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康復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鄂爾多斯巿準格尓旗人口與計劃生育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 鄂爾多斯市 010300
【摘 要】目的:觀察圍手術期不同體溫對嬰幼兒術后的康復效果影響,并探討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將90 例腹部手術患兒隨機分三組,A 組為提高室溫組,將室溫提高至26℃,術中肛溫<36℃;B 組采用液體加溫使其肛溫維持于(36.4±0.3)℃,C 組采用液體加溫同時使用水循環變溫毯等綜合保溫措施,肛溫維持于(37.5±0.6)℃。觀察3 組術前、術中、術后的血壓、心率、肛溫、引流量、拔管時間以及寒戰及躁動的發生率。結果:A 組術中、術后體溫較術前明顯降低,血壓明顯升高,心率增快,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C 組術中、術后體溫、血壓、心率與術前比較無明顯差異(P>O.05)。B 組術中體溫與術前差異無顯著意義,但術后體溫與術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A 組患兒的術后引流量、拔管時間、寒顫、躁動發生率較B、C 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B 組患兒拔管時間、寒顫、躁動發生率與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結論: 低體溫使得術后出現并發癥的發生率上升,而術中采用保溫措施,維持肛溫,有利于嬰幼兒的術后康復。
關鍵詞 體溫;嬰幼兒;康復效果;護理措施
外科手術患者往往會因室溫較低,腹腔臟器以及肢體的長時間暴露導致散熱增加,麻醉狀態下骨骼肌不斷松弛,產熱減少,容易出現圍手術期低體溫的情況, 低體溫會導致凝血功能障礙[1],影響術后康復,所以要做好嬰幼兒的圍手術期體溫管理。本研究觀察了不同體溫對嬰幼兒患者康復的影響,探討相應的合理措施以及嬰幼兒理想的體溫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 年1 月-2014 年1 月間我院擇期全麻的開腹手術患兒90 例,年齡1 個月~ 4 歲,男52 例,女38 例,ASAI ~Ⅱ級, 手術時間2-4h。麻醉方法: 所有患兒均采用氣管內插管靜吸復合全麻,術前30min 肌注阿托品0.02mg/kg,入室后開放靜脈,緩慢靜注KTM1 ~ 2mg/kg、咪唑安定0.1 ~ O.2mg/、芬太尼2 ~ 4mg/kg、維庫溴銨0.08 ~ O.1mg/kg。
1.2 方法
90 例患兒隨機分為A、B、C 三組,每組30 例,三組患兒年齡、性別、BMI、麻醉方式等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A 組為提高室溫組,術中肛溫低于36℃,B 組采用液體加溫使其肛溫維持于(36.4±0.3)℃,C 組采用液體加溫同時使用水循環變溫毯等綜合保溫措施,肛溫維持于(37.5±0.6)℃。觀察三組術前、術中,術后血壓、心率、肛溫的變化以及術后拔管時間、引流量、寒戰及躁動的發生率情況。
1.3 保溫護理方法
1.3.1 環境溫度管理
保暖保暖應貫穿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冬天接患兒時使用毯子保暖,手術床單預
熱,減少身體暴露,術中棉被覆蓋非手術區,頭部戴帽或蓋手術巾。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2-26℃,相對濕度40%-60%。 消毒鋪巾調高室內溫度至25-28℃,手術開始時再降低到24-26℃,但是不能低于2l℃,因為若室溫低于2l℃以及全麻手術時間超過3h,體溫往往低于36℃ [2]。
1.3.2 呼吸道加溫
氣管插管全麻手術患兒用干燥、寒冷空氣通氣時,呼吸道可帶走約10% 左右的代謝熱量[4]。所以機械通氣患兒可以使用保溫加濕過濾器,長時間插管全麻的手術患兒可以采用人工鼻,保持呼吸道內溫恒定。
1.3.3 保溫裝置
術前患兒手術床上鋪上控溫電熱毯,術中根據患者體溫變化進行調節。可以在遠離術野部位的腋下、身體兩側采用暖水袋,水溫不易超過40℃,用毛巾包裹,避免燙傷。可以使用循環水毯對手術床進行加溫,水毯溫度可調節于30-41℃。新生兒手術可以用紅外線輻射臺代替手術床,溫度保持在35℃,不僅可以保證手術溫度,又可調節手術間溫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的統計軟件對結果進行統計。計量資料數據統一以( )的形式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相對
數表示,采用x2 檢驗。檢驗標準設置為0.05,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術中、術后體溫較術前明顯降低,血壓明顯升高,心率增快,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C 組術中、術后體溫、血壓、心率與術前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B 組術中體溫與術前差異無顯著意義,但術后體溫與術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1)。A 組患兒的術后引流量、拔管時間、寒顫、躁動發生率較B、C 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B 組患兒拔管時間、寒顫、躁動發生率與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 表2)。
3 討論
麻醉以及手術過程中有很多原因會導致患兒出現體溫下降的情況: 如手術室溫度低、不注意術中保暖、體腔沖洗液過涼、大量冷輸液等使皮膚血管擴張引起嬰幼兒體溫下降。嬰幼兒相對德爾體表面積大,皮下脂肪少, 隔熱性能差, 而其機體的代謝率高, 容易向周圍環境散發熱量, 且對于外界的溫度變化較為敏感, 容易出現低溫[3]。對人體而言, 輕度低體溫(34-36℃ ) 則會產生不良刺激, 會出現一系列應激反應,而嬰幼兒由于其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全. 調節以及保溫能力均較差, 所以圍手術期嬰幼兒出現低溫的發生率仍較高,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圍手術期嬰幼兒的保溫護理工作,如控制手術室溫度, 采用加溫毯提前對手術床進行加溫來避免嬰幼兒低體溫的發生。
本研究中的C 組通過一系列的保溫措施使其在圍手術期出現低體溫的發生率明顯降低,且圍手術期的生命體征較其余兩組均明顯穩定,術后出現寒戰、躁動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同時患兒的引流量以及拔管時間均明顯減少,這些均加快了患兒的術后恢復,故我們對于嬰幼兒圍手術期需要做好充分的保溫護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悅, 夏玲, 姜云等. 外科手術中低體溫的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 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7):1556-1558.
【關鍵詞】 高壓氧綜合治療;手足口病;急性遲緩性癱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83
手足口病是由體內多種腸道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性疾病, 患病人群多見于嬰幼兒[1]。多數患兒臨床癥狀較輕微, 其主要臨床特征為口腔、手足等部位皰疹或皮疹以及發熱;少數患兒將并發腦炎、心肌炎及急性遲緩性癱瘓, 嚴重者病情發展快較易發生死亡[2]。近幾年來本院在常規治療及康復護理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癱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兒均符合衛計委(原衛生部)制訂的《2010年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有關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 而急性遲緩性癱瘓則經患兒臨床癥狀、MRI及心電圖確診, 且所有患兒均無嚴重心、肝、肺、腎等器官障礙及無脊髓灰質炎。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2例。對照組女15例, 男17例, 年齡0.5~3歲, 平均年齡(1.5±0.7)歲, 左上肢遲緩性癱瘓10例、右上肢遲緩性癱瘓9例、右下肢遲緩性癱瘓13例;實驗組女12例, 男20例, 年齡0.4~2.8歲, 平均年齡(1.7±0.6)歲, 左上肢遲緩性癱瘓13例、右上肢遲緩性癱瘓7例、右下肢遲緩性癱瘓12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癱瘓肢體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和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包括針灸護理及肌力鍛煉, 具體包括:①針灸康復護理:患兒上肢癱瘓針灸穴位以手陽明經穴為主, 下肢癱瘓選取膽經、胃經和局部穴位相配合;②肌力鍛煉和偏癱肢體綜合鍛煉。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為患兒提供整潔、美觀、舒適、安全和安靜的環境, 被動活動或輕揉患兒患肢30 min,
動作需盡量輕柔, 醫護人員在與患兒交流過程中需保持聲音大小適宜、面帶微笑、語言輕柔及舉止得體, 同時為患兒家屬進行心理疏導, 與其建立良好的關系。
1. 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兒患肢體功能恢復2級
以上;有效:治療后患兒肢體功能恢復1級以上;無效:治療后患兒肢體功能未見恢復。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治療后, 對照組顯效11例, 有效16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84.38%(27/32);實驗組顯效13例, 有效19例, 無效
0例, 總有效率為100.00%,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研究發現, 高壓氧治療可恢復損傷神經, 同時還能較好的減輕損傷后遺癥[3]。文獻報道[4], 高壓氧治療1個療程后不僅能有效地促進患兒神經細胞的恢復, 還能加快側肢循環的建立, 促進大腦代謝循環, 改善大腦功能。對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癱瘓患兒實施舒適護理可有效提高患兒治愈疾病的信心, 使患兒及其家屬具有安全感和滿足感, 為患兒創造一個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的充分條件;同時護理人員通過舒適護理可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有效地心理輔導, 并與患兒家屬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樹立康復信心, 提高其治療依從性[5, 6]。
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64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癱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結果顯示, 對照組顯效11例, 有效16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84.38%(27/32);實驗組顯效13例, 有效19例, 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00%(32/32),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與康復護理相比, 舒適護理在治療患兒手足口病合并遲緩性癱瘓方面臨床效果明顯, 該方法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游石瓊, 陳婷婷, 張曦, 等. 早期康復對手足口病并發急性遲緩性癱瘓的影響.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2, 18(2):176-177.
[2] 袁記霞. 高壓氧綜合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合并遲緩性癱瘓療效觀察.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1, 3(4):351-352.
[3] 湯紅艷. 高壓氧治療手足口病并發腦炎的護理. 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11):1575-1576.
[4] 黃永生, 嚴健華. 高壓氧綜合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合并遲緩性癱瘓臨床研究.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5, 28(5):657, 658.
[5] 陳彩片. 高壓氧綜合治療手足口病并發急性遲緩性癱瘓效果研究及護理. 河北醫學, 2015, 21(3):503-504.
【關鍵詞】重癥腦癱;患兒;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288-02
重癥腦癱可稱為重癥殘疾兒童或重癥身心障礙兒。主要是指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損害所致,表現為身體的、精神的運動障礙和智能障礙,而且皆為重度[1]。臨床特點:患兒在生后數周乃至數月出現明顯的肌肉痙攣與強直,并發癥多,最常見的是癲癇,另外常合并有小頭畸形和智力低下、視覺障礙、弱視、聽力欠缺或聽力障礙等,早期出現角弓反張,下肢可見內收肌痙攣和過度的伸展。俯臥位上不能抬起頭部,脊柱與髖關節不能伸展,不能獨坐,攝食、呼吸困難、攣縮與變形迅速進展。我們針對其病情特點選擇相應的護理方法,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將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均取材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診治的重癥腦癱患兒,男孩20例,女孩10例;按年齡分組:6~12個月為18例,>12個月組9例。
1.2 方法 我科對30例重癥腦癱患兒進行推拿按摩、運動療法、作業療法、中藥薰蒸、水療、引導式教育、針灸、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等綜合治療的同時,配合康復護理,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護理目的:采取一些適當的措施去幫助重癥腦癱患兒獲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降低過高的肌肉張力,恢復肌力平衡,不斷加強運動學習和技能獲得,努力減弱痙攣狀態,對伴有嚴重智能障礙、癲癇等并發損害的患兒,以促進主動運動鍛煉為主,改善步態,提高生活質量。
2 護理措施
2.1 日常護理措施 (1)抱姿 抱重癥腦癱患兒時,由于患兒不能以手臂摟住抱者的肩部,抱者抱患兒時必須使其有安全感,要一邊和患兒交流,一邊慢慢抱起。對頭部控制差的患兒要從頭部以手臂圍繞兩肩,以防止其頭部落向后方。對重癥角弓反張患兒側臥位抱起,使其頭部、肩部、髖關節及膝關節呈屈曲姿勢。(2)臥位 根據重癥腦癱患兒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臥位。仰臥位能使全身的伸展傾向增強,姿勢穩定,但持續時間長也會發生新問題,易成非對稱姿勢,注意不要因此妨礙頭部、軀干、四肢的抗重力發育,要防止壓瘡的發生。俯臥位容易壓迫顏面、胸廓,活動時有困難。俯臥位時可在胸部墊一個小枕幫助肘支撐,肘支撐是為腹爬作準備。此種姿勢可促進頭部抬舉、脊柱伸展、上肢的支撐和手眼協調。側臥位為不穩定的姿勢,此種姿勢可促進手眼協調和上肢保持對稱,可使頭部輕度屈曲,軀干幾乎伸直,下側下肢伸展,上側下肢屈曲位姿勢,可用枕頭、毛巾墊使之穩定。(3)坐位 重癥患兒取坐位比較困難,可以利用坐姿矯正椅取坐位,坐時使臀部充分向后方,頭部、軀干對稱的伸展坐下。(4)立位 重癥患兒立位更加困難,可利用立位電動保持輪椅、助行器、踝足矯形器站立。對重癥患兒不論采取何種姿勢,都要盡量保持對稱姿勢,要促進頭部、上肢、下肢的抗重力伸展,促進手眼協調動作和使用上肢。
2.2 攝食護理 攝食動作是保證人生命的基礎動作,并對發聲、說話有重要影響。進食時在矯正異常姿勢的同時,要對張口、吸吮、咀嚼、咽下等運動進行協助。重癥患兒常有吞咽、咀嚼障礙、運動異常和上消化道肌肉緊張而致的誤咽和胃內容物反流。對口唇功能不全的患兒盡可能取坐位或立位,使用小勺喂食。協助者站在患兒右側或是后方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口唇,教他自動地閉合口唇,也可從正前方來托下頜,以拇指推按口唇。重癥痙攣型四肢癱的患兒,全身性屈肌痙攣強烈,以頸部屈肌群、舌骨上肌群、喉肌群尤甚。在減輕全身屈肌痙攣治療的同時,可采用下頜、舌、咽的處置方法,以促進頸部屈伸,舌咽部的蠕動運動。低張力患兒常有舌尖運動受限,食物運送困難,應采用顎舌的訓練方法,使食物停滯在口腔內,擠出食物量減少,縮短進餐時間。此外因異常的緊張,熱量的消耗和大量的汗液流失,以及口腔內觸覺過敏、過度的軀干伸展側彎而致上消化道通過障礙。空氣咽下、橫膈疝等病因造成的嘔吐、便秘應及時處理。要注意營養和水分攝入,選擇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瘦肉、肝、蛋、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根據患兒口腔功能的發展,由流食、半流食至固體食物逐漸改變質地,做到合理喂養,定時定量,防止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指導家長攝食時應注意:對吞咽困難的患兒,喂養時要耐心,給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過多,以免產生嘔吐。用勺喂養時,應從正前方中線的位置給食物,如患兒有猛然吐舌,可以用勺壓舌,訓練合唇,取勺上的食物。用杯飲水時將杯邊放在患兒下唇上,不要放在牙間,以防咬杯。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應等患兒自行放松。對流涎的患兒,避免用力擦嘴,以免減低唇部敏感度。可用毛巾輕拍咽部,增強吞口水的意識。餐具、奶具要定期煮沸消毒。
2.3 排泄護理 大多數重癥患兒不能自行排便,尿布一般3~4h更換1次,選擇舒適、合體、吸水性強、特別要應用不滲漏的尿布。應用尿布時一定要注意其大小,以保證髖關節的正常位置為度。如尿布體積過大,會加重異常姿勢。對年長患兒可選用便盆或訓練如廁動作,如脫褲子、穩坐在便器上等。同時注意保持外衛生。大小便后及時清理,清洗會,防止濕疹。
2.4 保持清潔和更衣護理 經常作全身皮膚清潔擦拭,剪指甲、洗頭、勤洗手足和定期入浴,有利于保持健康和精神穩定。使患兒認識自己身體各部位、體驗著衣物的感覺,理解穿脫動作。衣服要寬大易脫,質地要耐穿。對上側能活動的患兒,訓練在側臥位自己穿脫。對重癥腦癱患兒衣物的穿、脫,要特別注意不要加重異常姿勢與運動模式,動作要輕柔,防止骨折的發生。
2.5 功能鍛煉 教會家長簡單的家庭康復訓練方法,加強被動運動活動的訓練。(1)翻身訓練 練習向不同方向的翻身,讓患兒處于俯臥位或俯臥于球上,訓練頭部的控制能力。(2)爬行訓練 讓患兒先保持四點支撐,然后三點支撐,再左手、右腿、右手、左替訓練。(3)步行轉移訓練 從扶物助行到獨立行走,上下樓梯訓練。還可配合推拿按摩、針刺及理療。對伴有語言障礙的患兒,應按正常小兒語言發育的規律進行訓練,平時要給患兒豐富的語言刺激,鼓勵患兒發音,矯正發音異常,并持之以恒地進行語言訓練,以增強患兒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2.6 衛生宣教 加強基礎護理,保持病房的安靜清潔,定時開窗通風,定期進行空氣、地面消毒,晨間護理徹底細心,定時巡視病房,尤其夜間應加強巡視,防止小兒墜床、燙傷、自傷、他傷等其他意外事故的發生。注意對患兒的保暖,衣服應柔軟舒適。營養豐富合理,提倡母乳喂養,尤其是早產兒及小于胎齡兒,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幼兒應補充各種輔食,包括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
2.7 心理護理 在整個康復護理過程中,對家長的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腦癱患兒的家庭都存在著巨大的精神與經濟壓力,重癥腦癱患兒的難治性讓父母看不到患兒的希望,高額的經濟負擔使整個家庭都陷入困難,而社會的壓力更加重了家長的悲觀情緒。這些方方面面的壓力,使家長逐漸失去了耐心,想放棄治療,甚至會出現遺棄患兒的沖動。為緩解家長的精神壓力,我們根據其知識層次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做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詳細講解腦癱的發病機制,并通過解剖、生理學知識增加家屬對腦癱醫學知識的了解,并通過示范使其盡量掌握各期鍛煉的特點,使其充分認識到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講明康復治療的漸進性及療效,并結合實例,讓家屬看到康復的希望,通過及時的心理疏導,使其主動配合康復治療。
3 結果
按療效評價標準[2]:治愈8例,異常姿勢消失,肌張力接近正常,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正常,頭顱CT好轉或無變化;有效20例,異常姿勢好轉,肌張力好轉,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好轉,頭顱CT無變化;無效2例,各項指標均無明顯變化。
4 討論
腦癱嚴重影響小兒身心發育,是兒童常見的致殘性疾患之一,正確系統的康復訓練至關重要。所以訓練的護士要求具有扎實的解剖、生理學知識,掌握腦癱發病機制,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掌握各期鍛煉的特點,循序漸進并能進行熟練操作及示范,康復治療是一個制定相應的康復目標并定期完成,使整個康復訓練貫穿于患兒的日常生活中。研究表明,嬰兒早期(0~6個月)是大腦發育最迅速和代償能力最強的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修剪性”,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尤其是6個月以內早期診斷的患兒,異常姿勢還未固定化未出現腦的繼發性變性,早期給予綜合治療和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操作的大腦在不斷成熟和分化的過程中,功能得到有效代償,使患兒向正常化發展。家庭的康復可減少醫療費用,又緩解了患兒及家長對醫院環境的緊張感,所以在實施康復護理時,使家長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并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使患兒得到長期的康復訓練。護理過程中要堅持貫穿心理護理,要不斷疏導、鼓勵,從而提高治愈率。
腦癱患兒的康復要做到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3],療效會更佳,患兒的年齡最小,腦細胞受傷的時間越短,只是功能上的改變,也就是說,腦細胞還有代償功能,還能維持正常的活動,隨著時間的延長,由功能上的改變轉化為器質上的改變,不經科學的治療,腦細胞逐漸失去代償,肢體變形逐漸出現,異常姿勢相對固定,給治療上帶來很大的難度,完全正常化的可能性較小,尤其是重度腦損傷,療效更差。再者康復的效果與家長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呈正相關,家長的接受能力越強,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康復的效果就越好。
參考文獻:
[1] 李曉捷,陳秀潔,姜志梅.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61.
[關鍵詞] 健康教育;口腔運動指導;腦癱高危兒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1(b)-016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ral exercise guidance for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12 cases of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in 3201 Hospital of Hanzhong C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5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with 10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and 112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health education compared with oral exercise guidance). The mealtimes fixed, eating place fixed, dining environment quiet, forced feeding behavior, encourage verbal and affective interaction score, motor development level score, smart growth level scor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ere observed. The movement behind, mental retardation, cerebral palsy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mealtimes fixed, eating place fixed, dining environment quiet, forced feeding behavior, encourage verbal and affective interaction score, motor development level score, smart growth level score of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scores above of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movement falling behind, mental retardation, cerebral pals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ral exercise guidance can increase the feeding behavior score of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improve the motor development, smart growth of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Oral exercise guidance;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腦癱高危兒是指具有腦癱高危病史的患兒,其形成原因比較復雜,主要和早產、低出生體重、缺血缺氧性腦病、宮腔內感染、核黃疸、產傷等因素密切相關,會造成遠期的智能水平降低和腦癱等嚴重的并發癥[1-2]。腦癱高危兒早期腦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可能對患兒口腔運動和進食技能造成影響,從而造成腦癱高危兒比普通嬰幼兒更加難喂養,這就決定了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可以提高患兒的喂養水平[3-4]。近年來針對腦癱高危兒臨床護理的研究比較多,但是缺乏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對腦癱高危兒應用效果的報道[5-6]。本研究通過對212例腦癱高危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擬探討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對腦癱高危兒的影響,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2月陜西省漢中市三二一醫院收治的腦癱高危兒212例的臨床資料,依據護理措施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齡3~12個月,平均(5.9±1.6)個月。觀察組112例,男61例,女51例,年齡3~11個月,平均(5.6±1.9)個月。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腦癱高危兒年齡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腦癱高危兒喂養護理措施:對于吸吮障礙的患兒,從口角一側放入,有利于患兒吞咽,對于有吐舌表現、舌肌張力較大的患兒,用小勺將食物送入到口腔,然后再用小勺輕輕壓住舌根,促進食物的吞咽。觀察組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口腔運動訓練指導。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首先向患兒家長耐心地講解喂養患兒技巧、口腔運動訓練基本過程和喂養過程中加強交流的重要性。口腔運動訓練指導:①口周肌肉的按摩:雙手拇指放置在患兒上嘴唇中部,分別向著左側、右側嘴角逐步的推壓口輪匝肌,相同方法對下嘴唇進行按摩。②口腔按摩:左手托住患兒下頜部,將其面部固定,右手食指指腹部對患兒上唇、口內唇系帶前庭溝附近,快速按壓1次,然后用示指指腹從上頜骨頰側滑行按摩,用示指指腹對人中溝下方門齒孔周圍快速按壓,再用示指指腹自上頜骨腭側滑行按摩。③舌部運動:示指指腹從口腔內向外方向,對舌體前1/3部按摩4次,然后用示指指腹對舌體邊緣按摩4次,再用示指對舌體從左側向右側推2~3 s,然后再反方向推2~3 s。④吸吮力訓練:用消毒處理過的蘸水棉簽放置在患兒唇角或者口唇中部,直到患兒口中“漬漬”聲將水擠出為止,吸吮過程中,用手指向內按壓患兒頰部,從而提高患兒吸吮能力。
1.3 觀察指標
1.3.1 喂養行為評分 參照《兒童康復醫學》[7]結合臨床腦癱高危兒喂養行為問題進行喂養行為評價,主要包括進餐時間固定、進餐地點固定、進餐環境安靜、強迫喂食行為、言語性鼓勵和情感交流情況,每一項評分范圍為0~5分,分數越低,喂養行為問題越多。
1.3.2 運動、智能發育水平評分 運動發育水平評分主要對嬰幼兒粗大運動能力、運動協調能力和手的精細動作能力進行評價,分數越高,運動發育水平越好。智能發育水平評分參照中國兒童發展中心(CDCC)制訂的0~3歲嬰幼兒智能發育量表進行評價,它包括智能量表121個項目、運動量表61個項目兩部分,主要評價嬰幼兒的記憶、語言、簡單解決問題能力和應對反應能力,分數越高,提示智能越好[8]。
1.3.3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不良事件主要包括運動落后、精神發育遲緩、腦癱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通過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喂養行為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進餐時間固定、進餐地點固定、進餐環境安靜、強迫喂食行為、言語性鼓勵和情感交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兩組患兒上述喂養行為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運動發育水平和智能發育水平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運動發育水平、智能發育水平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兩組患兒各項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腦癱高危兒運動落后、精神發育遲緩、腦癱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腦癱高危兒不一定會成為腦癱,但是腦癱患病率要遠遠高于普通正常嬰幼兒,因而需要在早期進行康復性護理[9-10]。但是康復的過程比較漫長,起效不明@,探討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對于改善腦癱高危兒喂養水平、提高發育質量和長期健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1-14]。腦癱高危兒腦組織因誘發因素造成損傷,早期損傷表現為口腔運動、進食技能受到影響,如口唇舌運動不協調、口腔敏感性和口內辨別能力下降,這些表現均可能對嬰幼兒的喂養水平造成不良影響[15-18]。腦癱高危兒會出現攝食障礙,如飲水或者吸奶發生嗆咳,進食后有惡心、嘔吐、舌突出表現,不會吸吮奶嘴或者吸吮無力,一些患兒在7~8個月仍然不會咀嚼食物,口唇閉合不全,造成喂養困難[19-22]。以往的資料顯示[23-26],一些家長在腦癱高危兒出現喂養困難時,通過強迫喂食、玩具引逗等方式喂食患兒,可能會對患兒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行為發育障礙,家長在喂養過程中往往注意患兒吃的情況,但是忽略了患兒情感交流,缺乏鼓勵性語言和進食技能的培養。
本研究通過分析212例腦癱高危兒的臨床資料,觀察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在腦癱高危兒中的應用情況,結果顯示,兩組腦癱高危兒護理前進餐時間固定、進餐地點固定、進餐環境安靜、強迫喂食行為、言語性鼓勵和情感交流評分均無明顯差異,護理后兩組患兒各項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不僅改善了患兒攝食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提高了喂養水平,加強了和患兒溝通交流,同時口腔按摩刺激提高了患兒進食能力,促進了患兒吸吮功能的建立。護理后兩組患兒運動發育水平、智能發育水平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不僅可以改善患兒喂養水平和營養狀態,還能提高患兒的智力發育水平和運動發育水平。觀察組腦癱高危兒運動落后、精神發育遲緩、腦癱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可以刺激患兒形成新的神經傳導通路,誘發新的神經元突觸聯系,促進患兒神經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可以提高腦癱高危兒喂養行為評分,改善腦癱高危兒運動發育、智能發育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盛尉,仇愛珍.多元化護理護理對腦癱高危兒體格、智能發育水平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5):558-560.
[2] Lang TC,Fuentes-Afflick E,Gilbert WM,et al. Cerebral palsy among Asian ethnic subgroups [J]. Pediatrics,2012, 129(4):992-998.
[3] 駱雪英.延續護理對腦癱患兒出院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8):707-708.
[4] Oskoui M,Coutinho F,Dykeman J,et al. An update on the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J]. Dev Med Child Neurol,2013,55(6):509-519.
[5] 張榮潔,羅瑩,陳伊田,等.作業療法加促通技術對提高腦癱患兒精細運動功能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 28(4):296-298.
[6] Nguyen A,Armstrong EA,Yager JY. Evidence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cerebral palsy:hope from animal model research [J]. Semin Pediatr Neurol,2013,20(2):75-83.
[7] 李樹春,李曉捷.兒童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80,551.
[8] 覃洪金,黃任秀,李玉梅,等.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對腦癱高危兒家長喂養行為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30(1):65-68.
[9] 李平,李澤楷,鄧愛玲,等.腦癱患兒家庭支持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365-367.
[10] 牛倩,何秋仙,潘建平,等.0~3歲腦癱患兒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調查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5,44(3):376-377.
[11] Oskoui M,Coutinho F,Dykeman,J,et al. An update on the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Dev Med Child Neuro,2013,55(6):509-519.
[12] 謝利林,王榮,吳秀芳,等.早期護理對腦癱高危兒運動發育預后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4):426-428.
[13] 李玉秀,謝潔珊,陳漢斌,等.循證護理在預防腦癱患兒醫院感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8):41-43.
[14] 梁秋葉,覃花桃.健康指導與家庭康復相結合提高腦癱兒童療效及生存質量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 23(10):1114-1116.
[15] 張曉麗,鐘晨.痙攣型腦癱患兒30例的家庭康復護理指導[J].護理與康復,2013,12(8):775-777.
[16] Hustad KC,Jones T,Dailey S. Implementing speech supplementation strategies:effects on intelligibility and speech rate of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severe dysarthria [J]. 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3,46(2):462-474.
[17] ⑾丹,胡軍,嚴雋陶,等.上海市腦癱患兒24h治療及管理模式的深度訪談[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4):53-56.
[18] Havstam C,Buchholz M,Hartelius L. Speech retardation and dysarthri a:a single subject study of two individuals with profound impainment of speech and motor control [J]. Logoped Phoniatr Vocol,2003,28(2):81-90.
[19] 曉麗,王文香,史惟,等.不同手功能級別腦癱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3,12(12):1127-1130.
[20] Russo RN,Miller MD,Haan E,et al. P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 identified from a population register [J]. Clin J Pain,2008,24(4):335-342.
[21] 劉芳,李慧杰,吳煥卿,等.早期多元化護理對腦癱高危兒體格智能發育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 29(4):25-27.
[22] Dirks T,Hadders-Algra M. 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 intervention of infants at high risk of cerebral palsy:a systematic analysis [J]. Dev Med Child Neurol,2011,53(S4):62-67.
[23] Nguyen A,Armstrong EA,Yager JY. Evidence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cerebral palsy:hope from animal model research [J]. Semin Pediatr Neurol,2013,20(2):75-83.
[24] Dahlseng MO,Andersen GL,da Grala Andrada M,et al. Gastrostomy tube feeding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variation across six European countries [J]. Dev Med Child Neurol,2012,54(10):938-944.
急性腸套疊是小兒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臨床表現為陣發性腹痛、嘔吐、果醬樣血便和腹部包塊[1]。通過詢問病史、詳細的體格檢查、B超檢查可以確診。主要的治療有空氣灌腸和手術治療兩種。小兒腸套疊具有起病急、變化快、晚期并發癥多且嚴重等特點,因此做好病情的觀察和護理至關重要。將我院普外科收治的86例小兒腸套疊的臨床護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2年3月~2006年3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急性小兒腸套疊患兒86例,年齡2個月~5歲,其中男52例,女34例,以上患兒均依靠病史、體格檢查以及B超檢查確診。其中回結型80例,小腸型5例,并發腸穿孔2例,腸壞死1例,無結腸型,休克5例。
1.2 治療方法及效果:86例行空氣灌腸復位,成功68例,成功率85%。其中3例行手法復位,3例行腸修補術。以上患兒經治療及護理后均痊愈出院。
2 臨床護理
2.1 心理護理:由于患兒為突然發病,有腹痛、腹脹并哭鬧不安,家長往往情緒急躁,此時應主動向家長講解病情以及采用治療方法的原因。對較大患兒進行安慰,爭取家長以及患兒的配合。
2.2 監測分析判斷病情:陣發性哭鬧為腹痛引起。
2.2.1 觀察腹痛:小兒特別是嬰幼兒,啼哭為疾病發生和變化的最早征兆[2],根據患兒啼哭時伴有的臨床表現分析病情及時處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疾病早期:表現為突發陣發性哭鬧,面色蒼白、出汗,安撫措施無效,間歇期間可以安靜。疾病中晚期:反復哭鬧,精神狀態差,個別患兒很快進入休克狀態。腸套疊復位后患兒安靜入睡,此時偶有哭鬧,大多為饑餓、切口疼痛等原因引起。
2.2.2 觀察嘔吐:陣發性哭鬧后不久即伴有嘔吐,嘔吐為噴射性,初為乳汁或食物殘渣,以后帶有膽汁,晚期可為糞便樣液體。
2.2.3 大便情況:復位前可有1~2次正常大便,4~12小時后出現糞血便或血與黏液的混合物,復位后大量的臭氣及糞便排出,血便逐漸消失。
2.2.4 觀察腹部情況:發病早期腹部柔軟,臍上或右上腹可觸及腫塊;中晚期腹脹明顯,腹部拒按,腫塊不容易查出;復位后,腹部不怕按,腫塊消失,如果空氣復位后患兒突發腹脹、呼吸困難、精神萎靡應警惕腸穿孔可能,立即通知醫生,準備腹腔穿刺和緊急手術治療。術后的患兒應注意腹脹、腹痛以及精神狀態改變,有異常應報告醫師予相應處理。
2.3 體溫的觀察和護理
2.3.1 保溫:由于患兒大腦皮層功能發育未成熟,皮膚調節機能不佳,并且由于手術麻醉時可能抑制體溫調節中樞,患兒在寒冷環境中易出現低溫,護理時減少,改善環境溫度,做好保暖工作。
2.3.2 降溫:手術治療后患兒由于體內毒性產物反應或有效循環減少,常致高熱,此時要做好有效降溫,除病因治療外,護理上應頭部冷敷,溫水擦浴等,同時應防止降溫過程中出現虛脫。
2.4 液體的護理:補液前應全面了解患兒的病情,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出入量、生化檢驗結果調節補液的性質、量和速度,維持電解質平衡和酸堿平衡,并糾正脫水。其中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是液體療法護理的重要環節,入量應包括輸液量、口服液體及食物中含水量,出量包括尿量、嘔吐物、大便丟失的水分及不顯性失水。
2.5 引流管的護理:患兒的胃腸減壓管及術后放置的腹腔引流管均應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和受壓,保持通暢。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并做好記錄。每日更換引流袋,換袋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引流管拔除時間為術后2~3天。胃腸減壓管在腹脹減輕,腸鳴音恢復,排氣后停用。
2.6 手術切口的護理:切口敷料一般術后3天更換,有滲液時可以隨時更換。切口裂開為術后較危險的并發癥,主要因素有小兒哭鬧后腹內壓增高、切口感染、營養不良、愈合能力差等,此時護理時應保持有效胃腸減壓,使用繃帶或膠帶包扎腹部減少局部張力,及時更換敷料,盡可能減少患兒哭鬧,護理動作要輕柔,如果術后5~10天見有切口滲液特別是淡紅色滲液應通知醫生及早處理。
2.7 康復護理:鼓勵患兒早期活動,不能行走的小兒可讓家長抱行,每日走4~5小時,以減少粘連發生并改善呼吸、循環功能。注意患兒有無陣發性哭鬧,及時作B超檢查排除再次套疊可能。
3 護理體會
做好嚴密的臨床病情監測,及時相應的護理措施以及心理輔導、康復護理在救治小兒急性腸套疊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能提高患兒的治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 軍,李振東.小兒肛腸外科學[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99.158.
1 發病情況學術
近年來,我國每年的乙腦病例數波動在5000-8000例之間,在決定傳染病排序中位于前10位,其死亡數和病死率分別排在第2~6位和第4~8位。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對適齡兒童進行乙腦疫苗尤其是減毒活疫苗的接種,我國乙腦發病率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并長期維持在相對較低水平,90年代以后乙腦報告發病率基本保持在1/10萬以下[1]。學術
2 流行病學特征
我國乙腦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15歲以下兒童,男性明顯高于女性。發病地區分布主要集中于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河南;季節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兒童、學生和托幼兒童。
3 臨床特點
臨床上以急性發熱、頭痛起病,迅速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重癥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遺癥。臨床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實驗室資料的綜合分析,確診有賴于血清學和病原學檢查。急性期除一般治療外,主要是針對高熱、驚厥、呼吸障礙等并發癥的對癥治療,恢復期及后遺癥的治療重點是康復治療和功能鍛煉。
4 防治策略
4.1預防接種 一般認為,乙腦疫苗應按季節接種。但季節性突擊接種時間短,接種率低,達不到徹底控制乙腦疫情的目的。因此,應改為常年免疫門診接種,進而提高接種率,這對預防控制乙腦的發生或流行將起到重要作用[2]。應嚴格執行疫苗接種操作規范,確保免疫效果。對農村的邊遠山區要加大宣傳力度,正確引導廣大群眾接受乙腦疫苗免疫接種,從而降低乙腦的發病率、死亡率。
4.2控制傳播媒介 蚊媒控制不但對于乙腦的防治有著積極作用,也對其他蚊媒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家豬是乙腦病毒的中間宿主,免疫家豬對于乙腦預防有一定作用。
4.3健康教育 應大力宣傳乙腦預防知識,積極開展防蚊、滅蚊工作,提倡乙腦疫苗預防注射等,讓群眾充分認識乙腦的危害,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進行本病的知識教育,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
4.4預測預警 動員全社會參與,加強疫情監測及預測預警。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免疫,并開展免疫接種不良反應監測,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覆蓋率。加強疫情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充分發揮各級預防保健網的作用,做好乙腦疫情監測及預測預警工作,進一步預防乙腦的發生與流行。
4.5暴發處理 發現疫情后,各級各部門應立即行動起來,采取以應急免疫為主的綜合控制措施,對疫區緊鄰的區域進行乙腦減毒活疫苗的應急接種。積極向群眾宣傳防蚊滅蚊常識,對疫點及時噴灑滅蚊劑,消除傳播媒介,使乙腦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5 護理要點
5.1病室管理 按蟲媒隔離要求進行隔離,病室應有防蚊設備,濕度適宜,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對驚厥抽搐患者,房間光線應暗淡,防止聲音、強光刺激。室內應準備急救藥物及搶救設備。
5.2病情觀察及護理 注意生命體征,尤其以體溫及呼吸最為重要。觀察患者面色,意識狀態及瞳孔變化。觀察驚厥發作先兆、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準確記錄出入量。對高熱患者采用綜合措施,以控制體溫在38℃(肛溫)以下;對驚厥或抽搐患者應分析原因,給予相應護理;對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保持呼吸道暢通、吸氧、人工氣道或呼吸機輔助呼吸的護理;昏迷患者采取仰臥頭高腳低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暢通;有肢體癱瘓者,將肢體放于功能位,并進行肢體按摩及被動運動。
5.3飲食護理 乙腦患者在不同病期應給予不同飲食以補充營養。初期及極期給予清淡、流質飲食。昏迷及有吞咽困難者可給予鼻飼或靜脈輸液。恢復期患者逐漸增加有營養、高熱量的飲食。
5.4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注意皮膚護理,防止壓瘡;注意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癥狀的觀察,防止繼發感染。觀察嘔吐物和大便顏色、大便隱血等,早期發現消化道出血。必須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尿量的變化,并做好記錄,為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
5.5康復護理 保證患者營養需要,給予鼻飼、針灸、功能鍛煉等治療,并進行指導,幫助患者盡快康復。
5.6心理護理 責任護士要熱情接待患者和家屬,耐心解答家屬的疑問,主動進行自我介紹和環境介紹,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本病知識,使家屬對疾病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屬的信任,為患者的康復創造條件。對于意識逐漸好轉的患者,保持其情緒穩定,避免不良刺激,幫助患者逐漸適應清醒后的環境。對于語言障礙、軀體活動受限者,做好生活護理,協助進行功能鍛煉。
參 考 文 獻
綜述IGFBP-1與人類妊娠母體變化和胎兒生長發育相關性的研究進展馬淑紅
淺談放射免疫分析技術的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侯永鋒
探討剖宮產率上升原因雷六春
腦卒中常見合并癥的康復護理380例高秋玲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最新進展仲霄鵬
口蹄疫O型細胞滅活疫苗的口蹄疫原苗LD50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健康必讀(中旬刊) 寇燦
動靜脈內瘺穿刺技術的改進及護理李鴻
40例前列腺電切術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李益萍
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臨床體會周鳳林
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臨床觀察尹建文,張軼群
腹部非胃手術后胃癱綜合征17例臨床分析張新偉
老年人骨科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護理徐春桂
抗HP治療與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研究楊勇,王秀鳳
對老年肺心病實施健康教育的體會高秋玲
談磷酸肌酸鈉治療小兒心肌受損的療效于文立
淺談山區畜牧業的發展情況丁光雄
CT增強掃描外漏后的護理技巧及心理分析陳麗
小兒慢性胃炎的臨床診治分析程習功
分級護理可行性的調查和研究華志芬
建工師學校食堂及幼兒園食堂衛生狀況調查孫燕霞
試論孕婦產前保健黃歆
患者就醫時的心理狀態分析白雅玲
還給幼兒一個健康的身體金艷,唐蓉
農村衛生的問題及對策朱瑞芬
淺議飲食與健康江文世
以人為本創造性地做好企業計劃生育工作健康必讀(中旬刊) 陳艷玲
為什么牙齦出血王凱
關于統一居民健康檔案編碼的分析與建議葛安安
梗阻性膽管炎并發胰腺炎的治療分析趙永江,袁富貴
淺談剖宮產的指征成湘鄂
腦卒中后早期癲癇50例分析羅政云
腮腺部分切除術治療腮腺混合瘤20例臨床體會唐宇軍
陀螺刀治療腦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戴智康,齊海燕,梁桂芳
養血祛風止癢湯治療糖尿病皮膚瘙癢癥45例王婷婷
茵梔黃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酒精性肝病31例療效觀察王玲
隱睪的臨床診療分析李陳洋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成因及結局岳玲
硬膜外單次鎮痛與普通鎮痛效果的比較謝吉芬
小針刀配合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20例楊攀
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九例誤診臨床分析高晶磊,李哲恒
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觀察張靜
紅活麻中總香豆素有效部位的藥理活性研究王洪琛
120份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情況分析劉惠文,楊兆鳳,張志紅
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區護理體會陳鳳喜,陳寶芝
ICU腦疝病人護理體會邵梅
Picc并發癥原因分析及預防顧永會
產科隱私護理探討吳敬波,呂紅俊
39例急性有機磷中毒救護體會楊剛先,郝永先
關于高職護理專業開設職業安全課程的探討王娟,朱曉菡,萬云
120例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患者護理體會健康必讀(中旬刊) 施偉榮
見習護生心理問題及帶教對策魏春平
耳鼻喉科兒童病人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周曉靜
介入治療腦動靜脈畸形的護理體會周健苗
桂枝茯苓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分析崔文中
極超短波加藥物推拿治療頸肩綜合征臨床體會肖朝林
闌尾膿腫一期闌尾切除揚國斌
老年腹腔鏡手術中的麻醉方法研究李雪
淺談急性重癥膽管炎的外科診斷與治療曾家仁HtTp://
燒傷治療應用鹽酸川芎嗪66例療效觀察劉沖,田仁寬
神經內科患者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陸野
突發性耳聾不同年齡組的臨床分析張雨
肺炎支原體感染治療探要邱作成,郭曉蓉,樂德行
手術治療小兒箝閉性腹股溝疝97例分析楊國斌
小針刀治療急性腰扭傷臨床研究周金香,李亞,李炳琪
指壓天宗穴配合針灸治療腦梗塞后重度肩周炎臨床療效觀察喻程耀
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胸腰椎骨折185例分析許明熙
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張莉
宮頸息肉術后的健康護理分析張玉梅
呼吸科人性化護理探討王永琴
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聯合治療異位妊娠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孔凡蓮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和健康教育王安芳
緊張性木僵狀態20例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護理李園,李娟,郭翠英
經橈動脈行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薛潔
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評價曾萍
剖宮產的術后護理再探吳鳳清,鄭春華
小兒急性白血病的護理體會孫艷
醫院護理安全隱患研究及管理策略陸金菁
妊高癥的臨床護理體會翁慶敏
舒適護理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蔡晶
糖尿病專科護士的護理會診實踐嚴紅艷,楊青,古成
供給牛奶提高夜班護士工作質量的研究健康必讀(中旬刊) 羅艷林,陳佑碧,周謹
關于婦女孕期的健康教育略談文興琴
健康教育在小兒骨科中的應用研究田勇
農村優生兩免工作帶來的思考壽建葉
談傷寒中的水飲治療周升棟
淺析全健排舞在企業和職工中推廣的意義俞艷
分娩期產婦的心理剖析及對策張黔豫
臭氧治療三種陰道炎療效觀察劉蘭
1.1治療方法
小組成員需要充分考慮癲癇患兒的年齡以及患兒家長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以及對癲癇疾病的原有認識,進而確定教育的方案和具體的實施辦法。根據家長各自情況的不同采用了電話回訪的形式進行教育:小組成員在癲癇患兒出院1年左右,開始進行每月1次的定期回訪,時間由小組成員自行掌控,具體要了解的內容包括癲癇患兒的目前的病情、服用藥物的情況,根據具體的情況對家長進行相關的指導,并且做好詳細的記錄。若在回訪的過程中,若癲癇患兒出現病情反復,需要指導家長及時帶癲癇患兒到醫院進行檢查和復診。此外,延續性健康教育小組的成員設立了一部咨詢電話,負責接聽該電話的人員由小組成員組成,采取輪流值班的方式,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咨詢時間為工作日的下午3~5點,通過這部咨詢電話,家長及時地與醫護人員進行了溝通交流,小組成員對癲癇患兒家長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及時的解答與指導。最后,小組成員還以集體授課的方式向癲癇患兒的家長傳授了癲癇疾病的相關知識和護理常識,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解決家長遇到的實際困難,時間為星期日上午9點。
1.2護理方法
①延續性健康教育的小組成員應當做好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癲癇疾病的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兒的智力及生長發育,在臨床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患兒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因為癲癇而導致癡呆,其心理狀況較為復雜,對孩子患有癲癇存在恐懼感,對孩子的康復也缺乏信心。所以,在對家長進行回訪或者宣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應當根據家長實際的文化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分別進行交談,從而讓心理護理貫穿始終。②加強家長對癲癇疾病的認識同樣是小組成員的責任,有很多癲癇患兒得不到及時和正確的治療,主要是因為患兒的家長認為癲癇病是難以啟齒的疾病,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歧視,所以從來不對他人講起,根據這種現狀,我們必須積極地對家長進行心理上的疏導,耐心地為每一個癲癇患兒的家長講解癲癇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以及治療中和治愈后的注意事項,進而讓家長能夠對此疾病進行全面的了解,轉變傳統的固有觀念,患兒家長知道依靠現有的醫療技術,癲癇完全可以治愈,只要堅持治療,孩子就能夠恢復健康。③醫護人員需要加強用藥指導,前面已經提到,癲癇是小兒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必須堅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因此,醫護人員必須要對家長進行用藥指導,具體實施方法如下:醫護人員可以建議家長制作登記表,此表應當詳細記錄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服藥時間以及藥物的不良反應,以便醫生能夠全面掌握癲癇患兒的治療情況,同時要告知家長,癲癇患兒的體內必須保持穩定的藥物濃度才能對癲癇的發作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一定要讓家長充分的認識到正確服用藥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切忌不遵醫囑擅自停藥換藥,而且要讓家長認識到每一類藥物的副作用,權衡利弊,定期帶患兒到醫院進行檢查身體其他器官的狀況。④要對家長進行癲癇發作的急救指導,患兒在癲癇發作時,必須將患兒平臥,不需要墊枕頭,頭偏向一側,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用毛巾包裹勺子置于患兒上下牙齒間,防止咬傷。⑤在護理過程中應當注重安全防范護理,觀察患兒情緒是否愉快,情緒是否穩定。保證幼兒在安全范圍之內,避免其進行危險性的活動,如登高、游泳等。對患兒的活動時間進行調節,避免其過度興奮以及疲勞,醫生通過指導學校以及病兒對癲癇的常識性認識,從而防止各種誘發因素的發生。患兒家長應該了解癲癇發作時的前驅癥狀或表現,叮囑患兒出現前驅癥狀時,應立即下蹲或平臥,大聲呼叫,防止摔傷。當患兒癲癇發作時,患兒家長應立即解開衣領,使其去枕平臥,將頭偏向一側,清除其口腔分泌物,使其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或窒息。并在其上下牙齒之間,放置牙墊等物品防止咬傷舌頭。對于連續抽搐的患兒不可強行按壓肢體以免引起骨折。
1.4統計學分析
首先進行數據分析,選用的軟件為SPSS17.0。其次采用假設檢驗方法即卡方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再次應用Studentt檢測方法進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最后檢測P值,如果P值<0.05,那么數據之間存在差異性,說明其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癲癇患兒入院和出院以后,家長對于癲癇疾病知識的了解具有明顯的提高,健康教育前后患兒服藥的依從性以及復發的情況出現了明顯的改善,患兒不遵醫囑用藥有原來的40.3%降低到了3.2%,且復發頻率明顯降低。根據統計學分析P均<0.05。在健康教育前,進行知識和行為調查,發現患兒病情穩定人數為10例(23.8%),在健康教育后,進行知識和行為調查,發現患兒病情穩定人數為34例(80.95%),干預前后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
3討論
[關鍵詞] 化膿性腦膜炎;治療;護理
化膿性腦膜炎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神經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可由各種化膿性細菌引起,嬰幼兒多見,病死率較高,神經系統后遺癥較多。化膿性腦膜炎80%是由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引起。其致病原因與年齡、季節、地區、機體免疫功能、有無頭顱外傷以及是否有先天性的神經或皮膚缺陷有關。肺炎鏈球菌及腦膜炎雙球菌性腦膜炎好發于晚冬及早春,流感嗜血桿菌性腦膜炎好發于晚秋及早冬。細菌大多從呼吸道侵入,也可由皮膚、粘膜或新生兒臍部入侵,經血循環到達腦膜。主要病變為腦膜表面血管極度充血、蛛網膜及軟腦膜發炎,大量的濃性滲出物覆蓋在大腦頂部、顱底及脊髓,并可發生腦室膜炎,導致硬腦膜下積液或(和)積濃、腦積水。炎癥還可損害腦實質、顱神經、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而產生相應的臨床神經系統體征。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2例腦膜炎患兒中有男8例,女4例,年齡最大16歲,最小3歲。10例患者有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1.2臨床表現:發病前數日有上呼吸道炎癥或胃腸道癥狀,繼之高熱、頭痛、精神萎靡,小嬰兒表現易激惹、不安、雙目凝視等。神經系統表現有:①腦膜刺激征:頸強直克匿格征及布魯金斯基征陽性;②顱內壓增高征: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囟門飽滿、重者昏迷,發生腦疝,出現雙瞳孔不等大、對光反映遲鈍、呼吸衰竭;③驚厥;④部分患兒出現顱神經受損或肢體癱瘓癥狀。
1.3治療原則:除對癥治療、并發癥治療及支持療法外,主要采取病原學治療。靜脈用藥,療程2-3周。病原菌不明者,選用氨卞青霉素和氯霉素,亦可選用頭孢三嗪或頭孢噻肟。最好是根據藥物敏感實驗選藥。
1.4結果:患兒的生命體征維持在正常范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意識障礙及顱內高壓程度得到控制及緩解,無軀體受傷的危險因素。
2.護理
2.1高熱護理: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新鮮。絕對臥床休息。每4小時測體溫1次。并觀察熱型及伴隨癥狀。鼓勵患兒多飲水。必要時靜脈補液。出汗后及時更衣,注意保暖。體溫超過38.5℃時,及時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以減少大腦氧的消耗,防止高熱驚厥,并記錄降溫效果。
2.2飲食護理:保證足夠熱量攝入,給予高熱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以減輕胃脹、防嘔吐發生。注意食物的調配,增加患兒食欲。頻繁嘔吐不能進食者,應注意觀察嘔吐情況并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2.3日常生活護理:協助患兒洗漱、進食、大小便及個人衛生等生活護理。做好口腔護理,嘔吐后幫助患兒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及時清除嘔吐物,減少不良刺激。做好皮膚護理,及時清除大小便,保持臀部干燥,預防褥瘡的發生。注意患兒安全,躁動不安或驚厥時防墜床及舌咬傷。
2.4病情觀察及護理
2.4.1監測生命體征:若患兒出現意識障礙、囟門、瞳孔改變、躁動不安、頻繁嘔吐、四肢肌張力增高等驚厥先兆,提示有腦水腫、顱內壓升高的可能。若呼吸節律不規則、瞳孔忽大忽小或兩側不等大、對光反映遲鈍、血壓升高,應注意腦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應經常巡視、密切觀察、詳細記錄,以便及早發現,給予急救處理。
2.4.2做好并發癥的觀察:如患兒在治療中發熱不退或退而復升,前囟飽滿、嘔吐不止、頻繁驚厥,應考慮有并發癥存在。可作頭顱CT掃描等檢查,以期早確診,及時處理。
2.4.3做好搶救藥品及器械的準備:做好氧氣、吸引器、人工呼吸機、脫水劑、呼吸興奮劑、硬腦膜下穿刺包及側腦室引流包的準備。
2.4.4藥物治療的護理:了解各種用藥的使用要求及副作用。如靜脈用藥的配伍禁忌;靜脈輸液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加重腦水腫;保護好血管,保證靜脈輸液通暢;記錄24小時的入水量。
2.5心理護理:對患兒及家長給予安慰、關心和愛護,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實,鼓勵戰勝疾病的信心。及時解除患兒不適,取得患兒及家長的信任。
5.6康復護理:對恢復期患兒,應進行功能訓練,指導家屬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相應護理,以減少后遺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