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訓練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運動損傷 康復訓練 身體損傷
人們對體育運動中由于各種意外出現的運動損傷了解不夠,特別是缺乏系統的運動康復訓練指導,極容易造成康復周期過長甚至留下身體損傷后遺癥的危險。特別對于在校學生,年輕人的活潑天性使得其對足球、籃球、拳擊等高負荷運動過于熱衷,可能在運動鍛煉的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身體損傷。
1運動損傷與康復訓練
發生運動損傷的可能性有很多,特別就目前在校學生的日常運動而言,超負荷運動、不規范運動方法以及運動防護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特別是對于籃球、足球、拳擊等高對抗強度的運動項目,年輕人過于富積的激情在釋放的過程中極容易造成對身體的損傷。小到磨損、脫臼,大到骨折、內臟受損等。
2運動康復訓練的原則
對出現的身體損傷進行康復訓練已經成為運動保護的共識。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實踐證明,對于出現的運動損傷進行傳統的“臥床靜養”法不能夠很好的完成運動損傷康復效果,或是會造成運動損傷恢復較慢,或是會在靜養的過程中留下身體后遺癥影響到進一步的運動訓練和身體機能。但在運動康復訓練方面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其運動康復訓練體系的不完備以及相應運動康復訓練基礎理論知識的匱乏導致其實際使用中出現諸如超負荷、不連續、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差以及過于依賴于客觀要求等,由此造成運動康復訓練效果較差,甚至于對身體機能造成二次損壞等狀況。因此,在進行運動康復訓練時需要遵循系統性的一些原則。具體主要有:系統全面性、科學針對性、連續性、反饋調節性等。
(1)系統全面性。在進行運動損傷康復訓練時,需要根據身體損傷的具體狀況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訓練計劃編排,特別是對于高對抗型運動損傷(如足球、籃球、拳擊、跆拳道等運動)需要對其生理、心理進行全面系統的康復計劃安排。避免只關注身體機能損傷而忽視對抗損傷帶來的心理波動康復,而這恰恰是目前體育運動損傷康復訓練的誤區之一。在足球運動中,由于對抗身體損傷帶來的心理陰影沒有得到有效的康復指導訓練,最終影響到其后期職業生涯的案例比比皆是。
(2)科學針對性。不同的運動損傷所需的運動康復訓練方法與方案是完全不同的。而根據不同的身體損傷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方案設計是整個訓練康復進行的前提。在康復訓練方案設計中需要著重對訓練強度、頻次、訓練量等進行把控,特別是肌肉損傷,其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需要根據肌肉恢復狀況進行不斷的變化調整,因此,其康復訓練方案的多重備案是極為重要的保障。
(3)連續性。對運動身體損傷進行康復訓練中的一個誤區是身體機能恢復正常便是康復訓練的結束標志。而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身體機能恢復正常活動水平與恢復正常運動水平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很多人在能夠正常活動后終止康復訓練而直接投入高負荷體育運動,這很容易導致舊傷復發,使得身體機能呈現“玻璃”屬性。因此,康復訓練的連續完整性異常重要。
(4)反饋調節性。康復訓練的反饋調節性指的是康復訓練進行中需要對身體機能進行及時的檢測與檢查,以不斷調整訓練康復方案,滿足實際康復需要,并及時對出現的突發狀況進行應對,以避免不恰當的康復訓練帶來的身體損傷加劇。
3某膝關節損傷康復訓練的重點內容
膝關節損傷伴隨著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以及神經肌肉系統功能的下降,因此,在對其進行康復訓練時需要進行合理的安排,以適宜實際的康復訓練需要。
在損傷發生后,一般在進行過緊急處理后的第二天開始進行康復訓練,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時期:運動幅度恢復期、肌肉力量恢復期、功能恢復期、專項訓練適應期等。
運動幅度恢復期:主要指的是對膝關節進行多頻次低負荷的運動幅度運動,由此來恢復膝關節的能動機制,并促進膝關節血液系統的循環,恢復神經制動能力以及骨骼運動能力。
肌肉力量恢復期:可以進行適量的力量訓練,但要避免大批量高負荷的運動。以身體不出現明顯的疼痛感為基準,在初期可以少量運動,而隨著肌肉力量的恢復可以適當加大運動量。
功能恢復期:一方面需要注意加大訓練運動量,提高肌肉適應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對神經系統恢復狀況的檢查,可以通過膝關節的伸展、爆發力、跳躍性等訓練檢查神經系統恢復狀況,從而及時的對訓練方案進行調整。
專項訓練適應期:主要指的是在運動康復訓練已經起到良好效果,身體機能大致恢復的時期需要對出現損傷的身體部位進行專項的運動訓練。初期可以選擇小負荷單項專項運動訓練,在無不適癥狀時可以適當加大訓練強度。
通過以上各個時期的針對性訓練方案可以保證身體機能的快速恢復,以及避免不恰當康復訓練帶來的身體二次損傷,最為重要的是科學合理的運動康復訓練方案能夠極大程度上避免身體損傷帶來的后遺癥,不至于影響未來身體機能的正常使用。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于以上運動康復訓練方案,無論在什么時期,所有的身體康復訓練必須以不出現明顯不適為最低標準。
4結語
對出現運動損傷進行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方案設計是保證運動損傷快速復原的前提,因此,對運動損傷康復訓練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指導是整個運動康復訓練發展的重要方案,以專業的理論知識為支撐推動運動康復訓練體系的發展從而更好地保證人們的身體機能健康是當前體育運動事業發展中的重要課題,需要綜合運動學、醫學、護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討論。
參考文獻:
[1] 李志.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預防與康復[D].北京體育大學,2013.
[2] 吳擁政.拳擊的運動損傷預防與恢復[J].當代體育科技,2012(08).
[3] 祁奇,王予彬,陳文華,王惠芳.肌內效貼在運動損傷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10).
[4] 齊寶山.運動損傷康復研究進展[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3(01).
【關鍵詞】 老年;腦血管意外;康復護理
腦血管意外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 患者因各種誘發因素引起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 而造成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 多發生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 臨床上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 因此老年人患病后康復護理在治療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者對江蘇省徐州市社會福利院2007~2012年收治的51例老年腦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復護理資料進行調查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腦癱兒童患者51例, 其中腦出血22例, 腦梗死29例;男30例, 女21例, 年齡62~81歲, 平均74歲, 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癱、下肢癱瘓、失語等癥狀。所有患者神志清醒, 均能配合相關治療。
2 康復護理方法
2. 1 一般護理 保證患者生活環境衛生, 預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褥瘡。飲食上注意低鹽、低脂同時要給予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
2. 2 心理康復護理 心理康復護理在腦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因為語言或者運動能力的殘疾, 常有悲觀、抑郁、自卑、孤獨感、愛發脾氣甚至有自殺傾向等心理問題, 在護理過程中應該多與他們進行交流, 通過關心與關愛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 積極引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2. 3 語言和肢體運動康復訓練 語言和運動功能的康復是患者完成基本生活的基礎, 對于患者的康復情況評定起著最重要的作用。當前普遍認為語言和運動能力的康復訓練要同時進行, 國內外有很多康復訓練方案[1]。具體方案要根據患者的疾病程度、病程分期來選擇, 個體化方案是治療的關鍵。
3 結果
經過1~6個月的康復護理, 51例患者中, 無明顯療效4例, 其余患者的語言和運動能力均有顯著改善, 90%以上患者日常生活可以自理。
4 討論
腦血管疾病是常見病、多發病, 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與惡性腫瘤和心血管病、成為當前三大致死疾病, 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而老年人又是其高發人群, 當前除了預防和治療疾病發生外, 如何有效促進老年腦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由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 經過一定時間綜合性的康復護理治療, 可以明顯改善老年腦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障礙情況, 患者基本生活自理率達到90%以上。因此, 對于腦血管意外老年患者通過心理、語言和運動等多方面進行康復護理, 能很大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康復訓練 手外傷術后 功能恢復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手外傷85例,男73例,女17例,年齡10~60歲。骨折合并關節損傷35例,肌腱損傷30例,神經損傷10例,斷指再植10例。手功能恢復正常81例(95.3%),手功能基本恢復,活動受限但能勝任生活和勞動 4例(4.7%)。
評估:①外觀:觀察手的狀態,有無瘢痕、傷口、紅腫、手指畸形、皮膚營養等。護士應掌握手在休息位和功能位的正確姿勢。②運動功能:包括肌力、關節活動度、靈巧性。③感覺功能:包括淺感覺(痛、觸、溫度)、深感覺(震動、位置、運動覺)、復合感覺(兩點辨別覺、質地、形狀、輕重等)。
康復訓練護理:①心理指導:術后由于疼痛,擔憂和對功能鍛煉的不了解,患者常對功能鍛煉的意義持懷疑態度,護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和相關知識教育,耐心解釋術后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紹功能恢復良好的典型病例,講解康復訓練過程及效果,讓患者目睹訓練效果,增加信心,消除顧慮,積極配合。②制定康復訓練方案,將訓練時間、方法、程度、次數及出現不良情緒等制成表格,指導患者訓練,定時檢查。一般術后1~2周保持肢體功能位,2~4周進行限制性早期活動,4周~3個月進行適當的主動活動,3~6個月骨折愈合,外固定祛除后進行強度漸強的抗阻訓練。
手部骨折和關節損傷的康復護理:外固定期間積極屈伸活動手指,用健手進行患手各關節的被動屈伸,以不引起再損傷為限。疼痛消失后變被動為主動活動,同時做不影響固定的腕部活動。祛除外固定后,指導病人作緩慢的主動屈伸活動,每次爭取達到最大范圍。
手部肌腱損傷的康復護理:肌腱松解術后一般24小時即可祛除敷料,指導患者做患指主動屈伸,每日3~5次,每次屈伸25次左右,同時做健指主動活動。當患指主動活動無痛,活動范圍正常時可開始抗阻力活動。肌腱修復術后需要用石膏托或鋁板固定3~4周。應首先活動未固定關節,患指3周內不能活動,以免破壞腱鞘與肌腱之間剛建立起來的血管供應,致肌腱壞死。外固定祛除后可進行患指的主、被動活動。
斷指再植康復護理:術后3周開始做未制動關節輕微的屈伸活動,4~6周以主動活動為主,練習患指屈伸、握拳等,6~8周應加強運動和感覺訓練,有主動運動(如分指、對指活動,可采用握力器、分指板、矯形器等)、被動運動、按摩等。被動活動各關節,增加肌力和手指變形。還可進行作業練習(如捏球、揀玻璃球、旋動健身球、寫字畫畫等。動作由簡單到復雜,逐漸增加活動復合和精細度。
康復訓練原則:手外傷康復的關鍵是正確的進行手指活動,應遵循早期安全原則。從5~10分鐘/次開始逐漸增加,每日2~3次,20~30分鐘/次。被動活動要輕柔、緩慢,以患者能耐受疼痛為宜。后期以主動訓練為主。病人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注意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出院時應重點介紹功能鍛煉和康復訓練指導,強調隨訪和復診時間。
討 論
康復訓練是手外傷術后恢復手部功能的關鍵,因此在臨床護理中護士要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全程性康復教育、指導,督促實施,讓患者了解康復知識,掌握康復訓練技巧,積極配合,持之以恒,正確鍛煉。結果表明,及時、正確、有效的康復訓練,既保證了手外傷愈合,又能盡快恢復手的實用能力,實現了患者心理、社會、和職能的重
建。康復訓練的實施和推廣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石鳳英.康復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129-133.
【關鍵詞】護理;高血壓腦出血;偏癱;神經功能;早期康復訓練
高血壓腦出血為較常見的高血壓并發癥,本病具有高發病、高致殘和高死亡率的特點,高血壓腦出血誘發的偏癱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1]。本研究選取58例本院(科)接診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入院后均予手術治療),(術后)予以護理及早期康復訓練等綜合護理干預,并分析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科)受指派進行接診(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共58例,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女比例14:15,年齡41-78歲,平均(54.28±4.73)歲;對照組男女比15:14,年齡42-79歲,平均(55.31±3.86)歲。兩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患者送入醫院后依據病情予相應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常規入院宣傳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和性格特點并從心理上疏導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病觀和康復訓練觀。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早期康復訓練等綜合護理干預,包括:⑴肢體鍛煉:在患者的身體進入康復期后,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指導患者進行臥位的常規活動訓練;⑵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發生偏癱的性質、程度、部位以及發生偏癱的范圍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案,并針對偏癱肢體和肌肉情況進行康復訓練,其中包括關節與肌肉訓練、運動療法、轉移訓練和翻身與起坐訓練等。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IHSS評分:0-6分為輕度損傷,7-22分為中度損傷,22分以上為嚴重損傷。采用巴塞爾(Barthel)指數評分評價研究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恢復能力:0-40分為重度依賴,表示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他人看護;41-59分為中度依賴,大部分生活行為不能自理,需專門看護;60-99為輕度依賴,部分活動需他人看護;100分為完全自理。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以X2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評分情況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評分情況(x±s,分)
組別
例數(n)
干預前
干預后
研究組
29
22.37±7.68
12.17±7.42
對照組
29
29.64±9.04
22.94±8.68
注:與干預前相比#P
2.2研究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評分情況
研究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干預前為(29.38±10.92)分,干預后為(79.64±19.56),干預后研究組barthel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癱、癡呆和失語等功能障礙,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而早期康復護理在患者的整個康復期具有重要的作用[2-3]。由此本院(科)對選取的58例(術后)患者分組予以護理及護理、早期康復訓練等綜合護理干預,分析其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影響。
本研究可得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干預前后研究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情況兩項結果。其中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IHSS評分可得:干預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二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的NIHSS評分情況低于對照組,這表明予以早期康復訓練后患者偏癱且狀態的改善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在于,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行護理和早期康復訓練,不僅可促進患者大腦皮質功能的恢復,還可促進偏癱肢體的恢復,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癱狀態[4]。本研究對兩組患者均行心理護理,通過掌握患者的性格特點和基本資料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不僅可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病觀和康復訓練觀,還可提高患者治療的配合度,進而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偏癱狀況。此外,本研究針對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予以肢體按摩和被動運動,有效刺激患者的血液循環和神經營養功能,促進大腦功能的重組,進而喚醒患者神經功能;患者的意識清醒后予以自主功能恢復訓練,指導訓練患者從簡單的翻身起坐開始,逐漸過渡到站立、行走以及移動等床下訓練活動;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癱情況[5]。進一步分析研究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arthel評分,可得干預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顯著優于干預前,提示予以護理和早期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應用護理及早期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毛杰,楊相鳳.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出血偏癱患者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3):419-421.
[2]張憲軍,慕會杰.腦出血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2):18-19.
[3]馮紅梅.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護理及早期肢體康復訓練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7):114-115.
關鍵詞:協同護理;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由大腦血管病變引起的一種急性疾病[1]。腦卒中會對大腦組織造成突發性損壞,通常發生在向大腦輸送氧氣和其它營養物質的血管破裂時,或發生在血管被血凝塊或其它物質阻塞時。研究發現,有效的護理配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達到減輕患者壓力、調動患者主動性積極性的目的[2]。我中心綜合科于2012年1月開始采用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護理,通過比較協同護理模式和常規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尋求更好的護理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中心科首次明確診斷為腦卒中偏癱的患者60例,隨機分為A、B兩組,A組患者采用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的協同護理模式,B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A組患者年齡57~86歲,平均67.8歲;住院時間 18~36d,平均23.3d;B組患者年齡53~87歲,平均65.5歲;住院時間17~38d,平均25.1d。兩組患者在年齡、住院天數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觀察病情變化、用藥護理、飲食護理等神經內科常規護理措施。對于A組患者,具體的協同護理措施如下:①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積極功能鍛煉和有效護理配合的必要性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使其主動參與到護理工作中;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家屬共同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告知患者及家屬護理和康復訓練時的注意事項;③指導患者在家屬的陪同下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如:站立平衡訓練、行走訓練、轉移訓練、上下樓梯訓練、持筷取物訓練、 其它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方案,和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解決康復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④定期以健康教育的方式向科室患者介紹腦卒中的相關知識,如腦卒中的概念、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方法、 治療方案、 護理措施、 康復訓練的具體內容及各個內容的作用。 鼓勵患者之間交流協同護理經驗,探討更加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并進行相應的討論交流, 并請康復科醫師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講解。
1.3評定指標FMA由運動、平衡、感覺、關節活動度及疼痛四部分組成,是目前評價腦卒中偏癱公認的的一種方法,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越接近正常。我們將A、B兩組患者分別于入院24h內和出院前24h內的根據FMA評分標準對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分。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來表示,組間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P
2結果
入院24h內A、B兩組患者的FMA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24h內分別對A、B兩組患者進行評分,A組患者的FMA評分較B組患者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腦卒中是由于急性腦循環障礙導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腦功能缺損綜合征,又稱急性腦血管事件,為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及多發病[3]。其特點為發病突然,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很高,且存活的患者中常遺留有嚴重殘疾。腦卒中由于發病突然,患者及家屬承受著病痛本身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帶來的雙重痛苦,且其造成的神經細胞不可逆性壞死造成患者部分機能永久性喪失,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而合理有效的護理配合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4]。協同護理以自我護理理論為框架,在護理工作者的指導和協同下,充分發揮患者的自我護理作用,強調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日常健康管理,及時發現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5,6]。
與傳統的護理模式相比較,協同護理模式具有下列優點:①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樹立信心,能第一時間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時對不良情緒進行疏導。②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患者的肢體運動恢復情況受原發疾病的嚴重程度、全身營養狀況、是否伴有其他并發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康復訓練沒有統一的模式;個性化的康復方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病情變化制定,更有利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③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協同護理過程中,護理工作者擔負著指導具體工作和協同解決困難的任務,宣傳講解腦卒中的概念、各種治療措施和具體護理內容,幫助制定更合理的康復方案,獲得患者及家屬更多的信任[7]。④有利于患者及家屬對腦卒中的治療有整體的把握:腦卒中雖然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但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出院后需要在家屬的監督和幫助下堅持進行,患者及家屬積累了一定的護理經驗,有利于跟進患者出院后的后續治療工作,患者及家屬可利用住院期間掌握的知識及時發現和排除危險因素,防患于未然。
綜上所述,協同護理不僅能夠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更好地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同時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周杰.58例腦卒中患者偏癱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1):96-97.
[2]蔣紅燕.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09,15(18):2771-2774.
[3]楊紅專.腦卒中的康復治療進展[J].中外醫療,2011,8(2):182-184.
[4]李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87-189.
[5]韓冰.腦卒中偏癱患者膝反張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10,32(2):944-945.
【摘要】 目的 觀察智能運動訓練系統對痙攣型雙癱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患兒下肢功能的影響。方法 60例痙攣型雙癱腦癱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0例,均采用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同時配合MOTOmed智能訓練系統進行訓練。兩組治療前后采用新修訂的Ashworth量表評定、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GMFM)進行康復評定。結果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小腿三頭肌肌張力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
【關鍵詞】 腦性癱瘓/康復; 康復訓練; Ashworth量表; GMFM量表; 兒童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1]。1997/1998對江蘇等七省調查,1~6歲小兒中腦癱患病率為1.92‰[2]。痙攣型約占腦癱患兒的60%~70%。長期的肢體痙攣嚴重影響患兒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本文旨在探討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系統對痙攣型雙癱腦癱患兒小腿三頭肌肌張力和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901/08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收治住院治療的痙攣型雙癱患兒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3~5.6歲,平均4.3歲。對照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齡3.3~6歲,平均4.7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2006年長沙第二屆兒童康復學術會議制定的痙攣型腦癱標準[1]。
1.3 納入標準 (1)符合痙攣型腦癱診斷標準;(2)能獨立站立9 s以上,而且能配合測試。
1.4 排除標準 (1)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及家族遺傳性疾病;(2)不能堅持連續治療10 d及以上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常規康復訓練方案 兩組均進行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推拿等綜合康復訓練方法,根據評定結果主要采取以下物理治療訓練策略:擴大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橋式運動、腰腹肌力訓練、轉換訓練、單側負荷體質量及站立、步行訓練。每種治療方法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療3個月。其中物理治療每次40 min,其他治療項目每次30 min。
1.5.2 MOTOmed智能訓練系統方案 觀察組增加下肢智能運動訓練系統(MOTOmed viva2,德國RECK公司),被動和主動訓練交替進行,開始做3~5 min被動訓練,然后做主動訓練,結束前做3~5 min被動訓練。阻力根據患兒的情況來調節,阻力設定為0~15 N·m,個別病例增到18 N·m,速度為15~30 r/min,每次訓練30 min,每周調整1次。
1.6 評定指標 新修訂的Ashworth痙攣分級法[3]評定小腿三頭肌肌張力,采用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GMFM)[4]D能區(站立位)和E能區(行走與跑跳)評定粗大運動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進行評定。
1.7 肌張力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單側或雙側肢體肌張力降低兩個級別以上(包括兩個級別);(2)有效:單側或雙側肢體肌張力降低一個級別;(3)無效:肌張力增加或治療前后無變化[5]。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指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秩和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Ashworth痙攣分級比較 見表1。表1 兩組患兒Ashworth痙攣分級比較[n(%),n=30]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6.808,P=0.033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 見表2。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s,n=30,分)注:與對照組比較,at=2.517 4,P
3 討論
痙攣型雙癱的臨床特點是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比上肢嚴重。該類型患兒上肢功能、言語功能以及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步行及生活自理的概率僅低于痙攣型偏癱,經康復治療實現功能正常化或回歸社會的希望很大。因此,應積極做好痙攣型雙癱患兒的康復治療,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最大限度地使其回歸社會。痙攣型腦癱患兒肌張力增高,肌肉痙攣,硬度增加,關節變形、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兒運動功能的發育,是制約患兒功能預后的關鍵因素,臨床上也常用肌張力判斷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
能否在腦發育的關鍵期內最大程度的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進行重組和代償,能否在腦發育的關鍵期內有效降低肌痙攣、增加肌力,是治療痙攣型腦癱的重點和取得良好療效的關鍵。本文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肌張力明顯下降,提示智能運動訓練系統,能有效緩解肌肉痙攣,顯著提高粗大運動能力。
智能運動訓練系統進行訓練,一方面通過閉鏈運動及下肢肌肉的離心性收縮[6],在提高下肢肌群力量的同時,能抑制動態肌張力的上升,智能探測痙攣并處理。其主要的痙攣控制器可持續感應使用者的肌肉張力,當腦癱患兒發生痙攣時機器運轉會逐漸變慢至停止,然后向反方向逐漸變快至勻速運動,起到緩解痙攣、放松肌肉的作用。另一方面,踏車樣運動可以增強膝、踝關節和髖關節的穩定性與協調性[7],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從而極大的改善患兒的平衡、協調能力;而患兒的運動功能、平衡能力的提高,對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系統可以根據患兒自身的情況選擇3種訓練方式,增強肌力,降低肌張力,增加肢體的協調能力,尤其是肌力比較低時可提供助力運動,可使患兒用少許的力量便可完成任務,增加自信心,激發患兒的潛力。在顯示數據中能更加直觀的看出雙側肌力的比例情況,從而反饋性的指導動作的協調性。而且運動結束后可看出起始肌力、肌張力的數值大小,比起手法測定更加快捷直觀。并可進一步做出個性化的訓練方案,使患兒在控制好痙攣的狀態下獲取最大的主動運動訓練。
參考文獻
[1] 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 林慶,李松,劉建蒙,等.我國六省(區)小兒腦性癱瘓患病率及臨床類型的調查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0):613615.
[3] 郭鐵成,衛小梅,陳小紅.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痙攣評定的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0):906909.
[4] 史惟,陳冬冬.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在腦性癱瘓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7):550552.
[5] 王跑球,湯孟平,張惠佳,等.中藥蒸汽浴配合功能訓練降低痙攣型腦癱患兒肌張力療效觀察[J].實用預防醫學,2007,14(3):857858.
【關鍵詞】
老年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臨床分析
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和復發率高等特點。隨著腦卒中的診斷與治療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殘率仍很高,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言語、吞咽等功能障礙,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腦卒中的治療除一般藥物治療外,還可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其療效可達到良好的效果,明顯降低致殘率。早期康復治療能促進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恢復,提高其ADL。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45例患者中,男87例,女58例,年齡55~78歲,平均65.7歲,病程0~14 d。其中,缺血性腦卒中者109例(75.1%),出血性腦卒中33例(22.8%),出血性梗死3例(2.1%),腦葉病變104例(71.7%),基底節病變41例(28.3%)。首次發病者108例(74.5%),2次以上發病者37例(25.5%)。不同程度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者138例(95.2%),其中,單側肢體癱瘓129例(93.4%),雙側肢體癱瘓者9例(6.6%),上肢癱瘓98例,下肢癱瘓40例,肌力0~1級10例,2~3級97例,3~4級31例。言語功能障礙者58例(40.0%),意識障礙者5例,其中,淺昏迷2例,嗜睡3例。伴有高血壓者38例,糖尿病者79例。
1.2 病例選擇 既往無腦卒中發作病史或有腦卒中病史但無明顯肢體癱瘓,無嚴重心、肝、腎等疾病者。
1.3 診斷標準 本組145例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均經CT或MRI檢查證實。
1.4 治療方法 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在一般腦卒中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所謂早期康復即是指發病后2周內開始的康復[1]。出現新梗死或出血、病情惡化、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減退者應禁止或謹慎進行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及訓練以神經發育療法(Bobath法)、中樞性促通技術(Brunnsttom法)、運動再學習方法等物理療法(PT)和作業療法(OT)為主,按腦卒中功能恢復的特點安排治療和訓練,并依據患者的實際功能狀態進行調整,循序漸進。早期康復訓練應分期分步進行,其康復流程可分為臥床期、坐位、站立和步行訓練等。訓練頻率為1~2次/d,30 min/次。
1.5 評定方法
腦卒中康復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各評定1次。臨床神經功能缺損采用NIHSS量表,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MA評分法,ADL采用Barthel指數。
2 結果
生命體征平穩后,予以一般藥物治療的同時開始進行早期康復治療。4周時進行效果評定,治療前后比較其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ADL均有明顯改善,各項指標均有明顯提高,肌力從0~1級恢復至2級及以上者8例(80.0%),從2~3級恢復至4級及以上者92例(94.8%),從3~4級恢復至5級者28例(90.3%),言語功能一定程度恢復者53例(91.4%)。發生直立性低血壓、肩手綜合征、肩關節脫位等繼發性損害者很少,只占8例(5.5%),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畸形、足下垂或內翻以及偏癱步態等后遺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只占28例(19.3%)。
3 討論
腦卒中早期康復的目的是減輕殘疾程度,預防或減少繼發功能障礙的發生,促進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在腦卒中發生后一段時間內,腦組織的可塑性很強,因此,盡早進行康復治療及功能訓練,有利于患者損傷功能的恢復。目前認為是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神經癥狀停止發展后24~48 h即可開始進行康復治療,1~3個月恢復最快[2],特別是最初4周內最快。
恢復機制主要認為與腦的可塑性有關,神經功能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上具有代償和功能重組能力,功能再訓練可使感受器接受的傳入性沖動促進大腦皮層功能的可塑性發展,使喪失的功能重新恢復。根據腦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組理論[3],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可使中樞神經功能重建,極大地發揮腦的可塑性,同時通過肢體活動促使相應皮層腦血流量增加,大大減少肌肉萎縮,增大關節活動度,預防或減少繼發功能障礙的發生。本組145例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按照早期康復流程,采用PT和OT療法及語言治療等綜合康復技術,經過4周康復訓練取得顯著療效,其臨床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改善,ADL明顯提高,言語功能明顯恢復,繼發損傷及后遺癥發生率明顯降低,充分證明康復治療之有效性。
康復訓練開始的越早,功能恢復就越大,療效越佳。臨床上針對患者實際情況,早期制定個性化分期康復訓練方案,使患者在接受一般藥物治療的同時得到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患者早期獲得損傷功能的恢復,能夠使其最大限度改善肢體活動,減輕神經功能缺陷,降低致殘率,改善和恢復ADL[4],提高生存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方定華.腦血管病早期康復與流程.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4,14(12):715-716.
[2] 石玉蘭,董謙.綜合康復治療50例臨床觀察.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448.
摘 要 為觀察康復治療及訓練在功能性踝關節不穩運動員中的應用效果,選擇本院收治的功能性踝關節不穩運動員48例,依照康復方式分為A組和B組,每組24例,A組由患者依據康復計劃自行訓練,B組由康復醫師指導患者訓練,均訓練4周,觀察訓練前后單腿站立試驗(OLST)評分及踝功能障礙指數(FADI)。得出結果:訓練前,兩組患者OLST評分及FAD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B組OLST評分低于A組,FADI評分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功能性踝關節不穩 康復治療 訓練
踝關節損傷為運動員常見損傷,經治療后的復發率比較高,主要原因為功能性不穩存在于踝關節損傷中。功能性踝關節不穩運動員中,多會伴有踝關節不穩、“打軟”等后遺癥,不僅影響運動員的生活質量,更對其職業生涯產生較大的影響。康復訓練為治療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的主要手段,訓練方法包含自行訓練及專業康復醫師訓練兩種,訓練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本院以接收的功能性踝關節不穩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給予康復醫師指導治療及訓練,取得滿意效果。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踝關節不穩運動員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14-29歲,平均(21.4±0.8)歲;體重53-75kg,平均(67.4±11.2)kg;病程68-218d,平均(140.8±37.6)d;左側踝關節21例,右側踝關節27例。依照康復方式分為A組和B組,每組2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方法
A組患者依據康復計劃自行訓練,由康復醫師制定統一的康復治療及訓練計劃,患者依據計劃中的內容自行開展訓練,訓練期間注意保護踝關節,共4周。
B組由康復醫師指導患者訓練,結合每位患者自身的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訓練內容包含踝關節活動、肌力恢復、姿勢平衡控制等,同時,根據患者的情況確定訓練的強度,每次訓練持續40min,每周3-4次。每次訓練開始前,指導患者進行10min的準備活動,并采取適當的保護踝關節措施,比如貼粘膏,隨著踝關節功能的逐漸恢復,訓練強度逐漸的提升,共4周。
(三)觀察指標
分別于訓練前、訓練后評價兩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評價方法包含兩種:1.單腿站立試驗(OLST):患者以患側單腿站立,另一側曲起膝關節,呈90°,站立時間為1min,記錄患者1min內發生的移動支撐足、另一側下肢接觸地面、身體擺動幅度大于中心位置次數,發生1次記1分,試驗3次,取平均分;2.踝功能障礙指數(FADI):條目共26個,其中22個評價踝關節功能,輕松完成至無法完成分別計4-0分,剩余4個評價疼痛性,無疼痛至無法忍受計4-0分[1]。
(四)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分析,平均數±標準差( ±s)表示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P
二、結果
訓練前,兩組患者OLST評分及FAD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B組OLST評分低于A組,FADI評分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三、討論
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為運動員常見的踝關節損傷類型,目前,臨床上尚不明確其發病機制,多數學者認為,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引發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比如損傷踝關節周圍韌帶、內外翻肌群肌力不平衡等[2]。與正常人相比,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患者的外翻肌力明顯降低,這說明,功能性踝關節誘發因素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為外翻肌力不足。康復訓練為治療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的主要手段,治療內容包含訓練肌力、本體感覺、關節活動度保持等,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緩解踝關節不穩狀況[3]。但給予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患者康復治療時,如訓練方法采取患者自行訓練的方式,訓練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盡管康復訓練計劃由專業的康復醫師制定,但缺乏個體化與針對性,加之自行訓練時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導致訓練效果并不理想。在醫院中由專業的康復醫師指導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及訓練時,康復醫師可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訓練計劃、訓練強度及訓練時間,較為適合患者,并可在訓練期間隨時評估訓練效果,結合效果適當的調整訓練方案,有效的提升了康復訓練的效果。
綜上所述,應用康復醫師指導的康復訓練治療功能性踝關節不穩運動員時,具有良好的訓練效果,可有效的改善運動員的踝關節功能,緩解踝關節不穩定的狀況。
參考文獻:
[1] 劉欣,張云鵬,王磊等.康復指導在功能性踝關節不穩康復中的意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05):467-469.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中晚期類風濕關節炎;康復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的患發在近些年來呈逐漸上升的趨勢,據相關資料統計,目前這種疾病的患病率達到了2%左右,導致一些患者不能自理生活,嚴重的還會致殘。本研究選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來我院接受治療護理的100例中晚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來我院接受治療和護理的100例中晚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時都經過臨床X線檢驗,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32例,年齡在41~56歲,平均年齡為(46.5±2.3)歲,平均病程為(6.5±1.2)年,經過X線檢查后發現關節病變2期的患者有21例,3期的有20例,4期的有9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在42~55歲,平均年齡(47.1±1.8)歲,平均病程為(6±2.1)年,經過X線檢查后發現關節病變2期的患者有22例,3期的有20例,4期的有8例。以上數據包括性別、年齡、平均病程等方面的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我院給予所有患者采用激素、抗炎藥物、免疫抑制劑以及我院特制的藥酒進行治療,在護理方面,給予觀察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和規范的護理方式,而對照組患者則不給予康復訓練的內容。具體的康復訓練方式如下:①為患者制定具體的康復訓練方案,目標以最大程度恢復為主,根據患者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詳細康復訓練內容;②患者進入急性期,往往關節處會有劇烈的疼痛感,因此要完全臥床休息,預防關節屈曲,保持正確的休息。使用的床墊不能過軟,枕頭不能過高,躺臥時髖關節和膝關節保持伸展的狀態,避免踝關節壓迫,進行3次/d 20min的俯臥位。為了鞏固患者關節功能位,采用夾板進行固定,固定時間不超過2w[1];③治療以后通常患者的疼痛感減少,運動針對的重點是患者關節以及肌肉功能的改善。指導患者每天進行訓練,保持合適的運動量,10min/d左右,第1d訓練1次,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加訓練次數[2]。同時,護理人員對患者病變的關節以及周圍的軟組織進行專業的按摩,避免肌肉出現萎縮的情況,此外適當地為患者進行針灸,主要位置是穴、足三里,2次/d,20min/次,1療程為10d;④護理人員在患者康復訓練期間,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不可操之過急[3],幫助并鼓勵患者加強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⑤患者病情進入穩定期以后,就開始進行關節活動度的康復訓練,如果患者的受累關節還無法進行充分的訓練,那么護理人員要及時給予相應的輔助,進行被動運動,適時在患者沒有疼痛感的前提下增加活動范圍[4]。在增加肌力方面的訓練中,可以用手或滑輪、彈簧等進行訓練,訓練以前采用溫熱療法暖身,在訓練過程中慢慢地增加阻力,以疲勞感和疼痛度為準,堅持1次/d[5]。此外還要進行步行訓練,早康復訓練的早期要盡量避免負重情況下的步行訓練,采用雙拐等配合訓練;⑥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對于移動動作或飲食等方面護理人員也要給予正確的指導,整個恢復過程保持循序漸進[6]。
1.3療效評定標準 ①顯效:患者關節腫痛得到了明顯的減輕,僵硬的時間明顯縮短,在20m步行時間以及肌力的測試中較好,基本恢復了自理能力;②有效:患者關節腫痛癥狀減輕,在20m步行時間以及肌力的測試中逐漸改善,自理能力部分恢復;③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無任何改變。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
2 結果
在康復訓練護理2w時,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康復訓練護理4w時,觀察組患者顯效的有37例,有效的有12例,總有效率為98%,明顯比對照組總有效率的86%要高(P
3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發病期間,患者通常會出現關節疼痛、活動受到很大限制、運動不足的情況,因而導致關節出現畸形[7],并且肌力能力下降甚至出現肌肉萎縮,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在經過治療以后,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為患者的治療效果提供保障,早期康復性訓練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8],使關節的功能以及活動度盡快恢復,預防出現關節畸形的情況,同時增強肌力,預防肌肉萎縮,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中在治療后采用康復訓練護理的50例觀察組患者在護理4w后效果顯效的有37例,有效的有12例,總有效率達到9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
綜上所述,在對中晚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后給予康復訓練護理,取得了很好的護理結果,能夠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命質量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冬梅.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晚期類風濕關節炎的康復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1(10):42-43.
[2]冉春芳.中晚期類風濕關節炎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3,12(09):21-22.
[3]歐逸華;洪小平;楊菊香;;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功能訓練[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
[4]董慧娟;郭粉蓮;;類風濕關節炎運動干預療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11.
[5]張麗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功能康復訓練及護理指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09.
[6]王桂蘭.類風濕關節炎50例的康復護理與指導[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1,143.