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康復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神經內科護理中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選取2014年6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神經內科就診的腦卒中患者共84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康復護理后,取得非常滿意的臨床護理效果,其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神經內科就診的腦卒中患者共84例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各42例,本文選取對象均經過腦CT確診為腦卒中,觀察組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45-72歲,平均年齡(61.2±4.5)歲,患者病程1-9年,平均病程(7.1±1.2)年;對照組患者男性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44-73歲,平均年齡(60.5±2.9)歲,患者病程1-10年,平均病程(7.3±0.8)年,兩組患者在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在進行護理時,均需要采用神經內科的常規治療方法以及基礎護理方法來進行相應的護理。對照組40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依據患者的病癥制定相應的病癥處理方法和護理方法,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觀察;觀察組40例患者在給予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給予患者康復護理,對患者的心理、并發癥以及康復訓練進行護理[1]。由于患者神經功能的缺失,導致患者難以進行正常的交流,患者也會因此產生一些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幫助患者形成積極的心態。在患者進行腦卒中手術后,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并發癥進行護理,尤其是患者的口腔護理和清潔護理,對患者的口腔進行定期的護理與清潔,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順暢。由于腦卒中患者非常容易出現失語、偏癱等癥狀,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要加強對患者的康復運動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運動,配合以多種理療方法進行肢體按摩,幫助患者緩解病情,提高患者的身體機能[2]。兩組患者在接受為期3個月的護理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
1.3評價指標
治愈:患者接受上述護理之后,殘疾程度為0且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已經大幅度降低;效果顯著:治療后,患者的殘疾程度為1-3度,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到50%-90%;進步:治療后,患者的殘疾程度為4-5度,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到45%-50%;無效:患者經過上述治療后,病狀沒有任何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到20%以下。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計量資料采取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在經過三個月后的護理治療后發現:觀察組42例患者中,痊愈17例(40.4%),效果顯著15例(37.5%),進步7例(16.6%),無效1例(2.3%),惡化0例,有效率為97.6%;對照組42例患者中,痊愈10例(23.8%),效果顯著12例(28.5%),進步13例(30.9%),無效5例(11.9%),惡化2例(4.7%),有效率為83.3%,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具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腦卒中已經成為當前神經內科臨床死亡率和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多發于老年人,在臨床當中具有突變性以及多變性的特點[3]。隨著當前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神經內科臨床當中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但在治療結束后,往往伴隨著一些術后后遺癥,直接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祻妥o理作為康復醫學的重要內容,被廣泛的應用到當前腦卒中術后后遺癥的護理當中,康復護理能夠科學的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有效護理,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致殘率,為患者恢復健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祻妥o理結合患者的病情和體征制定了相應的護理治療方案,實現減輕患者疼痛和加快恢復程度的最終目的[4]。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42例患者在進行康復護理后的有效率為97.6%,對照組42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的有效率為83.3%,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因此,進行腦卒中臨床護理時,應在給予患者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給予患者康復護理,對患者的心理、并發癥以及康復訓練進行護理。綜上所述,在腦卒中的臨床護理當中,采用康復護理能夠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殘疾率,提高患者的身體機能,獲得非常理想的護理效果,值得在腦卒中臨床護理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玉紅,劉冰之.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3,32(9):1834-1835.
[2]陳佳麗.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32):116-117.
[3]白晶.神經內科護理中關于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8):239-240.
關鍵詞:康復護理;腦卒中;神經內科;臨床療效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主要由于腦血管出現粥樣動脈硬化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引起相應功能障礙,患者發病前可能出現頭暈、主訴頭痛等,且腦卒中疾病致殘率較高,患者發病后需接受較長時間治療。而針對此種情況,護士應積極評估患者疾病治療進展、判斷其身心狀態,結合機體表現與患者需求等因素綜合制定早期康復護理計劃,可有效提高患者預后療效[1-2]。本文探討對腦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臨床療效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4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腦卒中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對照組50例與干預組50例,對照組包括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在35~69歲,平均為(51.5±4.8)歲,病程2~6年,平均為(4.1±0.5)年,機體左側偏癱為32例、右側偏癱為18例;干預組包括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齡38~72歲,平均為(55.8±5.6)歲,病程3~8年,平均為(5.5±1.0)年,左側偏癱30例、右側為20例。納入標準[3]:所有患者臨床表現、經影像學相關檢查結果確診為腦卒中;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同意;需排除存在其他樂夭⒎⒅⒌幕頰擼排除存在精神異常表現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康復護理 對照組患者接受臨床常規護理服務,包括及時遵醫囑為患者用藥,常規溶栓治療、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及時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表現,重點監測血壓,及時使用降壓藥控制病情,以及神經營養藥物等。常規降顱壓,做好并發癥預防措施,與家屬積極溝通,安撫其內心緊張情緒,提供較好治療環境,做好生活護理,進行皮膚清潔等,與患者積極溝通,做好出院指導工作。干預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提供早期康復護理,包括:①做好心理護理服務,積極與患者溝通,評估其內心不良情緒表現,根據不同性格患者采用針對性溝通方式,為患者講解腦卒中疾病病理、疾病進展、康復護理要點、預后等知識,及時解釋治療現狀,促進護患關系,建立基礎信任,緩解患者內心焦慮狀態,提高治療信心。②護士應及時詢問患者需求,并及時滿足,腦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后遺癥表現,因此在患者病情好轉后應早期提供康復干預,做好并發癥預防措施,日常治療期間積極觀察患者體征變化,關注呼吸表現,給予吸痰護理。觀察各種引流管情況,記錄機體出入量,及時協助患者做床上被動肢體活動,建立翻身卡,定時協助患者翻身,預防壓瘡發生[4]。③積極按摩患者肢體,采用理療包括電刺激、穴位按摩等方法促進肢體感覺,日常休息時將患者肢體擺放在功能位置,每日協助患者做肢體鍛煉活動,應注意適度原則;首先幫助患者練習床上坐起、逐漸向離床活動過渡。囑咐家屬積極陪伴患者共同進行訓練,積極完成訓練內容,做好出院指導工作,告知家庭護理要點,定期電話隨訪,提供健康宣教措施,囑咐患者定期來院復查,堅持肢體運動鍛煉。
1.3觀察指標 判斷患者臨床療效[5],指標包括顯效:患者經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有效:上述評分減少程度>40%;一般:減少>20%;無效:評分減少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總結臨床療效,對照組患者臨床有效率為86%,干預組為98%,干預組治療效果較好,P
3 討論
因腦卒中患者多伴隨相關神經功能異常表現,因此早期提供康復護理十分必要,腦卒中發病后,由于病情突然發作且較重,大多患者伴隨偏癱、吞咽障礙等表現,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患者自理能力受到限制,往往伴隨嚴重心理焦慮表現,且長期治療對家庭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因此提供早期康復護理,加強心理與運動能力干預后患者臨床療效較好。
本次研究得出結果為,對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腦卒中疾病治療與護理服務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臨床有效率為86%,干預組為98%,干預組治療效果較好。得出結論稱,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幫助患者恢復相關肢體功能,提高其自我照顧能力及生活質量情況。而王玉紅、劉冰之等學者經研究表示[6],對腦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服務,對照組有效率為78.57%,康復護理組有效率為92.85%,證實本次研究結果,兩組結論存在相符之處。
綜上所述,針對腦卒中患者早期提供康復護理及肢體鍛煉措施,包括做好心理干預、健康宣教、病情觀察、提供肢體按摩、康復指導,同時做好用藥等基礎護理,大部分患者治療配合度較好,提高臨床療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通過加強治療過程中的心理干預,患者心理焦慮情緒改善較好。
參考文獻:
[1]洪顯釵,舒美春,留盈盈,等.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8):950-953.
[2]張翠娣,魯劍萍,黃芳,等.中醫養生理論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康復效果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45-1446.
[3]趙生鳳,陳玲莉,周紅麗,等.多形式綜合訓練在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護理與康復,2014,13(6):592-593.
[4]金曉瓊,陳欣瓊,林斯,等.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4):373-375.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康復護理對患者的影響探討
頸椎病是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為臨床骨科常見病、多發病,隨著老齡化的加快、上班族人群常期低頭伏案工作,發患者數逐日上升,數據表明其發病率已達15%[1]。中醫護理在頸椎病的診治中日益得到應用,其能使患者在各個方面有所改善,下面就此方法的實施和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7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觀察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聯用中醫康復護理組)360例中,男180例,女180例,年齡40~68歲,平均54歲,均為神經根型;對照組(常規頸椎病治療組)360例中,男200例,女160例,年齡44~68歲,平均56歲,均為神經根型;所有患者根據臨床癥狀、頸椎CT、MRI檢查后確診。兩組從年齡、性別、疾病分型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臨床概述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臨床癥狀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臨床分型有,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麻木、疼痛),疼痛為絞痛、鈍痛或灼痛,多伴有明顯的頸部痛、椎旁肌肉壓痛,頸椎棘突或棘突間的直接壓痛或叩痛多為陽性,壓頭試驗、臂叢牽拉試驗陽性,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1.3方法
1.3.1對照組采取常規藥物治療,我院使用丹參酮、甘露醇等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擴張局部血管、抗炎止痛藥等
1.3.2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采取中醫康復護理療法,具體如下:
1.3.2.1基礎措施進行健康教育,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注意頸肩部保暖,保持樂觀心態,進行康復指導,囑患者改善長期低頭工作條件。注意睡眠睡姿,枕頭的高度以頭部壓下后與自己的拳頭高度相等或略低,以10~15 cm為宜,采取仰臥位,勿長時間彎腰、屈背、低頭操作.
1.3.2.2中醫辨證護理結合患者具體病情進行中藥辨證分型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證屬風寒濕型,兼有項韌帶勞損及鈣化,見舌淡苔白,脈浮,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蠲痹止痛為主,有條件患者進行中藥熏蒸治療,使用羌獨活、伸筋草、透骨草、紅花、赤芍、桑枝等為主藥,40min/次。同時進行辯證施護,風濕痹阻型予以頸部保暖,隨天氣變化增減衣物,飲食上以祛風勝濕通絡之品為主,忌涼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飲,鼓勵患者多飲水,忌辛熱燥辣、肥甘厚膩之品。少飲酒,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以增加腸蠕動,防止便秘
1.3.2.3輔助中醫治療進行電頻針刺,使用經穴治療儀以天柱、列缺、風池、曲池、內外關、合谷、為主穴,神經根型配肩、手三里、八邪并配合艾灸,結束后進行推拿配合對患者進行推拿放松
1.3.2.4生活干預令患者進行自我康復和養生訓練,增加機體的氧攝取量,提高患者的頸部肌力并提高機體的疼痛閾值,可在工作和休息之余囑患者進行體操訓練,如雙手叉腰,頭部向前屈,后仰,左右側屈。
1.4療效評定標準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后8w進行治療效果評定,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完全消失,輔助檢查無陽性體征。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癥狀明顯減輕,仍對工作學習有影響。無效: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體征無明顯改善。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且進行t檢驗,以P
2結果
見表1。
注:P
3討論
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最高,而有報道指出當前的發病年齡已呈現低齡化的趨勢,屬于祖國醫學"痹證"范疇,特別是長期處于"低頭型"工作的人群以及肌體抵抗力下降,骨質疏松的中老年人更易發病。中醫護理是一種特色護理,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本組患者我們聯用中醫康復護理方案,配合完善的護理其治療效果要優于單純臨床治療[2]。
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如麻木、疼痛,病因病機為受風寒濕邪侵襲,以致氣血瘀阻,經脈不通,而發疼痛,或經脈痹阻。臨床治療方法有很多,常見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效果并不理想,實踐中我們對患者進行中醫康復護理,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當前中醫護理廣泛應用于臨床,中醫護理利用健康教育處方模式[3]。
綜上,中醫康復護理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有效途徑,能積極改善病情和癥狀,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何育風;王翔;吳雙;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1,18(06):178
關鍵詞:神經內科;腦卒中;康復護理
目前,降低腦卒中患者發生殘疾和死亡的關鍵是盡早進行干預[1]。本次研究特選取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分別對患者施行常規護理和康復護理,以探討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患者施行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時間段為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腦卒中,意識處于清醒狀態。經患者同意,將患者納入研究病例中。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62~81歲,平均(69.37±5.94)歲;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3~82歲,平均(69.49±6.02)歲。兩組就臨床資料進行對比,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施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病情觀察、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嚴密的觀察,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知識的宣教,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觀察組患者施行康復護理,采用5E康復護理模式。
1.3觀察指標 護理結束后,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患者的康復效果進行評價,并使用腦卒中影響量表對患者的功能情況進行評估。
康復效果評價[2]: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為91%~100%;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為46%~90%;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為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低于18%;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高幅度超過18%??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腦卒中影響量表(SIS)[3]主要包括肌力、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移動能力、溝通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情緒狀態等8個方面,每個方面分值為0~100分,總分為800分。分值越高,說明康復效果越佳。
1.4統計學方法 在SPSS17.0軟件中錄入數據,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表示為[n(%)],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行t檢驗。以P
2結果
2.1康復效果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療效總有效率明顯更高(P
注:與對照組相比,*P
2.2腦卒中功能評分對比 對照組患者的腦卒中影響量表總分為(486.56±93.58)分,觀察組患者的總分為(597.82±92.34)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腦卒中功能評分明顯更高(P
3討論
近年來,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多發生于老年人群,其致殘率和致死率很高,就算患者有幸存活下來,也有較大的概率出現不同程度的活動功能障礙[4]。因此,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對照組施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施行康復護理,采取5E康復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5]:①教育: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文化水平、職業、病情、以及健康需求等)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為患者耐心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如腦卒中的發生原因、用藥方法、注意事項、飲食控制要點、康復訓練方法以及自我護理方法等。在講解的同時,護理人員可對患者發放健康宣教的手冊,并為患者進行操作示范。在日常工作環節中,評估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掌握程度低的患者進行再教育,直至患者熟練掌握為止。②鼓勵: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動態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了解患者內心的需求,聆聽患者的傾訴,引用一些治療成功的病例,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和正面鼓勵,使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訓練。③工作:患者可嘗試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動作,如洗手、洗臉、刷牙、搖動輪椅等,家屬應積極鼓勵患者參與日常生活工作,使患者對自身價值進行肯定,從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積極性。④運動: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訓練方案,主要包括正確姿勢和的擺放、肢體關節的被動運動、平衡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等。⑤評估:定期對患者的康復效果進行評估,如患者康復效果不佳,應對康復方案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完善。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療效總有效率明顯更高(P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的臨床護理中,對腦卒中患者施行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有效提高患者的機體功能和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慧,姜亞芳.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87-189.
[2]張英艷.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11-12.
[3]王蘭英,滿都拉.床邊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病情恢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5):4316-4317.
[4]楊志宏,王彥麗,劉海萍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1,33(10):1594-1595.
關鍵詞:康復護理;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護理效果
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括約肌出現功能障礙,導致尿潴留而引起感染,當膀胱充盈過度時能夠變成痙攣性膀胱,損害患者腎功能,這也是截癱患者最大的死亡原因[1]。所以,在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進行臨床康復護理就顯得特別重要。為了探討在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臨床康復護理的效果,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根據住院順序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6例。其中,實驗組的男性患者為23例,女性患者為23例;患者年齡為21~74歲,平均年齡為(40.38±3.74)歲;患者病程為7~34 d,平均病程為(20.47±2.41)d;胸段受傷的患者為14例,胸腰段受傷的患者為21例,腰段受傷的患者為11例。對照組的男性患者為24例,女性患者為22例;患者年齡為20~73歲,平均年齡為(39.98±3.52)歲;患者病程為8~35 d,平均病程為(21.42±2.53)d;胸段受傷的患者為12例,胸腰段受傷的患者為19例,腰段受傷的患者為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以及受傷部位等一般資料上存在的差異不顯著,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留置的尿管進行定期更換以及定時沖洗膀胱等。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康復護理,使患者負面情緒得到緩解,促進康復;根據患者實際的情況,制定導尿計劃。當殘余尿量少于100 ml,并且膀胱的容量超過400 ml時,停止導尿工作。訓練患者的腹肌和呼吸肌,通過縮唇和腹式呼吸進行訓練。還要訓練患者的尿意習慣,讓患者形成排尿的生物鐘。
1.3療效評價標準 患者入院治療后,要達到:殘余的尿量少于100 ml,而膀胱的容量要超過250 ml;不需要留置導尿管,患者可規律性的排尿,感染率要小于30%。顯效:治療時間少于2個月且達標;有效:治療時間在2~3個月且達標;無效:治療時間超過3個月或者不達標。總有效為顯效和有效的和[2]。
1.4統計學分析 由SPSS 19.0軟件來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以(x±s)來表示計量,t檢驗,以(%)來表示計數,并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護理的有效率(97.83%)高于對照組(80.43%),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正常人的排尿機制是需要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尿道平滑肌、尿道周圍肌肉的快慢收縮等作用)下而形成的。貯尿期,人的逼尿肌松弛,且膀胱內保持低壓,同時括約肌進行持續的收縮,并保持一個閉合的狀態,使尿道壓力比膀胱壓大;在排尿時,逼尿肌收縮,而膀朧內的壓力增高,于此同時,尿道括約肌松弛,使尿道壓力比膀朧壓低,進而出現排尿。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就是上述的平衡被打破,喪失了協同性,進而導致尿潴留和尿失禁的出現。
對于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來說,很容易引發患者排尿障礙,同時對治療和護理工作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3]。而康復護理可以使功能障礙減輕以及消除,彌補并重建功能,保證患者功能得到改善[4]。對患者進行的心理護理可以使患者主動參與到護理中[5]。訓練患者的腹肌和呼吸肌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防止呼吸系統病的并發癥出現。膀胱訓練能夠促進患者留置導尿時間明顯縮短,使泌尿系統感染得以減少,膀胱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導尿可控制患者內儲尿量和排出尿液以及規律儲存,避免膀胱內高壓[6-8]。
為了探討在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臨床康復護理的效果,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殘余尿量、膀胱容量以及排尿量間的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臨床康復護理,護理效果明顯提高,并改善了臨床指標,促進患者康復,應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陳秀,楊昌美.脊髓p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康復護理運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8):54-55.
[2]朱麗麗.綜合康復護理對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2,12(12):224-225.
[3]姜麗麗,李丹,宋靜,等.脊髓損傷神經源膀胱患者的綜合康復護理[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4(3):376-377.
[4]崔穎,郭寶.針灸聯合康復護理促進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恢復[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3):550-551,554.
[5]吳文娜,歐志梅,邱桂花,等.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4(4):150-151.
[6]周波,張威,李璇,等.綜合康復護理在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應用[J].中國康復,2014,21(2):133-134.
[關鍵詞] 綜合康復護理;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臨床價值;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3(a)-0109-02
神經源性膀胱是由人體控制排尿功能的神經系統發生損傷后出現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容易引發泌尿系統的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1-3]。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病癥,減少泌尿系統感染引發的腎功能衰竭,有效的護理干預起著關鍵作用[4-6]。為了探討綜合康復護理對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臨床價值,本院選取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患者83例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干預方法進行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患者83例,年齡20~62歲,平均(38.2±14.7)歲,其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頸髓損傷34例,胸髓損傷40例,腰骶髓損傷9例。排除先天性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和其他器質性病變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41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為對照組,42例患者采用綜合康復護理為觀察組,兩組患者間一般情況(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留置尿管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康復護理,主要內容為:(1)排尿意識訓練。指導頸髓與胸髓患者留意膀胱充盈的感覺,是否出現脹或麻木等感覺,主動尋找排尿反射的扳機點,排尿前適當刺激患者的會陰區及,輕輕叩擊以促排尿。腰骶髓患者要采用Grede排尿法,放松盆底肌肉后觸摸充盈的膀胱,雙手手掌重疊從底部開始向體部實行環形按摩3 min,再向恥骨后下方擠壓膀胱,由輕到重逐漸排尿。(2)電刺激訓練?;颊呙咳者M行20 min/次的穴位電刺激,穴位為兩側膀胱角、膀胱前后壁在體表的濁音投影區,儀器為GN2000中頻治療儀,頻率設定為25~65 Hz,強度設定為45~50 mA,2次/d。(3)間歇性導尿。選擇14號單腔超滑導尿管,嚴格控制患者的飲水量,三餐平均飲水量為400 mL,白天每隔4~6 h導尿1次,導尿量控制為400~500 mL,殘尿量超過200 mL時導尿4次/d,150 mL以上時導尿3次/d,100 mL以上時導尿2次/d,100 mL以下時導尿1次/d,直至殘尿量為膀胱容量的30%以下。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膀胱容量、殘余尿量及并發癥(腎盂積水、泌尿結石、泌尿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拔管時,觀察組膀胱容量明顯大于對照組,殘余尿量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間歇性導尿1個月后,觀察組膀胱容量明顯大于對照組,殘余尿量明顯小于對照組,兩組的膀胱容量均明顯升高,殘余尿量均明顯減小,兩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1.9%)明顯低于對照組(34.1%),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14,P < 0.05)。見表2。
3 討論
當人體脊髓受到損傷后,可能造成排尿功能障礙,這是一個長期的病變過程,稱之為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往往感到羞愧而不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存在恐懼、焦慮、抑郁等多種不良心理因素,此時護理人員要通過溝通給予其鼓勵和支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幫助其樹立治療的信心和決心,保護其隱私。在治療過程中,護理起著重要作用,綜合康復護理可以從多個方面幫助患者靈活掌握治療中的各種技巧,給予患者正確的恢復性鍛煉指導,可以大幅避免由于護理不當造成的多種并發癥,減少給患者帶來的治療痛苦,有效幫助患者改善膀胱的臨床病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時進行早期膀胱功能訓練可以防止膀胱縮小,并建立患者的反射性膀胱功能,強化膀胱功能的意識,然后進行自主排尿訓練,通過間歇性導尿,減少導尿管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感染的發生概率,通過患者的改變、手法按摩給予機體適當刺激,可以明顯擴大治療效果。
本研究表明,拔管時,觀察組膀胱容量明顯大于對照組,殘余尿量明顯小于對照組,說明綜合康復護理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膀胱功能,擴大了膀胱容量。間歇性導尿1個月后,觀察組膀胱容量明顯大于對照組,殘余尿量明顯小于對照組,兩組的膀胱容量均明顯升高,殘余尿量均明顯減小,說明護理干預1個月后患者的臨床指征改善更為明顯,膀胱的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恢復。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有效的綜合康復護理降低了多種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嚴格無菌操作和細微的觀察護理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可以有效改善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患者的臨床指征,增加膀胱容量,減少殘余尿量,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在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方面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熠平,黃天雯,楊秀玉,等. 康復護理對脊髓栓系綜合征術后神經源性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J]. 現代臨床護理,2012,11(1):37-39.
[2] Maria PP,Giovanni M,Renata B,et al. Effect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he bladder wall of children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A comparison of histological features before and after injections[J]. The Journal of Urology,2011,185(6):2552-2557.
[3] Peter W,Gunilla GM,Sven M. Renal preservation in children with neurogenic bladder-sphincter dysfunction followed in a national program[J]. Journal of Pediatric Urology,2012,8(2):187-193.
[4] 白雪蓮,羅秋菊. 護理干預對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功能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4):95-96.
[5] 尹曉暉. 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康復護理[J]. 實用醫藥雜志,2011,28(5):439-440.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采用國內統一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組,將病程在1周內的20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分成早期康復組(102例)和常規組(98例),入組前兩組臨床表現、基礎疾病和用藥情況、體重、身高、血壓、血糖、血脂等資料均衡檢驗無統計學意義。入選對象均為初發腦血管病。有感覺性失語、嚴重認知異常、有心力衰竭、肺纖維化、肝功能衰竭、腎功能損害者予以排除。早期康復組102例中,腦出血30例,腦梗死72例;男64例,女38例;年齡38~74歲,平均59.25±13.32歲;病程平均1.3±0.7天。常規組98例中,腦出血28例,腦梗死60例;男60例,女38例;年齡39~73歲,平均57.34±9.68歲;病程1.4±0.4天。
評定方法:分別于康復護理和功能訓練前、后對患者進行評定。①軀體功能評定:運用Brunnstrom偏癱功能6級評價法。②精神(心理)功能評定:抑郁自評量表(簡稱SDS)評定。③日常生活活動(ADL):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
治療方法:兩組治療方法相同,按常規營養腦細胞藥物及高壓氧治療,腦出血者給予止血藥,腦梗死者應用溶栓、抗凝治療,兩組均避免病側肢體輸液。
康復護理及功能訓練方法:常規組主管護士將常規康復措施教給患者及家屬,家屬協助患者康復訓練,護士進行指導。應2小時協助患者翻身1次,將患肢置于高位,保證腕關節處于背伸位。被動運動,協助患者進行肩、肘、腕、指關節的屈曲、伸展及抬舉活動,6次/日,10分/次。主動運動:采用Bobarth握手??祻椭委熃M肢體功能位擺放一般是使患者處于健側臥位或仰臥位,并在患側肩胛下和骨盆處各墊薄枕,以維持患者的肩胛和骨盆處于伸展位,這樣可以避免肩胛回縮和防止髖關節外旋。按神經系統疾病護理常規,護理和康復操作時動作要輕,手法要柔,避免對患肢硬拖、拉扯等,以減少不必要的關節脫位和肌肉神經損傷,并教會患者和家屬正確的翻身方法與挪動身體的技巧。輸液或用藥時應選擇健側肢體,盡量不用患側肢體,因其血管回流不好,輸液可能會引起甚至加重患肢腫脹,不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或延遲恢復時間;必要時可選擇下肢進行靜脈治療,可預防肩-手綜合征。神經肌肉電刺激,應用BS59GD-751單通道神經肌肉電刺激儀,按照個體:異設計方案分別對患者上下肢進行刺激,每次30分鐘,1次/日,連續30天。
觀察指標:對所有患者除住院期間觀察外,出院后隨訪每月1次,連續3個月。此期間出現肩手綜合征臨床表現或單純手部水腫就可作出肩手綜合征或單純手部水腫的診斷。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輸入計算機,應用SAS軟件進行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發生肩手綜合征和單純手部水腫比較,見表1。
討 論
腦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復對于防止肩-手綜合征有顯著效果。在進行康復過程中,注意正確擺放肢體,是預防肩-手綜合征,防止肩周部肌肉痙攣,減輕肩部肌肉疼痛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對患者進行患肢抬高和正確擺放肢體于功能,有助于防止肩關節損傷和減輕肢體疼痛,促進靜脈回流,對減輕肢體水腫有一定效果。使患者處于功能位,可使患者肢體得到良好的本體刺激,這樣有助于其肢體肌肉張力的協調和統一,是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必要措施。對腦血病患者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對肩關節施以適當的主動或被動活動,可避免或減輕失動所致肩關節粘連,使以后順利進行功能鍛煉。早期進行適當的被動或主動運動,促使患側肢體神經刺激,使患肢有力的肌肉收縮,激發患者的本能,對運動和心理康復都是必要的。對關節進行合理的按摩,使肌肉松弛,關節松動,減輕肌肉的痙攣性張力,使關節周圍肌肉和組織達到新的動態平衡,有利于肩關節正常功能的恢復。此外,對關節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有利于關節液流動,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促進炎性滲出物早期吸收,對于改善患肢的功能、減少繼發性損傷、促進腫脹關節恢復是十分有利的。神經復通術主要是利用神經牽張反射,Bobarth握手可對患肢手掌進行反復瞬間擠壓,或對患肩周圍進行輕快的拍打和按壓,或在臥位時進行的全橋支撐,這些均可促進患肢神經肌肉功能的康復,并可使疼痛緩解。關節的主動或被動運動會對關節周圍肌肉和組織的擠壓,可以緩解病態屈肌痙攣,改善關節周圍肌肉和組織的張力,使患肢關節的穩定性增強,并可使肌肉收縮和舒張活動改善,促進血液回流。物理治療和藥物等治療,某些鎮痛和抗痙攣藥物使用等治療措施有益于緩解肩痛。手指和腕關節適度的被動活動有助于改善手和腕關節的腫痛,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畸形。電針和推拿有促通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肢的活動能力,有助于患肢的功能康復。
采用各種有效的感覺和運動刺激,如患側上肢負重、反復進行上肢關節的主動或主動助力活動,患側上肢伸肌的按摩和功能性電刺激,在調整異常肌肉張力的前提下,進行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充分發揮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的潛能,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生活自理能力,利于患者重返社會。
參考文獻
1 宋艷玲.肩-手綜合征的康復護理[J].中華臨床與衛生2004,2(6):53.
2 唐強,張立雅,李晶.電針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6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4):19-20.
3 劉家富,李淮玉.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J].中國康復,2001,16(3):149-151.
4 張建宏.腦卒中后肩部問題[J].臨床康復,2003,7(5):721.
5 常華,紀樹榮.功能性電刺激在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10):606-608.
關鍵詞:面神經麻痹 護理 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60-01
面神經麻痹是指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性反應所致的周圍性面癱,又稱面神經炎或bell麻痹[1]。當恢復不完全或出現并發癥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我科于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140例該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140例患者中男86例,女54例;年齡32-76歲,平均50.5歲;所有患者均排除Guillain-Barre綜合征、腮腺炎或腮腺腫瘤、后顱窩病變、腦血管病變、耳源性面神經麻痹引起的癥狀性周圍性面癱。
1.2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面神經支配區域內所有功能正常。顯效:靜止時,面部雙側對稱;運動時,前額運動功能良好,眼輕用力即可閉合,口角輕度不對稱。好轉:雙側面部可見區別,但無嚴重的外形損害;靜止時,雙側基本對稱;運動時,前額輕中度運動,眼睛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角有輕度的下垂。無效:有明顯可見的面肌癱瘓,外形損傷;靜止時,雙側不對稱;運動時,前額無運動,眼睛完全不能閉合,口角雙側完全不對稱[2]。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患者忽然出現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會以為患腦梗死疾病,產生緊張、情緒低落、自卑、擔憂、焦慮心理[3]。因而護理人員應耐心細致向患者解釋該病的有關知識,使患者初步了解疾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措施、預后,消除患者的緊張和憂郁情緒,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
2.2 用藥護理。遵醫囑按時給予:①神經營養藥物促進受損神經的修復:可用維生素B1針劑0.1g,肌注1/d與維生素B120.1~0.5mg,肌注,1/d,彌可保0.5mg/次,口服,3/d;尚可試用神經節苷脂、神經生長素或神經生長因子等。②抗病毒、激素治療:激素治療劑量為強的松 1 mg/kg/d(最大不超過60mg),一般采用早上頓服,也可分次服用,持續服用5~7 d,然后逐漸減量,10~14 d內減至停藥。抗病毒阿昔洛韋(無環鳥苷)口服常用劑量為1000~2400mg/d,分3次,療程為5~10天;或更昔洛韋0.2+生理鹽水靜滴,2次/d,連續8-14天。
2.3 眼部護理。該病角膜長期外露,易發生角膜炎,因此眼睛的保護非常重要。①避免過度用眼力,少看電視、書報及操作電腦,外出時戴墨鏡,避免粉塵入眼;②用干凈手帕擦眼,閉眼由上眼瞼內側向外下側輕輕擦[4];③睡前使用潤眼、消炎作用的眼藥水滴眼,并用紗布蓋眼或戴眼罩。
2.4 飲食護理。患者面癱導致咀嚼不便,進食量減少,應加強飲食護理,叮囑患者少吃多餐,給予半流食或普食,應以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辛辣、硬、粗糙、刺激性食物。由于面癱患者唇頰間易積食,進餐前后應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防止感染。
2.5 基礎護理。注意休息,勿靠近窗邊、空調、風扇處,以免受風寒刺激加重病情。盡量減少外出,如外出時要戴帽子和口罩防風、防寒,保護耳后莖乳孔周圍。面部受寒會加重面神經的缺血缺氧,不利于面癱的恢復。
2.6 康復期的護理治療。
2.6.1 進行面肌訓練:面肌訓練根據患者面神經損傷區域及程度,重點對患者額、眼周、鼻、口周四個部位面肌運動功能進行訓練,具體訓練動作包括皺眉、舉額、閉眼、蹙鼻、露齒、鼓腮和吹口哨等,并囑患者用患側牙齒嚼口香糖和讓患者吹蠟燭和氣球等,各項訓練每次練習10遍以上,每次訓練10分鐘,每日訓練4~6次。如患者不能主動進行上述運動,則可用手指輔助其進行訓練,并給予面部肌肉按摩,每日3~4次,每次3~4分鐘。
2.6.2 物理療法:急性期(病后3~7天)物理療法有利于改善局部血循環,用TDP神燈照射患側面頰部,熱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照射30 min。面神經水腫為其早期的主要病理改變。超短波、紅外線可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強[4],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水腫的消散,有利于代謝產物、炎癥產物、細菌毒素的排泄和消除,解除神經干受壓狀況。
2.6.3 針灸治療護理:恢復期(7~10天)針刺或電針治療,并加用G6805電針儀進行穴位刺激,以加強針感來提高療效,每次留針20~30min,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而定。隔日針灸1次,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休息1周續下1個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
3 討論
通過對140例面神經麻痹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和精心護理康復治療,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梢?,細心全面的護理是治愈疾病的重要措施,并積極配合按摩、理療、針灸各項康復治療,能有效提高面癱的治愈率,減少后遺癥。
參考文獻
[1] 賈建平,神經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35-336
[2] 黃彬,波形交替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分析.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7):655-656
【關鍵詞】 康復護理;神經內科;腦卒中;臨床效果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36-01
腦卒中已經被列為臨床致死率最高疾病的前三位,近些年,我國腦卒中患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明顯增高,而且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這已經被臨床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怎樣才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是臨床醫生關注的焦點,選擇最佳的治療及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質量,這已經是現今社會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1]。我院為了研究腦卒中患者各項治療的臨床效果,為以后的患者實施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及護理措施,現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我院對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間診治的184例神經內科腦卒中患者,所選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均經過各項檢查最終確診為腦卒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108例為男性,76例為女性;年齡在49-9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9.1±2.6)歲;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基本資料,未見明顯的差異,無統計意義,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將所選的184例神經內科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的92例患者在進行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的92例患者在進行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SS、恢復效果以及ADL評分的具體改變情況。
1.3 護理措施
1.3.1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一般的護理,對病情進行仔細觀察,同時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實施心理護理;觀察組患者在以上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具體為:①康復護理的時間:最近幾年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鼓勵在早期實施,一些患者甚至在發病24小時內即開始,加入重癥腦出血患者,在維持、監測其生命特征同時對其進行康復護理。也有一些學者提倡腦梗死后3d或者實施介入治療后3-5d開始進行康復護理。但更多的人認為當患者的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以及神經系統癥狀保持了48h的穩定性后即可實施康復介入。②康復的護理:急性期的腦卒中患者多出現意識障礙,在正常實施搶救的前提下,可實施適當的關節活動以及康復包房。康復也稱為良肢位,可起到預防患肢痙攣的作用,同時避免出現早期誘發分離運動及關節損傷。
1.3.2 注意事項 ①早期康復:防止出現廢用綜合征,在我院未實施康復醫療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可能會延遲至少半個月,而且傳統的康復訓練主要是進行針灸以及被動運動等治療,引起很多患者出現費用性病理變化,導致最終的治療效果不理想,對患者康復后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②循序漸進[2]:不可出現過用綜合征,過去我們在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時,重點關注的是高強度以及強迫性,急于求成,康復結果卻不如人意,甚至適得其反,對患者的關節導致損傷及損害,對康復效果造成影響。
1.4 統計學方法 進行統計學分析時采用SPSS14.0系統軟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研究表明:對照組的92例患者中,8例為痊愈,占8.7%;12例為顯效,占13.0%;22例為有效,占23.9%;50例為無效,占54.4;有效率為42例(45.6%);觀察組的92例患者中,18例為痊愈,占19.6%;22例為顯效,占23.9%;30例為有效,占32.6%;22例為無效,占23.9%;有效率達到(70例)76.1%;經比較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2.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SS及ADL評分 通過分析得出,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CSS值為22.83±9.86,ADL值為26.76±14.36;對照組患者的CSS值為22.39±10.03,ADL值為26.84±14.98;經過1個月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SS值為9.55±9.22,ADL值為62.36±19.46;對照組患者的CSS值為15.34±9.09,ADL值為41.29±20.13;兩組進行比較,所測得的數值未見明顯差異,治療一個月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CSS評分顯著降低,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腦卒中也稱為急性腦血管意外或者腦中風,因多種原因導致的腦部血管性疾病,引發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有三種,分別為冠心病、腦血管病以及腫瘤,其中就包括了腦血管病[3]。經過治療后能夠存活的患者中至少有50%以上的患者伴有程度不等的勞動及喪失及障礙等,這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最新的研究指出[4],因腦卒中患者最主要的是對神經系統功能造成損傷,但是中樞神經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償或者功能重組,這也是神經系統功能損傷后進行康復訓練時能夠使運動功能恢復的前提條件。因而,早期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康復護理以及功能訓練對患者來說有著藥物不可達到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措施,其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能夠幫助患者盡快恢復生活能力,降低臨床并發癥出現的幾率,對各個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在以后的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軍.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護理體會[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07):542-543.
[2] 司風華,葉紅英.30例腦卒中病人出院后居家護理體會[J].全科護理,2009,31(03):84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