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地質災害治理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災害治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質災害治理方法

    第1篇: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關鍵詞:地質災害;山體滑坡;抗滑樁;錨索加格構梁系統

    我國是世界上發生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最多的國家之一,最早的史書上就記載有“山崩堵江,移山湮谷,地移掩村”等,而在我國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就曾經發生過許多山體滑坡地質災害,對當時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不僅延誤工期,而且還增加了投資成本,后來許多部門通過成立專業的機構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有效的預防和治理了山體滑坡地質災害[1]。但是隨著西部開發的戰略實施,機械化施工的速度加快,在一段時期內又出現了較多的山體滑坡地質災害,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危害。

    1.地質災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

    基于地質災害山體滑坡的發生對人們的生存活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進行研究分析非常有必要,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1地形原因

    地形原因是引發地質災害山體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況下容易引發山體滑坡的地形主要有斜坡和洼地地段,在這樣的地形地段下,地表水和地下水很容易就會匯聚壯大;河流的凹岸與緩坡地段,在這樣地形下由于水流的長期侵蝕和雨水的沖刷對坡體造成很大的沖擊,容易引發滑坡地質災害,另外還包括上陡下緩的堆積體地段和黃土高原地區階梯山坡的前段等,這些特征的地形地段都比較容易引發山體滑坡地質災害。

    1.2地層地質原因

    除了地形原因之外,地層地質的原因也是引發地質災害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地層主要包括有易風化和遇水易軟化的軟質巖層、含有軟弱夾層的硬質巖、松密不一的黏土,以及其他膨脹土層和堆積而成的黏土層等,這些土層一旦具備貯水功能和聚水條件,或者出現隔水軟弱面時就會形成滑坡現象;其次地質主要表現為地質結構脆弱而造成滑坡現象,一般情況下是由斷層交接面、不整合面、巖層層理層、連通節理面以及褶曲兩翼的傾斜面等軟弱結構層組成的地質條件比較容易引發滑坡地質災害[2]。

    1.3外在環境原因

    外在環境原因主要包括人為的亂砍濫伐,導致植被土壤遭到嚴重的破壞;天氣自然災害,如山洪的沖擊,地震導致的地裂等都會引起滑坡地質災害,這些人為因素或是自然環境因素也是間接引起山體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質災害滑坡的判斷特征

    由于引發地質災害滑坡的原因很多,因此在發生滑坡災害時人們如何通過其特征來判斷和提前預知滑坡災害的發生,從而起到預防和治理的作用非常關鍵。

    2.1形態特征

    通常情況下滑坡災害呈現的是一種圈椅狀或馬蹄狀的環形谷,一般是上部經??梢姷搅芽p,中部則是起伏不定的坑洼,而前緣則有鼓丘還伴隨有扇形的裂縫,后緣部分則是陡壁和擦痕,同時兩側會有羽狀的裂縫,形成一種雙溝谷現象,當山體滑坡時一般情況下會形成鼻狀凸丘和多級平臺,嚴重者還會造成地面凹陷積水,房屋傾斜倒塌以及路面開裂等現象[3]。

    2.2土層特征

    一般發生滑坡地質災害時地層都會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而且巖層的層位與構造與會發生錯位,連接斷裂,嚴重者巖層還會出現重疊或順序顛倒的現象,同時地表會出現很大的張性裂縫,對交通的運行安全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

    2.3水文特征

    當滑坡地質災害發生時地下含水層就會出現斷裂的情況,地下土層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對于這些含水土層的滑坡山體來說,其水文特征在此時也變得沒有任何規律,無論是水位變化,還是水流方向等都會變得混亂不堪,同時由于滑坡引起的滑動帶前緣位置也會出現泉水溢出的現象。

    3.地質災害滑坡防治的關鍵技術與處理方法

    由于山體滑坡地質災害的危害非常大,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特別是建造在山腰或山頂上的房屋和山底下的道路,若是發生山體滑坡將對其造成極為嚴重的惡劣影響,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防治技術進行預防和治理。

    3.1設置抗滑樁

    (1)建造抗滑樁抗滑樁是常見的山體滑坡的防治技術之一。在抗滑樁的設計上要確定樁體在平面設置時的樁距和樁位,一般都是通過規定的測量計算得出,而樁位則要利用懸臂梁法、地基梁法以及有限單元法等方法確定,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樁位將直接影響到滑坡地質災害的安全穩定系數和滑動面的形狀。對抗滑樁體的型號和長度等參數的選擇和確定,一般都是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和相關規范進行選擇。分析抗滑樁所要承受的力,通常抗滑樁所承受的力主要來自樁上部的滑坡推力和樁體周圍地層對樁體的擠壓力,這時可采用地基梁法來具體測定出樁體周圍的擠壓力,以確定在此處的樁體是否會產生變形,而對樁體上部的滑坡推力,則需要根據樁背上的作用點和具體分布情況以及滑坡類型,部位以及變形情況等詳細參數進行具體分析計算。(2)抗滑樁的具體施工設置①施工技術人員需要對工程項目進行測量放樣,并且還要對施工圖紙進行反復測驗。②要根據測定出的樁位中心進行樁孔的開挖,需要注意的是在開挖樁孔進行孔口護壁施工時要采用孔口鋼護筒,防止孔口塌陷;同時在開挖樁孔時要采用隔樁施工法,也就是先要對固定數量的樁基施工完后才能進行其他樁基的施工,確保每個樁基之間的土體的穩固性。③抗滑樁的灌漿施工,在樁孔開挖施工完成后施工技術人員需對樁孔進行鋼護筒的固定;其次就是灌漿施工,通過科學的灌漿施工方法可以使得鋼護筒的樁孔具有較高的剛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抗滑坡作用。

    3.2快速錨固技術

    快速錨固施工技術主要指的是快速鉆探成孔施工技術,快速下錨與快速注漿工藝的組合施工技術。針對較為復雜的地層條件都是通過快速下錨以及快速安裝錨索技術作為工程的施工基礎,特別是在地形特殊的救災現場,錨索的快速準確的安裝到位非常關鍵,為了提高錨索施工的效率,通常通過機械化輔助下錨裝置技術方案來進行施工,即錨索安裝系統,通過孔內裝置和孔外裝置共同合作從而達到輔助下錨的效果。同時為了保證錨索的安裝質量,先要將樁孔底部的裝置送到樁孔內的底部位置,通過機械設備使其進行固定,再將錨索和送繩裝置進行連接,使錨索有效安裝到樁孔內指定位置,最后就是取出送繩裝置,進行錨索的下一步施工。

    3.3錨索加格構梁系統

    錨索加格構梁系統主要是利用錨索的外端和格構梁,一端連接在坡面上并固定牢靠,另一端則錨固在穩定巖體中,然后穿過邊坡滑動面形成預應力鋼絞線,在滑面上直接形成一種抗滑阻力,一旦發生坡體滑動就會由于摩擦而形成強大的阻力,就會對結構面造成極大的壓力,促使其處于壓緊狀態,從而有效防止邊坡巖體發生滑坡現象,這種系統是通過摩擦阻力來改善山體的力學性能,從而有效避免山體發生位移滑坡,達到整治順層,滑坡以及危巖或危石的最終目的。這種錨索加固格構梁系統在實際的抗滑治理中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其主要的施工順序依次為:確定孔位鉆機就位鉆孔清孔與錨索安裝注漿制作框架梁錨索張拉封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地質災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質災害滑坡的判斷特征進行概況分析,探討地質災害滑坡防治的關鍵技術和處理方法。首先分析地質災害滑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個,即地形原因,地層地質原因以及外在環境原因,其次分析地質災害滑坡的判斷特征主要表現為形態特征,土層特征以及水文特征,最后探討地質災害滑坡防治的關鍵技術與處理方法主要有設置抗滑樁,快速錨固施工技術以及錨索加格構梁系統的運用等,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討對我國山體滑坡地質災害的預防與治理能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梁萬杰.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評價方法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

    [2]彭勃,李華.滑坡地質災害勘查及防治處理分析[J].低碳世界,2014(4x):117-119.

    [3]鄧江平.滑坡地質災害預防及處理對策分析[J].科技傳播,2013(15):140+155.

    第2篇: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關鍵詞】煤礦地質災害;地球物理法;勘探方法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產煤大國,并且煤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這種對煤炭的過度依賴以及單一化的生產模式對于資源的可持續供應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此外,我國的煤礦生產還面臨著技術及設備落后,管理方式及制度建設缺失等一系列問題,近些年頻發的煤礦地質災害成為我國傳統煤炭產業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突出表現,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嚴重制約了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煤礦地質災害概述

    1.1煤礦地質災害的類型

    目前對煤礦地質災害類型的劃分主要依據是災害發生的形式及影響程度,具體來講有以下三種地質災害:第一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常見的有井下突水、瓦斯爆炸、煤與瓦斯突出等,這類地質災害持續時間很短,但是蘊含較大的能量,由于不能及時做好應急措施,往往造成嚴重的危害;第二是漸發性地質災害,這種災害具有一個慢性發展過程,持續時間較長,但是一旦形成一定規模就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如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第三是多樣性地質災害,簡單來說就是可能突發也可能漸發的地質災害類型,這種災害的發生機理比較復雜,隨著外力的改變呈現不同形式的發展態勢,如滑坡、岸邊坍塌、地裂縫等。

    1.2煤礦地質災害的特點

    煤礦地質災害牽涉到多方面的問題,無論是其發生機制還是引起的后果都具有復合型的特點。具體來講有以下特征:第一是群發性,多數煤礦地質災害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而生態系統具有嚴密的相互依賴關系,煤礦作業造成的地質環境失衡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某一礦區甚至更大范圍內形成災害群;第二是區域性,煤礦造成的災害通常集中在煤礦區及其輻射帶,受到災害內部聯系的制約,災害在空間上的擴布表現出區域性特征;第三是發生形式多樣化,無論是災害持續的時間,還是災害引起的影響、作用方式、地質構造變形情況等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

    2.地球物理法在煤礦地質災害勘探中的應用

    地球物理法在尋找礦產資源、探查隱伏礦床方面取得了廣泛的應用,并表現出了技術的優越性。當出現煤礦地質災害時,一般都會造成煤礦地下介質層產生物性差異,這種物性差異同樣可以運用地球物理法進行探查。

    2.1瞬間電磁法勘探技術

    瞬間電磁法工作的基本理論是電磁感應原理,具體方法為向地下傳送一次場,這種傳送一般是通過不接地回線以及接地回線來完成的,在傳送的間隔時間段內,對地下介質產生的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二次場進行測量,通過分析二次場的衰減特征,就可以對煤礦地下介質的規模、性質、電性以及產狀等進行判定。利用這種方法還能夠對采空區、斷層地質等問題進行間接性的解決。該技術采用的是單純性的二次場探測技術,因此相對傳統的電性方法而言具有抗擾能力強、環境因素影響小、縱橫分辨率高、靈敏性強等優勢。此外,瞬間電磁勘探技術能夠很好地對地下介質進行響應,因此非常適合于煤層頂底板水層劃分工作以及煤層陷落柱探測等工作。

    2.2高密度電法勘探技術

    高密度電法勘探技術屬于直流電阻率方法,是一種在近幾年發展起來并在煤礦災害勘察中取得廣泛應用的物探方法。在應用高密度電法進行探測時需要保證地下介質間存在導電性差異。具體方法為向大地供應直流電,通過點陣式布局方法對對電極進行設置,然后對樣本進行密集的觀測,并對電場特征進行深入的分析。在進行視電阻率的計算時,同一般的電阻率計算方法類似,在a、b兩個電極進行供電,設電流為I,在m、n兩級測量電位差,設為U,進而計算得出視電阻率的準確值PS=KU/I。通過對視電阻值進行分析得出煤礦底層中的電阻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對地層、冒裂帶以及圈閉異常進行判定。

    2.3放射性元素勘探技術

    放射性元素勘探技術中設計的勘探對象主要是氡元素,巖石中存在的氡元素在正常情況下保持相對穩定狀態,而當煤礦作業對地質體產生影響時,特別是其橫向連續性遭受大規模的破壞時,就會使巖石中的氡元素發生異變,這種異變主要是由于元素在轉移過程中集聚作用引起的,當這種異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在地表進行探測,進而分析地質體的破壞狀況。

    在產生采空區的煤礦中,氡射氣元素就會向著采空區轉移并形成規模性的聚集現象,與采空區的正常形態形成明顯的差異。通過對這一區域的氡元素衰變所釋放的α射線進行探測,可以實現采空區規模和界限的準確判定。除此之外,還能夠根據射線峰值的異常情況判定巖溶陷落柱的具體情況。由于煤礦作業造成地下構造產生程度不一的變化,而氡氣可以通過這些地址構造、巖峰裂隙、地下水等通道或者介質涌向地表,因此可以對地表氡氣的濃度和擴散速率進行檢測,從而獲得地下裂隙信息,并且能夠掌握地質體基本的開啟度、破裂度以及連通性,這些信息對于滑坡的預防具有重大的意義。

    氡氣屬于惰性氣體,性質相對穩定,能夠保證在地下進行長時間的運移,這些氡氣以及其子體在轉移過程中會受到途徑物質的影響。使其溫度發生變化,溫度升高就會使煤礦中氡氣的析出量隨著溫度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動,因此運用同位素分析技術對地表氡氣進行測量和分析可以對地下火源的具體情況進行較為準確的判定。

    3.結論

    煤炭產業的良性運作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在煤炭生產環節往往會出現很多的意外狀況,特別是煤礦地質災害的發生,對于人民的生命安全能夠造成嚴重的威脅,并直接影響到煤炭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此,必須增強安全生產管理力度,運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對煤礦地質環境進行實時的監測。目前地球物理方法是發展相對成熟、應用較為廣泛的勘探技術,根據煤礦實際的地質構造特點、勘探對象的地球物理特征以及其他各項條件選擇科學合理的勘探技術能夠取得理想的勘察效果,為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科]

    【參考文獻】

    [1]李曙光,程冰潔,徐天吉.頁巖氣儲集層的地球物理特征及識別方法[J].新疆石油地質,2011(04).

    [2]劉萍,張國杰,潘景麗,任書蓮,毛志君,周明順.RMT測井技術在華北油田岔河集砂巖油氣藏的應用[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1(11).

    [3]王志祥.煤礦地下采空區的電性特征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4]付群禮.淺析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斷層探測中的應用[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08).

    [5]焦桂行.淺析地球物探方法在煤田采空區的應用[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07).

    第3篇: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關鍵詞: 高速公路;瀝青路面; 病害;就地熱再生

    中圖分類號: U416.2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工程概況

    湖南某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由于交通荷載繁重和降雨頻繁等,某些路段的路面已經出現開裂和車轍及水損壞等病害,從現場取芯情況可知,路面表面層與中面層分離,并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且空隙較大,層間有水分滯留,面層底部的集料松散脫落,脫落的骨料基本沒有瀝青裹附,如圖 1~圖2所示,若不及時維修將會嚴重影響道路后續的服務質量。

    圖1路表面車轍與裂縫

    圖2面層底部松散骨料脫落

    該高速公路交通量巨大,若采用傳統的銑刨罩面方式不僅費用高而且會影響路上行車的順暢通行,且對環境和資源造成不利影響,而采用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不僅能夠達到資源再生利用和節能減排的效果,而且再生瀝青混合料完全可以達到行車的承載力要求。因此,在路面病害并不嚴重的某些路段,選擇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是瀝青路面早期養護的重要手段,也是路面養護理念的進步和完善。使用就地熱再生技術不僅可以對受到破損的表面層進行不同程度的性能恢復,而且能夠改善瀝青路面的路用性能。舊瀝青混合料再生技術的關鍵就是舊瀝青混合料中的瀝青結合料和舊集料進行再生,將它們的性能進行恢復,達到路用性能要求。根據現階段的技術成熟程度和交通運營要求,瀝青路面在養護時可以優先采用就地熱再生。

    2 舊瀝青路面混合料的性能恢復

    2. 1 舊瀝青結合料的老化與再生

    ① 瀝青老化

    瀝青路面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受到各種自然因素和行車荷載的綜合作用,路面中瀝青的各項性能指標逐漸下降,主要表現在瀝青的針入度和延度逐漸減小,針入度指數逐漸增大,軟化點和粘度明顯升高等,將顯著縮短瀝青路面的使用壽命。本文選取該高速公路銑刨后的舊瀝青混合料,經抽提試驗進行回收后,測試回收殘留物針入度、延度和軟化點,試驗結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回收瀝青的性能指標檢測

    1注:TFOT( Thin Film Oven) 瀝青的薄膜加熱試驗。

    從表 1 可以看出,瀝青路面在通車運營后的使用過程中,瀝青結合料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現象,且老化瀝青的不同指標變化幅度不同。延度降幅最為明顯,針入度較規范要求大幅降低,軟化點較規范明顯增加。在瀝青路面上表現為瀝青的粘結性降低,路面的磨光、松散和裂縫現象明顯,導致自由水的下滲,進而引發網裂和唧漿病害。因此,老化后的瀝青三大指標已無法滿足高等級路面對瀝青的質量要求,需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養護維修以達到瀝青路面的服務功能。

    在原路面上選取 2 個斷面7個監測點,將銑刨的舊混合料按照四分法進行大樣本取樣,然后進行離心抽提試驗,檢測混合料的油石比變化情況,具體檢測結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舊瀝青面層抽提后的油石比變化

    抽提結果表明,該路面通車運營較長時間后,路面的混合料油石比明顯變低,其均值僅為3.43%,低于該級配所應有的正常值。造成油石比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逐漸增多的交通量對路面的損耗和長期使用后路表瀝青薄膜的磨損以及瀝青本身的老化現象。通過油石比的檢測結果,也說明該路面已經不能符合道路的服務功能,需要及時養護維修。

    ② 瀝青再生

    瀝青老化后變硬發脆,表現為瀝青粘度提高和針入度減小,通過加入一定的再生劑和新瀝青結合料,老化瀝青流變指數提高,粘度降低。老化瀝青在加入再生劑后,瀝青質的含量減少,油分和膠質的含量增加。因此,為保證再生劑和老化瀝青之間具有足夠的滲透能力,再生劑必須具有良好的流變性質和相對較低的粘度。

    回收的舊瀝青若達到路用性能,其中的再生劑摻量和新瀝青結合料的摻加比例需通過瀝青常規試驗初步確定,本文對回收后提取的舊瀝青結合料分別摻加不同比例( 4%、6%、8%) 的再生劑進行試驗,結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摻入再生劑后的瀝青試驗結果

    從表 3 可以看出,隨著再生劑摻量的增加,樣組 A、B、C 再生瀝青的針入度和延度均明顯增大,軟化點明顯降低。當再生劑用量為 6% ~8%時,舊瀝青的針入度和軟化點恢復比較明顯,但延度恢復不夠,此時可以通過摻加同等級的新瀝青結合料進行改善。

    將摻加了再生劑的舊瀝青與新瀝青按不同比例相混溶,分別進行基本性能試驗,將再生后的瀝青結合料的基本性能指標調整至達到規范要求,以適應路面的使用性能要求。通過不同摻量的性能試驗,最終確定再生劑摻量和新瀝青結合料的摻加量均為 6%,此時摻入再生劑后的瀝青明顯軟化,表現在針入度提高,軟化點降低和延度增大,基本可恢復至 SBS I-D 瀝青的性能要求,完全滿足高等級瀝青路面的使用要求。

    2. 2 集料變異與恢復

    瀝青路面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瀝青混合料中的集料顆粒之間會產生相對位移和摩擦,使其性能會發生明顯變化,進而影響到瀝青混合料的整體性能指標,并對瀝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服務性能產生明顯影響,集料的最大變化主要集中在級配和物理性能兩方面,對舊集料性能的衰變與恢復也主要從這兩方面進行。

    路面混合料中的集料顆粒經受行車荷載的不間斷沖擊、振動和擠壓,產生較大壓力和剪切應力,當這些外部作用力超過集料自身的極限強度時,集料將產生破碎,瀝青混合料的級配將隨之改變,粗集料的骨架嵌擠作用減弱,導致整個混合料結構的抗剪強度減小。因此,對瀝青路面的再生設計必須準確測定路面舊集料的變異狀況。

    ① 荷載導致集料級配變異

    路面結構形式不同,集料在使用過程中變異的程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集料的空隙越小嵌擠越緊密,在荷載作用下出現集料細化的幾率將越小,維持路面使用性能的時間也相應的較長。為說明舊瀝青混合料中骨料級配隨著路面長期使用而發生變化的情況,選取 2 個斷面 5 個監測點,將銑刨的舊混合料按照四分法進行大樣本取樣,然后進行離心抽提和篩分實驗,檢測其級配變化情況,檢測結果如圖 3 所示。

    圖 3 舊瀝青面層抽提后的集料級配變化

    第4篇: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評估;治理

    中圖分類號: TD3 文獻標識碼: A

    1、礦山地質災害

    1.1、露天開采

    露天采場中主要存在崩塌、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地下開采主要存在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和礦井災害(瓦斯爆炸、突水、煤層自燃、塌方、冒頂)等。由于經濟條件的影響,在礦山采礦設計中,只要能保證礦山開采過程中的安全進行即可,對礦山設計的邊坡坡度較大,其規模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而變大,這不僅會影響地應力的自然平衡,還會導致人工邊坡出現變形、破壞和位移。同時,邊坡在開采的過程中由于爆破的作用,會出現裂縫,并隨著采礦工作的不斷深入,裂縫縫隙不斷加大,在暴雨、地震等誘發因素的影響下,極易造成山體滑坡、塌陷等。開采過程中形成的廢渣滾石,如遇到暴雨、地震等誘發因素的作用,則極有可能形成泥石流。

    1.2、地下采礦

    在地下采場中,主要存在地面變形災害和礦井這兩種災害,其中地面變形災害主要包含塌陷、差異沉降和裂縫;礦井災害主要包含瓦斯爆炸、突水、塌方等災害。對于這兩種災害,應堅持盡量避免,提前預防,制定治理方案的治理原則。而我國的礦山開采企業多為私企,由于規模和資金的限制,這些企業不可能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投入大量的資金,通常為了眼前利益,只進行短效的治理,且災害治理技術尚不完善。工程措施在某種程度上能起到一定的治理效果,但是人們通常不會考慮閉坑后的采場情況,這遺留了許多安全隱患。

    1.3、閉坑后采場地質災害

    由于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具有短效性且存在不可預見因素,因此,礦山閉坑后會遺留一定的安全隱患。露天開采閉坑后遺留的潛在災害類型與采場地質災害類型近似相同,這主要是由露天開采后形成的高邊坡引發的,雖然在坑底用廢石回填了一部分空間,但是仍然遺留了高邊坡,特別是對于露采較深的情況,高邊坡在后續工作中誘發因素的作用下存在著再次發生災害的可能性。

    2、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存在問題分析

    2.1、地質環境破壞嚴重

    由于多數煤礦開采的煤層大多在淺部,特別是厚煤層和中厚煤層的重復開采和放頂煤開采,開采后對地面地質環境的影響最為顯著,表現為地面建筑物斑裂、耕地大面積下沉、地表水沿裂隙向下滲漏等。這樣就造成對地面表土及地下水源的嚴重破壞。還有矸石的排放,洗煤廢渣的堆積、礦井水的外排等等。老的煤礦礦區有著相對密集的人口,采煤后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經常引發一系列工農關系問題即社會問題,例如煤礦采空塌陷所造成地表耕地的破壞,橋涵、道路的破壞,村民建筑物的斑裂、倒塌,可以看出,煤礦礦區開采后地質環境破壞問題已不再僅是一個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是一個關系人類生存的事情。搞好和加強采礦后地質境恢復治理工作,努力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以提高礦區居民的和附近村民生產和生活質量,這樣才能打造和諧礦區、平安礦區,實現穩定發展及.安全優先、以人為本/的宏偉發展目標。

    2.2、社會影響巨大

    老的煤礦礦區有著相對密集的人口,采煤后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經常引發一系列工農關系問題即社會問題,例如煤礦采空塌陷所造成地表耕地的破壞,橋涵、道路的破壞,村民建筑物的斑裂、倒塌,可以看出,煤礦礦區開采后地質環境破壞問題已不再僅是一個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是一個關系人類生存的事情。搞好和加強采礦后地質境恢復治理工作,努力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以提高礦區居民的和附近村民生產和生活質量,這樣才能打造和諧礦區、平安礦區,實現穩定發展及“安全優先、以人為本”的宏偉發展目標。

    2.3、恢復治理資金不足

    采礦后的地面塌陷等礦山地質災害恢復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就目前來看,多數煤礦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保護,把采礦后礦山地質災害恢復治理的投人看作是企業負擔,不愿意或不情愿拿出大量資金投人到采礦礦山地質災害境治理中,目前我國國土資源部門下撥的地質災害恢復治理資金主要用在國有大中型礦地質災害治理項目上。一些地方存在著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盲區,礦山地質環境惡化的趨勢得不到有效遏制。

    3、礦山地質災害評估內容

    3.1、現狀評估

    現狀評估是依照礦山開采項目特點、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等因素確定評估范圍后對已有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評估,主要查明評估區已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分布,分析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分布類型、規模、變形活動特征,主要誘發因素與形成機制,對其穩定性進行初步判定,在此基礎上對其危險性和對礦山工程危害的范圍與程度做出評估。

    3.2、預測評估

    預測評估是對礦山建設場地及可能危及礦山建設安全的鄰近地區可能加劇或誘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做出評估;對礦山建設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做出預測評估;對礦山建設中、建成后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預測評估。

    3.3、綜合評估

    綜合評估是在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和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危險程度,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程度。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難度和防治效益,對礦山開采的適宜性做出評估,并提出防治礦山地質災害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措施及建議。綜合評估的側重點是在前兩項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現有和潛在的地質災害成災的可能性和成災的嚴重性,對評估區(或分地段、分礦山工程部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綜合評定。

    4、礦山地質災害評估及治理關鍵技術

    4.1、礦山地質災害主要評估方法

    專家評判法,由在當地工作多年,對當地地質災害發育。發展機理比較了解的專家根據經驗,直接對災害體的穩定性進行評價;參數合成法,根據經驗,對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進行分類,對每類因素的影響給予一個權值,最后進行加權平均;模糊綜合評判,利用模糊關系的特性,從多個指標對被評價災害體隸屬等級狀況進行綜合評判;數理統計,通過對現有地質災害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總結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建立評價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進行預測評估。

    4.2、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方法

    依據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及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防治及治理措施。對于不同的災種,災害體所處地區的重要性,危害對象范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治理措施。表1為典型地質災害治理方法。

    表1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方法

    4.3、監測方法

    礦山地質災害的監測方法有人工巡視法、遙感解譯法、工程測量法。人工巡視法主要針對礦山地質災害點多、點散,發育規模較小的致災地質體。遙感解譯法,適用于區域性的礦山地質災害監測,可以實現大面積的觀測。工程測量法,主要采用測量儀器進行致災體相對位移的測量,適用于滑坡有蠕滑變形的階段以及防治工程效果的監測。主要監測技術有:人工巡視,可以監測不同類型的礦山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梢愿鶕竟澋淖兓黾颖O測頻率,雨季監測頻率要加密;遙感解譯,區域性的地質災害監測,能夠發現大規模的滑坡、泥石流災害,監測效率高,但同時需輔助現場調查核實驗證手段;工程測量,地質災害致災體已發生蠕滑變形,滑坡周界清晰的滑坡、不穩定斜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效果監測,如布設在抗滑樁、擋土墻等防治工程部位。礦區地表變形、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的監測。

    總言之,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需要,各礦區應建立起生態環境破壞恢復及防治地質災害制度,不但優化技術措施,以此切實將礦山生態環境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好。

    參考文獻

    [1]李磊.邢臺地區礦山地質環境綜合評價與治理恢復研究[D].石家莊經濟學院,2013.

    [2]樂美玉.基于礦山工程特點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用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2.

    [3]滕沖.金屬礦山地質災害評估系統及綜合預測模型研究[D].中南大學,2008.

    第5篇: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按照鎮防汛指揮【xx】xx號《xx縣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開展水庫安全度汛和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督查的緊急通知》文件要求,我校行政,村小學高度重視,立即安排相關人員對我鎮小學對6個學校的地質災害山洪隱患點開展排查工作,現將自查報告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鎮中心小學現有學校6所,全鎮在校學生1234人,教師96人。就全鎮所有學校而言,存在山洪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是中心完小,甸坑村小學。中心完小是鎮沅縣41個重點地質災害監測點之一,山洪災害隱患較大,雨天學校上方山洪水來源廣,水路長達到一千多米,山洪水大部分流經、沖擊學校圍墻外防洪溝;且中心小學地質結構較為復雜,土質結構松散,屬于地質局部沉降帶。

    甸坑村小學地處農田中央,地質松軟。學校于xx4月26日開始的地質災害進行應急治理。因近期雨量大,雨天時間長,目前工程沒有竣工。甸坑小學主要災害為治理區域滑坡,山洪水威脅特別大。

    文崗村小學、果吉村小學、和平村小學、勐真村小學山洪地質災害威脅不大,但是對于防范工作不可掉以輕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強領導、落實地質災山洪害防治責任。

    堅持預防為主、切實加強領導。我校行政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將每所學校的山洪、地質災害患點明確到村小學負責人,成立監測小組,明確職責,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認真履行職責,切實落實好監測、預防預報預警、群測群防、應急調查等防治措施。

    二是制定防治方案、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逐步建立和完善地質、山洪災害監測方案。

    三是加大宣傳、增強師生防災減災意識。

    通過張貼宣傳畫、班隊會、地質災害逃生避險演練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大地質災害、山洪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監測、預防、避險、搶險、治理等基本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增強師生防災減災意識,實現自覺防災、全民減災、確保一方平安。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我校師生防御地質、山洪災害意識還不夠強。

    部分師生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幸心理。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對地質災害發生規律等知識不深,預報預警能力不強,監測工作全靠土辦法。

    二是群測群防基礎薄弱。

    學校屬于特殊群體集聚區域,防災抗災能力弱。

    三是山洪地質災害治理資金缺乏。

    近年來,行政對中心校、甸坑小學的山洪地質災害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建防洪溝、擋墻。但是,由于需要治理的區域廣,占線長,目前任然沒有完成有效治理,急需各級政府部門給予支持解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師生防災抗災意識。

    二是健全監測制度。

    充分發動師生共同參發現隱患,學校治理隱患。

    三是積極向黨委政府、上級主管匯報,爭取資金,立項治理危險區域,從根本上解決山洪地質災害威脅問題。

    第6篇: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一)重點防范時段

    我鎮今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時段為:5-7月的梅汛期和8-9月的臺汛期。由于梅汛期集中降雨易引發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暴雨天氣極易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根據我鎮地質環境特點,當出現每小時雨量大于30毫米的強降雨時及雨止后的一段時間內(根據山體高差不同約3-48小時)和出現連續3天中到大雨及較長時間陰雨天氣時,需重點防范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除了梅汛和臺汛期之外,我鎮每年冬季的雨雪冰凍期,也易引發地質災害。這是因為一方面冰凍和融化使巖土體熱脹冷縮,易引起開裂形成崩塌;另一方面由于冰雪融化后,水滲入巖土體內容易引起滑坡。因此,處于山區的單位和個人應注意防范雨雪冰凍引發的地質災害。

    (二)重點防治區

    1、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崩塌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為我鎮的西部山地丘陵區,其中塘埠村、奇鶴村、彭公村、西安寺村、長命村、里窯社區、楊梅塢社區為滑坡和崩塌高發區。

    2、重要交通干線及山區公路沿線。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有104國道04省道。104國道彭公村路段和04省道塘埠村路段存在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需要重點防范。山區公路主要指鄉級和村級公路,因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公路等級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隱患較多,需要重點防范。

    3、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邊坡。山區群眾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邊坡大多數缺乏應有的支護,在長時間降雨或強降雨時易發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而且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重點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周邊、河道兩側、風景區、電力等已建或在建基礎設施。有關單位應根據各自的職責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加強重點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并報鎮政府和國土資源局。

    5、其它建設工程。主要是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礦山企業、廢棄礦山和在建工業項目等。各所在地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要落實專人,加強監管,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

    主要防治任務

    (一)扎實推進地質災害預警與監測

    要逐步深化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不斷提升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水平和準確率。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要加強與瓶窯鎮政府及國土資源部門的聯系,及時獲取地質災害氣象實時預警信息,開展地質災害氣象實時預警工作。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完善地質災害巡查和監測臺賬。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群測群防責任人的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

    (二)加快地質災害隱患治理步伐

    各村、社區和有關部門應協調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嚴格管理,確保治理任務的完成。對于小流域泥石流隱患溝谷,應加強監測,并根據其易發長度和危害性大小排出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計劃,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或減輕其危害。對自然因素引發的新地質災害隱患,要及時落實監測責任人,并盡快進行治理。各村、社區和有關部門應按計劃做好治理資金的籌措,確保治理任務完成。

    (三)加強新農村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管

    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在進行村鎮規劃,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時要躲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確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建設的,必須按《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進行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村莊規劃時,必須依法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強地質災害隱患調查

    近年來,受臺風暴雨,雨雪冰凍及人類活動影響,不少山坡和坡腳出現了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的全面調查,充分收集已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采用遙感譯和現場調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要通過調查,查明可能遭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和人群聚集地。對經調查確定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逐一明確監測方法,制定防災避險預案,提出防治措施,排出治理計劃,盡快治理。

    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職責。

    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和工程建設安全,各村、各社區和有關單位避險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加強對地質災害工作的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創建“平安瓶窯”、“和諧瓶窯”的主要內容。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層層落實責任,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二)加強汛期地質災害巡查

    汛期來臨前,各村、各社區和有關單位要組織有關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和交通沿線的檢查,對地質災害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做出分析評價,提出具體可行的防范意識和防災減災措施。汛期來臨時,各村、各社區和有關單位要加強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切坡建房和鄉村公路的巡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的建設,凡是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尤其是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應當設立地質災害預警員,負責當地地質災害檢查防范工作。國土資源部門在汛期前應對各地群測群防網絡的建立和運行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

    (三)認真執行地質災害“三同時”制度

    第7篇: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關鍵詞] 地質災害防治 學科發展 戰略對策

    1 前言

    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分為突發性地質災害和緩變性地質災害。福建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地裂縫;緩變性地質災害有地面沉降等。

    滑坡是依附于其內在軟弱結構面(帶)的地表斜坡巖土體,在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作用下,失去原有平衡條件而產生以水平位移為主的、直接或間接的危害人類安全和生態環境平衡,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一定損失的整體巖土體移動的地質災害現象。按滑坡主滑面成因可分為:堆積面滑坡、層面滑坡、構造面滑坡和同生面滑坡。

    崩塌是高陡邊坡(含人工邊坡)上被陡傾的張性破裂面分割的塊體完全脫離母體后,以滾動、跳動、墜落、傾倒等為主的移動地質現象與過程。按起始運動可分為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錯斷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鼓脹(塑流)崩塌、陷落擠出式崩塌。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暫時性特殊洪流。它是水土流失過程中介于挾沙水流與滑坡之間的泥沙失穩集中搬運的一種突發性極強、破壞性極大的地質災害現象。按組成物質可分為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及賦存其中的水、氣所組成的綜合體系,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各種破壞其穩定平衡狀態的力學效應,導致巖土體覆蓋層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有的塌陷作用隱蔽于地下,尚未達到地表,稱為地下塌陷。按形成機理可分為巖溶塌陷、采空塌陷。

    地裂縫是指巖體或土體中直達地表的線狀開裂。巖、土體在內、外營力作用下,發生變形,當力的作用與積累超過巖土層內部的結合力時,巖土層發生破裂,其連續性遭到破壞,形成裂隙;當裂隙延續到地表后其圍壓作用力減小,形成較寬的裂縫,即地裂縫。地裂縫按形成因素可分為以過量抽取地下流體地面不均勻沉降地裂縫、采空區塌陷地裂縫、新構造活動地裂縫。

    地面沉降是指地表在自然營力作用下或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下,大面積以至區域性的連續緩慢的總體下降運動。按地質條件可分為內陸盆地型地面沉降、沖積洪積平原型地面沉降、濱海平原型地面沉降。

    2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發展現狀

    2.1 福建省地質災害主要特點

    福建省處于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中山和低山約占全省面積的75%,丘陵占15%,平原僅占10%,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人類工程活動強烈,汛期和臺風期間降雨量大。

    福建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以降雨誘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省內中北部地區主要為古老變質巖系地層,構造作用及風化作用較為強烈,殘坡積粘性土體厚度大,結構松散;東南地區主要為侵入巖和火山巖,風化作用強烈,殘坡積層廣泛分布,為強降雨誘發地質災害的高易發區。另外,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人類工程活動,如削坡建房、公路鐵路等線性工程、礦山和水庫等建設活動更加提高了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福建省地面塌陷災害主要包括巖溶塌陷和礦山采空區塌陷。巖溶塌陷主要分布于閩西南龍巖、永安、長汀等地,該地區上覆第四系厚度小,覆蓋型巖溶發育。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于龍巖、泉州、南平的煤、鐵礦和其它金屬礦床采空區。

    福建省地面沉降災害主要分布于東部沿海平原地區,該地區第四系厚度大,且廣泛分布高壓縮性淤泥土,在上部建筑物荷載以及過量抽取地下水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地面沉降災害。

    福建省地質災害以人類工程活動和臺風降雨誘發的土質滑坡、崩塌、泥石流為特點,在中國南方濕潤的中低山、丘陵區具有代表性,以此有別于西南、西北和北方地區。

    2.2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開展的主要工作

    2.2.1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及法規建設

    為加強各級政府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閩政[2001]24號),《福建省地質災害臨災預報獎勵辦法》、《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1-2015年)》、《福建省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建設方案(2001-2006年)》、《福建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閩政[2006]64號),《福建省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避讓工作規定》(閩政辦[2007]62號)等法規文件。福建省國土資源廳頒布了《福建省地質災害危險點居民搬遷及舊宅基地復墾資金補助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閩國土資綜[2006]257號)、《福建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建設指導意見》(閩國土資綜[2007]6號)等規范性文件。

    2.2.2 地質災害防治“三個兩”工程

    福建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了地質災害防治“三個兩”工程,初步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2.2.2.1 夯實兩“基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1990年以來,福建省完成了區域性1:20萬九龍江流域、晉江流域、漳州幅、福安幅以及全省1:50萬環境地質調查;2001年后全面開展全省85個縣(市、區)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以及省級和9個設區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

    2.2.2.2 構建兩“網絡”――群測群防網絡、專業監測網絡

    根據福建省地質災害的特點,在全省85個縣(市、區)全面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根據《福建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建設指導意見》對群測群防網絡進行了規范和建設。從2007年開始在閩東南開展了地質災害專業監測試點試驗區建設工作。

    2.2.2.3 建設兩“系統”――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系統

    在完善全省地質災害信息網與各縣、市地質災害信息網及部分地(市)地質災害信息網的同時,建成集地質災害監測、氣象監測等為一體的全省地質災害氣象監測信息系統。

    根據《“十一五”期間福建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建立包括信息速報、分析評估、遠程會商、應急處置等內容的應急響應保障體系,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建成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專業隊伍。

    2.2.3 地質災害防治“一百千萬”工程

    《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提出統一規劃,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高有效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際出發,2005年,福建省開始實施了以“一百千萬”工程為核心內容的“福建省‘十一五’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規劃”。

    “一”就是建立和完善全省地質災害信息和預警系統。建立集成果數據共享、指揮視頻會商、預報預警分析、防災信息互聯的全省地質災害信息和預警系統。

    “百”就是利用3年時間,治理100個重大地質災害危險點。對部分特別危險的、威脅人口多、造成經濟損失大且不宜搬遷確需治理的項目,要加強監督、限期治理。

    “千”就是完成1000處受地質災害危險點威脅的居民點整體搬遷任務。我省地質災害點小而散,搬遷是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有效辦法,既使居住在條件惡劣地方的村民免受地質災害威脅,又新增耕地、促進村莊改造整理。

    “萬”就是力爭全省10000個村莊實現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做到災點情況、防災措施明了;防災責任人、監測人明確;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到位;值班網絡、預警網絡健全等。

    2.3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主要成就

    福建省根據自身地質災害發育特點,近年來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警、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系統搬遷、工程治理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都走在全國前列。

    2.3.1 地質災害預防

    在全面完成地質災害普查的基礎上,開始實施詳細調查,并組織實施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絡建設。建立起以地質環境敏感性、降雨誘發因素分析為主、專家經驗為輔的“系統分析法”區域地質災害自動化預報預警系統;并依據《福建省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避讓工作規定》有序轉移群眾避讓。

    2.3.2 地質災害治理搬遷

    根據地質災害點危險性、危害性的特點,按輕重緩急原則,逐步實施不宜搬遷確需治理的地質災害點的治理和小而散地質災害點的搬遷工程。

    近年來,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全省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6837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121期,轉移群眾198760人,成功預報3356次,避免27689人傷亡;由省國土資源廳補助治理地質災害點71處,搬遷地質災害點2485處,共 21234戶。

    3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發展趨勢

    3.1 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主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國土資源,使人民有個安居樂業的環境空間,因此要著眼于科學發展觀,統籌協調經濟建設與地質環境保護,最終目的是把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的近期目標是逐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和體制,加強地質災害預測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公眾防御地質災害意識,逐步增強社會對地質災害的抗損能力和自救能力。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的中長期目標是構建良性互動的防災減災體系,實現地質環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3.2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研究的對象因其控制因素的復雜性、發育過程的隱蔽性、發生結果的突然性而具有蝴蝶效應的不可預見性,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對地質災害防治學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帶來學科發展的機遇。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新農村建設將涉及大規?;A設施建設、工程建設,為確保建設項目的安全性和區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對地質災害防治學科提出嚴峻挑戰。

    據氣象、地震部門預測,本世紀前期,氣候變化和地震均趨于活躍期,臺風等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地震活動頻繁,強降雨過程和地震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將加劇,對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處置提出嚴峻挑戰。

    氣象學、遙感學、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新興學科的蓬勃發展極大地開拓了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的研究領域。1998年,國家正式把地質災害防治列為國土資源部的重要行政管理職能。中央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平臺,同時為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的研究、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3.3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的發展趨勢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明確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要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將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以“預防為主”,嚴格按照“工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加強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科學選址,避免由于選址不當造成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口前移的關鍵。

    福建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危害大”,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機制,明確政府、部門、單位和公民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建設。依靠科技,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利用先進技術,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和地質災害應急處理能力,提高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效率。

    結合新農村建設,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分散的居民點,特別是生態環境惡化的貧困山區、丘陵區居民點實行搬遷,實現避災、脫貧和改善生態環境三結合;對威脅人員眾多、潛在經濟損失很大的地質災害點進行工程治理,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4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發展的戰略對策

    4.1 發展途徑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研究,積極推廣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增強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提高地質災害的綜合勘查、評價和評估、監測預報水平;提升災害信息采集與快速處理能力及抗災應急能力。充分發揮科研單位與高等院校的技術力量,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組織科技攻關,切實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技術問題。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國外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方法。

    4.1.1 地質災害預防關鍵技術研究

    4.1.1.1 地質災害調查野外識別技術方法研究

    基于遙感技術(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通過大中比例尺的野外地質環境調查與對當地地質災害歷史情況分析,開發典型區域地質災害發生發展的早期識別技術,研究建立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風險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分析理論與區劃方法。

    4.1.1.2 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

    2007年,福建省開始實施“閩東南臺風暴雨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區建設”項目研究,監測誘發滑坡泥石流的降雨量、斜坡巖土體含水量(滲透壓)和斜坡巖土體變形位移,在技術上,實現監測數據的采集自動化和處理自動化;研究滑坡泥石流氣象預警區劃理論與方法,建立區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預警的統計學模型;研究松散巖土體對不同降雨強度和降雨過程的入滲機理,建立基于降水―滲流―斜坡位移破壞物力機制的水文―力學耦合的動力學預警模型;通過監測技術和預警理論方法研究,基于GIS,開發研制預警分析與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數據管理、預警分析、預警產品自動生成、預警信息、防災減災行政管理、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等功能。

    開發攝影測量三維滑坡監測系統,將所拍攝到的滑坡的數碼影像對與實地使用全站儀所測的像控點實際空間坐標輸入到系統中,根據攝影測量的原理計算相片中向點的空間坐標,利用自動尋找特征點的計算機技術,建立三維模型。根據滑坡現場監測時所拍攝的數碼相片,在原有三維空間模型的支持下,自動捕捉相片特征點,進行像片匹配,并能在短時間內計算出滑坡已經位移的具體數據,快速監測滑坡位移情況,實現地質災害應急監測預警。

    4.1.1.3 福建省地質災害遠程會商與應急指揮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從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和工作出發,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數據存儲等技術,采用部署和自主研發相配合的原則,以我省地質災害綜合數據庫為基礎,以數據的遠程傳輸和通訊為手段,以地質災害攝影應急監測為關鍵技術突破,實現對我省地質災害的預警監測與應急指揮,并以部、省視頻會商系統為渠道,利用視頻和多媒體技術,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地質災害綜合會商與指揮,有效提高地質災害防災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

    4.1.2 地質災害治理研究

    4.1.2.1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理論方法研究

    研究各類地質體穩定性分類計算方法、防治工程設計標準等,開發防治工程新材料、新工藝、新器具和新技術,形成針對各類災害體治理的計算理論和技術方法體系。

    4.1.2.2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標準化

    研究建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與管理技術規范體系。

    4.2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協調合作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是環境地質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是地質科學、環境科學、社會科學相互滲透、重新組合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同時還應用到工程力學、地貌學、水文學、生物學、土壤學、氣象學、地球物理學、天文學、遙感學、物理學、數學、社會管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它以人―地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更突出地質作用對人類造成災害的研究。

    地質災害的發生可引發多種地質災害之間關系鏈,地質災害和其他災害間存在災害關系鏈,以及地質災害與人類行為間也存在災害關系鏈。地質災害防治學科是一個復雜課題,其研究工作應同時重視多學科、多層次聯合調查研究。首先,從地球系統學角度認識地質災害,從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的角度認識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發生機理。其次,將地學、力學、數學、非線性科學和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對地質災害的過程進行仿真模擬,分析誘發災害的因素和發生強度,可以實現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的定量化。最后,加強災害性氣象預測預報研究,建立基于“3S”技術,集觀測、研究、風險評估、預報預警、預防治理一體化的地質災害預報系統。

    4.3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發展的保障措施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現防災、減災目標,應建立政府、科技界、工程企業界與公眾社會“四位一體”的減災戰略“伙伴”關系,形成政府、科技界、工程界與公眾社會的聯動機制,明確國家減災戰略中的每一參加者在新的伙伴關系中承擔相應的職責。

    4.3.1 建立分級、分部門領導目標責任制,推進社會化減災體系建設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引發者負責。

    4.3.2 健全完善法規制度和技術標準

    進一步完善與《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配套的規章、地方性法規;制定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風險區劃、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的規范標準,制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技術要求、規程及相關的行業、地方技術標準體系,并嚴格執行,實現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化、規范化。地質災害易發區內,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建設工程施工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工程施工的管理,防止不當施工行為引發地質災害。

    4.3.3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體系

    各市、縣(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相關部門,依據全國的規劃,編制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管理。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評價、勘查、治理等工作,應當以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依據。

    4.3.4 制定相關政策,建立防治經費投入良性機制

    鼓勵和支持地方政府、企業等對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建立政府、社會和責任者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探索地質災害保險制度。對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治理工程項目,如開發性治理,地質災害所在地的政府可以嘗試建立多種靈活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融資渠道,出臺優惠和鼓勵性政策,逐步形成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的良性機制。

    4.3.5 加強全球協作

    盡快研究全球化各種災情和環境不安全發生之后的狀態,建立相互支援、協作和幫助的救援體系,承擔起各自責任,做出應急反應,采取有效措施,實施可行的方案。只有與全人類共同攜起手來面對全球化與局部化自然災害時,人類才能積極有效地抵抗環境繼續惡化的結局。

    4.3.6 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

    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政府、部門、單位和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正確對待自然,尊重自然規律,以更為理性的方式反思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地質災害防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各市、縣(區)以及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應加強地質災害防災知識的培訓和演習,作為加強群測群防預警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高地質災害易發區人民群眾自防自救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4.3.7 實施嚴格的獎懲制度

    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嘉獎;對引發地質災害以及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有瀆職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1]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004.

    [2] 福建省人民政府. “十一五”期間福建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 2005.

    課題組成員:

    1. 周偉棟,福建省地質學會地質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福建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

    2. 王國民,福建省地質學會地質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總工、高級工程師。

    第8篇: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從1990年至2005年,地礦部、水利部、三建委、國土資源部等,撥出專項資金對三峽地質災害問題開展了專項研究,先后進行了《長江三峽工程庫岸穩定性研究》、《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崩滑體處理總體規劃報告》等數十項相關問題的專題研究。其中《長江三峽工程庫岸穩定性研究》共查獲體積大于10萬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處,總體積29.36億立方米,查獲泥石流溝90條,并對其中26個重大崩滑體進行了詳細勘查,對庫區查獲的崩滑體進行了穩定性評價和預測分析,劃分了不穩定庫段;《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崩滑體處理總體規劃報告》,共查獲175米以下崩滑體1302處(含原地礦部“七五”查獲的崩滑體),總體積33.34億立方米,對規劃為工程防治的有30個崩滑體;國土資源部完成了三峽庫區的20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查出了庫區20個縣(市、區)所轄范圍內(包括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點5384處,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其中滑坡3891處,崩塌(含危巖)617處,不穩定斜坡668處,泥石流溝85處,地面塌陷88處,地裂縫33條;完成了庫區19個縣(區)地質災害調查,建立19個縣級監測站,初步建成群測群防監測預報網;完成了三峽地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建成了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示范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先后投入巨資對三峽地質災害進行了治理。

    盡管三峽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對解決庫區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交通安全起到了不容質疑的積極作用,但目前的地質災害治理卻存在著諸多問題,有的地方未達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理效果不明顯,而更多的情況是,在治理過程中,人們忽略了對當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保護與建設,對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造成了某種程度的破壞,使三峽的景觀品質大受影響,正在削弱對游人的吸引力。根據本文所涉及的內容,下面對三峽地質災害治理中對景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作一個分述。

    1.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對人文景觀產生的不利影響

    奉節縣城在長江邊上,地處長江三峽入口。此地不僅有舉世聞名的白帝城,還有頗富神韻的奉節古城,其景觀主要是通過前清時的舊城墻體來體現的。20世紀60年代以后,奉節縣城陸續興修了許多火柴盒似的新式建筑,但由于古城墻還在,因此,從長江上過往的游人,還能從奉節城墻、伊斗門等景觀點上感受到這座古城的歷史文脈(受江水冬夏落差的影響,從長江江面上望去,奉節老縣城的古老城墻,冬季可看到三級,夏天漲水時,可看到一階)。新城規劃興建后,奉節形成了順著長江一字排開的城區格局,由于縣城整體上仍建在不穩定的"地質博物院"上,存在著地質欠穩定的狀況,為確保建筑穩固安全,奉節縣城沿江修建了許多擋墻、堡坎,這些擋墻、堡坎既無工程美學意義,又無人文景觀價值意義,從某種角度說,極似一塊一塊的補丁嵌在了奉節新城的長江邊岸上,嚴重地破壞原有的景觀效果。

    2.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對自然景觀的破壞性影響

    鏈子崖危巖體防治工程對穩定該地段的地質安全、治理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方面,的確起到了十分明顯的作用。從1995年開始,由國家地礦部牽頭,苦戰4年,投資近億,專鎖危巖。經過6年的跟蹤監測表明,危巖趨于穩定。在施工技術方面,研究了多種方案,抓住危害性最大的臨江226×104立方米的危巖體,針對其變形破壞的主要因素,采用了諸多工程措施,如:對底部煤層采空區做混凝土承重阻滑工程(鍵),以防止上部危巖體進一步不均勻沉降變形和滑動;對上覆陡崖危巖體和順層蠕滑體,進行預應力錨索加固,其中陡崖部位錨固,采用1000kN、2000kN、3000kN三種量級的錨索,上小下大,上防傾倒,下防滑移;對控制層間滑動的軟弱夾層,進行混凝土回填加固;對整個陡崖斜坡,進行掛網錨噴;對較大裂縫設置防雨蓋板;對雷劈石滑坡進行地表排水處理;對猴子嶺斜坡做防沖攔石工程,以防T0一T6、T7等縫段陡崖崩石入江危害航運。根據變形監測資料,變形量大部逐漸變小,有的先出現與長期蠕變方向相反的微量變形后再趨于穩定。為掌握崩滑體變形動態,指導防治工程施工,檢驗防治工程效果,鏈子崖危巖體防治工程還布設了較為完整的三維變形監測體系,基本上實現了自動化監測和計算機數據處理。

    然而,在采取穩定危巖地段的同時,工程技術人員卻較少考慮景觀因素,使巫峽鏈子巖地段出現了許多鉚樁、防滑樁、大面積混凝土噴鉚形成的灰白坡面,與周圍環境很不協調,給三峽的自然景觀帶來不利的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人們不得不又投入巨資營造景觀。

    白帝城邊坡處置存在這樣的問題更為嚴重。為了解決高達30米的消落帶對白帝城邊坡的侵蝕,防止這一地質條件不佳的山體出現滑坡,有關部門沿坡體建起了混凝土框架格,以保護坡體。但每到夏季“排混”之時,水體下落,就使整個邊坡灰白色的混凝土骨架和黃色的泥土暴露無遺,從自然景觀角度言,這類防護工程與山體上部郁郁蔥蔥的綠色樹林形成鮮明的反差,從人文景觀角度言,防護工程與樹叢掩蔽中的粉墻黛瓦古建筑極不協調,使白帝城景觀遭到破壞。

    萬州太白巖公園地處萬州城區的頂端,該園是當地的風景名勝區,古樹繁茂,林木蔭翳,但卻是一個危巖地質地段。其巖體腳下,就是盤繞城區的城市道路和人煙稠密的萬州城區,如果發生垮塌,其損失必然很大。為了城區的安全,有關方面對其先后進行了兩期危巖治理,盡管考慮了其風景區的景觀要素,但由于種種原因,其治理效果在某些方面也不令人滿意。特別是鉚固巖體的工程措施,使許多巖體出現了腫皰似的混凝土“鉚釘”,有礙觀瞻。還有一些山巖加固工程,基本上未考慮當地形勢與環境,硬性的矗上一根或數根水泥混凝土立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類地質災害治理,確實破壞了風景名勝區景觀,使風景名勝古跡變成了建筑工地。

    三、推動三峽風景名勝區地質災害治理過程中的景觀保護與建設

    就一般地質災害的治理而言,其目的是十分單純的,那就是確保安全,防止或延緩地質災害的發生。但對于風景名勝區而言,地質災害的治理應有更深一層的目的,那就是不僅要防止或延緩災害的發生,同時,在治理過程中,還應盡量減少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破壞,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防止自然或人文景觀受到破壞,是地質災害治理的目的本身。因為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品質,是其所以為風景區的根本,它決定著景區對游客的吸引力,關系著旅游區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資金流,決定著景區經濟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旅游景區的“生命線”,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景區與保護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世界許多發達國家的做法告訴我們,地質災害的治理,在許多情況下,其目的就是保護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

    1.創新觀念,實現三峽地質災害的治理與景觀保護和建設的有機結合

    實現三峽風景名勝區中地質災害的治理與景觀保護和建設的有機結合,首先必須在思想觀念上有所突破,即:在三峽風景名勝區的地質災害治理中,既把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視為地質災害的防止工作的目的,同時又將其視為一種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建設。所謂保護,是指在治理地質災害的過程中,不僅應將地質災害發生段當作治理對象,同時還要將其當作保護對象,這種保護,不僅包括該地質段的外形與地貌,同時還應包括該地質段的色彩、植被,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呼應關系。所謂建設,具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指在進行地質災害治理過程中,當不可避免會發生地質景觀段的破壞時,在治理思路上就應考慮通過某種工程措施、生態手段和藝術手法,在外觀上興建起能較好地遮掩治理中產生的工程痕跡;二是指通過生態手段或藝術的手法,從景觀的外形到其色彩上,建設起一種“仿自然”、“近自然”景觀,或者建設起一種“類原生自然景觀”、“近原人文景觀”,將災害治理時產生的工程痕跡減少到最低限度。

    2.長江三峽地質災害的治理中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和建設

    如何通過具體的方法,在三峽地質災害的治理中將自然與人文景觀的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呢?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技術條件和資金狀況來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注重與環境協調的地質災害治理

    這類地質災害的治理強調的是對自然與人文景觀的保護。因此在治理的時候必須綜合考慮災害點的地理環境(從地形、地質、地貌而言)、自然環境(從生態植被而言)、歷史文脈特色(從人文景觀與歷史傳說而言),必須將災害治理點作為整個三峽大環境的一部分來思考,并將其融入其中。在實際建設施工過程中,要使災害治理點與周圍景觀環境協調,可采用以下處理方法。第一,削弱式。這種地質災害治理方式,強調的是對地質災害治理點對周圍景觀環境破壞的削弱,也就是說,除了必須完成地質災害治理需要達到的安全效果之外,在景觀的保護上,體現的是治理工程本身與周圍環境的基本相融,使人們在不經意間,難以查覺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本身的存在。這就要求在進行地質災害治理的時候,在材料的選擇上,應取與周圍環境色彩相類的材質,在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外形上,要與周圍的地形地貌相近,在綠化植物喬、灌、草的種植上,要選用與周圍環境相同或類同的植物物種。例如,在對危巖的治理上,為了防止危巖從懸崖上掉下來,施工人員往往通過給危巖鉆鉚的方式來加固的危巖,這就會使巖石上出現混凝土釘帽,留下較重的工程痕跡,如果在色彩上采用與本巖體相類的混凝土,在造型上將這種釘帽制作成與本體巖相近的狀態,使其成為如自然狀態的不規則多面體人工塑石,就可以達到削弱工程痕跡的目的,使人難以發現這種工程的施工痕跡。

    第二,融合式。這種地質災害治理方式,不掩飾災害治理工程點本身的存在,但同時卻并不強調地質災害治理點的存在,它要實現的目的是使地質災害治理點與周圍的人文景觀或自然景觀有機的融合起來,形成地質災害治理點與周圍環境相互呼應,相互依存,產生互動生輝的景觀效果。例如,如果對鏈子崖地質災害治理時,采用融合式治理,將防滑樁和擋墻在色彩上處理成與周圍景觀相類的色彩,在造型上也建成與周圍山體、巖體、崖體相仿的不規則多面體,就可以補救原治理對景觀造成的破壞,產生工程治理景觀與周圍環境景觀互相融合的景觀效果,使游人難以從中發現地質治理給景觀帶來的破壞。

    2.注重地質災害點治理景觀建設

    這種地質災害的治理強調的是對景觀的建設,即,通過地質災害的治理,使災害治理點成為景觀的一部分,在原景觀的基礎上建設出新的景觀,但這種景觀給人帶來的視覺與感受效果只是原景觀基礎上自然延伸或進一步豐富的部分,而非生硬的插入。其主要方式為強勢景觀建設法和人文優化建設法。

    強勢景觀建設法。所謂強勢景觀建設并非資金投入的強勢,也非景觀色彩與造型的強勢,而是一種景觀建設質量的強勢,即:通過這種景觀建設,使地質災害治理能與當地景觀的特質結合起來,從而成為與當地景觀自然生成、有機結合之一部分。強勢景觀建設法的特點,決定了在進行其地質災害治理和景觀建設時,設計與建設者必須研究此種地質災害治理與景觀建設的主體趨向是什么?如果強調的是自然景觀,則必須從當地自然景觀的特質出發,考慮其自然景觀的諸多要素進行強勢景觀設計與建設,如果強調的是人文景觀,則必須從當地歷史文脈的展示出發,溯流追源,發掘人文要素,進行強勢景觀的設計與建設。以奉節新縣城臨長江邊的諸多邊坡為例,由于當地并無天然的自然景觀,千百年來,人們對這一地帶的開發強度很大,已形成了其特有的人文景觀,因新城的建設,片面強調其現代化,因此,古城風韻已蕩然無存,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歷史文脈,強勢景觀建設法無疑只能以當地歷史文脈的展示為景觀建設的出發點,實行因勢造景,在進行擋墻建設時,不僅要穩固邊坡,而且還應通過邊坡的景觀建設來美化其古城的人文風韻,并適當增大綠色植被,達到既美化景觀又改善生態環境的雙重效果。針對這些邊坡大都是高邊坡的特點,首先,在邊坡的第一層面,修建3至5米高左右的奉節古城墻;然后,在第二層面,興建緊接城墻之上的、具有川東品味與特征的吊腳樓;最高處是移民搬遷過程中興建的現代建筑。三個層面的景觀建設,穿越三個時代,城墻喻示古代,吊腳樓表表徵近代,方盒式建筑展示的是城市的現代風格。于是古城風韻,盡在此景觀建設之中。在三個層面的相接處,可種植色彩淡雅的綠色景觀植物,從景觀角度言,可從視覺上分隔三個層面,從生態角度言,可通過這些植被的種植,固化邊坡、調節氣候。

    第9篇:地質災害治理方法范文

    關鍵詞: 地質災害評估研究 對策

    1、地質災害評估的目的與任務

    地質災害評估的目的是查明評估區范圍的地質災害隱患,對現狀地質災害、工程建設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估,劃分地質災害危險區,為工程建設提供防災、減災依據和征地依據。地質災害評估的基本任務為:

    ①查明地質災害體的類型、規模、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誘發因素,評價其穩定性與危險性。即地質災害的現狀評估; ②根據工程建設規模及位置,分析預測公路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評價是否誘發新的地質災害和工程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即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 ③劃分地質災害危險區,進行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提出地質災害防治建議。即地質災害的綜合評估。

    2、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特點

    2.1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一般是在項目選址階段進行的。 一般可理解為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完成時,即應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為后續的工程地質勘察和項目的初設提供必要的依據。

    2.2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是一項責任重大的工作。 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直接為建設項目服務,預測結果將直接對建設項目產生影響。 因此,科學合理的做出評估結論,并對結論負責是評估工作鮮明的特點。

    2.3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對象的重點,一是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工程建設項目,二是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建設的工程項目。

    2.4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是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 相對與區域地質災害調查來說,地質災害評估與工程建設本身的關系更為密切,是為工程建設服務的。

    2.5地質災害評估具有風險性評價的特征。 由于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往往是先于工程勘察展開,一般享有的資料較少,同時擬建工程對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或建成后,因此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實際就是一種風險評估。

    2.6評估工作更加重視區域地質環境的研究,并從區域環境條件中分析地質災害體的演化過程和主要控制及誘發因素。

    2.7 重視已有工程積累的經驗。 已有的同類型工程在建設過程中誘發或遭受的地質災害狀況會給在建工程的地質災害評估提供有效的信息,為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提供可靠的依據,減少預測的風險性。

    2.8重視典型地質災害點的研究。典型地質災害點的研究對于新建項目地質災害評估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別是在沒有同類型建設項目對比的前提下,更要重視典型地質災害點的結構、規模、變形跡象與發展趨勢的研究,為預測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野外調查的主要內容

    3.1災情調查;主要是查明評估區范圍內的已經造成的危害,如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破壞狀況及地質災害危害的特點。 重點利用已有資料,如地方志、地質災害勘察成果等。 并與調查訪問結果相結合。

    3.2區域調查;要是調查評估區地質災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條件。目的是解決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判別,為評估級別的確定建立依據,同時為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分析奠定基礎。

    3.3 具體地質災害體的調查。 采用簡易測量手段確定地質災害體的形態、規模和主要影響因素。 對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等應重視現今變形跡象和其演變過程的調查,對泥石流應重視溝口堆積物的變化及流域內崩、滑體的發育狀況的調查。采用地質歷史分析法、工程地質類比法和地質環境綜合判別法評價地質災害體的穩定性和危險性。

    4、評估工作的方法與程序

    4. 1野外調查的方法

    地質災害評估的野外調查工作方法選擇的原則是以較低的工作投入,取得較多的資料,得到可靠的評價結果,實現較好的減災效益,強調利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實際調查工作中應做到有針對性,簡便易行,由點―線―面。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資料搜集、航片解譯、地面測繪。資料搜集是評估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地質災害現狀評估質量的優劣取決于資料的掌握程度,應在調查工作中應得到重視。

    航片解譯對認識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馬魯亞蘇(Maruyasu) 等人在分析日本一個普遍發生滑坡的山區時,采用航片判釋方法確定了365 個滑坡,對該地區進行現場核對后,又發現了68 個滑坡。 航片的鑒別精度達到了84 % ,特別是在沒有喬木和灌木覆蓋的地區,鑒別的精度高達94 %。目前,此項技術已在云南省(昆明市) 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地面測繪是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核心與基礎,詳細的地面調查是掌握評估第一手資料的最佳方法,為評估結論的做出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崩塌、滑坡來說,現場調查主要目的,一是確定現有滑坡的活動特點和環境因素;二是鑒別規劃建設區易遭滑動的地段。 后者是調查工作中的難點,因此在調查工作中必須詳細調查區域環境因素和已建同類型工程運行情況,從區域和已建工程的對比中得出結論。 對泥石流來說,主要是調查泥石流的產出環境,包括松散物的分布、儲量和穩定性,溝口堆積扇發育狀況、溝谷切割程度、暴雨特征值、流域巖性分布、植被類型及人文環境狀況。重點確定擬建工程與泥石流的關系及泥石流特征值(頻率與規模) 與易發程度,為防治工程提供參照。地面塌陷在我省以采礦塌陷為主。 主要應調查場地因素、建筑物因素和地質環境因素。

    4. 2室內研究

    室內研究主要是在野外調查的基礎上對地質災害進行現狀、預測與綜合評估。地質災害的現狀評估主要采用的方法地質歷史分析法、工程地質類比法、地質環境條件綜合判別法等。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地質歷史分析法、工程地質類比法、多因素分析法等。評估的工作方法多以定性分析或定性、半定量方法為主,而較少采用定量計算的方法。

    地質災害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方法) 的方法較常見的有信息疊加法、多因素綜合判別法、模糊數學評判法、層次分析法等。

    5、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5.1地質環境的五大因素

    5.1.1 地質災害發育程度

    地質災害發育程度不能單從地質災害覆蓋面積、發育個數確定,而要綜合分析地質環境因素。比如,某個場地局部區域地質災害發育密度大,但其他大部分區域幾乎不發育地質災害,我們不能輕易下結論說地質災害不發育、中等發育或強烈發育。我們必須首先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構造區域、巖性、地形特征,明確圈定同等條件下的構造區、巖性區、地形區為地質災害強烈發育區,其他為地質災害不發育區。

    5.1.2 地形與地貌類型復雜程度

    主要研究微地貌的類型和特點,劃分為丘陵地貌、峰叢洼地地貌等,應將評估區劃分為陡坎、沖溝、漏斗、斜坡、階地、河谷等地貌區域,并逐一描述。如“廠房處于斜坡底部、沖溝右岸”、“K1+500~K2+100 段穿越斜坡中部、K2+100~K3+300 段公路經過山麓坡積裙區、K3+300~K3+500 段公路跨越一巖溶漏斗”。

    地形復雜程度則主要根據地形坡度確定,一般:小于15°為簡單、15°~25°為中等、大于25°為復雜。

    5.1.3 地質構造、巖性巖相、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

    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是地質構造、沉積環境、膠結條件、變質作用、風化作用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

    5.1.4 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

    分為不良、較差和良好三個等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不良,事實上代表巖溶強烈發育、沖溝破壞性嚴重、存在軟土震陷問題、存在膨脹土等等不良地質作用發育。

    5.1.5 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

    這是我們地質調查中不可忽略的一大因素。項目建設中導致坍塌、滑坡等、致在建工程損毀房屋、威脅擬建公路的現象出現。

    5.2地質災害現狀評估

    同一地質條件,地質災害發育及危害范圍小于10%,可認為地質災害不發育;10%~50%可認為中等發育;大于50%可認為強烈發育。威脅人數小于3 人,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小于100 萬元,為危害??;威脅人數3~10人,可能造成經濟損失100 萬元~1000 萬元,為危害中等;威脅人數大于10 人,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大于1000 萬元,為危害大。

    表1 現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5.3地質災害預測評估

    地質災害預測評估可以參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規范(報批稿)》,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損失確定。

    表2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5.3.1 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

    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由地質環境復雜程度指數和降水量指數確定。降水量指數由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和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確定;地質環境復雜程度指數根據其規定的地形條件、巖土性質、地質構造、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不良地質現象、破壞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等幾個因素確定。以上地質因素中只要有兩項達到中等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可能性就較大,只要有兩項達到復雜,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就大。

    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災害起單方面的決定作用,巖土性質與地質構造密不可分,水文地質與不良地質關系密切,如果不考慮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現狀評估中已經單獨進行分析),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恰好與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對應。

    表3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

    5.3.2 地質災害發生損失

    預測的地質災害是在某范圍內可能發生,實際地質災害是在某點發生,故其損失判定標準不同于現狀評估,可按表4進行損失分級。

    表4 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

    5.3.3 擬建項目的影響

    擬建項目的影響可以作為破壞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考慮,其破壞程度大小目前卻無明確定義。云南省一般挖、填工程按表5進行劃分。

    表5 建設工程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

    但是,建議大中型填方和棄渣工程均應按破壞程度較強烈以上考慮,不規范堆放時均應按破壞程度強烈考慮。

    6、對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建議

    ①地質災害評估技術要求需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成果質量的保證; ②地質災害評估中的危險性概念,現狀評估應主要針對災情評估,而預測評估則側重危害程度預測評價。危險性評估結論的得出應是災害體穩定性和受危害的人員、財產價值二者的綜合體現; ③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中提出的防治對策多為從地質觀點提出,應加強與具體工程的結合力度。

    7、地質災害減災對策

    地質災害成災的基本條件是致災地質作用與受災體的相互作用。 成災程度決定于致災規模與受災對象的數量、價值與抗災能力。在不斷增強的人類經濟活動中不重視對地質環境的保護是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主要因素,這在我省表現的非常突出。就我省目前的經濟基礎來看,對地質災害的大規模治理尚難以做到,因此普及防災、避災和報災知識,提高公眾意識是急需展開的工作,應至少等同于甚至高于工程治理的位置。

    建設工程減災的基本對策有預防(避讓、緊急避難和社會防災意識等) 、監測、治理等。應優先考慮預防,對工程建設對象來說,在嚴格分析治理工程的經濟可行的前提下,可考慮避讓或者是綜合治理措施。對于規模較大,地質條件所限不能采取避讓或治理的災害體,應采取監測措施,爭取將災害損失減至最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videos欧美成人|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我的初次内射欧美成人影视| 成人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2345成人高清毛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1啦中文成人|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免费成人黄色大片|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 成人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午夜视频免费成人| 四虎成人永久地址|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