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肩關節損傷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腦卒中;肩痛;冷敷;康復訓練
肩痛是腦血管病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病率為5%-84%,最早發生在中樞損傷后2周,多于2-3個月后出現。肩痛常嚴重影響康復預后,同時使患者產生情緒障礙和心理障礙[1]。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所致肩痛患者48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均為初次發病,符合腦卒中后并發肩痛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意識清楚,無認知障礙,生命體征穩定,能配合治療且改良Ahworth評級上肢≥1級。其中男19例,女29例;年齡58~81歲,平均72.77歲;病程28d~90d。
1.2方法
1.2.1冷敷:
進行冷敷治療時,讓患者取坐位,患手前屈約90度放置于臺面上,將碎冰塊灌入冰袋內1/2或1/3滿,排出袋內空氣,夾緊袋口,敷于患者肩關節前、中、后部,剛開始治療時患者可以有痛感,首次冷敷時間為2-3秒左右,后將冷敷袋移開擦干肢體上的水珠,進行主被動活動,等體溫恢復后再冷敷,冷敷時間逐漸增加至20-30秒,反復進行,一個部位總的治療時間一般為4-5分鐘,1次/d,4~5次/周;治療一個月,均在康復訓練時進行。
1.2.2康復訓練
治療師對患者進行肩及上肢各關節的被動活動訓練,尤其肩胛骨的矢狀面及左右方向運動;給予患者Bobath握手訓練、雙手臂上舉、外展、內收、聳肩訓練;推磨沙板、插木釘等作業療法訓練;主、被動活動均為20min/次,1次/d。
1.3評價標準
1.3.1 統計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統計治療前后間的疼痛評分差別有無顯著性,以P
1.3.2 肩痛評分則采用VAS疼痛評價
2 結果
VAS評價見表1 冰敷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后患者肩痛明顯減輕和緩解,在治療后的第1周、第2周,VAS評分均明顯下降,差異非常顯著(P
【摘 要】目的:了解冷敷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肩痛的影響。方法:選擇2011.5-2012.10在江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腦卒中后出現肩痛患者48例,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冷敷治療,共治療一個月,于治療前、中、后該48例患者進行VAS疼痛評價 結果:該48例患者經一周、兩周、一個月治療后VAS評分;統計學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腦卒中;肩痛;冷敷;康復訓練
肩痛是腦血管病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病率為5%-84%,最早發生在中樞損傷后2周,多于2-3個月后出現。肩痛常嚴重影響康復預后,同時使患者產生情緒障礙和心理障礙[1]。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所致肩痛患者48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均為初次發病,符合腦卒中后并發肩痛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意識清楚,無認知障礙,生命體征穩定,能配合治療且改良Ahworth評級上肢≥1級。其中男19例,女29例;年齡58~81歲,平均72.77歲;病程28d~90d。
1.2方法
1.2.1冷敷:
進行冷敷治療時,讓患者取坐位,患手前屈約90度放置于臺面上,將碎冰塊灌入冰袋內1/2或1/3滿,排出袋內空氣,夾緊袋口,敷于患者肩關節前、中、后部,剛開始治療時患者可以有痛感,首次冷敷時間為2-3秒左右,后將冷敷袋移開擦干肢體上的水珠,進行主被動活動,等體溫恢復后再冷敷,冷敷時間逐漸增加至20-30秒,反復進行,一個部位總的治療時間一般為4-5分鐘,1次/d,4~5次/周;治療一個月,均在康復訓練時進行。
1.2.2康復訓練
治療師對患者進行肩及上肢各關節的被動活動訓練,尤其肩胛骨的矢狀面及左右方向運動;給予患者Bobath握手訓練、雙手臂上舉、外展、內收、聳肩訓練;推磨沙板、插木釘等作業療法訓練;主、被動活動均為20min/次,1次/d。
1.3評價標準
1.3.1 統計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統計治療前后間的疼痛評分差別有無顯著性,以P
1.3.2 肩痛評分則采用VAS疼痛評價
2 結果
VAS評價見表1 冰敷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后患者肩痛明顯減輕和緩解,在治療后的第1周、第2周,VAS評分均明顯下降,差異非常顯著(P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發生肩痛的病因有以下幾點①運動功能喪失引起弛緩癱或痙攣癱。弛緩癱常常導致肩關節周圍組織松弛,在護理或被動活動中,極易導致關節損傷引起疼痛;而痙攣性癱瘓引起肩痛的原因被認為是附著在骨膜上的肌肉,長時間強烈的持續收縮導致肩痛;②反復的軟組織損傷。不恰當的肩關節的被動活動造成反復的軟組織損傷,引發疼痛。其原因:緊靠肩峰的軟組織受擠壓;靠近骨頭的軟組織受摩擦;軟組織受牽拉。③感覺或認知功能障礙。偏癱的患者如果同時存在感覺或認知功能障礙,常常對關節損傷或疼痛反應遲鈍,使得護理或治療人員不能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而在今后的護理或治療中進一步損傷其關節。④肩-手綜合征 其臨床表現之一即為肩痛,到目前為止其發病原因并不清楚,多認為是反射感神經營養不良所致。
在肩關節周圍及前臂冷敷能促進其覆蓋的骨骼肌收縮,這是由于冷刺激Ⅳ類感覺神經末梢,增加肌梭興奮性的結果,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靜脈回流,故冷敷能減輕疼痛,消除腫脹,控制炎癥的擴散改善患者的疼痛。在患者改善疼痛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訓練①改善肩周圍肌肉力量對比,使痙攣肌肉得到抑制、癱瘓肌肉得到改善,增加了肩關節的穩定性[3]②主動和抗阻肩胛骨活動可有效地增加肩關節周圍癱瘓肌肉的張力,而且肌肉收縮活動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促進血液回流和致痛產物的清除。
偏癱患者早期給予良姿位使肩胛骨處于前伸位,這樣能抑制軀干肌和上肢肌的痙攣,預防肩胛骨后縮從而防止肩痛[4]。為了防止肩關節半脫位正確的搬動也十分重要。由于肩關節特定的結構,易產生肩關節半脫位而導致肩關節的再次損傷造成肩痛[5]。冷敷配合康復訓練可以較大限度的改善因腦卒中后肩痛,擴大肩關節的活動度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提供最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通.腦卒中的功能障礙與康復[M]. 第一版.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10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下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82-83
[3] 張通.腦卒中的功能障礙與康復[M]. 第一版.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101
關鍵詞:腦卒中;肩關節;疼痛;康復訓練;玻璃酸鈉;曲安奈德;關節腔內注射
中圖分類號:R743 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
腦卒中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致殘、第三致死的疾病。肩關節疼痛成為臨床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明顯影響康復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約在21%~72%,可發生在腦卒中的早期、后期甚至數月之后[1]。由于肩關節活動時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常常使患者放棄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不僅延緩上肢功能的康復,使殘存功能或已恢復的功能喪失,而且也阻礙了患者的整體康復進程和生存質量。因此,及時有效地治療肩痛,對患者癱瘓肢體功能的恢復將起到積極的作用。針對偏癱肩痛的可能發生機制,本研究采用關節腔藥物注射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60例,按入院時間單雙日隨機分類原則,將單日入院者30例作為治療組,雙日入院者30例作為對照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5歲~76歲(54.3歲±3.1歲);病程2周至12個月;腦梗死21例,腦出血9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4歲~74歲(53.4歲±2.8歲);病程2周至12個月;腦梗死19例,腦出血1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均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為腦卒中,全部病例均為首次發病,且有單側運動功能障礙;伴有患肩疼痛、活動受限,患者臨床表現、X線片檢查、肩關節MRI檢查證實存在肩關節損傷;意識清晰,能主觀感受和表達肩痛及改善的情況;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發展。
1.3 排除標準 中風前有肩關節疼痛、肩周炎伴活動障礙者;肩部外傷伴活動障礙者;丘腦病變合并心、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疾患者;頸源性肩痛者;有肩關節結核、腫瘤者;由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內科病引起的肩部疼痛患者;合并糖尿病者,空腹血糖大于≥9.0 mmol/L,餐后血糖≥11.0 mmol/L以上;文盲及嚴重視力與聽力障礙者。
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病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同意參加本研究。入選患者根據其病變性質及病情均給予腦卒中常規藥物治療,同時對患者進行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及其他對癥處理。
1.4 治療方法
1.4.1 肩關節腔注射療法 治療組患者全部接受肩關節腔藥物注射。
1.4.1.1 注射藥物的選取 玻璃酸鈉(SH)注射液(山東正大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商品名施沛特劑量2 mL∶20 mg;注冊證號國藥準字:H10960136),曲安奈德注射液(昆明積大制藥有限公司,商品名同息通,劑量1 mL∶40 mg)。
1.4.1.2 注射方法 嚴格掌握無菌技術操作,操作:采用肩關節側后入路。患者坐位,上肢輕度外展,穿刺點多選用從肩峰下1 cm內刺入肩關節,用龍膽紫在進針處做標記,對患病關節進行常規消毒,在注射的部位以注射點為中心,用螺旋式動作從中心向外旋轉消毒,直徑在5 cm以上,連續4次消毒皮膚,待干后方可注射。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行肩關節穿刺,有突破感時為進入關節腔,有積液者盡量抽盡關節積液后,抽吸無回血后,保留注射器針頭在關節腔內,拔下針管,進行相應藥物注射。
1.4.1.3 第一個療程 曲安奈德關節腔注射:穿刺成功后保留針頭,換上20 mL注射器,注入預先配制好的混合藥液(內含生理鹽水10 mL+2%利多卡因1 mL+曲安奈德注射液5 mg)。每周注射1次,連續3次為1個療程。
1.4.1.4 第二個療程 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穿刺成功后保留針頭,換用帶有玻璃酸鈉注射液的針管,緩慢注入玻璃酸鈉,每次2 mL,每周1次,連續5次為1個療程。
上述兩組注射后壓迫止血,用無菌敷料貼蓋患處。注射后被動活動關節,使藥物均勻分布關節表面。肩關節腔注射均由同一名醫生完成。注射患者均觀察血壓、血糖情況變化。
1.4.2 康復綜合訓練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接受常規康復功能訓練,由同一名物理治療師負責,每日1次,共治療8周。具體方法如下,①正確良姿位擺放和正確的家庭護理指導:掌握床上抗痙攣正確的擺放。采取患側、健側和仰臥位三種,定時進行變換。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正確的肩關節保護方法及自行帶動患肢正確的運動方法指導,避免強行牽拉外展肩關節以免造成損傷。②肩托的使用:在訓練或轉移身體時使用三角巾或吊帶保護患肩。③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治療:電刺激關節盂上緣,肱骨大、小結節、喙突、岡上窩、岡下窩、肩峰下、肩胛內上角等部位痛點。選擇頻率100 Hz,波寬0.15 ms~0.25 ms,每次30 min。電流強度患者能接受為度。每日治療1次,14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 d,共計4個療程。④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電刺激三角肌后部纖維、三角肌中部纖維、岡上肌、岡下肌等。選擇頻率100 Hz,波寬0.15 ms~0.25 ms,每次30 min。電流強度以可引起明顯的肌肉運動且患者能接受而又不導致肌肉疲勞為度。每日治療1次,14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 d,共計4個療程。⑤肩胛骨關節松動術:矯正肩胛骨的位置,肩胛骨充分上提并前伸,恢復肩關節的鎖定機制。肩周肌肉的放松運動,患側手臂運動以前,必須先放松肩胛骨周圍肌肉。肩胛關節活動,患者仰臥,治療師一手握住患肢上臂,一手拇指與四指分開,托住患側肩胛下緣,向上、外及前活動肩胛骨10遍~15遍。盂肱關節滑動,患者仰臥。治療師一手從患側腋窩由下向上,一手從肩峰上相對抱握患肩,通過雙手虎口、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別作向上、下、前后、后前活動,也可將4個方向的活動訓練結合起來,向前向后,由后向前旋轉滑動10遍~15遍。⑥肩關節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PNF)技術:治療時采用患側肩胛帶模式和患側上肢組合模式應用節律性穩定等技術進行針對性訓練[3]。⑦肩關節活動度訓練:在不損傷關節及其周圍組織條件下,以不引起疼痛為原則,充分保持肩關節各個方向的被動活動度,如前屈、外展、后伸、內外旋以及肩胛骨的上提和外旋。在無痛范圍內盡可能做前臂的旋后動作,臥位時的上肢上舉練習。⑧刺激肩關節周圍穩定肌的活動和張力[4]:坐位,治療師一手扶持患手,另一手協助患側軀干伸展,以確保肩胛骨處于正確位置。令患側上肢保持屈肩、伸肘位,治療師通過患側手掌向肩關節方向做快速反復的擠壓,讓病人保持肩不后退并前伸對抗推壓,以提高三角肌、岡上肌的活動及張力。治療師一手支持住患臂向前伸,一手輕輕向上拍打肱骨頭,通過牽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岡上肌的張力和活動增加。治療師手指伸直從近端向遠端快速擦刷患肢的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及肱三頭肌,以提高其活動性。也可在做主動運動之前用冰塊快速擦拭。⑨肩關節周圍的穩定肌肌力訓練:重點訓練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前鋸肌等肌群肌力。可配合負重、關節壓縮訓練、主動聳肩運動、therpband彈力帶抗組訓練等。⑩作業療法:通過滾筒訓練、上肢操球訓練、上肢扶球訓練及磨砂板訓練等。促進上肢靜脈回流,強化上肢控制性訓練及輸入正確的運動模式。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均在治療2個月后進行評定。
1.5 評定方法及療效標準
1.5.1 疼痛的評定 采用Melzack視覺類比評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對患者疼痛程度評分[5],按疼痛程度記0~10分(0分代表無疼痛,10分為主觀感覺最劇烈的疼痛,1分~9分表示輕重程度)。記錄治療前后患者的疼痛評分。
1.5.2 上肢運動功能評定 采用簡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評定量表(FMA)[6]對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上肢運動功能總積分66分。記錄治療前后患者的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分。
1.5.3 肩關節活動度評定 在肩關節無痛范圍內采用量角器測量肩關節主動前屈、外展角度。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檢驗前數據進行正態和方差齊性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選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 果
2.1 兩組肩痛VAS評分及簡化FuglMeyer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FMA評分、肩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FMA評分、肩關節活動度均顯著改善(P
2.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見表2)
2.3 曲安奈德注射液對血壓、血糖的影響(見表3) 兩組血壓、血糖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肩痛是影響腦卒中偏癱患肢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國外曾有統計住院的腦卒中患者51%有肩關節疼痛[7]。國內發病率高達84%[8]。故偏癱肩痛一直是康復醫學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
腦卒中后肩痛原因復雜,但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①肩關節正常的肩肱節律被破壞,肩胛骨肌群的痙攣導致肩胛骨后縮下降和肱骨內收內旋,破壞了肩關節外展必須的肩肱節律,導致肱骨和肩峰機械性擠壓,使肱骨頭、喙肩韌帶和軟組織之間產生摩擦和壓迫,刺激了軟組織中高度密集的神經感受器導致肩痛。②引起疼痛性損傷的活動,由于康復治療方法錯誤、不當的搬運、被動運動時肩胛骨位置沒有相應改變,肱骨沒有外旋;在床椅轉移時牽拉上肢易導致肩關節損傷;在沒有使肩胛骨充分旋轉和肱骨外旋的如下的活動,包括滑輪訓練、搬動均可造成肩關節的損傷。多次反復的小創傷,形成慢性炎癥,最后使肩部固定,形成粘連性肩周炎,導致肩痛。本次研究組患者肩關節MRI檢查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損傷,也證實了這一點。③肩關節的鎖定機制被破壞,腦卒中患者在軟癱期,三角肌和岡上肌張力低下,難以維持肱盂關節正常位置,在坐位或站位時受患側上肢的重力影響,上肢向下脫垂,使得肩關節囊和韌帶松弛而被牽拉,肱骨頭從關節盂下滑,出現肩關節半脫位導致肩痛。④肌痙攣和關節囊攣縮:腦卒中患肩被異常或不平衡的肌張力所破壞,上肢屈曲痙攣模式占據優勢。影響了肩關節活動度,引起肩痛。肩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失衡,長時間的肌肉緊張導致疼痛,過度牽拉攣縮的肌肉會使其疼痛加劇。⑤本研究中發現患者核磁影像學提示有肩旋袖肌損傷,其機制可能是由于痙攣的肩內旋肌牽拉致使肱骨外旋不充分,在肩關節被動外展時肱骨大結節被喙突弓阻擋引起疼痛。另外,肱骨頭在關節內下移不充分,外展時也會引起疼痛。以上因素可相互疊加引起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組織發生水腫,產生關節囊和肌間粘連。不僅影響了關節活動度,也使肩關節因炎癥而產生疼痛。致肩關節功能障礙。因此認識到肩痛的發生機制,更需積極、有效、及時、針對性的治療腦卒中后肩痛就顯得尤為重要。
腦卒中后肩部疼痛導致制動,制動加重疼痛。如果康復醫生不能意識到這個原理,只是盲目的活動肩關節來防止肩關節強直,強化惡性循環,最終造成患者肩關節的強直。本實驗的治療思路就是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首先要解除患者肩部疼痛問題,抑制疼痛的惡性循環,為進一步康復訓練打下基礎[9]。
在偏癱肩痛的治療上,臨床多無良策。本研究從疼痛與功能訓練兩個要素出發,制定了玻璃酸鈉聯合曲安奈德藥物注射治療加康復訓練偏癱肩痛的治療方案。30例患者聯合應用曲安奈德和玻璃酸鈉注射液,從不同的作用機制出發共同緩解偏癱肩的疼痛癥狀,曲安奈德劑型為混懸液,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對纖維母細胞DNA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纖維結締組織的形成,通過減少膠原合成和膠原酶抑制物水平降低,抑制和松解肩關節囊內外粘連及肩周組織粘連,阻斷肩袖的纖維化和鈣化。同時具有強而持久的抗炎作用,可消除滑膜炎癥,抑制滑膜的充血和降低血管的滲透性,消除肩周的無菌性炎癥,使關節囊內外組織代謝恢復正常,以加速水腫、炎癥的吸收,也促進了損傷的修復[10]。
利多卡因為局麻藥物,注射可中斷產生疼痛的持續性神經活動,松弛肌肉痙攣,消除伴隨的反射感神經營養不良。
玻璃酸鈉是一種高分子量的直鏈多糖,是構成關節軟骨基質和滑液的主要成分,滑液內的玻璃酸鈉和糖蛋白使滑液具有性和黏彈性,可降低軟組織間及軟骨間的摩擦,能減少滑囊積液滲出和關節腔積液吸收。作為一種黏彈性物質,在關節活動或運動時發揮及緩沖震蕩等作用。有報道玻璃酸鈉能抑制骨膜下的痛覺感受器和感覺纖維的興奮性,緩解關節疼痛,并且能阻止炎性介質的釋放與傳遞,具有抗炎活性及止痛作用[11]。通過向局部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可以提高關節滑液中的玻璃酸鈉的含量,增強關節滑液的保護和作用,減少關節活動和組織摩擦引起的疼痛;對抗炎癥,消除關節疼痛和腫脹,并通過與糖蛋白的結合促進軟骨的修復,恢復關節的運動功能,且無毒副反應,無耐藥性,是一種較為安全、理想、有效的藥物。
曲安奈德其特性為起效快、療效高、持續時間長久,制劑的混懸液的微粒細膩,在關節腔不會損傷關節面,但大劑量應用激素會影響軟骨的修復過程,包括對氨基葡聚糖和玻璃酸的合成,因此本組病例關節腔內僅注射小劑量曲安奈德5 mg,減少局部激素使用量。本實驗患者多伴有高血壓和/(或)糖尿病,糖皮質類激素有升高血壓和血糖的副反應。本研究在注射曲安奈德前后,觀察了患者血壓、血糖的變化,從結果看,小劑量5 mg曲安奈德注射對腦梗死、腦出血患者的血壓、血糖無明顯影響,未見明顯的副反應。
通過臨床觀察,玻璃酸鈉與曲安奈德聯用,通過長短效聯合抑制損傷后滲出和增生,肩關節疼痛無論在鎮痛效果、關節積液及關節活動改善的效果上均有明顯的優勢,且療效持續時間長,無注射后疼痛刺激反應。
運動治療為主的康復訓練是偏癱后肢體運動功能得以恢復的根本保障,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也是醫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在疼痛減輕的情況下進行康復訓練,是重新恢復功能的重要治療環節。大量研究證實,運動訓練對上肢功能康復效果明顯,一方面有利于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提高肌肉張力,增加肌肉收縮頻度,改善肌肉活動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還可降低痙攣肌肉張力,對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12]。
在緩解肩痛基礎上,采用肩關節PNF技術法可以抑制肩關節周圍異常或不平衡的肌張力,解除上肢屈曲痙攣模式,糾正肩胛骨下沉后縮及肱骨內旋,促使肱骨頭充分外旋和肱骨頭在關節盂內充分下移,促使肩胛骨能與肱骨同步運動。使肩胛骨恢復到正常位置,緩解疼痛,擴大肩關節活動度。在PNF中選擇肩胛帶模式,改善肩胛骨和肩關節周圍的肌肉活動,增強菱形肌、前鋸肌,背闊肌、斜方肌及肩胛肌的肌力;通過上肢單、雙側D2屈模式,增強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肱二頭肌和小圓肌的肌力,從而恢復肩胛骨的“鎖定機制”。 關節松動術促進關節液流動,松解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粘連,緩解疼痛,增加肩關節活動度,減少廢用。肩部的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起到穩定肩關節肌群,有力的肌群又可以起到保護關節,再配合擠壓肩關節,讓肩關節負重,來增加關節囊的緊張性,緩解肩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促使患側上肢功能的恢復。故而兩組患者訓練后,均有肩痛減輕,患肩的關節活動度改善以及患肢的運動功能提高。
肩痛患者常伴隨有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損傷,如:關節盂上緣,肱骨大、小結節、喙突、岡上窩、岡下窩、肩峰下、肩胛內上角等部位多為固定肩關節有關肌肉的起止點。痛點多發生于這些地方,給予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治療,在低頻電的作用下,節律性收縮與松弛,局部血管也隨之被壓縮和擴張,使組織間、神經纖維間水腫減輕,組織內張力下降,促進鉀離子、激肽、胺類、ATP等病理致痛物質的清除,達到消炎、止痛、緩解粘連效果。給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將電極跨越肩周肌肉群,對癱瘓弛緩的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等肌群進行興奮性刺激,激活肌肉的神經纖維,改善肩關節本體覺,保持和恢復肌肉的張力,使松弛的關節囊得到改善,使處于半脫位狀態的肩關節逐漸回位。
正確擺放須注意肩胛骨的位置,正確使用護肩帶,使偏癱后松弛的肩關節相對穩定,避免破壞性牽拉,能更好地保護肩關節,維持康復訓練的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疼痛程度和功能評估,結果表明關節腔藥物治療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肩關節疼痛和改善肩關節運動功能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較單用運動療法效果好。因此,認識到偏癱后可能出現的肩部問題并及時給予針對發病原因進行綜合治療(關節腔藥物治療結合康復訓練)可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綜上所述,玻璃酸鈉聯合曲安奈德注射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肩痛,針對性強,療效好,操作方便,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具有特殊的意義,值得在臨床治療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Ward AB.Hemiplegic shoulder pai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8):789.
[2]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楊丹丹,徐琳峰,陳麗娜,等.PNF技術治療早期偏癱后肩關節半脫位的療效[J].中國康復,2007,22(2):104105.
[4] Naruse K,Miyanchi A,Itormn M,et al.Distinct anabolic response of osetoblast to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J].J Bone Miner Res,2003,18(7):360.
[5] Melzack R.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J].Pain,1987,30(2):191197.
[6] 王玉龍.康復評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81183.
[7] 服都一郎,細川忠義,和才嘉昭.康復大全[M].周天健譯,陳仲武校.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01.
[8] 劉雅麗.偏癱后肩痛的原因與治療[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1999,19(4):149152.
[9] Penny M,Kathleen S,Anthony W.The initial effects of knee joint mobilization on osteoarthritic hyperalgesia[J].Manual Therapy,2007,12(2):109118.
[10] 彭禧靖,李蕊中.曲安奈德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新醫學,2001,32(1):4546.
方法:對12例肱骨近端三、四部骨折的行半肩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術前進行心理護理,術后加強病情觀察、疼痛護理,重點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指導等。并對其進行5~36個月隨訪。
結果:經圍手術期的精心護理和術后早期康復指導訓練,患肩活動總體滿意。
結論: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和手術后進行分階段功能鍛煉對人工肱骨頭置換術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人工肱骨頭置換 康復指導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70-01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增多,老年人在不慎跌倒時容易發生骨折,由于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往保守治療的方法已部分被手術方法代替,關節置換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我院自2008年7月~2011年10月,行人工肱骨頭置換術12例,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為5~36個月,平均隨訪(26±9)個月,功能評定參照美國肩肘關節醫師學會肩關節評分系統(ASES)進行評分,平均為81分,評定為滿意。所有患者均無肩關節脫位或不穩的情況出現。均基本達到生活自理和能參加不負重工作。現將護理和康復指導方法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年齡69~83歲,平均(76±7.5)歲,其中8例為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4例為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術前常規攝肩關節正側位X線片、CT掃描和三維重建,均采用美國Stryker公司人工半肩關節假體。手術時間在受傷后2周內進行。
1.2 護理體會。
1.2.1 心理護理。詳細地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根據老年人心理特點、年齡、文化程度,在術前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耐心細致的宣教。平時在床邊辦公時,我們利用合適的肢體語言、關切的眼神,親切的語言及撫摸,拉近距離,以達到減輕交流的難度與障礙,讓患者愿意主動說出內心的想法,更好地為治療及術后的康復護理搭建溝通的平臺。
1.2.2 術前護理。
1.2.2.1 及腫脹的護理。保持肩關節中立位,用肩肘固定帶固定,移動病人時需托扶住患肢,動作要輕柔,避免引起疼痛。早期采取局部冷敷,減輕損傷部位的出血和水腫。
1.2.2.2 為病人作好如下準備。做好常規的各項輔助檢查,詳細了解病史,注意有無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史。術前保證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利于手術順利進行。減少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1.2.2.3 護理人員的配備。由經驗豐富的高級責任護士擔任帶班組長,與管床醫生密切配合、溝通,指導責任管床護士護理工作并根據病人的情況詳細制訂康復護理計劃。
1.2.3 術后護理。
1.2.3.1 一般護理。術后根據麻醉師指導予以取合適臥位,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及各管道通暢情況,注意患肢皮溫、色澤、感覺、運動、腫脹及傷口敷料滲血、術口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等。患肢用三角巾懸吊固定,置于70°外展和10°外旋位,抬高患肢,冰袋置于肩關節前側60~90min,以達到止痛、消腫、減少水腫滲出的目的。避免患側臥位。行患肢由遠到近的按摩,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防止深靜脈血栓。注意傾聽病人主訴,并進行觀察及評估,警惕有無手指麻木、肢體青紫、出血等神經血管損傷癥狀出現,及時發現問題、報告處理。
1.2.3.2 引流管護理。應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暢,防止因不當等引起管道脫落。本組病例未出現管道脫落、引流不暢及引流液過多現象。
1.2.3.3 疼痛護理。術后切口及康復訓練時疼痛應針對手術情況作相應解釋、勸慰;指導放松技巧及通過不同方式分散注意力等;必要時遵醫囑予止痛劑,使病人得到安靜休息。
1.2.4 康復功能訓練。在主管醫生指導下,根據患者的骨折類型及損傷情況,骨質疏松程度,假體的位置,有無其他合并傷,有無內科合并癥,有無術后并發癥等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將康復計劃分為四個階段。
1.2.4.1 第一階段(術后0~2周)。病人全麻清醒后即行手指伸屈活動,術后手臂用懸吊巾固定在70°外展和10°外旋位,懸吊巾固定2周。
1.2.4.2 第二階段(術后2~4周)。2周后,只允許進行被動、輔活動和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避免主動屈曲和外展肩關節。
1.2.4.3 第三階段(4周以后)。術后第4周開始,增加輔助下的主動性活動練習。包括患者彎腰患臂下垂,手持木棍,在地面上進行內旋或外旋畫圈并逐漸擴圈的半徑運動等。
1.2.4.5 第四階段(8~10周)。術后8~10周開始無限制性的肩關節活動練習。一般在術后3~6個月肩關節功能可達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復。
2 結果
12例患者術后均無明顯疼痛,其中8例患者活動范圍滿意,1例患者術后2周拆線出院,出院后在家中按醫生指導自行功能鍛煉。術后10個月復查,X線片提示下移大結節與肱骨干骨性愈合,右肩關節能完成梳頭及端碗等動作,能外展至90°,生活基本能自理。2例肩袖肌力不足,所有患者均無肩關節脫位或不穩的情況出現。
3 討論
人工肱骨頭置換術是一項較新的手術技術,圍術期護理及術后的康復指導訓練是保證病人順利康復和保持術后關節活動度的關鍵,護理人員掌握人工肱骨頭置換術后康復訓練的具體方法。可以極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老年創傷患者的生活質量。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最終結果取決于持續有效的康復訓練,尤其是術后有系統、針對個體進行康復指導、訓練。術后不主張早期功能鍛煉,待局部組織存在部分愈合及連接后再開始活動度鍛煉,國內姜春巖等[2]采用術后頸腕吊帶嚴格制動2周,肩關節被動活動度練習從術后第3周開始進行。術后系統、積極的康復功能鍛煉,將最終影響患肩關節的功能恢復程度。由于本組病例較少,觀察時間較短,仍須大量病例及長時間隨訪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劉曉華.人工肱骨頭置換術后肩關節康復治療.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607-609
[2] 姜春巖,朱以明,魯誼,等.人工肱骨頭置換術中大結節不同固定方式的穩定性研究.中華骨科雜志,2006,26(7):459-464
[3] 賈曼,占松蓮.高齡人工肱骨頭置換術患者早期康復指導.護理學報,2006,13(9):57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
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致殘率極高的疾病之一,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如偏癱,失語及知覺,認知,意識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為使腦卒中患者在康復訓練中得到最佳的訓練效果,減少或避免不合理的運動及訓練,我科從2008年9月-2009年9月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均取得滿意的效果,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1.臨床資料
對于我科2008年9月-2009年9月 44例腦卒中的患者經康復治療訓練,其中腦梗死21例,腦出血23例,均為首次發病,發病即入院或1周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活動障礙,經過14-50d的康復訓練,均取得滿意的效果。
2.護理方法
腦卒中發生后,應以臨床搶救為主,康復護理措施應早期介入,但應以不影響臨床搶救為前提,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在發展,48小時后即可進行康復治療和護理,而肢體康復時間必須與臨床治療同步進行,早期以良肢位介入為主。
2.1預防并發癥 包括預防褥瘡,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便秘及深部靜脈炎等。
2.2心理護理 嚴密觀察腦卒中病人有無抑郁,焦慮,他們會嚴重影響康復進行和功效。
2.3良肢位的擺放:良肢位與功能位置不同,它是從治療的角度出發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偏癱急性期大部分患者肢體呈遲緩狀態,此階段不僅不能運動,還會導致關節脫位和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甚至由于長時間異常造成關節攣縮。正確的臥位,坐位,站位以及訓練都對抑制肌肉痙攣,預防關節半脫位,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起到良好的作用。
2.3.1仰臥位的方法:頭部枕在枕上,稍偏向健側,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當,胸椎不得出現屈曲。患者臀部下方墊一個枕頭使患者骨盆向前突,用以防止髖關節屈曲,外旋,患者肩關節下方墊一個小枕頭,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中部外側各放一個小枕頭,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窩處墊一枕頭,防止膝關節過伸展。
2.3.2健側臥位:健側臥位時,病人胸前放一枕頭,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關節伸展放枕頭上,不能垂腕,大拇指與其余四指用布卷隔開,患腿屈曲,下方墊軟枕,防止踝關節出現內翻,軟枕可墊至足,健側上肢自然舒適位,下肢髖,膝關節微屈曲,自然放置。
2.3.3患側臥位:使患肩前伸,避免受壓和后縮,肘伸直,前臀旋后,膝關節屈曲,手指張開,掌面朝上,健側屈曲向前置于體前支撐枕上,患腿在后,取自然伸展為,踝關節盡量保持90度。該可以增加患側感覺輸入,牽拉整個偏癱肢體,有助于防治痙攣。
2.3.4肢體按摩:按摩可以促進血液,淋巴回流,防止和減輕浮腫,對患側肢體是一種運動感覺刺激,對防治廢用性或營養性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按摩要輕柔,緩慢和有節律的進行,作用中等強度,不得使用強刺激手法。對肌張力高的肌群用安撫性質的推摩,使其放松,而對肌張力低的則給予按摩和揉捏。順序應有遠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則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采用拿法,掌根揉法,推法,搖法,拍法,滾法,等按摩手法。重點活動患側的手指,腳趾,關節和肌肉,2/次d,每次20min。我科還嘗試對于長期臥床病人采取抗血栓彈力襪的應用,對于防止靜脈血栓的發生起到了良好作用。
2.3.5床邊康復訓練:生命體征平穩后,無進行性腦卒中發生,無論神志清楚還是昏迷患者均應進行床邊康復活動,防治關節攣縮和變形。肢體被動運動,活動順序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緩慢進行,幅度從小到大,以牽伸攣縮的肌肉,肌腱和關節周圍組織,要多做與攣縮傾向相反的活動,特別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關節的伸展活動。切忌粗暴,因癱瘓早期肌張力低,關節周圍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組織損傷,特別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損傷。被動運動可與按摩交替或者配合進行,并鼓勵患者適當的用健肢帶動患肢做被動運動。
2.3.6生活能力指導:當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能進行一些肢體功能主動活動,可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指導訓練。包括床椅移動,穿衣,進食,上廁所,洗澡,行走,上下樓梯,個人衛生等。還可指導患者刷牙,穿脫衣服,撥算珠子,撿豆子等自理活動。每日2-3次,每次20min。
3結果
本組44例中,有40例坐位,站立位達到平衡,30例恢復行走,無一例發生肌肉萎縮,關節痙攣,靜脈炎,靜脈血栓,壓瘡。
方法:對我科64例高血壓腦溢血患者進行了四肢康復訓練,觀察臨床效果。
結果:64例患者的肌力明顯提高,效果確切。
結論:對高血壓腦溢血患者進行四肢康復訓練,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高血壓腦溢血四肢康復訓練護理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424-01
腦溢血屬于腦中風,是高血壓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主要指非外傷引起的腦實質內出血,大部分是高血壓患者腦內小動脈壓力突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又稱作高血壓性腦溢血。動脈硬化、高血壓不穩定等是腦出血的主要病因[1]。2002年2月至2013年5月,我科對64例高血壓腦溢血患者進行了四肢康復訓練,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運動能力。
1一般資料
64例患者,男39例,女25例,年齡平均為(63.9±3.3)歲。高血壓病病史3-40年,中位數12.3年。所有患者均經過CT結合臨床表現明確診斷為腦出血,21例嗜睡,20例淺昏迷,6例深昏迷,8例單側瞳孔散大,7例兩側瞳孔散大。按照肌力分級方法,64例患者5例0級,15例I級,19例II級,18例III級,IV級7例。
2結果
64例患者早期就開始康復訓練,經過臨床治療和康復訓練,患者肌力明顯提高,4例I級,11例II級,20例III級,IV級29例。
3病情觀察
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腦出血患者有嗜睡、淺昏迷、深昏迷等不同意識障礙。若患者出現頻繁嘔吐、劇烈頭疼、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射減弱等,可能是腦干受損,提示腦疝,應及時搶救。若昏迷患者躲避疼痛、躁動,提示病情好轉。瞳孔觀察:瞳孔變化是高血壓危象重要指標,雙側瞳孔變化提示對光反射靈敏程度。腦干出血患者瞳孔針尖樣改變;瞳孔早期縮小,后期散大,對光反射減弱提示大腦半球出血。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瞳孔變化,及時記錄。若患者高熱甚至超高熱提示體溫調節中樞損傷。腦組織受壓會引起呼吸、脈搏減弱,血壓升高。若血壓下降可能感染或者中樞循環衰竭[2]。
4護理
4.1常規護理。腦出血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發病48小時內禁止搬動,頭部冰袋降溫預防出血。發病1天內禁食,之后要低熱量、低膽固醇、低脂肪、高蛋白飲食,控制食鹽攝入量。保持患者口腔清潔,痰液較多者可用吸痰器,吸痰動作輕柔,防止鼻粘膜、氣管損傷,注意無菌操作。若患者出血高熱,給予物理降溫,降低腦細胞血流量和耗氧量,增加腦細胞對缺氧難受能力。及時預防應激性潰瘍和尿路感染,若出現應激性潰瘍,及時給予冰鹽水、云南白藥等。尿潴留患者給予熱敷膀胱區域,誘導膀胱收縮,適當按摩膀胱刺激排尿。根據患者病情決定是否導尿。
4.2心理護理。腦出血患者的心理受到很大創傷,會產生孤單、抑郁、悲觀、無助等心理,護士要多鼓勵、安慰患者,消除患者不良情緒,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3]。給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可以通過聽音樂、看書等保持心情愉悅、情緒穩定。
5康復訓練方法
肢置:幫助患者把肢體擺放于良好,防止肢體痙攣出現、進展,準備做功能訓練。患者取仰臥位,下肢自然屈膝、屈髖,踝關節背屈;雙上肢稍微外展,肘關節、腕關節伸直,手指自然伸展。健側臥位,患側肩部前屈90度,手觸摸枕頭,伸直肘關節,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髖關節稍內旋。患側臥位,患側肩部前伸,伸肘關節使前臂向后旋,伸直腕指,患側的下肢屈膝后伸,健側的下肢置于患肢前面,避免肩關節受壓、損傷。肌力訓練過程中,健側肢體著重進行肌力訓練,健側肢體抗阻力,引起聯合反射促進患側肌群收縮。對上肢、下肢進行有針對性訓練,多關節、多軸位、多肌群綜合訓練。輕度癱瘓的患者鼓勵自主鍛煉,幫助全癱患者被動練習。被動練習順序:上肢:手腕-肘關節-肩關節;下肢:足趾-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各個關節活動范圍適中,避免關節、肌群的脫位、損傷。訓練過程中動作緩慢、輕柔,活動范圍以最大生理范圍為宜。抗痙攣的良好是橋式,這是自立訓練的開始。橋式運動是坐、站訓練的基礎。仰臥位翻到側臥位,患者屈膝屈髖,Bobath法伸肘握手,肩部上舉90度,頭向側方轉,健側帶動患側向前伸肘,肢體同時向一側用力,同時擺膝關節,共同擺動骨盆帶、肩胛帶完成側臥。訓練過程中避免肩關節受壓。平衡和站立訓練,患者先取坐位,靜態平衡后進行軀干和腰部訓練,平衡后讓患者拿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的物體,慢慢增加難度。在此平衡基礎上,從不同方向(前后左右)給予患者壓力,破壞患者平衡,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新的平衡。站立平衡訓練時要保持髖、膝、踝關節穩定,防止意外發生。患者達到下面條件后進行站立訓練:①患側下肢能夠支持體重的75%。②患者下肢能屈膝訓練。③平衡站立達到II級或者III級。④可以在支具幫助下前后走。平衡訓練后,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肢體活動和練習,健側帶動患側,加強日常活動,自主完成日常生活。
6討論
高血壓引起小動脈病變,典型表現是小動脈管壁纖維樣或者玻璃樣變性,引起局灶性壞死、缺血、出血,血管壁的強度削弱,局限性擴張,微小動脈瘤形成。高血壓腦溢血在此基礎上,因過度腦力、體力、情緒激動等因素引起血壓升高劇烈,引起病變血管突然破裂。豆紋動脈最常見,其次丘腦的穿通動脈、膝狀動脈、脈絡叢動脈等[4]。腦出血作為一種多發病、常見病,病情危急、發病迅速、病程長,致殘率比較高,對患者的生活影響深刻。高血壓腦溢血患者的觀察和護理十分重要,要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臨床表現等。疾病和軀體障礙同時存在是神經系統疾病最顯著的特點,在積極治療的同時配合肢體康復訓練對患者肢體的預后有非常重要意義,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
參考文獻
[1]葛梅,胡春榮,萬正英.腦出血昏迷病人的觀察與護理[J].中外醫療,2010,29(25):155
[2]崔國紅,常繼英,陳春茗.高血壓腦出血的觀察和護理體會[J].中國民康醫學,2012,18(24):2242-2243
2007年12月1日,我院骨科成功地為1例高齡合并全身多處骨折患者實施了全肩關節置換術,經過有計劃的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患者女,76歲,2007年12月4日入院,診斷為左股骨干骨折、右脛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右肱骨外科頸骨折伴肩關節脫位。入院3天后在全麻下行左股骨干骨折、右脛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入院8天后在全麻下行右側人工肩關節置換術,術后48小時拔出切口引流管,2周后切口愈合良好拆線,住院31天出院。
1.2 手術方法:患者置于半沙灘椅位,右肩墊高10 cm,全麻起效后,常規消毒鋪無菌單,取右肩前側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鈍性分離暴露三角肌及胸大肌,找到肌間溝及頭靜脈,用cielpi拉鉤內側拉開保護頭靜脈,切開胸大肌止點部分約2 cm,找出肱二頭肌長頭,于腋下找出爆裂的肱骨頭,注意勿傷及腋神經,術中無肩袖損傷嚴重,大結節已分離,用縫線包繞肱骨截骨,擴髓,準備合適肱骨干模具及肱骨頭復位滿意后反復多次沖洗。取大結節為最高點,定位肱骨干后頸20度植入假體模具滿意,多次沖洗術區,灌注骨水泥植入肱骨干假體,把大結節捆于假體最高點,植骨,用美國線環繞2周,滿意后植入選好的肱骨頭假體,復位肩關節滿意后縫合已損傷的肩袖,多次沖洗,注意勿損傷腋神經,放置持續引流管,逐層縫合。
2 結果
患者術后兩周,肩關節周圍無腫脹、無感染等并發癥發生,肩關節活動度達到預期效果,術區無明顯疼痛。出院后隨訪3個月,患者過度活動時偶爾出現疼痛,肩關節活動進一步擴大,采用Neer評分和美國矯形外科學會評定標準,術后Neer評分為88.5分,評定滿意,達到生活自理。肩關節活動度見表1。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意外創傷使患者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加之對全肩關節置換術缺乏了解,擔心術后效果不滿意,產生緊張、恐懼心理。給予安慰,加強溝通,讓患者了解手術的方法、目的、術后效果及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當了解到手術能恢復關節功能、解除疼痛后,患者主動配合手術,并愿意堅持完成術后嚴格長期的肩關節康復鍛煉,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及功能康復。
3.1.2 加強營養、預防術后并發癥的訓練:針對患者年齡大、多處骨折、行多次手術、體質差的特點,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保證患者睡眠。術前晚,患者因疼痛入睡困難,遵醫囑給予冬眠合劑2 ml肌內注射后,睡眠良好。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豐富植物纖維、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積蓄體力提高機體應激能力。遵醫囑輸同型血600 ml,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能力 ;指導患者訓練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以利于術后保持呼吸道通暢和防止術后便秘、尿潴留的發生;協助患者翻身,行皮膚護理,防止發生褥瘡,以減少術后感染誘因。
3.1.3 認真作好術前準備:配合醫生作好患者術前各項常規檢查:如出、凝血時間測定、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及X線片、心電圖檢查等。遵醫囑作好術區備皮、備血、各種藥物的過敏試驗,囑患者術前禁食12小時、禁飲4小時。
3.2 術后護理
3.2.1 一般護理:密切觀察記錄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神志變化及術區敷料滲血情況,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術后6小時病情穩定后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增加體質,提高抗感染能力。為減輕患者的疼痛,術后靜脈接鎮痛泵,準確評估鎮痛效果,24小時內患者疼痛劇烈時,遵醫囑按動手工按扭增加鎮痛藥物劑量,減輕疼痛,以利于休息。
3.2.2 護理:患者回病房后,安置在鋪有氣墊的三節活動床上,使患者舒適、保持受壓部位皮膚完整,去枕平臥位6小時,肩部用軟枕墊高10 cm,患肢外展50度~60度,前屈45度,前臂置于中立位,并用外展支架固定制動。平臥位時保持外支架與床平行,防止外支架螺絲松動、位置滑動,避免假體脫位。肩關節置換術由于分離三角肌、胸大肌間溝時易損傷頭靜脈,以及外翻及牽引時易損傷支配三角肌的神經及血管,術后48小時內密切觀察患肢血液循環和感覺情況,如患肢的色澤、溫度、腫脹情況及指端有無麻木等。本例患者術后12小時患肢腫脹,遵醫囑給予20%甘露醇250 ml,30分鐘內靜脈滴注,2次/日,保持輸液過程順利,防止藥液外滲,淤血處用紅花油按摩,72小時后腫脹逐漸消退;協助患者健側翻身,避免壓迫患肢,影響血運及假體脫位。
3.2.3 預防感染:術后易發生切口、肺部、秘尿系統感染等。切口感染是肩關節假體置換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可導致關節置換術失敗[2],而肺部感染、秘尿系統感染等易誘發切口感染,因此,預防感染尤為重要。術后注意觀察術區滲血情況,及時更換術區敷料,作好切口引流管的護理,監測體溫變化,遵醫囑應用抗生素治療并觀察用藥反應,預防切口感染;協助翻身、拍背排痰,遵醫囑給予霧化吸入,2次/日,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肺部感染;作好留置導尿管的護理,防止秘尿系統感染的發生。
4 功能鍛煉指導
4.1 心理指導:患者存在不利于功能訓練的心理因素,認為手術成功就是成功的結束,過早活動會使切口裂開或影響愈合;懼痛,患者因為合并多處骨折,行多次手術,疼痛閥大大降低,加之家屬心疼和不忍心,經度疼痛即停止鍛煉。因此,在早期康復鍛煉中,要做好心理護理,向患者和家屬耐心說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指導督促患者鍛煉,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4.2 肢體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術后肩關節用支具外展90度固定2周,此后僅在夜間固定1個月,以后4周用三角巾固定。患者術后第一天即開始按照計劃進行康復訓練。
5 護理體會
肩關節是上肢活動最廣泛的關節,要求有靈活的功能和活動,肩周肌肉豐富,肱骨頭幾乎是由肩軟組織懸吊于肩胛上,手術易造成周圍組織破壞,術后出現肌肉腫脹、關節內積血,如不鍛煉易發生肌肉纖維化、粘連,影響關節活動。但是,康復鍛煉必須有計劃、循序漸進的進行,過于保守的康復訓練會導致關節僵硬,而過于積極又會使關節囊、肩袖的愈合受到損害,從而影響肩關節的穩定性和關節功能[3]。人工全肩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鍛煉需要持續12~18個月之久,應制定完備的計劃,向患者說明配合并定期隨訪給予具體指導。本例患者通過細心的專科護理和有計劃的康復護理,傷口愈合良好,無并發癥發生,患者理解康復鍛煉的重要性,積極配合練習、出院后仍能按計劃進行康復鍛煉,術后3個月,肩關節穩定性良好,完成活動性預期目標,達到了生活自理,效果令人滿意。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36.
[2] 鄒興建,劉昌風.人工肩關節置換術后病人的觀察及護理[J].四川醫學,2005,26(8):909.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康復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2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323-02
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我國城鄉腦卒中發病率為200/10萬,年死亡率為80/10萬-120/10萬,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40%為重度殘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和患者家庭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近年來,大量資料證明,對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是非常重要的。
1 腦卒中早期康復
腦卒中早期康復通常主張在生命體征穩定48h后,原發神經病學疾患無加重或有改善的情況下開始進行康復治療。
1.1 合理選用床墊 床太硬易發生壓瘡,太軟,身體下陷,變換不易,下限臀部且易發生股關節屈曲攣縮。
1.2 改變 應2-3小時定時翻身,側臥或半側臥,多臥向健側。防止患側上肢及肩關節牽拉受壓損傷。
1.3 主動活動 盡量讓患者做主動活動,如患者上舉位做一些抓握、擰毛巾等活動,肌肉的收縮能減輕水腫。
1.4 被動活動 從發病當日起,患者不能在床上主動活動者應做肢體關節的被動活動,每日2次,活動的肢體應放松,使關節活動充分;活動順序為從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多做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關節背屈及指關節的伸展活動;每日2-3次,每次每個關節至少重復活動5-7次。同時,囑患者頭轉向偏癱側,通過視覺反饋和治療師言語刺激,有助于患者的主動參與,被動活動宜于在無痛或少痛的范圍內進行,以免造成軟組織損傷,被動活動肩關節時,偏癱側肱骨應呈外旋位,以防肩部軟組織損傷產生肩痛
1.5 抗痙攣
1.5.1 仰臥位 頭正或向患側,患側上肢肩胛帶盡量向前伸出,預防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外展、外旋;在上臂與軀干間放一浴巾卷,防止肩關節內收、內旋;肘關節為防止上肢屈肌緊張,應保持伸展位;患肢下墊軟枕,其高度略高過于心臟位,以防止水腫;腕關節略背屈,手臥毛巾卷,掌心向上,以防止手指屈曲;患側下肢、臀部亦應墊以軟枕,使骨盤與髖前挺;大腿稍向內壓緊或內旋,整個下肢外側以軟枕或沙袋墊壓,使患側下肢維持在中立位或稍內旋位,防止日后因股內收肌群乏力的劃圈步態;膝關節下墊以軟枕使稍屈起,踝關節使呈90,不使下垂與內翻;這是防止形成Wernnicke-Mann姿態而設計的一套抗痙攣方法。
1.5.2 側臥位 應鼓勵患者每日側臥一定時間,以防止由仰臥帶來的伸肌緊張,患側與健側臥位應交替進行,健側位為主;患側在上時,保持肘關節伸展,腕關節背屈,諸指展開或臥一毛巾卷,髖、膝關節屈曲;踝關節盡量背屈,健側肢體則自然放置;患側在下時,將患肩拉出,避免受壓和后縮,患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伸開,膝微屈,踝關節盡量保持90;為避免受健腿壓迫,健患腿間應放置軟枕,目的是預防或減輕以后易出現的痙攣模式。患者除進行康復訓練外,其余時間應保持偏癱肢體的抗痙攣,良好的可改善回流,減輕手部的腫脹,可預防關節攣縮。
1.6 坐位訓練 坐位訓練在腦血管病后5日即可進行,先取30-40位,每2-3天增加10,每天持續5-10分鐘,達到能維持90,持續30分鐘后就可訓練坐位耐力,輕型病人可以免去耐力訓練;訓練前后注意觀察病人反應,側脈搏,必要時觀察血壓,防止意外;訓練半坐位時宜同時保護不因上肢軟癱而發生肩關節半脫位,將患肢前臂以三角巾吊于頸部;坐位時,雙上肢置于平臺或床前移動餐桌上,以后再進入坐位平衡訓練,即在坐穩后由兩側或前后交替推動患者,訓練調整平衡,不使倒下,此時即具有軀干平衡能力。
1.7 床上動作訓練 與坐位訓練同時應作床上活動訓練。
1.7.1 翻身 患者平臥屈肘,用健手托臥住患肘,將健腿插入患腿下方,在軀干旋轉同時,用健腿抬動患腿即可轉向患側,如患側上肢尚能伸肘時,則由健側手與患手對掌相臥,健側拇指應在患側拇指之下,以便能托舉起兩上臂,屈膝(可由他人幫助),先將上舉的雙手擺向健側,再反擺向患側,乘擺動慣性,就可翻向患側。
1.7.2 移動 平臥,先將健足插向患足下方,用健足勾住患足向健足側移動,后用健足和肩支住臀部將下半身移向健側,后再將頭順移致健側。
1.7.3 搭橋運動訓練 兩下肢屈膝,如不能立住,可由工作人員或家屬一手扶持,使兩膝屈起并攏,兩腳心朝床面而立,另一手扶定臀部,以后囑患者抬起臀部,如此形成橋形,可反復進行;如下肢已有力支持,尚可訓練單腿搭橋運動,此動作有利于置入便盆,它壓迫肩部使肩向前,上臂外旋,可對抗肩減退縮與上臂內旋,并可減輕下肢肌緊張與痙攣。
1.7.4 軀干活動訓練 兩下肢屈曲成90,膝部并攏,足底平立于床面,然后輕柔有節奏地左右擺動,當向左擺時,患者頭、肩朝向右,向右擺時,頭、肩朝向左;另一方法為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工作人員一手扶持患肩,另一手扶持患側髖部向相反方向輕柔,節奏地推動,使患者肩部與骨盆部向相反方向運動;此種髖、肩反向運動有利于減輕軀干的肌肉痙攣。
1.7.5 起坐訓練 由仰臥位起坐可分四步驟,將健側腿伸置于患腿下方,患腿帶致床側,病人轉致側臥位并以健側前臂支撐軀干,將頭抬起致直立位,用健側上肢推動支撐使軀干直立,坐于床邊。
1.7.6 步行訓練 患側負重良好的患者,可進行站立、轉移、行走,上、下臺,平衡杠等訓練。同時可進行其他的功能康復訓練如言語功能、認知功能、ADL能力等的康復訓練。
2 討 論
腦卒中早期康復的目的是被動和主動活動參與,促進偏癱肢體肌張力的恢復和主動活動的出現,以及肢體正確的擺放和轉換,預防可能出現的壓瘡、關節腫脹,下肢深V血栓形成,泌尿和尿道的感染等,同時,偏癱側各種感覺刺激和心理疏導以及相關的康復治療,有助于腦卒中患者受損功能的改善,提高康復預防后,加快康復的進展,節約社會資源,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南登.康復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8:158-161.
關鍵詞:半肩置換;肱骨近端;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409(2012)05-0730-03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多見于中老年人,約占全身骨折的4%~5%。對于Neer分型一、二部分骨折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予超肩關節小夾板外固定、手術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等,然而對于Neer三、四部分骨折來說,骨折移位明顯,關節穩定性差,行保守治療及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效欠佳,術后關節功能差,且易導致肱骨頭缺血性壞死,故治療首選人工半肩關節置換術。現將筆者近兩年收治8例人工半肩置換患者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骨關節科自2010年1月至今共行人工半肩關節置換術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齡68~77歲,平均71歲。按照最常用的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共4例,四部分骨折3例,肱骨近端陳舊性骨折術后并發肱骨頭壞死1例,均伴有肱骨近端骨質疏松。術者為本科同一位主任醫師實施,手術方式均為肱骨頭假體置換。術前常規拍攝患肩正側位片,CT平掃及三維重建,了解骨折分類及移位情況。所用假體均為北京春立公司生產。
1.2手術方法
所有手術患者采用頸叢阻滯或全麻,取沙灘椅位,患肩墊高與手術臺面呈30°角,頭偏向健側。手術入路采用肩關節前內側人路切開約12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從三角肌與胸大肌間隙進入,注意保護頭靜脈并牽向內側,剝離后顯露患肩肱骨近端骨折端及盂肱關節,確認肱骨大、小結節骨折塊,用多根10號絲線將大小結節肌腱止點貫穿固定,以肱二頭肌長頭腱作為大小結節與肩袖之間的標志,顯露關節下部,仔細取出肱骨頭骨折塊,清理關節腔。據大結節及胸大肌止點確定假體高度,結節間溝確定后傾角,選擇合適假體,沖洗髓腔后調制骨水泥,填充髓腔后保持肱骨頭30°后傾位將假體柄插入,再將大小結節骨塊復位,絲線捆扎與假體固定牢固。清理假體周圍骨水泥,將取出的肱骨頭呈蛋殼樣掏空后再將松質骨填人大小結節與骨干結合部植骨。沖洗后放置引流,逐層縫合切口,皮膚切口用拉鏈式縫合器固定。
1.3術后處理
術后早期積極有效地進行功能康復訓練至關重要,我們常規術后予三角巾懸吊或高分子夾板固定上肢于中立位,復查患肩x線片觀察假置。盡早開始進行康復訓練,術后4~5d去掉懸吊巾,開始進行肩前屈、內旋及外旋方向的輔助主動運動和等長運動,并逐步增大訓練強度。1周后開始增加彎腰懸臂練習,2周后開始加強肩部內外旋練習,增加肌肉等長抗阻力收縮鍛煉。6周后增加肌肉等長和主動抗阻力練習。肩關節術后康復訓練要持續1年左右,特別是肌肉力量的訓練過程。定期復查X線片了解假置,評價肩關節功能。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制訂周密的康復計劃,并監督指導患者實施。
2.結果
對8例患者均進行了隨訪,術后隨訪4~20個月,平均11個月。采用目前國際上常用的ConstantMurley標準進行評價,其中疼痛15分,日常生活能力20分,活動度40分,手法肌力評定三角肌肌力25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以下為差。8例中良6例,1例可,1例差。各期隨訪均未發現有肩關節脫位、關節失穩、感染等并發癥。其中1例因不能配合功能訓練導致靜息痛外,所有患者術后對疼痛及功能改善的主觀滿意度較高。
3.討論
3.1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行人工肩關節置換術須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包括嚴重肱骨頭四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合并骨質疏松、骨折合并肩關節脫位、肱骨頭劈裂或壓縮骨折范圍超過40%者。因老年患者骨質疏松,骨折后肱骨頭血供喪失,極易發生缺血性壞死,因此首選行關節置換手術。但對年輕患者,因其骨質較好,筆者認為即使骨折嚴重也應首選行內固定手術盡量予以復位。同時必須強調手術禁忌證,包括:①活動性感染或最近有過感染;②三角肌和肩袖肌肉麻痹;③神經性關節炎。
3.2手術技術難點
肩關節由盂肱、胸鎖、肩鎖和肩胛骨胸廓四個不同關節組成,因其特殊的解剖結構,使其成為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其穩定性主要取決于關節周圍肌肉和肌腱。而評價人工肩關節置換術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是看術后關節正常解剖結構、周圍軟組織張力的恢復程度Ⅲ。只有在植入假體過程中保持正確的高度及后傾角才能恢復關節的解剖結構,而準確的大小結節復位及肩袖軟組織重建才能保證術后關節的軟組織張力。
3.2.1肩關節后傾角度及假體高度 我們一般在術中將肩關節假體置于30~40°后傾位,而確定后傾角度需要一些解剖標志的輔助,如肱骨髁上軸線及結節間溝。由于創傷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塊多呈粉碎,較難判斷結節間溝的解剖位置,因此多根據肱骨髁上軸線來判斷后傾角。同時必須保持假體高度以恢復肱骨長度,假體須高出大結節肩袖止點(8±3)mm。如不能正確植入假體以恢復肱骨長度及后傾角度,術后關節將會在各個方向失穩并出現撞擊綜合征等并發癥。
【關鍵詞】康復治療;腦卒中;肩手綜合征;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5-0174-02
肩手綜合征(SHS)主要是腦卒中之后產生患側的手指、腕關節與肩部疼痛,由于關節活動度受限,血流障礙會引發皮膚發紅、發熱、發紺,甚至會引發關節僵直、肌肉萎縮、痙攣等。患者由于疼痛不適等會導致患側上肢不愿活動,從而影響了患側上肢的功能康復。康復治療可以針對患者具體癥狀采用功能活動訓練、水療、針刺、高壓氧以及空氣波壓力等方式做綜合處理,從而達到患處的良好功能恢復[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4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各2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為13例,女性為7例;年齡范圍為45歲至76歲,平均年齡為(56.8±4.1)歲;腦梗死為13例,腦出血為7例;病程時長為14至85d,平均時長為(34.6±4.1)d;觀察組男性為11例,女性為9例;年齡范圍為47歲至75歲,平均年齡為(55.2±3.7)歲;腦梗死為12例,腦出血為8例;病程時長為16至83d,平均時長為(34.6±4.1)d;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康復訓練處理,觀察組運用綜合康復治療,具體綜合康復治療如下:
1.2.1 水療
通過冷熱水交替浸泡刺激療法,冷水將碎冰與水混合,冰與水的比例保持在2:1,浸泡時間為1至2min,而后,溫水保持在40℃,做2分鐘浸泡后再更換成冷水中,整個時長持續半小時,每天進行2次[2]。
1.2.2 電針療法
通過不銹鋼針運用平補平瀉法做施針,穴位為手三里、外關、合谷、中瀆、肩s、肩k、肩前等,施針后與電針儀連接,運用連續波,以患者可以接受的程度為最佳,每次施針20min,每天1次,1療程為10天。
1.2.3 空氣壓力療法
運用空氣壓力治療儀,標準為0.3kg/cm2,通過氣囊自遠端到近心端做有節律的充氣與排氣,每次半小時,每天1次。
1.2.4 主動與被動運動
讓患者做主動與被動運動,例如進行雙手握拳和雙臂抬升;讓肩胛保持正確位置,從而有利于運動的開展。還可以訓練適當抓握功能訓練,如握球、抓木棒、擰毛巾等。在活動中要避免不當的與活動導致疼痛。在關節的被動活動中應該保持輕柔的動作操作,保持無痛操作范圍對其開展前臂旋后,臥位的上肢上抬等訓練等[3]。
1.2.5 蠟療
運用56°熔點的醫用蠟作為治療材料,溶解后放入蠟盤中做成蠟餅,保持在2至4cm的厚度,溫度冷卻到45℃至50℃的標準后,通過紗布包裹平整緊實,避免有滲漏,將其敷用在上肢肩關節部位及周圍位置,時長為半小時,每天1次,1療程為15天。
1.2.6 擺放
要保證患者處于正確的來避免肩關節損傷,如果處于坐位狀態,上肢應該放置在桌面或者膝上,可以在輪椅上放置桌板,避免手部處于垂懸狀態,從而防止因為機械性的手臂懸吊而導致肩胛骨疼痛與損傷。
1.2.7 手指手腕纏繞治療
運用直徑2mm的線繩針對手指從遠端到近端做纏繞,手指逐一處理。首先在指甲位置做小環纏繞,而后合理用力向近端做逐步的纏繞,一直纏繞到指根部,纏繞完成后再從指端做快速的拉開,充分的將手指暴露。在各手指做全面纏繞后可以進行手部的纏繞。首先在手掌指關節做環形纏繞,而后向近端做逐步的纏繞,讓拇指做內收,讓拇指和掌指關節做合并纏繞,一致纏繞到腕關節后逐步的向前臂近端纏繞。如果情況允許,可以充分指導患者家屬操作。每天進行2至3次治療。
1.3 評估觀察
評估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和各恢復指標情況。(1)治療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標準為疼痛、水腫消除,活動功能沒有顯著受限,手部肌肉萎縮消除;有效標準為關節水腫顯著消除,疼痛明顯緩解,關節活動受限較少,手部沒有顯著肌肉萎縮;無效標準為癥狀、體征和活動功能均沒有改善,甚至嚴重化。治療有效率為顯效和有效的總比[2]。(2)疼痛評估依據視覺模擬VAS評分,無痛為0分,劇痛為10分。(3)水腫評估中0分為無水腫,2分為輕度水腫,4分為中度水腫,6分為嚴重水腫。(4)上肢關節活動功能評分上,運用FUgL-Meyer法評分,簡稱FMA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采集的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做分析,以p
2 結果
在治療1個月后,在組織疼痛、水腫、關節活動度評分上,觀察組改善幅度均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除了相關康復訓練與治療,藥物治療也尤為重要。可以運用雙氯芬酸鈉用藥,每次100mg,每天1次,1療程為10天。如果疼痛異常可采用波尼松口服,每次20mg,每天1次,1療程為7至10天。同時可以做關節注射治療。如果患者肩部劇痛,可以在關節腔中做藥物注射,運用40mg曲安奈德注射液、2%利多卡因2ml注射液、1ml維生素B12注射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