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保健醫學與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健醫學與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保健醫學與研究

    第1篇: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摘 要:近年來,眾多高校已經意識到研究性教學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并注重與鼓勵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嘗試。本文提出一種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嘗試,以北京科技大學軟件工程類課程教學為例,總結我們兩年來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做法與取得的經驗,提出增強研究性教學效果的幾點建議。本文探討的研究性教學實踐與舉措對于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教學改革;研究性教學;專題報告;軟件工程教學

    基金項目:北京科技大學第六批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面上項目(JY2010G09);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TS1Z007);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京教高辦20083號)。

    作者簡介:孫昌愛,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服務計算;王昭順,男,教授,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已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我國雖然是高等教育大國,但不是高等教育強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培養的本科生與研究生在創新能力方面還有一段距離[1]。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設置了該專業,但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具體說來,眾多高校的培養方案基本相同,沒有側重點[2];在課程教學方面,基本沿襲“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講授方式;教學內容依然比較陳舊,缺乏學科前沿的最新進展;考試方式上,仍然采用傳統標準化考試方式[3]。這樣的培養方案與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支持與鼓勵教師探索研究性教學,眾多高校近年來開始設置相應的教學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學每年資助大約15項“研究型教學示范課”教改項目。

    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多年來一直從事軟件工程類課程教學。針對研究生培養中普遍存在的創新能力不足問題,我們在“軟件測試理論與自動化”、“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軟件工程”等軟件工程類課程中開展了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嘗試[1]。本文進一步總結研究性教學實踐;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報告兩年來“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的學生評價與反饋;基于已有經驗與學生反饋,提出增強研究性教學效果的幾點建議。

    1 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實踐

    兩年前我們開始探索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博士生課程“軟件測試理論與自動化”、碩士生課程“面向對象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開展以專題報告為載體的研究性課程教學嘗試。本文以研究生課程“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為例,簡要介紹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的一些做法。

    “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開設,該課程教學的一個突出的特點(也是難點)是聽課學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幾乎涵蓋了我校所有的工科專業(如電子信息相關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冶金工程、機械工程、采礦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碩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碩士生、部分優秀的本科生。來自非電子信息類的學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觸軟件工程,而來自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大部分學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軟件工程基礎,針對聽課學生在軟件工程方面基礎不同,教學內容的設計盡量做到差別性教學,實現因材施教。

    “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共計36學時,教學大綱與課時安排見表1。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涵蓋了軟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與方法;考慮到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軟件工程(甚至軟件開發的經驗很少),教學內容中涵蓋了傳統的軟件開發方法學;針對已經具備軟件工程基礎的學生,安排面向對象的基本概念與過程等基本內容,同時還兼顧軟件工程新進展,包括基于構件的軟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軟件開發、面向服務的軟件開發。

    根據實際教學時數與學生特點,專題報告的主題、組織方式與進度稍有變化。表2總結了2009年度與2010年度專題報告的設置情況。

    1) 專題報告的主題通常安排在如下幾個方面。(1)面向對象方法或技術的新發展,如面向方面的軟件開發、基于構件的軟件開發、面向服務的軟件開發;(2)軟件工程技術的新發展,如軟件測試新進展,需求工程新進展,凈室軟件工程與形式化方法;(3)軟件開發過程中的關鍵階段或環節,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設計模式,軟件測試自動化。

    2) 通常在課程第一講中列出本年度擬開設的專題報告主題與進度安排,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專題,以小組為單位報名,一個小組通常由3~5人組成,鼓勵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合作。如果報名的學生超出預期人數時,通常將專題報告優先安排給有軟件工程基礎的學生。

    3) 專題報告的組織方式分為教師報告與學生報告。其中,教師報告一般結合教師的研究課題,介紹取得的研究成果與本領域的最新發展(如有足夠的教學經費支持,可邀請工業界資深工程師做報告)。學生報告從選題、文獻收集、講稿準備與演講、回答問題全部環節由學生完成,通常由組長安排與協調報告的分工,任課教師監督報告的進展情況。為了保證學生報告的質量,任課教師在專題報告前組織試講,指出報告的不足之處。專題報告按照學術研討會的模式進行,任課教師主持專題報告,學生演講并回答觀眾(包括教師與聽課學生)問題。為了鼓勵討論,專題報告中演講環節不超過70分鐘,提問環節不少于20分鐘。

    在講授軟件工程類課程時,考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們設置課程大作業環節。課程大作業可選擇“專題報告”、“課程論文”、或“課程設計”(一個小型實例系統的分析、設計與實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學生選擇專題報告,原因在于專題報告不僅有助于上述諸多能力的培養,而且對研究生后續培養環節(如學位論文開題、論文答辯等)有很大的幫助。受限于課時,我們不得不限制專題報告的數量。另外,我們發現專題報告是否成功涉及眾多因素,報告選題、學生的專業背景、學生的態度與投入、學生的演講能力、演示文稿的質量、教師的引導與反饋(對專題報告的準備、試講與演講等諸多環節的指導與建議)等,其中學生的投入與態度最為關鍵。

    兩年多來的經驗表明,引入專題報告可以讓學生與教師共同探討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培養學生諸多創新思維能力。具體說來,其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專題報告涉及的主題一般都是學科發展前沿,由學生完成這樣的專題報告,可以領略該領域前沿發展,同時促進教學相長。

    2) 培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批判性接受:專題報告按照學術研討會模式實施,學生提問與回答環節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準備專題報告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學會查找資料文獻,快速把握文獻的研究內容與方法,從而促進自主學習的能力。

    4) 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由于專題報告的準備與演講都是按照小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必須學會分工與合作,這有助于培養團隊精神。

    5) 培養學生表達和交流能力:專題報告要求學生將自己在短期內的學習成果,以學術報告的方式呈現給眾多聽眾,并能回答來自聽眾的提問,這個環節非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術表達與交流能力。

    2 基于調查問卷的研究性教學的評價與反饋分析

    為了了解學生對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的評價與反饋,圍繞教材、任課教師、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手段、專題報告的投入、專題報告的收獲、課程學習的收獲、課程考核方式、教學改進建議等,設計了調查問卷,見表3。其中,問題5與問題6是針對選擇專題報告的學生設置的,選擇“課程論文”或“課程設計”的學生回答其他類似的問題。

    注冊2009年秋季學期“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課程的學生人數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項“專題報告”(原計劃完成5個專題報告,因準備不充分取消“凈室軟件工程與形式化方法”專題報告,每個專題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課程論文。注冊2010年秋學期“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課程的學生人數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項專題報告“專題報告”(其中部分專題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課程論文”,7人完成“課程設計”。表4總結了2009年與2010年的“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調查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

    為了確認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是否存在如下一些問題,其中包括(1)不存在適合研究性教學的教材;(2)課時量不足;(3)以考試為主的課程考核方式。調查問題(1)、(3)和(8)與上述問題緊密相關。返回的調查問卷中(見表5),大部分學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別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僅有小部分學生推薦了合適教材。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安排合適,少數學生(2010年僅為5%)認為深度不夠;少數學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別為15%和5%)認為內容過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學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別為85%和89%)贊成采用開卷考試的課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數學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別為15%和11%)反對采用考試的課程考核方式,并且給出了反對的理由。

    調查問題(2)和(4)與學生對任課教師以及課程教學手段的滿意度有關。返回的調查問卷中(見表6),絕大多數的學生回答任課教師勝任課程教學任務,只有1名學生(2009年)回答仍需進一步提高。大部分學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別為88%和95%)滿意課程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很多的學生認為專題報告的教學形式新穎,部分學生覺得可以進一步增多專題報告的數量;少數學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別為12%和5%)認為還需進一步改進。調查結果表明,任課教師的教學態度、能力與教學方法與手段得到學生的認可。

    調查問題(5)和(6)試圖了解學生在專題報告中的投入與收獲情況。返回的調查問卷中(見表7),超過半數的學生回答專題報告投入超過15小時(或閱讀文獻超過10篇);少于半數的學生回答專題報告投入少于15小時(或閱讀文獻不超過10篇)。然而,100%學生認為專題報告收獲大,相當多的同學回答鍛煉了文獻搜索與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講稿準備技能等。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對待專題報告,但部分學生投入不足,影響了專題報告的質量。

    調查問題(7)和(9)與本課程學習的收獲與改進意見相關。返回調查問卷中(見表8),絕大多數的學生(2009年和2010年均為92%)回答收獲較大,相當多的學生反映對軟件工程有了新的認識、拓寬了知識面;8%的學生未回答課程學習的收獲。半數以上的學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別為68%和54%)對課程教學的改進提出了建議,如部分學生提出應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課時等。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后有較大收獲,部分教學環節仍需進一步改進。

    基于上述學生評價與反饋的調查結果,開展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有助于培養諸多的創新能力,包括主動學習能力、文獻閱讀能力、表達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等。必須指出的是,從專題報告中受益較多的前提是,學生能夠認真對待專題報告并投入足夠多的精力。開展研究性教學要求任課教師應具有較強的教學水平,還應熟悉學科前沿發展情況。此外,開展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與限制,如建設合適的教材、適當增加課時、鼓勵靈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進研究性教學效果。

    3 關于提高研究性教學成效的幾點建議

    為了使研究性教學更加富有成效,我們認為如下幾點非常關鍵。

    1) 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配合與投入研究性教學。開展高質量的研究性教學要求學生積極投入,并認真對待。如果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實質成效令人懷疑。國外(如德國、荷蘭等國家)在本科生層次上已經廣泛采用專題報告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相比之下,我們發現我國學生在專題報告環節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性學習能力不足,缺乏對學術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現有的教師評價與教學評價制度以適應研究性教學。開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學,要求任課教師(研究性教學的設計者與實踐者)不僅熟悉傳統的教學內容,而且要花相當多地精力組織學生探索前沿領域,輔導學生準備專題報告。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師在研究性教學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重視科研的教師評價體系與定額教學工作量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利于教師發揮研究性教學的積極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學的合理培養計劃與教學管理制度。開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學不僅僅是教學內容與手段的革新,它牽涉到培養計劃、課程設置、課程考核、授課規模等一系列的問題。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養計劃是“大一統”,缺乏針對性和目標性;課程設置零散、部分課時量設置過少;課程考核仍強調以考試為主;授課規模龐大[3]。如不解決上述問題,研究性教學實施起來必然舉步維艱。

    4 結語

    針對我國高等教育在尖端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嚴重不足,我們探索了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并在北京科技大學軟件工程類課程教學中進行了實踐。在此基礎上,我們總結了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的一些做法與取得的經驗,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學生對研究性教學的反饋與評價。基于已有經驗與學生反饋,我們提出了進一步增強研究性教學的質量與成效的建議,此項調查及探討基于專題報告的研究性教學實踐與舉措對于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昌愛. 面向創新型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0(21):37-40.

    [2]陳笑蓉. CDIO模式的軟件人才培養探索[J]. 計算機教育,2010(23):45-48.

    [3]孫昌愛,駱四銘. 適用于軟件工程技術的高質量教輔并重的小班教學模式[J]. 計算機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第2篇: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價值觀;研究

    一、軟件服務外包的定義

    軟件服務外包(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是指軟件開發商(簡稱“發包方”)將原本由企業自身提供的基礎性的、非核心的IT業務和基于IT的業務流程外包給其他專業的軟件服務提供商(簡稱“接包方”)來完成的經濟活動。其目的在于將有限的資源專注于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利用外部人力資本相對較低的優勢來完成原來由企業內部完成的工作,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優化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國內外研究狀況

    2.1同類課題國外研究狀況

    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國際產業資本轉移以尋求廉價高質量的信息技術開發基地,具有遠見的印度企業家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發展計算機軟件,印度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這為印度發展軟件外包提供了絕佳的條件,進而使得印度軟件產業領先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印度是全球服務外包業務的主要承接商,2008年承接金額達到422億美元,是中國的9倍,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00萬,是中國的4倍。在印度,有大量適應美國或者歐洲發包企業的技術和管理要求、尤其具有大量的具備高級英語水平和高端軟件開發能力的人才。愛爾蘭政府特別重視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政府成立 SFI 的目的就是促進愛爾蘭的科研及軟件研發水平。30 年前,愛爾蘭政府就在全國著名的“三一學院”創建了計算機系,在各地建了 12 個技術研究院,培養信息技術人才,并以建設軟件園區作為發展載體。

    2.2同類課題國內研究狀況

    縱觀中國,不僅高端人才匱乏,中級人才不足,缺乏進入企業后立即發揮作用的能力。根據國家商務部等有關部門的規劃,我國各類高校在相關專業( 軟件研發、信息技術外包服務等領域) 開展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 在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等層次培養高質量的服務外包人才。國家會利用 2009一2013的5年時間在國內建成一批產業聚集并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外包基地,實現200家著名跨國公司將服務外包業務轉移至中國,培育2000家大中型取得國際資質的服務外包企業和120萬承接服務外包所需的實用型人才,新增100萬大學畢業生就業機會。在2013年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要達到300億美元,是2008年的5倍多。中國人的英語能力普遍偏弱,也阻礙了軟件外包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懂外語的客戶經理和對方進行談判,但是卻很難找到。

    三、以大學英語為依托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價值觀的思考

    如何以大學英語為依托結合軟件服務外包行業的需求,提升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能力和人才取向理念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將圍繞我校軟件學院培養軟件服務外包人才的現狀、迫切需求及存在的問題等,不斷探索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價值觀及人才取向。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本,也是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在軟件外包企業,這一點顯得尤為突出。故擁有復合型外語人才是關鍵。以大學英語為依托擁有軟件服務外包復合型外語人才是關鍵。根據我校軟件學院在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價值觀和人才取向專業實踐教育中,可以從下列幾方面考慮:

    3.1軟件服務外包方向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掌握現代軟件工程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掌握軟件服務外包項目的分析、設計和開發方法,掌握主流軟件開發平臺和軟件開發技術,能夠熟練使用多種主流軟件工具、運用先進的工程化方法和技術解決企業問題,具有較強的軟件開發實踐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能夠在外文環境中從事軟件設計、開發測試以及編制外文項目文檔等工作的英語IT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3.2涉及軟件學院提升學生軟件服務外包產業外語能力的幾條路徑:

    ① 以高等院校為平臺高等教育為途徑,實現外語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接軌。

    ② 積極探索培養外語能力的承載物。

    ③ 設立服務外包培訓中心,為軟件學院學生提供專業外語培訓。

    ④ 優秀的英語教學師資是軟件服務外包人才質量的保證。加大外語教師對服務外包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養。

    3.3 解決軟件學院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在知識結構和層次結構欠合理:

    ① 培養軟件服務外包人才應多元化;通過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的調整及開設軟件服務外包相關專業的課程。

    ② 開設專門用途英語 ESP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實現外語能力與職業需求接軌,具備擁有軟件服務外包領域所必備的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

    ③ 改革外語能力評價體系,激發外語學習積極性。

    3.4做實做強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① 聘請專家及專業人士為軟件學院學生開展軟件服務外包知識講座。提高學生對本產業的知識水平及增強學生對該領域的了解與興趣。

    ② 建立共建機制與培訓機構簽訂共建協議明確共建內容、合作方式、工作目標、責任權利保障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對適用人才的需求。

    ③ 校企合作的雙向教學模式成為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關鍵一環,提升外語輸出能力。

    四、 就我校軟件學院在培養軟件服務外包人才方面具有的幾點看法:

    ① 根據市場需求開設軟件服務外包相關專業與社會人力資源接軌。

    ② 根據服務外包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明確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的目標。

    ③ 向學生灌輸培養服務外包人才的重要意義。

    ④ 依據專業的特點采取靈活措施培養服務外包人才,加強學生實習實訓工作,加快上崗步伐。

    ⑤ 大力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加大中高端英語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提升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的水平

    ⑥ 建立服務外包課程教師培訓網絡平臺。

    ⑦ 努力做好服務外包人才就業工作,增加高校畢業生到服務外包企業的就業機會。

    五、結論

    軟件服務外包行業的全球化趨勢非常突出,因此,對從業人員的全球化視野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軟件服務外包行業的客戶多來自國外,因此對軟件服務外包從業人員的外語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外包技術和管理人員應具備讀寫和口語交流技能,以語言為工具,能與國外客戶順暢交流,理解、尊重國外客戶在文化、傳統、習俗、思維和時差等方面的不同,通過反復的溝通和交流,解決外包項目中的具體問題,提供最佳解決方案。根據軟件學院軟件英語及軟件工程專業高度滲透性,結合軟件服務外包人才需求,為社會輸送更多的軟件服務外包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方面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 (美)道格拉斯·布朗、斯考特·威爾森著,逸文、果東、夏翔譯.企業外包手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10

    [2] 李昭贏,用經濟學原理分析我國軟件外包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4

    [3] 中國軟件協會.http://.cn

    [4] 中國服務外包網.http://

    [5] Gene M.Grossman. Outsourcing in Global economy, Elhannan Helpman,2002

    第3篇: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一種制度的有效建立和貫徹,依賴于一定的條件。這是考慮用知識產權法保護傳統知識所不能回避的問題。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私權,其核心價值在于界定人們因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關系。當人們考慮將該制度延伸到傳統知識領域時,不得不回答后者與知識產權既有客體間是否具有共性的問題。

    障礙

    我們認為,這兩者是否同質固然應該予以考查。但是,更需要注意到,即使傳統知識和既有知識產權客體相同,也不能證明它就應該在知識產權范圍內受到保護。因為,知識產權制度從來就不是,現在也不是保護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的唯一工具。例如,科學發現一般并不受知識產權保護;所謂“公有領域”之中的智力的成果實際上也不受知識產權法的保護。

    其實,用知識產權保護新的客體時需要解決的更關鍵的前提條件是客體的確定性和主體的確定性。這兩者是成功協調利益關系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就客體而言,眾多的概念雖然都各有道理,但都無法準確在界定作為知識產權客體的傳統知識到底包括哪些傳統成果,它和不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文明成就的界限何在。而這種邊界的極度模糊性必然使得通過財產權制度來理清權利義務關系的目標落空。

    至于主體,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僅就學者們提出的各種建議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幾種:國家、民族、社區和個人等。而事實上,任何一個主體都很難被確認為某一區域內傳統知識的唯一的所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有關部門起草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的過程中,有一種意見認為,國家應當然地被規定為唯一的主體,我們認為這種具有濃厚國有制色彩的構想是需要審慎對待的。

    作用

    我們無意否定知識產權制度在保護傳統知識方面的價值。相反,正是由于傳統知識與知識產權客體之間的深刻的內在聯系,使得知識產權法成為傳統知識綜合保護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原則上,傳統知識中任何一項可以被特定化,能夠確定具體主體的成果,如果符合法定的其他條件,都能夠直接地為知識產權法所保護。例如,民間舞蹈可以受到鄰接權的保護;傳統標記、地理名稱可以受到商標法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傳統醫藥、工藝可受到商業秘密法的保護;等等。知識產權法對傳統知識的保護還常常以一種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即當地人合法地利用它進行再創作時,有關成果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知識所有者雖然并非知識產權權利人,但是,其利益在以下方面 得到了間接的肯定:文化淵源的確定、完整性的尊重、文化影響力的增加,以及特定情 形下分享經濟利益的機會,等等。當然,對知識產權保護傳統知識所有人利益的局限性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實踐

    事實上,傳統知識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對它的保護需要依賴綜合的手段,既需要法律的調整,也需要政策扶持。略加分析就不難發現,許多法律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傳統知識的保護問題。例如,人權保護、文物保護、環境保護、旅游管理及文化市場管理等法律制度。

    另外,還有一些專門法律對保護傳統知識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1997年5月20日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2000年9月1日實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等等。

    從性質上來說,上述諸種法律多屬于公法,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過國家支配公共資源,維護、促進傳統知識成就的存續和繁榮。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傳統知識保護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在這個領域中的國際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各國以及相關的國際組織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制定的《關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以抵制非法利用和其他不法行為的國內法律示范條款》、1992年6月5日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1995年聯合國的專門工作組發表的《保護土著人遺產的原則和方針草案》、2001年11月3日在聯合國 糧農組織大會通過的《國際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條約》,等等。

    改造知識產權制度以滿足保護傳統知識的需要有著巨大的困難。具有300年歷史的知識產權法律是工業時代的產物。經過不斷的修補,已經成為一部服務于現代工業、信息社會的嚴密的法律機器,其“制度上的稟性”決定了它不能成為保護傳統知識的主要手段。就算是把這部機器交給了傳統社區或者它的人,往往也很難有效地運轉。

    第4篇: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關鍵詞:醫體結合;高校;體育康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149-02

    隨著我國各類殘疾人、傷殘者的總數增加,具有康復需求的人也越來越多,體育保健康復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是體育與醫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融體育、健康、營養、醫學知識及體育文化于一體,以促進健康為目標,以運動項目練習為手段,使體育鍛煉促進人的健康更具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1]。我國高校體育保健康復專業教育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國內開設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院校大體有體育專業類院校、醫學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和其他綜合類院校,學制四年,畢業后授予理學或教育學學士學位[2]。在針對某些疾病專門性的治療,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識以促進他們身體的康復。充分挖掘醫學院校與體育院校的各自優勢,并有效地結合和發揮以培養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發展現狀

    體育保健學是體育科學的學科之一,是運動醫學的一個分支。追溯體育保健學的發生、發展要從運動醫學開始[3]。運動醫學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至20世紀20年代初,運動生理、解剖等基礎研究與運動傷病的防治等應用研究相互促進,產生了更精細的不同專業,形成了運動保健學,并逐漸被列入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的課程。1982年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組織了全國部分師范類學校體育專業教師,編寫了第一本教材《體育保健學》[4]。體育保健學的發展需要從基礎醫學、預防醫學、醫療醫學和康復醫學等相關學科的新成就中汲取營養,同時又不斷地對它們提出新的課題、新的要求,從而促進醫學的全面進步和提高。體育保健學的課程主要在各體育類專業院校,也有部分醫學院校也開設了體育保健學課程。運動處方是治療和預防、康復的核心部分,各種疾病的運動處方等問題均將會研究得更加深入。隨著國家全民健身活動和健康事業的發展推進,體育保健學在我國的發展前景會更加廣闊[5]。

    二、保健康復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招生情況。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學校,主要有四類,例如體育類院校、醫學類院校、職業技術學校和師范類學校。目前,我國培養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校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能夠滿足一定的需要。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各方面的需要,由于我國開設體育保健康復專業較晚,又由于自身的原因,面對我國對康復人才的迫切需要,還不能滿足社會對體育保健康復人才的需要,還存在著需要和培養人才滯后的情況。我國高校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招生,主要還是體育專業和醫學類院校,在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培養上,開設了有關康復治療和運動康復的課程,但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的相結合資源共享,培養符合當今與將來社會需要和發展的人才,更好地為全民健身和健康事業服務。

    2.用人情況。在對高校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時,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問題。根據調查可知,有部分用人單位、對剛剛畢業的學生就業滿意度不高,學生不能直接上崗工作,而是要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崗位培訓后才能上崗,主要問題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不能和工作單位的需求有效結合起來,出現了教、學、工作、實踐脫節的現象,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

    學生在工作單位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差,在進行按摩時保健康復手法生硬,針對性地實行保健、康復推拿技術較差等等。造成的主要原因為,體育保健康復課程在整個學習中,開設學時短,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辦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應根據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重點地因材進行培養,考慮用人單位的實際崗位能力的需要,不能重理論輕實踐,學生也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實踐和實際的操作機會少,也是原因之一。

    三、保健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是我國健康事業發展的需要

    1.醫體結合符合培養目標要求。從我國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上看,以及主要職業能力和就業等方面看,需要“醫體結合”。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僅僅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掌握運動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實踐,掌握理療儀器的原理及其應用技術,掌握運動療法的技能和方法,運用各方面的體育、醫學、營養等等方面的知識,才能開具適合的運動處方,并指導人群科學健身。這些目標的培養離不開醫學院校的支持。

    2.社會發展需要醫體結合。到 2020 年,中國將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全國60 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 2.48 億。國務院也非常重視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在 2020 年,基本建立較合理的完整體系,為人們服務,國家將加大對健康服務領域的投入[6]。這為我國培養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培養,帶來了生機和廣闊的前景,社會對康復專業人才的需要也大量增加,這成為了我國當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伴隨著我國健康服務領域的發展,運動療法是康復醫療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利用\動加醫療康復結合的方法,能很好地為我國的人民健康做出貢獻,增強人民的體質,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將成為我國健康服務的重要力量和人才來源。

    3.預防治療康復需要醫體結合。隨著我國健康服務事業和全民健身的全面發展,各種醫療機構、省縣級的康復機構、運動隊等等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7]。各種疾病的早期預防,疾病的治療、控制和康復,殘疾人的康復治療等等,運動療法都是不可替代的手段,醫體結合培養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要。醫學院校可以借助自身的優勢,能夠為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提供很好的實踐基地,學生學習了醫學知識來做理論支撐,制定運動處方,要求學生要具備相關的運動人體科學知識、醫學科學知識和體育教育訓練學知識,醫學院校能很好地為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提供人文與學習環境。醫學院校不僅在醫學理論上有專家和學者,在實踐上也有著現代醫學的實踐者。醫學院校有先進的醫療器械和專業所需的實踐,能針對性地對某些疾病進行專門性的治療,以促進他們身體的康復。

    四、“t體結合”培養保健康復專業人才

    充分利用醫學和傳統體育保健康復各自的優勢,將二者有利地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進行培養[8]。醫學院校的先進的醫療器械、優秀的醫療人才、適合的人文環境,能為高校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提供服務性實訓基地,學生能在醫學院校實習和進行實際的操作、手法練習,為將來的工作需要積累經驗,將來在就業的時候,就能很好和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這樣有助于學校充分利用行業的人力、設備、技術等資源優勢,降低辦學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師的“雙師”素質,有助于更好地解決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

    根據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將來就業的要求,分層次、分功能、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培養,通過醫體的反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完善和改進,提高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9]。醫校結合,必須創新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人才觀。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將來能服務社會,這就要求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培養要與時俱進,創新教育觀念,使他們能在優勝劣汰的社會中、各種人際關系中和自我的融合中統一發展[10],在“醫體結合”下,更好地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

    五、結語

    隨著我國各類殘疾人、傷殘者的總數增加,有康復需求的人也越來越多,保健康復專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專業開展得較晚,在培養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實施醫體結合培養保健康復專業人才,發揮最大的優勢,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趨勢。

    參考文獻:

    [1] 體育運動學校體育保健學教材編寫組.體育保健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7.

    [2] 王曉曦.醫體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4):98-100.

    [3] 鐘幫禮.體育保健康復知識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學咨詢,2014,(35):99-100.

    [4] 彭代斌,王健.對我國學校體育學教材體系及內容的分析與思考――兼談我國學校體育學學科群的構建[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

    學報,2008,(1):65-68.

    [5] 陳芳,袁建偉.體育社會組織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10-12.

    [6] 茍夢雍.山西省健康服務業發展研究――基于系統動力學視角[D].太原:中北大學,2015.

    [7] 肖冰,崔明.高職體育保健專業“系所合一,零距離上崗”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19):6-8.

    [8] 趙振浩.關“醫體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147-149.

    第5篇: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關鍵詞】 中醫預防保健; 體系; 展望

    The expectation for Establish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system HU Ling-juan,CHEN Zhan-lu,ZHAO Hui-qing,WU Feng,LI Rui-feng.Administration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By a summary of three years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project,the article forecasts the future trend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system.it not only forms the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and Westren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system, but also can save health costs, promote developing the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cause the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the treatment obtain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raise the people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level,turn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into the second window of the process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publicizing after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Key words】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System; Expectation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的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有48億人雖然沒有被診斷出患有任何疾病,但卻忍受著幾十種亞健康癥狀所帶來的煩惱與痛苦。據有關專家統計,我國符合WHO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與此同時,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其余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1]。這樣一個龐大的“亞健康”群體將是未來衛生資源的主要消耗者,同時也是我國衛生支出的一個沉重負擔。數據顯示,盡管現代醫療技術已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的健康問題。當機體處于疾病狀態再尋求治療時,其產生的效果是非常微小的。

    因此,各國都在尋求其他的途徑解決衛生費用支出居高不下的局面,改變生活方式和注重預防。我國也在積極地探索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建設,積極開展中醫預防保健工作對個人健康、行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中醫藥在多年的實踐積累中已經完善了該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的疾病預防及養生保健的經驗,這是我國在健康管理方面有著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優勢。200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工程在經過前期30個省(直轄市)103家試點單位三年的實踐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績[2]。初步形成了區域性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網絡體系;組建了中醫特色明顯、能獨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工作的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了體現個性化、系統化、全程化及中醫特色明顯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內容體系。對于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未來的發展趨勢,可以進行一個大體的勾勒。

    1 建成具有中醫特色的中西醫結合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我國的醫學預防體系是建立在西醫學基礎之上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疾病預防與控制體系,在預防疾病,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這個預防控制體系里卻缺少中醫藥預防保健這重要的一塊。

    1.1 中醫預防保健的特點 眾所周知,西醫對于亞健康、亞疾病狀態,檢測不到明確的指標,因而缺乏有效的對策。中醫注重臨床癥狀,即使對于亞健康、亞疾病狀態,也具有相應的理論和辨證治療手段。對于很多重大疾病的康復,西醫缺少有效手段,中醫的調理就能顯出很多優勢,能加速康復。中醫藥在體現干預、進行預防,切斷疾病發展演變方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具有很大的優勢。

    1.2 中西醫結合建立預防保健體系的前提和基礎 西方醫學的理論基礎是還原論,即把人體分解成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等。中醫學與西方醫學不同,中醫理論強調系統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各臟腑組織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的,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中醫臨床上就是根據這一理論,對人體進行辯證施治的。

    中西醫結合是我國衛生工作者在尊重和繼承中醫國粹基礎上的大膽嘗試與創新,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在解決人民群眾疾苦方面已經并將繼續發揮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醫結合是符合我國國情和醫學科學發展規律的,中西醫結合是對中西醫藥學各自優勢的互補和集成,顯示出中西醫結合研究在理論與方法學上的創新性,要加以堅持并發揚光大。陳可冀先生就提出中西醫結合醫學,就是伴隨著東、西方文化交融發展而產生的。它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發出的一個和諧音符”,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結果[3]。隨著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立,中西醫結合的理念也將滲透到該領域,并將逐步形成以中醫“治未病”為主線,中西醫有機結合,立體的、全方位的,具有中醫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1.3 中西醫結合的預防保健體系的優勢 實踐充分證明,中西醫結合建立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有其必要性、必然性、優越性和創新性,現有西醫為主的預防服務體系成熟,網絡健全,重視群體性預防;而中醫預防保健技術和方法豐富多樣,人群不同,更注重四時養生保健和因人而異的保健方法,但是體系尚未建立。因此中西醫結合的預防保健體系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研究應朝多學科、多層次、高水平、綜合性方向發展,吸納多學科知識成分,提煉出新的醫學認識,形成新的醫學范疇,產生新的醫學成果和醫學技術,繼承發揚老一輩的優秀中醫學術思想,努力做到中西醫學取長補短,交叉滲透,緊緊圍繞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見病防治研究[4]。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始終堅持中醫特色,中醫預防保健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魅力,不同于西醫學的概念,在評價和利用中醫預防保健手段、方法時要堅持其自身的特色,同時不要排斥西醫學的知識,在評價體系、群防群治等方面加以借鑒,建立中西醫并重的預防保健體系。

    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西方醫學有很大的進步,但有些疾病也無法解決,中醫學恰恰在很多方面可以補充,有獨特的優勢;但中醫也不是“ 包治百病”,也要超越自我。中醫藥學是更強調宏觀和整體的;西醫則是強調局部的和微觀的,中西醫兩種醫學互相取長補短,重視整合互補,可以更加全面。21世紀必將成為“綜合防治”人類疾病的世紀,也是全人類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有機結合,共同發展的世紀。

    2 形成中醫治療與預防保健均衡發展的態勢

    “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是這一有機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然而數千年來并沒有被人們所重視。“重治輕防”不僅是西醫發展的現狀,也是中醫臨床服務的概括。盡管不斷強調防治結合,二者地位同等,都要重視,但現實中卻一直缺少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一席之地。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立,將從理論和臨床應用為“治未病”科學思想體系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形成“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立體的防治結合、均衡發展的態勢,防止臨床實踐中重治輕防,或重防輕治等各種不正確的極端做法。

    西醫學預防保健體系發展非常成熟,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卻剛剛起步,因此許多地方可以借鑒西醫的方法,將人體的辨證施治與防護、整體群防群治相結合,加強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設,形成均衡發展的預防保健體系。

    3 節約醫療費用,提高防治效果

    隨著經濟生活的進步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公眾健康狀況已經從以患感染性疾病為主,轉變到患代謝性疾病為主,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發生率逐年上升。這類疾病主要是個體在環境及遺傳等因素的作用下,體內生物指標逐步發生改變的結果。因其發展過程緩慢,所以在早期階段并沒有明顯的可診斷的癥狀出現。這使得疾病在不知情和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不斷地發展和加重。最終引起突如其來的臨床發作,使得患者面臨精神上、身體上的巨大痛苦和經濟上的沉重負擔,這也就是為什么近些年國家不斷加大衛生領域內的經費投入,卻仍然無法有效緩解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家“九五”攻關研究表明,把1元錢花在預防上,可以節省8.59元藥費,還能相應節省約100元的搶救費、誤工損失、陪護費等。如果能及早確認疾病相關的危險因素,采取必要的預防保健干預措施,防患于未然,不但可以延緩疾病的到來,甚至可以避免疾病的發生。

    隨著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立和推廣,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當前的諸如老百姓看病難,醫院壓力大,國家在衛生領域內經費投入不足等多重矛盾將極大緩解。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減少居民醫療費用開支,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水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4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成為繼中醫治療之外的第二個對外交流窗口

    中醫藥國際化是有效應用全球科技人文資源,加速中醫藥科學發展,培養中醫藥尖端人才和提升我國國際形象的重要途徑。中醫藥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是我國中醫藥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關鍵環節和必由之路。

    隨著人類疾病譜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傳統醫學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在歐美發達國家得到了政府的廣泛重視和民眾的逐漸接納。有資料顯示,繼“非典”之后,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府機構,在對中醫藥的研究方面,逐步加大了資金的支持力度。世界各國的醫學研究機構在中醫藥相關領域的研究課題也不斷增多,與我國的合作廣度與深度不斷擴大。這是我國中醫藥國際化的最好時期,同時,這也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重視對中醫藥預防保健涉外服務人員的培養,提升服務質量。加強國外在中醫藥領域的動態研究,廣泛收集信息。以中醫藥文化為切入點,加大對中醫預防保健的宣傳。拓寬政府、國際組織和民間關于中醫預防保健的交流和合作的渠道,使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繼中醫治療之后,成為第二個中醫藥對外交流的窗口。

    5 促進繼承、整理和挖掘一批中醫藥預防保健的新技術,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

    中醫藥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一門科學,其理論均來自于民間的醫療實踐。早在《黃帝內經》上就有關于中醫預防保健理論的記載,關于臨床實踐的知識在歷代經典中也多有記載。同時,在民間一定還存在著大量的關于預防保健的知識和技術。中醫藥預防保健的方法非常豐富,有些已經被廣泛開發使用,如天灸的冬病夏治,灸“足三里”養生保健等,但還有許多未被開發利用。這就需要集中力量加以盡快開發,其中也包括許多民族醫、民間單方驗方的推廣使用。借助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立過程,可以有力的促進這一工作的開展。

    目前,中醫預防保健的臨床實踐正在方興未艾地展開,要緊緊依托這一實踐平臺,在有效繼承前人豐富思想的基礎上,積極整理和挖掘民間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技術,創造性地開展中醫預防預防保健研究與臨床應用,培養一大批中醫藥基本理論扎實、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熟練掌握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技能的醫師隊伍,以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并不斷豐富我國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寶庫。

    通過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可以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使人們達到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緩疾病的目的,提高全民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可以減輕全民的醫療衛生負擔,降低國家的醫療衛生費用支出,可以進一步凸顯中醫藥特色,擴展中醫藥服務領域,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服務內涵和服務層次。

    參 考 文 獻

    [1] 朱民,袁長津.中醫藥防治亞健康狀態的優勢探討.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換屆選舉暨“‘治未病’及亞健康防治論壇”論文集,2008.

    [2] 孫曉生,邢巖.構建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體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設構想.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5(27):519.

    第6篇: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預防醫學的重新崛起,將成為21世紀醫學的特點。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不再僅僅是有病需治療,而且還要無病促健康。我國人口的健康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衛生保健知識的不夠普及,社會人群還不善于運用已有的經濟條件和科學知識來實行自我保健。在尋求健康和推遲衰老的努力中,人們往往過多依賴于現代醫學技術和設施,較少發揮和運用人類自我防衛的天然本能—自我保健。所謂“自我”不僅包括本人,也包括家庭、鄰里、親友、同事和社區。讓廣大人民學會自我保健,擔負起對自身健康的責任,依靠自己的保健知識和行動努力,選擇最健康的生活方式,用科學知識來維護健康、促進健康,已經成為醫學工作者的新任務。要解決環境衛生、公共衛生、生態紊亂、公害污染、吸煙酗酒、心理緊張、不良衛生行為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個人行動。這種新世紀的健康需求是離不開醫學科普的。要使先進的科學技術盡早讓群眾掌握和應用,需要一個傳播科學技術的形式和渠道,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就是這一傳播的理想方式。

    醫學科學技術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健康服務。應把醫學科學技術、防病治病的方法、醫學保健的措施讓人民群眾掌握,用在自我保健上,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然而,盡管現在醫學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療技術成果和先進醫療設備日新月異,但有病不去醫院診治卻不惜重金燒香拜佛、跳大神者有之,迷信活動在一些人心目中還有相當市場,江湖騙子打著偏方、驗方的幌子等各種手段還在欺騙愚弄迷信者,有病亂投醫乃至危及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醫學科普就是要打破這些推行醫學科學技術的障礙,造福于人民,其有效的辦法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素質。醫務工作者對醫學科普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花大力氣去宣傳醫學科學技術知識,引導群眾真正了解到先進的醫療衛生保健知識。

    二、醫學研究需要科普

    醫學科學技術作為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的強大程度,不僅表現在醫學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水平上,還表現在它是否能夠被公眾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把醫學科學變為人們的常識這樣一種境界。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剛剛誕生的科學技術成果,比作“僅僅是一粒可以帶來豐收希望的種子”,而只有當它被公眾理解并付諸實踐的時候,它才有生長的土壤,才有希望獲得豐收。公眾的這種理解過程,有賴于各種途徑的宣傳活動,而幾乎所有的宣傳方式(廣播、電視、報刊、培訓和咨詢、講座、講演等活動),都建立在醫學科普創作活動的基礎之上。任何醫學科研成果、技術成就,開始只被少數人發現和掌握。為了迅速而有效地將醫學科學技術轉化為社會效益,使科學家、技術人員開創的新領域廣為人知,并將開拓者的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獻身精神通過各種途徑,廣泛而深入地傳播開去,從而起到提高人民覺悟、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啟迪智慧、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作用,醫學科普創作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

    再說,積極參加醫學科普創作,也是醫學科研工作者廣泛聯系群眾、密切結合實際的重要途徑。科研工作者艱辛攻關取得的科研成果,通過普及推廣,用來推動醫學科學事業的發展,就會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反之,則往往會英雄無用武之地,發揮不了應用的作用。醫學科普關系到人民健康,在人生道路上隨時需要醫學衛生知識的指導。醫學科普將成為一項巨大的社會活動,它的對象是全體人民,社會化是醫學科普的重要特征。醫學科普社會化的功能,加快了醫學新技術、新發明、新成果進入社會經濟技術市場的過程。醫學科普的社會化,也表現在人民群眾越加希望通過醫學科學知識來保護集體與個人的健康和安全上面。現代醫學的大發展必然伴隨著醫學科普的大發展。沒有醫學科學的大普及,也就不可能發生醫學科學的新突破。醫學科普以推廣醫學科學技術、普及醫學衛生知識為重點,對增強人民體質,保護勞動力和提高醫學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肩負著提高全民族醫學科學知識水平的重任。

    三、科普促進醫學研究

    醫學科普是一項牽涉面極廣的工作,它的對象雖然主要是廣大人民群眾,但也包括醫務人員。有關專家將醫學科普劃分為群眾性科普和高級科普兩大戰線。所謂高級科普就是針對醫務人員而言的,它對于醫學科技人員甚至是高級專家的知識更新,幫助他們及時了解現代醫學日新月異的進展,推廣醫藥科技成果、新技術與新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醫學科普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用動態發展的目光觀察和看待現今生活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例如治療和預防的關系、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的關系、保健食品與營養療法的關系、肥胖及減肥的關系等。如果醫學工作人員本身還沒有正確地解決這一系列復雜問題,就談不到教育群眾、啟發群眾、引導群眾的問題。因此醫學工作人員應努力鉆研新技術與新知識,事實上,科研人員往往會在偶而瀏覽到某一科普讀物后使自己豁然開朗。因為知識本身是一個整體,學科的分割是人為的。作為一個醫學研究人員,在完成學業和今后的工作與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到許多學科如心理學、倫理學、生態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社會醫學、衛生經濟學、衛生管理學等等。同時,醫學科普要責無旁貸地向廣大醫務人員普及這方面的知識,使他們對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有較廣泛的了解。進行醫學研究,除了專業知識外,需要有大量的科普知識作補充。輸送知識者,自己必須先輸入大量知識。在這里,不能不說“高級科普”是一條捷徑。

    第7篇: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關鍵詞:七葉皂苷鈉 基質金屬蛋白酶-9 腦梗死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20-03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是分解細胞外基質蛋白酶中最重要的一類,在正常組織中表達量極少。MMP-9是其中一種,可表達于腦皮質、

    大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群,近年我國大學生的體質逐年下降。據一項數據調查,大學生中75.5%的學生對現有的醫療水平不滿意,改善大學生的醫療保健對我國的人才戰略有著重要意義,對社會穩定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循證醫學在近些年發展迅速,尤其在特殊人群的醫療保健方面,成績顯著,本文筆者將討論循證醫學原理在提高大學生醫療保健水平,借助循證醫學在其它方面的應用實踐,探索在提高大學生醫療保健水平的作用。

    1 循證醫學簡介

    循證醫學最早是由David Sacket給出比較完整的定義: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價值和愿望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療措施[1]。狹隘的來說循證醫學主要是對臨床實踐的檢驗,但現在更為廣義的理解循證醫學是對一切醫療衛生的循證實踐[2]。它可以根據實踐的效果隨時淘汰那些沒有實際效果醫療手段,是醫療更具目的性和更注重實際效果,節省有限的醫療資源和經費。循證醫學是在二十世紀末出現的,它的理論體系為人們解決不斷增長的醫療費用提供了途徑,另外,對提高醫護人員的服務質量,有效管理醫療資源都有重要意義。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循證醫學的理論體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3]。大學生群體龐大,需要的醫療資源和經費不是一個小數,循證醫學的發展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有效途徑[4,5]。

    2 循證醫學在大學生醫療保健中的具體應用

    2.1 根據學生體檢情況確定檢查項目。臨床對疾病的控制或者保健目的,首先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患者那一項作為檢測目標。根據學生的病例,體檢情況,以及可以接受的費用標準,確定檢查項目。另外,要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對一些醫學可以論證并提供資料的項目進行檢測。切不可以迎合患者,做出不科學的檢測項目。

    2.2 制定預防措施。現代醫療保健中,預防疾病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大學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對于預防群體性醫療事故必須高度重視。臨床試驗和實際的臨床數據可以明顯發現現在的“三高”正在年輕化,大學生由于運動量的下降,“三高”患者正在逐年增加,是影響學生體質的重要原因。循證醫學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堅持運動、良好心態、戒煙有助于“三高”病癥的預防;同時,對有適應癥的對象,嚴格控制血壓是有效的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措施[6]。

    2.3 結合實際給出治療方案。循證醫學重要的作用就是通過偱證實踐,去發現效果更好的治療方法,摒棄效果差的治療手段。根據偱證醫學原理制定出具體的臨床指南,醫務人員根據指南提供醫療服務。如果必要的話,可以和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提出治療問題,再根據具體要求確定治療方案,這時,一方面不能應和學生,要對具體要求經過嚴格分析;另一方面,臨床實踐是否支持新的治療方案也需要論證,切勿盲目執行。

    2.4 循證醫學有助于預后判斷。醫學上很多疾病的預后都是沒有具體的記錄,或者記錄不符合實際癥狀,循證醫學對學生的癥狀進行記錄,對有效的方法記錄,為下一次治療打好基礎。這里我們給出一個實例。一名男學生自小就有癲癇癥,但是自高中以來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發作,由于馬上面對就業,該學生想知道自己下一年發病的幾率,以免影響就業。這時我們醫療人員根據循證醫學原理,經過科學的分析,給出了一年內發病幾率為43%的答案。

    循證醫學在實際應用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現在學校還沒有具體的醫療保障體系的情況下,要切實考慮到學生的經費問題,同時要結合學校的醫療資源。學校使學生聚集地,要注意個性治療和集體預防這兩個工作。

    3 循證醫學對大學生醫療保健的意義

    循證醫學原理對提高大學生的醫療保健水平的意義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目前有關大學生醫療保健的措施還不是很多,還沒有很多的經驗可以積累。管理部門應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加強保健醫生的培訓和教育.引導從事干部醫療保健的醫務人員學習和應用循證醫學知識.提高利用循證醫學證據的能力。循證醫學的運用,極大的改善了大學生的醫療保健狀況,這為我們臨床積累了第一手資料,極大提高學校人員醫務人員的水平,對成體系的實施醫療保健措施提供了依據。

    另一方面,醫療保健水平提高的第一受益人還是學生,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是一個保障。循證醫學注重患者和醫生之間的溝通,極大地改善醫患關系。病人需要在充分知情(包括治療方案的選擇種類、費用、預后等)的情況下。對自己疾病的診斷、治療做出選擇,參與醫生的醫療決策,有助于治療效果。長遠來看,這種醫療保健方式節約大量的醫療經費和醫療資源。同時也是為以后醫療保障體系建立提供了一手資料。

    4 結束語

    循證醫學原理在特殊人群的醫療保健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同時,可以節約資源和經費,這也是我們社會所提倡的。本文筆者簡單介紹了偱證醫學在大學生醫療保健中的具體運用,和提高大學生醫療保健水平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Spaulding,W.B.Revitalizing medicaleducation:McMasterMedical School,The early years 1965-1974.CanadaHamilton:B.C.Decker Inc.1991

    [2] Muir G,唐金陵.循證醫療衛生決策[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1—2

    [3] 管紅珍,彭智聰,付鷹.循證醫學中文獻證據等級標準的系統性綜述.藥物流行學雜志,2002,11(3):145-148

    [4] 張新軍,黃曉麗,王業釗,等.循證醫學實踐與干部醫療保健工作[J].華西醫學,2003,18(2):196-197

    第8篇: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關鍵詞:2型糖尿病;全科醫學;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063-01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種疾病,隨著機體各項功能的衰退以及年齡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伴發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也逐漸增加,同時高糖環境也給疾病的治療造成困難。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旨在探討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全科醫學保健模式治療下對其生存質量的影響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全科醫學治療組于我院下轄社區醫療中心選取60歲及以上老年糖尿病[1]患者210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00例;患者年齡為60~82歲, 平均年齡(72.2±6.7)歲;體重40~79kg,平均體重(60.6±14.3)kg。專科醫學組選取長期于我院門診治療糖尿病的老年患者216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2例;患者平均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73.1±7.2)歲;體重42~73kg,平均體重(59.8±13.6)kg。所選取的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年齡及其他檢查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對社區全科醫學治療組及門診專科醫學組均行基本檢查包括:體重、血常規、血壓、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常規檢查,明確糖尿病診斷[1]。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主要為二甲雙胍類、格列奈類;如患者服用降糖藥效果不佳,則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

    1.2.1 全科醫學治療組:進行社區診療,為每例患者制訂治療方案,包括飲食和運動方案;進行糖尿病患者風險評估。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定期巡診。

    1.2.2 專科醫學治療組:依據糖尿病治療原則囑患者定期與專科門診診治。

    1.2.3 結果評價: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測評[2]~[3]。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2.0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且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全科醫學治療組較之于專科醫學治療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方面的評估的得分,無論是在心里、生理還是社會因素方面,均有明顯優勢,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值均<0.05)。詳細結果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種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也成逐年遞增的趨勢。通常情況下,由于對病情缺乏重視,通常導致病情延誤、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或為其他疾病的治療造成不良影響。所以良好的血糖控制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對于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對社區老年患者進行社區診療,為每位患者制訂治療方案,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講座;降低可能妨礙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不利因素,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改善,同時也增加了政府主導的社會醫療服務效率。總之,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對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顯著的效果。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科醫學醫學理論逐步開始被大多數人接受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社區全科醫學診療和公共健康管理是全科醫學保健模式的兩大主要內容。社區全科醫學診療和公共健康管理通過對流行病學、公共衛生、行為醫學等方面做出的判斷,對病人進行積極主動地防控與治療,對常見老年慢性疾病的及時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現行專科醫學治療條件下,由患者自行決定就醫模式對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控十分不利,有報道顯示慢性病老年患者2周就診率極低[4]。通過對糖尿病患者的全科醫學保健模式治療的探討,我們也應將其推廣至其他慢性疾病防控領域,做好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及時準確的掌握患者信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治療效率。

    參考文獻

    [1]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糖尿病聯盟(WHO/IDFD)糖尿病診斷標準].

    [2] 彭煒.社區衛生服務實用教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627-655

    第9篇:保健醫學與研究范文

    食養,即正常人的飲食養生,它是以健康人體為研究對象,包括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人群的飲食養生,不同季節、不同區域的飲食養生等,進而達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食療,又稱食治,即飲食治療,它是以疾病為研究對象,包括不同疾病的飲食治療,具有安全無毒、副作用小、簡便易行、行之有效、易為人們接受的特點。特別是在一些慢性疾病、孕期疾病、小兒疾病等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療作用。[2]西方近代營養學的研究內容涉及人體對營養需求量、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不同人群的營養、社區營養等諸多方面[3],特別是食物對健康、疾病以及營養成分與各類食物的最佳搭配的研究。西方近代營養學又可分為生理營養學和臨床營養學。生理營養學研究的是人體處于正常的生理狀態下的營養要求,即根據每個人的性別、年齡、勞動消耗等各種不同生理情況,合理飲食以供應機體的營養需要,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這與中醫飲食保健學的食養理論是一致的;而臨床營養學研究的是人體處于疾病狀態下的營養要求,即人體處于疾病狀態時,通過合理的營養供給以促使疾病痊愈,加快身體恢復,從西醫治療學上說,是一種營養療法,有時作為輔治療措施,有時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這與中醫飲食保健學的食療理論相吻合。可見,中醫飲食保健學與西方近代營養學研究的內容和目的是不謀而合的。

    都強調平衡膳食的重要性中醫飲食保健學是在中醫學的基礎上分離出來的一門科學,所以其中很多思想與中醫學的思想是相通的。早在戰國秦漢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的《素問•臟氣法時論》中就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也記載了“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平衡膳食模式。這種膳食模式,是世界營養學史上最早根據食物作用對食物進行的分類,并認為膳食應以上述四種食物組成,進而用于指導人們的飲食生活,是我國古代營養學領域的一大發現,它精辟地、綱領性地向人們指出了飲食的要義,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飲食指南。[4]這一理論對于指導人們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西方近代營養學則根據人群中存在的營養問題,制定了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適合各國(地區)的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的平衡膳食指南及膳食寶塔。注重膳食營養均衡的合理搭配,注重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協調與補充,如米面類食物普遍缺乏賴氨酸,可以用大豆彌補其不足,以達到營養素的平衡。而膳食金字塔(共五層),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與所占的比重。此外,西方近代營養學還強調了攝入的營養物質應與消耗之間保持平衡。由此可見,中醫飲食保健學與西方近代營養學在平衡膳食模式上具有相通性。

    都強調脾胃的重要性中醫飲食保健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營養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也是中醫飲食保健學的特點之一,即脾胃為本的飲食保健觀。《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中醫學認為,脾和胃同屬于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并把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為“脾主運化水谷”與“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合理的膳食必須依賴于脾胃的運化功能,才能將飲食物轉化為人體直接可以利用的精微物質,并進一步轉化為精、氣、血、津液,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足夠的養料[1]。此外,還提出飲食保健應首先重視調理脾胃,它對食養和食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帝內經》提出“飲食有節說”,非常強調飲食有節,強調飲食生活不可沒有規律、饑飽過度、生冷不潔等,否則均會影響脾胃健康,在日常飲食生活中,應重視保護脾胃的功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西方近代營養學強調胃腸道的正常運轉是保證營養素消化、吸收和利用的關鍵,必須充分考慮到各種營養素吸收和相互拮抗的問題,如脂溶性維生素食用過多易引起中毒,植酸鹽與草酸鈣結合容易產生結石等,這些均對脾胃的消化吸收產生很大影響。也就是說,在注重保護脾胃方面,中醫飲食保健學與西方近代營養學具有相似性。

    中醫飲食保健學與西方近代營養學的不同之處

    背景范疇不同中醫飲食保健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和發展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和方法論的影響,體現了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屬于東方傳統科學的范疇。而西方近代營養學作為西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和發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體現了西醫學的特色和優勢,屬于西方近代科學的范疇。

    研究角度不同中醫飲食保健學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從宏觀出發,從整體著眼,以實踐研究為基礎,以脾胃為飲食保健之本,注重飲食保健的個體針對性,強調無病以飲食養生,有病首先以飲食治療,著重于食物的偏性,利用五行中的五色(青紅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來均衡搭配飲食。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內涵比較豐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西方近代營養學則以西醫學理論為指導,從微觀出發,從局部著眼,以實驗室研究為基礎,以七大食物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維生素、水、能量)為本,以平衡膳食為核心,注重不同群體營養素的供給,強調營養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作用。

    表現形式不同中醫飲食保健學強調借助自然之力調節機體的功能,如借助自然界多種天然物質的陰陽、性味等屬性來調節和校正人體自身的失衡,而且這種調節是人體無法自身調節的。此外,中醫飲食保健學用材較趨向于“藥”,因為中國飲食保健食材大多具有藥食兼用的雙重屬性和作用。中醫飲食保健學的歷史淵源和指導思想決定了其用材除了選擇含有一定藥效的食物外,還包含了幾乎所有無毒性的中藥品種,而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不在人們的日常食譜中。許多藥用食物在歷代醫家的著作中都記載了其功效和主治范圍,亦藥亦食,以食補藥,以藥助食,已成為中醫藥的一大特色。西方近代營養學則以現代實驗科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為基礎,認為生命是一個化學過程,可以用化學的方式校正和完善,它強調以基本營養素為核心的自體補充完善思想,突出表現為拿來主義。[5]西方近代營養學的用材注重于“食”,更多的是從自身食譜范圍內尋找,或是人工合成的營養素及其衍生物、替代品。#p#分頁標題#e#

    特色不同“食復學說”和“飲食禁忌學說”是西方近代營養學中沒有而中醫飲食保健學獨具的特色,是《黃帝內經》的兩大貢獻。《黃帝內經》中提出了在疾病的恢復期的“食復學說”,所謂食復,是指在疾病的恢復期由于飲食不當而導致疾病的復發。如《素問•熱論》說“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強調應重視急性熱病恢復期不可驟然進食肉類或油膩之品,也別勉強多食,以免導致疾病的反復。[6]而在飲食宜忌上,則提出了“飲食禁忌學說”。即根據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間的屬性,以及養生或食療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對養生或食療不利的食物。如《靈樞•五味》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的“五味所禁”等。其內容還包括了發物禁忌、妊娠禁忌、體質禁忌等。“食復學說”和“飲食禁忌學說”表現了飲食與體質之間、食物與食物之間、食物與病情之間、體質與體質之間的兩點論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中醫飲食保健學與西方近代營養學的不足之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亚洲欧美成人日韩|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18岁女人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 成人动漫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h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性色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亚洲欧美成人网| 俄罗斯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国产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