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慢性病概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低分子肝素鈣;舒血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
[中圖分類號] R541.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6(b)-149-01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其住院病死率高達15%左右[1]。筆者采用舒血寧、小劑量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對比以探討較佳治療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患者均來自我院2008~2009年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診斷符合慢性肺心病診斷標準,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54~72歲,平均63.4歲;病程18~32年,平均25.3年。3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氣促,雙肺可聞及干、濕音,口唇和(或)四肢末梢發紺,未吸氧狀態下動脈血氣分析提示呼吸衰竭,血液流變學提示血液黏稠度增加。將3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舒血寧組和低分子肝素鈣組,兩組之間年齡、性別、病程、癥狀、體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平喘、祛痰、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常規治療。舒血寧組加用生理鹽水 250 ml+舒血寧20 ml,每日1次,靜脈輸入;肝素鈣組加用低分子肝素鈣 3 000 IU, 每日1次,皮下注射。治療7 d后觀察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至少1 h不吸氧情況下)動脈血氣分析(PaO2、PaCO2),血液黏稠度,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后PaO2、PaCO2的變化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PaO2、 PaCO2的變化(x±s,kPa)
2.2兩組治療后血液黏稠度指標的變化
見表2。
表2兩組治療后血液黏稠度指標的變化(x±s)
2.3 不良反應
肝素鈣組有1例出現注射部位局部出血,未停用治療,舒血寧組無不良反應
3 討論
慢性肺心病病因復雜、病情重、病程長、治療難度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2-3]。故對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療在改善乏氧及二氧化碳的同時,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清除氧自由基同樣重要[4]。舒血寧為銀杏葉提取物,可以調節血管張力,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消除自由基[5-6]。低分子肝素鈣具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多種凝血因子活性,促進內源性氨基多糖釋放,抗血栓形成作用[7]。二者通過上述作用均能起到降低血黏度、減少肺動脈阻力,從而改善右心功能的作用[8]。通過臨床觀察,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其降低肺動脈壓、改善血黏度方面起效更快、療效更佳。值得一提的是,應用小劑量低分子肝素鈣無需監測凝血時間,應用方便,值得大家借鑒。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1.
[2]王子江.前列腺素E1治療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療效觀察[J].臨床薈萃,2004,19(16):943.
[3]王曉兵,付會芳,馬文杰.超聲霧化吸入硫酸鎂對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期的治療[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6):38-39.
[4]董超峰,張新杰.舒血寧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08,24(5):24.
[5]常甲三.舒血寧注射液治療肺心病27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6):38.
[6]王立民,張英進.舒血寧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9,7(3):60-61.
[7]李根,殷建民,邢潔,等.舒血寧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09,25(8):10-11,13.
[8]宋軼群,李娟.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藥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7):1143,1150.
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主要指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的一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病的發生、發展一般依從正常人群高危人群(亞臨床狀態)疾病嚴重并發癥的過程[1]。影響慢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分為年齡、性別、遺傳等不可控因素,吸煙、酗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體力活動等生活行為方式,醫療衛生服務及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其中生活方式是慢病發生的主要原因[2]。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從慢病發生、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實施生活方式干預,都將產生明顯的效果,干預越早,效果越好[3]。
據調查【4】,我國慢病死亡占總死亡的比例在持續上升,2000 年已高達 80.9%,死亡數近 600 萬,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慢病,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解決慢病問題迫在眉睫。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有效地干預自身的生活行為方式,增加促進健康行為的頻度,減少不良生活行為,是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特別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根本途徑。國內外的經驗都已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是當代預防控制慢性非傳染疾病和某些傳染病、促進人類健康的首要戰略。健康教育是目前開展慢病防治最經濟、最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2.家庭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
指在幫助對象人群或個體改善健康相關行為的系統的社會活動[5]。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其實質是一種干預,
提供行為改變所必需的知識、技術和服務等,使人們在面臨健康促進、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層次的健康問題時,有能力做出行為抉擇。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KABP)認為:衛生保健知識是建立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度,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而信念和態度則是行為改變的動力[6]。因此,健康教育在改變人們不良行為方式、預防疾病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阿拉木圖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衛生問題、預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為重要的,是能否實現初級衛生保健任務的關鍵。
2.2 家庭及其作用
是指在同一處居住的,靠婚姻血緣或收養聯系在一起的,兩個或更多的人所組成的基本社會單位。國內家庭醫學理論認為[7]家庭功能是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滿足家庭成員各種需求的能力,體現在家庭成員間相互愛護、相互支持、彼此間情感溝通以及共同承擔生活事件和壓力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情感、生育、社會化、經濟、撫養和贍養、衛生保健等功能。家庭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最基本的單位,就像一個人,人體的一個細胞一樣,所以人體的這個細胞健不健康關系到整個人體的健康;家庭是否和諧,是否健康,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和健康;家庭是推動科學生活方式,調整膳食結構,改善國民營養不良的一個關鍵環節。
2.3 家庭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家庭對健康的影響涉及到家庭成員的生理、心理或行為的各個方面,是個人健康或疾病發生發展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健康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個場所,而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家庭健康教育是以家庭健康為目標,對家庭成員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促使家庭成員自覺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降低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以便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其包括家庭居住環境衛生、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體育鍛煉、防病知識和家庭重點成員健康教育。良好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包括飲食與營養、家庭及個人行為習慣、休閑與健身運動。盡力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科學對待家庭不良生活事件,促進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人們在家庭中可以憑借“一家人”的身份,獲得外人所不能或不易提供的建議、幫助或關心[8]。
以家庭為一個集體進行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改善家庭中不良的行為與生活方式,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種多因果的現代生活方式病,普遍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利于控制血糖。因此,利用家庭的特殊功能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同時利用心理學、社會學、行為醫學知識,對患者實施心理、行為等一系列綜合干預措施,可以幫助患者去除危險因素,改善人們對糖尿病的認知態度,改變不良行為與生活方式,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且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3. 家庭健康教育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
3.1家庭健康教育在干預慢病危險因素中的重要性
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有年齡、性別、遺傳、超重和肥胖、不健康膳食、缺乏身體活動、吸煙、精神壓力過大、過量飲酒等,除年齡、性別和遺傳背景無法改變外,其他危險因素都是可以干預的。因此,不良的生活行為習慣是發生慢性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主要危險因素采取措施,對于人群來說,這是最經濟亦三最有效的措施。在家庭健康教育中重視生活方式教育,如控煙限酒、合理營養、適度鍛煉、心情舒暢等,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相互影響和相互監督,比起其他形式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良好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的建立。
3.2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病臨床前期的重要性
慢病的大多病因不完全清楚,因此完全做到病因預防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慢病的發生大都是致病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因此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可行的。家庭成員中相互傳播健康相關知識,有利于掌握常見慢性疾病的早期癥狀和體征,并提高家庭成員自我監護和對一些疾病早期發現和處理的家庭保健能力。通過定期體檢和篩查以發現家庭成員中疾病初期(亞臨床型)患者,并使之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
3.3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性病臨床期和康復期的重要性
對于慢性病臨床期和康復期病人,力求做到病而不殘、殘而不廢,促進康復。而病人的心理支持、自我管理和護理工作需要由本人和家人共同承擔,如:督促或者協助高血壓和糖尿病病人按時服藥和測血壓、血糖,幫助癱瘓者翻身按摩,以防褥瘡、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等等,在漫長的病程中對病人和家庭成員的心理疏導能讓臨床期和康復期病人在生理、心理調節都處于穩定狀態,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復。再者慢性病是一項經濟投入大,見效慢的疾病,我們通過家庭教育讓家庭成員來承擔恢復期的護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更有利于病人延長生命。
依從性是指患者對規定執行的醫療或科學試驗措施所接受和執行的客觀行為及其程度,稱順應性。不依從性是患者不遵守醫囑正規服藥的行為表現。本文針對老年患者和兒童用藥依從性作簡要概述。
1 老年患者和兒童用藥不依從性分析
1.1 生理因素:(1)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器官、組織和細胞功能發生改變,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從而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老年人靶組織和受體的量或質的改變,亦可影響老年患者對藥物反應的改變,并影響療效或增加不良反應。(2)兒童作為特殊的用藥群體,生理機能還處于發育階段,某些酶系統和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和完全,其生理特點,決定了藥物在體內的過程與成人不同;兒童思想意識尚未成熟,服藥有一定的被動性,有時對藥物會產生厭惡感,特別是對感官有刺激的藥物、給藥途徑還會產生反抗心理,因此,兒童不能堅持遵醫囑用藥的現象比較普遍。
1.2 治療因素:(1)由于老年患者常患多種疾病和慢性病于一身,如慢性支氣管炎、腦血管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形成多科或多院就診,而各科用藥方案不一,多種藥物治療,用藥復雜,患者難以理解,往往不能準確地遵從服藥方法,漏服或服藥次數過多,劑量過大或配伍不當等。(2)藥師對患者缺乏用藥指導,發藥時未能詳細解釋和指導患者如何正確用藥。有的醫護人員對患者的服務態度較差,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不強。(3)兒童由于用藥的特殊性、復雜化,在藥物品種、劑量、劑型、用法等方面造成患兒不依從性。
1.3 自身的因素:患者年齡太大或太小[1],兒童比成人更少依從治療計劃。研究發現,兒童患鏈球菌感染,醫生開青霉素10天療法的處方,第三天時有50%的患兒停止用藥,第六、九天時停藥的例數分別達到71%和82%[2]。需要用多種藥物長期治療的慢性病(青少年糖尿病、哮喘)用藥依從性更差,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父母記憶差。老年人健忘,尤其是聯合用藥時,混淆各種藥物不同的服藥時間、劑量、方法等,難以記憶及遵從,增加了藥物相互作用的不良反應。
另外,一些老年人對藥物療效的期望值高,健康保健要求過強,希望藥到病除,一旦癥狀不能緩解,有的增加劑量以求量大好得快,有的經過短期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對治療缺乏信心而停藥。有的自我感覺癥狀好轉、減輕,以為繼續治療無多大意義,因而中斷服藥。還有的老年人迷信新藥、貴藥、進口藥治病心切,亂用藥或看廣告吃藥,缺乏醫藥衛生知識亂用藥。
1.4 其他因素:患者經濟承受能力不足,擅自改用其他藥物替代,換用其他比較便宜但療效較差的藥物。
2 不依從性的不良后果
2.1 導致治療失敗:對于糖尿病、高血壓這些慢性病,堅持用藥是阻止疾病進展、預防并發癥發生的重要手段。如果患者不按醫護人員的指導用藥,隨意調整藥物劑量或自行停藥,都會影響治療效果,高血壓患者甚至會因漏服抗高血壓藥導致腦出血。如結核,要達到根治的目的,必須經過一個很長的療程[3]。即使是最好的治療計劃,患者不依從也會失敗。不依從性最明顯的后果是疾病沒有減輕或治愈,甚至加重病情。
2.2 導致診斷錯誤:用藥的不依從性還會造成錯誤地判斷療效。癲癇患兒若治療依從性差,會使患兒不規則用藥,造成病情反復發作,易使醫生診斷為“難治性癲癇”,而選擇其他藥物,不僅患兒出現更多的不良反應,還會增加藥物的品種和劑量[4]。
2.3 干擾臨床治療效果:不依從性除直接導致醫療費用增加外,還會降低生命質量。如漏服心臟病藥物能導致心律失常和心臟停搏;漏服抗高血壓藥能導致腦卒中、冠心病的發生[5,6];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可導致3大營養物質代謝紊亂,造成多種器官的慢性損害,是患者生存減少的主要原因。不按醫囑服用抗生素可能引起感染再次復發并能導致耐藥菌的出現,而耐藥菌的出現又將導致難治性感染疾病的增加。
2.4 中毒和不良反應:有的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初期效果不明顯時自行加大用藥劑量產生中毒現象。如不能正確服用氨茶堿等藥物,超劑量會出現中毒癥狀還可能危及生命。有的患者缺乏醫藥知識亂用藥物,會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
3 提高依從性的方法及策略
3.1 考慮用藥劑量:老年患者由于機體功能減退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要盡可能用最小的有效劑量。有關文獻規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只用成年人量的3/4或1/2即可見效果。除抗生素外,原則上老年人用藥量應低于中、青年人,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至有效劑量。老年人對藥物的反應個體差異很大,故用藥要注意個體化。兒童處于發育階段,在生理、病理方面有明顯的特點,許多臟器、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須嚴格掌握用藥劑量及給藥間隔時間。
3.2 選擇適合的劑型:許多老年人吞咽片劑或膠囊有困難,應選用液體劑型如顆粒劑、口服液等。有的藥物無論從包裝、劑型、規格,還是色澤、口感都會使兒童產生抵觸情緒。在我院丙戊酸鈉是兒童抗癲癇經常使用的藥物,但藥片劑型較大,兒童不易吞服,并且易引起惡心、嘔吐,給兒童長期服用帶來很大困難,造成依從性降低。因此,藥品生產企業應該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出一些適合老年人和兒童的劑型。
3.3 藥師要加強與患者溝通:依從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對藥物的了解程度。有研究表明,藥師與患者交流可以增加患者的藥物知識,提高其依從性。藥師應向患者說明按時、足量、按療程用藥對治愈疾病的重要性,解釋用藥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此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用藥的依從性。對于慢性病老年患者,要讓其知道遵循醫囑接受長期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如果隨意加減藥量或中斷藥物治療可能會產生不良后果。對患兒使用合適的藥物讓小兒容易配合,如高熱患兒盡量用口服退熱藥;小百糖漿、美林口感好,服用方便,作用持久且安全。藥師要用盡量簡潔、通俗的語言講解各類藥物的使用方法、用量、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消除患者用藥心理障礙,提高依從性。
一人或兩人一組,登上9米高吊板(共3塊)。每塊河南鑫拓培訓板下方由4--6人控制繩索以保證吊板平衡。上方人員靠自己的努力和相互配合踩過每一塊吊板,最終達成功彼岸。
2.培訓目的:
2.1團隊的合作和協作;崗位奉獻;角色定位;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對團隊的最大奉獻;
2.2友愛、關懷、支持;方法技巧;創造和諧團結的氛圍和工作環境。
2.3培養克服恐懼、勇往直前的意志力;
2.4提高認識自我、戰勝自我的能力;
2.5培養團隊間相互協作、互相鼓勵的合作意識,形成積極良好的團隊氛圍;
2.6鍛煉團隊間在行動前合理分工、河南鑫拓培訓群策群力的能力。
3.注意事項:
3.1學員如有嚴重外傷病史、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病及并發癥或醫生建議不適合做此類項目的,可以不做;未在專業人員陪同下禁止參與
關鍵詞:社區;護士;糖尿病
1 社區護理概述
"社區護理"一詞來源于英文(community health nursing),其全稱可譯為"社區衛生護理"或"社區保健護理"。當前,在我國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扶持下,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壯大。社區護士她們最大的特點是上門服務,經常到居民家中進行走訪,按照具體情況為其建立健康檔案以及家庭病床檔案,掌握轄區居民第一手健康資料,以便及時提供衛生服務。
2 在社區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葡萄糖堆積過多而引起的疾病,能引發多種并發癥,會使人的正常壽命減少10年以上,因此,糖尿病的防治也就顯得尤為重要[1]。社區護士在社區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的意義。
2.1社區護士應以改變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為工作重點 2011年,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與我國衛生部聯合題為"創建健康和諧生活,遏制中國慢病流行"的報告。針對日益增加的糖尿病等慢性病,社區護士應早期干預危險因素,包括3類人群:一般人群、高風險人群和患患者群。重點關注3個環節;危險因素控制、早診早治和規范化管理;注重運用3個手段:健康促進、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干預煙草使用、不合理膳食、身體活動不足3種行為危險因素,降低超重或肥胖、血糖升高等生物學危險因素。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有效地指導,并贏得他們的信任。把他們的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作為重點內容來抓,使患者由被動治療轉為主動管理疾病,進而社區護士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2.2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社區護士的糖尿病防治水平 由于糖尿病本身屬于一種累及人體諸多重要器官的慢性疾病,其發病原因又非常復雜,且并發癥較多,一旦患病,后果十分嚴重。而社區護士想要充分發揮出自身在社區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為此,應建立并完善社區護士糖尿病防治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機制,借此來提高社區護士的整體水平。
2.3應對社區進行定期測評 在社區糖尿病患者的防治中,社區護士肩負著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病情的重任,醫護人員在對患者傳授糖尿病患者防治健康教育的同時,也應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社區護士進行定期測評,借此來督促他們不斷學習,使其全面了解并掌握與糖尿病防治有關的各種知識[2]。在測評的過程中,還能夠使他們發現自身知識結構上的不足和空缺之處,才能有重點、有目標地進行學習。根據社區糖尿病患者的特點實施通俗易懂、針對性強的護理措施,從而使患者易于掌握和接受,才能真正提高社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社區;急癥;常見;處理原則
在社區中,常見的急癥包括:社區常見急性病癥(如昏迷、休克、誤咽、呼吸困難等)、意外損傷(機械性損傷、燙傷、燒傷、凍傷、毒蟲蜇傷等)、中毒(煤氣、食物、安眠藥、滅鼠藥、亞硝酸鈉等)。在社區范圍內活動的所有人,包括在通常情況下被認為健康的年輕人,也可能隨時發生各種意外的急性傷病。只要這些情況發生在本社區范圍內,它就成了社區醫療機構應該及時處理的問題。
1社區急癥的高危人群概述
1.1老年人生理、心理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社區急癥的高危人群以老年人、嬰幼兒和慢性病患者為主。
社區的老年人絕大多數是離退休后在家安度晚年的人,由于機體處于衰退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隨時都會發生變化。其主要原因是:隨著年齡增加,機體生理功能逐漸衰退,造成各種傷病和死亡的概率增高;離退休而出現“離退休綜合征”等新問題;有些老人可能由于未能掌握文體活動的“度”而發生各種健康問題(如體育運動過度或打牌下棋時間過長、情緒激動等而發生意外);參加一些自己原本不熟悉的勞動,或者在工作時間和工作量上超負荷而引起疾病。常見的意外有摔倒、心腦血管疾病、骨折等。
1.2應避免嬰幼兒發生意外嬰幼兒抵抗力低,無自主生活能力,除了發生一般常見疾病外,還可能由于好奇、無知和沒有自我約束能力,特別在父母上班,看護人看管注意不周到時發生摔傷,車輛撞傷,燒、燙傷,誤拿、誤食藥(毒)物,或將異物誤塞入體腔(如鼻孔、耳道、陰道)等急性意外事件。
1.3加強對各種慢性病病人的照顧各種慢性病患者,在家人外出工作時,由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同時缺乏必要的照顧,勉強進行一些本來不能承受的活動或由于其他方面的疏忽而引起病情變化。
1.4加強對流動人口的關注流動人口是社區中的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由于生活習慣的改變,居住條件的限制,工作勞累等原因,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由于流動人口的不穩定性和社區對流動人口健康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應加強對這一群體的關注。
2社區常見急癥的處理原則
2.1基本原則為了提高在醫院外發生的猝死、危重病搶救的成功率,美國心臟病學會(ANA)在1992年提出了“生存鏈”概念,其基本內容是“四個早期”,即:早期通路(第一目擊者立即就近向專業急救機構報告)、早期心肺復蘇(CRP)、早期心臟除顫、早期高級生命支持(專業人員在現場對病人進行的一系列專業救護)。社區護士往往是最早接觸病人,故應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護理措施,準確無誤的護理,迅速控制病情發展,穩定病情,為以后的搶救打下良好的基礎。
2.2現場心肺復蘇急救技術及原則院前急救雖是短暫的、應急的,但對特殊病人來說,如果沒有現場快速而有效的處理,即使病人送達的醫院設備再好,醫療技術再高,也難以起死回生。因此,現場緊急處理是挽救傷者生命、降低傷殘率和死亡率的關鍵,為傷病員轉運醫院后制訂救治方案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傷員的處理應是分秒必爭地進行搶救與呼救呼叫(包括與120的聯系)同時進行。
在心搏驟停后1.5min內,心臟的應激性最高,此時如果捶擊心前區可以使心肌興奮,促使心臟復跳。具體方法如下:
1)心前區捶擊術用右手握成空心拳,以距離20~25CM的高度,垂直捶擊心前區1~2次,力量適中。此法不適用于小兒,以防肋骨骨折。2)開放氣道首先清除病人口鼻分泌物或異物,解開衣領,如有假牙應取下。開放氣道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仰面舉頦法病人平臥,救護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額,用力向后下壓,將病人頭后仰,另一手的手指放在下頜骨下方,將頦部向前抬起。(2)托頜法救護者用兩手同時將病人左右下頜角抬起,一面將其頭后仰,一面將下頜骨前移。3)人工呼吸開放氣道后,救護者用一只手的拇指、食指捏緊病人的鼻孔,深吸一口氣,雙唇緊貼病人的口部用力向內吹氣,使胸廓擴張,吹氣完畢,救護者頭稍抬起并側向病人身體方換氣,松開病人的鼻孔,讓病人的胸廓及肺彈性回縮呼氣。按以上步驟反復進行。頻率為成人每分鐘14~16次,兒童每分鐘18~20次,嬰幼兒每分鐘30~40次。4)人工循環即對病人施行有效的胸外心臟按壓術。使病人仰臥在硬木板或地上,頭稍后仰,救護者跪在病人的一側,一手的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處,手指翹起,不要接觸病人胸壁,另一手掌根部交叉重疊于此手背上,兩臂與胸壁垂直,向病人脊柱方向作有節律的按壓,使胸廓下陷3~4cm,而后放松,胸廓自行復位,心臟舒張。如果是嬰兒,則用一手托住患兒背部,另一手以食指、中指進行按壓即可。按壓頻率成人每分鐘100次。按壓時要注意:部位要準確,力量要適度。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都知道,社區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綜合基礎的群眾基礎機構。他為我們居住在一個固定區域的居民群體范圍內的居民,起著一種媒介橋梁作用。在社區中,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會導致在社區范圍內出現急癥情況,本文對社區急癥的高危人群做一簡單描述,并對如何做出及時有效的護理及其處理原則,進行簡單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晶晶.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漿腦鈉肽水平的臨床變化[J]. 吉林醫學, 2011, (16)
[2] 王東亞, 李小鷹, 史揚, 朱平, 葉平, 蓋魯粵. 老年重癥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主動脈內氣囊反搏治療[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1, (04)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社區護理干預;降壓效果
高血壓是當前我國主要的慢性病之一,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壓成為一種多發病、常見病,這與老年人的年齡特點、動脈硬化等密切關聯。并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快以及生活飲食的改善發病率日益增多。有數據統計我國高血壓患者已超過1億人數[1],高血壓已成為社區老年居民健康的"無聲殺手"。高血壓長期損害心腦腎等靶器官,是腦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防治控制病情和血壓是臨床診治的主要方向,常規護理不全面,不細致,隨著醫療改革的逐步推進,社區醫療是未來的方向,一些專家也認為要使高血壓的患病率、致死率、致殘率得到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防治,這也給開展社區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我院近年來對部分患者采取社區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實踐來看療效顯著,下面就此措施的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病例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50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為觀察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聯合社區綜合護理干預組)254例中,男性154例,女性100例,年齡60~78歲,平均69歲,其中一級112例,二級80例,三級62例,合并冠心病56例,高血脂癥42例,糖尿病34例;對照組(常規高血壓護理組)254例中,男性144例,女性110例,年齡60~76歲,平均68歲,其中一級120例,二級72例,三級62例,合并冠心病50例,高血脂癥38例,糖尿病28例,所有病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高血壓的最新診斷標準確立。兩組從年齡、性別、高血壓分級、合并疾病情況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臨床概述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征,可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臟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也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已達11.26%。老年高血壓患者是高血壓的主要患者人群,與年齡增大、主動脈壁內膜和中層變厚、膠原、脂質和鈣鹽的沉積密切相關,在老年高血壓中有半數以上是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ISH),具有較高的致死、致殘率,此外,老年高血壓常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影響著患者生活質量,對其實施社區護理干預是很重要的一環
1.3方法
1.3.1對照組 進行常規護理,主要為基礎護理,定期測量血壓、血糖,囑患者遵醫服藥,配合進行治療(具體略)。
1.3.2觀察組 依托社區醫療點開展社區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3.2.1社區健康教育 利用社區有利條件,貼近患者,進行疾病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群高血壓知曉率,進行各種形式廣泛宣傳高血壓防治知識,通過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舉辦專題講座等方式進行健教,利于血壓的穩定控制。
1.3.2.2規范化用藥治療 準確記錄數值及出入量,觀察水腫情況,掌握血壓變化規律,為提高血壓目標值控制率,制定出適宜老年患者的用藥指導,指導患者遵醫囑服藥,說明有關降壓藥的名稱、劑量、用法、作用和副作用等,選擇副作用低、廉價、長效的控釋片劑,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密切觀察所服降壓藥療效,囑患者不得隨意停藥減量,對于可引起性低血壓的藥物在服藥后應臥床2~3 h,變換時也應動作應緩慢。對管理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進行定期入戶隨訪,充分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如疾病程度、疾病分期分級、病程、性別、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情況選擇合理藥物組合。根據伴隨癥狀合理使用藥物,如不可使用干擾糖代謝與脂肪代謝的降壓藥,如雙氫克尿噻利尿劑等。
1.3.2.3生活飲食干預 利用社區條件,從社會環境、身體狀態和心理因素同時著手,指導患者進行有益的娛樂活動,保持積極樂觀情緒,限鹽,合理膳食,戒煙、限酒,保證充足的睡眠,多食水果、蔬菜,進行行為和生活方式優化,制定出個體護理計劃,檢查患者用藥、飲食、運動等措施落實情況,利用社區簡便有利條件就地進行中醫養生、藥膳知識以及熏洗等易行的中醫護理技術,選擇有節奏的、容易放松的項目,如氣功、太極拳、步行等等,或者進行適度中醫治療,選用丹參片、杞菊降壓片等。
1.3.2.4心理護理 老年高血壓患者多有焦慮、抑郁等心理特點,害怕腦卒中的發生,社區護理時應耐心、親切、和藹,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老年患者降壓宜控制在140~159 mmHg為宜,以此減少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老年患者由于社會角色發生轉變,產生心理失落感,因此還需要通過心理疏導、放松療法等心理治療使患者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
1.4療效判定 護理12 w后,對患者血壓值、BMI指數、動脈硬化指數及臨床癥狀改善進行治療前后對比,觀察分析治療效果。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以P
2結果
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社區護理干預效果,見表1。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慢性疾病,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下社區醫療機構成為防治高血壓的主體,給高血壓管理和慢性病防治帶來機遇。社區護理干預有著自已的特點,如病情易于掌握,可就地開展實施等等[2]。
在以往的實踐中發現,老年人群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知曉率較低、治療率和控制率低下,服藥依從性較差。本組患者我們對老年高血壓病患者進行社區護理干預,我們體會到,社區醫療有著獨特的護理治療優勢,給予積極的護理干預,能有效遏制高血壓病的發生。血壓的控制是高血壓治愈的一個重要考量值,治療首先要考慮把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降下來,在選擇降壓藥時,要考慮到患者的病情。老年高血壓病是一種心身疾病,可通過和患者經常接觸、交流溝通,密切護患關系,從而提高了遵醫率。實踐中,還應對社區醫護人員更新知識,轉變單純依靠藥物的觀念由醫療科研向預防為主轉變,由高層向社區轉變。由于高血壓病的發生和發展涉及文化、心理飲食生活及行為等諸多因素,因此控制疾病的發展除使用藥物外,還需通過社區護理進行綜合干預[3]。
綜上,社區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開展社區護理可以有效提高防治依從性,有研究也表明,高血壓的預防重于治療,總之開展社區護理干預有利于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血壓的控制和癥狀的改善,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鄧冬梅.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社區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20(12):258.
[關鍵詞] 腸造口;健康教育;進展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5(b)-0013-04
[Abstract] Health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 activities within goal,plan,organization,system and evaluation,it can improve the health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olostomy patients.The types of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olostomy patients are vari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stages,the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can be divided into preoperative,postoperative and whole course education program.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for colostomy patient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nursing staff to develop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stinal stoma;Health education;Process
腸造口也稱為“人工”,是指因治療需要,把一段腸管拉出腹腔,并將開口縫合于腹壁切口上以排泄糞便或尿液[1]。腸造口在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消極影響[2]。生理方面,造口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1%~70%,并發癥發生率高導致就診次數增加和再次住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3-4];心理方面,常見的有抑郁和焦慮。調查發現腸造口患者對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健康教育都有迫切需求[5-6]。健康教育作為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宣教活動,能夠改善腸造口患者的身心狀況,改善社會適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本文綜述了腸造口患者手術前后健康教育內容與方法的研究進展,以期為醫院和社區護理人員對腸造口患者開展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1 術前健康教育項目
研究顯示,腸造口術前患者若未獲得足夠的造口信息,會導致其術后難以適應造口的外觀和自我護理[8]。由于患者更容易接受術前的腸造口相關信息[6-7],在術前為即將造口的患者提供造口定位和相關知識教育能減少其造口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改善其生活質量[9-10]。
1.1 社區造口術前強化教育
社區造口術前強化教育是針對腸患者在社區開展的術前強化教育的項目,在造口術前除了由診所結直腸護理專家(colorectal nurse specialist,CNS)提供造口手術類型和術后功能、造口袋的知識外,還會有由社區CNS為患者進行腸造口管理教育實踐的家庭訪視及評估。訪視共2次,約45 min/次,護理專家會介紹造口袋并教給患者管理造口的方法,主要有排空和更換造口袋。第二次訪視結束后CNS會評估患者在模型上更換造口袋的能力。患者入院手術前CNS再次評估其在造口位置標記處更換造口袋的能力。Chaudhri等[11]在英國紐卡斯爾開展了社區造口術前強化教育的研究,研究組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縮短了住院時間,此外研究組每位患者平均節約費用2.104美元。
1.2 加速康復外科項目
H.Kehelt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加速康復外科項目(the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me,ERP),它應用醫院多學科人員團隊方法進行術前教育,大多患者可在術后24~48 h安全出院。團隊由外科主治醫師、執業護士、患者同伴、住院醫師、腸造口治療師和注冊護士組成,團隊依照制定的ERP指南協作護理,以確保患者安全和最舒適的體驗[12],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入院前的物品準備、術后疼痛管理和使用自控鎮痛泵的方法、如何提高預期的飲食等。Bryan等[13]通過課程為造口患者提供術前相關的信息,并使用人造腹部模型為患者進行造口袋排空和更換的示范,還為患者提供居家腸造口DVD和練習包,結果顯示60%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由8 d縮短至5 d或更短。Younis等[14]將造口術后住院時間>5 d視為延遲出院,通過前瞻性研究發現開展ERP前17.5%的患者由于不能獨立管理造口而延遲出院,而開展ERP后僅有0.8%的患者延遲出院,顯著降低了造口患者延遲出院率。
2 術后健康教育項目
術后住院期間及出院后的腸造口患者健康教育是一項重要的護理活動,是改善患者腸造口接受程度和提升患者腸造口自我管理能力的關鍵,國內外腸造口健康教育項目多集中于此階段。
2.1 多媒體學習教育項目
多媒體學習教育項目(multimedia education learning program,MELP)[15-16]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該項目通過結合語言、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制作的多媒體教材,為術后腸造口患者提供腸造口及其護理知識。此外,MELP使患者獲取知識的形式更加形象、可視,患者可根據個人需要隨時觀看、鞏固學習,減少了護士的指導次數[17]。Lo等[15]在臺灣大醫院外科手術單元開展的MELP,內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腸造口的形成,包括腸造口的解剖學和腸造口的臨床適應證;第二部分采用二維動畫、視頻和圖片的形式來說明腸造口護理的各種核心要素,并對知識進行鞏固。參與多媒體教育項目的患者較傳統教育的患者在對腸造口自我保健的知識、態度和行為方面均有顯著提高。Lo等[16]通過成本效益分析評價MLEP,發現其具有花費時間短、成本低和效率高的特點。翁亞娟等[18-19]采用術后教育手冊、指示圖、連環畫、VCD等形象化的多媒體健康教育模式,顯著降低了腸造口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2 群體教育項目
群體教育項目是由病房為腸造口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知識和經驗的支持教育項目。2007年,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腸造口病房開展了日常的群體教育項目,在常規訪視期間邀請患者及其照顧者免費參與。項目每4~6個月組織一次,教育內容由結直腸外科醫師、造口治療師與公共衛生專家共同商議制定。群體教育項目分三個步驟實施:第一步,由外科醫生進行腸造口及其治療必要性的講座;第二步,造口治療師基于腸造口護理及其并發癥與腸造口患者進行提問式和分享式的互動,同時通過視頻的形式為患者呈現腸造口日常生活指南;最后,腸造口患者相互分享社會經驗的活動階段。群體教育項目實施前、后相比,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0]。
2.3 腸造口自我管理項目
慢性病自我管理(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CDSM)是指用自我管理方法來控制慢性病,實質為一個患者教育項目,它通過系列健康教育課程教給患者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識、技能、信心以及和醫生交流的技巧,來幫助慢性患者在得到醫生更有效的支持下,主要依靠自己解決慢性病給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各種軀體和情緒方面的問題[21]。美國斯坦福大學患者教育研究中心首創了普適性的CDSM項目,著重提高患者管理疾病的自我效能,通過行為的改善和情緒控制,最終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2]。Grant等[23]在美國參考CDSM項目和醫學長期護理模式,根據解決腸造口患者主要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問題的目的,構建了長期腸造口護理自我管理項目。項目由造口護士和經過培訓的腸造口同伴以討論課的形式開展,課程為6次,2 h/次,包括3次患者教育課程、1次家庭照顧者課程和1次患者及其照顧者共同參與解決疑難問題的選修課程,課程周期約12周。項目內容通過對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相關文獻回顧和腸造口常規護理進行描述來確定。項目效果通過患者及其照顧者、腸造口同伴和監督項目實施的護士對項目實踐問題、項目市場、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進行綜合評價,且運行初期獲得了患者及其照顧者以及同伴支持者的積極回應。
英國在CDSM項目的基礎上,提出了專家患者計劃(expert patient program,EPP)。專家患者是指了解自身疾病狀況且熟練掌握身體狀況應對技巧的患者。EPP由培訓的專家患者以課程的形式給予出院患者健康教育指導,改善患者的社會心理適應和生活質量,實現患者的自我管理。Cheng等[24]將EPP用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患者參與EPP課程后,腸造口相關知識、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與社會心理適應得到顯著提高。
3 “STOMA”腸造口社會心理干預項目
造口患者術前和術后的教育均給患者帶來益處,Lim等[25]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建立一個覆蓋腸造口患者術前和術后的“STOMA”腸造口社會心理干預項目,該項目的構建根據是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Simmons的概念框架以及患者的需要[8]。項目包含五個核心要素和十一個要素組分,核心要素為獲得性支持(support availability)、積極思考與接受(thinking positively with acceptance)、克服社會歧視(overcoming social stigma)、減少消極情緒(minimizing negative feelings)和分析造口護理的自我效能(analysing self-efficacy in stoma care),即STOMA[25]。項目以課程和電話會談的方式開展。個體面對面心理教育課程安排在術前1~2周,并使用教育手冊輔助教學,其內容有:①心理干預及“STOMA”項目概述;②可利用的社區資源和支持服務;③腸造口術后常見問題與活動恢復;④腸造口護理訓練指導步驟;⑤指導參與者設立目標。課程結束后在術前1周內進行首次電話會談,主要探討腸造口的新問題和關注點;其余4次將在術后1~4周進行,探討術后和出院后發生的新問題。
4 小結
患者教育是造口手術前后護理的關鍵,術前健康教育項目的目標在于較快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造口能力,縮短患者的腸造口熟練時間和住院時間。術后住院期間健康教育項目的目的是在促進造口患者在恢復的基礎上節約成本。腸造口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項目是院內健康教育的延伸和延續,其目的為在促進腸造口患者社會交際的同時,改善生活質量。“STOMA”腸造口社會心理干預項目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為患者提供術前和術后較為全面的健康教育。
首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醫療保健費用的增加和住院床位的緊張,使之很有必要將重點放在縮短術后住院時間上,這就需要加快醫院社區一體化進程和腸造口人才培養,開展造口術前健康教育項目。其次,多數腸造口患者在術后住院期間主要依靠護士對腸造口進行管理,缺乏自身的實踐導致出院后自我管理腸造口的困難。有關調查發現,患者認為醫院提供的腸造口護理是局限的,并且患者與造口專家沒有足夠的交流時間[9],因此術后開展多途徑的院內教育,構建院外腸造口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項目很有必要。最后,政府、醫院和社區應共同協作,致力于為腸造口患者提供圍術期及出院后的全程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胡愛玲,鄭美春,李偉娟.現代傷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M].2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4:437-438.
[2] 陳振梅.直結腸癌患者腸造口的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0):111-112.
[3] Phatak UR,Li LT,Karanjawala B,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ostomates[J].Dis Colon Rectum,2014,57(4):529-537.
[4] Vonk-Klaassen SM,de Vocht HM,den Ouden ME,et al.Ostomy-related problems and their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of colorectal cancer ostomates:a systematic review[J].Qual Life Res,2016,25(1):125-133.
[5] 馬健,石長瑞,王威.對腸造口咨詢門診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3,34(8):979-980.
[6] Danielsen AK,Burcharth J,Rosenberg J.Patient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a stoma:a systematic review[J].Colorectal Dis,2013,15(6):276-283.
[7] 王勤,張玉玲.腸造口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1):126-127.
[8] Lim SH,Chan SW,He HG.Patients′ experiences of performing self-care of stomas in the initial postoperative period[J].Cancer Nurs,2015,38(3):185-193.
[9] Person B,Ifargan R,Lachter J,et al.The impact of preoperative stoma site marking o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quality of life,and patient′s independence[J].Dis Colon Rectum,2012,55(7):783-787.
[10] Danielsen AK,Rosenberg J.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ay increase when patients with a stoma attend patient education―a case-control study[J].PLoS One,2014,9(3):e90354.
[11] Chaudhri S,Brown L,Hassan I,et al.Preoperative intensive,community-based vs traditional stoma education:a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J].Dis Colon Rectum,2005, 48(3):504-509.
[12] Crawshaw BP,Brady KM,Delaney CP.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s for colorectal surgery:university hospitals case medical center/the SAGES/ERAS?RSociety Manual of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s fo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M].Switzerland: Springer,2015:257-279.
[13] Bryan S,Dukes S.The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me for stoma patients:an audit[J].Br J Nurs,2010,19(13):831-834.
[14] Younis J,Salerno G,Fanto D,et al.Focused preoperative patient stoma education,prior to ileostomy formation after anterior resection,contributes to a reduction in delayed discharge within the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me[J]. Int J Colorectal Dis,2012,27(1):43-47.
[15] Lo SF,Wang YT,Wu LY,et al.Multimedia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patients with a stoma:effectiveness evaluation[J].J Adv Nurs,2011,67(1):68-76.
[16] Lo SF,Wang YT,Wu LY,et al.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 program for stoma patients[J].J Clin Nurs,2010,19(13-14):1844-1854.
[17] 董雪云,韋健賢,梁珠明,等.多媒體教材在直腸癌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結直腸外科,2008,14(6):426-428.
[18] 翁亞娟,錢惠玉,徐文亞,等.形象化健康教育模式對腸造口病人早期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7):1916-1917.
[19] 錢惠玉,徐文亞,翁亞娟,等.形象化健康教育模式對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4, 11(12):49-50.
[20] Altuntas Y,Kement M,Gezen C,et al.The role of group educ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 stoma[J].Eur J Cancer Care,2012,21(6):776-781.
[21] 傅東波,傅華.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2,10(2):93-95.
[22] Lorig KR,Sobel DS,Stewart AL,et al.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a 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 can improve health status while reducing hospitalization:a randomized trial[J].Med Care,1999,37(1):5-14.
[23] Grant M,McCorkle R,Hornbrook MC,et al.Development of a chronic care ostomy self-management program[J].J Cancer Educ,2013,28(1):70-78.
[24] Cheng F,Xu Q,Dai X-d,et al.Evaluation of the expert patient program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permanent colostomy[J].Cancer Nurs,2012,35(1):27-33.
一、知識范圍
1.疾病診療:收錄30個專科系統的8000余種疾病的疾病分類、ICD號、概述、流行病學、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并發癥、實驗室檢查、其他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治療、預防等內容,并包括社區醫院常見病和慢性病專項。
2.用藥指南:累計藥品信息數據量達到6000種左右。包括每種藥品科目分類、藥品劑型、藥理作用、藥動學、適應癥、禁忌癥、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用法用量、醫保用藥等內容。便于社區醫生學習查詢使用。
3.臨床醫技:包括1600多項檢查項目,每項包含:概述、原理、試劑、操作方法、附注、正常值、臨床意義等。同時包括臨床常用的B超、彩超、CT、X光、心電圖等診斷儀器的使用方法、圖像解讀、正確圖譜參考等系統知識數據庫。
4.中醫中藥:該欄目共收集中草藥、現代經典方劑、名醫名方、中藥圖譜、藥膳食療等共計2萬多條數據,為基層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診治提供完善的中醫知識服務。
5.繼續教育:秉承“人人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宗旨,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內容以臨床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等系統培訓為主,同時兼顧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注重提高學員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更為可貴的是,每個季度都會較大幅度增加新的內容。每年進行一次考核,學員可以根據需要獲得相應學分。繼續醫學教育平臺根據您的特點和需求為您打造了個性化的頁面,提供個性化學習條件的同時幫助您管理學習進程。
6.視頻直播:培訓師資在全國范圍內選用具有豐富教學、臨床和基層衛生工作經驗的專家團隊,視頻課件通過病例展現、操作演示、場景教學等,輔以動畫、流程圖、PPT等多媒體工具編輯制作而成,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保證教學效果。
7.考試訓練:依靠全國著名醫考研究專家和醫考命題專家的輔導,幫助學員在短期內夯實基礎,提升應試能力,提高基層醫護人員執業醫生、執業助理醫生、執業護師考試通過率。課程設置包括實踐技能輔導、理論輔導和考前模擬題強化訓練。
8.知識總庫:該欄目共收集了基層醫生日常所需的電子圖書、中國全科醫學電子期刊、論文及論文寫作指導等資源,供基層醫務人員日常學習。
二、平臺特點
中國第一套針對基層醫生的學習、培訓、考試、助診的知識型數據庫,實現了將醫學文獻、圖書知識以及電子數據的完美整合。
完整意義上的網絡知識結構數據庫,自主創新的知識漫游鏈接,快捷方便的檢索引擎。
凝聚了國內權威臨床專家和全科醫學工作者的醫學經驗。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了由文獻向知識的飛躍。
深度的知識挖掘、標準化的知識組織、專業的知識開發、先進的技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