術工人等級和產品關系對照表
車間結合以往生產實際經驗,采用若干組合工序作為一個工作站,調度人員負責產品在工作站之間的流轉,形成如表2所示的生產流程。
根據圖1計算單機傳統生產方式作業時間分布如圖2:
圖2 傳統工藝流程時間分布圖
由表2和圖2可以看出該生產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1)計劃調度系統為保證生產計劃節點,將單機的三塊印制板同時分配給三名高級工,每人前期的工具預熱準備和元器件搪錫、成型等準備工步顯得重復。
2)因為三塊印制板裝焊繁瑣程度不同,通常情況下電裝結束的先后順序為切換板――供電板――CPU板,而工作站5的調試順序則是供電板――CPU板――切換板。因此產品會在此工作站出現等工現象,使之前節省出的時間形成浪費。
3)在工序2、3、4、6的工作站均需要配置一名高級工,即使有一人兼崗工序6,單機生產過程中仍然有三名高級工的需求,在發揮人工技能效率方面較顯奢侈。
表2 電子單機傳統生產模式分析表
3 優化流水線生產模式
3.1 優化方案
在通過對傳統單機生產模式進行工步細分和統計測定各工步作業時間的基礎上,根據生產實際對各作業元素可進行必要的簡化重組,本方案優化內容分析如下:
1)由于繼電器焊接與電連接器、轉接插排的焊接方式相似,故將該工步納入工作站1作為非靜電敏感電裝作業工作站。
2)對表2工序2、3、4中的相似工步內容進行合并作為一個獨立工序,安排一名電裝中級工在此工序作業,作為元器件前處理工作站。
3)將三塊印制板的元器件釬焊等工步合并作為一個獨立工序,保持一名電裝高級工的配置,作為靜電敏感元器件裝焊工作站。
優化后的單機流水線生產模式如表3。
根據圖1工藝流程圖計算電子單機優化后的作業時間分布,如圖3。
表3 電子單機優化生產模式分析表
圖3 優化后工藝流程時間分布圖
3.2 優化效果比較
3.2.1 定性比較
首先,從圖2與圖3的工藝流程時間分布圖可以明顯看出,優化剔除了調試環節的等工現象,時間節省3小時。其次,三塊印制板的電裝由3名高級工并行生產變成完成1名高級工和1名中級工的串行生產,減少占用2名高級工。再次,從質量控制角度,將關鍵的印制板電裝相對集中作業有利于保證其品質和原始記錄的一致性。
3.2.2定量比較
計算兩種生產模式的生產線負荷率、平衡延遲率等指標對優化效果進行比較評價。[4]
生產線負荷率:η=■(下轉第15頁)
(上接第6頁)平衡延遲率:BD=■=■=(ZP-■t■)/(ZP)
其中:P表示流水線節拍,Z表示工作站數量,∑t表示總作業時間。
表4 流水線優化前后效果比較
4 結論
在對電子單機生產工藝流程進行工步細化、作業標準化和確定額定工時等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生產過程中遇到的等工、產品品質一致性不佳等問題,運用流水線作業思想,對單機電裝調試過程進行了重組優化。優化結果顯示:單件產品工藝流程總時間明顯縮短,消除了過程中的等工現象,提高了高技能人員的勞動效率,使得單機流水線生產模式的實際運用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和改善。
【參考文獻】
[1]巴杰,伍書劍.航天型號多項目資源調度方法研究[J].宇航學報,33(10):1552-1556.
[2]《運籌學》教材編寫組.運籌學[M].3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213-233.
[3]陳寶林.最優化理論與算法[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452-459.
[4]樊迅,闞樹林,邊瀟.電抗器裝配生產線的作業分析與平衡研究[J].機械制造,49(557):83-86.
[5]曾敏剛,李雙.電源適配器生產現場改善與裝配線平衡[J].工業工程,13(6):117-122.
關鍵詞: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8-0000-01
Study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Process Data Processing Method
Deng Xiaozhen1,Zeng Hui1,Guo Xianglan2
(1.Health School of Ganzhou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2.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99,China)
Abstract: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orld is fac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s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valu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multi-factor,non-linear problem,not only the complexity of the evaluation process,and data process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re also many.
Keywords:Region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Evaluation;Method
一、評價指標篩選與權重確定的方法
(一)評價指標篩選的方法。評價指標的選取是評價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篩選指標篩選的方法一般有:頻度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其他方法。
1.頻度分析法。對目前可持續發展的報告、論文進行頻度分析,選擇那些使用頻率較高、被普遍認可的因素作指標。
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種數學變換的方法,它把給定的一組相關變量通過線性變換轉成另一組不相關的變量,這些新的變量按照方差依次遞減的順序排列。
(二)評價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評價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很多,但通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或兩者種相結合來指標權重。
1.層次分析法(AHP)。層次分析法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專家匹茲堡大學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目標系統分析方法,具有系統、簡潔、靈活等特點,主要對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多因素復雜事物進行分析,通過劃分有序層次使之條理化,并根據客觀情況對每一層次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定量表示。
2.模糊綜合評判法。模糊綜合評判法是基于評價過程的非線性特點而提出的,它是利用模糊數學中的模糊運算法則,對非線性的評價論域進行量化綜合,從而得到可比的量化評價結果的過程。
二、評價指標屬性值標準化的計算方法―隸屬函數法
評價指標屬性值標準化的計算也就是指標數據的無量綱化。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系統設計了大量相互關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評價指標,各指標均具有不同的量綱,缺乏統一的衡量性。為此,必須將各指標統一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便于考核評價工作在一致化的狀態下進行。
目前,常用隸屬函數法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從指標體系各指標的特性分析,可將指標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發展類指標(也稱效益型指標),該類指標值是需要滿足的基本要求,取值越高越好,如人均GDP;二是制約類指標,該類指標的取值超過一定限度會限制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萬元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標。根據這兩類不同性質的指標,可采取兩種不同的隸屬函數將其標準化。
(1)發展類指標的歸一化函數:
(1)
表示i指標歸一化后的數據, 表示當年度該指標的原始數據, 和 分別表示該區域i指標的最小值和規劃目標值。
(2)制約類指標的歸一化函數:
(2)
表示i指標歸一化后的數據, 表示當年度該指標的原始數據, 和 分別表示該區域i指標的下限值和規劃上限值。
三、評價指數的計算方法―加權平均法
(一)中層評價指數的計算。中間層評價指數是根據所屬各指標的權值,通過對所屬各指標值線性加權來計算,即:
(3)
式中: 為指標標準化值; 為中層評價指數; 為第i項指標權值;n為中層指標所包含的指標數。
(二)高層評價指數的計算。高層評價指數是對中間層評價指數進一步線性加權計算得到,即:
(4)
式中: 為高層評價指數; 為中層指標權值; 為高層指標所屬的中間層指標數。
(三)綜合評價指數的計算。綜合評價指數是對高層評價指數再一次綜合,即:
(5)
式中: 為高層評價指數; 為高層指標權值: 為高層指標數。
四、結論
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方興未艾,本文通過區域可持續評價過程中數據處理方法詳細探討,因為數據處理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了評價結果的準確與否,因此重點分析了指標的篩選、權重的確定、指標數據標準化和評價指數等整個評價過程的數據處理方法,給讀者起著一個拋磚引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鄭玲娟.浙江省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能力評估[D].浙江:浙江大學,2006
關鍵詞:數字資源;績效評價;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 G250.73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36
Review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bout Digital Resources Use
Abstract Based on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This paper comb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y. These methods include philosophy method, the general scientific method, economic efficiency theory, the management control theory, the behavioral science theory, the service quality gap model and Multi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n it is further clarified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a new areas of Multi subject intersection research which relates to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operations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Key words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etical basis
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問題的研究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業內對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標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等相關內容的研究與實踐已有不少成果,但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所依賴的理論基礎研究仍比較欠缺。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作為一個組織管理的重要部分,也需要有相關理論基礎支撐;然而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理論基礎的模糊不清,一方面導致我們無法完全了解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方法和模式的構成與所要達到的理想的績效評價結果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得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相關新方法模型的發展很難在績效評價模式中得到充分的展現,深入探討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理論基礎對于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對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理論基礎研究基本集中于服務質量差距理論,然而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理論基礎應該既有公共管理績效評價所具有的共性,也有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個性,而不僅僅局限于服務質量差距等個別理論;因此本文根據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相關研究現狀結合公共管理績效評價理論,從系統科學、管理學、運籌學以及經濟學等學科領域梳理了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所涉及的理論基礎。
1 科學方法論基礎
科學方法論是關于科學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質、特點、內在聯系和變化發展的理論體系,是關于獲取科學認識的一般程序的系統理論。科學方法論按照抽象性層次可劃分為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具體科學方法[1]。由于具體科學方法是探討各門學科專門的具體方法和技術,因此本研究將具體科學方法分解到各學科理論基礎研究中探討。
1.1 哲學方法
所謂哲學方法,就是運用哲學的方法原理來解決具體的科學問題。哲學方法作為最高層次的方法,它適用于并能指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及交叉科學的研究,是人們處理外部世界關系的基本規范和準則,是調查研究工作中的一種基本方法。
調查研究中所用的各種方法,均要受到調查研究者的立場、觀點的制約;方法問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認識論、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進行調查研究工作,必須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和規律[2]。只有掌握了這些的哲學方法,才能正確地使用各種現代化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去研究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工作中存在的矛盾、本質與規律。
1.2 一般科學方法
一般科學方法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所運用的具體方法,是從專門科學方法概括和發展出來的,具有較高的概括程度和較大的適用范圍。在一般科學方法中,數學方法、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方法對圖書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工作的產生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數學方法。數學方法即利用數學工具對研究資料進行數量處理,以達到對事物的量化認識和描述。它可以為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提供定量分析工具與手段,采用數學方法構建評估模型;對指標權重進行測算是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關鍵環節,是確保圖書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縱向深入發展、得出準確評價結論的重要前提。目前用于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數學方法有:統計分析、 線性規劃、模糊數學等方法。
(2)系統論方法。系統論就是把一個研究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并研究系統各要素之間的規律性[2]。它對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指導作用在于:可以從思想觀念上指導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系統構建的整體性、綜合性、動態性、模型化和最優化等問題的解決;有助于理清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體系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及所采用的各種方法之間的互補性問題。
(3)信息論方法。信息論是用信息這一中心概念研究系統的目的和控制功能,把系統的有目的的運動抽象為一個信息變換過程,通過信息變換與反饋控制使系統保持或趨向于一定的目的[3]。信息論的基本原理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系統中可以形成信息優勢,因為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對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指標信息的一種評價。
(4)控制論方法。控制論是把一個對象看作是動態的系統的由多因素組成的有機體,并揭示各種系統內部因果關系的結構、方式、系統的功能和運動機制以及控制過程的一般規律[4]。通過控制論方法中的經濟控制論可以把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各環節看作是一個由多因素組合的有機系統,動態地、整體地把握和控制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流程各環節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實現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體系的管理控制目的。
2 經濟學基礎
在經濟學相關理論中,涉及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常用經濟理論有帕累托最優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理論。
2.1 數字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也稱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管理學所研究的管理活動,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優化資源配置,爭取以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效率和效益[5]。
數字資源配置滿足帕累托最優狀態就是最具有經濟效率的,但帕累托最優模型是否適用于評價數字資源的配置問題呢?賈晉和吳永臻[6]認為帕累托最優標準用于分析信息資源的配置效率雖然在根本意義上存在缺陷,但還是可以為信息資源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下的配置效率分析建立相關標準。房春英等[7]也認為在信息資源配置效率上應用帕累托最優是提高信息資源配置效益的很好選擇,對提高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是非常有意義的。
數字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常用埃季沃思盒狀圖(Edgeuorthbox diagram)進行分析[8](見圖1)。
一般來說,數字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時,如上圖兩個數字資源用戶A和B使用兩種數據庫產品X和Y時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會同時滿足以下三個邊際條件:
(1) 交換的最優條件:對于任意兩個數字資源用戶A和B,任意兩種數字資源產品X和Y的邊際替代率MRS是相同的;即:
MRS=MRS
(2)生產的最優條件:對任意兩個生產不同數字資源產品的數據庫商,投入的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力L和資本K的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是相等的,即:
(3)社會效用最大化:任意兩種不同的數字資源產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MRS必須等于數字資源生產商在這兩種數據庫產品之間的邊際產品轉換率MRT,即:
MRTS XY=MRTSXY=PY/PX
2.2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理論
柯布(C.W.Cobb)和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提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是在生產函數的一般形式上所做出的改進,引入了技術資源這一因素。
該函數的通常形式[11]是Y=A(t)L?琢K?茁 ?滋, ?滋≤1。其特點為:①可線性化;②模型中A、?琢、?茁為固定參數;③與其它代數方程相比,參數估計計算較為便捷;④計算分析結論較為準確。
正是由于這些特點,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對于數字資源使用績效的經濟數量分析具有特殊意義。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的評價應用中,Younghee Noh[9]應用投入與產出的比率關系分析了韓國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唐蓓和董川遠[10]應用該生產函數,提出圖書館生產函數概念,從平均增速、效益系數、邊際生產力、貢獻率4個方面測算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投入產出關系及對高校科研產出的貢獻度,從定量角度考察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績效。
在基于生產函數的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中,數字資源使用要素的年平均增長率可直觀地反映出數字資源的使用增長趨勢;數字資源使用的效益系數可反映出數字資源建設的成效及相應的改進策略;數字資源的邊際生產力可以看出每增加數字資源的某一要素所得到的效益,從而判斷出與數字資源使用的最佳效益的差距;其要素貢獻率則可評價數字資源各構成要素的績效貢獻力,以改進數字資源使用中的薄弱環節,使其綜合效益最大化;然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并不能直接給出數字資源各生產要素最優組合配比值,且由于其指標主要反映數字資源的投入與產出關系,對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幾大維度指標的全面分析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3 管理學基礎
3.1 管理控制理論
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和海因茨?韋里克[11]認為管理工作的控制職能是從事于對業績的衡量與校正,以便確保目標和為達到目標所制定的計劃順利實現;并認為管理控制工作與其所衡量的工作成績相關,且管理控制工作的成果要靠控制員工的工作來實現。
管理控制的基本過程包括制定標準、衡量成效、糾正偏差三個邏輯環節。其任務是通過調節、溝通及合作把個別分散的行動統一起來以便于實現組織的整體目標。功能是對被控目標進行調查、測定,得到該目標所表示的狀態及其輸出的管理特征值,并與預期期望相互比較來找出其具體差距,以對前期管理進行調節和控制,從而達到組織活動的最優效果[12]。
數字資源使用績效的評價基本過程也離不開管理控制的基本思想,數字資源使用績效的評價有其具體的指標,并按照相關績效評價標準和原則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在收集相關使用數據的基礎上,測評相關數字資源績效,之后再糾正偏差,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反饋控制系統,完成一個評價周期,保證評價活動向目標方向健康地發展,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管理控制基本過程(見圖2)。
3.2 基于行為科學理論的相關績效管理理論
行為科學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研究人的行為或人類集合體的行為,它廣泛應用于組織管理,激發工作人員勞動熱情,提高工作效率[13]。
行為科學思想對績效評價系統的設計所產生的影響表現在:一是績效分析系統可以反映出被評價組織工作的改善情況與工作人員的業績密切相關;二是績效分析指標和評價標準要具有可控性和激勵性;三是要采用參與式的民主管理方式來制定評價標準;四是行為科學應用社會學、心理學知識研究如何改進人的行為來提高其工作效率[14]。
除了行為科學基本思想對績效評價所產生的影響外,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方面,關鍵績效指標理論和平衡計分卡思想等行為科學相關理論也對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3.3 服務質量差距模型
目前,以GAP服務質量差距模型為基礎的SERVQUAL理論模型以及建立在GAP理論和SERVQUAL模型基礎上的LibQUAL+ TM績效測度理論模型,被認為是圖書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理論基礎。
SERVQUAL(Service Quality)是在美國營銷學家A.Parasuraman, Valarie A Zeithamal和Leonard L. Berry等人[15]提出的5GAP模型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的以顧客感知為尺度的服務質量評價模型。
LibQUAL+TM模型是由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RL)于1999年在“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項目中,為了將服務質量評價更好地應用于大學圖書館環境,以SERVQUAL質量評價模型為基礎,重新設計和修訂了調查問卷、評價層面和指標等而形成的以用戶為中心的績效評價模型。徐革[16]和余昭芬[17]等人以SERVQUAL和LibQUAL+TM理論模型為基礎,應用模糊數學原理,計算數字資源的績效值,認為該方法可操作性強,具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然而,該模型在圖書館各種績效評價的應用中仍處于探索階段,Franklin[18]等學者對其是否適用于各類數字資源使用績效的評價提出了置疑,認為該模型對于各類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適用性仍有待深入改進。
4 運籌學理論基礎
運籌學是把學科的方法、技術和工具應用到一個系統的各種管理問題上,為人們提供最佳解決問題方法的一門學科。運籌學理論包括確定性理論和隨機性理論。運籌學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諸如資源配置、管理問題、計算機與信息系統以及決策咨詢等。運籌學理論方法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數據包絡分析和多指標決策理論等。
4.1 數據包絡分析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是1978年由Charnes和Cooper創建的一個對多投入/多產出的多個決策單元的效率評價方法,可對多個同類型單元進行有效性評價[19]。
數據包絡分析法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的評價中也得到了重視,Kim, S.-A[20]應用DEA模型對高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使用績效做了深入分析。李新凱[21]應用數據包絡分析法的C2R和BC2模型對數字資源的使用績效做了應用研究。
數據包絡分析法屬于非參數統計法,其指標權重計算是由實際統計數據求得,客觀性較強,統計數據且不需要標準化處理,但其缺點在于研究結果較為粗糙,并可能存在信息丟失。
4.2 多指標決策理論
多指標決策(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ADM)也稱為多指標綜合評價、多屬性決策或有限方案的多目標決策,是把多個描述被評價對象的不同方面且量綱不同的統計指標,轉化為無量綱的相對評價值,并綜合這些評價值以得出對該評價對象的一個整體評價值的方法[22]。
4.2.1 多指標綜合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在多指標決策分析中,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通常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主觀賦權法:是評價者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直接賦權的方法。主要有德爾菲法(Delphi)、相對比較法、特征向量法、模糊綜合評價法[23]、層次分析法[24]與網絡分析法[25-26]等。 主觀賦權法反映了評價者的主觀判斷或直覺,但是可能受到決策者的知識結構、工作經驗及偏好的影響,具有隨意性。
(2)客觀賦權法:是根據決策矩陣提供的客觀信息(指標值),通過建立某種數學模型計算出權重的方法,可用于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客觀賦權法主要有熵值法[27]、變異系數法[28]、主成分分析法[29]、因子分析法[30]等。客觀賦權法通常基于完善的數學理論,但指標信息數據的采集難免受到隨機干擾,也容易忽視決策者的主觀信息,而且可能與指標的實際重要性程度不完全符合。
(3)組合賦權法:由于主、客觀賦權法各有利弊,實際應用中應該有機結合。在管理學其他研究領域已有不少學者提出了綜合主、客觀賦權的組合賦權法,主要有方差最大化賦權法、基于熵的線性組合賦權法等,但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的評價中還沒有學者進行過這方面的探討。
4.2.2 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
對于多指標綜合評價問題解決方法,一般是選擇能反映被評價對象各方面情況的單項指標進行綜合,先將各單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再用一定的合成方法計算出一個綜合指標,最后對綜合指標的大小進行比較和排序。現有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模型較多,常見的包括簡單線性加權法[25]、理想解法、功效系數法、灰色關聯法[28]等。
近年來,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均有了較大發展,新的方法時有提出,舊的方法也不斷得到改進,評價方法日趨復雜化、數學化、多學科化;多指標綜合評價理論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為數字資源使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決策矩陣歸一化處理、指標權重確定等的研究都奠定了理論基礎,從而使多指標綜合評價這種綜合分析技術在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中的應用得到了廣泛的認同[31]。
5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理論基礎具有理論來源的廣泛性以及理論層次的差異性。理論來源的廣泛性表現為多學科交叉,而不僅僅局限于管理學方面;理論層次的差異性表現為某些理論基礎也具有不同的層次性,比如管理控制理論是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理論基礎,而管理控制理論本身又以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等一般科學方法論為基礎。這就要求今后在探索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時,應該緊緊圍繞數字資源本身及其使用績效評價過程特征來選擇更加適合于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性質與特征的評價理論與方法,才能更為準確的得到數字資源的使用績效情況;另一方面,今后在探索新的更加適合數字資源特征的使用績效評價方法時,也應該根據數字資源的特征對已有相關理論方法進行改進和完美,以便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參考文獻:
[1] 吳元梁.科學方法論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 彭大均,凌云.系統方法論和唯物辯證法[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79-82.
[3] 張守剛.信息論與認識論[J].江漢論壇,1983(2):11-15.
[4] 圭人.控制論與社會科學的聯姻[J].學術研究,1985(1):54-56.
[5] 譚清美,周之豪.從帕累托效率談影子價格[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8(3):60-64.
[6] 吳永臻.信息資源有效配置中帕累托最優理論的適用性問題[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5):29-31.
[7] 房春英,黃微,夏秀營.帕累托最優在我國信息資源配置效率中應用研究[J].情報科學,2006,24(9):1362-1365.
[8]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52-265.
[9] Younghee Noh. A Study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J].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 2012,64 (2):134-153.
[10] 唐蓓,董川遠.圖書館生產函數:資源建設績效測評新探[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19):58-62.
[11] (美)哈羅德?孔茨,海因茨?韋里克. 郝國華,譯.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552.
[12] 周德孚.管理控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37.
[13] 劉中宇,周曉.行為科學理論指導下的高校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5):46-48.
[14] 張雙.績效管理理論溯源[J].商場現代化,2007(1):184-185.
[15] Parasuraman, A.,V. Zeithaml,and L. L. Berry,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49(3):41-50.
[16] 徐革.我國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績效評價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
[17] 余昭芬,黃德斌,湯藝,等.GAP理論模型在數字資源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31(4):62-68.
[18] Franklin,Brinley.Measuring the Impact of Networked Electronic Services[EB/OL].[2015-10-02].http://libquaLorg/documents/admin/BrinleyGreecePaper.doc.
[19] Chames A,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12):429-444.
[20] Kim, S.-A.Evaluation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hroug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4,38.(2):137-60.
[21] 李新凱.數據包絡分析在數字資源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22] 尤天慧等.信息不完全確定的多指標決策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26.
[23] 溫東琰,于光.AHP及模糊綜合評價法在電子資源評價中的應用[J].現代情報,2006,26(8):166-167,170.
[24] 汪媛,賴茂生.我國高校圖書館引進網絡版全文數據庫的綜合評價模型[J].情報科學,2004,22(9):1061-1065.
[25] 蒲筱哥,喬亞銘,胡亞敏.基于網絡分析法的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服務績效評價模型及實證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4):41-49.
[26] Tsuen-Ho Hsua, etc.A hybrid ANP evaluation model for 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J].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2, 12(2):72-81.
[27] 周艷,蒲筱哥.熵權TOPSIS模型在數據庫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8):36-41.
[28] 蒲筱哥,劉禮明.數據庫績效的變異系數與灰色關聯度分析及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4):71-78.
[29] 徐革.重構電子資源綜合評價指標的主成分分析法[J].圖書情報工作,2004, 48 (2) :32-34.
關鍵詞:現金流量;AHP;財務分析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9-0182-01
1 企業現金流量評價模型建立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它的特點是把復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劃分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使之條理化,根據對一定客觀現實的主觀判斷結構(主要是兩兩比較)把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結果直接而有效地結合起來,將一層次元素兩兩比較的重要性進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數學方法計算反映每一層次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權值,通過所有層次之間的總排序計算所有元素的相對權重并進行排序。
1.1 評價體系和層次結構構建
在對企業現金流量進行評價時,首先需要確立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采用層次分析法(AHP)進行評價衡量。影響企業現金流量的因素復雜多變,為了科學的建立企業現金流量評價體系,我們在建立企業現金流量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二是全面性原則;三是系統性原則;四是綜合性原則;五是實用性原則;我們根據以上原則,查閱相關學者對于現金流量的研究資料,并進行了合理的篩選,建立了評價體系。
1.2 構造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的構造是指在層次結構模型中,針對上一層次某元素來說,本層次有關元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在確定各層次各因素之間的權重時,如果只是定性的結果,則常常不容易被別人接受,因而T.L.Saaty等人提出:一致矩陣法,即:(1)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較,而是兩兩相互比較。(2)對此時采用相對尺度,以盡可能減少性質不同的諸因素相互比較的困難,以提高準確度。通過對兩兩因素的比較,用表2的標度打分,得到判斷矩陣A=(aij)n×n,而且判斷矩陣有以下特點:1.aij>0 2.aij=1aij(i,j=1,2,…,n) 3.aii=1,(i=1,…,n)
1.3 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A對應于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W,經歸一化后即為同一層次相應因素對于上一層次某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這一過程稱為層次單排序。而且,n階正互反矩陣A為一致矩陣當且僅當其最大特征根λmax=n,且當正互反矩陣A非一致時,必有λmax>n。從而我們可以由λmax是否等于n來檢驗判斷矩陣A是否為一致矩陣。由于特征根連續地依賴于aij,故λmax比n大得越多,A的非一致性程度也就越嚴重,λmax對應的標準化特征向量也就越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在對因素Z的影響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對決策者提供的判斷矩陣有必要作一次一致性檢驗,以決定是否能接受它。
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的步驟如下:
(1)計算一致性指標CI。
CI=λmax-nn-1
(2)查找相應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隨機地從1~9及其倒數中抽取數字構造正互反矩陣,求得最大特征根的平均值λ′max,并定義RI=λ′max-nn-1。
(3)計算一致性比例CR。
當CR
1.4 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上面我們得到的是一組元素對其上一層中某元素的權重向量。我們最終要得到各元素,特別是最低層中各方案對于目標的排序權重,從而進行方案選擇。總排序權重要自上而下地將單準則下的權重進行合成。設上一層次(A層)包含A1,…Am共m個因素,它們的層次總排序權重分別為a1,…,am。又設其后的下一層次(B層)包含n個因素B1,…,Bn,它們關于Aj的層次單排序權重分別為b1j,…,bnf(當Bi與Aj無關聯時,bij=0)。現求B層中各因素關于總目標的權重,即求B層各因素的層次總排序權重b1,…,bn,計算按下表所示方式進行,即bi=∑mi=1bijaj,i=1,…,n。
表1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
階數12345678910
RI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1.49
2 層次分析法(AHP)在企業現金流量評價中的具體應用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2)根據專家判斷,構造判斷矩陣
2.1 求成對比較矩陣A
(1)比較準則層4個因素,籌資能力、獲現能力、償債能力、收益質量,對目標層方案合理性的重要性,采用1-9尺度進行定性成對比較,我們假設比較結果用成對比較矩陣表示如下:
W=1111111111111111
(2)考慮子準則層對準則層的影響,同理采用1―9尺度進行定性成對比較,三個成對比較矩陣如下:
B1=411/41 B2=1111 B3=11/331 B4=121/21
同理,比較方案層3個因素,分別估計三個因素對于上
一層各因素的重要性,因為方案層的相關數據可以通過查找得到,我們可以將方案層對子準則層的影響因素進行量化,這樣可使計算更加科學性和便利性,從而我們可以直接將它們歸一化的其對子準則層各因素影響的權向量。
2.2 一致性檢驗
由于篇幅原因,筆者省略了具體計算過程,計算結果如表:
表2
矩陣階數最大特征根歸一化特征向量隨機一致性指標R.I.一致性指標C.I.一致性比率C.R.是否符合一致性檢驗
W440.25000.25000.25000.25000.900符合
B1220.80000.2000000符合
B2220.5000.500000符合
B3220.25000.7500000符合
B4220.66670.3333000符合
其中,W的歸一化特征向量表示籌資能力、獲現能力、償債能力、收益質量四個因素對目標層方案合理性的重要性,同理,Bi的歸一化特征向量表示各特定指標對于各個因素的貢獻,因此,我們可以將歸一化的特征向量作為每一層的權向量,綜合準則層對目標層的權重與子準則層對準則層的權重構成組合向量,即可求出各指標對于目標層企業現金流量評價的影響。
2.3 進行層次總排序,得出決策結果
我們假設A、B、C三公司的各指標通過財務報表可知,則進行層次總排序,得出決策結果為:
表3
外部籌資比率籌資效益比率銷售現金比率盈利現金比率現金流量負債比率現金流量總負債比率營運指數凈利潤經營現金比率方案層對目標層的權重
公司A1.3282-3.55870.14620.53270.34210.13560.93560.65010.4295
公司B2.85605.07720.00310.01140.73560.35661.34700.75361.2270
公司C0.52981.95440.52622.80241.3000.75461.03000.83191.0790
子準則層對準則層的權重0.20.050.1250.1250.06250.18750.16670.0833
由方案層對目標層的權重可知A、B、C三公司現金流量評價排序如下:
NO.1 公司B 1.2270 NO.2 公司C 1.0790 NO.3 公司A 0.4295
從上述實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層次分析法能把復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劃分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使之條理化,并能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測算出每個指標或每層次指標在企業現金流量綜合評價中所占的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薛聲家,左小德.管理運籌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
摘 要 本文重點探討軍隊審計項目績效定量評估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 軍隊審計 績效評估 定量
績效評估的方法有很多種,針對不同的績效評估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可以應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評估。一般績效評估的技術方法有評語法、關鍵事件法、配對比較法、360度績效評估法、平衡記分卡法、目標管理法、量表法、綜合評估法等。軍隊審計項目績效評估按照績效狀態的表現形式劃分,績效評估方法可以分為兩種形式是:定量評估法和定性評估法。定量評估法是通過數學計算得出評估結論。定性評估法是一種用評語或事例等形式對被評估者的績效狀態或行為表現加以定性描述的評估方法,是不通過數學計算方法得出的結論。定性評估法與定量評估法相結合是軍隊審計項目績效評估的基本原則及方法。本文探討軍隊審計項目績效定量評估方法。
軍隊審計項目績效定量評估法的數學理論是一種最優化理論,它應用數學工具對績效評估項目進行定量描述和綜合分析。可使用的軍隊審計項目績效定量評估方法有:模糊綜合評估法、層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DEA評估模型等。
一、模糊綜合評估法
模糊綜合評估法,是將審計項目的諸多信息進行精確的綜合性定量值來反映。該評估信息具有模糊的特征,應用模糊關系合成原理,從多個因素對被評價事物隸屬等級狀況進行綜合性評價的一種方法。模糊綜合評估法充分運用了模糊數學中綜合評估的思想,全面合理地考慮所有影響評估對象因素,在統一的數學模型下采取計算的形式綜合出評估結果。模糊綜合評估方法可以用來評估軍隊審計工作中一些難以量化的“模糊問題”,是一種較為系統客觀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確定軍隊審計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許多關鍵問題。它應用模糊數學提供的數學語言和量化方法,綜合諸多定性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模糊綜合評估法在質量經濟效益評估、物流中心選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中小企業融資效率評價、企業家素質評價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軍隊審計項目績效評估時具體步驟為:確定評估因素、評估等級;構造評判矩陣和確定權重;進行模糊合成和做出評估。
二、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數學系教授著名運籌學家T.L.Satty于7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一種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和層次化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將決策者的經驗給予量化,特別適用于目標結構復雜且缺乏數據的情況。它是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在工程項目評估領域已經早有應用。軍隊審計項目績效評估中需要大量的評估指標包括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這就要求績效評估過程需要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的結合起來,避免二者脫節。層次分析法通過兩兩比較標準值的方法把人們依靠主觀經驗來判斷的定性問題定量化,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結果,又發揮了定量分析的優勢:既包含了主觀的邏輯判斷和分析,又依靠客觀的精確計算和推演,使評估過程具有很強的條理性和科學性。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為:構造層次分析結構;構造判斷矩陣;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層次單排序;層次總排序;評估決策。
三、主成份分析法
主成份分析法是由Hotel ling首先提出的一種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進而對樣本進行綜合評估與排序的方法,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多元統計綜合評估方法,在項目評估中也有應用。主成分分析法是根據評估指標中存在著一定相關性的特點,用較少的指標來代替原來較多的指標,并使這些較少的指標盡可能的地反映原來指標的信息,大大簡化了原指標體系的指標結構,適合對項目進行總結性綜合績效評估。主成份分析方法廣泛應用于企業效益評估、風險投資項目評估、技術進步評估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等領域。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實施步驟是:構造樣本矩陣;對樣本矩陣進行指標轉換、標準化處理;求樣本相關系數矩陣及其特征方程等八個步驟。
四、數據包絡分析
一、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內涵
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概念包括3個方面: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的含義是指教育裝備管理人員應該具有科學先進的素養、知識和手段。科學素養要求我們的管理人員必須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這應該形成一種意識,并從有意識而為之變成下意識而為之;當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不是從經驗中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要下意識地從科學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中尋找出路。科學知識是要求管理人員掌握全面的知識,其中包括現代管理學知識、現代教育學知識和現代裝備科技知識。科學手段則要求管理人員能夠運用現代的科學管理方法,特別是運籌學、統計學的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
規范化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對管理人員在能力提高方面提出的要求。能力屬于隱性知識,能力提高的途徑一般采取師徒制策略、反思策略、案例式策略以及規范操作式策略等,此處的規范化則是強調了規范操作式策略的重要性。現代大型企業和職業教育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出“沒有師傅也要出徒”的口號,其采取的教學策略一般都是規范操作式策略,即事先將一系列操作過程從簡單到復雜詳細地規定出來,形成范本,讓受訓者遵照規范循序漸進地反復操作,從而提高他們的技術能力水平。教育裝備管理的規范化就是要按照一定的規范范本去操作訓練。第二,是對管理人員提出的職業規范和行為范本。這是一個道德層面的要求,是管理人員的行業自律。
標準化也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專業化的管理人員應該能夠自覺遵循、正確運用該領域內的各項標準,同時還應該具有參與制定各種標準的能力。第二,管理人員與管理工作是否達到了專業化發展的預期水平,應該具有量化指標,用其來測量和評價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否則,說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發展就只是一句空話,人們將無法判斷管理的專業化水平是否提高,或管理的專業化是否有所向前發展。與規范化相比較,如果規范化是強調管理人員的自律,則標準化則是強調管理人員的他律。
二、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主體的知識與素養
教育裝備管理人員是專業化的主體,專業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使其主體具有足夠豐富的專業知識。教育裝備管理人員所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有3個方面:教育學專業知識、管理學專業知識、裝備技術專業知識,他們應該是復合型人才。首先,最為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與經驗,應該對教育學、教學論、教育心理學等知識有一定的掌握。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學以外,他們還要具備管理學方面的知識,特別是現代科學化管理(項目管理、運籌學等)的理論與方法。同時,他們還應該懂得裝備的工作原理和設計制造,尤其應該了解或掌握電子科學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方面的知識和設計制造過程,即應具有理科與工科的知識背景。另外,還要對一些交叉學科的知識有所掌握,如教育傳播學、人機工程學、教育技術學等。
人們對專業化的理解存在兩種偏差,一種是認為專業化就是專門化,另一種是將專業化與學科領域的專業(二級學科)發生了混淆。“專”是“專門”“專一”“專注”等集中在一件事上的意思,所以“專業”一詞容易被理解為僅在一個狹窄的領域內學有所長或有突出表現的表述。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的最終目標是使其主體成為該領域內的專家(當然對此應該形成評價標準),并且應該屬于知識型專家。專家一般具有4種不同類型:學術型、知識型、經驗型、技能型。其中,知識型專家的頭腦中應該有一個十分豐富的知識庫,知識面要足夠寬。學術型專家的研究領域有時是會比較狹窄但很高深,很少有人涉獵到,例如季羨林先生就是失傳的“吐火羅”文(Tocharian language,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方面的學術型專家。經驗型專家(如汽修專家,對一種車型汽車的維修具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和技能型專家(如按摩專家)都是涉獵面比較狹窄的,屬于專門化、專一化的專家。經專業化發展的教育裝備專家多屬于知識型專家。另外,專業化發展不等于在做學科建設,當然教育裝備管理的專業化也需要通過高校建立相應的學科專業來幫助培養專業人才,但專業化更是一個系統工程。
漢語“專業”一詞對應的英語單詞“profession”除了專業的意思外,還有職業、信念、信仰等含義,它實際上還反映了專業的素養問題。前文提到專業素養的下意識具體表現為職業本能,職業本能是對專業人士的能力和素質要求。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作為一個未經職業訓練的普通人,他們都僅具有生物本能。當一個城市的鬧區突然出現炸彈爆炸時,人們會出于生物本能而四散奔逃,遠離爆炸中心(動物的表現一定也與此相同)。但是作為受過職業訓練的警察此時一定是與人群奔跑的方向相反,他們會向著爆炸中心飛奔而去,這是一種職業本能,是專業化的具體表現。所以,專業化除了對知識的要求外,還要有職業、信念、信仰方面的素養要求。
三、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的內容
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內容是專業化發展的外延,其包括:教育裝備的需求分析、建設的項目管理、教學適用性論證、政府采購組織、質量監測(監督與測量)、日常管理、技術評測、教學評價、標準制定等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
(1)需求分析是對教育裝備的教育教學需求進行科學分析,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有相關性分析(如教育裝備與學業水平的相關性)、聚類分析(如分析不同教育裝備產品的共性與差異性)、馬爾科夫分析(對裝備配備水平進行預測)等。
(2)項目管理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相對于日常管理,項目管理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點,即為一個短期內有始有終的管理過程,而教育裝備的配備過程恰好具有這種特征。教育裝備的配備過程分為啟動、計劃、執行、控制和項目收尾5個階段,所有這些階段組合在一起被稱為項目管理的生命周期。
(3)教學適用性論證是教育裝備管理的一項嶄新工作,也是該領域內一項核心的工作,它最突出地體現了教育裝備管理工作的專業化水平。教育裝備的教學適用性包括生理適應性、心理適應性、認知適應性、教師適應性、學生適應性、時間適應性、空間適應性、文化適應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4)政府采購屬于教育裝備配備過程的計劃和執行階段,現在絕大多數教育裝備的購置都需要采取政府采購的方式進行。所以管理人員應該熟悉《政府采購法》與《招投標法》,并具有組織招投標活動的能力。
(5)質量監測是對教育裝備產品進行監督與測量,其中質量監督是協助政府來做的事情,而質量測量除了依靠政府與社會的一些專門機構外,更多的是由各地教育裝備管理部門來承擔。目前越來越多的省市教育裝備管理部門都建立了質量檢測中心。
(6)日常管理主要工作是教育裝備的日常維護工作。這項工作目前正在逐步走向外包的方式,通過政府采購由專門的公司來負責。
(7)技術評測與教學評價是教育裝備項目的績效考核內容,往往是對于一個較大的工程或系統提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問題。績效考核需要計算項目的投入產出比,其中投入的計算是比較容易,但產出的變量選擇與計算都是非常專業的,它需要測量和評價教育裝備技術指標與使用效能是否達到要求,測量和評價學校教育教學效果、效益是否有所提高。
(8)標準制定也是教育裝備管理工作的內容,管理人員應該了解和掌握配備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和逐步掌握教育裝備“元標準(meta-standard)”(產品教育教學適用性標準)的制定。
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內容不僅限于上述8條,其實還有許多工作內容需要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建設與發展。
四、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的必要性
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是教育的需求、人才培養的需求,這涉及教育的本質和人才培養目標。教育的本質在于教育的存在價值,而教育的存在價值由教育的兩大功來體現:第一,教人做人(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第二,教人做事(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教育裝備管理專業化的目的就是要教育裝備在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作用,要在日常教學(教人做事)中發揮作用,還要在素質教育(教人做人)中發揮作用。這一點越來越不為人們所重視,例如:近來在教育信息化領域正在被悄悄地塞進來一個新詞“教學信息化”,說明人們正將原來教育信息化的叫法改稱為“教學信息化”。將教育下降為教學的原因可能是想說明信息技術只能為教學服務,不能為教育服務,無非是說信息技術只能用于教書,不能用于育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規定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保障措施,而不僅僅為教學服務。所以,教育裝備能不能為育人服務以及如何服務將成為我們認真研究的課題,教育裝備人不能將教育裝備管理改為教學裝備管理,教育裝備專業化發展正是以此為其最重要的目的。
該進程的必要性是由教育裝備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教育以外其他領域的裝備(工業裝備、農業裝備、軍事裝備、體育裝備、醫療裝備等)其作用對象是物或人的機體,而教育裝備的作用對象是宇宙間最為復雜的人的頭腦、人的心智。產品使用一旦不成功而造成的后果是無法估量的,有可能會對人造成一生的影響。所以對此必須采取十分科學、萬分慎重的態度才是,說得嚴重一些,對它的態度反映了價值觀問題、道德問題。沒有一個專業化足夠高的管理隊伍,對教育裝備的準入進行科學評價,這個問題將無法解決。
如果我們不是認真地思考、對待、研究和逐步解決上述這些根本性問題,而僅僅能夠簡單地做到從市場上采購來設備后分發到學校去使用,則不僅教育裝備管理的專業化及其發展沒有必要,就是我們管理人員的崗位設置也沒有什么必要性了。
五、結束語
【關鍵詞】農業產業鏈 析取 構建模式 升級路徑
農業產業鏈中“關鍵鏈”的析取
農業產業鏈源自于產業經濟學,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相對獨立經濟組織基于共同利益和協作經營而形成的鏈條式合作關系。農業產業鏈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它的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的增值能力,能適應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時代要求,并促進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質量安全,從根本上扭轉我國農業生產的分散、粗放、劣勢地位。另外,農業產業鏈的區域延伸將會溝通城鄉兩個相對封閉的地域,打破我國長期以來固有的城鄉二元化體制。產業鏈經營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是現代農業相互競爭的主要手段,現代農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基于產業鏈之間的競爭。
任何一個產業鏈上的節點都可以向其周圍節點做生產、技術、空間上的延伸,這樣就會形成在空間上相互交錯、時間前后重疊的多個產業鏈,這多個產業鏈在平面上構成一個產業網。從運籌學的角度看,這多個產業鏈中肯定有一條或者幾條關鍵的鏈條,我們必須尋找出這個最優價值鏈。如果找不到這個關鍵鏈,那就會因為時間、空間上的不合理造成極大的浪費,這種延伸和拓展是毫無意義的。
在這里,我們可以借助關鍵線路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的思想來優選農業產業網中的關鍵產業鏈。只有關鍵產業鏈才是有意義的,次要產業鏈經濟意義不大。
圖1
在圖1中,每一個方框表示一個生產或者加工環節,這樣可以構成A-B-C-E、A-B-E 、A-B-D-E等三個不同的鏈條,我們可以在每兩個節點之間賦予權值(權值可以是時間、運輸成本、影響力等),但是最直觀、最易接受的權值就是兩個節點之間的經濟附加值,選取附加值之和最大的鏈條作為關鍵鏈條,只要在時間順序上不沖突、在空間流動上不重復即可。
我國農業產業鏈構建的典型模式
農業產業鏈模式就是農業產業鏈建構的標準式樣,具有可復制性。中國目前的農業生產90%是以農民家庭為單位,極其分散,不利于統籌安排,也不利于規范化和標準化,更談不上規模化。如何推動農戶進入產業鏈,使農民在加工貿易環節中也能分得一杯羹,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這是令很多地方政府頭疼的事情,因為大多數農戶沒有農業產業化的動力,也沒有延長拓展產業鏈的意識,政府起勁,民間淡漠。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兜圈,難以突破瓶頸。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政策沒有讓農民看到前景,感受到產業鏈的實在好處。因此,我們必須利用農戶的趨利性進行引導,讓他們對建設產業鏈有信心和動力。
上游拉動型。針對某些地方有特定的種植、養殖傳統,這些種養殖項目又符合本地的自然資源,在當地民眾中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可以重點引進研發機構,這些研發機構能改良當地的動植物品種,在不增加成本的條件下能幫助當地農戶提高產量,增加收入,政府只需選擇產業升級示范戶就可以起到極大的帶動作用。在此基礎上,政府做好規劃,控制種養殖種子、產量、質量即可成功,切忌一哄而上、片面追求規模,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從而累及大多數農戶。
新疆農四師農科所研究的一種高產矮化蓖麻就可以在伊犁河谷大面積推廣,矮化蓖麻每株只留2串穗,在密植的情況下每畝可達5500串,是原來普通蓖麻的2.1~2.8倍,這是由于原有的蓖麻品種能長高3~4米,發叉多,占地面積大,消耗土地的水分和肥力,單產低,效益很差,矮化蓖麻由于控制了單株高度,營養傳遞到果實上,籽粒飽滿、穗大且長,色澤光亮,畝產由原來的150千克左右提高到280~290千克。山東高青縣一直有養牛的傳統,在政府打造高端肉牛的政策下,引進了青島農業大學的優秀專家,成立了布萊凱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現代生物技術結合常規育種技術培育出新品種—山東黑牛。肉牛基因加上純天然的飼料配方以及科學的飼養技術,使山東黑牛的外觀、口感以及營養指標均達到世界頂級水準,并且具有更加獨特的風味特征。這種黑牛肉質細嫩,肌間脂肪中飽且脂肪酸含量低,肉質達到國際牛肉等級A3級標準。2011年更是成為山東省黃三角“十百千萬”山東黑牛科技示范的重點工程。
雖然有許多大中型企業都實現了對于物流管理的一些主要環節(如倉庫管理、銷售管理等)的計算機管理,但是真正實現物流信息化的企業卻極少。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企業實現對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過程中,由于對所需財力、人才的認識不足或者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不能保證對信息化工作的投入,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往往半途而廢或草草收兵。
其次,在實現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初期,需要管理人員輔助完成大量工作,花費精力去熟悉新的工作系統,新系統會觸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使得管理人員存在抵觸情緒,不愿協助信息技術人員開發系統。
第三,實現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人員往往是學校的教師或計算機公司的工作人員,缺乏對物流管理的感性認識,如果企業人員不予配合,他們很難實現一個令企業管理人員滿意的系統。
第四,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可能需要花費幾年時間。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往往會導致前期開發的系統所使用的平臺和后期開發的系統所使用的平臺不一致。如何使已經開發成功的部分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和不同平臺的新物流管理信息系統部分集成,是企業在發展、擴大物流管理信息化范圍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問題。
關于物流信息化的幾點建議
當前我國的物流信息化工作還存在各種困難和問題,企業如果能夠盡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對其物流信息化工作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1.領導重視,業務人員支持
從某種意義上講,物流信息化建設就是對企業的人、財、物資源及產、供、銷環節在信息處理、工作方式、管理機制和人們的思想和觀念、習慣等方面進行一次大的創新和變革。企業應該充分認識到物流信息化建設是企業技術進步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者相互促進、互為依托。2.重視開發企業物流的信息資源
企業物流信息資源開發是物流信息化建設的核心任務。開發物流信息資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發點,又是物流信息化的歸宿。落實物流信息資源的開發,就要保證物流信息的標準化、規范化。許多單位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沒有解決好運作層和管理層的信息采集問題,以至于系統缺乏信息源,因而大大影響整個企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建設、積累和更新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漸進過程,只有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之上,才能獲得準確、合理和充足的數據。
3.建立企業物流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建立企業物資信息系統是企業物流科學管理的基礎。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是企業信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處理物流信息的同時,應該注意營造綜合數據環境。在此狀態下,物流過程的所有技術數據和事務數據,對所有參與單位都具有高度可視性和可存取性。
建立相應的物流決策支持系統及數據倉庫,是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之上,根據庫存模型、預測模型等管理決策模型,采用運籌學、人工智能等技術,解決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問題,實現物流決策支持系統,采集、利用好宏觀信息、生產流通及價格信息等,提高企業的市場快速反應能力,提高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